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中的村上式孤独和自我寻找

《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渡边生活在20 世纪60 年代末,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平淡而又无趣的,他不参加任何活动,对生活更是没有任何目标,因而也放弃了任何理想,甚至在他看来,与绿子的恋爱都不是全身心投入的, 这样的性格加剧了他与外界世界的陌生与恐惧感,也更让他意识到自己位置的丢失,他与两个女孩子(直子和绿子)的恋爱,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寻找。对于主人公渡边的第一个女友直子,因前男友的去世而与外部世界产生生疏,导致内心的恐惧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恐惧。直子渴望与外界交流,更希望融入现实世界中,而这时的渡边也带着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和憧憬,与直子的联系密切起来,两个社会中的边缘人都希望找到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

通过这些非典型性的社会边缘人,读者从中找到了自己,而书中的主人公渡边却仍在寻找着自我。伴随着直子的死亡,接下来出现的是主人公渡边的第二个女友绿子。绿子和直子性格截然不同,活泼伶俐,然而却如直子一般将主人公的自我寻找延续到了下一个阶段。村上笔下的主人公们都在不断地孤独迷茫中寻找着自己,强烈的位置丢失感也反应了当今社会中人们的无信仰和不知自己在哪里的困惑,米兰·昆德拉说过“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孤独,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无法避免与他人交流。当这种交流遇到阻碍,使得心灵无法沟通时,人便会感到孤独,感到自己的不被理解与不被接受。

日本文学评论家岛森路子对《挪威的森林》曾这样评论:“主人公总在寻求什么,但其所寻求的一开始便在某处失落,因而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填充其失落感。”而正是这种失落感,导致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我们可以看到,村上式的孤独并不仅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价的感伤主义,不单单是对个人心境涟漪的反复咀嚼,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体制、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这样的审视和质疑促使我们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找。所以说村上式的孤独用林少华老师的一段论述来总结就是“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而且给人的‘感觉好极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地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忍耐孤独、打发孤独,莫如说是在经营孤独、享受孤独、守望孤独、回归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以渡边为代表的主人公都在孤独的迷茫中不断的寻找自我,渴求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证实。生活在继续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身份也在不断变换着。作品中的绿子是引领我对自己身份产生怀疑的契机,作品结尾处“我”拨通了绿子的电话,绿字问“我”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展开
收起

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过吗?

嗨喽大家好!我说专注小说的小九,今天的话题是:和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过吗?

第一次接触挪威的森林是在高中,当时他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里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平静,完全想不到小说居然还可以这样写,在这之前,平时见不到的,我也读过不少作品,想到儿时看的儿童文学,再到后来的文学名著,甚至连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流行小说也是来者不拒,但这些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的内核主要的是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是现实,也可能是为了解释某一种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为了读者而服务的,再看村上春树,他的作品情绪成为了小说的主导故事情节,为了情绪而服务,不过这样的类型也并非村上春树独有,例如王小波,杜拉斯、卡夫卡等,他们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

这样的作品小说,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作家想要表达的情绪而展开,其他小说那些对于情节起伏故事的矛盾以及发展,放在这一类小说上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这样以情绪为主的小说,虽然也有故事,但相比之下故事却处于次要的地位,故事的发展也就有可能随着作家的心情而发生改变。

再回到本体的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就就是情绪类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故事的时间地点任务虽然都有所交代,但故事的主线和发展都是非常模糊的,哪有随心所欲的嫌疑,而故事的情节也没有多少起伏,就连主角的人选也是非常模糊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我,渡边,抑郁自杀的直子,心情欢乐的小林绿子,扎在女人堆里的永泽君,选择自杀的木月和初美,年级略大性格豁达,却有些纠结的铃子,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

但这些人也都称不上是小说的主人公,这部小说其实是没有主人公的,书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至少接触这些人物表达了青年对生命沉重的迷茫和忧虑,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而这些人身处框架之中,都为了表达这份情绪而存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比如渡边的愤世嫉俗以及孤独,永泽君对这个世界的常规鄙夷和轻视,绿子对生活的豁达,这次和玲子的忧愁和痛苦,这些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是村上本人性格的不同表现,换个说法来说,这些人物其实都是最少的分身。

在罗威的森林之后,村上的作品讲这种表现手法越来越老练,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框架设计更加精巧,同时对生和死的哲学思考,用更巧妙的方法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去,不过后续的作品也一部比一部晦涩难懂,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没逃过村上本人的性格影响,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的感受就像是在通过村上的眼睛来看书中这个狭小的世界。

或许这就是晚上一直没能拿下诺贝尔奖的原因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要说我个人看过挪威的森林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实话讲,这种感受和见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是因为这种个人情绪化的渗透,每一个人通过这本书得到的感受和见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亲自去翻一翻这本挪威的森林。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欢迎关注小九研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关于青春、爱情、孤独与人生,村上写得如此透彻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有名的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取自甲壳虫乐队的歌曲《Norwegian Wood》,发表于1987年,距今已有33年的时间。

为了写出这部让日本全国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小说,村上春树搬过几次家,可无论他搬到哪里都无法静心创作,最后他决定出国,由此开始了长期旅居南欧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大的读者群,仅在我国就被重印了70多次。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作品之一。

故事以渡边彻和直子、绿子两个女生的感情纠葛为主线,用洗炼优美的语言将青春时期的我们都曾经历过的迷茫、彷徨与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畅销不衰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有自身的独特性。村上春树在作品中所探讨的除了爱情与青春,还有人生。

总得来说,这是一本层次感丰富的小说。不同年龄层的人读《挪威的森林》,因为有着不同的心境和阅历,自然会生出许多专属的阅读感受。

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三点。

01百分之一百任性的爱情只属于青春岁月

《挪威的森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林绿子那番关于真爱的见解,她说:

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丢下一切,跑去给我买,接着气喘吁吁地把蛋糕递给我,然后我说‘我现在不想要了’,于是你二话不说就把蛋糕丢出窗外,这就是我说的真爱。

有许多人和故事里的渡边彻一样,无法理解这种爱情观,但仔细想一想哪个女孩子没有过类似的恋爱幻想呢?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谁不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呢?

青春年少时,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作家笔下或偶像剧里的主人翁,期待着未来的某一天与命中注定的人意外邂逅。

甚至,两个人不用多说什么,就双双确定了彼此的心意,情投意合,心有灵犀。

在那个人面前,你可以撒娇、卖萌、耍小脾气、摆臭脸,而他总是百分百地包容你、宠着你。就像网络世界里流传的那句,“最美的爱情是你在闹他在笑。”

可年岁渐长,才慢慢明白童话是童话,生活是生活,不可混为一谈。美好的憧憬可以有,但若把爱情放进那个条条框框里,恐怕有单身一辈子的可能。

20岁时那样说,在别人眼里是天真烂漫;40岁还那样说,就成了不切实际。因为,有的爱情只存在于青春岁月。

02走出伤痛的最佳手段唯有时间

如果你问我,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快速成长起来?我想答案不是喜悦和成功,而是伤痛与挫折。

人生就像一趟有去无回的旅程,途中变换的不只是两侧的风景,还可能是同行的伙伴。

我们都希望好朋友能做一辈子,都希望和心爱的人从青春走到白头,可现实远比愿景残酷得多。

有的人连一声再见都没说,就再也不见了。

木月死去的前一天,还和渡边彻一起打过桌球;直子明明承诺过要拼尽全力活下去,却选择在森林里自我了结;初美那样完美无瑕的女子终究也没逃过悲惨的结局。

这三个人的死对渡边彻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痛击。为了挣脱彻骨的伤痛,他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去外地念大学、对往事绝口不提、背起行囊远行、憋在房间里醉酒等等。

但事实证明,如此种种终究无济于事,能抚平伤痛的东西唯有时间。

待时间一点点拉长,伤痛也会在悄无声息中愈合,当然前提是你要学会与伤痛和解,你要有一颗想要痊愈的心。

03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的一部分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是渡边彻在木月死后认识到的深刻哲理。

从前的我,总是把生和死看作一对反义词。读完《挪威的森林》才明白,在我们来到人世的那一瞬间,死亡就已经包含在生之中了。

就像余华在《活着》中所写的:“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死可以让一切过往瞬间定格,成为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因为他们都在最美好的年华离开了人世。

唯有渡边彻要继续他的人生旅途,既要去享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也要去迎击未可知的疾风骤雨。

因为,人生本来如此。

读完《挪威的森林》,不禁感叹村上春树太擅长以文字撩拨人心了。

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讲起故事来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总能轻而易举把你带入他营造的氛围与意境之中。

他会让你切身感受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青春,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人生。他会带领你穿过迷雾森林,探寻生活的可能和意义。

想要购买《挪威的森林》的朋友,点击下方横条即可:

想要购买套装的朋友,我推荐村上春树最著名的三部作品《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和《且听风吟》,原价125元,现在优惠价82.93元,两人拼购更优惠65.34元,有兴趣的点击下方横条看一看:

期待与未曾蒙面的你共品书香。

(图片源于网络,若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联系,将立即删除。原创文章,欢迎转评赞,抄袭必究。)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病毒让我们有了富余时间。

用了两天,重温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渡边、阿绿、直子、永泽等人物依依在目,感觉既清晰又混沌不清,清晰来自读后尚存文字的温度,模糊来自无法对人物内心的掌握。可能,这和渡边所说的一样:越是清晰,越是无法回忆无法记录,等变得模糊,却又有拿起笔的勇气。

记得彼时在书店,还有另外一本书也想买,因时间关系,两本书,选一本空闲来读比较合理。选《挪威的森林》,缘于作者的名字:村上春树。似乎他的作品小资必看。

这么多年以来,村上春树一路陪跑诺贝尔,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他的作品终究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并不等同鲁迅的愤慨,也不等同马尔克斯的魔幻。

这种力量,源自人性。

阿绿,给我的印象,她是一抹没有尘世污染的绿,映着阳光,淡淡的散着清香。阿绿的美好,是那个迷惑的社会给渡边唯留的礼物,依照渡边的哲学,属于他的,他一定珍惜,渡边欣赏阿绿,欣赏初美,后者,是渡边有生来储存在记忆中的欣赏,说是合拍比较合适,先者,是一种理性的欣赏,阿绿是他在灰黑房间里所能触摸到的唯一的一缕阳光。他只所以和阿绿要保持一种距离,可能是怕自己沾有世间污渍的手玷污阿绿吧,后来,在玲子的指引下,渡边才算有了爱的勇气。

渡边爱过几次呢?在和直子近距离接触以前有位女朋友,后来分手了无从考究。后来遇到直子,我一直迷惑,直到最后渡边知道,直子是不爱他的,因为直子和渡边说过:你定要记得我。直子永远是渡边的森林的美景:身处其中,使他陶醉,逃离之外,成为永远回忆的遗憾。直子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和木漉定的“娃娃亲”她和木漉一直苛守着,木漉是她唯一生存下的希望。等到失去了方向,失去木漉,这只脆弱的鸟最终走向了死亡,渡边或许给了她一丝活下的勇气,可,一个始终生活在记忆中思想早已经死亡的小鸟,那模糊的爱也显得无力。

和直子相对的是永泽,永泽是一只豹子!他永远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场篮球比赛,永泽是球场上最耀眼的明星!

玲子是直子的好朋友,我想,她应该天生就适合漂泊,社会不是没有属于她的角落,得需要她不停地寻找,也许要付出一生。

书中还提到一个人物:突击队。一个有着“梦想”的人。可是安永泽的说法,突击队永远将是个小角色,他划了一个圈子,舒服在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他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没因当时社会的迷乱而失去方向。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他都不是生活在最前端的,就象一棵草,永远也不会成为树,可也可以躲过暴风雨的袭击。

木漉的死始终没有给大家一个准确的说法,是什么呢,是他对那个社会的恨吗?看完全书,我始终没有搞清楚,在那个年代:六十年代末期的日本。一个实在不能让人痛快呼吸的年代。那恨,游离那个社会,其实也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最深处。

书中还有好多的性爱,其实许多都是有性无爱。能让人感到那代人的颓废。而那些缘于爱而性,我欣然的接受:渡边和直子(其实后来有些扭曲),渡边和玲子(说是一夜情比较合适),渡边和阿绿(清纯不过)。最终,渡边和阿绿将走到一起,源于人类最本性的爱,本性的追求美好。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迷失与寻找之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森林,尽管你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直子是那个总是穿着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踏着深秋杂乱的落叶,跟渡边一前一后漫无目的的游走在街头巷尾的人吧!

她一会嗖然回头含糊不清的说着什么,一会又突然踏上电车一个招呼也不打的绝尘而去。

她就像是一朵带泪的雪花绽放在这浓密的夜色之中,孱弱、冰清、但唯独眉宇之间少了那一缕魂,或许那一缕魂在岁月里早已消失殆尽。

而渡边对她来说就是对尘世的最后一份执念,是他在拼命地守护着冰天雪地里最后残留的纯洁。

直子对渡边说,希望你永远记得我,记得我的存在,记得我曾呆在过你的身边。当时渡边斩钉截铁 、信誓旦旦的承诺会的。

经年之后渡边才了解直子甚至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爱过他。否则怎么会觉得被记住是奢望呢。在直子的初恋木月死后,直子似乎就背上了宿命的悲哀和浅灰色的沉重。而渡边就是她的救赎,是复苏灵魂温度的布道。

是的,世上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但生生不息的希望也只有自己才能获取。两人生命的轨迹是有交集但归根结蒂还是要独自描绘的。

或许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但也因为这个人我们才能学会破涕为笑,学会放下自在。

《挪威的森林》歌里唱到,或许我不该问,让你平静的心再起波澜,只是爱你的心超出了界限,我想拥有你所有的一切,想把你的心融化,看看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过的地方,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无瑕。渡边对于直子也是这种小心翼翼备受煎熬的心境吧!

当直子死后渡边想起直子的惯常动作、微微颤抖的语音、盯着直子眸子时仿佛是在清澈的泉水里寻觅稍纵即逝的小鱼的行踪这种种印象的叠加,才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即使你深谙生死的哲理,在生离死别之际,这些哲理还是会全线崩溃、分崩离析,生命又陷入了圆周式的思考。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实的同义词。人再强大还是存在世俗之中的,无法挣脱。

而绿子对于沉睡在冰山里的渡边来说是则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她的存在惊醒了渡边所有的感觉。占据渡边的心就像食物腐烂一样无法抗拒、点点侵蚀。何况一个有血有肉、又蹦又跳的绿子也着实不能不爱。

她会让渡边绞尽脑汁夸她,只应这样她觉得很舒服。于是就有了,“你可爱到山崩海枯,喜欢你到森林里所有的老虎都化为黄油,所有的森林都统统倒在地上”等词汇来夸奖绿子。

她穿着超短裙不管不顾医院大叔的目光在她的腿上游离,还有理有据的说,不能浪费这么好的资源,让他们感受一下青春的靓丽,没准就康复了。

她对于一个在母亲葬礼上说出希望她们代替母亲去死,随后又抛弃书店、子女独自一人去据说鸟屎成堆的父亲感到深深地信赖。或许对一个人痴迷到这种地步在绿子心里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所以由衷信赖父亲。

然而去乌拉圭只是绿子的遐想,父亲其实躺在恐怖单调的病房里,和母亲患了一样的病,等待着一样的命运。

父亲死时,因为别人说她们铁石心肠,于是绿子和姐姐硬生生的没掉一滴眼泪,觉得要为自己挣口气,不能遂了别人心愿就不哭哭啼啼。

葬礼之后绿子和姐姐就痛痛快快的把所有的人骂了一个遍,这个是马屁精,那个虚有其表,还有一个空有一个臭皮囊。这种率性坦然的活法也不得不佩服,不会虚情假意的伪装,不会因为不值的人委屈自己。

那天绿子喝酒醉了个一塌糊涂,睡了个天昏地暗。其实绿子对于父亲的死也真的是不难过,一方面治疗时的疼痛死了就安逸了也可以去陪自己的妻子,说不定对父亲来说是解脱,对照顾他心力交瘁的亲人来说也是解脱。

另一方面在绿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每次她期待得到父母一星半点的爱时却次次都落空。

但当绿子父亲断断续续的对渡边说,绿子,上野车站就交给你了。原来绿子两次离家出走都到过上野车站。父亲对绿子说,孩子你明白吗?你跑到哪里都没有用。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说,做父亲的总有办法找到孩子的落脚点,你的家只在这里,别处都不是。还是说面对一切吧,磨难总会存在,除此之外你别无他选,勇敢一点。但我却的的确确清晰地觉察到了一个父亲所隐匿的柔情。或许有些东西总是需要另一些东西的洗礼才能被感知到。

我想绿子就是渡边面对被雪水浸透的枝桠时手里的最后一根火柴,是星星之火,但却足可以幻化成漫天的星火,热烈至诚。

是他在灯火阑珊处回首时见到的纯粹的笑靥,淡然欣喜,是渡边在层层叠叠迷失寂静的森林里听到的风声,感受到了生的脉搏还在跳动。

书的结尾处写到渡边在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正中央不断的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绿子,我想是流浪的人又看见了很久很久以前自己居住的破破烂烂的小屋,里面还是有柔和的灯光,掉漆的栏杆和熟悉的味道。

有人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想这次渡边久别重逢的是自己。但是是因为绿子一直牵着他的手没放开才会重逢的。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而我却忘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开始,而现在的渡边,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生命本孤苦,把玩孤独与无奈,才是生活的真相

致敬经典,尊重传统。欢迎关注交流

一读《挪威的森林》可以追溯至三年前。而今趁着2020年春节这一特殊节点,再次捧起这位“老朋友”。旧时光呼啸而至,这部被搁置的作品得以重新走进视野,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就像村上在书中所写:他习惯于阅读一些自己喜爱并有着绝对地位的书籍。譬如,他会信手翻开《了不起的盖茨比》,并陷入深深的陶醉之中。了解村上的读者都知道,村上极度推崇菲茨杰拉德。据书中所记,村上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阅读至少在三遍以上。可以这样说,大概喜欢《挪威的森林》的读者,都会无一例外地对《了不起的盖茨比》情有所钟。

就《挪威的森林》整体风格来看,它忧郁、舒缓、伤感。这部揭示爱与孤独的青春小说,究其根本,其内核是悲剧,是对人性的探讨。我们需要透过青春与爱情的层层迷雾,直抵村上所要阐述的青春背后的伤与痛。

悲剧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给人以更直观的冲击力,让现实呈现的方式更醒目。以一种近似毁灭的方式存在,并将有价值的东西直接撕碎。

村上曾坦言,《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人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法诉诸于言语的痛。小说背景是上世界60、70年代,站在人生的中点上,回望来时的青春路,当时的喜欢与爱后来都成了人生,远远超出了爱情与青春的狭隘框架。

时隔多年,关于作品中三位女主的分析声音参差。直子、绿子、玲子这三个女性之于渡边的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窥探到一种怎样的人生呢?

诗人查良镛(海子)曾说:远方除了遥远之外一无所有。孤独的心是充盈的,是敏感的。就如他面相大海,春暖花开。他的离开,并非妥协,而是与世界的和解,是王者的俯视。

有关村上的这部作品,在青春与爱情的外衣下,孤独是真相,无奈是人生常态。伤感忧郁的字里行间,悲剧是贯穿始末主线。较之对孤独与无奈的深刻认知和承认,作者着重的诉求其实是对孤独与无奈的态度

人生,本质上是孤独的,是无奈的。

“宿命式”理解在我们生命中并不存在,任何寻求理解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村上提出,寻求理解是徒劳的,应当转换一种态度——与其试图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还不如退回脚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回归与和谐——把玩孤独,把玩无奈,本身就是一种对孤独的对抗,是一种生产、创造的过程,也是消遣的过程。

就像时隔二十多年以后,作者依然会在波音747客机上像接待一位老友一样,看着厚重的雨云想起多年以前的霏霏细雨和叠青泄翠的山坡。在眼前的物是人非和隐隐作痛中他像如常例行家常一样将青春里的孤独与无奈迁移到笔尖。斯时斯地,彼时彼人。慎终追远。

回望人生,我们的生命组成方式是一场场告别。关于生死,关于离别,作品中都透着一股股凄惶与无奈。木月之死,直子之死,直子姐姐之死,直子叔叔之死···

如作者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有些痛苦被死亡定格,它的终极目的并非让生者陷入绝望的孤岛,而是探觅出人生的真相。

关于直子、绿子和玲子,她们是三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渡边的人生轨迹中她们以各自不同的存在方式填充着男主的情感世界,也成全了自己。

以此三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直子的世界,纯粹而干净,矛盾又孤苦。她的生命在希望与绝望中浮浮沉沉。她的生命,是一场关于“内耗”的长途跋涉

木月之死,使得直子内疚,自责。也让渡边失去了自我定位,渡边如同一个“零余者”游走人群,很长时间他失去自我。在此之前,直子并没有和青梅竹马的男友木月发生过身体关系。反而是随着木月的离开,渡边一步步走进直子的世界,慢慢地拯救了她,将她从现实的泥淖中一点点打捞了起来。怀着对渡边的感激,加之她的性格因素,在20岁生日的夜晚和渡边发生了身体关系。他们之间在身体上产生了第一次共鸣。在此之前,木月作为自己的正牌男友,他们从未发生过亲密关系。就这一点来看,直子是内疚的,是愧对木月的。毫无疑问,它加剧了直子内心矛盾、自责的升级。

其次,木月是爱直子的。木月的死,在书中没有过多交代。只是他在一个下午,父母亲外出,自己将自己锁在n360当中,打着汽车,因为吸进过度的一氧化碳而毙命。木月,是维系渡边、直子他们三个人关系的一个纽带和桥梁。

木月这和直子的关系,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两小无猜的木月和直子,他们是恋人,也像兄妹。依据作品所写,直子和木月的感觉并不同比直子和渡边在一起更来电。在身体关系上,直子更迎合渡边。渡边对于直子一味撮合自己姐妹感觉无所适从。他从内心里是排斥的。

另外,在三个人的世界中,木月是一个“润滑剂”,负责融合直子和渡边。两边都是最要好的人,不排除家庭因素的情况下,这三个人建立起一个小小的乌托邦王国。就像我们青春期或者小时候一样,总有自己的两三个死党,别人闯不进来,也没有人愿打破这种平静,仿佛那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但随着时间流淌,破裂是必然。这个王国终究会分崩离析,会渐渐虚化。这种情感是敏感的、是纯粹的。这是一种失去。由此,一向思维敏捷、心思活络的木月却在不经意之间走了极端。阅读原著就会发现,木月的敏捷与活络,仅仅只限于他们三个人之间,也就是说,他只是这个小小的“乌托邦”世界里的调剂。他可以给直子、渡边欢愉快乐。但凡只要打破这一份宁静,他们的世界就像一个膨胀的气球被扎破一样,瞬间瘪掉。从三人可以相处在一起来说,他们性格是有共通之处的。渡边如此,直子亦是,无一例外地不合群。人的选择,都是具有自我性的。可以说,环境的选择是第二条生命命。年少的木月,他的选择,是人性中的晦暗部分和隐匿窃据了那微弱的光明。同时,青春的敏感和叛逆也是他走上极端的原因之一。

从直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她的矛盾,她的困惑以及她的自责、内疚,甚至自卑都是作用她走向死亡、走向极端的原因。渡边一方面拯救了直子,一方面他又将直子推向另一个深渊——关于木月之死的自责与愧疚。与此同时,在直子身上,着有与生俱来的潜伏的先天性分裂症的。姐姐17岁的时候,上吊自杀,叔叔同样选择卧轨,后来又是自己的男友木月。17岁像一块绊脚石,让他们无一例外地重重地摔向深渊。

叔本华说:“自杀是谬误,但谬误不等同于罪恶。”

诚然,姐姐自缢,叔叔卧轨和木月的离开,无一例外地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她。可能在她内心深处有两种声音相互博弈,她的至亲仿佛在冥冥之中已经帮她铺就好了未来的去处;另一种声音,是她根本不配活在这世上,出于对木月的愧疚,对姐姐的惦念以及内心的脆弱。然而,渡边就像一个甩给她的一根稻草,无论是在她低沉的女子学院,还是在阿美寮治病的日子,渡边都会给予她精神上的指引。

直子在自己的世界里踽踽独行,救赎的力量是渺茫的。因为自始至终她都沦陷在一场自我的战争中。内心矛盾两相冲突,质疑、斗争的声音从未停止过。然而,这种斗争是具有极大的损伤性的,它是一种内耗,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层面来说,她都挣扎在希望与绝望的灰色地带。不偏不倚,之后的直子,病情愈发严重,甚至一度出现了妄想症和幻觉。原生性格的因素,加之单一的环境,鲜少与人接触,离群索居的她在日复一日中,最终走向了幻灭。

究其源泉,她没有与自己达成和解,没有接纳自己。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人生,她像一个孤岛,孤零零地被日日夜夜的海水侵蚀,直到被湮没。那种局促和窒息,是不能诉诸于言语的痛楚。

孤独,这是一种人人都会面临的普遍性情绪。那么,对于常人来说,村上无疑是给了我们一种面对孤独的态度。面对“孤独”情绪的大兵压境,不沉浸其中,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如此,方能释然生命,解放自我。这就像一只挥打在我们胸前的拳头,不要试图以牙还牙,可能敌人根本就不存在,抑或已入化境。我们的要义,便是进行能量的转移,学会与其斡旋、打太极。

在渡边的生命中,绿子的性格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于直子的。她热情开朗,知趣,剪着一头短发。她陪着渡边一同喝酒、接吻,看色情电影······就是这样一个活力四射、个性鲜明绿子,成了整部作品中最耀眼鲜活的存在。她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和指导性的形象。

就像作品中渡边所言:“他与绿子之间有一种必然的,无可置疑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永恒的。”

性格是最深的执念。这种东西,就是对世界的渴望,对未来的好奇。因为他们都有所期盼。绿子如是,渡边同样。

绿子,一个破茧重生后的“蝶”。她有悲苦的命运,能够在破敝的现实面前永远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地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刁难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或许,这才是她与直子最大的不同之处,才是村上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绿子同样,她也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孩。自己的父亲患病在床,除了日常的课业之外,还要照顾自己父亲的衣食起居,无所依靠。她只能自己坚强,默默承担着这一切。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操持着身边的一切琐碎。在她身上,多了一份坦荡,一份责任。纵然,她是爱渡边的,可以给他做吃的,陪她喝酒看电影。但这种种都非一种必然,也就是说她的爱情观是独立,是相互成全,而非是摆在人生第一位的。首先,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承担着责任的女孩。其次,她才会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己和渡边的感情。在并不完美的人生里,她可以豁然接受生命中的瑕疵,包容别人。爱情很重要,但绝非第一位。相互尊重,彼此独立,这是她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爱情、直面人生的态度。

一如纪伯伦(黎巴嫩诗人)在《先知》中讲:“爱是离析,也是合一,是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一片流动的海。”没有固定的形式,不用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绿子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是跌入生活低谷的自救,因为她不能允许自己就此坠落下去。她的乐观与热情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项。

死亡,的确可以成全某些东西。死者的离去,便是生者的活者的意义。玲子历经过自己的不幸,观览过直子的宿命。她才会在生离死别中汲取力量

和直子一样,玲子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女性。她和直子生活在一起,对于直子,她像一个长辈一样疏导她,照顾她。玲子与渡边,是相互成全。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却是冥冥之中的必然遇见。渡边与玲子发生关系,是她迈向新的人生的重要一步。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阿美寮的这些女性,看似像寄居在一个“天空之城”,这里的她们都是单纯而善良的,一如将外面的世界进行了屏蔽。这是一片干净的土地,收容了像直子、玲子一样看似性格上有缺陷的人。渡边就如一扇窗户,仿佛一个缓冲地带,打通了外部世界和她们所寄居的“天空之城”的通道。从而度她出海。

于是,通过渡边与玲子发生身体关系,玲子也找到了人生的新的方向,寻找到了走出自己的信心。

作者这里所讲到的离开阿美寮,大概是告诫我们不要沉浸自我,固步自封。人是社会动物,还是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沉浸在自我,这是一种自我消耗,会脱离自我。

活着的真相是孤独,无奈也是人生的常态。不要试着对抗孤独,战胜孤独,而是要渐渐习惯它,与它言和。一切反抗,其实都是从接受、从承认开始的。接受才是最大的反抗,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因势利导,从而把玩孤独,把玩无奈。这才是关于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玲子,是囿于规则却和直子有着共通之处的人,她敢于突破自我。渡边,像一个摆渡人一样,使她获得了信心。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荫蔽之地。有人徘徊在那一片黑黢黢的暗黑之中,局促和窒息感从四面八方涌向自己;有人同样也是身处黑暗中,但她却给自己留出了一道微弱的光,借此对未来充满希冀。

诚然,前者是直子,后者更像玲子。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阴暗和不堪,往往就会成为其之后的人生轨迹。

村上春树

剥离青春与爱情的外衣,我们可以窥探到三个女性的不同精神世界。直子,就像一面静谧而沉稳的湖面,在她的平静之下却有另一番云翻雨覆,少有新鲜源泉的流注,她一直在自我消耗;绿子,她是奔腾在崇山峻岭间的汩汩活流,以一种欢愉的姿态撞击在坎坷上,她会以柔克刚,有自己的智慧;至于玲子,就如一片隐匿在大海入口处的湖泊,她终会随着滔滔流水奔赴尘世的汪洋,而渡边就是她等待而来的契机。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内在自我与生活的契合,是自我救赎

见到你,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对于80后的一代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了,它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村上春树的作品,多以悲凉的色调为底色,在他笔下的主角常常都是孤独的,在孤独和迷茫中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意义。

初读《挪威的森林》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是我的初中时代。那个时候对此书的理解是肤浅的,对其中直白的性爱描写以及太多的死亡感到不可思议,很不真实。青春年少的我们,事事追求是非黑白,追求事情的真实性,而不知我们所认识的是非和真实只是肤浅的。

犹记那时候最喜欢的角色是直子,她的死让我悲伤了好久;不喜欢绿子,认为她说话太俗。时隔多年,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理解到绿子的美。

再读《挪威的森林》,我读到了自己逝去的青春,读到了青春的我们对爱情的追寻,读到了书中几个角色的自我救赎。在成长中迷失,在成长中探索,在成长中感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寻找自我或者救赎自我的成长之路。读书读的是书中人物的人生,引发的是读者对自身的思考,折射的是读者的思想,从书中获得启发,这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一、青春的墓志铭:青春总在跌跌撞撞中流逝,而青春的美总是令人追忆的

村上春树的作品很多都描写了青春之痛,《挪威的森林》也不例外。作者用纪实性的文字风格,用平淡简单的语言讲述着青春的故事。

直子的对爱执着、渡边的迷茫,绿子的洒脱、初美的一往情深、木月的精神追求,这无一不是青春的标志。

直子像极了青春的我们,青春的女孩,对爱情的执着,对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很是着迷。她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她的忧郁来源于爱情,青春的女孩,一旦有了爱情,爱情就是一切。因为心中生了爱,悲也生了根。她爱的木月在她青春年华的时候选择自杀,离开了她,而她对木月的感情却一直不曾离开。青春的执着让直子对死去的木月无法释怀,我想,如果木月不是在直子的青春时期离开,或许直子就可以从对木月的情感中走出来了吧。

直子和初美的死源于对爱的不惜一切,正是这种来自于青春不惜一切的勇气,让直子和初美可以为爱而死。不得不说,青春才会有不顾一切的勇气。

青春时读《红楼梦》,最能读懂的是林黛玉,未经青春对爱的执着和痴情,你就无法理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无法读懂“看落花而流泪”。

渡边的迷茫是显而易见的。木月死前,他和木月,直子三个人常常相聚,渡边喜欢木月的性格,也视他为最好的朋友。木月死后,他对直子的喜欢到底是出于对木月的喜欢,还是单纯的喜欢直子呢?这也曾经是他的疑惑。即使,最终他确定自己是爱着直子的,却也不确定他到底更爱的是忧郁的直子,还是热情爽朗的绿子。

不迷茫不青春,走过迷茫,方能成长。跌跌撞撞的青春,让人记忆深刻,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日子,青春为何让人怀恋?我们怀恋的是青春的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对爱情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

二、追寻爱情:渴望爱情与为爱“画地为牢”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爱情小说,渡边、直子、绿子、初美的爱情是整个故事的主线,故事是围绕着他们展开。

直子始终无法走出她对木月的爱,在木月死后,她试图让自己爱上渡边,却未能成功,她追求的爱情是与木月的精神契合。她也因此给自己的心门上了锁,能打开的只有再次获得爱情。

直子曾对渡边说:“即使事物再错综复杂,甚至叫人无计可施,也不能灰心丧气,不能急于求成强拉硬扯。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一根根耐心清理。”

然而,她为木月“画地为牢”,最终没有清理好自己内心的情感。

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段爱情中,如果对方离去,爱情的寄托就没有了,再重新拾起爱的能力就很难了。爱得越深,伤得越痛就是这个道理。

渡边对直子的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直子的爱是虚无缥缈的,渡边想抓却抓不住,他爱直子的忧郁和温柔。而绿子的出现,让他有种踏实感,他喜欢绿子的活力和直爽。到底哪种爱更适合渡边呢?这也是渡边内心一直放不下的疑问。

绿子对渡边的爱是直白的,洒脱的绿子欣赏渡边,也一直勇敢地把握她对渡边的爱。

初美,当她爱的人离开她,她也未能从中走出,一往情深,爱而不得而自杀。

书中每一个角色对爱情的追求都是热烈的,对待爱情也是真诚的,而令人感伤的是爱情带给我们美好的同时,也会给人带去痛苦,“画地为牢”的爱情更是可以让一个人沉沦。到底该掏心掏肺地投入爱情,还是该理智地对待爱情,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敢爱敢恨敢忘, 才敢彻彻底底的爱吧。

三、自我救赎:内在自我与现实生活的契合,是自我救赎

01 内在自我与现实的脱离:木月、直子、初美

木月、直子、初美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源于自我与现实的脱离。

木月是一个能说会道,知识面广泛的人,以他的社交能力,他完全可以融入更广的圈子,他却喜欢与渡边、直子三个人的圈子,外人看来,木月是一个阳光活泼的男孩,他却在与渡边打完球的晚上自杀了。他的自杀是最让人想不通的,在我看来,木月的内在自我并不是外向的人格,他的精神世界是饱满的,而现实生活却无法匹配他的精神世界,促使他用自杀来解脱。

直子的内在自我是木月的反射,她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契合,而在现实中她始终走不出来,找不到精神寄托。

初美内在的自我是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一旦爱了就投入自己全部的心思,当爱情破灭了,她内心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也破灭了。她选择结婚,是希望自己能从爱情的伤痛中走出,她努力救赎自己,却没能成功。

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法融入现实生活,他便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和动力,就容易陷入自己思想的漩涡,无法自拔,自我救赎就会以失败告终。

02 内在自我与现实兼容:渡边、绿子

渡边和绿子的自我救赎是成功的。

渡边在迷茫中也曾迷失自己,在他对直子的爱情中,他不知道自己爱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渡边试图救赎直子,却以失败告终,直子的死让渡边陷入悲伤和自责中,而绿子则像一道光,照亮了渡边的内心。他对绿子说:“见到你,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

绿子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渡边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安稳感。在渡边的迷茫时期,绿子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他远离思想的困顿。

而绿子呢,她直爽的性格和热情的生活态度,支撑着她从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而不是悲伤的看待生活。她对待爱情并不是传统女性的含蓄和腼腆,对渡边的爱她毫无掩饰,她和渡边的爱是我们众人理想中的爱情,不吝啬甜言蜜语,不等待对方的主动,常常调动渡边对她表达爱意,这样的爱让人感到甜蜜幸福。

——“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她对渡边的爱,以及她的性格,让她自己可以从并不美好的生活中走出来。绿子的内在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一致的,让她不脱离现实生活,她对自己的救赎是成功的,对渡边的救赎也是成功的,让失去自我的渡边最终明白了他所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结语:

《挪威的森林》带给读者的启发是多个方面的,青春、爱情、救赎以及对生死意义的思考,不同的读者能从中读到不同的人生启发,娓娓道来一个平凡人物的故事,不说教却能让读者获益匪浅,一个好的故事比一大堆道理更能让人受到熏染。在这样的故事里,你读到了什么呢?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青年的迷惘与成长

一,渡边君与世界的出离与共鸣

这是一个围绕爱情展开的青年成长故事。主人公渡边在年少时喜欢朋友木月的青梅竹马直子,并在木月自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从精神上一直陪伴着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在这期间,渡边也遇见了活泼动人,充满爱意的绿子,但是他的内心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对绿子敞开过。

“唯有死者永远17”,对于好朋友木月的离去,渡边其实心里形成一个闭环,那片隐秘而奇妙的境地是只属于他、木月和直子三人的,也隐喻着在长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渡边对待这个世界一直是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这种游离不是对死者的哀叹,更像是一种适应性抵触,他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隔离开来,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现实中,由于这份对自我的固执,显得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

而在和绿子相遇后,渡边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和现实世界链接的通道。

谁能不喜欢这样一个女孩呢,她美丽可爱,活泼浪漫,天真却又懂得如何去爱。她是理想的,却也是这个现实世界中充满灵魂和热情的女孩。

渡边喜欢绿子,像喜欢春天的小熊一样喜欢她,这和人类深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是相同的。

《挪威的森林》以爱的形式呈现,但渡边无论是和直子还是绿子,都不能算作常规意义上的爱情。但是这些大大小小,不同意义的联系拼接,却成为了渡边、成为了像渡边一样的你我,与世界沟通交流并不断成长的催化剂,不为追求一个结果,它是永恒的过程。

二,渡边与直子:内心世界的漩涡

看到这个不断走向深渊的女孩,村上在书中的阐释尤为精妙。木月与直子就仿佛生活在孤岛上的男孩和女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存,让人不得不想起亚当与夏娃,二人同样偷食禁果,却再也无法融入常人的生活。

他们是的关系是动人的,是一体的,甚至是在一个隔绝的世界里不分你我的。就像失去了双手的画家和无法听到声音的钢琴家一样,木月死后,直子作为不完整的一部分,在这片生活的森林里不断迷失,走向灭亡。

渡边深深地爱着直子,像爱自己内心的隐晦和黑暗一样。他愿意陪伴她、等待她,愿意整个精神都填满她,她是隔绝在一片孤岛上的会发光的蝴蝶,可以在月光下呈现最精致的面貌。

他爱她,即使在爱着一片荒芜的精神孤岛。这封闭的世界里,是完完全全属于渡边自我的。换句话说,直子于渡边,是存在于停留在内心世界,无法与现实完全融合的一部分自我。

然而就像所有的极端都不会完美一般,直子会从精神到现实的过渡中失败,渡边会从精神世界中脱离,去往现实生活中。

当渡边在飞机上想起那片原野上的直子,想起那口井,想起直子说“记住我”,记忆却越来越模糊的时候,与世界的融合便开始了。

三,渡边与绿子:热烈而温暖的情感

太多人想要知晓爱是怎样开始的,绿子应该是最知道答案的人。在绿子的世界里,爱是从一些最无聊的小事生根发芽,绿子心中的真爱是从可以让她任性开始的。

渡边作为一个充满善意的青年,能够遵守与绿子小小的约定,能够在绿子爸爸生病时照顾让绿子休息,能够适时夸奖她可爱的一切,或许绿子就在这些无聊的小事里让爱生根发芽了吧。

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女孩,像是路边角落野蛮生长的蔷薇,需要的温暖很少,却能给予很多的爱和温暖,她是一个活在爱里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绿子这样的存在,渡边也能说出那些浪漫到醉人的情话。“喜欢我到什么程度?”绿子问。“喜欢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这些情话仔细看没有逻辑,也没有技巧,但是却能够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天真鲜活的可爱。

就如同绿子的爱一样,炙热,笨拙,充满想象力。渡边在这样的爱里获得了快乐,获得了和现实世界链接的钥匙,他感受到了那些美好,但他却无法将绿子作为内心深处在乎的对象,因为他对绿子的爱是广义的,是具有普世性的,和爱生活中一切美好动人的事物是一样的。

四,渡边与永泽:中庸和无欲的挣扎

永泽更像是渡边的一个极致的缩影,他对身边的一切都保持冷眼,甚至连自己也绝不同情。

他会在生活中,事业上做到十分优秀,和这个世界完全融合,究其一生都在隐匿自身的欲望。他的行动看似追逐金钱、权利、美色,实际上却是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入世而后出世,追求无欲无求的状态。

渡边是一个普通而善良的人,做不到永泽对待所有感情的极端处理、冷漠和对自己的绝不同情。于是渡边在生活中既无法做到完全隔绝世界,又无法做到完全融合,在这个挣扎中形成矛盾的内心世界。

五,渡边是每一个你我

渡边和每个正在成长的青年男女一样,他有一颗善良而温柔的心,能够对温暖的事物共情,但一定程度上又有些懦弱。

所以在周遭的事物产生联系后,渡边对于世界,保持着一份自我,又努力与世界保持一个稳定的通道连接。于是渡边不至于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溺,最后如直子般走向深渊,也不会在世界的洪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

这看似一个青年迷失爱情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人与其他人联系而形成的成长矛盾。

从渡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如同一座孤岛,我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诉求,但是不可避免地要去理解他人,适应社会,去成长和感受。向外的探索和向内的反思缺一不可,青年只有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够获得长久的自洽。

“遗失的人遗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兜兜转转,过尽千帆,始终要在保持自我和适应社会中寻找平衡点,去感受那些快乐和美好。

展开
收起

人到中年才读懂《挪威的森林》,男人的性和爱是可以分离的

叔本华曾经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对有些人来说是毒药,对有些人来说却是生活的解药。《挪威的森林》这本书充斥着孤独和死亡的影子。正如扉页上写着,“先给许许多多的祭日”。书中服下毒药的人永远定格,但饮下解药的人,继续乐观生活。

当孤独与你如影随形,或许《挪威的森林》可以是你的解药。

估计很多人像我一样,都是十七、八岁读过《挪威的森林》,书中围绕着性的描写让人既紧张又慌乱,可还是忍不住往下阅读,直到结束为止。而萦绕于脑海的疑问,比如,木月为什么自杀?直子为什么自杀?渡边君为什么和玲子做四次爱等等,始终没有答案。

时过境迁,待到对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开始重新定义《挪威的森林》,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部描写人格的成长小说,它带领我们重新走进所有人都曾有过的青春期迷茫,以及可能已经忘却的情感悸动。

生与死

《挪威的森林》是一个典型的描写死亡美学的文本。死亡是小说最重要的线索,也塑造了小说的美学氛围,推动着小说的叙事节奏。

小说中共有八次死亡发生,包括木月自杀、绿子妈妈脑瘤死去、直子姐姐上吊、直子叔叔自杀、绿子爸爸病逝、初美割腕、直子上吊以及渡边在海边遇到的渔夫提起自己母亲的死。死亡的频率之高使得小说充盈着死亡的气息。这种美学气息,从物理外化到人的内心,激发了人对生命的思考。

爱与性

作为这本书的男主人公渡边,一直给人一种很渣的感觉。心里爱着直子,和绿子玩暧昧,和一堆女孩子都发生了性关系,最后还和直子的照顾者,大他十九岁的玲子也发生了关系。

他爱的是直子,为什么会和别的女孩子发生关系呢?

在书中有一段话给了我们答案

木月死后到高中毕业的十个月时间里,我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的位置。我结交了一个女孩子,同她睡过觉,但持续不过半年。她也从未找我算过账。

他为了麻痹木月已死这件事,选择逃避,跟很多个女孩子睡觉。

当然也是为了生理满足。在男人的世界,性等同于吃饭喝水。在后面提到的虽然和别的女孩子在发生性关系,脑子里却一直浮现着直子的身影,显然给了很好的答案。

我仍在爱着直子,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不可思议,但我对直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自己心田为直子保留了相当一片未曾被人染指的园地。

尽管他爱着直子,但是他依旧和绿子玩暧昧。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爱都是纯粹的、专一的,都是自带美颜功能,纯纯美美,360度无死角。而这本《挪威的森林》展示给我们的爱颠覆了我们的想象,但同时又觉得确实如此,这不就是人的本性吗?

它的超现实主义,完完整整地描述了真实的人性,如同视觉中国的高清镜头一般,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一个青春期大男孩的成长经历。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最大的误解是,容易把人看成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个体,不能忍受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而实际上,琼瑶式的浪漫主义爱情真的只是存在于小说里和幻想中,当我们带着非黑即白的观点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去评判一个人,会让自己变得疲惫不堪,产生悲观情绪。不但不能扭转局面,反而由负面情绪衍生而来的巨大冲力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通过这本书我们懂得,真正的爱情不是那么完美,男人和女人有很多不同。当我们真正的读懂男人,读懂自己,才不会彼此孤单,幸福也就随之而来。

另外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是一本书,请不要做一本可以一眼望到头,让人没有惊喜,枯燥乏味的书。而是要让自己的剧情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不到最后,猜不到结果的书。只有这样,他才会对你越来越着迷。

这个本《挪威的森林》讲了生与死、爱与性、孤独与救赎。如果你也想做一个内心丰富、让人着迷的人,就来看一下这本让人猜不到结局的书吧。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展开
收起

《挪威的森林》:终究是一部诠释如何给予爱和接受爱的青春小说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恋爱小说。

小说的名字“挪威的森林”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一首同名乐曲。歌词表现了青春的“我”与一位女孩在挪威木屋里约会的场景,这是一只静谧、忧伤、又让人沉醉的曲子。

可以说,三十年来以《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村上春树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城市青年的审美趋向、生活格调,乃至心灵品味。

尤其是这部大家熟知的《挪威的森林》更是成为“小资格调”的参考版本,或者说成为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美国著名华人学者李欧梵称这部小说为二十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

《挪威的森林》讲述了:男主角渡边与患有精神疾病情绪不稳定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绿子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纠葛,同时渡边经过迷茫和彷徨也获得了成长的一个青春故事。

村上春树大部分作品,都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但这部《挪威的森林》却是例外。他采用舒缓平静,又极其通俗的笔调来刻画青春里刻骨铭心的风景,以及描绘主人公失落孤独的心境。

《挪威的森林》到底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村上春树曾经这样评价:

“我看过许多小说,大部分写的都是爱,处理的始终是如何给予爱和如何接受或不接受爱......而我自己在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种种样样的爱,我想也没有超越那种意义上爱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渡边和不同女孩之间的情感关系,解析这部小说是“如何表达给予爱和接受爱”这个爱情主题的。

渡边和直子的情感关系

渡边和直子的情感是推动《挪威的森林》里情节发展的主线。整个小说是从渡边与直子的不期而遇开始,到渡边爱上直子,以及牵挂和怀念直子来构架完成的。

可以说,渡边和直子的感情极其复杂,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的实情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但不管在渡边的生命里有哪个姑娘介入,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对直子的那份责任。而这种责任既不等同于友情也不等同于亲情,更像是爱情,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说明了这种状态:

我仍然爱着直子,尽管爱的方式在某一过程中被扭曲的难以思议,但我对直子的爱是毋容置疑的,我在心里始终为直子保留了一块别人未曾涉足的园地。

当然在渡边写给玲子的信中,也表明了自己对直子的爱:“我爱过直子,如今同样地爱着她......在直子身上我感觉到的是 娴静典雅而澄澈晶莹的爱。”

有爱才能有责任,所以渡边是真的爱直子,以及于直子离开人世的很长时间里,渡边都忧郁恍惚。

反过来,直子并没有真正的爱过渡边,她真心爱的人是木月。但她却又拒绝和木月有亲密接触,而是与渡边发生了肉体关系。

直子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爱与性分离的情形,也正因为如此的矛盾,才促使直子的精神才走向崩溃。

小说里的有一个情节,也说明直子对渡边没有那么爱。那就是渡边再给直子的信中提到了倾心自己的绿子和绿子的父亲,但直子回信口气非常平静:“绿子那个人看起来很有趣,看完那封信,我觉得她喜欢上了你”。

爱情的本质就是自私的,容不下第三个人的情感,但是直子却对绿子的出现表现平淡,没有任何的嫉妒情绪表现出来。

这似乎是很不符合情理的,只有一种情况可以解释,那就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没有那么浓烈的时候,或者说情感不是特别深刻的时候。

综上分析,渡边对直子的爱表现得既真诚又彷徨,而直子对渡边的爱表现得比较疏淡,更像是一种友情或是亲情。

渡边和绿子的情感关系

小说里,渡边是在一种纠结状态下和绿子开始交往的。他一方面放不下直子的病情和柔情,另一方面又迷恋绿子的青春活力。渡边处于这种犹豫不决的情感状态当中。

即使直子已经去世,但渡边对待绿子的态度也很谨慎。他在还没有十分确定和绿子的关系之前,即便他和绿子睡在一张小床上;即便“绿子把鼻子贴在我的胸口,手搭在我的腰上。”渡边也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情感,一直等到绿子睡去,才去看书。

反过来,绿子对渡边的感情像一团火,是毫无保留的奉献。小说里绿子的一翻话,足可以表明绿子对渡边的情感:

我本来很想也爱上一个英俊的男孩,但没办法,就是看中了你......现在我就在你的怀里表白说喜欢你,只要你一声令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你还不认为这是大甩卖?你要是还不买,我不久就到别出去。

男女情感中,一般都是男性主动,而像绿子这样积极主动表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甩卖”的情况不多,足可以说明绿子是一个感情炙热,大胆追爱的女生,并且能够看出来她非常喜欢渡边。

综上,渡边对绿子的爱就像一池春水,不温不火;而绿子对渡边的爱就像秋阳里的枫树叶,热情似火,随时燃烧。

渡边和初美的情感关系

当你细细品味小说之后,你会发现,渡边心目中最理想的女性既不是直子,也不是绿子,而是永泽的女朋友初美。

为什么会这么说?通过小说的两段描述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小说里有一段渡边的心里话:“初美看起来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我非常喜欢他,如果自己能有这样的恋人,我压根就不会去找别的女人睡觉。”

从这段渡边心里对初美的评价,完全可以看出渡边对初美的欣赏和爱慕之情,并把初美放在一个没有女孩能和她媲美的位置。

小说里还有一段关于渡边对初美的感觉。那是渡边开车送和永泽吵架的初美回宿舍,坐在初美身边的渡边,心里莫名的涌出了“令人震颤的情感”。

而这中莫名让人震颤的情感,渡边十二年以后才弄清楚是什么,那是一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初美所摇撼的正是我身上长眠不醒的自身的一部分...她的的确确是一位特殊的女性。”

从渡边喜欢初美的这件事上不难看出,渡边的内心里潜藏着一种向往纯真的情怀,而初美正是他“少年憧憬”的象征。

尽管渡边对初美如此迷恋,但初美却是浑然不觉,初美在小说中笔墨不多,她不堪忍受家庭安排的婚姻,自杀了,初美内心深爱的人是永泽。

综上,渡边对初美的情感可以归为单方面的暗恋,是那种远远和默默的欣赏以及幻想的情感。

结束语

《挪威的森林》中的青春男女,他们之间无论是给予爱,还是不给予爱,无论是接受爱还是不接受爱,总之都组成了青春这段匆匆旅程中一段迷惘而又凄婉,充实而又寂寞,无奈而又忏悔的风景,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年人缅怀。

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这部《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听风赏雨,采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轻松有趣的时光。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