今年以来,铁矿石贸易跨境结算不断传来好消息,全球三大矿山(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与中国钢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近日,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鞍钢国贸公司”)与力拓集团完成了约1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试水人民币结算不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据新华社8月10日报道,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至此,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披露,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份额超过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在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保持良好势头,充分显示出人民币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8月11日,花旗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弱美元的货币环境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以7.94%的占比,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铁矿石公司试水
铁矿石属于大宗商品中的黑色金属类,是继原油之后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种,中国是该品种的最大购买国。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7亿吨,进口金额1014.6亿美元。
基于美元的全球贸易货币地位,多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一直使用美元定价和结算,但美元的汇率存在巨大波动,使中企承担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
近几年,铁矿石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中企在铁矿石领域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并不断取得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突破。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中国企业就已经开始与国际铁矿石公司有过一些小规模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但针对的都是交易额较小的港口现货交易。
根据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说法,自2019年以来,宝武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宝钢股份持续推进与国外供应商的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先后与几家国际知名矿山公司及贸易商,就产自南非、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行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初步尝试,涉及金额共计约2.4亿元人民币(约合3500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集团)均进行了铁矿石交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尝试。随着交易流程的日益完善,中国宝武进口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开始从试单向一定数量的常态化结算过渡,其也成为国内首家常态化进行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中国企业。
8月,在力拓铁矿和鞍钢股份大力支持下,鞍钢国贸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鞍钢集团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合计金额约1亿元。鞍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和千亿美元级别的行业进口规模相比,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宗商品投资领域权威专家、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交易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项目下的尝试,目前还只是存在于试点企业和特殊的境外交易商。
不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通过实践操作,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供应商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并在开户、结算以及后续资金管理等方面尝试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产品,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大结算规模提供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
区块链技术助力
那么,人民币跨境结算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在大宗商品等大型跨境交易中,境内购买方需要在银行开设人民币信用证来进行支付,境外出口商需要通过代理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信用证清算。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出口商在代理行累积的人民币头寸如何消化是一个问题,这部分境外代理行人民币需要通过对中国成品采购来形成闭环。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是降低汇兑产生的交易成本,三是结算更高效,手续更简便,便利化程度更高,四是可以绕过美元交易产生的不必要监管。
常规跨境结算中由于涉及银行信用证单据以及线下银行流程等,至少需要5-10天的处理周期,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正在被运用在国际贸易的跨境结算中。
今年5月,宝钢股份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就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一笔总值逾一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据悉,此次交易渣打银行通过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康拓(Contour)开出了全球首张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国区块链信用证。
康拓平台由7家外资银行创办,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开放平台。据了解,这次跨境贸易的买卖合约签署、信用证开立、议付和交单等全部流程都是在线上完成,极大降低了人员流动。同时,数字化的信用证和交易文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易的流程,缩短了处理文件的时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区块链技术与管理平台、相关商业银行提供技术与金融支持服务,实现点对点金融方案,一方面极大节约时间、流程和成本,提升客户体验感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以数字化重塑跨境金融服务,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对于数字化新技术的发展,鞍钢国贸公司也表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云交易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及合作范围,进而提高供应链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正展现良好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近一倍。同时,在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球第六位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货币占比排名中也再上新台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6月份,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升至第五位,占比为1.76%。
赵雪情表示,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广泛应用,量变形成质变,人民币可能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计价货币之一,从而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定价权,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
“当今,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步入买方主导阶段,我国应当把握周期性机遇,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一是鼓励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参与国内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形成从交易结算到风险管理的完整链条。二是扩大大宗商品国家相关机构投资者的境内投资范围,形成从贸易到投资的有效循环。三是扩大黄金、商品等期货市场开放度,丰富产品体系。四是尽快强化大宗商品仓储与航运能力,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综合竞争力。”赵雪情说。
赵雪情强调,结算与计价是两个概念,相较于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应习文表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发行的货币具有较高的信用,这点人民币显然已具备;二是人民币能广泛地在国际贸易、投资当中被采用,这点正是当前人民币正在大步向前迈进的阶段,包括应用在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交易中;三是人民币可以同时在经常项和金融/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跨境流动不受限,这一点考虑到金融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正在缓步推进;四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加大,各类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更加丰富,人民币广泛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阶段。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大宗商品的交易中不断应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记者 李曦子
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阶段,依赖中国复苏经济之际,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将中国作为救世主,并对中国股票资产情有独钟。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与此同时,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 “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唱多做多A股已成为大多数外资的最新动向,而且外资也成为影响A股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数。数据显示,1-7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接近1300亿元,其中,4月份和6月份成为外资流入高峰,分别净买入532.58亿元和526.79亿元。
高盛指中国政策实施空间大
因疫情的控制不力,以及实施“逆全球化”的孤立政策后,美国正被越来越多的机构视为世界经济的绊脚石,同时,外资将目光再度投向中国。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
根据媒体报道,高盛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在2020年上半年实施的货币政策宽松类型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一些政策工具是非常短期的流动性准备金。其次,其中一些数据指的是贷款总额,而非净贷款额。第三,许多宽松措施本质上是有针对性的。这些资金专门用于受疫情严重打击的部门、在获取信贷方面面临最大挑战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而且是在疫情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有鉴于此,这些宽松措施对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影响并不是很大,且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高盛在报告中认为,为了促进放贷并抗击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联储必须大幅增加货币基础,而中国央行则可以诉诸更直接的工具,比如定向宽松和窗口指导,以增加银行贷款。这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像美国一样使M2大幅扩张,为经济提供支撑。
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无力。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在7月继续恢复,但增速有所放缓。7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76万,高于预期的增加148万。失业率降至10.2%,略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峰值,尽管降幅超过预期,但这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而衡量范围更广泛的U6失业率或许更为合适,U6失业率计算的失业人群囊括了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和找不到全职工作的兼职者,而这个指标仍旧在16.5%的高位,再加上小幅下跌的劳动力参与率,可见市场信心低迷。
根据媒体报道,相比美国,高盛认为中国经济在疫情背景下表现最优,中国财政政策的可实施空间还很大。高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了65%的峰值。在目前相当于GDP的37%的水平上,如果以之前65%的峰值为上限,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似乎还有扩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除了少数考虑汇率因素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其他许多经济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在必要时还有下调的空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近年来一直在下降。2014年前,当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时,该工具在吸收过剩流动性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今年来,公开市场操作(OMO)和各种贷款工具在中国人民银行工具包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制造强劲复苏激活原料市场
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的快速复苏到底有多好?贸易层面的数据也支撑了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恢复并走上正规,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一份出口数据。
澳大利亚8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澳洲出口增长3%,部分受益于铁矿石和金价大幅上涨。其中,对中国出口额达到146亿澳元(约合728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上半年,过去12个月澳洲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510亿澳元。另外,澳大利亚6月份贸易盈余为82亿澳元,二季度贸易盈余达234亿澳元。
具体来看,澳对华出口的商品中,澳铁矿石占据了首要位置。今年 6月,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金额达99.2亿澳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创下历史最高单月购买纪录。而且今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两大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为了留住中国客户,都采用了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工业活动的增加支撑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这种重要炼钢原料的需求,其中6月的进口量达到创纪录高位。据普氏能源资讯公司的数据,从印度、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的大宗商品也创新高。
截止2020年8月7日,由于需求强劲,铁矿石价格已飙升至每吨120美元,据海关总署数据,铁矿石进口再次创下新高:6月份的铁矿石进口10168万吨,环比增长16.8%,同比增长35.3%。1-6月份,铁矿石累计进口54691万吨,同比增长9.6%。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强劲复苏,这提振了原材料出口市场。
高盛成为中国A股牛市代言人?
高盛的报告从今年初开始一直比较靠谱,在中国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即今年2月底,高盛发布的一则报告称,它已经降低了对中国内地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期,但是这份报告的亮点是,高盛强调它对中国非常乐观,预测中国经济会在“坚决的政策支持下”于2020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快速反弹。同时高盛当时也没有调整中国内地全年的GDP增速预期,但其他国家都被大幅调低了。
与高盛强调中国会在第二季度快速反弹一致的是,2020年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在第一季度“深蹲”后,第二季度增长的“复起”,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多家外媒关注到,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率先“由负转正”,被外界视为拉动全球复苏的利好消息。
在高盛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这家华尔街机构自今年疫情开始就一直唱多中国A股市场,同时将中国股票作为资产的避风港。高盛亚洲(除日本)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王亚军今年初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深改”持续推进,以及近期A股“避风港”效应凸显,A股IPO吸引力将明显增强,再融资、股票大宗交易市场空间可期。
在今年七月份,高盛对中国A股市场的火爆行情也继续力挺。高盛在今年7月初发表的报告称,多项因素包括中国强劲经济复苏、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受控等、有利的宏观政策等支持近期A股升势,预期未来一至三个月由流动性驱动的上行空间可达15%。
高盛认为,A股牛市的因素包括内地经济正全面恢复运转、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得到控制令重启经济较为顺利。在政策方面,过去几个月通过货币工具及信贷政策缓解了金融状况、企业盈利有改善趋势、股票估值不高及散户参与增加均有利股市上扬。
值得一推的是,高盛不仅是各种吹风,实际上它也在将真金白银投入中国A股。
根据2020年6月底提交的一分文件显示,由Basak Yavuz、Hiren Dasani管理的高盛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大量买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股票。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该基金去年回报率为12%,超过了82%的同行,它的五年年化回报率为7%, 持仓最大的股票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台积电,约占投资组合的22%。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其“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根据券商中国此前的一篇报道,即便是中国A股部分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背景下,这家美国华尔街机构也要投资中国A股,这被许多市场人士称之为A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魅力。
海康威视半年报显示,知名QFII高盛在2020年第二季度大举买入4622万股,位列该股第九大流通股东,按照海康威视2020年第二季度的30元的均价计算,高盛为此耗资了14亿人民币。
仅以海康威视这家公司为例,高盛公司的投资也是捡了便宜,因为2020年第二季度几乎是一个黄金坑,在A股几乎所有龙头股、科技股都享受着今年大牛市行情之际,海康威视股价在一季度被砸下去后,在第二季度还趴了三个月。因此,当A股市场继续向上演绎,并开始补涨行情后,海康威视从2020年6月30日至2020年7月31日期间,股价轻松上涨了34%。
外资强调中国科技股是最好的机会
事实上,外资机构看好中国A股已是普遍的共识。
根据媒体报道,瑞银旗下资管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Kevin Russell在最近表示,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
瑞银旗下资管公司UBS O’Connor一只22亿美元规模的多策略对冲基金,在今年7月份对亚洲市场做出了一笔重大投资。该基金对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市场投资约14亿美元。瑞银的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中小盘市值的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中国正积极开发半导体等行业的自有供应链。
贝莱德投资研究所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Ben Powell最近也表示,中国及其亚洲贸易伙伴(如韩国和日本)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将在未来6-12个月内跑赢全球新兴市场。
来源:国际金融报
今年以来,铁矿石贸易跨境结算不断传来好消息,全球三大矿山(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与中国钢铁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结算。
近日,鞍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鞍钢国贸公司”)与力拓集团完成了约1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试水人民币结算不仅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环。
据新华社8月10日报道,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至此,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披露,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份额超过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在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依然保持良好势头,充分显示出人民币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8月11日,花旗银行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弱美元的货币环境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以7.94%的占比,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
铁矿石公司试水
铁矿石属于大宗商品中的黑色金属类,是继原油之后全球贸易量第二大的大宗商品品种,中国是该品种的最大购买国。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7亿吨,进口金额1014.6亿美元。
基于美元的全球贸易货币地位,多年以来,中国进口铁矿石一直使用美元定价和结算,但美元的汇率存在巨大波动,使中企承担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
近几年,铁矿石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中企在铁矿石领域的话语权逐渐提高,并不断取得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突破。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中国企业就已经开始与国际铁矿石公司有过一些小规模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但针对的都是交易额较小的港口现货交易。
根据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说法,自2019年以来,宝武集团旗下核心上市公司宝钢股份持续推进与国外供应商的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先后与几家国际知名矿山公司及贸易商,就产自南非、乌克兰等国的铁矿石进行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初步尝试,涉及金额共计约2.4亿元人民币(约合3500万美元)。
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集团)均进行了铁矿石交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尝试。随着交易流程的日益完善,中国宝武进口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开始从试单向一定数量的常态化结算过渡,其也成为国内首家常态化进行铁矿石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中国企业。
8月,在力拓铁矿和鞍钢股份大力支持下,鞍钢国贸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鞍钢集团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合计金额约1亿元。鞍钢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二家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跨境交易的企业。
和千亿美元级别的行业进口规模相比,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宗商品投资领域权威专家、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些交易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贸易项目下的尝试,目前还只是存在于试点企业和特殊的境外交易商。
不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通过实践操作,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供应商开始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并在开户、结算以及后续资金管理等方面尝试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产品,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大结算规模提供良好开端和坚实基础。
区块链技术助力
那么,人民币跨境结算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付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一般情况下,在大宗商品等大型跨境交易中,境内购买方需要在银行开设人民币信用证来进行支付,境外出口商需要通过代理行开设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进行信用证清算。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出口商在代理行累积的人民币头寸如何消化是一个问题,这部分境外代理行人民币需要通过对中国成品采购来形成闭环。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是降低汇兑产生的交易成本,三是结算更高效,手续更简便,便利化程度更高,四是可以绕过美元交易产生的不必要监管。
常规跨境结算中由于涉及银行信用证单据以及线下银行流程等,至少需要5-10天的处理周期,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正在被运用在国际贸易的跨境结算中。
今年5月,宝钢股份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就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一笔总值逾一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据悉,此次交易渣打银行通过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康拓(Contour)开出了全球首张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国区块链信用证。
康拓平台由7家外资银行创办,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开放平台。据了解,这次跨境贸易的买卖合约签署、信用证开立、议付和交单等全部流程都是在线上完成,极大降低了人员流动。同时,数字化的信用证和交易文件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交易的流程,缩短了处理文件的时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区块链技术与管理平台、相关商业银行提供技术与金融支持服务,实现点对点金融方案,一方面极大节约时间、流程和成本,提升客户体验感与便利性,另一方面以数字化重塑跨境金融服务,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对于数字化新技术的发展,鞍钢国贸公司也表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区块链和云交易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大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及合作范围,进而提高供应链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自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1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7%。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正展现良好势头。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到2.0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近一倍。同时,在连续两个月位居全球第六位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货币占比排名中也再上新台阶——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6月份,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升至第五位,占比为1.76%。
赵雪情表示,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广泛应用,量变形成质变,人民币可能逐渐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计价货币之一,从而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定价权,提升我国国际金融话语权。
“当今,在疫情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正在步入买方主导阶段,我国应当把握周期性机遇,积极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一是鼓励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人民币计价结算,参与国内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形成从交易结算到风险管理的完整链条。二是扩大大宗商品国家相关机构投资者的境内投资范围,形成从贸易到投资的有效循环。三是扩大黄金、商品等期货市场开放度,丰富产品体系。四是尽快强化大宗商品仓储与航运能力,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综合竞争力。”赵雪情说。
赵雪情强调,结算与计价是两个概念,相较于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而言,人民币计价的意义更加重大。
应习文表示,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国要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发行的货币具有较高的信用,这点人民币显然已具备;二是人民币能广泛地在国际贸易、投资当中被采用,这点正是当前人民币正在大步向前迈进的阶段,包括应用在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交易中;三是人民币可以同时在经常项和金融/资本项下自由兑换,跨境流动不受限,这一点考虑到金融安全等各方面因素,正在缓步推进;四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不断加大,各类人民币计价的国际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更加丰富,人民币广泛成为各国的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阶段。从以上四个条件来看,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大宗商品的交易中不断应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记者 李曦子
编辑 程慧
责任编辑 孙霄
—— /
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超配中国股票!高盛再撑中国经济:拯救世界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外资真金白银做多A股,7个月扫货1300亿
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阶段,依赖中国复苏经济之际,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将中国作为救世主,并对中国股票资产情有独钟。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与此同时,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 “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唱多做多A股已成为大多数外资的最新动向,而且外资也成为影响A股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数。数据显示,1-7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接近1300亿元,其中,4月份和6月份成为外资流入高峰,分别净买入532.58亿元和526.79亿元。
高盛指中国政策实施空间大
因疫情的控制不力,以及实施“逆全球化”的孤立政策后,美国正被越来越多的机构视为世界经济的绊脚石,同时,外资将目光再度投向中国。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
根据媒体报道,高盛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在2020年上半年实施的货币政策宽松类型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一些政策工具是非常短期的流动性准备金。其次,其中一些数据指的是贷款总额,而非净贷款额。第三,许多宽松措施本质上是有针对性的。这些资金专门用于受疫情严重打击的部门、在获取信贷方面面临最大挑战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而且是在疫情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有鉴于此,这些宽松措施对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影响并不是很大,且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高盛在报告中认为,为了促进放贷并抗击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联储必须大幅增加货币基础,而中国央行则可以诉诸更直接的工具,比如定向宽松和窗口指导,以增加银行贷款。这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像美国一样使M2大幅扩张,为经济提供支撑。
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无力。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在7月继续恢复,但增速有所放缓。7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76万,高于预期的增加148万。失业率降至10.2%,略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峰值,尽管降幅超过预期,但这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而衡量范围更广泛的U6失业率或许更为合适,U6失业率计算的失业人群囊括了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和找不到全职工作的兼职者,而这个指标仍旧在16.5%的高位,再加上小幅下跌的劳动力参与率,可见市场信心低迷。
根据媒体报道,相比美国,高盛认为中国经济在疫情背景下表现最优,中国财政政策的可实施空间还很大。高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了65%的峰值。在目前相当于GDP的37%的水平上,如果以之前65%的峰值为上限,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似乎还有扩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除了少数考虑汇率因素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其他许多经济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在必要时还有下调的空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近年来一直在下降。2014年前,当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时,该工具在吸收过剩流动性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今年来,公开市场操作(OMO)和各种贷款工具在中国人民银行工具包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制造强劲复苏激活原料市场
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的快速复苏到底有多好?贸易层面的数据也支撑了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恢复并走上正规,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一份出口数据。
澳大利亚8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澳洲出口增长3%,部分受益于铁矿石和金价大幅上涨。其中,对中国出口额达到146亿澳元(约合728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上半年,过去12个月澳洲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510亿澳元。另外,澳大利亚6月份贸易盈余为82亿澳元,二季度贸易盈余达234亿澳元。
具体来看,澳对华出口的商品中,澳铁矿石占据了首要位置。今年 6月,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金额达99.2亿澳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创下历史最高单月购买纪录。而且今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两大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为了留住中国客户,都采用了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工业活动的增加支撑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这种重要炼钢原料的需求,其中6月的进口量达到创纪录高位。据普氏能源资讯公司的数据,从印度、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的大宗商品也创新高。
截止2020年8月7日,由于需求强劲,铁矿石价格已飙升至每吨120美元,据海关总署数据,铁矿石进口再次创下新高:6月份的铁矿石进口10168万吨,环比增长16.8%,同比增长35.3%。1-6月份,铁矿石累计进口54691万吨,同比增长9.6%。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强劲复苏,这提振了原材料出口市场。
高盛成为中国A股牛市代言人?
高盛的报告从今年初开始一直比较靠谱,在中国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即今年2月底,高盛发布的一则报告称,它已经降低了对中国内地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期,但是这份报告的亮点是,高盛强调它对中国非常乐观,预测中国经济会在“坚决的政策支持下”于2020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快速反弹。同时高盛当时也没有调整中国内地全年的GDP增速预期,但其他国家都被大幅调低了。
与高盛强调中国会在第二季度快速反弹一致的是,2020年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在第一季度“深蹲”后,第二季度增长的“复起”,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多家外媒关注到,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率先“由负转正”,被外界视为拉动全球复苏的利好消息。
在高盛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这家华尔街机构自今年疫情开始就一直唱多中国A股市场,同时将中国股票作为资产的避风港。高盛亚洲(除日本)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王亚军今年初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深改”持续推进,以及近期A股“避风港”效应凸显,A股IPO吸引力将明显增强,再融资、股票大宗交易市场空间可期。
在今年七月份,高盛对中国A股市场的火爆行情也继续力挺。高盛在今年7月初发表的报告称,多项因素包括中国强劲经济复苏、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受控等、有利的宏观政策等支持近期A股升势,预期未来一至三个月由流动性驱动的上行空间可达15%。
高盛认为,A股牛市的因素包括内地经济正全面恢复运转、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得到控制令重启经济较为顺利。在政策方面,过去几个月通过货币工具及信贷政策缓解了金融状况、企业盈利有改善趋势、股票估值不高及散户参与增加均有利股市上扬。
值得一推的是,高盛不仅是各种吹风,实际上它也在将真金白银投入中国A股。
根据2020年6月底提交的一分文件显示,由Basak Yavuz、Hiren Dasani管理的高盛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大量买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股票。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该基金去年回报率为12%,超过了82%的同行,它的五年年化回报率为7%, 持仓最大的股票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台积电,约占投资组合的22%。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其“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根据券商中国此前的一篇报道,即便是中国A股部分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背景下,这家美国华尔街机构也要投资中国A股,这被许多市场人士称之为A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魅力。
海康威视半年报显示,知名QFII高盛在2020年第二季度大举买入4622万股,位列该股第九大流通股东,按照海康威视2020年第二季度的30元的均价计算,高盛为此耗资了14亿人民币。
仅以海康威视这家公司为例,高盛公司的投资也是捡了便宜,因为2020年第二季度几乎是一个黄金坑,在A股几乎所有龙头股、科技股都享受着今年大牛市行情之际,海康威视股价在一季度被砸下去后,在第二季度还趴了三个月。因此,当A股市场继续向上演绎,并开始补涨行情后,海康威视从2020年6月30日至2020年7月31日期间,股价轻松上涨了34%。
外资强调中国科技股是最好的机会
事实上,外资机构看好中国A股已是普遍的共识。
根据媒体报道,瑞银旗下资管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Kevin Russell在最近表示,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
瑞银旗下资管公司UBS O’Connor一只22亿美元规模的多策略对冲基金,在今年7月份对亚洲市场做出了一笔重大投资。该基金对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市场投资约14亿美元。瑞银的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中小盘市值的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中国正积极开发半导体等行业的自有供应链。
贝莱德投资研究所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Ben Powell最近也表示,中国及其亚洲贸易伙伴(如韩国和日本)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将在未来6-12个月内跑赢全球新兴市场。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日前,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近7年,“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使用率逐步提高,货币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实现良性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启了全新格局,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日前,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近7年,“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使用率逐步提高,货币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然而,该区域政经形势复杂多样,相关制度与市场建设尚不“成熟”,人民币使用依然面临一些障碍。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良性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
“7年来,‘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报告撰写人之一、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表示,这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人民币与“一带一路”货币外汇交易取得突出进展、人民币成为区域重要储备货币选项之一和人民币清算网络与银行布局不断拓展等。
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较3年前提高逾1倍,在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达13.9%。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7325亿元,直接投资收付金额252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不断增加。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实现对9种相关国家货币直盘交易,包括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土耳其里拉、泰铢、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以及俄罗斯卢布;在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我国分别在新疆、内蒙古、广西启动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蒙古图格里克、柬埔寨瑞尔的外汇交易,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增进区域经贸往来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人民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规模达2042亿元,同比增长43%。但相较于美元、欧元和港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在我国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中仍处于极低比例,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交易份额分别为0.37%和0.30%。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我国先后与相关21个国家货币当局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东盟“10+3”考虑将人民币纳入清迈协议安排,人民币开始显现区域储备货币特征。马来西亚、白俄罗斯、柬埔寨、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相关国家均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俄罗斯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甚至将人民币储备份额提升至15%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球人民币储备规模达2214.8亿美元,占国际储备总额的2.02%,创历史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当前“一带一路”相关8个国家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相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资商业银行成为“一带一路”人民币推广使用的主力军。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末累计跟进重大项目超过600个,相关机构全年办理人民币清算量超过4万亿元。此外,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看好“一带一路”前景与人民币业务,加大了资源投入与金融合作力度。
结出丰硕果实尚存诸多挑战
近年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落地、生根、成长,结出了丰硕果实,但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区域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际货币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一带一路”建设及人民币使用均受到冲击。
报告认为,挑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政经环境复杂多变、风险交织;二是金融体系欠发达,存在双重脆弱性;三是外汇管制严格并存在较强的货币惯性;四是成熟完整的人民币使用体系尚未形成。
赵雪情表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之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资本实力相对较弱,高度依赖外资,存在双重脆弱性。从内部来看,表现为“高杠杆+外资化”。过去10年,“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债务持续增长至71.1万亿美元,杠杆率达219.7%,创历史新高。西方资金持续渗透深耕,在匈牙利、印尼等国政府债务以及权益资产中占有较高比重。从外部来看,表现为“高外债+赤字化”。一些新兴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乌克兰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占GDP比重达3.2%。为了保障国际支付,支撑经济发展,新兴市场大量举借外债,其中美元融资占比超过80%。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暴露并加剧,引发资本外流、市场震荡和债务风险上升,致使“一带一路”建设可能放缓,危害人民币存量业务安全和增量业务可持续性。
此外,报告指出,从跨境使用来看,相较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截至2019年末,仅有23个国家的48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
构建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未来,二者深化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攻关,为“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搭桥铺路。“目前,我国仅与越南、老挝等9个相关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下一步,我国应加强政策攻关,深化区域货币合作,着力降低甚至破除相关国家外汇管制障碍。”赵雪情说。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累计超过7.8万亿美元,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成,2020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报告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区域使用将逐步深化、水到渠成。
其次,要推动经常项目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改造实需业务币种结构。在经常项下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拥有技术与市场优势的行业,鼓励中资企业凭借定价权优势,在经营与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
第三,要打造商业性投融资体系,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根据路孚特BRI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64个,其中1574个为中国参与项目,总金额达2.1万亿美元。中短期内,以美元为主的金融交易格局仍将持续,人民币区域使用不可急于求成。政策性资金可以发挥撬动功能,主要运用于主权担保型长期融资、公共性基础设施融资,以及低现金流返还类项目融资。
人民币投融资应讲求安全性、商业性与可持续性。“只有商业金融充当主力军,遵循市场化规则,才能切实降低国别风险和信用风险,获得合理收益。”赵雪情表示,创新投融资模式,稳步推进境内债券市场开放与相关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协同发展,有效动员长期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来源:券商中国
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阶段,依赖中国复苏经济之际,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将中国作为救世主,并对中国股票资产情有独钟。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与此同时,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 “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唱多做多A股已成为大多数外资的最新动向,而且外资也成为影响A股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数。数据显示,1-7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接近1300亿元,其中,4月份和6月份成为外资流入高峰,分别净买入532.58亿元和526.79亿元。
高盛指中国政策实施空间大
因疫情的控制不力,以及实施“逆全球化”的孤立政策后,美国正被越来越多的机构视为世界经济的绊脚石,同时,外资将目光再度投向中国。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经济再次下滑,尽管美联储必当全力以赴,但由于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拯救世界的重任将再次取决于中国,就像2008/2009年那样。
根据媒体报道,高盛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在2020年上半年实施的货币政策宽松类型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一些政策工具是非常短期的流动性准备金。其次,其中一些数据指的是贷款总额,而非净贷款额。第三,许多宽松措施本质上是有针对性的。这些资金专门用于受疫情严重打击的部门、在获取信贷方面面临最大挑战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而且是在疫情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时期。有鉴于此,这些宽松措施对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影响并不是很大,且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高盛在报告中认为,为了促进放贷并抗击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联储必须大幅增加货币基础,而中国央行则可以诉诸更直接的工具,比如定向宽松和窗口指导,以增加银行贷款。这意味着,中国不需要像美国一样使M2大幅扩张,为经济提供支撑。
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仍然无力。美国劳工部公布的非农数据显示,美国劳动力市场在7月继续恢复,但增速有所放缓。7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76万,高于预期的增加148万。失业率降至10.2%,略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峰值,尽管降幅超过预期,但这可能无法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而衡量范围更广泛的U6失业率或许更为合适,U6失业率计算的失业人群囊括了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寻找工作的人和找不到全职工作的兼职者,而这个指标仍旧在16.5%的高位,再加上小幅下跌的劳动力参与率,可见市场信心低迷。
根据媒体报道,相比美国,高盛认为中国经济在疫情背景下表现最优,中国财政政策的可实施空间还很大。高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了65%的峰值。在目前相当于GDP的37%的水平上,如果以之前65%的峰值为上限,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似乎还有扩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除了少数考虑汇率因素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于其他许多经济体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在必要时还有下调的空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近年来一直在下降。2014年前,当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上升时,该工具在吸收过剩流动性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但今年来,公开市场操作(OMO)和各种贷款工具在中国人民银行工具包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制造强劲复苏激活原料市场
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的快速复苏到底有多好?贸易层面的数据也支撑了中国经济逐步从疫情恢复并走上正规,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一份出口数据。
澳大利亚8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澳洲出口增长3%,部分受益于铁矿石和金价大幅上涨。其中,对中国出口额达到146亿澳元(约合728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上半年,过去12个月澳洲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510亿澳元。另外,澳大利亚6月份贸易盈余为82亿澳元,二季度贸易盈余达234亿澳元。
具体来看,澳对华出口的商品中,澳铁矿石占据了首要位置。今年 6月,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金额达99.2亿澳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创下历史最高单月购买纪录。而且今年澳大利亚铁矿石两大巨头必和必拓和力拓为了留住中国客户,都采用了人民币结算的方式。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工业活动的增加支撑了对澳大利亚铁矿石这种重要炼钢原料的需求,其中6月的进口量达到创纪录高位。据普氏能源资讯公司的数据,从印度、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的大宗商品也创新高。
截止2020年8月7日,由于需求强劲,铁矿石价格已飙升至每吨120美元,据海关总署数据,铁矿石进口再次创下新高:6月份的铁矿石进口10168万吨,环比增长16.8%,同比增长35.3%。1-6月份,铁矿石累计进口54691万吨,同比增长9.6%。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强劲复苏,这提振了原材料出口市场。
高盛成为中国A股牛市代言人?
高盛的报告从今年初开始一直比较靠谱,在中国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即今年2月底,高盛发布的一则报告称,它已经降低了对中国内地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期,但是这份报告的亮点是,高盛强调它对中国非常乐观,预测中国经济会在“坚决的政策支持下”于2020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快速反弹。同时高盛当时也没有调整中国内地全年的GDP增速预期,但其他国家都被大幅调低了。
与高盛强调中国会在第二季度快速反弹一致的是,2020年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2%。在第一季度“深蹲”后,第二季度增长的“复起”,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多家外媒关注到,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率先“由负转正”,被外界视为拉动全球复苏的利好消息。
在高盛持续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这家华尔街机构自今年疫情开始就一直唱多中国A股市场,同时将中国股票作为资产的避风港。高盛亚洲(除日本)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王亚军今年初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深改”持续推进,以及近期A股“避风港”效应凸显,A股IPO吸引力将明显增强,再融资、股票大宗交易市场空间可期。
在今年七月份,高盛对中国A股市场的火爆行情也继续力挺。高盛在今年7月初发表的报告称,多项因素包括中国强劲经济复苏、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受控等、有利的宏观政策等支持近期A股升势,预期未来一至三个月由流动性驱动的上行空间可达15%。
高盛认为,A股牛市的因素包括内地经济正全面恢复运转、疫情再爆发的风险得到控制令重启经济较为顺利。在政策方面,过去几个月通过货币工具及信贷政策缓解了金融状况、企业盈利有改善趋势、股票估值不高及散户参与增加均有利股市上扬。
值得一推的是,高盛不仅是各种吹风,实际上它也在将真金白银投入中国A股。
根据2020年6月底提交的一分文件显示,由Basak Yavuz、Hiren Dasani管理的高盛新兴市场股票基金大量买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股票。彭博汇编的数据显示,该基金去年回报率为12%,超过了82%的同行,它的五年年化回报率为7%, 持仓最大的股票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和台积电,约占投资组合的22%。高盛针对重仓中国股票解释称,中美贸易摩擦不会对中国股市造成太大影响,将继续维持其“超配中国股票”的观点。
根据券商中国此前的一篇报道,即便是中国A股部分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背景下,这家美国华尔街机构也要投资中国A股,这被许多市场人士称之为A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魅力。
海康威视半年报显示,知名QFII高盛在2020年第二季度大举买入4622万股,位列该股第九大流通股东,按照海康威视2020年第二季度的30元的均价计算,高盛为此耗资了14亿人民币。
仅以海康威视这家公司为例,高盛公司的投资也是捡了便宜,因为2020年第二季度几乎是一个黄金坑,在A股几乎所有龙头股、科技股都享受着今年大牛市行情之际,海康威视股价在一季度被砸下去后,在第二季度还趴了三个月。因此,当A股市场继续向上演绎,并开始补涨行情后,海康威视从2020年6月30日至2020年7月31日期间,股价轻松上涨了34%。
外资强调中国科技股是最好的机会
事实上,外资机构看好中国A股已是普遍的共识。
根据媒体报道,瑞银旗下资管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Kevin Russell在最近表示,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
瑞银旗下资管公司UBS O’Connor一只22亿美元规模的多策略对冲基金,在今年7月份对亚洲市场做出了一笔重大投资。该基金对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市场投资约14亿美元。瑞银的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中小盘市值的中国科技股属于全球最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中国正积极开发半导体等行业的自有供应链。
贝莱德投资研究所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Ben Powell最近也表示,中国及其亚洲贸易伙伴(如韩国和日本)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将在未来6-12个月内跑赢全球新兴市场。
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率逐步提高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落地,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开启了全新格局,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日前,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近7年,“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使用率逐步提高,货币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然而,该区域政经形势复杂多样,相关制度与市场建设尚不“成熟”,人民币使用依然面临一些障碍。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良性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
“7年来,‘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报告撰写人之一、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雪情表示,这表现在几个方面,包括人民币与“一带一路”货币外汇交易取得突出进展、人民币成为区域重要储备货币选项之一和人民币清算网络与银行布局不断拓展等。
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办理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7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较3年前提高逾1倍,在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达13.9%。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7325亿元,直接投资收付金额252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不断增加。在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实现对9种相关国家货币直盘交易,包括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匈牙利福林、波兰兹罗提、土耳其里拉、泰铢、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以及俄罗斯卢布;在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我国分别在新疆、内蒙古、广西启动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蒙古图格里克、柬埔寨瑞尔的外汇交易,对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增进区域经贸往来具有积极意义。2019年,人民币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外汇交易规模达2042亿元,同比增长43%。但相较于美元、欧元和港元,“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货币在我国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中仍处于极低比例,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交易份额分别为0.37%和0.30%。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我国先后与相关21个国家货币当局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东盟“10+3”考虑将人民币纳入清迈协议安排,人民币开始显现区域储备货币特征。马来西亚、白俄罗斯、柬埔寨、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相关国家均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俄罗斯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甚至将人民币储备份额提升至15%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一季度,全球人民币储备规模达2214.8亿美元,占国际储备总额的2.02%,创历史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当前“一带一路”相关8个国家已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相关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资商业银行成为“一带一路”人民币推广使用的主力军。截至2019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79家一级分支机构。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末累计跟进重大项目超过600个,相关机构全年办理人民币清算量超过4万亿元。此外,汇丰、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也看好“一带一路”前景与人民币业务,加大了资源投入与金融合作力度。
结出丰硕果实尚存诸多挑战
近年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落地、生根、成长,结出了丰硕果实,但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区域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际货币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一带一路”建设及人民币使用均受到冲击。
报告认为,挑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政经环境复杂多变、风险交织;二是金融体系欠发达,存在双重脆弱性;三是外汇管制严格并存在较强的货币惯性;四是成熟完整的人民币使用体系尚未形成。
赵雪情表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之中,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资本实力相对较弱,高度依赖外资,存在双重脆弱性。从内部来看,表现为“高杠杆+外资化”。过去10年,“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债务持续增长至71.1万亿美元,杠杆率达219.7%,创历史新高。西方资金持续渗透深耕,在匈牙利、印尼等国政府债务以及权益资产中占有较高比重。从外部来看,表现为“高外债+赤字化”。一些新兴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乌克兰经常项目赤字规模占GDP比重达3.2%。为了保障国际支付,支撑经济发展,新兴市场大量举借外债,其中美元融资占比超过80%。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进一步暴露并加剧,引发资本外流、市场震荡和债务风险上升,致使“一带一路”建设可能放缓,危害人民币存量业务安全和增量业务可持续性。
此外,报告指出,从跨境使用来看,相较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截至2019年末,仅有23个国家的48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
构建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未来,二者深化互动发展,需要构建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可持续循环模式与架构。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攻关,为“一带一路”人民币使用搭桥铺路。“目前,我国仅与越南、老挝等9个相关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下一步,我国应加强政策攻关,深化区域货币合作,着力降低甚至破除相关国家外汇管制障碍。”赵雪情说。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累计超过7.8万亿美元,约占我国外贸总额三成,2020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报告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区域使用将逐步深化、水到渠成。
其次,要推动经常项目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改造实需业务币种结构。在经常项下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拥有技术与市场优势的行业,鼓励中资企业凭借定价权优势,在经营与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
第三,要打造商业性投融资体系,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互动发展。根据路孚特BRI统计,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已规划或在建“一带一路”项目共计3164个,其中1574个为中国参与项目,总金额达2.1万亿美元。中短期内,以美元为主的金融交易格局仍将持续,人民币区域使用不可急于求成。政策性资金可以发挥撬动功能,主要运用于主权担保型长期融资、公共性基础设施融资,以及低现金流返还类项目融资。
人民币投融资应讲求安全性、商业性与可持续性。“只有商业金融充当主力军,遵循市场化规则,才能切实降低国别风险和信用风险,获得合理收益。”赵雪情表示,创新投融资模式,稳步推进境内债券市场开放与相关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协同发展,有效动员长期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来源: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 陈宝林
当前的超级大宽松与次贷危机之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次国内逆周期力度、货币扩张速度、猪周期位置、原油供需格局、粮食形势以至通胀预期等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预计不会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简单重复。对于当前债市而言,未来通胀有上行压力但整体相对温和,国内经济不过热、全球经济不出现同步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看到2010-2011年大通胀局面再现。预计2021年CPI、PPI同比增速趋势上行,但通胀回升力度明显弱于2010年,整体相对温和,CPI全年1.5%-2%,大概率不超过3%;PPI中性假设下全年可能在3%附近,二季度低基数下明显冲高。从稳就业角度考虑,政策虽然不会加码,但也不至于继续减量,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资金利率维持稳定,未来债券利率可能维持区间振荡,票息策略继续维持。
策略展望与市场点评
疫情之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大幅宽松,市场普遍预期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延续反弹,鉴于次贷危机之后通胀高企的经历,市场对于通胀,特别是明年的担忧不断上升。对此,本篇周报进行简要讨论。
1、哪些似曾相识,哪些可能不同?
让市场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在全球货币宽松和刺激政策的带动下,2009年8月开始CPI、PPI双双触底回升,并在随后两年演变成高通胀局面(CPI、PPI、广义资产普涨)。
通胀高企也使得这一时期货币政策“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带来一轮显著的债券熊市。
关于次贷危机之后高通胀的成因,既有总量的因素(刺激政策下国内经济快速恢复,叠加货币高速扩张带来流动性外溢),也有结构性因素(食品价格上涨引人注目、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此外还有输入性通胀(大宗商品显著上涨)和通胀预期的助推。
虽然和次贷危机之后相比,当前的超级大宽松带来很多相似之处,但也要注意一些不同之处,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可能不会简单重复。
(1)当前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力度远大于次贷危机期间
疫情之后主要经济体均推出了一系列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而且刺激力度显著大于次贷危机时期,具体体现在美欧日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大幅扩张。
本轮刺激更多地集中在企业和居民,而非金融机构,同时财政政策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美国),这导致M2快速回升,而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流动性囤积美欧日广义货币长期处于低位。
(2)国内逆周期力度加大但弱于2008年,决策层提前考虑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平衡
本次疫情之后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加大对冲力度,信贷、社融、M2增速均出现了显著回升。同时,基建发力稳投资、稳就业,对螺纹钢等大宗商品形成支撑。
但是也需要关注本轮国内逆周期政策力度显著弱于次贷危机之后。次贷危机之后,基建投资增速由20%快速攀升至2019年年中的50%附近,同时地产投资继续发力,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6.5%升至30.4%,投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当前基建投资虽有力度但算不上强刺激,地产刚刚抬头调控政策再度加码,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是一种崭新的调控思路,毕竟2009年类似措辞的出台背景是经济已经回到8%附近,当前政策调整是建立在二季度GDP3.2%这个弱基础上。假设全年基建增速10%-15%,地产5%-7%,制造业投资-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多回到5%附近,难以高于去年水平(5.4%)。因而,本次投资刺激虽然不弱,但是求稳的思路下,经济恢复速度预计还是偏慢,至少直接过渡到经济过热的进程没那么快。
所以在政策刺激力度有限,而且整体政策逐步确认适度的背景下,以螺纹为例,如果基建和地产投资后续整体维持当前水平,那么对应螺纹钢价格涨幅预计也相对有限。
(3)货币扩张速度
通胀是货币现象,次贷危机之后高通胀的必要条件是货币持续高速扩张。货币扩张有两大因素:一是国内强刺激下经济恢复和信贷扩张,二是发达国家量化宽松下资本大规模流入带来货币被动投放。这一时期,M2、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
本轮刺激过程中,经济尚未全面企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较早地回归中性,同时要求“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用扩张大概率放缓;如果发达国家继续长期维持货币极度宽松状态,当前中美利差之下可能还是会出现资本流入。不过目前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中美关系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争端增多,经常账户难以持续维持顺差状态;央行对汇率浮动容忍度增加,同时增加了应对资本流入的宏观审慎工具;因而,虽然金融扩大对外开放,但目前还看不到次贷危机之后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货币显著被动超发的局面。
(4)猪周期所处阶段不同
2010-2011年CPI上行,虽然部分缘于能源等商品价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但涨幅最大的主要还是食品。当时恰好处于猪周期上半场,猪油共振下通胀高企。本次不同之处在于,三年猪周期进入下半场,随着猪肉产能逐步恢复明年猪肉价格预计继续回落,猪通胀压力明显减轻。
(5)油价:经济恢复+弱美元下大概率回升,但制约因素仍较多,突破2016-2017的可能性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供需格局预计明显改善,美联储如果长期维持宽松,叠加新兴市场经济复苏,中期来看预计美元整体偏弱,国际油价大概率将继续回升。
但本轮油价上涨面临一些制约:(1)国际原油需求量最多的是美国,增量贡献最多的是中国,但美国由原油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近期进口量有所增加),而中国此次刺激力度较弱反弹力度预计不及前期水平;(2)国际原油库存显著高于次贷危机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去库存阶段;(3)如果油价回到50-60美元,页岩油供给将再度增加。
(6)粮食价格
2010年国际国内粮食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近期国内粮食价格回升,同时经济日报报道主产区小麦收购同比减少[1],那么2010年粮价大涨的情形是否会重现?
全球粮食形势稍好。2007-2008年曾经出现全球粮食危机,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0年6月俄罗斯干旱、大火和粮食出口禁令,以及哈萨克斯坦、乌克兰预计产量下降,小麦价格自6月起又大幅上扬。这种价格快速增长趋势,引发了人们对2006—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再现的担忧。新冠疫情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度警告可能重现粮食危机,但最新的《粮食展望》预测谷物类产量将比上一年度的记录高出2.6%,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库存累积,特别是小麦和粗粮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亦表示,鉴于当前粮食生产较好、库存较高,同时国际合作经验更为丰富,能源价格处于低位等因素,预计不会出现2007-2008年粮食危机。
从国内来看,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增长0.9%,同时我国主要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与农民阶段性“惜售”有关。粮食价格存在上涨风险,但预计涨幅低于2010年水平。
(7)其他因素
逆全球化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通胀水平整体趋势下行,近年来中国CPI波动率也出现下降。对于这种现象,2017年BIS首席经济学家波里奥表示全球化是造成通胀低迷最可能的原因[2]。当然,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贫富差距加大等都可能是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费品价格上涨。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争端增多,本次疫情将全球供应链的弱点充分暴露,逆全球化可能愈演愈烈,当前强调内循环也是基于这一大背景。逆全球化和全球供应链割裂可能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当然具体影响还有待观察。
居民通胀预期还没起来。2009年一季度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已触底回升,而今年二季度依然明显下降,居民消费整体回升较慢,M2扩张有限而且较早出现回落,货币超发特征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能不会形成比较强的通胀预期并进入自我反馈。
综合来看,全球流动性宽松力度高于前期,国内货币增速亦有明显提升,这隐含了较大的潜在通胀风险,这是2021年与2010年比较相似的地方。但当前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逆周期力度明显较弱,经济出现过热的可能性不大,货币扩张速度有限且趋于缓和,资本流入导致货币被动超发的可能性存在但规模大概率不及前期;当前处于猪周期下半年,猪通胀压力不大;经济恢复和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上涨,但原油供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而且未来还有一段去库存时期;国际粮食危机可能性较小,当前粮价上涨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工资增速出现趋势性下降,失业压力之下劳动力成本增幅预计有限;疫情之后居民消费恢复偏弱,通胀预期还没起来,这也降低了未来通胀风险。
2、明年通胀会如何?
对于CPI预测,猪周期进入下半场,保守估计2021年猪肉价格平均批发价回落到40元/公斤;其他食品和非食品我们有两种假设:一是采用历史均值,作为较低估计;二是采用2010年环比替代,作为较高情形。整体来看,今年年底、明年年初CPI触底,甚至可能出现负值,之后持续回升状态,二、三季度出现短暂回落,四季度重新开始上行,预计全年CPI均值在1-1.5%,最高值可能略高于2%,大概率不会突破3%。
对于PPI预测,我们整体的判断是:如果全球经济没有较好地实现同步改善,2021年原油、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不会超过2017年水平。根据EIA的预测原油价格回升斜率并不陡峭,2021年布油现货价预计回到52美元附近,假设最高回到60美元。对于国内定价属性更强的螺纹钢,考虑到国内基建地产投资增速相对温和,螺纹钢价格预计在4200-4800元/吨[3]的区间。此外,我们还直接使用2010年环比作为替代计算2021年PPI同比。综合来看,PPI整体走势基本一致,上半年呈上升趋势,由于基数较低5、6月达到最高值;短暂回落之后9月前后再度上行,全年PPI最极端情况可能是6%(2010年环比),中性假设下可能在3%附近,如果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可能在2%-3%的位置。
总结而言,当前的超级大宽松与次贷危机之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次国内逆周期力度、货币扩张速度、猪周期位置、原油供需格局、粮食形势以至通胀预期等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未来通胀的路径预计不会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简单重复。
对于当前债市而言,未来通胀有上行压力但整体相对温和,国内经济不过热、全球经济不出现同步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可能很难看到2010-2011年大通胀局面再现。预计2021年CPI、PPI同比增速趋势上行,但通胀回升力度明显弱于2010年,整体相对温和,CPI全年1.5%-2%,大概率不超过3%;PPI中性假设下全年可能在3%附近,二季度低基数下明显冲高。
从稳就业角度考虑,政策虽然不会加码,但也不至于继续减量,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资金利率维持稳定,未来债券利率可能维持区间振荡,票息策略继续维持。
市场点评:资金面中性偏紧,长端收益率小幅下行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周一,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00亿,资金面全天都较为紧张;周二,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500亿,早盘资金面延续紧张状态,午后逐步宽松;周三,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400亿,资金面随后缓和,午盘时供给一度收紧,后供需均衡直至收盘;周四,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500亿,资金面整体均衡偏紧,直至尾盘开始宽松;周五,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400亿元,资金面早盘从紧平衡逐步转向平衡,直至尾盘明显宽松。
本周公布的七月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资金面中性偏紧,长债收益率小幅下行。周一,全天债市大涨,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通胀数据,与市场预期方向一致,长债收益率震荡下行;周二,早盘长债利率小幅低开,随后震荡上行,因股市午后下跌,随后公布的7月信贷社融数据低于预期,长债利率小幅下行;周三,受股市走弱,美债收益率上行,国债缩量发行的影响,全天市场波动明显,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周四,受资金面小紧及美债收益率上行影响,债市小幅高开,午盘后因国开债投标结果良好,长债收益率便从高位震荡下行;周五,七月消费及工业宏观数据不及预期,叠加MLF续作预期的影响,债市收益率明显下行,尾盘时,债市未受央行购买国债消息被证伪影响,长债收益率保持震荡下行。
[1]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08/15/t20200815_35529421.shtml
[2]https://www.bis.org/publ/work602.pdf
[3]价格:螺纹钢:HRB400 20mm:全国(Wind)
一级市场
根据已公布的利率债招投标计划,下周将发行61支利率债,共计2713.86亿。其中地方债有54支,合计1643.86亿。
二级市场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公布的七月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长债收益率小幅下行。全周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BP至2.94%,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4BP至3.45%。1年与10年国债期限利差收窄7BP至66BP。1年与10年国开债期限利差收窄3BP至79BP。
资金利率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资金面中性偏紧。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上行47BP至2.05%,7天回购利率上行17BP至2.20%;上交所质押式回购GC001下行22BP至1.97%;香港CNHHibor隔夜利率下行7BP至2.75%;香港CNH Hibor7天利率下行3BP至2.72%。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900亿元,下周有5000亿逆回购到期,关注周一MLF操作。
实体观察
中观行业数据
房地产:30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计成交368.76万平方米,四周移动平均成交面积同比上升16.77%。
工业:南华工业品指数2,266.52点,同比上涨1.45%。
水泥:全国普通42.5级散装水泥均价为428.80元/吨,环比下降0.36%。
钢铁:上周螺纹钢下跌29元/吨,热轧板卷下跌10元/吨。
通胀观察
上周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环比基本持平;生猪出场价环比下降2.32%。
国债期货:国债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利率互换:利率整体下行
外汇走势:美元指数小幅下行
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小幅上行
海外债市:美债收益率小幅上行
风险提示
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经济出现过热,通胀预期抬头。
来源:金融界网站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兴经济体风险的再梳理
(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宋潇)
摘 要
新兴经济体汇率再度承压。二季度开始,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国的汇率大幅贬值,而到了三季度,土耳其政局和外交动荡,触发汇率大跌,而近期阿根廷汇率也再度暴跌。1-8月,阿根廷和土耳其的汇率已分别累计贬值了50%和40%,巴西、俄罗斯、南非的贬值幅度也都在15-20%。
为什么是阿根廷、土耳其?阿根廷:债务沉重、逆差扩大。17年末阿根廷的外债余额是外储的4.7倍,并且短期外债是外储的1.55倍,短期外债偿付能力最为堪忧。阿根廷外债中,最突出的是主权债务问题,其政府部门外债占外储之比高达284%,远超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一方面,阿根廷过去几年为维持高额财政赤字,政府外债激增。但阿根廷大量举借外债、提高财政赤字,带来了货币供应的高增,却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改善,反而引发了高通胀。另一方面,阿根廷经常账户逆差逐年扩大,使其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2010年以后阿根廷的经常账户就一直是逆差,17年逆差占GDP比重甚至达到5%。土耳其:收支恶化、通胀高位。17年末土耳其的外债余额是外储5.5倍,其中短期外债余额是外储的1.4倍,但土耳其02年以来经常项目就一直是逆差,并且近年收支仍在持续恶化,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外储规模逐渐下降,而外债规模持续攀升。除了外债高增、国际收支恶化,土耳其的货币超发也带来了高通胀的问题。09年至今土耳其广义货币M2增加了3倍多,货币超发又带来通胀高企,今年CPI同比更是超过15%,但今年6月以前土耳其央行一直没有提高利率,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的贬值压力。
还有哪些潜在风险?外债偿付压力最大的两个国家阿根廷和土耳其已经先后出现了汇率的暴跌。从短期偿债压力的角度看,乌克兰、马来西亚的短期外债/外储都超过或者接近100%,南非的短期外债/外储达到77%。具体来看,乌克兰比较特殊,其实已经历了危机,目前处在IMF的救助过程中。马来西亚虽然短期偿债压力大,但其经常项目顺差有助于缓解部分压力。需要关注的是南非,一方面,南非短期外债/外储为77%负担较重,经常项目长期逆差,偿债能力也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南非近年经济表现平平,货币政策难以跟随美国加息,也增加了汇率压力。但结合货币低增速来看,总体上风险小于土耳其和阿根廷。虽然外债压力不大,但今年俄罗斯和巴西汇率也有不小的贬值,内部经济疲软、央行持续降息是主要原因。俄罗斯从2015年初开始连续降息,政策利率从17%下降至目前的7.25%,今年也降了两次息。与此同时,美联储恰恰开始了加息进程,美、俄反方向的货币政策操作导致卢布贬值压力不断加大。巴西则是16年开始降息,基准利率从14.25%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6.5%。此外,近几年巴西政府赤字大增、债务持续攀升,经济又受到动荡的政局干扰,运行时常受阻,也影响了汇率走势。
关注美元走势与局部风险。未来这些风险是否会蔓延成大范围的危机,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美元的走势,美元走强是新兴市场汇率贬值的外部冲击,如果美元指数继续维持在当前的95左右震荡,那么对新兴市场的整体冲击便比较有限,反之则新兴市场承压。8月土耳其汇率暴跌,其他新兴市场货币跟跌,就是因为土耳其外债可能牵连欧元区银行,拖累欧元急跌,美元指数走高。二是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的经济、债务、货币、通胀等因素,美元走弱时,过度举债、货币超发越严重,美元走强时,流动性退潮带来的压力也就更大。过去两年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超发程度整体低于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15年至今,主要新兴经济体的M2增速大多都在20%以内,甚至不少是10%内的较低增速,因此,目前来看不太可能发生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种大范围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更可能出现的是一些国家的局部风险。
1.新兴经济体汇率再度承压
今年以来,新兴市场汇率遭遇了多轮明显贬值。二季度开始,在美元指数走强的背景下,阿根廷、巴西、南非等国的汇率大幅贬值,而到了三季度,土耳其政局和外交动荡,触发汇率大跌,而近期阿根廷汇率也再度暴跌。1-8月,阿根廷和土耳其的汇率已分别累计贬值了50%和40%,而巴西、俄罗斯、南非的贬值幅度也都在15-20%。
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回升,给新兴市场汇率带来冲击。一方面,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近年经济增长停滞,货币政策不得不放松,在美国加息的背景下汇率明显承压;另一方面,美元宽松时一些国家过于依赖外债刺激经济,美元走强后,偿债压力陡增,如果偏偏外储不足和贸易逆差持续,往往容易出现债务问题的担忧,进一步助推汇率大幅贬值,甚至带来危机。
2.为什么是阿根廷、土耳其?
为什么今年汇率暴跌的是阿根廷和土耳其?
原因在于美元走强后最直接冲击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外债压力。我们曾在之前的专题《强势美元考验了谁?——新兴经济体债务比较》中对新兴经济体的外债压力比较,发现阿根廷、土耳其正是短期外债最为沉重、偿债能力最为薄弱的两个国家:截至17年末,阿根廷和土耳其的外储余额都远不足以覆盖短期外债,并且这两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分别高达5.7%和6.9%,无怪乎今年以来汇率接连暴跌。
2.1阿根廷:债务沉重、逆差扩大
阿根廷比索汇率在5-6月大幅贬值后,7月一度短暂企稳,但到了8月再度大幅下跌。整个8月阿根廷比索相对美元贬值了30%。为稳定汇率,阿根廷央行曾于8月13日将指标利率7天期LELIQ从40%提高到45%,8月30日再度将利率从45%大幅上调1500BP到60%,但比索兑美元却继续遭遇大幅贬值,8月30日汇率更是一度突破40,创下阿根廷汇率的新低。
这也不是阿根廷首次出现类似情形。今年4-5月阿根廷央行就曾密集加息三次,将利率从27.25%提高到40%,但依然难阻汇率跌势,反而带来了抑制实体融资的担忧。5月阿根廷不得不向IMF求助以缓解危机。最终IMF同意向阿根廷提供为期3年的500亿美元贷款,并立即发放其中的150亿美元,这才使得阿根廷汇率出现了短暂的企稳。近期阿根廷总统请求IMF加快贷款发放,这本有利于阿根廷获得更快资助,但却也反映出阿根廷困境之深,因此,阿根廷比索近日再度重挫。
阿根廷汇率一再暴跌、政府向IMF申请巨额救助,根源在于市场对其债务问题的担忧。截至17年末,阿根廷的外债余额是外储的4.7倍,并且短期外债是外储的1.55倍,短期外债偿付能力最为堪忧。并且阿根廷的外债中,最突出的是主权债务问题,其政府部门外债占外储之比高达284%,远超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
一方面,阿根廷过去几年为维持高额财政赤字,政府外债激增。2010年以来阿根廷的财政赤字逐年扩大,2015年以后更是持续超过5%,2017年赤字率接近6%。而2016年以来阿根廷的外债扩张也主要发生在政府部门,15年末到18年1季度,阿根廷总外债增长了860亿美元,其中政府外债新增就达到650亿美元,政府部门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2008年在40%左右,2010年接近50%,而在2016年达到60%。也正是因此,阿根廷此次为换取IMF贷款的条件,是接受IMF的季度审查,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财政赤字平衡,从2021年起实现初级财政盈余。
但阿根廷大量举借外债、提高财政赤字,带来了货币供应的高增,却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改善,反而引发了高通胀。阿根廷的货币增速近年都维持在30%左右,但是经济的起色不大,2012年后其GDP增速始终在1%上下波动,并且时不时就出现衰退,相反,赤字和货币高增,引发了国内的高通胀问题,近两年阿根廷的通胀率高达20-30%,对汇率产生强烈的贬值压力。
另一方面,阿根廷经常账户逆差逐年扩大,使其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借了高额外债最终总要偿还,因此赚取外汇的能力对阿根廷也十分重要,然而2010年以后阿根廷的经常账户就一直是逆差,17年逆差占GDP比重甚至达到5%,这意味着阿根廷的偿债能力也被进一步削弱。
而长期以来,阿根廷的经济结构没有提升。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其自然资源相关的农产品等,主要出口产品中60%是食品、动植物产品和油脂等,而今年拉尼娜等自然因素使阿根廷农产品明显减产,经常账户情况进一步恶化,也加剧了债务担忧和汇率压力。
2.2土耳其:收支恶化、通胀高位
与阿根廷类似,土耳其面对的外债压力也十分突出。截至17年末,土耳其的外债余额是外储5.5倍,其中短期外债余额是外储的1.4倍,但土耳其02年以来经常项目就一直是逆差,并且近年收支仍在持续恶化,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外储规模逐渐下降,而外债规模持续攀升。
土耳其里拉8月大幅贬值,导火索是与美国关系交恶,钢铁和铝制品被征高额关税。今年美国提高进口钢铁和铝制品的关税,土耳其出口受到影响,而8月因政治事件摩擦升级,美国进一步制裁,将来自土耳其的进口钢铁和铝制品的关税税率从25%和10%,分别提高到50%和20%。钢铁和铝制品是土耳其重要的出口产品,近年占出口的比重超过10%,美国的打击将进一步加重土耳其的经常项目赤字,成为压垮汇率的最后一根稻草,土耳其里拉应声大跌。
除了外债高增、国际收支恶化,土耳其的货币超发也带来了高通胀的问题。08年后土耳其与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一样,也经历了美元宽松时海外资金的大量流入,土耳其货币政策也相应保持宽松,09年至今土耳其广义货币M2增加了3倍多,而货币超发又带来通胀高企,近10年CPI同比一直处于8%左右的高位,今年更是超过15%,但在今年6月以前土耳其央行一直没有提高利率,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的贬值压力。
3.还有哪些潜在风险?
3.1债务压力:南非、乌克兰、马来西亚
今年以来,外债偿付压力最大的两个国家阿根廷和土耳其已经先后出现了汇率的暴跌,那么未来风险会不会蔓延到其他外债负担突出的新兴经济体呢?
从外债的角度看,乌克兰、智利、南非的外债规模都是外储的4倍以上,外债相对规模较大,印尼的外债是外储的2.8倍,在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最高;而从短期偿债压力的角度看,乌克兰、马来西亚的短期外债/外储都超过或者接近100%,南非的短期外债/外储达到77%。
其中,乌克兰比较特殊,其实已经历了危机,目前处在救助过程中。乌克兰近年经济和债务问题与其13-15年遭遇政治和军事动乱、陷入危机有关。此后乌克兰向IMF申请贷款,15年3月IMF开始实施对乌175亿美元、期限四年的中期贷款计划,当前乌克兰仍在接受IMF的救助,并通过调整经济和财政政策,以换取IMF的后续支持。
马来西亚与阿根廷、土耳其等国也有不同,经常项目仍是顺差。马来西亚总的外债/外储只有210%,远低于阿根廷、土耳其、智利等欧美国家,但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算是比较高的,从短期偿债压力上看,马来西亚短期外债规模大约是外储余额的0.9倍,因此也当前也会面临一定的偿付压力。不过,与其他外债较高的经济体相比,马来西亚的经常账户近年一直保持了顺差,因此有助于部分缓解外债压力。
而南非问题则比较复杂。一方面,南非外债负担较重。近年来南非外债规模快速上升,2018年一季度南非外债规模达到1832亿美元,相比于2015年末累计上涨48%。而结合外储的情况看,截至17年末南非外债/外汇储备高达428%,仅次于乌克兰、阿根廷和土耳其,其中短期外债/外储为77%同样不低,但与此同时,南非经常项目已经长期处于逆差,2017年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接近10%,反映出南非偿债能力也比较薄弱。
分部门来看,2018年一季度南非的政府部门外债占比达到44%,是近几年南非外债增长的主要去处,如今其政府外债/外储超过170%,已经是比较高的水平。政府部门债务扩张过快,会导致本国主权信用受到冲击,也会对本国货币带来贬值压力。
而另一方面,南非近年经济表现平平,导致货币政策难以跟随美国加息。近年南非经济增速从2%左右下滑至1%,经济的疲软使得南非17年以来不得不将政策利率下调了50个BP,导致汇率贬值压力上升。
不过与阿根廷和土耳其相比,南非没有发生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2010年以来广义货币M3增速一直维持在10%以下,因此,总体上南非的汇率压力比马来西亚等其他新兴经济体要大,但不太可能重蹈土耳其和阿根廷的覆辙。
3.2基本面压力:俄罗斯、巴西
虽然外债压力不大,但今年俄罗斯和巴西汇率也有不小的贬值,内部经济疲软、央行持续降息是主要原因。
俄罗斯今年以来汇率贬值了15%,但与土耳其和阿根廷不同,俄罗斯的外债规模相对有限,2018年一季度外债占外储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50%和34%,短期外债/外储只有16%。
今年以来卢布贬值,更多地要归因于俄罗斯央行过去一段时间的持续降息。从2015年初开始俄罗斯连续降息,政策利率从17%下降至目前的7.25%,其中今年也降了两次息。而与此同时,美联储恰恰开始了加息进程,美、俄反方向的货币政策操作导致卢布贬值压力不断加大。
俄罗斯连续降息反映了经济的下行压力。14年中卢布一度大幅贬值,几个月内俄罗斯央行将政策利率从5.5%快速提升至17%。利率的提升遏制了卢布进一步贬值,但也对经济造成了较大抑制,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一度下降至-5.4%。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又开始持续降息。
近期美、俄摩擦加剧引发市场担忧,也影响了汇率走势。8月初美国宣布将针对俄罗斯前特工中毒事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可能对俄罗斯经济有所抑制。但是自今年3月降息之后,俄罗斯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中性,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7.25%的水平未变。未来如果俄罗斯利率维持稳定,卢布进一步贬值空间将比较有限。
巴西经济疲软,同样也促使其央行持续降息,导致汇率承压,今年以来贬值了20%。巴西和俄罗斯一样同为资源国,在2014-2015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巴西雷亚尔也出现了大幅贬值,累计贬值幅度一度超过40%,巴西央行同样采取了不断提高政策利率的措施。高利率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巴西一度陷入滞胀状态。而经济衰退叠加政局动荡,巴西央行16年开始也选择持续降息,巴西基准利率从14.25%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值的6.5%。
尽管巴西和俄罗斯贬值逻辑大体相同,但是巴西面临的问题比俄罗斯更严重。一方面,近几年巴西政府赤字大幅增加、债务持续攀升。14年开始巴西的财政赤字率大幅提高,到17年赤字率近8%,这导致15年以来巴西公共部门债务激增了80%。17年底巴西政府部门债务/GDP达到83.1%,相比14年初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远远高于新兴市场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政府部门外债的激增会在美元走强时面临偿债压力加重的问题,而内部债务的大幅扩张则会直接增加货币的贬值压力。另一方面,巴西近年社会局势也不太平,16年4月巴西众议院通过对前总统的弹劾,政局发生动荡,而今年5月油价上涨一度引发卡车司机罢工潮,社会局势持续动荡直接导致巴西国内经济运行受阻,也影响到海外投资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
4.关注美元走势与局部风险
那么,未来这些新兴经济体的风险是否会蔓延成大范围的危机?
这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美元后续的走势。美元走强是新兴市场汇率贬值的外部冲击。如果美元指数继续维持在当前的95左右震荡,那么对新兴市场的整体冲击便比较有限;而如果美元意外走强,那么将会引起新兴市场汇率的普跌。8月土耳其汇率暴跌后,其他新兴市场货币跟跌,其实就是因为土耳其外债问题可能牵连欧元区银行,因而拖累欧元急速下跌,导致美元指数短暂走高。
二是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的经济、债务、货币、通胀等因素,是汇率贬值的内因。美国货币宽松时,释放大量流动性,一方面,美国利率降低、汇率走弱,更低的成本会刺激新兴经济体增加外债融资,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出于对冲国内经济下行或稳定汇率的考虑,也采取了货币宽松的政策,由此刺激了内部信贷的增长。在美元走弱时,过度举债、货币超发越严重,在美元走强时,流动性退潮带来的压力也就更大。
不过与98年危机之前相比,虽然08年后新兴经济体也普遍发生了外部债务或内部信贷大幅扩张、货币供应高增的问题,但程度明显减轻。在98年之前,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M2同比增速都在20%甚至30%以上,但15年至今,除了阿根廷和土耳其,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M2增速,大多都在20%以内,甚至不少是10%内的较低增速。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阿根廷、土耳其汇率接连暴跌,但它们的问题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身上并不普遍,目前新兴经济体整体的状况要好于98年危机之前,不太可能发生亚洲金融危机那种大范围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而更可能出现的是一些国家的局部风险。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就想写了,那时候是币圈这轮熊市最昏暗的时光,大佬失声公号停更,说是诸神黄昏也不为过。那个时候做科普的人很少,所以我希望我能做熊市的科普者。
但是后来我发现,那时候进场的新人的确是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是看笑话的圈外人,索性就停下了写这篇文章的步伐,想着等比特币稍有起色再来。
而我再次想写这篇文章是比特币涨上五千的时候,那时候币圈群情激愤,大有临冬城大战异鬼的气势,希望能和持续了一年多的比特币下跌趋势带来的比特币的寒冬决一死战。凛冬已至,但是我们有龙,和信仰。
抛开圈内人的气氛之外,我也很明显地感觉到比特币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百度、微博的热搜榜今年比特币已经出现了多次,主流媒体的报道逐渐趋于正面,一切都伴随着比特币不断上涨越来越好。
新人越来越多,自然也就需要新人指南了。关于比特币的科普其实已经有很多了,而且比特币有个很奇妙的地方,那就是你在2010年、2011年、2012年看到的比特币科普,和2017年、2018年或者2019年看到的比特币科普,和未来你将看到的科普,都相差不大。所以我们经常翻到七八年前乃至十年前的比特币分析文章,会感慨十年前就有人看得那么透了,其实不是因为那个人多先知,而是因为比特币最核心的东西压根就没变过,唯一重要的变化的就是市值了。
而我想做的指南其实比那些技术上的科普来的更直接,我希望能写一篇较完整的文章来让新人更快地了解比特币“为什么一定会涨”这件事。
希望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对比特币总量有限、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算力保障网络安全等等比特币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如果有一定的金融和货币基础就更好了。
废话结束,正文开始。
我给每个人的建议都是:尽量持有比较多的比特币。但是如果你并不算富裕的话,也至少要持有一个比特币,如果不持有一个比特币的话,很有可能会错过一整个时代。并且,比特币目前的价格也只有四万多人民币一个(我写文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比特币已经涨到多少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无非是少买个苹果三件套,或者买车的少两个选装,亦或是少两次旅游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刚进社会身无分文的年轻人,那我也建议你从0.1个比特币开始,慢慢攒到一个。
为什么如此建议?因为我认为比特币未来会涨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而持有一个比特币,成本并不高,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差也不过是节俭一些消费开支,而换来的是一个未来可能的巨大财富,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其实按传统的估值体系和模型,很难对比特币进行估值。因为比特币属于完全不同的资产范畴,我觉得一个比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货币资产”,参与者对其的博弈决定了比特币的价格,即:每个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的估值取决于他们认为其他人会如何对该资产进行估值。
这是货币属性极强的资产,也是资产属性极强的货币,你愿意怎么分析都可以,以下是我的分析。
一、法币是否应该被取代
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到比特币要取代现有的法币的时候,大家都会站出来说:“比特币要取代美元不是天方夜谭吗?” 是的,目前来看,比特币要取代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的确是天方夜谭,但是世界上只有一种叫做美元的法币吗?不,还有rmb、日元、欧元、里拉、克朗等等。
我们经常喜欢举的例子是委内瑞拉,因为委内瑞拉的货币贬值得最为可怕。如果让民众有的选,那么委内瑞拉的民众愿意选他们国家的货币,还是持有比特币?
我相信,虽然大家都想过如果遍地是钱该多好。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个遍地是钱的国家,却是人间地狱。
世界上发生过货币危机的国家多了去了,比大家认为的金融危机发生的还要频繁。
从2014年到2019年不到5年时间,就有超过60个国家符合货币危机的定义了。如果时间线再拉长的话,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现过货币危机。
你以为现在的货币体系稳的很,单单只是因为你很幸运用的是人民币,并不是全球所有国家和人民都有如此的幸运。
所以比特币为什么要取代法币体系,因为比特币支持者们认为法币体系走在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这个错误的方向不是来源于理论分析,而是结果导向表明的。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发生重大的危机的中大型经济体(小型如委内瑞拉、津巴布韦这些就不提了,太多了)就有很多,比如:
1、1994年12月20-22日,墨西哥比索跌了42.17%,仅仅三天的时间。
2、1997年7月2日,泰国汇率暴跌20%,从此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到97年底,泰铢几乎被废,马来西亚林吉特跌40%,韩元下跌30%,日元跌17%。(港币因为中国央行支持下,打赢了汇率保卫战,维持住了汇率。)
3、1998年1月8日,印尼盾暴跌26%。
4、2014年,乌克兰格里夫纳 四个月暴跌70% 。
5、2014年,俄罗斯卢布跌 42%。
6、2013年-2018年,土耳其里拉跌了4倍。
7、2017-2018年,阿根廷比索贬值一倍。
8、2018年-2019年,伊朗里亚尔贬值到市场没有汇率,只能黑市交易。
.......
所以收起你认为“法币就是美元欧元人民币”这些头部玩家的看法,重新认识一下法币,这个世界上毕竟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不断发生的货币危机意味着法币体系一定有很大的问题。
支持比特币的奥派学者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错,那么为什么ZF们坚持要用会出问题的凯恩斯主义呢?
没了解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不太清楚这其中缘由,我简单解释一下。其实经济学上的派系有很多,比较主流的是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应用一段描述来简单地让各位知道这几个学派之间的区别:
“1.芝加哥学派:充分维护市场竞争,好好做裁判就行。像极了看小孩玩游戏自己在教室外抽烟的老师。
2. 奥地利学派:尊重绝对的市场经济,绝对的自由,放任不管,任由市场把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
3. 凯恩斯主义,经济没了政府管根本不行,还是得靠政府才有救!”
简单看了这几个派系的“服务宗旨”,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派系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喜爱。
自然而然地,货币超发成为了必然发生的事,通货膨胀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货币危机自然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所以当比特币说要取代法币的时候,大家都会自然地想到世界上最好的法币--美元:
而这张图是美元的购买力变化。
而这世界上还有一二百种不如美元的法币,取代不了美元,慢慢地取代其他的法币,您觉得问题大吗?
我相信如果了解了这些的话,世界上那些主要持有法币资产的普通人们,都应该希望自己有一些黄金能够在意外的情况下避险,但是黄金理论上来讲并不是最好的法币替代品,因为这个时代不是金本位时代,黄金很难“花”出去。而比特币,应该是我能想到的,对全球任何国家地区都公平、通用和方便的法币替代品了。
只要你冷静地想上十分钟,你就会明白2100万个比特币是绝对不够每个人持有一个的。
况且,也没那么多比特币了。
二、比特币是危机之花
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来一回都已经成共识了。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危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这次危机也直接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比特币。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挖出比特币第一个区块,他留给比特币创世区块一句话:“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财政大臣正处于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援助的边缘)。”
为什么创世区块会留这么句话?或许是因为这句话正好是泰晤士报当天的头版头条。
那么很多人应该有所疑问:比特币和英国政府救市有什么关系?
其实逻辑很简单:政府救市=拿人民的财富去救资本家。
当然,你可以说是为大局考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银行不能倒巴拉巴拉..
但是核心还是如此,而这件事在2009年的世界,和2009年之后10年的世界,不断发生:印钞救经济,然后印钞刺激经济,最后印钞救经济。
“金融危机的原因非常简单—双方都贪婪,投资人的贪婪和银行家的贪婪。在华尔街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大空头》
比特币是危机诞下的婴孩,在小危机不断发生的十年时间里茁壮成长,却仍然没有碰上一次大危机。我们不希望危机的出现,但是我们也拦不住危机的出现,因为人性总是比你想象的还要贪婪。而在金融界的贪婪吞噬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或许能在那个时候看到比特币大放异彩。
“你们是在赌未来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
“要么我们对,要么我们错的离谱。”
----《大空头》
三、比特币是更好的黄金
上述两段基本阐明了我为什么认为“比特币将会一步步地成为法币体系崩坏之后的货币选择”,因为在法币体系产生之前,世界上的货币选择是黄金,很多人认为在法币体系崩坏之后,人们的选择也将会是黄金。而比特币一般被成为“数字黄金”,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黄金的一个补充,就如同“书”和“电子书”一样的关系。
虽然这么类比并不准确,但是如同纸质内容正逐步被电子内容所取代一样,实体黄金最终也将会被更安全、更易储存、更便携、更易分割、更稀缺、更抗审查的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所取代。
“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这句话中国人可谓是耳熟能详的话,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让全球的黄金都大量地流入了美国的国库里?因为当时如果你要和美国做生意,买武器买军舰买飞机的话,英镑都不要,只要黄金。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英镑在全球可是硬通货,地位不比今天的美元差,但是美国人就是不接受,只要黄金。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如果这个世界再次陷入一个充满危机的情况下的话,被遗忘的黄金将会粉墨登场,但是有几个因素,让威廉认为比特币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1、流动性强。目前比特币已经展示出了很强
2、抗审查。黄金多容易被查,万一让你充公呢?
3、匿名性。你不想让人知道比特币是你的,就可以藏一辈子。大不了每次都换成匿名币使用。
4、易携带。细软跑的时候,带黄金容易还是带比特币?
5、不可伪造。黄金有假黄金,纸币有假币,珠宝古董都有假,但是比特币无法造假。
6、稀缺性。比特币总量有限,永久有限,而黄金指不定哪天又发现了一个金矿。
7、可分割。比特币你可以一聪一聪地花,但是黄金你可不能1g1g地花。
......
太多了,而且在未来的虚拟、AI、太空的世界里,用着千百年前的黄金,显然不是一件时髦的事儿。
当人们下一次遇到非黄金不可的世界环境的时候,我相信大家会选择比黄金更好的硬通货--比特币。
四、比特币的可能性
"比特币,将一个虚拟的离岸自由金融环境无缝嵌入到了全世界。Bitcoin network就是网络空间的香港、BVI和澳门。现在买入比特币,就相当于在香港半山有了一栋楼。不要光看到现在山上除了树以外什么都没有,而要看到未来山脚下那鳞次栉比的Skyscrapers. "
"随意开设储蓄账户、储户身份容易保密、交易费用低、无人征税、贸易自由、赌博自由、严格的货币纪律。欢迎来到比特币网络,这里是互联网上的金融自由港、免税贸易区和无政府主义天堂。 "----吴忌寒 2012年
很多人说比特币将会取代这个,取代那个,但是正如同互联网刚开始人们也是认为互联网将会对邮件、电话、杂志等革命,没有想到后来互联网成了革命本身,互联网+成了时代潮流。
比特币也一样,很多人认为比特币将会革命掉很多东西,但是最后会发现,比特币就是革命本身。正如同二十年前的根本想不到的今天的互联网生活一样,我们也想不到未来的加密经济时代到来之后的生活,随着时间一步步改变自然就一步步习惯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如果比特币真的实现我们的期望的话,将会涨到多少钱呢?简单举几个例子:
1、如果比特币的市值如果等于流通中的美元的市值,那么比特币的市值应该是1.5万亿,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7.1万美元。
2、如果比特币的市值如果等于流通中的纸币(包括硬币)的市值,那么比特币的市值应该是7.6万亿美元,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36万美元。
3、如果比特币的市值如果等于黄金的市值,那么比特币的市值应该是7.7万亿美元,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38万美金。
4、如果比特币的市值如果等于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的话,那么比特币的市值应该是10万亿美元,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47万美元。
当然,很多人仍然会认为这是幻想,这些人放到当年就是想不到一个卖书的网站亚马逊会到万亿美金市值,想不到未来手机会取代数码相机、MP3、录音笔等,甚至取代大部分人对电脑、电视的需求,想不到特斯拉的出现甚至让宝马这样的顶级汽车品牌在几年后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包括他们到今天也不理解为什么比特币这个被称为泡沫十年了,价格反而越来越高,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他们并不是无知,他们只是傲慢。
“弱小和无知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三体》。
在现在的世界里,一个比特币对你影响不大。但是相信我,在未来的世界里,有一个比特币对你的影响巨大。
本文来源: 今日头条/ 作者:JSYYL7Z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