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er是一家著名的专门提供民意调查并且搞排名的美国网站,排名评选的主题五花八门,每月吸引了多达上千万人次的访客参与各种评选。
Ranker曾经发起“最伟大的100部二战电影”的评选活动。16万人投票,备受推崇的前20部最佳二战电影如下。
1. 拯救大兵瑞恩:两难的经典
排名第一几乎是必然的,除了Ranker,其他媒体的评选结果也是如此。
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仅仅用多个机位、音响效果、特效和表演去真实地再现战场上的血肉横飞远远不够,《拯救大兵瑞恩》拍出了人性,它让人们真实地重返了战场上那种不知所措的两难境地中。
有人质疑拿一队人的命换一个人的命是否合理性,这就引申出一个重要的战场处境:这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还是职责问题?
2. 大逃亡:并非那部《胜利大逃亡》
取材于真实事件,改编于一本写于1944年战争期间的同名书籍,拍摄于1963年,描写英国和英联邦战俘从德国战俘营中逃出,所有的角色都有原型。该片结局悲壮,不要与胜利大逃亡 混淆。
3.巴顿将军:为战争而生
巴顿将军说过:“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乔治巴顿去世那天,他的爱犬威利忧伤地躺在他的私人物品旁。
4. 桂河大桥:难以超越的经典
有些电影,看的时候感觉冗长、啰嗦、乏味,但是看完之后却评价很高,《桂河大桥》就是这样一个类型。
大批英国、美国战俘被关押在位于泰国、缅甸交界处的日军战俘营中。影片讲述了他们被迫在桂河上修建一座桥的故事。影片对复杂的人性、战争的残酷与荒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满了黑色幽默。
5. 兄弟连:混入前20的一部电视剧
美国101空降师506伞兵团第2营E连,出发时140人,据说经历诺曼底等战役到二战结束全连只剩下23个。
“我的孙子后来问我,爷爷,您在二战中是不是一个英雄?我回答他:不,我不是英雄,但我曾和英雄们一起服役。”——理查德温特斯少校
6. 最长的一天:最真实的D-Day
这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战争电影之一,全明星阵容。
7. 十二金刚:重刑犯的战争
典型美国片,满足典型观众的口味。
8. 辛德勒的名单,这个不用说了
又是一部史诗,一部特别有气质的电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上都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
台湾导演杨德昌曾经说:“电影被发明之后,人类所获得的经验是电影发明之前的三倍”。按照这个指标,《辛德勒的名单》应该就是这样的电影。
9. 从海底出击:封闭空间中的战争
拍摄于1981年的德国史诗级战争电影,这部以德国人视角刻画的影片,风格更接近于纪录片。记录了几十人拥挤在狭窄、封闭、枯燥的潜艇内,跟随潜艇从启程到沉没的全程记录。
潜艇自带的幽闭空间恐惧感,艇仓内跟拍狂奔的长镜头,九死一生的情节设计,以及士兵们意志力的挣扎,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的压抑气息稳稳地浸入到观众的骨髓里,丝丝入扣。
看完三小时版本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代入水手们的情感去感受战争的冷酷无情。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死亡是真实的。也不免心生感慨,潜艇是人类的一大残忍发明,生活和战斗在这种移动棺材里的官兵们,吃得多好都是应该的。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0分,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德国人拍得最好的二战电影了。
10. 虎!虎!虎:良心巨作
这部电影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在美国和日本独立制作,日本方面最初由黑泽明执导,两周后就被别人取代。
后来几部涉及太平洋战场的影视作品都使用了该片中的镜头,比如《中途岛之战》等作品中有关珍珠港的战斗场面,就是来自于《虎虎虎》。
11. 遥远的桥:明星阵容太耀眼
该片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西线战场中的市场花园行动,场面巨大,明星云集。最令人钦佩的,还是他们敢于拍这种彻头彻尾的失败战役,在失败底色下将士们的勇敢无畏更具悲情。
12. 纳瓦隆大炮:两个半小时的大片
德军在希腊的一个海岛上安装了两门大炮,格里高利派克和大卫尼文等6名突击队员奉命去摧毁炮台。队伍里还是出了内奸,还是悬念丛生。人物性格各异,非常生动。
能入选前20,可以说派克和大卫尼文等主演为这部电影大大加了分,派克的个人形象就具备了自带粉丝的效果。
13. 兵临城下:两个人之间的战争
兵临城下妙在把有关两国战争的一切都浓缩到两个狙击手身上,让个体承担一切荣辱悲欢。
主人公瓦西里的原型是苏军狙击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什么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去比较一下裘帅哥和扎伊采夫的颜值就知道了。
艾德哈里斯扮演的德军上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将精准、冷酷、残忍刻画得淋漓尽致。
14. 战地军魂:小场面大悬疑
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恐怕了解不多,这部拍摄于1953年的战争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美国飞行员在德军战俘营的故事。
战俘们怀疑他们中间出了一个叛徒,悬疑加喜剧,这是非常典型的大导演比利怀尔德的风格,他最擅长在幽闭狭小的环境中制造冲突效果。故事情节随着疑念层层推进,那种悬疑效果非常完美。
15. 硫磺岛来信:失败者讲的故事
美国人对这场美军占尽绝对优势、但伤亡超过日军的战役念念不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于2006年完成了这部杰作。影片的切入点新颖,它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而是从日本人的角度看待战争。
战地家书这一线索将粟林忠道和普通士兵的形象丰满起来,使他们的残忍、情感、梦想和恐惧都变得可信。
16. 硫磺岛浴血战:忠实的史料记录
还是硫磺岛,1950年的这部影片有两大看点,一是大量的真实史料,二是主演约翰韦恩,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身穿军装的传统美国英雄形象,迅速成为战后那个时代的文化偶像之一。
17. 中途岛之战:史诗般的对决
这是一部于1976年拍摄的巨制,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整个战役经过。在决定命运的重大关头,运气到底占多大成分?运气是不是就是“天注定”?
18. 血染雪山堡
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这部电影描写英国军官率领一支突击队去营救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将军,他们的目的地是关押着将军的地势险要的高山城堡。
6名突击队员穿着德军制服穿越重重关卡,但其中一名队员突然神秘死亡,揭示出队伍里有内奸。于是队长策划了一个危险的计划来除掉内奸,救出将军。
这种英雄主义影片涵盖了美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元素,入选不算意外。
19. 卡萨布兰卡:你记得哪句台词?
在20部电影中,只有卡萨布兰卡拍摄于二战期间(1942年)。这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对于每一个学习剧本分析的人来说,这部电影都是一个绝佳标本。比如如何确定故事结构、人物线索,矛盾冲突如何确立、展开和转化。
亨弗莱鲍嘉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富有魅力的男演员,他对男主内心戏的把握十分精彩,在影片中贡献的经典台词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的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的。
本片荣获194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二战期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颁发的小金人并不是金属制成,更没有在表面镀金,而全部改由石膏像涂上油漆替代。美国当然有足够的金属制造这些“小金人”,石膏奥斯卡是战时宣传运动的一部分。
20. 凯利的英雄们:戏谑离奇的另类经典
1970年美国和南斯拉夫合拍了这部电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讲的是5名大兵组织私人突击队冲入德军敌后抢黄金,厌倦了战争的士兵们为了分金条一呼百应,最后干脆说服德国兵一起抢,多么另类的美国风!
该片情节离奇,对白诙谐,结局完美,能进前20说明美国影迷并没有那么主旋律。
位列于榜单上的著名二战影片还有(括号内是排名):
细细的红线(34)
斯大林格勒(37)
U571 (39)
钢琴家(44)
东京上空30秒(45)
国王的演讲(76)
模仿游戏 (99)
细细的红线
好莱坞不少战争片也有百试不爽的情节设定套路:接受任务——遇到挫折——内奸悬疑——跌到谷底——绝地逆袭——浴火重生——完美结局,偏偏美国观众也很受用这一套。
虽然其他国家拍摄的大量优秀二战影片没能入选这个榜单,但是名单上的这些电影还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史诗风格的鸿篇巨制,也有抵抗者的个人故事,当然还有战争时期平民的精彩传奇。
这些影片中,人们被命运无情碾压和人性在命运中的苦苦挣扎,留下无数具有冲突效果的精彩记忆。电影这一人类的伟大发明,也用情感共鸣的方式将价值观潜移默化到人们的头脑中。
如果中国观众也搞一个类似的影评,大片《血战台儿庄》、影响一代人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可能都会入选。
虽然1945年4月盟军进攻德国首都时,希特勒以死谢罪了,但是除了希特勒外,当时很多二战的德国将领也没有逃过一死。这是在德国街头出现的一幕,几名在二战中曾犯下了很多罪行的德国军官,被处以绞刑。
在二战中,德军至少杀害了600万的犹太人,差点造成了犹太人的灭绝。因此在德国战败后,那些幸存的犹太人就开始找德军“复仇”了,不过他们并没有选择最粗暴的方式将这些德军打死,而是边控诉边折磨。
这是被盟军轰炸过后的德国首都柏林。在盟军进入柏林前,有3600架飞机在柏林的上空至少投放了3900吨高爆炸弹和燃烧弹,造成了2.2万德国人死亡,市中心15平方公里寸草不生,威力堪比东京大轰炸。
1945年4月19日,在盟军即将攻入柏林时,一名德国的将军宁愿自杀也不愿成为俘虏,在临死前,他的手里还拿着希特勒的照片。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汉奸和叛徒,但是德国却是出现汉奸最少的国家。
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在访问以色列时,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为曾经遭受德军伤害的人道歉。这一跪,跪下的是勃兰特,但是站起來的却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勇敢的承认错误是一件让人尊敬的事情,然而直到现如今,日本在面对历史时,却依然没有一颗忏悔的心。
作为资深影迷,近些年也刷过不少关于战争的电影,前几期小万也提过类似题材的电影,今天给大家推荐丹麦国家的战争电影,才5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丹麦,电影实力也是相当不错的。
1:《地雷区》评分:8.6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945年5月德国纳粹投降之后,一群年轻的德国军人俘虏后被交给丹麦当局,他们被送往西海岸在丹麦军官卡尔·莱奥博德·拉斯穆森的率领下,开始了极其危险的排雷工作的故事。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是一部很少人知道的电影,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的是悬着一颗心看下来的电影,但是十分精彩。
2:《伯德街小岛》评分:8..6
这部剧是以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为背景的,小男孩亚历克斯守着父亲“在这里等我”的承诺,小男孩坚信他的父亲会回来找他,一直坚守在那个废弃的工厂里。这部剧上映年份是2001年,记得小时候就看过,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小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被压迫的人们如何在艰难的岁月中求生存的遭遇。那个小屋虽然破烂不堪,但总是给人温暖的感觉。
3:《开战日》评分:7.5
影片讲述的是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说白了就是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影片主要描写战争中渺小的个人,典型的北欧镜头,片子拍的比较真实,能够给人带来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4:《黎明到来》评分:9.5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以杰克·布森、阿斯特丽德、凯尔·维尧姆为首的丹麦抵抗组织战士,在德国占领下丹麦的最后一天里与侵略者战斗的故事。这部电影有点像纪录片,但是很棒,最后也特别煽情,让人泪目!
5:《三个忧郁的房间》评分:8.2
这部影片记录了第二次车臣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尤其是对车臣和俄罗斯儿童带来的灾难。关于车臣战争与儿童,多数以面部特写,虽然给人沉闷感,但是也会引人深思,值得看的一部剧。
6:《战争》评分:6.8
这又是一部让人心中充满忐忑的电影,这里指的是每样事物的另一面带给人们的冲击,讲述的是一个丹麦指挥官在拯救队伍的期间在阿富汗被指控犯罪的故事。影片细节描写的像纪录片,特别细腻真实,三个小朋友的演技也是棒!
-关于本期内容没有提到的欢迎大家补充,可以下方评论。
-第一次进来的宝宝可以关注小万,每天都会更新更多好剧,全部都是高质量!
利刃/苟利
在各国关于二战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德军成群结队如日军“万岁冲锋”一般地向机枪阵地进攻,在机枪短暂的射击之后,无数德军士兵应声而倒。那么现实中的德国军队战术真的如此不堪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士兵的单兵战术能力自然不会比其他国家的军队要差,甚至碾压了苏联军队的基本战术素养。可以说,德国军队在当时是最为精锐的,从单兵作战能力上来看,德军的平均水平也是最高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几乎损失殆尽,这时候德军的平均战术素养才有大幅度下降。不过在战争前期和中期,没有什么军队敢说自己的士兵素养能够碾压德军,德国人横扫全欧洲靠的并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受到了各种限制,但是这也保证了能在德军服役的人都是最为精锐的职业军人。而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军厉兵秣马,一刻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军事建设,在当时德军士兵每周进行训练的时间要远超所谓的“最强陆军”法国,德国士兵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要么是在教室内进行理论学习,要么是在训练场上进行协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可以保证自己送上战场的没一名士兵都能够称得上精锐二字,正是因此德军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自己的士兵损失,碾压了波兰、法国等传统军事强国。
德军步兵战术几乎全部是围绕机枪开展的,德国步兵班的班长往往装备MP-40冲锋枪,在大部分时候,德军的机枪手会承担掩护任务,等逼近到一百米左右的距离时,德军的机枪便会向对手后方延伸,不再压制对手的火力点。在这时候,前出的步兵将会进行冲锋,用自己的步枪去精确击杀对手的机枪手,在进入近战距离后,德军的对手往往会失去继续抵抗的想法,从而让德军俘虏。正是得益于这些战术,在战争前期德军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毕竟到了近战距离后自己的对手往往会举起双手投降。
而到了东线战场上,苏联军队的抵抗则比法军要强悍不少。正是因此,德军体验到了初步的损失。再进行防御作战的时候,德军往往会将机枪部署在阵地的两侧,以保证可以在中间形成交叉火力。正是德军这一战术,往往能够在战场上给苏联军队十分严重的损失,毕竟在防御作战的情况下,装备了MG-42重机枪的德军士兵战斗力要远超使用DP-27的苏联军人,很容易便能在对手冲锋阶段造成大的伤亡。
如果认为德军没有战术素养,那么大概率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很了解。德军正是依靠自己的战术素养才能够在欧洲攻城略地。要知道的是,德军的装甲部队不管在什么阶段都不能算得上是碾压对手,在法国战役期间,法国军队的坦克战斗力也是十分不错,不过因为法军的指挥不利,才导致大量装甲部队没能够集结起来给德军可乘之机。可以说,德军正是依靠自己强大的作战素养才能够保证全欧洲没有哪怕一个国家是他的对手。
德日是发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打败了还有雄厚基础,有高素质劳动力,他们国家的自然环境都较好,又在美国保护和资金支持下,没有了国防支出,日本还发大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财,加上他们的人民的努力工作等战后恢复较快。这些中国都是没法比的,,中国是一穷二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去社会主义,基本没有工业基础,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是文盲,百废待兴,又人口众多,虽然地大物博,但穷山恶水的地方也太多,每年很大一部分财富要被自然灾害损失掉,人口第二印度的可耕地都比中国多百分之四十,中国用很少的土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加上周边的战事封锁不断,我们的父辈是用坚韧不拔的世界少有努力苦干,才在那样的基础上,把我们国家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不该为我们的国感到自豪吗,不该感谢我们的长辈吗,不该更努力工作把我们的国建设的更好吗,有时间去卢沟桥抗日纪念馆去看看,去河南林县红旗渠去看看,就不会那么崇洋媚外了。
只说一点,二战之后德国并非没有男丁。战争损失了700万人口。人口从和日本持平的7000万水平,由于割地导致降到了原来的2/3 直到今天 也才增长到8200万人口。对德国来说,一战,二战导致德国至今都没有恢复当年德意志帝国的荣光。而且领土和国力是越打越小弱。10多万东普鲁士土地给瓜分了,失去的土地盛产粮食和工业原料,本来粮食产量就不高,现在连最好的粮食产地都没了。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剩下35万。战后至今德国的工业产值也没回到当年的世界排名。德国的飞速发展只是相对一片废墟的战后,如果不是战争造成的损失,德国现在很有可能是世界前三强,而不会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德国两次战败后都得到飞速的发展,除了与德国本身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有关外,还与当时的国际格局是分不开的。一战后的“道威斯计划”和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都对德国的战后重建和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败降,盟军直接打进了首都柏林,将德国一分为二,成为东德和西德。东德由苏联控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西德由英美控制,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经历了二战炮火的“洗礼”之后,满布疮痍,一片废墟,根本不存在像样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整个国家处于瘫痪的状态。战后,英美苏纷纷开始扶持东西德开始战后重建,随着冷战的到来,这一趋势更加日盛。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并持续存在了整整四个财政年度。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美国通过这一计划,使得西德的经济迅速恢复,同时也使美国牢牢的掌控住了西欧的经济格局。
而在苏占区的东德,在苏联的帮助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并使得东德有条不紊的步入发展的正轨。在冷战时期,东德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先地位。当然,德国在战后的发展,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战后的德国,把自己当做以为历史罪人,全面否定纳粹时期的各种遗留政策,清算纳粹遗留人员,将全德国人民的三观扭正了过来。以“赎罪人”的态度,对待周边国家,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的华沙下跪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样的领导下,何愁会发展不起来。
关于二战题材影片大都是由第三方国家拍摄,德国本土拍摄的非常少,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人愿意将自己过去那些见不得光的历史拿出来消遣,哪怕这些是人尽皆知,尽管德国人思想没有那么禁锢,也不愿意接受纳粹德国期间的所作所为,但是事实上那种自我深度剖析的影片却是极少的,试想一下,换做是你,你愿意将自己的林林总总用绞盘一样和盘突出,大有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回答肯定是不多的,《忏悔录》世上也只有那么一本人尽皆知,好像是大家约定俗成一般,对这段臭名昭著的纳粹历史保持了集体沉默,偶尔有个别胆大心细的导演,却也总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般。因此本片《无主之作》刚一上映遭遇了很多德国媒体舆论的压力,就连老家的柏林电影节,都直言“不需要这样的德国电影”,将其一脚踢开。
而关于德国之外的国家拍摄影片,大都采用直观生动激进甚至十恶不赦的最原始的手法,将二战时的德国最惨无人道的一方展示给观众面前,尽管纳粹时期确实都是可恶的,但是这种拍摄对于后来者德国而言,是一种宣示,一种挑衅,一种赤裸裸的鄙视,德国人虽然很开明,对纳粹时期的所作所为表示了憎恨,可是面对着这些影片,久而久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毕竟是自己的前辈,哪怕有错,也是自己国家的前任,与后来者总有某些牵扯不尽的干系,后来的德国能够完全撇开吗?
当然,咱们暂且先抛开历史偏见,仅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无主之作》,影片188分钟,比起一般的电影要长一倍左右,剧情内容主要是库尔特在纳粹德国背景下成长,他的阿姨曾被关在集中营,后被纳粹医生卡尔·西班德教授害死在集中营。库尔特在柏林围墙建成前成功逃往西德,并进入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但他仍深受童年经历的纳粹时期及东德政权的阴影和创伤所折磨,也成为他部份创作的灵感来源。当他遇见了女学生艾莉,与他阿姨长相极为相似,他相信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但艾丽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两人的关系。于是他开始绘画,这些画作不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一整个世代的创伤。影片从库尔特的小时候直到库尔特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成名,主要线索为德国纳粹在他心中深深的影响,开篇库尔特阿姨伊丽莎白对着校车,校车此起彼伏的鸣笛,伊丽莎白沉醉于其中,认为这是一种艺术,而片尾,库尔特也是走到一排校车面前,与他阿姨做着同样的动作,片头片尾遥相呼应,似乎在给观众一种启示,人生就像是一种圆圈,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气垫又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
将《无主之作》定义为R级,实在是因为片中关于两性相悦的镜头有些大尺度,在两性之间,这种最亲密的行为常常是人性最为直接,最为真诚,也最为赤裸的,在两情相悦时,再多的语言也及不上对方的一次亲吻,一次抚摸,甚至一次酣畅淋漓的性爱,情到深处自然浓,也仅仅是因为导演将这种不可或缺的两性镜头大胆呈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只有突出这样的镜头,才能让大家身临其境的感受库尔特和艾莉之间突破传统而追求真爱的界限,跨越阶层的爱情通常不被接受,在层层压力,种种禁锢面前,两人的情感不仅没有得到束缚,更是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片中大胆的将库尔特两性镜头不断重复,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也会为库尔特深深折服,也能深刻理解库尔特眼中所看到所见到所感到的一切,为他的遭遇,为他的艺术所震撼,在背负着养家糊口的压力,自己心中所期望追求的艺术不被现实接受,这种矛盾一直都让库尔特备受折磨,最后他不得不低下头颅,隐藏自己的想法,在积蓄中等待,在矛盾中成长,甚至当他最后得知自己的岳父就是杀害自己阿姨的时候,只能通过模糊照片的处理方式来展现自己内心,无声的呐喊,这种无声的抗击,连成名之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起的时候库尔特也只能模糊回答,因为在不停的成长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将理想与现实有效糅合,最后学会了模糊照片绘画的创意,引领绘画的新时尚,也算是功成名就,一将功成万骨枯了。
当今的波兰滨海城市科沃布热格,在1945年12月前,一直被习惯叫做科尔贝格(Kolberg)。
波兰地图大家可以上网搜搜看,如果查询该城市的现有名称“科沃布热格”,除了冷战时代苏联驻军的相关内容,更多的都是旅游介绍和酒店订制等方面的信息。
而输入老版的译音名字——科尔贝格,内容显然要丰富的多。我们主要可以看到,按时间顺序——1807年的科尔贝格围城战,交战双方是拿破仑法国和普鲁士;1945年1月30日,纳粹德国上映的大型彩色电影《科尔贝格》;还有1945年2月—3月间,二战东线上的科尔贝格围城战,交战双方是苏军和德军。
很显然,叫“xxberg”的,一般都带有德意志色彩。二战后,德国除了一分为二,背上大量赔款外,还被迫割让了18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就是素有尚武传统和强烈征服欲的东普鲁士。科尔贝格,曾属于东普鲁士的一个战略要塞,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黄色部分为二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而纳粹德国那部在兵荒马乱、四面临敌的情形下,劳民伤财拍摄出的电影《科尔贝格》,则很具“黑色幽默”的,把相差了一个多世纪的两次科尔贝格围城战,联系到了一起。只不过,后者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
即便,这并非是希特勒、戈培尔一伙的初衷。
故事要从1943年夏说起。此时,战争到了相持阶段,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国在东线攻势不再;西线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国内呢,随着制空权的逐渐失守,盟军的轰炸机编队开始频繁出现在德国城市上空,第三帝国多个主要城市,接连被炸成一片火海。
在战事不利的情形下,为了让德国民众在轰炸中,继续坚信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鼓吹的那套说辞,纳粹德国宣传部开始筹划拍摄一部“民族励志电影”。
于是,这场发生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末期,德国人世代称颂的科尔贝格围城战,被重新翻了出来。在舞台剧《科尔贝格》的基础上,改编成了电影《科尔贝格》的剧本。
电影海报电影导演叫做法伊特·哈兰,曾经执导过《犹太人苏斯》,是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戈培尔的座上宾,纳粹政府的“大红人”。而原舞台剧剧本的作者,则更为著名——被世人誉为“歌德再世”的文学大师,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故德国作家保罗·海泽。
然而,这位保罗·海泽本身就是个犹太人。对,崇尚种族主义的反犹导演,在千挑万选之后,竟然最终采用了犹太文学家的脚本拍电影,用来体现了日耳曼民族那“坚韧不屈的精神”。
1943年10月,《科尔贝格》正式开拍。而且,还属于当年非常罕见的“彩色电影”。
只是,此时的第三帝国,四面临敌,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兵力和物资,哪儿哪儿的都不够用。
而为了营造最真实的场面,在选址、服装道具和演员方面,有了纳粹政府的“力挺”,剧组却一点都没含糊,从不凑合,总共耗资了近880万帝国马克。光群众演员就动用了180000余人,其中包括了从前线“趁热”拉过来的50000名德国现役军人。
电影截图群演人数这方面,在其上映后的37年里,《科尔贝格》一直属于最大规模的那个,直到八十年代初,印度史诗电影《甘地》才将其超过(毕竟,印度最不缺的,就是人)。
既然不差钱,也不缺人,那么,剧组开始拼命的追求效果的真实感。前面提到的50000名德军“群演”,竟然有数名倒在了电影片场的炮火下。
因为,不少场景,为了还原战场实况,竟然上了真枪真炮。
也不知道这些在电影拍摄现场“因公殉职”的德国现役军人们,算不算“阵亡”?
要说当年的纳粹政府对电影多么用心,可以举个例子。
1944年8月,由于时间没有赶上,要在夏天拍摄冬季战争的场面。为了打造一个逼真的雪地环境,纳粹当局派出了好几列火车,装载着食盐,顶着盟军轰炸,从各地拉到了拍摄现场。
随后,这些白花花的盐都被倾倒到拍摄场地上,任凭演员踩踏。这对开始收紧食品配给的德国平民和饱受饥荒之苦的占领区人民来说,简直属于不可饶恕的罪孽。
此时的西线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法国即将光复。而纳粹德国却陶醉地拍摄着一部“完胜”法军的电影。
电影截图其实,虽说整个剧组在苛刻的追求着场面的真实,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事实,已经被纳粹文化顾问给改的面目全非了。
客观看,普鲁士军民一致团结抗法不假,但最后的战局,实在不堪。要不是普鲁士王后露易丝亲自找拿破仑求情,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王位都将难以保全。最终,普法签订了苛刻的《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了大量领土,来换回短暂的和平与喘息的机会。
而电影中,给改写成了普法两军打了个“平手”。之后普鲁士人卧薪尝胆,各种努力,在1813年、1815年两次大败拿破仑,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加之,出于英国和苏联属于第三帝国交战国的考虑,原本的俄、普、奥、英四国总领的“反法同盟”,光环都放到了普鲁士身上(奥地利早在1938年就被德国“合并”了),剩下的俄、英两国,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到了1945年1月30日,剪辑完成后的《科尔贝格》终于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了首映式。
只是,这时的柏林市区,像点样的公共场所,都被炸了个稀烂。最终,这场极具仪式感的首映式,改在了柏林的陶茨宫以及一处由地铁站改成电影院中举行。
之后,纳粹宣传机构开始向德国各地公映这部“励志电影”,完全顾不上所谓的“票房”,把电影票价格得极低,几乎等于了免费看。
此外,各种海报、宣传册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甚至,在战争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形下,德军还派出了飞机,将电影宣传册空投到处于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当中,试图“激起他们的抵抗热情”!
试想,包围圈中,饥寒交迫的德军士兵捡起这些空投物资,打开发现竟然只是“精神食粮”的时候,他们是困惑,激动,还是愤怒呢?
最终,《科尔贝格》在被炸成一片焦土的德国全境公映了仅仅一个多月,就被紧急下架了。
原因很明显——在1945年三月中下旬,经历了现实中的惨烈较量后,苦苦支撑了二十多天的科尔贝格,被苏联红军和波兰联军占领。
经过攻城战和激烈的巷战,科尔贝格80%的城区被毁作为东普鲁士的“要塞”城市,科尔贝格是连接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防线的重要节点,科尔贝格港则属于面向德国腹地的重要战略支援通道。
科尔贝格的陷落,让苏军的脚步离柏林又进了一大步。
此情此景下,腹背受敌的纳粹德国,再也无颜提及“英勇的科尔贝格围城之战”了。
二战后,在一轮又一轮的去纳粹化的浪潮中,内容“敏感”的《科尔贝格》被雪藏了起来。直到1965年,经过大量删减后,西德还是重新发行了《科尔贝格》。但影片被加上了大量“注释”,生怕万一有不明真相的观众,让哪个情节给“带偏”了。
即便如此,删减注释版的《科尔贝格》也一直没什么市场。毕竟,描述一个已经不属于德国领土范围的“普鲁士军国主义”反法战争,无论多么具有艺术价值,它都不符合欧洲的主流思潮。更何况,科尔贝格早就按波兰语发音,叫成了“科沃布热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现代电影史上也以二战为题材拍出了许多佳作,今天给大家推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部电影,题材是以二战时期纳粹集中杀害犹太人的这一方面为主题的三部电影。
1.辛德勒的名单
说起二战时期的最经典佳作,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部1993年上映的影片,著名犹太人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和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辛德勒的名单》。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7项大奖。
我认为影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就是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最感人的镜头是最后战争结束犹太人送别辛德勒时的场景,犹太人用其中一个人中唯一值钱的金牙为辛德勒铸了一枚戒指,辛德勒的口中一直在说着,我可以救更多的人……
刚开始辛德勒利用犹太人为自己工作在二战期间为他的工厂赚到了巨额利润,但是随着次次目睹犹太人的惨遭杀害而良心觉醒,于是就用自己的所有财产贿赂德国军官,购买犹太人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2.美丽人生
豆瓣评分9.5,IMDB评分8.6分的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现实中两个人也是夫妻)主演。1997年上映,二战时期,犹太青年圭多用自己的善良乐观幽默获得了美丽的多拉的芳心。两个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改良政策,他们一家被送进了集中营,为了让儿子的童年不受到伤害,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早安,我的公主。是最记忆犹新的一句台词,临死前父亲为了不让儿子出来那滑稽的步伐是最难忘的镜头。影片最后,母子相聚,可是父亲却再也回不来了,观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父亲的牺牲,如此幽默风趣而又善良伟大的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就这样在解放前一夜惨死纳粹的枪下。
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刚看到这部电影名字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时期的,而条纹睡衣是纳粹集中营中的衣服。这部电影是2008年上映的,“伦敦F4”之一的阿沙巴特菲尔德主演。
1940年代的柏林,八岁的小男孩布鲁诺的纳粹军官的父亲被升职将要调遣,但布鲁诺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父亲的新职务是在柏林外的一个偏远郊区,全家都要搬过去,这样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家和伙伴们,一开始布鲁诺很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很快就觉得无聊起来,后来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农场,看到那里面的人都在穿着条纹睡衣干活,他结识了一个穿条纹睡衣的小男孩,和他成为了好朋友,经常给他带吃的在铁栅栏外和他聊天。后来他的爸爸决定把他们和妈妈送到海德堡的姑姑那里去,在临行之前,他决定也穿上条纹睡衣和小男孩一起进去找他的爸爸。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与小男孩布鲁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将从此划上句号。
在那个充满血腥无人性的战争年代,民众在法西斯统治下被洗脑的种族优劣论。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友谊和纯洁无邪的思想是这部影片中最美好光明的东西了。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及美剧《兄弟连》所描写的欧洲战役,曾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从1931年日本侵略者抢占我国东三省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灾难。
战争的煎熬与苦难,也造就了反法西斯的各类英雄。
今天我就来推荐几部,个人很喜欢的二战电影!(这次先以国外为主)
1、《黑皮书》:美人间谍计。
荷兰著名导演保罗·范霍文的经典作品,荷兰美女卡里斯·范·侯登领衔主演,是一部优秀的战争惊悚类型。
故事发生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主人公蕾切尔一家都是犹太人,由于这样特殊的身份,他们全家除了她之外全部死在德军的枪下。
为了给家人报仇,她隐藏身份,并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混入德军内部的间谍,而年轻貌美的蕾切尔迅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
这部电影属于慢热型,两个半小时的超长时长让它有足够的时间去展开故事,演员也是渐入佳境,一定要看未删减版哦。
2、《血战钢锯岭》:救人比杀人更难。
美国知名演员、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第二代“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主演。
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日本战败几成定局,他们便妄想和美军于太平洋的冲绳岛展开了一场血腥残酷的大决战。
在易守难攻的钢锯岭,美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其中不乏刚入战场的新兵,其中最特殊的便是随行军医道斯,因为他不拿枪...
这部电影采用了特别老派的拍法,不用特效,火烧、爆破全是动真格的,当然这也让影片最终呈现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3、《帝国的毁灭》:元首的愤怒!
德国导演奥利弗·希施比格尔拍摄,根据德国战败前柏林总指挥部的最后12天的记录改编而成。
当时,苏联红军的部队已经包围了柏林,纳粹元首希特勒和他的情妇,高级将领们一同躲进了地下掩体中,妄图翻盘。
情妇爱娃和希特勒举办了最后的婚礼,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戈倍尔则协同自己的妻儿一同自杀,邪恶帝国迎来了最后的结局...
电影的布景,人物台词极为考究,对当时的德国历史还原度很高,当然它出名还有原因是各种恶搞...
4、《辛德勒的名单》:我还能再多救一个。
美国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三位实力派男星同台飙戏。
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随即对整个欧洲展开侵略,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施行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行动。
辛德勒原本是一名生产军需品的德国商人,在目睹了纳粹的暴行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纳粹党员的身份尽力营救犹太人...
这是一个关乎善良人性的电影,根据真实事迹改编所以极富震撼力,它也囊括了当年奥斯卡的多项大奖。
5、《至暗时刻》:铁血首相保家卫国!
英国导演乔·赖特执导,加里·奥德曼搭档莉莉·詹姆斯共同出演,他也凭借这部作品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影帝称号。
故事根据英国首相丘吉尔改编,二战前夕,由于绥靖政策的失败,丘吉尔临危受命担当首相,处理与德国人的关系。
是继续和纳粹德国进行妥协谈判,还是坚持捍卫国家的尊严?丘吉尔必须在这种最黑暗的时刻里做出艰难的选择...
看一个酒鬼,抽雪茄的丘吉尔bibibi,居然给我看哭了。加里`奥德曼真的是把这个强硬又有智慧的糟老头演活了!
6、《兵临城下》:狙击高手的终极对决。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摄,裘德·洛与艾德·哈里斯对彪枪法,还有女神蕾切尔·薇兹搭档演出。
主人公瓦西里是苏军里有名的狙击手,通过他神乎其神的枪法,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个人就让德军损失惨重。
为了除掉这个“死神”,德军特意将他们最出色的狙击手康尼派到前线,两大高手碰面,这是一场关乎尊严和生死的对决...
娱乐性很高的一部战争片,就好像看两位大帅哥互相比武一样,另外蕾切尔也是一大亮点,看过你就懂了...
说实话,关于二战的电影我看过很多,其中经典的也很多。
我今天就不赘述了,如果大家还有喜欢的,咱们可以去留言区多聊聊。
最后来猜一张我很喜欢的电影吧:
1,《从海底出击》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德森 主演: 尤尔根·普洛斯诺 / 赫贝特·格勒内梅厄 / Klaus Wennemann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原西德 年份: 1981
电影海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U-96号潜艇受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负责阻挡扰乱英国船只的运输补给工作。艇长海恩里希·莱曼(尤尔根·普洛斯诺饰)明白他所担任指挥的潜艇,并不能完全负起战斗的任务。这次出海执行任务,他认为是有去无回,他所拥有的就是一群服从并效忠德国的潜艇士官兵。当U-96到达执行任务海域时,自然碰到了英国驱逐舰而展开了一连串的战斗,以潜艇的火力自然战斗得相当艰苦。战斗受损之后艇长打算返回德国,却又在途中接到命令,必须穿越更多英国舰队所在的直布罗陀海峡,以执行下一个任务。这对U-96而言简直是以卵击石,原本以为可以在艇长的计划之下安全通过英国舰队的防御部署,却想不到再度遭受英军另一次更大的袭击,U-96的前途命运危在旦夕。
2《帝国的毁灭》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主演: 布鲁诺·甘茨 / 茱莉安·柯勒 / 乌尔里希·马特斯 类型: 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意大利/奥地利 年份: 2004
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在哔哩哔哩上精彩被up主们鬼畜,这也是因为 布鲁诺·甘茨饰演的希特勒表情十分的丰富
3《斯大林格勒战役》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主演: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约亨·尼克尔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年份: 1993
该片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在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同时,探讨了两个受害人因战争而改变了命运的故事。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
4《铁十字勋章》
导演: 萨姆·佩金帕 主演: 詹姆斯·柯本 / 马克西米连·谢尔 / 詹姆斯·梅森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英国 年份: 1977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
5《我们的父辈》
导演: 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主演: 汤姆·希林 / 沃尔克·布鲁赫 / 卡塔琳娜·舒特勒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年份: 2013
强烈推荐这个电影,这个电影真的拍的很好,该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5个20岁左右的德国年轻人在二战中的命运起伏,故事从1941年一直讲到1945年,大致是从二战即将面临转折,德国人从一路凯歌到陷入困境讲起。主角是五个生活在柏林的普通青年,他们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却因为战争不得不奔赴战场,各奔东西。
6《辛德勒名单》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年份: 1993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7《希望与反抗》
导演: 马克·罗特蒙德 主演: 尤莉亚·延奇 / 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 / Fabian Hinrichs 类型: 传记 / 犯罪 /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年份: 2005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今天就推荐这么多了,其实二战中德国军队也是很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他们英勇作战,服从命令是全世界都值得学习的军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就算没有希特勒,也会有东特勒,北特勒,最后把世界拉入战争的深渊。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也希望这个世界上再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