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评级是帮助大学进行自我评估和持续改进的世界级标杆。近日,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公布榜单,乐卓博大学多项专业名列前茅。
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
乐卓博大学体育相关专业名列世界第38位;
护理专业、考古学专业名列世界前100位;
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名列世界前200位;
英语语言和文学、语言学、农林学、会计与金融、法律均位列世界前300位;
生物科学、数学、商学、经济学等专业位列世界前400位;
与2019年相比,乐卓博大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排名上升42位,而艺术与人文学科排名上升12位。
此外,乐卓博大学被评为QS Star五星大学。目前在澳大利亚,除了乐卓博大学,只有另外5所大学获得全部八大项目的五星评级!此外,乐卓博大学Business Analytics学科入选QS最佳学科。
乐卓博大学校长John Dewar教授说:QS世界排名的提供反映大学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世界领先水准以及强有力的行业合作关系。”
“健康科学与护理领域的专业水准以及广泛认可、考古学的优秀教授与杰出声誉,是我们能位列世界前一百名的关键。”
“而体育学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我们耗资50亿澳币的未来大学城计划。”
耗资1.5亿澳币的世界级体育公园
“未来大学城”计划是乐卓博大学与维多利亚州政府在2018年底正式实施的建设规划,即未来的十年时间内,花费50亿澳币共建“未来大学城”,把Bundoora地区建设成为占地235万平方米(向当于一个澳洲小镇大小)的具有多功能区域的未来之城,创造2万多个新工作岗位和35亿澳币的地区生产总值(GRP)。
而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投入1.5亿澳币建设起世界级的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将最终占地60公顷:包括世界一流的体育科学和分析研究及教学实验室、一个教育和培训中心、六个世界级大型球场以及一系列商户入驻区等。涵盖澳洲所有的世界级体育项目(能容纳10,000名左右人次),为体育赛事、训练、娱乐、科研提供场所,将成为墨尔本地区的体育地标性建筑。
强大的行业合作,优质岗位与实习
乐卓博大学是墨尔本地区最大的足球俱乐部之一、AFL澳洲足球联盟的8个创始俱乐部成员— 卡尔顿足球俱乐部的独家合作伙伴。
除了卡尔顿俱乐部,乐卓博大学与澳洲国家芭蕾舞团有着亲密的合作传统,进行着大量关于运动与康复的研究项目——通过对芭蕾舞者的定向研究,研发肌肉、骨骼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技术。
此外,还与澳洲足协、墨尔本城市足球俱乐部等多家组织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超过50个就业岗位和共计过一万小时的实习时间。此外,Softball Australia(澳大利亚垒球)也将于今年把其总部搬迁至乐卓博大学Bundoora校区的新体育中心内。
来源:图文综合自网络
这是发生在2016年11月的真实事件,到今天看来仍然感慨万分,心情难以平复。
81岁的张薰(化名)这个月迎来了她人生中最艰难的“独立日”——她要回那个“什么也没留下”的中国北京。
她提前3天来到了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苦等飞往北京的航班,饥寒交迫、不懂英语、身患糖尿病、无家人在旁。一时间,亚特兰大的华人线上组织,形成“寻找家人”的热潮。
实际上,这位跟随女儿、外孙女定居亚特兰大多年的丧偶退休教师,对于这场“离家出走”,筹划已久。
张薰的故事,被海内外舆论形容为一场“遗弃悲剧”。网络热议,老人一生的积蓄,均交付给女儿和外孙女,自己已被掏空。
然而,当美国华人圈和中国网友都表示同情并希望提供帮助时,她却以强者的姿态,拒绝谈论细节,尤其是任何有关亲人身份的。这位自我包裹极严的老人,在公众面前,始终只留下一个落寞、沉默却倔强的背影。
“护犊子”的出走者
张薰现在认为,她和亚特兰大的亲人是“和平分手”。
这种信念,在12日接到外孙女打来的电话道歉后,尤为坚定。她开始告诉身边人:“我脾气也犟,国外住不惯,分手是早晚的事。”
当时的她,正寄住在“忘年交的亲家”杨蓝(化名)家的小单间,总算可以尽情吃些白粥、水煮蛋之类的中国菜。
据杨蓝介绍,那一通电话,让张薰开心万分。不过,她继续强力抵制外界对于女儿、外孙女信息的任何询问。她说:“亲手带大的孩子,不能因为哪篇报道坏了她们的名声。”女儿和外孙女,都是老人用毕生积蓄和心力,供入名校的。
这种保护,从她乘的飞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已经开始。
7日晚上20时15分,首都机场国际到达厅,北京社工王宏宇核对了航班信息,举起写有汉语拼音的接机牌。
张薰由机场工作人员用轮椅推出,见到陌生的社工,立刻从轮椅上站起,以示康健。
王宏宇看到两个大行李箱,感受到这是有准备的“出走”。
“老人穿了厚实的棉服,戴着暖和的帽子,头发整齐,收拾得体。”若不是“遗弃悲剧”在前,王宏宇会觉得眼前就是一位普通知识分子——腿脚没有毛病,精神状态尚可。
“女儿不管您了?”王宏宇问出无数人想问的问题。
第一句回答是澄清:“我是自己提前3天出来的,不是被赶回来的。”
第二句则是发问,她有些紧张和提防:“我的事情,怎么国内都知道了?”
“我们能帮您什么呢?”王宏宇关切询问。但除了道谢,张薰没有表达任何诉求。
她的说辞,看似开明——在国外,子女本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反正在美国我也住不惯,我有退休金,在国内生活毫无问题。”
聊了没几句,此前并未透露风声的接机人杨蓝出现。在杨蓝手里,有一张纸片,写着老人的姓名等基本信息。他们此前并不相熟。老人介绍,这是忘年交的亲家。
去杨蓝家的路上,老人用杨蓝手机给王宏宇连打两个电话,反复提醒到此为止,请不要影响家人在国外的生活。
亚特兰大机场工作人员张先生陪护的几天里,听到她最多的控诉,都指向外国女婿的欺辱。
对于女儿和外孙女,她只是怅恨——虽然已经决定离开美国,但为什么女儿忽然搬家,她却没有新家的地址和电话?为什么房间被搬空,连她喜欢的小狗也没有留下?
她决定提早离开。原本订了13日回北京的机票,她却急不可待,花了100多美元,把票改签到6日,又提早3天让外孙女叫车把自己送到机场,就在机场苦等。她说:“死也要死在中国。”
回到北京的头几天,张薰一直在杨蓝家,足不出户。
12日的这个周末,她主动“搬家”。来接她的人,据说是老邻居家的年轻小伙子。张薰说,以前回国也曾在邻居家住过。
王宏宇和杨蓝提醒张薰:去邻居家住,知会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一声。张薰说不必了——她仍害怕任何信息流出,依旧要给女儿、外孙女铸好盔甲。
几天的相处,张薰向杨蓝澄清了一个事实:在北京,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已出租多年,租金归属女儿。
沉默的他们
“老太太回国的生活,仿佛都在自己的安排之中。”王宏宇感叹于张薰归国后的独立和此前报道中的处处依赖他人,判若两人。
但让美国机场里帮助过张薰的志愿者意外的是,一位移居美国多年的中国老教师,却不会英语。这些年,她究竟如何在美国社会生存?
微博上,当此事被众人斥责“子女不孝”的口水淹没时,一位从小生活在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悉尼大学博士生小朵冷静评论:其实这不是个案。在悉尼的华人社区,这些中国老人是一个沉默的群体。
小朵的母亲,在教会的华人社团做义工。这里已经成为,不少随子女来海外养老的中国老人,唯一的“避风港”。
傅博(化名)永远记得,不懂一句中文的女婿在白纸上画图示意,“今天晚上我下班回来之前,请你搬离这个房子”。
老伴去世后,女儿邀她来悉尼照顾第三代。仅4个月,就爆发了多次难以愈合的家庭纷争。
纷争,从食物开始。傅博买了腊肉、咸鸭蛋,想要“换个口味”。女儿质问:“为什么要买这种垃圾给孩子吃?你为什么不能像local(当地人)那样吃洁净的东西?”
在这个家庭,许多从中国进口的食物,仿佛都不合时宜。在傅博的记忆里,那几个月,唯一让全家都满意的事,就是把家门前的野苹果摘下做成苹果派。
遭到女婿威胁后,她匆匆收拾行李向华人社工求助。不会说英语的她,在华人帮助下办完所有手续,迅速回国。归国之后,深居简出。
而吉林的陈焕(化名)夫妇来教会时,也已是他们在悉尼的“最后一站”。两年前,他们带着大半辈子的积蓄,欢天喜地投靠独生女儿。
女儿是女强人,30多岁嫁给悉尼人。婚后,女儿提出接父母来养老,在国内生活优越的老夫妻没有犹豫。他们卖掉了国内的房子后又花了300多万元澳币买下澳洲别墅。应女儿、女婿的要求,别墅写上小夫妻的名字。
可后来,他们到悉尼后疲于照料外孙,毫无机会住进别墅。再往后,他们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被“请”回国内。此地,他们已无任何房产。
即使如此,他们仍选择不打官司:“一旦闹上法庭,女婿会和女儿离婚,房子将有一部分归属权是女婿的。”这是老夫妻为女儿筹谋的最后一步棋。
不过,在国学君看来,回国似乎并非老人最不幸的归宿,受难的反倒是那些最终留下的。
每个周末去华人超市购物,小朵都会碰到一边购物一边对父母骂骂咧咧的年轻华人。
“你什么品味,土气死了,你以为是在国内啊?”这是母亲选了一种“很不合适”的菜,被女儿嫌弃。
“你怎么买这种破东西,懂不懂营养?”这是选错了奶粉的父亲遭到的斥责。
顾潘晓(化名)70多岁,她在悉尼把3名外孙全部抚养到18周岁。海外18年,她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依旧不能独立去医院看病。
不想再忍时,她也想索性回国,但不再有中国国籍,医保将无着落。即使回国,也怕老邻居说三道四……
最终,她在国外“摒牢(忍住的意思)”。她自评:“熬着吧,就这样到死。”
“我观察到中国人组建跨国婚姻家庭的,遇到代际赡养问题,几乎都不乐观。而夫妻双方都为华人的,矛盾会缓和很多,因为都认同婚后大家庭的概念。”小朵已见过身边几十个案例。
究其原因,小朵觉得主要矛盾还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西方人在成年独立后就和父母相对疏离,而配偶的父母更不会被视作家庭成员;且一些华人女性在嫁给白人之后有“高攀”心态,夫妻间不对等,妻子往往牺牲父母去迎合丈夫。
老人们在遇到家庭矛盾时,因为语言不通、社交圈窄等问题,常常处于劣势,他们只能依靠华人社区的华人医生、华人团体等民间力量,寻求极为有限的帮助。
而最让小朵觉得心痛的,是中国老人在海外遇到危机时,一般会选择沉默。她说:“如果一直保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习惯,默默忍受,那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社区机制中,谁也不会知道他们需要帮助。”
艰难的独立
张薰的故事,在美国华人圈疯传。一位和张薰女儿同校毕业的美籍华人,在微信公号“海客范”写下言论《嫁了洋老公还养爸妈不?》——“如果我父母要求过来跟我长住,我估计会被逼疯,这不是赡不赡养的问题,而是可见的鱼死网破。”
文末,是一句深切的困惑:“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年轻时受罪最多,最有理由晚年享福,但却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最多。”
由于文中“把父母留在国内”的主张,这位名校毕业生受到攻击无数。
这一主张背后的逻辑,果真不值一提?在北京,记者见到不少这样的特殊“空巢老人”。留在故土,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出于子女“遗弃”,而是养老的“主动选择”。
“他们出去了,到国外定居了,不会再回来了。”说起一双儿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退休的女教授黄铭(化名)提高分贝,一字一顿强调。
女儿入了美国籍,儿子入了德国籍,而她自己,守着端放在客厅的全家福和锁在柜子里的爱人遗像,要把“中国公民”做到底。
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她,分外关注心理感受。今年,她总算妥协,准备请小时工,但仍拒绝保姆。她说:“用钱换不来真心。往后的日子,你越来越衰老,她(保姆)就会越来越强势。”
儿女曾多次邀请母亲去国外居住,她都婉拒,这位职业女性在晚年依旧需要独立空间。她说:“他们的家,再好也是别人的。中国,有我自己的家。”
她也安慰自己:“国外就和外省一样,往来方便。”她再年轻几岁的时候,常去德国、美国探亲。她会说英语,但仍觉得那种没有固定社交圈的生活,像是人“没了腿”。
“刚开始的几天,觉得儿孙绕膝,很好;几天以后,发现自己和社区里的人无从交谈,甚至不能独立去图书馆借中文书,要让他们开车带我。孙辈是儿女生活的重点,我就自觉往后缩。”黄铭时刻提醒自己的“次要地位”。
折中的办法是机构养老。2008年,黄铭68岁,身体健康,开始紧盯养老院的报名信息。但她满意的私立养老院,入院保证金动辄数百万元;而公立养老院,她已被排到7000多号,难以入住。
什么才是她的养老模式?她有些不确定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相比之下,两位女儿均在国外定居的清华大学田教授夫妇,寻求机构养老之路,顺畅一些。
当他们发现体力不支到无法打理一日三餐时,决定“换一个活法”。夫妇俩开车在北京城溜达,寻找心仪养老院。最终,他们选择了一家近郊的新兴养老院。在这家目前仅招收50多名老人的养老院,就有十几名老人的至亲已定居海外。
田教授说,养老观念转变不易,他们夫妻住养老院的“主动出击”、“果断拍板”,在那栋大半子女都在海外生活的教授楼里,实属创举。现在楼道里往来的,一半是老人,另一半是面孔陌生的家政人员。
不过,楼里的老人终究还是形成共识:“再难,也不要背井离乡。”
“非典型”中国养老故事?
张薰已回国并沉默,关注者也渐渐平静——不少人觉得,类似养老问题尚属小众,也就集聚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
然而,这真的只是“非典型”中国养老故事?
根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我国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实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
“现在还算比较平静,或许在5年以后,将会迎来中国人养老困境的爆发期,无论是在海外的华人社会还是在国内。”这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隋国辉的预测。
他的判断依据是,国家生育政策引导下的第一批70后独生子女的父母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未满70岁,生活尚能自理;但5年之后,这代人年逾七旬,生理和心理指标均将发生巨大滑坡。“养老压力将诉诸他们的独生子女。”
隋国辉认为,子女在海外的老人和子女在国内其它城市的老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当疾病袭来,老人通常会选择去子女所在城市养老,而不会选择出国。
出路难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指出:“老人跟随子女去海外养老,不是一个值得倡导的选择。”
对于已在海外跟随子女生活的老人,她建议:最要紧的是保持经济独立;另外,一到海外就要和社区公共机构建立联系,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和社区同类老人建立联系,即使语言不通,也必须寻找到相当于中国邻居这一角色的人交流。
这位常年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道出了海外养老之辩的本质所在——这是中国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的不对等性,老人把一辈子积攒的所有资源以及心力都交付给子女,然而正是这种全盘托付,造成两代人之间的伦理问题。
在杨团看来,自立的老人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往往更能解决好和子女相处的伦理问题。她说:“每一代人都应首先为自己而不是替下一代人考虑。每一代人都应首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其实在去留的选择之间,这些‘非典型’养老故事背后的讨论空间,不正是日益加剧的中国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养老模式和思维的转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欢在看过张薰的新闻后如是点评。
在这位教授看来,老龄化社会所提供的真正理想的社会支持体系,应该让“张薰们”获得真正的养老自主权。这正是张薰“非典型”养老故事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典型意义所在。
看完这篇报道,您有何感想呢?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您在养老方面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一起在文末留言来说说吧!
来源海外周刊
| 味姨叨叨 |
你和婴儿肌之间,
只差了一块羊奶皂的距离!
味姨服务号:weiyidaodao888
秒杀福利在此,欢迎仙女加入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又到了换季时节。
然鹅,
对于敏感肌肤的宝宝来说,
内心是抗拒的!
皮肤又干又痒,
满脸冒红痘痘,
皮肤粗糙发红......
各种肌肤问题统统找上门!
如何守护好脆弱的敏感肌呢?
别担心,有贴心姨在,
办法自然来
今天美姨给大家带来一款来自澳洲Goat Soap山羊奶手工皂。超级温和,孕妇、敏感肌,甚至刚出生的婴儿都可以放心使用。价格也很美腻哦~
品牌故事
Goat Soap的创办人因为心疼儿子身体长期瘙痒、脱皮,深受湿疹等过敏问题所困扰。因此致力于开发不含化学起泡剂、香精香料的纯天然清洁产品。从而研制出对过敏性皮肤非常有益的山羊奶护肤系列产品。
澳洲的新闻栏目Today Tonight还特别报道了一位小男孩在使用了该系列的产品后,全身过敏情况得到好转。
▲中为Goat Soap CEO,亲临现场见证
这款山羊奶皂可以说是澳洲“国宝级”香皂。还创下过惊人的销售记录,双十一当天售出价值100万澳币,约合520万人民币。看来大家都是疯狂囤货呀!
姨在某宝上搜刮了一圈,好评如潮!不止如此,连“金刚狼”休·杰克曼,都为它疯狂打call!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了。
▲左为休·杰克曼 右为Goat Soap CEO
大家都知道,澳洲是一个天广地阔的国家,有着最丰富、最优质的山羊奶源。山羊奶与母乳最接近,PH值也几乎与肌肤一致,可以让肌肤100%吸收。把山羊奶运用到护肤中真的是很棒呢。
澳洲人用山羊奶制皂之前,也经过了许多研发测试,才做出符合所有肤质的手工皂。制作工艺也比国内更成熟、安全可靠。这可不是姨崇洋媚外,毕竟人家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Goat Soap的山羊奶手工皂特别选用自家农场牧养的山羊奶,特含羊毛脂配方,让每一块手工皂都特别温和滋润。滋润营养皮肤,能有效保持肌肤水分。加上葡萄籽油,可以收缩毛孔,紧致肌肤,有效预防痘痘、粉刺。
重要的是,弱碱性配方,亲肤温和。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刺激的效果。孕妇、婴儿及敏感肌肤都能轻松hold住。
山羊奶的细分子结构,可以产生的细腻丰盈的泡沫,直径不足0.01毫米。能够渗入毛孔底层,完美吸附,达到最佳的清洁力效果。
Goat Soap原味羊奶皂
蓝色款的主要成分是纯粹的山羊奶,不添加其他功效成分,天然温和。相比牛奶,山羊奶因为脂肪颗粒体积小,更容易被皮肤所吸收。
山羊奶最特别之处在于富含EGF细胞生长因子。这种珍贵的成分能够修补老化的皮肤细胞,促进细胞新生,延缓皮肤衰老。山羊奶的脂肪分子含量可减少皮肤发炎,姨墙裂推荐给湿疹、肌肤发炎的宝宝使用。
还含有甜杏仁油、植物甘油、棕榈油等天然成分。丰富的营养成分,可对肌肤进行全面呵护。
亲肤性好,洗完脸不会觉得干涩,也不会假滑。羊奶皂的甜杏仁油成分,可以有效改善肌肤发痒、红肿、干燥。
植物甘油,不用姨多说啦,身体乳中常见的成分。能够缓解皮肤干燥,超适合敏感肌肤使用。
原味羊奶皂的接近肌肤PH值,对肌肤来说是非常柔和的,敏感肌都没在怕的。特别适合肌肤干燥、敏感、发痒的人群使用。
Goat Soap椰子油味羊奶皂
粉色款的主要成分是澳洲山羊奶+椰子油,主打改善敏感肌肤。温和清洁皮肤的同时,还能改善湿疹、牛皮癣、皮肤炎等肌肤症状。
椰子油—护肤植物精华中的贵族,可以提拉细胞间的紧密度,强化毛孔的收缩能力。帮助去除死皮细胞的外层,恢复受损皮肤,让肌肤更健康、光滑。
山羊奶皂非常温和,不会对皮肤产生任何刺激。即使刚出生的宝宝,娇嫩的肌肤也非常适合呢。
配合多种天然植物皂油,可生成新的皮肤细胞。改善干燥及过敏肤质、粉刺和头皮屑,帮助皮肤远离因老化或黄褐斑。
不含化学皂基成分,不含防腐剂,不含固化剂。全手工制作而成,天然温和。孕妇、婴幼儿都可以放一万个心使用,很安全。
Goat Soap山羊奶手工皂,滋润美白,修复肌肤,温和清洁,全家都可以用。洁面、洗澡、剃胡须功能也是很强大呢~
时尚馆新品来袭
澳门自从1999年回归之后,现在去澳门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澳门已经回归了,但由于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所以澳门跟香港一样都有自己的货币。香港有港币,澳门也有澳门币,也被称作葡币,澳门币作为中国澳门的法定货币,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早在1905年,澳门政府将发行澳门币钞票的专有权赋予大西洋银行,1910年1月27日,首批澳门币钞票即告面世。1995年澳门政府又委任中国银行澳门支行成为第二家发钞行,自此之后,澳门的发钞银行由一家变成两家,但发钞权一直为政府所有。
目前澳门的主流和法定货币就是澳门币,不过现实中在澳门使用港币的人也很多,特别是在赌场和一些高档商场,大额支付一般都使用港币,而如今人民币在澳门也是可以流通和使用的,所以现在澳门主要流通的货币有澳门币、港币和人民币。
澳门币使用范围最广的主要都是一些小额支付,比如街边小店都是以澳门币来标价的,但是在一些高档商场和赌场使用港币的人会更多,当然在澳门最受欢迎的还是使用人民币,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有贴着欢迎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标志,那为什么在澳门大家都喜欢收人民币呢?
澳门商家之所以喜欢收人民币,主要是因为在澳门使用现金支付的话,不管你是使用澳门币、港币还是人民币都是按照1:1支付的,而这三种货币又数人民币最值钱,所以商家都喜欢使用人民币支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到澳门的某餐馆吃饭,消费70元人民币,如果你拿100元人民币给商家的话,那么商家可能会找你30澳门币,而不是人民币,因为这样商家又能多赚一笔钱。
当前1人民币=1.1421澳门元,1澳门元 ≈ 0.8756人民币,如果说商家找给你30澳门币,那么这30澳门币还不到25人民币,等于你就亏了5元左右的人民币,所以如果去澳门旅游的话,使用人民币支付是相当吃亏的,去之前最好把人民币兑换成澳门币。
当然现在去澳门也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或者银联卡支付,但是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话,也会碰到一样的情况,之前跟朋友去澳门旅游的时候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想买一瓶水,标价是5澳门币,但如果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于还是用人民币支付,又白白要损失几毛钱。使用银联卡支付的话,听说是可以按照汇率进行结算,但由于在澳门没有使用过银联卡支付,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所以真正要去澳门旅游的话,最好还是在大陆把人民币换成澳门币,能省下不少钱。
综上所述,去澳门旅游,不管是人民币、港币或者是澳门币都可以使用,但如果使用人民币支付的话,会比较吃亏,所以尽量换成澳门币或者港币在进行支付。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多处建筑工地爆发疫情感染,建筑商乞求政府仍保持项目开放
伴随维州进入灾难模式,当地政府计划对企业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规定。维州建筑业正在极力推动墨尔本重大建设项目保持开放。据了解,上周,耗资3.15亿的公寓和酒店项目墨尔本大厦(Melbourne Tower)在墨尔本Spencer街134-160号的Multiplex Premier Apartments工地出现12例新冠病毒感染,有近20名临时建筑工人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这是第三个建筑工地爆发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尽管上周建筑工地爆发了疫情感染事件,建筑业领导者联合建筑工会,旨在说服维州Andrews政府,确保开发项目工地安全运行。业界坚称,建筑工地仍然可以在安全性条件下保持开放,并呼吁政府在制定针对工作场所的限制措施时考虑一些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土木工程和房地产。澳大利亚城市发展研究院(UDIA)首席执行官维多利亚·丹尼·亨特(Danni Hunter)说,保持建筑和开发部门保持开放对经济至关重要。该行业正在就此事和政府进行谈判。
St Kilda住宅用地附带开发申请转售,预期售价逾3000万澳币
知名开发商Larry Kestelman关联投资方将位于St Kilda 路的住宅开发项目附带开发批件上市销售,预期售价超过3000万澳元。据了解,该地块位于St Kilda 路596号。三年前,澳籍华人Tim Chang和Michael Xie以3400万澳元的价格从新加坡的Lian Beng手中买下了这处地块。目前,两人正在通过代理商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出售该地块的永久业权。之前,该地块上方为一个低层公寓楼,现在已经拆除,是一处空地。Lian Beng出售前已经获得了19层住宅塔楼的开发许可。大楼由Bates Smart设计,包括101套公寓。高力国际的丹尼尔·沃尔曼(Daniel Wolman)表示,这块占地1804平方米的地块是一块“空白画布”,并且附带已经获批的开发申请出售,因此将对开发商产生明显的吸引力。在过去的十年中,绿树成荫的St Kilda 路已经转变成为著名的高档住宅区,受到了很多富有业主的青睐。
“我们愿意掏包机费”,澳洲最大学生宿舍运营商Scape乞求政府让留学生入境
澳大利亚最大的学生住宿提供商Scape Group警告称,如果联邦政府制定政策,允许国际留学生入境澳大利亚,不然该国学生宿舍的入住率可能会出现大幅下降。目前,澳大利亚各大高校呼吁政府让疫情已得到控制国家的学生先入境。在接受正常的隔离和核酸检测确认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后,这些学生可以返校学习。Scape对这一呼吁表示支持。Scape执行主席Craig Carracher预计,“如果我们不采取上述’安全通道’的做法来保持国际教育市场对澳大利亚的长期信心,那么学生宿舍入住率或将从60%骤降至30%-45%左右。”Carracher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学生都想要返回澳大利亚(包括墨尔本),并通过“安全通道”来继续自己的学业,这对学生和学校双方均为有利。如果有必要,Scape甚至可以支付包机费用。
澳大利亚房价三连跌,墨尔本跌幅最大
最新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住房市场低迷情况持续,两大首府城市,即悉尼和墨尔本的房价继续领跌。根据房产研究机构CoreLogic发布的最新房价指数,今年7月份,澳大利亚整体住房价格下跌了0.6%,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跌。在首府城市中,墨尔本中位房价下跌了1.2%,至678,334澳元,跌幅位居首府城市首位。悉尼中位房价下跌了0.9%,录得866,110澳元,跌幅紧随其后。CoreLogic研究部负责人蒂姆·劳莱斯(Tim Lawless)表示,尽管房价下降幅度很大,但迄今为止,虽然有新冠病毒大流行,但是澳大利亚的住房市场仍保持相对弹性。CoreLogic澳大利亚住宅研究负责人艾丽莎·欧文(Eliza Owen)表示,自3月份以来,墨尔本和悉尼的住房价格分别下跌了3.5%和1.7%。
不相信悉尼公寓市场会持续疲软,开发商豪掷1.85亿收购Wooloomooloo的公寓用地
悉尼一处大型开发用地所有方表示,自己并不太担心新冠疫情会对公寓开发造成重大的影响。伴随新冠疫情导致公寓价格下跌多达20%,东郊富人区开发商Rafi Assouline还是同意斥资1.85亿澳元在Wooloomooloo区的William 街买地。据了解,这块地位于William街180号,占地面积达到5000平米,可以俯瞰悉尼海港大桥、Cook + Phillip公园和圣玛丽大教堂。卖家为Arnold Kluck,交易方式为3年+结算协议。据信,在这块地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吸引了众多的知名开发商,包括Mirvac、Thirdi Group和Time&Plac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Assouline表示,他计划在该地块上方进行价值超过10亿澳元的开发,包括新增大约200套豪华公寓、底商、以及一家小型的精品酒店等。他说:“我们有一份为期三年以上的结算协议,因此拥有的时间很多。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悉尼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也可摆脱眼下的疲软局面,出现明显的供应缺口。”
继新州建房出租项目地税减免50%,Mirvac项目重心转移至新州
继新州政府将建房出租(Build-To-Rent, BTR)项目土地税减免50%,并出台了加快对未来此类项目的审批政策之后,澳大利亚多元化房地产集团Mirvac开始将BTR业务重心转移至新州。Mirvac指出,尽管土地价格上涨,但减税措施将推动新州的BTR投资更具可行性。Mirvac建房出租业务董事总经理Adam Hirst表示:“土地税曾经是新州BTR的最大阻碍因素。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将税率削减50%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目前,Mirvac在悉尼只有一个BTR项目,即奥林匹克公园的Liv Indigo项目。这个项目于最近建成并开始进行租赁。相比之下,Mirvac在墨尔本有三个BTR在建项目。Hirst说:“我们希望不久后能在维州看到同样的政策扶持。因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BTR项目很难运作。我们在墨尔本进行了长达四年多的研究,查看了100多处地块,然而仅发现了3处具备可行性的地块。”世邦魏理仕(CBRE)结构性交易副总监Puian Mollaian指出,维州政府在扶持BTR行业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很有可能效仿新州,采取同样的优惠政策。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共6978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澳洲人真觉得800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前言
在“奔三焦虑症”的影响之下,我也在周末加入了《三十而已》“追剧大军”。
不论是网友交流还是朋友圈讨论,最火热的话题莫过于顾佳这样精英加全职太太的发光人设。在外人眼里是岁月静好的全职太太,平日里却又随时能披荆斩棘、为了保卫家人过五关斩六将。看顾佳的部分,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平静下来,评估一下自己的现状,觉得顾佳其实更像是自己对35岁的期许;天真烂漫,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钟晓芹则像是20几岁还赖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的自己。
但真正让我泪目的却是那个独身在大城市闯荡、精致又贫穷的“王漫妮”。在王漫妮身上,让人有许多细节的共鸣,甚至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王漫妮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她为了紧握现有生活而做的那些努力,仿佛在一瞬间撬开了自己压在心底的情绪。
“精致穷”,是大家提起王漫妮这个人物给予最精准的评价。而我更愿意用“整体贫穷,局部暴富”这样的描述。
漫妮接触着这座城市里最尖端消费的人群,看着客人们轻轻松松刷出几万甚至百万的消费,潜移默化间深刻感受着物欲的差异。而脱下精致工装之后的现实,是上下班路上挤地铁的王漫妮,住在出租屋里,用最简易饮水泵,工作上一个小小失误就会让这个月生活标准极度下滑,房东太太打来一通电话不是意味着涨租,就是意味着又要搬家的王漫妮。
王漫妮省吃俭用买了奢侈品牌的鞋子需要贴底、买了苹果手机需要贴膜,买了好包需要小心翼翼。仿佛穿着不属于自己的鞋子,住着不属于自己的房子,吃着不属于自己舱位的晚餐。虽然负担得起,但终究还是用了“负担”这个词语。
其实,道理谁都懂,一个包不能让谁瞬间变好。买只是想证明自己有买包的能力而已。
如果精神上不够富足,那至少物质上不能输。很多人在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背后的精神价值,用它来弥补自己感情中缺失的东西。
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时,被客户否定全部价值时,被朋友嘲笑成了黄脸婆时,包就像一颗速效救心丸,让人在与贵妇用同款中得到些许慰藉。
毕竟,相比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买包容易多了。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消费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改变。
正常的逻辑是:有能力->有收入->背符合身份的包。但是很多人的逻辑变成了:节衣缩食买贵的包->包能证明我的身份->有这个包是我混更上一层圈子的通行证->证明我很有能力。
由此以来,也产生了“局部暴富”。
“局部暴富”描述的就是,那些在经济上处于“充裕但有限”状态的一类人。这类人可能背着LV,却只能坐公交、挤地铁。用着戴森吸尘器,却不敢在租的房子里钉钉子。用着最好的手机,却不舍得下载收费app等等。
其实,奢侈品消费也只能算是“局部暴富”的冰山一角。现实生活中,你我可能都符合“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侧写。
比如,在我们之中,有人让孩子上了私立学校,自己几年都没舍得买新衣服;有人自己开了创业公司,当上老板,可为了公司运营没钱买房,只能租房;有人为了再学一项技能,报了成人大学课程,收入降低不得不省吃俭用,一年都没有去饭店吃饭……
以上种种,都是“整体贫穷,局部暴富”最真实的写照。
1
澳洲人真觉得800澳元买包不可思议
之前有一篇名为《为何澳洲人认为800澳元买个包包,是脑子有问题》的文章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澳洲人真的不能理解花800澳元买个包的消费选择。
澳洲的平均工资较高,全职者收入平均每年为82,436澳元(税前)。在悉尼,全职员工平均每周收入1650澳元。
也就是说,多数普通悉尼全职工作者不到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到一个不错的奢侈品包或者鞋。就数字来说,在澳洲购买奢侈品确实比国内要容易一些。
阶梯征税制度之下,大多数澳洲人都拿着差不多的工资,有着差不多的存款,过着差不多的日子。但由于我们拥有消费选择权,本应该差不多的日子,就变得天差地别。
此前一年的时间里,我的工作搭档是一位比我大五六岁、金发碧眼的澳洲本地姑娘,我和她就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
刚认识的时候,我觉得她过得真是太寒酸了,十几澳币的衣服、二十几澳币的鞋子、上班的包也破破烂烂,手机也是很老的型号。而我,全身上下没有一百澳币以下的配件,手机也是最新的款式。自然而然,我认为她没有我过得“好”。
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彼此也更了解对方。一次聊天中,她神神秘秘的告诉我,她要把房子卖掉。
一直被房贷压迫的我不假思索地问:“是还款压力太大了吗?”没想到她笑着说,我要趁着高端市场低迷,换一套更好的房子,我的房贷已经还清了。
我这才知道,我眼前的这个浑身上下全部行头都不超过150澳币的姑娘,坐拥300万澳元的房产(应该是有家人支持的部分),另外还有数目不小的存款。而我呢,一百多万的房子还在还贷款。
在她看来,花200澳元去买衣服和包包就已经是奢侈了。更别说800澳元。而我确实拥有好几样超过800澳元的鞋子、衣服、包包。
但得知“真相”的我,并没有为自己的消费选择而觉得羞愧难当。我的同事也不是不想做个精致的姑娘,用很贵的护肤品、拎LV、Chanel的包、去David Jones买最新款的设计师品牌衣服。只是,她的选择是,牺牲自己年轻时的享乐支出,去完成财富累积的目标。在她的世界观里,住在哪里比此时此刻穿什么重要的多。
而我,佩服她的选择和毅力。但也没办法说服自己,在一辈子只有一次的青春里,不用更好的护肤品,不去穿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和鞋子,不在达成某个值得庆贺的目标时去买一个很喜欢的包包。
我当然羡慕她有300万澳元的预算去挑选喜欢的房产,但我也了解自己。如果在年华老去,皮肤松弛,身材逐渐走形的中老年时候才开始装点自己,那会让我觉得后悔不已。
其实,说白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全面富裕。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局部暴富,总要有所取舍。
背着动辄几千澳元的名牌包挤火车,却不舍得买葱姜蒜的姑娘是可爱的;穿着Kmart买来十几块钱牛仔裤,但坐拥百万房产的姑娘也是可爱的。
我们就允许自己,暂时做一个“整体贫穷,局部暴富”的人,这没什么不好。
只要适度,只要我们依然怀揣着比当下满足更为长远的目标,且为之努力奋斗。
2
“奢侈品暴富”的华人,在想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洲已经成为了中国“有钱人”的聚集地。这些“有钱人”也在影响着澳洲人甚至世界各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中国人“有钱”、“爱买奢侈品”、“炫富”的评价也不绝于耳。
华人一直都是奢侈品市场的有力大军。特别在澳洲,关于许多华人热衷购买奢侈品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闻,许多奢侈品店华人顾客比例可高达60%。
但事实上,很多挤在名牌店的中国人并非真的荷包鼓鼓,队伍中就不乏来自小康家庭的留学生,拿着父母工作或自己打工赚来的辛苦钱。他们追随着满街的亚洲面孔,在举止傲慢的店员面前,小心翼翼的询问着皮包的价格与折扣。最后拿起最便宜的一款,还担心看到店员不屑的眼神。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知道,手上这款产品,除了有硕大的Logo以外,其他都相当平庸。
一个名牌包包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炫富的手段,甚至超越了攀比的概念,成了上班办公,出入餐厅、购物商场、社交活动的必需品。就像是《三十而已》中的顾佳,需要一个特定品牌的限量款包包去得到“太太圈”的认可。
回国的时候,曾和一位在国内做生意的叔叔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如果回国找工作,记得先从澳洲带回来一两个名牌包,一块高级的手表,甚至是看上去很高档的文件夹和钢笔也得备齐。跟别人谈事情的时候,要一拿出手,就给别人感觉你很体面,很注重细节。这样你要谈的事情,一半就已经稳妥了。”
此前,有几个国内的朋友来到澳大利亚度假,本想带朋友去俗称“打折村”的奥特莱斯(Outlets)买些比较物美价廉的实在货,朋友便一口否决建议,表示买就要买真正的奢侈品。其实这几个朋友都拿着一份20几岁中国年轻人最普通的月薪——两三千元人民币左右,依然执意购买一个两万多人民币的香奈儿包。
事实上,购买奢侈品也是人们对跻身上流社会的一种渴望。由此可见,对于一些收入普通,不富不贵的人而言,奢侈品可以满足他们对于社会上流人士的向往和期待。是对暂时难以兑现梦想的安慰,对潮流时代的追逐。
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这没有什么不对,但请一定别忘了在包里放上自己的梦想,并带着它努力奔跑。
因为现实是,你与你想要进入的那个阶层,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奢侈品包。
我们心里要清楚:大多数时候,坚持阅读、学习比拎一个根本就超出自己消费水平的奢侈品包包更能带你朝着目标起飞。
3
澳洲也有澳式“局部暴富”
其实,“奢侈品”在澳洲有特别的意义。它们代表了某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共同使用的某些物品。假如你不在那个圈子里面,却使用了那些物品,就会给其他人看成是异类。
在澳洲没有人愿意花钱毁掉自己的圈内形象,不是那个阶级的人,穿成那个阶级人的样子也不会有人接受你。
假如某件比较贵的商品有更便宜的取代品的话,澳洲人宁愿买便宜的那件商品,而不会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个奢侈品。用他们的话来说,花钱买牌子有点像“冤大头”。
澳大利亚消费品行业协会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11至2017年,澳大利亚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有着极大的改变。消费者不仅挑剔,商品折扣更是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习惯和要素。
澳洲人并不在意别人是否羡慕他们的衣着,相反,如果穿一件与自己的经济能力不相配的衣服,反而显得失礼。
越来越多的声音都在吹捧澳洲人拥有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观。
但事实上,澳洲普通家庭,或者普通人,平均花销可能要远大于中国移民。
他们用在房屋、运动、服务、旅行、聚会、用餐、交通等方面的钱,还是非常大的,有些人虽然月入斗金,也还是入不敷出。
这就是澳式“局部暴富”。
澳洲人对于穿着打扮是比较随意的,很多有钱人也是牛仔裤打折一买就一大堆,T恤在衣柜里也是一堆。几百块钱的奢侈品牌衣着相对于他们年收入来说,不值一提,但问题就是他们觉得不值得。他们更愿意花几千澳元郊游,购买有机食品、搭乘舒适的交通等,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充实而美好。
在澳洲,没有人在意你是否穿名牌服饰或拥有奢侈品。澳洲人更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爱好和运动上:花几千澳元在夏天租一艘悉尼海港停靠的游艇出海,在冬天约上三五好友去新西兰滑雪,不亦乐乎。
在出国旅行上,澳洲人的支出更是高过大多数其他国家。另外,除了书籍、视频游戏、电影和体育赛事的门票,澳洲人还喜欢购买彩票。
一份有关澳大利亚最受欢迎品牌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澳人并不是特别喜爱奢侈品牌,他们更关心产品功能及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渴望回归一种简单的生活,但与此同时,要是有一点珠光宝气予以点缀就再好不过了。
在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20个品牌中,只有蒂凡尼、宝马和普拉达3个属于“奢侈品”行列,余下的品牌都非常大众化,包括苹果、吉百利、Vegemite和Bonds等。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民众在品牌选择方面颇具慈善意味,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红十字会竟然高居澳人最喜爱品牌的第二、三名,而苹果则摘得冠军。
根据联邦银行(CBA)对商业销售指标数据显示,澳洲人的消费重心更偏重于音乐会、电影院和体育赛事体验,以及周末外出和酒店预订。
相较于用奢侈品包装自己,澳洲人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偏重于体验消费。
事实上,澳洲人也没有什么所谓更成熟的消费观。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一样有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连500澳元现金都拿不出来。
大家都一样“整体贫穷”,只是“局部暴富”出现在了不同领域,仅此而已。
4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暴富”梦想
在澳洲,没有人想要成为百万富翁了。
因为澳洲人觉得一百万根本就不够用。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全澳的成年人都觉得,银行账户里有530万澳元,不包括房产,才会“觉得富有”。
这个数据是平均家庭财富(74万元,包括房产)的七倍。数据来自于金融比价网站Finder.com.au对五大州的2,005名成年人进行的调查。
20年前,对澳洲人来说100万元就算很多了。但是,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和突飞猛涨的房价改变了澳人对金钱与财富的看法。
澳洲人之所以对财富如此高标准,主要在于房子和教育这两项“终极奢侈品”带来的压力。
以悉尼为例,要想踏上房地产市场的阶梯,腰缠百万可能都觉得心虚。
根据CoreLogic数据结构编制的图表显示,悉尼有14.2%的区的中位房价在200万澳元以上,11.2%的区中位房价在40万澳元和60万澳元之间。中位房价介于100万至200万澳元之间的区比例最大,约39.4%。
深红色代表中位价在125万澳币以上房产聚集的区域;
红色代表中位价在80万-125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红橙色代表中位价在65万-80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桔色代表中位价在45万-65万澳币房产聚集的区域;
蓝色代表中位价在45万澳币以下房产聚集的区域;
悉尼四分之三的地区中的大部分住房,是普通家庭所买不起的。就算一时买得起,高昂的贷款还款额也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让一个普通家庭根本没有喘息的空间。
除了房产之外,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在澳洲,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越容易进入顶尖大学。在澳大利亚排名前八的大学里,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例相当低。
教育不公导致学生工作后收入不平等,收入较高的家庭财富将能更多地传递给下一代,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社会不公平程度越高,代际流动性越低,教育已成为澳大利亚代际流动性降低的主要推手。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软硬件配置上的差异是澳大利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最直观表现。
经合组织调查显示,目前约有60%的澳大利亚中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明显落后于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令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在私校学费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选择公立学校的升级版-精英学校就显得理所当然。但考上精英学校所要付出的补习成本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想上精英中学,得付得起补习费;想上私校得付得起学费,交得起赞助费;想上质量口碑过硬的公立学校,还得付得起学区房的居住成本,想学习一门特长,想带孩子旅游见见世面,也需要大笔支出。
在澳洲,如果“王漫妮”有了孩子咬着牙硬要让自己孩子做“顾佳”儿子“许子言”的同学也会是一种旷日持久的“折磨”。
比如,接送孩子的时刻: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要开车,而开什么车、家长穿着又如何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敏感时刻”,一些“工薪阶级”家长开着丰田这样的日本车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长会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将孩子放下,让孩子走去学校。
比如,孩子的生日会:
在澳洲,给孩子举办生日会应该是每个家长都要上的“必修课”,而对于私校家长来说,“生日会”预算又要更上一层楼,通常至少也要几千澳元,这对工薪家庭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比如,假期后孩子们的交流会:
通常学校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时,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上提问大家假期都做了什么。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都会与家长出国游玩、不说是看遍天下珍奇,但也是家长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而这时候,对工薪家庭的孩子、家长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考验;工薪家庭的家长往往都会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花费几万澳元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比如,私校孩子和家长的“抱团儿”现象:
一部分私校家长,送孩子去到私校难免会抱着一种希望扩展交际圈,提升朋友圈质量,建立高端人脉的心态。但现实是,私校的家长圈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大圈子,大家都一团祥和。但之后就会慢慢的分为各种小团体:背景相似、价值观相同、生活习惯接近的家庭就会走在一起。
到最后,富豪家族还是会和富豪家族是朋友,精英家庭还是倾向于联络精英家庭,移民家庭还是会向移民家庭靠拢,还是工薪家庭能理解另一个工薪家庭。其实这样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位琢磨该收购哪个公司、哪个矿的富豪家长和每天还在为生计奔波的工薪族家长聊天怎么都会觉得聊不到一起去。
再比如,孩子的心态变化:
另外,对工薪家庭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伴随的还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内心深处身为穷人的耻辱和孤立感。作为一名15岁的孩子,当身边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爹可拼的孩子的时候,就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偷用父母的信用卡去买一些类似于300澳元品牌牛仔裤之类的私校“必需品”。更有的孩子会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被其他同学孤立或者欺凌,所以家长需要格外注意这方面,及时的疏导和介入处理。
都说金钱买不来幸福,但没有金钱何谈幸福?
之前曾看过美国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根据盖洛普( Gallup )对164个国家170多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其中提到:15.9万是让澳洲上班族感到最满意的“最佳”薪资。
但其实,不论530万澳元存款,还是15.9万澳元年薪,“一夜暴富”的梦想,大家都有。但回归现实,能即刻实现的人,寥寥无几。我们中的大多数,依然需要“局部拉动整体”的发展过程。
没有谁能一步登天,所有的改变,都是从局部开始,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变化,积少成多。
1968年,著名的戏剧家Arthur Miller在其剧本《代价》中曾说到:
“过去一个人如果难受的话,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今天你如果难受的话,不知所措,怎么办呢?去消费!”
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的定义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商家或者说其他外界声音垄断。
你没有梦想,没有目标的时候,时尚博主告诉你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只香奈儿包就是成功,旅游公众号告诉你裸辞飞去托斯卡纳种花养马就是梦想,你听着觉得好像有道理,原来这就是目标,那就叫梦想;你周末在家加班还刚刚失恋觉得不幸福的时候,smzdm告诉你挂着HiFi耳机坐在Muji懒人沙发上敲击清脆的机械键盘就叫幸福,你听着觉得好像也有道理,原来这就叫幸福。
事实上,商家为了出售商品,提供了太多途径来从表面上帮你解决成功、幸福、梦想这些涉及人生意义的究极需求,不过是帮你造个梦再来圆梦而已。
“局部暴富”并没有什么错,享受生活,本就是无可厚非;渴望加入更上流的圈子,也是理所应当。
但我们要明白,真正获得成功需要摸爬滚打几十年,真正实现梦想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真正拥有幸福需要不断反思自我从柴米油盐里的感悟。
“买买买”无法从根源解决任何事情。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共3378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疫情的打击
小企业对澳洲意味着什么
提供一切能提供的支持
奋力前行
结语
前言
中国有句老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经济欣欣向荣之时,小企业但凡搭上风口趋势,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但是一旦有负面因素出现,例如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小企业就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澳洲的小企业一向在其经济结构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场疫情之下,澳洲的小企业何去何从,如何解决资金困境,转危为机,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疫情的打击
图源: thenewsdaily.com
Robert Pintabona是一个运动奖杯制造商。他的小企业已经运营了34年,经历了许多的起起落落,但即使如此,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Robert依然无能为力。
店里的电话再也不像往日此起彼伏,客户问询的邮箱一次次刷新依然空空如也。之前忙的脚不沾地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在疫情开始之前,Robert正准备迎接一年中最繁忙的业务时段,澳洲的冬季运动竞赛季即将到来,各个体育俱乐部都需要预定奖杯。Robert店里的电话不停地响,两三个小时之内就定下了数百份订单。
随着疫情的爆发危险加剧,所有的大型集会都被取消,瞬间所有的订单都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25000澳币的利润。
Robert的形容是“就像被狠狠扇了一下”。他很想念之前忙感觉快要飞起来的日子。现在只是每天的钓钓鱼,进店的唯一工作就是开一下信箱。一切都安静地不太真实,有点像做梦。
澳洲调研机构针对疫情对澳洲小企业的影响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3%的小企业确认受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减少了员工人数和工作时间,并冻结了非必要服务,以维持业务。
21%的小企业表示,不确定是否能在接下去的几个月继续存活或者确保员工工作。
12%的小企业表示,即使有政府的补贴,依然正在考虑通过裁员削减成本。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41%的小企业收入下降了50%或更多。
49%的小企业认为如何维持足够的现金流是最重要的问题。
32%的小企业认为员工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在疫情的打击下,澳洲小企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时期,很多企业主都坦言,这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情况,对于如何应对危机,也非常迷茫。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中,已经有40%的小企业收入下降了50%或者更多。曾经意气风发的企业主们,面对疫情之下急剧缩减的业务规模,都陷入了现金流困窘的境地。有91%的企业表示,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源,未来4-6个月的业务会难以为继。
2
小企业对澳洲意味着什么
根据澳洲政府官方定义,小企业(包括家庭企业)指的是雇佣员工少于20人的企业。澳洲小企业一直是澳洲经济蓬勃发展的主力军,在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都能看到小企业的身影,被视作推动澳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及保持澳洲经济活力的关键力量。
此外,澳洲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澳洲政府的大力认可,澳洲联邦政府发布的《2019年澳洲小企业报告》中指出,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更有动力进行创新并将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以绝对数量衡量,绝大多数创新型企业是小型企业。
那么澳洲小型企业到底对澳洲经济做了多大的贡献?看一下澳洲政府公布的两个官方数据,就可以得到答案。
澳洲小企业每年创造的产业值占澳大利亚国内GDP的35%,而其雇用的员工数更为惊人,占整个澳洲工作人数的44%。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意味着,一旦澳洲的小企业在疫情打击下一蹶不振,那么澳洲经济将失去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失业率也将急剧上升。
3
提供一切能提供的支持
图源:https://popbusiness.com.au/
澳洲政府非常明白,保证小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从而能保证其业务弹性,在疫情结束之后,尽快地恢复到正常运营的状态,对后疫情时期经济恢复十分关键。因此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们能看到澳洲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1. 留职补贴Job Keeper。如果企业因为疫情而导致收入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0%,则可以申请政府留职补贴,让政府帮助企业发工资。这项是澳洲各项经济补助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措施,小企业是此项补贴计划中一个非常大的受益群体。
这项措施对于保证澳洲在疫情之下控制失业率不飙升可以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减少小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下了第一场及时雨。
2. 业务运营支持。对于年营业额总计低于5000万澳币的中小型企业,可以申请补助支付租金,电费和其他账单,最高可达10万澳币。
3. 破产暂缓。根据新的法案,政府针对小企业债务提供六个月的临时救济,使小公司可以暂缓破产。在社交隔离措施取消后,如果客户群依然存在,则可以迅速恢复正常运营。并在经济状况改善时再偿还债务。
4. 降低信贷成本。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宣布为银行系统提供定期融资,使其以0.25%的固定利率获得至少900亿澳币的资金。通过减少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降低借款人的利率。
5. 简化信贷流程。疫情之下,借贷机构可以借助政府的临时豁免措施简化贷款手续,帮助小型企业快速有效地获得信贷。
6. 政府贷款担保。澳洲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50%的担保,以此增强银行和非银行借贷机构提供信贷的意愿和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满足现金流需求。
在各项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留职津贴,就当属政府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值得一提的亮点有:
1. 计划总额与还款时间同时增加利好因素。新的贷款担保计划总额上升到400亿澳币。政府提供50%的贷款担保。企业可以贷款的上限增加到100万澳币,同时还款时间从三年变为五年。
2. 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合作。澳洲财政部公布的参与中小企业担保计划的44家借贷机构中,除了包括澳洲国民银行NAB, 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 澳新银行ANZ,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等在内的传统银行之外,还看到了民间非银行借贷机构的身影,比如Prospa。
Prospa是澳洲Fintech的代表型企业,也是澳洲民间借贷机构的中坚力量。根据其2020年上半年最新的年报,作为澳洲小企业网贷机构的领头羊,Propsa总计为超过2万多家小型企业提供了高达4亿澳币的信贷支持。
在Prospa宣布其将参与澳洲政府的贷款担保计划之后,其当天股价瞬间飙升了25%。也是显示了民众对于其支持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能力的信心。
除了Prospa之外,还看到了包括Moula Money, Lumi, Spotcap在内的同样表现非常优异的市场上的非银行借贷机构。
从这个名单中,可以看到澳洲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困境的问题上,希望发动所有可以一切利用的资源,以政府信誉和资金为担保,解决借贷机构的顾虑,解决中小企业的切实问题。
4
奋力前行
图源:ABC.net.au
危机面前,小企业主没有选择,只能奋力前行。
Katrina Sykes经营一家大型活动餐饮承办公司,已经有7年历史。疫情开始之后,所有大型活动和聚会取消,一夜之间,Katrina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也瞬间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Katrina乐观的天性帮助了她,她调整了自己的业务模式,从活动餐饮承办转成了家庭送餐服务。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随着隔离措施的逐步严格,预定量也逐渐增加。
Katrina接受ABC的采访时说,”我没有选择,我不能考虑太多,考虑的越多,就越容易陷入困境。只能快速决定,尽最大努力,勇敢向前。即使这个决定后来证明不是最好的决定,但在当时,它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新的业务模式能保证接到订单,但依然只是勉强前行。Katrina希望,在2021年年初的夏天到来的时候,所有的秩序都能恢复正常。这也是所有小企业主,以及所有人的希望。
结语
危机通常都是危与机并存,如何转危为机,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人们对危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它看做马拉松,有人把它看做短跑冲刺,也有把它看做跨栏跑,不断地跨越障碍,克服它,直至达到终点。
危机已然存在,不可避免,但每个危机的反面其实都是机遇。如何拥抱机遇,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赛跑,不仅是澳洲小型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思考的课题。
参考来源:
https://www.heraldsun.com.au/business/why-australian-small-businesses-shouldnt-waste-coronavirus-crisis/news-story/efe7c2bb7ab980ada03cee032dd916b7
https://www.asbfeo.gov.au/resources/covid19-recovery-plan
https://www.kochiesbusinessbuilders.com.au/research-reveals-impact-of-covid-19-on-aussie-small-businesses/
https://thenewdaily.com.au/finance/small-business/2020/05/05/business-bankruptcy-coronavirus/
https://www.prospa.com/about-us/in-the-news/prospa-accesses-government-sme-scheme
https://www.asbfeo.gov.a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ASBFEO-small-business-counts2019.pdf
https://investor.prospa.com/FormBuilder/_Resource/_module/go8tyD0GVUy3PSokdCCntA/file/results/Prospa%20Half%20Year%20Results%20Presentation.pdf
https://www.msn.com/en-au/money/news/why-this-asx-fintech-share-is-up-more-than-25percent-today/ar-BB12zVQB?li=AAFsTE5
https://treasury.gov.au/coronavirus
https://www.abc.net.au/news/2020-06-21/covid-19s-emotional-and-financial-torment-on-small-business/12365000
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澳洲 6 月就业人数增加增加 210800 人,是经济学家预期 10 万人的两倍多,但由于参与率从 5 月份的 62.7% 上升至 64%,失业率反倒由 7.1% 升至 7.4%。
由于失业率的数据不佳,澳洲股市在消息发布后转跌,跌幅约 0.15%。澳币兑美元跌破 70 美分,至 69.95 美分,低于周三收盘的 70.02 美分。
澳洲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就业人数增加主要来自兼职工作,兼职人数增加 24.9 万人,但全职就业人数减少 38100 人。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由于更多人积极寻找工作,失业人数增加 69300,达 992300 人,这是自 1978 年开始每月统计以来的新高纪录。
ABS 劳工统计部门主管 Bjorn Jarvis 表示,更多的就业参与率表明,早于预期重开经济为经济带来提振。
但另一方面,这些成果有逆转的风险,因为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重新进行为期 6 周的封锁,而且雪梨周边地区,也在出现新增病例。
EY Oceania 首席经济学家 Jo Masters 表示,今天公布的数据整体好于预期,但未来几个月仍可能恶化,企业正面临衰退的危机。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共1886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上一个交易日概况
澳大利亚东岸时间6月1日(周一),澳洲股市迎来全新6月,本周二澳大利亚央行(RBA)将公布最新利率决议(此前多家市场分析机构指出央行有望再度降息),本周三澳大利亚统计局(ABS)将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GDP数据。
据澳洲联邦银行首席分析师克雷格·詹姆斯(Craig James)分析指出,第一季度的GDP数据应该不会太差,因为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伤害还未能在3月得到完全体现(3月下旬才开始实施封锁)。另外,5月末澳洲股市已经出现大涨,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很可能套现锁定盈利。
克雷格说:“5月末的大盘涨势较强,可能会导致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出现小幅回调或者巩固……本周还会出炉的数据包括新房建筑审批、出口及零售数据、还有公众开支。这些数据将给市场更多方向感。”
周五,美国三大股指涨跌不一,其中:
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17.53点(-0.069%)至25383.11点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20.88点(+1.29%)至9489.87点
标准普尔500指数:+14.58点(+0.48%)至3044.31点
美国方面,由于一名黑人在明尼苏达州遭到警方逮捕时死亡一事持续发酵,引发美国多地出现大规模暴力游行示威活动,而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强硬表示将不惜通过武力镇压。美国境内出现的动荡也为接下来金融市场的走向埋下伏笔。
周一上午,澳大利亚标普200指数期货下跌106点(-1.84%)至5681点附近,但是在开盘后不断高走,最终收于5819.2点,上涨63.5点(1.10%)。澳币对美元则大幅上涨,一度突破0.6772位置,创下4个月新高。
板块总览
周一的11个主要板块涨跌不一,其中原材料板块涨幅最大,达+3.09%,而地产板块跌幅最大,达-0.49%。所有板块具体表现如下:
猎鹰9号运载火箭升空,开启私人航天新时代
周六上午,美国SpaceX(太空探索公司,全称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的猎鹰9号(Falcon 9)运载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并将两名宇航员成功送达国际空间站。这也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由私人航天公司实现载人火箭成功发射并送往空间站,预示航天新时代正式开启。
澳大利亚软件公司Atlassian(NASDAQ:TEAM)也在这次创世壮举背后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麦克·凯能·布鲁克斯(Mike Cannon-Brookes)在至员工的邮件中表示:“大家应该为自己是公司的一员感到骄傲……因为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科学家和地面团队就是使用我们公司的软件进行沟通的。”
据了解,Atlassian公司在全球有超过6万名客户(企业客户),而许多知名公司都使用其商用软件,包括特斯拉、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ayPal、澳新银行、Airbnb等等。
铁矿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
周一,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期货价格暴涨3%,突破每吨100美元大关,并将该商品价格推至10个月新高。
据分析显示,铁矿价格的大幅上涨是由于供给端的下降导致——中国铁矿产区仍在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逐渐复苏,而世界最大铁矿生产商之一的淡水河谷公司(Vale)则受到新冠疫情在巴西大规模爆发影响,导致其产量的不确定性大增。
虽然淡水河谷公司在上周成功避免了其伊塔比拉(Itabira)重要矿区被关闭的风险(该矿区产量高达3600万吨,占公司总产量12%以上),但是当地消息指出,淡水河谷在巴西北部地区的多个矿区同样面临被强制关闭的可能。
据调查,每当主要矿区的产量受到影响时,矿石价格都会出现较大波动,而铁矿价格在2019年就创下了每吨125美元的高位。
得益于铁矿价格上涨,澳洲上市公司福克斯特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ASX:FMG)股价大涨6.40%至每股14.79澳币,创新历史新高。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解决了自己的温饱之后,很多人开始追求起一些精神上的享受了,所以近几年来外出旅游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毕竟旅游能够带给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能够在旅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还能够认识到新朋友,不断增长自己的见闻。
尤其是近几年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增多,很多国家都能够看见中国游客的影子,尤其是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很多的外国商家为了方便中国游客把很多商品都标上了中文。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在最近几年也是很受中国游客的欢迎,每年远赴澳大利亚旅游的游客也是十分多,那么澳大利亚的物价是怎么样的呢?20澳元用人民币100块就能换,那在澳大利亚可以买些啥?看完就知道。
很多人觉得20澳元不是很少吗,应该买不了什么东西才是,但是来到澳大利亚你就会发现,20澳元其实还是能买到不少东西的。澳大利亚的奶制品质量是非常好的,而且价格还很便宜,很多超市里面的2L装鲜奶只卖2澳币,折合人民币也才10块钱左右,所以这样算下来,100块钱就能在澳大利亚买到不少高质量的鲜奶呢。
在澳洲买羊肉也比买其它的肉类要便宜很多,两斤的羊肉只卖13澳币,猪肉也只要15澳币左右,所以20澳币的钱能买到不少肉呢。不过有一种东西在澳大利亚卖的比较贵一点,那就是矿泉水,一瓶1L的矿泉水就要2.4澳币,这样看起来在澳大利亚喝奶可比喝水划算。这样一样样算下来,20澳币还是能买到不少东西的,所以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
去年澳大利亚的人均收入是在50000美元左右,也就是7万多的澳币,所以一般只要是月收入在4000澳币的人在澳大利亚就能够活得很不错了,这里的生活成本比较低,社会福利也多,所以在澳大利亚生活节奏都是比较缓慢的。人们不急着赚钱,而是在享受生活,有些人去澳大利亚旅游或者留学,会觉得物价很高,但其实在当地人看来物价是很低的。
20澳元用人民币100块就能换,那在澳大利亚可以买些啥?看完就知道。看完了这些,大家还想去澳大利亚旅游吗?大家觉得澳大利亚的物价算是比较高的吗?(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