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世界给予人类最伟大的精神食粮,可以让人心胸宽阔,陶冶情操,磨炼人的意志。自从我读了《百万英镑》之后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钱不能当饭吃,主人公亨利·亚当是一位流浪汉,他收到了两位兄弟的信,这两位兄弟打了一个赌:如果将五百万的支票给一位穷人,他会干什么?哥哥认为这位穷人会被饿死,则弟弟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亨利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这五百万支票。因为当时五百万的支票只有两张,所以银行十分小心,不敢亲易兑换,所以只有他的主人才能兑换,如果不是主人,将会缉拿归案。但是亨利是一名穷人,只好他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进了一家饭店和一家衣服店,所有在场的员工一开始没有一个是瞧得起他的,但得知他手上有一张五百万元的支票时却一个一个惊呆了,对他甜言蜜语,照顾有加,帐都可以先赊着。最后,亨利有房有车,还有贤惠的妻子在身边照顾,享受着天伦之乐。
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羡慕之情,羡慕主人公那美妙的生活,那堆积如山的钱财,但是深深品味之后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人们之所以讨好他,不是因为他那高高在上的地位,用不完的钱财吗?所以说人们都把钱看得太重要了,如果你是穷光蛋,穿着一身烂衣裳,估计在马路上没有人会搭理你,还会躲得远远的;如果你是家缠万贯,开着豪车,住别墅,嘿嘿,后面估计有一大堆美女跟着你。正是因为 如此,所以社会才不和谐。但是大家不去拜金,而是对身边的每一种事以善良的心态去看待,这样不是更好吗? 最近几年有一则新闻,一名富二代小伙,因醉酒驾驶撞死撞伤人,被警察逮到之后,大声说:“我爸是李刚,我怕谁,谁敢抓我。”有网民查到李刚是政府高级官员。事后竟然依旧靠关系当官,一点事也没有。
大家都知道育才中学,可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都去不了那里,有真实才华的人也去不了那里。但是为什们中学里还是人满为患,原来是花钱找关系进去的,你说这种行为可耻不可耻。难道钱比生命,比学问更重要么? 我真的希望大家能把钱的地位放低一点,不要一切向“钱”看。
“宝贝,快来看《最爱的狗狗就是你》!”妈妈大声对我说。“来了!”我说。妈妈问:“看哪儿了?”我说:“最后一篇了!”“开始读吧!”妈妈说。“OK”我说。“沸点离开所有人的那一刻,米列正好航行到法国。他带着靠岸来到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
远处的大钟敲响的一刹那,米列略有所悟地对靠岸说:“沸点走了。” 汪!靠岸叫了一声,好像淡淡地说了一声“知道了”,然后头也不回沿着长满小花的小路往里跑。 岛上沿岸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也长满了葱葱郁郁的树木。花草树木之间,立着一排排的小小的墓碑。每一块小巧的墓碑下,都躺着一只狗狗。 这里叫阿斯妮埃尔公墓群,是狗公墓。 一人一狗在里面漫无目的走着。汪汪!汪汪!靠岸不时停下来,让米列给它读读墓碑上的字句。 一块墓碑好像在沉思:“孩子长大会离开父母,而你却伴我到老到死……”
读完了这本书我想到了我家以前也有一条黑白点点的狗,我叫它吉点,日常生活中它是我最忠心的朋友,可它也是应病而死,当天我把吉点埋了起来,为它做了一个墓,每年的忌日我都会去看它。 狗是人类的朋友,我要向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当我在书城随意的翻看一本书时,我不经意的拿到了沈石溪的著作《混血豺王》——《双面猎犬》的续集。
这本大致讲了一只名叫白眉儿的似豺非豺,似狗非狗的豺狗。因为他的父亲是勇敢好战的猎狗洛戛,母亲是聪明伶俐的母豺达维亚,白眉儿的身体中留着狗血,也留着豺血。它犹豫着,不知是做一只忠诚狗,还是一匹自由的豺。
开始,白眉儿因为犯了错误被赶出了豺群,之后被主人阿蛮星收养,在村子里,白眉儿是一只无用的“狗”,但由于在各个任务中表现突出,一步步获得了民心,当上了“狗王”。但在一次狩猎中救了曾经对它恩重如上的老母豺兔嘴,被眼红的老黑狗识破、报复。被迫回到了豺群,又意外的当上了“豺王”。有一次,它发现被“同伴”围困在树上的是曾经的主人阿蛮星,晚上,不惜咬死了伙伴,救了阿蛮星。但忘恩负义的阿蛮星,很快找了邻村的猎人,准备歼灭豺群,白眉儿维了豺群的未来,不惜露出了自己的“另一面”,它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尾巴,但换来的却是整个豺群的冷眼相待,最终,生命的路途结束在主人阿蛮星的枪下。
白眉儿是那么的无助,它身上有多少值得我们效仿的品质!它是那么的机智勇敢,但立场是那么的不坚定,它到死还分不清自己是豺还是狗,到头来害苦的还是自己。
和谐,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它的意义非凡。“和”是大吉大利的象征。人与物之间应该和谐,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和谐。如今,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或价值,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追求目标和方向。
学了《珍珠鸟》这课,主人公知道珍珠鸟怕人的习惯,就不去打扰它们,珍珠鸟有雏儿也不打扰,给它们一个又幽静又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让它们无忧无虑地生活。雏鸟因为小,可以在四周活动,见主人不去伤害它,大胆地落在书桌上,而他却不动声色地写,无声地感受到小鸟亲近的情意。有一次,小鸟竟然落在主人的肩上睡觉,还咂咂嘴。于是主人公写下了一时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境界。
人与物之间能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也应该如此。人们有时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吵架、骂人、甚至殴打等不文明的行为,其实能退一步则海阔天空,想想自己怎样做是对的还是错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想想,自己的行动是对别人有益还是有害。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就像一支玫瑰,在花园之中,她是最美的。
我相信,在人们心中都存在一份爱心,就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的一幕幕感人事迹已告诉我们,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当大地震发生的那一霎间,我们的心情都非常的沉痛,有的像我们一样的同学们为此而失去了生命……有的基至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同时我们也感到庆幸,在地震中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们和志愿者们,他们值得我们敬重和学习;欣慰得是我们也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一切行动来表达对汶川大地震中的同胞们的关爱。
那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祥;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人间处处有真情,让我们一起携手来创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吧!
《百万英镑》
讲述了一个美国人亚当因为意外来到英国,全身上下没有一分钱,再英国四处碰壁找工作,正当亚当在路上准备捡路上小孩丢到的面包时,被一个富豪看到,这对富豪在亚当身上打了个堵,将一个一百万英镑价值的钞票放在信封里给亚当,并在要求亚当在固定时间打开他,亚当以为这可能只是一个富豪给的小赏赐,于是来到一家饭店准备大吃一顿,老板刚开始看到身着破烂的亚当不愿给他上食物
并把他安排到一个很差的位子,还一直担心他会中途吃霸王餐,后来在员工老板的催帐下,亚当打开信封准备付钱,结果一下惊呆了。因为信封里装了一个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老板一把钞票给一个有钱的客人看了下,客人一眼就认出来,这是整个英国只有两个人拥有的钞票,他极有可能是一个行为怪异的百万富翁,这下老板立马转变成狗腿子,直言到,亚当能来这个饭店吃饭是他们的福气,以后欢迎他随时过来,并且全场免费,亚当也挺了挺背装作很有钱的样子,走出饭店,他打开信封里的信,信里面讲
这个钞票借给他两个月,两个月之后他如果能将钞票完好无损的还给他,那么就可以提供亚当任何他公司里的工作,并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亚当有些犹豫不解,回去找这两位富翁,结果佣人告诉他,他们已经坐船离开英国,两个月后再回来,于是亚当便带着一百万英镑去买衣服,参加各种上流社会的活动,在上流社会中,很多人利用亚当的名气和金钱,纷纷巴结他,利用他,最后他用自己的真心和智慧赢得了一位上层社会的姑娘的芳心,也保留住了一百万英镑,并按时完成与两位富翁的约定
这部剧整体来说语言幽默,画面质感柔美,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结合默契,一个其实没有任何价值的纸惹出了这么多精彩绝伦故事,也让人感叹,英国那一时期,贵族没落的悲哀和阶级社会的黑暗
《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的一部经典作品,讽刺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文中一对绅士兄弟给了一个沦为流浪汉的小办事员亨利100万英镑,并打赌亨利是否能凭借着这张无法兑换、无法找零的100万活一个月,这对英国绅士兄弟并不担心支票真的会被人取走,因为这支票是挂了名的,换而言之,只有他们愿意,不管支票在谁的手上,他们都能拿回来。
流浪汉亨利被这对绅士兄弟选中的时候已经是饥肠辘辘了,他拿着这笔钱先去饭馆填饱了肚子,而后拿出支票让他们找零,然而饭馆老板做的是小本生意,见到这么多的钱立刻打躬作揖,赊了他的帐,并表示无论何时他想要来都可以。
之后,亨利又拿着这笔钱去了成衣店、家具店,最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体面的服装,并且因为拥有100万英镑而出了名,人人都渴望结交他。这与亨利之前落魄的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来亨利凭借那张钞票结识当时的英国名流,还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亨利在上流社会中重遇老友劳埃德,利用自己的名气帮助劳埃德卖掉了矿产,自己也分得了一百万英镑,从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百万富翁,整个过程堪称空手套白狼的完美操作。
但是,主人公亨利却并非是一个骗子,相反,他是个诚实之人,当拥有了这张百万钞票时,他并没有感到开心,反而为自己不得不保存这张无用的支票一个月而感动烦恼,在通过这张支票不断获得利益后,亨利也在不断计算自己累积下的债务,计算自己在赌赢后获得绅士提供的职位后,该花几个月才能还清这些债务,可以说,亨利并没有被眼前的名利冲昏头脑,他还是比较冷静的。
真正讽刺的是那些金钱至上的人的观点,在看到亨利一副落魄的样子后,饭馆老板摆出一副轻蔑的嘴脸,吩咐厨房把肉做得小点,就是怕亨利付不起饭钱,可是当亨利拿出支票的时候,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大转弯,变得恭敬有加。
他们的盲目拜金才给了这场"骗局"以可趁之机,虽然亨利借此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但是他的心中也不断受到谴责,时时感到内疚,最后面对宴会上认识的女朋友的信任,最终将一切和盘托出,而他坦诚了自己身无分文还负债累累,女朋友真挚地为他表示担心,两人的关系不再建立在欺骗之上。最后亨利才知道,原来女朋友是那两位绅士之一的女儿,两人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现在再来看看亨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吧,首先他是一无所有的,因为生计没有着落,面临饿死的危险,后来他获得了什么呢?——无限期付款的小费,凌驾于公爵之上的名望以及每年二十万英镑的收入。
这都是因为他获得了一百万英镑,利用这个名声人们对他趋之若鹜。这就是马太效应,符合《圣经》中说的,"有的还要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原有的都要夺去"。这个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渐崛起并成为海上霸主,但随着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日益严峻的贫富差异,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以财富的多少划分人的高低贵贱,人人都拜金,这已经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风气。所以,当亨利拿出100万英镑,即便他看起来衣衫褴褛、十分落魄,众人却都对此视若无睹。
马克吐温的文中还表现了英国人的冒险精神,比如说那对为了打赌将一百万支票交给一个流浪汉的英国绅士兄弟,而当亨利想要找到他们并将支票还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消失了,据家人说,他们已经出国漫游了,也许是到了埃及和印度。可以想见,英国人是很喜欢漫游的,这股劲到了老年依然不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也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小男孩,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海上当海盗。
在那黑暗的中世纪,曾有一支日耳曼民族曾征服过英格兰岛并建立了统治,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却有一股大无畏的精神,所以这也为英国人的血液中灌输进了冒险的精神。包括亨利自己,他在解决朋友的难题时,想到了利用自己的信誉从事投机买卖,这一冒险活动最终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当然,亨利来自美国,不过美国人对英国式的远游和探险精神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百万英镑》实际上就是一个披着美国外衣的英国题材的小说,
马克吐温一贯的笔法是幽默讽刺,譬如文中亨利女朋友在听到亨利是如何为这一百万支票所烦恼的时候,她由于已经知道内情,见到亨利兀自烦恼的样子,不由乐不可支,仿佛笑疯了一样。她也是文中少数不为金钱所动的人之一,所以才能最后成为女主人公,和亨利一起获得幸福,而亨利虽然也有被金钱迷失的地方,可始终保持着自己诚实善良务实的秉性,最后同人坦诚了这一切,亨利的这种态度也是为作者所欣赏的,所以作者才为他最终安排了一个大圆满结局,名利兼收,还抱得佳人归。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失为水准以上的佳作。
看书与看电影,这两件事情都是讲求缘分的。今天我就和一百年前问世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及半个世纪前上映的一部电影-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早上起来,优哉游哉地吃完早饭,无意间翻看到了一小段十分有趣的诙谐短剧,短剧开头的几行小字,“向马克吐温经典《百万英镑》的致敬之作”,一下子燃起了我去了解这本早有耳闻,却从未亲自翻阅过的书的欲望。
众所周知,戏剧化的冲突与转折,是一部小说好看的关键。《百万英镑》中,处处充满了这样戏剧化的冲突与转折,自然让人手不释卷!故事的背景设置,两个英国富翁一百万英镑的豪赌,一个一贫如洗的美国青年一夜暴富之后,人生天翻地覆的转变,所有的这些情结设置都是在如此的荒诞离奇中,而又不失些真实可信,让人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
由于,时间的限制,今天我只是了解了一下马克吐温这部小说的梗概,以及阅读了少许经典的章节(但是日后,我是一定要把全文找来,好好阅读的)。不过,晚上,我确是把那部1953年上映的,由好莱坞传奇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经典电影“百万英镑”,从头到尾地欣赏了一遍。一部经典的影片,或者带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全身心的享受的感受吧。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简单地点评一下这部电影,那我想大概就是“这是一部用经典向经典致敬的电影”。
高大,英俊,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男神,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主人公,落魄的美国青年亨利亚当,即使是在饥肠辘辘,身无分文,准备要去捡拾一个小孩丢弃的梨子来饱腹时,都依然保持着翩翩的风度,像个落难的贵族般优雅。
影片的类别是喜剧,但这绝不是一部肤浅浮夸的搞笑剧,而是让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悠长的经典之作。全长85分钟的影片,节奏紧凑,高潮迭起,一个个出人意料的剧情翻转,让人时而心跳加快,时而会心一笑,直至最终曲终人散,仍然意犹未尽。
1835年11月30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弗罗里达一个贫穷的律师家庭。马克.吐温家中有七个孩子,父亲是当地的律师,收入微薄,生活困窘,小马克.吐温不得不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打工扶持家庭。
不幸的是,在十一岁那年,马克.吐温的父亲去世了,此后他便开始独立生活,先后做过印刷厂的学徒、送报员、排字工、水手、记者等工作,而这些经验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
马克.吐温的多部作品都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以及人性当中丑恶的一面。从风格上来看,幽默和讽刺已经成为了他的写作特点。
就拿《百万英镑》这部作品来说,小说中出现的次要人物,比如饭店老板、裁缝铺经理等这类人,作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只认钱不认人”,但是从他们对亨利前后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呈现出当时社会处于“钱是万能的,没有钱办不成的事”这样的一种拜金风气。
《百万英镑》是一部喜剧风格小说,讲述的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亨利,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流浪到英国伦敦街头,正当他为吃喝犯愁之际。
两位富翁兄弟便打赌,将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钞票借给亨利,想看他一个月后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后,亨利非但没有沦落街头饿死,反而用这张大钞赚了一笔钱,还赢得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其简短,人物和语言风格却给人一种幽默的感觉。实际上,它抨击的是当代英美社会对金钱的崇拜,以及没钱寸步难行的不良风气。
01从一个流浪汉到百万富翁,他经历了什么?
故事里的亨利,是个一穷二白的青年,靠着一份微薄的收入营生。他的职业是每天操控着投资人的股票,帮他们赚得更多的钱,这就是股票经纪人。
所谓的股票经纪人就是与投资公众直接发生联系,他们的职责是接受投资人的委托后,在交易所内代为买卖,并在买卖成交后向投资人收取一定的佣金。
虽然不是收入丰厚的工作,却能让他养活自己而不至于沦落街头。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亨利将会一直在交易所工作,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亨利如往常一样下班后,驾着小船出海航行游玩。不料,他遭遇暴风雨席卷差点丧命。后来,亨利被一艘英国邮轮拯救,他就跟着邮轮去到了英国。意外发生的时候,真的不会给人任何思考的时间。
亨利毫无思想准备就漂泊到了英国,身处异乡,最困扰亨利的问题就是吃穿住行。经历过与大海的抗争,眼前的亨利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正当他为果腹犯愁,犹豫要不要捡起地上那只梨来吃,酒店的门房却打开了门,请他进酒店。
在酒店里,两位英国老绅士交给亨利一个信封,然后就请他离开了酒店。随后,亨利发现信封里放着的是一张百万英镑,却没有人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对于亨利来说,目前最紧急的事就是填饱肚子,找到稳定的住所。于是,他揣着那张面值百万的英镑,唯唯诺诺地走进饭店吃饭。
没想到,那张百万英镑却成为亨利在伦敦的通行证,不仅让他填饱肚子,找到不错的居所,还被记者采访写入专栏里,成为全城讨论的对象,而英国贵族阶层开始邀请亨利参加他们的舞会,最后他还结交到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波西娅。
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亨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他的身份,他的心理认知也发生极大的转变。
根据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类第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的需求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因而高一层需求就成为了人类奋斗的动力。五种需求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也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外部条件获得满足。
亨利漂泊到伦敦时,他看到孩子啃过一口的梨子扔在街头,想捡起来吃又害怕被路人看到。这时候,亨利面对自身的生存处境是自卑的,也是无奈的,他的生理、安全需求远远超过尊重、自我实现需求。
当得到百万英镑的虚拟支票后,亨利到饭店吃饭,饭店老板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裁缝铺经理从鄙视到卑躬屈膝,亨利得到了他人的尊重,甚至说是崇拜,他实现了从生理、安全需求到尊重需求。
后来,亨利入住豪华酒店,参加上流社会的晚会,也是在晚会上遇到美丽、善良的波西娅。此时,亨利开始变得虚伪、拜金,同时他又满足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亨利的生活从贫困潦倒到坐享其成,从无人问津到众人追捧,这让亨利的需求感迅速从低级上升到高级,而他的心理变化也从自卑、无奈到虚伪、拜金,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02亨利的成功是个人因素还是社会环境所致?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获得了满足,那么他会开始寻找新的追求。对亨利来说,入住高档豪华酒店,参加上流社会的晚会,每天过得醉生梦死就是他的新追求,就像文中所说:“我一路逛去,想买什么就进去买,然后叫他们找钱。”
可是,这种受人追捧的生活并不是无限期的。一个月后,亨利就要归还那张虚拟的支票,回归到平静的生活,甚至可能回归到从前的贫困潦倒。
为此,亨利认为不能一昧等待两位老绅士承诺的职位,必须想办法自谋出路。于是,他决定出手拯救被股票拖垮的前同事劳埃德,顺便从中抽取佣金。
亨利建议劳埃德以他的名义发售股票,而他则出面向那些购买人保证劳埃德的人品。在亨利看来,以大众对他的追捧,以及他在伦敦的知名度,要促成这桩事情并不是难事。
果然如他所料,人们得到亨利的保证后,疯狂地购入大量的股票,而亨利也从中赚到二十英镑佣金。即便两位老绅士没有兑现承诺,亨利在伦敦也不会再流浪街头。
其实,亨利有如此大的转变,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身的觉悟,二是社会大众的追捧。如果说百万英镑从天而降,落到亨利手里是偶然,那么他利用这张虚拟支票,发家致富就是必然。
亨利曾经是个一穷二白的青年,衣衫褴褛地走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过问。但是,大家得知亨利是百万富翁后,人人都想来巴结,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给他。生活在“向钱看”的社会中,亨利明白只要有钱才能配谈自尊,只要有钱才会被人看得起。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说,人要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忧患就一定在眼前。这句话用来形容亨利再合适不过了。
每天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亨利依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亨利出手拯救劳埃德不仅仅是出于好心,更多的是帮助自己。
随着亨利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人知道亨利的存在,越来越多人渴望与他攀上关系。当亨利到饭店吃饭时,老板对他说:“任何时候想来就来,想吃什么就点什么,账可以赊着,想赊多久赊多久。”
与其说他们对亨利卑躬屈膝,倒不如说他们是出于对金钱的崇拜,而亨利正好利用了“人性对金钱的渴望”这一弱点,从中大赚一笔。
其实,亨利被两位老绅士选中绝对不是一场意外。在确定亨利之前,他们在酒店内观察过许多人,那些人“看着很诚实,却不够聪明;又有好些个看着很聪明,却又不够诚实;好些个两者兼具了,却又不够穷,要是够穷了,又不是外来的。反正不是差了点这个,就是差了点那个。”
所以,亨利是两位老绅士精挑细选的对象。从老绅士选人的角度来看,亨利身上具备诚实、聪明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也是促成亨利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一个人的成功绝不可能是单方面的结果,而是自身、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但是,影响力最大的主要在于自身对于事情本身的思考和决策。
就拿亨利来说,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灯红酒绿、受人追捧的生活,大不了期限到了之后,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可是,亨利并不是个视野浅薄的人。在这场经历的背后,他感受到金钱的魅力,并且借此机会改变了自身的处境。
03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中短篇小说都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巧妙地将幽默与当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扭曲现象有趣地结合起来。
在《百万英镑》这部作品中,为了展现犀利的幽默风格,马克.吐温采用了悲喜结合的方式,营造幽默的氛围。
亨利是个无足轻重的、流浪街头的流浪汉,却意外收到“天上掉下的馅饼”,戏剧性地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的虚拟钞票。
对于两位老绅士来说,亨利至始至终都是他们手里的玩物,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是,亨利却运用这张钞票活得光彩熠熠,最后还收获到甜美的爱情,顺利地完成了人生逆袭。
马克.吐温通过亨利这样一个具备悲喜色彩的人物,来揭示当代英美社会中存在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马克.吐温还运用强对比的方式,增强故事的幽默风格。
当亨利衣衫褴褛地进到裁缝店时,起初店员对他的态度是爱答不理,但在看到他出示的百万钞票后,老板立马转变了态度,对他卑躬屈膝、鞍前马后。
为了凸显形形色色的拜金主义者,作者在文中是这样描写的:“我甚至还保留着我那套破旧的衣服,时不时地穿上,这样可以重拾往日的乐事,那就是跑去买点不值钱的小东西,受人羞辱后掏出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让取笑我的人无地自容。”
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着力刻画一系列拜金主义的形象,是为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以及揭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病,而金钱不应该成为资本主义对人尊敬的标准。
西梅尔曾说:“在任何时代个人对金钱都是贪婪的。”
可是,人性一旦陷入了贪婪就变得无限扭曲。在小说中,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已经得到了富足的生活,但是由于人性“不知足”的弱点,他们仍然对所拥有的感到不满,这也早就了他们人性的扭曲,而那些贵族围在亨利身边,恰好体现了他们对金钱无限的崇拜。
然而,马克吐温却极度憎恨这种“金钱万能”的风气。因此,《百万英镑》的故事背景虽然设定在英国,他真正要抨击的是美国的社会风气。
马克吐温想借助小说,揭示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金钱至上的理念,尤其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以及对拜金主义者无情的揭露、批判和抨击,希望借此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阴暗和丑恶。
我是@爱读书的橙橙,欢迎关注,一个喜欢阅读、写作的读物博主!
马克·吐温
不言自明,马克·吐温(一八三五-一九一〇)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长篇小说而知名,同时他也著有不少经典的短篇小说。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中译本这部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共收录了二十篇。这些小说于幽默之中带有强烈的讽刺(这自然也是马克·吐温写作风格最为人称道之处),作者无疑善于使用夸张的手法,如同漫画一般。不得不说的是,小说的题目也是颇为有趣的,例如《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我怎样编辑农业报》、《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等。
当中《百万英镑》是较为著名的一篇(也被拍成了电影,一九五四年上映),所讲述的是,两个有钱的英国兄弟打赌,一个诚实的穷光蛋能否用一张面值一百万的大钞生活三十天,而主人公(一个来自美国的青年)则利用了这张大钞的价值赊来了各种物品,并成为了当地的著名人物,还赚了一笔钱并抱得美人归(这位美人恰好又是两位富翁其中一个的继女)。
和《百万英镑》相比较,另一篇和金钱有关的《三万元的遗产》,则是一出悲剧了,所谓的遗产,原来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却让一对夫妻陷入了对钱财的狂热的渴求中,扰乱了他们的心智。
顺便提一下,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在收入《为什么读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论及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时指出:“金钱在十九世纪的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那是巴尔扎克叙事的原动力,狄更斯作品中的感情试金石;可是在马克·吐温的作品里,金钱是镜子游戏,让人在虚空之上感到眩晕。”这自是一个颇为独到的见解。
《百万英镑》电影海报相关阅读
马克·吐温的孩童历险故事,充满童真童趣
一位王子与一个贫儿,他们互换身份后的离奇故事
-THE END-
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从美国视角出发,思考英国保守文化与美国“新大陆思想”的相似与差异。作品赞扬了主人公美国人亨利身上所体现出的英国人当年远游探险的开拓精神,而这种开拓探险的精神伴着一波一波的移民运动也被传到了北美大陆。后来成为了“西进运动”时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慢慢形成了美国特有的本土粗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英国远洋探险精神与美国大陆开拓精神的异同分析 根据马克·吐温自传中记载,他一生经历颇丰,尤其是喜好游历写作的生活,而这也正是这个美国作家身上所具有的英国后裔精神特色。英国人喜好远游冒险始于中世纪入侵英国的北欧维京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征伐英国本土,这些狂热的侵略行为恰恰给英国文化注入了一股远游冒险的进取精神,使得原本孤立保守的不列颠人民开始有了放眼世界的意识,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可见,北欧维京民族的海盗精神为英国本土带去了一股野性的冲动和奋勇。英国人那种喜好远游的精神在《百万英镑》中也体现了出来。当亨利在初次使用百万钞票后,返回去求见那两位给他钞票的富翁时,仆人的回答是那两位富翁及其家人都已经出门远游了。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英国人不仅喜欢漫游,而且很愿意将空闲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远游上。而马克·吐温也一样,喜好游历的他不仅钟情于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冒险小说,而且他本人也非常崇拜那些海盗的英勇。
当然,近代英国远游开拓精神的形成也并非仅仅受到了北欧维京人的影响,海峡对面的法兰西人和日耳曼人也在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明开化较早的法兰西人给英国人的开拓精神注入了理性的一面,而日耳曼人则给其带去了最富征战的民族血液——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他们付出了各自拥有民族特色的力量,为英国民族精神的最后形成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最终征服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虽然自身文化水平很低,但是那种不怕牺牲、忠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却深深地注入了英国民族血液当中。在《百万英镑》中,英国人的冒险精神体现在对打赌的热衷上,故事的起因便是由于两位富翁兄弟的打赌,而之后股票交易所中的疯狂场面实际也是一种忠于打赌的表现。而这种喜好打赌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源于撒克逊民族的遗风,这种嗜好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深深地印在了英国人的血液之中。而美国人并不热衷于打赌,但是他们欣赏撒克逊人的这种冒险精神,并以自己是欧洲撒克逊民族后裔而感到荣耀。例如马克·吐温在自传中曾经描述过一场美国上流社会的酒宴。酒宴间曾有一名退伍的高级军官对众人讲,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比其他民族优越。这句话虽然含有一份醉意,但是引发了在场所有美国人的认同,他们都从这段话当中感受到了自己身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后裔的荣耀。而在《百万英镑》中,美国人亨利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够从容地生存下去,正是体现了美国人血液当中的撒克逊因子。
二、美国清教文化的根源及其与英国拜金主义的差异分析 马克·吐温欣赏清教徒的人格魅力,而且在他个人的生活中也始终以清教徒们为榜样,坚持纯洁、诚实、节制、勤劳且乐于助人的处事原则。而《百万英镑》的主人公亨利实际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缩影。《百万英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一位品德优秀的清教徒,内省、节俭和勤奋等兼具一身。亨利的成功也确实受益于所具备的美德,因此,上层社会也接受了他,在家庭方面和事业方面双丰收,可谓非常完美。可以看到,清教的传统对亨利有很大的影响,而亨利的行为里也弥漫着英国绅士的气息。 清教徒之所以执著于俭朴的传教事业,是因为圣经的精髓早已使他们刻骨铭心,他们时刻都以上帝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而自小生长于清教徒文化盛行的密西西比河小镇,马克·吐温不会没有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而他本人一直就是个虔诚的长老会会员,所以他身上也具有清教反省的美德。而在《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也将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灌输到了亨利的意识当中。在起初看到这张百万钞票时,亨利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反省,最终接受了这个具有冒险性的赌局。
尽管如此,在阅历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之后,他还是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他无时无刻都在表面的繁华和内心的恐惧之间苦苦挣扎。而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实际也是人们拜金主义和亨利自身清教思想的反照。尽管有时亨利也会为一时的幸福而冲昏头脑,尤其在得到鲍西亚的好感之后,他的美梦达到了顶峰。但是最后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一次开始反省自己矛盾的处境。节制和内省是清教徒人格修养的最重要品质,除此之外就是勤劳的生活习惯了。由于早期在美洲大陆近似于拓荒的传教生活,使清教徒们早已习惯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勤劳也成为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勤劳,而是为了享受劳动的乐趣。而在《百万英镑》中,亨利便是勤劳致富的代表,他曾经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办事员,一周有六天都在忙忙碌碌。在幸运地获得了百万英镑的巨钞以后,他为了赢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依靠自己勤奋的努力和智慧,终于获得了成功。除此之外,一以贯之的诚信品质让他兑现了对富翁的承诺。
审视了亨利节俭、内省和勤劳的清教徒美德后,我们再审视一下围绕在亨利周围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而马克·吐温之所以着力塑造这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就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性堕落。美英的资本主义起步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两国最终都通过各自的努力走上了强国之路。可是国家财富的膨胀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使民众感到满足,相反却加重了他们对金钱的崇拜。就像在《百万英镑》当中,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富豪们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是由于个人欲望的不节制,使他们的人格都为追求金钱所扭曲。那些体面的有钱人之所以围在亨利身边,正是由于他们对金钱的无限崇拜,金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亲情和人格。而一旦发现亨利失去了那张百万英镑钞票,他们便会立即撕下自己亲切的面孔,责骂声充斥于亨利的耳边。马克·吐温刻意在作品中描绘这些拜金主义者的丑态,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唤起读者对清教精神的坚持。
因为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使人们变得更加注重人格修养,反而使他们都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性格中的那种撒克逊人的开拓精神早已为现实的经济利益所压倒,在他们眼里,金钱比上帝还要万能。故事的结尾部分,亨利放弃富翁给予的高薪职位,却去追求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得不说是马克·吐温自己对清教徒生活的向往。而反观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大到公爵贵族,小到酒店服务员,当他们看到亨利的百万钞票失而复得时,又都变得笑逐颜开,小说将资本主义世界拜金主义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克·吐温本人之所以塑造亨利这样一个美国普通公民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在宣扬像自己一样的广大美国民众的奋斗史。成名之前的马克·吐温也始终是个平常之人,名不见经传。《傻瓜国外旅游记》的问世,他才名声大噪,逐渐进入东部上层社会视野。最后当他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奥利维亚·兰登并搬入富豪房子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东部最受瞩目的文学大师,可见马克·吐温与亨利的经历非常相似。
总之,《百万英镑》描述的事件虽然是在英国,但题材方面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题材。类似于《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也把英美两国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说是有着英国血统的美国故事。追溯根源,顺流而上,可以觅得英国文化的深刻烙印,但从英国到北美传递的途中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旦扎根于北美大陆,就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拥有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马克·吐温在该作品中采用了很多密西西比河畔的场景,这种开创性的写实风格和大量采用口语的手法对海明威、塞林格和福克纳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百万英镑》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记得小编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中学的英语课堂上,想必这部影片也是很多人十分热衷的,有趣的是《百万英镑》影片中的那个年轻人,也正是是马克·吐温对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当时他在美国内华达州"淘金热"股票泡沫中的经历,可以说得上是屡战屡败,屡炒屡输,最终马克·吐温也只能是以"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草草结束。而《百万英镑》这部电影就是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下人们的趋炎附势之相。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书中高度评价马克吐温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是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一切美国文学创作都是从这本书而来。在这以前没有什么东西,打它以后的东西没有这么好。"福克纳也说:"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后裔","而他是美国文学之父"。这也是大部分人对马克·吐温的一面说辞罢了。
电影主要写了一对兄弟向银行借了一张大额支票,接下来,电影做了一个小小的设想:一张凭票即付的百万英镑支票能带来什么?比如,能给一位耿直、聪明、人地生疏的年轻人带来什么?正如影片中的年轻人,电影以写实的方式按年轻人的经历进行描述。
在影片中,两兄弟的不同想法让接下来的情节有了极其有趣的转变,这对兄弟中的哥哥认为:"只要你手里拿上这张小纸片,用不着兑现,要什么有什么。"可弟弟则认为:"因为钞票数额太大,无法兑现,所以完全没有用处。" 哥哥的想法会认为他会饿死,因为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了三十天。于是,影片中的一位因小汽艇失事而流落伦敦的美国人亨利·亚当则成了兄弟二人想法的试验品。
就这样影片从一对兄弟的打赌中,以精彩讽刺的喜剧刻画拉开了帷幕,在影片的刚开始:每当年轻人拿出支票后,服务他的伙计都会立刻改变之前的态度,并巴不得跟他挂上什么关系,影片演到这里时,的确验证了哥哥的想法。其中影片中众服务者对贫民的蔑视、厌弃,也明确表明了当下社会高等阶级对"穷亚当"那样贫民的不屑一顾,对比下来,对高等阶级人的阿谀奉承的嘴脸同样显现了当下社会的阶级主义过重,社会阶层按贫富等级划分的大环境。
接下来剧情进一步推动了,阴差阳错下,年轻人认识了美国公使,当美国公使请亨利·亚当参加他举行的宴会时。在那次宴会上,亚当认识了一位二十二岁的英国姑娘,名叫波霞,两人也因此一见钟情并很快陷入爱河:亚当与波霞的感情线路却因为因亚当有无大额支票的问题而受阻,有趣的是当有了支票,波霞以为是亚当给自己的考验,这个时候,正如亚当所说:支票在他们之间只起了离间的作用,钱并不是万能的。这里情节出现了小小的波动,可是没有大额支票,无法接近高等阶级的人群不说,就更不说进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一员了。但影片最终也证实了这张大额支票的存在与否并没有阻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同样也证实了爱情足矣摆脱世俗的嘴脸,仅仅因为两人相爱的力量,并非金钱所驱。可电影中对于正义一方的情节却不比阿谀奉承的情节,因而对比下来显得的少之又少。
电影讽刺了当时上流社会人们的虚伪,下层社会人们的势利,投资界的盲从,用这样的影片的拍摄方式侧面烘托来赞美亨利的正直和波西娅的忠贞。至于那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实话说,小编我不知道哥哥和弟弟谁更有道理些,但我知道如果没有这张钞票,亨利·亚当的经历肯定会是另一番境况。
这部电影揭示了英国在当下环境下以金钱至上的世风;即有了金钱,你就可以呼风唤雨,没了金钱,那你就只能流落街头,同时影片也侧面烘托歌赞了爱情,爱情的力量可以摆脱一切恶俗,影片后续中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波霞得知亚当是穷光蛋后,也义无反顾的克服家人的阻拦,回到了他的身边。
所谓电影就像书籍一样,书籍写作中:有详细、有简略,可这部电影中,真正讽刺社会大环境的部分,对于人的刻画生动精妙,极富故事性、戏剧性。可小编认为即使是这样的拍摄角度,在电影中对于人物关系的得当安排的却不是这么的适当,例如女主的片段内容在影片比例中稍稍失调,略显得不重要等。可电影中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很恰当的对于真正弘扬的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影片用对比的方式,明确了批判的内容,电影中女主人与亚当的相识、相知也更加明确了真正的正义世风的风向标。
有人认为《百万英镑》这部影片对当时社会上层贵族和平民百姓在金钱面前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歪曲勾勒得入木三分,这些或许就是以小说为原型用来拍摄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能买到家却买不到幸福,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不可以买到时间,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一颗坦然的心对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去争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
电影是根据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百万英镑》改编的,在那个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下,富人们往往看不起低人一等的穷人,用高高在上的姿势俯视着他们。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钱的英国人,名叫亚当,他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从而被一艘大船在海上搭救,在船上,亚当通过帮工来抵消自己的船票,之后便随船来到了这里。
遇到两个打赌的富翁,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富翁给了亚当一封信便环游世界去了。亚当在约定的时间,打开了信封,里面百万英镑的支票,惊呆了他。此后这张神奇的百万支票,成了亚当生活里的通行证,吃饭穿衣,高端酒会,都向他敞开了大门。
人们那么对待富人和穷人的态度也不一样,这一点在亚当的身上充分被体现,在大使馆的时候,人们通过他身上的衣着,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他提供工作,在有钱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主动为其提供帮助,不仅给钱,还介绍有钱人给亚当认识。
在饭店也一样,老板看到他穷酸的衣着,投来怀疑的目光,当看到那张百万的支票,立马谄媚地免了饭前还恭敬地送走了他,这前后的转变,都是金钱的驱使使然。
还有服装店里,同样服务员看到他的衣着,第一反应就是想着如何把他轰出去,看到钱后,又变得和颜悦色毕恭毕敬。
同一个人,两种角色,足以让人们露出本色,让人不得不佩服钱的魅力,钱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可以让人平步青云,还可以让人收获爱情,一旦失去它,一切又变成泡影。
金钱是这世间最好的试金石,人情冷暖在它面前像变魔术一样,瞬息万变让人防不住。它可以帮你分清谁是真正希望你好的人谁的情谊是真是假。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要认清自己,也认清周边的人,当你头顶的光环不在,他们还能否像从前般对待你。
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不为世俗,内心良善,发现心中的真善美,才能收获真善美。
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在他的小说《百万英镑》中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对富有的兄弟,他们打了一个赌,哥哥认为如果他们把一张不能承兑的价值百万英镑的钞票免费给一个穷,那穷人将会饿死;反之弟弟则认为那个穷人不会饿死。为此他们两兄弟真的把一张不能承兑的百万钞票给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美国人亨利·亚当。亨利拿了百万钞票后,经过了为时一个月的奇遇,亨利·亚当先生非但没有饿死,反而成为了一位在伦敦,甚至在整个英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而且还成为了一位聪慧美丽的英国淑女的未婚夫了。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只要亨利·亚当先生一拿出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他就从来不需要付款,因为几乎每个看到百万钞票的人都会受到不小的惊吓,甚至连碰都不敢碰一下,好想这张钞票像上帝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那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在马克·吐温生活的年代,英镑和美元、法郎、马克等货币一样实行的都是金本位制,意思就是说通过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从而使自己发行的货币的价值有了一个实际的保证。
英国的金本位制自1816年的《金本位法》通过之日便开始实施了,到了1933年由于大萧条的影响,而被迫彻底放弃金本位制。在英国实施金本位制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战争的干扰之外,一英镑的法定含金量为7.32238克黄金。按照这个价格,亨利·亚当先生手中那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可以向当时的英格兰银行要求兑换7322380克黄金,那么这7322380克黄金大概在今天值多少钱呢?
按照2002年1月28日伦敦国际黄金市场的最低价每盎司黄金278.75美元来计算。这七吨多的黄金大概折合258285盎司,价值七亿多美元。这七亿多美元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物来说都是一笔巨款,这也难怪每当亨利·亚当先生拿出这张百万钞票的时候,所有人都受到极大的惊吓,将其当上帝一般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