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立国”是指在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中立国既可以指具体某次战争的中立国,也可以指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永久中立国不论在平时或战时均永久奉行中立政策。世界上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是瑞士,如今全世界一共有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七个永久中立国。那么这些宣称永久中立的国家能保证自己永远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为中立国并不能保证自身不被侵略。中立国只是一种“意识”与“态度”。中立国能否保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取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强国)是否认可,所以永久中立国是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那么是不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就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呢?事实上也不可以这么说。国际外交所奉行的本质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由于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国际关系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宣布永久中立,然而能不能得到他国的承认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得到国际公认的永久中立国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中立地位能永远得到各大国的认可,因为大国的利益诉求是会变化的。有些大国出于自己一时的战略利益或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承认了某个国家的中立地位,然而随着大国利益诉求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完全可能不愿再承认这个国家的中立地位。事实上中立国地位被破坏这种事在历史上是曾真实发生过的。
1830年比利时爆发革命,成立比利时王国。比利时革命获得了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支持。英国认为一个中立的比利时对维持欧洲的均势状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就四处游说欧洲各国承认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当时欧洲各国普遍对比利时这个弹丸之地没多大兴趣,所以也就乐得送大英帝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一个顺水人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为实现对法战役的突然性于当年8月2日向比利时发出照会:要求比利时方面允许德军通过其国境发动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比利时方面回复道:“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一条可以任意通过的道路!如果我们命中注定化为齑粉,那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为齑粉吧“。德国在借道被拒之后于1914年8月3日入侵比利时,由此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作为比利时邻国的荷兰、卢森堡两国在一战期间成功维持了自己的中立地位,然而躲过一战的荷兰与卢森堡却没躲过二战。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起打击。在德军的地面、空袭协同作战之下荷兰在坚持四天后就宣布投降。
二战结束之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都意识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是不适合保持中立地位的,于是全都放弃了中立政策并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北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放弃了中立政策,而奥地利、芬兰、爱尔兰等国则在二战后宣称开始奉行永久中立国策。苏联解体后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土库曼斯坦也宣布永久中立。1995年12月12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蒙古、老挝、柬埔寨等国也宣布永久中立,但目前并未获得国际社会公认。
提到中立国就不能不提瑞士这个全世界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瑞士自1815年确立永久中立国地位以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始终得以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瑞士能始终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同样曾是中立国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无法保持中立地位呢?瑞士的永久中立国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瑞士之所以能成为永久中立国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缘环境有关。地缘环境不同于地理环境——地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但同时也与历史人文原因、国家外交格局有关。
那么瑞士是怎样一种地缘环境呢?我们先从瑞士的地理环境入手进行分析: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瑞士国土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瑞士平均海拔约1350米,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海拔-193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瑞士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条件下山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桥,也因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独立又亲密默契的关系。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山民们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露天议会”——形成”露天议会“的初衷在于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劳作与战争等事宜,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这种带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会议制度后来被瑞士人一直沿袭和发展到今天。长期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活是一种内向和封闭的状态,直到公元1230年前后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
从此欧洲南北的交通条件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这也使位于这一地区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通过收取过境通行税而大获其利。随着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其战略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就不难发现: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欧洲各大地缘势力交汇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谁控制了这里就能对战略对手形成压制。然而由于历史上阿尔卑斯长期的阻隔作用就使这一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战略作用大打折扣。
在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觊觎之心。当时这一地区理论上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然而对德国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和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长期处于分裂局面,以致于伏尔泰是这么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甚至不能称其为一个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曾一度存在过数百个彼此独立的诸侯邦国。
今天的瑞士在当时就存在着一批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邦国,我们前面提到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就是这种自治体的代表。名义上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三州的领主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实际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形成自治局面。这种平静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觊觎三州靠圣哥大山口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于是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当地事务。
1291年8月1日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签署了相互支援的军事防卫永久同盟条约,后来的瑞士国家正是由这个三州同盟演化而来。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终于迫使哈布斯堡王朝与其签订和平条约。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这下轮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间临近三州的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或主动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占。就这样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城邦演变而来的瑞士同盟通过不断吸纳德意志邦国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扩张。
在合并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后瑞士国家由原来的三州同盟升级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进一步演化为由13个州组成的防御共同体。屡屡遭遇挫败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与瑞士签订了《世代结盟条约》;1516年瑞士又与法国签订了《永久和约》。这时瑞士日后的中立国策已初见端倪,在此之后的数个世纪瑞士一直在欧洲列强之间不偏不倚。1618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的战争——三十年战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瑞士始终拒绝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作战。
瑞士尽管在国家层面保持中立姿态,但瑞士人彪悍尚武的民风却使瑞士雇佣兵成为那个年代欧洲名头最响亮的佣兵,以致于连罗马教皇也雇佣瑞士人作为自己的卫队。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士在欧洲混战的大格局之下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1647年瑞士在各州内部签署了《维尔防卫协定》。在此之前瑞士是由各州组成松散国家,甚至不存在统一的联邦军队,《维尔防卫协定》签订后瑞士开始打造统一的联邦军队并宣布在不涉及瑞士的战争中永远保持中立。
按说瑞士的武装中立国策从此时起就已诞生,然而我在上文说过中立国地位还需要得到他国的认可。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破坏了瑞士的中立国策,然而1814年6月战胜拿破仑的英、俄、普、奥等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一致确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列强不仅一致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同时还允许瑞士从法国取得领土补偿,最终瑞士由战前的13个州扩张到22个州,基本上已奠定了今天瑞士的版图。列强为何如此关照瑞士呢?这实际上是欧洲列强长期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瑞士固然是一块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注定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各路列强在经过长期的博弈交锋后终于认识到瑞士正好处于各自扩张的极限,任何试图控制瑞士的举动都将被其他列强视为威胁。既然谁都无力独占瑞士,那么让瑞士保持永久中立至少不会让其落入自己的战略对手控制之中,这也就成为了各大列强所能勉强接受的唯一选择了。1815年11月20日奥地利、英国、葡萄牙、普鲁士和俄国在巴黎签订了《承认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条约》。
至此瑞士的领土完整和中立国策得到各列强的一致公认和保证。事实上瑞士得以长期保持和平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德两个邻国的势均力敌以及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担保,作为对瑞士国防安全威胁最大的法、德两个邻国谁也不具备完全压制对方的绝对实力,在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下谁征服了瑞士就会令对方感觉犹如芒刺在背,也会激怒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然而这种微妙的地缘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破。
二战期间瑞士西部的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东部的奥地利被德国合并,南部的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瑞士已完全处于轴心国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德国可不会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就高抬贵手。毕竟希特勒本来就是要颠覆当时欧洲的既成格局,在此之前德国已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中立国下手了。秉承“日耳曼民族至上”理念的希特勒可是有心将集结所有说德语的力量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德语国家的。他试图以此对抗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强权。
瑞士曾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在经历领土扩张后将一部分法语地区纳入了版图,可在瑞士境内仍居住着大量说德语的居民。按说希特勒不应该放过瑞士,正如他曾对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那样,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瑞士自古以来就以尚武闻名——瑞士雇佣军曾是一支闻名欧洲的劲旅。在成为永久中立国后瑞士并没放松国防建设:在实行全民皆兵制度的瑞士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即使退役后也要定期参加军训直到50岁。
瑞士自1837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瑞士人一直抱有危机意识:瑞士的国防预算基本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这对瑞士这个中立国已不算低了。瑞士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会经由联邦政府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在直属联邦政府的前提下统一指挥全军作战。二战时期瑞士面对轴心国的四面包围先后进行了3次总动员,集结起50万部队。事实上早在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前41个小时瑞士就进行了第一次动员。
尽管瑞士不参战,却在莱茵河畔的国境线上筑起了防御工事,瑞士的军事动员效率极高:当时只有700多万人口的瑞士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集结起50万人的军事力量。二战爆发之初担任瑞士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亨利·吉桑就制定了“内堡计划”:将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巨大城堡,而在城堡之中还有内堡,即使敌人攻陷了城堡的外围工事仍必须逐一夺取内堡。当时瑞士在全国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地都安放了炸药,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立即引爆。
由于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一旦桥梁隧道被炸毁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然后瑞士就能发挥自己全民皆兵本土作战的优势关门打狗。事实上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确曾一度制定过入侵瑞士的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却被瑞士人掌握了,于是他们迅速动员起来在阿尔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管理。瑞士人还计划在德国入侵之后放弃巴塞尔、苏黎世、沙夫豪森这些谷地城市,然后直接转入到阿尔卑斯山区跟德国人游击到底。
德国擅长的是打闪电战——先用飞机炸,再用大炮轰,最后坦克碾,而瑞士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德国这种战术的发挥,而更利于本土作战的瑞士人。同时瑞士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那就是拥有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隧道,德国必须通过这条隧道才能把物资和武器运输到意大利以支援南线的战局。对此心知肚明的瑞士在圣哥达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国入侵他们就会立即炸毁圣哥达隧道,从而使德、意法西斯之间唯一的陆路联系被彻底切断。
尽管瑞士进行了充分的战备,可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儿,即使瑞士再怎么战备还能打得过德国不成?事实上德国并不是打不下瑞士,而是打下瑞士可能获得的好处不如保留瑞士。实际上瑞士全民尚武不假,可相比之下真正使其得以在二战中维持中立地位的还是在于和纳粹德国暗中的合作关系。其实这点我们上文已有所提及:既然圣哥达隧道是瑞士震慑德、意的有力工具,那么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在正常状态下德、意是可以通过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境内这一陆路通道取得联系的。
除此之外二战期间瑞士曾向德国出口军火、提供贷款:瑞士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向德国提供了1.5亿贷款,瑞士还向德国出口电力以使德国工厂能保持生产,直到1945年法国光复使瑞士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后瑞士才停止向德国供电。瑞士还曾接受纳粹德国从欧洲各国搜刮而来的价值4.4亿美元(按物价水平核算相当于现在的150.3亿美元)的纳粹黄金,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亿美元的德国黄金通过瑞士的中转分别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
时任纳粹德国经济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的瓦尔特·芬克曾毫不掩饰地声称:“如果没瑞士帮助把德国的黄金兑换成外汇,使德国得以有钱购买钨和铬等战略物资,那么第三帝国的战争恐怕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下去”。这话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可这间接证明对德国而言:保留瑞士这一洗钱通道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那么德国为何还要冒险去和瑞士打仗呢?一旦陷入到瑞士人的游击战中就会大大牵制自己在正面战场对抗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的兵力。
同时这也将导致德国彻底失去联系意大利的陆路通道和自己的资金中转通道。攻打瑞士需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可即使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一个基本都是山地的弹丸小国而已。按说瑞士暗中与德国合作的行为是有违中立政策的,不过瑞士可没一根筋跟德国混:二战期间有30万难民和移民获得了瑞士的临时或永久庇护。在向德国出口军火的同时瑞士也接受盟国的军事订单,甚至1940年盟国在瑞士的军事订货几乎与瑞士的生产能力持平。
瑞士媒体甚至敢于抨击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犯罪行为以及在欧洲各国的残暴统治,弄得希特勒也恼火不已。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深知: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如果德国战败也能使自己置身事外。瑞士曾召见轴心国和同盟国各方驻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国境线外交战。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时候交战双方都尽量避免刺激瑞士,以免在与对方激战正酣之际再给自己增加一个主场作战的难缠对手。二战后期美国飞机曾误入瑞士领空并误投弹炸死了瑞士平民。
结果瑞士空军当即升空击毁了数架美国飞机。直到二战战局已明朗化的1945年2月一架迷路的B51轰炸机还在瑞士的圣加仑州布克斯被迫降,美军飞行员还成为了瑞士的俘虏。按说瑞士这时不可能看不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战争中获胜乃是大势所趋。瑞士这时显然是不愿得罪美国,然而如果美国侵犯到本国的利益也绝不会听之任之。总之瑞士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为什么捕食刺猬的动物很少呢?因为刺猬肉少而多刺,这意味着能吃到的肉和为吃肉而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正比。
为什么说瑞士就像刺猬呢?瑞士地盘不大且基本以山地为主,资源也并不丰富,显然无法像中东地区一样牵动列强的神经。瑞士唯一可能被人觊觎的就是地处欧洲中心腹地的地缘区位,然而这一敏感的地缘区位就注定瑞士将会是一只多刺的刺猬。且不说执行武装中立国策的瑞士本身具备一定实力,更何况任何企图吞并瑞士的举动都必将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同时瑞士通过银行业与各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如果吞并瑞士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
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在瑞士银行开设有户头:这其中有各国的国家存款,也有各国政要、财团的存款。这样一来瑞士就等于把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金融节点,谁敢动它就是在与世界各国为敌。各国的黄金都存在瑞士,一旦瑞士被打就意味着很多国家的黄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不只是自己存在瑞士的黄金找不到了,甚至也无法再兑换外汇来买军用物资了。别看瑞士只是弹丸小国,却牵扯到国际金融格局的稳定,涉及各大国的核心利益,所以任何国家入侵瑞士几乎都会侵犯到其他大国的利益。
比利时没有比利时语,佛拉芒人讲荷兰语,瓦隆人讲法语。这样的情况,在瑞士同样存在。
在瑞士,你是听不到瑞士人讲瑞士语的,因为压根就没有什么瑞士语。
瑞士有四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拉丁罗曼语。瑞士总人口846万,讲拉丁罗曼语的只占0.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瑞士主要还是“三足鼎立”——讲德语的瑞士德国人、讲法语的瑞士法语人、法意大利语的瑞士意大利人,各玩各的,类似比利时的“南北朝”。
德国,就是瑞士的“曹魏”,实力最强。1980年,讲德国的瑞士德国人就占全国总人口的74%。现在这个数字降到了65%,依然是全国第一。瑞士面积4.1万平方公里,而讲德语的人群,就占了74%。瑞士总共有26个一级行政州,讲德语的就占了17个。这点类似曹魏,地广人稠。
法语瑞士人有点像三国的吴,人口和实力都占三国第二位。瑞士人中讲法语的占全国人口将近23%。靠近法国的四个州都讲法语,和法国更为亲近。
意大利语区实力较弱,类似蜀汉。
为什么瑞士会以讲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的人为主,看地图就明白了。瑞士正北是讲德语的德国,正西是讲法语的法国,正南是讲意大利语的意大利。夹在三大国中间,瑞士想不受三大国的影响都难。至于正东的奥地利(包括列支敦士登),倒是个比瑞士大不了多少的小国。可是,奥地利(包括列支敦士登)讲的也是德语。
瑞士靠近德国的区域讲德语,靠近法国的区域讲法语,靠近意大利的区域讲意大利语。这和比利时差不多,靠近荷兰的佛拉芒人讲荷兰语,靠近法国的瓦隆人讲法语。
德国是欧洲工业领头羊,法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意大利也是经济强国。面对三大国,瑞士就像个小不点,三位大佬哪个也惹不起。怎么办?干脆把德语、法语、意大利并列为官方语言,三不得罪。至于拉丁罗曼语也成为官方语言,这是瑞士出于保护小语种的考虑。
不过,并不能因此把瑞士的德语区当成德国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德国人去瑞士德语区,未必能听说讲德语的瑞士人说的是什么,有点鸡同讲鸭。
瑞士德国语还有一个名字,叫阿勒曼尼语,和德国的德语并非一个概念。甚至是在瑞士的德语区,各个地区的德语互相听着都有些费劲。在瑞士,德国的德语被称为标准德语(Hochdeutsch),以区别瑞士的德语(Schweizerdeutsch)。很多时候,标准德语可能更像是瑞士的官方德语,比如在电视广播或公共教育中,用的都是标准德语。
你可能会注意这种情况:瑞士和法国的关系,多少要比瑞士与德国的关系好一点。为什么呢?和语言也有关系。
瑞士的法语,和法国的法语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二者是可以轻松进行交流的,无论是说话或是书面。打个可能不是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辽宁人和黑龙江人都说东北话,虽然略有差异,但听懂是没问题的。
法语有这个优势,导致法语在瑞士的德语区,甚至比瑞士德语更受欢迎。所以,在瑞士的德语区,法语更为流行一些,这也在客观上增进了瑞士与法国的关系。
当然,为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联想,瑞士还是做了点技术处理。在瑞士,讲法语的地区被称为Ia Suisse romande,刻意避开了法国名称。
那么问题来了,来自不同语区的人们如果在一起,特别是知识分子,他们怎么交流?他们其实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选择——讲英语。如果对方来自另一个语区,那就讲国际通行的英语,大家都能听得懂。
不过呢,为了保持各个语种在国内地位的平等,瑞士会在国内很多地方同时用三种语言进行标注。比如瑞士很多火车站会有缩写,放在别国,自然要用本国的主体语言写。可瑞士有三大官方语言,为了照顾各方,火车站“瑞士联邦铁路”的缩写用三种语言,也就是德语的SBB,法语的CFF,意大利语的FFS,按人口使用语言的比率排列前后。
面积不大的瑞士,竟有三种主要官方语言,交流确实是个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反而能促进各地区的相安无事。有个瑞士官员曾开玩笑地说:知道我们瑞士为什么这么安静了吗?就是因为法语区、德语区、意大利区语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从空中看瑞士洛桑,城市不大,球场很多。
洛桑没有高楼大厦,莱芒湖(日内瓦湖)旁有码头。
罗讷河流入莱芒湖,洛桑是湖边城市。
洛桑机场,好多球场,瑞士足球水平在欧洲不算一流,基础设施可真不错。
洛桑是瑞士第五大城市,是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称为“奥林匹克之都”。
如果要评选最特立独行的国家,相信很多人会首选瑞士,瑞士又富又美,但国土面积不大,约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1万,其中四分之一是外籍人口。
【雇佣兵最出名,却宣布永久中立】
在漫长的中世纪,瑞士作为中欧的内陆国很穷,就业岗位有限,所以多数男子当雇佣兵谋生,成为当时瑞士国力快速增长的原因。进入14世纪后,因为有着“勇敢好用”的好评,瑞士雇佣兵成了香饽饽。在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敌对双方是意大利和法国,但这双方都征用瑞士雇佣兵作战,自己人玩命打自己人,最惨痛的却是瑞士。
此战让瑞士人认真思考了人生与国运,决定宣布永久中立。虽然永久中立国的身份直到1815年才被国际认可,但300年的坚持还是有成效的。自1815年后,瑞士没有卷入进任何大小战争,并得以在一战和二战中幸免于难。
【国旗都是长方形?抱歉,我不一样】
瑞士的国旗非常好认,红底白十字,正方形,在一众长方形的国旗中很是独特。其实以前瑞士的国旗也是长方形,但为了强调自身在外交上采取中立、公正的态度,在1889年将国旗修改成了正方形。并说明国旗中的白色象征光明、和平、公正,红色象征胜利、幸福、热情。
对此,瑞士人很坦然:嗯,我们就是与各位不一样。
【没有本国语言,人人都是翻译】
瑞士没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何种语言得先看邻国住着谁,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包围着瑞士。德、法、意3种欧洲文化的交界处,让瑞士人练就了说多种语言的技能,一个家庭的成员同时使用3、4种语言并不稀奇,大街上随机问个路人,就是多语言的草根翻译。
瑞士有62.8%的人用德语,全国26个一级行政州,有17个州讲德语,不过现今的标准德语与瑞士版德语各成风格,沟通起来有点费劲;22.9%的人讲法语,区域是靠近法国的4个州,瑞士版法语与正宗法国差异不大,能轻松交流。8.2%的人说意大利语,主要是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的一部分地区使用。5.6%的人说英语和葡萄牙语,主要是外来移民使用。另外还有0.5%的人说罗曼什语,这种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只在格劳宾登州的东部地区用。
【别人种苹果吃,我种苹果就图好看】
瑞士人能制作最好吃的巧克力,但是在苹果培育方成却剑走偏锋。人们往往会将“好吃”做为苹果的特点,而瑞士人却别具一格,花了近20年的时间培育了一种红肉苹果,吸引了全球苹果育种领域的目光,太奇葩了,苹果竟然有红色的果肉?
瑞士红肉苹果又叫“红色之爱”,从果核到果肉果皮都是深红色,看起来非常好看,是观赏性苹果的“开山之作”。味道呢?很多人太一般了。瑞士人嘿嘿一笑:谁说种苹果是用来吃的,好看就行。
【有钱人出国买菜,出门公交】
瑞士出了名的富裕,物价偏高,但是也不是说人人都是土豪,国民过日子还是挺接地气的。法国物价比瑞士低,所以很多瑞士人会开车去边境的法国超市购物。真正的瑞士豪门富翁也很低调,短途出门乘公交是常态,一打听,因为停车费太贵了。
说到瑞士的公交,要总结成“精准”两个字。瑞士公交很发达,站牌上会标出几点几分到站,间隔几分钟下一辆车到,站点之间会隔几分钟。司机不到时间不开动,到了时间立马关门,多一秒都不等。要是如果你差一步没上车,卖萌都不管用,只能看到公交车扬长而去。
【扔垃圾要谨慎,会罚款】
瑞士人扔垃圾不仅要分类,而且要注意在哪儿扔,如果去边境的法国超市购物,一定要把垃圾在边境处理掉,如果车上有一时忘记扔的垃圾,回瑞士时遇见交警检查,一定会被罚款,因为不能把外国垃圾拿到瑞士丢!
【事事不细心,常常被报警】
瑞士的酒吧真的会查身份证,在超市酒不能买多,不然店家会报警;公寓公用的洗衣房,衣服洗完要及时拿,邻居会报警;住宅区晚十点后禁止噪音,洗澡或者如厕用抽水马桶,楼下住房会报警;搬家必须通知警察局改地址,否则会收到严重警告……
【所有的商店早早休息】
瑞士所有的商店都关门早,每周除了一天能延迟到8点,其余都是下午六点就关门,到了星期天是全天不营业,买鸡蛋蔬菜只能去机场或者火车站超市。瑞士晚上八点多的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小猫小狗都不会出来遛弯的。
【瑞士人爱旅行的真相】
瑞士人爱旅游,到了节假日,瑞士人的旅游标配就是冬天滑雪夏天登山,三五好友会在山上呆一周起步,如果是冬天,那啥也不干就在山上滑雪。冬季一过,往往能在大街上遇见各种打石膏的人。
瑞士国土就这么大点,很多瑞士人会选择出国旅游,还会小住一阵子。因为瑞士本土的物价很高,房产更是贵得让人怀疑人生,算起来,在外国旅游比在本国生活还要划算。
瑞士是位于中欧的内陆国,有“欧洲屋脊”之称,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除了“又富又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850万人的小国,却是个多语言国家。
在瑞士没有瑞士语,其语言区域分布主要是看看他的邻居们: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看吧,地处德、法、意3种主要欧洲文化的交界处,瑞士想不受影响都难。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瑞士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有哪些吧!
【德语】
最新官方比例:62.8%
使用区域:毗邻德国的北部、东北部以及瑞士中部
瑞士共有26个一级行政州,有17个州讲德语。讲德语的瑞士人在198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4%,时代变迁,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62.8%,依然排名第一。但是经过长久演变,现今的瑞士版德语与标准德语几乎成了两个概念,两种德语凑在一起沟通谈话颇有些费劲。
【法语】
最新官方比例:22.9%
使用区域:与法国接壤的西部和西南部
靠近法国的4个州都讲法语,与法国很亲近,瑞士的法语与正宗法国差异不大,无论是说话或是书面,都能轻松交流。因为法国物价比瑞士低,所以很多瑞士人会开着小车吹着小风,去边境的法国超市去购物。
【意大利语】
最新官方比例:8.2%
使用区域:靠近意大利的部分地区
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的一部分地区讲意大利语,语区实力相比德语和法语弱了许多,但好歹也占了8.2%。
【拉丁罗曼语】
最新官方比例:0.5%
使用区域:格劳宾登州的东部地区
拉丁罗曼语,也译为罗曼什语。古罗马帝国瓦解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拉丁罗曼语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与古老的拉丁文有很大的不同了。
我们在上方的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格劳宾登州是瑞士唯一的一个三语州,即德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
【其他语言——英语、葡萄牙语】
最新官方比例:5.6%
使用范围:外来移民或用于日常沟通、工作翻译
在瑞士的主要城市,各个语言区都有外来人群,英语和葡萄牙语是使用得最多的两种外语。在瑞士,一个家庭的成员同时使用3、4种语言的现象并不稀奇,只是在我们看来,的确感觉不可思议。
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这四种官方语言中,最让瑞士人担心的就是拉丁罗曼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多住在山区,使用的人也逐渐减少。而为了保护这个小语种,瑞士在1938年的全民投票中以92%的赞同票,将拉丁罗曼语做为瑞士的第四种官方语言。
然而,拉丁罗曼语未能实现“小而强大”,地位岌岌可危,后来被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临灭绝语言的地图上。瑞士人对这个语种的保护越来越迫切,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16世纪的拉丁罗曼语古老辞典转录为互联网中的电子版。
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冗长枯燥,甚至是项挑战。据悉这套厚重的古老词典超过一万页A4纸的篇幅,转录工程信息量十分巨大。但这个浩大的转录任务由谁来完成呢?
瑞士人找自己人干,没成。为啥?任务太难。
瑞士人找欧洲朋友,没成。为啥?用工太贵。
于是,这个工作的瑞士负责人Ursin Lutz来到中国南京一家转录中心,很快谈妥了相关事宜,由6个中国姑娘用超快的手速,从酷暑打字打到寒冬,仅耗时6个月就完成了这项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
“东南瑞士报”特地报道了这项内容:瑞士语言史迎来了里程碑的一刻!数字网络版《Dicziunari Rumantsch Grischun》辞典前13卷外部链接于2018年12月7日上线!
项目负责人乌尔辛·卢茨称:这是人类语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感谢来自于中国的帮助。
完成这项任务的是南京一家转录中心,其负责人介绍:在进行数字化转录中,为避免失误,每个单词都必须输入两遍,这们输入出现差异时,电脑可以及时提示。而且转录细节也颇为复杂,有时4、5个代码要用到一个单词上。
相信很多小伙伴很关心这个项目的报酬,对于转录费用瑞士进行了公开,共支付了20万瑞郎,兑换成人民币约139万元。另外,还有从瑞士格劳宾登州带来的坚果蛋糕。
6位负责转录工作的中国姑娘,在此之前都未听说过这种语言,转录时一个单词也不认识,但她们以令人惊奇的打字速度为濒危语言的保护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语言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之所以有腾飞的速度,不是等来的,不是喊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我们不仅为保护中国文化而努力,也在为保护世界的文化资源做贡献,于无形中促进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原因!
瑞士有三大城市,分别是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但首都却在伯尔尼。
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却是瑞士知名度最高的城市。瑞士西端有个狭长的日内瓦湖,是瑞士与法国的界湖。日内瓦就位于日内瓦湖的西南角,三面被法国领土环绕。
日内瓦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国际城。很多国际性的组织,总部都在日内瓦。比如联合国欧洲总部,世卫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而且,日内瓦还是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的总部。
苏黎世的国际知名度不如日内瓦,却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同时还是国际足联总部。苏黎世位于瑞士中北部,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郊濒临苏黎世湖,距离德国较近。苏黎世是瑞士的金融业中心,很多全球闻名的银行的总部,都在苏黎世。
巴塞尔的名气可能还不如苏黎世,但地理位置特殊。咱们国家常有鸡鸣三省”之说,巴塞尔可以说“鸡鸣三国”。巴塞尔位于瑞士北部,莱茵河穿过巴塞尔城区北上,城北、河西是法国,城北、河东是德国。在巴塞尔城的最北端附近,有一座三国国境交界纪念碑。在这里放一只大公鸡,公鸡打鸣,邻近的法国和德国应该能听到。当然,巴塞尔能成为瑞士第三大城市,不是靠公鸡打鸣,而是发达的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
而首都伯尔尼,只是瑞士的第四大城市。那么,瑞士为什么不把首都放在三大城市,却放在伯尔尼呢?这和瑞士的历史有关系。
早在公元1291年,瑞士永久同盟就成立了,当时只有三个州。后来,各州纷纷加入,现在的瑞士共有26个州。和其他欧洲的一级行政区不同的是,瑞士的州,自主权相当大。除了外交权由瑞士国家掌握外,各州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互不干涉。
到了1798年,法国的拿破仑出兵吞并瑞士,成立了赫尔维蒂共和国(或译海尔维蒂)。这个共和国只存在了5年,1803年就撤销了。瑞士重新开会,决定划出六个实力较强的州,称为领导州,以后国家的会议就在这六个州轮流举行。之后,六个州会削减为三个州:苏黎世州、伯尔尼州、卢塞恩州。也就是说,瑞士未来的首都,将从这三个州选出来。1848年11月,瑞士开始投票选择首都。
卢塞恩在赫尔维蒂时期就当过瑞士首都,但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卢塞恩曾带头反对瑞士组建新的联邦,很多投票者对卢塞恩没啥好印象。苏黎世的实力很强,可大多数人并不想把票投给苏黎世。如果定苏黎世为首都,那么苏黎世将在瑞士内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其他州不公平。
伯尔尼实力没有苏黎世那么强,又不像卢塞恩那么“刺头”,给投票者的印象比较好。最终决定,伯尔尼成为瑞士首都,一直到今天。
伯尔尼的地理位置比较适中,处在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中间,交通很便利。瑞士非常重视“分权”,不会让一座城市坐大,出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这样的巨无霸城市。以至于瑞士有个说法:我们国家其实有三个首都:伯尔尼是行政首都,日内瓦是外交首都,苏黎世是经济首都。
欧洲有一个国家,已经204年未参加任何一场战争;但全民皆兵,军事力量也极其强悍,它有资格对世界说“别惹我,你惹不起。”
它就是“知兵而不好战”,“能战,方能止战”“穷兵而不黩武”的瑞士。
(瑞士平均海拔1350米,60%国土是阿尔卑斯山脉,欧洲的高原国家。)
瑞士地处中欧,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多山内陆国,瑞士的山区风景。)
瑞士地处欧洲中南部,而欧洲是世界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大陆;在1815年,瑞士成为中立国之前,也是战火不断,生存在山地之国的瑞士人十分能战;由瑞士人组成的瑞士雇佣兵是中世纪欧洲最强悍的“佣兵”,大名鼎鼎。
(教皇的御前侍卫,梵蒂冈的瑞士雇佣军。)
瑞士人本就有尚武的传统;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士长枪兵)尚武好战的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进入阿尔卑斯山区山区之后,混居在一起却发生了变化;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山民自由散漫的传统完美结合,从此现代意义上的“瑞士人”和“瑞士联邦”从此诞生。
世界上从来没有缺乏实力的和平;虽然瑞士自从1815年就宣布永久中立,但深知没有实力的和平毫无意义。
因此瑞士一直保持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在国境内“深挖洞,广积粮”,大修战备,比如瑞士已建成的各种规格的地下掩体,战时可供全部常驻人口使用。
瑞士人硬是将“欧洲屋脊”修筑成了易守难攻的天险。
(二战中瑞士修建的圣卡罗火炮堡垒,伪装成岩石的大炮)
二战中,希特勒并不尊重各国的“中立”,欧洲与其相邻7个中立国灭了六个,而瑞士能够让希特勒忌惮,跟其“对外和平中立,对内全民皆兵、武装中立”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二战瑞士军人在警戒一条山路。)希特勒在二战中曾经想闪击瑞士,但经过德国参谋部计算当时约500万人口的瑞士,可以集结起50万精锐大军,而固若金汤的山地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即使德国出精兵100万也不一定能攻占瑞士,希特勒权衡利弊之后,只能做摆。
(二战之后,瑞士一以贯之,对军备常年(二战之后,瑞士一以贯之,对军备常年保持高投入)
截止2018年,瑞士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8522146人,而瑞士实行全民兵役制度,男女都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战时24小时内可动员七分之一人口保家卫国);而且瑞士有一支数量达36万人,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常年军费达55亿美元(世界上最昂贵的军队之一)。
(瑞士模特)当下世界乃“大争之世”,从来没有轻松的和平;“能战方能言和”。
而瑞士能够在欧洲保持二百多年的中立,“天时,人和,地利”全具备。
天时,和平是世界大趋势;人和:瑞士人尚武而不好战,有钱(2018年瑞士总GDP7091.18亿美元,人均GDP瑞士8.36万美元世界第二)而且常年坚持在军备上进行投入;地利:瑞士是“欧洲屋脊”,而且经过多年的修筑防御工事,构筑了“固若金汤”防御工事。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穷兵而不黩武”的瑞士应该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瑞士军徽。)“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小,备战必安”
国土面积41285平方公里,人口约850万的瑞士的小国瑞士,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老牌移民国家申请门槛大幅提高,不少投资者开始把目光看向其他欧洲小国,而欧盟国家内的纯英语国家爱尔兰和马耳他,已经成为欧洲移民“新宠”。
移民条件
马耳他VS爱尔兰
一个国债投资,一个企业投资或捐赠,表面上看,国债投资的马耳他移民条件似乎门槛更低。
一、马耳他vs爱尔兰
马耳他,是位于南欧的岛国,官方语言为马耳他语和英语。马耳他是全球唯一的四位一体国家,既是英联邦和欧盟的成员国,也是申根国和欧元区国家。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旅游业是马耳他主要的外汇来源。
爱尔兰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爱尔兰也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还是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成员国。
二、马耳他投资移民政策vs爱尔兰投资移民政策
马耳他国债移民项目出台于2018年8月25日,法律规定非欧盟国家的申请人在马耳他进行25万欧元的投资,同时满足当地购房或租房的条件,即可以获得马耳他永久居留的权利。目前的申请条件为:
1.申请人需要购买25万欧元以上的合规国债或债券,并持有5年以上;
2.申请人需购买或租赁符合马耳他政府要求的房产,并持有5年以上:
(1)购房—马耳他地区32万欧元以上,戈佐岛/马耳他南部27万欧元以上的房产;或
(2)租房—马耳他地区1.2万欧元/年以上,戈佐岛/马耳他南部1万欧元/年以上的房产;
3.主申请人年满18周岁;附属申请人包括:配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18岁以上未婚、经济不独立的子女;经济依赖于主申请人的父母和祖父母;
4.提供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或固定资产超过50万欧元的声明;
5.提供无犯罪证明;
6.通过尽职调查;
7.购买医疗保险(覆盖全球不低于三万欧元保额的健康保险);
8.申请人必须是非欧盟公民。
爱尔兰移民政策在2018年7月修改后,投资移民的门槛提高至100万欧元。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主要面向非欧盟国家的申请者及其家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及其家人可以获得爱尔兰居留权,并且可以移民爱尔兰定居。
目前的申请条件为:
1.年满18周岁的非欧盟公民;
2.投资至少100万欧元至爱尔兰当地企业,投资期至少三年;
3.提供200万欧元或者等值的资产(动产、不动产)证明;
4.无犯罪记录;
5.附属申请人包括:配偶及24岁以下未婚、经济不独立子女。
三、马耳他投资移民优势vs爱尔兰投资移民优势
马耳他国债投资移民的优势,主要有:
1.投资额低:只需投资25万欧元国债,即可一步到位拿居留身份;
2.周期短:递交后3个月即获欧洲居留身份;
3.无移民监:只需登录一次;
4.要求简单:无经商背景、语言、学历要求;
5.全球唯一四位一体国:即欧盟成员国、申根国、欧元国、英联邦国;
6.永居身份:可在马耳他当地工作和经商;
7.社会福利:可享受马耳他免费的公立教育和医疗;
8.税费低:非全球征税国家,享受利好的税收政策,尽享关税贸易政策优惠,畅行申根国;
9.家庭团聚:一人申请,全家四代人同时移居,附属申请人包括: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18岁以上未婚、经济不独立的子女;经济依赖于主申请人的父母和祖父母。
爱尔兰投资移民的优势,主要有:
1.资金安全:爱尔兰移民局批准后申请人方可投资;
2.要求简单:无经商背景、语言、学历要求;
3.无移民监:只需每年登陆一次爱尔兰即可;
4.税收低:爱尔兰公司税只有12.5%,吸引了包括英特尔、微软、戴尔等1000多家跨国公司将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
5.自然环境好:气候适宜,几乎没有工业,是欧洲最干净的国家之一;
6.入籍优势:在爱尔兰居住满5年可入籍;
7.社会福利:爱尔兰移民5年以后即可享受当地人的所有社会福利,爱尔兰移民可享受居民基本医疗福利和全11年免费义务教育;
8.地理优势:与英国毗邻,绝佳的地理位置;
9.家庭团聚:一人申请,配偶及24周岁以下子女可随行。
四、马耳他国债投资vs爱尔兰企业投资
马耳他国债投资申请者购买的25万欧元的国债是有利息的。国债是马耳他政府发行的债券,由马耳他政府担保偿还,没有风险。申请者可以通过银行或证券公司等直接购买,存入客户的个人账户上。爱尔兰企业投资是投资100万欧元到爱尔兰企业至少3年,总体上来说,投资条件和安全性较高,获得回报也是相当的可观。
通过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获得4号签后,每年仅需登录1天,持签满5年后每5年登陆续签一次即可。后续入籍也相对容易得多,只需连续定居5年,每年离境不超过6周,或者在9年内累计居住满5年,即前8年累计住满4年,递交申请前的12个月离境不超过6周,就可以申请入籍,获得爱尔兰护照,成为爱尔兰、欧盟公民,而且无需语言考试。
不仅如此,爱尔兰护照还有很多隐藏的福利用法:
爱尔兰护照=英国+美国+瑞士+欧盟多重身份
1、在欧盟27个国家自由定居、生活、工作;
2、通过CTA协议直接定居英国;
3、通过AFMP协议定居瑞士;
4、免签美国3个月,未来还可通过E3签证计划实现定居美国。
无论哪一项都是马耳他无法达到的,如此看来,爱尔兰投资移民后续入籍不仅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入籍要求也较宽松,护照价值高,对于移民预期较高想要真正定居国外的投资者明显选择爱尔兰更为合适。
这也仅仅是一方面原因,无论整体经济还是教育环境,爱尔兰相较于马耳他都更具优势,这也是很多高净值家庭最终选择了爱尔兰的原因。
爱尔兰VS马耳他
基础情况
两者均为岛国,爱尔兰国土面积70,2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65.36人/平方公里,马耳他的国土面积更为狭窄,仅3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1,306.8人/平方公里,人口主要集中在马耳他主岛上,以瓦莱塔,斯利马及其近邻城市为最,相对爱尔兰来讲略显拥挤。
(没错,地图上那个很小很小的就是马耳他)
气候环境
马耳他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天无雨,温度较高,冬季多雨,标准的夏热冬冷。
爱尔兰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最高温度25°左右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冬天不冷,最低温度一般都在零上4度以上,冬季即使有雪也是落地即化,更多的时候多雨。更适合居住。
经济环境
马耳他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75%,工业占比23%,农业占比2%,而在服务业中,主要的行业是旅游业和金融业,旅游业的发展占GDP的30%以上。
拥有“欧洲硅谷”之称的爱尔兰,是欧盟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欧盟中的企业所得税欧盟最低,仅12.5%,微软,谷歌,亚马逊,eBay,贝宝,雅虎,Facebook,Twitter和辉瑞公司等都在都柏林设有欧洲总部或分公司。
教育环境
爱尔兰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大学整体排名位于全世界高校的前5%,研究性大学整体位于全球高校排名的前1%,并在信息技术、科学、医药学、理工、商务、管理等领域位居领先地位。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拜访爱尔兰的时候曾盛赞这里的教育和人才储备,他表示:“爱尔兰的年轻人是世界上受过最好教育、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年轻人。”
这句称赞是有依据的,爱尔兰是纯英语国家,奉行经典的“英式教育”,爱尔兰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均提供纯英语教学,是让孩子接受优质英语教育的放心选择。爱尔兰公立学校为4-18岁孩子提供中小学阶段总计14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和都柏林大学共有12个专业排名世界50位。而据权威机构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的数据显示,爱尔兰高等教育领域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科学和IT类的学术水平,丝毫不逊于传统英美名校。
爱尔兰高校在以上科学领域的排名均为世界前十:
马耳他虽然也有纯英式教育,但其实大多在私立学校,当地公立学校大部分也是采用马耳他语教学,想要让孩子接受英语教学还得找专门的国际学校。而马耳他当地的教育资源又十分有限,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综合看来,马耳他和爱尔兰其实有点像瑜亮关系,马耳永居项目虽前期投入不高,但存在较大的维护成本,马耳他永居身份的价值也很有限。而爱尔兰投资移民政策明确,获得爱尔兰4号签后申请入籍无须再投入资金成本;在国家实力、教育、经济水平、国际关系等方面爱尔兰都更具优势,爱尔兰作为纯正的英语国家,能为全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英语环境与更高的教学质量。
在2020年中,爱尔兰也在数字化进程中发展迅速。作为“欧洲强大创新者”的爱尔兰,在数字化领域拥有整个欧盟顶级的竞争力。
在欧盟发布的数字经济和社会指标排名中,爱尔兰位列第六。都柏林,高威,科克在2020-2021年未来十大科技城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近半数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成为了吸引创新企业入驻的决定性因素。爱尔兰高等教育的优势专业,也正是这些创新企业最为看重的科学技术、互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尖端行业。
行业巨头亚马逊也于近日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在爱尔兰再创造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新岗位分布于科克和都柏林的Blanchardstown、Tallaght、市中心和北部城郊。此举将使亚马逊在爱尔兰的长期雇员总数达到5000人。这对爱尔兰的创新能力又是一个强力的肯定。
目前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包括
博因福利房项目:已批准项目,无拒签风险!——投资100万欧元,投资期四年,额外提供价值110万欧元的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菲茨威廉集团签约保证投资期满后赎回抵押房产,全额返还投资款;公益捐赠项目:首发项目已获批!——捐赠40万欧元到公益项目。首发米斯郡步行桥公益捐赠项目获批,最新博蒙特医院基金会公益捐赠项目仅13个名额!已获批慈善捐赠项目:无拒签风险!——捐赠40万欧元到慈善项目,项目已获爱尔兰司法部批准。仅剩少量名额!
今天上午,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旅游服务专题,已确定线上线下将有700余国内外展商注册参展、220余国内外买家前来洽谈。参观者可以看到圆明园数字化复原效果、体验智慧门店的服务机器人,还能通过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踏上奇妙的旅程。
此次旅游服务专题围绕“旅游连通世界,点亮美好生活”主题,将致力于搭建服务贸易交易和旅游产品推广的平台,搭建世界人民交往和共享美好生活的桥梁。其线下展览在国家会议中心地下一层展馆,1万平方米的展厅将分为北京展区、国内展区和国际展区三大区域,目前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旅游机构、旅游企业和特邀买家参展。
世界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等40多个国家的78家国际旅游机构、55家国际旅游企业和100家国际买家,将参与线上线下的展览和论坛活动。国内旅游行业头部企业如中国旅游集团、首旅集团、山西文旅集团、陕西文投集团、亚特兰蒂斯、海南海花岛等,将通过参展、参会共推旅游业复苏。
科技办展办会是本届服贸会的特色亮点,展览特设的“旅游+科技”板块由海淀区承办,将通过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展现形式,展示科技赋能旅游、沉浸互动体验及全新场景应用三大亮点。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圆明园数字化复原效果。王府井集团全新的智慧门店,利用服务机器人、电子互动屏和扫码购物等方式提升购物体验。北京对口支援扶贫展区内,还会有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带领观众踏上奇妙的旅程。
王府井集团将在展区开设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处,为现场购物的外宾提供最便利的退税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虚拟导游、游览攻略、手绘地图等,感受智慧旅游服务的便捷。特殊群众旅游展区的安全预警智能地板、新型轮椅、步行辅助等特殊群体旅游装备用品,引导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走到户外,享受旅游服务。
此外,旅游服务专题还将举办两场重要论坛。主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主题为“重启旅游,再创繁荣”,将通过分享业界观点、发布行动指南、举办投融资大会等,向世界传递全球旅业声音,凝聚行业力量,提振行业信心,促进全球旅游业繁荣发展。分论坛“康养旅游国际论坛”由市文旅局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旅游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关联,打造健康旅游新业态,推动后疫情时代健康旅游的融合发展,启动旅游再出发。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洋
流程编辑 吴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婷婷)用科技手段呈现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今天,记者从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板块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科技感十足的互动项目将亮相本届服贸会。同时,大会还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专题展会。
展会升级为双展模式
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王粤介绍,旅游服务专题的1万平方米展厅将分为北京展区、国内展区和国际展区三大区域,目前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旅游机构、旅游企业和特邀买家参展。
其中包括世界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还有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等40多个国家的78家国际旅游机构、55家国际旅游企业和100家国际买家。
为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要求,本届展会将升级为“线下+线上”的双展模式。线下展会侧重形象展示和互动体验,线上展会注重专业商洽和交易,利用云技术平台可实现参展商信息展示、旅游目的地远程推广、远程点对点洽谈等功能。同时,线上展会将常年开展,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专题展会。
呈现科技赋能旅游优势
科技办展办会是本届服贸会的特色亮点。旅游服务专题专设“旅游+科技”板块,将通过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展示科技赋能旅游、沉浸互动体验及全新场景应用三大亮点。
其中,将通过科技手段呈现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将圆明园“搬到”展会现场,带给观众一场震撼体验。王府井集团全新的智慧门店,将利用服务机器人、电子互动屏和扫码购物等方式,展现最优质的服务和购物体验。北京对口支援扶贫展区,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将带领观众踏上奇妙的旅程。
服务公众多样出游需求
除了互动性强的高科技项目,旅游服务专题还将开设不少服务主题。王府井集团将在展区开设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处,为现场购物的外方参会参展代表提供最便利的退税服务。
在旅游公共服务展区,观众通过手机即可查询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虚拟导游、游览攻略、手绘地图等,感受智慧旅游服务的便捷。
特殊群众旅游展区的安全预警智能地板、新型轮椅、步行辅助等特殊群体旅游装备用品,引导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走到户外,享受旅游服务。
聚焦疫后旅游行业重启
王粤介绍,旅游服务专题将举办两场重要论坛。主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主题为“重启旅游,再创繁荣”。将通过分享业界观点、发布行动指南、举办投融资大会等,向世界传递全球旅业声音,提振行业信心,促进全球旅游业繁荣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介绍,本次大会将通过线上直播平台,面向全球特别是联合会75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个城市的200余家会员单位开放。
联合会将结合当下疫情形势,发布《新冠疫情影响下城市旅游业复苏与振兴行动指南》和《新冠疫情下世界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报告》。
同时,旅游服务专题还将开设“康养旅游国际论坛”,将推动旅游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关联,打造健康旅游新业态,推动后疫情时代健康旅游的融合发展,助力旅游业再出发。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