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芬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不是苏联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不是对苏联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人的英雄主义得到了回报。苏联作为其战争的最后目标,已计划将芬兰完全吸收到“红色帝国”。但由于芬兰军队极其有效的抵抗,斯大林终于被迫接受允许芬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生存的条件。

芬兰靠近列宁格勒而事实上,芬兰南部海岸线为主的海湾,红海军不得不从喀琅施塔得他们的基地发生,使芬兰的总政治和军事独立苏联的军事计划人员似乎不知何故危险。

当然,芬兰不是对苏联的直接威胁,但至少它可以作为任何想要干预苏联的大国的基地。这样的权力可能是德国,法国甚至是英国。芬兰的独立是苏联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决定改变的。

1939年10月12日,芬兰外交官代表团被召集到莫斯科。当它到达那里时,瑞典,挪威和丹麦部长的外交照会抵达莫斯科。它表示希望苏联不会违反芬兰的独立和中立,但苏联拒绝接受这些说明。

芬兰代表团抵达并注意到斯大林本人参加了筹备会议。芬兰人听取了外交部副部长斯大林,莫洛托夫和波将金的意见。该声明说,苏联需要的岛屿和沿海基地和适合于保护列宁格勒对抗敌对的海上力量,并消除列宁格勒附近的边框以外领土调整的广泛分配。

举行会议后,芬兰代表团被允许向斯大林提出向赫尔辛基提出的建议。随着10月14日恢复谈判,斯大林发笑芬兰代表团保持坚挺,并宣称他们是条件,是不可接受的,在赫尔辛基执政的政府,需要协商。斯大林带着芬兰代表团到场,要求芬兰人回家,获得必要的权力并返回。

芬兰代表团随后返回莫斯科并于10月23日向苏联提交了其政府的反建议。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谈判陷入停顿,因为苏联坚持斯大林提出的最初建议,由部长和领导的芬兰代表团支持他们的反建议。

由于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屈服,芬兰代表团离开了,大吃一惊的莫洛托夫想知道芬兰人想挑起冲突,那么芬兰人表示,他们不会发动战争的愿望,他们相信说,苏联正计划侵略的战争。

当然,从苏联的角度来看,小型战争可能就好了。苏联媒体已在一系列文章中报道芬兰正在喷洒不满。从红色新闻报来看,无产阶级面临着广泛的反抗。

每天都有被捕的芬兰士兵大规模抛弃,长期以来被资本主义大师压制的芬兰人民正在等待红军的到来,只能走上街头。在资本主义受压迫的波兰人和波罗的海共和国的情况下,情况不是这样吗?

展开
收起

二战前强大的苏联,进攻小国芬兰,却为何损失惨重?

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之后爆发了激烈的苏俄内战,新生的苏俄政权跟由欧美列强扶持的前俄罗斯帝国旧军人组成的“白军”政权,为争夺对原俄罗斯帝国版图的合法继承,杀的昏天黑地。

原俄罗斯帝国西部疆域芬兰,因本身就是俄罗斯帝国从邻国瑞典手中“强取”而来,各类习俗跟俄罗斯帝国莫斯科一带有着较大差异。

因而当内战爆发之后,芬兰立马就宣布了独立。然而由于芬兰在独立之时,所获取的版图跟此后继承苏俄政权的苏联所建造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仅有32千米之遥。

当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崛起之后,出于所谓的“前沿防御”原则。开始对芬兰这个仿佛直插自己心脏的版图表示出了不满,加之在苏俄内战期间,芬兰当局曾经开放港口给英国人,用于干涉苏俄内战,在苏联眼里芬兰对自己是否友好,一直都是存疑状态。

1938年4月随着德国在西欧的势力急剧扩张,且表现出对苏联的不友好状态,苏联大使馆二等秘书鲍里斯·雷布金在对外场所公开放话,苏联和德国终究有一战,他需要知道芬兰在此事的态度,并强调苏联人不会被动在自己国境等到德国人打上门。

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更是加紧了迫使芬兰在国土上让步的外交攻势,仅为了保证列宁格勒有充足的战略防御纵深,就以武力为威胁,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千米。

面对苏联人在土地上的诉求,芬兰高层这边普遍认为苏联是“狮子大开口”,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主权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底线,因而选择了拒绝接受苏联的“无理要求”。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决定正式对芬兰动武,把其不愿割让于自己的土地,用拳头抢过来。1937年苏联在编的正规军人数达到了1,600,000人,1937年的坦克年产量也达到3,139辆,而芬兰在苏联进攻之前常备兵力仅为33,000人,坦克类武器仅能靠进口。

因而从兵力上来看,苏联对于芬兰来说可谓是庞然大物,理论上苏联打掉芬兰如同“探囊取物”。然而从战斗伤亡结果来看,这次苏联可谓是损失惨重,甚至可以用“蹦牙”形容。

战后统计芬兰在抵御苏联进攻的战争中,共计约70,000人伤亡,其中约有26,000人阵亡和43,500人受伤。而作为进攻方的苏联,不完全统计伤亡约在375,491人,其中仅阵亡人数就达到了71,214人。

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主要有苏联太“弱”和芬兰足够“努力”2个原因。苏联太“弱”指的是苏联高层在1934年开始“肃反运动”。

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包括于1937年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264位师级以上的指挥官中的220位和36,761名各级军官都被肃清,仅一半以下的军官能留任。

苏联军队从高层到中层,都出现了缺少历经一战、苏俄内战的实力派军官。俗话常说"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军官在军队中往往是主心骨作用,缺少主心骨的苏军战斗力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急速下滑。

芬兰足够“努力”则是说的芬兰单方面的动员能力,当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立刻动员后备军、民防队参战,整场战争芬兰最高保持了约346,000名士兵参战。

作者推荐:美国二战坚持中立,苏联能打赢德国吗?

合理吗?一战末期“苏联”为了求和,割让323万平方公里国土

日军中的“超级精锐”甲种师团,“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展开
收起

二战期间,作为永久中立国的芬兰,为什么突然对苏联发动袭击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真的是所向无敌。先是打败了法国,后来打的英国毫无还手之力,之后掉头往东攻打苏联。苏联当时差点就被灭国了。不过当时欧洲也还是有很多地方德国没有占领的。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中立国。比如瑞士、瑞典、芬兰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二战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直都是中立国的芬兰却突然加入了战争,加入了德军阵营。我们看一下具体原因。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对苏联发动袭击。当时德国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建立的东方防线全部沦陷,苏军一溃千里。而且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不过正在这个时候苏联的邻国芬兰又加入了德国,开始攻打苏联。苏联这个时候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看一下当时一直保持中立的芬兰为什么要攻打苏联呢?

其实这件事可以说是怪苏联的。十月革命之前,芬兰是属于沙俄的,当时俄国皇帝还是芬兰大公,统治着这片土地。十月革命的时候芬兰趁机独立并建国。当时是得到所有国家的承认的。芬兰由于国家比较小,实力弱,所以宣布永久中立。但是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苏联却对这个国家下手了。

当时二战已经爆发,苏联觉得战争迟早会燃烧到自己领土上,所以建立了一道东方防线。由于苏联国内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在北上苏联看上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不过这是芬兰的地方。苏联和芬兰商量说愿意换,拿了一块更大的地方和芬兰换。表面上芬兰占便宜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苏联给的地方是一篇废弃的地方,没有任何价值。卡累利阿地峡不仅易守难攻是战略要地,而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芬兰就没愿意。于是苏联开始攻打芬兰。1939年11月30日,苏联百万大军入侵芬兰。芬兰人民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毕竟悬殊太大,还是输了。只能把地方割让给苏联。不过芬兰却并没有闲着,之后德国攻打苏联的时候,芬兰找到机会了。开始出兵攻打苏联,夺回被苏联占领的地方。于是就出现了当时芬兰加入德国的状况。

其实芬兰还算是比较厚道,只是收回自己的地方,多的都不要。并不是和德国同盟,只是借着德国的力量而已。也正是这样,二战后芬兰才没有被盟国处罚。不得不说这个小国真的很厉害。

展开
收起

曼纳海姆元帅的外国玩具,二战芬兰军队中的德国三号突击炮

在芬兰电影《血战1944》(《Tali-Ihantala 1944》 )中,曾有芬兰装甲部队攻击苏军的画面,其中芬兰军队装备了许多三号突击炮G型。三号突击炮作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自然出售给了德国的友好或中立国家,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以及芬兰,其中芬兰获得数量排名第二。

1943年春季芬兰做出了从德国购买突击炮的决定,1943年7月6日获得了10辆,1943年8月10日获得了8辆,1943年9月3日获得了12辆,芬兰获得的全是全新的战车,芬兰人去掉了裙甲,使用了自己国家的三色迷彩,还将车顶机枪换成了缴获的苏联DT机枪。1944年6月至8月芬兰又获得了29辆,总数达到了59辆,在芬兰军队内编号为Ps531,59辆车的编号分别为Ps.531-1至Ps.531-59,在芬兰绰号为“ Sturmi”。

二战期间这些三号突击炮一共损失了8辆,但根据1944年夏季的官方数字,这些突击炮却击毁了87辆苏联坦克。二战结束后这些突击炮依旧服役于芬兰军队中,直到1959年才宣布退役,而此时距离第一辆三号突击炮服役已经19年了。图为1944年6月4日芬兰军队为曼纳海姆元帅生日举行的阅兵中的三号突击炮G型,乘员正向曼纳海姆元帅致敬。

1944年6月4日芬兰军队为曼纳海姆元帅生日举行的阅兵中的三号突击炮G型。

1944年6月4日芬兰军队为曼纳海姆元帅生日举行的阅兵中的三号突击炮G型。

1944年6月4日芬兰军队为曼纳海姆元帅生日举行的阅兵中的三号突击炮G型。注意车顶机枪不是原配的MG34机枪,而是缴获的苏制DT机枪。

芬兰士兵将车顶机枪拆下维护。

三号突击炮G型车内装弹的芬兰士兵。

1944年7月-8月,Vuosalmi地区附近芬兰士兵和他们的三号突击炮G型,该车编号Ps.531-39,昵称为“Hellikki”。

1944年7月7日,维堡附近森林中的芬兰三号突击炮G型。

1944年6月23日,一名芬兰士兵坐在编号为Ps.531-5的三号突击炮G型上。

1944年6月15日,在库特瑟克(Kuuterselk)苏军查看一辆被摧毁的芬兰三号突击炮G型残骸。

1944年6月23日,待命中的两辆芬兰军队三号突击炮G型。

1947年训练中的三号突击炮G型,注意芬兰军队的标志在战后进行了更换,该车编号为Ps.531-27。

2014年12月6日,芬兰独立日阅兵上出现的三号突击炮G型。

博物馆现存的一辆芬兰军队使用过的三号突击炮G型。

博物馆现存的两辆芬兰军队使用过的三号突击炮G型。后面的那辆是1943年10月后生产的使用猪头防盾的G型。远处还有一辆BT-42。

展开
收起

芬兰战役 一场并不简单的战争,影响4大主要国家并改变二战格局

1939年,欧洲的上空战云密布,英国正在计划入侵挪威以破坏德国战略物资的运输,而德国则想在英国得手之前抢先得到挪威,在当时被普遍认为实力与德国相当的苏联的做法更是直接,在波兰战役大局已定后苏联要求芬兰将国土割让出一部分来给苏联用与战时的缓冲区,这样无理的要求理所当然地被芬兰政府予以拒绝,结果苏联撕毁“苏芬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芬兰,按照苏联的预计像芬兰这样人口不足四百万常备军只有三万的小国,就算考虑到行军时的路面比较滑那么也只要最多半个月就能结束战斗,不过这场战斗却打了四个月之久,并且它的影响也不仅仅限制芬兰和苏联..

冬季战争

1940年2月,英法召开军事会议通过了二国合作“援助”芬兰的计划,援助当然是真,通过援助间接控制芬兰然后再以芬兰为基础控制整个北欧的目地也是真,精明的英国人当然了解这其中的好处,德军目前的进攻能力已经强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德国也有自己的缺陷--石油和铁矿,没有了石油德军的装甲部队等于废铁一堆,没有了铁矿德国不但制造不出任何装备来,而且铁是日常用品所必须的材料,如果没有了铁矿石的进口,德国民用品制造亦同样会受影响,到时用不着军事机器的碾压,德国制造业自己就会因为关键物资不足而自行崩溃。

.

当然。对于英国来说德国的产油地带自己一时半会还碰不着而北欧诸国则是近在眼前,如果能通过控制北欧地区来打击德国铁矿石的运输从而使德国制造系统自行崩溃,这该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而根据战后资料显示德国入侵北欧的计划整整比英国晚了半个多月,一向好面子的英国人不想像苏联那般没品,英国人想要通过一个“合理”的情由来入侵北欧国家,而苏联入侵芬兰的这次行动给了英国人绝好的借口,现在的英国只需声称自己要献爱心来“援助”芬兰,而想要“援助”芬兰就必须先从挪威登陆再经瑞典才能到达芬兰,到时这一路上一边走路一边修建机场和军事基地就可以达到英国控制北欧的目的,于是怀着对斯大林无比感激的心情,英国丘吉尔下令同盟国军队于3月中旬出发,像这种事情当然要抢在德国人的前面。

.

在芬兰,苏联人开始对眼前的敌人发动进攻了,不过芬兰的气候状况实在是糟透了,苏军发现这里不只是气候寒冷,冰天雪地,而且到处都是路障和陷阱,苏军后勤部门在这里叫苦不迭,运输物资的车队几乎无法为前线士兵提供物资--即使有车队能通过寒冷的冰原绕过无数的陷阱和障碍,也逃不过芬兰游击队的毒手,这些芬兰游击队员身披白色伪装,滑着雪撬在雪地中飞速地滑行,而苏军高速的机动部队在这里反倒寸步难行,常常时苏军正在吃饭就被连人带食堂一齐被炸飞,有一个师长被斯大林亲自下令枪毙,因为他的师一共损失了55个野战食堂。对于那些行进中的苏联军队,芬兰开始采用重手法来对付苏军,当苏联军队经过某处冰湖的湖面时,芬兰便用一直隐蔽起来的迫击炮轰击湖面,结果是苏联一整个营的部队尽数掉进冰冷的湖底,这些人连跑也没法跑就葬身冰湖底。

.

对于芬兰的顽强抵抗苏军伤亡极重,清醒过来的苏军改变了战术使用重兵集中攻击的方式这样的话芬兰的游击战术便毫无用处了,很快芬兰便损失惨重不得不向苏军求和,在这里英法的态度是直接促成芬兰求和的重要因素,当芬兰人从各种渠道得知盟军援救自己的真实目地乃是为了控制北欧地区而非是真心援救自己时,已经撑不下去的芬兰人决定向苏联求和,而苏联考虑到自己在冬季的重大损失(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透露损失上百万人)亦决定接受芬兰所提出的停战条件而不再另外对芬兰提出要求。

.

此役中芬兰保住了本国的独立避免了成为苏联“加盟国”的命运,而苏联也从中得到了好处,虽然没能“解放”芬兰,但芬兰战败所割让的领土使苏联的列宁格勒与芬兰边境之间产生了一条缓冲地带,在此之前列宁格勒与芬兰边境之间只有三十多公里,而在得到割让的领土后苏联在这片缓冲地带建起了严密的纵深防御,这直接造成德军在苏德战争爆发一路所向披靡却始终一直无法攻克列宁格勒而给德军留下了后顾之忧。不过苏芬的停战却使盟军方面上火了,由于英国所率领的盟军是打着援助芬兰的旗号出发的,此时苏芬已然停战,英国的援助行动便失去了正当理由,那些坐机关的老绅士们怕在国际上失了“道义”只好赶紧地通知那些已经行军至半路的军队返回再另找借口在挪威登陆。

.

不过很遗憾地就是这么一折腾便给了德国抢先的机会,盟军原计划3月中旬出登陆挪威然后取道北欧去“援助”芬兰,英国所率领的盟军本来可以比德国早到半个月登陆挪威并控制挪威的海岸线,那时德国将无法从北欧海岸线运输本国所需的铁矿石,没有了铁矿石德国无论是军用民用工业都将瘫痪,而此时折腾完已经到了4月份。8日当盟军登陆部队向挪威进发时,在大海的另一面也已经有人在行动了,不过对于那个人来说,“道义”这种事物实在是个可有可无的有时甚至还会害人的东西。不需要任何无用的借口与理由,4月9日德军“威塞行动”开始发动并登陆挪威,虽然盟军8日便已经行动,但由于德国发起行动的港口离挪威比较近反而比盟军早一天到达挪威,也就是这一天之差改变了整个二战的格局。

展开
收起

二战时,为何德国青睐芬兰将其拉到自己身边?看了武器装备就知道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人类历史上一共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而这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上个世纪。更为有趣的是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发起的,而且最后德国都战败。德国虽然战败,但是在战争过程中却制造了非常多的“腥风血雨”。而且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拉拢了不少同伙,这些同伙的实力虽然不比德国但是也曾给到德国不少援助。比如说二战时期的芬兰。

芬兰是欧洲北部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时期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芬兰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少知名度,所以它到底是凭借什么得到德国的青睐的呢?芬兰不仅经济发达,难得的是它的军事实力也是不弱的。当时芬兰军队装备的军事武器装备都是非常先进的,在参战国中绝对算得上是佼佼者。

芬兰在二战刚刚开始不久就引起了德国的注意,将其归纳到自己的阵营中。随后更是向芬兰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使得芬兰的军事力量不断上升。当时芬兰装备了大量的德式武器,其中各类枪械、战机以及各类型战舰。除此之外,芬兰军队穿的军装以及戴的头盔也都是德国货。凭借这些德式武器装备,芬兰给苏联军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且芬兰一位名叫席摩·海赫的狙击手还凭借一把狙击步枪成功击杀505个人,被誉为“世界第一狙击手”。

芬兰虽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家,但是对德国的助益还是比较大的。不过二战的结局还是印证了“邪不能胜正”这句老话,德国以及帮助德国的国家都没能取得好下场。

展开
收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芬兰的两个政府

1939年11月30日上午,苏联26个师对芬兰展开攻击,超过45万人的苏联红军,进攻约13万人且其中许多是预备役、青少年的芬兰军队;1000架苏联飞机对150架芬兰飞机。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苏联很快就会胜利,苏联红军司令部也认为没有其他可能,尽管冬天就要来了,但很多部队都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基里尔.梅列茨科夫负责此次苏军的行动,国防委员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希望,在同年12月21日前获得胜利,以此作为约瑟夫.斯大林的60岁生日贺礼。

30日上午9点15分,第一批苏军越过边界进入芬兰卡累利阿,进攻基本上沿着苏芬整条800英里的边界展开,从南部的卡累利阿到北部的佩萨莫一共有5条入侵路线,而位于中间的苏联第9军,试图将芬兰切成两半。空袭始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一天就造成61名平民死亡,而这样的空袭将在整个芬兰持续出现。

位于拉多加湖西南部卡累利阿的芬兰防线,被称为曼纳海姆防线,这里由战壕、掩体和混凝土碉堡组成,并且这个地区有小湖泊和茂密的森林,地形十分复杂,几乎所有可以进攻的路线都布满了地雷,苏军寸步难行,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尽快推进,所以即使没有地雷探测器,也要趟雷前进。

芬兰军人十分擅长冬季作战,他们身穿白色衣服,手持机枪,在零下40度天气中,芬兰军队脚踩滑雪板在雪地中窜梭,他们无处不在,用游击战的方式攻击苏联军队。海军方面,苏联在南芬兰海岸拿下了一些不设防的岛屿。从芬兰湾到里加湾,5艘芬兰潜艇负责侦察、骚扰与巡逻。

首都赫尔辛基,芬兰政府放弃了位于郊区的议会大楼,总理和内阁辞职,并希望新政府与苏联谈判取得更大成功。芬兰银行行长里斯托.瑞蒂领导的新政府宣布,他们会寻求和平,但不会为独立讨价还价。

同时,一个未知的广播电台宣布,由芬兰共产党,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同志领导的新政府,在泽列诺戈尔斯克成立了,苏联立即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双方谈判,苏联得到了汉科的租约,以及卡累利阿的一大块领土,和北方的雷巴奇半岛。

在战争开始前的11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晚宴,根据尼基塔.赫鲁晓的会议记录,莫洛托夫(苏联外交部长)、库西宁和斯大林都在那里。

展开
收起

战损1比10,二战时期的芬兰为什么能把苏联打得那么惨?

二战爆发后,苏联出于国土安全方面考虑,提出与芬兰置换部分领土的要求。芬兰人在民族情感的趋势下,拒绝了苏联的提议。于是,苏联便打算用武力强行夺取。1939年11月30日,苏联出动23个师的军队入侵芬兰,“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正式爆发。

在当时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苏联是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而芬兰只是北欧一小国,双方实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苏联碾压芬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这场战争的过程却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芬兰人顽强抵抗了三个半月时间,虽然最终结果仍是以苏联胜利告终,但苏联人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大约有20万苏军士兵阵亡(二战时期苏联在伤亡人数方面统计很不准确,所以此数据只是大概人数),50余万人受伤。而芬兰方面伤亡人数总计都不到3万。因此一些参加过“苏芬战争”的芬兰老兵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总是会自豪的说,每倒下1个芬兰战士,就要有10个苏联士兵为此付出代价。那么问题来了,芬兰为什么能把苏联打得那么惨呢?

许多人认为苏联外强中干,其实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芬兰已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苏军的无能。”纳粹德国也有类似判断,因此才在1941年发动了让他们后悔莫及的“苏德战争”。事实上,如果从当时苏联人面对的客观条件分析,就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首先,苏联认为芬兰只是个北欧小国,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一旦苏军发起攻击,芬兰民众就会趁机推翻政府,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因此,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这直接导致了苏军在开局即严重受挫。

其次,芬兰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到处都有天然障碍物,重型武器在这里很难发挥作用。虽然它与苏联国境线的接壤处非常宽广,但这些地方遍布着森林、湖沼,根本不适合军队通行。最佳进攻路线是通过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深入芬兰腹地,但这里又有芬兰人构筑的曼纳海姆防线,以及保卫防线的6个芬兰常备师。强行突破的难度可想而知。

再次,苏联只有一条铁路支线可以抵达苏芬国境,这就大大限制了军队和武器装备的调动能力。反之,芬兰有较好的国内交通系统,可以迅速将后方的军队和物资通过铁路线输送至前线。因此双方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除了上述这些不利条件外,苏联选择的进攻时间也大幅增加了自己这一方的难度。当时正值寒冬时节,军队踏雪前进速度非常缓慢,重装部队在冰天雪地中更是寸步难行。少数可通行的道路都被芬兰军队用重兵把守,苏军拥挤在狭窄的通道上,人数优势荡然无存。芬兰人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从苏军侧翼展开袭击和游击战,打得苏军叫苦不迭。

因此,苏联之所以在“苏芬战争”中吃尽苦头,并非苏军战斗力不行,而是他们面对的客观条件实在太差。此外,芬兰人在这一战中充分利用了自身拥有的各项优势,战术布置合理,这也是他们让入侵者付出极为惨重代价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世界战争通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展开
收起

二战时期的芬兰战争(五)

英国政府焦急地等待着有关德国在西线攻击时间的信息。迄今为止,关于德国在西线攻击行动的时间和具体情况,要么来自于奥斯特上校之流最后时刻的提示,要么获自赖因贝格尔少校丢失文件之类的偶发事件。然而,英国情报机构在1月份取得的巨大成功,适时实现了情报搜集和战争能力的转变。

就在当月,英国密码电报中时常出现德国最机密通信系统一一恩尼格码密码机发送的电报。在战争中取得的这项关键性进展,并不仅仅是英国努力的结果。许多个月以来,法国密码专家同样在夜以继日地积极投身于这项英法联合实施的项目之中。英法两国都应该感谢10多年前波兰数学家进行的开拓性工作。1939年8月16日,就在战争爆发前两周,波兰情报机构将重新组装的最新版恩尼格码密码机交给了英国同行。

1940年1月取得的突破只是一种方法,并没有给同盟国带来直接的收益。经过巨大努力破译的密码,只是德国国防军在10月28日使用的一条恩尼格码密钥,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半月。破译几条恩尼格码密钥中的第一条,也就是德国空军使用的密钥,用了将近9个月的时间。

在破译密钥的同时,有时刚好是柏林正在向战地指挥官发送信息。不过,1月中旬所取得的这项成功,尽管存在各种局限性,仍然来得正是时候,对战争的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德国人在东线制造的恐怖已经不再是秘密。大多数暴行的详情在几天之内就会悄悄传播到西方。在柏林,中立的外交官们消息很灵通。在波兰全境,公共墙上的海报公开宣告处决的消息。

1月25日,汉斯弗兰克在克拉科夫总部发布命令,对总督府辖区范围内的波兰经济实施改造,“目的是迅速增强德意志帝国的军事力量”。从此,波兰将为德国提供所需要的木材、原材料、化工产品甚至人力。弗兰克的指令中有一项规定,即授权“准备向德意志帝国输送不少于100万名男性和女性工农业工作者,包括大约75万名农业工作者,其中至少59%必须为女性以保护德意志帝国的农业生产,并弥补帝国工业劳动者的缺口”。这样一来,已经在犹太人中间施行的奴隶制劳动体系扩展到波兰人身上,正如此前已经适用于捷克人的做法。

1月27日,丘吉尔在曼彻斯特告知公众:“有10万名捷克工人沦为奴隶,并在德国劳累致死。”他还补充道:“就在我在这里发表演讲的这个下午,这种暴行正蔓延到波兰人身上。相比之下,捷克人的遭遇似乎还显得不那么悲修。”丘吉尔宣称:“我们或许可以从德国人在波兰实施的大规模处决行动的可耻记录中,判断出如果我们落入他们的魔爪,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力量和鼓舞,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永不停息,直至赢得解放,实现公正。”

1月30日,也就是丘吉尔发表演说三天以后,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柏林建立了新的政府部门一中央保安局四处D4组(波兰西区组),负责完成对波兰西部吞并地区的犹太人放逐计划,并处理未来所有的犹太人驱逐行动,无论来自何处,驱往何处。

展开
收起

缩水版马桶头,二战芬兰军队中跑得飞快的大脑袋坦克

在动漫《少女与战车》中继续高中一款奇怪的坦克BT-42令人惊讶,履带断了还能跑,这是芬兰在二战时期面对苏联战车威胁临时使用缴获的苏联坦克与自己装备的一种落后榴弹炮改造的坦克,一共制造了18辆。

他的火炮采用了苏芬冬季战争期间从英国与西班牙那边获得的英制QF4.5英寸榴弹炮(114毫米),开始英国向芬兰提供了24门榴弹炮,用于冬季战争,后来芬兰在1940年7月从西班牙获得了另外30门,芬兰人加装了炮口制退器后编号为114H / 18,这款射程6700米的落后火炮被用于冬季战争与二战。图为芬兰博物馆中114H / 18榴弹炮。

车体采用缴获自冬季战争中苏军的BT-7型快速坦克,冬季战争时该车不算落后,但到了二战就已经落后了。图为博物馆中的BT-7型快速坦克。

该车炮塔是重新设计的,改造后被称为BT-42,它摧毁掩体攻击步兵效果一般,芬兰人还制造了一批高爆反坦克炮弹,不过效果并不好,曾有一辆BT-42坦克击中一辆T-34型坦克18次也没有击毁它。芬兰从1943年一直使用到1944年,因为德国人可能看不下去了,给芬兰提供了一批三号突击炮和四号坦克。

BT-42型坦克继承了两种武器的缺点,不仅装甲薄弱、武器威力不够、分装弹药装弹速度慢,还因为改造导致不太稳定重心太高视线也很差。它的大脑袋很像苏联的KV-2重型坦克,不过速度还好达到53千米/小时。尽管这样芬兰人还是将他用到1944年德国装备的到来,德军战车一到它迅速退出一线,现在仅在芬兰还有一辆实车。

1944年一辆芬兰军队丢下的BT-42型坦克。

同一辆车的正面图。

同一辆车的炮塔特写。

同一辆车的尾部特写。

1944年6月,在维堡受损后丢弃的一辆BT-42型坦克。

芬兰博物馆仅存的一辆BT-42型坦克,旁边还有代替它的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