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技术大学(DTU) , 一所你越来越难申请到的北欧名校
丹麦技术大学(DTU),是一所位于丹麦国哥本哈根市的科技院校, 她建校于1829年,被称为北欧理工大学里面的“BIG 5"。随着DTU在世界上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学生,对这所北欧名校充满了向往。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所院校的申请难度,将来会大大提高。
(1)DTU录取率逐年降低梦想中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这是HIIA在留学咨询过程中,不断地会想起的一段话。由于北欧院校并不注重国内的推广,很多学术背景并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总是认为这些在国际上都响当当的名校,会特别好申请,仅仅是因为“身边朋友好像没有那么多人申请北欧院校”。从国际学生总数上看,的确,去北欧留学的学生数量,确实不多。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北欧四国加起来也不过2000万人口,仅仅相当于一个北京市的常驻人口,动辄几万的国际学生,对于当地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在整个欧洲来说,北欧都是最理想的留学目的地,所以,中国学生申请北欧留学,不光是在与本国学生竞争,实际上,中国学生是在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学子们在竞争。说到DTU,近几年热门专业的平均录取率低于10%,申请难度在逐渐加大。
(2)丹麦政策紧缩屋漏偏逢连夜雨,丹麦近几年的紧缩政策,在整体上限制了国际学生的招生数量,作为丹麦高校里面的当家花旦,DTU当仁不让,一口气裁撤了多个专业,面对越来越紧缩的名额,可想而知在未来的申请阶段,竞争将会多么激烈!
丹麦街景(3)国际政策导向近日,英联邦为首的几个留学热门国家: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纷纷提高了入学门槛,试图通过提高门槛来“彰显”自己的口碑,实际上多年来的营销化教学,早已经将过去这些国家积攒的教学质量,拖入了下降的趋势里面。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明白了,在海外,能够提供优质的学术氛围和环境的高校,实际上是非常少的,稍微对国际教育有所了解的家长和学生们,早已经将未来的留学目的地切换到了北欧,这势必会导致留学北欧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大留学申请的难度。
(4)怎么办?寰亚留学在这里建议大家,摆正心态,正视自己学术背景上的不足,同时要弥补自己在国际教育认知上的缺陷。千万不要再抱着“只要有钱,名校随便上”的落后想法。同时有能力的家庭和同学们,还是认真衡量下自我在申请节奏上的把握能力,DIY到底可不可取?即时是可以DIY,但是有了HIIA这样顶尖机构的帮助,是否可以让自己的教育投资更物有所值呢?(更好的申请结果,更多的就业可能)实际上这些观点,接触过国际教育的朋友们都可以想清楚,现在到了这种艰难的留学时刻,寰亚留学也不希望因为我们本身高素养所带来的一种含蓄,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北欧名校,从此再也找不到交集。
丹麦一所高校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全球第一款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自动咽拭子采样机器人。
机器人由南丹麦大学研制,可以将一次性拭子伸到接受检测者咽部,刮取咽部分泌物样本,再把样本放入器皿,拧紧器皿盖,然后换上新拭子,为下一个人提取样本,“这样医务工作者就可以避免感染病毒”。研究人员说,机器人目前只有样机,他们正在制造可以实际应用的机器人。按照研究人员说法,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检测新冠病毒,还可以检测其他病毒。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曾繁华)27日上午,丹麦王储腓特烈率团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并与丹麦语专业师生亲切座谈。这是腓特烈王储第二次访问北外,2017年9月,腓特烈曾在北外出席第三届“中国-北欧杯”足球邀请赛相关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现场。北外新闻中心供图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对腓特烈再次到访北外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丹麦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对丹麦高教科技部和丹麦驻华大使馆多年来对北外丹麦语专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今年是北外丹麦语专业开班十周年,在丹麦研究中心成立之际,彭龙表示,丹麦研究中心将汇集丹麦研究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加强丹麦与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致辞。北外新闻中心 供图
随后,在腓特烈的见证下,丹麦文化大臣梅特·博克和彭龙共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研究中心揭牌。
梅特·博克表示,中丹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同时通晓两国语言的人才,北外丹麦语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丹麦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丹麦文化大臣梅特·博克和彭龙共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丹麦研究中心揭牌。北外新闻中心供图
丹麦研究中心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为依托,以丹麦语教研室为基础研究力量,并联合社会各界丹麦研究专家和学者从事丹麦及周边地区研究。中心研究的领域涵盖政治、文化、教育、历史、文学、经济等。北外丹麦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所同时使用丹麦语和通用语种从事丹麦研究的特色研究机构,旨在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别研究机构。
揭牌仪式结束后,腓特烈与北外丹麦语专业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腓特烈对丹麦语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的语言水平表示高度赞赏,他肯定了丹麦语专业师生为促进中丹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并鼓励学生今后继续在各个领域担当中丹两国交流与合作的使者。
随王储一同来访的还有丹麦驻华大使戴世阁,丹麦皇室宫廷大臣等。中国前驻丹麦大使甄建国,中国前驻瑞典大使王桂生,以及外交部欧洲司北欧处处长刘宇等出席活动。我校欧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院系和部门负责人,欧语学院师生以及部分丹麦留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领保进校园活动现场。
中国侨网11月1日电 据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网站消息,10月28日,驻丹麦使馆在哥本哈根大学校园举办“留学丹麦,你我同行”领保进校园主题活动,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南丹麦科技大学、奥胡斯大学以及奥尔堡大学等约160余名中国留学生参加。
活动现场。
使馆教育组、领事部负责人,丹麦移民局、全丹学联、特邀律师和有留学经历的侨胞代表分别就加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解读留学签证居留政策、普及法律和生活常识,分享留学体会和经验等做讲座。
活动持续4个小时,当地华文媒体进行了全程网上直播,在线人数上千人。
芭蕾自诞生以来,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形壮大,成为了拥有6大学派的艺术门类。
这6大学派分别是: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不同学派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思想、风格特点和训练体系。
01意大利学派
芭蕾发源于意大利民间,文艺复兴时期传入宫庭,因为总是在宴会上表演,又称宴会芭蕾,早期更倾向于表现贵族的生活时尚。
风格特点:
舞姿优雅和谐,动作力度强,简洁、干净、准确,强调技术花样。
名师代表:
恩里科·切凯蒂,意大利著名芭蕾大师。他强调芭蕾舞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细致完整的教学大纲,当时即广为流传,人称“切凯蒂体系”。
名团代表: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创立于1778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团之一,更是意大利最著名的芭蕾舞团。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吉赛尔》02法国学派
法国是宫廷古典芭蕾和浪漫主义芭蕾的起源和中心。国王路易十四在1661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芭蕾舞学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套芭蕾奠基性的、规范教材并沿用至今。
风格特点:
舞姿华丽高贵、动作细腻雅致、手形美丽柔和、技术高超潇洒,擅长表演,讲究舞蹈艺术感。
名师代表:
努里耶夫、罗兰.佩蒂
名团代表:
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原为法国皇家音乐研究院,建于1671年,同时演出宫廷芭蕾,此后逐渐建立起专门的芭蕾舞团。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一直是世界芭蕾艺术的中心,也是浪漫主义芭蕾的发祥地。
法国巴黎歌剧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仙女》03俄罗斯学派
19世纪下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芭蕾走向衰落,芭蕾在俄国逐渐发展繁荣。从40年代起,外国舞蹈家们频繁访俄,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学派。
俄罗斯学派又分为基洛夫学派和莫大学派。
风格特点:
基洛夫学派强调线条比例和上肢的延展性,基本功扎实,对线条比例的要求苛刻。莫大学派注重速度爆发力,情感表达热情奔放。二者舞姿都是动作大气,擅长各种大的跳跃。
名师代表:
阿格里平那·瓦岗诺娃,她退役后在帝国芭蕾舞学校任教,她在教学过程中提取了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元素,整合而成“瓦岗诺娃训练法”。
名团代表:
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
马林斯基《天鹅湖》莫大《罗密欧与朱丽叶》04丹麦学派
丹麦芭蕾自1559年问世以来,在法国宫廷芭蕾的影响下,于费德列三世时期达到了顶峰。其风格的形成与丹麦独特的文化氛围、欧陆地域风情、浪漫的安徒生童话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风格特点:
丹麦芭蕾创作中将古典芭蕾、浪漫芭蕾和丹麦民间舞蹈相结合,注重动作的轻盈、演员脚底下的功夫极为细致而灵敏、精彩纷呈,密集而又大气的打击动作,充满了挑战。
名师代表:
奥古斯特·布农维尔,丹麦皇家芭蕾舞团最具丰碑式的人物。他不但给舞团带来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且让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在世界团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创作的《仙女》、《拿波里》流传至今。
名团代表: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
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仙女》05英国学派
芭蕾正式进入英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以及别具特色的英国神话故事,为芭蕾在英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富有创造性的编导。
风格特点:
英国芭蕾舞姿精致、细密、动作流畅、规范,脚部动作灵活,手臂动作柔和,舞姿的线条和舞蹈技术。
名师代表:
弗雷德里克·阿什顿,他的舞蹈作品突破了古典芭蕾程式的框框,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让剧情、人物性格、舞蹈和音乐和谐统一,使芭蕾日臻完美。阿什顿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不同演员的个性编排舞剧,让演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名团代表: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始创于1931年,演员人数众多,保留剧目风格多样。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西尔维娅》06美国学派
1820年之后,美国的舞台上出现了足尖舞,美国的芭蕾起步较晚,是芭蕾的后起之秀。自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芭蕾舞进入了黄金时代。
风格特点:
富于创新、形式多样、动作敏捷、灵活、富有生气,以速度和稳定著称。
名师代表:
乔治·巴兰钦,开创了现代芭蕾舞形式,将俄罗斯芭蕾本土化,一生编排了包括《堂吉诃德》等芭蕾舞全剧在内的200多部芭蕾舞。
名团代表: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美国芭蕾舞剧院芭蕾舞团
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天鹅湖》美国芭蕾舞剧院《七首奏鸣曲》(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日前,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丹麦王国驻华使馆以及乐高基金会协办的中国-丹麦教育高规格座谈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
以“培养未来领导者——实践、创意与社会价值”为主题,来自中国和丹麦两国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代表就终身学习、数字经济的人才挑战和对策、未来公民的教育、系统化的创造性实践以及教育创造力的国际化观点等展开了精彩的分享与互动。
乐高基金会与清华大学于2016年1月签署协议,合作建立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 以探索全新的创新学习和教育模式,进而支持中国教育战略的发展。
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乐高教育WeDo2.0科学机器人套装
该实验室从2016年4月开始运行以来,成功地和日内瓦大学合作举办了一次夏校活动,为儿童和学生举办工作坊,前往学校开设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展合作伙伴会议,并且就玩乐创意和态度等课题开展了研究。2017年5月,实验室开展了其第一次全球终身学习会议,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280位专家参与其中,从政策、学校运用和评估等不同角度就终身学习进行了讨论。
座谈会结束之后,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嘉宾参观了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与在场的老师及儿童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互动及分享,充分展现了该实验室的成果及意义。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乐高教育解决方案体验趣味学习,释放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成为不断探索的终身学习者。
张喜华教授赴丹麦参加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
并获颁荣誉博士学位
——丹麦女王出席庆典并与张喜华教授亲切交谈
因建立中国首家丹麦研究中心增进中丹、中西跨文化理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张喜华于11月8日在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上获颁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哥本哈根大学建校540年来首次授予一位亚洲女性上述学位。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当天出席了建校庆典,并在典礼后与张喜华教授亲切交谈。
教授张喜华(左)在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上获颁荣誉博士学位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左)与张喜华教授(中)交谈
应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邀请,我校英语学院张喜华教授、党委宣传部霍彬涛前往丹麦参加了哥本哈根大学校庆典礼及相关学术活动。
张喜华教授(前排中)出席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前排右一)出席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
校庆典礼现场
11月8日,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丹麦女王出席庆典,丹麦各界代表和哥本哈根大学师生参加了庆典。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受邀出席,并在庆典开始前同张喜华教授亲切交流,他对张喜华教授获颁荣誉博士学位表示祝贺,并希望张喜华教授今后在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多做贡献。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教育组特给我校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右二)同张喜华教授交流
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教育组特给我校发来贺信
哥本哈根大学在提名张喜华候选荣誉博士时介绍说,张教授促成了中国首家丹麦研究中心的建立,该中心启发并促进了跨文化理解及社会和学术思考,从而增进中国与丹麦的学术和跨文化理解,使丹中学者共同受益。
张喜华教授受邀做专题讲座
在丹麦期间,张喜华教授受邀为哥本哈根大学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系师生作了格伦维特与陶行知比较研究的专题讲座。人文学部的领导和师生出席讲座并同张喜华教授深入交流。张喜华教授的讲座受到参会师生的高度评价。
张喜华教授获颁荣誉博士学位证书
以此次张喜华教授获颁荣誉博士学位为契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今后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丹合作研究、语言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知华友华的丹麦学子和学者,以文化、教育、学术等方式助力两国进一步的了解与合作。
2011年,张喜华代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与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与区域研究系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双方校际合作关系。201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丹麦研究中心。2017年,经中国教育部备案,中国丹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张喜华担任中心主任,其合作单位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丹麦科技创新中心及丹麦驻中国文化中心等。
哥本哈根大学校景
哥本哈根大学创建于1479年,是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自1929年以来,哥本哈根大学开始颁发荣誉博士学位。此前,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大多为欧美教授。此次同时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另外四位教授。
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浪潮之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始终坚持发展目标: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培养多语种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对外开展友好交流,将智慧凝结在一起,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通过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
文案 | 霍彬涛
图片|霍彬涛
编辑 | 邹佳怡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剑桥大学学生去丹麦旅游,正赶上当地一残忍活动,学生们都看傻了
说起旅游,久居工作第一线的你一定会激动。是啊,被工作牢牢束缚的我们都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旅游毕竟还是要注意安全,比如去华山旅游,之前发生的游客跳崖事件就让大家十分揪心;有的赶上了战争;还有不赶巧的,去了非洲旅游,却正好碰到了当地的土著和野兽……当然,这些不幸大都出现在去深山老林里,一般我们旅行也不会到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不过小编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却是剑桥大学的大学生亲身经历的一场不愉快的旅行,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就在几天前,久居都市的几名大学生们计划了一次丹麦之旅,本来想着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不料这次旅行却令他们见识了一场可怕的传统活动。原来,丹麦的纬度比英国还高,但是地产却不丰富,因此当地人时常因吃不饱饭而苦恼。智慧的人们很快想到了办法,那就是下海捞鱼。但是在那样冰冷的海水中捞鱼,这是一场极其艰辛的劳动,而且这里太冷,可以捕捉的鱼类非常有限。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当地人的祖先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一种动物——鲸鱼。没错,就是这个世界上身躯最庞大的哺乳动物。当学生们来到丹麦的法罗群岛时,当地人就带着他们来看这一年一度的捕鲸“盛况”。远远望去,海滩上挤满了人,海水早已是鲜红一片。此时,水中一群正在做垂死挣扎的生物正发出一声声哀嚎。见到如此场景,大家不禁心悸。一些当地居民早已习以为常,就对学生们解释道:他们这里进行捕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食物匮乏,他们不得不去杀死这些海洋中的巨物。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些学生掏出手机进行拍照,有人试图劝阻当地人:“你们可知道由于海洋污染,含有微量的甲基汞?食用鲸鱼肉会得病的!”但是当地人却说:“傻孩子,当你的肚子饿扁了你就不会说出这种话了。”学生们眼睁睁看着这一场屠杀,800头鲸鱼就这样被宰割。当地人还介绍道:他们在进行杀鲸时是有规矩的,只有持有专业证书的人才有资格进行捕杀。他们大都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将这些鲸鱼一刀毙命,不会让它们痛苦太久。话虽如此,这种场面仍是叫人看着难受,学生们都看傻了,也许他们以后再也不会来丹麦旅游了。
11月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前排右一)出席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新华社发(霍彬涛摄)
11月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张喜华(左)在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上获颁荣誉博士学位。新华社发(霍彬涛摄)
11月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左)在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后与获颁荣誉博士学位的张喜华(中)交谈。新华社发(霍彬涛摄)
11月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张喜华(前排中)出席哥本哈根大学建校庆典。新华社发(霍彬涛摄)
我们在介绍不少设计案例时总会收到这样的评价:“别人家的办公室”、“别人家的大学”、“别人家的住宅”……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例“别人家的学生宿舍”。
来自丹麦的 C.F. Mller 建筑事务所最近在校园建筑领域多有尝试,不久前刚赢得了哥本哈根国际学校的一个景观设计项目,最近为南丹麦大学设计的学生宿舍也已落成。
建筑左侧是科技研究园区 Cortex Park,右侧的森林后方便是南丹麦大学校园。整体建筑由 3 幢 15 层的塔楼构成,共有 250 间公寓,各楼之间有中部连通的共享空间。它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前后立面,多面体的结构使得人们围绕建筑移动到不同位置会看到建筑不同的模样。
乍一看,这幢学生宿舍有点“灰头土脸”的样子,缺少活力。但细细观察,却发现建筑外立面上用的定制的暖灰色砖块、屋顶露台上的木制甲板以及阳台上的黄铜墙面,都在定义着建筑的整体基调大地色系,使得建筑可以完全融入周边的森林环境。
而对于身处公寓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旋转塔楼式的结构亦有不少好处。拥有独立阳台的公寓自然也坐拥望向远方田野和森林的开阔视野,同时引入适量自然光线。而扭转的建筑结构还有效避免了各阳台之间的开放度,保证了每个公寓空间的隐私性。
整个学生宿舍内部采取由内向外逐渐从开放共享向私密过渡的形式,中央区域是公共共享空间,包括休闲娱乐空间、餐厅、厨房等,而围绕共享空间外围的是一个个起居室空间,作为宿舍和共享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最外层是属于个人的宿舍空间,结构层次分明。
公共共享空间
单人宿舍
双人宿舍
无障碍宿舍
除此之外,各塔楼一楼大堂还设有咖啡馆和小型会议室,顶层公共空间则设有自习室和聚会活动场地。每一幢塔楼上的观景无敌平台亦是向所有学生开放的公共空间。
如此大面积、多尺度的共享空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学生宿舍变成了学生社区。
自行车停车场
考虑到场地朝向南边的湿地和湖泊倾斜的缘故,设计师顺着地势在这里修建了户外休闲空间,用一系列活动场地和花园装饰在湿地和湖泊旁,也将学生宿舍和校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图片来源:C.F. Mller 建筑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