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瑞士

地图看世界;欧洲最著名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平均海拔约3000米,总面积大约为22万平方公里。其中有82座山峰超过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

(欧洲西部地形图)

(空中俯瞰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马特洪峰登山者火炬链。)

(艾格峰海拔3970米,虽然海拔不到4000米,却因为其著名的北壁而名声大噪,也是阿尔卑斯山三大北壁之一,攀岩者的圣地。)

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同时也是欧洲的巨大的分水岭;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的水塔,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11%,但提供欧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干旱地区与夏季。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千米的冰盖。

(风景秀丽的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在夏季也是滑雪胜地。)

(处于峡谷之中的劳特布龙嫩小镇,又被称为"瀑布小镇",因整个峡谷中遍布着非常多的瀑布而得名。)

欧洲历史上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阿尔卑斯山脉也是人文荟萃。

自旧石器(60000~50000年前)以来,阿尔卑斯山区就有人类在此狩猎和居住。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北部和南部的天堑,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被人类突破和翻越。

(古罗马军团)

1,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横扫并征服了半个欧洲;同样"野蛮人"日尔曼人同样翻越阿尔卑斯山,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

2,1799年--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拿破仑在意大利击败了奥匈帝国军队,获得了马伦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

(勃朗峰。)

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是这样描述阿尔卑斯山的:

“碧湖轻轻的拍着堤岸,柔水轻轻的从我脚下流过……这是大自然难以描绘的伟大演出。这是万能上帝创造得醉人的卓越事物的最和谐的组合。旅游者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景观,思想家在这里看到的是一部大书:每块岩石是一个字母,每片湖水是一个句子,每个村庄是一个重音号……”真的,你到了阿尔卑斯山,你会把魂丢在那里,你会流连忘返!

展开
收起

瑞士没有本国语言,国旗正方形,整体风格特立独行

如果要评选最特立独行的国家,相信很多人会首选瑞士,瑞士又富又美,但国土面积不大,约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51万,其中四分之一是外籍人口。

【雇佣兵最出名,却宣布永久中立】

在漫长的中世纪,瑞士作为中欧的内陆国很穷,就业岗位有限,所以多数男子当雇佣兵谋生,成为当时瑞士国力快速增长的原因。进入14世纪后,因为有着“勇敢好用”的好评,瑞士雇佣兵成了香饽饽。在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敌对双方是意大利和法国,但这双方都征用瑞士雇佣兵作战,自己人玩命打自己人,最惨痛的却是瑞士。

此战让瑞士人认真思考了人生与国运,决定宣布永久中立。虽然永久中立国的身份直到1815年才被国际认可,但300年的坚持还是有成效的。自1815年后,瑞士没有卷入进任何大小战争,并得以在一战和二战中幸免于难。

【国旗都是长方形?抱歉,我不一样】

瑞士的国旗非常好认,红底白十字,正方形,在一众长方形的国旗中很是独特。其实以前瑞士的国旗也是长方形,但为了强调自身在外交上采取中立、公正的态度,在1889年将国旗修改成了正方形。并说明国旗中的白色象征光明、和平、公正,红色象征胜利、幸福、热情。

对此,瑞士人很坦然:嗯,我们就是与各位不一样。

【没有本国语言,人人都是翻译】

瑞士没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何种语言得先看邻国住着谁,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包围着瑞士。德、法、意3种欧洲文化的交界处,让瑞士人练就了说多种语言的技能,一个家庭的成员同时使用3、4种语言并不稀奇,大街上随机问个路人,就是多语言的草根翻译。

瑞士有62.8%的人用德语,全国26个一级行政州,有17个州讲德语,不过现今的标准德语与瑞士版德语各成风格,沟通起来有点费劲;22.9%的人讲法语,区域是靠近法国的4个州,瑞士版法语与正宗法国差异不大,能轻松交流。8.2%的人说意大利语,主要是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的一部分地区使用。5.6%的人说英语和葡萄牙语,主要是外来移民使用。另外还有0.5%的人说罗曼什语,这种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只在格劳宾登州的东部地区用。

【别人种苹果吃,我种苹果就图好看】

瑞士人能制作最好吃的巧克力,但是在苹果培育方成却剑走偏锋。人们往往会将“好吃”做为苹果的特点,而瑞士人却别具一格,花了近20年的时间培育了一种红肉苹果,吸引了全球苹果育种领域的目光,太奇葩了,苹果竟然有红色的果肉?

瑞士红肉苹果又叫“红色之爱”,从果核到果肉果皮都是深红色,看起来非常好看,是观赏性苹果的“开山之作”。味道呢?很多人太一般了。瑞士人嘿嘿一笑:谁说种苹果是用来吃的,好看就行。

【有钱人出国买菜,出门公交】

瑞士出了名的富裕,物价偏高,但是也不是说人人都是土豪,国民过日子还是挺接地气的。法国物价比瑞士低,所以很多瑞士人会开车去边境的法国超市购物。真正的瑞士豪门富翁也很低调,短途出门乘公交是常态,一打听,因为停车费太贵了。

说到瑞士的公交,要总结成“精准”两个字。瑞士公交很发达,站牌上会标出几点几分到站,间隔几分钟下一辆车到,站点之间会隔几分钟。司机不到时间不开动,到了时间立马关门,多一秒都不等。要是如果你差一步没上车,卖萌都不管用,只能看到公交车扬长而去。

【扔垃圾要谨慎,会罚款】

瑞士人扔垃圾不仅要分类,而且要注意在哪儿扔,如果去边境的法国超市购物,一定要把垃圾在边境处理掉,如果车上有一时忘记扔的垃圾,回瑞士时遇见交警检查,一定会被罚款,因为不能把外国垃圾拿到瑞士丢!

【事事不细心,常常被报警】

瑞士的酒吧真的会查身份证,在超市酒不能买多,不然店家会报警;公寓公用的洗衣房,衣服洗完要及时拿,邻居会报警;住宅区晚十点后禁止噪音,洗澡或者如厕用抽水马桶,楼下住房会报警;搬家必须通知警察局改地址,否则会收到严重警告……

【所有的商店早早休息】

瑞士所有的商店都关门早,每周除了一天能延迟到8点,其余都是下午六点就关门,到了星期天是全天不营业,买鸡蛋蔬菜只能去机场或者火车站超市。瑞士晚上八点多的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小猫小狗都不会出来遛弯的。

【瑞士人爱旅行的真相】

瑞士人爱旅游,到了节假日,瑞士人的旅游标配就是冬天滑雪夏天登山,三五好友会在山上呆一周起步,如果是冬天,那啥也不干就在山上滑雪。冬季一过,往往能在大街上遇见各种打石膏的人。

瑞士国土就这么大点,很多瑞士人会选择出国旅游,还会小住一阵子。因为瑞士本土的物价很高,房产更是贵得让人怀疑人生,算起来,在外国旅游比在本国生活还要划算。

展开
收起

地图看世界;全民皆兵的永久中立国瑞士

欧洲有一个国家,已经204年未参加任何一场战争;但全民皆兵,军事力量也极其强悍,它有资格对世界说“别惹我,你惹不起。”

它就是“知兵而不好战”,“能战,方能止战”“穷兵而不黩武”的瑞士。

(瑞士平均海拔1350米,60%国土是阿尔卑斯山脉,欧洲的高原国家。)

瑞士地处中欧,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北邻德国,西邻法国,南邻意大利,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多山内陆国,瑞士的山区风景。)

瑞士地处欧洲中南部,而欧洲是世界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大陆;在1815年,瑞士成为中立国之前,也是战火不断,生存在山地之国的瑞士人十分能战;由瑞士人组成的瑞士雇佣兵是中世纪欧洲最强悍的“佣兵”,大名鼎鼎。

(教皇的御前侍卫,梵蒂冈的瑞士雇佣军。)

瑞士人本就有尚武的传统;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士长枪兵)

尚武好战的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进入阿尔卑斯山区山区之后,混居在一起却发生了变化;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山民自由散漫的传统完美结合,从此现代意义上的“瑞士人”和“瑞士联邦”从此诞生。

世界上从来没有缺乏实力的和平;虽然瑞士自从1815年就宣布永久中立,但深知没有实力的和平毫无意义。

因此瑞士一直保持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在国境内“深挖洞,广积粮”,大修战备,比如瑞士已建成的各种规格的地下掩体,战时可供全部常驻人口使用。

瑞士人硬是将“欧洲屋脊”修筑成了易守难攻的天险。

(二战中瑞士修建的圣卡罗火炮堡垒,伪装成岩石的大炮)

二战中,希特勒并不尊重各国的“中立”,欧洲与其相邻7个中立国灭了六个,而瑞士能够让希特勒忌惮,跟其“对外和平中立,对内全民皆兵、武装中立”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二战瑞士军人在警戒一条山路。)

希特勒在二战中曾经想闪击瑞士,但经过德国参谋部计算当时约500万人口的瑞士,可以集结起50万精锐大军,而固若金汤的山地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即使德国出精兵100万也不一定能攻占瑞士,希特勒权衡利弊之后,只能做摆。

(二战之后,瑞士一以贯之,对军备常年

(二战之后,瑞士一以贯之,对军备常年保持高投入)

截止2018年,瑞士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8522146人,而瑞士实行全民兵役制度,男女都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在战时24小时内可动员七分之一人口保家卫国);而且瑞士有一支数量达36万人,装备精良的常备军,常年军费达55亿美元(世界上最昂贵的军队之一)。

(瑞士模特)

当下世界乃“大争之世”,从来没有轻松的和平;“能战方能言和”。

而瑞士能够在欧洲保持二百多年的中立,“天时,人和,地利”全具备。

天时,和平是世界大趋势;人和:瑞士人尚武而不好战,有钱(2018年瑞士总GDP7091.18亿美元,人均GDP瑞士8.36万美元世界第二)而且常年坚持在军备上进行投入;地利:瑞士是“欧洲屋脊”,而且经过多年的修筑防御工事,构筑了“固若金汤”防御工事。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穷兵而不黩武”的瑞士应该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瑞士军徽。)

“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小,备战必安”

国土面积41285平方公里,人口约850万的瑞士的小国瑞士,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展开
收起

瑞士是多语言国家,其中的濒危语言靠中国人拯救

瑞士是位于中欧的内陆国,有“欧洲屋脊”之称,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除了“又富又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850万人的小国,却是个多语言国家。

在瑞士没有瑞士语,其语言区域分布主要是看看他的邻居们: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看吧,地处德、法、意3种主要欧洲文化的交界处,瑞士想不受影响都难。接下来,我们盘点一下瑞士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有哪些吧!

【德语】

最新官方比例:62.8%

使用区域:毗邻德国的北部、东北部以及瑞士中部

瑞士共有26个一级行政州,有17个州讲德语。讲德语的瑞士人在198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4%,时代变迁,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62.8%,依然排名第一。但是经过长久演变,现今的瑞士版德语与标准德语几乎成了两个概念,两种德语凑在一起沟通谈话颇有些费劲。

【法语】

最新官方比例:22.9%

使用区域:与法国接壤的西部和西南部

靠近法国的4个州都讲法语,与法国很亲近,瑞士的法语与正宗法国差异不大,无论是说话或是书面,都能轻松交流。因为法国物价比瑞士低,所以很多瑞士人会开着小车吹着小风,去边境的法国超市去购物。

【意大利语】

最新官方比例:8.2%

使用区域:靠近意大利的部分地区

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以及格劳宾登州的一部分地区讲意大利语,语区实力相比德语和法语弱了许多,但好歹也占了8.2%。

【拉丁罗曼语】

最新官方比例:0.5%

使用区域:格劳宾登州的东部地区

拉丁罗曼语,也译为罗曼什语。古罗马帝国瓦解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拉丁罗曼语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与古老的拉丁文有很大的不同了。

我们在上方的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格劳宾登州是瑞士唯一的一个三语州,即德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

【其他语言——英语、葡萄牙语】

最新官方比例:5.6%

使用范围:外来移民或用于日常沟通、工作翻译

在瑞士的主要城市,各个语言区都有外来人群,英语和葡萄牙语是使用得最多的两种外语。在瑞士,一个家庭的成员同时使用3、4种语言的现象并不稀奇,只是在我们看来,的确感觉不可思议。

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罗曼语这四种官方语言中,最让瑞士人担心的就是拉丁罗曼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大多住在山区,使用的人也逐渐减少。而为了保护这个小语种,瑞士在1938年的全民投票中以92%的赞同票,将拉丁罗曼语做为瑞士的第四种官方语言。

然而,拉丁罗曼语未能实现“小而强大”,地位岌岌可危,后来被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临灭绝语言的地图上。瑞士人对这个语种的保护越来越迫切,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16世纪的拉丁罗曼语古老辞典转录为互联网中的电子版。

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冗长枯燥,甚至是项挑战。据悉这套厚重的古老词典超过一万页A4纸的篇幅,转录工程信息量十分巨大。但这个浩大的转录任务由谁来完成呢?

瑞士人找自己人干,没成。为啥?任务太难。

瑞士人找欧洲朋友,没成。为啥?用工太贵。

于是,这个工作的瑞士负责人Ursin Lutz来到中国南京一家转录中心,很快谈妥了相关事宜,由6个中国姑娘用超快的手速,从酷暑打字打到寒冬,仅耗时6个月就完成了这项颇具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

“东南瑞士报”特地报道了这项内容:瑞士语言史迎来了里程碑的一刻!数字网络版《Dicziunari Rumantsch Grischun》辞典前13卷外部链接于2018年12月7日上线!

项目负责人乌尔辛·卢茨称:这是人类语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感谢来自于中国的帮助。

完成这项任务的是南京一家转录中心,其负责人介绍:在进行数字化转录中,为避免失误,每个单词都必须输入两遍,这们输入出现差异时,电脑可以及时提示。而且转录细节也颇为复杂,有时4、5个代码要用到一个单词上。

相信很多小伙伴很关心这个项目的报酬,对于转录费用瑞士进行了公开,共支付了20万瑞郎,兑换成人民币约139万元。另外,还有从瑞士格劳宾登州带来的坚果蛋糕。

6位负责转录工作的中国姑娘,在此之前都未听说过这种语言,转录时一个单词也不认识,但她们以令人惊奇的打字速度为濒危语言的保护做出自己的努力,在语言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之所以有腾飞的速度,不是等来的,不是喊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我们不仅为保护中国文化而努力,也在为保护世界的文化资源做贡献,于无形中促进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原因!

展开
收起

瑞士为何不把首都放在苏黎世或日内瓦等大城市?

瑞士有三大城市,分别是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但首都却在伯尔尼。

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却是瑞士知名度最高的城市。瑞士西端有个狭长的日内瓦湖,是瑞士与法国的界湖。日内瓦就位于日内瓦湖的西南角,三面被法国领土环绕。

日内瓦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国际城。很多国际性的组织,总部都在日内瓦。比如联合国欧洲总部,世卫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而且,日内瓦还是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的总部。

苏黎世的国际知名度不如日内瓦,却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同时还是国际足联总部。苏黎世位于瑞士中北部,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郊濒临苏黎世湖,距离德国较近。苏黎世是瑞士的金融业中心,很多全球闻名的银行的总部,都在苏黎世。

巴塞尔的名气可能还不如苏黎世,但地理位置特殊。咱们国家常有鸡鸣三省”之说,巴塞尔可以说“鸡鸣三国”。巴塞尔位于瑞士北部,莱茵河穿过巴塞尔城区北上,城北、河西是法国,城北、河东是德国。在巴塞尔城的最北端附近,有一座三国国境交界纪念碑。在这里放一只大公鸡,公鸡打鸣,邻近的法国和德国应该能听到。当然,巴塞尔能成为瑞士第三大城市,不是靠公鸡打鸣,而是发达的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

而首都伯尔尼,只是瑞士的第四大城市。那么,瑞士为什么不把首都放在三大城市,却放在伯尔尼呢?这和瑞士的历史有关系。

早在公元1291年,瑞士永久同盟就成立了,当时只有三个州。后来,各州纷纷加入,现在的瑞士共有26个州。和其他欧洲的一级行政区不同的是,瑞士的州,自主权相当大。除了外交权由瑞士国家掌握外,各州基本上可以“自由活动”,互不干涉。

到了1798年,法国的拿破仑出兵吞并瑞士,成立了赫尔维蒂共和国(或译海尔维蒂)。这个共和国只存在了5年,1803年就撤销了。瑞士重新开会,决定划出六个实力较强的州,称为领导州,以后国家的会议就在这六个州轮流举行。之后,六个州会削减为三个州:苏黎世州、伯尔尼州、卢塞恩州。也就是说,瑞士未来的首都,将从这三个州选出来。1848年11月,瑞士开始投票选择首都。

卢塞恩在赫尔维蒂时期就当过瑞士首都,但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卢塞恩曾带头反对瑞士组建新的联邦,很多投票者对卢塞恩没啥好印象。苏黎世的实力很强,可大多数人并不想把票投给苏黎世。如果定苏黎世为首都,那么苏黎世将在瑞士内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其他州不公平。

伯尔尼实力没有苏黎世那么强,又不像卢塞恩那么“刺头”,给投票者的印象比较好。最终决定,伯尔尼成为瑞士首都,一直到今天。

伯尔尼的地理位置比较适中,处在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中间,交通很便利。瑞士非常重视“分权”,不会让一座城市坐大,出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这样的巨无霸城市。以至于瑞士有个说法:我们国家其实有三个首都:伯尔尼是行政首都,日内瓦是外交首都,苏黎世是经济首都。

展开
收起

强国论之资本积累,兼谈人民币内外循环

马克思说“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恩格斯说“资本家为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讲的是私人资本的积累,也是他们生活的年代,资本早期积累和野蛮生长的真实写照,资本生长绝非温情脉脉充满仁义道德,所以我说,富人做慈善,就是报恩回报社会。积德扬善,中华传统道德观,就是维系社会平衡的优良文化传统。马克思是生产和劳动经济学的权威,本文旨在研究现代货币理论中,货币对金融资本的派生,也就是本人提出的货币资本主义主导当今资本主义时代。

马克思与恩格斯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技与管理,现代工业社会动力离不开资本。我将当今一国经济喻为一辆汽车,科技与管理是其两个轮子,发动机是资本,而货币是发动机里的油!资本主义包括国家资本主义和私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积累来自于殖民和战争掠夺,还有信用派生,信用包括债务和货币。

1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呢?

结合经济发展史和中西方,我们总结一下资本的积累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要素的积累组合运用,早期西方土地、人力、科技和战争掠夺和贸易,后发国家是农业剩余和人力资本和出卖资源,还有重要的货币派生金融资本。农子孟,将重点放在货币派生金融资本这一重大方式上,这一发现,我将其称之为货币资本主义。

第一,殖民掠夺和贸易盈余积累西方资本的积累史,始于十五世纪的航海大发现,当大明朝郑和船队到达东非红海,西欧文明心脏的地中海还在不断小国战争中,在当时,地图学、航海术与造船术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随着技术的进步,卡瑞克帆船与卡拉维尔帆船相继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远洋探险成为了可能。为了寻找到中国的贸易通道,为了瓷器、茶叶和印度的香料,地中海,作为亚欧非的中心,开始了航海探险。14世纪黑死病的恐惧,也促使了人们逃离欧州寻找新大陆生存,陆上强大伊斯兰帝国对贸易通路的垄断,西欧小国也只能从海路中寻找机会。

地理大发现和航海路线

地理大发现,就是海外殖民历史的开始,西欧地中海人成了事实上的强盗,他们开始瓜分美州和非州,最早从事航海事业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这些小不点国家,却拥有了最多的海外殖民地,而北欧海盗们却丢掉了这一机遇。随着殖民开拓和掠夺,从地中海到大英帝国开始了资本积累,大英帝国从羊毛贸易起家,最早人家是与地中海商业贸易发家,结果他家的瓦特先生发明了蒸汽机,英国才有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终成了资本要素。后来纺织品贸易,大英帝国有钱有技术,才有了装甲巨炮的舰队,大英开始抢了最多殖民地,紧随其后的是法兰西帝国,也抢了很多殖民地。西欧早期工业资本的积累,就是掠夺、商贸盈余和科技内生资本,其至是人口贩卖和奴隶贸易。

蒸汽机

科技扩大了社会分工,有了大分工,才有人力资本释放和消费需求,才有市场贸易扩大,一国资本内生,科技是其一。

第二,战争与金融资本1618—1648年,欧州三十年战争,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1756~1763年的欧洲七年战争,是由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萨克森、俄国等国参加的,旨在争夺殖民地或领地,这场战争导致了欧洲势力大幅度调整。战争还带动了金融业发展,欧洲政府急需资金来创建军队,于是就出现了借贷市场,政府可以用将来的税收收入作为抵押来筹集资金。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发展成了全球金融中心。

纽约华尔街早期

为了英法殖民地争夺,德国和奥匈帝国再次向英法俄发起挑战,暴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在一战后没被放倒,但其曾经所拥有的霸权是风光不在了。美国纽约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了保证,到了二战,美国这个金融帝国主导了世界至今。西欧因二次大战,被放倒了,而在俄罗斯发展起来的苏联,统一了东欧,在欧州大陆与西欧对立,在远东与美国在东亚对峙,这就是冷战时代。所以,这段历史,大金融资本的积累,来自于战争。

第三,战后两大集团资本输出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确立了地位。

朝鲜战争,促使了苏联向中国、印度、朝鲜输出资本与技术,中国拥有了重工业,开启了工业化进程。同样,美国开始扶持德国与日本。如今世界产业资本的分布,与两大集团的输出密切相关。如今除传统欧州工业化国家,后进的只有中国和韩国,而印度没有抓住机会。六十年代的韩国,其工业化来自于美国扶持和输入。资本的积累之一,乃是资本的转移!

第四,提取农业剩余的产业资本积累

中国拥有千年的农耕文明,当然印度也是。中国的工商业,来自于农业派生,最早进城做生意的是地主,地主有地租剩余,而农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农民不可能有剩余积累资本去搞工商业。建国后,在外来资本转移断开后,中国的资本自我积累很痛苦,不得不依赖工农业剪刀差从农业农村提剩余,依赖集中人力资本搞水利基础建设和工农业生产。资本内生,人力资本和土地也是重要来源,后来的改革开放,西方称之为中国人口红利释放。中国产业资本积累,一是外来产业转移,带来资本和技术的输入,二是本土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由此,中国才完成工业化。

第五,现代货币金融体系派生金融资本

现代货币金融资本派生,以美国这个世界第一金融产业大国为例,从罗斯富新政开始,大基建扶持了传统白人财团和犹太金融财团,而后里根新自由主义再次解除了对金融的限制,从此美国债派生了大量金融资本,他们掠夺占有全美工业剩余,美国去工业化,伴随着金融业的膨胀。美国不是属于美国人民的,也不是属于美国政客的,而是属于美国金融财团。他们在幕后维护着全球金融秩序,这就是现代金融殖民,殖民目的是敛财,武器是美元。从81年阿根廷,到98年的东南亚,99年科索沃及2010年欧债危机,如今金砖国家及土耳其、委内瑞拉,难道不是与美元有关吗?那么货币如何派生金融资本呢?

我们大家都明白,穷与富,在于资本占有,富人有剩余积累资本玩钱生钱游戏,而穷人无剩余只能出卖人力和智力,当穷人有了剩余积累了资本,才有成为富人的可能。一个国家有了剩余,才有资本积累,落后国家要么引进资本和技术,要么依赖集中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资本,包括人力和科技两要素,要么从土地抽地租,比如农业,这就是产业资本内生之路,苏联工业化,就是从集体农庄开始,又发展了大拖拉机为代表的重工业,拖拉机产业基础才有了坦克、大炮、飞机、汽车和造船等重工业,而英国的工业化是从殖民和羊毛轻纺业开始。苏联最终成功完成以重工业为首的工业化,一战及以前的沙俄,可是欧州最落后的帝国,另一个土耳其,却没能完成工业化。

大金融资本与战争密切相关,她的诞生是为王室贵族之间战争有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后来的瑞士是二战犹太资本和法西斯资本的金融避风港,一部分去了纽约华尔街。苏联从来没有发展起来强大的金融资本,他更像一个生产系统,受指令管制和指挥。美国是一个金融资本顶层控制的政治经济体系,所有阶层和产业受其控制。

美GDP与M2正相关

现代美国GDP的发展与M2正相关,M2叫广义货币,包括存款和现金。GDP为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则Y=C+I+G+NX,这是个恒等式。美国政府购买包括员工薪水和公务支出,还有战争和军队支出,资金筹集是税赋财政收入和国债,财政赤字国债弥足。从里根开始,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国债不断增长,而美联储依赖国债不断扩表,国债对于美国人民是债务,对于美联储是资产。美联储扩表释放美元进华尔街,华尔街拿着美元入股市债市,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开始输出资本技术,输出到世界的是美元和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去了中国和东南亚,美元金融资本在期货市场收割石油粮食矿石等资源,现代虚拟化的资本赌场,交割的只是数字而已,而资源事实上没有移动!这就是金融虚拟经济!金融经济只能养活30万华尔街精英,而本土产业资本衰败,使广大中产和下层生活就业日趋艰难,这就是美国下层人民选择特朗普,而非希拉里的大背境。

中国2004年以来的GDP高增长,央行依赖进出口盈余换来的外汇占款扩表,另外地方政府和国开行的债务支持基础建设投资,央行扩表释放货币,通过银行放大,流入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及国企,形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国金融资本绑定在土地之上,依赖房地产而生存。央行释放货币,地方政府用债务吸纳转化为基建投资,再用土地财政还债,这就是金融内循环的真相。

中美事实上,都在依赖货币派生金融资本,一个对外输出美元,一个对内输出基建资产和房地产。中美,是当今全球的两大金融资本大国。美国对外转移产业资本,中国利用人力资本与转移来的外来产业资本对接,中国终于成为了世界第一产业资本大国,第一工业大国,也是第二金融资本大国。

而人类社会两个车轮,科技与管理,三十年来无重大创新!三十年来,中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是不断生产资本并向全球输出的过程,生成动力的油,就是货币。如果欧元与中国结成这样的同盟,欧元会取代美元,但历史没有如果。

如果我们探讨中国货币派生资本创新,在去美元化的大背景下,央行如何扩表,去释放人民币和人民币基建资产呢?中国宪法和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不能直接购买财政部国债发行人民币,像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国不允许,人民银行是国家机构,是全国人民的央行,人民币信用基础是国家。而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家组织,美元的背后是美国私人金融财团,并非美国政府和人民。国民党学习美财政赤字货币化,已经在大陆失败过一次。央行扩表,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国家政策银行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包括农发展、国开行、进出口行,人民银行购买其债券,释放人民币,这些银行组织执行国家政策,让资本流入国家想要的领域。在市场已成资源主要配置方式的背景下,行政干预将被调节资本投入代替,这正是有为政府的最佳途径,防止权利寻租发生。

国家资本调节是后工业化国家和后发国家的最佳手段,也是本国货币内生资本的有效手段!人民币的内循环,可以成立新的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基础设施开发投资银行和国家产业开发投资银行,前者派生大基建新基建投资,后者派生产业基金和创新产业基金,还有证券业和证券基金控股,而国开行大力投入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完成房地产转向,同时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如今国开行,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了,建立新机构,挖新的货币池子,意义重大,中美金融资本竞争,决定未来国际地位。

当国内完成人民币投放循环体系,进一步对外输出人民币,伴随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输出。目前中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已经接近完成,下一步要成立中国非州援助开发银行,中欧合作开发银行,完成亚欧非金融之弧。因为敏感涉及中华未来战略,不再细讲。我们必须要明白,现代纸币乃是信用赋权,信用无限,派生货币无限,派生出的资本也是无限!一国缺技术、缺人才、缺资源,而缺资本是因为信用、货币与资本转化体系,出了问题。一个人给你一百万,你就能创业,给你一个亿,你再笨也会成为资本家。一国资本缺乏,要内生资本,本国货币是最佳派生资本途径,派生的资本是基建不动产,大基建能拉动需求。如果派生的资本是战争消费,富的是银行家和军火商,如美利坚,派生资本流入商业银行,将是投机横生和货币贬值,因为金融债券流动资产,流动性太强了,变现能力强。一条铁路,一个港口,那是固定资产,也是产业资本发展的基础。

本文作者:农子孟,本文学术探讨,不涉时政,勿戴时政和意识形态帽子。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展开
收起

爱尔兰VS马耳他,为什么更多投资者选择看似要求更高的爱尔兰?

近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老牌移民国家申请门槛大幅提高,不少投资者开始把目光看向其他欧洲小国,而欧盟国家内的纯英语国家爱尔兰和马耳他,已经成为欧洲移民“新宠”。

移民条件

马耳他VS爱尔兰

一个国债投资,一个企业投资或捐赠,表面上看,国债投资的马耳他移民条件似乎门槛更低。

一、马耳他vs爱尔兰

马耳他,是位于南欧的岛国,官方语言为马耳他语和英语。马耳他是全球唯一的四位一体国家,既是英联邦和欧盟的成员国,也是申根国和欧元区国家。经济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旅游业是马耳他主要的外汇来源。

爱尔兰是一个西欧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自然环境保持得相当好,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爱尔兰也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还是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的成员国。

二、马耳他投资移民政策vs爱尔兰投资移民政策

马耳他国债移民项目出台于2018年8月25日,法律规定非欧盟国家的申请人在马耳他进行25万欧元的投资,同时满足当地购房或租房的条件,即可以获得马耳他永久居留的权利。目前的申请条件为:

1.申请人需要购买25万欧元以上的合规国债或债券,并持有5年以上;

2.申请人需购买或租赁符合马耳他政府要求的房产,并持有5年以上:

(1)购房—马耳他地区32万欧元以上,戈佐岛/马耳他南部27万欧元以上的房产;或

(2)租房—马耳他地区1.2万欧元/年以上,戈佐岛/马耳他南部1万欧元/年以上的房产;

3.主申请人年满18周岁;附属申请人包括:配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18岁以上未婚、经济不独立的子女;经济依赖于主申请人的父母和祖父母;

4.提供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或固定资产超过50万欧元的声明;

5.提供无犯罪证明;

6.通过尽职调查;

7.购买医疗保险(覆盖全球不低于三万欧元保额的健康保险);

8.申请人必须是非欧盟公民。

爱尔兰移民政策在2018年7月修改后,投资移民的门槛提高至100万欧元。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主要面向非欧盟国家的申请者及其家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及其家人可以获得爱尔兰居留权,并且可以移民爱尔兰定居。

目前的申请条件为:

1.年满18周岁的非欧盟公民;

2.投资至少100万欧元至爱尔兰当地企业,投资期至少三年;

3.提供200万欧元或者等值的资产(动产、不动产)证明;

4.无犯罪记录;

5.附属申请人包括:配偶及24岁以下未婚、经济不独立子女。

三、马耳他投资移民优势vs爱尔兰投资移民优势

马耳他国债投资移民的优势,主要有:

1.投资额低:只需投资25万欧元国债,即可一步到位拿居留身份;

2.周期短:递交后3个月即获欧洲居留身份;

3.无移民监:只需登录一次;

4.要求简单:无经商背景、语言、学历要求;

5.全球唯一四位一体国:即欧盟成员国、申根国、欧元国、英联邦国;

6.永居身份:可在马耳他当地工作和经商;

7.社会福利:可享受马耳他免费的公立教育和医疗;

8.税费低:非全球征税国家,享受利好的税收政策,尽享关税贸易政策优惠,畅行申根国;

9.家庭团聚:一人申请,全家四代人同时移居,附属申请人包括: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18岁以上未婚、经济不独立的子女;经济依赖于主申请人的父母和祖父母。

爱尔兰投资移民的优势,主要有:

1.资金安全:爱尔兰移民局批准后申请人方可投资;

2.要求简单:无经商背景、语言、学历要求;

3.无移民监:只需每年登陆一次爱尔兰即可;

4.税收低:爱尔兰公司税只有12.5%,吸引了包括英特尔、微软、戴尔等1000多家跨国公司将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

5.自然环境好:气候适宜,几乎没有工业,是欧洲最干净的国家之一;

6.入籍优势:在爱尔兰居住满5年可入籍;

7.社会福利:爱尔兰移民5年以后即可享受当地人的所有社会福利,爱尔兰移民可享受居民基本医疗福利和全11年免费义务教育;

8.地理优势:与英国毗邻,绝佳的地理位置;

9.家庭团聚:一人申请,配偶及24周岁以下子女可随行。

四、马耳他国债投资vs爱尔兰企业投资

马耳他国债投资申请者购买的25万欧元的国债是有利息的。国债是马耳他政府发行的债券,由马耳他政府担保偿还,没有风险。申请者可以通过银行或证券公司等直接购买,存入客户的个人账户上。爱尔兰企业投资是投资100万欧元到爱尔兰企业至少3年,总体上来说,投资条件和安全性较高,获得回报也是相当的可观。

通过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获得4号签后,每年仅需登录1天,持签满5年后每5年登陆续签一次即可。后续入籍也相对容易得多,只需连续定居5年,每年离境不超过6周,或者在9年内累计居住满5年,即前8年累计住满4年,递交申请前的12个月离境不超过6周,就可以申请入籍,获得爱尔兰护照,成为爱尔兰、欧盟公民,而且无需语言考试。

不仅如此,爱尔兰护照还有很多隐藏的福利用法:

爱尔兰护照=英国+美国+瑞士+欧盟多重身份

1、在欧盟27个国家自由定居、生活、工作;

2、通过CTA协议直接定居英国;

3、通过AFMP协议定居瑞士;

4、免签美国3个月,未来还可通过E3签证计划实现定居美国。

无论哪一项都是马耳他无法达到的,如此看来,爱尔兰投资移民后续入籍不仅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入籍要求也较宽松,护照价值高,对于移民预期较高想要真正定居国外的投资者明显选择爱尔兰更为合适。

这也仅仅是一方面原因,无论整体经济还是教育环境,爱尔兰相较于马耳他都更具优势,这也是很多高净值家庭最终选择了爱尔兰的原因。

爱尔兰VS马耳他

基础情况

两者均为岛国,爱尔兰国土面积70,2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65.36人/平方公里,马耳他的国土面积更为狭窄,仅3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1,306.8人/平方公里,人口主要集中在马耳他主岛上,以瓦莱塔,斯利马及其近邻城市为最,相对爱尔兰来讲略显拥挤。

(没错,地图上那个很小很小的就是马耳他)

气候环境

马耳他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天无雨,温度较高,冬季多雨,标准的夏热冬冷。

爱尔兰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最高温度25°左右是个避暑的好去处,冬天不冷,最低温度一般都在零上4度以上,冬季即使有雪也是落地即化,更多的时候多雨。更适合居住。

经济环境

马耳他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75%,工业占比23%,农业占比2%,而在服务业中,主要的行业是旅游业和金融业,旅游业的发展占GDP的30%以上。

拥有“欧洲硅谷”之称的爱尔兰,是欧盟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欧盟中的企业所得税欧盟最低,仅12.5%,微软,谷歌,亚马逊,eBay,贝宝,雅虎,Facebook,Twitter和辉瑞公司等都在都柏林设有欧洲总部或分公司。

教育环境

爱尔兰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大学整体排名位于全世界高校的前5%,研究性大学整体位于全球高校排名的前1%,并在信息技术、科学、医药学、理工、商务、管理等领域位居领先地位。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拜访爱尔兰的时候曾盛赞这里的教育和人才储备,他表示:“爱尔兰的年轻人是世界上受过最好教育、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年轻人。”

这句称赞是有依据的,爱尔兰是纯英语国家,奉行经典的“英式教育”,爱尔兰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均提供纯英语教学,是让孩子接受优质英语教育的放心选择。爱尔兰公立学校为4-18岁孩子提供中小学阶段总计14年的免费义务教育。

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和都柏林大学共有12个专业排名世界50位。而据权威机构爱尔兰科学基金会(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的数据显示,爱尔兰高等教育领域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科学和IT类的学术水平,丝毫不逊于传统英美名校。

爱尔兰高校在以上科学领域的排名均为世界前十:

马耳他虽然也有纯英式教育,但其实大多在私立学校,当地公立学校大部分也是采用马耳他语教学,想要让孩子接受英语教学还得找专门的国际学校。而马耳他当地的教育资源又十分有限,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综合看来,马耳他和爱尔兰其实有点像瑜亮关系,马耳永居项目虽前期投入不高,但存在较大的维护成本,马耳他永居身份的价值也很有限。而爱尔兰投资移民政策明确,获得爱尔兰4号签后申请入籍无须再投入资金成本;在国家实力、教育、经济水平、国际关系等方面爱尔兰都更具优势,爱尔兰作为纯正的英语国家,能为全年龄段的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英语环境与更高的教学质量。

在2020年中,爱尔兰也在数字化进程中发展迅速。作为“欧洲强大创新者”的爱尔兰,在数字化领域拥有整个欧盟顶级的竞争力。

在欧盟发布的数字经济和社会指标排名中,爱尔兰位列第六。都柏林,高威,科克在2020-2021年未来十大科技城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近半数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成为了吸引创新企业入驻的决定性因素。爱尔兰高等教育的优势专业,也正是这些创新企业最为看重的科学技术、互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尖端行业。

行业巨头亚马逊也于近日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在爱尔兰再创造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新岗位分布于科克和都柏林的Blanchardstown、Tallaght、市中心和北部城郊。此举将使亚马逊在爱尔兰的长期雇员总数达到5000人。这对爱尔兰的创新能力又是一个强力的肯定。

目前爱尔兰投资移民项目包括

博因福利房项目:已批准项目,无拒签风险!——投资100万欧元,投资期四年,额外提供价值110万欧元的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菲茨威廉集团签约保证投资期满后赎回抵押房产,全额返还投资款;公益捐赠项目:首发项目已获批!——捐赠40万欧元到公益项目。首发米斯郡步行桥公益捐赠项目获批,最新博蒙特医院基金会公益捐赠项目仅13个名额!已获批慈善捐赠项目:无拒签风险!——捐赠40万欧元到慈善项目,项目已获爱尔兰司法部批准。仅剩少量名额!

展开
收起

服贸会“科技+旅游”促行业复苏,高铁模拟驾驶舱带观众踏上奇妙旅程

今天上午,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旅游服务专题,已确定线上线下将有700余国内外展商注册参展、220余国内外买家前来洽谈。参观者可以看到圆明园数字化复原效果、体验智慧门店的服务机器人,还能通过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踏上奇妙的旅程。

此次旅游服务专题围绕“旅游连通世界,点亮美好生活”主题,将致力于搭建服务贸易交易和旅游产品推广的平台,搭建世界人民交往和共享美好生活的桥梁。其线下展览在国家会议中心地下一层展馆,1万平方米的展厅将分为北京展区、国内展区和国际展区三大区域,目前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旅游机构、旅游企业和特邀买家参展。

世界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与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等40多个国家的78家国际旅游机构、55家国际旅游企业和100家国际买家,将参与线上线下的展览和论坛活动。国内旅游行业头部企业如中国旅游集团、首旅集团、山西文旅集团、陕西文投集团、亚特兰蒂斯、海南海花岛等,将通过参展、参会共推旅游业复苏。

科技办展办会是本届服贸会的特色亮点,展览特设的“旅游+科技”板块由海淀区承办,将通过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展现形式,展示科技赋能旅游、沉浸互动体验及全新场景应用三大亮点。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圆明园数字化复原效果。王府井集团全新的智慧门店,利用服务机器人、电子互动屏和扫码购物等方式提升购物体验。北京对口支援扶贫展区内,还会有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带领观众踏上奇妙的旅程。

王府井集团将在展区开设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处,为现场购物的外宾提供最便利的退税服务。在旅游公共服务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虚拟导游、游览攻略、手绘地图等,感受智慧旅游服务的便捷。特殊群众旅游展区的安全预警智能地板、新型轮椅、步行辅助等特殊群体旅游装备用品,引导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走到户外,享受旅游服务。

此外,旅游服务专题还将举办两场重要论坛。主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主题为“重启旅游,再创繁荣”,将通过分享业界观点、发布行动指南、举办投融资大会等,向世界传递全球旅业声音,凝聚行业力量,提振行业信心,促进全球旅游业繁荣发展。分论坛“康养旅游国际论坛”由市文旅局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旅游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关联,打造健康旅游新业态,推动后疫情时代健康旅游的融合发展,启动旅游再出发。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李洋

流程编辑 吴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线下+线上”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专题展会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婷婷)用科技手段呈现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今天,记者从服贸会旅游服务专题板块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科技感十足的互动项目将亮相本届服贸会。同时,大会还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专题展会。

展会升级为双展模式

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王粤介绍,旅游服务专题的1万平方米展厅将分为北京展区、国内展区和国际展区三大区域,目前已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旅游机构、旅游企业和特邀买家参展。

其中包括世界首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全球性国际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还有来自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瑞士等40多个国家的78家国际旅游机构、55家国际旅游企业和100家国际买家。

为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要求,本届展会将升级为“线下+线上”的双展模式。线下展会侧重形象展示和互动体验,线上展会注重专业商洽和交易,利用云技术平台可实现参展商信息展示、旅游目的地远程推广、远程点对点洽谈等功能。同时,线上展会将常年开展,打造永不落幕的旅游专题展会。

呈现科技赋能旅游优势

科技办展办会是本届服贸会的特色亮点。旅游服务专题专设“旅游+科技”板块,将通过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展示科技赋能旅游、沉浸互动体验及全新场景应用三大亮点。

其中,将通过科技手段呈现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将圆明园“搬到”展会现场,带给观众一场震撼体验。王府井集团全新的智慧门店,将利用服务机器人、电子互动屏和扫码购物等方式,展现最优质的服务和购物体验。北京对口支援扶贫展区,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拟驾驶舱“京和号”,将带领观众踏上奇妙的旅程。

服务公众多样出游需求

除了互动性强的高科技项目,旅游服务专题还将开设不少服务主题。王府井集团将在展区开设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处,为现场购物的外方参会参展代表提供最便利的退税服务。

在旅游公共服务展区,观众通过手机即可查询全市A级旅游景区的虚拟导游、游览攻略、手绘地图等,感受智慧旅游服务的便捷。

特殊群众旅游展区的安全预警智能地板、新型轮椅、步行辅助等特殊群体旅游装备用品,引导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走到户外,享受旅游服务。

聚焦疫后旅游行业重启

王粤介绍,旅游服务专题将举办两场重要论坛。主论坛“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主办,主题为“重启旅游,再创繁荣”。将通过分享业界观点、发布行动指南、举办投融资大会等,向世界传递全球旅业声音,提振行业信心,促进全球旅游业繁荣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介绍,本次大会将通过线上直播平台,面向全球特别是联合会75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个城市的200余家会员单位开放。

联合会将结合当下疫情形势,发布《新冠疫情影响下城市旅游业复苏与振兴行动指南》和《新冠疫情下世界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报告》。

同时,旅游服务专题还将开设“康养旅游国际论坛”,将推动旅游业与健康产业加速关联,打造健康旅游新业态,推动后疫情时代健康旅游的融合发展,助力旅游业再出发。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王心

展开
收起

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在北斗一号F1星转场动员会上,大家围绕保质量保安全展开讨论。

北斗三号卫星团队在发射场合影。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正在将火箭吊装至发射塔架。

竖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旁的质量文化标语。

夏天,北斗人从40摄氏度的室外走进15摄氏度的测试大厅,穿上军大衣投入工作。

编者按 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    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    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高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    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    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晴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    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    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    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重要性。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可以说是北斗工程的前身,尽管这个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然而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价值再一次被科学家提出。但是当时,美国已经凭借着GPS在卫星定位系统领域一家独大,俄罗斯的GLONASS也完成了全球组网,以我国当时的国情,走欧美国家的老路只能永远做一名追赶者,唯有另辟蹊径才能拥有超车的机会。    究竟该怎样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    第一代北斗建设者们一致认为,最迫切的需求是先解决“有无问题”。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双星定位”建设方案的原理是把地心视为一颗虚拟卫星,再发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星座,经地面控制中心计算处理,实现对区域内地面目标的快速定位。这一方案用当时中国最成熟的航天技术,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为后续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    是否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至少需要24颗卫星,美、俄用了20多年时间。但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刻不容缓,中国拖不起、等不得,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斗发挥出最大效益。怎么办?“两弹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提出“分步走”战略,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    路,终于打开了。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蓝图被确定下来:第一步,先建立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    什么是“有源”和“无源”?北斗一号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李祖洪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有源”与“无源”之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对讲机和收音机一样。有源就像对讲机,既可以接收信号又可以发送信号,而无源就像收音机,只接收卫星信号,不再向外发送信号。孙家栋院士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将“有源”和“无源”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北斗的优势所在。    1994年,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的卫星导航发展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中国开启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漫漫征程。    摸着石头过河    回望自北斗一号开始的漫漫征程,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北斗人一路拓荒前行,“摸着石头”寻找国产化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北斗工程建设历程,北斗一号实现了中国导航卫星从无到有,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当时国外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北斗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长期稳定运行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根本。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影响卫星长期稳定运行的控制分系统三大部件——红外地球敏感器、动量轮和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都没有实现国产化。研制团队从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着手,历经8年多时间,几经波折,三大部件终于在北斗一号的备份星上实现了首飞,自主解决了卫星的“眼睛”“腿脚”和“肩关节”问题。    北斗一号最初启用我国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虽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轴稳定控制方案和双组元统一推进方案,但由于国外对我国的关键技术封锁和禁运,实现这些方案必须依靠自身条件。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回忆,当时五院聚集国内优势力量,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控制分系统的星载计算机、中心控制线路、推进分系统的大容量表面张力贮箱、490牛顿推力发动机等产品的技术攻关,最终,北斗一号卫星推进分系统65台部件产品“全部实现了国产”。    如果将卫星导航系统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技术就如同它的树根,而频率资源则是大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如果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将如同无地生根的大树,设计得再好也没有施展本领的舞台。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回忆,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始阶段,频率资源相对充沛,建设时间较早的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不存在频率资源的冲突问题,然而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将卫星导航频率瓜分得所剩无几,频率资源争夺非常激烈。北斗第一代科学家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创造性地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然而,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北斗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当年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然而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出卫星应答机,72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翻越“腊子口”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在北斗系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人员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只有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区域布站条件下实现全球服务等看似难以逾越的“娄山关”“腊子口”,北斗人凭借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勇气,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现在几点了?”这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而为我们提供答案的不是身边的钟表,而是天上的导航卫星。授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许多台起重机一起合作,动辄上千米的作业面,时间上差一点,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授时精度取决于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由于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美国、俄罗斯、瑞士等少数国家曾长期垄断这项技术。遗憾的是,我国科研团队为北斗卫星设计的第一台原子钟效果差强人意,不仅在工作时经常出现“突跳”,精度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能否突破原子钟技术瓶颈,关系到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刚华的办公室里,至今收藏着几抽屉的试验品,它们被梅刚华视若珍宝,见证着课题组20年来的艰难求索。“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个胶卷大小,要在里面特定位置打几个槽,测量宽度和深度,在当年没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时,只能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打磨。”梅刚华说,仅这一项技术,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具有全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开槽管式微波腔研制成功,这一研究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激励出高强度原子跃迁信号,获得了中、美两国发明专利授权。    除了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之外,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等单位也对星载铷原子钟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这是一项非常“熬人”的工作,为了保证24小时不间断测试,科研人员经常是白天调试,晚上盯在测试仪器前,观察数据,一测就是一整夜。在日夜兼程进行调试的阶段,大家就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连轴转。2005年,航天科工203所交付了我国首批两台星载铷原子钟工程化初样鉴定机,标志着我国原子钟自主化迈出了一大步。2007年,赶上了为争夺频率资源提前发射的北斗试验星,我国自主研制的星载铷原子钟上天服役。2008年前后,梅刚华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满足航天工程要求的星载铷原子钟正样产品,做到计时精度与美国GPS系统同期技术相当,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并批量用于“北斗二号”卫星,中国的北斗终于装上了一颗“中国芯”。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上的星载原子钟计时精度达到100亿分之3秒,与美国GPS卫星最新一代星载铷钟并列,跻身国际顶尖水平,可以满足分米级导航定位需求。打个比方,如果汽车装载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那么它提供的位置精度比车道间距还要小,这样就能够帮助驾驶者规避堵车,也能保障行驶安全。    “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李祖洪说。    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对于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来说,拥有国产芯片,对于确保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搞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全面国产化是头等大事。通过深入动员,工程上下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坚定共识;工程总体研究制定行动规划,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各环节;建立由专项管理办公室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自主可控协调小组,通过重点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通过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产北斗芯片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22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截至2019年底,国产导航型芯片出货量已超1亿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出口到1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设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首创Ka频段星间链路。按照传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众多地面站。但北斗系统不能像GPS那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研制团队创新提出了星座星间链路技术,采取星间、星地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链路互通,这就是说,我们虽然“看不见”在地球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但用北斗卫星的星间链路同样能与它们取得联系。太空“兄弟”间手拉手,心相通,不仅实现了相互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还能相互测距,自动“保持队形”,可以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凭借这一“绝活”,工程实现了仅依靠国内布站情况下对全球星座的运行控制,以及全球服务能力与世界一流系统的比肩。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澳大利亚空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指出,北斗是一项重大突破,因为它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独立地使用自主导航系统,不再依赖任何人。    “五千万”工程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他们都是北斗人,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    从北斗工程立项伊始,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便怀揣激情和梦想汇聚到北斗研制建设一线,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如同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2015年,北斗三号即将发射试验卫星,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组网任务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了赶上“发射窗口”,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机械总体研制团队绞尽脑汁、开足马力、使出浑身解数,流程调整、精简项目……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按时出厂!”为了确保每项工作按计划完成,总装现场24小时作业、设计师就24小时跟产。在亮如白昼的大厅里,已然分不清是深夜还是白天,困了就出去洗个脸精神一下,累了就坐在现场休息一会儿,“天线顺利展开、转动指令正确”……每一个节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会给在场的人打上一支“强心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试验星终于在9月30日成功发射。    类似的场面在整个北斗系统工程中无数次出现,不分昼夜地坚守,永不放弃地攻坚克难,属于北斗人的精神有很多,其中工匠精神更是北斗工程的魂。    在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了”。“差了多少呢?”得到的答案是“小于一纳秒”。换句话说,这个误差小于十亿分之一秒。但刘家兴就是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关,为了这个误差,整个团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坚决不能让卫星带着隐患上天!”    2020年6月15日晚,举世瞩目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因运载火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推迟发射,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必须安全泄出。危急时刻,加注分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分析近500个阀门、1600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组织8次泄出演练,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点。6月23日,伴随着轰鸣巨响,重新加注燃料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句号:44次发射取得100%成功。    今年北斗收官发射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任务实施过程一波三折。大家既要打赢组网收官战,又要打好疫情防控战,两条线都不能出问题。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参试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换位思考、共同坚守担当。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一再做“减法”,把现场人员压到最少、工作流程调到最简、各类风险控到最小;发射场全力做“加法”,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    据统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启动以来,全国范围内共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万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    “全球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从国内到国外,从区域到全球,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属于北斗的“全球时代”已经到来。从国内到国外,从区域到全球,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    目前世界上共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北斗三号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进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大家庭,将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定位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的导航定位服务。与其他3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比,北斗是唯一采用三种轨道搭配星座,北斗的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同步轨道可以使亚太地区几乎永久保持至少12颗卫星可见,大幅提高该区域定位精度。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卫星导航领域国际合作。双边合作走深走实。中俄卫星导航政府间合作协定正式生效,为中俄互建监测站等合作提供组织与法律保障,北斗和GlONASS系统实现信号兼容;中美实现北斗和GPS系统信号兼容与互操作;中欧深化开展频率协调。持续推动多系统兼容共用,让全球用户更好地享用多系统带来的好处。    多边合作成果显著。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ICG)等多边平台上积极发声,并成功举办两届ICG大会。成功举办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平台,持续扩大北斗“朋友圈”。    北斗应用不断落地海外。北斗系统作为目前唯一一个具备导航和短报文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一优势早在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当时参加救援的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陈素珍回忆,当时各国救援队间通信不畅成为救援的最大障碍。因为中国北斗可以发短报文,尼泊尔的指挥部就把中国救援队派到了受灾最偏远、最严重的地方。    中国北斗的贡献还伴随着“太空丝路”不断延展。在我国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印尼的海上集成应用,在不同国度的不同领域,都有中国北斗的身影。    近些年,随着经贸往来的增加,我国与周边国家间跨境客货运车辆数不断增长,也增加了相关管理部门对跨境客货运车辆的管理难度。北斗系统提供的导航定位服务,正是解决提升跨境运输车辆安全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俄罗斯是率先与我国就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两国跨境车辆管理的国家。目前,中俄已完成了跨境运输车辆监管系统的开发工作,并在部分中方、俄方客货运车辆上安装了北斗/GlONASS兼容终端,接入系统开展了试运行活动。    在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发布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只有加强卫星导航系统间合作,才能共同推动时空信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北斗来说,“自主、开放、兼容、渐进”一直是发展主基调,我国始终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    北斗提供全球服务,是北斗建设的一大步,也是北斗发展的新起点。正如孙家栋院士所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将惠及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如今,北斗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生活因它更精彩    “融合发展、万物互联”,“北斗+”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北斗系统正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北斗作为国家重大空间基础设施,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产品,就如同电、无线网络一样,必须通过终端服务来实现价值。因此,“融合发展、万物互联”一直是北斗应用推广的基本方针。通过万物互联,“北斗+”让生活更便利、更精彩。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外界无法及时获得震区情况,成为救援工作最大阻力。紧急情况下,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上千台北斗用户终端。5月12日22时左右,首批武警官兵到达地震重灾区,并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机连夜陆续发回实时灾情数据,为地震重灾区发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电波。也正是那场灾难让“北斗”这个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12年过去了,今天的北斗应用已经远超当年的想象。2020年4月30日,我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在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年后,中国人再次为世界第一高峰测量“身高”。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测量,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为科考人员提供了主要数据。    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北斗的贡献同样有目共睹。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被广泛用于区域内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覆盖5000平方米,并且能深入防疫车无法抵达的死角。在全国各地,数十万台北斗终端进入物流行业,通过北斗精准定位,位置信息一目了然,一些物流企业还通过机器人向部分隔离小区提供物资运输配送。北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结合形成的“北斗+”信息产品,可以对感染者的行动轨迹进行精确定位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大城市特别是基层社区做好防控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十万火急、分秒必争。“万丈高楼平地起”,高精度定点定位是基准,快速精确测量是基础。大年三十晚上,工作人员闻令而动,奔赴火神山医院工地,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一次完成,为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发展到今天,北斗系统已应用到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如同水和电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新建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依托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解决方案,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行李装卸车辆在室内的亚米级定位的大型机场。在机场中实现高精度室内定位的价值还有很多,对于机场管理方来说,室内定位将会是物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未来对机场内人员和物品的监管调度、轨迹追溯、大数据分析都要依靠室内定位进行数据采集。而对于旅客来说,高精度的室内定位则有机会提供给他们更为便捷的导航或提醒服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利用北斗定位和网络技术,市场上销售的“北斗菜”,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追踪它长在谁家地、用的谁家种、施过什么肥。如今,越来越多的菜农加入“北斗菜”网络平台,为自己的绿色蔬菜“正名”。一些地方的水果种植、畜牧养殖,甚至是中药生产,都开始利用北斗终端进行溯源管理、全过程监控,百姓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望从技术上得以解决。    过去人在旅途,常常身在囧途。如今,加入或使用了北斗的电子地图、约车软件,共享单车、位置分享,你能更任性地说走就走。大型客车、学生校车、危险品运输车等强制安装北斗终端,超时超速和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得到及时警示提醒,交通违章率和事故伤亡率各下降50%。设置北斗电子围栏,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得到有效治理。    据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显示,北斗系统自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望当初,当很多国家不惜斥巨资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我国“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就鲜明地指出,中国民用卫星导航市场广阔,潜在经济效益巨大,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就达到3016亿元,其中北斗对产业核心价值贡献率达到80%,由卫星导航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达到1947亿元。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3450亿元,较2018年增长14.4%。卫星导航服务这个巨大的市场仍在高速增长,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后,将迎来深化应用及黄金发展的新时代。    赋能未来    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    随着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一款“北斗,北斗,收到请回答”的小应用也跟着刷爆微信朋友圈。由央视新闻与千寻位置联合发布的这个小应用,通过“时空智能卫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不仅告知了人们头顶北斗卫星数量,还能看到每颗卫星的实时运行轨迹,甚至每个卫星实时的经纬度、高度、三维速率等信息。    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有一种误解,好像GPS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代名词。实际上,今天的卫星导航已经是多系统兼容共用,包括GPS、GlONASS、Galileo,当然更包括中国的北斗。而一个手机终端有没有用到北斗系统,则取决于芯片是否支持北斗系统。    近年来,随着北斗应用产业发展,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纷纷推出兼容北斗系统的通导一体化芯片。据统计,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申请入网的手机有151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110款。国内北斗企业利用北斗地基增强站,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米级授时的精准时空服务,提供的加速定位服务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用户规模超过3.9亿。千寻位置市场总监俞洁瑾表示,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之际,推出这款小应用,就是希望大家更好地感知到,北斗就在我们身边。    千寻位置之所以能够让人随时随地的“呼叫北斗”,是通过地基增强系统,星基增强系统星地一体融合能力及全球站网系统,构建了一个实时无缝的“星地一体”高精度时空网络,让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这项服务,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增强版”北斗。    2020年6月23日,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加速辅助定位服务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覆盖国内大部分安卓手机,这项服务将耗时30秒以上的初始定位时间缩短至3秒,极大增强用户的定位体验。    伴随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的步伐,北斗加速定位服务的普及,对于北斗规模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催生了精细农业、精准物流、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经济发展新模式和产业发展新业态。    北斗系统的全域覆盖、全时联通,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北斗+物流”,包装可以根据商品体积重量自动选择包装箱,发货可以根据地址自动分拣配送,买家可以随时知道所购物品的行踪轨迹;“北斗+支付”,能够对1秒钟内成百上千的股票、车票购买申请进行精确排队,按序办理;通过精确掌握车辆位置变化和时间长短,从云端快速准确完成高速公路行驶缴费、公共场所停车收费、车辆自动充电计价等。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指出,亿级的使用频率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服务的使用者将会是数以百亿计的“机器人”,它们对时空服务的需求更高、依赖性更强,使用频率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冉承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这三大支柱产业正在实现紧密融合、跨界融合。政府部门也在顺应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积极推动北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融合发展。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谷仓表示,北斗系统若想做好服务,需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推动引领应用发展。    结语    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为了实现共同的梦想,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来路,北斗人强国初心永不改;展望未来,北斗星光耀全球正当时。     (本文图片全部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供)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 彭谦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