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神器在英国火了,刚上架就被疯抢,英国人:感谢中国人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了其他的国家,而在前段时间当中,中国的这一神器就在英国火了,刚上架就被疯抢,英国人表示太感谢中国人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神器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吧!
实际上这一神器在我们中国是非常的常见,那就是中国制造的痔疮药,在中国的很多药店当中都是可以买到的!但是当它出口到国外之后,没想到却大受欢迎!一些中国制造的痔疮药,在英国的许多药店中都有出售。
据统计,我国的痔疮发病率是非常高的,而在英国患病率也高达了13.3%,对于他们来说,在平时的时候吃的东西都是一些比较高热量的,而且肥胖的人也比较多,再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久坐不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他们的痔疮发病率大大的提高。
然后对于他们来说,之前却一直是没有找到一种良方,况且去医院当中就医的话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价格也是比较高,在国外医生不会随随便便就给病人去开这种药,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也感觉到十分的困扰。
然而自从中国的痔疮药进入到他们的药店当中之后,许许多多的英国人就随处可以买到这样的药,而且它的效果非常的好,可以说是大大的解决了他们的烦恼,很多的英国人都纷纷表示说,感谢中国人发明的这种药!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现在的人们除了关心自己工资之外,一天中更多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吃什么了吧,关于今天吃什么,也成了大家聊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每到了吃饭的时候总是纠结,到底该吃什么,在你附近吃来吃去也就那么几种吃的,一天吃一种也吃遍了,这个时候建议你自己做,下班后自己做一些饭菜,就算不是什么太好的菜,但是如果是自己做的就一定会感觉到好吃,因为那是生活的体验,你会很享受的,相信我,言归正传,接下来看正文吧。中国人嫌弃的中式快餐,在英国被老外疯抢,网友:为“国产”骄傲!
中式快餐是我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觉得味道不是很好,除了那些时间紧迫的上班族,很少人愿意吃,但是我们嫌弃的中式快餐风靡了整个英国,可以说是被老外们喜爱,甚至疯抢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英国人喜爱的中式快餐!
我们知道英国人口味清淡,但是尝试中式快餐之后,彻底爱上了辣椒油,吃饭必放辣椒油和辣椒,尝试过辣椒油的美味之后才知道,有一种享受,比所谓的健康更为重要!这是英国人喜爱的中式快餐,煎饺、大虾、炒饭拼盘,看着杂乱无章,我们看了都嫌弃,但是他们很喜欢!
上图这对小夫妻,就将中式快餐——盖浇饭带到了英国去,很多外国人放弃了汉堡和薯条,投入中国美食的怀抱了!夫妻俩很是忙碌,需要接待很多中国游客和外国友人,每天盖浇饭要卖出几百碗!所以说大家不要再崇洋媚外了,支持一下“国产”吧,毕竟外国人很喜欢我们“国产”快餐呢!感谢您百忙之中抽时间看小编的文章,万分感激不尽,辛苦啦!喜欢小编的文章点击头像进去,点关注哦,每天准时为你更新相关的文章!祝您全家幸福,健康快乐每一天,天天都有好运来!点赞,关注,评论哦。
说到盛产葡萄酒的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自然便是法国。尤其是法国波尔多,被称为世界葡萄酒中心,在这里有着成百上千家大小各异的酒庄...
(图源:vino101)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对红酒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不少中国商人也看中这个领域,选择对法国的这些酒庄进行投资,于是很多当地的酒庄便被中国人收购了。
(图源:thejakartapost)本来中国人在国外买房买地这种事情,在外国人看来也都是家常便饭。不过,在波尔多当地,中国人收购酒庄的行为,却引来了一些人的争议。
而当地人感到不满的原因,是酒庄的主人变了之后,酒庄的名字也跟着改掉了,于是便出现了“御兔酒庄”、“金兔酒庄”、“藏羚羊酒庄”...
(图源:thetimes)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些名字不算好听,但也说不上奇怪。可一些法国人却对此颇有说辞,认为这些名字意味着文化入侵。
法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索莱尔斯,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愤而向波尔多市的市长写信,表示自己无法理解当地为何会允许他们如此改名。
(图源:wiki)“我从小在波尔多生活,长这么大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御兔或是藏羚羊,这和波尔多就有什么关系?很遗憾,这些拥有几个世纪历史的葡萄酒庄园,被如此改名后,变成了中国民俗的大杂烩。”
而当地的报纸也在报道中提到,兔子在当地其实并不是很受欢迎,人们甚至还呼吁消灭野兔。言下之意,这些名字完全没有考虑法国当地文化...
(图源:omlet)这种言论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中法两国网友的热议,许多国内的网友认为这种说法很没有道理,既然是我花钱买下来的酒庄,那我想叫什么名字都可以,有钱就是这么为所欲为~
也有人对于这种言论感到气愤,当初你们圆明园里抢兽首的时候,怎么就不说自己不认识这些动物,你们见过龙吗?不还是照样拿去拍卖了!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其实对于中国文化入侵这种说法也并没有达成一致,毕竟如果大家都这么抵触,不卖给中国人不就好了。
相反,许多人乐于看到中国人投资酒庄,不仅有了更多资金,打开了葡萄酒的消费市场,还帮酒庄的主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遗产税。
要知道,法国的遗产税可是相当的高,最高可达到45%,差不多一半的钱了,就算他们想把酒庄留给子女,可能子女们都不敢要...
所以,与其等着政府白拿走一大笔钱,还不如趁早把酒庄卖出去,换一大笔钱花。
而且,几百年来,波尔多的葡萄酒本来就没有一直坚持传统,不断在顺应投资者的口味,英国人统治时期,迎合英国人,后来又换成了荷兰人,之后又变德国人,最后又开始迎合美国人...
唯一的不同就是如今变成了中国人,顺便还改了个名字。
对于在酒庄里工作的员工们来说,他们的对于所有者的变更并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这些中国业主并不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过多干涉,可能平时根本就见不到他们,因此他们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图源:telegraph)对于改名,他们虽然会觉得有些奇怪,但也不至于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改名字,可能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
毕竟波尔多生产的葡萄酒,约20%会销往中国,这些中国人收购的酒庄,所产的酒更是大多数都在中国售卖。
(图源:bloomberg)其实,关于反对中国人随便改名字的言论,前两年就开始出现,有人说,如果继续纵容下去,那波尔多就全是“兔子”和“羚羊”了,对当地的形象是一种破坏,甚至称之为一种耻辱...
但当地其他酒庄的拥有者,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中国人购买酒庄暂时不会对当地有什么影响,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人购买酒庄,日本人、美国人也都会收购,这是全球化无法避免的趋势,一切都会以市场为导向。
(图源:sommeliers)从数字上看,中国人所收购的酒庄仅占总数的3%,而且其中并没有任何世界知名的大酒庄,都是一些没什么影响力,人们没有听过名字的酒庄。如果将此视为文化入侵,确实有些小题大做。
况且,如果没有人收购这些酒庄,最后便只能关门大吉,员工失业,到时候连酒庄都没了,还谈什么名字和文化呢?
(图源:luxeadventuretraveler)我想这也回答了索莱尔斯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波尔多会允许中国人购买并改名。从他的角度,可能只是不想看到奇怪的名字,但波尔多想要的则是自己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以,还是劝法国民众放宽心,有一些文化自信,只是改个名字而已,谈不上什么文化入侵。毕竟,我们国内叫“香榭丽”的广场和小区就有一大堆了,也没谁高喊抗议啊...
但如果实在看不下,接受不了中国人起的名字,办法也很简单,你们再拿钱买回去不就行了吗?
现在全球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是更加多样的。现在在一些国家也能够看到许多中国人的面孔,有大量的中国人在国外定居。同样的在中国也能够看到许多外国人的脸庞,就像是在中国的广州,就有许多的非洲黑人身影。
有时候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之后,有时候也会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差异,也会产生一些误解。英国小伙来中国,回国后跟朋友哭诉:不要相信中国人的“不贵”。这位英国小伙来到中国之后,就表示千万不要相信中国人的“不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之前他有一位中国朋友的打扮是比较时尚的,许多衣服和鞋子都是比较好看的。所以他就表示很认可朋友的穿衣风格,也想要跟自己的中国朋友穿同样牌子的衣服。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中国朋友身上的衣服质量怎么样,价格怎么样。
这位中国朋友就回应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不贵,但是质量是很不错的。于是这位英国小伙就相信了自己的中国朋友的话,到了商店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英国小伙试穿了两件衣服,等到买单的时候才发现一件衣服两千多。
于是这位英国小伙就表示自己好像被“骗”了,于是就找了自己的朋友问了一下。在中国待了更长的时候最后,他也渐渐明白了这就是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在他看来,中国人一般是比较低调的,有时候在聊到一些衣服或者是物品的时候,也不会刻意炫耀,就总是会表示并不贵。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文情怀,就像是中国人说话一般是比较保守的,但是英国人一般就比较直爽,有时候也会产生一些误解。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原文转载自:华人瞰世界
文 | 小亚
历史需要铭记
有些人不能被忘却
今年7月
英国的三大主流媒体
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广告
广告主是一名中国人,花了大价钱在《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打整版广告。
“你在哪里?”
寻找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
(《每日电讯报》的整版封底广告)
报纸上赫然写着:
1艘沉没的船
828名被遗忘的人
1834个没有讲述的故事
里斯本丸是什么?
为何要找幸存者?
他们怎么了?
事件开始发酵
更多的人也跟随媒体寻找答案
而发广告的那个神秘中国男人
也出现在媒体的头条上
原来
那828名被遗忘的人是战俘
他们中最多的是英国人
还有澳大利亚人
新西兰人
加拿大人
媒体找到了发布广告的中国男人
面对镜头
他讲出了寻访幸存者的始末
原来,他就是方励
在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担任制片人。
当年电影是在浙江一个叫东极岛的地方拍摄。
拍摄过程中,方励第一次从东极渔民的口中听说了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灾难,
以及背后由中国渔民上演的那场惊心动魄的“东方版敦刻尔克”。
那场战争灾难,
就发生在浙江近海,死亡人数超过了泰坦尼克号的一半,
但除了渔民们口口相传,外界很少有人关注……
深埋海底的,是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的年轻人。
“他们曾是父亲、儿子、或者哥哥,跟我儿子现在一个年龄…
但为保卫香港浴血奋战,最后却死在了中国。”
日本军方泯灭人性,中国渔民无私援助,这场被称为“东方敦刻尔克“的救援,竟然被遗忘了70年。
“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为什么不被人所知?”
方励决定把他讲述出来……
“如果我这个年纪的人还不做,可能就没人去做了。这些沉没在海底的灵魂和他们的故事,那些甚至没有机会留下后代的年轻人的故事,需要被记录,不能被遗忘。
英军投降只是个开始
1941年12月25日,圣诞节。
香港,在著名的半岛酒店内,英国港督楊慕琦向日军正式投降。
日军堂而皇之地进入香港
投降的英军卸下了武装,沦为日本人俘虏。
天真的英国人以为日军会优待他们。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战俘营备受折磨后,战俘的死亡率高达25%。
这仅仅是开始
之后他们被押到了一艘船上
“里斯本丸”号
1942年10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启程前往日本,船上有1834名战俘,以及700多名日本士兵。
这些战俘,将成为日本的劳动力,为日本本国服务。
就在里斯本丸途经浙江舟山附近时,在东极岛海域,被此处巡逻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石斑鱼号潜艇发现。
由于里斯本丸没有悬挂运送战俘的标识,美国潜艇向这艘敌舰发射了鱼雷。
中弹后,里斯本丸号船舱进水……
毕竟是大船,沉没过程相当缓慢,如果营救所有人,完全来得及。
在被鱼雷击中10多个小时之后,800多名日本军人从容地登上了前来救援的近十艘船只。
那1834名战俘,被困在甲板下,
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没有光,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蔓延的白喉、痢疾、和无处排泄的秽物……
他们一开始并不担心,
因为他们相信日本军队,一定会遵守《日内瓦公约》,保障战俘的安全。
可是,日本人没有,登上救援船的日军,在不远处眼睁睁看着里斯本丸慢慢沉没……
还有比这更邪恶的事……
要活活困死在甲板下
日军把坏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们觉得,里斯本丸一旦沉没,这正好是嫁祸美军杀死战俘的最好借口。
于是,他们用木条和帆布将甲板钉死,把战俘活活困在船舱底部。
船继续慢慢下沉……
日军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自己的战争罪行永沉海底,美军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天凌晨,里斯本丸眼看就要沉了,日本军队无动于衷。
战俘们开始冒死冲破甲板了,他们冲开船上一些日本人留下的守卫。
大家纷纷弃船,跳入海中。
“不能留下活口”
等待在旁的日军举起机枪,开始对着水中战俘扫射,
很多人逃出了底舱,逃过了海难,却没有躲开无情的枪口。
船沉没了,海面也被献血染红了……
趁着夜色躲开枪口的一部分人,在茫茫大海中挣扎,无助地一边拍水一边张望,
他们看到了附近的希望,东极岛。
没想到,这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
远处东极岛的中国渔民,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即将沉没的船,
在发现有人落水后,即便听到了密集的枪声,这些渔民,仍然做出了他们那朴实却又极其高尚的选择:
救人!
不惜一切代价,救人!
渔民们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划着自家的小渔船,浩浩荡荡地赶往里斯本丸的事发地点。
这在二战历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群手无寸铁的渔民,驾着自家的小船,面对海上的钢铁巨无霸,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这个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抗当中。
当时海上仍然枪声不断,
海里的人开始四散奔逃,有人好不容易爬上日本船只,
又被日军踢回海里,
(皇家苏格兰团有一张合影,合影中近一半人死于这次海难。)
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左右,“里斯本丸”在喷出巨大的水花后沉没。
幸存者回忆,海中以及船上很多没能逃出来的人,
是唱着一首思乡的歌曲,随船沉到海底。
就在沉船前,第三舱的皇家炮兵团有几百人爬梯子逃了出去,梯子却突然断了,剩下百余人眼看着再无逃生的可能,其中一个炮兵说,我们反正也出不去了,让我们给他们唱首歌吧。于是幸存者泣不成声地回忆道,那一刻,船一边沉没,一边传来巨大的合唱声…
就在其他人绝望时
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出现了
(博物馆图)
渔民们有些是父子,有些是兄弟,他们四处搜寻,把幸存者拉上船。
每艘小船能挤满8到10人,装满船就赶快往回跑。
由于木船太小,划不快,有的一边划,一边还得往外舀水。
就是这样,东极渔民在日军眼皮底下,出动了46艘小船,来回65次,将384名盟军战俘救到岛上。
为了救人,他们可以什么都不考虑
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法西斯,没有高呼爱国口号,伸手搭救,这是为人善良的本性使然,却是人性中最美的一刻!
这个被称为东方版的敦刻尔克营救事件,最终结果是:数百中国渔民冒着日军枪林弹雨,划着小舢板救起了380多名盟军战俘…
遗憾的是,当晚仍然有800多名年轻人的生命葬身海底。
如果没有渔民的营救,这个数字将会更高…
质朴的渔民们,拿出当时家里能找出来的最好东西善待了这些人。
而恼羞成怒的日军,第二天一早便登上了东极岛,大肆搜捕被渔民藏匿的英国军人。
(此图为剧照)
大部分被日军带走,其中有三名英国军人在渔民的保护下躲过了搜捕,
在地下抗日组织的重重接力下,这名英国人被送往了重庆…
最终,三名英国人通过电台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尽管幸存者们被救了上来,但是又被日军抓回去后,开始了在日军战俘营更惨无人道的生活。
寻找幸存者后人
时间回到2018年。
面对这段历史,方励觉得有责任被记录下来,他有了两个想法:
1,寻找沉船
2,寻找遇难者的遗属和幸存者后人。
(吊放多波束声呐系统)
方励团队通过声呐系统和探磁技术锁定了沉船的位置。
(无人机探磁发现“里斯本丸”沉船)
沉船的样貌也被大致勾勒了出来。
找到沉船了,历史不容抹杀。
下一步,就是寻找幸存者。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一幕,方励自费在英国三大主流媒体上大整版广告,寻找当年经历者。
这一举动,也震惊了英国媒体,人们开始纷纷关注并转发。
方励一行赴英寻找“里斯本丸”号遇难者后人
他的行动,很快并得到了回复。
在长达半个月的走访里,方励走访了超过30多个战俘后人的家庭,并见到了当时公认的里斯本丸最后的幸存者,99岁的Dennis Morley
Dennis Morley回忆他亲历的历史时刻,
他说当晚警报声彻夜长鸣。他也经历了被日军钉死舱门关押底舱的绝望、突围后的扫射,以及中国渔民救人的一切。
如今回想起当年,老先生格外平静和乐观,他说:“我的心里没有任何仇恨,发生的事都已经发生了,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过去呢?”
……
同样,一名叫Richard Penny的士兵,也是遇难战俘之一,他在战俘营里用大写字母,一笔一划给年仅5岁弟弟写的信至今仍然被他的后人珍藏。
谢谢你的来信,我没什么特别能跟你说的,除了这句:请一定要深爱和照顾好我们的母亲,她是你这辈子能遇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人… 爱你的哥哥
理查德
Penny当年只有22岁,这是他在香港深水埗战俘营里的最后一封信,
22岁的他在最后时刻托付自己5岁小弟,希望他长大后能照顾母亲,撑起这个家庭。
短短的语言,大写的字母,饱含着遗憾、不舍和对家人的期许。
而5岁的弟弟杰拉德·彭尼,在成年后,将这封短信纸片一直存放在自己随身的钱包里长达几十年直到去世。
为了纪念自己的大哥,他还将大儿子的名字取为肯·理查德·彭尼。
这些发掘出的动人故事,时刻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而方励团队也接到了更多的故事……
同样,一名叫Amanda的女士,联系了方励,
Amanda说,她的爷爷蒙塔古·安格利斯泰就死在那艘船上,那年她父亲只有7岁。
她说爷爷的墓到现在依然空着,她们全家都希望能找到爷爷的遗骸,为他体面的埋葬。
2018年2月,方励在伦敦见到了Amanda,这个大姑娘抱着方励哇哇大哭,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个英国战俘家庭联系了方励,展示了他们搜集保存的相关信件、影像资料,回忆起从祖父母、父母口中听到的“里斯本丸”事件。
今年83岁高龄的罗恩·布鲁克斯(Ron Brooks),他回忆起父亲的离去,泪如泉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罗恩的父亲,当年服役于英国皇家炮兵团,
在香港赤柱炮台担任主炮手,
当年随“里斯本丸”沉入海底。
遇难时,他在香港被俘期间,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仍在邮寄途中。
信中,他对挚爱的妻子说:
“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团聚,我把所有的爱都寄给你,你和孩子们一定要保持微笑……”
这些历史事件在被一件件还原,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示出的亲人间的大爱和温情。
lest we forget
东极岛的渔民,没有人会忘记他们。
2005年,幸存者查尔斯·佐敦回到舟山东极,与东极渔民陈永华紧紧拥抱。
(来源: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
如今,当年救援战俘的渔民中,尚有健在者。
林阿根
今年94岁高龄的他,是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中,唯一健在的人。
(方励与林阿根)
谈起壮举,已卧床不起的老人两眼放光坐了起来。
生活归于平静的他们,回首76年前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时,内心依然波澜不已…
尾声
电影《后会无期》的歌词中这样写道: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
当一个人成了谜
你不知道
他们为何离去
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对于那些年轻的生命而言,一声再见,后会真的已无期。
……
在东极的青浜岛上有一座墓碑,埋葬的是两名澳大利亚士兵的遗骨。
墓碑上刻着“lest we forget”(永志不忘)
青浜岛上澳大利亚士兵的墓碑(图:telegraph)
是的,永志不忘
那艘沉没的船
那些人
和那段荡气回肠的过往……
编辑撰文:小亚
原文转载自:华人瞰世界
来源:BBC、Dailymail、telegraph、知乎
-End-
不能忘却的人和事!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朴树现身后海街头为路人唱歌,寒冬里让人听得热泪盈眶
汶川5.12 |十年前,这50张照片曾让我们泪流满面!
北京奥运会十周年|无与伦比的开幕式,重温依然震撼而感动
梁家辉老师,你到底有多缺钱,连演两部绝世烂片自砸招牌?
森局不再分管电影了,但我们都会记得他发的朋友圈
一位日本摄影师36年前偷拍中国孩子,却给我们留下纯真年代
本期编辑:王广燕
本期监制:李红艳
新媒体制作人员:王广燕
1条沉船
828名被遗忘的士兵
1834个没有被讲述的故事
2018年7月,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纷纷出现了奇怪的整版广告,内容却是关于一则寻人启事:
希望寻找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
泰晤士报上寻找里斯本丸战俘亲属的广告里斯本丸的沉没?828名被遗忘的士兵?1834个没有被讲述的故事?
《每日电讯报》的整版封底广告这些信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同时这则广告的发布者,一个神秘的中国男人开始频频出现在英国最主流的媒体平台上,《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接连报道,BBC的几档重头节目在同一天采访,看看这个中国人到底想干什么,为什么会对800多个英军战俘动这么大感情。
《泰晤士报》国际版头条BBC广播电台Radio4的“Today”栏目采访BBC世界新闻的“Impact”栏目采访BBC Online的报道这个温和宽厚,但执着的中国男子,名叫方励,他远赴重洋来到英国,花费巨资探寻七十多年的这桩沉船旧事,其实始于一次机缘。
2014年,方励身为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第一次前往位于中国最东部的小岛,东极岛。就在那时,他第一次从东极渔民的口中听说了70多年前的这场“东方的敦刻尔克”。
方励(右)这场发生在几十前的战争悲剧,深深震撼了方励。
“不敢相信脚下这片海域里竟埋葬着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如此大的一桩惨案,死亡人数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一半,可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在接受BBC采访时,他不止一次动情地说:“这些年轻的英国战俘跟我儿子一个年龄,就死在我们家门口,我忘不掉,我过不去。”
船上的1800多名战俘,大部分来自英国本土,个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他们是父亲、儿子、或者哥哥…但在战争时期,他们为保卫香港浴血奋战,最后却死在了中国。828名英国士兵的尸骨至今仍然埋葬在里斯本丸沉船之内以及周边海域,静静地躺在东极岛不到30米深的海底…
残酷战争之下,一边是日本军方被泯灭的人性,一边是中国渔民无私伸出的援手,这一场堪比“敦刻尔克“的救援,竟然被掩盖了这么长的时间,无人了解,无人关心。
“是时候去讲述他们的故事了。”
方励决定要把这桩惨案讲述出来,这是他的责任,“觉得如果我这个年纪的人还不做,可能就没人去做了。” 对他来说,不仅是说出事实,更重要的,是这些沉没在海底的灵魂和他们的故事,那些甚至没有机会留下后代的年轻人的故事,需要被记录,不能被遗忘。
里斯本沉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切还要回到1941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那一天。
香港,在著名的半岛酒店内,英国港督楊慕琦向日本军队正式投降,投降的英军卸下自己武装,成为日本人的俘虏。他们将会被送往日本臭名昭著的战俘营——在二战期间,日本战俘营里的死亡率达到了25%以上,是德国的好几倍。
当然,此时,这些1941年的英国军人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将要面临的是怎样的考验…
日本战俘营(图源:桂河大桥)1942年10月,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启程前往日本,满载700多名日本士兵以及1834名英国战俘。
里斯本丸号(图源:daily mail)就在里斯本丸途经舟山东极岛以东海域的时候,被此处巡逻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石斑鱼号潜艇发现。由于里斯本丸没有悬挂运送战俘的标识,美国潜艇向这艘敌舰发射了鱼雷。里斯本丸号船舱进水,沉没是不可避免的了…
(图源:lisbonmaru)但沉没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被鱼雷击中10多个小时之后,800多名日本军人从容地登上了前来救援的近十艘船只。英国战俘们起初并不恐慌,他们相信日本军队一定会秉承《日内瓦公约》,保障战俘的安全。
(图源:lisbonmaru)但习惯了绅士一样打仗的英国人没有想到,那个投降就能活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杀红了眼的日本人,原本这些战俘是他们运回日本的免费劳力,现在里斯本丸一旦沉没,则能成为他们嫁祸美军杀死数千盟军的最好借口。
于是恼羞成怒的他们用木条和帆布将近两千名英军战俘活活钉死在船的底舱中。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没有光,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蔓延的白喉、痢疾、和无处排泄的漫溢的秽物……
里斯本丸上的战俘第二天凌晨,里斯本丸眼看就要沉了,而日本军队丝毫没有救人的意思。战俘们冒死冲破了日本守卫的防卫,纷纷弃船,跳入海中。
但等待在旁的日本军队开始向水中的士兵开火,许多逃过了海难的战俘再一次死于无情的枪口。最近的东极岛有几公里远,而这是战俘们唯一的希望…
(图源:CNN)这是很多东极渔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白种人。
(图源:tripadvisor)发现有人落水后,东极当地的普通渔民马上自发做出反应,口口相传,纷纷划着自家的小渔船,浩浩荡荡地赶往里斯本丸的事发地点。
这真的可以说是是远东的敦刻尔克:数百中国渔民冒着日本军队的枪林弹雨,划着小舢板救起了380多名英国战俘…
里斯本丸的沉没带走了800多名英国军人的生命。而如果没有中国渔民的营救,这个数字将会更高…
第二天,日本军队来到了东极岛,搜捕被渔民藏匿的英国军人。有三位英国军人在中国人的保护下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在中国地下抵抗组织的重重接力下最终被送往了重庆…
而对于大多数幸存者来说,里斯本丸只是他们4年战俘生涯里的第一道考验,后面还有惨无人道的战俘营生活。到1945年战争结束,真正从日本战俘营中幸存下来回到故土的,只剩下了700多人。
日本士兵处决战俘时间回到2018年。
从事海洋勘探的方励先是全球首次准确定位了这艘船在海底的位置,接着,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去寻找这828名遇难英国军人的遗属,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并把这个寻找的过程记录下来。
用“多波束声呐技术”定位了里斯本丸方励很快开始了他的计划。他花钱在英国三大报纸《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上刊登整版广告,寻找还活着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人。此举惊动了英国媒体,这才有了BBC、Radio4、泰晤士报等媒体的采访…
投入很快收到了回复。在长达半个月的走访里,方励走访了超过30多个战俘后人的家庭,并见到了当时公认的里斯本丸最后的幸存者,99岁的Dennis Morley。没想到,在大面积的寻人广告打出后,在加拿大又冒出一个依然活着的98岁的幸存者,等待摄制组未来的拜访。
Morley与方励交谈“Dennis Morley忆说了他亲历的‘里斯本丸’被美军潜艇‘鲈鱼号’鱼雷击中时的巨大声响,警报声彻夜长鸣。1800多英军战俘被日军钉死舱门关押底舱的绝望,最后一刻突围遭日军疯狂扫射,中国渔民抢救落水英军”。
Richard Penny也是搭乘里斯本丸的英国战俘之一,他在战俘营里用大写字母,一笔一划给年仅5岁弟弟写的信至今仍然被他的后人所珍藏。
谢谢你的来信,我没什么特别能跟你说的,除了这句:请一定要深爱和照顾好我们的母亲,她是你这辈子能遇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人… 爱你的哥哥
“就在沉船前,第三舱的皇家炮兵团有几百人爬梯子逃了出去,梯子却突然断了,剩下百余人眼看着再无逃生的可能,其中一个炮兵说,我们反正也出不去了,让我们给他们唱首歌吧。于是幸存者泣不成声地回忆道,那一刻,船一边沉没,一边传来巨大的合唱声……”
导演范铭说:“每次采访都很虐心,如同经历一场战争。家庭撕裂,生离死别,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尊严、突围与求生,挣扎与放弃、太多的人性故事……”
而远在中国的东极岛,参与救援战俘的还有一名活着的的渔民林阿根,也已经有94岁了。讲起当年的壮举,原本已经卧床不起的老人突然两眼放光。
方励与林阿根东极的青浜岛上还有一座墓碑,埋葬的是两名澳大利亚士兵的遗骨。
墓碑上刻着“lest we forget”(让我们不要忘记)。
青浜岛上澳大利亚士兵的墓碑方励先生已经为这部纪录片花了好几百万,就希望可以在人们的记忆被时间冲淡前,记录下这1834个没被讲述的故事..
“在世的老人都快百岁了,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最终可能会花掉上千万,但不管有没有支持,豁命也要干完。”
纪录片获得了英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甚至Adele和U2乐队的音乐制作人Howie B也表示可以帮助方励制作音乐…
Howie b(DJ MAG)方励先生曾经表示:“纪录片从来就不赚钱,我更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对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讲,只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就是对生命的纪念。”
在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里,从英国到中国,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心协力,战胜了共同的敌人。
不论是勇敢的渔民,还是不幸的战俘,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年中国渔民救起了还活着的英国士兵,现在一位中国制片人则在为已经牺牲的英国战俘奔走。烈士的故事需要被传颂,方励先生的这部纪录片,就是他们永不沉没的纪念碑。
伦敦房地产市场又一次因为中国富豪火了,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据英国媒体报道,有“重庆李嘉诚”之称的中国富豪张松桥,打破伦敦的房产交易价格纪录,他将斥资2.1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8亿元),在伦敦骑士桥买下了一套超级豪宅。
18亿买下伦敦超级豪宅!
张松桥将以超2.1亿英镑(约合18亿元)的价格买下骑士桥(Knightsbridge)一座有45个房间的豪宅,这将刷新伦敦房价最高纪录。
张松桥的私人家族理财室发言人通过电邮发布声明称,已达成购买这栋位于Rutland Gate 2-8a号,可俯瞰海德公园的宫殿式住宅。对伦敦萎靡不振的豪宅市场而言,这笔交易无疑会成为一个亮点。有迹象显示,在英国接近退出欧盟之际,英镑疲软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富豪。
因交易条款尚未公布而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称,交易价格定为2.1亿英镑。这将是英国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一笔住宅房地产交易,远超大约十年前牛津郡一所乡间别墅据称1.4亿英镑(约合12.67亿元)的交易价格。
另外,这还将是全球金额最高的交易之一,超过对冲基金Citadel创始人Ken Griffin去年为曼哈顿一套顶层公寓支付的2.38亿美元。
目前还没有消息透露,买下这栋房产的中国富豪是决定将这处房产保留还是改建成公寓售卖。
不过,根据附近的伦敦半岛项目(Peninsula London)的销售价格来看,如果未来买主决定将该建筑改造成公寓的再开发项目,其最终价值可能高达7亿英镑。
张松桥,是近年来在伦敦房地产市场颇为活跃的中渝置地(CC Land)创始人,有“重庆李嘉诚”之称。
交易一经爆料,位于香港的张松桥家族办公室就发声明证实,其家族正在以“超过2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位于伦敦骑士桥的2-8a Rutland Gate。
声明特别澄清了此次购买行为并非以中渝置地的名义,而是以个人的名义买下的。
超级豪宅长啥样?
张松桥入手的豪宅处于伦敦中心地段,可俯瞰海德公园。房屋占地为6.2万平方英尺(约5760平方米),内部拥有45个房间。据悉豪宅原本是梯田形的四层房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改成了现在的模样。瑞士财富经理埃利·查马特(Elie Chamat)是豪宅的出售方,但他代表的是已故沙特王子的继承人。
这是豪宅内部的样子。据《彭博社》(Bloomberg News)的观点,尽管张松桥购买这幢豪宅创造了交易新高,但他的确是“抢到了便宜货”,因为目前的伦敦房价正处于低迷状态。而彭博社同时也引用一位消息人士的话称,豪宅是否作为张松桥个人财产保留,目前还不确定,很有可能被细分为公寓,之后就能以7亿英镑的价格再次出售了。
豪宅内共有45间卧室,以及一系列豪华的宴客厅。
几乎所有的房间都金碧辉煌,设计工艺十分繁琐,拥有众多的装饰品。
据报道,这栋别墅曾经的所有者就包括著名的黎巴嫩亿万富翁和总理Rafic Hariri。这里一直是Hariri在伦敦的主要居所,直到2005年,Hariri在一次袭击中被暗杀。
随后,这座豪宅移交给了他的副手,于2011年去世的沙特前王储Prince Sultan bin Abdulaziz Al Saud。
2012年左右,该房产就开始挂牌出售,要价3亿英镑。这幢房子占地6万平方英尺,略小于英超足球场。
宅邸里有一个大型游泳池、一间工业规模的厨房、多部电梯和地下停车场。消息称,其内部装饰包含价值数百万英镑的金叶。
苏尔坦去世之后,房产一直空置,期间拍卖了房产内部分物品,包括华丽吊灯,镶嵌珠宝的浴盆、窗帘、门和四个24克拉镀金纸篓。
有市场人士分析,这笔交易将成为2020年伦敦豪华房地产市场的最大亮点,也将成为一个风向标,提振伦敦奢侈品市场本已好转的情绪,并表明随着英国脱欧的临近,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群正在不断被疲软的英镑所吸引。
“重庆李嘉诚”张松桥
事实上,对于张松桥的个人信息,市场上知晓的并不多。
张松桥1964年出生于重庆。1980年,刚满16岁的他赴港半工半读。期间,作为长孙的张松桥继承了祖母留在香港的一笔财产。这是他发家的关键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张松桥于上世纪80年代赴港,1985年创建了香港中渝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倒卖电子产品。关于这段贩卖电子产品的历史,张松桥从未公开对外谈及过。
张松桥也是“大D会”成员之一。“大D会”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新世纪发展的郑裕彤、华人置业(0127.HK)的刘銮雄及英皇的杨受成等。因几位富豪经常相聚打一款名为“锄大地”的纸牌游戏,得名“大D会”。
当年“宝万之争”正激烈时,张松桥等“大D会”成员也曾投入真金白银,并广受资本市场关注。
在中国恒大(03333.HK)2016年8月4日“杀入”万科股权大战之后,张松桥名下力信资本(Nexus Capital)就跟随恒大买入万科。
2016年8月9日,中渝置地(1224.HK)主席张松桥旗下的力信资本首次出现在万科港股股东名册中,并一路买买买,在短短10天之内斥资近20亿港元增持万科H至8.84%。此后又连续三次增持。
2017年7月,港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张松桥名下力信资本(Nexus Capital)在7月10日将持有的万科H(02202.HK)股9205万股卖出,卖出的价格为22.79港元/股,套现20.9亿港元。
中渝置地的飞速发展,也使张松桥的明面财富急速增值。在2007年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上,张松桥位列第20名,以125亿元的身家夺得“重庆首富”和“西南地产王”的称号。
在《2019年胡润百富榜》中,张松桥以80亿元人民币财富排名502位。
同时张松桥担任4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其中中渝置地主要投资中国西部地区,2016年开始活跃在英国房地产市场。在英国,中渝置地以买下位于伦敦金融区的“Cheesegrater”摩天大楼而闻名。
2014年,张松桥的事业出现了转折,首先是公司的合约销售额开始逐年下跌。一年以后,公司的营业收入也开始剧烈下降。意识到问题的张松桥,毅然决定转变投资理念,开始将眼光投向了国际房地产市场。
比李嘉诚更激进
2016年7月。张松桥就以4233.6万英镑(约3.64亿元人民币)买下伦敦金融城的Travelodge酒店物业。
2017年春节的时候,以25亿人民币买下了伦敦著名写字楼物业One Kingdom Street。
2017年12月,中渝置地将联手三家香港房地产公司,组团收购伦敦金融城摩天大楼开发项目40 Leadenhall Street,该项目又被称为Gotham City,并将继续投资直到项目落成,交易对价为42.5亿元。
过去的几年里,张松桥旗下的中渝置地先后出售了成都、重庆以及贵阳等地的数百万平米土地储备,共套现逾100亿元。
2017年,中渝置地发布公告称,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11.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01亿)现金买下英国伦敦金融城最高楼利德贺大楼全部股权。据其2016年报显示,中渝置地在中国内地已经“一寸不留,全部卖完了。”因而,报道纷纷将张松桥称为“重庆李嘉诚”。
来源:中国基金报(ID:Chinafundnews)
责任编辑:胡晨曦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视野的拓宽,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很多人都在考虑移民国外,特别是英国作为移民的热门大国之一,是许多有移民意向的中国人首要考虑的对象。然而由于身处国内,大家很多时候接受到的信息大多来源于网络,与英国实际情况有所不符,从而对英国移民产生许多误会,导致不敢移民,或者想当然的移民,今天环球出国就来盘点一下中国人关于移民英国容易走进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移民后社会地位下降
其实,中国人移民英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在我们的记载中,第一位踏上英国国土的中国人是沈福宗,他于1685年来到英国,并在牛津大学图书馆从事中文图书分类的工作。此后,有许多从事理发师,渔夫,厨师等职业的中国人纷纷来到英国。也许是由于早期中国移民大都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使得大家对中国移民的印象停留在劳力工作者,社会地位不高。可是大家不要忘记,如今已成为伦敦标志性旅游景点的中国城和SOHO区发展到今天如此繁华的程度,背后有着一代又一代华裔移民的努力。
时至今日,英国已有超过40万的华人群体,虽然说在政治和更广泛的社会中,英国华裔长期以来一直是沉默的少数,但在英国华裔新心态和中国自身变化的激励下,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英国华裔群体早已是英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8年英国各族裔收入差距报告显示,在英国所有的族裔群体中,华裔员工的平均收入位列首位,比英国本土白人员工的平均收入高出30.9%。
同时,由于国人强大的购买力,英国不少商场、打折村等都配有讲普通话的店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英国人对华人这一消费群体的重视。所以想要移民英国,大可不必理会那些极力渲染华人在英国只受歧视不受尊重的不实报道。
误区二:在英国出生的孩子可以自动获得英国国籍
众所周知,美国和加拿大的法律规定,只要在当地出生即可获得美加国籍,但这在英国是不完全正确的。孩子能不能取得英国国籍取决于父母在英国的身份,如果孩子在英国出生时父母中的一方已经取得英国国籍或者永久居留权,那么孩子就能自动获得国籍;
如果孩子出生时父母都没有取得英国永久居留权或者英国国籍,那么等到孩子父母任意一方取得永居或者国籍时,孩子才能够通过注册的方式取得英国国籍。如果在孩子出生后才移民到英国,则也要等到父母拿到永居之后才能获得永久居留权。
误区三:移民后就是英国人了,中国户口要被注销
很多人也经常会被这个言论误导,认为移民就代表永久脱离祖国母亲的怀抱,户口也不能保存。但是事实是移民后不一定就变成英国人了,仅仅是拥有永久居留权,还是可以保留中国户籍的。除非选择直接入英籍,一旦入了英籍就没办法再拥有中国护照和中国户口。
误区四:在英国买房就能移民
通过买房来达到移民的目的,这个方法在欧洲一些国家是行得通的,比如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都有买房移民政策。很多国人一边投资房产一边搞定移民,一举两得。但是像英美加澳新这些传统移民大国,买房移民是不可以的。为了限制外国人炒房,这些国家还推出了各种房产类税收,因为他们知道,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更不是用来作为移民的交换条件。对于当前的英国投资移民来说,成功办理T1签证的申请人,可以投资英国公司的企业债或者英国上市公司股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自由搭配~
误区五:移民之后孩子会很难适应学校环境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大资产人士办理英国移民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同时家长们又会担心小朋友不适应英国的读书环境,很难融入当地学生的社交圈。对于出生在英国的小朋友来说,适应英国教育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在国内读了一段时间书才随着爸妈移民过来的小朋友来说,换了一个环境,确实需要一段适应时间,但绝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
首先,学校一定会提供相应的帮助,由于英国学校大都是小班教学,所以老师能够更容易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其次,家长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去交朋友,多和老师、同学们沟通,要有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英国教育,毕竟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所接触到的课内外知识,都和国内大不相同。
误区六:中国强大了,移民英国会后悔
很多人都说中国现在这么强大了,移民出去会后悔的,特别是现在英国还脱欧。后悔这件事,真的是因人而异的。至少目前我们所接触的移民到英国的人们,没有说过后悔的,反而是很多人因此错过了早些年移民比较容易的时机,比如错过了2014年11月之前投资移民只要75万英镑投资,25万磅买房的时机;错过了今年3月29日之前存3个月即可不向移民局解释资金来源的政策,现在都追悔莫及。
而且,现在移民又不是一定要换国籍,很多人都是拿永久居留权,还是中国人,还可以继续回中国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
误区七:移民就是不爱国
最后这点是多数中国人误会很深的问题。说实话,移民跟爱不爱国不挨边,移民是一种选择,选择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教育质量相对不如英美等国,比如医疗水平有限,比如投资环境不适合等。
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件的人会去选择移民,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本身无可厚非。就像在国内,为什么大家都愿意集中到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来呢?因为这些城市资源多,条件好,机会多,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移民国外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英国投资移民申请条件
年满18周岁;主申请人名下拥有至少200万镑的流动资金;无犯罪记录;无肺结核体检。200万镑英国投资移民:大国、安全、快速、简单。申请条件简单,无语言学历限制;先批复再投资,安全有保障;最快仅需1-2个月即可获得批复;当前审核相对宽松,是申请的利好时机!
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7月18日电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英国伦敦因为治安和犯罪率问题最近频频上热搜。16日,一名从事奢侈品代购的中国籍男子因非法经营货币服务业务罪,在英国出庭受审并被判8个月缓刑,他还被要求做160小时的无偿社区工作。
出门要谨慎防止被偷被抢,换汇也要小心被洗钱组织利用,生活在英国的华人华侨们是不是有种草木皆兵的感觉?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就大家最近比较关心的这些问题,特别为华人华侨在伦敦唐人街中国站(China Exchange)举办了一场讲座。讲座提出了华人在英国的注意事项以及应对方式。
代购和洗黑钱的联系千丝万缕
英国国家经济犯罪中心金融调查员和洗钱专家莱斯利克莱顿(Lesley Clayton)为到场华人普及了关于经济犯罪的信息。
2019年3月,英国95个中国人持有的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英国国家经济犯罪中心(NECC)表示这些账户被冻结的原因是疑似参与违法、特别是洗钱类的犯罪活动。
克莱顿特别强调,中国人熟知的代购行业往往会与地下钱庄相伴相生。由于外汇交易管制,在英国采购奢侈品或奶粉等商品的代购通常使用地下钱庄业务,以保证自己的现金流;所以代购虽然在我们看来见怪不怪,但代购行业一旦涉及通过非法途径买卖外汇和跨境转账的行为,就严重触犯了英国法律。
文章开头提到新闻里这位被逮捕判刑的华人,就从事着现金流巨大的私人代购生意。他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通过在英国的华人论坛或网站上发布换汇服务的广告,提供非法换汇服务的犯罪事实。许多被广告吸引的华人都是冲着“划算”的汇率找到他。有的人选择在网上找私人进行换汇只是图个方便,并没有考虑到合法性的问题,更没有想到自己这种行为让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了洗黑钱犯罪的帮凶。
洗钱组织也常常会利用大量在英国拥有银行账户、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留学生来完成非法转账;以给予报酬的方法,诱惑在英留学生帮其进行外汇交易和跨国转账。
克莱顿在讲座中特别提醒所有在英国生活的华人留意洗钱骗局,不要被犯罪组织所利用、诱惑而参与其中。一旦被查获,情节严重的银行账户持有者还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将面临牢狱之灾。
这些习惯会让你成为扒手的目标
游客聚集、人流量大的地段都很有可能潜藏着职业小偷;他们的目标多半是钱包、手机、背包、护照和相机。在伦敦除了中国城和Soho一带之外,还有牛津街(Oxford Street)、邦德街(Bond Street)、科芬园(Covent Garden)等类似地点都是犯罪高发区。
很多小偷都是团伙作案,有人专门负责分散你的注意力,另外的同伙便趁虚而入,偷走你的财物。最近来自东欧的小偷团伙尤其常见,一些小偷甚至穿着时尚、外表很有欺骗性。
针对扒窃类型的犯罪,警官夏普特别强调身处闹市区时要注意:
1、不要将手机半露在外地插在口袋里;
2、不要在餐厅、酒吧或咖啡馆把手机、钱包等财物摊放在桌上;
3、发现有人突然和你贴身走得很近要立刻警醒;
4、避免携带开放式(没有拉链或搭扣)的背包/手提包。
假警察出没请注意
最近出现多起罪犯冒充伦敦警察诈骗路人钱财的案件。这类罪犯通常穿着便衣,专挑游客下手;有的人还会出示伪造的警官证,谎称自己是警察并向受害人勒索现金或者随身携带的值钱物品。
夏普警官特别科普了真正的警官证都具备哪些特点,并且给出了应对假警察的办法:
1、要求对方出示警官证;真正的警察在执勤时必须出示自己的证件;
2、一旦对方以任何形式提出要收取现金或财物,那么此人一定是假警察;
3、如果对对方的身份存有疑问,你有权提出要求和此人去离你最近的警察局核实身份;真警察无权拒绝去警局核实身份的请求。
学会分辨假钞
伦敦西区(West End)和中国城最近频频出现假钞,以20英镑和50英镑面值居多。在现金消费时要特别注意:
1、真钞空白处在光线下会显示女王头像的水印;
2、真钞中部有一条从上至下的磁条。
担心肉眼判断不准确的话也可以随身携带验钞笔,这种笔遇假钞时画出来的痕迹呈现黑色。对于在当地经商的华人,夏普警官还贴心提示,一旦收到假钞务必留住证据报告警察,并尽量记下五个“w”:
1、Where-在哪里收到
2、Who-从谁手中收到
3、What-总金额多少
4、Why-交易详情
5、When-交易时间
碰到可疑行为走为上策
伦敦的闹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员构成繁杂,往往也是毒品交易的温床。一旦在公共场合遇到疑似贩毒或吸毒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和他们接触。
毒品对人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测,所以不要和行为可疑的人攀谈或者交流。如果看到对他人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的行为,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应该立刻报警。
小心街头花招骗局
去过英国的小伙伴对街头艺人一定不陌生, 很多街头表演或脑洞大开或技艺超群,常引得游人驻足围观。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不法分子也会以混在街头艺人群体里,他们有的会穿着人形玩偶服饰,针对游客以合照或兜售物品的方式收取高额的费用;另有一些直接以强买强卖的形式将鲜花、气球、纪念品一类的小商品塞给游客然后索要现金。这些商贩并非真正的街头艺人,而是犯罪团伙的成员,一旦被他们纠缠很难脱身
警官提示:
1、非法街头商贩一般会扮成皮卡丘、米老鼠、小丑等卡通形象;但装扮通常比较拙劣、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2、在景点、闹市区遇到无摊位或执照的商贩务必绕道而行;
3、这类罪犯一旦和你发生纠缠会索取大量现金,而且很容易有过激暴力行为。
针对中国人的“祈福诈骗”
伦敦华人群体聚居以及游客较多的地段,会出现一些针对华人的“祈福诈骗”。嫌犯会向路人兜售所谓可以保平安的首饰、珠宝、福袋等小商品。
这些商品都是劣质赝品或盗窃来的赃物,警官特别提醒在英国生活或旅游的华人群体,不要在街头向私人购买任何物品,碰到以“祈福”“保平安”为噱头的商贩要更加警醒,不要轻信谗言。
牢记英国报警方式
如果遇到危险或意外,务必牢记报警方式联系警方寻求帮助。身处异国他乡要以安全为重,学会保护自己!无论碰到怎样的犯罪事件,第一要务都是保证自己人身的安全。
中国人在英国开的自助餐厅火了!几乎座无虚席,当地人:因为便宜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做众口难调吧,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每天面对的美食种类实在是太多了。点一个外卖就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什么川菜,粤菜,湘菜,徽菜,黄焖鸡小龙虾等等等等。曾经有一位外国人扬言要用一年时间把中国吃遍,结果一年过去了,他还没有走出四川。。。可以见得我们中国的美食种类繁多。
所以自然而然就把我们的嘴养刁了,而且中国人特别喜欢聚餐,一大帮狐朋狗友经常会吆喝着一起出去吃饭。但总有些人说“我不吃这个,我不吃那个”,那要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自助餐”的出现。自助餐就是客人可以随意的起身去加菜,而且菜品非常的齐全,价格低廉,用餐还简便,尤其受青少年和小朋友的喜爱。
在国外自助餐也是非常火爆的。有一个在英国留学的朋友,他说当地有一家自助餐的生意特别好。每次去都座无虚席,后来了解到这位自助餐的老板竟然是个中国人!其实也可以了解,毕竟中国的吃货这么多,他们把餐厅开到国外去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家店的老食客说这家自助餐菜品特别丰富而且新鲜。平常很少见的海鲜和牛排,在这里都会大量的供应。不了解情况的顾客会觉得这家店这么豪华,价格应该很贵吧?结果没想到一个人只收取20英镑,这可把他们给开心坏了,纷纷涌入这家店吃饭。这家餐厅味道也特别的棒,来这家店的顾客很多都是回头客,可以见得他们家菜品的质量有多高。老板见着这高朋满座的局面,也在心里乐开了花。
而且吃自助餐最忌讳的就是浪费,很多人觉得自助餐想拿多少拿多少,于是就把所有想吃的产品全部都拿一遍,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胃口,是根本容不下这些食物。而且吃的还特别快,狼吞虎咽的没一会胃就填满了,留下一堆无人问津的菜摆在桌上。所以现在很多店家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在食客们吃完后都会检查食用情况,如果有浪费现象就要额外收费,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英国人对待食物是非常有礼貌有原则的,他们是吃多少拿多少,吃饱了就不会再继续。一般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所以更让这位中国的自助餐老板开心~
大家看完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点赞留言,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