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总是带给人心灵上的给予,丹麦艺术家伯莎·韦格曼(Bertha Wegmann)的油画作品可以给你的心灵开了一扇窗。伯莎·韦格曼1846年出生于丹麦,在她80岁的人生旅行中,绘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永远让世人想起这样一位艺术家的存在。
▼伯莎·韦格曼的家境贫寒从小虽然喜欢画画,但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直到19岁那一年一位艺术家来到了她的身边,因为艺术家看到伯莎·韦格曼的绘画作品觉得她非常具有艺术天分,于是找到她,想问伯莎·韦格曼是否愿意做自己的学生。这份迟来的欣喜就这样来了,伯莎·韦格曼太喜欢画画了,因为家中的条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艺术家从基本功开始教她学习,经过努力和天分,她成为一名真正的丹麦艺术家。最后伯莎·韦格曼成为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位女教授。
▼命运就是这样,它为伯莎·韦格曼关上了一扇门,又开了一扇窗,只要努力和坚持,梦想终究有实现的那一天。伯莎·韦格曼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相继绘画了许多优秀作品,以窗前和窗外的风景作品居多。可能在伯莎·韦格曼的心理,这扇艺术之窗改变了她的一生的命运。
▼伯莎·韦格曼的油画作品带给人的感觉极其温柔,所有色彩运用的相当柔和,艺术作品反映的也是艺术家的内心。伯莎·韦格曼在生活中就应该是一位柔和且有耐心的老师,在她的作品用无处不在的细腻表现生活的所有,如窗前的花束、窗前的软包、窗前的植物、窗前的座椅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映衬窗外的风景也格外具有魅力。有人说伯莎·韦格曼在画人生,感觉到现实的美好,才更加珍惜眼前的魅力,用画笔将它们记录下来,永远不会忘记。伯莎·韦格曼绘画的是自然场景也是自己心中的美好场景。
▼在伯莎·韦格曼的油画作品中,色彩、风景以她自身的情感相映衬,将自己感动的同时也感动了他人。她的作品似乎颠覆了写实和写意的感触。她的作品更贴近人的内心,你可以走进她的作品,如同走进她的心房,一切美好都在等待着你去探索,如那扇美丽的心灵之窗。
▼在伯莎·韦格曼的油画作品中鲜明地表达了“美”的定义,将审美的意义和形式都更走心,追求“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油画语言。有时候真的很难将审美提升到感悟的范畴。在伯莎·韦格曼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得到“以心构境,以意造型,形神兼备,浑然天成”这么用心的作品,一样可以被观众体会得到这样的意境之美,出于本心。
小编向艺术家们致敬。
欢迎您关注,欢迎您留言和点赞,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增长知识。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于1754年,位于哥本哈根市。在丹麦的高等教育机构当中,只有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校能将艺术实践、理论教育和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讲授。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因此而多种多样,从理论到技能应有尽有。学校的教学形式也很富于变化,既有单独的学生和导师的讨论,也有大范围的基本训练和理论学习的参与,学生的艺术创作构成了教学的基本。
丹麦院校优势: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校是世界闻名的,擅长发展艺术家天赋,如果用每个学生的个人作品座位评判标准的话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校绝对是是业界水平的最高代表,学校是拥有超过250的历史的教育和研究院校。近几年,国际上排名前列的前卫艺术家(如卡帕斯大卫弗里德里希、欧拉夫伊利亚森等)都曾经在学校接受过训练或者是座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
现如今,学校的美术学院拥有200个学生和50个教职工,其中有22个是艺术家或者是学术教员。艺术教育是由一大群由教授和学者组成的教委会在管理的,教委会的教员大多都是活跃于视觉艺术展览的艺术家,他们中很多都有着国际背景。此外,从国内外来到学校的大量的艺术家和学术专家都会在学校举办讲座、成立工作室、访问各大工作室。他们的出现为学院注射了越来越多的非丹麦裔背景文化知识。
在艺术学院,为了他们所学的课程和知识,学生尽可能多地被要求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人和学术成就都是老师们所期待的。
一、学科
1.艺术学院有八个学院,分别是:
Charlottenborg雕塑学院、Frederiksholms Kanal雕塑学院、绘画学院1、绘画学院2、3维空间学院、图形学院、实践基础传媒专业以及艺术传媒学院、理论和通信学院;
2.本科:空间艺术传媒专业、绘画、雕塑;
3.研究生:油画、艺术理论。
二、申请要求
与中国相比,丹麦的教育体系有许多不同点,除了课程和教学方法外,就其体系和学校的种类、名称而言能弄得很明白是不容易的事。在丹麦,中国留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丹麦教育体系不了解是原因之一。所以建议在确定要去丹麦留学之前先弄清楚他的一些教育体系,免得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丹麦的大学或学院的新学期开学通常是每年8月初(秋季开学)。
丹麦留学定位
想了解自己的GPA、雅思成绩是否能申请哪些丹麦院校,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 (小程序如下)进行定位评估。
使用方法:把你的基本情况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院校背景基本信息输入到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到了丹麦哪些院校,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坐落在丹麦哥本哈根弗雷登斯堡(Fredensborg,Copenhagen,Denmark)以北35公里的厄勒海峡(Oresund)西岸,它是丹麦(Denmark)游客游览最多的艺术博物馆。
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丹麦西兰岛北部的沿海地区的一座古老公园中,除了开阔的占地面积,还有海峡对岸的瑞典风光。 博物馆中收藏并展出了很多全球艺术家创作的精致优美的现代艺术品,他们包括Arp, Francis Bacon, Calder, Dubuffet, Max Ernst, Sam Francis, Giacometti, Kiefer, Henry Moore, Picasso, Rauschenberg和Warhol。
每年,路易斯安娜博物馆都会举办6-8场现代和当代艺术展,而作者来自现代艺术大师或者新锐国际艺术家。 如查询个人艺术展或集体艺术展,可参考博物馆的展品目录:路易斯安那系列展目录或特展目录。
路易斯安娜不仅是一座现代和当代艺术展览馆,它更诠释了艺术、建筑和风景之间相互帮衬的艺术。公园是现代雕塑品最理想的展示平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建于1958-1998年间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它成为二十世纪艺术展最迷人的背景。
轻松的氛围,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艺术、影视和音乐等不同主题的轮展,儿童展馆,室内和室外咖啡餐饮区,纪念品商店还有店中的大量书籍、艺术品仿制品、绘画作品、海报、明信片、设计和经典CD —— 所有这些让路易斯安娜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游览的博物馆。
来到这里不用急着观赏艺术作品,因为室外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艺术,大师的艺术品融于其中,与自然共呼吸,让观赏者感觉特别美好。
19世纪90年代初,审美观念促进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装饰艺术的新发展,这建立在对本土民间传统的欣赏的基础上,他们创造了具有自己国家明显特色的风格,他们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寻求,毫无疑问是一种创造性的而非历史主义的时间,既精挑细选,又兼容并包,促使这个地区的国家本土设计活动的发展,使它们一同加入呼吁视觉艺术的统一与平等以及发扬其文化意义的国际性运动。
丹麦装饰艺术中心也出现了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的手法,如乔治·杰生设计的银质咖啡器具,每一个杯子和水壶的盖子都装饰有弯曲的茎蔓,如同一朵闭合花朵的花瓣,弯曲的象牙把手和突起的插嘴,赋予整个设计一种有机的品
民间传统是19世纪晚期装饰艺术家的丰富资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艺术都体现了这一点,民族传统和民族主义把纯艺术与应用艺术联系在了一起,民间传统还有助于人们在世纪之交获得民族认同感,以及实现国家的自给自足。前工业时代的社会对民间传统和乡土情怀的兴趣,与日益竞争化、商业化、国际化的现代经济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参与到了工业生产中。
乔治·杰生(Georg Jensen,1866-1935)
乔治·杰生是铁匠的儿子,1866年出生在哥本哈根以的Raadvad,在这里渡过他的快乐童年。杰生于1935年去世。去世时,纽约的Herald Tribune把他称作“三百年内最伟大的银匠”。
杰生14岁开始金匠学徒生涯,工作之余学习雕塑,想成为雕塑家。学徒师满后,杰生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892年毕业。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收获者》现在皇家瓷器厂总部。1900年,杰生得到美术学院的奖学金,开始为期4年的意大利和法国游学。四年的游历和学习,使杰生的设计和制作理念有了突破和创新,决心将银器的艺术性应用到日常用品。1904年,他回国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银器制作工坊。他遵循实用性和美感兼具的设计理念,把丹麦传统装饰艺术元素和新的制作工艺和设计结合,给古老银器以新的活力。
杰生的设计很快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910年和1935年获得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金奖、1915年获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1925年获得巴黎万国博览会金奖、1929年获得巴塞罗那万国博览会金奖。1918年和1924年,杰生的饰品先后被封为瑞典和丹麦王室御用饰品。Jensen去世后,工坊坚持他的设计思想和风格经营至今,使Georg Jensen成为欧洲以设计高雅著称的银器顶级品牌。
Georg Jensen银器制造厂已经拥有94年的历史,是由丹麦银匠Georg Jensen1904年在哥本哈根创建的。他生于1866年,父亲是Raadvad刀具制造厂的一名磨工,这座工厂坐落在风景美丽的哥本哈根郊区。该工厂周围的树林诱发了这个年轻人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对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6年当他60岁的时候,他回忆了快乐童年生活中的这片树林:Raadvad是人间的天堂,是一片最可爱的树林,有神奇的橡树和山毛榉,还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的水分成两支流过远方低处的草地和灌木丛。那里在日落后总聚着大群的牛,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哞哞叫声…… 少年的Jensen在Raadvad刀具厂当学徒,很快人们就发现他应该去从事更有艺术性的职业。于是他给一名珠宝匠人当学徒,业余时间他用陶土做雕塑,他的内心充满了想当一名雕塑家的愿望。
结束了珠宝工匠的学徒生涯后,他于1887年进入皇家艺术学院,并于1892年毕业,成为一个雕塑家。他的雕塑和陶器赢得了人们的注意和喜爱。1900年,他到法国和意大利旅居了4年,这次经历使他产生了新的想法,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1904年,在Jensen38岁的时候,他带着对塑雕造型艺术的热爱,和对意大利、法国和欧洲许多民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心得回到了丹麦,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银器制作工作间。在这个工作间里,Jensen把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努力去复活银器艺术。他千方百计地把丹麦的装饰艺术传统和艺术概念重新复活起来。要知道,20世纪初的欧洲已经不是传统的银器艺术天堂了,大工业文化已经席卷欧洲和美洲,甚至东亚。一切艺术文化都带着简洁、力度和革新的新奇味道。传统的银雕技艺和花草的纹饰,在现代人眼中多多少少象是一堆古董。但是,Jensen不一样,他首先是精通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又熟悉各民族,尤其是丹麦最精良的传统文化,还有他与生养他的大自然息息相通。他说过“当看着一片草叶或一个孩子时,灵感就会涌现。灵感必须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想要爆发出来的力量。”不论是做什么主题的造型,唯有这想要“爆发出来的力量”才能引导真正的艺术出现。
在Jensen的工作间里,至今还写着他的座右铭:“不要跟随潮流,但是如果你想在奋斗中保持年轻,就要遵循现在的一切。”Jensen所做的一切,不是复古,不是古代艺术的翻版,而是在前人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所以Georg Jensen银器制作工作间能不断以制作精良、典雅卓绝的制品而享誉欧洲。到1935年,老Georg Jensen去世时,那小小制作间已经发展成了国际级企业。
现在的Georg Jensen公司属皇家斯堪的纳维亚集团,但企业的职工们仍遵循老Jensen的传统精神,在这里,尊重工艺的精神依然流传不辍。Georg Jensen在世时建立、订定的制作标准仍在执行。工匠一般都是坐在一些宽敞光亮而几乎万籁无声的房间内专心致志埋首工作。房内周围摆放各式保养良好的工具,每一种都有其特别作用,也象征物主的身份地位。这些工具通常是由工匠本人亲自制造,伴随主人工作一生,直至有人继承衣钵后,再流传至下一代。
厂内的工作台世代相传,已经磨得十分光滑。银器经过无数次轻力锤打,落点准确。Georg Jensen厂内人人忙于工作,到过厂内参观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在厂内工作的人大部分是工艺精湛的名师,以打制银器为终身事业。整个工场内弥漫一片愉快的气氛,但人人全神贯注地埋首工作,施展其看家本领制成精美的银器,他们的成品纯属个人工作的成果,灌注了银匠本人的浓厚感情,并引以自豪。打制一件银器每每需时数天或数星期方可完成。每当一件作品完成,每一位银器工匠都会兴奋莫名,犹如一个父亲眼看着孩子呱呱坠地,喜不自胜,它们永远都长留在银器匠的回忆中。像这样凝聚着工匠们心血的艺术品怎会不具备永久的艺术生命呢。
自1935年,老Jensen去世之后,他的传人们在Georg Jensen公司里继续开拓他的白银世界。1994年,为了纪念老Jensen,设在世界各地的Georg Jensen店纷纷展出公司成立90周年的银雕代表作品。以纪念这位蜚声世界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1】(美)大卫·瑞兹曼. 现代设计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夫也. 外国现代设计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和平. 世界现代设计史.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Peter Ravn
彼得·拉文(Peter Ravn)拥有哥本哈根皇家丹麦美术学院的建筑和设计硕士学位,并曾在纽约的雪城大学和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学习。
在从事油画创作之前,他是丹麦设计和音乐领域的中心人物,从事设计和视觉识别方面的工作,担任唱片封面和海报设计师以及音乐录影带的导演。
他身处一连串丹麦唱片行列的背后,也是斯堪的纳维亚音乐录影带的先驱。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他为斯堪的纳维亚摇滚乐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开发了具有开创性和视觉效果的作品。
在1990年代,Ravn是时装项目DEMOCRATS的建筑师,该项目的特色是带有概念图形设计的T恤,上面印有哲学和经常引起争议的口号。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它在每个人心里,引领着我们去爱,去怜悯这个世界。
2018年3月,随着深圳各中小学陆续开学,丹麦北欧皇家摄影学院携手深圳光影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再度走进各个学校,参与深圳市政府的“四点半课堂”项目,为摄影社团的青少年提供系统的摄影及视觉艺术培训,提高孩子对美的感受、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前,北欧皇家摄影学院与光影国际已经在深圳梅沙书院、南山外国语高新校区、西丽二小、滨河中学等学校开展了青少年摄影培训工作。
此外,北欧皇家摄影学院联合光影国际艺术计划在2018年暑期推出前往英国的青少年摄影艺术国际游学项目。与英国大学合作,通过主题项目摄影教学实践、综合素质训练等形式带领孩子们进入全新的视觉艺术领域。
关于“四点半课堂”
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四点半课堂”,在全市确定100所中小学校进行“四点半课堂”试点。经过2016年和2017年试点学校的扩充,试点“四点半课堂”的学校增加到320所。“四点半课堂”填补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空缺,较好地整合了社会各种资源,通过开展学生课外作业辅导、各类兴趣类活动、能力提升活动等为孩子们打造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增长知识的乐园。
北欧皇家摄影学院丁寰宇老师在万科梅沙书院授课
北欧皇家摄影学院阚丹妮老师在滨河中学授课
北欧皇家摄影学院张玉桦老师在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分部)授课
hello,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呐,周六[不是一姐的大姐大]给大伙介绍一位的丹麦艺术家,huskmitnavn。
别看到艺术家这两个字就想到啥深不可测,看不懂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就是脑洞特别大。他在一张A4纸上通过剪裁、折叠、角度变换的技巧,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作品。
多跟小孩子创作这样的画作,可以开发他们的空间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可以放心大胆地试一试。
1、好怕怕,遇上巨人了。
2、发生了什么,别走我的下半身!
3、船上的特朗普和他的拥护者们,有意思。
4、妈呀,好大一只老鼠!
5、小裁缝在缝衣服。
6、噢,天啊,我够不着纸巾,谁来帮帮我?
7、海狮从冰窟窿里冒出来了。
8、可爱的海洋生物。
9、遭了,鲨鱼要咬我……的手指。
10、这孩子是在看恐怖故事吧,幽灵都出来了。
11、可恶的凶狠海盗。
12、我要掉下去了。
13、没有人跟我玩跷跷板。
14、哥听得不是歌,听的是寂寞的难过。
15、小心浴室里有凶手要谋杀你。
16、清凉的溪水会让你心情舒畅。
17、大力金刚,谁玩过的举手!
18、虫子要成为了鸟儿的腹中餐了。
19、来,我们一起打网球吧。
20、书虫真的喜欢啃书呢。
21、跳高运动员,加油。
22、悬崖边上悬挂着一个男子,“救命!help!”。
23、快逃!坦克来了!自由自有武力压迫。
脑子越用越灵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一张纸上的画也可以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发挥想象力,你就能创造出一部活灵活现的动画片了。觉得难的话,就跟孩子一起模仿,熟悉了再进行创作,也是一件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文|大雨798
克里斯托弗·威廉·埃克斯伯格(Christoffer Wilhelm Eckersberg 1783 - 1853年),丹麦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家,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 -1867年)同处一个时代,他比安格尔大3岁,二人曾在巴黎相识并成为好友。
《站在镜子前的女人》1841年埃克斯伯格1783年出生于石勒苏益格公国(现丹麦日德兰南部)的布拉克罗格,他的父亲亨里克·维尔赫尔姆·埃克斯伯格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兼木匠。埃克斯伯格为丹麦绘画黄金时代的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故被称为丹麦绘画之父。
《彩虹如帆》1836年他14岁起跟随老师杰斯·耶森学习绘画,到17岁时,他的花卉、肖像、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在艺术家约翰·雅各布·杰森的指导下,埃克斯伯格抱定了考入哥本哈根皇家丹麦艺术学院的理想,逐梦自己的艺术世界。
《贝拉和汉娜》1836年筑梦哥本哈根(1803-1810)
1803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凑齐路费的埃克斯伯格前往梦寐以求的哥本哈根,参加丹麦艺术学院的面试,考官们认真审视过他的绘画作品后赞叹不已,不但将他破格录取而且免除了他的所有学费。
《克伦堡城堡北面的景色》在学院的6年,埃克斯伯格刻苦学习,不断精进,在1809年被授予学校绘画金奖并获得前往欧洲旅行及罗马进修的奖学金。
1809年,埃克斯伯格受丹麦国王的委托绘制波罗的海丹麦曼岛的风景画,其中一幅《曼岛悬崖》,是当地的著名景点,位于岛的东海岸,被称为“粉笔悬崖”,这里吸引的游客大约占到了丹麦游客的四分之一,这里也是十九世纪艺术家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曼岛悬崖》1809年画面背景中的白色石灰石高峰,当时有102米,不幸的是,这个曼岛引以为豪的自然奇观已永远定格在画家的作品中,在1998年1月,由于山脚下方的海岸受到海水的不断侵蚀,整座石灰岩山峰倾倒入海中而不复存在。埃克斯伯格在画中的前景描绘了三个游客,一个女性在恐惧中从悬崖边沿转身,而她的男性朋友似乎在劝说她一起领略这一威耸的奇观,画面颇具瞬间的幽默感。
《曼岛悬崖》局部放大1809年在埃斯克伯格完成了曼岛风景油画的创作之后,便计划开始他的欧洲之行。离开丹麦之前,在1810年7月1日办理了与妻子克里斯蒂娜·丽贝卡·海辛的结婚手续,也许是为了解决他俩已经两岁的儿子埃林·埃克斯伯格的身份问题,仅此而已。
《路易丝·克里斯蒂娜肖像》逐梦艺术之都巴黎与罗马(1810-1816)
1810年,来到巴黎的埃斯克伯格接触到众多艺术家的画作,令他大开眼界。当时的法国绘画与他的丹麦老师所教授的风格完全不同,这里的画作,更注重光影明暗的表现,而且造型与轮廓更加确切、清晰。令他更加兴奋的是,他有幸得到当时法国的艺术明星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指导,并获邀在其画室进修。在这里他学到了如何更好地描绘人体,这使埃斯克伯格的历史题材绘画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穿拖鞋的裸女》 1843年埃斯克伯格在巴黎的三年时间,还学习了人体绘画艺术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他在1811年7月写给丹麦皇家学院艺术专业教授约翰·弗雷德里克·克莱门斯(Johan Frederik Clemens)的一封信,了解到这一点。他在信里描述了他在巴黎的生活:
“…… 我和几位德国画家一起在这里开办了一所学院,我们像这里常见的那样,开设了男、女人体模特的写生课,这使我能够认真研究自己用于绘画的人物……”
1813年6月,埃斯克伯格离开巴黎, 7月到达罗马。他找到朋友丹麦雕塑家贝特尔·托瓦尔森(Bertel Thorvaldsen)的画室,在那里租了一个房间,继续自己的绘画创作,在这里完成了他1812年接受犹太画商的定制画作《穿越红海后,休息中的以色列人》。从这幅画作可以看出埃斯克伯格对风景的偏爱,在风景中展示历史故事,也是人们喜爱他画作的原因之一。
《穿越红海后,休息中的以色列人》1814罗马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众多年轻的艺术家从欧洲各地怀揣梦想而来,汇集在艺术之城,与志同道合的画家们聚在一起,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交流艺术观点的机会。许多人渴望摆脱学院派的束缚,去拓展自己的绘画风格,而这里具有他们尝试新的艺术观念的良好氛围,后来成为新古典主义巨匠的安格尔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通往罗马阿拉科利圣母教堂的大理石台阶埃斯克伯格在罗马创作了不少他此生的重要作品。这幅《大理石台阶通向罗马阿拉科的圣玛丽亚教堂》是在1816年创作完成,有趣的是,我们在画中看到的街景,实际上遗漏了位于教堂左侧山顶上的米开朗基罗宫,兴许画家是希望天空显得更空旷深远一些吧。
素描下面这幅《从竞技场第三层西北方向的三个拱门看到的景色》是埃斯克伯格在罗马竞技场的第三层高处架起画架,从整个建筑的三个拱门看到的整个城市。远处城市的背景细节是如此精确,看一下这幅画的前景和他精确描绘出的远处景致。
从竞技场第三层西北方向的三个拱门看到作品涵盖了许多景观作品所没有的全面性,它的最大特点是他使罗马斗兽场的三个拱门充当了远处城市景观的相框。埃斯克伯格的绘画有时被称为“美丽的谎言”,是因为如果我们站在中央拱门的前面,那么我们根本看不到通过其他两个拱门描绘的罗马市的景色。要看到这些画中的视角,我们必须向左或向右移动方才能看到所有的远景。
《克伦堡的旗帜》1829年梦圆哥本哈根(1816-1853)
1816年5月,埃斯克伯格离开了罗马,在回家的路上,他在德累斯顿停留,并与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会面。8月回到哥本哈根。实至名归的的杰出画家,很快就接到了为国王的宝座旁绘制四幅大型作品的邀请。
《拒绝阿道夫公爵成为丹麦国王》1821年1817年10月,埃斯克伯格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会员。这使得他可以申请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职位。埃斯克伯格到欧洲旅行时,曾得到了许多友人的资助,回国后,他决定通过绘制家庭肖像来回报他们的慷慨。
《贝拉和汉娜》1836年孟德尔·莱文·纳森逊是最慷慨的捐助者之一,他十二岁时作为贫穷的犹太移民到达哥本哈根。纳森逊从小就开始从事商业活动,逐步奋斗成为富有的丹麦商人和经济学家。
《孟德尔·莱文·纳森逊肖像》《孟德尔·莱文·纳森逊家族》1818年1833年,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开设了人体绘画教学。在这之前学院只准允许使用男性人体模特。埃斯克伯格说服了学院管理层允许使用女模特,这一决定推动了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人体教学的发展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他在巴黎受到雅克·路易斯·大卫教学新理念影响的结果。在这一年之后,埃斯克伯格创作出了更多的女性人体油画名作。
《孟德尔·莱文·纳森逊家族》素描初稿由于丹麦所处的地理位置,东靠波罗的海,西濒北海,北面是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厄勒海峡。也因此埃斯克伯格创作了许多有关海的美丽画作。
《海上巡洋舰》其中一幅具有航海主题,但没有船的画作,题为《水手告别女友》,于1840年完成。
《水手告别女友》1840年他在1840年6月25 日的日记中记录了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1840年,他写道:
“完成了一幅描绘水手离开他女友的小画”。
埃斯克伯格的兴趣在于用他的艺术作品描绘他日常所见的生活场景和非常平凡的事件,从而产生了流传于世的伟大作品。
《安娜·玛丽亚·马格纳尼的肖像》埃斯克伯格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在文章的开头,我谈到了他与第一个孩子的母亲克里斯蒂娜·丽贝卡·海辛的第一场婚姻,但那场无疾而终的登记婚姻,在仅仅三年后的1816年以离婚告终。
《罗马博盖斯别墅公园的门楼》1816年次年,他与后来成为丹麦著名画家的朱莉·茱尔(Julie Juel)结为连理。朱莉于1827年去世。一年后的1828年,45岁的埃斯克伯格与朱莉的姐姐桑妮结婚。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直到1840年她去世。埃斯克伯格一生共育有十一个孩子。
一位艺术与生活都很高产的画家……。
《在艺术家工作室的一个窗口》1852年1853年,克里斯托弗·威廉·埃克斯伯格因霍乱去世,享年70岁。
「 唯美品鉴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谢谢!
执着追寻永恒美的典型处女座,新古典主义旗手——艺术巨匠安格尔
败给了时代,却始终高昂头颅——欧洲画坛巨匠伦勃朗的跌宕人生
唯美温情的女性光辉|拉斐尔、安格尔、布格罗人体油画的不凡表现
难分高下!丹麦女王有艺术气息,英国女王典雅大方,谁更胜一筹!
相比较于八卦比较多的英国王室而言,丹麦王室就显得比较低调了,但是现在的丹麦王室跟英国王室一样,都是用女王来当家,丹麦的女王年纪比英国的女王小了将近20岁,很多人都说这样的两个人在一块不能比,但又是因为她两个都是一个国家的女王,因此拿出来对比也是常有的事儿,很多人都说丹麦的女王非常的有艺术气息,她就是坐在那里就能够美得像一幅画一样,而英国的女王又是给人一种典雅大方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老去,以往光鲜亮丽的容颜不复存在,但是却仍然能够感受到她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女王奶奶
所以对于这样的两个优秀的女人,我们实在是难分高下,其实再怎么难分高下的女人到底谁更胜一筹,这个观点也一直会围绕在她们的身边,总是会有人拿出来进行对比,我们很明显能够发现在身高上丹麦的女王肯定是占优势,毕竟1米8多的大高个子可不是闹着玩的,相比之下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就显得有些不占优势了,但也有人说这样会显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看起来更加的娇小,更加的可人,而丹麦的女王则会显得更加的霸气侧漏,两个女王也算是各有各的特点了
再有一点就是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国家的女王永远都已不再没有年轻时那样的漂亮,随着时间的过去阅历使这两个女人脸上都布满了自信,虽然他们已经开始佝偻着背,没有办法再停止,自己当年的身板,但即使这样,她们身上的那一股属于王室的气息仍然还在我们在看到她们的时候
仍然会对她们产生一股敬仰之情,两个女王的衣品也是值得一提的,任何颜色的衣服,任何款式的衣服,好像她们都能够驾驭得住,各个年龄段我们再看这两个女王的时候,她们都展现了属于她们这个年龄段的美,或许这就是一个王室的魅力吧
难分高下!丹麦女王有艺术气息,英国女王典雅大方,谁更胜一筹,对于这样的两个女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快点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将你的想法告诉小编吧,好了,我们这一期的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下一期再见咯~
丹麦的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无论是与大自然那无可言喻的和谐, 还是它独特的北欧设计,都是我们去了三次丹麦,都必去一刷再刷的理由!
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里不定期有不同的展览,这次带着女儿去,还在户外的部分玩了好久,在眺望大海的木质金字塔蹦跶着上上下下
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丹麦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夏天带孩子去丹麦,从小对艺术的耳濡目染,学到的真心不比书本上少噢!
喜欢Sana的分享可以关注Sana的微博喔~~(@纱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