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法国

潘守永谈人类学博物馆:从“远方文化之谜”转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们还需要人类学博物馆么?常被形容为“殖民掠夺仓库”的民族学博物馆,会遭遇哪些博物馆伦理和藏品归属议题的争议?最近30年,国际人类学博物馆有哪些新动向?近日,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为新博物馆学的一个策源地。 中国应该有更发达的人类学学科。

潘守永(右)与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Morgan Perkins讨论印第安民俗工艺品《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第三讲日前在刘海粟美术馆开讲,法学(民族学)博士、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潘守永做了题为《人类学家和他们的博物馆:一个世纪以来的回顾和瞻望》的讲座。在其后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潘守永教授说,“这些年人类学博物馆出现一些变化,人类学博物馆定义自己不再是‘远方文化之谜’的场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转型,那么它们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这类同属于殖民时期建立起来的世界主义的博物馆区别为何?这又引发新一轮人类学博物馆的自我反省。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为新博物馆学的策源地。 ”

博物馆是文化创新之地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志时代的产物澎湃新闻:人类学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我们如何去界定人类学博物馆?

潘守永:粗略地说,国际上有四类博物馆形态,第一类以艺术收藏为主,我们叫艺术类博物馆或美术馆,比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都是综合艺术类的博物馆;第二类以社会历史的收藏为主,我们叫历史博物馆;第三类是自然科技类的收藏为主,叫科学博物馆,比如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也是放到科学博物馆系统里边;第四类就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收藏“远方文化”为主,也就是欧洲之外的文化实物,它是民族志时代的产物,所谓单一学科指导下的博物馆模式。

人类学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在欧洲开始起源的,同样的人类学博物馆也在欧洲比较发达。人类学博物馆的兴起与殖民时代、民族志时代相关,早期主要是关注于自我之外的他者,也就是欧洲之外的世界。我们国家特别像亚洲地区是被殖民的,我们没有殖民时期,从学科发展来说我们没有经历严格意义的民族志时代,有民族志时代的都有发达的这类博物馆。当然人类学博物馆并不总是和殖民主义相伴随,到了20世纪的30、40年代以后自身有一个转型和变化。

盖布朗利博物馆展览现场早期人类学博物馆的核心工作是关注所谓的“远方文化之谜”,它关注“非我”的部分,就是“other”,我们后来把“other”翻译成了他者/异文化。民族志时代,人们经常容易犯的两大错误,一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我族中心主义”(egoism);二是把他者过度浪漫化的“高贵的野蛮人”(the noble savage),认为原始社会未受文明污染,纯洁天真,越原始越好,把边远的不熟悉的地方和人群过度浪漫化。像泸沽湖社会特别典型,一度认为是人类女儿国、理想家园。还有像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人们的青春期进行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并没有经历所谓青春期的“躁动不安与压力”。她认为青春期问题主要的不是人的生物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马拉甘仪式雕塑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人类学的博物馆发展的比较快,在欧洲、美国一直都发展,这也和他们的学科发展有密切关系,人类学、民族学发达的地方,这类博物馆一直都比较发达。

美国黑人历史与文化博物馆(外观)我在讲座里也特别提到,人类学家很自豪的说,我们人类学家有自己的博物馆而社会学家就没有,因为在学科分类里大家觉得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三个都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那么三个行为学科里边有相同的部分,有融合的部分,甚至问题意识和方法也越来越相似了,区别到底在哪里?所以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的创始人克虏伯(Kroeber)概括说“我们有自己的博物馆,而他们(社会学)没有”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类故事在中国并不被人们所熟悉,因为人类学这个学科在中国不是那么发达,相应的这类博物馆的发育不够成熟。其实,我们虽然也有此类博物馆,但主要在大学校园里,如厦门大学的人类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博物馆。四川大学的前身华西大学有特别好的人类学博物馆,经过了二代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的努力,而且当时的华西大学里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三科是融合在一起的。

澎湃新闻:人类学博物馆在收藏、展示、教育等基本职能是如何呈现的,是否还承担着特殊的职责?

潘守永: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的收藏和其它博物馆的逻辑起点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它关注的这个部分有两方面是比较重要:一个是我刚才提到的“远方文化之谜”,人类学家到一个不是“他者”的地方,所进行的就是“异文化”调查研究。在早期,人类学对于文化的认识还是一个全貌的观点,它认为人类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类是人和自然关系的部分,所谓物质文化或者叫技术文化;第二类是人和人关系的部分,即所谓社会或者制度的文化; 第三类是自我关系的部分,体现为心理的文化或精神的文化。其中,代表第一类形态的物质文化部分,就是所谓的代表性的文物实物了,具有文化标本的意义,也就是远方文化之谜的见证,是必须要收藏的。在这一部分中,它又按照生产和生活做了进一步的一个分类,认为衣、食、住、行是其中最基本的。所以你看人类学博物馆里面,收藏最丰富的基本是衣食住行这些部分,然后再加上演化论(进化论)中,将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放在一个很突出重要的地位,按照这些生产工具的加工技术、使用功能等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分类,后来广泛应用到考古学的研究中,换句话说,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在很长时间里其实是在博物馆里发生的。此后,才陆陆续续涉及到精神的、制度部分的代表性实物的收藏和展示。英美国家学术传统中,人类学包括了考古学和民族学,所以人类学或民族学博物馆也都包含了考古学的部分,类似耶鲁大学的“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就是由民族志和考古学报告两部分构成的,现在用“世界文化”作为招牌,其实内容还是这两部分,所谓跨文化比较分析,也逃不出两个互为表里的研究报告。

波茨坦小镇上的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可以在小镇上)

波茨坦小镇的博物馆展览介绍人类学博物馆早期的收藏很少是单一区域的,它都是区域性的或者是跨区域性的,比较典型的如相对比较晚期建立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它的藏品涉及世界几大洲。它当然代表的是世界主义、世界文化的,它收集的重点还是偏重于我们所说的“非主流社会”的这些边缘族群,比如原住民、土著,这些族群一般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书写系统。民族志报告成为这些族群历史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历史书写。人类学者从米德时代就是善于使用照片、电影、文字(学术的以及散文的不同文体)等多元手法,因此物品收集实践,配合照片、电影等,对于博物馆展览来说,是很多元而鲜活的。关注边远的这类族群不仅是人类学博物馆,也是人类学学科关注的重点。到了1970年代以后人类学发展出研究自己的社会,就叫家乡人类学(anthropology at home),而这刚好也是人类学博物馆的发展差不多已成定局的时候。

人类学博物馆的展示开始是依据演化论/进化论的逻辑,按照族群分类的框架,来组织收藏品和建立展示体系的,博物馆宣称所展示的是人类文化,是一种通过物品的再组织和再脉络化,表征(representation)其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后来发现这个也有很多问题。除了地域文化主题外,还有本国之内的“多元文化主义”主题,所收集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文本标本,其实过了若干世纪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物,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所以,这些博物馆都面临一个转型,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一是思想性的多元文化主义如何面对平等性的问题,于是“远方文化之谜”逐渐被“世界文化”这样一个面目取代了。我曾经在苏格兰爱丁堡参观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他们原来就有人类学的部分,现在人类学的部分与展示克隆技术的多利(羊标本)放在同一层展厅里,你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展览的并置结构。

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还有像我讲座当中提到的哈佛大学的皮博迪(Peabody)博物馆,它把考古学和民族学作为两大部分,也是它们藏品的两个重要体系。展品采取双线叙事的展示方法,民族志的部分基本等同于我们说的横切面,考古学部分是区域加纵切面,最多再加一些专题。2006-2007年,这个博物馆的学术刊物集中刊登了讨论人类学博物馆藏品跨界的议题,讲到大洋洲的土著树皮布收藏过去一直被当作是民族志的标本,现在同时被纺织学的纤维结构研究、比较民族志学和艺术学所共同关注,任何单一学科很难解读这些早期藏品的全面,甚至天然染色技术也是这些藏品的好课题。再比如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它是基本上特别偏重于考古学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按区域来做展示和研究的。

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 “遇见美洲土著”展厅教育也有变化,比如加拿大文明博物馆更名为加拿大历史博物馆的例子,早期特别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其教育主旨也是强调多元共存、平等。进入21世纪它们也在逐渐转型,会觉得说它们早期做的这个部分越来越像历史,文明一词也容易发生歧义。因为它们早期关注的这些族群没有文字,早期人类学家、探险家做的这些现在反而成为他们历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面过去除了强调文化的多元,还讲文明的平等,这也和人类学自身学术思潮、学术流派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主流价值的变化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收藏“远方文化之谜”到“世界文化”主旨的转型

澎湃新闻:能列举几个世界上著名人类学博物馆案例么?

潘守永: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人类学博物馆有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加州伯克利大学赫斯特人类学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馆、华盛顿特区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馆、德国世界民族博物馆、法国人类学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

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战争艺术”展厅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是经美国博物馆联盟认证的世界最古老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之一,从高耸的印第安人图腾柱和玛雅石刻雕像到珍贵的古代文物,是人类文化历史发现的最好集合。它的藏品都是有依据的,在1804-1806年的时候,这个馆已经把路易斯和克拉克远征的展品集中展出。因为他们是比较早的进入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区做探险的人,而且他们的收藏藏品非常丰富,几万件之多,这两个人的几次探险就完全可以组建一个博物馆。该馆还有它最齐全的玛雅的考古资料,几乎把中美洲玛雅所有重要神庙的藏品都“搬来”了,除了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以外,这个馆是最丰富的,所以有几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都是研究玛雅考古的。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展厅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展厅还有它是世界十大摄影档案馆之一,人类学博物馆除了“远方文化之谜”的代表性实物,还有大量的影像作品,这个馆的影像作品特别多,比如延安时期的图片这个馆收藏就很丰富,另外还有大量书信,它的书信等文献的收藏也超过20万种。赫斯特人类学博物馆是西海岸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藏品总量达到320万之多。人类学博物馆多以藏品数量巨大而引人关注。澎湃新闻:人类学博物馆的兴起与殖民时代、民族志时代相关,早期人类学、民族志博物馆常被形容为“殖民掠夺的仓库”,遭遇博物馆伦理和藏品归属的争议,你如何看待人类学博物馆的这些困境?

潘守永:这些年人类学博物馆也有一些变化,因为学科认识也在变化,也在自我反思与批判成长。原来是按照受殖民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影响而收集这些东西,今天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当时可能是配合殖民浪潮,有的直接就是殖民过程的产物,那这些藏品在今天怎么办?比如博物馆里收集到很多人类遗骸,有些明确知道是某一族群祖先的骨骼,还有些是带有神圣性的,关于信仰的物品,这些所谓的圣物怎么办?都是博物馆伦理当中要考虑的。所以,在1960年代,像北美的这些博物馆,掀起过一个文物藏品归还(repatriation)的运动。其实一直到21世纪,如相当于2001~2003年这个期间,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博物馆把他们收藏的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归还回去了。他们帮助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其实这类事情在欧美国家是比较经常发生的。包括最近德国、法国掀起的归还非洲文物的运动。甚至法国总统马克龙专门请一位特别代表完成了一份归还文物的政府政策咨询报告,讨论如何归还的问题以及是否将围绕这些藏品形成的博物馆学体系一并归还?所以这类馆在博物馆的伦理问题上走得特别靠前,这也引发了类似于大英博物馆这类世界文化主义的,收藏全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场馆面临着来自中国、墨西哥、埃及、希腊等国家的文物追讨问题。所以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在伦理和思想方面,比其它几类馆走得特别远。

法国巴黎盖布朗利博物馆展出的贝宁王国时期艺术品所以整个欧美国家这些年有一些新的思考,这个馆发展到今天,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博物馆,以及对博物馆藏品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比如,过去由单一学科或目的收藏起来的藏品,已经难以限定在今天的学科或领域范畴之内,就引发了一个跨界性议题,最常见的是人类学藏品跨入艺术,从艺术史和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博物馆藏品。还有一些人类学博物馆定义自己不再是“远方文化之谜”的场所了,而是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平台,有的(如美国国家印第安人博物馆)直接说自己就是社区博物馆。如果人类学博物馆将来走向世界文化这样的主旨,那么像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这类也是殖民时期建立起来的,以古代文明典藏为主的这类世界主义的博物馆,它们与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所以这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人类学博物馆的自我反省。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为新博物馆学的一个策源地。

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正面)

美国国立印第安博物馆,土黄色与弧线型外观打破了欧美建筑典范(非对称、无中心布局)人类学博物馆的藏品争议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理上的,第二是伦理上的。这与考古学藏品还不一样,考古学藏品通常是考古学家在某一区域的地下发掘出来的,土地上的人们与这些地下发掘品之间很难建立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关系。对这些物品的意义解读,考古学家最有发言权。民族学藏品就不同了,任何一件民族志与人类学博物馆的藏品,它被清楚的记录在案,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征集来的,藏品与某一社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有特别具体或者确切的区域以及人群,也就是它有明确的产地和作者、使用者,他们的后代是可以宣布拥有它们的命名权、解释权,甚至可以宣布拥有随时拿回去的权利。人类学博物馆收集展示别的民族祖先的物品,比如美国西雅图的一家博物馆,在做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造了中式的房子,挂了中堂,搁了八仙桌,摆上中国古代男子抽鸦片的鸦片枪,做了一对老年夫妇蜡像,妇女一定是裹小脚的,由这些物件组合来指代中国文化。这个展览即便被认为是“历史的还原”,那么它会引起中国人情感上的伤害。

优乌杖 马克萨斯群岛 19世纪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藏品涉及到别人祖先的圣物,如何处理,非常具有挑战性。很典型的就是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曾经收集了现在跨境而居的印第安人的腰带,这个贝壳腰带就是祖先的圣物,只有在举行盛大仪式时才拿出来。现在它被摆放在博物馆一个普通的展柜里供人参观、评议,一度引发印第安人的抗议。人类学里边还有一个叫体质人类学,会收藏人体遗骸,以供学术研究,人体遗骸是极其容易受争议的。还有关于动物的权利,比如皮草、象牙的雕刻等等藏品也是今天比较敏感的。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协就此已经做了很多的讨论,各个国家也做了很多讨论,有一些博物馆改名字就是认识上的变化,前述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直接改成加拿大历史博物馆,因为担心“文明”这个词也容易发生争议。所以跟其它类型博物馆相比较,人类学博物馆的议题和课题里面容易引发争议的领域或内容更突出一些,这也促使这类博物馆在其思想性方面有时候略有一点超前,这类博物馆更像思想交流的一个媒介和平台。

中国应该有更发达的人类学学科

澎湃新闻:中国的人类学博物馆发展现状如何?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博物馆阵列中,人类学博物馆的存在似乎不怎么凸显?

潘守永:我国的人类学博物馆基本上不怎么发达,或者说发育不良。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博物馆只有几座,如厦门大学的人类博物馆,它在1950年代达到一个很好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高峰,因此此后一直就没怎么发展。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就积累了2万多件的藏品,今天的藏品总量也还不足3万件。这些深藏在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并不为外界所知,对社会没有太大影响力。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我们的人类学博物馆发育不完善,甚至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和我们的人类学学科有关系,我们的学科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原来有这些学科的高校都被兼并或被取消了,从事这些学科的部分学者转移到民族研究机构,作为机构存在的民族学这个词到了1983年才开始重新被使用。人类学、民族学关心的核心问题还是文化问题,不管从考古学的角度,还是语言学的角度,或者是比较民族志的角度,人类学、民族学都应该得到大的发展。格尔兹(Geertz)说:人就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作为学科存在的人类学,更强调文化和生物的一体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应该有更发达的人类学学科。或许因为我们的考古学发展太快,考古学为基础所建立的博物馆也是遍布大地,美国式的人类学在中国反而难以成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展开
收起

中国科普特效电影走过第一个十年,专家:建议关注深海深空

“科普特效电影创作与实践”学术沙龙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举办。受访者供图带羽毛的恐龙、中生代的庞贝城、全世界最大的恐龙……最新的地质与古生物学研究成果被搬上银幕,在人们看着电影,惊讶于视觉冲击和剧情时,就把科普的事情做完了。

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诞生125年后,中国科普特效电影刚走过了第一个十年。

电影和科学传播的融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新冠疫情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支,科普特效电影行业如何挺过这次疫情,并蓬勃发展?

近日,《科普创作》编辑部主办、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承办的“科普特效电影创作与实践”学术沙龙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举办。北京、河南、上海等地多家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负责人参与讨论。

1895年3月22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科技大会上播放了影片《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此后,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因为独特的魅力,3D、4D、球幕、巨幕电影等电影艺术与新技术相结合的特效电影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科技馆、博物馆内的特效影院里观影的青少年们。

2020年7月30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在沙龙研讨会上表示,以前上海科技馆每年要租国外的科普特效电影,一部影片,十万美元。有了国产原创科普特效影片后,我们不租国外的了,首先,钱节约了下来;其次,对方让我们购买时,我们提出用“交换”的方式,这样,“中国文化(创作)”、“中国方案”也出海了。这是中国科普特效电影产业十年发展的社会效益的一个体现。

王小明表示,特效影院和特效电影是科学传播过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它们充分体现了技术的融合,尤其是高新技术的融合。但在5G时代,新的科普特效电影是不是还要局限在特效影院里?是不是可以放到线上?

王小明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科普特效电影产业在相关企业的努力下,与各地科技场馆合作牵头,搭建了平台,从经济角度来说,一个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但我们起步晚,又缺人才,尤其缺领军人才。他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作品关注深海、深空等国家战略发展主题,在带给人们沉浸感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自豪感,展现科普特效电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并呼吁出台科普特效电影行业标准。

此外,王小明还表示,我们应该思考,十年后甚至仅仅五年后,电影和游戏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他透露,上海科技馆和相关科研院所正在进行科普游戏相关的合作和尝试。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睿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意总监叶剑在会上结合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大量的案例,梳理了科普特效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享了“整合一流专家、优秀成果,联合主流科普场馆”的创作模式。

曾执导4D电影《重返二叠纪》《剑齿王朝》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动画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陈志宏教授表示,电影被称为造梦的工具,科技让电影更伟大,而电影也在为科学传播赋能。科普特效电影创作要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以故事和视效取胜,但首先要以科学为想象的起点。

据介绍,特效电影是结合了影院特效的现代电影形式,包括结合了刮风、下雨、频闪、雪花、座椅升降等影院特效的4D电影,以及超大球形屏幕的球幕电影、VR电影等,可以营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展开
收起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从大塔儿巷走出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著名的白话诗经典《雨巷》,作者就是出生于杭州大塔儿巷的诗人戴望舒。想当年《雨巷》发表后,戴望舒一夜成名,那时中国诗坛公认有三大诗人——徐志摩、闻一多,再一个就是戴望舒。这短短几句犹如一幅意境悠远、忧郁静谧的油画,永远留在人们心底——只因这首诗不仅写出几乎所有男孩的梦想,也写出很多女孩的隐秘愿望。我一直认为,这样美丽的诗篇只有在江南特有的梅雨时节才能写出,而作者也只能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江南才子。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出生在杭州大塔儿巷,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求索,坐着龙马拉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是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原来就是神话中替月亮驾车的美丽温柔的天神。戴望舒八岁上小学,十四岁进宗文中学,后在上海大学和震旦大学学习。这期间他与施蜇存等人共同编辑《现代》杂志,开始创作诗歌。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回国后出版诗集《我的记忆》和《望舒草》等,并因传世名作——《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1949年戴望舒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1950年在北京病逝,年仅45岁。

诗人的一生常常丰富多彩,戴望舒的一生更值得大书特书,上述叙述显然过于简略。我们更想揭示的是诗人为何有如此浪漫和充满忧郁的心灵,以及那些美丽而忧郁的诗句,又是如何产生出来?

如此写戴望舒,首先要写的就是诗人心头那永远挥之不去的忧愁、那丁香一样美丽的忧愁。丁香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经常出现的典故,其来源是一个哀伤的爱情传说。据说古代有个书生赴京赶考,傍晚投宿在一家小店。店主女儿看书生知书达理,心生爱慕之情,她想看看书生究竟有无才华,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稍加思索便出一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姑娘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过来,见女人想私订终身,把女儿大骂一通。姑娘性情刚烈,竟然气绝身亡。店主非常后悔,书生也悲痛欲绝,再不想求取功名,就留在店中陪伴老人。不久姑娘坟头上竟然开满郁郁葱葱的丁香花,书生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姑娘一样。一日书生看着那丁香花,突然悟出原来这正是姑娘生前想对的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书生的上联“氷冷酒”,三字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酒”为三点水。姑娘的“丁香花”,三字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萬字头。如此正是上下对应、精巧绝伦的一联,从此人们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和忧郁之花。

在《雨巷》中,戴望舒不仅赞美爱情,更有对人类美好理想常处于可望不可即之境地的惆怅,所以他才以“丁香花”比喻忧愁。戴望舒的情感天地和诗意空间极为广阔,除却爱情,他对人生的一切喜怒哀乐和生离死别,都有着特殊的敏感,而最终凭借其天才,化为那些美丽的“纸上的烟云”(何其芳语)。

生为诗人戴望舒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这不幸在于生理上的缺陷——童年时代一场天花夺去了他本属英俊的面容,使他脸上落下瘢痕。由此常常让他变成别人嘲笑的把柄,即便后来成为著名诗人,还是会受到朋友的嘲笑。如张天翼曾在《北斗》杂志上发表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的小说,其中就有对戴望舒生理缺陷的嘲讽。还有一次戴望舒和几个朋友聚会,等到结账时,有人提议谁个子高谁付账。因为纪弦最高大家都盯着纪弦,纪弦便说应该是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听不懂就问什么叫装饰趣味。有人就说不就是麻子吗?于是大家哄堂大笑。可想而知,处于朋友嘲笑中的戴望舒,此时内心是如何悲凉。好在诗人的自卑情结,可以凭借写作诗歌得以宣泄和排解,这是诗人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且让我们欣赏几段: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印象》

寂寞、寒冷和忧郁,差不多就是戴望舒诗歌中最常出现的词汇,当然,还有《雨巷》中的寂寥、愁怨和惆怅。人生多艰、世事无常,诗人的心灵当领会得最为深刻,对于戴望舒这样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而言,就更能从生活的河流中截取最令人怅然的一段,敷演为那些可歌可泣的篇章。自然,作为一个伟大诗人,不能只沉浸于这些悲伤之中,而应指引读者领略世界的广阔和人生的深邃,为人类从而也是为自己寻找一条充满理想的道路——即便它依然不过是梦中的迷离和清醒后的叹息。且看他的另一首小诗: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

这就是参透人生所获得的感悟,这就是那种所谓于悲观中充满乐观、于无可奈何之中终能抬起头来昂然前行的姿态。没有迷惑了么,还是有的。庄子都无法解决的人生悲凉结局,我们的诗人也不能。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诗人已经明白,也期望读者能够清醒——该是抓紧有限的人生,为人类也是为自己做点事情的时候了。

对于戴望舒诗歌的特点与价值,著名学者蓝棣之有精彩的评价:“曾经有人说戴望舒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戴望舒一家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这是戴望舒的《偶成》,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喜欢。戴望舒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对时间和空间有着极度的敏感并善于天才的表达,也总是流露出诗人所具有的淡淡哀愁。正是基于他对人生的悲凉之感,所以他特别珍惜人间一切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这里我们说说他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的一些细节,以见“友谊”如何影响其诗歌创作。

他在法国留学期间,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刘厚(字大悲)给予他很大支持。刘厚留法时学习农科,获博士学位后曾任里昂大学中方秘书长,为管理中国留学生的中方负责人。1933年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因无处筹措经费曾写信向刘厚寻求帮助,希望能够进入里昂大学。请求刘厚代“为舒向中法友谊会关说”以申请官费资助。他还托一位与刘厚相熟的朋友向后者求情。这位朋友给刘厚的信中说:“戴君窘涩日加,总以一方能成始得善后。盖戴君有欲归不得之苦。据戴君印象,似乎中法友谊会之费希望不大,是里昂方面为唯一之济舟。其情可悯,必大君子所乐施鼎力者。”由于里昂大学校内生名额有限,需按严格的考选程序,经过中法校方管理人员会议讨论方能决定,且主要决定权在法方管理人员。所以里昂大学校方在讨论戴望舒入校申请时,虽然当时戴望舒已有译作三十余种,但法方秘书却以其中有不属其专业的作品为由不予批准。

对此,戴望舒这位朋友在给刘厚的信中极力为其辨解:“以三十余种之译述,若少有几种不入系统之作,其情未不可谅,凡此皆书贾之请译者。戴君以现代南欧文学、法国近代文学为主,关于此二项者有三十之数,所余数册,虽少旁涉,皆第一流名作,国人所当知悉者。以戴君之年龄,有若许之著作,岂非一惊人之事乎?”他请求刘厚为之向法人相争,作最后的努力:“生悯其向学之诚,妄求先生为力,敢请下察微情,同俱此心,再施宠惠,为最后一步之努力。”刘厚等人了解戴望舒的才华,所以才为他努力争取,终于让他最终被收为里昂大学校内生。上述材料见于李长莉的《民国时期留学生爱国感情的生活基础——以留法官费生为例》,作者在访问里昂时曾特地查阅当年有关中国留学生的档案,所以此事当真实可信。

戴望舒与施蛰存的友谊则是又一段佳话。他们不仅是浙江老乡,而且是同年考进上海大学的同窗。戴望舒刚开始写诗时并未引起反响,施蛰存就极力为他推荐。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当时刚创刊,从第一期就隆重推出戴望舒的诗,并在诗集《望舒草》的出版广告词中高度评价望舒的诗:“戴望舒先生的诗,是近年来新诗坛的尤物。凡读过他的诗的人,都能感到一种特殊的魅惑。这魅惑,不是文字的,也不是音节的,而是一种诗的情绪的魅惑。”施蛰存以《现代》杂志主编的身份称赞戴望舒,鼓吹“现代诗”,从而掀起一场三十年代的诗歌革命,使诗坛出现与当时流行的“新月派”诗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也极大提高了戴望舒的名气。与此同时,施蛰存写信鼓励远在巴黎留学的戴望舒坚持学业。原来戴望舒出国不久就开始后悔,总想早点回到恋人身边,并写信要施绛年去法国。施蛰存为了让戴望舒学而有成,写信叫他坚持学习,劝他不要让施绛年去法国。作为挚友,施蛰存不仅大力支持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翻译,而且在国内身兼他的代理、亲友、财务总管等数职。戴望舒交给施蛰存的文稿,施蛰存总是认真负责联系发表、出版事宜,并每月给他汇出稿费。但这些稿费根本不足以应付戴望舒在巴黎生活,因此施蛰存还得在国内为他筹钱,有时还会把自己主编《现代》的全部工资都寄给他。

在施蛰存的资助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天才诗人,但戴望舒却失去了爱情——就在戴望舒去法后,施绛年开始和一个冰箱推销员相爱。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天才诗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罢。若真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宁愿不要戴望舒那些优美的诗歌而宁愿他收获爱情?

至于郁达夫,作为戴望舒的同乡和著名作家,其与后者的交往也值得一说。一般读者都知道郁达夫创作方面的成就,殊不知他的翻译也成就斐然,因为他精通德语,所以翻译了不少德语文学佳作。郁达夫曾经是戴望舒青年时代所崇拜的作家,因此当郁达夫在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返回杭州居住后,戴望舒常借回家探亲之际与郁达夫多有交往,对此《郁达夫日记》中多有记载。特别是在1936年四月,郁达夫精心营造的“风雨茅庐”后,戴望舒和好友施蛰存专程同去拜访,郁达夫还写给戴望舒一副对联:

夜静星光摇北斗,楼空人语逼天河。

充满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抗战爆发后,戴望舒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的《星星》副刊,即约请郁达夫为其主要的撰稿人。而郁达夫也没有辜负朋友的信任,在该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事评论,并在经由香港到新加坡时,在香港和戴望舒重逢。战时老友兼老乡相见,多有感慨。就在乘船离开香港的时候,郁达夫满怀深情地在写给戴望舒的信中说:

我这决心去万死投荒的活尸——这是托尔斯泰的一本戏剧,内容和我的事情很相像——不知会不会再回来;我的脚向船舱外的甲板踏了几脚,意思是等于西人电影里的投吻。不过西人是手投的,我却用了脚,这是对故国大地的最后一个亲爱诚挚的表示。

果然,到新加坡后的郁达夫,即主编《星洲日报》的《晨星》和《繁星》副刊,和戴望舒的《星座》副刊遥相呼应,连名字都有关联,为抗战共同呼喊。最后郁达夫不幸被日本宪兵杀害。而戴望舒也在日军占领香港后被关进监狱,遭受严刑拷打,后经友人营救方才脱险。就因为日军占领香港后他没有及时离开,日后他反被人指责有汉奸嫌疑,所幸这种指责被中共在文学界的领导人制止,戴望舒才没有蒙受不白之冤。此为后话。

1949年初,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香港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要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然而就在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为了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在家里自己动手打麻黄素针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了剂量,结果注射后不久,引发心脏跳动异常,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也许就因为他是给自己注射药剂,所以有一种传言说他是自杀。然而,分析戴望舒当时的心理和思想状况,此说似不可信。不过他在当时的文学界遭受某种不公正的对待,却是事实。1949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时,作为诗人和翻译家的戴望舒却参加的是美术代表团,总让人多少感觉有些意外。联想到抗战胜利后他所遭受的指责,也许文学界内部对他还是有些偏见吧。

一生命运坎坷的戴望舒终于迎来曙光,又不幸过早离世,这对于戴望舒自然残酷。所幸的是,他去世后得到他应得的荣誉:《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他逝世的消息,有关领导人沈雁冰、胡乔木等参加了全国文联和国际新闻局联合主持的追悼会,其中胡乔木不仅讲话而且当场背诵好几首戴望舒的诗歌,给在场的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不过,最了解他的还是卞之琳,他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忽然来不及——人生往往有此遗憾,卞之琳不愧为诗人,发此富有诗意的感慨。是的,人生一世,谁也不知道哪些事情来得及哪些来不及,那就发现有值得做的就赶快做吧。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写的就是杭州市区内的大塔儿巷,可惜今天的大塔儿巷早已没有了当年《雨巷》中那种曲折迷离、朦胧怅惘的美丽,只因为它的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小巷本身也处于奄奄一息状态,不但缩短和被改造了很多,而且恐怕早晚要被彻底拆掉以便为建造更多的高楼大厦让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杭州的优秀诗人,我们是否该为大塔儿巷的保留做点事情呢?倘若真能如此,九泉之下的戴望舒,也许会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最后且引戴望舒《古神祠前》中的两节作为结束,以此表达我们对诗人的敬意:

它飞上去了,

这小小的蜉蝣,

不,是蝴蝶,它翩翩飞舞,

在芦苇间,在红蓼花上;

它高升上去了,

化作一只云雀,

把清音撒到地上……

现在它是鹏鸟了。

在浮动的白云间,

在苍茫的青天上,

它展开翼翅慢慢地,

作九万里的翱翔,

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

展开
收起

声入人心:梅西湖畔36子,那些最美的回忆(之三)

努力的人,才有资格抓住机会。聚沙成塔,才能水到渠成。每一次开始,都是新的起点。在音乐面前,永远都是少年。

演唱者

17 简弘亦(1986年)

专业背景: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男中音

在所有参赛选手中,他也是一位可以被称为老师的,他的声音流程始于2004年

2004年,参加“男人海洋”新声赛获得长沙赛区冠军

2005年,组建乐队“奔乐团”并担任主唱兼节奏吉他

2007年,担任文化跨界活动“唱响诗歌”的音乐总监

2008年,简弘亦拜师台湾音乐制作人涂惠源,参与曹格、孙楠、郁可唯等歌手的专辑制作

2012年,参加《非常6+1之寻找最美声音》、《声动亚洲》

2013年,推出首张个人EP专辑《想家的人》

2014年,获得第五届“华语金曲奖”年度唱作艺人奖,参加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三季》

2015年,推出首张个人音乐专辑《树先生》获得“华语金曲奖”年度最佳国语男新人奖

2017年,推出首支个人英文单曲《Do You Love Me》

当他出现在现场说出请大家多多关照的时候,对于很多20岁的孩子来说,都觉得非常紧张,他不仅仅是一个演唱者,还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哪怕不唱歌,单纯做音乐制作人,在业内也已经小有名气,但我们理解他对舞台的渴望,节目中非常低调的简老师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节目后,《不说再见》的谱曲是简老师完成的,接下来他的声音其实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明月照我心》片头曲《风华》、《恋恋江湖》片尾曲《爱所以会》、《漫长的告别》片尾曲《侦心》、《红鲨突击》中的《海上蝶》、《心中国》、《一生有你》插曲《青春再见》、《身为一个胖子》片尾曲《上天安排》,节目之后的简老师其实工作接得很多,尽管抛头露面的机会看起来不多。

2019年12月30日,简弘亦在微博晒出了自己和妻子自拍照,宣布领证结婚。2020年6月8日,简弘亦晒出一家三口的手交叠在一起的照片,宣布升级当爸,真的很替他开心,孩子的名字都是哆唻咪,真的是爱音乐上头的!

18 廖佳琳(1992年)

专业背景: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假声男高音

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多次在国内专业大赛上获奖,还多次受邀赴国外进行演出;2013年,他受邀去法国参与了音乐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演出;2015年获得贝洛克国际声乐比赛金奖

很多人认识他,是在一档方言演唱节目中,因为花鼓戏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以为这是一个搞笑艺人,尽管知道他唱得不错,但是确实没有想到他有这样的专业背景,而且会出现在《声入人心》的舞台上。

十三亿分贝

与西装革履的演唱者们相比,廖佳琳无疑是特别的,但是在这个舞台上,他是认真的,没有搞笑和卖弄,确实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节目后,廖佳琳主要的资源都还是延续《声入人心》的热度,之后参加了东方卫视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第二季》,推出单曲《盘他》。

19 王凯(1983年)

专业背景: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男高音

从20岁开始,王凯就获奖无数,2003年,他参加意大利歌手Lauli声乐大师班;2004年获得意大利佛洛伦萨乌尔巴尼亚国际声乐比赛“艺术歌曲组”金奖和“歌剧咏叹调组”银奖 ;2009年获得第39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金奖。

2013年,赴意大利佛洛伦萨乌尔巴尼亚参加歌剧和语言强化大师班;2014年在歌剧《钓鱼城》中饰演男一号“忽必烈”;2016年在歌剧《方志敏》中饰演男主;2017年在歌剧《金沙江畔》的首演中饰演红军先遣团团长金明,如果说很多人的目标是首席,王凯在中国歌剧的舞台上已经成为了他人的目标,但他还是来了。

节目后,王凯除了参与后续的巡演,更多的精力还是专注于歌曲演出。

20 余笛(1981年)

专业背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上海戏剧学院声乐教师,男中音

余笛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只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些优秀的暴击:

16岁余笛应征入伍,担任北京军区某部军乐队军鼓手,作为联合军乐团的一员,参加了五十周年大阅兵

20岁,退伍后的余笛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男低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温可铮教授和男高音歌唱家葛毅教授 ,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公费研究,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大学艺术中心做老师

31岁,余笛获得第24届法国马尔芒德国际声乐比赛歌剧组CNIPAL奖

32岁,余笛在法国马赛国立歌剧中心(CNIPAL)工作和学习

33岁,余笛取消了欧洲的演出合约,回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担任声乐教师

大概这就是我们理解上的功成名就,但显然我们还不了解余笛,其实他心中一直有一个男团梦:

2007年6月,余笛以绝妙男声组合成员身份开始公开活动

2014年,加入Vocal Force力量之声组合

这档节目中唯一出乎意料的八卦,大概就是余笛的妻子竟然是主持人陈辰

余笛老师演唱,是真的很起范儿

节目后,余笛出演了个人首部音乐剧《FLAMES火焰》;推出个人单曲《琴歌》

2020年8月5日,余笛和陈辰发微博官宣喜得贵女。

21 龚子棋(1997年)

专业背景: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男中音

在参加节目之前龚子棋已经作为演员出道,2017年,他参加优酷综艺《超次元偶像》;出演刘猛执导的电视剧《雷霆突击》、参演电视剧《追捕》和《401磅青春》、参演网络电影《搏击少年》

节目后,出演了音乐剧《信》,并没有参与到后续巡演活动中。

22 洪之光(1989年)

专业背景:本科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表演系,师从宋一;研究生毕业于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博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男中音

洪之光是旅美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纽约州立歌剧院(NYCO)签约驻院独唱歌剧演员,美国杰出歌剧人才获得者 ,也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首位海外引才。

2017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再次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并用中文、英文、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五种语言演唱30多首歌曲,真的是看到都觉得汗毛直立。

他能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绝对是一个惊喜。

节目后,洪之光发行了发行单曲《故乡的云》、《啊,朋友再见》、《Les Rois Du Monde (世界之王)》、《雪绒花》、《坚持是一种品格》;在北京国图艺术中心举办独唱音乐会;参演音乐剧《九九艳阳天》、出演歌剧《马可·波罗》,饰演文天祥,他的魅力远远超出节目中的有限的展现。

23 李彦锋(1992年)

他大概是舞台上最不“专业”的选手,毕业于厦门大学和同济大学,男高音。

这两所院校都不是音乐专科院校,他也没有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在节目中的存在感比较低,但还是因为颜值受到了一定关注,毕竟被称为“沙有朋”。

在舞台上他只获得了2次演出机会,在第7期中,与梁朋杰、代玮、蔡尧、陈博豪、刘彬濠六名“零公演”成员迎来“首演”机会 ;在第9期中,与高天鹤、代玮合作歌曲《Luna》。

24 陆宇鹏(1998年)

专业背景: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剧系,男中音

在学习音乐之前,陆宇鹏是排球运动员,他在学习音乐上有一个短板,他因为右耳有肿瘤,所以做了手术,肿瘤切除后影响了右耳,所以现在的听力主要是左耳,关于这点,其实他在节目中包括后来的采访中都很抗拒,既然选择了学习音乐,就不想去卖惨。

节目后,陆宇鹏推出首支个人单曲《坚持奔跑的人》、《你是我遥望的一颗星》;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并演唱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主演首部音乐剧《梵高》,在剧中饰演了提奥、安东、高更、老梵4个角;出演音乐剧《音乐之声》,相信这个媒体眼中的“美声少年”还会在未来出现在更大的舞台。

25 高杨(1996年,185cm)

专业背景: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普莱纳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男高音

高杨在校期间成为聚橙公司的签约艺人,大概这也是公司为他发展布局,让他走上了这个舞台,颜值真的非常高了。

节目后,高杨决定回国发展,在百老汇恋爱音乐剧《长腿叔叔》中饰演“长腿叔叔”杰维斯;推出单曲《大海港》、《遇见一只忧郁的企鹅》 ;主演百老汇爱情音乐轻喜剧《第一次约会》中文版,饰演性格腼腆的金融界精英天才亚伦。

结语:未完待续(共分4篇)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展开
收起

南开大学没落!你认真的?看看这所“没落”的大学实力有多强!

近日,常常听到有网友说南开大学已经没落的声音。的确!从各大榜单排名数据上来看,南开大学是比以前衰落了,但是还不至于到网友所说是已经没落的程度。之所以给人造成它“没落”是原因是曾经的它站得太高。从八九十年代起,南开大学就是国内非常牛的大学,一度有清北复开的说法,一直都是国内前排名前十的高校。

近十年来,南开大学是后退引起的各方关注,综合排名一度下降到全国14、15名的程度。但是不要忘了,即使后退它也是全国第14、15名。

在如今各类高校异军突的趋势下,特别是广东、上海、江苏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大量资金投入到当地的高校建设中,比如深圳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几所发展极快的大学,几乎不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而南开大学在经费不足、师资外流、学科被拆的情况下,依旧是国内顶级的985高校之一,可见其底蕴之厚!

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组织公布了2019-2020QS世界大学排名,南开大学世界排名第368名(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公认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之一,主要评价指标为: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40%)、全球雇主评价(10%)、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20%)、教师/学生比例(20%)、国际学生比例(5%)、国际教师比例(5%)

在上海软科最新发布的2020最好大学排名中,天津最好大学也依旧是是南开大学,位列天津第一名,全国第19名!

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的A级学科的数量也是很多高校所望尘莫及的,有理论经济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应用等5个一级学科评估为A,以下是具体评估结果,供大家参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均是该校的名誉教授,并有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在自然科学方面,学校SCI论文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在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光学等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薄膜光电子等一批尖端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此外,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团队还成功研发 “脑控汽车”,该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连结”,这有望彻底改变“手”“脚”并用的驾车模式,让肢体残疾人士的“驱车梦想”不再遥远。

南开大学没落?此等底蕴,想必我有生之年也是看不到的!

展开
收起

视线聚焦:创新虚拟游学项目 助力海外对接中国

来源:新浪财经

7月下旬,上海大学MBA中心成功举办了首期Doing Business in China线上直播项目,为来自西班牙ESIC商学院的100多位学生提供了为期一周的虚拟商业游学。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原定的来华安排无法成行,经过与海外合作院校的沟通,MBA中心推出了Doing Business in China线上直播项目, 邀请来自院校、行业和政府的专家分享中国经济、上海营商环境等宏观发展,新零售、金融科技、工业4.0等行业前沿,以及在科技、文创等领域的企业实践,全程直播与海外MBA企业家零距离交流,并安排智慧城市线上工作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以及走进上海大数据中心,通过现场展示和解说,展示了上海在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

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会黄峰、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副总裁卢勇,Zielplus创始人和总经理Frey Sebastien,俊程咨询联合创始人Glenny ZHANG,HardCandy联合创始人和CEO Claire JIN等行业专家,以及上海大学国际部副部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姚喜明,经济学院副院长毛雁冰,管理学院副教授钱颖,经济学院助理教授、MBA项目CFA课程模块学术监督李翔,受邀与学生进行了线上交流。

参加BST的国际生

上海大学MBA中心孟添主任在致辞中表示, VUCA时代的MBA,需要直面挑战的勇气、创新探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落地方案。这个项目是SHU MBA在疫情期间,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尝试,起到了非常好的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作用。

ESIC商学院中国区负责人Maria Altamira表示,上海大学MBA是ESIC商学院在中国最早的合作伙伴,从2010年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的Doing Business in China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累计已经有300多位学生参与。而今年的线上虚拟游学项目,提供给学生全新的体验,让学生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感受”和学习,感谢SHU MBA提供了这么好的项目。

上海大学MBA始终坚持Global Local的办学特色,与全球60多个院校和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特色项目海外商业学习之旅,累计组织超过60%的中国学生前往海外(境外)11个国家或地区。

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定制化项目Doing Business in China,为海外企业高管、MBA学生和创业者提供了解和对接中国的窗口与机会。项目通过定制化的讲座、参访、交流和对接会的形式,帮助海外参与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商务环境,走进行业和企业参访,与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话,加深了解,对接需求,发掘潜在合作机会。2019年,该项目接待了来自法国、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家的EMBA、MBA和创业者。

ESIC商学院

ESIC商学院为上大MBA海外合作院校之一,是西班牙非常出名的一所商学院,西班牙排名第四,欧洲排十一。其市场营销课程在西班牙排名首位。

ESIC是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大学Rey Juan Carlos下属商学院,具有四十五年以上在市场营销领域培训专业人员的丰富经验。同时也是AEEDE(西班牙商学院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是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CLADEA(拉丁美洲管理学校理事会)、AACSB(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ECE(西班牙电子商务协会)、FECEMD(西班牙电子商务及直接市场营销联盟)、IAI(无形资产分析学院)、AEC( 西班牙质量协会) 和CEG(卓越管理俱乐部)等其他一些商务和学术学会的成员。

展开
收起

中国留学生赴法入学:入境要求防疫措施及教学措施

来源:新浪财经

8月24日,据法国驻华大使馆消息,几个月以来,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一直开展筹备工作,全力保障2020年秋季开学教学进度以及全体师生健康。法国做出了一系列决定以确保在最佳条件下接待国际留学生。

自2020年6月22日起,所有想在法国开始或继续学业的中国留学生均可在法国六个驻华领事馆提交签证申请。自即日起,所有法国驻华领事机构均已开始发放长期和短期学生签证。

法国借此机会祝愿中国学子在法学习一切顺利!

入境及防疫措施

入境法国时,长期或短期学生签证的持有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申请签证时提交的可证明学生身份的材料;

《国际破例出行证明》,此证明的模板可于法国内政部网站下载 . 长期或短期学生签证持有者应在登机前向航空公司提供《国际破例出行证明》及其它所需材料,并向边检出示。

个人声明 ,承诺没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症状,并且在出发前14天内没有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患者。(点此下载:https://www.interieur.gouv.fr/Actualites/L-actu-du-Ministere/Attestation-de-deplacement-et-de-voyage).

此外,建议长期或短期学生签证持有者在赴法前72小时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以确保其未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凡不能证明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员,将在抵达法国本土后按要求进行居家隔离,或前往其向驻机场的卫生检疫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隔离。

注意:所有前往法国海外领土的人员,必须在登机时出具其在出发前72小时内所做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以证明其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最后,受疫情影响,不得不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留学生 ,尤其是签证或居留证于2020年6月15日后失效的学生,在出示能证明其将在法继续学业的院校录取通知或其他说明文件的前提下,可免费申请新的长期签证或返回签证。

相应的防疫措施及教学安排

法国高等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准备2020年秋季开学工作,确保:

开展线下授课,同时一大部分法语或英语授课课程将以线上或以混合授课的方式完成。 《Ma formation à distance我的云课堂》平台的创建体现出了法国高校为法国与国际学生考虑的态度及其快速应变能力。

严格有力的防疫措施: 法国高等教育机构将在大学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地严格执行诸如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佩戴口罩、安全或限制出行、公共场所消杀、公共卫生宣讲等防疫举措。

针对学生的特殊帮助政策:“法国欢迎你”法国高等院校国际生接待质量认证创建于2019年,旨在通过针对留学生的一对一陪伴和便捷的数字校园平台,以改善法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接待服务。目前已有89所院校获得了该认证。此外,法国高校的学生医疗健康部门也为应对各种情况安排了远程看诊、心理热线、就近医疗等服务。

在学生出发前,隶属于法国驻华大使馆的驻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沈阳的法国高等教育署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协助中国留学生完成赴法签证申请工作。赴法留学预签证程序,自材料递交至评估面试实现全程无纸化。同时,在严格执行各地防疫规定的前提下,法语考试已恢复线下进行。

此外,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法国驻华大使馆创建了新的奖学金项目——“法国政府-高校合作奖学金”(France Science Excellence),以支持中国学生赴法留学。该奖学金将会发放给希望去法国就读硕士、博士阶段的中国学生,并予以其法国政府奖学金获得者(BGF)的待遇:享受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保险、优先入住学生公寓等等),以便更好地融入法国。只有中国合作院校的学生可以申请该奖学金(院校名单见附件一)。

附件一

法国高等教育署隶属于法国驻华大使馆,致力于为希望赴法留学的中国学子提供支持和服务。

法国高等教育署在中国共设有14个中心和办事处,主要职能为:

提供法国留学信息,为中国留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建议;

推广法国高等教育;

指导、审核学生的留法预签证申请材料;

通过留法校友会(francealumni.cn)为留法归国人员提供就业和社交便利。

更多信息:

法国高等教育署在华分布:http://chine.campusfrance.org/fr/les-missions-de-campus-france-chine

《国际破例出行证明》: https://www.interieur.gouv.fr/

《我的云课堂》平台 : https://foad.campusfrance.org/

“法国政府-高校合作奖学金”(France Science Excellence)中国合作院校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附件二

1. 法国高等院校、校园、学生宿舍以及学生食堂的防疫措施

在室内面对面或并排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一米距离或间隔就坐。当前后就坐时,可以不采取此办法。

所有人均需佩戴口罩,包括在出行途中。个人需要自行准备口罩,院校则需按规定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口罩。

学生离校后,需按照适用的具体防疫要求对场所进行通风,每10-15分钟机械或手动通风一次,每日至少两次。

人流管理,避免人员大量聚集。学校将确保阶梯教室内人员数量符合要求。

保持良好的日常预防习惯,特别是勤洗手。院校需按照适用的一般防疫要求,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要尽量避免人员接触。

每日至少常规清洁一次。对工作人员以及校园公共实施使用人员进行防疫宣传教育。

对健康状况保持警惕:保持信息通畅,确保出现新冠症状的学生或工作人员居家隔离。

2. 图书馆内的防疫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外(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还明确规定如下:

清洁:建议高校图书馆对场所进行彻底清洁,并且进行每日清洁,对常用设备、场地进行消毒。同时也建议对室内进行通风。每次使用完公共设施或器材之后,读者可自行进行清洁:图书馆将提供酒精(70%)消毒纸巾。

工作方式:可以恢复现场办公。院校应为工作人员提供防疫物资(口罩、酒精免洗洗手液、洗手液、一次性擦手纸,消毒纸巾)。如果不能保持社交距离,工作人员应佩戴口罩。当工作人员与读者接触时,必须佩戴口罩。

公众接待方式:除了保持“日常预防习惯”之外,院校应决定其图书馆的最大承载量,以及限流措施。同时,每个阅览室应提示限流人数。为了更好的分散人流,图书馆将会发布历史人流量和实时上座率。同时可以规定入场人数限制,减少在场时间或在高峰期实施预约制度。

文献材料:2019-2020学年度期末归还的纸质材料归还后应至少单独放置一天,带有塑料封皮的材料单独放置三天。开架图书仍可借阅,不需特别措施,但归还之后需单独放置一段时间。

展开
收起

上海大学生提985废物引进计划,8万人加入: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对此,我深表认同!

没有人能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认知的世界,而这份认知来自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毫不为过!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感触颇深。一名上海大学生创建了一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吸引了8万多人加入。

他们都是小镇考出来的学霸,很多甚至是当地的高考状元,但来到高校之后,他们发现自己除了埋头苦读之外和废物没有任何差别。

985废物计划标志

他们生在贫瘠的小镇,没有丰富的见识,身边也没有长辈的指点,所以,他们即使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还是很难填补之前的大坑,还是很难和城里的孩子一较高下。

这是他们的错吗?是他们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这是环境造成的!

当城里孩子们上着奥数班,学着钢琴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时,小镇的孩子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刷题,通过题海战术应对高考的压力。但大学之后,题海战术不再有效,他们的努力没有换回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

他们的出身环境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起点,有时候我命真的由天不由我。

我命由天不由我

我们的出身,家庭是无法选择的,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命由天不由我。

同事小左来自偏远的农村,他第一次来公司报道时,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紧张和不安,同时还有兴奋和不甘。

家里几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小左终于考出农村,走进城市,为此,小左拼了命的努力,希望可以永远留下来。

前几年,他果断辞职,开始创业,而且做得如火如荼。有一天,我俩吃饭聊天时,谈到了他的家乡。

他说:“我每次回家从来不敢多待,在家里,要么就是和家人谈七大姑八大婆的琐事,要么就是和发小们爬山钓鱼,短短几天还可以,长时间真的待不下去,这种环境让人绝望,我深感无力,我觉得我命由天不由我,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迫不及待地离开,改变环境。”

我命由我不由天

出身的环境不能选,但我们可以选择未来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网上曾看过这么一个案例:本该幸福美满的双胞胎家庭,父亲却意外下岗开始酗酒,每次喝醉之后不是打老婆就是揍孩子,为此,夫妻俩天天吵架,最后,母亲感到绝望,跳江自尽,而父亲也因一次醉酒睡倒在雪地里被活活冻死。

同样家庭环境出身的双胞胎,未来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老大在亲戚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娶妻生子,一家幸福美满;而老二则整日喝酒打架,锒铛入狱。

人是环境的产物吗?是!但双胞胎的命运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老大选择了更好的环境不断优化自己,而老二继续沉浸在以往的环境里自暴自弃。最终,两人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我始终相信人是环境的产物,但我同样坚信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移,查理芒格为了避免和垃圾人接触而放弃高薪的律师行业,这都是他们为环境而做出的选择。

我们又能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做出什么选择呢?

因为亲情,血浓于水的家庭出身我们没得选,但我们可以选择结识积极向上的朋友;

为了生活,来之不易的工作环境我们没得选,但我们可以选择下班后自由的时间;

所以,人是环境的产物,但环境是人是选择的,我命终究还是由我不由天!

展开
收起

一部水墨国风爆款引领国潮,“注入林魂”刷屏了

去年夏天,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为国漫行业增添了信心。最近,水墨国风动画《雾山五行》又在B站火了。目前第一季的全部三集已于8月9日完结,B站播放量达5000多万,300多万人追剧,引发王思聪、彭于晏这样的明星自来水推荐。这个夏天,国漫不断出圈的话题也令网友津津乐道。

弹幕“注入林魂”刷屏

从首支预告片释出到正片播放,三集动画历时三年始出来。国内原创动画《雾山五行》上架半个月以来,动漫爱好者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豆瓣评分达9.1分,B站则给出9.9分,堪称口碑爆棚。

《雾山五行》主要讲述具有五行之力的少年,外出寻找麒麟兽引发的冒险故事。这是一部极具风格的国风水墨作品,人物线条有着粗犷美,打斗场面更是极具观赏性。

其中,融入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阴阳五行、麒麟神兽、古代兵器等等。打斗画面行云流水、干净利落,体现出中国武术的节奏韵律之美,是一部彰显国风的热血之作。各种古代的冷兵器纷纷亮相,挑枪缨、挽刀花等精湛动作完美展示。闪转腾挪你攻我守间,《雾山五行》仿佛带观众回到了一个古典的武侠世界。网友还发现,人在树林中行走时斑驳树影的变化、微弱火光的晕影、大钟被敲动时细不可察的震颤等等,在细枝末节里体现出动漫的诚意与水准。

7月26日第一集登陆B站,满屏弹幕刷“辛苦了”,31岁的导演林魂在片尾字幕名单里出现了十多次,从导演、脚本、原画,到动画、上色身兼多职,不仅唱了主题曲《渊海无畏》,还客串了剧中鸭子的配音,大受欢迎,被网友誉为“万能林魂”,还热情刷屏“注入林魂”。

林魂在采访中表示,就是因为人手不够。对动画内容生产来说,热爱才会产生更多动力。总是人手不够。缺钱缺人都是国漫制作的瓶颈,“用爱发电”是常有的事,至今自己的团队人数也没有超过10人。但最近因为该片爆火,有好多人给六道无鱼动画工作室发了五花八门的简历,让工作室的工作量陡增。

水墨风与冷兵器惊艳网友

白色雀鸟穿越山峦,白雾与青山形成对比,古朴自然,意蕴悠长。线描勾勒的苍山、翠柏、草木,三分色七分墨,层次分明,意境清远,颇具质感。《雾山五行》描绘的是一个玄幻的世界,拥有阴阳五行特殊能力的家族,与妖兽缠斗,守护一方平安。除了水墨写意勾勒出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最为称道的是精彩的武打分镜,被不少网友评论做出电影质感。也令年轻人接触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这样的传统文化。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王文杰认为,尽管该片尚有较多日本动画片的影响痕迹,但它真是近来少见的国产用心之作,精致绘制的画面连缀成镜头语言,叙事与抒情都有着绘画的诗意,而这种诗意隐然营造着某种中华文化的场域感,艺术品质与时代价值兼备。

以水墨画和水彩画结合起来的“彩墨”是该剧显著的亮点。早在上个世纪,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中国动画人便创作出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童》《山水情》等。2006年,《山水情》被法国昂西动画节评选为“世界上100部最伟大的动画短片”,被誉为“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由于水墨画的线条边缘无确定性,韵律产生于点、线、面的笔触与水分、位置之间变化莫测的对应性。

制作方六道无鱼借鉴了张大千泼彩山水的艺术表现手法,简约写意,以国风观感迅速抓住观众的口味和注意力。对于水墨风格,林魂表示,“东方文化受到大家的热爱,尤其是国风,国画,比如《千里江山图》,张大千的泼彩,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喜欢的风格,也测试了很多风格,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风格,因为它最能代表我们自己。”

在当下主要漫画风格中,以日系和欧美系画风较为常见,由于水墨动画制作成本高、难度大,时间久,回收成本难,鲜有公司专注于此类风格。《雾山五行》的水墨风由此让人眼前一亮,这在近几年的动漫中几乎没有。

《雾山五行》也想外包制作,但外包很难接下该单。林魂要求比较高,而《雾山五行》独特的水墨画风和描线风格也不是一般的动画人可以简单上手的,没有一定的积累甚至连勾线都不够格。“我们走的还是国风描线的味道,需要手绘的能力和对国画的理解,需要时间积累和绘画练习。”剧中的冷兵器也是林魂的爱好,属于“男人的浪漫”。

珍惜每一位坚守的动画人

“请珍惜每一位坚持并坚守的动画人。”片尾字幕中林魂特意加了这样一句话,这也是他对自己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毕业),涉足动漫圈后几年历程的总结。2016年,结束在外5年的闯荡,林魂回到老家浙江衢州烂柯山下,成立了只有3名成员的六道无鱼动画工作室。正如《岁城璃心》中的主角黑麒麟一样,敢于以一人之力,对抗千军万马。

烂柯山以“王质遇仙”的故事而闻名,离工作室数米之遥的乌溪江,常常笼罩着仙境般的雾气。家乡的风土人情给予林魂创作灵感,他沉下心来创作国风动画。剧中,闻人翊悬和孔雀妖兽之间即将开战。闻人翊悬的随身伙伴一只名为“水冠”的大白鸭主动代闻人翊悬出战,奈何孔雀妖兽确实强大,一只翅膀就将“水冠”掀飞到河里去。这只由导演配音的鸭子被许多网友津津乐道。林魂笑说,“剧中鸭子的存在感很高,就是因为我家门口就是一条河,河门口又都是鸭子,所以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平时生活习惯非常有趣。所以我想把他们表现出来。”

观众的留言、赞赏、打气是林魂继续前进的动力,但在他看来,《雾山五行》距离大荧幕还有一段距离,而完全原创的“二次元”故事和普通受众也有距离,这也是他选择B站独播试水的原因。

关于呼声很高的第二季,林魂无法给出准确的上线时间表,“还是缺人呐!我们只是刚刚起步的一个动画公司,团队还很年轻。”林魂说:“好作品需要时间雕琢。我们自己认可之后才能带动到大众的一些认可,这其实也是循序渐进的。我觉得其实还是沉淀下来做作品最重要,最终目的还是要把内容做好,把故事做好,把我们的动画作品做好。”

多说一句

独有美学风格支撑国漫崛起

去年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鸣惊人,被誉为“国漫之光”,之后《罗小黑战记》等优秀国产动画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年,正当有人担忧崛起中的国漫被疫情按下“暂停”键时,7月,国产动画片《大理寺日志》播完第一季,在B站的国产动画排行中排名第一,豆瓣8.6的评分,B站1.1亿的播放量,国漫交出的答卷依旧诚意满满。

从内容题材上,《大理寺日志》突破了以往国漫作品的热血风格,不仅有推理悬疑、动作打戏,还有二次元国漫的萌点和搞笑桥段。从画面上看,无论是洛阳繁华街市的描摹,还是灯会盛事场景的刻画,其带来的视觉震撼与细腻程度,并不亚于同样以大唐盛世为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狄仁杰》系列等影视剧。

《雾山五行》更是“好传动画”在《大理寺日志》之后,牵手六道无鱼工作室,在国产动漫类型化上的一次成功探索。随着国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产生深深的认同感,《雾山五行》就展示中国独有的美学风格。明年还有《三体》动画可期,或有更多惊喜。国产动漫前有日漫“围击”,后有欧美漫画“堵截”,要想真正崛起,要探索适合中国观众和土壤的创作道路。观众打出9.1分,不是捧得过高,而是给予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来源:扬子晚报网

展开
收起

中国内地百所大学进入世界前列 法媒:高校崛起令世界瞩目

【欧洲时报九天编译报道】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日前正式发布“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展示了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据统计,中国内地共有144所大学上榜,中国高校的崛起令世界瞩目。

法媒本周发表了一篇专稿,报道分析了中国大学体制的变迁,称这一排名也以独特的方式投射了世界的变迁。

据《世界报》报道,一项由中国机构发布的年度大学排名震动了国际高教界。中国政府竭尽全力帮助中国大学的排名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大批的学生赴国外留学。

图为南宁师范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国高教突飞猛进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简称上海排名,是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年度大学排名,其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大学排名。

位于苏州的法中学院是16所提供中法双文凭的机构之一。院长韦尔尼奥认为,中国的文化喜爱凡事都作排名,比如学校排名、小区排名等等。所以中国人在上海也做了一项大学排名。但是这个排名可能是最无人关心的,因为是中国大学自己做的排名。中国人至今还是认为国际排名更有价值。

但是,法媒指出,并不能因此作出这个排名没有任何影响力的结论。近20年来,高等教育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得到向在中国这样的突飞猛进。中国领导人在90年代宣布的目标,就是将中国的大学从苏联模式的专业大学转变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体制。在这种条件下,创建于200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排名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才是战争的力量”

法国公共卫生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洛波尔托勒菲布尔女士认为,这项排名具有重大的政治地理意义。她在一本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著作中指出,中国在进入世贸组织的同时明白了人才将成为战争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推出了人才政策,向上海排名榜鼓励跻身世界前列的大学发放更多的资金。例如,这项排名并不考虑大学在企业当中的声誉,而是把重点放在研究上面,而中国在这一点上能够更加容易地占上风。

为发展目标服务

交通大学在21世纪初是四十所得到国家补助以跻身国际名牌大学的中国大学之一。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莹解释说,为此必须起草一份战略计划。上海大学的办公室主任便开发了一项指数,以了解中国大学与世界排名的差距。她表示,“此举的目标并不在于提升中国的大学,而只是与世界上更好的大学进行比较。”

法媒注意到,中国每年都在排行榜上向前迈进。十年前,10所中国大学位居前500名,而现在已有50所,甚至有4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尽管中国科学家尚未获得前述两项国际奖项,但是已经跻身世界一流科学家行列,在空间、人工智能和遗传方面获得了成功。法媒对此解读说,这是因为科学位于中国梦的中心位置。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家,到2030年成为创新最多的国家之一,到2049年之前成为主要的创新强国。洛波尔托勒菲布尔女士注意到,中国的研究员坚信他们在为国家而工作,他们也喜欢这样做。

向世界敞开大门

法媒注意到,中国政府不仅为实现这项目标拨出大量经费,而且中国向世界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国外读书,这个数量从1998年的不到2万升至2018年的66万,而且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

同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也作了重大调整。以前,美国大学想了解考生是否能够深入阅读一篇文章,后来又侧重他们的综合能力,中国便于2013年对高考进行了改革。自从美国大学还希望测试大学生的个性以来,中国的最好高中便增加了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选项。

究其原因,法媒认为,尽管有些学生选择留在国外,但是大部分“海龟”都回到国内。韦尔尼奥在全世界具有很高学术影响力的《Hérodote》杂志上撰文写道,“在320万名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当中,有260万选择回国,占82.2%。中国政府的留洋学生回国工作的战略发挥了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工作。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往来无疑形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之一。”

法媒总结认为,20年来,中国留学生令中国在科技领域急起直追。另外,如果没有在西方大学留过学,便很难在中国最好的大学获得老师或者研究员的职位。美国马可波罗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60%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拥有西方文凭。相反,2019年在美国人工智能科学大会发表的高水准文章当中,近三分之一出自在中国上过学、但是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研究员之手。上海大学排名作为中国高教走向世界、中国跻身世界强国的参与者和象征,以自己的方式投射了世界的变迁。

(编辑:赵筱)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