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万法币等于多少人民币

抗战时一人借给八路军1100万法币,40年后找国家兑现,归还多少?

我们都知道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抗战过程中主要负责敌后战场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八路军,要说当时八路军的装备肯定比不上日本的军队所以在抗战过程中八路军一直都是十分艰苦的。

因为战术的原因八路军会将自己的部队分散成很多的小部队然后到各个村庄中进行小范围的战斗,当地的村民们都知道八路军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日本人战斗所以都十分欢迎他们,虽然说可能在战场上帮不上忙但是都会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主席曾经说过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所以八路军真正有困难的时候都是向群众们打借条,日后肯定会将借的东西还给群众。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就是当时在抗日战争曾经借给八路军钱财的人。要说八路军也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群众借钱,但是由于八路军当时抗战的环境真的十分的艰难所以他们就找了当地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借了钱,当时借给八路军钱财的人叫做郭建英,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借给了八路军1100万法币,在抗战期间法币的发行量不算多,总额加起来有14亿,所以郭建英当时给了八路军一笔不小的数目。当然八路军也是给他写下了欠条,等到抗战结束国家稳定,就会将这些欠款全部归还。

经历了14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没有忘记曾经在抗战过程中帮助过他们的普通百姓,开展了还钱运动,很多百姓都凭借当时打下的欠条拿到了国家的还款,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这个消息,郭建英就错过了这个时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建英的家里面因为事情的变故导致家境越发的困难,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此时已经距当时有40年之久,老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终于想起曾经借给八路军的1100万法币,他拿出早已泛黄的欠条想找国家归还。

要说老人这时候去找国家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要说老人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是当老人拿出这张欠条的时候国家还是将钱财还给了老人。而且比起之前法币的发行量以及法币的价值,到了老人去要钱的时候已经贬值了很多,为了能够给老人一笔公平的还款,国家专门调查研究,最终给老人还了8万元。想想在当时的8万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可真的算是一下子改善了老人家里的情况。

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八路军困难的时候果断的帮助他们的老人,还是如今老人陷入困难,国家没有忘记诚信的将钱财归还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珍贵的美德,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我们中国给世界展现出我们的中华美德,展现出我们中国的力量。

展开
收起

老农成大“债主”,拿出一张欠条向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最后如何?

如今我们幸福祥和的生活都是军人们在战场用枪林弹雨为我们争取来的,每一个铮铮铁骨的身影都背负着无穷的责任与荣光。军民一家亲,在抗战时期便经常有向百姓借款和借物资一事。

山西的一位老农民曾拿着当年解放军写下的借条,向政府索要1100万元,对这件事情许多人感到非常诧异,“天价借条”究竟是真是假,巨额钱款是否索要成功?

借条大有来历,年代久远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天价借条主人叫郭建英,准确地说是郭建英的曾祖父。据郭建英所说,这张借条是抗战时期的解放军人写下的,在抗战时期国家长时间处于战争之中,解放军人们的条件非常艰苦,经常要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说,还经常吃不饱肚子。

解放军人们始终奉行不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即使饿着肚子也不去向民众们索要物资。一些有着爱国之心的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的存粮和钱款想要免费资助军队。

当时有一支军队在山西驻扎了下来,因物资缺乏,很快便陷入了缺粮的窘境。郭建英的曾祖父在当时是一名富商,他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马上拿出了1100万要资助军队。

那时我军确实极其需要物资和钱款,历代以来,国家要打仗时也经常向百姓们征用物资。面对郭建英祖父的资助,由于军队条件实在太过艰苦,他们最终选择打下借条后再接收。

当时军队的军官便给郭建英的祖父写了一张借钱的借条,当时战乱频发,郭建英的祖父尽管将借条留着,但未曾打算真正让政府还钱。

借条信息完备盖有政府印章

郭建英拿着借条到当地政府部门索要钱款时,工作人员看到借条后马上送给专人检验。因为年代久远,这张借条已经变得泛黄,但由于郭建英一家对这张借条保管得非常小心,依旧能够清晰地看到借条上的字迹以及当时政府盖的红色印章。

政府向民众征收物资和钱财的事情在古代时便时常发生,那时只要国家发生动乱或战争,便会向百姓的征用物资,但在征用物资时,政府一般会留下一张借条,上面需要写明借款日期并盖有相关印章。

由于借条上信息俱全又数额较大,工作人员一时无法做出决定,在向上级汇报后,他们马上派出专家组来调查此事。天价借条一事也引起了当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借条的真假。

由于历史久远当事人已经离世,专家们只能通过走访的形式来考察借条的真实性,通过走访再结合当年的历史资料,最终专家认定这个借条是真的,确实是由当年我军军官亲笔写下。

我军始终纪律严明,打出的借条当然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在确定了借条的真伪之后政府决定兑现当年的承诺,将这些钱还给郭建英。

巨款“缩水”却令人心服口服

在确定了借条真伪后,当地政府部门归还了郭建英8万元人民币。许多人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十分诧异,为什么在借条上的1100万元拿到手后却变成了8万元呢?

在郭建英所拿出的借条上他的祖父确实借出了1100万元,但这1100万却是法币。抗战时期1100万元的法币折算到80年代确实只有8万人民币。

按照现在的法律,其实郭建英所拿出的这张借条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拿出借条要求还款时已经距借款日期过去的40多年,而我国规定的法律诉讼时效为两年。

尽管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但当地政府并没有为难郭建英,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借款全数还给了他。政府的行为令郭建英感动得热泪盈眶,也令当地政府提升了公信力,令人心服口服。

家境困难,出于无奈才索要钱款

郭建英的祖父在向当地政府借出了巨额资产后生意一直做得还可以,但在战争结束后却因受到同行的排挤,生意日渐惨淡。商场如战场,许多同行看不惯郭建英祖父生意好,他们联合在一起最终将郭建英祖父的生意搞垮了。

虽然生意惨淡,但郭建英的祖父始终没有放弃经营。他卖的东西都是良心货,但由于价格比同行卖的高,前来光顾的人很少。

一些同行为了整垮郭建英祖父的生意,特地将价格压得极低,东西质量不好也有许多人前去购买。几年下来生意频频受挫,最终由家财万贯变为了负债累累。

在郭建英的祖父去世后,郭建英的父亲只能卖掉房产和一切值钱的物件来还债。此后一家人一直靠种田为生,过得十分清贫。

郭建英的父亲直到过世前才将当年他的祖父留下的借款拿给郭建英,那时郭建英的父亲已经身患重病,他叮嘱郭建英妥善保管,或许将来会有人前来还款。

郭建英记着父亲的话,一直将这张借条妥善保管。在郭建英的父亲离世后,家里一日不如一日实在难以为生。郭建英这才拿出祖父的借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来索要钱款。

其实在郭建英心里也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或许这张借款早已失去了效力,因而一直犹豫不决。若不是家里出了急事急需用钱,他也不会前往政府索要财产。

政府公信力提升,收获群众拥护

郭建英拿到了政府还给他的钱后激动万分,他原本心情忐忑,根本没有抱太大希望,却没想政府竟真的将钱还给了他。拿到钱后,郭建英连连夸赞政府,年迈的老人眼中满是激动的泪花。

当地政府的行为得到了群众们的一致赞赏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不仅提升了公信力,而且收获了百姓们的拥护。

在经历了郭建英一事后,在此后也有许多人拿出了当年作战时期相关政府人员打下的借条要求还款,各地政府均以郭建英所在地区政府为榜样,将这些借条上的钱款按约还了回去。

政府部门守约守信的行为令人敬佩,同时也令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好政府而感到骄傲。政府的行为践行了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支持,是真正值得人民信任的政府。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展开
收起

山西老汉翻出1100万法币的欠条,专家核实为真,最后结局如何?

引言: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往今来,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要有诚信。王安石在《商鞅》中写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贵精神,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一个国家 、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走得更远。我国也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

我国有一名山西老汉,曾经翻出了一张1100万法币的欠条,这张欠条经过岁月流逝,已经辗转了几代人的手里,但是债主却一直没有出现,这就是诚信的体现。当专家核实这张欠条之后,也表示它就是真的,最后这张欠条和老人的结局又如何呢?

山西老汉拿出1100万法币的欠条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西省有一位老人家,一直在政府的门口徘徊。随后,值班人员上前询问老人有什么事情,这才得知原来在老人手中拿着一张战争时期军官写的欠条。如今老人的生活很窘迫,因此希望到政府来兑换这张欠条。

当时的值班人员对此事非常的诧异,甚至觉得老人的精神有些问题。当确定老人的神志清醒之后,才觉得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于是便将老人带到了会客厅,连忙通知相关的领导,众人开始一起探究这张借条背后的故事。

1100万法币背后的真相

这老人名叫郭建英,原本老人的家族实力非常雄厚,他的祖父更是一位有名的商人,这一家人依靠着诚信,将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在大家眼中,老人的祖父也是一位有名的善人,无论出现了什么样的事情,只要通知他们家中,郭家人总会救大家于水火之中。

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在遭遇战争的同时,物资十分匮乏。与此同时,不仅是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连前线的部队也需要大量的物资进行作战,此时便使人们陷入到两难。不过郭建英的祖父却非常豪爽,随即捐赠了1100万法币支援作战队伍。

虽然老人的祖父十分慷慨也很有钱,但是我军纪律严明,不会白拿百姓的一针一线,更不可能随便地向百姓索取。于是抗战部队拿到这笔捐款之后,当时的军官为其写下了一张借条,更是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当这件事情传开之后,郭建英的祖父受到了大家的赞赏,而军官的行为更是让百姓看在眼中。

此后,郭家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大,并且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好景不长,随着郭家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周边的小商家就看不顺眼了,于是他们决定合伙,将商品以次充好,用低价销售自己的商品。当时郭家的商品虽好,但价格有些略高,又正值困难时期,百姓们更倾向于价格低的产品。就这样,郭家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差,濒临倒闭的局面。

于是,有人建议郭家将产品质量下调一些。但郭家人依然秉承着诚实的信念,拒绝将产品质量降低的建议。可是价格略高的货物并不被认可,即使郭家的财力雄厚,也耐不住时间的打磨,于是他们很快就背上了一笔外债,郭建英的祖父只能将自己的家产变卖,后来隐居到山林中务农。

到了郭建英这一代,家中的日子变得更是十分拮据,因此郭建英的父亲才在去世之前拿出了这张欠条。在郭建英年轻力壮的时候,他可以自食其力,因此并没有向外人提及欠条之事。但当郭建英慢慢变老,老伴也身患重疾时,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于是想到了欠条。经过相关专家的研究,最终证明这张欠条确实是八路军为其写下的。

有诚信的人,才能有敏锐的才能和果断的行动力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估量这1100万法币到底值多少钱,只能按现在的价值对其进行换算,最终换了8万人民币。随后,郭建英非常的开心,最终也拿回来这笔欠款。《墨子·修身》中曾写道: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只有诚信的人,才能有敏锐的才能,有果断的行动力。诚信对于国家和个人都十分重要。

郭建英一家都秉承着诚信,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直没有将借条拿出来。我们的国家,更是一个诚信之国,面对曾经的欠条,我们也会如实的兑现,这种诚信的行为,更是受到百姓的爱戴。我们的国家,也依靠着这股诚信,变得越来越强大。诚信,永远是我们要遵守的准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蒙蔽 。

参考资料:

《商鞅》

《墨子·修身》

展开
收起

山西老人拿出1100万法币的欠条,经专家核实是真的,结局怎样?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行于世,贵在诚信,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法则,也是国与国交往的首要条件。百年前的一张欠条,百年后依然能够得以兑现,这就是诚信的力量。有一位山西老人,他拿出了1100万法币的欠条,请政府兑现,后经过专家核实这张欠条是真的,结局怎么样呢?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山西的一名老人来到政府门前迟迟徘徊,不肯离去,值班人员察觉出老人欲言又止的神情,上前询问。老人随后拿出了一张1100万法币欠条表示,这是抗战时期,一位军官写给他们家的,本来不想麻烦政府,但是因为家里生活拮据,有些难以支撑,他希望能够兑现之前的承诺,把欠得的钱还给他们。值班人员听完之后,感觉兹事体大,赶紧报告给了领导,领导知晓以后,把老人迎进了会客厅。

请老人安顿好以后,老人说出了这张欠条的来历。他名叫郭建英,家族在其祖父的带领下,做着生意,家产日渐丰盈。他们家也做了很多善举,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口碑很好,如果有谁家有了特别困难的事情,求助于他们家,他们都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

那个年代正处于我国的抗战时期,前方战线吃紧,我军极度缺乏物资。军队上前打仗,没有粮草是不行的,郭建英的祖父得知了我军的困境之后,慷慨解囊。他当即表示,要捐助战士们钱财,因为我军纪律严明,不会白拿老百姓的东西,所以军官并没有接受郭建英祖父的捐赠,而是表明态度,是借款1100万日法币,还签下了这张欠条,按上了手印,作为日后归还的凭证。他们家也因为支持抗战,保卫国家这件事情,生意越来越红火,四里八乡,都纷纷称赞他们,也十分敬佩军人的爱民之意。

见到郭家的生意越做越好,竞争对手有些按耐不住了,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和郭家相斗。打起了价格战,但是想把价格降下来,制作成本也不可避免的要降低,这些商家们选择降低商品质量,以次充好,但是因为价格低廉,所以很多老百姓们纷纷前去购买。一些人也曾经劝过郭建英的祖父,让他们把质量降一降,价格也降一降,这样才能卖得出去,但是他的祖父表示,郭家卖东西,信奉质量第一,诚信第一。不能以次充好,欺骗买家。

这种诚信买卖的态度值得推崇,但是当时人们手中普遍没有钱。面对这种市场,郭家也招架不住,日复一日,资金渐渐周转不开,郭家背上了很多外债。后来,眼见要退出市场,郭建英的祖父变卖家产,把亏空填补了上去。在去世之前,把这张欠条交给了郭建英的父亲,郭建英的父亲在去世之前又传给了郭建英。

一开始郭建英年轻的时候,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挣得一些收入,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再加上老伴儿的身体越来越差。本来没有什么收入的他,渐渐无法支撑高昂的医疗费,他就想到了欠条的事,想着来政府里问一问,看看能不能兑现这张欠条。

专家组经过鉴定之后,核实了借条确实是真的。当年的汇率是多少已经无从考证,按照现在的汇率进行转换,1100万法币能够兑换8万人民币,这笔金钱对郭剑英来说,已是不小的收入,他表示自己没想过真的能兑现,很是满意。

一个国家愿意承认百年之前的欠条,这体现着国之大信。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也影响着我们国人,相信在国人的共同建设下,社会定能越来越好,人们的精神也会越来越充盈。

展开
收起

山西老汉翻出1100万法币的欠条,专家鉴定为真,后来结局如何?

前言:

卢照邻在《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中诵到:“忠为衣兮信为裳。”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做人做事的行事准则之一。它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是我们为人的保护膜。一旦失去了这样珍贵的品质,一个人也就失去了为人的基本道德。检验一个人诚信与否的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能践行自己的誓言,不说空话、不说大话。

李白在《酬崔五郎中》中的一句:“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更是吐露了他对诺言绝不能轻易改变的看法。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的往来,诚信都是两方交好的重要条件。只要诚信尚在,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故事就与诚信息息相关,山西老汉翻出1100万法币的欠条,专家鉴定为真,后来结局如何?

一、老人到政府门口讨债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山西省,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在省政府门前久久徘徊,不愿离开。执勤的工作人员对于老人在门前徘徊却不进门的举动感到很疑惑,于是便主动向前询问,这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老人手中拿着的是在抗战时期与军官签订的一张欠条。现如今,老人一家因为生活过于困苦,不得不带着欠条来寻求政府的帮助。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履行他们当年的诺言,把欠老人的钱还上。执勤的工作人员乍一听感到非常奇怪,然而,当他确认了老人没有任何精神疾病时,他便立刻意识到这件事不同寻常。于是,值班人员将老人迎进了会客厅,并立刻通知了上级领导与有关鉴定人员。在众人的合力探究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终于重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二、老人家世不容小觑

来到政府门前徘徊的这位老人名叫郭建英。他原本来自一个家财万贯的商贾之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商人。尽管他家的家族企业实力十分雄厚,但他们从未仗着自己的家产欺凌百姓,而是一直以“诚信之心”经营自家的生意。此外,但凡村中有哪户人家遇到了困难,郭建英一家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因此,郭家一家在老百姓的眼中是实实在在救苦救难的“大善人”。

在我国长期艰苦奋战的那些年里,我国的抗战士兵们的基本物资十分缺乏。在抗战前线,就连支撑军队运转的粮草供应都十分不足。就在这样的危难时刻,郭建英的祖父主动站了出来,他毫不犹豫地向抗战队伍捐赠了1100万法币。尽管当时我军纪律严明,严禁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但危难之时已经没有办法考虑那么多了,我军只好向家产还算丰厚的一些大户人家求助,向他们借取当时足以供应部队粮草的钱财。收到郭建英祖父的捐款后,负责募捐的军队长官立刻到他家签下了借条,并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这件事很快被村民们知晓并口口相传,在称赞国家与军队不白拿老百姓一分钱的同时,郭建英一家更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后,郭家人越发被村民拥护与爱戴,生意也发展的越来越好。

然而,总有一些人会眼红你发展得好。郭家的生意由于被老百姓拥护,逐渐显现出了一家独大的势头。这令一直与郭家进行竞争的周边商铺十分眼红,于是,那些商铺决定合起伙来对付郭家。他们冒充国家的商品,以次充好,价格低廉。在那时,人们对于物品的质量并不像如今一样在意。只要功能类似,人们还是愿意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受到周围商家的联合打压,郭家的生意越来越不好。

有不少人曾经建议郭建英的祖父不要太在意商品的质量,但郭老始终坚持诚信买卖,一直不肯降低商品的质量。于是,在这场“价格阻击战”中,郭家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背上了一大笔借债。郭建英的祖父因为坚持“诚信”而家道中落,他们一家变卖了家产,转而靠务农为生。再多的家产经过长期的消耗也会消逝殆尽,郭家的生活变得越发拮据起来。

三、借条为真,绝不赖账

在郭建英父亲逝世前,他亲手将军官曾经签下的借条交到了郭建英手上。那时的郭建英尚且年轻,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一定能养活家人,于是便一直没将借条的事情重提。然而,岁月不饶人。郭建英的妻子晚年时身患重病,家境贫寒的郭建英一家,难以支付高昂的医药费。这时,郭建英想起了自己的这张借条,便拿着借条来到了政府门口。

经过专家鉴定:这张借条是真实的。不过,多年过去,一千一百万法币当时究竟可以转换成多少人民已经无人知晓。于是,政府工作人员只好按照当今的汇率给郭建英老人转换。这1100万法币的借条最终变成了8万元人民币。看着这笔钱,郭老也十分高兴。毕竟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政府门前,没想到国家真的没有赖账。

结语: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恪守的珍贵品德之一。我们的政府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无论是几十年前的借条还是几百年前的借条,只要是真实存在的,我国就绝不会敷衍了事。这样的大国担当必须铭刻在我们每个人民的心中。坚持言而有信的品德,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酬崔五郎中》

展开
收起

我军在曾借了1100万,最后还的钱少了100多倍,为何他还说不亏?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军在曾借了1100万,最后还的钱少了100多倍,为何他还说不亏?

在抗日战争年代,八路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日军不少,整体的战斗素质不高,但是仍然凭借着激昂的斗志和保卫国家的决心打赢了这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这场战争的胜利,也离不开作为八路军坚强的后盾的人民群众。

虽然当时的人民百姓因为战乱与自然灾害,生活得也非常艰辛,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仍然愿意对八路军伸出援助之手。抗战期间,军民互助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至今还能在各大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看到。

按照军规,八路军是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所以遇到非常时期,需要群众的经济支援,他们会打欠条最为平局,到时候再悉数归还给人们。

而关于当时的欠条,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1941年,八路军途径娄烦,因为军粮不足而遇到了危机,只好向当地的村民借银米。当地有一位村民周模旦家境条件很好,有着40多亩田地,人也非常慷慨,全部借给了八路军。八路军非常感激他,并打好了欠条计入公账之中。

后来周模旦去世,他的儿子觉得这个借条并不值钱,也没有要回来的意思,便直接烧给了父亲。但是八路军的公账还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查询公账,并马上开始寻找周模旦的后代去还欠款,由当地政府干部提了油面大米,拿了两千人民币驱车前往,表示由衷的感激。

还有一位商洛人郭建英在1946年借了党1100万法币,虽然说当时的法币因为国民党的滥发而急速贬值,但1100万仍然不是个小数目,后来经过国家银行和财政部的各种测算,国家最终一次性还给了他八万元人民币,也就是比原来的数额少了100多倍,但是钱的价值不同,所以也没亏,说不定还赚了。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
收起

山西农民拿出一“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法币,如今应还多少钱?

韩非子曾说:“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诚信永远都是安身立本的基本准则之一。而当一张欠条,跨越几代人仍然能够得到兑现时,国家之诚信定会深入人心。

这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山西省的一个政府大门旁,一位老人在徘徊踟躇,吸引了政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一问,老人说:“我这里有一张欠条,你看还能给我兑现吗?”

这是一张借款1100万法币的欠条,借款人竟然是军队,签字的是一位军官的名字,欠条纸张因为岁月的打磨而变得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引起了政府人员的注意,他们告诉老人要去核实真假,让老人在家等消息。

老人原本以为,政府人员会认为自己是骗子或神经病,会轰赶自己离开,没想到政府人员会如此认真地对待这张欠条。这让老人感到十分欣慰。政府官员通过相关的历史记录和专家们的鉴定,以及对老人身份的核实,最终证实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

原来,这位老人叫郭建英,其曾祖父曾经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凭借着自己物美价廉的高质量商品发家致富,在百姓中的口碑也极好,是一位真正诚信的商人。当时正值抗战年代,国内各界都物资匮乏,而军队作为前线组织,对粮草等物资的需求量又极大。

奈何国内贫困,政府的资金有限,军队的生活也陷入困境。军队不得以向社会借助物资,并一一打下欠条,承诺待抗战结束后可凭欠条到政府兑现。八路军当时作为抗战主力之一,保家卫国,行事作风光明磊落,一心为民,深受人民爱戴,人们愿意志愿八路军

而郭建英的曾祖父作为当时有名的商户,家里还算充裕。听说了这件事之后,立刻决定借助军队1100万法币支援前线,并且还把家里的粮食都筹集起来捐赠给了八路军。郭家也因为这件事而名声大噪,生意更加红火了起来。

然而,这却让其它商户红了眼,他们暗自决定要联合起来打垮郭家。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的商品,质量低劣,价格也极低。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低,都愿意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这让郭家备受打击。原本,郭家如果也以次充好,向竞争对手妥协,也还能扛过这道难关。

但郭家却坚持售卖高质量商品品,不愿意以低价来同流合污、欺骗百姓。诚信的种子在郭家早已埋下。一开始,郭家的雄厚实力还足以支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商品的滞销让郭家日渐入不敷出,甚至背负了大量债务。

郭家不得不退出了市场恶劣竞争,郭建英的父亲还把自家的房子卖了,遣散家里的仆人,还上了债务,往后只建了个小房子,以务农来维持生计。后来,郭建英的父亲结婚生子,这让原本就贫困不堪的郭家越发难以为继。郭父临终前给了郭建英一张欠条,告诉他,如果有一天走投无路了,或许这张欠条能够重新给郭家一次机会。

郭建英只记着父亲的话,但并没有太放在心上,他不想去要这个钱。但命途多舛,几年后郭建英的妻子身患重病,家里却无钱医治。看着妻子饱受病痛的折磨,郭建英心里很不好受。无奈之下,郭建英想起来那张欠条,想去碰碰运气,但他心里并没有怀着什么期待。所以政府官员的重视让郭建英有了希望,他多么希望这张欠条是真的。

很快,就有专家来调查郭家的历史,经过层层鉴定和确认,这张欠条的确就是当年的八路军向郭家借款的凭证。但当年的军官因为战死沙场,军队里知道这件事的人又不多,战争年代又诸事繁杂,不久就没有人想起这件事了。那么时隔40多年,1100万元的法币该兑现多少人民币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经过核算,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法币贬值,再由汇率转换,随后政府承诺兑现8万元人民币给郭建英。郭建英喜出望外,原本只是碰碰运气,没想到这张欠条居然是真的,也没想到是个40多年,政府仍然愿意承兑自己的欠条。郭建英练练表达自己的感谢,拿着这笔钱治好了妻子的病,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大概谁也没想到,那个衣衫褴褛、满面风霜徘徊在政府门口的老人,居然会是政府的债主。不过话说回来,老人的祖父面对恶劣的市场竞争,仍然坚持初心销售高质量产品,不愿意欺骗人民群众一分一毫。这样的商户令人敬佩,也正是因为有大量像郭家这样诚信的商户,才会有名扬天下的徽商、晋商、浙商等等。

郭家的诚信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终于开花结果,等到了政府兑现欠款的这一天,为生活中水深火热中的郭家送来了最需要的一笔财富。不论是郭家作为商户的诚信,还是政府作为国家的诚信,这一段传奇的故事值得人们深深品味。

倘若天下都是郭家这样守诚信的商户,天下人都像郭家人一样爱国、诚信,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一定十分和谐,我们离大同社会也就不远了。

富兰克林曾说过:诚信是最好的政策。韩非子曾说,小信诚则大信立。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兑现时隔几代人的欠条,能够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对百姓的承诺,那么这个国家即便现在不是最富强的,以后也一定是最富强的国家。

人民诚信,社会才能美好。国家诚信,人民才能幸福。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心怀诚信,以诚信为本,脚踏实地地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文/盛弘

展开
收起

抗战时,他借给八路军1100万法币,40年后凭借条换回8万巨款

抗战时期,八路军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但是有些人也许会产生疑惑了,部队那么多人,不拿群众的东西,那他们吃什么呢?当时,因为八路军很得民心,走到哪里老百姓都热烈欢迎,拿出粮食来款待,每当八路军接受群众的好意之后,就会打一个欠条,以后只要拿着这个欠条就可以得到偿还。

而且穷人还和富人不同,穷人只剩一口吃的了,八路军也不会跟他们要,都是向富人要一些吃的,同时也打了欠条,不会白拿。这其中就有一个富人,1947年,他一口气借了八路军1100万法币,当时八路军也给他打了一张欠条。他就是郭建英。

后来郭建英的家境逐渐没落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后,郭建英家中已经一贫如洗,十分困难了,于是他就尝试向政府兑换当年的欠条,而此时距离打欠条已经是四十多年了。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曾展开过还钱运动,当时只要是拿着欠条来的人,都如数奉还,这是政府的信誉,一点也没有马虎。但是当时因为消息滞后,很多人都没有接收到这样的消息,于是也就延误了,没有去兑换,郭建英也是其中一个。直到改革开放后,郭建英拿着欠条去兑换,其实心里也没有底气,不知道能不能换来,但是家境困难,迫不得已的他只好这么做,实在也是没有办法了。

当地政府知道这件事后,核实了欠条的真伪,便偿还了8万人民币。实际上,当时郭建英虽然借给了八路军1100万法币,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所以法币急剧贬值,到1945年,市面上的法币达5千亿元。而国共交战之后,法币发行的数量更加惊人,达数百万亿,由此,法币作为通行货币的价值彻底丧失。但郭建英借钱的时候,法币虽然通货膨胀严重,但是也没到废纸的地步。

因此根据老人借款的日期,中央银行经过测算,最终决定偿还8万人民币。80年代的人民币与今天的人民币价值不同,在80年代那个时候算是一笔巨款。而且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大家都没什么钱,郭建英相当于一下子就成为了万元户了。而当地政府这种讲究诚信的行为也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即便过了四十多年,曾经的欠条依然生效,如实履行了之前的承诺,一个政府只有具备公信力,才能存在得长久。

展开
收起

老人借给八路军1100万,40年后拿借条去政府要钱,猜猜给了多少?

曾经,有一群强盗侵占了我们的家园,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时候有一群人揭竿而起率领着中国人民一起抗争。他们就是八路军。但是我们都知道,在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没有坚实的物质保障,更谈不上后勤补给。但是他们还是毅然而然的站出来保家卫国,哪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当时的八路军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的方针一直深埋在他们心里,当然了在艰苦的时候也会需要群众的帮助,但是这些帮助都会变成欠条,因为这也是纪律。

在那个时候,八路军也需要军需物资,因为吃不饱饭怎么打仗。但是一般都是向富裕的家庭借,而且会开出相应的借条。所以凡是拿了别人的粮食或者其他的物品的都要打借条,等国家富裕了,就可以拿着借条去找政府归还。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叫“郭建英”。这个老人曾在40年前借给八路军1100万法币,这在当时也算得上一笔大的费用了。那个时候郭建英家族还挺富裕,所以便拿出这些钱资助八路军。当然了,八路军也给他开了借条。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建英家族家道中落,生活没有抗战时候好,日子一天天下跌。无奈之下便拿着这40年前的借条去找政府。本来他也没抱希望,毕竟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是没想到的是政府还真的就兑换了。

最终政府还是给了他8万元人民币。很多人很奇怪,为何1100万法币只能兑换8万人民币?这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也没必要紧张,因为这个时候是在1986年,当时的人民币很值钱,而且法币那几年都在贬值,所以能换8万元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之所以像今天的繁荣富强,不仅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还跟我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息息相关。

展开
收起

老农民拿出一欠条,跟政府索要1100万法币,最终换了多少钱?

“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的一句话。

讲的是秦朝时候的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情,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完成。

所以最后人们都传言,“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由此看来,我国自古就有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的决心。

老人出现 讲述欠条往事

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一件事。

在山西省某政府的大门口,出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在门口不断的徘徊,脸上是纠结的表情。

工作人员看到老人的样子,想着老人一定是有什么困难。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老人:“大爷,您是有什么事情吗?您说出来,我们一定帮您。”

起初,老人支支吾吾的不肯说,听到工作人员的这句话,他才不好意思到:“我这里有张欠条,是我曾祖父,曾经借给政府一位军官的钱,我们家里实在是难以支撑下去,没办法,我才厚着脸皮来讨要。”

听了老人的话,工作人员看了老人拿出的欠条,是一张1100万法币的借款。仔细观察发现上面确实是有着政府的印章与签名。

工作人员不敢懈怠,让老人等一下。自己去请示领导。领导来了之后,向老人仔细的询问了当年的经过。

原来一切发生于抗战时期,那时候正面临的战争,可是八路军却缺乏粮草钱财,无奈之下只好向当地的富商借款,并承诺战争结束之后就立刻归还,老人的曾祖父,在当年是个富商。

听说了军队缺乏粮草,不仅马上就捐了1100万法币,还把家里的粮食都筹集过去送给了军队。

后来因为这件事,郭家的生意还一度的更加红火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抗战结束后。

一些人看不惯,郭家的生意兴隆,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想要打倒郭家。

因为那个时候祖父已经年迈,无暇顾及生意,而父亲对于生意方面的天赋有限。

面对着,几家通过劣质品以以次充好,还降价出售的策略。

打的郭家是措手不及,本来如果郭家也出售一些劣质的产品,就可以保住郭家,可是曾祖父却说:“我绝不会以次充好,做生意就要实事求是。”

老人一生都秉持了这样诚信做生意,诚信待人的信念。

虽然最后郭家落败了,但是他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的。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年,曾经出现过晋商、徽商,它们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商业的两个区域龙头老大。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诚信做生意,才为自己带来了名和利。

因此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做生意也同样离不开。

后来生意散了,老人的父亲只好把家中的仆人遣散,把买房子产业,把债务还上。

最后剩下的钱,只够建个小房子,以务农为生。满足一家人的生活。

几年后,父亲结婚了,生下了老人。

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父亲临离世之前,叫给老人一张欠条说让他去政府看看,看能不能拿到这笔钱,如果拿到的话,也是一笔财富,这样日子也能过的下去了。

起初,老人并没有想要去要这个钱。

可是几年后,妻子生病了,家里早已家徒四壁。

无奈之下,想起了这个欠条,只好来这里碰碰运。如果能拿到钱最好,拿不到是话,也是自己的命。

确认事实 领导归还欠钱

领导听了老人的一席话,觉得老人不像在说谎。可是年代久远一时之间自己也是不能确定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他马上派人去查清楚,让老人等待。

通过对当年的官兵家属,和知情人人士,进行调查发现确有其事。

只是因为当年的军官在战争中丧命,这件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又因为当年忙着抗战,将这件事忘了,这才导致了没有还钱。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领导立马取钱归还了老人。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经过这么些年,1100万法币早已贬值,只能兑换8万人民币。

老人看到这些钱后喜极而泣,他没有想到,经过这些年了,国家竟然还会按约定还钱。

自己本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却没有想到收获了这些。老人连连道谢,并称赞政府果然是守信用的。

拿到这笔钱后,老人给妻子看了病,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越变越好。

老农成大“债主”,结局是,政府守信用,老人得到了回报。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团结,离不开开明守信的领导人。

唐朝的时候,有人会为了一个诺言坚守十几年,有人让他帮忙看房子,他就十几年不回家,只为信守承诺,当主人回来了,也只是说一句我走了。

这样的精神,我不得不由衷的敬佩。

而守信不仅对一个人重要对一个国家也尤为重要。

就拿我国和苏联来说,苏联曾经承诺过要教授我国的科学家,核弹的研究技术。

可是当我们将苏联的专家都奉为上宾,他们却是说的不如做的。

嘴上说的好听,要教。最后竟然让从语言开始,对于真正的核弹技术却是不开口。

等到后来专家团走的时候,连一张图纸都不肯留下,全部都焚烧殆尽。

明明是他们说要教授我们,结果却是不守诺言。

这样的国家言而无信,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事实也确实如此,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强大的帝国从此陨落。

但是我国,这个自古就有诚信美德的国家却是一步一步的强大,最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诚信,国家才能强大。

国家诚信,人民才能富足。

所以让我们为了国家强大的未来,都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吧!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