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德国 合作

中国驻德国大使:“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德互利合作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中新社柏林11月2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近日接受德国《外交杂志》专访时表示,中德“一带一路”合作起步早、合作实、前景好,中德在沿线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相信“一带一路”合作将成为中德互利合作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最新出版的2019年第11期德国《外交杂志》推出嵌入式“中国专刊”,并对吴恳大使进行了封面专访。吴恳在专访中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欧盟的1/4,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战。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

“我们愿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始终作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谈及“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进展以及德国如何从中受益,吴恳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近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商共建共享”等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一带一路”合作将使沿线国家物流时间减少12%,贸易增长2.8%至9.7%,760万人将因此摆脱极端贫困。“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合作非但不是个别人所构陷的“债务陷阱”,反而帮助很多国家走出了‘不发展的陷阱’。”

吴恳强调,中德“一带一路”合作起步早、合作实、前景好。其中,德国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中欧班列”至今共开行1.5万多列,其中近四成往来于中德之间,已成为中德共建“一带一路”最有成效的项目;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福伊特、宝马、DHL等大批德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和物流建设;中德在沿线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今年上半年默克尔总理访问汉堡港时表示,中国对汉堡港的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可以汉堡为例,讨论如何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相信‘一带一路’合作将成为中德互利合作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吴恳说。(完)

展开
收起

德国学者:如果不和中国合作,有关全人类的项目,谁来完成?

这些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攻势越来越明显,这些西方国家在努力摆脱对于中国制造的依赖和逐渐淡化与中国各方面联系的同时,一些专业人士也发出了内心的疑问,这样的努力是真得有必要吗?

与中国脱钩成为冷战前兆

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在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用了德国前外长的一句话,与“中国脱钩”成为了“冷战2.0”的“战斗号角”,但是这位前外长也表达出了一个观点,诸如像气候保护、防止核扩散等全人类的任务,如果不和中国合作,那么谁又来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呢?在这一点上弗兰克和这位外长保持了同样的态度,但是对于这位外长所说的西方与其他亚洲国家共同构建出联盟以来对抗中国的方法,却被弗兰克认为是行不通的。

西方国家试图平衡在与中方联盟和中国竞争的计划,其实已经不算新奇了,但是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现,正如弗兰克在文章所提到的。西方想要联合一些亚洲国家,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与这些亚洲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地缘文化和民主体系上的差异,都是导致西方和亚洲国家之间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

西方国家为何不信任中国

这个原因也可以去解释,为什么弗兰克认为这个德国前外长构建联盟来“制裁”中国的计划不会实现。在弗兰克的发现中,目前中国相较于欧洲等西方国家与一些亚洲国家的联系是更紧密的,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文化,地理位置上也更相近,还是因为与欧洲国家相比,这些国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欧洲已经定型的状态截然不同。

历史因素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大部分的亚洲国家都曾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即便是现在与欧洲国家进行了很多的合作交流,却难以与其相容的原因。其实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为什么这么多的西方国家想要去“制裁”中国,而不是更好的信任中国,与中国产生更多的合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根深蒂固的大国思维,它们不肯去承认中国现在取得的成绩,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不愿意去承认别人的进步就是自我衰退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由每天军武原创创作,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

部分消息参考来源:参考消息

展开
收起

华为突然宣布,德国带28国送千亿合作大单,美国计划要泡汤了

2020年,对于华为而言可谓是最艰难的一年。一直以来,中国的企业都是需要依靠美国的技术发展的。然而,就在5G技术蓬勃发展的这一年,华为却成功掌握了最核心的5G技术。这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科技霸权的地位,因此特朗普便开始抹黑并疯狂打压华为。

之后,华为被禁止在美国销售,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和盟国也被禁止与华为合作,更过分的是,美国还对华为采取了全球芯片禁令。而对于为何打压华,美国给出的理由却是“安全”。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很多国家在听了美国的抹黑言论后,也纷纷取消了和华为的合作。

为了让欧洲这些国家相信华为的5G,华为突然宣布:只要使用华为5G,我们将保证100%的安全。5G就犹如高速公路一样快,一旦欧洲国家和我们合作,欧洲国家将会拥有100%的信息掌控能力。

华为的这个宣告,也让欧洲各个国家很是心动。之后,德国在通过最厉害的工程师验证了华为5G的安全性后,居然不顾美国的威胁,带领28个国家向华为送上千亿的5G合作大单。德国的这一举动,也让华为大喜过望。近日,我国国内也频频传出好消息,芯片突破2nm,只要机器到位就可以实现量产,到时候,美国想要扼杀华为的计划也势必要泡汤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对此你怎么看?明天再见吧!

展开
收起

做出意外决定后,德国总理:与中国合作符合欧盟战略利益!德企……

摘要:之前还做出决定,限制中国投资,如今又说与中国合作符合利益,德国……

|德国总理:与中国合作符合利益

【中油网】讯:德国总理默克尔5月27日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强调,与中国保持合作对欧盟来说具有“重大战略利益”。

她强调欧洲需要知道中国决心在现行国际架构中争取领导地位,将致力于与中国保持重要及具建设性的对话。“我们欧洲人有必要承认中国在现行国际架构里争取领导地位的决心。”

同时,她重申计划与中国达成一项投资协定,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挑战上找出共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德国还做出了一个决定。

德国在2018年宣布,加强外资投资管理,以限制外资收购,将外资收购德企的审查门槛从25%股权下调至10%。这使得中企对德国商业自由信心下降。

2019年,中国在德国投资项目仅为154个,这是中国企业近十年来首次没有入榜德国外企投资榜前三。

而在今年4月,德国再次宣布,收紧非欧盟企业投资。这将进一步限制中企在德投资。

|中国连续四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国总理如此看好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据德国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德商品贸易总额达到2057亿欧元,排在全球首位。其中,德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097亿欧元的商品,较2018年增长3.4%。自2015年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

数据还显示,过去数十年,在德国最重要的进口来源排名中,中国1980年位列第35位,到1990年排名已经上升至第14位,201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进口产品最多的国家。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于尔根·弗里德里希表示,中国连续第四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显示了中国市场对德国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再成德企拯救者

另一方面,德国的车企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据德媒报道,今年4月份,欧洲汽车市场销量大奖了78.3%,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在增加,特别是高端车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市场豪华车的销量达到20.34万辆,同比增长21%。其中,宝马售出67228辆新车,同比增长13.6%;奥迪售出55888辆,增长38%;奔驰销量为57707辆,同比增长0.8%。

可以看出,今年4月份,德国豪华车成了最大赢家。“中国再度成为德国车企拯救者!”德媒这样说。

因为早在十多年前的金融危机中,中国市场就拯救了一次德国汽车制造商。

(版权说明:本文由中油网-L编辑,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可以添加上方关注。希望大家在阅读后踊跃评论和点赞,也可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以示对我们的支持!

展开
收起

中欧投资协定有望今年达成!德国表态:与中国合作符合欧盟利益

来源:金十数据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略显疲惫,欧洲经济也受到了巨大影响,欧洲央行已经准备把之前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再次扩大,并且把中国市场当作恢复经济的关键合作伙伴,另外历经7年的中欧投资协定也有望于今年完成。

1、全年GDP或萎缩8.7%,欧洲紧急扩大QE还有望和中国达成协议

据中新网报道,欧洲央行6月4日举行议息会议决定将其疫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即量化宽松QE)规模扩大6000亿欧元至1.35万亿欧元。3月18日,欧洲央行宣布推出总额7500亿欧元的PEPP量宽刺激计划,执行至2020年底。而这次欧洲央行不止决定将该计划扩大规模至1.35万亿欧元,还会延长购债期限至2021年6月底。

欧洲央行管委会表示,其将一直执行QE计划,直至其认为疫情对其经济的影响已经结束。欧洲央行6月4日公布的最新经济预测显示,受疫情影响,欧元区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今年预计将衰退8.7%,明年则有望反弹至正增长5.2%。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的经济复苏计划中,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是关键的一环。而且今年中欧还有备受瞩目的的投资协定,协定一旦达成,对中欧企业和投资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好。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欧双方于5月25-29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了第二十九轮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双方围绕协定文本和清单出价进行了磋商,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这一目标并未改变。

据了解,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启动于2014年,内容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国有企业竞争中立、高端服务业开放等,谈判至今已有7年、20多轮,按照计划,有望在今年完成。

从今年7月起的6个月中,德国将担任欧盟的轮值主席国,届时欧盟将把和中国的经贸关系视为重中之重,德国目前已表态,与中国市场合作是符合欧盟利益的。

2、德国再推1300亿欧元计划刺激经济,并表态:与中国合作符合欧盟利益

据报道,当地时间6月3日晚,德国最终通过了规模达13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报道称,德国新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总金额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30%。

其实,早在4月份,德国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上次计划总金额高达7500亿欧元,保证德国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正常稳定运营。只是在一个多月的救助后,德国经济仍难见复苏,德国不得不再推出新的救助计划。

数据显示,德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2.2%,萎缩幅度创2009年来最大。经济学家表示,二季度情况可能会更糟。5月28日,德国智库IFO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今年第二季度德国经济可能会大幅下滑12.4%,今年全年或萎缩6.6%。

上周四(5月28日)消息显示,德国总理表示,对于欧盟来说,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具有重大战略利益的。中国市场之所以会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关键,除了是因为中国经济率先得到恢复之外,还因为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2057亿欧元(约合1.622万亿元人民币),超越荷兰和美国,连续4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包括德企也开始发力中国市场,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德国豪车在华销量同比大涨21%,德国《商报》对此报道,中国市场将再度拯救德国车企。

德国莱布尼兹经济研究所(IWH)副所长霍尔特默勒表示,中德双方都是国际间分工与合作的受益者,两国应依靠相互开放、宽容、合作来互惠互利。

展开
收起

专访中国驻德国大使:中德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发挥正能量

中新社柏林6月10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中德作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在疫情发生以来,两国抗疫合作实,效果好,成果丰,为全球抗疫发挥了正能量。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中德作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在疫情发生以来,两国抗疫合作实,效果好,成果丰,为全球抗疫发挥了正能量。(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供图

吴恳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三次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即将举行视频会晤。“可以说,在疫情背景下,中德高层交往对双边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引领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德多层面携手战疫成果丰硕

“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唯有携手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吴恳表示,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疫情发生以来,两国抗疫合作实,效果好,成果丰,为全球抗疫发挥了正能量。

具体而言,吴恳指出:在政府和官方层面,双方相互鼎力支持。德国政府两次向中方捐助物资。中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等也向德方提供大量捐赠,我们还为德方在华官方采购提供便利,每天有成吨防疫物资通过“空中桥梁”从中国运送到德国。

在科研和医疗专业层面,双方深入交流合作。两国医疗卫生专家多次视频连线,交流抗疫经验。2月中旬,德国专家还随世卫组织专家组赴华实地考察。在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中德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

在社会和民间层面,双方不断深化友好互信。德国杜伊斯堡市和中国武汉市是两国间最早的一对友好城市。疫情发生后,杜伊斯堡市率先支持武汉,提供捐助。大量德国民众也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力挺中国”。在德国疫情吃紧的时候,不少中资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旅德华侨华人也积极向德方提供捐赠和帮助,一些医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还投身德国抗疫一线,涌现出许多中德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在国际和多边层面,双方加强紧密协调。在今年5月召开的世卫大会上,中德都强调支持世卫组织加强在全球抗疫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提振国际社会信心。两国都关注非洲疫情,将在充分尊重非洲意愿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支持非洲早日战胜病毒。

“当前,中德两国经济社会运行都逐步恢复正常,双方都致力于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吴恳表示,在全球大面积断航停航情况下,中欧班列已成为中德间重要的货物运输和抗疫物资大通道。仅4月份,中欧间就开行979趟班列,同比增幅达到46%。5月底,中国在欧洲率先同德国开启“快捷通道”,为两国复工复产和恢复经贸合作创造有利条件。“我们愿与德方共同创造和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新合作、新成果。”

高层交往引领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吴恳指出,高层交往对深化两国政治互信、推动互利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年初以来,中德两国领导人通过电话、视频和信函等多种方式,保持着密切沟通,表达对彼此抗击疫情的支持,推动两国疫情防控、疫苗研发和复工复产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并就中德、中欧重大政治议程沟通协调,体现了双方高度政治互信。两国领导人还共同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世界卫生大会和全球疫苗峰会,发出同舟共济、团结抗疫的声音,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全球治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三次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即将举行视频会晤。可以说,在疫情背景下,中德高层交往对双边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引领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针对中欧今年原定的重大外交议程受到疫情影响,吴恳强调,疫情也更加彰显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与欧盟都是国际上的重要力量,在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加强中欧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脱钩”既不理智、也不现实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产业链、供应链的“脱钩论”“转移论”等消极论调在国际舆论场甚嚣尘上。德国部分政治经济界人士也呼吁,德国和欧洲应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对此,吴恳认为,中德两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国,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早已深度联接,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共同体,“‘脱钩’做法既不理智、也不现实”。

“两国均为全球化的支持者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应共同防止疫情引发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吴恳表示,期待德方能把握中国市场准入持续拓宽的机遇,把握中国消费市场率先复苏的机遇,把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把握在新领域开展未来合作的机遇。“两国经济联系将在‘后疫情时代’更加紧密、创新和多元。”(完)

展开
收起

纳粹德国和中国的这次合作,改变了很多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二战中德贸易

本文为我局第986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二战中德贸易

作者:九尾龟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几年日本开始纠集满族遗老组建了伪满洲国,实际控制了中国东北。既已“合法”经略东北,其对关内中国的野心也已经昭然若揭,中华震动。抵抗,已经成了民族的呼声,再不反击就是亡国。

日军在““柳条湖事件””中使用的所谓“物证”

几顶军帽、一支步枪、两根枕木...

(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口号归口号,面对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并且对中国研究渗透已久的日本,国民政府一点底气都没有。当年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打也得找个有工业背景的靠山,故而不得不将西方外援看得格外重。

古老帝国的遗产已挡不住工业化的日本

中国的军工产业却还在长期的内乱中缓步前行

(山海关长城上的日军,图片来自wikipedia)

国民政府就这样和遥远的德国做起了魔鬼的交易,试图与日本的南下准备赛跑。

中德一拍即合

1932年的中国,已经失去了东北的控制权,林业、煤炭、铁矿石等自然资源都出现了短缺。而多年苦心经营后,拥有钢铁、黄铜、化工用品产能和原料储量的华北到长三角一带,也随时面临被南下日军侵占的威胁。要保住未来的造血能力,就必须把工业转移到华中,尤其是江西两湖等地。

中国当时的工业重镇东北被占领

金融中心上海则难以抵御日本从海上袭来

日本人又不断加强对华北的渗透

使得整个华北、华东都笼罩在危险中

即使不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只论经济效益,在这里设厂也不算亏。华中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钨、锑、锰、锡等,都是冶金行业必需的稀有金属。就近开办工业,有利于原材料的快速转运,并且是重要的出口创汇资源。

虽然每年的钨矿产量时有变动

但中国的产量长期是压倒性的比例

(参考2016年)

和已经工业化一百年,资源储量严重下降的欧洲各国不一样,在工业疲敝的华中,这些别国视若珍宝的矿产唾手可得。在江西湖南等地发现的锑矿钨矿,由于山水冲刷,外层岩石侵蚀严重,矿石几乎裸露在地表上。矿工不需要什么技能,只要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刨出来,开发成本极低。

欧洲也是有一些较大的钨矿的

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

(英国Drakelands钨锡矿,图片来自wikipedia)

但光有原料还不行,原料必须经过工业设施的炼化,才能变成产品。然而重工业投资甚巨,内战后只是勉强统领全国的南京中央政府并没有这些钱。蒋介石必须找到一个外国列强,带来投资和军事威慑,以实现雄伟的工业化理想。

光靠标语终究是打不跑日本人的

(上海接头反日标语,图片来自wikipedia)

然而遍寻世界,愿意淌这趟混水的国家并不多。英国还在观望欧洲大陆上的变化,拒绝纠缠进中日的恩怨;法国沾沾自喜于其一战战胜国的身份,已经陷入了全民性的癫狂中;苏联是共产国际的老大哥,时刻关注着远东局势的变化,并不会轻易伸出援手;美国则远在大洋彼岸,当年国力并不算强盛,只愿意给出一些人道主义援助。

做好了长期作壁上观的打算

真正能够一拍即合的,似乎也只有德国了。

当时的德国,还处在一战战后体系中的魏玛共和国时代。巨额的赔款、战后疲软的经济、灰心丧气的民众,让这个国家一蹶不振。但其仍然不失为一个工业强国,具有工业品出口的潜能,中国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毕竟是一个几十年前就造出了巴黎大炮的国家

一战又没有直接摧毁德国本土

随时可以把自己再军事化起来

(图片来自wikipedia)

更重要的是,华中的这些矿产也是德国需要的战略物资。德国本身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到了二战前夕,德国有85%的石油、80%的铁矿、70%的铜和几乎全部的稀有金属都需要进口。除了煤以外,德国在资源上可以说一无所有。

确实,德国只有这个是不缺的

所以他们也恨不得用高超的化学技术

把煤转化为各种东西

(德国Hambach超大露天煤矿)

这成了德国再次崛起最大的短板,如果能和中国人做生意,德国就能低价进口这些稀有金属,造成装备之后再倾销到中国,一来一去不仅赚取了外汇,还稳定了就业,更能增加德国自身的装备实力。这种战略合作的利益动因,甚至强于德国和日本的合作。

德国制造素以质量取胜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能不能下线是个问题

下线能跑多久也是个问题

(德国坦克装配线,图片来自wikipedia)

因此在国民政府1932年的华中工业化纲领提出之后,德国是响应最积极的国家。

让人矛盾的好消息

合作在中国这边得到了高层的强力支持,蒋介石甚至亲自写信给德国军方负责人,表达了对合作的向往。他希望中德两国能从工业利益出发,进而交流政府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体系的一系列先进经验,挽救陷入险境的中国。

蒋介石在江西,1933年

(图片来自wikipedia)

有了委员长表态,德国相关人士在中国的一切行动自然全程绿灯,无人敢阻拦。

可事情到了德国那边,却并没有那么顺利。虽然军方强烈推荐这个令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但德国外交部对日本的态度始终顾虑重重,在华的德国商人团体也对军方即将参与中德外贸表示了不满。

说好的要一起瓜分世界呢

(日本驻德大使馆门前,图片来自wikipedia)

甚至连于1933年正式掌权了的希特勒,也对这次合作颇有微词。在他的人种世界观中,日本人是后进民族中“受雅利安人影响最深”的民族,不仅不会上犹太人的当,甚至还能击败俄国,是值得拉拢的朋友。而中国人,则是真正的“弱小民族”,只有割韭菜的价值。

德国亲日的最大诉求还是希望能夹击苏联

日本在这个问题上也陷入困境

苏联则掌握着增援中国并拖住日本的主动权

所以这场中德合作一开始,是以德国-南京、德国-伪满洲国两条线展开的。德国军方负责与蒋介石联系,向中国提供贷款建设厂房,用以开发华中的矿产,并廉价出口到德国,而贷款则直接用于购买枪支、火炮。德国外交部则与日本合作,进口伪满洲国的粮食、大豆,用以填补德国的农产品缺口,两边都不得罪。

即使暗中疯狂交易

当面还是要不断催促日本人一起夹击苏联

(然而日本显然没这个打算)

(图片来自wikipedia)

仅从经济利益来看,这场贸易的最大赢家其实是伪满洲国。由于德国的大量采购,伪满洲国的农产品出口价格暴涨,它又没有国防需求,贸易顺差上缴一部分给日本之后,仍然有大量盈余。到了1937年,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了3850万马克,德国其实一直在吃亏。

伪满洲国的“罂粟”...

(图片来自wikipedia)

此时二战已经一触即发,德国需要尽可能地削减外贸逆差,储备战略资源,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与伪满洲国的交易,终于在其内部评定中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糟糕选择,德国全面转向了国民政府方面。

可见日本没有发现大庆在多方面改变了历史

德国可能拒绝与中国交易

日本可能不会南下并偷袭美国

日本的能源补给线将大大优化等....

如今大庆石油在东北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其实这个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即只有在国际局势恶化的情况下,纳粹德国才会对华中的工业项目专心致志,可国际局势一旦恶化,孱弱的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牺牲品。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必须抢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做好准备。

华中交通闭塞但也安全

华东便于接受国外投资但会直面第一波进攻

站在当时的历史十字路口,很难说德国方面的升温,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但无论如何,随着德国态度的转变,使团、军人、商人、专家,开始来往穿梭于德国和中国两个相隔甚远的大国之间,编织起了一道工矿利益之网。

两位战争期间的德国军事顾问

(左:汉斯·冯·塞克特,右: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图片来自wikipedia)

从广州到南京

今天走访江西南部的人,仍然会有一种此地是个大矿场的错觉。萍乡、吉安、鹰潭、赣州,江西最不缺的就是山里的矿。

德兴的巨大矿山

从地图上看,这些矿业资源最佳的外运路线是顺着赣江北上,在九江进入长江,继而运到武汉或者长三角。然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由于我党我军在江西活动,矿产北上的路线是不通的。它们只能走陆路南下,进入珠三角后交给德国人。

北上走长江一线确实是最近的路线

因此,前期来到中国参与运营的德国人都在广州活动,无论是批贷款还是建厂房,他们都更愿意和广东地方大员交流。这里是“南天王”陈济棠的地盘,他并不向南京汇报,也不会把贷款上交,甚至和蒋介石多有不和。为了吸引德国人到来,陈将军还派出军队直插赣州负责护送——而江西显然不是“南天王”应该染指的地方。

这其实只是当时中国南方事实独立现象的一个缩影,除了广东以外,广西、贵州、云南、湖南都不听南京的,所谓的“西南政务委员会”和南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双方的合作一直到日本南下时才实现。

直到国民党的权力中心退到重庆

才开始真正控制西南诸省各路军阀的权力

这为广东争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外资协助。在德国代表和陈济棠的备忘录上,广东将会兴建四条新的铁路、一座炸药厂、一座防毒面具厂,并扩建黄埔港。广州成为了中德贸易的中心,而负责签订协议的南京却被轻松架空了。可想而知蒋介石对德国人在广州的活动有多么不满。

但赣南的矿物运不到长三角也是事实,德国人已经迷上了广东,认为这里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矿物,对南京方面几次三番的阻止置若罔闻。一直到红军在蒋介石的“围剿”下被迫长征,“南天王”下野之后,中德贸易才在柏林和南京两座首都之间展开。

走广东还是江浙沪

这是个问题

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了与德国合资的工业三年计划。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在江西吉安建立第一座钨厂、在湖南湘潭建设中央钢铁厂和中央兵工厂、在两湖四川等地大力开发铁矿、在江西建设煤矿和煤炼油厂。这些项目耗资巨大,设备订单总额达到了5亿马克,合6.6亿法币,相当于中国财政年收入的一半。

虽然这些项目没有全部完成(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但仍然起到了一些效果。仿造毛瑟步枪的“中正式”在汉阳出厂、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水冷机枪和迫击炮、广州备忘录上的防毒面具厂则在河南建成。这些轻武器和防具正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主力武器,没有它们抗战也无从谈起。

使用汉阳造步枪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士兵

(图片来自wikipedia)

另一方面,得到了矿产和贷款担保的德国也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出口重武器。1935年德国对华武器出口量还仅为84万马克,到了1936年已经暴涨到640万马克,1937年实际运抵的武器弹药更是价值8278万马克。

这些精锐武器成为了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大玩具,将会在将来的淞沪战场上大放异彩。

开始的时候甚至差点吃下日租界的日本武装

(虽然后来日本海上援军一到就反扑了)

淞沪战场上我军的一个机枪堡垒

(图片来自wikipedia)

尽管随着二战的进程,分属两个阵营的中德两国还是在1940年分道扬镳了,但其遗产仍然丰富。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带去16个工矿企业中,有9个曾是德国援建,其高管团队控制台湾经济几十年。而在大陆这一头,德国专家勘探到的矿址,成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从江西到湖南,从贵州到湖北,矿机至今日夜不停地开采着,为中国的装备制造提供原料。

这真是一道影响深远的经济大网。

参考文献:

柯伟林. 德国与中华民国[J]. 2006.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展开
收起

一年在华赚走9860亿!德国称与中国合作符合利益,德企也集体表态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进入2020年之后,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就遇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挑战,并且直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根据德国智库IFO最新数据显示,预计今年二季度德国GDP将萎缩12.4%,创下二战结束以来最大季度降幅。在此情形下,日益庞大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支撑德国经济的关键,然而,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却多次“搅局”,对此,近期德企集体表态了。

逆全球化抬头,德企集体表态:巩固中国市场地位至关重要!

据环球时报援引德国《世界报》消息报道称,疫情过境之际,全球经济活动近乎停摆,加之在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呼吁下,“逆全球化的声音”也就零零散散多了起来。对此,德国企业始终持相反态度并纷纷表示,他们看好中国市场,若不与中国合作,将会给德国带来可怕后果。德企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德国经济的增长及德国企业的壮大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市场的助力。

德国商业银行数据显示,包括大众、奔驰、阿迪达斯、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在内的德国30家德企,有18%的销售额是在中国市场创造的。以德企代表大众集团为例,根据大众最新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大众全年营业利润达193亿欧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从中国合资企业获得的营业利润为44亿欧元(约合353亿元人民币),占比总体利润的近三成。

并且去年大众在华销量达到423.36万辆,中国市场占到了大众集团全球总销量的38%,几乎和整个欧洲市场的销量相当。可知,在全球车市下跌的形势下,2019年德国大众汽车意外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强劲需求。为了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上个月,大众汽车还宣布将在华投资2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事实上,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德企最为青睐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去年1至7月,德国对华新增投资11.7亿美元(约合82亿元人民币),增长62.7%,据德国工商总会表示,目前中国拥有5200家德国企业,不止于此,德国超过80万个本土工作岗位还取决于来自中国的需求。而且5月份德国就业指数下跌至91点,较去年同期低38点,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对德国企业而言,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至关重要。

一年在华创收9860亿元!德国官方称与中国合作符合利益

而在经济疲软的关键时刻,不止是德企加码中国市场,德国也多次出面表态,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具有重大战略利益的。而德国之所以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除了因为中国经济活动率先恢复之外,可能还因为中国已经连续4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比如,2019年德国经济产值的4%(包括第三国转口贸易)完全依赖于来自中国的需求,别小看这4%,这相当于1230亿欧元(约合9867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全年中德双边贸易额的数字是2057亿欧元。换而言之,在今年一季度德国经济环比萎缩2.2%的背景下,这4%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提振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通过种种迹象来看,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已经意识到了,要想从疫情导致的严重衰退中复苏,最明智的做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强对华经贸合作。

展开
收起

专访中国驻德国大使:疫情催生中德合作新机遇 民心相通进一步加深

(抗击新冠肺炎)专访中国驻德国大使:疫情催生中德合作新机遇 民心相通进一步加深

中新社柏林4月3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当地时间2日在柏林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德两国围绕抗击疫情开展了一系列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

当地时间4月2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在柏林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当天,受中国新闻网、中国侨网之邀,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及当地侨界代表参与视频直播连线,介绍中德共同应对疫情的举措及当地华侨华人的贡献。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经贸合作潜力在疫情后将不断释放

吴恳首先指出,中国和德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之间的贸易总额在去年占到中国跟欧盟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中国则是德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

他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的确带来了一定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相信将会有一轮强力的补偿性反弹。”

吴恳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德国也在不久前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总规模达75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措施。此外,疫情期间中德两国企业自发进行互助和捐赠,也充分说明了两国经贸合作氛围非常友好。

“在疫情之后,我相信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会进一步紧密。疫情之中催生的云会议、在线办公等也将是中德未来合作的新方式,医疗卫生、数字经济领域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所以我相信中德经贸合作的动力和潜力在疫情结束后会不断地得到释放。”吴恳表示。

抗疫合作加深民心相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德两国围绕抗击疫情开展了一系列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吴恳表示,中国春节前后,默克尔总理先后同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通电话,表达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表示愿意同中方加强疫情方面的合作。“在疫情初期,德国联邦政府先后两次向中国捐赠了医疗物资,我们对此一直表示衷心感谢,并且铭记在心。”

吴恳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感恩的民族,德国其实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患难之中方能认清谁是真朋友”。他指出,当前德国的疫情形势确实日益严峻,中方正通过各种方式对德方抗击疫情表达坚定的支持。“两个礼拜之前,习近平主席向默克尔总理致了慰问电,上周又同默克尔总理通了电话,习主席表达了对德国政府和德国人民的诚挚的问候,并且表示中方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据吴恳介绍,中国政府捐助德方的医疗物资将于近日运抵德国。在疫情暴发后,双方的病毒学专家还举行了联合视频会议,围绕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疫情过程中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吴恳表示,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初期,武汉市的友好城市德国杜伊斯堡市率先发起了捐助倡议,为武汉声援加油。还有不少德国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力挺中国,他们呼吁要抵制歧视,支持中国的抗疫行动。如今,德国疫情吃紧,不少中资企业和旅德华侨华人也踊跃地向德方捐赠防疫物资,还有一些医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踊跃投身到德国抗击疫情一线,与当地政府和民众一起携手抗疫。

“两国人民的彼此理解和友谊确实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吴恳说。

中欧可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加强合作

针对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吴恳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爆发和迅速蔓延,此次峰会可以说是在这一特殊时刻和危急关头举行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峰会。习主席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结合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经验,就加强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稳定世界经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推动凝聚共识,发挥了特别重要的引领作用。

吴恳表示,中欧双方都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的共同挑战,必须团结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他指出,在中国疫情严重时,欧盟协调成员国向中方运送了3批重达50多吨的防护物资;当前欧洲形势严峻,中方也支持欧方抗击疫情的努力,向多国捐助物资的同时,还为欧方通过商业渠道采购医疗物资提供便利。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中欧双方正在加强疫情信息共享、防控经验交流,积极探讨在诊疗方案制订、药物疫苗研发等领域开展合作。

“我想作为多边主义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中欧将在促进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帮助脆弱国家完善卫生体系等方面继续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吴恳表示。(完)

展开
收起

德国称:欧盟对华保持合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也作出表态

来源:金十数据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如今,中国市场在国际投资中仍然是备受欢迎的选择。据外媒报道,德国总理在5月27日发表演讲时强调,与中国保持合作对欧盟来说具有“重大战略利益”。该代表人士还在当天指出,德国将计划与中国达成一项投资协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挑战上达成共识。

近期,我国对未来与德国的合作发展也进行了表态。据新华社6月4日报道,当天我国代表人士与德国进行电话交流时指出,中国官方赞赏德国在疫情问题上秉持的理性立场和科学态度。同时,我国愿同德国携手共同支持世卫组织的工作,积极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将继续推动对外开放,愿继续为德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事实上,我国一直是德国资本的重要选择对象。据新浪财经报道,截至2019年9月,德国企业累计在华投资项目10689个,德实际投入金额达347.7亿美元。同时,该国也是欧洲国家中累计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截至去年9月,中国从德国引进技术25166项,合同金额达862.7亿美元。不难看出,中德两国的经济合作正朝着互补性强、合作共赢的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德国也是中企投资的热门之一。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5月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来自中企的投资为德国当地创造了不少于4400个工作岗位,较2018年大幅增长3000个。相关专家表示,跨境投资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中国对德国投资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预见,在符合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未来中德的投资合作将更进一步。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