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台币汇率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深圳已经超过台湾!那上海、北京、广州呢?

最近,台湾一些媒体报道说,台湾经济不仅与中国无法相比,而且与一些省份相比也没有优势,唯一保持优势的是人均GDP,现在也比大陆很多省份高,但不知道能维持多久,从人均GDP角度来看,深圳已经超过台湾!那上海、北京、广州呢?

另外,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在人均GDP上已与台湾处于同一水平,部分城市已领先台湾,那么,中国大陆四大城市在人均GDP方面与台湾的差距和差距有多大呢?其次,南生解答。

2018年台湾人均GDP约2.5万美元,台湾统计部门公开的信息显示,2018年台湾经济实际增长2.6%,GDP为17.77万亿新台币,按去年平均汇率换算,约5894亿美元,约3.9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湖北省,居世界第8位,去年,台湾人口为2358万。

至此,2018年台湾人均GDP刚刚达到2.5万美元,高于广东、江苏、浙江的人均GDP,在世界上,比葡萄牙(人均2.3万美元)、沙特阿拉伯(略高于2万美元)、捷克(略高于2.3万美元)、希腊(略高于2万美元)略高。

中国四个一线城市2018年的人均GDP,上海称,2018年上海市GDP约32680亿元,按去年平均汇率计算约4938.5亿美元,常住人口约2424万——也就是说,2018年中国上海人均GDP为2.04万美元。

再看北京市,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北京市GDP为30320亿元,按平均汇率计算为4494亿美元,常住人口2154万人,至此,北京市人均GDP接近2.1万美元,2018年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与台湾的差距仅为4.5万美元。

整体来看,北京、上海、台湾的人均gdp的差距不是太大,但北京和上海的经济成长率更高,因此计算和后3、4年的时间,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是台湾可以超越,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GDP为22859.35亿元,按平均汇率计算为3388.2亿美元,去年,广州常住人口约1490.44万,人均gdp为2.27万美元,而台湾的人均gdp却在两年之内被赶超。

最后请看深圳市,2018年数据显示,深圳市完成gdp总量2.422198万元,约3660.3万美元,常住人口1302.66万人,至此,2018年深圳市人均GDP为2.81万美元,超过台湾人均GDP。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评论区在等着你!

展开
收起

上半年,台湾经济增长0.41%,GDP为21537.42亿元,全国排第7名

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业、航空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多个行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并使得二季度的经济出现了0.73%的负增长(-0.73%)——并且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但经济整体降幅并不大,整体表现尚可。

二季度和上半年,台湾GDP简介

整个上半年,台湾地区完成的名义GDP约为92007.93亿新台币,按平均汇率折算约为21537.42亿元人民币(3062.81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0.41%。

其中,一季度同比实际增速修正为1.59%,二季度的增速初值为“下降0.73%”,且二季度完成的GDP约为45693.16亿新台币,按二季度平均汇率折算为1526.67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

台媒报道称,由于海外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台湾的对外贸易增长疲软,民间消费和企业投资也受到了影响,整体经济增速偏低。下半年,有些国家、地区可能爆发第二波疫情,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但由于电子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支撑,加上为了刺激经济所增加的额外财政支出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台“中研院”经济研究所预计:2020年全年,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速或为1.15%。

上半年,台湾GDP在全国排第7名

从经济总量角度来看,上半年包括台湾地区在内“全国共有7个省份的GDP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台湾地区的GDP约为21537.42亿元,正好在全国排第七名——第六名是四川省,完成的GDP约为22130.27,第八名则福建省(上半年GDP约为19901.39亿元)。

广东省,继续排第一名。上半年,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49234.2亿元,同比实际下降2.5%。其中,第一和第三产业都实现了正增长,但由于对外贸易疲软,企业订单大幅低于往年。

使得广东省的工业企业在上半年未能满负荷运转,即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2%,拖累了经济的整体增长。但各项经济指标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凸显,下半年将有更好的表现。

第二名继续是江苏省,上半年完成的GDP约为46722.92亿元,同比实际增长0.9%。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经济恢复得较好,新兴经济增长较快。整个2020年经济总量势必要突破10万亿元了。

第三名继续是山东省,上半年完成的GDP约为33025.83亿元,同比实际下降0.2%;浙江省排第四名,完成的GDP约为29086.63亿元,实际增长0.5%。上半年经济实际增速最高的是西藏地区,同比实际增长5.1%,GDP升至838.38亿元。

另外,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和新疆地区以及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的上半年GDP都实现了正增长。而黑龙江省经济实际下降4.9%,增速暂时排在最后一名,完成的GDP约为5250.63亿元。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展开
收起

福建经济总量首次超越台湾 聊一聊台湾经济发展史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台湾地区GDP初步数据为18.90万亿新台币,约合4.22万亿元人民币,而同期福建省GDP总量达4.23万亿元人民币,自有相关统计以来,首次超过了台湾地区。目前,台湾省经济总量在各省份中排名第9位。

一、“十年超台”梦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西(即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发展目标:一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即全国最发达水平);二是到2020年,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中,第二目标虽未明文“赶超台湾”,但学界普遍认为,中央实际上已赋予福建这一“重任”。

在这之后,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已上升为中国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再经过“若干年”(2020年之前),福建经济总量将超越台湾。

2009年,也是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即通邮、通航、通商的年份。福建与台湾仅仅一水之隔,是台湾同胞祖籍所在地最多的省份,更有“五缘关系”之称,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将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历史性意义。

但是这个目标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1980年代福建的经济总量只有台湾的四十分之一;90年代初期,是台湾的十三分之一;2009年也仅仅是台湾的五分之二。相对于台湾而言,除了总量较低以外,当时福建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经济结构。福建省当时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攀升,第三产业的占比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而台湾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在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比重达到顶峰,在这之后服务业的优势地位逐渐加强。到了21世纪初,服务业在台湾经济总量中占比已经超过了70%。而根据2009年的数据,当时福建省第三产业占比仅为41.5%,比台湾低了27.1%,大概相当于台湾80年代的水平。

其次是教育科技水平。2009年福建省受过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为9.1%,而台湾省为19.5%,劳动力整体素质明显优于福建。2009年台湾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6.3%,同年中国大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3%。因此,无论是从人才存量还是从潜力来看,台湾省明显要优于福建省。福建省的科研经费占GDP比重为0.94%,而台湾为2.77%,可见台湾省的科研投入也明显高于福建省。

然后是对外开放程度,2009年福建省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GDP比值)为16.77%,台湾省外贸依存度高达99%。台湾属于高度开放的海岛型经济,其开放性远高于福建省。

当然福建省也并不是完全劣势,在人口数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是优于台湾的。

那么,作为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是如何跌落神坛的?

二、蒋介石时期(1950-1975):内部土改外部援助

1、土地改革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以后,十分自责,在1949年1月21日发布引退书告,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蒋介石是一个惯于反省的人,他下野之后自然也没闲着。他在日记中反省到:“甚感乡村一切与四十余年前毫无改革,甚感当政廿年党政守旧与腐化自私,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此乃党政、军事、教育只重作官,而未注意三民主义实行也。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主义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为晚也。”他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没有贯彻“三民主义”,尤其是忽视了“民生主义”。而在台湾实现“民生主义”的重要一步,就是完成土地改革。

台湾的土地状况和当时中国大陆的省份一样,除公有土地外,地主占有大部分私有土地,大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不得不忍受高额的地租剥削。据统计,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地主仅占农村人口的11.69%,占有土地却高达56.01%,农民虽占农村人口的88.31%,其占有土地仅为21.57%。农民向地主的交租率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则高达70%。

蒋介石把在台湾完成土改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心腹爱将陈诚。

1949年初,陈诚就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以后,立即开始计划土地改革的工作。但是他并不想像共产党那样采用“打土豪 分田地”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更加平缓的方法,分三步走完成台湾的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

第一步,三七五减租。意思也就是从粮食总收获量内,先提二成五归农民,剩下的七成五由地主与农民对分。举个例子,假如收获了100单位粮食,先抽出25单位给农民,再从剩下75单位中抽一半给地主,一半给农民。那么农民获得62.5单位,地主获得了37.5单位,所以叫做“三七五减租”。结果就是台湾农业产量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许多原来的贫农开始购买田地,娶妻立户。一时之间,台湾农村称刚过门的新娘为“三七五新娘”,寄信时则纷纷购买邮局发行的“三七五”邮票。

第二步,公地放领。当时台湾省有五分之一多的耕地为公有耕地。这些土地原来为日本殖民者所有,台湾光复以后被国民党没收充公。这部分土地被陈诚以贷款的方式折价卖给了农民。土地地价为全年主要产物收获量的2.5倍,由承购农民分10年,20次,在收获季节以实物平均摊还,不负担利息。一直到1976年,即蒋介石去世后一年,台湾当局才将公地全部放领完毕。

第三步,耕者有其田。给地主划定了土地的最大所有量,超出这一标准的耕地由政府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三七五减租只是反对地主的高额剥削,减轻农民的负担,属于改良性质,而耕者有其田中的限田政策则削减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数额和面积,改变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革命意义。由于这一政策兼顾了地主的利益,地主不仅获得农民缴纳的地价,而且获得经营良好的公立公司的股票,土地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不少地主转身变为工商业主,投资于新兴产业。

总的来说,台湾的土改兼顾了农民和地主的利益,农民有了田地维持生活,地主获得了资本投资工商业,使得台湾农业生产增长迅速,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美国的援助。

1950-1965年美国对台援助款项实际达到14.8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所有受援国平均数的6倍,在受援国中位居第5名。美国对台援助的直接目的在于节省台湾的外汇消耗,弥补当时大量进口外国产品带来的贸易逆差。为了减少进口,台湾当局也没闲着,大力发展进口商品替代工业,同时采取进口管制,对进口品征收高额关税。

除了弥补贸易逆差,美国的援助还为台湾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机械设备和资金。这部分援助成为台湾最廉价的资金来源,扶植了岛内资本的成长。美国学者雅各比曾作过一番推算,认为“美援使台湾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提高一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使达到1964年生活水平所需的时间缩短30年”。就这样,台湾为60年代经济起飞准备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3、60年代的战略转移与经济起飞

1960年以后,台湾的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其一,台湾岛内市场狭窄,进口替代工业产品销路不畅,造成工厂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其二,台湾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大量过剩,构成沉重压力。其三,台岛自然资源有限,能源和原料供应紧张,而且,1965年后,美国“无偿援助”改为贷款,并将中止。于是,台湾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以发展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

第一,调整台币汇率。1963年9月28日台湾当局宣布汇率为1美元:40元左右新台币,这一举措取代了新台币随市场调节进行大幅度贬值的做法,使新台币的汇价趋近实际,并且此汇价一直沿用多年,促使更多企业转向出口加工工业。

第二,放开进口限制。台湾当局改变了以往对进口品征收高额关税的做法,放开进口限制,促进机械设备、工业原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

第三,发展出口加工区。1966年台湾当局创办了高雄出口加工区,并提供税收减免、廉价土地和基础设施、简化行政手续等便利。出口加工区获得了极大成功。1968年底,高雄加工区大大超过原定计划指标。工业区的厂房全部售出,但岛内外企业仍不断递交申请。此后,台湾又设立了楠梓与台中出口加工区。

从此,台湾进出口总额急剧增长,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1966年,台湾进出口总值达11亿美元,1969年翻了一番,达到22.6亿美元,70年代前半期,更达到巅峰,年增长率接近40%。台湾经济真正开始起飞。

三、蒋经国时期(1975-1988):顶住压力不断调整

1975年,蒋介石去世。临终之前,蒋介石并没有急于将位子传给儿子蒋经国,而是先传给了“过渡总统”严家淦。严家淦在蒋介石生前是默默无闻的“副总统”,蒋介石死后又成了默默的“总统”,除了扮演“宪法”上的“元首”角色外,对于重大决策决定,都与蒋经国密切协商,共谋解决之道。在接下来三年里,名在严家淦,权在蒋经国。

到了1978年,蒋经国接替严家淦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次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的衰退。台湾经济也未能幸免,在1973-1975年间,经济增长率由13.31%降至1.12%,贸易逆差达13.27亿美元,超过过去20余年贸易逆差的总和。“石油危机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现象,根本问题是台湾经济的结构层次太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加工出口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台湾应加速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面对经济危机,蒋经国实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的方针,着手调整台湾经济结构。

1、70年代:十大建设

为减少海岛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改变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自给水平,增强台湾经济的应变能力,蒋经国于1973年12月25日“国大”年会作出重大决定:“以5年为限,列入管制,克服困难,加速完成中山高速公路、西线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苏澳港、桃园国际机场、大钢厂、高雄造船厂和石油化学等九项建设”。其后又加上1974年9月提出的核电站建设,总称为“十大建设”。由于所需经费庞大,需要大举借款,这一决定受到了国民党内外许多人的质疑。但是蒋经国力排众议,甚至提出了“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的论断,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十大建设。十大建设占台湾总投资的百分比由1973年的4.5%,增长到了1976年的19.6%。

1977年,台湾又宣布在“十大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十二项建设”,即完成台湾环岛铁路网、新建东西横贯公路、改善高雄屏东地区交通条件、完成台中港第二、第三期工程、屏东至鹅变鼻道路拓宽、扩建“中钢公司”第一期第二阶段工程、兴建核电二厂、三厂、加速改善重要农田排水系统、修建台湾西岸海堤工程、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开发新市镇及每一县市建立文化中心。

70年代是台湾经济的转型与调整时期。在这段时间,台湾当局加强技术密集及资本密集工业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十大建设”还是“十二项建设”,台湾当局投资的重点领域是交通和能源。一方面发达交通网的建立极大改善了台湾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核电厂的使用也缓解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经济冲击。可以说,“十大建设”承担了脱胎换骨的重任。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台湾经济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台湾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2、80年代:策略性工业

台湾刚刚走出石油危机,就面临着从低级外向型经济向高级外向型经济的转变。当时台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新科技革命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微电子等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日等国家的产业升级使得生产初级产品的台湾逐渐丧失了优势。

二是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有力竞争。在这一时期,被称为“亚洲四小虎”的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开始发展起来,凭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奋起直追。同时,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增速开始反超台湾,也成为了台湾的强大竞争对手。

三是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政策。1980-1988年,美台双边贸易严重失衡,美国1988年宣布对台湾等地区和国家的29项输美产品停止免关税待遇,新增95项产品进口税。此举使台湾每年受惠额减少12亿美元,减幅达37.5%,波及132项输美产品。此后,美国还要求新台币大幅升值,从而打破20年来汇率稳定状态,极大地冲击了台湾经济,大量中小企业因此破产。

四是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1970年代以来,台湾被联合国驱逐,而日本、美国等国家又先后与中国建交,改变了对台政策,“一个中国”被更多国家认可,台湾面临严重的国际孤立。而随着台湾经济发展,岛内中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对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高压独裁统治越来越不满。再加上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政党政策僵化,高层老龄化加剧,长期通过高压统治剥夺人民政治权利,导致反抗的呼声不断增强,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党外势力”发展壮大,不断地挑战国民党的统治权威。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席卷亚洲,菲律宾、韩国、巴基斯坦等十几个亚洲威权政体在民主化浪潮和国内人民的运动中相继倒台,建立起了民主化国家,给同是威权体制且日益受到民众反对的台湾国民党政权带来了巨大压力。

台湾在80年代的经济政策是“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1979年,台湾颁布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将“科技兴台”作为未来台湾发展的主要方式,并决定每4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研究未来科技发展方向。1982年,第二次科技大会召开,制定了“八大策略性项目”,分别为资讯、能源、光电、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肝病防治技术、食品科技。1986年。第三次科技大会召开,提出现阶段的科技发展目标,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三者并重,强调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采取技术合作、吸引投资等方式引进高科技工业作为策略工业。后来,台湾还兴建了新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行“经营自由化”“经济国际化”“管理制度化”改革等。

在这一时期,台湾经济再次走出低谷,仍然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尤其是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富士康(鸿海)、台积电、宏基等企业至今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也是在这一时期,台湾GDP占大陆的比重不断提高,到了蒋经国去世以后的1991年达到巅峰。当时台湾凭借一岛之力,占大陆的GDP可以达到45%,亚洲四小龙的威名尚在。

四、李登辉时期(1988-2000):民主改革后的落日余晖

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当天继任“总统”。李登辉即位以后,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91年,李登辉宣布正式宣布从次日起终止“动员戡乱时期”。1992年第二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增修条文”规定,“总统”的任期改为4年。1994年第二届“国大”第四次会议上,“总统”改由“公民直选”。因此,自1996年第九届起,“总统”、“副总统”均由台湾地区全体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台湾结束了长期以来的蒋家父子独裁统治,真正开启了民主政治。

而在这之前,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打破了从1949年开始的38年的冰封期,民间交流日益频繁。

在李登辉刚上台时,虽然台湾GDP占大陆的比重达到了巅峰,但还是面临着种种问题。

一是货币升值,80年代末台湾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造成新台币大幅度升值,1989年新台币与美元的汇率已经从40:1升至25:1。

二是股票大起大落,巨额贸易顺差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岛内货币供给剧增,造成股市狂飙。1987年,台湾人口不过1900万,但股票开户总数达到了400万,开始了全民炒股的年代。1986年,台股指数刚刚破1000点;到了1988年8月,台股指数翻了整整8倍,超过了8000点。由于台股暴涨,到了1988年9月,台湾当局决定干预股市,宣布从1989年1月起开始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再加上政府取缔地下非法投资公司的影响,台股指数在1990年2月达到巅峰的12682点以后一路暴跌,到1991年2月仅为2482点,这是台股历史上最严重的崩盘。

三是生产成本上涨。1988年台湾人均薪资为5948美元,到了1991年就涨到了8473美元。工人工资的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小企业开始将生产线外移。

在这一阶段,台湾延续了之前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1990年,台湾当局确定了促进岛内经济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即资信、通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太、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健与污染防治工业。

1991年1月,政府颁布《促进产业升级条例》,明令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只要创业和扩张,就得以抵减营业税等税额,其中高科技产业受惠最多。

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华硕生产的主机板,台积电的晶圆代工制造以及广达笔电代工市场占有率占到了全球第一。

但是,由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陆对外资吸引力越来越大,台商企业的生产开始向大陆转移。为避免高科技企业大量外移,造成台湾丧失研发优势和资金失血,1996年,李登辉提出了“戒急用忍”的主张。他要求对高科技、5000万美金以上或者基础建设三种对大陆的投资加以管制。但是政策只实行了4年,李登辉就下台了。

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台湾仍然能以8.8%的平均增速较快增长,但是台湾经济已经有了下滑的趋势,其占大陆的GDP比重也从李登辉刚上台时的45%下降到了27%。

五、陈水扁时期(2000-2008):WTO带来的福与祸

2000年,台湾举行第十任“总统”选举。国民党在此次大选中失利,民进党籍的陈水扁以相对多数当选台湾领导人。台湾第一次实现了政党轮替。

尽管陈水扁和李登辉一样都是支持“台独”的领导人,但在2000年12月13日,台湾当局还是批准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两岸经贸联系更加密切。

2001年,美国爆发了“911”事件,全球经济又陷入了新一轮衰退。台湾经济也受到影响,出口严重受创,民间投资大幅减少,经济增速跌至-1.9%,为几十年来首次经济衰退。再加上产业外移使得就业机会流失,外来劳工争夺工作岗位,台湾失业率飙升,从1999年的2.9%升至2002年的5.12%。

陈水扁上台后,改变了李登辉“戒急用忍”的政策。两岸经贸政策确定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并于2002年开放了8英寸晶圆厂前往大陆投资建厂的限制。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电子公司前往大陆投资。在2002年,台湾前20名电子企业中有13家已经在大陆投资设厂,其中鸿海、达电、光宝科等大厂已有约8成以上生产基地在大陆,台湾母公司几乎全靠大陆工厂赚钱。

2002年1月,台湾以“台澎金马各别关税领域”的名义加入WTO。加入WTO后,台湾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实施关税减让,取消非关税贸易障碍。加入WTO虽然加强了台湾的对外经济交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加入WTO后第一年,台湾就面临着51亿新台币的关税损失。其次,加入WTO后,作为台湾经济主力的高科技产业开始面临着来自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的强力竞争。以在美国市场为例,在1995年,台湾的市场占有率还接近韩国的两倍,而到了2005年就已经被韩国所超越。还有台湾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台湾虽然地方狭小,却有着多达2700家银行。数量过多意味着竞争激烈,同时意味着这些银行规模过小,无法与国际金融集团抗衡。

由于产业大量外移,银行业从企业获得的利润大幅减少,再加上同业竞争激烈,于是纷纷转向消费金融业务,大力推销信用卡和现金卡,造成了市场上信用卡泛滥。到2006年,台湾人口2300万,但是发行的信用卡却达到了4511万张,平均每人拥有两张信用卡。信用卡的滥发意味着全社会产生了巨额的消费信贷,刺激了消费增加,造成了虚假的消费繁荣。2001年到2006年,台湾人均收入增加不到3000人民币,但是人均消费信贷债务却增加了14000人民币。

2005年十一月,台湾双卡风暴爆发。消费者无力偿还巨额个人债务,成为了负债沉重的“卡奴”。银行无法收回贷款,产生了大量的呆账坏账,利润急剧下降甚至面临亏损。据麦肯锡估计,2005年到2007年台湾打掉了约3800亿元的呆账。另外,由于消费者将大部分收入用于还款,以及银行为了减少损失紧缩消费信贷,民间消费受到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速再次下滑。

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经济增速仅为4.3%,明显低于李登辉时期的8.8%。台湾GDP占大陆的比重进一步下滑,从2000年时的27%下降到了2008年的9%。亚洲四小龙已经名不副实。

六、马英九时期(2008-2016):大势所趋的无奈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765.87万张票(58.45%得票率)击败民进党的谢长廷,并于2008年5月20日就任,意味着国民党再次掌握政权。2009年7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举行党主席和党代表选举,马英九当选国民党党主席。马英九上台后,很快确认了“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两岸协商交流频繁,签订了ECFA协议并实现了“大三通”,创造了“六十年来两岸关系最和平稳定的时期”。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这是两岸领导人66年来的首次会面,全球瞩目,将两岸关系带向新的境界,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影响。“习马会”后,国台办与台陆委会之间开通“两岸热线”,使两岸双方能够就重大关切事项尽速沟通,前所未有。

马英九上台这一年,也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台股暴跌,经济增速再次跌为负数。

由于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度不断提高,2010年10月,台湾与大陆签订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这一协议被马英九视为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免除台湾商品在大陆的关税,扩大台湾商品占有率。同时,台湾也必须减免对大陆产品的关税,并对大陆开放市场。ECFA的签订毫无疑问加深了两岸经济的进一步交流合作。200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总值仅为49亿美元,到了2013年已经达到了817亿美元。

马英九竞选期间曾提出“633”的口号,即“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6%、失业率降至3%以下、2016年人均所得达3万美元”。马英九虽在任内努力拼经济,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最终未能达成目标。

马英九任内,台湾平均经济增长率仅2.81%,失业率则为4.47%,“633”的目标一个都没有实现,这成为绿营嘲讽马英九最厉害的标靶。此外,岛内投资状况不佳,产业结构调整并未成功,贫富差距较大,房价高,青年人薪资低、失业率高等问题确实存在,再加上马英九当局不善宣传,与民众沟通不足,而绿营和绿媒则大肆渲染、传播马当局的负面信息,使得岛内民众普遍对经济现状不满。。台《天下》杂志2016年1月民调显示,79.9%的台湾民众对于台湾经济的表现不满意,92.5%认为台湾贫富分化严重,60.1%对未来发展感到悲观。

七、蔡英文时期(2016至今):虚有其表的复苏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成为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民进党再次击败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2020年1月11日,蔡英文当选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

由于全球经济自2016年下半年起逐渐复苏,对外向型的台湾经济景气产生了一定刺激效果,使低迷的台湾经济出现好转,摆脱了“保一争二”的窘境。但是实际上,台湾经济的表现依然平庸。

一是经济增长不佳。2016年-2019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2.40%、1.90%、1.70%、2.70%,均低于全球平均经济增速。近几年来,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人均GDP,台湾在亚洲四小龙中均敬陪末座,已经难以再和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齐名。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无力。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干、制造业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便陷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竞争力衰退的窘境。一方面,服务业比重高、规模大,但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则主要集中于电子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增长能力差。

三是两岸关系恶化了台湾经济。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岛内政局动荡频繁,岛内投资环境恶化。而且蔡英文还实行弱化两岸关系的政策,限制大陆资本投资台湾,两岸经贸交流不断紧缩。而且蔡英文当局有意制造大陆游客入岛障碍,使得作为台湾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备受打击。2019年7月31日,文旅部宣布全国暂停赴台个人旅游签证,更是让台湾服务业雪上加霜。

八、总结

总的来说,台湾经济经过了发展农业和初级工商业、振兴以电子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产业外移与服务业为主三个阶段。从蒋介石到蔡英文,台湾一共经历了六位领导人,历任领导人当政期间台湾经济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台湾经济是兴于蒋介石,盛于蒋经国,成于李登辉,衰于陈水扁,最后败给了金融危机。

蒋介石时期台湾的发展环境应该是最好的,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没有严重的政局动荡,美国的经济援助又让台湾获得了足够的“本钱”。

到了蒋经国时期,经济对外严重依赖的弊端就表现出来了,石油危机下台湾出口锐减。美国对台湾的援助不再,而后又玩起来贸易保护那一套,大难临头只顾损人利己。蒋经国当局先是建造了足够的基础设施,然后看中了高科技产业的潜力,台湾引以为傲的电子产业开始发展起来。

李登辉上台结束了蒋家父子的独裁统治,此时他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岛内。他延续了前任政府重视高科技产业的做法,台湾电子产业继续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在这一阶段,台湾开始出现产业转移,对外投资不断加大的现象。尽管李登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但是两岸破冰使得经贸交流增加,台商投资开始向大陆转移。

陈水扁执政意味着台湾政党轮替,民进党登上政治舞台。陈水扁继续推进“台独”政策,两岸关系依然紧张,以至于200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以法律形式反击陈水扁。尽管如此,在这一阶段两岸还是实现了“小三通”。台湾经济再次受到外部冲击,迫于911事件带来的经济衰退压力,陈水扁放开了对大陆投资的限制,并做出不小的牺牲来加入WTO。台湾经济搭上了大陆的顺风车,对大陆依赖度不断提高。但是产业外移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引爆了“双卡风暴”,台湾还是为虚假的消费繁荣付出了代价。

马英九上台后,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迎来了“回暖天”。《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得以签订,“大三通”真正实现,两岸经贸交流更加密切。但是马英九凭一己之力无法阻挡2008年金融危机的摧残,台湾经济继续下滑,这也成为其下台的重要原因。

台湾属于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几乎决定了台湾经济的生死。最开始依赖于欧美市场,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危机上下起伏,后来渐渐依赖于大陆,搭上了大陆经济顺风车。因此,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度越高,两岸发展差距越大,大陆在两岸关系上的话语权也就越大,两岸统一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展开
收起

100新台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来源:FX168

人民币兑换外币的话可以选择去各大银行进行兑换,一般门口挂有外汇兑换的牌子都可以进行兑换外币,但是不是所有币种都可以。相比其他银行,中国银行兑换的币种较全,具体可以询问当地银行。

但是汇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就算是同一地方不同银行,他们之间的汇率也是有所不同,但是相差不大。

新台币汇率(2019-06-19 12:12)

1、人民币对新台币的汇率为4.5389,而新台币的汇率为0.2203。即1元等于新台币4.5389元,1元新台币为0.2203元人民币。也就是说100新台币等于22.03元人民币。

2、新台币与港元汇率为0.2498,即1新台币等于0.2498港币;港元与新台币的汇率为4.0033,即1港元为4.0033新台币。计算可知100新台币等于24.98港币。

3、新台币对澳门币汇率为0.2573,即1新台币兑换0.2573澳门元; 而新台币兑澳门元汇率为3.8866,即1澳门元为新台币3.8866。计算可得,100新台币可以兑换25.73澳门元。

由于汇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兑换的时候请以银行柜台交易的为准。

展开
收起

今日台币兑人民币最新汇率查询

今日 台币对 人民币汇率最新报价:1台币=0.2306人民币元(2019年11月07日)

备注:以上台币汇率最新查询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更多台币汇率每日更新,请关注亚汇网:台币、台币汇率

来源: 亚汇网

展开
收起

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专题报告:成长空间大,步入发展快车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本篇报告从行业现状、全球竞争格局、龙头公司发展历史、竞争优势、成长空间与面临的挑战、国内发展现状与机遇等角度对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进行了梳理分析;站在当下试点,我们建议从长期视角看待专业集成电路测试行业发展趋势和价值。

1.产业格局:封测一体厂和专业测试厂并存,专业测试厂龙头厂商稳健发展

对于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的分析,我们首先应该厘清它的概念定义和全球竞争格局。我们认为集成电路测试贯穿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每一个关键环节,伴随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分工化趋势的必然发展,以京元电为龙头代表的专业测试服务商不断成长。

1.1 关键环节:测试是产品交付的基本保证

测试贯穿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每一个关键环节。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分为前道的晶圆(Wafer)加工和后道的封装测试两大工程:前道工程是半导体晶圆的制造过程直至晶圆测试完成,后道工程包括封装和成品测试两个步骤。依设计产品的使用规格,使用电性检测的方式对产品进行验证称为测试。测试的目的包括产品设计规格的验证、生产品质的验证、实现高品质的产品生产、取得改善生产良率的数据等。集成电路测试主要包括设计阶段的设计验证、封装前的晶圆测试以及封装完成后的成品测试等,贯穿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主要的测试类型包括:

芯片设计阶段的原型测试。设计验证属于原型测试,一般是在设计完成后、批量生产前的检查测试分析,通过对芯片样品的测试完成性能、功能的详细分析,同时进行可靠性测试、失效分析,以改进设计或工艺。

前道工程的 WAT 测试和 CP 测试。①、采用标准制程制作的晶圆,在芯片之间的划片道上预先放上一些特殊的用于专门测试的图形(Testkey),晶圆出厂前对 Testkey的测试为 WAT(Wafer Acceptance Test),目的是 Fab 检测工艺是否有波动、制造过程是否出现问题,比如 CMOS 的电容、电阻、Contact、Metal Line 等;②、芯片在 Wafer的阶段通过探针卡扎到芯片管脚上对芯片进行的性能及功能测试为 CP 测试(ChipProbe),目的是确保在芯片封装前,尽可能地把坏的芯片筛选出来以节约封装费用,一般选择对良率影响较大的测试项目,需要使用自动测试设备(ATE)、探针台(Prober)、仪器仪表和探针卡(Probe Card)等。

后道工程的 FT 测试。芯片在封装完成以后进行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为 FT 测试(Final Test),用于检查芯片功能是否正常、封装过程中是否有缺陷产生等,需要使用自动测试设备(ATE)、分选机(Handle)、仪器仪表、测试板(Loadboard)和测试插座(Socket)等;

根据 IC 产品的种类,集成电路测试可分为射频芯片测试、逻辑器件测试、存储测试、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测试等,主要的测试内容包括:

我们认为,测试在整个集成电路生产环节中至关重要,是产品交付的基本保证,对关键生产环节、产品管理起着有效的监督和验收作用。

1.2 产业分工是发展趋势,专业集成电路测试龙头厂商稳健增长

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化分工是发展趋势。伴随集成电路制程演进和工艺日趋复杂化,制造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和缺陷检测等要求越来越高,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芯片设计趋向于多样化和定制化,对应的测试方案也多样化,对测试的人才和经验要求提升,测试外包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负担,提高效率。集成电路产业高度细化分工背景下,集成电路测试走向专业化是发展趋势。专业集成电路测试公司指为各类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优质、经济和高效的测试整体解决方案及多种测试增值服务的独立的专业化公司,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规模化特点。

中国台湾地区晶圆代工产能位居全球之首。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截止 2019 年底全球 300mm 晶圆产能为 620 万片/月,按工厂总部所在地划分,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的 300mm 晶圆产能占比分别为 35%、21%和 13%。根据 ElectronicWeekly 援引Trendfroce 数据,预计 20Q1 全球晶圆代工厂台积电、联电合计实现营收 115.97 亿美元,在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中占比合计 61.50%。

晶圆代工产业的发展带动测试代工业不断发展。目前全球从事测试代工业的公司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又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主。我们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测试代工业进行分析,根据欣铨科技公开招募说明书援引工研院经资中心 ITIS 计划(2003/03)的统计数据,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测试代工业公司有 35 家,自 2002 年之后测试代工业开始采取联盟、合并的调整策略,逐渐形成目前以日月光等封测一体厂以及京元电等专业测试厂并存的集成电路测试代工业现状。

封测一体厂。日月光通过收购专业测试厂福雷电子和 ISE Labs 扩展全球测试实力,同时也是台积电的策略联盟;新加坡联合科技收购联测,由存储测试转型为 TurnkeyService 供应商;南茂整合华鸿、泰林、众晶、华特;力成收购超丰、Tera Probe和美光秋田的封测厂;矽格收购诚远和台星科。

专业测试代工厂。主要包括京元电、欣铨、寰邦等,其中京元电为联电的测试联盟

专业集成电路测试代工厂龙头京元电稳健增长,在全球前十封测厂中的排名从2018 年的第九名上升为 2020Q1 的第 8 名。根据 IEK 产业情报网援引中国台湾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数据,2019 年中国台湾测试业产值为 370.56 亿元人民币(换算汇率 1 新台币=0.24 人民币),京元电、欣铨分别实现收入 57.12 亿元人民币、18.00 亿元人民币(换算汇率 1 美金=7 人民币),在中国台湾地区测试业占比 15.41%和 4.86%。根据Trendfroce 数据,2020Q1 全球前 10 大封装测试代工厂中的营收总计为 413.14 亿元人民币,其中以专业测试为主的京元电实现 16.24 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增 35.90%,在全球封装测试代工厂中营收排名第 8 位,公司也是唯一一家跻身全球前十大封测代工厂的专业集成电路测试代工厂。

我们认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将生产中心转移至亚洲地区,在完整的、动态的垂直分工体系下,技术、品质及交期均有保障;而且随着 IDM 公司逐步增加部分测试业务的外包,集成电路测试代工业务将朝着专业化、高品质服务方向不断发展。目前全球 IC 测试代工产业是封测一体厂和专业测试厂并存的格局,其中专业测试厂龙头厂商稳健成长。

2. 龙头公司:长期专注于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做大做强的关键

中国台湾地区为全球测试代工业重镇,我们对龙头厂商京元电和欣铨科技的历史沿革、竞争能力、财务数据等进行分析,以探讨龙头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帮助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

2.1 公司特质:专注+不断扩大测试产能,坚持研发,紧密的客户关系

我们对京元电和欣铨科技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到两家龙头公司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专注于测试领域业务发展。京元电成立于 1987 年 5 月,成立之初主要进行晶圆切割服务;欣铨科技成立于 1999 年 10 月,以晶圆测试为核心业务切入市场,建立工程团队,进入存储晶圆测试市场服务客户,建立口碑,成为存储测试市场的领导者。此后,两家公司不断发展:

京元电 1993 年新设预烧服务,1996 年 7 月增设逻辑芯片测试业务,1997 年 7 月增设存储芯片测试业务,目前公司主要经营芯片研磨切割、测试业务(晶圆测试、IC 成品测试)、Burn-In 测试、Turnkey Service 等;

欣铨科技 2004 年进入驱动 IC 测试领域,2009 年进入射频芯片测试领域,目前主要经营存储芯片晶圆测试、数字芯片和混合信号晶圆及成品测试、Burn-in 测试、镭射修补服务、驱动芯片晶圆测试、高效能模拟芯片晶圆测试、射频芯片晶圆及成品测试等;

目前京元电深耕封测服务外包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业测试厂;欣铨科技则专注于晶圆测试领域的业务发展,为中国台湾地区排名前三的晶圆测试龙头厂商。

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根据公司 2018 年年报披露,京元电前十大股东中董事长李金恭、联华电子分别持股占比为 2.78%、1.89%,其余股东包括富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制劳工退休基金等;欣铨科技前十大股东中旺宏电子持有股权比例 7.33%,其余股东包括国泰人寿保险、新制劳工退休基金等。可以看到,两家公司在资本层面上均与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形成了股权上的绑定,关系紧密。

不断扩大测试产能,提供高效、本地化的测试服务。京元电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新竹,并在苗栗竹南厂、苗栗铜锣厂以及中国苏州京隆科技和震坤科技有生产布局,此外公司2018 年收购东琳精密从事 IC 封装和存储封装服务;欣铨科技拥有开源厂、鼎兴厂、高昇厂、宝庆厂、新加坡厂、韩国厂和南京厂等,提供晶圆测试服务及成品测试服务,此外公司 2017 年收购全智科技股份,其测试 IC 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等领域,比如射频功放、射频开关、射频前端模组、WLAN 芯片、蓝牙芯片等。

具备自制测试设备的开发和制造能力,是京元电成为龙头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自行研制的测试设备可提供定制化的测试解决方案,包含设备硬件和定制化软件,可应用于多种的终端应用产品;也设计和制造其他测试工具和探针卡。此外,公司自行研制的预烧炉拥有定制化特性,能提供客户较低成本及高品质的预烧测试。单一预烧炉就能进行不同瓦数的测试需求,不需要更换其他型号的机种;大功率预烧炉使用气冷散热技术,相对于外购的水冷装臵预烧炉,具有成本优势。此外,欣铨也在探针台自动化、RFID 应用模组、烤箱作业自动化、AGV 导入等领域进行技术开发和导入。

我们认为聚焦在客户需求及公司所属测试业的长期核心竞争力上,解决制程问题以提升生产效益,不断扩大厂区面积、购买机器设备、提升测试产能,外延式并购扩宽测试能力边界,与客户形成紧密联系等是龙头公司不断做大做强的核心因素。

2.2 财务分析:综合性专业测试厂和晶圆测试厂表现各异

2019 年京元电收入增加明显,欣铨科技收入同比略有下滑。京元电 2017 年、2018年、2019 年分别实现收入 43.69 亿元人民币、45.69 亿元人民币、57.1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5.54%、4.57%、25.02%;欣铨科技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实现收入 17.44亿元人民币、18.53 亿元人民币、18.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 35.17%、6.24%、-2.85%,2019 年收入略有下滑。

京元电的晶圆测试和成品测试业务比重相当,欣铨科技则以晶圆测试为主。2019年京元电晶圆测试、成品测试、产品预烧、封装和其他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32.5%、37.0%、4.6%、21.2%和 4.7%;欣铨科技 2019 年晶圆测试和成品测试比重分别为 79%、21%。

毛利率水平在 30%左右,欣铨科技的毛利率更优于京元电。京元电 2017 年、2018年、2019 年毛利率分别为 29.37%、25.77%和 27.47%,欣铨科技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毛利率分别为 31.27%、33.65%和 31.56%。

持续加大资本开支,京元电投资力度比欣铨科技大。京元电 2017 年、2018 年、2019年资本开支分别为 11.65 亿元人民币、19.05 亿元人民币和 25.99 亿元人民币,欣铨科技 2017 年、2018 年、2019 年资本开支分别为 5.85 亿元人民币、8.33 亿元人民币和6.01 亿元人民币。

综上可以看到,基于公司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构建和加强,在资本开支、技术研发等各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近几年京元电作为综合性的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龙头厂商收入成长较晶圆测试龙头厂商欣铨科技更为明显,具有更好的成长性。

3. 为什么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能存在并获得发展?

3.1 专业测试服务业是产业分工的必然产物,不断发展

集成电路 IC 的发明以及业务外包的开始(1947~1980)。1947 年 Shockley 在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1958 年,德州仪器的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颗集成电路 IC。为了降低成本,1960 年代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开始寻求外包机会,将劳动力密集、技术层次较低的晶体管制造和集成电路封测业务外包给亚洲的公司。70 年代,美国半导体厂商加速将落后的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以便集中资源研发下一代先进产品。中国台湾经济部在工研院下设立电子工业研究发展中心,以电子表芯片为载体从美国引进集成电路技术,最后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合作并在电子所设立集成电路示范工厂。

专业代工服务的兴起(1986 至今)。在所有集成电路厂商都有自己的晶圆厂背景下(整合性元件厂商,IDM 模式),张忠谋 1986 年成立全世界第一家专业晶圆制造公司,即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全球半导体生态链逐步形成 IDM 和 Fabless 两大模式。

新晶圆厂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晶圆代工愈发成为半导体业发展趋势。伴随晶圆厂的建设成本越来越高,1980 年建设一座 64K 的 4 吋 DRAM 晶圆厂的成本大概为 1 亿美元左右;到了 1995 年建设一座 64M 全自动化 8 吋月产能为 2.5 万片的晶圆厂的成本大概在 10 亿美元左右;根据 extremetech 援引 IBS 预计现在建设一座 3nm 月产能为 4 万片的晶圆厂的成本在 150 亿到 200 亿美元之间。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自 2009 年以来全球有 100 座晶圆厂关闭或重建。此外,瑞萨电子将在 2020 年至 2021 年关闭两座晶圆厂,而 NJR 和 Analog Devices 将分别关闭一座晶圆厂。

基于成本、先进技术研发、高可靠性、高品质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无晶圆厂设计公司(Fabless)对专业代工产能的使用大幅增加,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整合性元件厂商(IDM)也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代工厂。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市场规模超 4000亿美元。根据 SIA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 2018年、2019 年、2020 年 1~3 月分别实现销售额 4703.44 亿美元、4125.98 亿美元和 1047.38亿美元,同比增 16.11%、-12.28%和 3.78%。

Fabless 模式发展迅速,2019 年 Fabless 公司半导体销售额在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中占比 29.00%。根据 Statista 数据,全球 Fabless 公司的半导体销售额从 1999 年的99 亿美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1033 亿美元。2019 年全球 IDM、Fabless 公司半导体销售额分别实现 2529 亿美元和 1033 亿美元,同比下降 23.69%和 5.42%。其中 Fabless 公司半导体销售额占比 29.00%。

测试代工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根据日月光年报援引 Gartner 数据,全球 IC 测试代工市场规模从 2001 年的 13.89 亿美元增加到 2018 年 65 亿美元左右。

综上,在产业专业分工的发展趋势下,Fabless 模式企业不断成长以及 IDM 厂商基于经营成本效益及财务风险的考量逐渐提高委托专业代工生产的比例,测试代工市场不断成长。

3.2 产品制程进步及功能的复杂化,对测试技术和设备提出挑战,专业测试服务商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竞争优势

测试技术日益复杂。根据 HIR 2019(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Roadmap 2019)预测,未来 15 年测试技术领域需要面临的技术发展挑战越来越多:

测试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以京元电的测试平台为例,产线中已安装超过 4000套的测试设备。

测试设备昂贵使得资本开支增加明显。目前测试机最大的挑战及产品功能的需求在于:高测试脚数(High Pin-Count)、高频(High Frequency)、时序准确性(TimingAccuracy)、逻辑/存储/模拟的混合信号测试、高并测数(High Parallelism)以及晶圆探针台或分选机等周边设备的联接(Interface)等,使得测试设备的成本及测试生产投资支出增加明显。

专业测试服务商的专业化和高效率优势。我们认为,集成电路制程演进和工艺日趋复杂化,制程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和缺陷检测等要求越来越高,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化的需求提升;其次芯片设计趋向于多样化和定制化,对应的测试方案也多样化,对测试成才和经验要求提升;此外,专业测试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目前测试设备以进口为主,资本投入较大,测试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机台的利用率,专业测试厂对接多方客户,机台利用率更高,更多测试服务费用分担设备折旧压力,综合成本更低。

综上,集成电路产品功能的复杂化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测试技术带来更大挑战,具备完整测试经验的研发技术人才越来越关键,所需的机器设备昂贵使得测试平台的投资不断加大,专业测试服务商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竞争优势也将更加凸显。

3.3 测试平台、测试资源的差异化需求需要更专业的测试技术和服务能力

封装和测试是不同的两个专业领域。封装厂的核心技术是封装工艺,是一门材料组装、加工的科学,关键工序是键合、塑封、固化、电镀、切筋;而测试是软件硬件相结合的价值判断,重点在于测试平台的开发,基于芯片的工作原理实现对芯片性能参数和功能的测试,关注静态电流、动态电路、漏电流等直流参数,工作频率等交流参数。图26 封装流程资料来源:电子说,海通证券研究所图27 测试原理

封测一体厂和专业测试厂的区别主要是:

封测厂以封装形式来规划产品线和产能,测试是作为其加工工序的一个补充环节;

专业测试厂进行新产品导入,提供系统级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全方位测试,并通过测试结果的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客户专业的建议,对产品晶圆制造和封装工艺控制上的潜在缺陷作出判断,同时提供芯片设计、工艺流程的优化方案等;

对于芯片设计公司来说,芯片从产品的计划和设计阶段开始,需要综合考虑测试可测性、测试效率、成本以及测试局限性等,争取用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测试方法、最低的测试成本及配臵要求,尽可能完成最多的参数测试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品质。

对测试平台、测试资源的不同要求决定了需要更专业的测试技术和服务能力。从测试厂维度来看,不同的芯片内核(即使封装形式一样)对测试平台、测试资源的需求不同,也就对测试平台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射频芯片的测试包括载波频率、振幅精度、相位噪声等;而存储芯片的测试包括 I/O 数据传输速率等。与此同时,我们认为芯片设计企业客户也有对单位测试成本下降的需求,这给测试代工厂带来了挑战。

我们认为不同芯片类型对测试平台、测试资源的需求不同,具备完整专业测试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专业测试代工服务提供商将受益明显。

4. 中国大陆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规模小,发展机遇大

我们认为境内封测业是发展最完善的板块,但其中测试业市场规模尚小,仍远远落后于境外市场;境内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龙头厂商利扬测试经营规模小,但发展迅速;相信伴随国内晶圆制造产能的不断扩充,将带动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行业不断发展。

4.1 境内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现状:规模小、发展迅速

近年来境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从 2011 年的 1933.7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7562.3 亿元。2019 年中国大陆芯片设计业、晶圆制造业和封测业产值分别为 3063.50亿元、2149.10 亿元和 2349.70 亿元,在集成电路产值中占比 40.51%、28.42%和31.07%。其中封测是发展最完善的板块,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接近,其中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已进入全球封测企业前十强,技术上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国内专业测试厂商规模小。根据面包板社区援引芯思想报道援引利扬测试专题演讲数据,2019 年我国测试业市场规模在 18 亿元左右,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0 亿元。与此同时,目前大部分的专业集成电路测试资源仍集中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截止2019 年底,境外龙头厂商京元电、欣铨科技以及国内龙头厂商利扬测试、华岭股份分别拥有 4000 套、≥1186 套(推算值)、300 套、200 套左右测试设备,可以看到京元电、欣铨科技等境外龙头厂商产能明显大于利扬测试、华岭股份等中国大陆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厂商。

国内厂商收入增长迅速。从收入端来看,国内测试厂商龙头利扬测试收入增长迅速,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分别实现收入 1.25 亿元、1.33 亿元和 2.26 亿元,同比增30.07%、6.65%和 68.96%;

国内厂商收入与境外龙头厂商相比有相当大差距。国内主要的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提供商利扬测试、华岭股份 2019 年收入分别为 2.26 亿元、1.46 亿元,与龙头公司收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晶圆测试方面,2019 年京元电、欣铨科技、利扬测试的收入分别为 18.60 亿元、14.24 亿元和 6913.98 万元;成品测试方面,2019 年京元电、欣铨科技、利扬测试的收入分别为 21.18 亿元、3.78 亿元和 1.56 亿元;国内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商利扬测试与境外龙头厂商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毛利率明显高于境外龙头厂商。2019 年京元电、欣铨科技、利扬测试、华岭股份的毛利率分别为 26.26%、31.56%、53.83%和 52.54%,中国大陆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厂商的毛利率水平明显高于境外厂商。

坚持研发,研发费用率高于境外厂商。2019 年京元电、欣铨科技、利扬测试、华岭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4.02%、4.56%、9.48%和 33.94%。我们认为,目前国内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商的规模相较境外龙头厂商尚小,但发展迅速,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毛利率方面优于境外厂商。

4.2 国内新增晶圆产能扩产不断,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业成长空间巨大

中国大陆 12 英寸晶圆装机产能在全球的占比为 12%。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截止2019 年底全球 12 英寸晶圆装机产能合计 620 万片/月,若按晶圆厂所在地划分,中国大陆的晶圆装机产能占比为 12%。

中国大陆 12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增长迅速。根据 ChipInsights 对 2019 年中国大陆晶圆生产线情况的跟踪调研,截止 2019 年底 12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 90 万片,较 2018 年增长 50%;8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 100 万片,较 2018 年增长 10%;6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 230 万片,较 2018 年增长 15%;5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80 万片,较 2018 年下降 11%;4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 260 万片,较 2018 年增长30%;3 英寸晶圆制造装机产能约 40 万片,较 2018 年下降 20%。

未来几年,中国大陆是全球新增晶圆产能的主要区域之一。根据 SEMI 报告,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大陆晶圆厂装机产能将达到每月 177.78 万片等效 12 英寸晶圆,和 2015 年的 102.22 万片等效 12 英寸晶圆相比年复合增长率为 12%,成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其他地区。根据 EPSNews 援引 IC Insights 预测,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全球晶圆产能将新增 66.30 万片/月、77.04 万片/月、53.33 万片/月等效 12 吋晶圆,其中中国大陆是全球新增晶圆产能的主要区域之一。

根据芯思想微信公众号数据,截止 2019 年底中国大陆晶圆制造项目处于投产阶段 12 个、产能爬坡阶段 14 个、在建项目 15 个、在规划中项目 7 个。

我们认为,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终端产品消费市场,国际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包括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三星、台积电、海力士等中资、外资集成电路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设晶圆制造厂。晶圆制造产能的不断扩充,将带动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行业不断发展,优秀的专业集成电路测试服务提供商将脱颖而出。

5.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详见报告原文)

消费电子快速发展,新兴技术更迭迅速、追求市场领先等特点使得集成电路行业专业化、分工化趋势越发明显。根据利扬测试招股说明书披露数据,2019 年中国大陆 IC设计行业销售额为 3063.5 亿元,相比 2018 年增长了 21.6%;与此对应独立第三方测试占整个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发展空间巨大。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海通证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展开
收起

台厂竞相入股立讯 苹果之手演哪出?

苹果iPhone代工大厂和硕联合科技在22日晚间公告,代子公司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告取得有价证券,今年3月23日到7月22日以每股约达222.1元, 取得立讯精密约达1,137万股,交易总金额为25.27亿元,目前和硕持有立讯持股比例约达0.57%。

和硕解释,此取得处分的具体目的为财务性投资。

纬创17日晚间宣布将以新台币约达138亿,将旗下组装iPhone的中国昆山厂卖给中国供应链业者立讯精密。伴随纬创在22日公告旗下四间子公司藉由公开市场取得立讯股票,总计斥资人民币约达30多亿元,以新台币约达4.1969元,兑换人民币约1元基准计算,新台币约达125.9亿元,总计持股立讯约达0.81%。

几乎在同一时间,22日晚间和硕也公告取得立讯精密股份,以每股约达222.1元新台币(以汇率4.188计算),取得立讯精密约达1,137.8万股,交易金额约达25.3亿元,目的为财务性投资。时至今日,和硕集团已持有立讯约达3,985万股,持股比例约达0.57%,总金额约达86.56亿元。

业界解读,此举为纬创与和硕靠拢立讯,结成同一阵线。

苹果执行两手策略,拥抱红色供应链,带动中国供应链业者势力持续崛起窜出,立讯精密接连展开购并台厂行动,热情招兵买马,吸引台湾人才投靠,现阶段的立讯精密已被誉为中国版本的鸿海集团。

随着苹果投资战略改变,带动供应链阵容持续汰旧换新,供应链业者坦言,苹果的确不想鸿海维持独强局面,希望扶植更多供应商,最好是能够培养出势力可与鸿海抗衡的代工厂。

现阶段鸿海仍维持领先优势,鸿海之所以超前立讯,维持领先优势,主要是由于鸿海具备机壳供应链,也因此立讯积极寻找下一个购并目标,传出立讯持续在寻找适合的机壳组装业者,以达到互补效果。

和硕2020年第1季营运成绩跌破众人眼镜,由于认列子公司铠胜,导致亏损。和硕旗下两家子公司均聚焦苹果订单,然而,希望藉由紧抓苹果商机更上一层楼的两间子公司表现均不如预期,机壳业者铠胜今年第1季亏损约达13亿,IC设计业者景硕2019年亏损约达20亿。

对于和硕买进立讯股份,和硕发言窗口进一步解释,此举纯粹为财务投资考量,和硕在2019年3月也有布局立讯股份,持股约达0.79%,在2019年底处分立讯股份后,和硕集团持股约达0.4%,今年又再度买进,持股约达0.57%。(作者:黄诗闵/编辑:HQBUY.com)

展开
收起

目前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为多少?10万新台币在大陆能消费多久?

台湾,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海域,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各省位居前十强,19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21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过下行压力较大,因此,经济增速逐年下滑。另外,台湾流通货币为新台币,市场上流通的面值分别有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和2000圆,还有硬币面额为1圆、5圆以及50圆等,其坚挺度与购买力相对人民币较弱,同时流通范围相对较狭小,换句话说,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流通,与人民币形成鲜明对比。那么目前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为多少?再者10万新台币在大陆能消费多久呢?

首先,新台币是相对于旧台币而言,1圆=10角=100分,其特征为面值较大、购买力较弱等。当然,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新台币兑换人民币汇率可知,新台币一路震荡小幅上行,兑换人民币汇率突破0.236,反之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达到4.217附近,显然人民币更加坚挺、值钱。另外,目前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为4.2181,意味着10万人民币大约等同于42.181万新台币,而台湾消费水平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大都市,但却要比大陆部分二、三线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当然不同区域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当地日常饮食相对较为便宜,几百新台币能购买很多小吃,但房子与交通工具较贵,促使外来居住人口成本大幅上升。

其次,因为目前人民币兑换新台币外汇汇率4.2181,反之,1新台币=0.2371元人民币,所以,10万新台币约相当于23707.35元人民币。然而,由于大陆地区也分为经济发达省市与经济落后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促使消费水平差距较为突出,因此,10新台币在大陆不同地区能够消费具体时间各不不同,而且还跟一个人的消费水平与习惯密切相关。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10万新台币兑换人民币约23707.35元,假如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按一个月消费水平6000元估算,那么10万新台币可以消费3到4个月的时间;而按照大陆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消费水平,10万新台币对于普通人大约能消费5个月到6个月,同时该消费水平属于中等偏上。除此之外,通常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地区,消费水平也相对越低,因此,10万新台币兑换人民币普通居民可以消费大半年左右的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为4.2181,跟过去相比新台币小幅震荡上升并升值,而10万新台币在大陆不同地区消费时间不尽相同,因为国内存在贫富差距的问题,当然,假如按照平均消费水平来估算,10万新台币在大陆约能消费5个月左右的时间。另外,因为两种货币汇率在时刻不断发生震荡与波动,所以,不同时期人民币兑换新台币汇率不同,从而10万新台币兑人民币也会出现变化,这跟跨地区消费密切相关。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