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英国留学

未来十年最火的人工智能,你知道去哪里留学最实用吗?

说到出国留学,很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有常青藤,有纽约,有硅谷。

实际上,大家可能不知道,英国有着不输美国的教育产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等相关领域,英国的实力十分强大。下面,我们从英国的AI产业环境、签证与移民政策、学校与课程3个方面来聊聊英国留学攻略。

英国AI产业环境

英国的AI实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都是全世界一流水准,且有着深厚的积累。大家知道,艾伦·图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图灵本身就是英国科学家;广为人知的谷歌、苹果、亚马逊等跨国公司AI技术的背后,有着无数英国公司的身影:

1、DeepMind(被谷歌收购)

这家创始于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在AI领域可以说是当红炸子鸡。这家由英国剑桥大学、UCL大学博士生在2010年创立的公司,在2014年被谷歌以5亿美元收购,其后在2016年一名惊人,其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以4:1战胜人类顶级围棋赛手李世石。

此后,在AI强化学习、AI图像识别领域建树不断:

在电子竞技和游戏领域,DeepMind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蒙特祖玛的复仇》、《星际争霸2》游戏中先后超越了人类顶级专业玩家;

在医疗领域,DeepMind联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在2020年1月1日公布了关于乳腺癌检测的研究成果,报告称其AI系统已经可以在筛查乳腺癌的准确率上超越专业放射科医生,此成果已发表于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

2、TrueKnowledge(被亚马逊收购)

这家公司诞生于剑桥大学的自然语言处理(NLP)研究项目,被亚马逊收购,是亚马逊语言助手Alexa Alexa的核心技术组成部分。

英国在NLP领域、语音识别领域积累深厚,根据CSRankings在NLP领域近10年的影响力排名,英国爱丁堡大学排名全球第一。

3、VicalIQ (被苹果收购)

这又是一家诞生于剑桥大学的、语言识别和NLP领域的技术初创公司,该公司2011年成立,2015年被苹果收购,用于提升旗下语言助手Siri的拟人化程度。

4、Cambridge Analytica

Cambridge Analytica是英国企业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注册在美国的公司。该公司使用的核心算法是基于剑桥大学计量心理学中心的Michal Kosinski和David Stillwell主导的算法模型,目前最出名的案例是帮助英国脱欧派赢得脱欧公投,以及帮助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从技术角度来讲,令人敬畏。

以上只是英国AI产业中的零星案例。事实上,作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地,英国一直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发展。英国政府2018年4月发布《英国人工智能:有准备、有信心、有能力》,报告阐述了英国在技术、文化、伦理、法律、政策、商业、语言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教育方面,截至2017年,英国有26所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生课程,20余所大学开设了30多种人工智能硕士研究生课程,但招生数量有限。

2019年,英国商务、能源和工业战略部与数字化、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两部委联合发表声明,从2019年9月起,英国大学每年扩大招收人工智能硕士研究生200人,英国科技公司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并提供资助。

同时,英国统筹考虑人工智能教育的院校和学科布局,在15所大学设立了16个博士点,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把医学、医疗保健、语言、计算、环境、音乐作为重点应用的学科专业。新设博士点计划每年招生200人,力争用5年时间,招生人数总计达到1000人。

投资方面,英国对人工智能的投资保持着强劲势头。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快速增长的人工智能领域风险投资数量较上年增长了17%,其投资数超过欧洲的投资总和。2018年,英国政府已对外宣布将斥资10亿英镑,投入AI产业;2019年,英国政府宣布将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投入1.15亿英镑,加上英国产业界承诺的7800万英镑投资,与大学承诺的2300万英镑投入,这对总人口约6600万的英国来说是国家战略级的投资力度。

英国签证政策

出国留学,签证是一个重大事项。以往去英国留学,学期的结束意味着回国的开始,这个情况现在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9年9月11日,英国政府宣布重启Post-Study-Work签证,该签证给2020年入学的英国本科和硕士留学生提供了为期2年的英国全职工作机会。可以说2020年,是享受最新英国留学签证政策红利的第一年。

虽然该签证的具体实施条款还未公布,不过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已经在政府议会请愿官网上确认了一些细节,再结合英国的脱欧现实,总体来看,此政策对中国留学生是十分利好的:

(1)根据该政策,2021年夏季或之后完成学位的国际学生都有资格申请获得两年PSW签证,且该签证没有名额限制;

(2)申请成功的学生将获得两年签证时长,在此期间,同学们可以在英工作或寻找工作;

(3)PSW签证可以转换为英国工作签证(Tier-2),这为进一步申请英国移民开了绿灯;

(4)雇佣使用PSW签证员工的企业,原则上无需向英国政府交纳额外的人力费用,也不需要有Tier-2 Sponsor资质,这意味着全英的就业市场与企业将对中国留学生开放,而不仅仅只是有资质且能够承担雇佣非欧盟人员“惩罚性”人力费用的大型跨国公司;

(5)结合英国脱欧,意味着无论是学校奖学金、项目资助,还是就业市场,来自欧盟与非欧盟国家的差异化对待,未来将进一步缩小;

相比美国日趋收紧的签证政策,如企业实体清单、人工智能禁止出口等行政命令,可以看出英国在此时点做出的签证政策改革是诚意十足的。

英国AI优质课程

前文所述的英国产业环境、签证政策只是辅助,优质的留学课程才是有意向留学的小伙伴们最关注的核心,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点干货,梳理一下英国顶级的人工智能留学课程及其对应的学校。

英国的理工科硕士课程大致分为3种:

一是以授课为主,颁发的学历是MSc,这在英国是主流;二是以研究为主,颁发的学历是MPhil,这种课程多为攻读博士学位(PhD)而设计的第一年前置课程,与授课型硕士无本质差别;三是4年本硕连读,学历一般是MEng。

英国全日制硕士课程周期一般为12个月,也有9个月、11个月的,其课程分为3个学期,第一学期从9月到12月,第二学期从来年2月到6月,最后一个学期为3个月的毕业设计,一般到来年9月底交论文,10-11月获取毕业文凭。

下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人工智能相关的大学及课程,这里先介绍硕士课程,后简要介绍英国有名的AI实验室,为想要读博深造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1、University of Cambridge(剑桥大学)

(1)院系:Department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课程:MPhil in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3)入学门槛:本科成绩综合90%以上(985/211大学),其他95%以上

(4)简介:该课程是为期9个月的研究生课程,本身其实并不比其他学校的出色,不过鉴于剑桥大学的名声、其AI领域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图像、图谱领域均有厉害的行业领军学者,该课程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想后面读博的同学们。

2、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

(1)院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2)课程:MSc in Computer Science

(3)入学门槛:本科成绩综合90%以上(985/211大学),其他95%以上

(4)简介:一般而言,理工科的英国择校思路是先剑桥后牛津,但是就AI硕士课程而言,笔者倒是建议首选牛津大学,因为该课程是针对授课型硕士设计的完整12月课程,且牛津的人工智能小组里面也有来自DeepMind的助理教授。

3、Imperial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学院)

(1)院系:Department of Computing

(2)课程1:MSc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3)课程2: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入学门槛:本科成绩综合85%以上(211大学)

(5)简介:帝国理工学院,英国“三足鼎立”的大学之一,文科最好是牛津、理科最好是剑桥,工科最好是帝国理工。帝国理工计算机学院的这2个课程,课程1是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设置的,另一个是为非计算机专业但是有数学背景的同学设置的,比如数学、物理等系的同学。这2个课程均获得了IET(英国工程技术学院)的专业认证,可满足申请特许工程师(CEng)的学术要求。

4、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

(1)院系:Centre for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CSML)

(2)课程1:MSc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3)课程2:MSc Machine Learning (Computer Science/Gatsby)

(4)入学门槛:本科成绩综合85%以上

(5)简介:伦敦大学学院在深度学习领域造诣深厚,尤其是CSML学院,该学院由统计学院、计算机学院以及Gatsby计算神经科学学院联合承建,DeepMind联合创始人Shane Legg当年就在Gatbsy学院担任研究助理。除了学术能力,该校还有一大优势是经费优势,因为Gatsby学院由Gatsby基金赞助,该基金由英国亿万富翁David Sainsbury创立。从课程上来说,上述课程1是CSML王牌课程,授课由统计、计算机、Gatsby这三院老师联合完成,课程内容详实深入。

5、University of Edinburgh(爱丁堡大学)

(1) 院系:School of Informatics

(2) 课程1: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 课程2:MSc Cognitive Science

(4)入学门槛:本科成绩综合80%以上

(5)简介:对于想专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留学小伙伴,爱丁堡大学的课程是不二选择。爱丁堡大学的NLP领域全欧洲第一,这里有英国最大的NLP小组,而且多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大牛均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对语音识别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关注爱丁堡大学哲学与物理系的一个课程MSc Speech & Language Processing。

以上就是英国几个较为突出的AI硕士课程。对于想出国深造博士的小伙伴,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博士导师可能比学校和课程更加值得关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重点实验室和一些有名望的博士导师。

1、剑桥大学AI小组

(1)大牛导师1:Pietro Lio教授,专注AI图像领域,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其论文引用数目超过1万。

(2)大牛导师2: John Daugman教授,专注图像领域、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他率先发明了视网膜识别算法,此算法已经被印度政府采用,用于其12亿公民的国民身份证识别。

(3)大牛导师3:Neil Lawrence教授,专注概率模型、计算生物等深度学习领域,他是DeepMind指定的剑桥教授。

2、帝国理工

这里推荐3个帝国理工AI相关的实验室:

(1)Dyson Robotics Lab

该实验室由Dyson公司与帝国理工联合创建,专注计算机视觉、SLAM、机器人方向。内有大牛导师——AndrewDavison教授,他从2005年开始和Dyson公司合作,领导Dyson新型机器人的研究工作,同时担任该实验室的负责人。

(2)The Hamlyn Centre

该实验室由Darzi教授联合创建,Darzi教授2002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勋爵(Lord)。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医学成像、图像视觉、医疗传感器、机器人,有着充裕的研究资金支持——除了英国政府资金,还有欧盟、比尔盖茨基金会、Royal Society的资金赞助,实验室设备等硬件设施可以说是国际一流水平。

(3)Data Science Institute

该实验室由华裔英国工程院院士郭毅可教授创建,研究方向是图像视觉、大数据,还涉及数据科学相关领域,比如数据可视化、云计算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室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Layer获得了 ACM Multimedia (MM) 年度最佳开源软件奖。

3、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1)实验室:Gatsby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Unit

(2)方向:通用深度学习、贝叶斯模型、强化学习。DeepMind创始人曾在此实验室做研究。该实验室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领域积累深厚,而且准入十分严苛,能进入此实验室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荣誉。

4、爱丁堡大学

(1) 实验室:NLP组(http://edinburghnlp.inf.ed.ac.uk/)

(2) 大牛导师:Mirella Lapata教授

(3)方向:自然语言处理。该小组实力在NLP领域可以说是超一流。CSRankings排名也是世界第一,想在NLP领域深造的小伙伴们不用犹豫了,选这个小组就对了。

结语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英国留学攻略,希望对留学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总体来说,英国的AI产业及配套教育在全球是很有竞争力的。想要申请的同学们可要抓紧了,上述课程和学校竞争激烈,申请截止时间比一般学校要早,所以现在就是最佳时间,赶快准备起来吧。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元

展开
收起

英国留学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怎么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读本科,人工智能专业一直是留学热门选择,下面小编介绍一下,高中生英国留学人工智能专业,供大家参考。

 1、英国留学人工智能专业简介

人工智能专业,以培养掌握人工智能理论与工程技术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学习机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深度学习框架、工具与实践平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处理与识别技术、视觉智能处理技术、国际人工智能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培养人工智能专业技能和素养,构建解决科研和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专业方法和专业嗅觉。

2、人工智能专业主要课程

脑认知机理、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

 3、人工智能专业就业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该专业学生留学毕业后,就业前景非常不错。

 4、英国留学院校推荐:

格林威治大学、班戈大学、德蒙福特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比大学、中央兰开夏大学

 5、英国留学申请推荐:山东理工大学2+2国际本科

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出国留学需求,山东理工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2+2国际本科项目。学生在山东理工大学全日制学习2年,成绩达到国外合作高校的入学要求,可进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高校继续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国外高校学士学位证书,经中国教育部认证,等同于国内高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学生毕业归国后,可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等,并享受海外人才归国待遇及留学归国人员相关优惠政策。

展开
收起

中科大的少年天才有多厉害?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听着别人家的孩子传奇故事长大的,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别人家孩子”集中营——中科大少年班。

一.少年班简介:

创建过程:

1974年5月,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回国,看到“文革”带给中国的文化科学教育危机,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毛泽东主席接受建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并未马上实施。

1978年3月,在李政道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

目的:

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40年办学成绩:

至2018年,科大少年班已经走过了40年。

40年来,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总计1620人,已毕业1327人,其中10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

前16届毕业生(1983-1998年)共 590人,64%获得博士学位(含硕士),90.9%获得硕士学位。而国内重点大学在10%左右。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左右的时间的毕业生,9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其中19%供职于科教界,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

其中2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

另有72%活跃在企业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的约35%。

对于到目前为止3000人左右的毕业生总人数来说,这样的人数还不如现在一所普通大学一年的毕业学生数,而仅仅这些毕业生,其中的大多数已经都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高端成材率相比于一般高校毕业生而言实在是高的惊人。当然这些少年的都是天才,不能拿普通大学生与之衡量。

二.少年班今年招生:

中科大官方表示,本届的招生对象需符合:2004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高二(含)以下学生。

从年龄看,入选者大概在16岁左右。

“年龄”是一直的中科大少年班的特性标签,但同时自1978年创办以来一直被赞誉和争议。

这种培育方式被批评为“揠苗助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40多年来已经培养了无数顶级人才。他们在产业界、学术界大放异彩。

中科大少年班近几年招生也开始走向多元化,从公开信息来看,这届少年班里,并非只是智商卓绝、应试学习能力很强的天才。

比如:广西的郑涵,她在美术方面极有天赋。

郑涵

清华美院项目的负责人刘老师评价说:

“郑涵芮在美术方面有优秀的潜质,她的画面空间感好、构图合理、结构完整、比例准确、整体统一”。

当时华艺名的老师都评论这孩子是可以冲清华美院的好苗子。

而这位清华美院的苗子喜欢和擅长画画的同时,她对机器人同样有极大的乐趣。

她从初一开始每周2次的编程课从未间断。在初二时,她曾参加“第十九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竞赛”,获得初中组纳茵特智能挑战赛二等奖。

或许也是对机器人的热爱超过“美术”,郑涵芮选择了基础科学。

在高考时,她以686分的成绩,位列广西理科第89名,成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三.为何选择去中科大少年班?

原因很多,但是听到最多一个原因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品牌吸引力。

李浩源,来自河北衡水中学实验学校的高二学生,他因为看到天才科研少年曹原的事迹,令他对中科大少年班产生了向往,基于也立志想要进入少年班学习。

四.中科大的“出名要趁早”的天才

因为少年班的录取年龄低,这就让他们能够更早的在学术界、产业界大放异彩。他们当中有人20多岁在世界顶级科研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岁就可以被打破规则聘为哈佛正教授。如下面几个例子:

曹原:

2010届,毕业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进入MIT攻读博士学位

2018年,他有两篇文章在Nature上发表,当年入选了Nature杂志评选的“2018年度科学人物”,并被誉为“石墨烯驾驭者”。

2020年,他又有两篇文章被Nature收录,这样年仅24岁的他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4篇文章。这是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成就,他24岁就完成了。

2018年12月24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年度科技人物。,位居榜首的,是当时仅仅22岁的中国少年,曹原。

2018年年底,在《自然》杂志年度科学家的封面上,为了致敬曹原,编辑们将数字“10”(代表10位科学家)中的“0”,设计成了一个正六边形,代表石墨烯的碳环结构。

尹希

1996届,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在哈佛继续博士后研究工

作,打破了哈佛本校博士不得在该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惯例。

2015年,尹希升任正教授,成为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

庄小威:

197年庄小威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

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2005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

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小编看到这个时有点心痛的感觉,自己祖国发掘培养的天才中的天才最终竟然归宿是美国)

张亚勤:

1978年第一届少年班学生,12岁考入。张亚勤34岁时就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14年9月加盟百度公司担任总裁,并于2019年10月从百度退休。

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7年荣膺澳洲国家工程院(ATSE)院士,1997年他被授予IEEE院士,成为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同时在十余所世界顶尖高校担任校董、荣誉或客座教授,并在5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董事。

陈云霁、陈天石兄弟:

兄弟二人相差3岁,都出自中科大少年班,哥哥陈云霁1997届校友(15岁考入),弟弟是2001届校友(16岁考入)。

哥哥研究芯片,弟弟研究人工智能,后来二人于2016年创立了AI芯片公司寒武纪,今年7月20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读者们知道哪些很多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天才,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五.总结

中科大少年班办学40余年,发掘和培养大量的人才,许多人年少成名;但是其办学模式至今仍然被许多人诟病,如第一届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宁铂,就是其反对者之一。

中科大校方多年以来面对外界的质疑态度: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

小编是支持少年班教育的,因为那些能力过人的天才孩子,如果将他们强制在体制内,才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和能力的埋没,也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抑制,应该给他们一些不同于平常人的教育模式来适应他们的过人之处,这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最后,但愿天才少年们可以乘风破浪,龙腾九州。少年强,则国强。

关注我,不迷路,带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大学知识。

展开
收起

深圳特区40年|郭万达、廖令鹏: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

文/郭万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廖令鹏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党办主任

深圳特区经过40年的发展,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2019年深圳GDP达2.6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专利授权达16.66万件,占全国的6.4%,PCT国际专利申请1.75万件,占全国的28.7%。深圳特区40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家创新和制度创新演进的历史。深圳诞生了一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创新精神是驱动“深圳奇迹”的主要动力。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什么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深圳企业和社会为什么充满活力?深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新的企业家集聚?这就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国内外有关研究企业家的文献把企业家精神等同于创新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系统论述了企业家精神,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大的活力和动力是企业家的创新。熊彼特将企业家称为“颠覆性破坏者”,把创新看作是生产函数的新组合,企业家创新就是通过一系列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来推出新产品、改进新工艺、开拓新市场。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创新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张维迎认为存在两种企业家精神,即套利型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创新型企业家当然有模仿性创新(改良创新)、颠覆性创新(破坏性创新),企业家创新精神体现在敢于打破现有的均衡,创造新的潜在均衡。

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从历史上看,企业家创新精神创造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威廉鲍莫尔认为,18世纪以来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都归功于创新。路易斯凯恩、内奥米拉穆鲁、玛格丽特格雷厄姆通过各时期的创新事实证明内战前的美国充满了创新型企业家,内战后的半个世纪左右美国经济急速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是20世纪版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于新兴国家同样重要,菲利普·阿吉翁认为新兴市场经济体要从模仿型增长转向创新型增长,创新型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家。格泽戈尔兹·科勒德克证明企业家精神对转轨国家的重要性,认为转轨国家体制改革的最终成功都是依靠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扩展,良好的企业家精神使竞争力不断提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创新是企业家才能的组合。威廉鲍莫尔认为企业家精神分为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和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包括了创新性生产型企业家精神。彼得里森和彼得波特克则认为,企业家精神有生产层面和保护层面的,没有保护层面(产权保护)的企业家精神,就不可能有生产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创新精神特别重要。

企业家创新精神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影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因素有哪些?理论上有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制度创新。特别是产权制度、专利制度、公共政策等制度的变革创新促进了企业家创新。威廉鲍莫尔认为制度大大增强了企业家创新的激励,在不断演进的政策和法治的保证下,企业家生产性创新精神得以成长起来。乔尔莫克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制度发展有利于支持技术上的创新型企业家精神,优越的制度环境使英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张维迎认为制度和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一种双向决定关系,即制度不仅决定企业家创新水平,企业家的活动对制度创新也发挥着作用。(2)区域文化。美国128公路60年代达到鼎盛,到了80年代日渐衰退。相反,硅谷却能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安纳利萨克森宁认为这两个地区发展的鸿沟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是地区文化的差异,硅谷“自己动手”的创造性文化,敢于冒险、追求梦想、改造世界的信念,是128公路所缺乏的。(3)产业生态。丰富的产业生态是企业家创新的推动器和加速器,包括产业政策、产业配套以及产业本身的发展。阿伦拉奥和皮埃罗斯加鲁菲提出产业引发创新的观点,即一种产业引发另一种产业,从而激发企业家持续创新。道格汉顿考察了硅谷创新经济演变历程,认为硅谷连续创新的环境给企业家提供难得的机遇,其中集群式企业发展使硅谷共享人才、技术和金融资源,使得企业有着相当可观的人均生产力。(4)知识外溢。创新精神要在一个知识和信息丰富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弘扬,硅谷的整个教育、研究机构和产业公司体系构筑着这一环境,孕育着创新和创意的各种知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与产业界的交流和互动对于硅谷创新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同。(5)政府规制。政府通过制定某种竞争政策以对阻碍创新的行为进行规制,为企业家创新创造空间。20世纪最后20年硅谷出现创新型企业家簇群,与加利福尼亚州的《商业和职业法案》中解除雇佣关系后不构成竞争侵权这一制度安排有很大关系。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80年的《拜杜法案》等,催生了很多小企业和企业公司的创新活动。(6)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家个人的经历、性格、知识积累也有关系。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创新来源于意外的经历(意外的成功或者失败,意外的事件)、认知和情绪上的变化、新知识的聚合。约翰布朗和保罗杜吉德在考察硅谷的知识流后,认为发生在硅谷那些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和经历促进了企业家创新的成功。

以上表明,影响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制度,包括法律规则、产权及对企业家创新有利的公共政策等正式制度,也包括行为准则、信息模式、信任关系和社交模式等这些非正式制度。

二、深圳特区40年制度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家创新

深圳特区成立40年来,创新是深圳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创新型企业是深圳市场经济的主体,创新精神是深圳企业家精神的特质。深圳特区科技创新40年,是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家创新的40年。

(一)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深圳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的源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从解放思想、观念变革开始的。解放思想的本质就是人的解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使中国人从封闭禁锢的思想中走出来,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财富提供了动力。这也是深圳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的源动力。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就成为一代企业家摆脱贫困、追逐梦想的“应许之地”。80年代初期和中期深圳就吸引了一大批这样的企业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过贫困,任正非在少年时“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直到高中毕业都没穿过衬衣”,有人称他为“苦难英雄”。王传福一家10口人仅靠父亲从事木工获得的收入为生。徐少春在青少年时期“以咸菜萝卜来填饱肚子”。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早年家境贫困,生活坎坷,对于穷困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导致了他们对于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有着强烈的愿望。陈志列认为没有特区改革开放,他那一代人也不会有个人的财富。

深圳特区在成立之初,首先解放的思想就是对财富观念的变化。80年代蛇口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观念,在全国首创合同用工制度、超额提成的劳动报酬制度,招投标的市场竞争制度等,形成优胜劣汰、多劳多得的社会风气。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激发了企业家创新的热情和勇气,给企业家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2003年深圳一次关于创业的调查中,选择在深圳创业排在前两位的原因就是实现能力和追求财富。《全球创业观察:香港和深圳研究报告(2003)》数据显示,69%的深圳人热爱创业,深圳整体创业活动率达到了10.49%,高于全球创业的平均水平。创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死攸关,也是企业家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快速提升财富和声望的方式。

表1 部分深圳企业家早年家庭和成长背景与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对深圳企业家创新的激励

在80-90年代,深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率先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推行股权激励制度,有产者有恒心,企业家长期投入获得收益回报的制度确立,激励了企业家创新。1987年深圳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人员可以知识产权、专利、实物等作为财产权利入股创立科技企业,开创我国民营经济所有制改革的先河,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了“准生证”。1992年深圳被全国人大授予立法权后,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深圳出台《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为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华为从1990年就开始实施股权激励,1997年便参照《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员工持股机制,把先前“内部股”转交工会持有,同时选举 115名组成持股员工代表会参与华为的经营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使持股员工代表会与公司的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嵌套起来,这样华为与员工由通常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形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激励相容机制。2019年,华为共有104572名持股员工,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华为这种成熟而独特的股权激励制度,减少了管理成本,推动了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在5G、LTE商用、云服务、智能手机等领域创新形成全球竞争力。

图 1987-2019年华为营业收入(亿元)

90年代深圳率先实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产权重组,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机会。中兴通讯的所有制改革,为侯为贵这样的企业家提供了创新的平台。1985年航天部691厂、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等5家公司合资成立中兴半导体公司,来自航天部691厂的科技人员侯为贵任总经理。1993年中兴半导体公司产权重组,侯为贵与其他一批技术骨干出来创立了民营企业中兴维先通讯公司,并与航天部691厂等两家国营企业共同成立中兴通讯,确立“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管理制度,即授予中兴维先通讯公司人、财、物经营权及灵活的决策权和利益回报。在这一制度的激励下,侯为贵率领中兴通讯5年左右就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多种通信产品,并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2019年中兴通讯拥有全球专利申请量7.4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4万件,营业收入达907亿元,利润超过50亿元,成为全球电信市场的主导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激励企业家创新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家创新构筑竞争壁垒,获得高额市场回报,激励企业家加大创新投入。深圳1984年就已出台《技术引进暂行规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比我国《专利法》的实施提早一年。90年代中期出台《无形资产评估办法》《技术入股管理办法》《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这些制度和举措在全国领先,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有效应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遇到的专利、技术、分红、商业秘密等问题。我国加入WTO后,深圳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专利保护、申请、运营、转化和市场监管等构建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体系。

深圳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今天科技迭代加快、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环境中显得愈加重要。深圳一批新兴的创新型企业家,起初通过创新获得基础性的核心专利,通过核心技术再进一步延伸商业化所需的其它外围专利,迅速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合法性地创造财富。汪滔2006年创立大疆创新时就在飞行系统和云平台这两个核心技术领域获得相关专利,2013年全球无人机市场爆发增长之际,基本完成了无人机外围技术专利的全球布局,2014年专利申请量爆发增长,达到2013年的7倍,这对大疆创新短时间内占领全球七成民用无人机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2020年大疆创新的估值达到600亿美元。刘自鸿2012年创办柔宇科技,创办当年就获得28项相关专利,2014年成功开发全球第一个厚度仅0.01毫米、弯折半径可以小到1毫米的全彩柔性显示屏,此后围绕柔性屏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研发各项专利,到2017年时储备了700多项专利,2018年实现量产,2019年估值达60亿美元。周剑从2008年开始研发并攻克伺服舵机这一项机器人的关键支撑技术,2012年注册专利并创立优必选公司,进行机器人量产,到2018年估值50亿美元,仅用了6年时间。这些创新企业的专利创造、布局与运营,其背后就是深圳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环境,以及政府知识产权部门的公共服务。

(三)移民文化和人才流动为深圳企业家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

移民的文化,多元的人口,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为深圳企业家创新提供了三次“人口红利”,使深圳的创新实现了从依靠劳动力的模仿式创新向依靠知识积累的科技创新转型。同时,深圳的移民文化也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碰撞,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深圳是一个新兴移民城市,城市文化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点,这种文化加速了人才的汇聚,知识的碰撞和创新文化的传递。外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资源、技术,形成技术创新领域的类似物理现象的“链式反应”——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相反,创新产生的规模效益递增效应,又推动深圳企业家创新。

第一次人口红利是农民工红利,大量农民工进入深圳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劳动力支撑。2008年宝安区外来劳务工总数为414万,位于该区的富士康的劳动力却占到了10%左右,约42万人。富士康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作业人员占比约为80%,比亚迪的这一比例从1995年成立到现在也一直维持在70%左右。第二次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工程师红利,技能型产业工人和专业工程师是创新的重要力量,正如硅谷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家与工程师的协作。这一时期,深圳完善的劳动市场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人才促进制度等)和高技术人才配套政策起到促进作用。相比发达国家,深圳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不仅充沛,而且相对成本低,为企业家实施集成创新提供了基础性力量。比如华为,90年代中期开始从内地各大院校以及深圳人才大市场大举招聘毕业生,到2019年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9.6万名,约占公司总人数的49%。第三次是留学生以及现在正拥抱的科学家红利,深圳推出“孔雀计划”等各项优惠和支持措施,从海外揽才到鼓励和吸引留学生来深圳创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深圳每年从海外招聘电子、网络、生物、医药、财经等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包括留学人员、海外大公司高级人才和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吸引诺贝尔科学家及其团队来深圳建立实验室,这些国际化人才有助于深圳企业家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创新活动。

(四)金融市场为深圳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了金融支持

企业家创新资金投入大,不确定性大,往往风险也很大,一旦失败将一无所有。硅谷是风险投资的天堂,英特尔、脸书、思科、基因技术公司都曾获得过风险投资。深圳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为企业家在创业早期提供金融支持,分散创新风险。深圳从90年代开始建立并形成了包括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集聚了高新投、创新投、深担保、松禾资本以及前海基金等为代表的VC/PE机构。2019年深圳拥有VC/PE机构超过5万家,注册资本超3万亿元,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均占全国的1/3,是我国内地创投机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除了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资金需求不大的创新项目以及规模较小的初创型企业。深圳市政府也通过各种资金形式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深圳30多年来持续扩大科技三项经费规模,陆续设立了科技研发资金、软件产业发展资金、留学人员创业资金、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诸多财政性专项资金;设立创投/风投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家申请国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同时,加大金融政策供给,以制度保障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比如1998年出台政策面向全球吸引风险投资机构;2000年制定国内第一部关于创业投资的规章《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2003年在创业投资处于低潮的时候颁布《创业投资条例》;2012年制定《深圳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及《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措施》等。

表2 多元化金融支持深圳企业家创新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多元的金融支持了深圳企业家的创新。1999年大族实业成立两年多后,在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遭遇资金瓶颈,及时地获得高新投的风险投资(438万元,占比51%),该笔投资与创始人高云峰总资产(422万元,占比49%)共同成立新的公司——大族激光。同时双方约定,如果企业在一年半内净资产从86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高云峰有权以净资产的价格回购控股权。一年半后,大族激光凭借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打标机和雕刻机这两款产品,净资产达到3400万元。高云峰以原创管理人的身份,通过深圳市产权交易中心回购了高新投46%的股权。大族激光与高新投的这种金融支持与互利模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契约精神,成为深圳金融支持企业家创新的佳话。腾讯QQ刚推出后用户激增,却无法形成利润,还要持续投入,加上当时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腾讯公司财务面临危机,QQ的去留成为当时腾讯内部的争议。这个时候正值深圳举办首届高交会,马化腾拿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募集到了来自IDG和盈科数码共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QQ得以持续研发投入,这是腾讯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为腾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才有了今天市值达4590亿美元的全球性科技公司。

随着VC/PE行业发展,企业家创新特别是那些具有产业化运用前景的领先型发明创新,比较容易获得大规模、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在这方面,深圳无疑是“沃土”。比如柔宇科技公司,从2012年创立后凭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显示技术,在短短八年中获得近10轮VC/PE。其中A轮数千万元的融资来自于深创投、松禾资本这两家深圳本土创投机构,此后若干轮融资中,获得保利资本、招商资本、平安银行、前海母基金等深圳本土创投机构,以及IDG资本、中信资本、启诚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共计数十亿元的跟投资金,另外还获得WARMSUNHolding Group等机构的股权融资、中信银行等5家银行的债权融资、尚乘集团的战略投资等,柔宇科技公司也成为全球瞩目的独角兽企业。可见,深圳活跃的VC/PE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融资,还起到明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速企业家技术创新、产业化以及创新公司治理等。

(五)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为深圳企业家获得创新的空间

企业家创新需要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旧金山东湾的伯克利市政府的政策对新创企业有很多限制,对它们的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相反硅谷早期很多企业家甚至“不知道政府在哪里”,可以自由地开展创新活动。深圳政府放松管制的各种行为,使得政府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把创新的空间让位于企业家。深圳从90年代开始推行依法行政,法治化程度走在全国的前列;1997年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2013年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到现在实现了“三十证合一”,开办企业“零成本”;2018年出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等。这些制度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提升创新效率。深圳是全国商事主体最多的城市,到深圳来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截至2020年5月底,深圳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37万户。

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深圳各种类型的企业家,包括生产型企业家和非生产型企业家出现集聚效应。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家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出现角色转型,比如万科,从贸易、制造业转向房地产;平安从金融集团转型为金融科技集团;富士康从单纯加工制造为主向工业互联和高科技拓展。深圳很多企业是“种植型”,在深圳长大,总部在深圳,市场在全球,比如华为、迈瑞、比亚迪;也有一部分“移植型”的企业,发源在别的地方,发展和长大却在深圳,比如华大基因、顺丰;还有已经发展的企业,把功能性总部放到深圳,不仅有跨国公司总部,也有国内企业总部,比如微软、阿里巴巴、小米、字节跳动等。

(六)产业生态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配套能力

开放的产业生态,丰富的产业链,以及研发机构的相互支撑,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深圳特区选择了引领性和融合性非常强的电子信息业作为基础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光机电一体化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相关的集群,形成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具有强大而快捷的配套优势。2004年的时候,深圳拥有计算机上下游相关企业约3000多家,生产除芯片外几乎所有的计算机零组件,这样的硬件配套能力除了高效服务计算机行业,还推动深圳形成消费电子、通讯设备、存储、手机、软件、智能装备等重要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华强北以其电子硬件配套优势闻名全球,继而成为电子信息新产品的风向标。在华强北周围不超过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找到几乎所有的硬件材料,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完成从产品原型到小批量试制的整个过程,而成本可能只相当于硅谷的1%到5%。深圳这种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产业链配套,一方面为企业家创新组合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家创新,此外,丰富的产业生态使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共享劳动力、技术、知识、信息和部分配套市场,激发浪潮式的技术创新。

我们以深圳医疗器械行业为例来观察这种产业生态对于企业家创新的促进。90年代以后,深圳的生物工程(特别是医疗器械)与电子信息产业及互联网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产业链之间形成许多重合,细分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一些企业家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机会,从原来的行业或者公司独立出来,创办自己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擅长和经验进行“二次创新”。1985年创立的安科高科技公司,被人们称为深圳医疗器械行业的“仙童公司”。根据一项统计数据,2011年深圳460多家生产型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将近200家与安科有各种渊源:要么是企业创始人出自安科,要么是核心技术人才出自安科,要么就是为安科提供部件配套服务等等。表3列出了部分从安科离开后创办企业情况,这些企业所属仍为医疗器械行业,但有些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产品线,向国际水平迈进,成为该领域全球性公司,如迈瑞和理邦;有些在细分市场上继续深化创新,如医学影像设备研发生产的安健科技、医疗测试仪器研发生产的雷杜生命科学、乳腺X射线设备的圣诺医疗等;还有些在产业链上下游领域进一步创新,如杰瑞纳医疗、科瑞康、微点生物等。

表3 部分从安科公司人员离职后在深圳创办公司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七)协同的创新体系为企业家提供机会和平台

一个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维度的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源等的协同,大型产业企业与初创企业的协同,产业界、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协同,企业外部与内部的协同,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这一区域就容易成为企业家创新的“栖息地”,结果是至少产生两种优势,一是速度,包括创新的速度、进入市场的速度等,二是知识分享和进步,形成创新推动新的创新。

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协同。深圳陆续建立了虚拟大学园、深港产学研基地,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合作创办研究生院及其基础研究实验室,建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算中心、未来网络实验室,以及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这些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与产业和企业界形成双向协同,为企业家创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创新资源,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它构建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既开展集成技术、人工智能、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材料学等领域基础研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又推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移转化,布局建设企业育成中心。截至2019年,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与华为、中兴、创维、腾讯等知名企业签订工业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逾700个,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申报超过800个;支撑溢出创新机构9个,与比亚迪、深信服等46家企业联合招收博士后、共建联合实验室;牵头组建深圳机器人、北斗、海洋产业联盟;在深圳、上海布局企业育成中心,育成企业总计968家,参股公司263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企业家创新的这种协同和促进,不亚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

产业之间协同,特别是头部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协同。这种协同既有保护市场的需要,又可能获得占据该产业领域价值的机会,使企业家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市场,成果转化率高,产业化快,减少失败,同时也能正向激发企业家精神。富士康、华为等这些“链主型企业”创新的背后,有大量不同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与之互动。王来春创立发展立讯精密工业公司就得益于其与富士康的协同。王来春是富士康进入大陆后招聘的第一批女工,10多年后已是线装课长的她,从富士康出来创办立讯精密,进行连接器的生产制造。但立讯精密并没有完全脱离富士康,而是在其支持下形成紧密协同,通过富士康的零部件组装将自己的产品应用于国际知名品牌。2004-2019年10多年间立讯精密对富士康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维持在50%左右。立讯精密还在深圳、昆山、苏州、烟台以及台湾地区建立工厂或者公司,配合服务当地富士康的生产布局。此外,立讯精密的生产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理念也都仿照富士康,创始人王来春直言不讳地称自己受到富士康郭台铭的影响。

企业家创新与市场的协同。消费电子企业与消费者最近,他们要时刻与市场和消费者保持同步,预测消费趋势,以最快的速度研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先机。创维集团之所以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家电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在于他能敏锐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与市场紧密协同,快速产品迭代,倡导新的消费观念。1998年创维集团在国内率先推出多媒体电视,此后2004-2019年间,陆续推出平板液晶电视、高清电视、健康电视、3D电视、云电视、OLED电视、智能电视等,引导和满足市场新需求,经营业绩从2004年不到100亿元持续增长到2019年的372亿元。财务管理软件行业的知名企业金蝶软件公司三次创新都与客户的开放式协同有关。第一次是与国外高科技企业的协同。90年代初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美国流行,刚成立不久的金蝶迅速把财务管理软件嵌入Windows操作系统,推出金蝶财务软件Windows标准版。第二次金蝶与客户开展创新协同。90年代中期金蝶自主研发ERP系统,核心是帮助客户科学管理和决策,引领我国财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飞跃。第三次自2011起,我国开启企业云服务时代,金蝶进行更广范围和更有针对性的精准协同。利用为客户服务建立的大数据库,研发针对不同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如智能制造云平台、企业数字化平台、电商云服务平台等。如今金蝶已为超过680万家企业服务,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协同创新网络。

企业内部的协同。在企业转型变革时期,企业家与员工的内部协同创新,更能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内部利益共同体,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家的创新造就内部动力。2002年顺丰摒弃传统的加盟商模式,不再依靠外部的第三方加盟商,而是首开快递行业直营+计件工资制,在企业内部通过设计精细化的多劳多得计提工资制度,研发智慧物流、终端收派智能化等大数据技术,使收派员与顺丰之间在共享企业品牌、制度、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超越雇佣关系而接近于合伙制的协同,这种制度保证了一线员工的高收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这一时期,顺丰进入了航空速递领域,件小、量大和速度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计件工资制催生了大量能动性强的年轻派送员,正好契合了顺丰的新业务。可见,协同创新并非只发生在外部,对于服务创新型企业,内部协同也十分关键。

三、总结

深圳特区40年的发展,是企业家创新精神赓续和演绎的历史。我们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理论,分析了深圳40年制度创新与企业家创新的演进关系,发现制度创新对企业家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解放思想是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源泉。在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中,“思想”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思想市场”也是重要的要素市场,需要继续培育和发展。那些充满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观念变革带来的源动力驱动下,为了摆脱贫困、创造财富,敢冒风险,打破既有的均衡,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进行“颠覆地破坏”,甚至在失败之后仍然不折不挠,持续推动创新。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企业能在多年竞争激烈的市场丛林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可以说,没有任正非、王传福、马化腾他们那种企业家创新精神,就不会有世界一流企业的存在。在当前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时期,仍需要坚持解放思想,以开放拥抱世界,更要注重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

其次,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技术是创新的基础力量,而制度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制度或者一套相对完善而适宜的制度体系,能激励企业家持续创新;一个不好的制度或者与创新规律相悖的制度,可能摧毁企业家创新精神,甚至对整体区域的创新造成巨大打击。相较于西方企业家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花在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从事商业创新,中国企业家仍然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深圳40年的经验表明,制度创新就是政府要给企业家放权,要给企业家让渡资源,给企业家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时期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一句话,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给企业家稳定的政策预期。

第三,企业家创新精神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以及政府的改革。深圳激发企业家创新,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如特区成立初期,政府主要发展商品市场并进行要素市场改革,着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由市场引导创新。在深圳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政府进一步放松管制,简政放权,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提升产业配套水平,有重点地扶持战略性产业,营造积极的国际交流氛围,鼓励和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加快自主创新过程中,深圳在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工作等方面加强立法,完善法治环境,为企业家创新创造公平环境,提振他们的信心。总之,企业家创新精神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能起多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改革的力度。

第四,企业家创新精神需要教育和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互动,才能从模仿创新走向颠覆性创新。深圳特区早期有的企业从技术引进吸收起步而仅仅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有的只是代工收取加工费,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的吝于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长期依靠企业家一人的能力维持发展,他们最后都退出历史舞台,或者由生产性企业转型为非生产性企业,靠资源租售、政府许可及财政扶持生存。同时,也有许多企业家注重积累人才优势,以各种激励引进工程师甚至科学家,许多创新型企业家本身就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他们最后都在前沿创新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这也是深圳近十多年来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来培养工程师,引进科学家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略

展开
收起

尼格买提曝央视工资,入职14年月薪7000多,网友评论两极分化

在大家印象中央视主持人一直是个“高大上”的职业,不仅能上电视风光无限,收入也一定非常人所能及。

但其实不然。

早在2010年,就有央视主持人晒出自己的工资条,薪资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理想。

在刚刚被央视评为“双十佳”主持人时,央视《朝闻天下》主播赵普,在微博上曾经晒出自己的工资,基本工资加上主持节目的收入,每月不到6000元。

“向新版一卡通6225********4380发工资:人民币2968.31[某银行]这是本台财务群发的本人基本工资额,加上《朝闻天下》一个班200元,上满半个月是3000元,加在一起不足6000元!不要多问啦拜托!这就是全部的!”

当时的网友们都很难相信,认为央视主持人的薪资不可能这么低。后来,赵普因为一些个人原因离开了央视。

央视主持人的薪资也就再次成为了一个迷。

但在8月15日晚,尼格买提在宣传自己的新书时,曝光自己作为央视主持人的工资状况,令不少网友大感意外。

他在直播中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拿着比较稳定踏实的死工资,而且数额也不高,基本工资不超过五位数,一直都是7000多,更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一样已经成为亿万富翁了。

同时尼格买提还不忘自我调侃:自己之所以写书,也是因为工资低不够花。

确实如果真的如尼格买提所言,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7000多可能才刚过人均收入线,比许多普通人的工资都低,生活都很困难。

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相信他所说的这一番话,比较聪明的网友就纷纷留言讨论了起来,宣称虽然基本工资只有7000多,然而还有很多其他的补贴。

有的网友表示自己也有朋友在央企工作,虽然基本工资的确只有几千块,然而公积金却有几万,买房子的时候基本上不需要自己掏钱,福利还是很好的。也有人表示,除了基本工资再加上其他的补贴,一个月两三万肯定是有的。

因此网友们纷纷猜测,尼格买提的工资如果加上他主持的各节目提成,以及补贴分红,和商演收入,总额肯定要远超于普通人。

但也有人为尼格买提的职业担忧,认为将薪资拿到明面上来并不理性。

人们现在的薪资和当时选择的专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注意专业的发展前景。

2020年部分留学热门专业如下:

农业类专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前景看好,农业需要专业人才。

IT 、通信工程、动力工程、汽车工程以及材料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 + ”,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工信部部长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还透露,我国已经着手研究 6G 。信息产业、移动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前景广阔,对人才也有需求。

环境类专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雾霾治理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环境治理,任重道远,相关行业也会随之发展。

人工智能、工业设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四次提及 “ 智能 ” ,并特别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 “ 互联网 +” 。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国内对这些专业的需求所以这些专业将会是未来几年之内国内非常吃香的专业。

所以现在是21年入学的学生申请的高峰期,所以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尽快抓紧准备申请材料,一旦开放申请,我们就抓紧递交,因为英国所有的申请都是先到先得制,如果晚申请的话会面临着专业的截止。

展开
收起

中国留美学生心声:心潮澎湃,奔涌归国!

我从美国毕业了,我回国了。

情况特殊,今年毕业季的标配是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外加中国护照和回国机票。出了国,才更学会爱国;离开家,才更懂得珍惜。因为在中国,我可以安心读书,没有安全威胁,不受无端滋扰,免听政客呓语。在疫情失控和大选临近双重压力下,美国内政策朝令夕改、混乱不堪,负面情绪弥漫社会各个角落,留学生也被裹挟其中。我不敢、不愿、也不会留在美国。我只要回家。

健康安全,由于美政客胡乱作为而深受威胁。

我曾天真地相信美总统候选人的承诺最终会兑现,电视辩论是为探讨出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最佳方案。疫情之下人命关天,任何政府都理应优先保证民众健康福祉。奇怪的是,世界头号强国竟一拖再拖,至今没有协调有力的防控方案,甚至连戴口罩都仍是“老大难”。美国3亿多人口中,超过500万人确诊,逾16万人死亡,数据远超其他国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美政客却对此视而不见。

某些人还与病毒为伍,做“政治病毒”的源头和携带者。病毒明明不分种族、国籍,他们却频频将病毒和中国挂钩,为种族歧视言行“开绿灯”。我留学时,因为是黄皮肤、戴口罩经常受到他人议论,甚至躲避。网络空间的语言暴力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肢体冲突偶尔发生。得克萨斯州的同学说,当地针对亚裔的暴力案件数量在全美排名第三。休斯敦总领馆关闭前,她可以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寻求帮助。而如今,她对人身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

学术交流,因为美政客的短视天真而限制更多。

我曾暗暗发誓,一定要珍惜留学的机会,潜心学术、学有所成,不辜负自己的付出和全家的期待。意外的是,美国某些人竟将30多万中国留学生说成“间谍”,污蔑我们为窃取美科研成果和商业机密而来。攻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的同学首当其冲,留学续签问题频现,入境美国遇额外盘问,手机、电脑等物品遭扣押没收。高级学者、研究人员交流困难更多,很多前辈、老师有幸参与的“富布莱特”项目近期宣告暂停。

的确,中美人文交流很难直接改善选情政绩,但美政客妄图封锁知识,切断往来,只能证明他们不仅短视,更是天真。但凡做些功课,这些人就会发现每3个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人。只要去硅谷看一看,这些人就会注意到人工智能人才近三分之一都有中国本科文凭,谷歌、脸书等公司程序员大都是中国面孔。如果有意抗击疫情,这些人就能知道美国成为“震中”后,中美两国顶级医学专家在线研讨交流没有间断。如若真为国家效力,这些人就会看到中美关系转冷后,两国学者接触和对话的意愿更加积极。

大国形象,随着美政客的狂妄自大而日趋衰落。

我曾认为美两党轮流执政有助于美国及时纠偏,保证国家沿正确轨道行进发展。而本届美国政府更像是“将帅疯狂,三军作伥”。中国高分通过抗疫“大考”更加促使他们大力诋毁中国模式,阻拦其他国家对华友好合作。华盛顿四政客“组团”发表反华演讲,蓬佩奥更是全盘否定尼克松总统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努力,宣称“与中国对话”无效,意欲绑架“五眼联盟”,在经济、政治、人文等领域发动对华“新冷战”。身为国务卿却更像“反华说客”,遏制中国成为对外交往优先议题,拉帮结派竟也堂而皇之转到地上。

可惜美国政客未能意识到国家形象和号召力已大不如前。其他西方国家对“追随美国”态度更加谨慎,官员、媒体、学者和民众纷纷劝阻美分化世界的企图。澳大利亚外长访美时公开表示“不会选边站队”,新加坡总理称多数国家希望和“中美两国都做伙伴”,《卫报》批驳“对美亦步亦趋不符合英国利益”。其他国家生存空间不容挤压,主权决定不容他国左右,一家独“霸”早已成为历史,而美国哪里还有大国的样子?

疫情之下,丑态尽出。美国每天都在上演无视民生,愚弄民众,操纵民意的“假民主”和“真作秀”;精英群体无视现实,沉醉于玩弄政治游戏;当权者在全球滥用强权,逼迫他国乖乖就范,竭力重现“单极世界”。我相信,一场疫情让更多的“后浪”看清了美国,更了解了中国,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祖国,以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对话,继续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拼搏,奔涌向前。( 忻毅)

展开
收起

这些专业将会成未来新的热门和申请趋势?!

今年疫情的蔓延,对于全球各大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对于酒店、娱乐、旅游以及餐饮等行业的裁员情况不断攀升,惨淡的经济情况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方向。

对于留学生来说,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对学生的出国留学同样造成了巨大影响,那么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学生在专业上该如何做出调整和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同时在面对经济动荡或衰退时能够保全自身?

从今年世界大学的专业情况来看,英国大学把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管理等专业作为今年高等学校的主要新增专业。众所周知,英国大学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未来就业,从新增的专业来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热门专业或目前乃至将来就业市场急需人才的方向。

普加斯留学通过对今年的专业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培养未来就业市场的必要人才为主要专业方向,提供相应的专业申请参考:

1.供应链管理

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高级学位会在疫情后的未来表现出更为持久的影响力,因为今年以来的疫情爆发,直接将目前的供应链是多么脆弱赤裸裸暴露出来。

随着近期的许多企业的永久关闭,这一趋势的发生也将会愈演愈烈,这预示着未来对于优质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每个公司都需要找到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的机会。当未来的经济发生衰退或动荡时,能够在改善运营的同时为公司省钱的专业人士是非常有价值的。

2.科学技术类

如今最受欢迎的学位是具有技术属性,并且拥有硬技能的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计算机工程或生物医学技术。

其实硬技能专业不仅对于技术产业是必要的,对任何产业来说都是如此。因为技术在现如今的公司或工作中,都是属于强有力的核心支柱,如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高级学位将持续受到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雇主们会迫切需要掌握编程技能的人才,而如今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具备分析和绘制趋势的能力。

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行业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只是在潜在增长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经济的低迷仍然能够让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可以持续发展。

目前这场疫情危机是独特的,它促使了企业的远程交付产品和服务,而这进一步增加了对技术的需求。例如,银行正在加快他们的金融科技产品的开发进度,同时更多的公司希望他们的应用能够上线并正常运行,接受在线订单。而这带来的网络流量的增加,也对网络工程师等职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

3.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技术管理

在众多 IT 专业中,职业专家们还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和技术管理列为攻读高级学位的保险领域。

受疫情的冲击,对能够适应任何环境挑战的响应性技术基础设施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很多公司都争先恐后在短期内使用远程操作服务。目前几乎每家公司都需要找到一个数字安全网,制定一个在家的工作计划需要大量的 IT 管理。

持续改进现有数字解决方案的需求以及为家庭和组织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工作,这将会成为长期以来的主要关注点,同时也将是那些在后台进行分析的员工的机会。

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聚焦在数字领域,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会逆转。随着实体店举步维艰,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在线服务,那些能够开发和维持这些虚拟选项的人将继续受到追捧。

4.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当今最稳定的选择”。

除非出现某种‘技术末日’,否则网络安全不仅是一个会长久存在的领域,而且会持续增长和多元化。例如,从汽车到自动冰箱,再到恒温器,我们用于“将计算设备连接到日常物品”的每一个数字物联网设备都需要保护。而且,每一项新的创新和升级都需要背后的安全专家团队,以使其在市场上可行。

网络安全是一项明智的教育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充分证据表明目前在网络安全领域存在人才短缺,即需求远大于供给。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这一职位的空缺会不断加剧,未来的行业需求能够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

5.人工智能

根据 Element AI的数据,拥有人工智能开发技能的专业人士略低于1万人,考虑到人工智能领域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这个数字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这里存在一个令人头疼的供求问题。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项)技术,它的需求将永远存在。

6.护理/医疗保健管理

许多职业专家认为,医疗保健和心理健康专业的学位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

疾病的筛查和治疗,特别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相应的专业人员将需要更高的学历,同时其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此外,由于目前疫情的结果仍然处于未知状态,人们对未来疾病爆发的担忧也在增加,因此医疗保健和护理领域无疑将会具有更为持续的发展。

7.传播/市场营销

在未来,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专业主要是需要思考能力的文科专业,例如英语、历史和哲学专业等。

非自动化的职业将持续为那些能够思考、交流和写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要想让这些学位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相关人员需要具备商科或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历。通常在大学毕业后,文科生的薪水通常低于科技专业的毕业生,但薪资水平会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上升甚至超越,尤其是读完研究生之后。

另外,看似和交流思考能力不太相关的市场营销学位也在这个行列。因为有些业务本质上是反周期的,快消品、公共设施、制药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市场和销售人员来管理他们的各种分销渠道、市场评估团队、通过推拉策略销售等等。

8.用户体验研究心理学

这个专业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并不是什么大热门的专业,但是,事实上用户体验研究心理学硕士学位是非常价值的。因为随着人们持续使用的数字产品越来越多,企业将需要建立强大的产品团队来解决产品问题和客户疑问,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

一个心理学硕士项目包含大量的调查分析工作,当然还有心理学基础课程,这将为培养一个优秀的用户体验研究员提供有效的训练。因此,公司在维系客户和用户体验上,必须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用户体验研究员,这也是苹果这类公司能够不断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的原因之一。

9.数学/经济学/机器学习

公司将继续雇佣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分析师等数据角色,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业务,并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帮助他们自动化流程和预测客户行为。那些拥有数学或经济学学位的人拥有处理大数据集和建立公司需要的模型的经验。

这种能力不仅来自数学背景,也可能来自神经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等学科的高级学位。

10.会计/金融

在经济衰退期间,当资金紧张时,知道该如何理财就成了每个人心中最大的问题。

尽管经济出现衰退,会计以及金融、经济和商业等其他金融服务仍然会保持强劲的趋势。这一点在近期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目前有不少行业陷入停滞,但金融行业的业务仍然供不应求,无论是税务准备、审计,还是保险相关职业,如精算师、保险商或理赔理算师等。

现阶段这部分的人才需求十分庞大,无论是一直都很热门的金融专业,还是近几年在风口的大数据,对申请者而言,专业越是热门和火爆,就意味着未来的申请难度会不断增加。因此在申请的时候,学生还需要特别注意自己对的专业匹配度、各科成绩、实习软背景,以及文书的准备。

另外,有一点大家必须知道的是,千万不能为了就业或“蹭热门”而去选择一个自己不适合、不喜欢、甚至读不懂的专业,因为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未必是好事。对于学习的专业并不是擅长或感兴趣的,那么在将来的就业中很可能会变得力不从心。

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热门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落地中往往有一点点的滞后性。换句话说,不会有一直热门的专业,即使有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和创新。大家在选择专业上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兴趣,或未来职业规划的发展进行选择,切勿盲目的跟风乱选。

展开
收起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69期:变局中的中国策

“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否则往往会既读不懂自己,也读不懂外部世界。”

“怎么防止其他的国家来卡中国的脖子,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领先于世界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竞争当中,达成了战略上的均衡。”

8月7日,在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第69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和资深政治学者寒竹先生,共同探讨如何用“中国就是一个世界”的概念解读中国。观察者网整理节目内容,以飨读者。

张维为: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用中国标准看外部世界,很难乐观起来。

美国现在是东西南北中疫情全面暴发,真不知道下一步会恶化到什么程度。这几天欧盟正在考虑开放外部旅游,他们准备禁止美国游客,因为美国疫情还处于失控的状态,但从中国网民的跟贴中可以看出,我们国人对欧洲的疫情防控水平也很不放心,现在去欧洲旅游,恐怕需要很大的勇气。

疫情猛烈冲击了全球经济,世界银行6月8号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要下滑5.2%,这将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内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他还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纵观今天这个世界,我个人认为大概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可能做到这种“双循环”,其他国家基本不具备这样做的产业能力和制度安排。我一直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型国家。我可以用四句话来说明这个观点。一,中国是一个维系数千年、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叠合在一起的国家,这也是我给文明型国家的定义。二,文明型国家是一个“百国之和”的国家,也就是说它是自己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成百上千个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一种国家,这种国家的制度安排,自然与众不同。三,它具有“四超”特征,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丰富的文化积淀。关键在“超”字,这样的国家,它崛起的广度、深度、力度、厚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是一般国家难以比拟的。四,这样的国家自己就是一个世界,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一个话题。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底线思维,如果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外部疫情仍然非常严重,我们能否做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说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应对国内外挑战的底气所在。

以人口为例,整个西方世界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欧洲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口是1400万,中国是14亿,也就是100个普通欧洲国家之和的规模。所以我要讲的第一点,就是中国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加上现代化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早就超过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和。

我们不妨看一下人类的近代史,18、19世纪,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国家,像英国、法国等等,人口是千万级的,到20世纪崛起的第二批国家,美国、日本,人口是上亿的,而今天21世纪中国的崛起,其人口规模是10亿多这样的级别,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能不震撼世界吗?比方说2019年世界最大的500强企业中,有129家来自中国,首次超过了美国的121家。

再比方说,在互联网世界,事实上就是两个世界,一个是英文世界,一个是中文世界,双方彼此彼此。世界最大的十家互联网企业榜单中,中国占四个,所以中美各占半壁江山,欧洲一个都没有。因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前提往往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规模,这类人口规模越大,互联网企业扩展就越快,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企业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国际市场,但在本土依然能够做大的原因。同样,美国虽然本土人口只有3亿,但是它有英语辐射能力,辐射到讲英语的国家,所以也能做大。

全球500强中美英法德日公司的数量走势

其实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互联网的巨无霸,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大多数还是以中国国内业务、国内市场为主的,还没有大幅抢占国际市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的弱势,因为他们海外市场不足。我认为这首先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你有巨大的本土市场,你就有牢固的根基,为进军海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今天海外市场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你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当然我们也有像华为这样伟大的企业,他们长期以来以海外市场为主,做到世界级的巨无霸。但在今天国际环境不太有利的情况下,他们在中国国内也获得世界增长最快的大市场。

此外,疫情爆发后,中国抗疫这场仗打得干净利落,尽管不少外国政治人物希望减少自己国家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但不久前我看到《经济学人》发表的文章称,疫情非但没有削弱中国的经济能力,而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称得上世界最大工厂。

中国工业基础的广度和深度,其他国家无法撼动;中国几乎能够生产高中低端的任何产品,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占世界的28%,大约是美国、德国、日本之和;中国产业具有集群效应,产业升级水平比较高;中国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中国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一直在降低,从2005年的26.3%下降到2016年的16.6%,而电子产品中的外国零部件下降的比例更大。这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中国还具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使外国企业难以放弃。不少大型外国企业都在中国追加了他们的投资。

第二点,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因为中国具有罕见的战略纵深和地缘优势。我们一些人比较羡慕小国寡民的生活,实际上小国没有战略纵深,往往经不起风浪。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小国困境的例子比比皆是,像中国这样的洲际规模的大型国家,回旋余地大得多,特别是我们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安排,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面积都狭小,只有一方,没有八方。即使国土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往往也没有省与省之间互相帮助的文化传统和制度安排。美国是州与州之间、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纷纷哄抢抗疫物资。

辽阔的国土使我们可以在超大规模的国土范围内进行超前战略布局,我们已经有了“西气东输”,高铁“八纵八横”,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现代化工程。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包括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轨道交通在内的一大批新基建项目,其中许多都会带动很多产业和就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数国家,产业升级往往意味着许多企业要迁往国外,而在中国,内部就可以进行许多产业转移、升级和改造。

辽阔的疆土还意味着我们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地缘辐射力。这次疫情袭来,中国的外贸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与中国山水相依、文化相近,电子商务也比较便利的东南亚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施也离不开长期推动的沿边开放,离不开中国通过欧亚铁路、高速公路、边境贸易串联起来许多国家,今天中国所有的邻国、几乎没有例外,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都是中国。

第三中国就是一个世界,还可以提供一种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全新视角,采用西方话语和指标体系往往读不懂中国。一个常见的问题,我称之为“全国平均数”问题,就像天气预告,“平均气温”困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说今天新加坡气温30度,谁都相信,因为新加坡国土面积非常之小,大约是北京市的二十五分之一,但如果预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平均气温是摄氏30度,那大概只有气象统计学上的意义了,对生活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居民,他根本找不到感觉,因为中国横跨从温带到热带的广袤大地,气侯类型多种多样,从南到北,中国不同地方同一个季节的温差可以在40度以上。所以我总觉得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来说,我们要超越西方指标体系,要进行指标体系的创新。

中国实在太大了,我们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地理空间,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差别都太大了,规模和体量大到一定程度,是一种质的变化、是质的不同。这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今天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通过人均GDP来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实际上作为不同质的国家,这种过分简约的方法,往往使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找不到感觉。毕竟体育比赛当中,像举重比赛,要分一下轻量级和重量级,国与国的比赛,比举重比赛要复杂千百倍,恐怕要在质和量方面先做个规范,否则有可能严重失真。

为此,在进行国际比较时,我一般建议至少列出两个指标体系,一个是我们现在可能普遍使用的所谓国际化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往往是基于西方话语下产生的,另一个应该是我们原创的,能够让人找到感觉的,更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或者世界的指标体系。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上个月我通过视频参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辩论会,叫芒克辩论会,我和牛津大学资深学者蒂莫西·艾什教授进行一对一辩论,题目是“中国战胜疫情证明中国模式优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我持正方,他持反方。艾什教授承认,美国、英国疫情防控不力,但西方自由主义民主国家或者这个模式,也可以比较好地对付疫情,他举了几个例子,新西兰、韩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都比中国做得好。

我的回应是,中国自己就是一个世界,大约等于100个普通欧洲国家之和,所以要进行国际比较,你至少把中国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湖北、武汉,那里是突发的遭遇战,属于特殊情况。另一个是中国的其它地区、其它省份,他们与刚才讲的很多国家地区更具可比性。比如,以死亡人数来比较,福建省远远好于台湾省,1:7,浙江省远远好于韩国,1:282,上海远远好于新西兰,1:22,广东远远好于德国,8:9026,而且中国这些省份的人口都多于刚才您提到的这些国家和地区。新西兰的人口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一,德国是算欧洲表现相当好的国家,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但德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六分之一,它的死亡人数不仅远远高于广东,而且是整个中国的将近两倍。

如果有了“中国就是一个世界”的概念,我们不仅可以深化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也能更好地帮助外部世界更为准确地了解中国。我自己也经常比较上海和纽约,如果你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的人均GDP,纽约比上海至少高4倍。但你换一个指标体系,比方“三合一”指标,家庭中位净资产、人均预期寿命、社会治安水平,上海大幅领先纽约。所以关键是,原创的中国标准是多数中国人、多数上海市民更加关心的指标,也是更实事求是的指标。中国已经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视角和自己原创的指标体系来看待中国和世界,否则往往会既读不懂自己,也读不懂外部世界。

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今年2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有个讲话,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他某种意义上就是从“中国就是一个世界”的视角来看华为的全球布局。他说不同国家基于自己的考虑,有权决定选择在哪些国家、哪些地方布置自己的网络,这在历史上是很正常的事情;华为在4G这个领域内,并不是要进入所有国家华为的5G也不是要进入所有的国家。比如,在深圳边上有个城市叫广州,广州移动都没有选择华为的4G设备。再比如澳大利亚的市场还不如广州移动大,新西兰的市场还不如我老家益阳大,所以华为连广州移动都没有提供产品,少几个国家是无所谓的。

第四,“中国就是一个世界”还意味着,读懂中国一定要有区域板块的概念和区域板块互动的概念,这两种概念实际上贯穿于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几乎所有的发展战略之中。比如,我们开放政策是从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到沿边开放,再到一带一路,我们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我们现在发展的空间布局,大致是“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这其中每一项都有更具体的区域板块概念。

在这次抗疫中,我们说一省包一市,在援助外国抗疫中,民间有个调侃的说法,叫“一省包一国,台湾包美国”,当然台湾没有做好,特朗普总统肯定不高兴。我们还有“东方不亮西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一盘棋”等等常见的说法,实际上都反映了我们的区域板块及其互动关系,有利于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崛起的精彩。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经常把中国分为“发达板块”和“新兴经济体板块”,这两个板块是一种高度良性的互动,这就是中国成功崛起的秘密。这种分析,就是区分板块及其互动关系,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我们对中国的认识,从“静态”转入“动态”。中国经济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积,或者简单的平均数,而是不同板块、不同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1+1大于2,它不是欧洲与非洲的关系,我们的1+1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是掏心掏肺地互相帮助。所以上面还有一个全方位推动区域互利整合的中央政府。

总体上,中国区域板块是互相提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使中国发展充满活力。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规划

实际上也可以用这样的分析框架来看其他大国,比方说美国,它这次抗疫的溃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孤立的,甚至是冲突的、矛盾的,联邦政府要么缺位,要么更加加深了这种冲突。欧盟成员也是,自顾不暇,成员国之间的互相帮助十分有限,这是西方抗疫模式普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总之,如果我们只是静态地看一切,那我们看到往往是一个一个单独的数字,而不能看到数字背后的动态关系,静态往往只看量,质的比较是一种更高的标准,它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使静态的东西有机互动起来,从而提升质的水平,产生1+1大于2、甚至更令人震撼的化学反应。

我们讲中国模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跨区域、跨部门的大协作,全国一盘棋等等,往往代表的就是一种质的不同。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在这个节目中曾经调侃过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编撰的《2019全球卫生安全指数》,它就是西方排名术的典型做法,一切都是静态的、孤立的指标,缺少对不同指标互动关系的客观深入的研究。互动关系的核心是制度的力量。我想沿着这么一个思路,我们中国学者可以推动很多指标体系的创新。

总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精彩万分的大世界,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文明,今天以一个现代国家的形态迅速崛起,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既是一个国家,又是“百国之和”,又是一个世界,这种国家崛起的广度、深度、厚度、强度,其他国家难以比拟。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机遇,也是整个世界的机遇。

今天就跟大家谈这些,谢谢大家。

寒竹:

刚才听了张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我今天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国是一个世界”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文明型国家,就像我们讲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开始是涓涓溪流,一路走来,容纳了不同的支流,最后海纳百川,形成大江大河。

我举几个例子来谈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思想是儒道释三者的合流。释,佛教,来自于印度,东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汉代传入中国以后,是作为一个外来文化,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实际上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大家很熟悉的诗句叫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它已经不是一个外来文化了,中国已经对佛教进行改造,而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反而衰落了。除此之外,其他很多领域里面,都体现出中华文化走过来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比如琵琶、二胡、扬琴,琵琶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从西域传进来的,在唐代再传入二胡,扬琴大约是在明代传入。今天讲中国乐器或者中国乐队,就离不开琵琶、二胡、扬琴这样的乐器,但它已经不是一个外来乐器,而是我们民族的乐器。这样来看,中华文化本身是一个流动的、演变的概念,不是一个固化的、静止的或者封闭的东西,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这是我想强调这一点,就是说中华文化能够走到今天,是跟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包容性催生了这么百国之和这样的大国。

再有一点,我觉得更重要就是中国怎么把这个传统的、古老的文明转型为一个现代国家?这当中中国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引进了西方文化,发动了社会革命,才完成的转型。

大约在1917年,中国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实际上是催生了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在这个时候,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么救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要用马列主义来重新发动社会革命,通过社会革命来建国,把中国从一个古老的文明,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这个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完成的。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1927年,我们建军,有了自己的军队,一直到1949年,我们建国,完成了现代建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现代建国也跟吸纳外来文化、西方文化有关系。而到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一个外来文化了,毛泽东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今天讲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都包含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了。

刚才张老师讲,中国是一个世界,将给整个世界带来一个惊喜,带来一个机会。这里我着重讲讲全球化。全球化已经不是简单的贸易全球化,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它是全球分工形成的全球产业链的形成,造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地生产出一个高科技产品来,都没有办法。举个例子,今天我们说华为,华为的手机可能国产率是42%,再看看其他国家,美国是目前高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但美国的苹果手机能够独立生产吗?它生产不出来的。苹果手机在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大约是20%左右,这样的比例低于中国大陆,也低于日本,就是说在苹果手机的供货商当中,这些国家都超过了美国的贡献。美国一个国家没有办法生产出这个手机,这个世界上谁也离不开谁。

这当中可能大家会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防止其他国家来卡中国的脖子,比如前几年美国要封锁中兴芯片,现在继续打压华为。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要有自主权,不能够让别人卡住脖子,我们要开发自己的产品,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自己的优势在哪个地方,发展什么样的核心产品,这很重要,比如这个技术只有我才有,你们全世界都要用我的,这样一来,在全球竞争中,双方达成了战略上的均衡,相当于我有这个独门技术,你有那个独门技术,如果你不给我,我也不给你,这个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比较容易的一个方式。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独步天下的、能够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让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依赖于我们,没有中国这项技术,就做不出这个产品,要做到这个地步,最后才能够在全球化过程中,完成整合。

这就是总书记讲的,我们要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大家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大家共同发展。中国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可以在消费方面可以自成体系,但是我们在生产技术方面,又和整个国际社会形成了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的一种状态,最后实现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谢谢。

讨论环节

主持人:当一个国家在面对类似新冠疫情这么大的挑战的时候,它的瞬间抗压也好,持续抗压也好,到底它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张维为:现在看来,中国相对而言是最能够抗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粮食自给自足,这很重要。绝大多数国家实际做不到,但中国可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智慧。

另外论工业,我们有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也有强大的国防,有了这几条以后,守底是没有问题的。相反我们现在要做得更好。我看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预测,今年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负数,美国将达负8%,欧盟是负10%,中国算是正1%的增长率,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估计要比这个高。这背后反映出世界也是觉得相对而言中国抗压能力最强。

寒竹:病毒传染有一个特点,短期内很难采取有效的医疗手段制止它。这个时候,社会的治理能力,社会的模式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显示,中国在进入“战时状态”以后,能够迅速把整个社会动员起来,相当于人人都参与到里面来了。做到了最有效的隔离,而这个其他国家没有做到的。美国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隔离,同时你的医疗手段又达不到,那么人口的感染程度和死亡率就始终下不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科技和医疗第一时间还不能到达的地方,有的时候社会组织能力、社会治理能力是可以起大的作用的。刚刚张老师演讲中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在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中,这种互动性其实就是制度的生命力。

张维为:西方指标体系往往看静态。我们很多学者做学问也是看静态的,比方他统计床位数跟人口的比例等等,实际上他不了解互动的关系,互动关系讲清楚之后,制度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谁高谁低一下就看出来了。

寒竹:这次中国抗疫这么成功,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的组织能力很强。这一点之前我也怀疑过,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社会高度市场化以后还有没有组织动员能力,那么这次疫情显示出来,中国有一个重大的创造,能够在各个大中小城市成功实现隔离,它跟中国的一个制度相关,就是中国的小区物业管理。这场疫情中,它迅速发生了身份上的转变,变成了执行政府法令或者规定的一个机构,这在西方是很难想象的。

主持人:因为我们的党组织建设一直在基层,包括政府工作覆盖到基层方方面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的这个优良文化传统,再加上巨大的组织能力,发挥很强的生命力。今天,张老师演讲的主题叫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大家乍一听还蛮难理解的。但其实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对做一个理解。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利用我们巨大的市场规模,各种各样的优势,把事情做好,同时在对这个世界做贡献。

张维为:外部环境非常恶劣,都是负增长的时候,对内需求巨大减少的时候,要能够内循环,自己的消费市场足够大,自己生产能力足够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外循环。实际上这个思路在过去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这样,邓小平的思路就是一定要把国内最大的统一市场做起来,做起来之后可以对接外部市场,外部市场大当然好,即使小一点,我们自己市场也很好,把内功练好。

问答环节

Q1:我是陈新洋。来自上海的一个普通公司职员。我们有了现在的现代化城市高度,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农村目前看起来还是比较落后的,跟西方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日本比起来,农村整体面貌、配套设施还有很大差距,这两年国内也都在提新农村建设,这些发达国家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先进经验呢?我们又如何去做好自己的新农村建设?

张维为:实际上,中国现在跟一部分西方国家,最大的差别还是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多数欧洲国家、美国,基本上在农村也做到通水、通电、通煤、通管道、厕所,基本达到城市化的水平。这是他们强于我们的地方。中国的特点是,在不同的地方先搞很多试验,像我去考察过的浙江安吉,做的水准相当高,超过欧洲一般水平。只要能够做出来,中国学得很快,方方面面互相参照,可以逐步赶上来。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设计,我发现中国农村是个巨大的市场,在浙江有一个挺有名的设计师王澍,他获过国际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他的思路就很独特,他说我们中国本土建筑这么好的传统,他当建筑学院院长时就说我要我的学生学木匠、学书法、学夯土,每个人都要会做椅子、小凳子,这是基本功,你就对中国建筑找到感觉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设计。我觉得中国农村是很大的舞台,很多设计师完全可以到农村去,一个村庄做一个整体设计,可以是很大的市场,美丽乡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王澍(右)

Q2:两位教授好,主持人好。我叫方一昕,是一名在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因为我学社科,所以平时会比较多关注国际政治。我们会关注在中美博弈的环境下,美国经常会手上握有一些牌来针对中国,比如说2016年南海地缘政治牌和最近对华为和中国科技的制裁,包括针对香港问题的一些舆论战,在这个环境下,又是即将迎来美国大选,中国作为一个你们提到的具有世界性特质的国家,应该怎样应对可能出现的外交压力呢?

张维为:中美关系现在是大家最关心的,现在矛盾很多,有时候已经跌到低谷,不能再低了,这可能要夸张一点,实际上确实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因为中国崛起势头不可阻挡,但美国又不能接受。关于中美关系,美国老是主动刁难我们、遏制我们,我觉得还是用毛主席讲的话,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底线思维,长线思维。现在我们在香港出牌就出得很好,打得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它那几个反击措施一点力量都没有,香港股市没有受影响。这说明我们打蛇打七寸,打准了。

不管美国做什么,我们只要把问题思考透了就出牌。我们讨论过底线思维,看能不能应对最坏的局面,能够应对,大胆出牌,香港就是经典案例,背后是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自信之后很多事情局面就打开了。我老说,战略上彻底藐视美国,战术上重视它,该出牌就出牌,该出手就出手。

寒竹:这次疫情冲击之后,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可能会进一步加强。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可能还有意识形态战的问题或者政治战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可能是未来亚洲的几个风险点,这是我们需要应对的。

张维为: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因为美国要遏制中国,我们首先想到就是当年美国遏制苏联。当时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设计师是乔治·凯南。仔细读他的东西,包括他那份长电报,里边有个观点,就是说美国要能够遏制住苏联,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美国内部治理要对苏联、对其他国家有足够吸引力。现在美国的硬伤就在这里,内部治理一塌糊涂,模式没有多少吸引力,或者吸引力锐减、荡然无存,这个时候想遏制就非常之难。而且目前至少特朗普政府内,看不到一流、二流的战略家,跟凯南那个时候没法比。我觉得我们真的自信一点,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

Q3:主持人好,两位老师好。我是来自河北邯郸的一名中学老师,我叫李明奇。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会不会形成文明之间的对抗?之前美国有一个政客斯金纳在演讲中把中美矛盾冲突,宣称成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类似于澳大利亚这样经济高度依赖于中国的国家,却屡屡充当反华先锋,这是不是也有类似于文明冲突之间的理由呢?谢谢老师。

张维为:我先讲讲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很奇怪,它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它对中国的出口超过对日本、美国出口之和,理论上应该跟中国搞好关系,但它老是跟着美国,反华反得荒腔走板。中国最近采取一系列措施,所以澳大利亚感到痛处。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写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蛮好,标题是我们和中国关系变得这么糟糕,原因是我们的无知。他说,整个澳大利亚能够算得上一个或半个中国问题的专家不超过20个人。所以它对中国不了解,不知道这是个古老的文明,又是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只是跟在美国后边亦步亦趋,所以我们现在强硬一点,让它感受到中国的分量,反而使它能清醒过来。

至于中西方文明会不会冲突,是毫无疑问有时候会有矛盾,会有互相不理解的地方,欧洲也推行价值观外交,美国也推行价值观外交。但是他们要联合起来很困难,背后有利益冲突,我老讲,欧美矛盾不亚于美中矛盾,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寒竹:实际上斯金纳去年讲了文明冲突之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美国社会,也没有影响到西方世界,她这个讲法在美国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文明冲突论是不能成立的,所谓西方反华势力要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对抗,可能性很小。所以,斯金纳在发表完这个讲话大约几个月后,就离开了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从现在来看,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挑战还有调整,我们从已经发表的讲话看得出来,最近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从制度之争来讲,可能未来美国对中国的挑战是执着于制度之争,或者意识形态之争,而不是文明之争。

我们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讲不同制度之间的交往是可能的。我们不回避、不害怕别人讲意识形态,但是我们不能纠结于这个东西,否则就落到它的坑里面去了。

展开
收起

成都七中国际部执行校长杨越:创新融合,面向未来

导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当今国际化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国际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挖掘国际学校办学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与京领创新人才课题组联合多位哈佛、剑桥、牛津、北大、清华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中教育大数据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的“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于7月正式启动。

校长领导力是此次调研的重点环节,国际学校校长作为掌舵人不仅需要具备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师能力的素质,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力、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优质教育教学人才的鉴别与吸引能力。校长领导力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次百校调研团队专门对成都七中国际部执行校长杨越进行了专访。

成都七中是四川地区的首席名校,在2014年加挂“成都中学”校名,培养了以张兴栋等9位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S杨越校长STR杨越校长拉马努金奖获得者、晨兴数学金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张伟等都是学校的校友。学校每年学科奥赛获全国一等奖的人数占四川省的1/3以上,2017年五大学科奥赛145人获得全国一等奖,位列全国第一。

作为成都七中唯一的国际部,成都七中国际部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的中学国际部之一。多年来,成都七中国际部坚持高质量的教学标准,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作为百年名校,成都七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教学体系。成都七中国际部作为七中国际化的窗口,秉承了成都七中追求卓越的传统,在未来也将继续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实现求学海外的理想。

嘉宾介绍:

杨越

成都七中国际部执行校长

杨越老师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一直从事国际教育项目推广和管理工作。杨越老师是康德教育集团的副总裁,成都七中国际部执行校长,成都康礼克雷格学校(筹)理事会成员,同时她也是教育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的顾问。她曾受邀在多个国家级论坛和会议上发言,曾被四川省教育厅邀请担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审员。此外,她参与了多个中学和大学国际教育项目的筹建和管理。

京领:成都七中国际部成立的初衷和办学使命是什么?

杨越校长:成都七中国际部是1999年成立的。成立的时间比较早,到现在是21年的历史。可能也是中国第一个中学成立的国际部。因为当时也有涉外人员子女学校,也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学校,但是高中国际部在那个时候还几乎没有。所以在那个时候成立国际部还是比较早。

我们是从22个学生开始起步的,到现在在校生人数也有400多了。以四川省境内的学生为主,但是全国其他省份都有,比如说像云南贵州这种西南区域的,也有来自北京、东北的。

当时我们成立国际部的时候,其实就是想给中国学生开辟另外的升学通道。因为成都七中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成都七中的学生不仅可以去国内的一流大学,也有希望去国外的世界名校。时任成都七中王志坚校长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不光要为中国的大学输送一流的人才,也要为世界的大学输送人才。

京领:成都七中国际部作为一家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和外籍子女学校或者私立国际学校比起来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杨越校长:公办学校的国际部,特别是像成都七中这样的著名公办学校的国际部,从诞生开始,就依附于公办学校的品牌号召力,所以对于生源的选拔是非常的严谨的。我觉得首先生源是我们的一个特色。我们的生源历来都是比较好的。

第二个是因为成都七中这样的公立学校有很长的办学历史,成都七中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了,也积淀了很好的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那么公立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办学的一些传统,比如说教研传统、管理特色等等,也会在国际部里面得到一些延续。

所以说除了品牌的号召力以外,我们也从学校那边继承了很好的校园文化。我们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成都七中从来都是团体战,没有个人英雄,也有很好的教研氛围和很强的凝聚力。

另外成都七中本身的设施和设备也是蛮好的,国际部的学生也同样享有。还有我们的教学资源也是共享的,成都七中和各地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校都有很强的交流合作,国际部也因此受到很大益处。

同时,我们的优势也特别体现在教师培养、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社团的丰富性,这些我们都从公立学校那边得到了支持。还有我们在对中国课程的梳理和把控上也是很优秀的:成都七中国际部有个特色,就是我们没有放弃中国的优势课程,这些课程也是从我们公办学校里面继承的。

当然劣势也有,毕竟是在公立学校里面办国际教育,其实还是很受限制的。首先办学的规模,你不可能像国际学校一样,有独立的学校,我们有班额的限制。像我们现在400来人的国际部在全国也算是比较大的体量了。但是它已经没有可扩的空间了。

首先教室不够,再有从管理的独特性上考虑,我们也很难再扩张。一个学校不能有两套管理机制,所以我们要在学校大的框架下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管理。像我们的课表排列,也必须考虑到全校的时间保持一致,所以必须按照我们普高的铃声来做45分钟一节课,也有大课间小课间。虽然我们也有其他的一些安排,但是我们不能像国际学校一样自由管理。这些都是在具体的管理制度上的一些受限。

再有因为公立高中只能是从高中段选拔人才,在初中和小学段,我们没有自己的生源基础,所以我们在市场宣传和招生上面也是会有一些局限的。不能有自己从小培养起来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学生,我们这边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已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面待了9年的。那么他们在接受国际教育的时候还有一个适应期,而高中阶段只有三年的时间,还要考虑到升学的要求。所以其实我觉得在公立学校里面办国际部,不像国际学校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跟学生做国际化特色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这些都是我们的局限。

还有虽然设施比较完备,但其实不具国际特色。比如说像操场体育运动设施,包括我们的艺术空间的设施,包括甚至一些智慧校园的装备,这些还远远达不到国际化学校的要求。

京领:成都七中的这种核心文化和办学理念是怎么体现在国际部的教学和办学的一些管理实践中呢?

杨越校长:成都七中有一个培养目标叫“全球视野,中国脊梁”,从这个字面上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到成都七中对学生的培养是希望他们能够有国际化的素养、国际化的眼界、国际化的竞争能力,但是同时非常重要的是中国脊梁。要能够为中国的建设出力,而且能担负起我们民族复兴的大任。

这个培养目标在我们国际部里面也是得到体现的。国际部的口号是:“中国心,全球鹰”。是我们对成都七中的培养目标的另外一种诠释。我们出国留学的同学首先要具备中国文化传统,首先文化自信,要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充分自信。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讲全球鹰。就是要像鹰一样,有全球视角,像鹰一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像鹰一样能够有一击而中的技能。所以我们讲的“全球视野,中国脊梁”,也内化到了我们国际部的“中国心,全球鹰”的目标上。

第二个体现就是在我们这个课程的融合度上。其实成都七中的教研团队是和我们国际部的中外教一起联合备课,在课研方面,我们是以课题的形式来共同来做,而做出来的课题不只是为国际部服务,也为普高的学生服务。举个例子,我们刚刚结束的国际理解这个课题是由国际部牵头来做,成都七中的英语教研组全程参加,为时一年。我们也请了北师大的教授来做指导,写出来了一个高中段的双语教学的国际理解的校本教材。那么教材和这个课都是在我们成都七中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以必修课的形式来教的。同时,在我们成都七中国际部以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所以在课程的研发上,虽然是国际部,我们也和成都七中一样,有深度的交合、融入、合作。做出来的课题都可以变成共享课程。

京领:成都七中国际部的课程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

杨越校长:其实刚才也提到融合。我们是在14年的时候开始做融合式的课程的。应该说做融合式的课程也费了很大的劲。因为我们的学生拿的是双文凭,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课程以外,还在学海外的课程,当时最早是简单的叠加,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发现学生的课业压力非常大。你想他两个都要学,我们就在思考说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习一个课程,但是它同时可以对应不同的评价体系和考试要求,那么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做课程的融合。

京领:您觉得和其他学校相比,成都七中国际部的最大的竞争力是哪一点?

杨越校长:第一,毋庸置疑,我们有较长的办学时间和历史沉淀。我觉得办学一定是要靠时间来沉淀的,所以历史的沉淀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我们有21年的成功办学经验。从办学开始,还没有失败过。这21年我们一直有一个比较良性的办学进度,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这是21年的积淀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财富之一。

第二个就是我们积累的有知识产权的融合式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而是从14年开始研发后经过三次迭代,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去更新的一个融合的课程体系。它适合于这些经过了9年中式教育下的同学快速适应国际化教育,也适合于那些希望把中国的文化、中华的传统作为国际教育基石的学校和希望接受这种中西融合式教育的学生。

第三个是团队,因为我们办学时间比较早,所以现在的教学团队相对稳定。我们有从2011年以前就跟随我们一起成长的老师,现在也是老教师了。有这样一批在国际教育界、在一个学校发展十多年的老师很不容易。所以我觉得长时间服务于我们课程的教师团队,是我们的第三大优势。

京领:目前学校国际部的教学团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内部是如何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了?

杨越校长:我们现在全职的教师一共是76名,分为三个板块,首先是我们的外籍教师团队,我们有15名成熟的老师。另外就是我们的双语教师和学科教师。

不管是外籍教师,双语教师还是学科教师,我们的管理模式都一模一样。没有说你是外教,你是双语,我们就区别对待。我们都是一视同仁的一个管理标准。所以从制度上我们保障了所有的老师,在我们认定他的工作业绩的时候是一致的。

然后第二个我们有个口号叫协作,这个是刚才也提到了的成都七中最擅长用的传统团体战,我们的老师不分中教、外教都是和谐协作备课、协同教学。中教对外教也是有促进的。比方说,外教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还有对学生的培训方面,而中教重点放在知识点讲授以及深度和对课堂效率的把控,他们是互相促进的。

另外,我们也不遗余力给予团队培训的机会。我们集团在美国、英国都有教师培养基地。每年都送老师去学习,同时也送老师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培训研讨会、工作组或专业的学术机构组织的课程等等。

再就是把一些骨干教师用在学生国际竞赛上面。在带学生参加国际竞赛的过程中,老师们一方面他自己拓展了视野,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提升的空间,有利于他教学内容提升。再有是从待遇上也会给老师一些支持。我们有相应的科研经费。不同的级别有对应的薪酬。

京领:您觉得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杨越校长:因为国际部正在转型。刚刚也谈到我们在公办学校里面的发展局促,成都七中国际部已经选址在修建自己独立的K-12学校。所以我们要把国际部从成都七中搬迁出来到一个新校址。并且要从高中段向下发展到初中段和小学段。我认为这是目前成都七中国际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虽然是挑战,但更多的我觉得是个发展机遇。可能因为没有了成都七中的冠名,我们会阵痛一段时间。毕竟新学校会有新的一个校名,虽然还是我们这一帮老人在做,但是毕竟对市场来说,有一个交流的过程。

一个新办的学校,它还有诸多的像后勤方面的一些事物需要操心。不仅是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水、电、食堂、安保等等,这些可能需要我们另外有独立的团队去操作。

所以这些都是挑战,但是更多的是机遇。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教学场地,同时还有更灵活的、更加国际化的管理机制,包括未来更可想象的发展空间。

京领:您觉得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什么?

杨越校长:我觉得校长首先应该是几个角色,校长是个领头羊。有人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他是学校的灵魂,同时也是学校的一个员工。同时他也是对外宣传的形象,对内也是一个管理的人员。所以我觉得校长首先应该站在学校这个立场上,有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品性和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以及对社会承担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管这个学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我觉得校长站在学校的土地上,首先想的是公而不是私。

第二个,在现在学校发展快速,特别是国际学校发展异常迅速的背景下,我觉得校长还应该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视野。因为我们学校培养的人不是为当下培养人才,而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一个学校的领头人如果看不到未来十年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的格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的模式一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

一个好校长还要有创新的能力。我们现在都很提倡老师和学生,特别学生,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作为校长,首先你自己要去创新,要带领学校不停地去不满足于当下,不停地去找新的发展点,才能带动整个学校的创新。

我觉得我们成都七中国际部21年的发展历程其实也分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我们在市场处于上游水平,就是得益于我们从未满足当下,永远不停在创新,我们每一次都能找到应该走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着重点。

最后,我觉得还要有引领的能力。校长必须要去引领。我觉得光自己充分自信不行,还必须让团队相当自信,光自己干工作不行,还得拉起手来让整个团队一起干工作。所以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我觉得一个校长的引领能力也是核心。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校长有四个核心:情怀、创新、视野、以及引领的能力。

京领:您在办学的实践中是如何践行这些能力的呢?

杨越校长:校长必须是个好的宣讲者。要把你的想法以老师们和普通职员们能接受的方法传达出来。一个好校长必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宣讲能力,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把你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定位、方向、特色去跟他们做交流。这也是我常做的。

第二个你要善于发现人才,这也是一个校长应该要去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的,你要一帮人来做,然后你要去发展,谁可以跟你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然后发现人才以后要舍得放权。有的校长是非常辛苦的,做完任课老师做生活老师甚至是做了保洁阿姨。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团队的成长。

我觉得一个校长要舍得让员工犯错,要允许教职员工去犯错,要允许他们去自己做。我觉得舍得放手,这也是我们要去做的一点。然后还有要善于去制造话题。我们在教学里面可能就是找到主题,要利用一些事件,或者是教学里面利用一些课题,把老师们或者职员们凝聚起来,要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策划者。

每一年我们总要找一个关键词,代表我们今年要努力的一个方向。2014年我们做融合课程的时候,我们找了“融合”这两个字做关键词。围绕融合我们就可以做很多,首先我要去宣讲为什么要做融合,做融合对我们老师、对家长、对学生、对普通的员工有什么好处,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

那么以融合为主题,我们可以做很多,比如说学科上的融合,员工关系的融合,老师之间的融合,老师和家长的融合等等。要制造一些课题和话题,让他们有主题可以去做。这是我经常会做的一些事情。作为旁观者,我们就看老师们去发挥,看中层干部去发挥。他们一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从哪里去帮助他们提升。

京领:您觉得一个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您如何评判一个校长是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校长呢?

杨越校长:评判校长优不优秀很简单,就看家长和老师怎么说。一个好的校长永远不能是自己说,或者是领导说,我们一定要看市场怎么说。这个市场作为外面的市场和里面的市场,就是家长和老师了。到一个学校去,你走一圈就知道这个学校的校长怎么样。你看老师的精神面貌,看学生脸上有没有笑容,你就知道校长治校是不是有方。

然后再走到市场上,你听一听家长们会说哪个学校好的,都是校长治理有方。所以我觉得一个好校长其实没有特别的标准,可能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和办学的定位不同,评判校长一定有不同的点去评估,但是我觉得听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声音,一定可以知道这个校长是否好。

京领:您觉得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杨越校长:我觉得因为现在创新型人才说的比较多,都体现在国家发展上面,特别是科研要求比较高的阶段,创新这两个词特别热。要创新,首先得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这个是最重要的。然后还得具备吸纳能力,要去知道不同的观点理论和文化政治,并去融会贯通,才可以去创新。

我举个例子,这也是我的一个老师跟我说的,他说你知道什么是创新吗?创新是融合各种各样的东西才可以创新。这好比是我们倒茶,5个茶杯,你怎样可以一口喝到5个茶杯里面的水呢?答案是你一直往5个茶杯里面加不同的茶。你想融合,你就一直往这5个茶杯里面加茶水,加到它满出来为止,5个茶杯都满出来了,汇成的水就是新茶。

所以你必须得不停的灌,不停的去吸纳脑袋里足够的容量,然后还有融汇的能力,你最后才有创新。核心在于要独立思考,再有要去吸纳,最后要去融合。

京领:您觉得为国际部有哪些创新性的设置,具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条件?

杨越校长:我觉得首先我们价值观的导向,就是鼓励创新,从学校的办学要求上来说,这是一个保障。

第二个,我们从政策上对有创新的点子、课题和活动等等,都给予奖励。我们认可创新。

第三个,我们强制创新,每年老师要报课题强制创新,每个组必须有一些创新课题,哪怕是生活老师你也需要在学生宿舍管理上有哪些创新的想法提出建议。做得好的,我们也采纳。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们创新。我们有创新社团。如果学生有创新的课题,没有资源来支持,学校从资金和资源上都去帮助他们。同时我们学校之间还有联谊和合作,所以也保证有一个持续创新的展示平台。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创新了,不仅可以在本校里面展示,也可以有校级的联盟展示。最后,我们也会送老师去学一些创新型的课程。

京领:您觉得贵校这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举措,对贵校的一些升学结果有什么影响吗?

杨越校长:我们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些创新活动对升学结果的影响,但是我认为海外名校,比如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对创新都有刚性要求。所以不管是从学生展示的学习成绩,或者是他体现的综合能力、参与的社会活动、社团活动等等,学校都会考察学生的创新点。

我觉得创新是我们学校办学的基因,也是我们做的一个常态工作。虽然我们没有具体量化这些创新举措对学生升学有什么提升,但我认为一定是有巨大影响的。

京领:您在学校品牌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杨越校长:大家在说品牌的时候经常理解得比较肤浅,以为就是一个使用名字的号召力,把是不是有市场的感染力、号召力作为品牌的一个定义。

其实我们理解的品牌更加丰富。品牌需要我们把它当人看,它也是有个性和外在画像,有音容笑貌的。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人来看的话,围绕品牌可做的事情就很多。或者说品牌代表的意义就更加丰富。

首先品牌必须要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比如一想到成都七中,就想到了精英和学术。所以一想到成都七中国际部,想到的也是聚集精英的,学术型的国际部。

品牌还要代表学校办学的特色。成都七中国际部的办学特色是融合。所以想到成都七中国际部,家长就会想到,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国际学校,而是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会有常规文凭及海外高中的文凭等等,这是我们品牌所传递的信息。

再有品牌也必须要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既然是精英型的高中,课程特色需要满足精英教育。既然是学术型高中,课程的学术含金量要高。

同时,品牌也代表我们的教师。既然我们是一个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我的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师质量也是属于市场的中上水准。

我们成都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七中也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底蕴的学校,有着包容的、融合的校园文化。同时,成都七中国际部也会关联为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国际教育品牌,这就是品牌体现的一个文化。

另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品牌与市场的沟通方式。一个品牌的个性,决定了它跟市场不同的沟通方式。所以说如果让我作为成都七中国际部的执行校长去参加一些活动,我也会有所挑选。我们在发布一些信息的时候,我也会去考虑信息发布的渠道是否符合品牌的定位。我们讲品牌故事的时候,也会去想这个故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品牌定位。

京领:成都七中国际部作为一个非常有历史的一个国际学校的品牌,如何维持品牌优势,以及怎样去升级品牌?

杨越校长:一个学校的品牌重点有两点,就是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的质量。品牌的品质也在于学校的教学,你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必须和你的品牌定位匹配。所以说要维持成都七中国际部的品牌,就跟所有学校一样,要抓好教学、做好管理。

至于品牌升级,我觉得这是一个创新还有视野的问题。一个品牌的创新和再定位,一定要跟我们所处的大市场环境和未来要面临的挑战相关联。要把品牌作为一个不倒的地位,去看沿着现在品牌的定位,未来市场发展的前景和未来格局有可能产生的变化。我的品牌要如何做调整,如何做升级,永远擦亮眼睛,永远有学习者的心态去做这个事情。然后要敢于去调整,但是一定不要偏离自己做教育的初心。所以我觉得提升方面就要看市场的发展了,还有自己的资源配置的情况。

京领:您对一些新建的国际学校有什么打造特色品牌方面的建议吗?

杨越校长:技术上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于目前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新建的学校想快速成功,还是比较难的。因为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了。我们自己也在筹建新学校,所以这个感触很深。一个新学校要想清楚自己的办学定位是什么,一定要有特色,要有差异化。不能说隔壁学校办了一个重视学科成绩和学科竞赛的,我们也跟着搞。别人都有我没有这个不行。一定要看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所以首先要把办学定位想好。

第二个就是要舍得去付出和耐心等待。教育永远是长跑,一个新的学校更需要耐心。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可能在建立初期会面临生存的挑战,但是我觉得一个学校牌子砸了才是还是真正把你打垮的。而不是说今年学生少了两个,明年少了几个。所以要重视修自己的内功,平衡好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找好定位,然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耐得住寂寞,然后要有长的一个生命线的准备。学校要长远的视野,不能看近十年。

京领:您觉得国际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注意什么呢?

杨越校长:我觉得疫情下,大家的对国际教育的形式、对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可能都有一些观念上的调整,我是这么来看这个问题的。

首先,国际教育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不管是从咱们国家大的政策方向,对国际教育的开放的态度来说,还是从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来说,或者从文明的进程来说,我认为国际教育或者是教育开放是不可逆,只是说我们以什么方式来接受国际教育。

以前可能大家把国际教育简单理解为就是西方教育或者叫国外教育。我们一直没这么想过,我觉得首先中国也是国际的一部分,所以国际教育一定要包含中国的教育。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教育加上海外的教育才叫国际教育。现在的发展格局下,我认为更加要坚定这样一个路线,就是以中国传统教育为根,再来谈国际教育的融合,这是我觉得今后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

京领:您觉得如何去融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国际教育?在这种变化非常迅速的大环境下,怎么样能够做出迅速反应?

杨越校长:首先是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如何向世界说好中国故事。如何融合西方和东方的精华。中国有句老话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实不管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借鉴,都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对传统文化我们也不是一味继承,也要挑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符合我们学生的教育需求的部分。不能全盘拿来。同时要符合我们中国发展政策和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部分。甚至要结合到当地情况。比如说在成都,我们就要结合成都的市场需求。

同时在学科配置上也可以体现这一点。像我们在以前做过综合数学学科的融合。我们最早数学课都是老外来讲。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老外思维方式很好,可是对学生的帮助不大。因为他们基本理论讲不清楚。基本理论基本让学生自学了。中国的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能力。

所以我们改革了。我们把一个单元的课程剥离出来。中国老师把这个理论讲清楚了,剩下两节数学课外教来讲,并跟进做实践的应用题,甚至是跨学科的,比如说物理和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的拓展,项目研究。

这就很好体现了我们保留了中国老师在课堂效率和知识点方面的优势。同时我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说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等。把它有机融合起来了。我觉得国际教育从小到一个课程的教授,大到一个办学的理念,甚至在培养模式上都是可以走这条道路的。其实就是结合一个双方的优势,然后综合性看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

京领:未来的国际学校想要发展得更好,需要具备哪一点比较重要的特质?

杨越校长:我觉得首先第一要符合中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第二个我觉得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和现代化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这个我觉得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国际化的学校更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一定要思考教师的角色如何从一个老师到一个策划者的转变。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现代化的科技思维来培养我们的学生。我觉得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千万不要去排斥高技术和智能科技带给教育的风格。很多老师容易固步自封,不太容易能接受新的一些观念和新的技术,但是我觉得我们如果要培养21世纪创新型的人才,这都是不可忽略的。

未来哪些学校能够最早把这些科技落地到学校,利用现代化的理念和科技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我觉得这些学校会更有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能力。

京领:您觉得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未来会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学校呢?

杨越校长:我们现在也正好刚刚结束了招生季,我觉得很有总结的必要。在疫情下,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让孩子两手准备的升学通道。

我们现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仅想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想有国际化课程,同时也想保留国内升学的可能。我觉得未来家长关注的就是哪些学校能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既能够给我特色的课程,又能保留中国传统的教学科目,甚至能够给我孩子在国内和国际升学的双通道上提供便利。我认为这就是家长青睐的学校。

京领:有没有计划想要把成都七中国际部品牌的影响力从成都本土拓展到全国各地?如果有的话是有怎么样的一个具体的计划?

杨越校长:成都七中国际部成功办学以后,全国一共有15家中学国际部是在成都七中的引领下开办的。我们向来有拓展的历史。现在还有八家国际部是沿用成都七中国际部的管理模式,管理团队是我们派出的,课程体系也是我们支持的。

未来我们的独立学校会落地成都龙泉,将会有一个新的校名叫康礼·克雷格学校,是跟英国一所顶级私立学校——克雷格公学合作。这个学校明年9月份就要开学了。所以我们未来会以康礼·克雷格这个品牌在各地建国际化的K12一贯制的学校,其中更多的是用品牌输出和管理这种模式来做。

展开
收起

2021年英国大学网络安全专业排名 这6大院校让你成为网络安全专家

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随之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个人信息或者隐私的泄露问题非常严重,从而就急需一大批维护网络安全的人才,英国在计算机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很多院校也都开设了网络安全专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2021年英国大学网络安全专业排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理工学院

MSc Computing (Security and Reliability)

学费:32000

本项目意在指导学生专门研究计算机设备、信息和服务,用来避免意外或未授权访问的流程和机制。

申请要求:一等荣誉学位;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985/211学生,要求均分85%;需要GRE成绩,建议定量推理>159,语言推理>145;雅思7.0(6.5),或托福100(22)

伦敦国王学院(KCL)

MSc Cyber Security

学费:23940

利用高级安全手段解决广泛的安全问题这一领域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本项目就为此而开设的。

申请要求:二等一荣誉学位;计算机科学、物理、数学、化学、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且在计算机编程方面有高水平;985/211毕业生,均分要求85%以上;双非学生,均分88%以上;如果学生拥有大量的工作经验,可适当放低要求;雅思6.5(6.0),或托福92(写作23其余20)

爱丁堡大学

MSC Cyber Security, Privacy and Trust

该项目是研究安全保护一些敏感应用程序的计算原理、方法和机制,毕业生将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中评估、设计和实施安全可靠的系统。

申请要求:二等一荣誉学位;计算机、人工智能、电气工程、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且要求学生有计算机编程经验;均分80%以上;学生必须完成相当于60学分的数学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雅思6.5(6.0),或托福92(20)

格拉斯哥大学

MSc IT Cyber Security

学费:21020

此项目是一个密集的、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重点关注网络安全工具和技术,指导学生将其应用于重要的网络安全开发项目。

申请要求:二等一荣誉学位,专为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985/中国科学院大学,均分要求75%;211和双非排名前200的大学,要求80%以上;其余,均分85%以上;雅思6.5(6.0),或托福90(阅读20听力19口语19写作23)

谢菲尔德大学

MSc Cybersecur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学费:22600

此项目结合了两个学科: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这两个领域的技能都非常重要,学生将获得二者的基础知识。

申请要求:二等一荣誉学位,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数学等相关专业背景;雅思6.5(5.5),或托福88(听力阅读17写作18口语20)

伯明翰大学

MSc Cyber Security

学费:22250

这个为期一年的硕士课程,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意在使学生获得评估、设计和构建安全计算机系统、过程和设计网络安全的专业知识。

申请要求:二等一荣誉学位,计算机或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在编程、数据结构、算法方面有强大的能力,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雅思6.0,(5.5),或托福80(阅读听力写作19口语20);

均分要求:

第一类:

985/211,和网大排名(2012/2013)前200的学校,和其附属二级学院的毕业生

均分要求80%以上;

如果学生均分在70-79%之间,但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良好的专业成绩,或相关工作经验,可以酌情考虑。

第二类:

网大排名(2012/2013)201-500的学校及其附属二级学院的毕业生

均分要求85%以上;

如果学生均分在80-84%之间,但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良好的专业成绩,或相关工作经验,可以酌情考虑。

第三类:

网大排名(2012/2013)501-800的学校及其附属二级学院的毕业生

均分要求85%以上,且具有相关学术背景和良好的专业成绩,或相关工作经验

三年制大专学历

如果在管理岗位有5-7年工作经验,可以酌情考虑

综上所述,以上讲的就是关于2021英国大学网络安全专业排名的相关问题介绍,希望能给各位赴英留学的学子们指点迷津。在不确定的现在,给你可确定的未来!不惧疫情,护你周全!IDP愿以专业服务为你的留学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学子实现留学梦想!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