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

大湾区银行理财产品众多 港人将可投资分享内地机遇

为了满足港澳和大湾区居民实现相互投资购买对方银行理财产品的巨大需求,6月底国家推出了“跨境理财通”。目前,三地监管层正在协商和制定跨境理财通的实施细则。为了让港澳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大湾区理财产品,记者日前走访了平安银行深圳总行,其理财经理孙小姐表示,内地银行理财产众多,覆盖全国市场。对于港澳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来衡量,无风险和低风险的可以选择银行大额存单、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而中高风险可以选择股票基金甚至是私募基金等。

投资者在平安银行咨询和购买理财产品 /记者 李昌鸿 摄

银行理财产品丰富 大额存单和基金受青睐

内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由于中国较好地应对和严防严控,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全国二季度GDP增长3.2%。世行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1.6%,明年7.9%。内地庞大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年内将推出“跨境理财通”,无疑给港澳投资者带来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机遇。

孙小姐告诉记者,银行理财产品成千上万种,预计未来针对港澳投资者会推出遴选的大湾区银行理财产品,一些优质的银行、基金和保险等产品可以针对港澳居民销售。

对于港澳居民如何投资大湾区银行理财产品,孙小姐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类,包括银行大额存单、基金公司开发的固定收益和权益产品,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以及私募基金等。而从风险角度来看,风险往往与收益呈正比,高风险高收益。

她称,而无风险和低风险产品主要包括银行自身开发的大额定期存单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货币基金,相对于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单利率相对比较高,达到3.5%-4%,较一般一年期定期存款高一倍多,较香港几近零利率市场还是蛮高,收益稳定。不过,这类大额定期存单有一定的门槛,有的要求10万或者30万起存。她表示,平安银行近期推出了大额存单产品,起购门槛为20万,存期三年保本利息为3.7%。而货币基金收益相对不高,很多在1.5%至1.9%,尽管收益不高,但回报稳定。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 记者 李昌鸿 摄

孙小姐表示,中低风险产品主要是债券基金,主要投资国债、企业债等,收益通常有5%-10%不等,但要求封闭管理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等,如果是自由赎回的债券基金相对利率要更低一些。

她表示,他们银行有销售风险相对较高的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这类产品是高风险高收益,而混合基金包括债券和股票,投资比例各一半或者三七开不等,债券风险相对较股票低,因此,其风险相对股票基金低一些。而股票基金由基金公司管理,风险相对比较高,主要投资内地消费、科技创新和医药医疗等,投资许多优质龙头公司的基金收益表现不俗,遇到今年牛市,有的甚至上涨了一倍。以往港人只能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购买个股,但投资者个人依能力、心理和情绪等影响,收益通常赶不上人才聚集的基金公司。不过,内地基金产品通常需支付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和托管费等,每个产品的费用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单笔购买金额越多,持有时间比较久就会有一些优惠。其中,申购费介于0.6%-1.5%、管理费不超过1.5%、托管费不超过0.25%。

她称,因为目前A股迎来牛市,平安银行与汇天富合作开发的混合基金,额度200亿元人民币,投资股票和债券,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者可以在平安口袋银行申购。除了基金外,平安银行还代理销售高风险高收益的私募基金理财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精选过优质的产品,投资门槛比较高,需100万元人民币以上,行情好的至少有30%收益,但跌时亏损相对较少,约10%,其认购费为1%。此外,投资者还可以投资保险理财产品,年收益在5%以上,可以规避利率下调的风险。

恒生: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受青睐

针对大湾区与港澳将将相互开通跨境理财通,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恒生中国”)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其媒体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行推出的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受投资者青睐,而与医疗和创新有关的产品受到许多投资者关注。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恒生中国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全面的资产配置计划,推出保本及非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并代销本地证券投资基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等共几十款产品。许多投资者关注医疗、科技等,港人未来通过跨境理财通投资大湾区银行理财产品,他们可选与消费、基建、大金融(金融+房地产)等板块有关的基金产品,这些领域值得关注。她透露,目前,恒生中国的保本型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较受青睐,以及代销的医疗及创新主题型专户、本地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

谈到未来香港投资者如何将资金转投至大湾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和转回香港时,该负责人表示,恒生中国持续发挥与香港恒生母行的跨境联动优势,基于“移动优先”的战略,为更多内地居民走出去以及港澳居民融入内地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从2014年开始为同时拥有恒生香港内地和香港的个人客户开辟“转账至恒生香港”的便捷通道,到2016年提高“自动过账率”所进行的向香港转账的功能改进,到2019年推出的“恒生优越跨域通”服务,实现“一地优越理财两地享”。今年4月底恒生银行更通过电子银行平台正式推出”跨域查账转账”服务,为同时拥有恒生银行内地和香港个人银行账户的客户提供两地账户管理、即时转账的便利服务,并且两地的跨境金融服务一直在改进优化。

专家:港人宜了解内地市场和规避风险

投资理财常常会遇到一些风险,包括政策变动、经济形势、企业高管离职和行业竞争及盈利能力等众多问题,因此,港澳投资者尽管购买理财产品而非直接投资某一企业股票或者债券,但是,他们宜深入了解基金公司及其相关投资产品的标的,做到充分了解产品和市场,从而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

恒生中国媒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香港投资者可通过合法渠道参与内地市场的结构性发展机遇。不过,投资理财有风险,香港投资者应了解产品,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规避风险。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十分丰富,除了银行大额存单极低风险和货币基金低风险外,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均具有一定风险,其中债券是中低风险,而股票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是高风险产品,其风险与收益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是成正比的,而银行里这样的产品相当的丰富和庞大。对此,港澳投资者在投资前宜深入了解相关的理财产品说明、其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和理念以及过往长期业绩表现、投资标的有哪些公司,这些公司发展情况和其前景等如此,这些均要深入了解,并且需了解基金公司收取的申购、管理和赎回等费用。当市场出现价值洼地的时候,适当加大该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相反,当市场出现大跌时投资者可以及时赎回,以减少更大的损失。

内地股市走牛 港人迎投资机遇

今年初A股受到疫情冲击暴跌,但是此后出现慢牛行情,尤其是6月初进入加速上升通道。7月初更是出现暴涨,沪指从6月30日的2965点开盘,仅10个交易日便暴涨至3458.79点,涨幅逾16%,目前A股处于调整。许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因为全流动性泛滥和中国经济全球率先走出疫情影响,因此未来前景A股仍将处于牛市状态。

李大霄表示,6月29日,“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联合公告正式发布,预计年内将正式实施,A股市场大概率会是慢牛,港澳投资者将有望分享牛市的红利,但如果是疯牛和快牛,他们可能会错过。不过,监管机构不允许A股出现疯牛,目前中国证监会正在打击场外配资,以维持A股市场稳健和长远发展。因此,“跨境理财通”实施细则年内推出的话,港澳投资者将可以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包括混合基金和权益基金等来分享牛市机遇,重点低估值价值型基金产品,这些基金投资相关低估值行业的龙头企业或者细分龙头企业,从而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港澳投资者宜对众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基金公司管理人、产品覆盖标的和标的企业过往盈利能力和增长前景,在申购时才可以做到心里有数,而非盲目投资。

谈到A股未来前景时,李大霄表示,今年以来外资流入创新高,外资持续看好人民币资产;内地基金发行继续出现热潮,权益类资产发行超万亿创新高,居民储蓄正源源不绝地通过基金投资股市;保险公司权益上限提升到45%,入市空间非常广阔,国内其他长期资金入市也在苏醒之中。此轮牛市从2019年1月4日的地点2440点点起步。牛市到来了,缓慢而悠长,投资者要紧紧抱牢好股票,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回报。

大湾区银行重要理财产品

1) 银行大额存单无风险,年利息约3.5-4%,通常需要10万-30万元人民币起存,时间为数年;

2) 货币基金低风险,年收益1.5%-1.9%;

3) 债券基金中低风险,年收益5%-10%不等;

4) 混合基金,投资债券和股票,年收益相对稳健;

5) 权益基金:投资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与风险成正比;

6) 私募基金:认购门槛高,起点需百万元人民币,收益高风险亦高。

基金产品费用及费率

申购费:0.6%-1.5%,部分免费;

管理费:约1.5%;

托管费:约0.25%;

赎回费:赎回费率约为0.5%左右;

信息来源:大公报

编辑:咖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
收起

大疫水牛与刚性泡沫

大疫之年的上半场,楼市整体抗跌、局部大涨,股市长期低迷、短期疯涨。经济萧条,货币宽松,楼市、股市上涨,皆为货币现象。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分化,呈现“实体经济通缩,资产市场通胀”。2020年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

本文探索大疫之下、经济萧条时,资产泡沫和实体通缩两极化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本文逻辑:

一、宏观总量与微观逻辑

二、大疫水牛与刚性泡沫

三、通胀效应与通缩危机

(正文6000字,阅读时间约20分钟,感谢分享好文)

01 宏观总量和微观逻辑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用货币现象来解释经济低迷时的资产(股票与房地产)价格上涨。

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各国央行启动宽松政策。实体经济低迷,市场资金泛滥,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资产价格通胀。

从宏观总量来看,这种观点是成立的。但是,这个逻辑并不符合微观经济学。

为什么?

首先,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商业银行在经济萧条、低迷时不可能大规模发放信贷,相反会紧缩信贷。如此,市场资金不是泛滥,而是减少,出现通货紧缩,而非资产价格上涨。

其次,企业与个人在经济萧条中会选择捂紧口袋,甚至窖藏货币,而不是选择投资股市、房地产。如此,市场中的资金也会减少,资产价格下跌。

第三,经济萧条时,房地产公司资金链吃紧,金融系统的风险大增,不会扩大投资,出现土地和股票市场过热。

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它揭示的是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实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逻辑发生了冲突,那么只能说明现实市场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

2020年7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5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77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创2011年2月以来新高。

新冠疫情走向未定,全球经济萧条,很多企业都减少投资,哪里吃得进这么多新增贷款?信贷都批给谁了?另一个问题,市场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为何还大规模扩张信贷?

原因是中国的商业银行并非竞争市场,信贷发放具有天然的体制倾向。最近十年,大部分信贷流向了央企、国企及大型企业。所以,大疫之下,商业银行增加了对央企、国企的信贷发放。

大疫之下扩张信贷,商业银行的风险是否增加?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96%。大疫之年,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控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不良应核尽核,利润要做实”。民间的理解是,银行要把利润“藏”好,免得太难看。

除了利润丰厚,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很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0.75%(2017年),超过《巴塞尔协议》资本核心充足率8%的标准。

不过,资本充足率、利润规模等指标无法反应中国商业银行的真实风险水平。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市场化信贷程度高,风控能力相对脆弱,其经营风险容易被中间信用担保(政府)所掩盖。

比如,贵州独山县,一个贫困县,大兴土木,乱上项目,导致400多亿负债,独山县人不吃不喝十年也难还上。400多亿巨额负债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定向融资等。

经济萧条时,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是非常危险的,紧缩银根才是正常操作。如此,市场可能会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并不是市场失灵,它恰恰说明市场在显灵。凯恩斯学说强调,经济萧条时,政府更要积极投资。独山县的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信用也不是无限的,国家可能会破产,尊重市场规律才是正道。

其次,货币当局的非市场化。

美国的商业银行是完全市场化的,但是美联储是公共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灾害时,商业银行都捂紧口袋减少信贷发放,但是美联储跳过商业银行,直接向企业贷款,在市场中购买国债、抵押债券、企业债和ETF债务。

货币是国家化好,还是市场化好,一直存在争议。我也并非赞成货币市场化,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失当,对市场的扭曲是显而易见的。大疫之下,经济萎缩,美联储直接给金融市场“注水”,股票价格强势反弹。

最后,房地产的非市场化。

在中国,土地供应不是市场化的,供应渠道单一,房地产价格容易被扭曲。最近十年,银行信贷大量流向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行业如今成为商业银行第一大信贷投放领域。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国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非市场化三个因素叠加,这就出现了疫情下的楼市热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二手房价上涨中位数2.2%左右。

深圳最为典型,深圳二手房价同比涨幅终于在6月达到了14.55%的高峰、环比则上涨1.48%,同环比均居百城首位,其中同比涨幅甩开第二名南京10多个百分点。市场预期调控政策即将出台,二手房闻风而动,成交量在6月破万套,创近4年新高。

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比深圳楼市更为火爆的是土地出让市场。今年上半年,中国300城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涨”,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2.54万亿元,成交楼面均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6%。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四城土地出让金都超过千亿,其中杭州半年拿下1757亿。

为何在大疫之年,房地产企业依然高价拿地?到底是哪些企业如此阔绰?

数据显示,中国房企前100强贡献其中的1.5万亿,占比高达60%。恒大、融创、碧桂园、万科、华润置地等皆有国企背景,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百强房企在上半年虽只完成4成左右的销售业绩,照样攻城略地、一掷千金。

所以,商业银行、货币当局导致市场失灵,货币泛滥于市场。在中国,大量货币流入非市场化的房地产,扭曲了房地产价格;闪袭长期萎靡的股市,制造了“大疫水牛”。在美国,美联储直接向金融市场输血,制造了“刚性泡沫”。

02 大疫水牛和刚性泡沫

基于以上商业银行和货币当局的原因,银行系统放水于市,这股汹涌的“洪水”非常危险:

流到商品市场,通货膨胀;流到资本市场,资产泡沫;流到实体经济,产能过剩;流到政府部门,债务危机;流到商业银行,利率下跌。

我将这些“洪水”定义为人类制造的“太空入侵者”。

我们看这群“太空入侵者”现在在哪?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4.55万亿元,同比多增4.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2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存款大于新增贷款,而去年新增存款15万亿小于新增贷款17万亿。

简单来说,贷出去的资金,又存入到了商业银行,钱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打转。

所以,有些人认为,即使多发货币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因为企业和个人会把钱储蓄起来。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经济学将银行存款列为储蓄,其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储蓄是在家里的现金、微信钱包和支付宝余额中的资金。你将钱存入商业银行,其实是一项投资。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刚性兑付及央行为商业银行兜底(“最后贷款人”),让我们误以为银行是“保管箱”。但实际上,商业银行既不是保管箱,也不是资金撮合中介。商业银行是信息中介,更是信用中介。商业银行的工作与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无异,负责资金的跨时空配置。

所以,我们将钱存入银行定期,其实是向银行买了一份标准化的投资产品,可获得定额的回报。我们在微信钱包中的资金是储蓄,将这笔钱在微信理财通中买入货币基金、保险产品、券商产品都是投资理财,将这笔钱存入零钱通,或提现到银行卡变为存款,也是投资理财。

花大篇幅分析这一点,是为了说明这股“洪水”其实已经流入了投资市场。

“外星人”首先入侵的是商业银行系统,导致资本产能过剩。严格来说,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扩张信贷→派生广义货币→存入商业银行→利率下跌→扩张信贷……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近百年利率持续下跌,如今已进入零利率(负利率)时代。这就是外星人发起的第一个冲击波。派生货币对商业银行系统自身造成反复冲击。

在欧美国家,由于存款利率极低或为零,投资者不愿意将其存入银行,而是投入股市、期货、基金等资本市场及房地产市场,进而制造大牛市。如1983年到2007年,美股、房地产掀起了一股长达20多年的大牛市(不排除“科技牛”因素)。这是第二波冲击。

再看中国。中国利率市场不是市场化的,长期维持高利率,吸纳储户存款,所以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这股“洪水”大量滞留在商业银行系统中。最受益的是商业银行,但中小私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不过,为了降低金融风险,中国正在引导利率下行。受疫情冲击,一些因投资收缩而滞留在银行的资金在寻觅投资机会。商业银行也在销售基金产品以提高收益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体系正向混业经营转型,商业银行可获得证券牌照。

我们看两个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基金的销量达到了10000亿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7446亿元。可见,不少资金进入了基金市场,基金机构及投资银行可能将部分资金配置在股票市场中。当然,也有一些人抢购房子。

这就构成了中国的第二波冲击。大疫之年上半场,中国房地产依然抗跌,深圳、东莞大涨;股票也突然大涨。怎么评价这次股市行情?

每年基金、券商机构都会做一波小行情以寻求基本的收益率。主要特点是结构性的行情,建仓概念股、独角兽、龙头股。今年上半年的小行情被疫情压制,但泛滥的资金外溢到机构,机构流动性更加充足,开启常规的小行情。由于市场流动性泛滥及报复性情绪,大量资金入场,股市短期大涨。

但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不支持大牛或长牛,各种黑天鹅随时可能闪袭,灰犀牛危险亦未解除。

有没有可能像美股,经济低迷时依然保持大牛市?

可能不大。美股大牛市,有“注水牛”,也有科技牛。美股市值主要靠苹果、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支撑,但是中国股市市值没有科技支撑,只有茅台。投资者敢在美股做价值投资,在中国则不敢。

美联储可直接向美国金融市场“注水”,中国央行目前还不可以。美联储向市场注入的是美元,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不烂的货币”。与全球其它市场相比,国际投资者更愿意在资本市场完善、美元“注水”的美股中博弈。

美联储直接向金融市场“注水”是第三波冲击。第三波冲击的破坏者,并不是商业银行制造的“太空入侵者”,而是货币当局亲手制造的。

但是,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央行宽松的政策促使商业银行信贷扩张。2007年信贷泛滥引发资产泡沫,导致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商业银行无法收拾残局且自身难保,美联储出手,用基础货币缔造了另一个“太空入侵者”。

第三波冲击直接推高资产泡沫,同时刺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大规模扩张。

这三波“洪水”,从货币派生到冲击银行系统,最后到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它像水坝泄洪时的急流,在需求端推高价格,在供给端拉低边际收益率,在市场中冲出一道“裂痕”:大部分流入了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政府部门(债务市场),极少流入商品市场、实体经济。

1970年代,经济学家担心的是,货币发行太多引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而如今,货币已到天量,通胀未爆发,欧美长期通缩,资产价格却持续上涨。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演变成两极化格局:实体经济通缩,资本市场通胀,政府债务膨胀。

这是为何?

03 通胀效应和通缩危机

经过了1970年代这场滞胀危机后,欧美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转向控制通胀。9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的央行以控制通胀率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美联储将其列为三大目标之一。

这样一来,欧美银行系统为了不触碰紧缩政策的红线,有意地将货币更多地配置在资本市场、投资领域,而非消费领域。

不过,若按科斯定律,不论货币最初的产权如何安排,货币都会流向该流向的地方,不会出现旱涝两极市场。

比如,当资本市场出现泡沫或泡沫破灭时,资本就会撤离,进入实体投资甚至消费市场。

但是,货币为什么没在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游走?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次次救市改变了市场预期,扭曲了人们的行为,导致资本长期滞留在金融系统。

比如,新冠疫情击穿美股,市场预期美联储及美国政府出手救市。超乎市场预期的是,美联储出手之迅捷、凶猛,直接下水,敞开大门,让联邦政府予求予取。于是,大量资金依然涌入金融市场,美股迅速反弹,美债继续膨胀。

再如,中国楼市为什么长期单边上涨?“大热必调,稍冷又松”给人们建立了房价只涨不跌、政府不会让房价跌的信仰。如此,长期、大量的资金进入楼市追高房价。

货币是“春药”,容易上瘾,引发通胀效应,加剧了市场的割裂。

例如,1970年代美国爆发滞胀危机时,通胀越凶猛,人们担心货币贬值,越是扩大消费,甚至不惜借贷消费,越是扩大消费,货币需求量就越大,银行印发更多货币,通胀就更加凶猛。当时美联储的政策反反复复,不知如何是好。

1979年,保罗·沃尔克在联邦政府面试美联储主席一职时,对卡特总统说,大幅度提高利率,控制货币供应。之后三年,美国利率大涨,经济跌入谷底,市场出清,刮骨疗伤,浴火重生。

再看2014年前后,中国大量货币进入实体经济,引发严重的产能过剩。越是负债率高,越是产能过剩,越渴望获得信贷以度过难关,如此又进一步提高了负债率。2015年底,中国开始去产能、去杠杆,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最后看资本市场的通胀效应。房价、股价迅速上涨时,货币则快速贬值,投资者担心货币贬值,焦虑追涨。

我身边就有两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深圳房价上涨迅猛,一位朋友焦虑不安,紧急入手第二房,作为退休后的养老房,但他距离退休还有十年左右;另一位朋友做服装生意,手上有几百万余钱,受疫情冲击不愿意再投资自己的主业,投入到火爆的新房“打新”中。期间,股市上涨,资金又被“打新”锁仓,担心新房“打新”不中,又没赶上牛市。

这就是通胀效应。一战后,英国经济低迷,失业严重,消费萎靡,凯恩斯甚至建议英国政府多发货币,制造通胀,以刺激国民“交出”货币,扩大消费。

所以,价格越上涨,货币越贬值,市场越追涨,越追涨越通胀,经济系统进入恶性循环,直到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由于房地产、股票、国债与货币高度关联,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后,货币当局又注入流动性救市,相当于又重启了通胀效应,让资产泡沫越来越刚性。

这样货币政策就割裂了市场,大量的资金长期滞留在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刚性的另一面是,实体经济越来越低迷。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供给端萎缩,技术创新受阻。更重要的是,依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中产家庭收入萎靡不振,有效需求长期不足,加剧了资本逃离实体,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通缩。

这就是我在《穷人通缩,富人通胀》中讲到的:富人在资本市场中通胀;穷人在实体经济中通缩。

受疫情冲击,宏观经济前景悲观,更多的投资者选择短期投资,进入股市短期套利,亦或是进入刚需性质的房地产,逃离长期的大规模的实体投资、技术投资。

通胀效应带来的是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属于富贵病。通缩危机则是实体萎缩、科技停滞、消费低迷,属于穷人病。

中国有14亿人口,但不是消费大国。消费靠的不是人口规模,而是家庭收入。中国有六亿人的月可支配收入只有一千元,有效需求不足,消费难以提振。

中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制造业依赖于海外市场。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降幅较前5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1万亿元,下降3%;进口6.53万亿元,下降3.3%。

6月美国强行启动经济,各主要行业恢复,失业率快速下降,一定程度促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复苏。当然,美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每天五六万人确诊。

搁下中美两个不同抗疫手段的争论,我们理性地看美国的路线。新冠疫情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关,美国的做法是强行闯关,背后支撑的是强大的医疗系统和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如果美国闯过了这一关,中国可能更加被动。如果疫苗没能尽早出来,中国的实体经济恢复将面临更大挑战。

有些人认为,中国需要一场牛市来提振投资信心。其实,大疫水牛无法提振信心,只会加剧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削弱中产家庭的消费力。

在股市大涨周,银保监会警示称,“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同时,深圳也出台了“深八条”调控政策,符合“大热必调,稍冷又松”的惯例。

监管部门以“稳”字当头,不希望过多的资金流入股市、楼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将资金引入股市,就像牵牛,一拉即可,但将资金引入实体,则像推毛线,越推越软。这就是通胀效应与通缩危机的真实写照。

大疫水牛再牛也是水做的,泡沫刚性再刚也是泡沫。真正能提振信心的只有改革开放,把池子挖开,淤泥清掉,水才能进来。

注:本文不作为投资参考。

展开
收起

储户们注意了!银行经理多次提醒:要切记,“两防止”“一转存”

文:Jarvan

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家庭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07万亿元相比)。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家庭存款达到87.8万亿元,人均6.27万亿元,每户16.93万元。这意味着中国仍是世界上家庭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中国一直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尽管中国的年轻一代(90后和00后)不太倾向于储蓄,而更倾向于过度消费。但总的来说,中国公民对银行存款的偏好并没有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公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同比增长8.9%。经物价等外部因素调整后的实际增长率约为5.8%。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有了一定的储蓄。

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存钱。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投资和理财,所以当他们有多余的钱时,他们喜欢把钱存到银行里。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去银行存款或取款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倾向于将钱存入余额宝,认为余额宝的利率高于银行利率。

事实上,余额宝的利息经过多次调整,现在与银行的利息相差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的存款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即使有了新的理财产品,银行存款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对于金融意识强、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可以通过投资各种金融产品来增加收入。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的人来说,银行存款无疑是最安全的投资方式。毕竟,存钱风险小,回报也相对稳定。即使银行倒闭,储户也能收到高达50万元的赔偿金。只要你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没有错。

一般来说,银行存款方式有两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虽然活期存款更灵活,但许多有闲钱的人选择定期存款,因为定期存款的利率较高。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在银行存款也要注意一些东西。银行经理已经给了三次“提醒”。

防止存款成为金融产品

现在,有不少民营银行以“低风险、高收益”的名义推荐各种金融产品,吸引储户在银行存款。一些对理财产品不熟悉的人,很可能会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将自己原有的储蓄变成理财产品。但在现实中,无论什么产品,它总是遵循“低风险,低回报;“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回报越高,风险越高。因此,如果存款人对理财产品不了解,又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选择最安全的存款方式。

2. 防止存款成为保险

除了推销理财产品,一些银行还推销保险。一些银行会告诉储户,他们不仅能得到定期存款的利息,还能得到红利、保险和其他保护。乍一看,保险似乎比储蓄更划算。但实际上,很多保险产品是适合银行合作的。产品周期长,整体利益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而且不能在周期内提现,本质上更倾向于金融产品。如果您遇到这样的情况,您可以向银监会报告。

3.定期存款到期后,要手动转存

由于定期存款的利率很高,大多数储户在手头有闲钱的时候都喜欢定期存款。如果如果你有一万元人民币定期存在银行到期还没有取出,那么银行的自动转存和自己去银行手动转存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存款时设定了自动续存(转存)业务,那么到期后就会自动的转存一年,不用再去重新办理,利率是随着国家利率的调整而变化,你的存期为1年,1年到期后就会按照到期当日国家新的利率自动续存,利率会执行新的利率了。

有些银行在自动转存的时候,只会以基本利率来转存,基本保持利率不变或者上升的幅度很小,所以,还是要看你实际存款。如果您选择自动转存,银行将自动按照原存款利率期限转存定期存款,如果您选择到期后去银行手动转存,您将按照当时的利率进行存款。显然,如果存款利率发生变化,且当前利率高于前一个存款期限,手动转账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在这个时代,赚钱是不容易的。大多数人把钱存入银行的原因是为了银行的安全和利息。因此,当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时,他们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展开
收起

央行数据公布,人均存款超过5万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为何大涨

文/李闰

前几天有一则报道,如果美国人失业,那么绝大部分人的储蓄不能够支持到他们挺到7月份。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居民比较热衷储蓄,这也许是一种忧患意识,也可能是缺少投资理财的经验。根据央行昨日(10号)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三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了20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了200.99万亿元,同比大增9.3%。

住户存款增长最多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3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了200万亿元,要知道在2019年我国的GDP总量都不到100万亿元,由此也可见我国居民存钱的热情。在各项存款当中,与我们关系最大的无疑就是住户存款了。

根据央行的数据来看,一季度人民币存款一共增加了8.07万亿元左右,其中有6.47万亿元是住户存款贡献的,非金融企业存款也增加了1.8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在今年一季度均减少超过3000亿元。

可见人民币存款并不全是大家在银行存的钱,一些部门在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也属于这一类。如果要统计个人存款,住户存款的数据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住户存款指的是金融机构吸收的居民储蓄与住户部门支配的存款,大家在银行的存款就属于这一类。根据此前的数据来看,2019年住户存款的余额达到了82万亿元左右,按照我国14亿的人口来计算,人均存款超过了58000多元。

这里先不说个人在其他金融市场上的资产(例如股票资产),人均存款5万多元并不能说有很多,但还是有不少人感叹自己又拖后腿了。在目前车贷房贷又要养家的情况下,想存下来钱的难度可不小。

存款利率不高为什么存款余额还涨了?

如今存款利率并不高,不少银行的存款利率可能都跑不赢通胀,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存款余额仍突破200万亿元,住户部门存款同样大增,这说明了什么呢?

存款余额增加,尤其是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6万多亿元,这可能与目前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关。现在受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金融市场上面一些产品投资风险增加,存款类等一些稳健型产品可以满足居民的避险需求。

虽然这些存款利率不高,但是风险极低,目前的经济形势发展不是很好,不少人对于投资的判断可能还是落袋为安的好。在当前这种特殊环境下面,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话也说回来,我国存款余额是GDP的两倍,这也说明我国还是存在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理财技能是比较生疏的,日常接触到的产品不多。存款固然比较可靠,但是它给你带来的财富增长确实有限,想要资产保值增值,或许需要接触更多的理财方式。

人均存款超过5万元人民币,可能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又被平均了,不过从数值来看,5万元并不算很多,努努力保证不拖后腿并不是很难。

作者:李闰/审核:龙小林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为希财网作者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展开
收起

存款“新套路”出现?银行职员透底,注意这“2点”,已有人入坑

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十分清楚“没有钱寸步难行”这句话,所以常常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虽然近些年,有很多声音都在说中国人不爱存钱了,开始享受起了“超前消费”,将其当作是一种潮流在追赶。但是,现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接下来我们就让数据“说话”吧!

据央行曾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07.48万亿元。其中,截止今年上半年,住户部门存款余额是90.47万亿元。90.47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呢?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个月表示,我国储蓄占全球总额的四分之一。

另外,虽然近些年部分中国人的确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但是我国居民储蓄率还是保持在45%左右,储蓄率还是全世界第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也成了老百姓最长打交道的一个场所。不过,最近有网友反应了这样一个问题—银行存款存在“套路”。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存款也存在“套路”?银行职员说漏嘴!定转存被“点名”,已有人入坑!

在中国,存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活期存款,还有一种是定期存款。这两种存款方式是各有优缺点。活期存款流动性比较好,但是利息并不高;而定期存款虽然利息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流动性比较差。

绝大多数人,在综合了这两种存款方式的优缺点之后,都会选择定期存款。存过定期存款的人都知道,目前定期存款的年限有几种,主要就是1年、2年、3年、5年。如果到期了之后,银行会自从将这笔钱转成活期存款。

当然了,上面笔者已经说了,活期存款的利息是比较低的。所以,为了方便储户能够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银行就推出了定转存。所谓的定转存,就是当定期存款到期了之后,银行自动帮你转存。这样一来,大家还可以继续获得比较高的利息。

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定转存其实也是有“小套路”的。如果你将自己的定期存款设定成定期转存,若是银行存款利率没有产生改变,那银行会自动帮你转存。不过,在利率方面就会出现一些变化。因为经由银行自从转存之后,利率一般都是按照当天挂牌利率来计算。

另外,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急需用钱,要将这笔钱取出来,那利率也是只能按照活期利率去计算。

不过,定期转存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这种存款方式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并且还不懂理财的人来说,就算利率再低,也到底能够获得部分利息。

最后,笔者再多嘴说一句,定期存款除了要关注定期转存之外,还要注意“保单变存单”。千万不要等到入坑之后才反应过来,到那个时候,就晚了。

对于银行存款,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本文由聚富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展开
收起

把“人民币”存入不同的银行,一年会收获多少利息?

在银行存取钱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情,作为一个全国金融范围最广的机构莫过于“银行”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把钱存入银行即安全又能收获一份利息,何乐而不为呢!在者说国民一直有存钱的习惯,所谓“手有余粮,心里不慌”在当今这个现实的社会,没钱寸步难行,什么都做不了!

银行存款有很多种方式和种类,可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按期限又可以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存款者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个人存款即居民储蓄存款,是个人存入银行的货币。

第一种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指在存款后的一个规定日期才可以取款,或者是在取款前若干天通知银行,通常来讲,存款时间越长利息就越高!除去传统存款的存单形式,还有存折形式,又称为“存折定期存款”但其以90天为基本计息天数,90天以下不计息.与活期存款相比,定期存款具有较强的的稳定性,且营业成本较低,商业银行为此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应较低,因此,定期存款的资金利用率往往高于活期存款。现在大多数已经被银行卡取代!

定期存款是银行银行与存款人事先约定好的时间、利率的存款。存款人如果定期期间急需存储资金也可以提前办理支取,但是银行会以事先约定好的扣除相对利息。

第二种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是银行存款的一种,是指不规定存款期限,可以随时存取的存款。活期存款是和定期存款相对应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的教材上主要是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储蓄存款是指居民的存款。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对公存款的主要品种。客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对收款人进行支付而无须事先通知开户银行的一种存款形式。这种存款不受期限限制,客户可以随时存取和支付,银行有义务随时兑付。

商业银行经营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大,存取频繁,手续繁杂,并且要为客户提供许多相应的服务,如存取、提现和转账等,银行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虽然活期存款经营成本较高,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相矛盾,但各国商业银行多十分重视这项义务,并且千方百计地扩大活期存款。

2020年1月1日央行发布信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努力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活期存款与其他存款不同,活期存款是根据支取日的利息水平来计算利息,活期存款是根据央行的利率调整来进行调整!

第三种整存整取:指约定存期,整笔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蓄。

第四种通知存款:是指您不约定存期,在支取时事先通知银行的一种储蓄方式。

第五种零存整取:指约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行为。

银行存款多种多样,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选取那种存款方式!

展开
收起

按照2020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存人民币和美元哪个利息多?

导语:按照2020年的存款利率,存人民币和美元哪个利息多?

先说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逐渐好了起来,像出国旅游、留学等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用眼看的,现在也有能力去亲身体验了。所以,当我们手里有闲置的美元等外币时,是换回人民币还是直接将美元存入银行,便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以中国银行为例,目前中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3%、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75%、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25%、三年、五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75%。

我们再看美元,同样以中行为例,目前美元活期存款利率为0.05%,一年、二年定期存款利率为0.75%。

那么,按照2020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存人民币和美元哪个利息多?

进入2020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7:1上下浮动。其中,2020年1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下6.8398:1的阶段性新高。

汇率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兑换时的成本有所不同,举个例子说明:如果我们在1月20日阶段性高点时兑换1000美元,需要约6840元人民币,而到了3月末,随着美元兑人民币上涨到1:7.1左右,此时兑换1000美元则需要约7100元人民币。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存美元还是人民币,存款利息的多少与我们的存款数量是成正比的,所以从银行存款的角度说,人民币兑换美元时的汇率将影响存美元的利息。

人民币存款:以中国银行二年定期存款利率2.25%计算,10万元定存两年的利息为4500元,本息合计10.45万元人民币。

美元存款:同样是10万元人民币,以6.8398:1的汇率和美元二年定期存款利率0.75%计算,两年后所得利息为219.3美元,本息合计约14840美元。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汇率是浮动的,所以二年定期存款期满后,美元最终的“价值”或者说可兑换人民币的数量会有两个结果。

一、如果以美元兑人民币1:7.1的汇率计算,1484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4万元。

二、如果仍然以6.8398的汇率计算,最终折合人民币约10.15万元。

综上所述:当定期存款期满后,若美元出现升值的现象,那么最终的收益除了存款利息外还要加上美元升值所带来的增值收益,也就是说有可能会高于人民币存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若美元出现贬值的现象,那么则要减去相应的减值亏损。举个例子说明,如果二年后人民币升值,比如升值到6.6,那么14840美元折合人民币仅为9.8万元。

结语:按2020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存人民币和美元哪个利息多?笔者个人以为,存美元需要考虑未来汇率浮动的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实际用途,存人民币可能更平稳一些。

最后,考虑到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之一,具有一定的保值性,所以少量存一些美元也是可行的。

各位朋友,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展开
收起

中国5.6亿人无银行存款,存款为零的背后,是什么掏空了钱袋子?

中国5.6亿人无银行存款,存款为零的背后,是什么掏空了钱袋子?

推荐语: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爱存钱的国家。但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物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我国储蓄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势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储蓄率最高的时候达到了55%,但现在已经跌落到了45%,虽然储蓄率仍排名第一,但是下降幅度太快也是令人比较担忧的。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国人一个月收入其实还达到不3000元,这样的收入对比国际收入人均收入水平来说确实有点低了。

而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收入方面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的现状。

根据世界银行一份财富汇报表现,中国大陆1%的家庭控制了全国41.4%的财富,高收入的上市国营企业高管与社会平衡工资差异达128倍,贫富差距非常大。

而经济学家郎咸平此前发布一组财富统计数据显示,约5.6亿中国人的银行存款为零。而且不仅没钱,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还超过了50万亿人民币。

对此不少人纷纷猜测,中国人的钱到底都跑去哪儿了,到底是又什么掏空了大家的钱袋子?

经过严谨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下述的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房价太高,掏空了家庭的绝大多数存款。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房价上涨速度非常的惊人,从起初的两三千一平方米上涨到了如今的动辄过万一平米。

然而普通上班族的收入上涨幅度有限,在结婚、教育、户口等都要买房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不惜代价”买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负债累累了。

第二点:超前消费观念的影响。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物质方面特别喜欢攀比,哪怕月收入只有3000,一个月也忍不住要花掉6000,这就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

可是这样下去的话,最终有一天纸是保不住火的,一旦遇到了失业、收入下降等的意外情况,那么这类人就会因为还不起债务而越陷越深。

第三点:银行存款利率偏低,很多人不在把钱存在银行。

相信一般人都能理解,如果银行利率偏低,无法对抗通胀的话,把钱放在银行肯定是亏本的。

再加上这些年理财渠道也很多,在我们周围已经很少听到有人把钱存银行了,要么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要么炒房炒股,要么投资P2P和信托等高风险的投资品,因为这样获得的收益比把钱存在银行要高出一大截。

综上所述,约5.6亿中国人的银行存款为零的现象其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不管怎样,我们普通人最好要养成适当存钱的习惯,以应对不时之需。

展开
收起

在工商银行存入18万元,一年能有多少利息?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总行位于北京,据工商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工行为全球809.8万的公司客户和6.5亿的个人客户提供过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是连续七年位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之中,还有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榜首,其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8万亿人民币以上,也被称之为“宇宙行”。那如果2020年,在工商银行中存入18万元,一年能有多少利息呢?

工商银行在国内是国有六大行之一,单单以利率来看的话,其利率水平在国内的众多银行当中并不算出众,但存钱并不仅仅是考虑收益,还要考虑资金安全性,而工商银行的安全性可以说是所有银行当中最高的,如果从总资产的方面来看工商银行的话,那它就是全球第一银行,所以为了本金安全,即使利率稍微偏低,很多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都喜欢在工商银行存钱或者理财。

根据工商银行官网上发布的利率信息来看,各个产品的利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如果排除掉理财产品的话,单纯的看存款类产品,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活期储蓄、定期存款这些。下面一起看计算下,如果是把18万存入工商银行中不同的产品,一年都能获得多少利息?最高能获得多少利息?

第一种:活期储蓄

工商银行的活期储蓄最大的优点就是随取随存,资金流动性高,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利率低,其利率仅仅只有0.3%,甚至是比央行的基准利率0.35%还要低0.05%,也就是说如果在活期储蓄中存18万,一年下来获得的利息为540元。在小编个人看来,如果说是要把钱存在活期储蓄中的话,还不如存在货币基金当中,比如余额宝这一类的,安全性也挺好,也是随取随存,收益率大概在2%左右,显然这比活期储蓄划算得多了,不过如果你是个土豪的话,那就算了,请随意!

第二种:定期存款

工商的定期存款又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二年期和三年期,期限不同,利率也不一样,下面小编就仅计算下一年期以上的定存,其他这里就不多计算了。一年期定存的利率为2.1%,也就是说如果在工商银行一年期定存中存入18万,一年后能获得的利息为3780元。

工商银行二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25%,小编觉得工行这是有点不待见二年期定存啊,相比一年期定存利率仅仅上升了0.15%,力度属实是有点低啊。如果18万是存在二年期定存中,平均下来每年的利息为4050元。

工商银行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能达到3.85%,这个利率是在央行的基准利率2.75%的基础上上浮了40%,上浮力度也算非常不错了。以年利率3.85%为例,存18万的话,一年的利息能达到6930元。

有的人觉得说还有一种是大额存单,但你要知道大额存单的起存门槛是20万,而工商银行也不例外,所以18万是无法存入大额存单的,不过在小编看来,大额存单的利率现在并不算高,而且根据工行官网上的信息来看,在7月份工行并没有发行三年期大额存单,而一年期和二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相比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差了不止一筹。

总结

进入2020年,央行可以说已经连续几次降息降准了,给资本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这也让各大银行现在并不算缺钱,而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大银行都对存款利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就工商银行而言,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85%这已经可以算是工商银行存款类产品的最高水平了,而且银行利率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所以对于储户来说,提前锁定现在比较高的利率,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展开
收起

55万存工商银行,利息最高可到“这个数”!这种存法更划算!

中国工商银行,想必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都非常熟悉,因其资产规模在全球所有银行中,位居世界第一位,且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也着实“令人咋舌”。近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0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在中国10大盈利能力最强的上市公司排行榜中,中国工商银行以3122.24亿元荣登榜单第一名,其利润率更是高达36.51%,成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国有银行,无愧于“宇宙第一大行”的称号。

那么当下,手里有55万资金,想存在中国工商银行,一年最高能拿到多少利息呢?怎么存利率更高更划算?

众所周知,到银行存款其实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比如普通定期、国债、大额存单和人民币理财等多种方式。于是很多人都搞不懂什么样的存款方式最划算,哪种存法能获得更高的利息。事实上,在存钱的时候还真的要提前“做功课”,因为虽然银行的存款产品都具备储蓄的功能,但不同的产品最终获得的利息却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来讲个最直观的例子,如果55万资金全部存在工商银行活期储蓄卡中,也算是一种储蓄,但其年利率仅有0.3%,存一年只能拿到1650元利息。而如果55万资金放在工商银行“节节高”中,一年可以获得约9075元利息,“节节高”同样是存款,也同样灵活支取,但却要比银行活期高出5.5倍左右,所以,把钱放在对的地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

普通定期最高年利率3.58%

以上数据表为工商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实际挂牌利率,从以上利率表我中我们看到,目前四大一线城市中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要属上海了,3年期和5年期最高利率可达到3.58%,我们就按3.58%的利率来计算,55万资金存在上海地区的工商银行,一年可以拿到19690元的利息。

当然这仅代表上海地区,因当前银行利率市场化,各地区的存款利率还是存在差异的。但3.58%的利率水平其实也算不高很高的水平,所以,55万存普通定期并不是最划算的选择。

国债最高年利率3.97%

8月4日,国家财部宣布正式发行2020年第一批储蓄国债,据了解,本次电子式国债发行日期为8月10日-19日,最大发行额度为600亿元,付息方式为按年付息,工商银行是首批发行本次国债的银行之一。

按照国家公布的国债利率来看,3年期国债年利率为3.8%,5年期国债年利率为3.97%,也就是说,3.97%为国债的最高利率水平,如果55万资金买成国债,按照3.97%的利率来计算,那么一年可以拿到21835元,平均一年比定存多2145元利息,另外国债有国家背书,风险也是最小的,买国债也是不错的选择。

大额存单最高4.125%

如果有55万资金当然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工商银行的大额存单。工商银行的大额存单有三档20万起、30万起和50万起存,从利率水平来看,起存点50万这一档,已经是工商银行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了。

以下是工商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表:

通过上表我们看到,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水平为4.125%,也就是工商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那么如果55万存成大额存单,按4.125%的利率来计算,一年可以拿到22687.5元的利息。比国债一年还要多852.5元。另外,大额存单同属于定期存款,安全性最高,所以,55万存大额存单是非常划算的一种存法了。

但是,因为大额存单一般都是分期发行的,且每一期的利率和可售额度都不太一样,甚至像这种利率高达4.125%的大额存单都是秒抢的,很有可能一不留神就错过了,所以,大额存单还需要及时关注。

人民币理财最高年利率4.90%

当然,即便大额存单能达到4.125%,还是有一部分储户对利息不够满意,还有没有更高收益的产品?其实还是有的,就是工商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人说现在的理财产品不是都不保本了吗,现在还能买吗?

其实到底能不能买,是由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的。如果你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从目前工商银行官网发行的理财产品来看,有一款工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封闭净值型理财产品,名叫“两权其美”是属于混合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利率为4.90%,期限为1510天。是目前工商银行理财产品中最高的一款。

如果55万买这款产品,一年利息为26950元,一年利息比大额存单高6262.5元,比普通定期高7260元。如果单纯只考虑利息的话,显然这款理财产品更划算,当然这款产品的风险等级为R3,属于中等风险,可能未来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波动或亏损的情况。另外,理财产品是滚动发行的,有一定的募集期和时效性,想买要注意截止时间。

注:文中存款利率仅作参考测算,最终以当地工商银行的实际利率为准。“理财非存款,谨慎选择”。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如果只从利息高低的角度来分析,工商银行的存款产品利率由高到低为:人民币理财、大额存单、国债、普通定期。如果你具备风险承受能力,又想获得较高的回报,笔者建议手里的55万资金要优先考虑工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高最划算。

但从安全保本的角度考虑的话,大额存单则最划算的存法,利率水平相对比较高且灵活性也不错。当然,如果你想为国家出份力,拿出部分资金买些国债也未尝不可。

你认为工商银行的存款利率高吗?有55万资金你会存在银行吗?还是有更好的理财方式?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