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

规模90万亿,中国债券市场成全球第二!亚投行首次发行50亿熊猫债

来源:金十数据

本文为「金十数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据中国日报网5月19日报道,当前中国债券市场以逾90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成为了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青睐。

5月18日,据外国媒体报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拟于6月上旬在中国银行间市场首次发行5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为三年期固定利息。此外,发行人主体信用等级为AAA,利率尚未确定。目前,该消息亚投行尚未回应。不过,若这一消息准确的话,人民币国际化将再进一步。

据了解,熊猫债是指境外和多边金融机构等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特称。据中国经济导报,东方金诚发布研究报告显示,3月份熊猫债发行总额为73亿元,市场累计发行金额达3894.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正值疫情在全球蔓延较为迅速的时间段,而熊猫债的成功发行,一方面体现了熊猫债在一级发行市场的势头正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债券市场的持续看好。

东方金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共有822家境外法人机构投资者增持中债,持债规模约为2.26万亿元。可以看出,在受到美元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债市成为了国际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正确投资路径。东方金诚认为,在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中国债券作为“避险模式”,加之中国经济的平稳复苏,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将持续增高。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月31日公布了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的持有情况,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为845.1亿美元,占参与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中,成员外储资产的1.07%。虽然1.07%占比不算大,但据悉这是首次人民币外汇储备超过1%,相关专业人士称,与我国靠前的贸易地位和经济实力相比,人民币国际化仍有漫长的路要走。不过,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是具备无限潜力的货币。

展开
收起

市场规模全球第二,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力何在?

李 栋制图(新华社发)

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债券市场共发行债券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余额为1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业内人士指出,疫情冲击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外部影响并没有给中国债券市场带来巨大波动,从总体看,中国债券市场运行平稳、稳中向好。

债市运行平稳防疫添信心

“从一季度的发行和余额保有量来说,中国债券市场不论是增速还是规模都属于比较高的水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金融层面上有效缓解了实体经济受到的资金面压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分析,一季度债券市场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中国的疫情防控相对比较成功,市场恐慌情绪并不严重,所以整个金融市场没有出现太大波动。”曾刚说,“另一方面,央行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各类机构融资,保障市场流动性宽裕。疫情防控政策的得当以及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持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去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违约率一直颇受社会关注。数据显示,防疫期间违约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整体违约风险可控。赵锡军强调,当前应当区分哪些是受非疫情影响而正常淘汰退出市场的企业,哪些是因为疫情而使其流动性受到影响的企业,对于后者应适当给予支持,疏通融资通道,降低违约风险。这一方面能减少投资人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维持企业正常运行。

多位专家建议,随着债券市场余额保有量的增加,要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管理新发行资金,把这些资金切实用在刀刃上。

降低民企和小微融资成本

债券发行规模增加的同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也持续走低。

央行数据显示,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和净融资规模同比明显增加,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情况进一步改善。一季度,公司信用类债券共发行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净融资规模超1.7万亿元,同比多增8000多亿元;发行量与净融资规模均处于历史同期高位。与此同时,一季度民营企业发债约2100亿元,同比增长50%;净融资规模约930亿元,创近三年来新高。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配合,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普遍降费,取消反担保要求,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展期,优先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贴息等。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拓宽渠道。

“民营企业发债同比增长50%,与中央对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这也反映了政策正在落地生效。”曾刚介绍,由于部分小微企业还不具备在债券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能力,可以通过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中小微企业的集合债券,从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债券受境外投资者青睐

中国债券始终受到国际投资者青睐。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增境外法人机构26家,境外机构净增持量为597.0亿元。截至3月末,共有822家境外法人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债规模2.26万亿元人民币。

富时罗素近日公布的3月分类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债券的市场准入等级继续保留在可能从LEVEL1上调至LEVEL2的观察名单。富时罗素同时表示,认可中国监管层为改善中国政府债市场准入而作出的努力。

外资稳定加仓,中国债市魅力何在?

赵锡军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整体向好,相比其他国家更加平稳,是债券市场受青睐的基础。其次,中国金融市场近年来开放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境外投资者投资越来越方便,限制越来越少,是中国债市吸引外资的客观条件。

曾刚指出,中国债市在固定收益率市场上的相对投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收益率水平基本都在零利率左右,许多国家采取了无底线的宽松政策,但中国债券市场离零利率还有一定距离,收益率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因此具有相对投资价值。“如果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利差就构成了投资溢价。”曾刚说,“再加上中国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更好,所以外资坚定地增加持有量,我认为是很正常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展开
收起

外资坚定看好中国债券 5月净增持规模超1119亿元

尽管5月债市大幅调整,人民币债券依旧是外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

中央结算公司最新发布的5月债券托管量数据显示,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托管量大幅增长,5月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面额为21130.72亿元,较4月增加1119.36亿元,同比增长31.20%,相较上年末增长12.58%,是境外机构投资者连续第18个月增持中国债券。

外资天量加仓中国债券

5月外资净增持中国债券规模高达1119.36亿元,而今年前4个月增持总额仅为1152.51亿元。换言之,外资5月加仓中国债券规模,与今年前4个月增持规模相差无几,也创下2017年9月以来外资加仓中国债券的单月最高纪录。

债券市场5月债券通交易数据亦体现出外资对中国债市高涨的热情。债券通有限公司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5月债券通共计成交5824笔、4682亿元人民币,净流入稳定,日均成交26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从债券类型看,除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和同业存单外,地方政府债5月交投较为活跃,月度成交86亿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6.6倍。

债市调整不会影响外资加码

上个月,债市调整明显,表现整体偏弱,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走势。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债市本轮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债券供给量较大以及止盈需求增强等。

最近,不少机构抛出“债牛终结”的观点。5月24日,国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判断,本轮债券牛市已经终结,建议有序撤退。

这是否会影响到外资加码中国债市的意愿?来自外资机构的声音笃定而一致:不会。

“短期价格变动并不会影响外资流入的意愿。”渣打中国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认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市主要是为了资产配置,不受短期市场表现影响。

花旗中国证券服务部负责人蔡美智也认为,大多数境外投资者对于中国债券市场持乐观态度,倾向购买后持有债券直至到期日,短期波动对于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影响不大。

外资坚定看好中国债券

利差优势、对外开放等诸多因素促使外资坚定看好中国债券。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的利差优势进一步被关注。数据显示,4月底以来,中国国债各期限收益率有所回升,中美10年国债利差升至207BP高位。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资本市场部联席总监张劲秋认为,除了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债市开放、国际主要指数纳入中国债券等众所周知的因素外,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及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不断提升等,也是吸引境外投资者的重要因素。

在张劲秋看来,中国的债券收益率变化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债券收益率相关性较低,因此境外投资者在其投资组合中纳入中国债券,也可起到一定的风险分散作用。“此外,做市商制度、功能更全面的交易系统及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交易规则,都凸显人民币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

展望后市,张劲秋认为,中短期来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美债等传统金融资产吸引力的下降,中国债券将持续吸引境外投资者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长期来看,中国债市的对外开放还在不断推进。可以预见,海纳百川的中国债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将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在全球投资者投资组合中占据的比重也将越来越高。

展开
收起

赎回1.6万亿美元中国债券?美国又有人给特朗普制衡北京出损招,专家驳斥:无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博雅琪 侯佳欣】美国又要拿“中国百年债券”说事儿?

“有百年历史的1.6万亿美元中国债券,为特朗普提供了制衡北京的独特手段。”美国福克斯商业新闻网5月14日用了这样一个耸动的标题,又给特朗普政府在新冠疫情背景下追责中国出了个“损招”:报道称,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ABF)希望特朗普政府帮其“赎回”其持有的近1.6万亿百年中国债券。不过,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梁淑英今天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对此表示,这些债券早已成为过去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据福克斯商业新闻网介绍,这批债券由“中华民国”发行,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但到1938年,“中华民国”就不再履约。

而今,美国又有人打起了这批债券的主意。据报道,ABF主席约娜·比安科称,她已将“赎回”债券的想法告知了特朗普,而后者是一位“信守承诺”的总统。据比安科描述,特朗普曾当着自己的面说,他会做这笔交易,让中国“承担责任”。报道还宣称,在比安科看来,让中国偿还债务“不是一种惩罚”,而是在遵循国际金融界的基本准则。

这并不是比安科首次提出这样的想法。2019年,包括比安科在内的一些持有旧政府发行的过期债券的债权人向特朗普建议,把旧中国债券作为两国经济纠纷中的一个筹码,要求中国偿还1949年之前的政府债务。

而特朗普政府对此似乎并非不感兴趣。去年8月,彭博社一篇题为“特朗普有关贸易战的新工具可能是(利用)古老的中国债务”的报道曾称,特朗普政府正在研究一种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景,即赎回美国人手里持有的“中国百年债券”。

不过彭博社当时的报道就援引熟悉美国财政部的人士说,美国财政部对中国债券进行了研究,但认为关于AFB包括将这些债券先卖给美国政府,再让其与中国进行交易等建议在法律上并不可行。

去年没成,今年又打主意?这些所谓的“百年债券”在今天是否依然有效?

就上述问题,环球网记者今天采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梁淑英。梁淑英表示,这些债券早已成为过去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法律约束力。对于“中华民国”以及之前清政府所发行的、在别国强迫下,有损中国利益的债券,中国一向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恶债不予继承;二是我国享有主权豁免。

梁淑英介绍,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就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清理了包括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在内的旧政府的对外债务,对于合法、合理、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债务根据情况予以继承;对那些恶债一律不予继承。

梁淑英还提到,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向美国当地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国际法及美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美国法院不应受理此种诉讼,因为这些债券发行时,中国在美国的法院是享有绝对豁免权的;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这些债券属于恶债范围。

梁淑英指出,这类的案件在美国至少有4到5件可查,轰动世界的第一例是“湖广铁路债券案”。1979年,美国公民杰克逊等9人持有中国清政府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诉讼至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要求中国政府偿还本金及相关诉讼费。结果,1984年,该法院驳回原告起诉。后经原告上诉,美国最高法院于1987年作出裁定,驳回原告上诉,此案终结。

其后还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起类似债券案,原告要求中国偿还,但获悉“湖广铁路债券案”判决后,主动撤诉。1988年,卡尔·马克思的债券诉讼也被纽约联邦法院驳回。2005年,美国公民莫里斯在纽约南区联邦法院提起因持有债券起诉中国的案件,但经过两年多的审判,最终还是被驳回诉求。

梁淑英对环球网表示,上述所有持有中国旧政府债券的人的诉讼均已被驳回,因此,美国债券持有人基金会想用他们持有的中国旧政府的恶意债券,企图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是痴心妄想,也会遭到惨败。

既然以往有过类似的案例,基本上也都无疾而终,又为何要在此时重提所谓“百年债券”?

关于这一问题,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表示,新冠疫情对美国的打击非常严重,以往没有人理会的问题此时又再度沉渣泛起。随着疫情加深,美国在涉华问题上邪招、昏招叠出,只要能够用来抹黑中国,美国一些媒体及政客就拿过来利用一把,这反映出美国国内在涉华议题上的氛围非常不正常。

李海东表示,一些人利用所谓的“百年债券”来要钱的举动是非常可笑的,不论是政治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
收起

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08万亿元人民币 居世界第二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天(3日)发布数据: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约2.6万亿元,2017年以来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目前,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占我国债券总量的比重为2.4%,持有国债规模占比达9%。

2010年,人民银行先后准许境外三类机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16年,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境外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投资产品。2017年7月,“债券通”适时启动,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通,使国际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一点接入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类型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与原有的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总台央视记者 董彬)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
收起

中国债券受欢迎,规模90万亿跃居世界第二,220亿美债几乎没人买

全球还处在卫生安全问题的快速扩张周期,经济活动持续低迷,美联储无节制地大水漫灌,将美国的债务危机向世界各国转移,国际货币体系将面临严重的冲击,不仅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在想办法救市。

西方媒体称,亚投行拟于6月上旬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50亿元人民币熊猫债,三年期固定利息。如果消息属实,这无疑代表着人民币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所谓的熊猫债指境外和多边金融机构等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特称,相关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熊猫债总额为73亿元,累计金额达3894.7亿元。而3月份是病毒在全球蔓延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但熊猫债却在这一时间段的市场里表现优异,可见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看好。

今年的第一季度,是美国金融业不愿面对的一段时间,但反观中国却在这一季度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第一季度,共有822家境外法人机构投资者增持中债,规模达 2.26万亿元。在美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下,中国债券成了投资者们规避风险的港湾。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经以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规模,领先了亚洲发达国家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

在人民币迸发出无限潜力的现阶段,美债却遭遇了嫌弃。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额度数据显示,在今年3月,34个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和地区中,有28个都抛售了持有的美债,被抛售的美债总规模达到了2257亿美元,创下了新纪录。其中因为最近国际油价暴跌,石油美元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所以沙特减持幅度最大,为253亿美元,再则就是美联储大放水,多国受美元影响汇率大跌,外汇储备大降,印度抛售了210亿美元,作为美债第二债主的中国,当月也减持107亿美元美债。总的来说,就是世界各国对于美国短期经济的前景普遍不看好。

鉴于美国迟迟没有控制住病毒,所以3月消极市场态势继续蔓延到了4月,美国的关键数据再创新低,"负利率"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很可能选择这一方案。美国近期又拍卖了220亿美元的30年期美债,但认购率低到几乎无人问津,再加上不断有债权国抛售美债,美债的吸引力将不断减少,这也预示着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正被动摇。

展开
收起

央行: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 位居世界第二

原标题:央行: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 位居世界第二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央行3日发布消息称,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持续提升债券市场深度广度,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和评级、税收等配套制度安排,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更好满足其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高质量深化市场开放发展。

从数据上来看,央行表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约2.6万亿元,2017年以来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目前,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占我国债券总量的比重为2.4%,持有国债规模占比达9%。

央行介绍,2010年,人民银行先后准许境外三类机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16年,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境外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投资产品。2017年7月,“债券通”适时启动,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通,使国际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一点接入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类型债券,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与原有的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展开
收起

无惧债市调整,外资加码布局中国债券,规模达2.6万亿,最爱国债!专家:增持势头还会延续

每经记者:李玉雯 每经编辑:易启江

疫情之下,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外资正不断加码增持中国债券。

即便近几个月国内债市出现回调,但外资入场热情并未削减。

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的统计月报,今年二季度,外资在中国债市净增持约2500亿元。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约2.6万亿元,2017年以来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

东方金诚国际团队负责人常征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重返零利率水平,全球负收益率国债比重再度抬头。而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中国国债收益率相较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相对优势,也比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更为稳定。因此,疫情期间中国债市价值洼地特征进一步凸显,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上升。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金融市场避险情绪难以回归常态,中国债市将继续成为国际投资者配置资产的重要选择。短期内除非资金大幅撤离新兴市场,否则外资机构增持中国债券的势头还会延续”,常征告诉记者。

外资国债托管余额达1.5万亿元

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实力持续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计价、交易、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球范围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迅速增加,金融中心的国际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潘功胜提到,国际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已达到6.4万亿元,并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资产近年来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

从投资债券的品种来看,国债依旧是境外机构颇为青睐的主要券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债登统计的境外机构债券托管规模为2.2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1.5万亿元,占外资债券持仓余额的68%。其次是政金债,托管余额约6400亿元,占比约30%。

东方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斐韵在研报中指出,从期限上看,2019年以来,外资持债期限从中短期切换至中长期。目前,7-10年的债券最具吸引力,约占月交易量的44%,其次是3-5年期限的债券,约占月交易量的16%,3年以下债券的月交易量占比从年初的60%下降至34%左右。

常征指出,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爆发并在全球持续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投资者避险情绪浓重。目前海外诸多市场疫情仍在加速扩散,而中国疫情防控局面逐渐转好,海内外疫情周期错位的事实,叠加中国经济金融的内生韧性得到进一步认可,促使人民币债券成为全球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选项,受到境外市场参与者追捧。

常征进一步表示,疫情爆发后,美联储紧急将政策利率大幅下调150个基点,重返零利率水平,全球负收益率国债比重再度抬头。而这段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中国国债收益率相较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相对优势,疫情期间中国债市价值洼地特征进一步凸显。

以10年期国债为例,目前我国10年国债收益率在2.9%左右,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仅0.7%左右,中美10年国债的利差超过200BP,处于历史高位。

债市成为金融对外开放重要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债受到外资青睐的背后,不仅在于其拥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债市开放红利的释放。在国际机构日益广泛的认可下,外资进入中国债市的步伐显著加快。

2017年7月,“债券通”正式落地,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通,使国际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一点接入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类型债券。债券通与原有的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债券通境外投资者数量突破2000家,较2017年7月增长约14倍;日均交易量达211亿元人民币。

2018年11月,境外投资者再迎利好。财政部发布通知,自2018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11月6日止,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

2019年4月起,彭博正式逐步把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金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I),将在20个月内逐步调整完成,预计于今年11月左右完成。这是中国债券首次纳入国际主流债券指数。东方证券研究所指出,目前跟踪BBGAI指数的资产管理规模近2万亿美元,以此计算,预计将为中国债市带来1000-12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流入。

今年2月,9只流动性较高的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包括取消QFII和R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取消托管人数量限制等;资金汇出手续大幅简化,允许合格投资者自主选择汇入资金币种和时机。

常征表示,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内债市持续简化管理及便利操作流程,外资入市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债市的配置意愿料将持续走高。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市场,外资配置比重仍然明显偏低。预计在中国债市迎来海外资金规模扩大的同时,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仅数量将稳步增长,投资者类型也将更加多元化,从而加速债市开放步伐,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常征告诉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

展开
收起

外资“爆买”中国债券创历史新高

来源:经济日报

根据中债登、上清所发布的统计月报,5月,外资在中国债市净增持1145.94亿元,单月净增持额度打败了2018年6月的110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外资持有总量达到了24260.29亿元,在债市中的占比达到2.61%,这也刷新了历史纪录。

债券通的月度数据也表明,外资5月买债情绪高涨,当月成交5824笔、4682亿元,日均成交26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截至5月末,外资已经连续18个月增持中国债券。今年以来,外资加仓中国债券势头不改。在1月净买入中国债券的基础上,今年2月28日起,9只中国国债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当月,外资净买入量大增。外资增持节奏在3月略有放缓,随后继续买入,并于5月创下历史新高。

对此,景顺亚洲信用研究主管胡奕认为,驱动境外投资者增加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益率。中国债券的收益率和主要发达国家收益率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目前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约为215个基点,这是过去10年来的高位。同时,中国境内债券和全球主要的利率债和信用债市场呈现出比较低的相关性,这就意味着将中国债券加入组合当中有助于投资组合的多元化和风险分散;二是中国债券进入了全球主要的债券指数。这进一步提高了国际投资者的投资动力,中国较好较快地控制了疫情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在今年3月份全球市场抛售的过程当中,境内信用债市场在疫情高峰期的表现远优于全球主要信用债市场。

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规模全球第二,超过160万亿元,已被纳入多个主流国际指数。国际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已达到6.4万亿元,并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资产近年来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

近期,我国整合债券市场投资渠道,取消QFII、RQFII额度管理,扩大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试点,监管机构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都是扩大在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基本上每年都在增加投资中国国债的比例。” 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表示,疫情以来,中国国债的表现对比其他国家的资产来说比较平稳,也会吸引很多新兴市场的基金和发达市场的基金来投资中国国债。

5月,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主体的吸引力也在增强。数据显示,5月份,新增1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8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450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548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170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我们的研究显示,全球的新兴市场资金流入中国市场每年都在复合增长,可以看到很多投资者对中国国债有很大兴趣。” 黄嘉诚表示。

不仅是国债,境外投资者对中国信用债的兴趣也在上升,且投资标的信用评级水平趋于下沉。黄嘉诚认为,境外基金对中国债券的投资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的标的是利率债;第二个阶段开始看城投债、信用债等相对比较稳健、3A和2A+评级的信用债;第三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外资可能会投2A、2A-评级的债券。“很多外资对信用债非常感兴趣,已经在慢慢在增加投资。” 黄嘉诚表示。

“我们对于中国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每年吸纳接近千亿美元的债券和股市流入的判断没有变化。”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现在海外投资人对中国债市非常感兴趣,全球拥抱零利率、负利率和量化宽松情况下,中国主权资产——国债还是体现出了比较强的回报性。

邢自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市场改革和本币市场的做大做深要纳入快车道,如收益率曲线的建立,长端的国债发行要增加供给等,又如需要增加一些风险对冲工具,包括利率掉期等。这都有利于做深做大人民币资产市场,最终增强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外资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展开
收起

央行: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08万亿元人民币 居世界第二

中新网7月3日电 “债券通”开通三周年之际,央行微信公众号7月3日刊文称,2017年7月,“债券通”适时启动,与原有的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

资料图:中国人民银行。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央行指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原则,积极稳妥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对外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2010年,人民银行先后准许境外三类机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16年,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境外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的投资产品。

2017年7月,“债券通”适时启动,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通,使国际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一点接入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所有类型债券,是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与原有的直接入市及QFII、RQFII等多种渠道并存的开放模式互为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余额为108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近900家境外法人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约2.6万亿元,2017年以来每年以近40%的速度增长。目前,境外机构持债规模占中国债券总量的比重为2.4%,持有国债规模占比达9%。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持续提升债券市场深度广度,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和评级、税收等配套制度安排,进一步提高国际投资者入市便利度,更好满足其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高质量深化市场开放发展。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