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中心瑞金二路上,这是一座英国花园式酒店,始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酒店的花园占地面积7公顷,地处闹市这里极其幽静。
酒店是英国古典建筑风格,有四栋风格不同的别墅,酒店里的雪松都有百余年的历史。
原先的瑞金宾馆,在解放战争期间,这里是中共在上海的重要军事指挥部,1979年前是上海的国宾接待处,国家领导人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都曾在此下榻,也接待过许多外国领导人如胡志明,金日成等。
在上海还有不少这样幽静的花园洋房,改建成了 特色的酒店和餐厅,独享闹市中的静谧。
现在已经更名为上海瑞金洲际酒店,夜色下的酒店如同一座英国小镇。
即便是不住在这里,进来逛一逛就像是一个小公园一样,也是极好的。
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经历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依然光彩夺目。
房间内部经过了现代化的改造,富有洲际酒店特色和软件硬件的水准。
便利的设施可以消除一天的疲惫,看着窗外的大草坪心情愉悦。
走在大厅里,依然能感受到房子的古朴厚重。
越来越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开始了海外扩张,中国是其中一站。相比明年将在上海设立临时展馆的蓬皮杜,和已经在深圳设计展厅的 V&A,泰特美术馆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些“传统”——和中国机构合作一场展览。
泰特旗下共有四间展馆,最先在中国开展的并不是近些年更为大众熟知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而是相对“古典”的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早在 2009 年,泰特不列颠就与中国美术馆合作,展出威廉·透纳的作品。今年 4 月,筹备近两年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在上海博物馆开幕,71 件馆藏跨越三百年,来自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拉斐尔前派、印象派,以及更为晚近的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先锋派。
“很少有人能理解英国人对风景画的热爱,这是属于我们的‘文化基因’”,Anne Lyles 是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她告诉《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不同于“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写实的英国风景画从上流阶层发端,逐渐扩展到大众审美。策展人 Richard Humphreys 为这次展览撰写了导览前言,在他看来,英国的艺术家和大众用了三百多年讨论一件事情:什么值得被观看。
和大多数现代人的想象不同,以往的人们花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自然是美的。
最初风景只能作为肖像画、宗教、神话类绘画的背景。直到 17 世纪,上流阶层才开始流行“壮游”(Grand Tour),目的地是欧洲大陆,英国人去往法国、意大利感受艺术和文化,也记录沿途风光。
17 世纪的旅人还会在山峦间感到恐惧,到了 18 世纪,透纳等风景画家已经明确了自己要找寻的东西——自然的“崇高”(the sublime)。据称,透纳曾将自己绑在一艘蒸汽船的桅杆上,以便在暴风雨来临时感受到其威力。他用瑰丽的云彩、海浪和暴风雪展现自然之壮美。泰特美术馆藏有透纳最丰富的油画、水彩和素描作品。
格里松山的雪崩,透纳,1810(图 / Tate Britain)
2014 年的电影《透纳先生》,这位演员还出演过《哈利·波特》里的“小矮星彼得”(图 / imdb)
风景画甚至带动了乡村旅游,威尔士、湖区和苏格兰吸引了大量游人,在工业革命的蒸汽和浓烟里,人们试图在这里“保留”田园牧歌的美好想象。
从工业和贸易里赚到钱的新兴中产阶级成为新的买家,他们愿意买一些中小尺寸的作品装饰自己的客厅,“橱柜画”(cabinet painting)是时兴的畅销品。但中产买家们不喜欢黑暗的蒸汽、码头、汽车,他们更喜欢一些容易“看得懂”的作品。
除了策展人的导览前言,泰特扎实的策展功力还体现在每一幅作品的展签,简短的文字提供足够的补充信息,Anne 希望中国观众可以注意到这些“彩蛋”。
美国画家 Whistler 的作品《夜曲》也被收录在本次展览中,他描绘了 1875 年泰晤士河畔的一个花园。不同于之前的田园风光或是壮美的自然,Whistler 用黑色和金色的影影绰绰描绘了城市的一处街景,人们常常用一场烟火结束热闹的夜生活。但这“惹怒了”当时的艺术评论人 John Ruskin,他批评在工业化已经严重污染城市之时,这幅平庸的画作是对丑陋现实的美化。你可以在这幅画一旁的文字里读到后续故事,Whistler 将艺评人告上了法庭。
在泰特官网,泰特的研究员们补充了这则艺术圈“花边新闻”背后的严肃议题。
Whistler 赢得了这场官司,但除了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幅《夜曲》被媒体嘲讽,再也没能卖出去。不久后画家宣布破产。而输了官司的 Ruskin 也需要消化这股冲击——城市街景有什么好看的,还是被工业“毁了”的街景。
长久以来,艺术在为上流阶层专享时,也自认为负有道德教化的目的。但随着中产消费和大众审美,对于“什么值得被观看”,人们给出越来越多元的解读。
黑色与金色中的夜曲,Whistler,1875
艺术家和评论人的法庭对峙,这幅讽刺漫画也被收录在泰特关于风景画历史的研究之中。(图 / Tate)
康斯太勃尔呈现了苏格兰南部一处沙滩上的“贫富不均”(《布莱顿链条码头》),滨海大道上举着洋伞观景的富家小姐,和另一侧劳作中的渔民。
乔治·克劳森绘制伦敦北部一处农田中的劳作场景。展签提示,画面中原本只有两个穿着朴素的农民,但画家为了“提高作品被出售的几率”,他又加上了一个穿着粉色裙子的小女孩,以家庭氛围冲淡严寒中劳动者的艰辛——除了庄园、旷野,当时的中产买家并不喜欢“真实”的农村场景。
“看起来这有些矛盾,艺术家有自己的主张,但也要考虑到买家的品味”,Annie 告诉我们,“总要活下去,哪个时代不是如此呢?”
直到更晚近,1934 年,英国画家爱德华·伯拉来到纽约,他绘制了哈莱姆区的一处街景,画面的主角是几个爵士乐打扮的黑人移民。距离透纳和康斯太勃尔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画家们对“风景”的定义发生了巨大变化。
冬日劳作,George Clausen,1883。可以想见,真实的农活场景不大好卖。
Constable 于 1826 绘制的布莱顿链条码头,沙滩上的“贫富不均”
Edward Burra 1934 年在纽约绘制的 Harlem 区,100 多年过去,人们对“风景”的定义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些年,博物馆美术馆热衷于扩张,特别是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催生的“毕尔巴鄂效应”之后,更容易被人们看到的是它硬体建筑的那部分,由知名建筑师为其量体裁衣,严肃的博物馆成为时尚的城市文化消费地。但归根结底,博物馆与一般网红店的区别还是在于策展。
Anne Lyles 是泰特美术馆成长起来的艺术史家,但她回忆,三十年前,刚刚加入泰特的年轻人们“还没有这个荣幸可以安安稳稳做研究”。当时的泰特还只是伦敦一处有些边缘化的机构,掌握了不少珍贵藏品,但空间有限,定位不明。
1988 年 Nicholas Serota 出任泰特馆长,开启了泰特 30 年的扩张史。
Serota 向泰特基金会的董事们提出,要将泰特分为两个馆,各有定位,其一专注英国艺术,另一个关注国际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前者就是如今的泰特不列颠,后者则是 2000 年成立如今名声大噪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今年 4 月,泰特公布了一批历史档案,涉及 Serota 在提出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后面临的种种困难,他曾在接受《卫报》采访时回忆,那是他最艰难的时刻。
董事们有些举棋不定,1991 年,英国刚刚加入欧盟,在笃信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董事们担心强调一个专注英国艺术的展馆是否合适,甚至有人提出只保留 1900 年之前的英国艺术作品。(如果这个提议当初通过,泰特本次上海展览的藏品将减去不少)。但 Serota 坚持,英国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今泰特不列颠收藏了 1500 件至今五百多年的英国艺术品。
Serota 的早期改革还包括透纳奖(The Turner Prize),1984 年设立的透纳奖原本面向写作者、策展人和艺术家。Serota 改变了授奖规则,只有 50 岁以下的英国艺术家有资格申请。泰特还为每年入围的候选作品组织展览,与电视台合作,向人们普及,这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
争议声中,透纳奖迅速成为鼓励英国年轻人的“艺术界奥斯卡”,有人认为它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比如 2015 年的获奖者是一个建筑师团体 Assemble,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在利物浦一个街区的建筑物改造。
90 年代初,这个扩张计划总算获得了支持,Serota 开始为现代美术馆寻找新址,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处废弃发电厂被选定,年轻的 Herzog & De Meuron 事务所成为它的改造者。2000 年开放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以标志性的烟囱和 2016 年新改造的油罐艺术中心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泰特“帝国”的缔造者,前任馆长 Nicholas Serota (图 / Tate,Copy right / Hugo Glendinning)
Serota 被认为是泰特美术馆“帝国”的缔造者,1988 年上任直到 2017 年离任,他用了 30 年让艺术品不再是上流阶层的专属物,也不再是冷清美术馆里小圈子的研究和谈资。提起泰特现代美术馆,人们还是能记起 2003 年,埃利亚松在馆内呈现的那轮“人工太阳”。去年,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游客人数达到了 570 万人次,远远超过纽约 MoMa 的 280 万。
但等到艺术越来越大众,新的问题又来了。2012 年透纳奖的获得者 Elizabeth Price 告诉《卫报》:“我讨厌人们总是说艺术需要变得有趣,或是艺术创作需要让大众‘参与进来’。不,我不认为这是必要的,实际上大部分的‘参与’都把公众当成低龄的婴儿来讨好,不鼓励人们有任何思考和反思。”
在 Anne 眼中,这并不是个新问题,就像早期风景画创作者在艺术创作和买家品味之间进行的微妙把握一样,“人们需要定义什么是值得被观看的‘风景’”。
注:展览时间为 2018 年 04 月 27 日-2018 年 08 月 05 日
地点:上海黄浦区人民大道 201 号上海博物馆一楼
(文中未标明出处图片均由 Tate Britain 提供,题图为电影《透纳先生》剧照)
参考消息网3月26日报道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3月24日发表英国自由撰稿人马克·安德鲁斯题为《在上海,终于见到隧道尽头的光亮》的文章,讲述了前者亲历的上海抗疫过程。现将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1月中旬,在人潮涌动的上海豫园,装备着三脚架的摄影师与挥舞着自拍杆的游客们争抢着空间,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暮光。这时离中国春节还有一个多星期。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我们几乎没有察觉,但空气中漫透着某种更深的寒意。新冠病毒即将来袭。
时间快进到两个多月后的今天,随着企业复工、仍然必须接受体温检测的市民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上海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但是作为一个亲历了这次大流行顶峰的人,我的经历眼下对我的西方朋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农历鼠年于1月25日到来时,中国交通和工业中心武汉的危机正全面发酵。随着新冠病毒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扩散,当局实施了日益严厉的控制,就像我们目前在西方国家看到的情形一样。
中国人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古怪地囤积卫生纸,他们抢购的是口罩。到1月底,口罩全部售罄。一些人自制了临时替代品,还有人在出入公共场合时完全把自己用塑料制品罩住。但是大多数人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这一点显然与英国的情况不同,尽管为期一周的春节假期充满了诱惑。
往日人头攒动的外滩只有几个安静的人影。
通常,中国春节期间会上演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但为了阻断病毒的传播,大多数企业被要求在春节假期之后再停工一周,学校则延期开学。
居民小区变成了堡垒。保安配备了额温枪,除一两个大门以外的所有出入口都被封死。非居民不得进入小区,快递员只能送货到小区门口。
当2月5日我去一家超市购物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我也在接受体温检测之后才被允许进超市。为数不多的冒险前往超市的顾客急匆匆地四处奔忙,他们在把商品装进篮子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
到2月10日,大多数通常会在假期结束后恢复运营的公司都没有复工,其他公司则展开了远程办公。胆子大的酒吧和餐馆开张了,它们都用额温枪和免洗洗手液迎接顾客。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生活断断续续地得到了改善。2月初,地铁列车几乎是空驶的状态,但是2月中旬以后,当我带着相机回到外滩拍照时,我注意到地铁里的人多了起来。人们拖着行李箱,返回这座城市——他们要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每天都要接受体温检测。
2月底,我第二次造访豫园,这一次周遭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超市的情况有了起色,一股消毒水味向我袭来,货架上的货物也多了许多。
整个中国的状况同样在好转。现在的新增病例极少,而先前感染的人也大多出院了。设法熬过停业期的经营单位再次开张,随着春季天气转暖,人们开始从蛰居生活中走出来。
现在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完全恢复常态,但是已经很接近了。在上海郊区,健康的年轻人在微信上贴出他们在油菜花田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在上海附近,杭州的西湖又一次迎来了游客。
空气中的寒意已经消散,黄昏也转换为了白昼。
1840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
战争的结局大家已经知道了:清朝军队被船坚炮利的英军击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按照这个条约,中国不但要割让香港岛,赔偿2100万银元,还向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谈判代表耆英、伊里布等人主动找到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希望继续交涉。我们知道,清朝官员对英国人畏之如虎,为何主动找上门呢?
原来,清朝方面想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五口通商后,必然会有大量外国人来到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居住。如何管理这些外国人?外国人与中国人发生纠纷、诉讼后怎么办?
于是,1843年,耆英与璞鼎查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在《虎门条约》里规定,在通商口岸划定一块区域,允许英国人租地建屋。在这一片区域上的英国商民,均由英国管事官进行管理。这一块区域,因为是租界建设,被人称为“租界”。
这样一来,清朝地方官就“省事”多了。
1843年11月8日,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带着3名属员,乘坐一艘“麦都萨”号商船,兴冲冲地来到上海,准备开办领事馆,划分租界。
我们知道,英国依靠中英《南京条约》,在中国开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4处地方官都不欢迎英国人的到来,特别是广州,“自江宁和议有省城设立栈房及领事入城之约,粤民犹持旧例,愬于大吏,不省,乃举团练,众议汹汹,不受官吏约束。”广州老百姓自发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连官吏都约束不了。
巴富尔的上海之行到比较顺利。上海道台宫慕久接待宴请了巴富尔一行,还于11月10日,登上巴富尔乘坐的“麦都萨”号商船,进行礼节性回访。
当时,巴富尔打算在上海城内找一块地方,开办领事馆,划分租界。宫慕久也不反对,只是说,上海城内拥挤不堪,恐怕是找不到空房子了。巴富尔不信,带着属员亲自来到上海街头。那时候,来上海的外国人并不多。4个外国人,立即成为上海老百姓围观的对象。
这边,宫慕久见巴富尔真的亲自去寻找房屋,也慌了,便安排一名姓姚的广东商人出面,将自己的房屋以每年400银元的价格租给巴富尔,借此机会,把英国领事馆放在地方官员的监视之下。
姚姓商人极具商业头脑,他在配合地方官员监视英国人的同时,“脑洞大开”地想到,向好奇心极强的上海老百姓兜售门票,参观对象自然就是住在自家家里的几个外国人。于是,每天都有许多上海老百姓花钱买票走进姚姓商人家里,近距离地围观外国人:“而且都是非常之富于好奇心,对于洋人的吃、喝、剃须、洗手、阅书、睡觉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
不知道那些被当作展品的外国人心里是什么感想?
【参考资料:上海公共租界史稿》《百年上海租界是如何管理的》等】
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展越来越火,相关职业的前景也是很不错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少学生选择攻读英国传媒专业,那么,英国传媒专业具体分为哪些?该如何申请呢?下面为大家一一揭晓。
英国的传媒 , 一直悄悄地渗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也许你为练习英语而开始接触BBC, 继而被各种优质的纪录片所吸引;英国人把各种报纸都办的风生水起,除了知名的《泰晤士报》,连专门报道花边消息的《太阳报》,也因为八卦的很专业而成为世界“第一小报 ” 。
英国有众多综合排名世界领先的高等学府,而英国大学的传媒专业也是实力强劲。众多名校使英国成为培养国际传媒行业人物的摇篮,而众多强大行业的背景支持,使传媒专业成为英国本土前途最光明的专业之一。
英国传媒专业分类
1、营销类广告传媒
广告行业一般更注重广告的创意和设计,因此广告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于营销类广告传媒的学生而言,可通过学习该专业掌握广告以及广告行业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就业方向:该类学生可进入私人企业,从事销售、品牌经理、广告设计、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工作,也可进入政府部门。
2、大众传媒、媒体研究类
该专业通过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传媒的基本理论,进而提高学生在电影电视、平面媒体、通讯机构的实践能力。
就业方向:该类学生可成为专业的公关人员,也可选择在传媒行业工作。
3、媒体管理、传媒管理
该专业倾向于传媒行业内部的管理和流程改造,使学生更了解传媒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
就业方向:该类学生可从事媒体管理和传媒机构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可从事其他行业的管理工作。
4、创作表演类
这类专业比较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侧重于影视表演方向。
就业方向:该类学生可从事导演、艺术导演、脚本写作、摄影、编辑等相关工作。
这类专业比较复杂,推荐好学校有:UCL,诺丁汉,爱丁堡,纽卡,UEA,KCL,格拉,Sussex,华威,布大,南安,利兹,伯大,约克
5、新闻学
英国的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新闻采编、新闻采访技巧、新闻摄影、新闻评论、节目主持等实用性技巧。
就业方向:各类新闻节目支持人、新闻记者等,英国此类专业学生拥有很强的业务实践能力,因此广受好评。
英国传媒专业热门院校推荐
1、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缩写LSE),简称伦敦经济学院或伦敦政经。创立于1895年,是英国久负盛名的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为伦敦大学联盟成员,也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成员。LSE的传媒学院在全球名列前茅,属于英国传媒类第一梯队,在传播学方面研究十分突出。
LSE传媒专业开设在【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媒体与通讯学院,一共有8个专业方向:
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媒体和通信
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track)媒体和通信(研究追踪)
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Data and Society)媒体和通信(数据和社会)
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Governance)媒体和通信(治理)
MSc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媒体,通信和发展
MSc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政治和通信
MSc 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战略沟通
MSc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全球媒体和通信
2、伦敦国王学院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简称King's或KCL,伦敦大学的创校学院,世界顶尖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享有极高美誉。英国金三角名校,罗素集团成员,科学与工程南联盟成员。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建于1829年,同年授予皇家特许状,为历史最悠久的英国大学之一。KCL在2020年TIMES英国大学排名第30名,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3名。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文化,媒体与创意产业学院: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MA文化与创意产业
Arts & Cultural Management MA 艺术与文化管理
【Depart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学学院方向下,有5个专业方向:
Digital Humanities MA数字人文学
Big Data in Culture & Society MA大数据在文化与社会
Digital Asset & Media Management MA数字资产与媒体管理
Digital Curation MA数码策展
Digital Culture & Society MA数字文化与社会
【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电影研究学院方向下,有1个专业方向:
Film Studies (Film & Philosophy pathway available) MA电影研究
3、华威大学
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位于英格兰中部华威郡和考文垂市交界处,创立于1965年,是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华威大学在工、商、政、学各界均拥有卓越的口碑,在业界与牛津、剑桥、LSE、帝国理工、UCL并列被视为世界九大投资银行(Bulge Bracket)在英的6所目标院校(Target School)。传媒和戏剧专业多次荣膺英国专业排名第一。
华威大学的传媒类专业,有媒体/通信和电影方向,分别开设在【Cultural Policy Studies, Centre for】文化政策研究学院:
MA in Arts, Enterprise and Development艺术、企业和发展
MA in Creative and Media Enterprises创意和媒体企业
MA in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全球媒体和通信
MA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Policy and Management国际文化政策与管理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Department of】电影与电视研究学院:
MA in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电影与电视研究
MA for Research in Film and Television Studies 为研究式电影与电视研究准备
4、卡迪夫大学
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 简称卡大,是一所位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加迪夫的顶尖公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卡大新传学院是欧洲首个新闻教育研究生院,其传媒学位居英国第4,全球第25位,被《卫报》誉为新闻界的“剑桥大学” 。
卡迪夫大学传媒与媒体研究专业主要研究媒体,文化产业以及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学习,你会对媒体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历史与文化基础以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一定了解。
卡迪夫大学的传媒方向专业,开设在【School of Journalism,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新闻,媒体与文化学院 方向下,一共有11个专业方向:
MA Broadcast Journalism广播新闻学
Computational and Data Journalism计算机与数据新闻
MA Digital Media and Society数字媒体与社会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国际新闻学
MA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国际公共关系和全球传媒管理
MA Journalism,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新闻、媒体和传播
MA Magazine Journalism杂志新闻学
MBA Media Management媒体管理(MBA)
MA News Journalism新闻学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政治传媒
Scienc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MSc)科学、媒体和交流
5、威斯敏斯特大学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综合排名并不出色,但是其传媒专业却是英国第一梯队的强校。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艺术设计学院拥有全英唯一的中国传媒中心,与学院所属的印度传媒中心,非洲传媒中心,阿拉伯传媒中心并行。
中心除了进行学术研究之外,多年来还一直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英国外交部、中央电视台、上海广电集团和湖南广电等提供培训课程,培养传媒及电视制作领域的高端人才。对于研究,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媒,艺术与设计学院是英国最成功和最受好评的院系之一。
该校传媒专业开设在【Media, Arts and Design】媒体文化与设计方向下,一共有13个专业方向:
Communication MA传媒学
Digital and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LAB MA数字和交互式讲故事LAB
Diversity and the Media MA多元化与媒体
Global Media MA全球媒体
International Media Business MA国际媒体商业
Media and Development MA媒体与发展
Media Management MA媒体管理
Media, Campaigning and Social Change MA媒体,运动和社会变革
Multimedia Journalism (Broadcast) MA多媒体新闻学(广播)
Multimedia Journalism (Print & Online) MA多媒体新闻学(印刷与在线)
Public Relations MA公共关系
Social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MA 社交媒体,文化和社会
Film, Television and Moving Image MA 电影、电视和动态影像
6、利兹大学
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创始成员,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一,世界大学联盟成员,白玫瑰大学联盟成员,N8大学联盟成员。利兹大学的传媒学院是国际一流的传媒学院之一,LinkedIn的调查表明其是成为"媒体人"的最好学术途径。
利兹大学传媒专业开设在【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传媒与传播学院 方向下,一共有八个专业方向:
MA Film, Photography and Media电影,摄影和媒体
MA New Media新媒体
MA Communication and Media传播与媒体
M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际传播学
MA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国际新闻
MA Media Industries媒体产业
MA Political Communication政治传播
MA Promotional Media宣传媒体
7、格拉斯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简称格大,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老牌名校。格大始建于1451年,是全球最为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英语世界国家第四古老大学,同时也是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和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创始成员。格大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7名,在2020年TIMES英国大学排名第16名。
格拉斯哥大学传媒专业主要开设方向有以下: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政治传媒学
Film Journalism电影新闻学
Media, Communications &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媒体、传媒与国际新闻
Media Management 传媒管理
8、谢菲尔德大学
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简称“谢大”,英国老牌名校,英国红砖大学,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谢菲尔德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8名,在2020年TIMES英国大学排名第26名,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于2018年和2019年皆位居英国新闻专业排名中的第1位。
谢菲尔德大学的传媒方向专业,都是新闻相关领域的,开设在【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Studies】新闻研究学院 方向下,一共有六个专业方向:
MA Broadcast Journalism广播新闻学
MA Global Journalism全球新闻学
MA International Public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国际公共与政治传媒
MA Journalism新闻学
MA Magazine Journalism 杂志新闻学
MSc 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学传播学
随着现如今我们大家的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所以就有很多的人早就已经住进了公寓,而且这些全部都是现代化的繁华,但是往往非常欣赏的东西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说现实版的猪笼城寨,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更是让很多的人都想来这个地方去居住生活。
而被称之为猪笼城寨的上海公寓,这个地方最一开始是由英国人所建造的,现如今早就已经被列为了不可移动的文物了。这个地方就是隆昌公寓,而这个地方作为最早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不断的流逝,来到这个地方的人是非常的多的,而且这个地方更是居住证250多户的人家。
这个工艺就好像是古罗马的都收场一样,充满着非常浓厚的西方的气息,而这个地方又包含着一些东方福建土楼一样的外表,其实大家曾经在周星驰的电影里面就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猪笼城寨儿,这个地方的整体布局就好像是一个同行一样,中间却是一个宽敞的大院子。
所以说,如果你站在院子里面的正中间往天上看的话,就一定会被这个地方的景色所震撼到,因为密密麻麻的们包围着你,就好像让你置身在了一个围城当中一样,其实相信大家在电视上面肯定也经常看到这样筒子楼的存在,但是这样的一个同志楼下是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的,所以艺人说家家户户就好像群居一样。
但是如果一家人里面有稀奇的吃的的话,就会拿得出来一起分享。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就让这个地方一起生活的人们去紧紧的相连在一起,而且更是将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地方在上海当中更是拥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了,所以这个地方在04年的时候就被列为了不可移动的文物。旅游之前,先上马蜂窝。
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冻,我们才知道当初在外滩沿岸盖楼是要执照的,审查标准极其严格,中外一视同仁。而且我还知道,有一个英国人,对外滩的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有一个中国名字:爱德华·金能亨。
金能亨在1868年3月至1869年12月担任了将近两年的工部局总董,在他卸任后,原来的副总董亚当士,打算顺应“一些可能会得到好处的人”的舆论,对外滩沿岸进行某些必要的“手术”,使“外滩这块愉快的散步场地,作为停靠船只的码头之用”。
金能亨对这样的决策深感忧虑,尽管亚当士的想法代表了资本的力量,而码头的建造也的确可以创造立竿见影的GDP。金能亨离开上海来到日本横滨不久,得知外滩着手改造的消息,经过辗转难眠的一个夜晚,他写了一封信给继任者亚当士。这封信写了整整4页信笺,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的汉译件也有两千余字。
主要内容是说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由于那些业主在使用他们的产权时贪婪成性,将房子建造至沿街,连一寸土地空隙都不留,这样,外滩的腹地便变成了糟糕的地方。外滩是居民在黄昏漫步时能从黄浦江中吸取清新空气的唯一场所,亦是租界内具有开阔景色的唯一地方。
总之,金能亨利用自己的威望,希望继任者不要再在外滩沿岸建造乱七八糟的码头了,留出大片空地供游人散步,倘若绿化带原有的长椅不够,而且经常“被华人劳动阶级独占”,就干脆多安装一些。
金能亨希望外滩美丽、人文、和谐,赞成吸引来自世界一流的交易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来这里落户,使之成为金融中枢。他的这封长信,显然对工部局的决策产生了影响,他以超前的眼光为外滩作出了功能定位。
在金能亨的推动下,外滩在1870年以后迅速改变面貌,其簇新的身姿开始出现在摄影作品和油画画面上,它的悠闲身影——包括建筑、绿化与雕塑等人文因素,让人产生许多关于故乡的遐想,成为历史的不灭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外滩逐渐变成了上海最重要的地标,变为了上海首选的景观标志,变成了上海的象征。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许多大工程都在建设当中,跨海大桥、城际铁路以及各大水利工程等等都不断完工,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上升。在西方许多人的眼中,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基建狂魔”,似乎对这基建这方面非常着迷,不过看到如今中国的崛起速度,他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都把中国成为一头沉睡的狮子,那么,这头狮子现在已经醒过来了,它将带给世界巨大的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上海一间酒店关注过,它的名字叫做上海佘山世贸洲际酒店,这是世界上首个建设于深坑内的五星级酒店,地址位置十分特殊,且外表也是异常吸引人。佘山世贸洲际酒店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深坑酒店,它是于2013年三月正式动工打造的,历时两年多,于2015年年底竣工,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佘山世贸洲际酒店的总投资达到了6亿人民币,而如今其内部也是别具一格的。
佘山世贸洲际酒店的总设计师是一位英国人,马丁·约克曼,这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设计师,最大的喜好就是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盖房子,迪拜最著名的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他也有参与设计,在沙漠中立起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然而,佘山世贸洲际酒店位于的深坑在数年前是日本人的采石场,最深处可达88米,直径在280米左右,看起来就像上海市的一道“伤疤”。而当时一位叫许荣茂的人就拿到了这块地,想将其打造成一个世界奇观,后来就想到了建造酒店,世界上最低的酒店。
可是,这可是一个难度系数相当大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许荣茂也无计可施,最终请来了马丁·约克曼和他的团队。当马丁·约克曼看到这个深坑时就被深深地迷住了,脑子里开始幻想各种可能,随后就和团队开始设计,然而,光是论证反向施工、暴雨倒灌以及运输等问题就耗费了7年的时间,面临的挑战实在太大。最后,马丁·约克曼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以及撕毁了数百张设计草图的情况下,通过了最后的设计稿。
前前后后花了将近12年的时间,马丁·约克曼终于将上海这道“伤疤”变成了一个世界之最,他可以说是佘山世贸洲际酒店的最大功臣。不过,他的团队以及各位中国设计师也是功不可没的,有了他们的大胆的设计以及精明的头脑才有如今的“深坑酒店”,不得不说,他们的能力实在太强大。
如今佘山世贸洲际酒店已经正式开放,如果有机会去上海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体验去体验一下,这间酒店和普通的五星级酒店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哦。好了,大家对于马丁·约克曼这位设计师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觉得佘山世贸洲际酒店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值得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于开篇之前:这篇文章的主要受众可能不适合一些个对英国大学比较了解的骨灰级选手,写这篇长文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国内的一些家长对英国的大学会产生更多直观了解。可以不仅仅是通过中介给的Times宣传手册而从上往下看,或根据每年出炉的各类QS榜单去垂直地看一些学校的强力程度。这篇文章将直接扎到土里,让你的我的他的能对英国的学校有更多元的了解,也是最直白地了解。
首先什么是985?即双一流大学,此一流为世界一流,亦是本土高水平学校,为科研成果助力。
国内有最早的C9学校,其实英国也有G5这一说,C9可能对应初代的Oxford,Cambridge,Imperial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学院IC),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伦敦政经LS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UCL)。
G5可以说是英国标准的985配置,为什么这么说了。
一般985具备以下条件,一全名认可,二是资产阶级和富人的最爱,也是暴发富想拼命砸钱都要进的学校之一。出过很多科研成果,接受过很多校友资助,每年学校都能拿一些像样的奖,不差学生,不愁没有生源,名气就在这。
G5就是这样的学校,是英国富人的最爱,在全球也有相当影响力,不管是当地有名望有权力的议员还是百年传承家族的old money,或是新晋的new money,都乐意把子女往这些学校送。
除了G5,其实还有特别古老有底蕴的学校也在985的名单,深受当地的贵族,新贵,喜爱。暴发户也会把子女往里面送,企图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这类学校有杜伦Durham,圣安德鲁斯St.andrews,爱丁堡Edinburgh。爱丁堡虽然建校时间也久,但依旧不属于这范畴。这类学校自带底蕴,经久不衰,基本都是一八几几年就开了校,为英国全方面输送可塑之才,有政界、法律界、科学界、学术界、商界、艺术界、媒体界、运动界等各个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在欧洲和北美也有极为沉重的reputation。
当然,除了古老大学,还有中部位置的985,爱丁堡Edinburgh,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其实这个学校也很古老,和UCL同时期学校,放这里好对比)布里斯托Bristol,以及曼城的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等等都是其中佼佼者,之后还有年轻大学像黑马一样展露头角像Warwick这种,也是985种子选手。
所以以上这些学校,如果非要对比,是国内学生心目中比较公认的985之选。但如果在英国人眼中的的话,其实我也有问过一些当地的native,他们基本认可的学校其实是G5+Durham+St.andrews这类的为主。当然Bristol这类的他们也会觉得很不错,其他的像我们国内很喜欢的王曼爱华他们心里地位就稍差一线了。但也是他们认可的好学校。
其实还有个学校是漏网之鱼,这个学校是巴斯Bath,也是个年轻学校,学校其实有很多优质点,校监也是王室,每年也得到大量的资助和教育拨款,研究质量也很高。但这个学校比较小,只有四个大系,不是综合学校,招生还比较精简,而且师资和生源整体比较少,所以受到QS等拖累,但在当地口碑都不错,也是富人爱去的一个学校,本科也相当不错,他们家本科预科也是顶级预科之一。其实是和Warwick这种学校差不多的黑马。但他也不够黑马,没Warwick舍得下本钱。
所以这个学校可能是介于985和211的那根纽带,可上可下,摇摆不定。学校是好学校,但申请难度方面,尤其是硕士其实门槛相对前面的是偏低的。因为生源抢不过没办法,自带弱点。
再整理下,在英国地区,当地人心中,985的List如下:
头部G5+Durham+St.andrews;
中部:King's(KCL),Bristol,Edinburgh,Manchester,Warwick;
末部:Bath,桥梁的作用
说完了985,我们再说下英国哪些大学可以被称作211。project 211的含义其实是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他可能只在他那座城最出彩。
这类的学校其实英国是以罗素集团成员的学校为主,英国有24所,也是研究质量比较高,每年获得英政府拨款比较多的学校。在当地都是最好的那一个学校,可能有的是市里,有的是小镇。
这些个211其实也有权重之分。头部的是伯明翰Birmingham,格拉斯哥GLasgow,谢菲尔德Sheffield,利兹Leeds,诺丁汉Nottingham,南安普顿Southampton,利物浦Liverpool这几个为主,然后中部的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Belfast,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MUL,以及卡迪夫Cardiff,埃克塞特Exeter这几个为主了。再有就是约克大学York,纽卡斯尔Newcastle这些构成尾部阵容了。
头部的211其实很多具备其他的称呼,比如英国的红砖大学,主要出现在英格兰的六大重要工业城市而成立的高等研究学院。所以学校一般都是每个相对大点英国城市的招牌。比如Birmingham,Leeds,Sheffield以及Liverpool这几个。其实Manchester也是,这些都很工业,城市也有明显的工业革命留下的残痕。
至于其他的学校,很多就沦为一本或双非了。这里面就不一一细说了。
当然,这些list里面还漏了很多重要的学校,比如只收硕士和博士,不参与排名的伦敦商学院LBS,这个学校就是很特殊的存在,他有等同于G5的名气和实力,算是很强的财经类学校。这类学校以LBS为头,妥妥的金字塔尖存在,伦敦的还有委身于伦敦城市的CASS商学院(现在叫城市商学院),类似国内央财和上海财经这类学校,同样和cass有点类似的一个学校,它叫亨利商学院,委身于于雷丁大学,他们家的商科也是真的好。以及同样是地处偏僻的兰卡斯特Lancaster,这个学校被称作超五星商学院,学校开设课程之宽泛,科研质量之雄厚,培养商业人才之多,也是当地比较OG的一个学校。也是地理位置和QS排名双料都不如人意。但像极了国内的西财和中南财这类学校。也算是个财经211吧。当然,不是说就这么几个学校是最好的商学院了,其实这几个只是其中一部分,像曼大,巴斯,爱丁堡,华威,以及g5的商学院课程也是一等一的秀。之前有说过十大商学院,其实真没说错什么。
除了这些特殊的学校,还有一些像Goldsmith,Westminster,Leicester,UEA,这类的类似国内江南大学或中国传媒这类性质的学校,专注一个领域研究到精致。
也有像皇家音乐学院RCM和伦敦艺术学院UAL这类的学校是匹配八大美院一样的存在的。英国还有伦敦电影学院等也是类似国内上海上戏,北影这类的存在的。
以上提到名字的学校,其实在英国当地都算是称得上的好学校了。再靠后的,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了。
总了个结:还是那句话,这个整理可能对我们这种从事这个行业比较久,比较专业的人士来说就不痛不痒,有点没有意义了。但对那些刚刚了解留学,特别是对英国大学没有统一概念的学生来说是一篇很多的菜鸟指南,适用于小白。当然,整理方面可能会有漏洞或对比不恰当的部分。大家就不要那么吹毛求疵,peace and love一点哈。如果给你的母校定位说的低了,或说得有失偏颇了,大家也可以在留言的地方指出来,让大家更客观地去认知。怎么直白怎么来吧。
北京,记者会现场,巴基斯坦记者阿斯加尔戴着口罩,记录着中国抗“疫”的最新进展;
上海,闹中取静的小巷,英国人富克斯偶遇热情的中国清洁工,用中文互致问候;
武汉,火热交流的网上聊天群,美国学者麦克科伦和中国学生一起,研讨科研论文写作……
他们是疫情中选择留在中国的外国人。见证中国战“疫”的有力举措,感受中国民众不畏困难的坚韧,体会中国社会互帮互助的温情——他们在留守中期待战“疫”成功,在感悟中更加了解中国。
英国人富克斯常驻上海,是一档名为“中国马赛克”的英语播客主持人。得知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他正在日本休假。“春节假期结束后,我是否回去,需要作出选择。”
富克斯决定回中国。“上海是我的家,回去不需要犹豫。”
这个决定按下了富克斯深入了解中国的“启动键”。此前他广邀在华外国人讲述生活点滴,一个个中国故事如马赛克般五彩斑斓,节目也由此得名。如今,中国人抗击疫情的坚韧不拔和互助精神让他感动。
“一回到上海,我那85岁高龄的邻居特地来问候,欢迎我回家。”富克斯说,疫情中的关爱触动人心。
守望相助的精神同样感染着麦克科伦。社区实行封闭管理后,他所在的社区组织了团购活动,统一为居民买菜。社区志愿者也每天致电询问他的身体情况与物资需求。“我囤了十天的大米、青椒、番茄和鸡蛋。志愿者在协调居民需求上做得很棒。”
“如果没有食物供给,居民会陷入恐慌。而事实是,武汉的后勤支持在努力让居民过得舒适。”麦克科伦说,“这一切都组织良好、有序,显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与组织能力。”
“加油中国!”“中国一定会成功!”一句句暖心话语的背后,是在华外国人对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成效的信心。
“疫情中,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组织力、沟通力和适应能力。”富克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