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好的情况下,一部戏剧性的电影可以相当于对社会的集体下颌的一个铜管拳。大屏幕的庞大规模和壮观场面,可以一夜之间造就文化时代精神,改造世界,传播更好的理解,或者引发新的争论。电影本质上是其中最强大的媒体之一,许多电影制作者已经很好地使用了它。
另一方面,井喷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在一些最坏的情况下,一场争议风暴可能会非常糟糕。有些时候,绝望的制片人为了传播对平庸电影的认识而故意引起争议。也有时候,制作团队认为这是滑冰的边缘,只是滚到一个黑色的抗议和纠察线上。这些电影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广泛的愤怒,恐慌和敌意 - 尽管其中一些电影有一茶匙的深度。系好安全带。
食人族大屠杀(1980)
美国艺术家欧罗巴
那里有很多血腥的电影。为了证明,只要弹出任何锯 DVD。使 食人族大屠杀如此特别引起争议的是,一些暴力是真实的,甚至假暴力看起来如此真实,导致Ruggero Deodato被指控谋杀真相。Deodato成功地清除了这些凶杀指控,与他被审判的一个据称是“谋杀”的演员来到了展位,但是争议在那里几乎没有结束。
该 卫报 称为食人族大屠杀 “中最有争议的电影有史以来”的一个原因。几十年前,“镜头类型”类型起飞,“食人族大屠杀”表面上将自己描绘成从美国电影制片人那里得到的镜头,这些电影制片人曾跋涉到亚马逊的旷野,遇到“野蛮”部落。这次会议导致了酷刑,谋杀,强奸,阉割,当然还有食人族相结合的土着人民不可否认的种族主义,剥削性的描绘。
最重要的是,电影制作从事了现实中的动物残忍,并且保持了相机的滚动。导演声称,根据“邪教恐怖电影的快乐与痛苦 ”一书,所有在电影上遇害的动物都只是为了食物而被杀害,但实际上电影与Deodato的理由相矛盾,因为它包含了像乌龟被完全肢解的可怕序列还有一只麝鼠被活活烧死。据“卫报”报道,当导演躲过任何人类谋杀指控时,他确实因所有虐待动物而被罚款。
一个民族的诞生(1915)
这部电影是因为...呃,DW格里菲斯的“一个民族的 诞生”是绝对最糟糕的公然的种族主义宣传。据PBS公布的数据显示,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对这部电影公然的白人霸权感到如痴如醉,以至于在白宫放映这部电影,这已经够糟了。
这部1915年的电影描绘了美国种族斗争的一个歪曲的历史。它描绘了三K党作为连帽英雄,加上一些非洲裔美国人最有攻击性的漫画出现在电影史上。根据历史,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试图取缔一个国家的诞生。电影的释放导致骚乱。不幸的是,这部种族主义大片粉碎了全国各地的唱片,据“纽约客”报道 ,这部电影的成功延续了系统性的种族主义,阻止有抱负的黑人电影制作者将真实的美国种族主义故事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由于一个国家诞生的电影景观的影响,重要的电影,如奥斯卡米高的1920年功能在我们的门 几乎从历史书上抹去了。
根据历史,一个国家的成功诞生最可怕的方面之一就是它从字面上恢复了久违的Klu Klux Klan。在电影发行之前,KKK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被压制,但格里菲斯的电影引发了KKK的复兴,到1924年,Klan有三百万成员。所以是的,也许电影人应该小心,因为电影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的左边房子(1972)
Wes Craven的名字倾向于用手指的刀片召唤那个可怕的家伙的形象。不,不是爱德华剪刀手,另一个人。然而,在克雷文重塑恐怖流派的几年之前,他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拍摄了一部名为“左屋”的黑暗肮脏不舒服的电影。
这部电影跟随着一伙精神病人的凶手,他们粗暴地强奸和杀害两名少女,然后在恰巧属于其中一名受害者父母的房屋中寻求庇护。“最后的房子 ”的图片强奸案已经引起争议,但是当一个不平坦的语调结合在一起,包括一个奇怪的军官,电影得到了一些严重的负面新闻。在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 拒绝了影片,指出“我们找不到任何可取之处功德......这将导致我们觉得这muddly(SIC)的电影是值得挽救。” BBFC被标记在左边的最后的议院 一个“视频讨厌”,意思是英国境内任何录像带的所有副本都将被警方占领。这部电影在2008年才被重新分类。根据The Digital Fix的数据,影片的一位演员弗雷德林肯(Fred Lincoln)表示,他希望这部电影在国际上被取缔,而不是在英国。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部仅售价9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很快就获得了阴谋论者争论的一个不愉快的声誉,无论是由暴民还是成人电影制片人资助 。
天生杀人狂(1994)
奥利弗·斯通对争议并不陌生,但他1994年的电影“ 天生杀人狂”就像是一支避雷针。“天生的杀人狂 ”讲述了两位恋爱连环杀手的“浪漫”故事,他们的精神病态浪漫得到了媒体的疯狂赞美。考虑到前提下,这是没有这么大的惊喜,天生杀人狂 收到的负面关注的流露,这得到了斯通的电影迅速禁止在爱尔兰,据报道 由纽约时报。尽管如此,该电影创下了5000万美元的巨额利润,根据票房Mojo。那真正的问题何时开始。
基本上,这种情况一直被认为是 Natural Born Killers呈现凶手的主角的方式,已经引发了一些抄袭者的杀戮。据“ 卫报”报道,1994年至2002年间至少发生了8起凶杀案,杀人凶手直接引用“ 天生杀人狂”为灵感来源。一个女人在这些模仿者袭击中被脖子瘫痪,她的律师对奥利弗·斯通和时代华纳进行了一场媒体沉重的诉讼,律师声称电影的制片人发布了电影,知道这可以激发人们做类似罪行。
经过大量的新闻,金钱和争议之后,这桩诉讼在2001年被关闭了。斯通表示,他仍然对整个事情感到震惊,声称他的电影真正重要的一切和他试图探索的概念在它被“忽视”。
塞尔维亚电影(2010)
对比电影
如果你听说过这部电影,你可能已经知道一些不看它的原因。塞尔维亚电影没有涉及太多细节,描绘了一些极其令人不安的,极其可疑的序列,可能永远不会在电影中出现。我们会放在那。毫不奇怪,地球上的审查委员会已经竭尽全力限制阿塞拜疆电影的潜在收视率,根据滚石。挪威,新西兰,巴西和西班牙等国家已经禁止了这部2010年的电影。当Netflix决定从其网站和邮件服务中删除电影时,公司甚至没有解释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
塞尔维亚电影讲述了一位退休的色情演员被吸入拍摄最后一部恐怖的成人电影的故事,这部电影也被拉出了伦敦的Frightfest放映厅。据“ 独立报”报道,关于这部电影可能是作为20世纪90年代巴尔干战争的黑暗寓言,还是考察塞尔维亚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一些争议。然而,围绕这部电影的所有争议完全来自于它的淫秽形象。
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
普遍
圣经的适应距离争议的悬崖绝不会超过几英寸,但是这部电影引发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反应。起初, “基督最后的诱惑”听起来不像一部能引起如此骚动的电影:它以加尔文主义者保罗·施拉德(Calvinist Paul Schrader)的剧本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提名奥斯卡奖提名,他是天主教徒。然而,这部电影对威廉·达福(Willem Dafoe)所描绘的耶稣基督的描绘却是非常规的。达福的耶稣疲惫不堪,疲惫不堪,为即将作出的牺牲而自我怀疑。这已经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但让人们真正生气的是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发生的事情。
在十字架上,电影的耶稣经历了一种“梦想序列”,他试图爬下来,嫁给抹大拉的马利亚,有孩子,过着平凡的生活。耶稣接受他作为神子的角色,克服了这种“最后的诱惑”。据PBS说,这部电影在制作完成之前就受到了谴责,它的制作引发了运动,体育抗议和请愿。传播者比尔·布莱特(Bill Bright)公开表示愿意支付工作室的费用,以交换所有电影版画。1988年,呈现出巴黎剧院基督的最后诱惑是放火,把13人在医院里,根据对纽约时报。巴黎大主教卢斯蒂格红衣主教谴责这一行动,他反对电影,但谴责暴力纵火犯是“基督的敌人”。
国际金融公司午夜
我们都记得第一只人蜈蚣 出来时,即使我们希望我们没有。世界一旦意识到标题中的“蜈蚣”并不是一个恐怖的人类/节肢动物混合体,它将要爬上金刚的摩天大楼和战车,而是这个头衔的生物实际上是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的相当恶心的想法如何在三个人之间传播消化系统 - 这部电影引发了一阵争议。然而,在发行后,真正的人体蜈蚣电影竟然是一部令人惊讶的传统B恐怖电影,虽然比一般的电影更可怕。“ 人类蜈蚣二号”(全蝎)则更多的是图形续集。这部电影的特点是原创电影“粉丝男孩”的灵感来源于他自己制作的自制模仿蜈蚣,使用钉枪,胶带和铁丝网。该BBFC认为,这些序列的怪诞,与受害者完全绝情写照结合,是不适合大众消费,并有效地禁止影片在2011年,根据该监护人。它遇到了同样的命运与澳大利亚的审查委员会,通过书面的纽约时报,因为即使提到了影片作为一个代言人“扫黄打非基于人类的折磨。”电影“蜈蚣三号 ”是一部电影,它加剧了前辈的暴力和性别歧视,但是却更快地脱离了雷达。
布赖恩的生活(1979)
华纳兄弟
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一回事,但是Monty Python的1979年的喜剧Brian的生活是另外一种蠕虫。对于没有见过或听说过的人来说,布莱恩的生活是对基督生活的一种讽刺,把世界介绍给刚好在圣诞节出生的普通人拿撒勒人布赖恩。然后布赖恩结束了被称为弥赛亚的厄运,并最终被罗马人钉在了十字架上。正如“ 每日电讯报”所说,玩耶稣故事的笑声激起了争议的龙卷风。展示了布赖恩生平的剧院被拍摄,挪威蒙蒂Python电影被禁止,整个企业被天主教教会谴责。英国广播公司(BBC)甚至播出了电视辩论,指责两位巨蟒(Monty Python)成员约翰·克利斯(John Cleese)和迈克尔·佩林(Michael Palin)对南华克主教和宗教发言人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与此同时,据“ 卫报”报道,包括纽约天主教总主教区和拉比正统联盟在内的各大宗教团体都公开表示反对这部电影,许多人认为这是亵渎神灵。尽管所有这些争议,布赖恩的生活 最终成为一个巨大的票房成功。
南宋之歌(1946)
大家都知道迪士尼着名的“Zip-A-Dee-Doo-Dah”歌曲。即使你轻视曲调,也无法避免。这个流行的小旋律实际上是迪斯尼乐园的象征。然而,即使你知道这首歌,你可能从来没有看过它最初来自的电影。那是因为这部题为“南方之歌”的电影 已经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被关在了迪斯尼的禁区内。为什么?因为“南方之歌”是一部疯狂的种族主义电影,延续了与“ 国家的诞生 ”相同的南方奴隶定型观念,像Remus叔叔那样的黑色人物被描绘成快乐幸福的民间人士,为他们的白色压迫者高兴地服务。这种浪漫的,舒适的奴隶制黑暗历史的重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更加可耻,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正如“ 卫报”所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在19世纪就一直反对这种废话:也就是说,听到奴隶唱歌的种族主义指责是“他们满足的证据”。所以,迪斯尼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在一个世纪之后吹嘘同样的废话。南方之歌是如此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迪斯尼试图把这部电影从世界的集体记忆中挖掘出来。根据Slate,残留的主要残留痕迹是那个着名的曲调,以及许多人物作为Splash Mountain骑行的一部分幸存下来的奇怪事实。
魔鬼(1971)
华纳兄弟
尽管这张榜单上的大部分电影自从最初发行以来都有不断的声誉,但肯·罗素的“魔鬼”却是一个例外。尽管“魔鬼”在1971年第一次出现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由于工作室驱动的黑客攻击和大幅削减,导致它大部分消失,直到最近的复兴。
魔鬼 松散地建立在一个非常规的天主教神父Urbain Grandier的真实故事上,他在17世纪的巫术指责下被烧死。宗教符号学的罗素的融合图形性欲掀起愤怒的火山,根据该总结,以雷鸣般的抗议问候魔鬼 '释放。为了平息这个反应,这个工作室给已经很贵的电影下了无数的剪辑,把很多关键的片断都剪辑出来,几乎没有人看到原来的剪辑。然而,电影的各种版本已经存活下来,继续激发像吉列尔莫·德·托罗和乔·但丁的当代电影制作人。
根据IndieWire的说法,这部电影本身具有许多视觉效果,这些视觉效果在今天仍然是有争议的,像尼姑狂欢,圣水灌肠被用作驱魔的形式,以及涉及死者性质的胫骨的手淫序列。
如果你抱着和小编一样的心情,以为这只是一部《X战警》中我们可爱Shadowcat(艾伦·佩吉)的温情电影,不好意思,这不是去幼儿园的车,请赶快下车。
当然艾伦·佩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2006年的《水果硬糖》,那个“可怕”的小萝莉让整个好莱坞对她称赞有加。
但是今天要讨论的《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是一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很多人表示看了就后悔,并不是电影本身质量不行,而是电影的本身传递的东西让人发怵。
豆瓣上一共30000多人给出了8.2的评分。
本片根据1966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影片以受害人自述开始将整个犯罪过程娓娓道来,并伴随着忧伤的曲调。
原本幸福欢乐的一家人。
父母的一个简单的决定,有时会把孩子送入地狱。
电影开头女孩西尔维亚(艾伦·佩姬 饰)因游乐园工作的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简妮(哈蕾·麦克法兰 饰)搬入育有六个孩子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凯瑟琳·基纳 饰)家暂住。
父母每星期支付20美金作为酬劳。
开始大家其乐融融,相处愉快。
噩梦开始于西尔维娅的一个善良举动,她想安慰大女儿宝拉,于是宝拉悄悄告诉她自己怀孕的消息,并让她保密。
原来宝拉怀了一个已婚男人的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母亲格特鲁德也和一个年轻小哥交往,之后又生了摇篮里的婴儿,年仅40岁怀孕不少于十三次,多次流产。
发生第一次侵害是出于母亲格特鲁德个人情绪发泄,编造说西尔维娅的父母没有按时交生活费,于是要惩罚姐妹俩,姐姐西尔维娅代替了妹妹接受惩罚。
接着一次聚会上,善良的西尔维娅为救宝拉,制止了男子恶行,反而遭到了宝拉的威胁。
喜欢西尔维娅的四眼小胖目睹了一切,在被西尔维娅拒绝后,第二天就把宝拉怀孕的事传得人尽皆知。
在宝拉向母亲诉苦后,恶魔惨无人道的施虐过程开始了……。
这个恶魔一般的单身母亲怂恿一群孩子一起来惩罚西尔维娅,包括邻居的孩子,在她肌肤上烫了无数个烟头、用水枪冲击、把她绑在椅子上随意施暴等等,最后恶魔在她的小腹上用烧红的铁丝刻上“I am a prostatute and proud (我是个妓女我为此骄傲)”
小编真的看不下去了,这是人做的事吗?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很难明白一群本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竟能无端把一个女孩当作玩具一样对待,用尽招数去摧残一个同伴。
西尔维娅奄奄一息,来个人救救她吧,宝拉来了,她良心发现了;四眼小胖来了,他也愧疚难当了,西尔维娅终于逃出魔掌来到了父母身边。
正当我们感觉父母们要为西尔维娅讨回公道的时候,西尔维娅却眼睁睁的看着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自己。
导演,导演,你过来,我TN今天不……
承受能力太差的小伙伴还是起身让座吧,小编也快要下车了。
西尔维娅死了,尽管影片最后格特鲁德和几个孩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开在你心上的那道口子还能愈合吗?
母亲格特鲁德,表面上是为了大女儿宝拉名声,实际上是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全部发泄在西尔维娅身上,正如影片最后所说她牺牲塞尔维亚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最后,又牺牲所有的孩子,保护她自己。
大女儿宝拉,不守妇道,自己怀上了孩子,对西尔维娅的好意视作威胁,向母亲撒了谎,加深了母亲对西尔维娅的敌意,她觉得自己只是单纯的受害者,该受惩罚的是西尔维娅。
其他几个以约翰尼为首的小孩子,他们是施害的工具,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别人做了,自己不做就是胆小鬼,他们只是想做“听话”的好孩子。
妹妹詹妮,明明是最应该站出来帮助姐姐的孩子,却只是看着姐姐一次又一次挨打,她被恐惧所包围和麻木,除了说对不起什么也“做不了”。
西尔维娅的父母,接到了疑似孩子被欺凌的倾诉,但没进一步了解,认为孩子得学习坚强,有按时教赡养费的应该没事的。
邻居听到了疑似虐待的声响,表示不想多管闲事。
上帝表示自己很忙没有看到。
最后西尔维娅死了,审判来了,最后除了西尔维娅,所有人依然活着,那么审判的意义是什么?
经历了这一切,人间对西尔维娅显然已犹如地狱,想必现在已经到达天堂,那应该是没有罪恶和冷漠的地方吧!
备注:本文系“神游电影”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者汇编!
“首艺联”承办的“‘一带一路’塞尔维亚电影展映”在北京开幕。
作为塞尔维亚的前身——南斯拉夫共和国电影佳作频出,《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影片被几代中国观众所熟知并喜爱,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凭借《爸爸出差时》、《流浪者之歌》、《地下》等影片,数次斩获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是南斯拉夫电影艺术水准的有力证明。此次影展放映的《再见仍是朋友》、《爱,珊珊来迟》、《为迈克尔杰克逊铸造雕像》、《我们将是世界冠军》及《不插电:寻找吹叶笛的人》等5部影片,涵盖剧情、爱情、战争、喜剧、记录等类型,是塞尔维亚近两年出品的电影佳作。
在11月28日至12月9日为期11天的影展周期里,在包括嘉华国际影城(学清路店)、首都电影院(西单店)、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百老汇影城(国瑞店)、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及新影联东申影城等七家“首艺联”加盟影城放映15场,使优秀电影作品呈现在电影爱好者面前。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俐
编辑:TF017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有时候,看电影也是一项体力活,尤其是对于那些时长超过150分钟的影片,观影过程中会让你深感什么是遥遥无期。
皮哥今天要推荐的这部于1995年上映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也会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近3万豆瓣参评数据下产出了9.1的史诗级高分,而且超过65%的影迷打出了满分,但170分钟的片长还是会令大多数人敬而远之。
但作为电影发烧友,仍有不少影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从皮哥个人观影角度来讲,在忍受了160分钟的“酷刑”之后,最后10分钟真的会让我眼眶湿润——前面的等待绝对值得。
而影片的“鬼才”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也凭借它拿下了第4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地下》丨1995
Подземе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主演:米基·马诺伊洛维奇 / 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 / 米里亚娜·约科维奇 / 斯拉夫科·斯提马科 / 恩斯特·施托兹
评述本片之前,我们需要先简单科普一下前南斯拉夫的历史。
南斯拉夫成立于一战之后,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由于民族、文化及宗教成分极其复杂,从成立之初便不稳定。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遭遇德国侵略,1945年德国撤军,国家重建。
1992年南斯拉夫经历内战解体,分裂成南联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今年世界杯,克罗地亚队以优异的表现圈粉无数,球队中大部分队员就出生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电影《地下》分三个章节讲述了从1941年到1995年期间的南斯拉夫衰亡史。
与传统史诗电影不同,《地下》全片只用到了三个主要人物: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小黑以及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
三人“传奇”的一生,串联了南斯拉夫跨度长达五十年的历史。
它的镜头语言也不是纪实风格,而是荒诞与超现实。
国外影评人大卫伯德维尔曾用八个字评价香港电影,这八个字同样适合点评本片:
尽皆过火,尽是疯癫。
影片刚开头就是一幕荒诞剧,主角马高和好友小黑乘着马车在夜色中奔驰,为庆祝好友加入革命党,叫来一众管弦乐队助兴。
别的电影里常有自带BGM的演员,那么本片的男主角就是自带管弦乐队的男人。
两个男人在马车上喝着白兰地,对着天空鸣枪,仿佛要榨干生命最后一丝能量。
而此时的时间是1941年,来自德军的炮火一触即发。
饮酒尽兴后,这边小黑回家安抚怀孕的妻子,背地里却幽会剧院的荡妇娜塔莉;
那边马高找到肥硕的小姐寻欢作乐,即使德军战火袭来,众人逃窜,这个亡命之徒依然能对着炮火自顾自地取乐。
一个奸商,一个负心汉,一个荡妇。
导演用这三个“污点证人”来见证南斯拉夫伤痕累累的历史,足够疯狂。
马高的弟弟伊万是个瘸子,且口吃,孤僻的他只能做一份动物管理员的工作。
但炮火炸毁了他的动物园,他救出了一只猩猩相依为伴。
小黑的老婆是个懦弱的女人,被丈夫抛弃后生下儿子约凡难产死去,约凡从小在地下长大,连太阳月亮都分不清。
娜塔莉的弟弟坐着轮椅,带着厚厚的眼镜,整个人呆呆傻傻,姐姐是他唯一的寄托。
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他们的命运都交给三个混蛋后自然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地下”是本片的片名,有着强烈的反讽意味。
在那帮老实人眼里,地下就是革命者工作的战场,是保家卫国的信仰;
在那帮掌权者眼里,地下是他们编织的谎言,是牟利的工具,即使是自己的至亲也不放过。
把自己的亲人推到地下后,这三个混蛋拉大旗作虎皮,嘴里喊着打倒法西斯,做的勾当却比德国人还恶心。
马高和小黑为了那个荡妇与德国军官法兰斯斗智斗勇,通过剧场设局把娜塔莉劫走,在庆功的床上,两人既为争夺这个女人大打出手,又在刹那间一笑泯恩仇。
小黑随后被捕,被施以酷刑,马高假扮医生救出好友,勒死法兰斯。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黑没被德军搞残,却被自己的失误炸成了重伤,无奈之下他也被送到了地下。
就这样,地上只剩下马高和娜塔莉,两人沆瀣一气,搞在了一起。
以上是电影第一幕:战争。
战争于1945年结束,铁托重建了这个国家,马高与妻子作为铁托战友被推上了神坛。
他们一面拍电影修改历史为自己洗白,一面却继续给地下的战友洗脑,让他们误以为战争并未结束。战友们辛苦制造的武器也被马高卖到国外赚了大钱。
时光飞逝,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马高与妻子到地下参加小黑儿子约凡的婚礼,婚宴上黑猩猩潜入坦克中开火,使得地下婚礼大乱。
早已伤愈的小黑带着儿子借机逃出地下,回到了地上,此刻外面已经到了60年代冷战期间,可父子二人还依然以为战争在继续,他们袭击了拍摄电影扮演德军的演员,次日儿子游泳时也溺水身亡。
马高的弟弟伊万,看到自己的伙伴猩猩不见了,也逃出地面,坐车稀里糊涂来到了西德。
而马高和娜塔莉知道事情败露,炸掉地窖,逃出国外。
以上是电影第二幕:冷战。
时间来到了1995年,伊万从报纸上看到了哥哥马高与娜塔莉的消息,愤怒之下坐车回到了家乡,却发现经过内战后的南斯拉夫早已分崩离析,他找到马高,此时的马高已是轮椅上的老人。
伊万亲手打死了哥哥,自己在教堂中上吊自杀,娜塔莉也死在了叛乱军的枪下。
而小黑则成为了内战领袖,但孤苦无依的他在亡国后悲从中来,想到溺亡的儿子也纵身一跃跳水自杀。
以上就是影片的第三幕:内战。
熬过了这160分钟,看完了一个个似真似假的故事、一幕幕癫狂瑰丽的画面后,撒完了狗血,释放完了荷尔蒙,导演像从奇幻梦境中醒来的老人一样,真情流露,表达了对这个已不存在国家的深切怀念。
他在片尾呈现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在一块临海的草地上,那三个混蛋与好友冰释前嫌,大家互相拥抱,举杯庆祝,身后还是那个赶都赶不走的管弦乐队。
众人酒过后尽情舞蹈,那块草地逐渐与大陆割裂,飘向远方。
导演借着伊万之口说出:曾经,有一个国家…
这句话与开头的字幕相呼应,令人唏嘘。
这部长长长的电影还有一个长达30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可以想象导演将多少对故国的复杂情感埋藏在三个玩世不恭的混蛋身后,用癫狂的寓言诉说真情实感。
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导演库斯图里卡擅长用诙谐荒诞的镜头语言诠释死亡、重生和离去的三大主题,虚幻与现实交融,赞美与讽刺并存,极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在影片《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里,可以说是集库斯图里卡元素之大成,有战争、有爱情、有动物、有生死,林林种种,热闹又虐心。
此片噱头十足,老库亲自出演男一号,他和性感女神莫妮卡·贝鲁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就一起走进——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影片故事设定在前南斯拉夫内战时期的克罗埃西乡村,此时这里战火硝烟弥漫,生灵涂炭。
科斯塔是一名前线后勤人员,专门负责为战斗人员运送牛奶,他的标配是一头驴,一只游隼,一把伞,每天穿梭于枪林弹雨中。
选择这样危险的职业,源自于他经历了家庭的巨变,目睹父亲被砍了头,哥哥被送进疯人院,面对生死他多了些从容淡定。
科斯塔的未婚妻米连娜是原奥运体操冠军,她的心愿是和服役的哥哥萨伽同一天举行婚礼,可嫂子还不知在谁家养着。
于是她替哥做媒,从人贩子手里买回一个意大利女人,却不料为自己招来情敌。
科斯塔被这风情万种的美女吸引,利用装牛奶的机会接近她,美女对他也怦然心动。
送奶途中险象环生,子弹打穿了奶桶,科斯塔躲避时发现一条大蛇在喝漏掉的牛奶。
他没有杀死蛇,而是每次都会给蛇留下牛奶,人与动物的和谐画面很温暖,也为剧情埋下伏笔。
和平遥遥无期,村民们聚会纵情欢歌,醉生梦死。
米连娜不满人贩子扫兴,开枪打碎了他的膝盖骨,癫狂之下开枪伤到自己,住进了医院。
原来买回的美女曾是英国将军的情人,将军为她杀掉发妻,她却把将军送进了监狱。
人贩子说将军出狱会报复,村民要遭殃,让米连娜将未来嫂子赶走,她能答应吗?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科斯塔送奶时被流弹削掉了半边耳朵,意大利女人心疼地给他缝上,还向他表白。
从此他的望远镜里都是美女的身影,好象忘记了米连娜的存在,人就是容易喜新厌旧。
当意大利女人被挂钟所伤住进医院,左右两个女人又让他无法取舍,出尽洋相,备受煎熬。
村民终于盼来停战时刻,大家狂欢庆祝,萨伽受到英雄般的礼赞,准备择日举行婚礼。
狂欢夜意大利女人向科斯塔火热示爱,科斯塔难掩不舍与无奈,偷情被米连娜发现扭打一处,两人一会又和科斯塔跳舞,让人啼笑皆非。
早晨,乡村的宁静被直升机的轰鸣声淹没了,一群荷枪实弹的特种兵降落村子,他们的目标是意大利女人,可屠刀还是挥向无辜的村民。
这时,科斯塔在送奶返回途中被大蛇缠身,拖延时间而错过屠杀。
村里尸横遍地,士兵拿着喷火器毁尸灭迹。
科斯塔找到躲在井里的意大利女人,并开始了一段艰难而奇幻的逃亡之旅,动物们也各显神通,合力振救他们。
士兵搜索水井,白蝴蝶引开了他们。
躲到树洞里时,士兵被蜜蜂蛰了一顿。
连大自然雷暴也来助力,赶走住营的兵。
再悬崖游隼扇风阻止追兵前行。科斯塔掉下悬崖摔断腿,女人背她前行。
躲到羊群堆里,羊触雷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女人被蛇缠住,避免她触雷,却难逃地雷炸飞。失去爱人失去驴的科斯塔万念俱灰,遁入空门。
整部影片弥漫着命运的悲怆、爱情的浪漫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揭示了西方列强干涉别国内政的丑恶嘴脸,以及在战争灾难下,人们面对生死的态度与活下去的勇气。
《塞尔维亚电影》,一部前南斯拉夫电影。
我们对南斯拉夫的电影,是不是还停留在《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种战争英雄片上呢,要还是这想法,你就太OUT了。南斯拉夫电影解体之后,这个国家的电影有不少是超级异端和邪端的,比如这部《塞尔维亚电影》,重口味到你都得闭上眼睛,后悔到你看后再出不想看第二遍。
这电影,猛一看,很情色,仔细一看,简直太恐怖了!
故事描写与妻儿生活在一起的成人片过期男星米洛什,原本与妻儿在一起过着正常的生活,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片子可拍。
但是因为妻弟的介绍,他意外地认识了一个神秘的客人,得到了一份令他惊喜的合同,他将重新出山,在一部巨资打造的、事先不知道剧本的影片中担任男主角。
起初认为只不过是一些露骨生活场景的拍摄,但越来越多的残酷暴力的场面设计却让米洛什料想不及,而这些需要假戏真作,最终导致他混淆于现实与剧中而难以自拔……
在这其间,男主角被打入兴奋剂,从而开始了混乱的不由自主的疯狂发泄中,各种变态的行为都出现了,强奸,暴力 ,而他从兴奋剂效果中苏醒已经是三天后,他找到拍摄的录像带开始回忆,被自己的行为震惊,被自己陷入一个惊世骇俗的阴谋中而愤怒………….
片子看完后很震憾,似乎又看到了一部《索多码的120天》。这是一部充满了政治隐喻的寓言式的电影,不是情色片,也不是恐怖片,是政治寓言。
导演 斯尔詹·斯帕索耶维奇,名不见经传,但镜头语言运用熟练老到,演员们全是成手(男女主演及变态制片人演技全是一流),无论是导还是演,我想他们可能都对塞尔维亚乃至整个南斯拉夫地区多年来的流血战乱、黑暗统治充满了愤恨,所以以一种完全极端的形式进行了控诉。
这是一部看似情感失控但其实内涵深沉绝望的电影。创作人员们肯定是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来进行影片的创作的(这样的电影不可能在正规院线上映和发行,多半只能通过盗版来让别人认知),愤怒与绝望的情绪是影片的主导。而片名直接命名《塞尔维亚电影》,只指塞尔维亚地区,导演其目的昭然若揭。
在片中,所有的人都有着深深的符号作用。主人公是个过气色情片男星,妻子是他的影迷,他的弟弟是个警察,围绕三个人的关系,有句台词,是妻子说的,就是即使嫁给一个色情片明星,也决不嫁给警察(大意);
而片中的变态制片人,是前国家安全部官员,在幕后支持他的,是一个身份神秘的亿万富翁(此公在影片中段和片尾中出现两次),变态制片人用迷药和暴力强迫男主公拍摄超越人类极限的色情片,但他口口声声的表述都是对这个国家(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感情,其中有一段他和男主公关于塞尔维亚国家的对话耐人寻味,而主人公的弟弟,一位警察同样认为:安全部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片中的女性全部都是受凌辱与迫害的牺牲品,均都逃不了被摧残、强奸、杀害的命运;还有孩子,所有出场的孩子都眼睁睁地见证了成人们犯下的的淫乱罪行,最可怜的是,连新出生的婴儿都逃不过变态狂们的毒手;
与这些变态者相比,片中唯 一的正面人物就是主人公一家人,但是他们也是片中最直接、最惨痛的受害者。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被制片人逼着拍变态电影,他的弟弟(其身份也代表着国家的权力)同样是个变态色魔,当着主人公的面强奸了自己的嫂子;
片尾一场超级血腥的大屠杀,像是一个神话一样,受尽欺辱的主人公一家人杀光了变态色魔(包括他的弟弟),这是个体尊严在强权面前的一次爆发,但同样的,也是个体尊严的彻底毁灭。在恐怖的强权统治下,个体的生命脆弱至不堪一击,所谓的反抗其实就是走上同归于尽之路。
片尾,在安静的音乐声中,洗清血腥的一家人,相拥在一起躺在床上,男主人公用一把手枪抵着妻子的腰部,砰然一响,一家人同归于尽,如同幸福的长眠。但影片中最让人震撼之处却还并不仅于此,而在于其后.眼见着床上的三个死人,率领着手拿摄影机的打手们赶过来的神秘富翁,——也是变态制片人的幕后支持者,对手下说道:“你们上,先挑小的。”即使死后,仍逃脱不了被奸尸的命运,其令人发指之处,真让人身在冰窟之感。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复述这部电影,仍有齿冷之感。无论如何,这都是近年来我看过的电影中最绝望,也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一幕。特别是片中,不断地让孩子纯真的双眼目睹着那么多恶心、变态、惨不忍睹的兽行之后,我们的心灵其实和孩子一样在深受着剪熬.其实片中的兽行,看似惨不可状,但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或是在大多数的角落每天也都在发生着,只不过,当这些罪恶远离我们自身时,我们就不会有感同身受之叹。而这部影片,无疑像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这世间还有着这样的罪恶存在,有着制造这样的罪恶的人存在,尽管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看把这个电影看第二遍。
这是一部被误读的片子。那些在网上津津乐道于片中那些变态与色情的情节,而看不到其背后深藏的绝望与愤怒的那些所谓电影爱好者们,他们其实看不懂这样的片子,也不配看这样的片子。
这里是作家刘剑的百家号“另类电影片单”,我将为你介绍影史上另类、小众、独特、电影院里找不到的电影,欢迎您关注。
新华社萨拉热窝8月21日电(记者张修智)第26届萨拉热窝电影节21日落下帷幕,德国影片《流亡》获最佳剧情片奖。
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届电影节全程在线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187部电影参加。
《流亡》导演维萨尔·莫里纳来自科索沃,影片讲述了一名来自科索沃的中年制药工程师在试图融入德国社会时遇到的种种离奇之事。
法国导演鲁·哈桑诺夫获最佳导演奖,他执导的《内心之岛》由法国和阿塞拜疆联合摄制,讲述阿塞拜疆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在心理崩溃边缘进行自救的故事。
塞尔维亚导演姆拉登·科瓦切维奇执导的《圣诞快乐,义乌》获最佳纪录片奖。影片聚焦中国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市生产圣诞饰品的工厂,展现了新一代打工者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面貌。
萨拉热窝电影节创办于1995年,已发展成为东南欧地区的文化盛事。本届电影节14日开幕,吸引逾13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图/受访者提供
2020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作家陈丹燕持续30年候鸟般的旅行。如果按照原计划,她打算在今年伦敦书展结束后,先去运河博物馆找到伦敦码头的号子,再到德国汉堡海事博物馆,听一听汉堡的码头工人号子。
“我想亲耳听到,在大航海时代,这些码头号子是否和中国的码头号子一样,全世界的劳动号子是不是有着相通的关联。”
随后,她还会在4月到匈牙利做一个月的驻市作家,紧接着5月去萨格勒布和那不勒斯。
然而,疫情让地球被分割成巴别塔。陈丹燕不得不陆续退掉机票、酒店,留在上海。“禁足”的这大半年,陈丹燕有了大段的时间用于写作、整理,回顾过去的旅途和创作。
于是,在这个夏天,她一口气出了9本新书——重新装帧修订的《陈丹燕的上海》系列共七本;花了十年创作的实验性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以及一本童话《我的妈妈是精灵2》。此外,今年1月她还出版了《往事住的房间》,收录了她二十年来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游记。
1 非虚构作品的生长性【在当年炸弹碎片落下的和平饭店……】
“1937年8月14日,潜伏在上海的中共党员王炳南和他的德国太太安娜去华懋饭店(注:今为和平饭店)底楼甜品店吃冰激凌。他们刚离开半个小时,一枚炸弹从天而降,直接落在华懋饭店的正门前……现在,我们正站在当年炸弹碎片落下的地方。”2020年8月13日,陈丹燕手拿她的非虚构代表作之一《成为和平饭店》,站在当年的历史现场,娓娓道来。
这是一次特别的聚会,在场的有陈丹燕多年的编辑、设计师,她采访过多次的酒店员工、总经理,还有她多年的读者——部分读者的故事被她写进了增订版新书里。“生长性是非虚构作品很重要的特质,时间流逝,人和事都在变,以前我采访过的年轻人,现在都成了40多岁的中年人。总有新的故事在发生,最后作品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厚。”陈丹燕说。
《陈丹燕的上海》系列7本新书,总共150多万字,书封设计时髦又复古。过去三十年里,她采访了无数人,在故纸堆中爬梳资料,用文学的方式书写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陈丹燕说,这次出发是为了“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我念大学时就很喜欢非虚构,特别喜欢法拉奇写的《A Man》,觉得这种文体特别有感染力,有力量。直到我开始写上海的故事,觉得这个文体非常适合。非虚构能够让读者安心,我保证写出来的是真实发生过的。因此,寻找和甄别材料,这个过程会耗费大量时间。”陈丹燕举了个例子,《成为和平饭店》写了12年,历经三任饭店总经理,她还在采访。写作途中重新推翻过一次,几乎重写一遍。等到作品问世,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
非虚构写到最后,陈丹燕渐渐发现只用材料是不够的。“非虚构需要和虚构融合,我找到的方法是,所有材料是有来源的,人物是有原型的,但在融合的过程中,表现的方式是小说的。有点类似造房子,砖头和水泥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你可以决定房子的样式。”
2 从照片到小说搭建的“中国盒子”【在悬丝木偶博物馆两米高的木偶前……】
顺着陈丹燕的写作脉络,她的实验性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其实有迹可循。“如果没有之前的《捕梦之乡》和《驰想日》打底,我不敢做这样结构上的尝试,这两本书生长得比我想象的更好,都很辽阔。”陈丹燕说,《白雪公主的简历》的所有图片都是她在旅途中拍的,三个主要故事都有真实原型,她用一种创新的文体和结构,用来自现实的“砖头和水泥”虚构出一部“立体的小说”。
2009年6月,陈丹燕带着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来到爱尔兰,参加一年一度的“布鲁姆日”。活动结束后,她去德国,为新版《今晚去哪里》做准备。待到德国的旅程也结束了,距离中国作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书展还剩10天。陈丹燕和中国作协商量后,决定先不回国,利用这短暂的假期去了意大利和捷克,随后再到法兰克福和作家大部队汇合。
这次短暂的假期,正是《白雪公主的简历》的起源。在捷克克洛姆罗夫的悬丝木偶博物馆,陈丹燕看到了上千只木偶。博物馆内有一个巴洛克剧场,剧场里最大的木偶两米多高,把她吓了一大跳。
网络上提到这个博物馆的游记,也大多将其描述为“有点吓人”,但陈丹燕在捷克的那一周,每天都去。“每天早上9点报到,工作人员开门,我进去;他关门,我出来。以至于他认为我一定是木偶演员,最后他对我说,你去玩吧,所有的木偶都对你开放,你想把它们的衣服拿下来就拿下来。于是,我看到了那些木偶身上的针洞。”
陈丹燕给木偶们拍了很多照片,脑海里诞生了写小说的念头。这段“木偶博物馆奇遇记”,最终成为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部作品前后花了十年,无数次修改、重写,装帧设计也花了两年,为的是呈现图片和文字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盒子”。
直到去年底,陈丹燕在日本德岛看到净琉璃人形,她补充了最后一章,和开头的悬丝木偶形成一个圆环,“盒子”搭起来了。
3 人到中年对最初的回顾【在“白雪公主的简历”里……】
从《荷马史诗》到《尤利西斯》,陈丹燕的创作之路始自她对欧洲文学的大量阅读。阅读反哺她的创作,在《白雪公主的简历》里,西方文学的经典意象频频出现,“《白雪公主》属于民间故事的一路,《浮士德》则是从民间故事过渡到经典,这是两条很好的线索。”陈丹燕说。
所谓“中国盒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大盒子里面套着很多个小盒子。在陈丹燕的笔下,这些盒子是一个个故事。“随着你不断打开,最后发现里头最小的盒子可能是空的,可能是一块小木头核,你会觉得,怎么就没了?这和生命其实是一样的,人在年轻时,总会很快地拆开盒子,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时间给你不同的东西。你不断打开,发现最后给你的可能是问题,而不是答案。当初的理想丢了多少?别人的掌声到底有多重要?”陈丹燕直言,阅读《白雪公主的简历》,需要人生阅历。
《白雪公主的简历》和插图
小说以木偶博物馆开篇,由“悬丝”“镜子”“蛇果”三部分组成。“悬丝”部分,本是一名木偶博物馆管理员,他每天检查、擦洗馆里展示的陈旧木偶,沉迷于它们的故事。访客李平来自中国,她是国家一级悬丝偶演员,演得最久的一出戏是《白雪公主》,从二十多岁一直演到五十岁。
“木偶的故事,其实在说艺术家对自己的期许。一个人能成为艺术家,一定有天分,这个天分能支持她实现艺术理想的70%,已经很成功了,剩下的30%可能是她做不到的。如果艺术家在乎的是这30%,那么她要搏斗的其实是自己,跟竞争对手、运气、时代都没关系。”陈丹燕说。
陈丹燕在小说里埋下了很多秘密线头,等待读者像挖宝一样去寻找。她说这本小说是“挑读者的”,能说出这话,底气或许源自陈丹燕从90年初版的非虚构作品至今。
4 文字和图片的冲突与融合【在以弗所太阳落山后的“葡萄紫大海”……】
“我一直想探讨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年轻一代在读图时代长大,读图对文字的想象力会有伤害吗?”
“图片和文字一旦融合,一定是矛盾的,但在矛盾的同时,应该也给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灰色的天地。我在这两把刀当中,努力走一条小道。我花了十年的时间慢慢搭建,成功和失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条路通吗?如果走通了,没有人理解也没关系,你自己心里知道。”陈丹燕说,对文字和文体的追求,是作家最本分的努力。作家一生会尝试许多表达的可能性,但对文字和文体的追求,会贯穿写作全程。
《白雪公主的简历》书内配图,图片为陈丹燕摄,文字摘自内文
在一切皆可娱乐的今天,即便不说“小说已死”,留给小说的空间还有多少?陈丹燕用一个故事以作回答。2013年,她来到土耳其的古城以弗所,等待太阳落山后的爱琴海,为的是印证《荷马史诗》中对爱情海的描述——“葡萄紫大海”。
“亲眼目睹之后,你知道葡萄紫大海是真的,文学是永恒的。”陈丹燕说,白天的以弗所全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她等到下午四点半再去,一直待到七点半关门。“以弗所图书馆是荷马写作和吟唱的地方,等所有游客离去,你能感觉到荷马就在这里。任何古老的故事,都不会活在所有人心里;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活在所有人心里,但他们一定会永恒地存在一部分人心中。”
5 呈现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看法【在22段独白构成的电影里……】
“如果从探讨图像和文字这个角度出发,我做作者电影和写作的出发点是相似的。”2014年,陈丹燕为了精读《哈扎尔辞典》,前往作者帕维奇的家乡塞尔维亚。在准备写作《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笔记》的过程中,她在当地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这些影像资料最终变成了电影素材。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与塞尔维亚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举行签约仪式,导演就是陈丹燕。“我的电影现在越来越符合一部作家电影,形式上非常完善,很个性化。其中有22段独白是我自己录的。对于电影来说,独白就像文字,我们加入了大量的文字元素。”
《白雪公主的简历》内页实拍图
陈丹燕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但声音设计像在做故事片。“我用了很多黑屏,配上抽象的声音。我想呈现作家在旅行中是怎么工作的?如果只用眼睛看,她就坐在那儿写东西,但她内心一定是波澜壮阔的,我想用声音来呈现思维的世界。”
陈丹燕说,她之所以选择在电影里放进22段独白,部分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没听懂、没看懂,没关系。你可以选择再看一遍,甚至可以骂我。但我不想把观众当傻子,大家早知道了,电影里还在不断地放。”陈丹燕说,“我想做的,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看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
审签 | 梁泽铭
实习生 | 何际红
虎嗅机动资讯组作品
作者 | 竺晶莹
题图 |《八佰》剧照
所有战争片的终极意义,都应该是——反战。
《八佰》光荣有余,重提这段值得每一个国人铭记的中华抗战史;却荒诞不足,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点到为止,没有空间让人反思战争的虚空。
错付
“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不要把这场壮举沦为一场更大的笑话,”《八佰》中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向谢晋元团长传达了上峰的意思。这是全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没错,这是一场“表演战”,观众不限于上海南岸租界区,更是布鲁塞尔会议上的各国政要。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向美国以及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求援,希冀西方列强履行《九国公约》的职责,协助中国制止日本的侵略。与会国在10月下旬于布鲁塞尔集结商讨对策。
西方政要不知道的是,当他们在比利时拖延时间,商讨最佳方案来调解东亚局势而不致损伤自身利益之时,中国军队正在上海勉力支撑,进行最后的抵抗,并寄希望于西方干预以免中国崩溃。
然而,会议一再被拖延。雪茄呲呲燃尽,威士忌渐渐升温,时间在外交官们的清议中迅速飞逝。新的一天,对于布鲁塞尔的各位来说,可能是另一个扯皮的一天。可千里之外的中国士兵却是带着溃烂的伤口,抵挡敌军越来越猛烈的炮火,甚至以必死的决心升起国旗,他们度秒如年。
将士以旗帜表明誓卫山河的决心 / 图片来源:豆瓣
《八佰》中,谢晋元团长在升旗之前鼓舞士气,大意是,各国战争观察员和记者正看着我们,兄弟们,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抵御外侮的决心,支撑到布鲁塞尔会议召开的那天,以争取国际援助。
然而报童一声,布鲁塞尔会议延期了!浇灭的不仅是士气。更令人唏嘘,这种错付的希望。最终,11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1营将士在国际介入下退入上海租界。
直到11月3日,布鲁塞尔会议才得以正式召开。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会议上慷慨陈词,从道义上陈述各国需要履行国际条约的理由,并呼吁诸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援助中国。
“我们渴望和平,但深知在日本的侵略下我们无法获得和平。只要这种侵略持续存在,我们就会下定决心抵抗到底。除非接受基于《华盛顿九国公约》第一条原则之上的和平,否则(向日本)付出任何代价获取的和平都不能给中国带来正义,也不能给文明带来荣誉。中国,以这几个月巨大的牺牲,对国际关系的法律与秩序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布鲁塞尔会议争取国际援助 / 图片来源:Youtube
但是,与会国根本无法体会中国之难。会议还未开幕之际,英美互相推诿不愿主持大会,总算推出比利时外交大臣出面主持。美国代表诺曼·戴维斯则带着罗斯福的秘密来到布鲁塞尔,令人猜测美国会否施压于日本。
遗憾的是,众人只谈亚洲和平,不谈对日制裁。美国严守孤立主义政策,参会只是表明维护《九国公约》的态度。英国外交部长Anthony Eden认为他们该重点防范的是欧洲法西斯势力而非亚太地区。法国外交部长Yvonne Delbos担心如果谴责日本,会致使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到了11月24日,这场会议无疾而终,各国并未有任何措施制约日本。
时年49岁的顾维钧再度受挫,但他恐怕已经没有了31岁时在巴黎和会上舌战日本代表的锐气。难以想象他是怎样离开布鲁塞尔的,带着这一种羞赧。所谓举行会议,恐怕只是诸国搪塞中国的借口,美其名曰在乎和平,却用外交辞令打发中国代表团。
至此,国际联盟彻底失效,华盛顿体系全面崩溃。当战争没有发生在自己头上时,列强永远体会不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何况中国是那么遥远。但这意味着,从1937年到1941年12月,中国无法希求国际援助,只能独自抗战。
陈诚将军于报告中写道,在淞沪会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稳健的军事战略经常被政治战略所取代。特别是不确定外国是否会干预的政治策略,迫使部队在上海牺牲惨重,几乎全军覆没,这是国家的悲剧。 由于中国国力的虚弱,它迫切需要外国援助,并且不得不做出牺牲,以证明其战斗力和抵抗的决心。 战斗结束时,尽管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死亡只是为了表明中国准备血战到底,但他们最终的希望——西方的干预却从未发生。
中国不是例外。
1938年,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在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到场的情况下,将其苏台德地区拱手相让给德国,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才被迫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但英法依旧在前八个月宣而不战,使得波兰快速沦陷。
欧战爆发后,德军以闪电战在几天之内攻下荷兰、比利时,利用马奇诺防线抵抗了一月有余的法国最终也宣布投降。相比于几天几个月就无力支撑的欧洲诸国,中国毕竟是中国,有骨气,迁都重庆,深入内陆,苦苦支撑四年有余之后,终于等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天,美国立即对日宣战,中美英苏随后结成同盟国。
然而,这一天真是“等”来的吗?不,那是中国数千万军民拖垮了日军而换来的。尽管日本海军一直有南进政策,偷袭珍珠港饱含冒进成分,但关键还是在于日军石油紧缺,坦克等武器无法推进,敌军亦无法在中国战场取得胜利。
西方学界通常忽略或轻视了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尽管中国在战后得到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直到近年,牛津大学教授芮納·米特(Rana Mitter) 著书《被遗忘的盟友》,才全面为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而正名。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约百万的主力部队而使其无法北进苏联与德军汇合,覆灭了德国与日本打通欧亚大陆的战略合作构想。
被遗忘,恐怕是20世纪中国的宿命。但是,就算世界遗忘中国,国人却不该忘记这一段抗争的历史。《八佰》片尾打出一行字,大意是,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
反战
总该有影片为3500万这个数字做一个注脚。
如何从八年抗战中选择一场战役来呈现中国奋勇抗争的精神,是个难题。
《八佰》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苏州河两岸的巨大落差一下子就攫住了观众的目光。南岸租界,洒着金粉一般,歌舞升平,在上海快要失守的恐慌下,瞬间渲染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氛围。北岸仓库,断壁残垣,八百壮士(实际上四百余人)需要抵御住日军轮番进攻,为主力军撤回中原断后,也要向各国展示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以争取国际援助。
苏州河南岸上海租界隔岸观火 / 图片来源:豆瓣
本片中,没有人一出场就是英雄了,许多人物带着原始的怯懦恐惧面对战争。随着战役的升级,他们在紧急关头实现了被迫成为英雄的转变。我绝对相信,这种拼死搏一命的“勇”会在敌军的杀戮中被激发。只是管虎的野心过大,在《八佰》呈现出来的群像戏中,人物的性格转变多半显得匠气十足,难以仔细推敲。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激烈战斗 / 图片来源:豆瓣
有人诟病于《八佰》情节不符合史实。事实上,这是一个基于四行仓库之役的战争故事。如果不是纪录片,那应该允许它有创作空间来表达这场战役,只要无碍于传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那种体面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令《八佰》止步于一部普通战争片的,是因为它或许只引起了观众的生理反战,后续却难以让人反思。观看这部147分钟的长片,感动常在,但是一波又一波的抵御冲锋,加之夜晚胆战心惊的休整,让观众的情绪在高低起伏间不断转换,不免疲劳。而在满目疮痍之中,战争的残酷自不必多言,小人物被改写的命运也令人唏嘘,可这一切,并没能让你反复思索这场战争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的战争电影都在尝试新局面。同期上映的《1917》尝试了伪一镜到底,2017年《敦刻尔克》依旧是诺兰大玩时空把戏,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以每秒120帧格式拍摄的噱头,《八佰》的制作则是被称作中国工业之美。然而,技术实在是次要,这些电影都仅限于老实地展现了人性伟光正与温情的一面,却从不敢探讨战争的荒诞性。
同期上映的《1917》用信使故事以小见大 / 图片来源:豆瓣
许多人忘记了,战争片其实也能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达到更为反战的效果。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就是其中翘楚。1957年,年仅29岁的库布里克或许已经拍出了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光荣之路》。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这部黑白电影可能很难让人全程看完,尤其是对于那些被所谓工业之美喂养的观众,它没有让你肾上腺素狂飙的激烈画面,只有无尽的余味和深思。
《光荣之路》中荒诞的审判 / 图片来源:豆瓣
但若看过《光荣之路》,你就会明白反战是什么意思。没有枪下留人的光明结局,只有士兵被高层出卖后走上行刑之路,名为光荣,实则暗讽耻辱之路。全片超越一时一地,通用于所有政治阴谋。无一帧血腥画面,却让你由衷反感战争,深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讽刺。
制衡
库布里克的战争片,经常让人久久都回不了神 ,因为战争起源往往荒诞十足。
曾作为学生,我们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过20世纪多场重要战争是如何被策划的,其中确有事出必然的成分,然而往往也极具偶然性。
比如,没有人说得清一战的成因。当然这可以归结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失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渴望扩张却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也可以归因于欧洲诸国过于迷信军事力量。史学家克里斯朵夫·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梦游者》中指出,当时欧洲列强的领导人似乎都患有梦游症,在虚境中幻想,高估自己,错估形势,低估对手。
莫名其妙地,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所刺杀,就成了一战的导火索。而这,离不开某些野心家们就是想要战争的初衷。
克拉克认为一战“不是犯罪,而是悲剧”,是集体梦游的大悲剧。
于是,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试图建立和平体系以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迷信实力制衡原则,他不相信条约,只当越削弱德国就越有利于法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历史学家出身,高瞻远瞩,笃信建立国际联盟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纷争中有一个公平的仲裁。
然而,巴黎和会难言公义,三巨头克里孟梭、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劳合即使对世界和平有各自的构想,但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多的赔款最大的利益,才是政治家们的首要任务。德国在中国胶东半岛的特权竟被转让给日本,顾维钧拒签《凡尔赛和约》,愤然离席。
巴黎和会由英美法主控 / 图片来源:Google
巴黎和会召开后的战后体系没能承载和平的愿景。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高涨,威尔逊巡回演讲也没能让美国加入国际联盟。而这个国际组织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形同虚设。最终二战在1939年正式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了一定的制衡,政治上全球冷战模式开启。在核武器的威慑下,大国都不敢轻易摁下按钮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曾最接近于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是古巴危机,而这次危机的漂亮解决让人警醒,不是每一次对峙都有必要走向战争。
1962年10月,美国U2侦察机勘测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射程可直抵华盛顿特区。肯尼迪立刻召集亲信组成名为ExComm的危机处理小组,一时间几大方案在作战室中交锋——外交斡旋劝退苏联、封锁港口、空袭古巴、陆军入侵古巴、在欧洲派兵进入苏联控制的东柏林。
赫鲁晓夫并不比肯尼迪好过,虽然苏联部署导弹在先,但这也是苏联为了回应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的威胁。所以赫鲁晓夫本只想在面子上扳回一城,无意于发动战争,他不知道此时白宫的秘密讨论会将局势延烧到什么程度,只求肯尼迪不要会错他的意。
十三天后,古巴危机在美苏妥协下和平解决,这次冷战期间最激烈的交锋终于消弭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理性与克制之中。核按钮没有启动,人类没有毁灭。
古巴危机最终和平解决 / 图片来源:Google
古巴危机给全球最大的启示是,千钧一发之际,人类不需要野心家,理性的决策者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即使风流如肯尼迪,暴躁如赫鲁晓夫,两位都带着人性的瑕疵,也终于在大是大非前拎得清,没有铸成大错。
肯尼迪以史为鉴,在处理古巴危机时,他说,当年德国人、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因为愚蠢自大和误判形势而一起跌进一战的漩涡里。如果古巴危机处理不当,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写一本《十月的飞弹》来讽刺我们(史学家芭芭拉.塔克曼曾出版《八月的枪炮》讽刺一战的荒诞起源)。
如果多一些以史为鉴的肯尼迪们,这个世界或许就会少些荒诞的战争。
核武最危险,却也被大国视为威慑他国的最佳筹码。在核威慑下,第三次世界大战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战争也从未远去,局部热战时有发生。在见识过核武的威力后,没有国家愚蠢到率先摁下核按钮,却也在冷战的军备竞赛中热衷于升级核武而获得安全感。
直到1968年,59个国家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截至2010年,缔约国达189个。《防止核扩散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然而美苏当年极力撮合这个条约的初衷却是,看到法国和中国相继试爆核武器后惟恐更多国家拥有核武。
简述20世纪的战争史,只想说明,战争的发生极有可能取决于决策者的一念之间,正如一战走向荒诞,古巴危机走向光荣。
康德《永久和平论》中达成世界和平的条款或许仍是哲学家的理想状态。现实世界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核武制衡依旧是今天的特效药,但最终不致于让世界陷入疯狂的,也倚仗决策者们的理性。
《八佰》最残酷的是,揭露了——战争之中无人可做选择,人人被迫卷入历史的洪流。
而人类真正幸福的状态是——你从来都有得选。
塞尔维亚的乌日策虽然不算是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因为小众反倒给人另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
在乌日策比较知名的景点就是木头城,曾经是塞尔维亚导演为了拍《生活是奇迹》而建成的。
成为电影《生活是奇迹》的拍摄地后,为了拍摄的需求,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全部由木头和石头打造的城。
说是城,其实论规模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村,仿佛是远离城市和喧嚣以及战乱的世外“乌托邦”。
木头城虽然小,可是五脏俱全,城内的设施可谓是一应具有,比如住宿、餐饮、电影院、网球场,甚至还有游泳馆。
木头城距离国家公园也不远,因此这里四面环山,风景也算是极致,搭配上木屋、粮仓和牲畜棚,让这里看起来更加宁静。
木头城虽然看起来非常小,半小时就可以逛完,其实个人建议最好在这里住上一晚,去更深入的了解这座城,似乎更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