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班牙语

小笼包在西班牙语里,叫中国的龙面包,鲜肉小笼包、鲜贝小笼包

鲜肉小笼包、鲜贝小笼包、蟹粉小笼包、手剥虾仁小笼包、马蹄小笼包……

每只包子都有自己馅料,拥有高度的、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选料、制皮、包制、上屉一系列的操作都只为一只小笼包入到食客的嘴中。

夹起、配上姜丝、沾上酸,入口、冒汁……它更是让人飘飘俗仙。

BUT!人家除了老味道还洋气的名字!

人家在西班牙语中,叫:

中国的龙面包!

逮百科时间:

50多年前,不少中国移民在西班牙开了中国餐馆,小笼包也开始在西班牙食客中享有盛誉。西班牙语菜单上的解释是:“中心加肉的中国面包”。

西班牙人觉得,这不好记呀。然后一联想——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小龙”、“巨龙”反正说的都是中国人、中国物。有的西班牙餐馆随之进行大胆改革,加上西班牙电视台就开始老播李小龙专题,干脆将“小龙包”解释成:“中国的龙面包”。

恩呢,今天逮逮就不远万里从北四环杀到了方庄的弄堂小笼包。这家店位于方庄时代广场,位置很好找,上楼就看到亮亮的LOGO在向我招手。

店铺环境非常的整洁、干净,同时很适合年轻人就餐。明亮处理餐饮,看着更放心。不少美团小哥也在这里取餐,但是一点都不拥挤。

服务员帮助倒了热柠檬水,然后递上了菜单,自己选好在纸上写编号就好了。

除了小笼包,他家还有上海本帮菜,不过我是来次肉面包的!咱们还是点小笼吧!

每屉上来都带着热气,我点了虾仁、蟹粉和精典鲜肉。

蟹粉到最后才发现屉

夹了一只虾仁小笼包,放到了姜丝和醋的小碗里,就开始了品尝。

馅料非常足,极有内涵。没有用勺子,筷子轻轻一压,汁水就流了出来。

展开
收起

驻华使节:和谐的拉中关系有利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就业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驻华使节:和谐的拉中关系有利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就业

中新社天津6月21日电 (记者 张道正)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15位驻华使节21日到访天津外国语大学,他们在受访时表示,拉中关系的和谐稳定将为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当天,天津市第二届“拉美大使进校园”活动在天津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乌拉圭、格林纳达、巴哈马、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9个国家的15位驻华大使、使馆官员出席活动,中国外交部拉美司、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协会及天津外国语大学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殷奇介绍了该校西班牙语系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与拉美国家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他指出,此次活动在宣传拉美文化的同时更加深了各方的互相理解,希望交流活动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产生“蝴蝶效应”。

秘鲁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哥伦比亚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桑雪菲分别就本国高等教育体系、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就业现状等做了简要介绍。

在接受采访时,路易斯·克萨达和桑雪菲均表示,中国日益关注拉美研究与智库建设,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也逐年攀升,使馆与中国高校的互访交流有助于拉中双边友好关系持续发展,拉中关系的和谐稳定将为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完)

展开
收起

“吃”粉笔的老师:记曾在中国任教的西班牙语教师卡斯特多

新华社马德里11月26日电 有人说,教师的最高境界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中国就曾有这样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老师,学生们都亲切地直呼他的名字“佩佩”。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清晰记得当年他“吃”粉笔和连说带唱的教学趣事。

佩佩全名是佩佩·卡斯特多·卡拉塞多,1914年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费罗尔市。1964年卡斯特多来到北京,开始了他15年的在京教书生涯,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附属中学任教。在今年中西建交45周年的时候,人们又想起了这位为两国文化和教育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老朋友。

卡斯特多率真的性格、独特的模拟表演式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呵护,使许多中国学生和朋友至今仍十分怀念他。当记者拨通他们的电话时,听到的都是暖暖、幸福的回忆,脑海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岑楚兰和卡斯特多是多年的老朋友。岑楚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任教时,经常去卡斯特多家中咨询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岑楚兰说,有一段时间北京市的西班牙语外籍教师很少,卡斯特多成了一个大忙人,不仅给学生上课,还为学校、出版社等一些单位的西语部门解答疑难问题,每一次他都热情接待、有求必应。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主任、国际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回忆道,当年卡斯特多因其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被尊称为“专家之王”。

生动活泼、简单易懂、由易到难是卡斯特多的教学特点。岑楚兰说,卡斯特多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授课,还伴有画图、唱歌跳舞。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向小学生解释词汇是个技术活。比如,“品尝”这个词该怎样解释?这时卡斯特多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粉笔放到嘴里,告诉大家这就是“品尝”;那“躺下”“睡觉”呢?他会顺势躺在地上,大家立刻就理解了。学生们很爱上他的课,而且进步非常快,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就能用西班牙语讲简单的故事了。

岑楚兰回忆说,在西语教学起步阶段,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于是卡斯特多就自己编写了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的教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的发音和口语进步很快,翻译基本功也比较扎实。

为了让学生听到地道的西班牙语,卡斯特多还自掏腰包从西班牙购买了口语教学幻灯片。这份教材语言地道,会话很生活化。1972年,卡斯特多将它赠予北外西班牙语系。这份教材一直用到九十年代,并被推广到多所院校。

卡斯特多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常世儒的恩师。常世儒中学时代就是卡斯特多的学生,后来在陕北插队时,常世儒坚持自学西班牙语。那时农村没有西语老师,北京的中学和大学也还没有复课。于是,常世儒就把练习题寄给卡斯特多,每次卡斯特多都一字一句地认真批改,然后再寄回给他。

“每每收到改回来的厚厚的练习册,我心里都充满了感激和幸福。他的恩情已深深铭刻在我心里。”常世儒说。

卡斯特多教过的学生中,有些成为外交官,有些成为老师、企业家。西班牙前驻华大使费利佩·德拉莫雷纳告诉记者:“学生们都喜欢叫他佩佩,非常需要他。在中国十几年间,他教出了几代优秀的西班牙语学生。为此,我向西班牙政府申请为他授奖。”

1980年,卡斯特多结束在中国的工作回到西班牙。

为表彰卡斯特多为推广西班牙语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西班牙政府1981年授予他阿丰索十世骑士勋章。时任西班牙驻华大使德拉莫雷纳在北京为卡斯特多举办颁奖仪式,他的上百位学生和朋友出席了仪式。

1982年,卡斯特多在马德里的家中去世,终年68岁。

卡斯特多对中国、对中国的学生和朋友感情很深。他曾对好友说,希望去世后能葬在北外,或是能留下一点东西在学校,这样就可以天天“看到”可爱的孩子们。岑楚兰对记者说,卡斯特多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因为他桃李满天下,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会永远留在学校和一代代学生心中。(新华社记者黄泳 田栋栋 冯俊伟)

展开
收起

第五届全国高校西班牙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万戴)7月15-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外语教学研究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协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西班牙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高教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及外研社多位领导和专家参加研讨会开幕式,全国65所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院校超过120位教师参加本次观摩研讨会。

本届观摩研讨会历时七天,以西班牙语专业大一、大二精读课程示范课为核心,同时组织主题讲座、教师研讨以及专业教材情况介绍等相关活动。不同于一般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西班牙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是以教学活动为核心,关注于实际课堂操作的教学交流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向记者介绍了本次观摩研讨会的组织形式和特点:“今年在培训方面安排教师们更多的参与,让他们教学展示的机会会更多。当然,我们保持了一个过去传统的作法,把北外、上外两个高校最有经验的教师请来做教学的示范,给大家分享自己教学的经验。然后让老师们分组进行研讨、备课,也有展示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让大家通过密集的研修提高教学的水平。”

该研讨会目前已经实现常态化,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拥有了十年历史。作为活动联合主办者,外研社综语分社社长彭冬林对于会议取得的实际效果表示了肯定:“这个活动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十年来培训了六百多位西班牙语教师。正如会上统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每个人都来过一次,有的已经来了两次。这个研讨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是一周的时间,每次都是课堂观摩的形式,你可以随时‘走进’北外的课堂去听课。这个对老师们就非常直观,他能看到另外一个人的课堂怎么去组织,怎么去管控,怎么去把教学效果提升好。”

中国高校西班牙语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了90所。在高教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郑书九教授看来,如何能够尽快培养年轻教师团队,是在本专业高速发展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议题。而观摩研讨会的组织正是有效措施之一:“中国开设西语专业的高校)从12所到了91所,相信一两年之内会我们会超过100所。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培养问题:我们不断有新的(西语)教师进来,而这些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我们当前中国的西班牙语教育来讲,我认为是当务之急。他们学历方面并不低,但是在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方面仍然需要熟练和提高,所以我们才会(组织观摩研讨会)。”

而本届观摩研讨会的举办,时值西班牙语专业精读教材《现代西班牙语》新版本开始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以及包括拉美文学、西班牙文学、中国旅游、西班牙语语言学等相关内容在内的系列高年级教程编写出版计划逐步推进。因此,本次研讨会不仅仅使用新版教材进行示范教学,同时也进行了对于高年级系列教材编写、出版情况的介绍活动。彭冬林表示,通过研讨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能够保证相关教材的出版更加有的放矢:“我们出版社一部教材的好坏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也不是主编者自己下定义的,而是来自于老师、学生,他们的评价才是这部教材(质量最根本的反映)。所以我们特别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间对教材使用有哪些好处、有哪些不足。所以我们每次利用这个研讨会进行调查问卷,向老师提出来很具体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这部教材里哪些环节有不足,哪些环节有优势等等。这样通过研讨会、通过教师群体,让他们得到第一手样书,也听到他们的相关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副教授曹羽菲既是往届研讨会的参与者,也是本次研讨会观摩课主讲教师之一。在她看来,以观摩课为核心的研讨会对于西班牙语教学领域有着非常实际的助益,无论是展示者或是讨论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收获应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首先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虽然(展示课)搞了一个大舞台,老师和学生们(在舞台上进行授课活动)有一定的压力,但是总体来说也给了我们足够大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第二点可以看到组织方准备非常精心,从去年我参加‘多语种教学之星’之后就与我联系,有了初步的想法且不断沟通,希望把比较好的效果呈现出来;第三点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是一个实操的过程。我要讲四天,一年级老师要讲五天,包括课时的安排:我们讲50分钟、休息10分钟、再讲50分钟,这和大部分北京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保持一致。总体上,还是从实际操练角度出发的。”

展开
收起

中国留学生多数不懂西班牙语?授课老师否认:充满刻板印象

封面新闻记者 熊浩然 实习生 尹凤意

当地时间3月28日,西班牙《国家报》报道,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新闻研究专业招收的85%的学生都是中国人,多数人西班牙水平达不到授课要求,引起了当地学生的不满。此事引发了中国网友关注。对此,封面新闻(thecover.cn)向该校新闻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求证:中国留学生占85%情况属实,但多数不懂西班牙语,引起当地学生不满的报道存在夸大。该专业系主任玛丽亚同时也发文回应称:国家报的报道“充满了刻板印象”。

外媒报道中国留学生“外语”差 当地学生不满

3月28日,西班牙《国家报》发文报道,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康普顿斯大学新闻研究专业的120名研究生中有102名是中国人,占到总人数的85%,其中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西班牙语水平达不到授课要求。

报道称,一名西班牙学生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对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真才实学感到不满。他认为在课堂上,教授把时间浪费在解释西班牙的涵义、风土人情和新闻基础知识上面。

另一名西班牙学生说“无论他们是中国人、俄罗斯人还是意大利人,我们都无所谓,但是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西班牙语听说能力。”

中国留学生回应:报道不实,存在夸大

4月3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了目前就读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新闻研究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李秋(化名)在读博士研究生金雨(化名)。

“确实夸大得有些过分”。李秋是新闻研究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他从大二开始在国内大学辅修西语专业,2016年年底到西班牙学习语言并拿到相应证明,开始攻读硕士学位。他说中国留学生的西班牙语水平有差异,但是不存在多数不懂西语的情况。对报道中提到的当地学生存在不满的情况,李秋表示自己并没有听说。

该校在读博士研究生金雨也表示报道可能存在夸大。在南京读本科的金雨,专业是西班牙语,毕业之后,她申请上了该校硕士项目,目前博士在读第四年。她认为新闻专业部分课程考核严格,不太可能存在留学生不懂西语“混学历”的情况。

学校老师发文:《国家报》报道充满了刻板印象

自3月28日《国家报》发出报道至今,该校并未对此事作出官方回应。4月3日,新闻研究专业系主任玛丽亚(María Jesús Casals)在该专业的师生互动平台以及个人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篇回应《国家报》该报道的文章。

这篇文章用西班牙文完成,该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将其翻译成中文。玛丽亚(María Jesús Casals)在这篇文章里批评《国家报》的报道充满了刻板印象和排外心理。

她同时也表示中国留学生都是在通过评审之后被录取的,达到了语言要求。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日常学习,以及硕士毕业论文准备、公开答辩的过程中表现优秀。截止目前为止,学校并没有对此作出官方回应。

展开
收起

全国第26家西班牙语考试中心落户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近日,全国第26家西班牙语SIELE考试中心正式落户日照。日照是继济南和青岛之后,山东省内第三个设立西班牙语考试中心的城市。

日前,西班牙语SIELE考试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顺利举行。学堂在线副总裁、京师慕华总经理、中国SIELE中心主任张波等出席揭牌仪式。张波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在考场筹建、考场环境布置、考场工作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做法,并对山外考试中心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随后,双方共同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SIELE考试中心”牌匾揭牌。此外,清华大学学堂在线SIELE中心副主任、SIELE中国区负责人刘禹柔还详细介绍了SIELE考试的概况。此次西语考试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西班牙语教学和测评工作已经正式与国际化接轨。此考点的成功设立是该校对接国际化考试,完善国际化办学标准,提升自身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契合度的又一成功做法。[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情况介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于2009年开设应用西班牙语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在60-90人,共有中、外教10余人,均有丰富的西语教授经验。历届毕业生超过600名。同时,重视学生出国留学继续学习情况,从2015年起至2019年共送出100多名学生赴西班牙留学及交换学习,每年有来自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的8-10名交换生来校交换学习。学校与西班牙众多高校均有合作,如阿尔卡拉大学、塞维利亚大学、卡塔赫纳理工大学、科尔多瓦大学、马拉加大学等10余所高校,致力于拓展更多与西班牙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西班牙语国际评估测试(SIELE)介绍]西班牙语国际评估测试(SIELE)是西班牙语全球认证的在线标准化考试,由塞万提斯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于2015年联合创办。SIELE由西班牙电信数字教育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目前已在世界上30余个国家正式推出并顺利举行。2016年9月,西班牙电信数字教育公司与中国“学堂在线”签署合作协议,授权“学堂在线”负责SIELE在中国的运营。

展开
收起

暖心!中国女球迷苦练西班牙语,见C罗后痛哭,C罗送吻安抚!

世界杯已经接近了尾声,在赛前备受关注的阿根廷队和葡萄牙队相继被淘汰出局,但是关于这两支队伍的传说,却丝毫没有因为止步世界杯受到影响。这两支球队备受关注,除了自身的实力非常强劲,再就是因为各自队伍中的明星球员,阿根廷有梅西,葡萄牙有C罗。

C罗作为炙手可热的明星球员,拥有着无数的粉丝,除了受到了不少男球迷的喜爱,女球迷对他的狂热追捧,更是相当厉害。这位全球巨星,在中国也拥有者无数的粉丝,最近一个中国女粉为了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C罗,苦练多年西班牙语,就为了能和C罗说上一句话,终于!她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这位集能力和魅力于一身的国际球坛巨星C罗,这位中国女球迷王雅雯见到偶像后,激动的说不出话,一直痛哭,C罗对女孩哭泣时的表现,让球迷都沸腾了!C罗看见女球迷这个样子,捧着女孩的脸颊,轻声的安抚着女孩的情绪,可以说是非常没有明星架子,很暖心了。

有些铁杆粉可以说为了偶像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但是像王雅雯这样正能量的,还是不多见。她所谓的疯狂,就是苦练外语,这样努力不激进的追星方式,值得其他的粉丝学习。

所以你看看人家C罗,被王雅雯的这种方式所打动了,不仅见了王雅雯,还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轻声安抚。能够这样和偶像接触,大概此生无憾了!

因为前面女球迷的情绪非常激动,估计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和偶像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所以一直在痛哭,后来经过C罗的耐心安抚,终于将女孩的情绪安抚了下来,王雅雯一边抽泣一边和偶像用葡萄牙语聊天,C罗看见了此情此景,也大为感动!

后来王雅雯说,真的没有想过,有一天C罗能够站在她的面前。

小编也替王雅雯开心,这样理智的追星,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哦!

展开
收起

何塞执教卓尔再与中国结缘,于大宝西班牙语送祝福

直播吧1月4日讯 在卓尔官宣何塞出任球队新一任主教练之后,曾与何塞在国安合作过的于大宝,向这位昔日教练送上了祝福。

由于李铁前往国家队任职主帅,因此今天卓尔俱乐部官方宣布,西班牙人何塞-冈萨雷斯正式担任卓尔队主教练一职。

2014和2015赛季,何塞曾加入了时任国安主帅曼萨诺的教练团队。2017赛季何塞回到中国,出任国安主教练,率队出战了13场比赛。

对于这次何塞再次与中国足球结缘,于大宝在微博祝福写道:“祝福,Buena suerte(西班牙语:好运)!”

(南陵哭哭生)

展开
收起

2020年全国高考西班牙语试卷,你觉得难度如何?

2020年全国高考西班牙语试卷

2020年全国高考西班牙语答案

中国教育部公布新修订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西班牙语

6月3日,中国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调整了外语课程结构规划,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学校可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并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PS:其实高考西班牙语是非常值得推荐的!西班牙语覆盖性高,使用国际场合广,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高考用西语代替英语何尝不是一种选择,用西语高考的具体流程记得戳我留言哦!

展开
收起

西班牙萨苏埃拉剧的中国知音:记新中国第一代西语人苏碧颜

2018年4月的一天,著名西班牙语诗歌翻译家赵振江老师忽来微信吩咐:北外56级西语前辈苏碧颜(后来知道是段若川老师姐姐的同学),有一批关于西班牙音乐的书想捐给我们北大西葡,速去交接一下。

56级?国内西班牙语第二批学生、董燕生老师的同班同学?西班牙音乐这么专业?还有这么大家闺秀的名字?我们带着好奇立刻展开了联络,并且认真地学习起各种资料:她在《歌剧艺术研究》1996年第5期至1997年第4期连载的《充满魅力的“萨苏埃拉”》、2000年第5期、第6期发表的《再访“萨苏埃拉”故乡》,自述文章《带着小提琴到海淀》等等。9月初,在北外一个研讨会上见到56级的老师岑楚兰,提到苏碧颜,她竟然立刻唱起大跃进时期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时的一首歌,说是“碧颜作词、至今难忘”。终于,国庆期间,我们上门为苏前辈整理图书、进行采访,亲见了一段单纯美好的西语+音乐人生。

苏碧颜女士

书声入耳,国事关心

1956年初秋,苏碧颜拎着手提箱,背着被褥卷和小提琴,踏上西行的32路汽车,从寄宿的女中去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即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报到。

到魏公村站下车,联系不上接新生入校的人员,只得照路人指点横过马路向西,先把提琴和箱子拿着走一段,搁好,然后回头去拉那个装被褥的帆布行李卷。一程复一程,人烟稀少,仿佛进入了荒芜野地。

入校之后,苏碧颜面临的第一个抉择,就是填写专业志愿表。她读过一些法、德、英语著作的中译本,对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颇有感触,但她觉得会英语的人太普遍,德语发音硬梆梆不太好听,思考再三,填报了法语专业;然而由于国家的需要、团员须服从分配,苏碧颜最后被指定到了德西法罗(罗马尼亚)系的西班牙语专业。

那时,她对遥远的西班牙很陌生,大概只知道《流浪者之歌》的作曲者萨拉萨提(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最初一段时间,她学得并不专注,一方面听说西语是个“小语种”,翻译工作像“万金油”,“没有专长、传声筒”,思想有些波动;另一方面,她平生第一次当起老师,每周一次课外文艺活动教两小时小提琴:在四五位老师同学各据的教室角落轮流示范、指点、陪练,不久,组织上开始批评她“不红不专”。

反省之后,她感到确实应该为祖国需要而读书、得迎头赶上,于是辞去了小提琴辅导员的任务。“为祖国需要”,如今看来太宽泛的概念,在她却有切身的理解:因为他们一家是归国华侨,尤其父亲苏剑泉,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苏剑泉是一位民族企业家,越南爱国归侨。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担任昆明“两广同乡会”理事长及粤秀中学董事长,救助缅、越难侨,接待大批曾在滇缅公路沿线服务的南洋侨胞机工、归侨,帮助他们在昆明谋生;他努力解决师资,为各科聘请优秀教师,还特聘著名汉语言专家王力为校长;他组建反应迅速、不取报酬的“两广消防队”,为扑灭火灾、挽救财产作出巨大的贡献;他重视文体,改造球场,邀请“亚洲球王”李惠堂与儿子前来进行足球友谊赛,组织旅越华侨的华声篮球队、香港侨联篮球队,把门票收入和捐助都充作善款;他还号召票友和粤秀中学师生演出粤剧或其它文艺节目,激活当时抗战后方的文化生活,皆是造福同胞的公益事业。他敬仰孙中山先生,钦佩陈嘉庚等爱国人物,曾和几位同乡会会员在昆明报纸上公开支持云南和平解放。抗战胜利后,旅越难侨向旅滇“两广同乡会”求助回祖国,“同乡会”即与“善后救济总署”联系,争取到美国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少将派出空运大队多架飞机前去越南接他们到昆明。身为同乡会理事长,他日夜候接,为到达的难侨提供食宿医疗、安排返乡或在当地居留,受到衷心的感激和爱戴。

可就在1952年,当碧颜即将离开昆明赴北京投考时,苏先生在肃反运动中被诬为“勾结美帝飞贼将军陈纳德”,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待遇。被押走时,他留下一句话:“新政府查清楚就好了!”诚信坦然,再无缀言。1959年,苏父在广州病故,直到本世纪初,才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为筹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前来搜寻藏书、家信、工作合照9件,颁发荣誉证书,算是对归侨爱国心力的一种认可吧。

提起敬爱的父亲,苏碧颜不禁哽咽,翻出父母(李慧莲)携手登昆明西山龙门的照片,重读姐姐抄录的挽联:壮志豪情仰擎天长剑,慈心博爱效系水玉莲。或许求学时期的她对“又红又专”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甚至碰上“反右”,作为“反革命的女儿”,因为“美化反革命父亲”,带有“资产阶级人生观”,得到“劳动好”的表扬也会变成“不见得思想好”的批评,还老是被要求“挖思想”,最后搞得长期失眠、长一点的单词都记不住,严重神经衰弱到休学。但是,父亲教导过“要努力地学习,学成后为人民工作”,这朴实的教导早已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正是因为归侨的特殊身份,苏碧颜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什么是祖国,有一个团结强大的祖国意味着什么。同时她也深深地感叹:要懂得历史!个人之见,一定要有“一时一地”的自觉,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须求证于更全面的史实,才能把问题搞明白。

1963年,苏碧颜从西班牙语系本科五年制毕业,被分配到外文局参加《北京周报》西班牙文版的创刊工作,经历“九评”时期,每周一刊、政治性强,任务非常繁重。十年后,她调到《人民画报》西班牙文编译室,因为一个月一本、“很多画儿”,才开始真正结合所长,做起一些有趣的“西语+”的尝试。

梦断小提琴

“西语+”是时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时髦说法,那时候不过是无心插柳,而且其实比西语起步要早、要更投入和有天分:在昆明上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小提琴。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碧颜和姐妹弟弟随母亲从海外来到春城昆明,与分别多年的父亲团聚。父亲一位姓谭的好友是毕业于杭州艺专的高材生,主动要教小碧颜拉小提琴,叫她向父亲讨要一把“像宣威火腿一样的乐器”。她读澳门协和女中附小四年级时考过第一,父亲早已应允赠她一件礼物,不久,谭叔叔就带来一把儿童用小提琴,给她上了第一课:在A弦上拉长弓。弦乐动人的音色使她着迷。

最初,谭先生带琴上门授课,等她逐渐长大,可以每周到老师家上课了,琴也换了一部稍大的,最后从一位长者手中购买了一把成人琴。1949年至1950年间,昆明许多爱好音乐的朋友常在锡安圣堂举行音乐会,在1950年6月的一期万钟音乐会上,20人组成的弦乐组演奏《莫扎特弦乐小夜曲》,苏碧颜第一次与老师和众多小提琴爱好者合作,谭先生在第一声部,她在第二声部。那一场上,还有60人的合唱团高歌《黄河大合唱》,一位牧师用琴弓在很少见到的乐锯上拉出悠扬的旋律,以及傅聪钢琴独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不少人之后投考艺术院校、走上专业道路。

1950年合唱留影

在苏碧颜,音乐也成了志业,1952年5月,她带着琴和行李,搭乘窄轨火车离家,换长途汽车、轮渡、火车,摇摇晃晃十二天到达北京前门。她加紧练琴,准备秋季到天津投考音乐学院,不料,报考资格临时由初中改为高中毕业,而她读完高二上就赶来北京了。得到消息,她一时不知所措,经谭先生周旋,才获得一次额外的考试机会,进入先生所在的“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管弦乐团”(也就是“中央歌剧院”的前身——这么长的单位名字阿婆一口气说完,可见记忆至深),成为一名见习团员。

在交道口东大街31号院内的一年多,碧颜如鱼得水,不仅得到时任管弦乐团首席周先生的指导、提高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而且经常有机会进出剧场观摩演出,看过歌舞剧院的歌剧比如郭兰英主演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还有舞剧、歌舞、音乐会,数不胜数;也看远道而来参加全国戏剧汇演的地方戏,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白蛇传》,还有苏联红旗歌舞团以及波兰马佐夫舍歌舞团的演出,中苏友协的电影,比如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泪泉》,歌剧《欧根·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作为高水平乐队中一员,苏碧颜感到无限的快活,也开始思考中西艺术的互通。

但是,寒冬很快来临。同室与邻舍三番五次地教她燃煤球炉,但室友外出时,她不会封火过夜,清晨,窗边的墨水瓶里结上一层薄冰。她右手中指小时候掰着玩扭伤过,受寒后渐渐变得疼痛僵硬。一年后,苏碧颜报考东北音专和普通高中都被录取了,她很彷徨,与指挥和师长商讨,知道手指问题会妨碍深造,忍痛割舍了在音乐方面继续深造的想法。

1956年初秋,苏碧颜作为应届毕业生考入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从此在海淀学习、工作、生活,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专业学习小提琴的梦想虽然中断,却暗暗引向另一扇门:中国和西语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

情迷萨苏埃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民画报》社,常常收到一些西语交换刊物,有《白与黑》(

Blanco y Negro

)、《变革16》(

Cambio 16

)之类,堆成山,组里要扔,苏碧颜却当宝贝留下,整理出一些对当时的中国如同开天眼的文章,比如介绍发现并率先演奏巴赫 6 首大提琴独奏组曲的巴勃罗·卡札斯(Pablo Casals, 1876-1973,现译卡萨尔斯),包括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é, 1933-2018.10.6)、次女高音贝尔甘萨(Teresa Berganza, 1935- ),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 1946- ),指挥家洛佩兹(Jesús López Cobos, 1940-2018.3.2) 等等,带领一部分国人对西班牙音乐先了解起来。

此外,《人民画报》社曾聘请来自秘鲁的毕尔玛(A. Vilma)女士担任西文编译室的改稿专家、为西班牙语译文润色,恰巧她多年潜心研究印第安民间音乐,善用克丘亚语哼唱民谣,一次,作曲家谷建芬为出访拉美六国巡演的歌舞团准备声乐节目,带几位歌手和乐师到毕尔玛处速成西语发音、学习拉美歌曲,让担任翻译的苏碧颜发现了拉美音乐之路。不久的1979年5-6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又邀请毕尔玛举办“秘鲁民间音乐”讲座,由于内容丰富、加上演示插播,分上下两场才完成。这些活动给苏碧颜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场上交替传译、场下与《中国建设》杂志社陈致远等同事合作译出五十多页的油印讲稿,但碧颜快乐地忙碌,正如音乐学院金文达教授后来在推荐信中总结,她既擅长西班牙语又通晓音乐,翻译完成得非常出色。

碧颜的译介文章在《世界之窗》《人民音乐》陆续发出,竟然慢慢开辟出了一亩三分地,兄弟媒体邀约她翻译、合作采写音乐专题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赠刊送到西班牙使馆文化处,被易玛留心记住了——她可是1979年便来到中国、1983年起任文化专员20年、2006年至今担任塞万提斯学院院长的“中国通”——从此,但凡有西班牙的演出,碧颜不是得到赠票,便是早早赶到、在玻璃门跟易玛“确认过眼神”进入,散场后得到指点去后台采访,或者跟随大使看望艺术家、交谈拍照,报道就更生动深入了,有时留下独唱家、演奏家的联系方式,日后竟在北京、巴塞罗那、马德里再叙呢!

更重要的是,1987年前后,西班牙大使馆协助在中国遴选了三批共十个奖学金得主,即西班牙文化总署设立的“西语语言文化学者奖学金”(Beca Hispanista),资助各领域的西语学者们去开展专题调研,为期3个月,每月资助1000美金。经易玛签发的奖学金申请表格有一份也发到苏碧颜处,使她成为第三年的4位得主之一,课题是“萨苏埃拉”(Zarzuela),西班牙轻歌剧。

实际上,她热爱一切经典的正歌剧、芭蕾、交响乐,但促成她投身萨苏埃拉的直接原因是多明戈(PlácidoDomingo, 1941- )。1988年,“新编萨苏埃拉精选集”发起人何塞·塔马约(José Tamayo)带领一个精英团到广州、北京演出,7月19日晚,多明戈在人民大会堂演唱了8个萨苏埃拉片段,返场一曲《我爱你,美人儿》(Te quiero, morena),也就是他之后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唱的曲目,更是把晚会推向高潮,盛况随着电视、电波轰动京城、传遍全国。经历了闭关锁国、连年战乱、各种运动的中国,第一次了解到西班牙还有这种形式的剧种,而被誉为“西班牙之子”的多明戈竟是如此热爱萨苏埃拉——他父母都是这个剧种的演员,到墨西哥创办了剧团、在拉美巡演大获成功,可以断言,多明戈从小受到的音乐熏陶,有很多来自这种唱段与对白交替、主题贴近日常生活、融入民间歌舞素材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本土歌剧。

苏碧颜决定寻根溯源,进一步了解这个产生于17世纪的西班牙传统剧种。1989年5月,在北京大学沈石岩教授(时任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金文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教玛丽亚·莱塞亚(María Lecea)的推荐下,经画报社、外文局、文化部批准,碧颜再次出发报到,这回迎接她的,是巴塞罗那大学艺术史系、加泰罗尼亚音像资料馆、巴塞罗那市高等音乐学校,以及卷帙浩繁的音乐故事。

苏碧颜赴巴塞罗那期间的留影依然摆放在书架上

调研期间,苏碧颜得到巴塞罗那大学艺术史系前系主任奥里奥尔·马托雷利教授(Oriol Martorell)、同事罗赫尔·阿列尔教授(Roger Alier)、霍赛·阿维尼奥阿教授(Xóse Avioa)等人的热心指导,并与音乐学院的塞拉(Serra)老师建立起长久的鸿雁传书。她边看边听,眼耳身意时刻保持灵敏,不仅捕捉正式的演出、录制的唱片,聆听蒙塞拉特修道院儿童唱诗班的天籁,也收集各种介绍、评论乃至薄薄一张节目单。一切都是资料!她着手整理萨苏埃拉轻唱剧从17到20世纪的发展历程,尽量贴近去了解zarzuela这个“黑莓”zarza的指小词——本来是菲利普四世休憩的行宫因环境得名,后来每逢庆典迎来马德里喜剧演员献艺,逐渐形成说唱交替、辅以歌舞、情节充满市井风味的剧种,并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她论证其民间性、民族性、与西班牙文化的关系,调查其对多明戈的影响,越干越起劲,最后决定待到第二年秋天。在征得《人民画报》社同意之后,她带上巴塞罗那艺术史系主任欢迎延长访问调研期限的文件,把自己报道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的文章指给移民局官员看,顺利得到了签证延期,却没料到在回国后被“缺席退休”。延期期间,她省吃俭用,把奖学金节约下来的余额,加上教太极拳、当餐厅服务员、任儿童粤语家教、协助巴塞罗那文物局筹办《中国文化千年展》的微薄收入,作为收集资料和生活之用,一直坚持到了1990年9月。回国后的六年里,她不断整理编译,写成长文《充满魅力的“萨苏埃拉”》,分六期连载在上海歌剧院主办的《歌剧艺术研究》双月刊上,是在中国系统介绍西班牙民族轻歌剧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个人新知的增长,也为更多的能人埋下了种子。

十年之后,她重返巴塞罗那、安达卢西亚、马德里,写作《再访“萨苏埃拉”故乡》上下篇,对萨苏埃拉所涉及的语言、文学、音乐、民俗、置景、美术等文化艺术范畴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讨。2001年6月,世界三大男高音放歌紫禁城,5月27日晚,苏碧颜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班牙大使欧亨尼奥·布雷戈拉特先生和夫人在官邸举行的小型宴会上再次见到“歌剧之王”,亲口感谢多明戈道:“能向您问候真是太高兴了,是您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决定了我深入了解萨苏埃拉。”他脱口而出,“1988年!” 他们一起愉快地回忆那场萨苏埃拉精选集演出的动人场面,多明戈挥笔在她带去的刊物上签名,并向她和出版社介绍西班牙的剧种道谢。碧颜很感动,写了一篇《难忘的晚宴》刊登在《歌剧艺术研究》2001年第4期。

多明戈挥笔在苏碧颜带去的刊物上签名

苏碧颜的后半生,就这样与萨苏埃拉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相近的法国喜歌剧、英国民谣歌剧、德国歌唱剧、意大利喜歌剧相比,萨苏埃拉剧从体裁、音乐、歌唱、舞蹈、民俗场景都洋溢着西班牙色彩,是无可替代的民族艺术瑰宝。西班牙国内不断推出磁带、光盘、演出,马德里和巴塞罗那还有专门上演萨苏埃拉剧的剧场,多明戈、卡巴耶等等歌唱家都经常不失时机地用美妙的歌喉传播他们钟爱的萨苏埃拉剧,推动它走向世界,她苏碧颜更加愿意付出,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另一种美好。经过20世纪的复兴,萨苏埃拉剧依然受到西班牙从王室到平民的热爱,中国可以欣赏威尔第、普契尼、莫扎特、罗西尼、柴可夫斯基,也应当了解“小黑莓”的可爱与蓬勃。

尾声

碧颜阿婆如今居住的家里,堆满了西语、汉语、英语的书籍、杂志、画册,我们挑走了中西语书刊近百本,希望能够保存她的心爱之物。当然,也有一些无能为力的东西,比如1979年“秘鲁民间音乐”讲座的原稿、翻译稿,和从住在友谊宾馆的拉美专家们那里收集起来的音像资料——都在四十年前被复制,把控了这些资料的教授摇身一变为“中国研究拉美音乐唯一的专家”,踏上著书立说、大师权威、文化使者的坦途,却对来源绝口不提。再比如,1997年《充满魅力的“萨苏埃拉”》系列文章发表之后,央视音乐类节目的一位主持人言语恳切地通过电话向碧颜借阅这批刊物和有关资料,碧颜按其所托整理好交给她派来的小车司机,时隔数月毫无音讯,打电话询问并索还,竟得到一句“你知道我有多忙吗?我没功夫还书。”再问“那我去电视台取回吧?”,对方答“我没空”便把电话挂断了。这位荧屏出镜时颇具淑女形象的主持人,行事却傲慢无礼,愣是来了个有借无还。

摆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的苏碧颜赠书

抚今追昔,她怀念毕尔玛专业的讲解、长篇的致谢,怀念金文达教授谦和的风范、助人的精神,也痛心各种学术造假、剽窃、沽名钓誉。音乐真的像一面镜子,帮助照出人的美丑。阿婆不是专业演奏家、歌唱家,但到暑假摔伤前,一直乐于参加北理工外语合唱队、老年公寓的女声小合唱组、海淀区侨友合唱团乃至海南养老的“候鸟”合唱团,享受和谐混声的美妙,赞叹“合唱最怡养身心”;她不是音乐史家,但她不时在公寓周五下午的音乐欣赏会担任义工,分享歌剧《阿依达》,介绍“萨苏埃拉精选集在京演出盛况”,回忆“心目中的多明戈”。她以丰沛的感受性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文化、哲学和修养,也使得她的“美育”追求充满了理想化的光辉。

碧颜阿婆在演奏小提琴

年过八旬的阿婆在家里,偶尔还愿意弹弹钢琴。被问起老伴刘爷爷是不是也懂音乐,她开玩笑说跟他就是“对刘弹琴”,刘爷爷则调侃地回应“我是理工男”, 说英语,傲娇地表示我有我的厉害。后来我们发现,刘老师是好多本机械制造、尤其是精度测量专著的作者,在检查初稿的时候细到提醒把“补赠”的“补”字去掉、“日军”改成“日寇”,此处应有含泪大笑的表情——我们是隔代的人,但我们都愿意守护和传承苏阿婆的精致:作为三十年代出生、五十年代求学的新中国第一代西语人,她的求学经历比现在多数倍的坎坷,国际交流筚路蓝缕,但她一路有音乐的陪伴,心中开放而光明,精神纯净而笃定。转眼2018年,在互联网、智能手机、进博会、国际教育展、各种西语书籍、电影、歌舞的簇拥下,我们的“西”行之路是更平坦还是更纷乱了?在中国与西语世界交往的大树上,我们又能扎下什么根、长出什么叶,长远一点看,能不能结出一颗小果?

采访结束,阿婆奏起一曲《献给爱丽丝》,让我们和着乐声离开。这种浪漫的道别,我们难得经历,只想起卡萨尔斯的信念,“艺术与人性价值密不可分”,感谢音乐为碧颜留下最美好的面庞。

作者按:感谢李心怡、李洋洋、於航、郭子祎对赠书的整理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