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移民美国

特朗普嘴硬也没用,每分钟死1个美国人,民众纷纷开始跑路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特朗普总是不断“甩锅”,试图混淆人们对疫情的认知。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甩锅”的后果,就是每分钟死1个美国人。在这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特朗普就是嘴硬也没用。据澎湃新闻报道,疫情应对小组的协调员对此表示,美国的疫情相比较最初感染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传染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即便是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新冠的感染也正在扩散。显然,这场曾经被特朗普政府称作“普通流感”的疫情正在变为席卷美国所有地区的“生化危机”。更是有消息称,美国民众纷纷开始跑路,认为美国宛若人间地狱,不愿意继续留在美国。

不过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上个月美国国内的疫情状况已经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稳定波动,这有可能是到了受到了检测试剂生产能力的限制,整体看单日确诊人数甚至有所下降,但就美国国内的报道来说,疫情显然并没有好转的态势。还有可能是因为特朗普政府早前要求部分地区和医院停止向疾控中心汇报情况,而是直接将疫情发展上报卫生部的缘故。当然,不管怎么说,多名医疗领域专家和白宫疫情应对小组成员这段时间来对于特朗普总统的警告似乎并没有起效,甚至政府方面依然还在“挖掘”福奇博士的各种“黑料”,近日甚至试图在新冠疫情的相关会议上玩“文字游戏”给福奇博士挖坑。

这些做法除了是在找帮特朗普背锅的人和转移视线外,对于美国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好处。除了一些抗议者外,有部分诈骗团伙甚至也开始趁着疫情的失控打起了主意,根据美国一消费者权益团体的相关说法,美国疫情爆发至今不过数月,相关诈骗案件已经达到了15万例之多,金额过亿。其中最为严重的地区自然也是疫情最为严重的部分地区,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等。由此可见,当联邦政府领导无力时,疫情应对混乱使得美国民众的生活也成为了一团乱。

当然,相比较而言,在家中的美国人或者在车中的流浪汉比起在监狱中人挤人还是要好很多的,作为全球犯人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的服刑者的感染率相比较普通人来说要大上五倍还多,而且密集和封闭式的管理使得只要一个人感染,那么全监狱的人都有可能遭殃。更何况,随着近期美国抗议规模的扩大和持续,特朗普甚至派出了相应的特工来逮捕民众,监狱的人口流动显然会显著增加,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爆发自然在预料范围内。

因为这些原因,甚至有不少美国人打起了移民的主意,CNN的统计数据显示,单6月份就有超过11万的美国人访问了新西兰移民的网站,近25万人正在审查自己的移民资格。而加拿大和墨西哥等等美国周边国家也在边境处加强了戒备和相关措施,防止有人偷偷入境,这点上,美墨边境墙倒是给墨西哥人省了不少麻烦。曾经的移民国家在疫情期间居然有成为移民提供者的国家的潜质,也确实令人唏嘘。

美国新冠的累计确诊已经迈过了500万的大关,作为一个拥有3.3亿人口的国家,这些数字在特朗普的眼里或许只代表了极小一部分的人,近期在采访过程中甚至拿着所谓的全球最低死亡率来说事,却完全忘了其拥有全球最高的感染人数,由于失业以及经济冲击的缘故,早前美国媒体的曝光中已经表示有大量的美国成年人即便患病可能也拖延着不去,毕竟之前曾经被曝光收到近百万天价收据的新冠患者在私人医疗盛行的美国显然不是个例,疫情失控已成事实,特朗普再嘴硬也没用。

展开
收起

美国的空气突然不甜了?半年近6千人放弃美国籍,白宫倍感无奈

美国的空气,或许真的不甜了。

截至目前,美国累计确诊人数已突破514万,病亡数也超过了16.5万人,是全世界疫情最严峻的国家,没有之一。

按照目前美国日增五六万的趋势来看,疫情仍旧没有到达“终点”,距离真正的控制疫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与此同时,根据美疾控中心的预测模板来看,截至8月底,将会有18万人因疫情而失去生命。从目前美国病亡数的增长趋势来看,这一“目标”似乎并非无法完成。

美国的总人口不过3亿多,514万的确诊人数还意味着,平均约100人里,就会有一个人确诊,整个美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安全之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令白宫倍感无奈的消息传来了。

据环球网报道,日前,纽约班布里奇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的前6个月,有5816名美国人放弃美国国籍,创下了美国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该事务所还指出,自2017年来,放弃美国国籍的人数,其实是在下降的,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疫情的愈演愈烈。

值得一提的是,美媒此前报道,在6月份,有超过11万美国人访问新西兰移民网站,平均约每30秒就会有一个美国人考虑移民。

至于为何会有大量的美国民众,将新西兰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栖身地”,主要还是因为该国的疫情相对稳定,截至目前仅有1500多人确诊,疫情治愈率高达97%。

更要注意,前几天,一名48岁的确诊美国男子,在经过长达44天的治疗后康复出院,医疗费用却高达188万美元。这对大多数美国平民阶层来说,无疑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字。

至此,也不奇怪为何美国确诊数高达500多人,医疗系统却尚未“崩溃”了,估计大多数确诊轻症患者,被天价医疗费给“劝退”了,宁愿在家“抗一抗”,也不愿去医院就诊。怎么看?

第一,随着美国疫情的愈演愈烈,考虑"移民出逃"的美民众越来越多了。毕竟,从目前美国的环境来看,距离疫情被控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再加上疫苗、特效药尚未被研制出来,如今的美国确实不够安全,民众被确诊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美国昂贵的医疗费用,不健全的医疗制度,同样也是令大量美国人"萌生退意"的关键因素。要知道,近200万美元的天价治疗费用,很多平民阶层耗费数十年都不一定能赚到,更不要说一次性拿出这多钱来治疗了。

第三,白宫这回遇到难题了。不论是美国民众"移民出逃",还是天价治疗费,其实都在一点点摧毁美国的根基。毕竟,控制疫情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治愈率。如今,大量美国人不愿去医院就诊,无疑加大了美国防控疫情的难度。

更何况,大量美国人为保命而“出逃”,对于一向自诩经济、医疗实力傲视群雄的白宫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估计听到这消息的特朗普,心里也倍感无奈吧。

但话说回来,美国疫情如此严峻,还有国家愿意对美国人“敞开大门”吗?要知道,欧洲各国在开放边界时,都将美国给“排除在外”了。

把美国领导成这个地步,白宫可得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展开
收起

世界人口或在本世纪中叶后减少,全球人口和经济将重大转变

《柳叶刀》(The Lancet)7月14日发表一项最新分析,预测了涵盖全球195个国家的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人口数量、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迁移情况。研究显示,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顶峰,约为97亿,到本世纪末将降至88亿,其中23个国家的人口预计缩减50%以上,对全球经济有一定影响。作者提示,在应对人口减少时一定不能损害人类在争取女性自由和生育权利方面的进展。同时,本刊编辑还采访了该研究的作者,讨论了这一人口预测模型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本研究预测的结果有何重要的影响。

数据概览世界人口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后减少,预测全球人口和经济实力将发生重大转变——《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项最新分析,预测了涵盖全球195个国家的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人口数量、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迁移情况。到2024年,中国人口预计将达到峰值,约为14.3亿,高于2017年的14.1亿,随后到2100年下降49%,降至7.32亿左右,成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这一人口转变将对经济和财政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每位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预计将从2017年的1.53稍降至2030年前后的1.42,此后缓慢上升,预计到2100年升至1.47;远低于在没有外来移民的情况下维持人口数量所需的最低出生率(2.1)。预计中国将在2035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最高的国家,但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会大幅下降,从2017年的9.5亿左右降至2100年的3.57亿,这有可能限制经济增长,美国可能在2098年前重回GDP排名榜首。在2017年或2100年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预计在2100年拥有最高预期寿命的国家是中国,为84.2岁,高于2017年的77.2岁(附录2,第3部分)。预测中国将在2100年成为全球净移民人口数量第三的国家,2100年移民至中国的人数估计比移居国外的多33万人(附录2,第4部分)。到2100年,如果没有自由的移民政策,预计在195个国家中会有183个国家的生育率不足以维持目前的人口。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顶峰,约为97亿,到本世纪末将降至88亿,其中23个国家的人口预计缩减50%以上,包括日本、泰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预测印度和中国等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大幅减少,这将影响经济增长并可能导致全球强国地位的变化。即使生育率下降,自由的移民政策也可能有助于维持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作者提示,在应对人口减少时一定不能损害人类在争取女性自由和生育权利方面的进展。《柳叶刀》(The Lancet)于7月14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于现代避孕方法的普及以及女童和妇女受教育情况的普遍改善,生育率正在普遍而持续地下降,世界人口很可能在2064年达到峰值,约为97亿,随后到2100年降至88亿左右,比既往研究估计的世界人口数量少20亿左右[1]。该模型研究使用来自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预测未来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人口数量。基于全新的死亡率、生育率和人口迁移情况预测方法,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的研究人员估计,到2100年,在195个国家中有183个的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将低于平均每名女性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是每名女性在一生中生育子女的平均数量。这意味着,除非外来移民可以弥补生育率的不足,否则这些国家的人口将会减少。与联合国人口司的“全球持续增长”(continuing global growth)预测不同,该研究发布的全新人口预测凸显了:劳动力的不断缩减给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沉重负担,以及世界人口转变对全球强国地位造成的影响。本研究还预测了全球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预计到2100年,全球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为23.7亿,而20岁以下的人口数量为17亿,这强调了在劳动年龄人口显著减少的国家中实行自由移民政策的必要性。IHME主任Dr. Christopher Murray领导了本项研究,他表示:“在本世纪,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不再是世界人口最有可能的发展轨迹。本研究为各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各国重新思考其有关移民、劳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IHME的Stein Emil Vollset教授继续说:“我们的预测对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力量具有巨大影响。特别是,本研究发现,仅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就会降低GDP增长率,这可能导致到本世纪末全球经济实力发生重大变化。在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应对人口减少可能会成为首要的政策关切,但这些举措决不能损害为增进女性生殖健康或维护女性权利进步而付出的努力。”《柳叶刀》(THE LANCET)总编Dr Richard Horton补充说:“这项重要的研究绘制了一个我们亟需规划的未来蓝图。它为地缘政治力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个预测,挑战了有关移民的迷思,强调了保护和加强女性的性权利和生育权利的重要性。21世纪将见证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革命。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而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将减弱。到本世纪末,世界将是多极化的,印度、尼日利亚、中国和美国会成为主导力量。这将是一个真正的新世界,一个我们今天就应该为其做好准备的新世界。”

全球生育率加速下降预计全球总和生育率将稳步下降,从2017年的2.37降至2100年的1.66,远低于维持人口数量(replacement level 生育更替水平, 编者注:评估一个区域人口自然更替率的重要指标)所需的最低比率(2.1),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总和生育率将降至1.2左右,波兰则低至1.17。在总和生育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的国家,即使是非常微小的总和生育率变化都将导致巨大的人口规模差异——总和生育率每升高0.1(即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的子女数量增加0.1个),2100年地球上就会增加约5亿人口。预计生育率下降主要出现在高生育率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这些国家的生育率预计将首次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从2017年平均每位女性生育4.6个孩子,降至2100年的1.7个。2017年,尼日尔的生育率为世界最高,平均每位女性生育7个孩子,而预计到2100年其总和生育率将降至1.8左右。然而,随着死亡率的下降,且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育龄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预计将在本世纪增加两倍,从2017年的10.3亿增至2100年的30.7亿。北非和中东预计成为2100年人口(9.78亿)比2017年(6亿)增加的唯一地区。亚洲、中欧和东欧的许多国家将出现人口迅速减少。预计2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包括日本(人口将从2017年的约1.28亿降至2100年的6000万)、泰国(7100万降至3500万)、西班牙(4600万降至2300万)、意大利(6100万降至3100万)、葡萄牙(1100万降至500万)和韩国(5300万降至2700万)。预计还有34个国家的人口会下降25%至50%,其中包括中国(从2017年的14亿降至2100年的7.32亿;见论文原文中的数据表格)。

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80岁以上人口与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为2比1

随着全球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增加,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预计下降41%,从2017年的6.81亿降至2100年的4.01亿;而8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增长六倍,从1.41亿增至8.66亿。类似地,在人口数量减少超过25%的国家中,全球80岁以上人口与15岁及以下人口的比例预计将从2017年的0.16升至2100年的1.50。此外,2017年全球非劳动成年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约为0.8,但如果参与劳动的人口性别和年龄比例不变,预计到2100年该比率将升至1.16。Vollset说:“虽然人口数量的下降对于减少碳排放和减轻粮食系统压力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年轻人数量的减少,社会需要基于更少的劳动人口和纳税人数艰难地发展,经济挑战也会随之而来,各国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财富创造能力也会减弱。”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可能会导致经济规模发生重大转变

该研究还分析了2017年所有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虽然中国将在2035年取代美国成为GDP最高的国家,但从2050年起,其人口数量的快速下降将会限制经济增长。因此,如果移民继续维持美国劳动力,美国有望在2098年重回GDP榜首。

尽管印度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从2017年的7.62亿降至2100年的5.78亿左右,但其有望成为亚洲地区在本世纪内能够维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少数主要力量之一(如果有国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话)。预计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将从2017年的9.5亿降至2100年的3.57亿,所以估计到2020年代中期,印度的劳动人口将超过中国,其GDP排名将从第7位提升至第3位。随着人口的增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可能会成为地缘政治舞台上一个日益强大的大陆。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预计尼日利亚将是唯一一个见证其劳动年龄人口在本世纪内增长的国家——其数量将从2017年的8600万增至2100年的4.58亿,为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持,有助于其全球 GDP排名从2017年的第23位上升至2100年的第9位。

预计在世纪之交时,英国、德国和法国将在全球GDP排名中保持前十的位置,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由于受到较大幅度人口减少的影响,其排名将会下降,前者将从2017年的第9位降至2100年的第25位,后者将从第13位降至第28位。

自由移民政策可能有助于维持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研究还表明,人口减少可能会被外来移民所抵消,即使面对着生育率的下降,推行自由移民政策的国家也能够更好地维持人口规模并支持经济增长。该模型预测,某些生育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的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可能会通过净移民维持其劳动年龄人口。尽管作者指出,这些未来趋势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生育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的高收入国家来说,维持当前人口水平、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安全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开放的移民政策和支持家庭生育他们希望拥有的子女数量的社会政策,”Murray表示,“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实是,为应对人口减少,某些国家可能会考虑采取限制生殖健康服务可及性的政策,这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至关重要的是,女性的自由与权利应当置于各国政府发展议程的首要地位。” 作者指出了该研究一些重要的局限性,例如,虽然该研究使用了现有可获得的最佳数据,但这些预测受限于既往数据的质与量。他们还指出,过去的趋势并不一定可以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而且模型中未包括的一些因素可能会改变生育率、死亡率或人口迁移的趋势。例如,COVID-19大流行影响了全球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了超过50万人死亡。然而,作者也表示,大流行造成的额外死亡不太可能显著改变全球人口的长期预测趋势。柳叶刀移民委员会主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Ibrahim Abubakar教授(未参与此研究)在相关评论中写道:“移民可能是劳动年龄人口预期短缺的潜在解决方案。尽管人口学家会继续争论人口迁移作为总和生育率降低补救措施的长期影响,但要使其成功,我们需要彻底地重新思考全球政治。更广的多边主义和新的全球领导体系应同时惠及移民输出国和输入国,并保障个人权利。各国需要在我们迄今为止无法实现的水平上进行合作,为移民输出国中过剩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战略和资金支持。促使全球移民政策的公平性改变,需要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共同发声。国家经济规模的预期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力量变化,可能会迫使人们进行这些讨论。”他补充说:“最终,如果Murray及其同事的预测甚至只有50%的准确性,移民也将成为所有国家必须实行的措施,而不是一种选择。移民对健康和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我们面临的是,选择通过允许有计划的人口流动来改善健康并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选择最终形成一个由外来劳动力组成的底层阶级和不稳定的社会。人类世(Anthropocene)带来了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范围更广的全球移民。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将对人类的兴衰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
收起

从中外城市化进程看新基建

来源:中国经营报

从中外城市化进程看新基建

文/任泽平

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从全球来看,随着城市化整体进入中后期,人口将越来越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从中国来看,尽管当前人口流动整体放缓,但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更为明显。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比如自然、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从长期和根本来看,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经济规模,还有城市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理论上说,在完全的市场竞争和个体同质化条件下,较高的人均收入将不断吸引区外人口净迁入,直至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持平。

新兴经济体:“经济人口不平衡”急需改变

在实践中,由于产业结构差异,经济-人口比值高的地区人均收入不一定高,比如以能源、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可能GDP份额和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一般。而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相对排序往往比较一致。

总的来看,工业发展需要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大规模从乡村向城市集聚,服务业发展比工业更需要集聚,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线大城市和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全球人口迁移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在跨国层面,人口从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统计,1960年—2017年,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净流入1.36亿,来自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经济体的比例分别为26.4%、53.2%、20.5%。

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口生活水平接近高收入经济体,迁移动力不强,;低收入经济体人口虽然迁移动力强,但难以承担迁移成本;而中低收入经济体人口迁移动力强,而且能够承担迁移成本。从国别来看,人口主要是从中国、东南亚、南亚、拉美、非洲、中东动乱国家、中东欧,向北美、西欧、中东石油富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迁移。

如1960年—2017年美国净迁入人口超过4900万,德、法、英、西、意等西欧五国人口净迁入合计超过3300万,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净迁入合计超过1400万,俄罗斯净迁入近1100万,加拿大净迁入超过900万,澳大利亚净迁入近700万。日本移民政策长期较为保守,净迁入人口较少,仅235万。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但全球经济人口分布仍非常不平衡,差距甚至比60多年前明显扩大,未来大规模跨国人口流动仍将持续。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2018年,高收入经济体经济份额从77.3%降至63.1%,人口份额从25.1%降至15.9%,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从1960年的3.08升至2003年的4.74,又降至2018年的3.96。

二是在城乡层面,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增长将从过去的齐增转为分化,人口从乡村和中小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迁移,而中小城市人口增长面临停滞甚至净迁出。

美国人口“大都会化”:自“铁锈八州”流向西、南海岸

1850年—2018年,美国人口从2327万快速增至3.27亿。特别是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大规模国家移民涌入美国,人口在1950年—2018年增加了1.76亿。200多年来,美国的人口迁移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在地区层面,人口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五大湖区集聚,转为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海岸、南海岸集聚。1850年—1970年,美国“铁锈八州”人口从1023万快速增至7203万,人口增量贡献达34%,是美国人口聚集的核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西欧、日本的经济持续成长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传统制造业逐渐衰落,“铁锈八州”GDP占比,从1970年的35.6%降至2018年的25.8%。与经济衰落相对应的是,1970年以来“铁锈八州”人口增长大幅放缓,纽约州在1970年—1980年,西弗吉尼亚州在1950年—1970年和1980年—1990年人口甚至净减少。到2018年,“铁锈八州”人口仅增加906万,至8109万人,人口增量贡献降至7.3%,GDP占比大幅降至25%。

与此同时,以能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等地区,逐渐成为美国人口集聚的中心。1850年—1970年,三州人口合计从40万增长3794万人,占比从1.7%快速提升至18.6%,人口增量贡献为20.8%。1970年—2018年,这三州GDP份额从18.1%增至28.1%,人口快速增至8956万,人口增量贡献高达41.8%,人口占比升至27.4%。可以发现,不管是1970年还是2018年,这三州与“铁锈八州”的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均基本持平,即经济-人口比值基本在1附近,但人口流动状态迥异,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差异。

二是在城乡层面,美国人口在城市化中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城乡划分标准多次调整,当前城市的基本定义为:5万人以上的城市化区域,2.5万至5万人的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率在1910年达45.6%,1940年达56.5%,与中国当前相近。1970年达73.6%,2010年达80.7%。

同时,基于经济社会高度联系的“城市功能”思想,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1910年起就逐渐进行都会区统计,最小规模为5万人以上。1910年—2015年,美国都会区人比重从28.4%增至85.6%,人口向大都会区集聚态势明显。2015年,美国5万—25万、25万—100万、100万—500万、500万人以上都会区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0.75、0.84、1.09、1.26,高收入的大都会区依然对人口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日本人口“一极化”:由三极集聚到东京圈独大

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但自1973年左右起,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第一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换挡之前,三大都市圈收入水平较高且经济持续增长,人口大规模流入。1955年,它们的GDP占全国份额分别为23.8%、15.3%、8.6%,人口占比分别为17.3%、12.3%、7.7%。第二阶段,到1970年,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国总额分别增至29.3%、17.5%、9.5%;1973年人口分别达到2607万、1636万、918万,占比分别达23.9%、15%、8.4%。

在此阶段,因东京圈收入较高且经济持续增长,名古屋圈经济份额略有上升,大阪圈则出现衰落,1973年后东京圈人口继续保持净迁入状态,名古屋圈人口略有迁入,大阪圈人口基本处于净迁出状态。1974年—2014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350万、-89万、10万。该时期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增长主要源于本地区自然增长。

此外,在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日本人口在2008年左右见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除东京都及东京圈三县、爱知县(名古屋圈核心)、大阪府、福冈县等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县逐渐面临人口净迁出,不少地区人口开始减少。到2017年,日本47个都府道县中已有40个人口见顶,49个主要城市中已有42个人口见顶。

本专题作者先后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等,现为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著有《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引擎》(中信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马家进、连一席对本专题亦有贡献。

展开
收起

王辉耀:中国国际学校与全球发展

来源:王辉耀

2020年7月31日,全球名校长论坛举行线上专题论坛,主题为“疫情后的留学教育”。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发表主题演讲。

【在线视频】

大家好,中国的教育,包括中国的国际教育,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同时也是大机遇的时代,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研究。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主题是中国的国际教育与中国教育“走出去”。中国的教育已经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们也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中国的出国留学——全球化智库从2012年起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达近600万。最近我们遇到了新冠疫情,现在出国和来华留学的人数都受到了影响。这个时候我们要探讨怎样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同时,未来中国的国际教育如何布局也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未来的国际教育应该怎么做:这其中包括其他西方国家教育“走出去”的经验、中国国际学校应该如何“走出去”、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意义,以及我们的一些建议,这些都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中国现在面临这样一个教育格局:当下,全国有近3000所高校与1000多所国际学校,这其中包括国内民办的国际学校和海外在华办理的国际学校。那么,中国目前在海外的学校有多少所呢?中国在海外的学校其实寥寥无几。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间,中国的产品“走出去”了,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了,但是中国的教育并没有“走出去”。我们的国际教育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举个例子: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把国际学校作为他们国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在发展经济、吸引与培养全球人才方面来为他们服务。

例如,为了回应海外公民的教育需求,美国国务院专门设立了海外学校办事处(Office of OverseasSchools),资助了135个国家和地区的193所学校;英国的国际学校遍布世界,全球有超过450万学生就读于8000多所英国的国际中学。当然,这些国家除了在国外办学校或学校分部以外,它们开发的教材也在被全球许多其他学校使用。例如,很多海外学校直接采用英国国家课程。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国际人才培养上是走在中国前面的。当然,我国之前也在推动中国语言、文化与中西教育结合“走出去”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很好的尝试,比如我们建立了华文学校;与此同时,我们也遇到了像孔子学院办学受挫这样的挑战。我认为,除大学层面外,我们目前应更多地关注K-12(即从从kindergarten/幼儿园到12年级)的国际学校教育——在这一领域,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仍是个空白——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和方向。

一个国家的开放即是人的开放,包括对国际人才的开放。实际上,中国非常重视人的教育。因此,中国目前在吸引全球留学生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来华留学学生数量依旧远远赶不上出国留学学生数量。例如,我国2019年出国留学67万人,但这还仅仅是统计了我国在海外高校的留学人数,并没有统计中小学的。此次疫情,我们突然发现,我国有大量的中小学生在海外留学:在英国,我们就有好几万中小学留学生;在美国也有好几万这样的学生。疫情之下,他们都无法回国,家长非常担心。按照美国的一个统计,我国目前有37万在校注册的留美学生,这一数据中就不包含我国成千上万赴美读书的中小学学生;此外,还有许多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学校不一定为其注册。所以,依据我们的判断,如果把我国目前在美国学校的所有学生加起来,人数应不下于50万;如果再加上那些完成学业后继续留美实习工作的,这一数量将达到上百万。

相比之下,目前来华留学的学生数量实际上还不是特别多;其质量,包括其来源国家的层次也有待提高。按照教育部的统计,当下来华留学人数达47-48万左右,但其中像中国学生“走出去”那样真正读学位的学生只有20来万,而且是累计20来万,并不是每年20来万。这个总量还比不上我们一年出国留学学生的数量,因此,我国目前教育的进出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根据2018年的统计,现在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是最多的,共5,0000多人;第二多的是来自泰国的学生,共28,600多人;来自巴基斯坦的有28,000多人;来自印度的有23,000多人;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各有2,0000人左右;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有15,000人左右;老挝和日本各来了14,000多人;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分别来了11,000多人;来自孟加拉、法国和蒙古国的也各有1,0000余人;来自马来西亚的有9000多人。我不知道这些数据是不是同时包括了读学位的和短期来华学习的学生数量——在这40多万来华留学学生的总量里,还有一半(比如暑假来中国读几个月语言的这种)是短期学生。刚才我提到的是来华留学生数量排名前15位的国家,我们经常听说留学生都来自非洲——其实,这排名前15位国家里面一个非洲国家都没有,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用数据说话。但可以看到的是,包括韩国、美国、法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来华留学数量也有不少——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然而,从在国际上办学来讲,我国现在才刚起步。中国现在已有10所中外合办的独立大学,比如宁波的诺丁汉大学、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的纽约大学、昆山的杜克大学、温州的肯特尔大学等等。我发现,中外合作开办的大学大概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了长三角地区,所以说经济发达对吸引人才也是很有支撑力的。那么,我们出去办的大学的呢?现在我所知道的比较成功的就是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开办的大学。但实际上,我们的大学“走出去”的很少,我们的中学“走出去”的更少,就像我刚才讲到的,海外在中国开办的国际学校加起来有上千所,中国在海外开办的国际学校数量就寥寥无几了。这也是目前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的这么少?

国际学校“走出去”特别需要政策扶植。例如,我国现在开展“一带一路”,和100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我认为今后该备忘录中也可以加一条:我们中国也可以去这些国家办学校。再例如,根据全球化智库每年发布的中国国际学校报告,截至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总共有国际学校1028所,大量的国际学校都集中在了广东、江苏、上海、北京这些发达地区。其中,民办国际学校的数量很大,增长也很快,占到了中国国际学校总数的80%多。由此可见,中国民办学校的积极性很高,国家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我们的民办教育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办学校。

另外,中国这些年出国移民的人很多。按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大陆(也不包括港澳台)的海外移民总量达到了1073万,相对2015年增加了约57万人,成为继印度和墨西哥后世界第三大移民输出国。事实上,我国接收的移民很少,但现在生活在海外的中国移民已达到了1000多万人。在我国海外移民的分布方面,目前,在亚洲有中国移民约500万人;在北美洲有350万;在欧洲有120多万;在大洋洲有70多万;在拉丁美洲有14万;在非洲也有100多万。这些移民在中国出生,从中国出去,他们的子女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因此存在这样一个可观的发展趋势,即随着我国在海外的移民越来越多,国际上对学习中文、中国文化、社会、历史、经济有着不断扩大的需求。

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未来亚洲的GDP将占到全世界GDP的50%以上,而中国在这其中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可以预见,全世界对了解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除了从中国大陆出去的1000多万移民,我们还有从港澳台、从东南亚、从世界各地向外移民的华人;此外,中国还有数量可观的驻外劳务人员,比如我国在非洲就有各类外派人员、新移民上百万;再加上全世界七八十亿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中国文化、语言是感兴趣的——所有的这些群体,特别是海外6000-7000万的华人华侨,对中国教育,尤其中国国际教育,“走出去”有着巨大的需求。然而,优质的中国教育在这些地方严重不足。中国也到了这么一个阶段,就像美国、英国一样,我们需要在海外开办国际学校,这也能够满足国际上的一种需求。

西方国家教育“走出去”有很多经验。比如,我刚才讲到英国在海外有8000多所国际中学,其中有几十所设置在英国的总部,有非常好的信誉,它们的私立、公立学校等都收获了很多提升。可见,英国非常重视他们海外学校的发展。美国实际上也是一样:美国国务院的海外学校办事处也鼓励这些美国机构,包括美国公司、公民、基金会为海外学校提供资助筹款。加拿大亦是如此:加拿大在国际上也开办了很多加拿大学校,在中国就有加拿大学校或者涵盖加拿大课程的学校。他们的BC省、安大略省等很多省份把他们的教育标准化输出,输出地也包括新加坡、香港等等。英国在海外的公民有将近500万人,占到了其总人口的7%;美国在海外的公民有680万,也是非常多;加拿大的海外公民有100多万。这些国家的国际学校原来都是为他们的公民服务,但后来都扩散到当地,接收当地的学生。就像中国的加拿大学校,其实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

今天我谈的问题是什么?——中国的国际学校怎样更好地走出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国家也有了一些政策,比如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等等,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那么,如何为海外的中国公民、华人华侨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提供学习中国文化、接触中国国际教育体系的便利?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我国已经在国际学校“走出去”方面有了些初步的经验探索。例如在海外华文教育方面,国侨办做过海外华文教材,已经在国际上中文学校得到了很好的采用,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另外,我国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走出去”,比如人大附中在美国靠近普林斯顿的地方办过一个分校;山东济南承接了中国第一所海外国际学校——巴西里约中国国际学校——的建设与办学工作,专门选派中英文老师到那里去参加教育;再比如马来西亚中国国际学校的建设,采用的是中英文双轨教育。我认为,未来我国国际学校走得出去走不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它们的承接体系问题,即上中国国际学校的学生能不能同西方或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顺利衔接。因此,如果我们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办双语教育。双语国际学校既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又能受到中国学生的重视,将会吸引大量的华人华侨子女。同时,学生既能学中文,又能学英文;既能学中国教材,又能学国际教材,既能上国际上大学,也能考国内的大学,这样的双语学校会非常受欢迎。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就是未来非常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中国国际学校的组织案例也有很多了,比如我知道的大概就有一二十个中国资本收购国际学校的例子。但这些学校还没有完全采用双语教育——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涉及融入中文的双语教育。

最后,我想为中国国际学校的建设提一些建议。我们应该把我国的企业“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旅游“走出去”和教育“走出去”协调起来,同时大力扶持我国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公立学校到国内国外去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它们的国际学校和分部。我们要更好地应用双语教育,使双语教育成体系、成建制、成方案地“走出去”。此外,我们也要研究现行的国际教育特点、评价体系和未来的就学方向。要实现课程设置先行,不能完全以中国国内的课程标准为标准,要设计和打造一个世界标准的文化教育体系,同时把全球具有国际文化特色、国际语言特色和国际教育特色的内容兼收并蓄,形成一种中外共荣的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吸收海外的教育内容,但同时也要强调中国的特色,因为毕竟它是中国国际学校,中文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对标准输出这一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国内的国际学校有AP课程、有IB课程、有各种国际课程的标准,为什么中国不可以输出标准?比如中国熊猫教育体系、未来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国现在有个新东方,为什么我们未来不可以有个新西方?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将是大有作为的。我国的HSK汉语水平考试还不够,我们应该设立一个“走出去”的体系,同时调研国外的国际学校与华文学校市场,推动中国国际学校在现有的市场和中小学体系中更好地“走出去”。刚才也讲到,我国现在正在推展“一带一路”,已同100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此,教育要先行——只有解决了教育的问题、子女的问题,我们派出的人员、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当地的居民才会受益。如果我们能够把优质的中国教育带出去,为他们培养人才,他们肯定就会欢迎这一代人。

另外,我们要培养师资。我认为,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很好的师资。所以,我们要培养能够胜任双语教育的国际师资,同时还可以引进一批国际相关人才,在我们中国的国际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形成一个中外结合的良好模式。我们还要大力鼓励民办教育“走出去”,民办教育海外办学将会是未来中国教育国际化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方向。如我之前所说,我们需要特别研究国际教育与教育全球化;我们需要构筑一个中国国际教育、国际学校体系,做到把中国的教育真正地“走出去”。为了实现这些,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内选拔优秀人才的同时广纳全球英才,来开展这种国际双语教育。

文章选自搜狐教育,2020年7月31日

展开
收起

惊天一跃!马斯克宇宙飞船首次起飞,火星移民梦想更近一步

北京时间 5 日早晨 8 点,承载着埃隆·马斯克火星移民梦想的 Starship 飞船测试原型进行了首次高度达到 150 米的悬停测试。这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测试,地点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发射场。

在点火后,飞船原型 SN5 上升到预定的 150 米高度,在保持高度的情况下,横向移动到旁边的降落区后缓慢降落,最终平稳着陆,整个过程约为一分钟。

这个测试让所有人兴奋不已。因为在这之前,SpaceX 通知让周边的人都撤出,但其实直到飞船起飞前的一刻,人们也不知道它的准确点火时间。

马斯克不止一次说过,如果太空旅行能像现在坐飞机一样普遍,那未来文明将变得有保障。现在看来,他说这番的话的底气越来越足,前两天,SpaceX 刚完成了首次载人飞船的回收工作,为首次载人飞行划下完美的句号;如今,面向未来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 Starship 也迎来了重大进展。

Starship 的里程碑

早在 7 月 21 日,马斯克就发推特放出预告,各个团队已经在为 SN5 的首飞做准备,“将在本周晚些时候尝试飞行”。也就是说,按照马斯克的预期,SN5 应该在上周完成首飞。在预告放出后几天里,SpaceX 位于 Boca Chica 的基地持续吸引来众人的关注。

图 | 飞行前的平静

但随后一场飓风来袭,打乱了原有的节奏。不过有意思的是,单从测试角度来看,如果在极端天气下进行试飞,在最终效果上可能更能够测试宇宙飞船的全天候飞行能力。

尽管如此,对于 SN5 这样的原型机来说,在大风中进行飞行测试还是有诸多弊端,可能会影响飞行的关键测试数据,所以最终还是在飓风过后才进行点火和飞行测试。

图 | 宇航员在太空中拍下的飓风图片

SN5 的高度相当于一栋小型建筑,搭载单台最新的猛禽火箭发动机,点火升空后,缓缓上升到差不多 50 层楼高的位置,悬停一阵后,依靠一台发动机摆动调整方向以及发动机的推力变化,缓缓下降,精准落下。

图 | SN5 起跳

自马斯克从去年 9 月发布了 Starship 宇宙飞船以来,SpaceX 在相关的测试中就频频受阻,SpaceX 去年开始打造的数个全尺寸的 Starship 原型机不断在测试场里被爆破。

此次起飞高度虽然仅有 150 米,对火箭、飞船来说,这个高度只能算是轻轻地“跳”了一下;但对 SpaceX 来说,总算是让 Starship 在测试中成功离开地面,这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按照 SpaceX 的思路,Starship 的研制节奏,就是在不断的测试中,一点一点往前推进。

从这个角度来说,Starship 的测试工作已经正式从地面测试跨入了飞行的阶段。

从现场图片看,后续的不止一台测试原型机已经处于组装当中。原本 SN4 在测试的时候,后续的 SN5、SN6 就已经在现场进行组装工作,准备进行后续的测试、飞行工作。事实上,按照 SpaceX 此前的安排,SN4 本要进行 150 米的飞行,但在一次点火测试中,SN4 突然发生爆炸,随后 SN5 才被抬了上来。

图 | SN4 爆炸

而在 SN5 完成使命后,后续的 SN6、SN7 就要继续出场,进行进一步的测试飞行。

与此同时,SpaceX 及其承包商正在建造一个巨大的新型飞行器装配大楼 (VAB),未来 SapceX 将开始在飞船上装上一级助推器。

马斯克也曾透露,下一代原型机 SN8 组装工作也正在顺利进行,特点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不锈钢合金,更重要的是,SpaceX 已经为其准备了三台猛禽发动机。也正是在 SN5 成功“起跳”基础上,后续的原型机将有望进行高度达到 20 公里的亚轨道飞行测试,在那之后,进一步的入轨发射任务将提上日程。

根据马斯克的说法,在 Starship 最终成型前,SpaceX 可能要造出 20 台原型机进行测试,那么可以期待的是,Starship 未来的密集测试将会带来一个“飞船满天飞”的场景。

到那个时候,日常的飞行可能就不再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大事,但也正如猎鹰 9 号火箭习惯了发射成功一样,飞行的常态化更是意味着 Starship 飞船的成长。

爆炸、爆炸再爆炸

Starship 是 SpaceX 为未来星际飞行打造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包括了底部的火箭助推器和上面的飞船,完全可重复使用的 Starship 除了能向地球轨道运送卫星,还能满足向月球和火星运送货物甚至载人的需求。

今年 4 月 SpaceX 发布了首个 Starship 手册,提出 Starhip 最大的载人能力是将 100 人从地球表面送到低地球轨道,最终再送到月球甚至是火星表面。

当然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SpaceX 总能给出极具科幻感的飞船效果图,甚至包括月球登陆版的飞船图片。这些效果图每一次都能击中无数人心中对宇宙飞船的美好幻想。

但事实上,这些出现在 SpaceX 工厂中的测试机,看起来更像是劣质钢板随便堆叠而成,甚至让人怀疑会不会漏风。

且在真正飞起来之前,SpaceX 对一个又一个测试机进行加压测试时,每一次看起来都没有好结果。再夸张点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型机总能以各种姿势在测试中爆炸。

2019 年 9 月,一场关于星际旅行的发布会在 SpaceX 位于得州的总部召开,当时最新的原型机 MK1 正式亮相,从那时开始,一系列密度更高的测试随即展开。

发布至今的 10 个月里,Starship 相关测试已经进行多轮,测试原型机也在数次测试中不断迭代:

MK1 原型机:2018 年 12 月开始建造,2019 年 11 月压力测试失败。该测试失败也导致同期正在打造的 MK2、MK4 原型机直接退役;

SN1 原型机:2019 年 10 月开始建造,2 月 28 日的压力测试失败;

SN2 原型机:2020 年 2 月开始建造,在 SN1 失败后,SN2 被改造用作部分部件测试,已于 3 月退役;

SN3 原型机: 2020 年 3 月开始建造,4 月 3 日低温试验失败。

SN4 原型机:2020 年 4 月 26 日首次通过低温测试,5 月 29 日在爆炸中完全摧毁。

一大波飞船正在靠近

一直以来,SpaceX 都在位于得克萨斯州 Boca Chica 的工厂进行相关的组装和测试工作。

虽然 Starship 宇宙飞船承载无数人的星际飞行梦想,但这个露天的工厂像是一个巨大的加工作坊:零件散落一地,工作人员来来往往,时不时再进行一个测试,再以爆炸告终。

开放的空间让众多 SpaceX 爱好者有了一睹 Starship 真容的机会,甚至猛禽发动机——这个地球上性能最顶尖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也能在路上悠闲地“逛街”。

时间长了,甚至有关注航天的媒体网站已经架设了长期的机位,在一些原型机组装或测试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开启动辄 5、6 个小时的视频直播。这也就让测试爆炸的画面常常能被多个角度捕捉和传播。

SpaceX 和这些外来的摄像机已经达成了很好的默契,一边静静地做组装和测试工作,另一边就静静地在一旁长期蹲守。

那些在 Youtube 上更新的一个个视频,像为全世界的观众留下了一个窗口,当你想看这个工厂最新近况时,总能在视频网站上找到新鲜的画面,里面甚至配上了尽可能详细的讲解。

最新的视频显示,在 SN5 还未进行飞行测试的时候,后面的飞船兄弟已经就位,部分零部件已经进场,排队准备组装工作。

图 | SN8 正在建设中

根据目前的计划,这两支在建的飞船被赋予的使命就不再只是进行 150 米高度的“跳跃”,下一步就是进行高度达到 20 公里的亚轨道飞行。为此,SpaceX 也已经为其备好了飞行所需的三台猛禽发动机。

这意味着,在一年前看起来还是天马行空的想法的宇宙飞船,已经接近航天发射的关键节点:入轨发射。

从前期不断爆炸,甚至有人开始质疑 Starship 在设计上是否可行;到今天成功起飞迈出关键一步,SpaceX 在这个承载着马斯克最终梦想的项目上,“在每次更新中进行一点改进”的思路还在继续着。

就像早期猎鹰火箭前三次发射全部以爆炸告终,在那之后,SpaceX 就越走越顺,如今猎鹰 9 号成为这个时代火箭市场上最成功的产品。Starship 在趟过了前期的坑后能不能加速前进?现在下这样的结论肯定还是过于乐观,但鼓舞人的地方在于,它总能给人希望。

就像 NASA 局长布里登斯坦所言,“SpaceX 非常善于飞行、测试、经历失败以及修复问题。”这让 NASA 并不能忽视 Starship 的潜力。

马斯克的终极野心:量产飞船

在 Starlink 计划和载人发射任务飞速进行的同时,Starship 的建设也在悄然加速当中。

事实上,从 2019 年 4 月到 11 月,SpaceX 在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花了 8 个月时间,才建造出第一艘原型机 MK1。但在那之后,SpaceX 用了一个月时间组装出了新一代原型机 SN1,而在仅仅两周之后,另一台 SN2 就已经出现在场地内。

后来马斯克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MK1 的问题在于我没有集中注意力,因为我还在处理特斯拉的很多事情。”在将注意力移回到 SpaceX 之后,马斯克认为,进展不顺的关键在于他们还没有建立一条宇宙飞船的生产线。

今年 2 月下旬一个周末的凌晨,马斯克突然在得州工厂召开全员会议,宣布将要加速推进 Starship 的制造工作。会后不到 48 小时,SpaceX 位于得州的工厂完成了 252 人的招聘工作,建设工作陡然加速。

马斯克说,如果你只是想造出一件东西,那可以由工程团队来完成。但如果数量更多的时候,就必须造出制造机器的机器。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飞船产线。

图 | SN5 发射前

事实上,特斯拉的量产经历让马斯克获得了不少扩大产线的经验,他将特斯拉产能爬坡时的经验也放到 Starship 生产线的建设当中。通过挑战工作安排,SpaceX 的得州工厂开始了 7x24 小时满负荷运转。

要让这样一个超大型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轨道、在火星着陆,然后返回地球,马斯克当然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很长时间里,马斯克都相信,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现实方法是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接近正确的设计。

“提升产量会解决许多问题,”马斯克说,“如果生产率高,产品迭代率就高。几乎所有的技术进展都取决于迭代次数,以及每次迭代之间所取得的进展。只有生产能力足够强,SpaceX 才能完成更多的迭代,同时在迭代中不断进步。”

他表示,目前 SpaceX 正试图打造一支庞大的舰队,让火星适合居住,使生命遍布多个行星。要实现这一目标,SpaceX 大概需要造出 1000 艘飞船,每艘飞船的有效载荷甚至比土星五号更大,更重要的是可以重复使用。

SpaceX 的目标是实现每周建造一到两艘星际飞船,并将建造成本削减至 500 万美元。

展开
收起

美国真的有那么好吗?为什么国内很多人挤破了头脑要拿美国绿卡?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和教育在世界上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这个国度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因此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的部分人都以拿到美国的绿卡为荣。是什么让美国的绿卡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不难,我们先从美国的历史开始讲起,历史的沉淀到现代的发达,一切都不会偶然的。

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

说起美国的历史,很多人讲“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这句话也对也不对,美国的历史充其量也就是从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后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始算起的,也就是从1776年7月4日至今,美国建国244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美国大西洋沿岸都是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也是一个移民和印第安原住民组成的国家,移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西欧的英国、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等国。1783年美国的独立战争结束,并于1787年通过了美国的宪法,从此成立了联邦制的国家至今。

由林肯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开始了其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美国现在的版图面积是937.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1803年-1959年期间,通过战争或者购买的手段进行的领土扩张,包括太平洋中间的夏威夷岛和位于西太平洋的关岛,都属于美国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管辖领土。特别是关岛,玩乐丰富,景色纯美,被誉为“自由天堂”,每年吸引了不少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万游客;夏威夷群岛上也住有不少的日本人、菲律宾人和华人,这里是太平洋上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美国为什么能飞速发展

美国的飞速发展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不像亚欧非大陆是连着的,美洲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版块。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战火都没有触及到美国的本土,美国所派出的参战部队也都是在别的国家的土地上进行的战斗。

因此,趁着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给参展的双方都在输出武器,这样赚到了不少的钱。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这就给了美国两个较大的发财的机会。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参战的双方都使用过美国的武器。

不仅如此,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扶持着各种的傀儡政权,这些政权的武器也几乎都是从美国购买的新式或者是即将退役的武器。像在亚洲的南朝鲜和南越,都是当年美国扶持的对象。到了21世纪,美国的这些行动不仅没有终止,还在中东以石油为目的的发动了不少的战争,控制了资源渠道。同时将美元发展为世界通用的结算货币,这样就使得美国的经济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苏联的解体,长达10年的冷战结束,因此美国就称为了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并且扮演者“世界警察”的角色,到处插手别国的内政。

美国真有那么好吗?

其实,这句话也不完全对,美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是其经济、教育和科技发达,不好的地方就是各种矛盾正在日益突出,从这次的疫情就能完全看出来。

不过,美国因为经济的发达,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相对比较完善,特别是教育和医疗基础方面。因此美国也就成为了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地和最佳的就医地。

教育方面就不去多讲了,因为世界名校的头牌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都是在美国,世界百强高校美国占据的数量不少,而且中小学教育方面,美国多数州实行的是十年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方面比较普及,因此美国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中国的学生要强一些。

美国的医疗方面也是比较发达的,很多美国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特别是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就能看出来,美国确诊病例抵近500万例,其医疗系统不仅没有崩溃,好像还特别的井然有序,这正是因为重症的可以治疗,轻症状的就只有自我隔离和观望,所以美国的治愈率只有50%左右,死亡人数却超过了16万人。不像中国的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一爆发,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直接政府买单,而且还大建方舱医院进行隔离和观察,不抛弃不放弃的治疗每一位患者,这就是区别所在。

当然,有人说环境比较好,其实美国的气候属于大陆性的气候,南部是亚热带气候,这方面和中国差不多。要说基础设施,当然中国和美国想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有人还会说美国的福利好,这个就要搞清楚了,美国的社会福利分为社会保险和非社会保险两种,说白了,就是前面你买得越多,后面你用的就会越多,因为保险的性质大家都是知道的,没有出就不可能有进的。不过,因为社会的过度发展,美国也就成为了世界上头号垃圾制造者,生产垃圾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垃圾回收的能力。

总结

对比了一下,我们就能看到,美国确实有好的一面,但是“自由女神”却并不能完全赋予自由,美国的空气也不一定比中国的甜!拿美国的绿卡,无非就是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福利、或者更好的医疗罢了,不过,就在当下,发展中的中国正在追求各种完善,我们都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后我们的中国梦一定就就能实现!

本文原创,谢绝转载!

#美国#

展开
收起

中国助她留学,她却移民美国?每年从华赚走数十亿,却给国外捐款

文:Jarvan

至今为止,改革开放已经有40多年了。在这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许多企业家沿着“东方巨龙腾飞之路”赚盆满钵满。

改革开放后,行业风口变大,富人已经赚了数十亿甚至上亿。然而,很多人一旦有钱了,就会选择改变国籍、移民、捐钱给外国大学……

据统计,在2018年,近1.5万中国人选择移民,带走了至少1万亿元的财富。中国的富翁喜欢移民的部分原因是虚荣。所以有人调侃道:莫非外国的月亮更圆?

然而,也有一些富有的移民为了转移国内资产,规避市场风险。但将资产转移到海外一定是一件好事吗?李嘉诚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国内抛售了大量资产,并在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地方投资了数千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之路也遭遇了很大的挫折。

尽管对这些“白眼狼富豪”有很多批评,但他们仍然无动于衷。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是国籍的变化还是海外投资的富豪,都必须提到李嘉诚这个人。但除了李嘉诚,SOHO中国的张欣和潘石屹也备受争议。

SOHO中国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商业住宅建设的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依靠中国市场“赚钱”。但是这对似乎很喜欢美国。

潘石屹的妻子张欣早已加入美国国籍。消息传出后,许多人认为潘石屹是想把他的国内资产转移到美国,所以他们要求潘石屹的妻子更改国籍。然而,这只是网友的猜测。

如果张欣没有放弃中国国籍,她的创业经历肯定会被称为中国女富豪的“传奇”经历。

张欣1965年出生于北京。1979年,张欣随父母移居香港。起初,她在香港做一名普通的小时工。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得到了出国学习的机会。于是,她带着自己3万元的积蓄,独自去英国留学。

毕业后,张欣加入巴林银行。然而,后来巴林银行被美国的高盛收购,张欣意外地成为了华尔街的金融精英。

张欣能够成功除了运气,主要是因为她很努力。但就在她成名之际,她放弃了中国国籍,成为了美国公民。

张欣和潘石屹创立了SOHO中国,并在中国投资了多个房地产项目。据了解,张欣和潘石屹依靠每年的租赁业务,他们可以赚取数十亿元。换国籍在中国富人中并不少见,但潘石屹和张欣向哈佛大学捐款6亿元在中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中国市场的财富自由,每年从中国赚取大量资金,但给美国学校6亿?潘石屹和张欣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开始瓦解。

原来,潘石屹和张欣实际上在美国投资了很多房地产,现在正在出售国内的房地产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潘石屹和他的妻子表示,他们将出售他们的核心国内资产,估计价值在500亿到600亿元之间。

要知道,这对夫妇从2013年起就开始“出售”房产了。据报道,潘石屹和张欣在过去的几年里从国内资产中套现了近300亿元。

赚钱是他们的本事,如何消费也是他们的自由,作为旁人,我们自然无权干涉,不过为啥在中国赚了钱之后,却要移民呢?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想明白的一点。

本文由逸云财富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一切转载行为。

展开
收起

疫情好转无望?美国死亡数屡破新高,专家:大批民众计划移民

【编辑/作者 祁连军武栏目 天光/魔魔】

前言:从美国疫情反弹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不见美国疫情有任何缓和趋势,反而是越发严重。面对这情况,特朗普政府却还在宣称感染人数增加完全是因为检测人数增多而已。可事实还是瞒不过处在疫情一线的民众们,据调查显示,甚至有大批民众计划移民。

美国疫情形势严峻,大批民众移民保命

美国疫情感染人数从300万到400万仅仅只用了15天,而据现在增长情况而言,从400万到500万恐怕只会更短。就死亡人数而言,美国如今也有超过15万人因为新冠病毒而死亡。

看着美国死亡数屡破新新高,加之政府对待疫情态度,许多人都感觉疫情好转基本无望。据中青网报道,有专家表示,为了活命,有大批民众计划移民。然而新冠病毒无处不在,选择一个最佳落难点成为值得考虑问题。

移民目标——新西兰

新西兰作为一个南半球岛国,可以说是一片难得净土,在全球新冠病毒流行大背景下,全国只剩下了23例没有治愈新冠患者。相比美国这个"毒窝",新西兰可真算得上是一片净土。在2020年4月27日,新西兰就宣布已经战胜了新冠病毒。

据调查显示,在2020年6月份时,就有超过10万名美国人访问了新西兰移民网站,相比美国同期访问量,一下就增长了160%。根据美国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有25万人都在检查自己是否符合移民新西兰资格。由此可见,美国虽然整天叫嚷着自由,可当真正威胁到自己生命那一刻,首要任务还是会选择自保。

"美国梦"或将破灭

曾经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有无数人怀揣着美国梦漂洋过海前往美国打拼。而现在却有成千上万美国人急着从美国离开,面对如此严重疫情,特朗普却总想着用挑起国际矛盾方式来转移国内矛盾,其常常叫嚣着自由和人权。试问美国国内死亡这15万人,他们人权又在哪里得到了保障?

无数历史都已经证明,历史是由人民推动,特朗普不论再怎么跳,得不到国内民众支持,只会走上失败这一条路。很显然,特朗普并没有让美国从此走向光明,反而让美国变成了一个人们避之不及"毒窝"。

免责声明:本文由《祁连军武》原创创作,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部分消息参考:中青网

展开
收起

上万富豪移民海外,国家出台政策,现在美国也开始“锁人”了!

提起最近几年富豪圈里最火的潮流,那必须是移民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豪们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

亚非银行在前段时间公布了《2019 年全球财富迁移报告》。报告中提到,2018年中国富豪移民海外的总人数相较2017年的人数增加了50%左右,突破15000人,位居全球首位。甚至说,比第二名的俄罗斯还高出8000多人!这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富豪的移民总数就翻了一倍,这样的增速确实是有些快了。

这时候大家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么多富豪移民,他们最喜欢去哪个国家呢?报告显示,美国是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世界总移民数达到了5100万,是当之无愧的“移民天堂”。另外,据统计,在美国的华裔人数也达到了508万,由此可见,中国人也是最喜欢移民到美国的。

不可否认,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有相对完善的福利制度,有最优秀的大学,有好的商业环境。因此,不少人会优先选择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加入美国国籍的门槛似乎也不高,只需要投资90万美元或者180万美元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有钱就可以分分钟移民美国。

而移民海外的1.5万名中国富豪,带走了大量财富。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离开祖国,移民到国外呢?据了解,富豪移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税”。

比如说家喻户晓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在移民新加坡后,直接成为了新加坡首富。据说,他们移民的原因也是为了避税。另外,刘銮雄这位企业家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后,直接全家移民海外,套现500亿,关闭了国内的300家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富豪移民是为了投资方便,另外也有部分富豪是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环境,才选择移民海外的。

这些中国富豪们,享受着我国的优惠政策,赚着国内消费者的钱,却给别的国家纳税,给别的国家增加资产,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正常发展,必须要依赖财政,而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所以说,这些中国富豪、明星们不纳税、避税,又在国内疯狂捞金,然后换个国籍,直接把资产全部转移出去,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针对这个问题,银监会明确表示,禁止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或者开放式来增加非标资金池业务。此消息一出也意味着,非标收缩已经确定。在未来,中国富豪们将难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资产转移到国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已经开始了向公民征收海外收入的所得,这一政策一经实施,也将进一步限制移民富豪在国内捞金。

其实,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富豪移民的问题。比如说,美国政府规定,如果想要放弃美国国籍,必须先缴纳2350美元的费用,还要缴纳相应的退出税。就连美国都出手“锁人”了,对于拥有移民人数最多的中国来说,更应该出台严格的要求,限制富豪们的资产转移。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