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俄罗斯旅游

北斗导航产业深度报告:全球组网完成在即,北斗产业迎配置良机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北斗导航产业背景:国之重器,北斗服务全球用户

1.1 全球卫星导航产业概述:各国竞争制高点,市场有望持续增长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包括三个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空间卫星星座和地面用户设备。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监测站、地面天线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收集各个监测站的跟踪数据并计算卫星轨道和时钟参数,将计算结果通过地面天线发送给卫星。空间卫星星座一般由运行在距离地面20000千米左右太空的24~30颗卫星组成,依据其结构设计分布在3个或6个轨道平面上。用户设备部分即导航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全球导航系统通过覆盖区域可分为全球、区域和增强系统三类。全球系统包括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相关的增强系统,如美国的WAAS(广域增强系统)、欧洲的EGNOS(欧洲静地导航重叠系统)和日本的MSAS(多功能运输卫星增强系统)等,还涵盖在建和以后要建设的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自从GPS正式向世界开放以来,卫星导航定位行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空间系统、基础类产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四大部分。上游为基础类产品,包括芯片、天线、板卡、电子地图、模拟源;中游包括手持型、通信型、授时型、指挥型等终端;下游是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如数据采集、指挥调度、导航定位等。

近年来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支持卫星导航的智能手机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商业、军事、工业领域对精确定位导航的卫星导航解决方案日益重视,促进了全球市场增长。在受到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GNSS是少数受影响较小的产业,且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1.2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三步走”战略即将攻坚完成

1.3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情况:建设进程加快,服务类型多样

1.3.1 北斗导航系统组成:天地人互联,增强系统提高精准程度

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主要包括卫星研制及发射,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其中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圆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用三种轨道组成的混合星座,既实现了全球导航能力,同时又为我国及周边用户提供了更好的导航服务和更强的功能。

空间段全球组网进展顺利,2020年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2019年实施7箭10 星高密度发射,北斗三号所有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完成组网,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构建了稳定可靠的星间链路,实现星间星地联合组网。2020年组网建设即将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将全面建成。第55颗北斗卫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已于4月4日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开展测试、总装、加注等工作,计划于6月底前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组网进入最后冲刺的高光时段

地面段主要是为追踪及控制北斗导航卫星的运转而设立,由主控站、时间同步/ 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组成。

1) 导航卫星主控站是导航卫星系统地面信息处理和运行控制的中心,主要功能包括建立系统的时间和空间基准,生成导航电文,监测卫星钟等有效载荷,实现对其调整和控制;分析卫星星座性能,支持卫星的轨道维持。主控站负责收集各个监测站的跟踪数据并计算卫星轨道和时钟参数,将计算结果通过地面天线发送给卫星。同时,主控站还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

2) 导航卫星注入站是指向在轨运行导航卫星注入导航电文和控制指令的地面无线电发射站,是导航卫星系统地面运行控制的组成部分。注入站接收主控站送来的导航电文和卫星控制指令,在主控站的控制下,经射频链路上行发送给各导航卫星。导航电文通常包括预报的卫星轨道参数(即卫星星历表)、卫星时钟偏差参数以及轨道和钟差的改正参数等。卫星控制指令通常包括有效载荷控制指令和卫星平台控制指令.

3) 导航卫星监测站是指导航卫星系统中对卫星实施监测和采集数据的卫星信号接收站。导航卫星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跟踪监测导航卫星信号,接收导航卫星电文,测量监测站相对导航卫星的伪距、载波相位和多普勒等观测数据(还采集监测站周围的气象数据),经预处理后发送给主控站,作为卫星定轨、时间同步、广域差分和完好性监测的依据。

地面段实施了升级改造。2018年11月初,刚完成硬件建设不久的西南站北斗三号地面站系统就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网联调和试运行工作,取得了系统建成十天既投入运行的新纪录。截止到201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立了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基准,增加了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实现了基于星地和星间链路联合观测的卫星轨道和钟差测定,具备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能力;同时,开展了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的地面设施建设。

北斗增强系统包括星基增强系统与地基增强系统。

1)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搭载卫星导航增强信号转发器,可以向用户播发星历误差、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多种修正信息,实现对于原有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的改进。按照国际民航标准,开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设计、试验与建设。目前,已完成系统实施方案论证,固化了系统在下一代双频多星座(DFMC)SBAS标准中的技术状态,进一步巩固了BDSBAS作为星基增强服务供应商的地位。

2)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组织,交通运输部、原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原中国气象局、原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相关单位支持,在现有监测站点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的国家级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主要包括基准站、通信网络系统、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行业数据处理系 统、数据播发系统、应用终端六个分系统。

截止到2020年2月,已建成基准站数量超过2600个,成为全球基站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稳定运行的地基增强系统。该系统具备在全国陆地范围内,利用北斗/GNSS高精度接收机,通过地面基准站网,利用卫星、移动通信、数字广播等播发手段,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高精度定位基本服务能力。数据中心具备支持北斗、GPS、GLONASS三系统、大于120颗卫星、大于2600个基准站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作为北斗产业生态核心,初步具备基础资源管理、数据存储与挖掘、高精度服务产品生产、时空服务技术验证、北斗服务性能评估等基本能力

1.3.2 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特点:配置高新技术,北斗系统如虎添翼

北斗三号采用了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北斗三号卫星平台化设计在保证卫星总体设计架构稳定的基础上,可为系统后续功能和需求拓展提供更大的适应能力。卫星采用新型的导航卫星专用平台,该平台采用桁架式主承力结构、单组元推进系统、综合电子体系和全调节供电系统,具有功率密度大、载荷承载比重 高、设备产品布局灵活、功能拓展适应能力强等技术特点,适于采用运载火箭加上面级“一箭多星”直接入轨的发射方式。

北斗三号采用了新型导航信号体制。卫星导航信号是卫星传播位置和时间信息的载体,又是测量位置和时间的标尺,是卫星系统提供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关键,其质量是衡量导航卫星水平和工程系统服务性能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改善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的性能,提高信号利用效率和兼容性、互操作性。在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服务范围内,系统在继承和保留北斗二号卫星B1I、B3I信号的基础上,新增了B1C公开信号,并对B2信号进行了升级,采用新设计的B2a信号替代原B2I信号,实现了信号性能的提升,同时充分考虑了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

北斗三号采用了更高精度的原子钟。北斗三号卫星上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更高稳定度、更小漂移率的新型高精度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实现了卫星时频基准性能指标的大幅提高。铷原子钟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对卫星的功 率、质量等资源占用较少,首批组网的2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均采用了铷原子钟产品。同时,北斗三号星载时频系统增加了卫星钟完好性监测与卫星钟自主平稳切换等功能,多个原子钟保持同步,当主工作原子钟在轨出现故障后,卫星能够自主诊断并平稳切换,保证卫星时频信号的连续性,极大提高了导航信号与服务的可靠性和完好性。

北斗三号采用了星间链路。北斗三号配置了Ka频段星间链路,采用相控阵天线等星间链路设备,实现星间双向精密测距和通信。通过星间链路相互测距和校时, 实现多星测量,增加观测量,改善自主定轨的几何观测结构,利用星间测量信息自主计算并修正卫星的轨道位置和时钟系统,实现星-星-地联合精密定轨,提高卫星定轨和时间同步的精度,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定位和服务精度。通过星间和星地链路,实现对境外卫星的监测、注入功能,实现对境外卫星“一站式测控” 的测控管理。

1.4 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对比:四大系统各有千秋,北斗后来居上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正在从单一的GPS系统时代转变为多系统并存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时代。目前四大全球系统分别为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NSS正在步入以这四大系统为主、涵盖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多系统并存的时代。

美国GPS系统是以军用卫星系统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成的综合化卫星导航系统,也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是基于卫星基础构建而成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在导航、定位、定时等方面均表现出较为强大精密的功能。在2011年,就完成了GPS系统的卫星星座扩展,完成了调整3颗卫星位置、重新定位3颗卫星的工作,实现了24+3的星座模式,也即理想卫星星座构成。这一举措大大拓展了原有系统的影响范围,也提高了卫星的运行效率。

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的发展过程相对曲折。早在上世纪70 年代苏联就已经开始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早期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其发展受阻。尽管发展曲折,但相关研究与开发一直在进行。现阶段,俄罗斯对GLONASS系统的开发给予了足够重视,通过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系统的拓展,提升了其全球竞争能力,当前其全球定位精度为5米左右, 而俄罗斯境内受增强系统的辅助,已经可以达到0.5米,随着其未来的推广,定位精度将不断增加。

Galileo是欧洲范围内完全民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其与其他系统的显著差别就在于其强大的市场性。起步于二十一世纪初期,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整体工作状态良好。在其投入运行以来,用户基于多制式接收机可以获得更多的卫星信号,这为导航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帮助。值得指出的是,Galileo还具备基于工作的国际搜救系统的全球搜索与救援功能,每颗卫星上装有转发器,能将用户发出的求救信号转发到救援合作中心,启动救援工作

2、北斗导航产业链发展分析:上、中、下游同演进,产业链加速成熟

2.1 上游—核心器件:高精度、国产化需求驱动核心技术演进

所谓北斗导航产业链,更多意义上是指‘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终端和系统—下游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的一条较高市场化参与的产业链。我国北斗空间段的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地面段的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以及地基、星基增强系统均主要由国家相关科研院所或集团负责完成。高精度和国产化是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上游核心器件是驱动北斗系统的元功能模块,因此这两方面需求对其科技演进的拉动力尤为强烈。北斗芯片(射频、基带)、板卡以及天线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器件

2.1.1 北斗芯片:功能集成、系统兼容、精度提升趋势明显

北斗导航芯片是终端接收机的核心模块,其中射频部分对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接收、滤波、放大、变频,其性能决定了后续信号处理的效果;基带部分则实现对码信号的解算,其中相关器模块实现对码信号的读取。我国北斗导航芯片的发展总体呈现功能集成、系统兼容和精度提升的趋势。将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和微处理器合而为一的单芯片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体积、功耗和成本, 因此功能集成已逐渐成为我国主流北斗芯片厂商的研发趋势。此外,GPS 毕竟仍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定位导航系统,其在民用领域的发展模式已较为成熟,因此兼容 GPS 可以使相关北斗设备更快速渗透市场。部分芯片厂商的产品除了可兼容美国的 GPS 系统,还可兼容俄罗斯的 Glonass 系统和欧洲的 Galileo 系统,这将使其芯片的市场接受前景更加宽广。

国内卫星导航自主研发芯片的工艺目前已由 0.35 微米提升到了 28 纳米,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2017 年 9 月,华大北斗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 SoC 芯片,为国产导航芯片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走出国门,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客户服务。北斗三号系统在空间段使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片抗辐照四核片上系统芯片 SoC2012,其性能是北斗一期使用的进口芯片的几十倍,与当前国际最高水平相当,竞争优势明显。北斗三号控制系统国产化单机达100%,国产化元器件应用水平提高,使用比例提高。

2.1.2 北斗板卡:国产板卡崛起推动产业链市场化进程加快

除芯片外,板卡也是北斗核心元器件之一,板卡是用导航芯片、外围电路和嵌入式控制软件所制成的带输入输出接口的板级产品。用户利用这个模块结合应用需求能够开发各种应用,北斗芯片及板卡的功能相当于电脑的 CPU 与主板,用于信号接收后的解调和解算。近年来,我国北斗板块制造发展迅猛,精度不断提高、产业链环节不断完善、价格优势不断凸显、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高精度 OEM 板卡是高精度GNSS 终端设备的核心,其成本占到了终端总成本的 60%以上。由于高精度 OEM 板卡极高的技术门槛,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掌握高精度 OEM 板卡技术并成功商业化的厂家主要是美国的Trimble 公司和加拿大的NovAtel 公司等。

在卫星导航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卡、芯片对于发展自主可控的高性能导航系统至关重要。中国高精度卫星导航产业已基本形成,国内企业近年来致力于研制出自主板卡,并逐步投入使用,性能匹敌的同时价格却仅为进口板卡的一半左右,提高了公司自身的议价权,也大幅降低了北斗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链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国产高精度板卡销量已占国内市场 30%以上,并已出口到 70 余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30 余个

2.1.3 北斗天线:国产化率超75,充分享受自主可控政策护城河

相较于高精度芯片和板卡,我国北斗天线的国产替代率较高,国内市场份额占比超 75,国产高精度天线基本能满足相关产品对天线的需求。由于地图测绘等相关业务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国家规定从事导航与地图相关的测量、制作和销售业务的相关活动全部要经过国家测绘的许可,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外企业的进入,因此国内地图厂商有天然的政策护城河优势。目前国内高精度接收机终端的年出货量在 16 万台左右,国产销量约占 50%;高精度天线的年出货量约 30 万只,其中国产天线超过 23 万只,市场容量有望随北斗三号组网完成而继续放大.

2.2 中游—终端和系统:产值占比大,各类终端齐开花,军民市场各不同

北斗产业链中游的终端、系统在整个产业链的产值中占比相对来说最大。从《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18年,北斗产业链上游产值占比 10%,中游产值占比 48%,下游产值占比 42%。近年来,随着北斗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竞争逐渐加剧,多年的市场积累使终端价格稳中趋降,市场竞争促使科技服务进一步优化。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已初具规模。

北斗终端产品毛利率较高,平均在 60%左右,行业应用空间大。海格通信的北斗终端被广泛用于车/船导航、应急指挥、卫星通信等领域。合众思壮的北斗移动互联终端已经应用于车载导航、公安、电力、金融、国土、城市管理等几十个行业领域;南方测绘、中海达的终端产品多被用于测绘领域。

截至 2018 年底,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已累计超过 8000 万台/套,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接近 7 亿台/套(含智能手机)。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 5.3 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 3.9 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00 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 450 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在 500 万台左右,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 16 万台(套).

对于北斗产业链中游的终端和系统而言,军用市场进入的资质、技术壁垒相对较高,国内企业如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具有比较优势;而民用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市场份额相对分散。以车载导航终端领域为例,汽车导航终端对功耗的要求不如智能终端产品的要求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精度、定位方面的优势,因此近几年国内车载终端市场呈现较快增长,目前渗透率约 30%,代表性厂商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索菱股份、路畅科技等。

2.3 下游—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市场化整合为快速发展关键

北斗系统下游的集成及运营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卫星定位系统平台作为与北斗地面段和空间段的接口,有针对性地集成各种软硬件平台,服务于终端用户并收取服务费形成收入的模式。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产业开始逐步向运营服务方向迈进。

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业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运维服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且对接方式简易,这促使终端提供商向运维服务商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下游运维服务环节的快速成长。另外,由于北斗组网后北斗组网完成后总需求量略有下降,芯片、板卡、核心器件、终端设备因供给端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中上游的占比会逐渐下降,而下游的产值预期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终端规模快速扩大提供下游市场增量空间:1)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市场对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2)“北斗系统运营服务许可证”成为一定的行业门槛,每个申请资质的运营商都有明确的区域或者行业定位,率先累积起一批客户,并由于网络效应快速地形成客户规模群,发挥规模效应;3)在终端规模效应下,运营服务的边际成本可以接近于零,从而成为企业持续的利益增长点, 并提高用户粘性。因此,运营服务存在先发优势,率先进入这个领域并具有成规模的用户的企业将占领未来北斗导航产业的制高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化企业的合作将放大市场机遇,卫星运营服务将保持快速增长。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新的市场发展趋势。而北斗作为能够精准获取空间与时间的技术手段,未来将逐渐与其他技术实现集成与融合,在物联网、智能城市中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时空信息网络平台。2015年8月,阿里巴巴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出资20亿建立“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

互联网巨头积极开拓位置服务业务(LBS),引入互联网思维将丰富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信息产业。在2015年的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管理办公室的研究员鼓励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信息服务业巨头,准确把握北斗导航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属性,引入到互联网思维中。位置服务企业开始深入地挖掘现有客户市场,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在LBS服务的基础下首先准确定位用户位置,并在基于其当前位置下利用大数据及AI技术进行信息匹配及推荐,增加用户个性化增值服务,促进消费半径上的精准营销。

电子地图在整个位置服务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是车联网及智慧城市布局的刚需基础。导航电子地图直接影响到整个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保证导航的覆盖率、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在免费地图的冲击下,数据变现模式困难,第三方图商在盈利模式方面比较匮乏。各大领头图商已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巨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高德,依靠移动流量,结合高德地图,形成“LBS+O2O”的生态系统; 腾讯入股四维地图,助其继续开拓车前装市场,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小米注资凯立德,以ToB+ToC的混合型平台打造车联网生态。

电子地图产品主要应用于三大领域:车载导航、手机和便携设备导航以及电子地图服务。随着LBS服务的不断深入,其拓展应用已覆盖社交、旅游、酒店等多个场景,移动互联网用户已习惯并充分使用“LBS服务+手机应用”所带来的便利。所以未来LBS服务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标配,而具有高精准定位性能的北斗芯片也将会是智能手机厂商的最佳选择。

随着北斗全球系统建成和5G时代到来,产业正在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由北斗系统提供时空数据、由5G通信系统实现智慧感知与传输、由大数据实现海量时空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由云计算系统实现泛在的智能化处理的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和数据支撑体系正逐渐完备。5G带来的移动物联网革命,将推动北斗及时空信息应用的泛在化,继移动位置服务经济和共享经济之后,极有可能结合北斗应用形成重大商业机遇。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和5G的融合将会带来新业态、新模式。2019年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中国广电4家企业正式发放5G牌照,标志着5G商用开始。国内主要运营商与北斗公司先后成立实验室,探索北斗+5G的技术融合与商用应用: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成立“5G北斗精准定位联合创新实验室”,对5G北斗高精定位技术测试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5G技术商用和创新业务发展;2)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5G+北斗高精度定位开放实验室”,在雄安新区建立基于5G网络的地基增强站,进行高精度定位服务测试。由于北斗导航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所涉及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新的需求带动新的应用和新产品的加快涌现。因此,市场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也会引导市场的新发展

3、北斗导航系统市场分析:军民两用,强力拉动产业链发展

3.1 北斗导航三大市场现状分析:应用范围扩大,市场需求将充分激活

北斗系统主要有特殊机构市场、行业市场及大众市场三大应用市场。1)特殊机构端:涉及军用、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除军用装备以外,北斗相关产品及服务在其他细分市场也获得大量部署,使得特殊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行业端: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电力应用、农渔及金融等行业,目前行业市场处于规模化应用发展期,未来增长速度有望加快;3)大众市场: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及可穿戴设备等市场,大众市场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 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3.1.1 特殊机构端:军警应用开创先河,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1) 军用领域是北斗导航特殊应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最早由美军研发,主要用于军事战争中导航定位、精确制导、作战定位调配等任务。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太空和网络空间成为各国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而使用外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必将受制于 人,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国防、安全生产等多领域的迫切需求。北斗一代首先应用就在我国国防安全领域,其中北斗一代注册用户中有50%是军方用户,随着北斗二代亚太地区组网完成,北斗二代率先在军队中应用,主要用于部队定位、授时,武器平台导航,指挥自动化,紧急救援等方面。

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实时提供准确的时间、定位、导航、速度等信息,为军队提供广泛的应用:第一,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军队定位服务,能够对作战单元进行准确定位,辅助军人寻找目标,从而实现战场态势监视共享。此外,定位功能也可用于搜救与救援方面;第二,北斗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保证战时同步,助力联合作战和精确指挥。通过统一军用标准时间与地理坐标系, 使战区能够掌控战场上我方的即时形势,从而为战役战术层次提供决策信息;第三,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对导弹的飞行过程进行全程修正,提高导弹的命中精 度,并且摆脱对GPS的依赖,规避风险。

军用市场有望恢复增长。2016-2017年,受军改进程影响,北斗军用相关产业的订单状况整体延后,相关企业表现不佳。随着军改影响的消除,以及北斗三号建设对军方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北斗产业军品相关订单有望同步加速恢复。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单兵设备有望迎来十年一次的换装机遇,北斗三号的升级也会推动相关设备的升级换代。加之近期国际环境趋于紧张,疫情的爆发使得国际形势更加恶化,加快布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更加迫切,国防开支将呈增长趋势,北斗的军用市场有望恢复增长,并在长期持续扩大规模。

2) 公共安全方面,北斗的定位与授时服务在应急通信指挥和案件侦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了部、省、市(县)三级北斗公安应用体系框架,全国40余万部北斗警用终端联入警用位置服务平台;通过北斗警用授时,统一了公安信息网时间基准。

在应急通信指挥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安机关各类警用设备中具有卫星定位功能的比例已超过50%。北斗警用位置服务系统及北斗公安应急短报文服务系统已投入使用,为公安实战提供可视化的警力资源调度及常规通信手段失效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初步建成全国位置一张图、短信一张网的公安应用体系,形成纵向扁平化指挥调度,横向跨区域跨警种联动的综合位置资源服务能力。随着北斗导航与天通卫星、动态视频识别、快速视频检索等其他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公安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在交通违法处理、案件证据链追溯与案件侦破等公安工作中,利用北斗授时功能,在“部-省”两级公安信息通信网以及视频网内开展北斗警用授时服务,提供可视化、标准化的时间同步与监管服务,可有效提高公安工作的可靠性与精准度。该服务能够在公安信息通信网内分级实现百万台终端的授时与监管,并能够通过NTP服务,在全网开展精度达到100ms级的授时服务。目前,超过11万余台公安网设备实现了时频统一的服务与监管,为基础信息的采集、情报分析和视频侦查等公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时空基准,提升了公安实战精准度。

3) 在救灾减灾方面,北斗综合减灾救灾应用系统显著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对各级救灾人员与车辆的当前位置、运行状态、应急活动情况等信息进行全国“一张图” 有效动态远程监控,解决了灾后第一时间灾情快速上报及对现场应急救援活动的远程全天候监控。目前已建成“部-省-现场”三级平台,实现“部—省—地(市)—县(区)—乡(镇)—城乡社区”六级灾情直报与监控业务应用,按照“1+32” 分布式体系架构建设成立了北斗综合减灾运营服务中心、推广北斗终端超过4.5 万台。利用北斗/GNSS高精度技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多次成功提前预警甘肃黄土滑坡,时间精确到秒,移动范围精确到毫米。

3.1.2. 产业端:示范效应带动规模化发展,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电力调度、农业渔业、气象探测、金融监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在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调度监控等领域。通过交通运输部、示范省两级系统建设,实现部、省、企业三级管理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完善了中国道路运输动态监管工作机制,形成了包括终端、平台、标准、政策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显著提升了道路运输监管能力,有效降低了道路运输事故发生率。近年来中国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均下降50 。

2) 在电力市场方面,探索出多种“北斗+电力”应用解决方案,基本形成了稳定增长的授时、定位、短报文应用市场。各省纷纷使用北斗授时和定位功能完成了电力数据采集、电网设备授时、电力通信网频率同步、车辆监管等。

在授时方面,基于北斗共视的智能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现已成功应用于上百家电网用户中,部署各类时统终端产品及板卡1300余套。下一步,电力试点单位将依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把电力设备的时间统一至中国标准时间,为电网广域分析的准确性、电力事件的可追溯性、电能计费的合理性提供技术保障,为中国标准时间在电力行业的全覆盖奠定技术基础。

在定位方面,截至201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建设完成北斗基准连续运行参考站200座、为23条国网级重要输电通道,合计70个高风险段、637公里,61个中风险段、1093公里区域提供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形成覆盖重庆、四川、甘肃等13省市的35KV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

北斗短报文功能还在全国多个偏远、无公网覆盖的地区的电量信息采集、应急通信保证、配电终端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扩大了电网通信覆盖范围,提升了各省市对电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

3) 在农业市场,伴随智慧农业的全面发展,北斗农业应用正在从单纯的农机自动驾驶向农业生产管控和农田信息化管理方向拓展。

基于北斗双天线定位定向和高精度差分技术,实时提供农机等车辆的姿态信息, 坐标信息,航向信息等,通过控制方向盘转动,从而控制农机自动驾驶行走,并将农机行走作业精度控制在±2.5cm以内。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已在新疆、内蒙、黑龙江、广西、河北、山东、陕西、湖北、安徽等省市实现规模应用,农业机械种类涵盖30-350马力段拖拉机,多种插秧机以及多种收割机和打药机等。

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集成北斗定位、物联网、信息融合等技术,通过整合多源农机实时作业状态信息和生产大数据,提供农机物联网、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农机管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精准化,并可通过手机APP应用及微信公众号完成实时监管。基于北斗的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在22省开通,入网终端数已累计超过1.2万台套,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

上述平台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机作业质量和管理效率,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强度,已成为北斗应用的新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4)在海洋渔业方面,北斗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建成海、天、地一体化的船舶集中监控管理体系。截至2018年底,我国东南沿海50海里以外的中远海船舶安装了基于北斗的海上通信设备,为各渔业管理部门建立超过1300个船位监控系统,已发展入网用户近7万个,伴随手机用户约15万个,日均位置数据800万条,日均短信6万余条。北斗渔业应用还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为用户提供了渔船方位、天气信息推送、渔业交易信息等,为北斗渔业应用带来新的生机

5) 在气象探测方面,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显著提高了我国高空气象探空系统的观测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应急观测能力。2013年,中国气象局启动“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在多城市建设并开展业务应用。此外,为解决卫星轨道、卫星时钟参数获取等水汽电离层处理 中的关键问题,保证水汽电离层观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中国气象局搭建北斗 水汽电离层探测系统,已在湖北和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了12个台站组成的北斗基 准站网和2个综合性的数据收集处理中心,实现对大气中水汽的高时空密度观测, 有效捕捉水汽变化状况,明显提高24小时以内暴雨等强降水短时天气预报准确率。

6)在金融领域,北斗金融授时应用,将对中国标准时间在我国金融行业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银行、保险、财政、证券、期货交易等诸多机构中,都存在大量实时的电子化交易凭证,要求具有唯一性、确定性和不可篡改性,而只有可信时间戳服务能够为其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技术保障。把金融系统时间融入到国家时间频率体系中,利用北斗授时系统,采用一个标准时间, 真正实现时间信息的安全和高精度授时的自主化,形成竞争力较强的时间服务产业链。2018年底已在金融领域已部署各类授时终端产品800余套,已实现了用时的安全可靠和自主可控

3.1.3 大众端:颠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新业态发展前景广阔

北斗系统大众服务发展前景广阔。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随着5G 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新一代移动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北斗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1) 车联网是大众应用领域的重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同时具有前装导航功能的智能车载终端已经越来越普及,并成为卫星导航在车辆应用的最大领域。据赛迪顾问发布的《车联网产业发展报告(2019)》统计数据,我国车联网产值从2016年366.4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4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17%,预计2021年国内产联网产值将达到1150亿元,2019年-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41.54%。2025年前,大部分新车都将联网, 同时联网汽车渗透率也将不断提升。随着LTE-V车联网标准的应用推广和车联网技术架构的日益开放,我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必将有效拉动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车联网目前属于智能网连汽车阶段,未来与5G结合为必经之路。5G可为互联网提供高清视频信息传输、行车信息和控制信息及时交互等服务。北斗导航技术与地基增强技术、5G等多种技术融合,可以极大地扩展导航范围,有效提升时空信息的精确度,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通过构建“北斗+5G”高精度定位网络, 能够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进一步构建和丰富5G生态应用,以此打造全场景高精度的位置感知,实现在这些复杂场景下的稳定可靠精准定位。

2) 智能手机是卫星导航系统最大的大众消费领域,北斗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共计完成支持北斗功能的商用智能手机2770.45万台,带动国内芯片制造商研制了集成北斗功能的移动通信芯片组;形成了智能手机北斗定位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完整的支持北斗智能手机产品的测试验证平台和配套的质量检测方法。2019年前三季度, 中国大陆地区共发售具有定位功能达到手机414款,其中支持北斗功能占比70 。随着北斗的辅助定位平台产品的出现,使用兼容北斗芯片的手机将能满足多种定位精度需求,基于手机的位置服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局面即将形成。

3)在智能穿戴领域,多款支持北斗系统的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学生卡、老人卡等特殊人群关爱产品不断涌现,得到广泛应用。据《2019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1.25亿台,较2017年增长8.5%。同年我国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超过55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350 亿,较2017年增长32.5%,中国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智能可穿戴市场。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中国穿戴式设备产值预计2021年产值有望达到79亿美元,按照当前最新汇率计算(2020年5月7日,1USD=7.0841CNY), 折合人民币559.64亿元。

3.2 北斗导航两大市场风口导向

3.2.1 应用领域从军用向民用拓展

我国把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完善,军民融合正从初步融合上升至深度融合。目前全国多个省市已经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军民融合将加速。

北斗导航产业天然的具备军民融合的特性,政策推动北斗民用化。2016年下半年, 北斗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在国家扶持政策下,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推动北斗导航产业化的主要手段。自2017年以来,北斗在以农业、交通运输为代表的重点领域中得到大力推广,并于2018年被纳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总体部署向配套细则落实,在军民融合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北斗系统转向民用有望迎来一次跨越式的爆发。

GPS民用化的历程显示卫星导航产业一般遵循由军用到行业再到民用、从小众到大众的发展规律。GPS系统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军事服务,用于国防安全、军事侦察、军队调度、全球维和及海外战争等。其在建成后不久便逐步进入行业市场, 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系统、农林牧渔等对定位要求较高的领域。随着 GPS技术体系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降低,GPS又转向了大众民用市场,如车辆导航和位置服务等。

北斗向民用市场推广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北斗覆盖范围及精准度都已获得明显提升,芯片价格也逐渐趋于稳定。北斗二号已实现亚太地区组网,2019年底北斗三号已完成核心星座部署,2020年将实现全球组网,届时北斗将实现全球覆盖。在民用领域中,“北斗”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已达10米,其中最新一代导航芯片可达2.5米,在定位精准度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芯片价格方面,北斗芯片在民品领域的价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GPS芯片价格已几乎处在同一水平,已具备了大范围应用推广的条件。

3.2.2 服务范围从亚太向全球拓展

1) 北斗持续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协调合作,推动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中俄卫星导航合作。中俄签署了中俄政府间《关于和平使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协定》《中国北斗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以及《和平利用北斗系统和格洛纳斯系统开展导航技术应用合作的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并均已生效;围绕兼容与互操作、增强系统与建站、监测评估、联合应用等领域设立联合工作组,开展务实合作,推进10个标志性合作项目并取得阶段进展,完成中俄卫星导航监测评估服务平台建设并开通运行,促进两系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中美卫星导航合作。建立中美卫星导航合作对话机制,签署了系统间《中美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合作声明》《北斗与GPS 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 标志着两系统实现了射频兼容,北斗系统B1C信号与GPS 系统L1C信号达成互操作;在兼容与互操作、增强系统、民用服务等领域设立联合工作组,推动合作交流。中欧卫星导航合作。成立了中欧兼容与互操作工作组,开展多轮会谈; 持续推进频率协调;在中欧空间科技合作对话机制下开展广泛交流。

2)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国际活动。

在国际电信联盟框架下,根据北斗系统建设规划和进展申报卫星网络资料,并开展国际协调。积极参与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国际电信联盟研究组、工作组会议。积极推动S频段无线电卫星测定业务全球扩展,并与各国共同将S频段(2483.5~2500MHz)推动成为新的卫星导航频段

中国作为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及其供应商论坛成员,积极参加联合国外空委系列会议,以及联合国外空司举办的专题研讨会。2019年6月第62届联合国外空委大会期间,在维也纳国际中心举行以“从指南针到北斗” 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导航展。北斗专家担任ICG多个工作组、子工作组及任务组联合主席,推动机制改革,发起国际倡议,提出中国方案,贡献北斗智慧.

3) 依托“一带一路”的建设推广加快北斗的国际推广,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更好的应用体验。北斗系统利用其独特性优势,能为位于低纬度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比GPS更为精准的定位服务,为其基础建设提供服务。自2012 年以来,北斗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车辆船舶监管、智慧港口解决方案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得到成功应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功应用,为我国北斗产业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随着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即将完成,预期北斗系统的应用将不断向全球其他地区扩展,将进一步拉动北斗应用推广与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北斗的国际化

4、投资逻辑及推荐标的

4.1 投资逻辑

1) 产业背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后于2000年、2012年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并将于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近年来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政策以扶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北斗产业链日趋成熟,未来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具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2) 产业发展逻辑

北斗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目前已形成一条由 “上游核心器件—中游终端和系统—下游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构成的较高市场化参与的产业链,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向特殊机构、行业和大众三大市场提供服务,为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北斗三端应用需求增长强力拉动产业链各环节蓬勃发展,源动能来自军民两用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

1)军用方面,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及信息化战争的加速演变,军用领域的卫星导航系统要求自主可控且高水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能够为部队提供精准的实时定位、授时,武器平台导航服务。随着军改影响的消除,北斗产业军品相关订单有望同步加速恢复。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稳定增长的国防开支将会倾斜于北斗,军用市场在长期将持续扩大规模;

2) 民用方面,北斗正在与新一代移动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广泛进入各大行业与中国大众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北斗已成功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力应用、农渔及金融等行业,目前行业市场处于规模化应用发展期,未来增长速度有望加快;对于大众端,北斗主要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及可穿戴设备等市场,大众市场处于标配化应用启动期,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目前行业应用和大众应用全面打开,民用需求将被彻底激活。

上游核心元器件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打开国产替代化市场。高精度和国产化是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上游核心器件是驱动北斗系统的元功能模块,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等环节的重要支撑,而目前我国的产品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因此国产元器件的技术突破直接带动整个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

中游终端和系统的应用领域扩大进一步增强北斗系统的渗透率、激发更广泛的使用需求。目前北斗产业链中游的终端、系统在整个产业链的产值中占比相对来说最大。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北斗行业应用逐步进入服务化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位置服务公共平台大量出现和智能终端的应用普及。多年的市场积累使终端价格稳中趋降,市场竞争促使科技服务进一步优化。

下游把运维服务放在不同市场整合的端口上进行拓展,迅速增强用户认可度,增强客户粘性和国产替代水平。终端规模快速扩大提供下游市场增量空间,运营服务存在先发优势,率先进入这个领域并具有成规模的用户的企业将占领未来北斗导航产业的制高点。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产业开始逐步向运营服务方向迈进,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运维服务有望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链环节。

3)短期事件催化

北斗三号将于近期完成全球组网,北斗产业迎来布局良机。2020年4月,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将于近期发射,全面完成星座部署。随着北斗三号卫星的发射,上游产品配套需求及下游场景应用领域将进一步得到拓展,从而带来行业整体需求持续扩大。

北斗三号系统服务范围将覆盖全球用户,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与其他全球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具有三大优势:1)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性能优势更为明显;2)二是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3)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功能,具备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多种服务能力

4) 投资逻辑

就产业背景来看,北斗导航产业是实现“国器自立,自主可控”的核心领域,全球GNSS市场不断扩大,2018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规模已达1999亿元,2020年预计可达4000亿元,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并于2025年突破7000亿元。我国也加快了对自有北斗系统的建设,出台密集政策推动北斗产业的发展。北斗产业的发展是基于我国军用、民用需求的增长。三大应用市场的兴起极大地促进北斗产业链的发展与成熟,从而将拉动一轮产业投资机会。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 北斗终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我国车联网产业2018年销售额为486亿元,预计2020年可达975亿元;2020年3月我国国内手机出货量已达2176万部,疫情结束后,或将受益于5G商业化加速而迎来大幅增长,未来五年预计可保持较快增速; 另外我国穿戴式设备产值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速,预计2020年产值可达7亿元, 并在未来几年保持稳定增长。“军转民”的市场风口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近期热点事件也进一步催化北斗行业的加快向好。最后一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将标志着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系统将持续推进终端应用,覆盖众多服务行业。

另外,进入十三五计划收官之年,军品订单将可能大量释放,国防开支有望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军用北斗市场规模已达156.66亿元,并在此后几年内保持每年10 以上的增速,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220亿元并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国防军工行业估值呈修复趋势,5月15日PE回升至56.26倍,仍然处于相对历史低位, 相较于2010至2019年10年均值81.58倍,有较大的向上修复空间。基于以上分析, 看好北斗产业投资机遇。重点关注海格通信,布局多条优质赛道,在北斗三号组网完成的市场红利中有望充分受益。

4.2 推荐标的——海格通信(略)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万联证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展开
收起

天津竟然有这么多特色主题游乐园,赶紧带娃去打卡!

提起主题公园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

迪士尼乐园

其实在天津有很多别具一格的主题乐园

小伙伴们可以趁假期游玩一番

今天小津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

跟朋友、跟家人、跟孩子都非常适合游玩的

天津主题乐园

方特主题公园

区别于国内其他以机械游乐设施为主的传统主题公园概念,方特欢乐世界以科幻和互动体验为最大特色,以大型高科技展示项目为主要表现形式。

远看像火龙,近看很壮观,还有尖叫声穿梭其间。没错,这就是悬挂式过山车--火流星。高速下落、急速俯冲,倒立盘旋、螺旋飞驰,让你知道什么才是“人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

天津方特欢乐世界,由飞越极限、蓝色地球、海螺湾、魔法城堡、大闹水晶宫、烈焰风云、唐古拉雪山、熊出没历险、火流星、大摆锤、太空梭、嘟比历险等主题项目。

梦幻城堡灯光秀将准时上演。炫彩霓虹为城堡披上美丽的外衣,灯光、音乐、建筑等元素融为一体,给你震撼的视听盛宴和艺术享受。

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中生大道北首

天津航母主题乐园

以苏联“基辅号”航母为依托,观光、主题演出、娱乐休闲等八大板块为一体的大型军事主题公园。

该航母全长273米,宽52米,可载官兵1400人。体型庞大、武器丰富,看起来十分霸气威武,与它合照是来到公园的打卡项目。

以俄罗斯文化创意风情街为依托,推出护照式门票,借鉴出境旅游的签注、购物退税模式,营造出“未出国门,便入俄境” 独特氛围。

走在俄罗斯风情街,随处可见各种身怀绝技的俄罗斯街头艺人,街头舞者、小丑杂耍、自弹自唱……整条街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置身俄罗斯风情街,其恢弘大气的建筑,美轮美奂的色彩,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欧式风情,让我们深深震撼。

美食,浓缩了一个国度的文化。在俄罗斯风情街,我们品尝到了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俄式大餐",传统俄式罐焖牛/羊肉,香浓的俄式肉饼,可口的俄式沙拉,正宗的红菜汤......

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城区营城镇八卦滩

天津欢乐谷

作为国内知名的游乐主题公园,天津的欢乐谷拥有12项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顶级游乐体验。

全园拥有56项水陆两栖、老少皆宜的游乐设施,每日近90场艺术盛宴,以多元欢乐塑造一座全年欢乐之都。

建有国内首个达3万平方米的可开合式水主题室内场馆,从炎炎夏日到数九隆冬都可以体验巨浪汹涌澎湃、洪流翻江倒海的世界级水上玩乐盛宴。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旅游度假区

极地海洋世界

天津极地海洋世界从世界各地引进200余种海洋动物,珍稀鱼类上千种。

这其中包括世界现存稀有的北极熊,难得一见的北极狐、北极狼以及白鲸、伪虎鲸、帝企鹅、跳岩企鹅、海狮、海象、海豹等。

在这里不仅能看见海洋最美生物——海豚,还能看见活泼可爱的白鲸,看似凶狠实则乖巧的鲨鱼,美丽灵动的珊瑚以及《海底总动员》的主角小丑鱼等等。

既然来到了海洋馆,那就一定不能错过海象海报海豚表演了。在这里,可爱的海洋精灵们化身海洋杂技师,为我们带来精彩幽默的表演。

地址:天津市塘沽响螺湾商务开发区60号

米立方水世界

天山米立方海世界设计理念来源于小站传统农耕文化中驰名中外的“小站稻”,它的建筑外观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稻米。

场馆内主要设有戏水大厅、人工造浪、漂流河、滑道群、温泉SPA、海战区、儿童戏水池、海盗船、玛雅城堡、各式动植物景观等休闲娱乐健身项目,满足你亲密嬉水的各种欢乐要求。

在这里,可以体验多种惊险刺激的水上滑道,感受水上翱翔的快乐;可以体验24种不同类型的海浪,迎击高达2.5米的海浪,实现海上冲浪的梦想。

可以在500米长的漂流河上穿越各种神秘地带,完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探险漂流。

还可以体验温馨且舒适的温泉SPA区,来一个享受放松的顶级SPA之旅,触动五大感官的每一根神经……

5A级的服务质量、完备的安保体系、专业的救生团队,带给游客安全的游玩体验。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津岐路于盛塘路交汇处

这么多好玩儿的主题乐园

你更倾心哪个呢

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

找个时间约起吧

温馨提示:

因为有很多水上游玩项目,所以需小伙伴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水物品,小津在此也建议在前往游玩时提前电话咨询哦!

更多津门文化旅游资讯,尽在乐游天津!

编辑:宋小宋

审校:刘一一、王小文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来源:乐游天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商业航天行业深度报告:谁能成为中国的SpaceX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投资摘要

商业航天的市场在哪里

传统的航天应用以卫星为主,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产生了新的方向,在卫星通信领域出现了卫星互联网,以及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等。更长期的如建设太空基地、移民火星等,也是人类航天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卫星通信:卫星互联网+无人驾驶或引领下一波科技浪潮。我们认为,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相比,具有:1)优势:覆盖面积广;2)劣势:由于轨道位置较远、发星成本较高等原因,信号时延长、覆盖深度弱、通信速率低,因此需要新的终端支持。我们认为,通过电动车+卫星通信互联网的垂直整合,可以打破车联网建设资本开支较高和覆盖较差的问题,或将为智能出行行业带来下一波革命浪潮。

商业火箭:回收与复用是实现低成本、高效发射的关键因素。SpaceX 在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我们认为其成功背后主要由于领先的可回收与重复使用技术。我们以猎鹰 9 的发射价格为基础测算,在一子级重复使用、二子级不重复使用的情况下,回收复用 10 次后的火箭成本可节省 56%。我们认为,实现低成本的关键在于:(1)合理的推力与箭体结构设计,为实现入轨发射奠定基础,(2)可重复使用且成本可控的液体燃料,(3)在大范围变推力、姿态与导航控制、着陆支撑等火箭回收复用的技术难点实现突破。中国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1)运载火箭的推力从小到大,(2)推进剂从固体到液体,最终(3)发展可回收与可复用技术,大规模降低成本。

商业卫星:卫星生产从“定制化”时代走向“工业化”时代。2014 年之前,全球每年发射卫星数量约百颗。随着低轨星座的兴起,卫星年发射数量经历了 100—> 300—> 1000 颗的迅速增长,我们测算微小卫星生产将为全球新增 200亿美元/年的产值。卫星需求的增长必然带来生产模式和产业链的变化。在生产模式上,我们认为,主要有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线、快速 AIT、供应链优化四个主要影响要素。同时,卫星研制生产周期也将从传统的 30 个月缩短到数周/天时间。

卫星导航:北斗三代性能接近 GPS,关注垂直行业发展机会。北斗三代全星座部署完成后,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精度优于 0.3~0.6 米,性能接近 GPS。目前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大部分安卓手机(如华为、小米、OPPO、Vivo 等)与应用已经全面支持基于北斗的定位服务,运营商的 5G 基站也全部采用 5G 授时服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们看到,北斗在智能驾驶、精准农业、高精度测绘、智慧城市等行业的落地,有望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北斗产业链中,拥有技术壁垒与资质壁垒的公司如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值得关注。

卫星遥感:基建、环境监测等商业应用快速崛起。1)根据 Euroconsult,2017 年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及增值服务市场规模约为 46 亿美元,2025 年预计可达 73 亿美元。2)基建、环境监测目前在数据增值服务市场中占比分别为 26%和 22%,商业应用快速崛起。3)我国卫星遥感行业在应用层次、深度和广度上均有较大发展空间。全球来看,Planet Labs 与 DigitalGlobe 在遥感卫星的数量及分辨率上较为领先;国内市场,长光卫星的遥感数据已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谁有可能成为中国的 SpaceX

中国企业在商业航天上的探索,主要分为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按应用领域来分,包括通信、遥感、导航等。

卫星通信:星链(Starlink)是泡沫还是革命?

SpaceX 到 2020 年年底成为全球最大卫星运营公司

lon Musk 于 2015 年首次提出“星链计划”。该计划共分两期三阶段,计划发射总共 1.2万颗卫星到 550-1325 公里之间的多条绕地轨道,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全球的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并在 2019 年将卫星总规模扩大至 4.2 万颗。SpaceX 从 2019 年 5 月开始卫星发射,截止 2020 年 5 月 18 日,已经成功发射 7 次合计 422 颗卫星入轨(含试验星),从拥有卫星数量上来看,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卫星运营商之一。按照目前每隔 2~3 周进行一次“一箭 60 星”发射的速度,我们预计 SpaceX 到 2020 年底将拥有约 1600 颗卫星,比截至 2019Q3的任何国家的卫星数量都要多。

星链第一阶段:发射约 1600 颗卫星,为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客户提供“星链”服务

SpaceX 计划发射总共 4425 颗通信卫星到离地面 550 公里的 LEO 轨道,形成“星链”卫星网络(其中第一阶段 1600 颗),提供能够覆盖全球的卫星宽带数据接入服务,其使用频率为 Ka/ku 波段(约 10~30GHz)。2018 年 3 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这个计划,并要求 SpaceX 必须在 2024 年前至少发射一半卫星(2213 颗)。2018 年 2 月,SpaceX 成功发射 2 颗实验卫星;2019 年 5 月,SpaceX 实现了第一批 Starlink 卫星发射(一箭 60 星),开启商业发射加速组网,并在 2020 年晚些时候开始为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客户提供“星链”服务,2021 年开始覆盖全球。从 2020 年开始,我们预计公司每隔 2~3周就会发射 60 颗卫星,年底或将发射 1600 颗。

星链第二阶段:发射 2825 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

第二阶段,公司计划发射 2825 颗卫星到 550 公里,其使用频率仍为 Ka/ku 波段(约10~30GHz)。第二阶段发射计划已获得 FCC 批准。Starlink 完成全球组网后,将为全球提供通信容量达 1Gbps、延迟低于 25ms,用户段终端单价将控制在 200 美元,采用易于安装的高指向性窄波束相控阵天线,具备良好的旁带抑制性能的宽带服务。

第三阶段:发射 7518 颗卫星组成星座,为全球提供天基互联网服务

第三阶段卫星有 7518 颗,轨道高度 350 公里,使用 Q/V 波段(37.5x-53GHz)提供卫星接入服务。第三阶段发射计划已获 FCC 批准。前三阶段共计 1.2 万颗卫星。

根据 ITU 官方网站的申请信息,SpaceX 已向 ITU 提出申请,拟再发射 3 万颗卫星。

专网市场:对现有铱星等系统的一个很好升级,面对铱星、同步卫星通信速率较低、终端和资费昂贵的问题,在时延、终端价格、流量费用和覆盖方面全面领先铱星,同时可以对地面专网进行补充。

车联网市场:车联网和 Tesla 结合,能打开新的空间,相比高通、华为等 4G 车联网建设专门投入规模较小,且覆盖更为广泛。可以实现汽车在大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可以实现通信+导航的一体化。

家庭宽带市场:现有全球固网宽带覆盖率仅为 44%。Starlink 在家庭应用中可以提供低价的通信方式,用户规模提升后资费可比现有宽带网络。

个人移动通信,由于信号覆盖和手机生态链限制,几乎不可能被 Starlink 颠覆。但是在特定的覆盖场景如森林、海洋、航空、无人机等市场也有更广泛应用。

商业机会1:取代铱星,成为第一个卫星宽带专网(略)

商业机会2:与 Tesla 结合,成为第一个全球车联网系统(略)

商业机会3:家庭宽带普及率尚有提升空间,但资费是挑战(略)

商业机会4:取代现有地面 4G/5G 通信的可能性较低(略)

频谱和轨道资源是卫星通信的两大核心资源,正成为争夺的焦点

绕地轨道,按照离地面主要分为地球同步轨道(GEO)、低轨道(LEO)和中轨道卫星(MEO)。

GEO 轨道资源已经较为紧张,LEO 轨道资源正在成为争夺的目标。GEO 卫星轨道位置固定于距离赤道上方 35800 千米处,轨位资源有限。截至 2019Q3,1)全球在轨卫星达到 2218 颗,与 2011 年相比(986 颗)相比增长较大;2)美国拥有 1007 颗卫星,占卫星总数 45%,位居全球首位;3)我国拥有卫星近 300 颗,位居第二(截至 2019 年 11 月底);4)全球 GEO 卫星 562 颗,前 10 名占比 82%,较为集中;5)全球 LEO 卫星有 1468 颗,相对于 LEO 卫星轨道资源相对较为宽裕。

2017 年全球 LEO 卫星数量大幅增长,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发展。1)2017 年全球 LEO卫星 305 颗,相比 2016 年 80 颗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美国的 LEO 卫星的增长;2)2017 和 2018 年度的 LEO 卫星发射数量在 300 颗左右,SpaceX 计划在 2020年发射 1600 颗左右卫星,增长一个数量级;3)目前美国和中国的卫星轨道结构中,LEO 卫星占比均达到 70%以上,低轨卫星数量的优势较为明显。

频谱资源:在通信领域是核心战略资源

卫星频率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通信卫星向高频段发展的趋势明显。1)低于2.5GHz 的 L 和 S 频段主要用于卫星移动通信、卫星无线电测定、卫星测控链路等应用;2)C 和 Ku 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固定业务通信,该频段已近饱和。通信卫星向高频段发展的趋势明显。通常而言,通信频率越高,带宽越高;但也更容易受干扰,受天气影响较为严重。卫星通信的信号传递流程是:信号通过上行用户链路发至入口卫星,在卫星之间通过星间链路传递,直达目的卫星,最后再通过下行用户链路发回地面。信号在用户链路、馈送链路传递过程中,所需的频谱资源由 ITU 负责管理与分配。

卫星频率需要在卫星使用前 3~5 年区间内申请,申请后 7 年内不启用将会被注销:对于规划分配,ITU 遵循公平分配保证必要的需求;对于“非规划”的分配(占大多数),ITU遵循“先到先得”(first come - first served)的原则分配资源,简单来说,可大致分为预先公布、协调、通知登记三大步骤。根据 ITU 相关规定:1)需要在卫星网络投入使用前不早于 5 年,但不晚于 2 年,向 ITU 申报、公布拟发射卫星将使用的频率和轨道;2)卫星频率与轨道资源在提出申请(即 API)的 7 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并正式的启用资源;否则会予以酌情注销。

低轨卫星通信未来的商业机会在哪里

卫星通信此前定位主要是地面网络的补充和特定场景的应用。历史上卫星通信服务是光纤、铜缆之外家庭宽带的补充,主要应用在固网难以接入的场景,如非洲部分国家,以及海上、机上通信场景。中金公司研究部统计的 6 家全球卫星通信企业(图表 26)2018年收入规模 339 亿元人民币,规模相比全球地面运营商固网/移动网收入仅占不到 1%水平。市场规模多年保持稳定。全球通信卫星营收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的仅两家(2018 年数据)。在盈利能力上,除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和中国卫通外,其他公司 2018 年均为亏损。以低轨卫星为主的三家公司铱星通讯、全球星和 ORBCOMM 轨道通讯公司,其营收规模均在 40 亿元人民币之下(2018 年数据),且盈利能力不稳定。相比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通信运营商,如美国 Verizon、中国移动等,通信卫星运营商体量一般较小,如国际通信卫星 2018 年营收为 Verizon 的 2%。

20 世纪 90 年代,人类曾尝试将卫星通信面向普遍服务场景,但以失败告终。历史上有多次卫星通信普遍服务的讨论,其中最著名的尝试是美国铱星公司。1990 年,摩托罗拉提出铱星计划,1996 年铱星计划开始卫星组网发射;原铱星公司(IRIDQ)1997 年上市,1998 年 11 月迅速投入运营,但在运营不足一年后因资不抵债于 1999 年 8 月申请破产,破产时用户规模不超过十万人。

铱星失败原因:铱星在提出时理念超前,当时仍处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期,流量需求不足。而通话需求已经可以被 2G 网络满足,导致没有合适场景。而且铱星将市场定位为取代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由于资费和终端价格过高,相比蓬勃发展的地面蜂窝通信系统毫无商业竞争力。

铱星重获新生:2000 年铱星被 Dan Colussy 以 2500 万美元收购,开始面向特定应用服务,在 2001 年后,铱星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合同。2007 年新铱星公司(IRDM)上市,美国国防部每年贡献 20%+收入。2008 年提出铱星二代(Next)计划,并陆续组网发射,2019年 2 月铱星二代完成部署,从 2010 年到 2019 年共耗资 30 亿美元建设。

Starlink 让低轨宽带卫星重获世界关注。铱星一代失败之后,随着地面通信系统的不断完善,卫星通信普遍服务的讨论声音减弱。直到马斯克在 2015 年提出 Starlink 计划并高效的推动实施,卫星普遍服务的话题才再一次受到关注。近期包括亚马逊、三星等科技巨头都提出了类似于 Space X 的商业卫星计划。Starlink 的可行性也因此受到普遍关注。

Starlink 与地面 4G,地球同步卫星,铱星的优劣势比较

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相比在覆盖面积上具有优势。1)优势:覆盖面积广;2)劣势:由于轨道位置较远、发星成本较高等原因,具有信号时延长、覆盖深度弱、通信速率低等缺点,因此需要新的终端支持。在用户规模有限的境况下资费较贵。

Starlink 相比 GEO 和铱星等具有优势,但和地面 4G 网络相比竞争力较弱。Starlink 相比传统 GEO 卫星(如高通量卫星、国际海事卫星等)和低轨卫星(如铱星)等,通过调制升级、多波束天线等通信技术升级和卫星技术升级实现了更高通量、更低时延的通信。但受轨道位置、发星数量等限制,和地面 4G 通信相比,在信号的室内覆盖,终端的小型化,通信速率和通信资费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我们认为,Starlink 主要应用场景还是政府、海事、航天专网、车联网、固定宽带等。

覆盖广度:现有运营商固网服务 44%的人口,移动网覆盖了 90%以上的人口,但有大量的人口稀疏的陆地区域和高空区域没有覆盖。Starlink 目标发射 1.2 万颗卫星覆盖全球,短期通过 1,500 颗卫星即可完成浅覆盖,并可实现高空覆盖。铱星和其他地球同步卫星的覆盖类似。

覆盖深度(室内覆盖):卫星终端由于信道距离较远,因此信号强度较低,同时由于频率主要集中在 5GHz 以上,因此面对天气较差环境或室内覆盖场景信号较差。因此对室内、隧道场景的覆盖需要增强器辅助。Starlink 等低轨卫星系统轨道比同步卫星低,因此信号覆盖深度介于地面 4G 和同步卫星之间。

通信带宽:现有的低轨卫星通信速率较低,一般支持 kbps 级别的通信传输;地球同步卫星也可支持 Mbps 级别数据传输,但 Starlink 通信基于更先进的通信能力设计,因此可实现低成本的 Mbps 级别的连接,随着用户规模和卫星数量提升可以类比固网或者移动网的通信速率,提供低成本的广泛通信服务。

通信时延:现有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高度在 35,000 公里,上下行链路时延可达 200ms以上,考虑数据在地面传播分发,端到端时延可达 250ms。Starlink 等近地轨道卫星高度在 300-500 公里,上下行链路时延可达 5ms 以内,因此端到端时延可到 20ms。相比现有主流卫星通信方案缩短了 90%的时间延迟,可比现有 4G/5G 上网体验。另外如果考虑陆地洲际通信的有线光缆和网关等造成的时延问题,Starlink 的星际互联连接方式在速率上可能优于地面通信方式。

终端产业链:目前,主要卫星通信终端包括 Iridium 铱星、Inmarsat 海事、Thuraya欧星等厂商提供的各类卫星电话等设备。根据 Amazon 数据显示,Iridium 终端设备价格较高,代表型号 9555 及 9575 卫星电话裸机售价为 1,000 美元左右;Inmarsat与 Thuraya 卫星电话价格较为亲民,也要 500 美元以上。我国天通一号卫星手机终端单价 4,000 元人民币以上。舰载终端由于可靠性等要求价格会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卫星通信专用终端尚不具备完善的商业生态,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与智能手机匹敌的出货量规模,其用户渗透率的提升或将面临挑战。Starlink 明确了终端形态,放置在面向楼顶、汽车顶棚等场景,类似于机顶盒模式,相当于提出了兼容现有手机终端的新终端类型,并非和手机竞争,而是透过专用终端连接手机,可以利用现有手机产业链优势。

通话资费:Iridium 通话约 1.9 美元/分钟,Inmarsat 通话约 1.5 美元/分钟,Thuraya通话约 1.6 美元/分钟 。我国大波束同步卫星通过租用空口链路带宽模式可达几十万元/MHz/年,是固网价格的百倍以上。高通量同步卫星通过租用流量模式可达 5元/MB,是移动网的 1000 倍。同步卫星天通一号海事卫星,SIM 卡通话 1.39 元/分钟,流量费 30 元/MB。由于现有卫星通信费用昂贵,因此终端客群规模较小。

SpaceX 的优势在哪里?(略)

我们认为 SpaceX 发展低轨卫星通信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猎鹰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远低于竞争对手:SpaceX 在运载火箭领域率先实现可回收与可复用,降低了单次发射成本、单位质量发射成本。我们测算,目前“猎鹰9 号”和“重型猎鹰”的单次发射价格约为主要竞争对手的 1/2,“猎鹰 9”及“重型猎鹰”的 LEO 单位质量发射成本仅为主要竞争对手的 1/3-1/2。

“一箭 60 星”的发射技术:截至 2019 年 3 月 18 日,Starlink 已完成 6 次发射,且均为“一箭 60 星”,卫星重量合计 15.6 吨/单星 260kg,按照标准单次发射价格 6200万计算,单星的发射成本为 103 万美元。

大批量生产大幅降低卫星制造成本:Starlink 卫星高度集成平板设计,分系统部件设计较为先进,能够适应高容量集群发射,根据 SpaceX 总裁格温肖特维尔的演讲:“每颗星链卫星制造成本已经低于 50 万美元”,远低于其他同样重量级别卫星价格(Oneweb 约每颗 100 美元、铱星二代研制成本约每颗 3000 万美元)。

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提高了卫星研制与发射组网的速度与灵活性:SpaceX 采用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自研卫星并使用猎鹰系列运载火箭提供发射服务。通过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SpaceX 在卫星研制的接口参数设计等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在卫星组网发射的排期更具有便利性,提高了组网速度。

我们认为,SpaceX 的低成本优势在短期很难被复制。鉴于不同卫星星座的卫星数量均不同,以及不同运载火箭的单次发射运力也不尽相同,我们使用单颗的卫星组网成本来进行对比。根据公司官网、CNBC 等资料整理,我们假设 OneWeb 单颗卫星成本 100 万美元,Starlink 为 50 万美元;OneWeb 火箭发射成本参考 Soyuz 2 运载火箭发射报价,Starlink 发射成本参考猎鹰 9 发射报价(发射报价来源于 FAA)。

我们按照 50 万美元/颗的卫星制造成本,单次发射 6200 万美元进行测算。完成 2020年部署 1600 颗星所需要的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为 25 亿美元。完成 4425 颗卫星的部署,需要投入 68 亿美元。

成本仍有继续下降的空间:1)卫星采用批量生产和标准件后,我们认为将有望继续降低成本;2)目前“猎鹰 9”已实现一级火箭回收,若后续实现二级火箭回收,我们预测可在现在火箭发射的成本上继续降低。

主要公司:SpaceX、OneWeb、铱星、中国卫通、微纳星空、银河航天、九天微星

……

商业火箭:如何把握低轨星座的商业机会

商业航天市场概要

航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卫星、运载器、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系统和应用系统。我国具有较为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产业链。其中,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技术实力较为突出,典型如“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在电子元器件、终端类产品、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等领域,整体实力有待提升。我们认为,SpaceX 等公司的快速崛起,打破了现有全球的火箭发射和卫星组网及应用格局,对我国也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

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卫星应用 4 部分价值比例约为 1:3:20:20。国际上,商业航天分类及年产值通用常参考美国 SIA 数据:

商业航天中,卫星产业营收 2774 亿美元,占比达 77%(2018 年数据);

卫星产业通常分为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四大类,2018 年各版块营收分别是 62 亿美元、195 亿美元、1252 亿美元和 1265 亿美元,各自占比 2%、7%、45%、46%;

我们假设卫星发射价值为 1,四个板块价值比例分别是 1:3:20:20。

商业火箭逐渐成为全球发射市场的主力军

市场趋势#1:星座组网需求增长迅猛,将创造累计 196 亿美元的增量市场

卫星规划数量增长迅猛,使得火箭发射频次需求陡增。近年来,随着 Starlink 等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的提出,全球掀起了低轨星座建设的热潮。亚马逊、三星、波音等科技巨头也相继披露星座计划。我们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已发布的全球商业卫星星座计划逾 25 个,将累计发射卫星数量超过 2 万颗。

2018 年全球发射服务产业规模 62 亿美元,2009-2018 年 CAGR 仅 4%。2018 年全球发射服务产业规模达 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2009-2018 年 CAGR 4%。根据 SpaceLaunch Report 统计,2018 年全球发射次数总计 114 次。

新的组网需求将带来年均 28 亿美元的增量市场,2018-2027 年 CAGR 或提升至 7%。我们假设:1)以猎鹰 9 的 6200 万美元为单次发射价格;2)以“一箭 60 星”的发射方式;3)履约期限为 7 年;4)卫星计划的完成率 70%。我们预计新的卫星组网需求将带来年均 28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累计 196 亿美元;对应年均 45 次的发射需求。2018-2027 年,全球发射服务产业复合增速或将从 2009-2018 年的 4%提升至 7%。

市场趋势#2:SpaceX 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以美国与欧洲为主。根据 FAA 的全球商业发射数据统计,2017 年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以美国、欧洲为主,市场规模分别为 17.31、10.92 亿美元。

发射价格逐渐下降,SpaceX 在商业发射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历史上的各类航天发射任务成本高昂。据 NASA 估算,阿波罗登月项目的成本逾 1,500 亿美元。1972-2011 年间,美国航天飞机累计完成 130 余次任务,NASA 估算其单次发射费用平均约 4.5 亿美元;根据 Nature(Shuttle programme lifetime cost)估计,若以航天飞机项目的总成本(例如制造成本、设备、培训等)来考虑,平均每次发射成本可达 15 亿美元。

2013 年,SpaceX 以 0.56~0.62 亿美元/次的发射价格进入商业发射市场,全球主要火箭型号商业发射价格逐年下降。近年来,成功实现首次发射的运载火箭如快舟 1 号、Electron、Minotaur C 等的发射价格均进入百万美元级别。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已然进入新业态。

SpaceX 在商业发射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根据 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2017 年数据统计,SpaceX 在全球商业发射的市占率高达 52%(按次数统计),按火箭型号来看,猎鹰 9(Falcon 9)是完成商业发射次数最多的箭型,按次数统计的市占率为 52%。

技术路径#1:运载火箭推力从小到大

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展遵循从小到大的规律。回顾 SpaceX 猎鹰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运载能力不足 1 吨的 Falcon 1 到运载能力 22 吨的 Falcon9、再到运载能力超50 吨的重型火箭 Falcon Heavy,其发动机的推力也从 Merlin-1C 的 40 吨级提升至 Merlin-1D的 90 吨级,我们认为,对于商业火箭公司而言,合理的箭型推力规划将遵循从小到大的发展规律。

新型箭型的单台发动机推力较小。Rocket Lab 的 Electron(载荷以微小卫星为主)在2019 年成功发射 9 次,发射次数仅次于 SpaceX 的猎鹰,受到广泛关注。Electron 采用 9 台并联的结构,单台发动机推力为 20kN。我们认为,较小推力的小型火箭,适应了微小卫星定制化、快速发射的需求,应用场景灵活,同样具有较好的商业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小推力的单位质量发射价格仍然较高,如 Electron 单位质量发射价格约 21.8 百万美元/吨(以 LEO 计算),我们认为未来或随着批量快速生产的规模效应、回收复用等实现成本的降低。

成熟箭型的单台发动机推力均大于 800kN。我们认为,1000kN 左右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一方面可通过并联实现较大总推力(类似 Falcon 9 及 FalconHeavy),从而满足特定应用卫星或高轨大卫星发射需求。另一方面,中等推力发动机也可以单台直接批量发射中小卫星(如 Ariane 5 及 Soyuz 2.1),满足组网的需求。

技术路径#2:发动机推进剂从固到液

火箭发动机是运载火箭的关键部件,约占运载火箭总成本的 30%。根据推进剂不同,可分为固体发动机与液体发动机。固体发动机具有易实现大推力、可靠性高、发射操作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各国航天发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固体发动机比冲小、工作时间短、推力不易控制、重复启动困难。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比冲高、推力可调、可多次启动等优点;液体火箭发动机则向着提高运载能力、使用寿命、可靠性、适应性的方向发展。

固体推进剂

快舟及捷龙商业火箭具有优势。常用的固体推进剂包括双基推进、复合推进、改进双基推进。快舟与捷龙固体火箭,在技术成熟度、发射的市场价格、响应速度、制造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液体推进剂

液体推进剂是可复用商业火箭的较佳选择,比冲、成本、清洁度等是重要的评价指标。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做为液体推进剂,是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较佳选择。对于以可重复使用为目标的发动机来说,推进剂组合应具有性能好、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优点。

全球主流运载火箭的发动机推进剂梳理

目前,SpaceX 的 Falcon 9 及 Falcon Heavy 均使用两级液氧煤油发动机 Merlin-1D,在研发动机 Raptor 将使用液氧甲烷为推进剂。我国民营企业中,星际荣耀焦点 1 号(液氧甲烷)已完成整机 200 秒长程试车,计划用于双曲线 2 号;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液氧甲烷)已完成 100 秒试车,计划用于朱雀 2 号;深蓝航天的雷霆 1(液氧煤油)已完成燃气发生器点火试车;星河动力等也均有相关进展。

技术路径#3:可回收与重复使用可有效降低火箭成本

火箭的回收:一般而言,运载火箭的回收可分为伞降回收着陆式、垂直返回式和带翼飞回式三种类型。历史上,成功回收的运载火箭主要包括:美国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阿里安 5 号助推器使用伞降回收;SpaceX 的猎鹰系列一子级使用垂直返回。俄罗斯在研型号 Angara 则计划使用带翼飞回方式。

火箭的复用:历史上回收再重复使用的火箭主要有 Space Shuttle 的助推器、Falcon 系列的一子级,Ariane 5 助推器虽曾实现成功回收,但主要用于解决残骸落区安全问题以及后续的研究分析。

航天飞机助推器的伞降回收

根据 NASA 官网介绍,美国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的回收主要为助推器及轨道飞行器的回收,助推器使用伞降回收的方式,轨道飞行器的回收类似飞机降落。

Space Shuttle 由于高昂的维修费,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使得每次发射费用高达4-15 亿美元,最终提前退役。

助推器伞降回收后,然后在肯尼迪航天中心(KSC)进行拆卸,将电机段运回 Thiokol(固体燃料推进器供应商)经过再次处理后在运回 KSC,尾部和前部裙板则继续在KSC 进行翻新。此后还需要重新涂装、灌料、组装等。

此外,小型火箭公司 Rocket Lab 拟使用伞降+直升机的方式,回收 Electron 运载火箭的第一阶段,即 Electron 将载荷送入轨道后通过降落伞的方式下降;同时,通过抓钩抓住直升飞机与降落伞的连接线。据 Space News 报道,2020 年 4 月 Rocket Lab 已成功测试了其在空中捕捉正在下降的电子火箭载物台的能力。

SpaceX 的垂直回收

从“猎鹰 9”的回收说起:Falcon 9 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返回发射场回收,二是发射方向上落区回收。由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位于美国东海岸,因此,其发射方向上落区回收又称海上回收,返回发射场回收又称陆上回收。

海上回收的运载能力损失更小,陆上回收技术难度更低。海上回收时,着陆平台可部署在火箭一子级落区,一子级在返回着陆时无需大范围的横向机动,从而可以减少对推进剂的需求,对运载能力影响较小。但海上回收仍需克服诸多挑战:1)建造稳定的海上着陆平台,能够进行海上精确定位且误差小于 3 米;2)高精度火箭返回着陆控制技术,由于海上回收平台面积有限,最终一子级落点精度应控制在 10 米误差范围内;3)应对复杂的海上气象条件。

可回收与重复使用的节省成本分析

Falcon 9 报价拆分:猎鹰 9 当前发射报价为 6200 万美元,我们假定初始发射报价中,火箭成本、发射测控等费用和利润比为 7∶2∶1,火箭成本约 4340 万美元,其中 SpaceX已实现回收与重复使用的一子级成本约 3038 万美元(假设一子级占总成本的 70%)。

重复使用究竟节省多少成本?我们假设:1)一子级回收后的回收维修费用为 300 万美元;2)重复使用十次后,一子级成本可降低至初始成本的 10%。因此,在一子级重复使用、二子级不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我们初步测算,回收复用后的火箭成本约 1906 万美元,约为初始成本的 44%。

主要公司:科工火箭(快舟)、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

中国商业火箭企业机会:我们根据各公司官网统计的中国商业卫星星座计划,约有累计178 吨的发射需求,假设平均履约周期为 7 年,则每年运力需求为 25 吨。

面临的挑战:(1)稳定的入轨能力是民营商业火箭公司形成商业闭环的基石;(2)行业领头羊 SpaceX 若未来实现二子级回收,全球商业发射的价格或将进一步下降,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科工火箭:航天科工集团专业打造的商业火箭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是航天科工集团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而成立的国内首家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面向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推出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

快舟系列运载火箭的单位发射价格具有国际竞争力。据新华网报道,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 2.5 万至 4 万美元,而“快舟一号甲”火箭的报价不到 2万美元/公斤,“快舟十一号”报价不到 1 万美元/公斤。

商业卫星:“工业化时代”的投资机会

小卫星需求量大幅上升,或将进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

如下图所示,全球卫星发射数量从 2017 年开始出现大幅增长,从 128 颗(2016 年)增长到 351 颗(2017 年)。增长主要来自于 LEO 卫星,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商业星座的部署和“一箭多星”技术的成熟。

2017 和 2018 年度全球卫星发射数量分别是 351 颗和 371 颗,其中 LEO 卫星占比超过 80%。2017 年全球 LEO 卫星 305 颗,相比 2016 年(80 颗)的大幅增长 225 颗,主要是来自于美国的 LEO 卫星(“鸽群”和“二代铱星”)的增长;

2017 年,全球在轨遥感卫星 231 颗,其中美国有 191 颗。主要是美国 Planet Labs 通过 3 次发射部署了 140 颗“鸽群”立方体卫星,用于对地观测(遥感);全球在轨通信卫星新增 48 颗,主要是因为美国二代铱星(Iridium NEXT)通过 4 次发射部署了40 颗卫星,用于低轨商业通信。其中,88 颗“鸽群”卫星是通过印度“一箭 104星”的技术一次性发射,“一箭多星”技术提高了发射卫星数量的能力。

目前美国和中国的卫星轨道结构中,LEO 卫星占比均达到 70%以上,低轨卫星数量的优势较为明显。

全球已知公布星座计划卫星总数量超过 2 万颗,考虑 SpaceX 后来申请的 3 万颗星,周期5~10 年,年均数量或在 4000 颗左右。而之前全球每年卫星发射数量只在 200~300 颗,相比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卫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卫星从传统的“定制化”开始走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其趋势是体积减小、重量减轻、周期缩短,使用组网能力来代替单星能力。

卫星大规模的需求对其生产模式带来哪些变化?

规模化生产和技术快速迭代,是商业卫星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 年之前,卫星星座的数量级多在数十颗卫星量级,而新一代卫星星座如 SpaceX、波音、Boeing 等多个计划星座数量都达到数百颗甚至成千上万颗量级,这对卫星的设计理念、生产方式等都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认为,卫星规模化生产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变革:模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快速 AIT、优化供应链。

模块化设计:卫星本体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载荷两大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以提高分系统通用性,缩短生产时间。

柔性生产线、智能化设备:典型案列如 Oneweb 与 Airbus 合作的卫星工厂,创造性的采用了自动化的生产线,并使用协作机器人、智能装备工具、大数据控制系统、AR 工具等,加速整个装配、总装、试验流程,单条生产线日产 2 颗卫星。

快速 AIT:总装、测试与试验(AIT)是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研制环节。美国航天器传统 AIT 流程需要半年以上,而美国“快速响应太空 ORS”办公室通过总结优化 Globalstar 和 Iridium 卫星 AIT 经验,快速 AIT 耗时缩短到 22 小时。

优化供应链:选用商用现货(COTS)器件是商业卫星降低成本的潜在方式。Iridium一期的 COTS 器件占比达到 50%以上,摩托罗拉通信卫星事业部认为:许多 COTS 器件完全能够满足任务需求,但也有一些需要额外加固、降级和筛选,而一些关键部件则需要采用高可靠器件以提高效费比。

规模化生产目的: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通过研究波音、洛克希德马丁、泰雷兹阿莱尼亚、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阿斯特里姆公司等大型卫星制造商可知,传统大型商业通信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周期理论上为 26~32个月,其中,卫星的论证阶段大约需要 8~10 个月,时间占比 30%;研制生产测试需要16~20 个月,整个周期占比 62%,交付与发射时间大约需要 2 个月。

我们认为,由于卫星星座是批量生产,只需要一次性的论证和设计,并且采用流水线并行生产等方式,也可以压缩研制的时间。整体上,我们可以把卫星的设计生产周期压缩到数周/天内。SpaceX 和 Oneweb 均声称可以达到日产卫星 1~3 颗的产能。

卫星工厂的典型案列:Oneweb Satellites

国际:目前较为知名的卫星规模化生产有 SpaceX、Oneweb,以及铱星。2016 年Oneweb 与 Airbus 成立了合资公司 OneWeb Satellites,卫星工厂位于法国 Toulouse,占地面积 4600 平方米(约 7 亩)。2017 年 6 月其总装线启动,并生产首批 10 颗星。在 2019 年 7 月,OneWeb Satellites 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建成新的卫星工厂,配备两条生产线,日产 2 颗卫星。按照 SpaceX 和 OneWeb 此前的规划,我们预计其年产能均能达到 1000 颗左右。

国内:商业卫星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普遍认为卫星规模化制造工厂是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之一。

卫星制造的产业链投资机会

卫星有多种分类方法:微小型化、低规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尺寸重量角度:通常认为重量 1000kg 吨以上的是大卫星,小于 1000kg 的又分为小、微、纳、皮等;

应用角度:主要包括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和科研实验等;

轨道高度角度:通常分为低轨道(LEO):100~1500km,中轨道(MEO):5000~10000km,高轨道(GEO):36000km,以及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

卫星分系统技术出现新的变化

卫星的构成: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系统组成

一般来说,卫星平台包括了结构、热控、姿轨控、电源、遥感测控和数据管理等分系统。传统卫星设计将卫星各系统分解,按照总体设计提出的要求和分系统技术特点进行设计、加工、制成硬件,然后再进行总装、测试、试验和调整。

Starlink 有哪些先进的卫星技术?

Starlink 卫星相比传统卫星有多方面的不同:1)采用箱板式构型,高度集成;2)太阳能帆板采用单侧大展弦比柔性设计;3)全球第一个采用氪离子推进。基于多方面的新技术和规模化生产,Starlink 卫星制造成本降低到 50 万美元/颗,且能够适应高容量集群发射。

卫星本体各系统投资地图

卫星平台包括了结构、电源、姿轨控、遥感测控、数据管理和热控等分系统。我国具有较为完整的卫星平台及载荷产业链,但研制能力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电科、中科院体系内。近些年,我国商业卫星公司逐渐兴起,主要以卫星整机研制为主。

卫星电源系统

定义及功能:电源系统是由太阳电池阵、储能蓄电池组、电源控制器与配电器等三部分组成,是星上产生、储存、调节和变换电能的服务系统。电源系统在整星重量中约占10%~45%比重,相较与其他分系统而言这个比重是非常大的。对于低轨卫星而言,卫星电源系统质量占卫星净质量的 25%左右,对高轨卫星而言,将达到 45%左右。

太阳电池阵:通常采用转换效率大于 28%的 GaInP2/GaAs/Ge 三结砷化镓材料;

锂离子蓄电池组:由锂离子电池串联或并联组成;

电源控制器:由分流稳压充电调节电路、信号处理单元电路、二次电源变换电路、蓄电池工作状态监测及保护电路以及整星供配电单元电路等功能电路组成。

工作模式

充电模式:在光照期,太阳电池阵为星上负载供电,同时通过充电调节模块为储能蓄电池组充电;

分流模式:当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大于负载和蓄电池的充电所需功率时,分流调节电路经控制后开始逐级顺序分流,调节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使母线电压稳定;

放电模式:阴影期或光照期峰值负载开机而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不足时,蓄电池组给电源母线供电。

产业格局:

国际上:目前,国外卫星研制都采用总体结构,其卫星供配电系统各分部件为全球采购,没有电源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外卫星电源系统各分部件对应主要供应商为:蓄电池——法国 SAFT、美国 Yardney 和 Eagle-Picher、俄罗斯 SATURN 公司、英国 AEA 技术公司、加拿大的 Blue-Star 公司和日本的 GS-Yuasa 公司;太阳电池——美国 Emcore、Spectrolab、德国 RWE;控制器——法国 Alcatel 等公司。

卫星姿轨控系统

定义及功能:姿轨控分系统通常由敏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组成。

敏感器:主要有地球敏感器、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陀螺等。其中,星敏传感器占卫星整体成本的 5%-15%(不包括卫星发射费用);

执行机构:动量轮、反作用飞轮、太阳帆板驱动分系统、推进分系统等;

控制器:由控制计算机作为卫星主要控制器。

推进分系统:推进分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卫星的轨道转移和位置保持提供推力,为卫星姿态控制提供控制力矩。通常分为化学推进、电推进、微推进和新型推进四大类。其中,电推比冲是化学推进的 10 倍 ,可大大节省推进剂,减轻卫星重量,目前应用广泛的是离子推进和霍尔推进。

离子推进:1984 年休斯公司首次采用氙作为推进剂,开启正式空间应用,截至 2012年底,国外进入太空的氙离子推力器有 176 台。

霍尔推进:具有系统简单、工作电压较低、综合性能好等特点,主导了目前电推进应用。现有霍尔推进通常以氙气为工质,但近些年各国纷纷采用氪气作为推进剂。

整体来说,电推可以减轻卫星发射重量,提高承载效率。以有效载荷 500kg 的卫星为例,对比全化学、混合推进和全电推进三种方式可知,电推进系统应用程度越高,发射重量越轻,承载效率越高。

产业格局:

1、推进分系统:

国际:1)化学推进:美国 Olin 公司、Marquardt 公司、Atlantic Research 公司和英国的Royal Ordnance 公司,欧洲 EADS 下属的 Astrium 公司;2)电推进:美国 NASA、Primex宇航公司、空间系统劳拉公司、俄罗斯火炬局。

2、飞轮:

国际:美国 ITHACO、NASA、Honeywell 和德国的 Tdlix 公司,飞轮技术全球领先。此外,还有日本 Nestra、加拿大 MSCI 公司、英国 Clyde Space 和 Surrey(SSTL)公司。

3、星敏传感器:

国际:国际上航天用星敏传感器已经形成产业规模,代表机构/公司有: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喷气推进实验室、哥达德空间技术中心、丹麦技术大学、BALL 公司、意大利伽利略空间技术公司、法国 SONDERN 公司等。

卫星测控系统

定义及功能:主要完成卫星系统工作状态的采集和下传,地面控制指令的接收、处理和分发,并未地面段测距操作提供测距信号转发通道。典型通信卫星测控分系统包括遥测/遥控天线及网络、测控接收机/发射机、遥测单元、测控单元及功率放大器等。

卫星数据管理

定义及功能:数管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分配遥控指令和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来自卫星及有效载荷的数据,并实现格式化。早期的数管分系统常与测控分系统结合,近期的数管系统常常使用带有冗余设计的星载计算机。以美国火星侦察卫星为例,其数管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星载计算机、运行软件、固态存储器。

星载计算机:进行卫星姿态控制和程序控制;接收遥控命令和数据注入;对大量数据进行适时处理和传送;监视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的运行状态,进行故障诊断。

运行软件:是星载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比如故障保护系统,该程序持续监测航天器的数百个部件,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固态存储器:固态记录仪是卫星上科学仪器数据的主要存储设备,卫星所收集的数据被存储在这个存储器中,数据传输到地球后,才会被新的科学数据覆盖。

星热控系统

定义及功能:通过阻热或强化传热等手段,控制卫星与空间环境的热交换过程,使其在空间热环境和设备热耗的条件下,达到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卫星热控制分为主动热控制与被动热控制两类:

被动热控技术:指无反馈和无能量消耗,通过部件自身热物性对卫星温度进行自然调节的方式。被动热控方式通常包括:热控涂层、多层隔热材料、热管、接触传热、相变储热(PCM)等。

主动热控技术:是以卫星的温度作为控制反馈,以主动调节辐射和导热参数、主动加热和冷却为手段,完成对卫星控温的目的。主动热控方式主要包括:辐射式、传导式、对流式、电加热方式,致冷方式等。

工作环境:小卫星由于低热惯性和复杂多变的热环境,比大卫星有更强烈的温度不稳定性,因此相较大卫星而言需要更完善的热控系统设计。在热控方式上,多数主动热控方式不能满足小卫星集约化设计要求,而诸多新型高效热控方式又没有得到充分工程验证,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卫星的热控系统将主要依赖于被动热控方式。

工作阶段:卫星工作过程通常有三个阶段,即发射前的地面段、上升段和轨道段(含转移轨道段,运行轨道段)。

地面段:主要指卫星处于发射场发射塔上测试和待发射阶段。热控分系统要适应不同发射场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对于有整流罩和无整流罩的情况要单独制定热控措施,解决整星测试时的仪器设备工作发热问题。

上升段:指卫星从起飞到进入轨道前的飞行阶段。卫星表面(无整流罩保护)或整流罩表面将受到强烈的气动加热而升高温度。热控系统要考虑气动加热或整流罩加热问题,此时卫星的热边界条件与工作轨道时完全不同。

轨道段:指卫星进人轨道后,直至完成预定任务的时间段。此时卫星温度主要受制于空间外热流(取决于航天器的构形、姿态、轨道高度、热控措施)和航天器仪器设备的热功耗及工作模式。

卫星总装公司

我国卫星制造包括国企和民企,近些年长光卫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天仪研究院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主要公司:中国卫星、航天电子、航天电器、鸿远电子等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低轨卫星星座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细分产业会先受益。卫星运营及服务,以及衍生的车联网、地面设备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卫星总装上市公司中,中国卫星是我国微小卫星的龙头;

卫星及火箭配套企业有航天电子(卫星测控、姿轨控、线缆等)、航天电器(航天用连接器主要供应商)、天银机电(星敏传感器,未覆盖)、康拓红外(星载计算机等,未覆盖)、欧比特(宇航电子,未覆盖)等;

卫星运营公司国内主要是中国卫通;

地面设备及卫星应用服务包括海格通信、航天宏图(未覆盖)、四维图新、数字政通、超图软件等。

卫星导航:北斗三代性能接近 GPS,生态链培养有待提高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GPS,北斗,Galileo,GLONAS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适当装备的用户提供 24h、三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定位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卫星星座及其支持特定工作所需的增强系统。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全球覆盖的 GNSS 主要包括美国的 GPS,中国的北斗,欧盟的 Galilio 和俄罗斯的 GLONASS。

精准农业与高精度测绘是高精度领域的两个重要应用场景。2018 年,我国高精度卫星导航产值 66.1 亿元,YoY+5.0%,2010~2018 年 CAGR 25.1%。其中高精度 GNSS 接收机 2018年市场规模为 18.9 亿元,按照国产高精度 GNSS 接收机销量约占 50%的比重测算,我国高精度北斗接收机规模达到 9.45 亿元。NDP Consulting 根据 2005~2010 年北美市场数据测算,在农业领域全面应用 GPS 可以增加 10%的产量、降低 15%的成本投入,在测绘领域全面应用 GPS 可降低 59.8%的人力成本、降低 30%的资本投入、降低 32.4%的能源成本。

精准农业:应用前景广阔,2025 年市场规模可达 113 亿元

我国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农机渗透率低于 1%,远远落后于美国 40%的渗透水平,增量空间较大。精准农业是指应用不同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来管理农业生产的多变性,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减少环境影响,帮助农民提高效率。截止 2018 年底,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智能化农机监控终端设备在 21 个省市区、378 个县市、1200 多个农场推广应用,累计装机量超过 30000 台,覆盖 6000 万亩耕地。其中,新疆已经推广安装了北斗自动驾驶终端超过10000 台,精准农业作业面积超过 1200 万亩。

我国 2025 年精准农业市场规模可达 113 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我国 2018 年大中型农业拖拉机数量为 422 万台;根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我国 2018 年农机数量为 3 万台,计算渗透率为 0.71%。我们预计 2025 年我国北斗导航渗透率将分别上升至 4.84%(假设每年增加 0.59%);预计未来农机数量按照 3.83%(2016~2017)的增长率增长,2025 年我国农机数量将达到 549 万台;按照单台农机导航设备价格 4.25 万元(2020 年价格为 5.5 万元,假设每年降低 0.25 万元)测算,2025年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达 113 亿元(仅考虑北斗农机导航设备)。

高精度测绘:预计 2025 年 GNSS 测绘仪器市场规模 26.90 亿元

测绘仪器是指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经营管理等阶段进行测量工作所需用的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等方面的仪器。卫星导航测绘仪器从技术、精度、数字化、功能应用、数据处理等方面全面超越常规测绘仪器。

据统计,2015 年 GNSS 测绘仪器市场规模 15.02 亿元、YoY+6%。我们判断,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地理国情监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卫星导航测绘仪器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2025 年市场预计可达 26.90 亿元。

智慧城市:北斗高精度定位赋能智慧城市发展

北斗导航系统有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获得广泛应用。截至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近 300 个,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作为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在城市燃气、城镇供热、电力电网、供水排水、智慧交通、智慧养老等多种行业提供了北斗高精度服务,有效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千寻位置有望加速北斗在 IoT 领域的应用。2015 年 8 月,阿里巴巴与中国兵器工业共同出资设立千寻位置。千寻位置基于北斗卫星系统(兼容 GPS、GLONASS、Galileo)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及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千寻位置自成立以来,与多方合作,重点布局无人驾驶、无人机、电子地图、共享单车等领域,助力北斗系统应用推广。

北斗系统在 5G 基站授时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 4G 网络时间同步需求为±1.5μs,而未来 5G 网络时间同步的需求为±130ns,网络 PRTC 设备的时间同步要求为±30ns,这些为 5G 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增值服务带来巨大挑战。依托国家标准时间,应用北斗卫星,可使全网任意节点间的时间同步精度优于 30ns。

目前,基于北斗的 4G 通信基站时间同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新疆有限公司、河南省电信公司的现网中;基于北斗的 5G 通信基站时间同步设备,已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的现网中通过了入网测试,为其应用到 5G 同步网中拿到了入网通行证,并将伴随着 5G 的正式商用而进行规模化的部署。

预计 2025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值达 8050 亿元,北斗导航产值达 6440 亿元

总体来看:根据《2019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 3,016 亿元、YoY+18%、2012~2018 年 CAGR 24%,其中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 80%。根据前瞻研究院预测,2019~2025 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值增长率将保持在 15%左右,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值规模将达 6440 亿元。

分产业链环节来看:2018 年终端集成和运营服务占比分别为 35%和 42%。随着产业链成熟,各环节竞争加速,特别是终端集成环节,2018 年同比减少 2ppt。多年的市场积累使终端需求逐渐稳定,终端价格稳中趋降,终端设备附加值较低且其市场竞争压力明显,而下游的运维服务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推动下游运维服务环节快速增长,在产业链中涨幅最快。

主要公司:海格通信、华测导航、华力创通、北斗星通、千寻位置等(略)

卫星遥感:商业应用快速崛起

全球卫星遥感市场:美国在遥感卫星运营、制造、分辨率等方面遥遥领先

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是指卫星从高空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进而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目前广泛应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测绘、智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勘探等重要行业。遥感系统由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设备组成,其中遥感器是遥感系统的核心。

据 UCS(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统计,截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全球在轨卫星总计 2218 颗,其中共有 838 颗为遥感卫星,占比 38%,仅次于通信卫星。

从国别来看:美国遥感卫星数量(426 颗、51%)遥遥领先;

从轨道来看:以近地轨道(LEO)遥感卫星为主、占比逾 90%;近地轨道部署遥感卫星,具有卫星成本低、发射费用低、无轨位限制等特点;

从载重来看:以小卫星及微纳卫星为主、合计占比约 70%;遥感卫星越来越小型化、星座化,研制周期短、成本低。

美国在遥感卫星运营、制造、分辨率等方面遥遥领先。从在轨卫星数量来看,遥感卫星运营商 Top10 中,美国 Planet Labs 运营遥感卫星数量 233 颗,美国 Spire Global 运营遥感卫星数量 84 颗;我国长光卫星运营遥感卫星 12 颗、跻身前十。遥感卫星制造商 Top10中,美国 Planet Labs 研制遥感卫星数量 218 颗。

遥感卫星的主要用途: 目前国防安全为主,基建、环境监测等商业用途快速崛起

根据 Euroconsult 统计,目前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及增值服务市场规模 46 亿美元。其中数据市场规模为 14 亿美元、数据增值服务市场规模为 32 亿美元,增值服务市场增长(过去 5 年 CAGR 7%)快于数据市场(过去 5 年 CAGR 5%)。按照数据市场增长 CAGR=5%、增值服务市场 CAGR=6%测算,2025 年数据市场规模为 22 亿美元,增值服务市场规模为 51亿美元。

2017 年国防应用占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市场 61%,行业级应用在全球商业遥感增值服务市场占比较高。据 Euroconsult 统计,基建相关的行业应用(如测绘制图、土地清册等)在全球商业遥感数据市场和增值服务市场分别占比 9%和 26%,而国防应用在数据与增值服务市场占比分别为 61%与 18%。

自然资源:艾伦珊瑚图集(Allen Coral Atlas)是由 Planet Labs 对地球上珊瑚礁群捕捉到的高分辨率图像。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对图像中阻挡洋底景色的大气层和海水等元素进行去除并分析“清洁”后的图像,从而探测到珊瑚礁的白化现象。艾伦珊瑚图集能够对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Starling 由空客、非营利组织 Forest Trust 和总部位于荷兰的 SarVision 联合开发,向雀巢、费列罗等公司提供森林监测服务,帮助其完成“供应链零砍伐”的承诺。

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发展机会:小型卫星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发射数量明显增加,微纳卫星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据《中国测绘》,国内民用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逐年增加,2012 年国内发射 3 颗遥感卫星,到 2018 年,国内发射了 40 颗遥感卫星。

技术层面上,美国 1999 年就已发射全色分辨率 1m 级别的遥感卫星,法国、以色列、印度等过也在多年前就步入了亚米级的遥感卫星行列,尤其是美国 WorldView-4 的空间分辨率已经达到了 0.31m。我国高景一号、高分二号的空间分辨率虽然已经进入亚米级,但遥感数据精度仍有提升空间。

应用层面上,我国遥感行业应用层次、深度和广度远不及美国,应用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在此次防疫抗疫中,卫星遥感广泛应用于复工复产监测。1)遥感卫星对夜间地球表面的光亮数据显示,中国夜间灯光数据正在回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夜间灯光亮度自 2 月下旬起出现提升;2)使用通信卫星和岸基基站获取的船舶数据显示,中国沿海及内河的船舶活跃度正在快速恢复,港口船舶航迹密度的提升表明船舶出港、航行的活跃度提升。

主要公司:DigitalGlobe、Planet Labs、长光卫星、天仪研究院等(略)

太空旅行,太空采矿等新应用

太空旅行:Virgin Galactic,Blue Origin,SpaceX

太空旅行一般是指非以执行任务为目的而搭乘航天器飞行的活动。2001~2009 年,有 7位太空游客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共进行 8 次太空飞行。近几年一些商业航天公司,如 Virgin Galactic、Blue origin 都在致力于普及太空旅行。

Virgin Galactic

太空旅行领域内的首家上市公司。Virgin Galactic(维珍银河)由 Virgin Group(维珍集团)创始人成立,2019 年上市(股票代码 SPCE),旨在提供私人太空旅行服务,目前维珍银河的单次船票定价为 25 万美元,可持续飞行时间约 90 分钟。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2月,Virgin Galactic 成功完成两次载人飞行;2019 年 7 月,公司与 Hedosophia 宣布合并;2020 年 2 月公司开放“One Small Step”在线预订通道,客户可通过支付 1000 美元可退还押金进行预订。2019 财年,维珍银河实现收入 400 万美元,净利润-2.1 亿美元;现阶段,Virgin Galactic 主要通过运输科学有效载荷并提供工程服务来实现收入。

400 笔太空旅行定金,约 1 亿美元的潜在收入。截至 2020 年 4 月 29 日,已有 9,160 位用户注册咨询;已收到来自 44 个国家的客户、累计 400 笔定金,意味着 1 亿美元的潜在收入。

运载飞机 Carrier Aircraft:白骑士 2 号(WhiteKnightTwo)是 Virgin Galactic 的运载飞机,使用双机身,旨在搭载太空飞船 SpaceShipTwo,在飞行到高度约 45,000 英尺时,释放太空飞船,太空飞船再飞向太空。

太空飞船 Spaceship:太空船 2 号(SpaceShipTwo)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船,能够携带两个飞行员和多达六名未来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然后安全地将其返回地球。从运载飞机释放后,可持续飞行时间约 90 分钟。

Blue Origin

2000 年,由亚马逊 CEO Jeff Bezos 创立;2014 年进入轨道飞行领域,同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签订合作协议,为其在研火箭研制 BE-4 火箭发动机;2015 年 11 月,达成亚轨道火箭“新谢泼德”的垂直着陆回收,是第一个成功回收的火箭;2018 年 4 月,成功试飞并回收“新谢泼德”2.0 飞行器,此次飞行达到未来任务的目标高度;目前,Blue Origin预计于 2020 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业界预估票价在 20 万美元左右,但公司尚未正式公布票价与售票。

俄罗斯联盟号

自费太空旅行最早起源于 2001 年美国富商 Dennis Tito 对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赞助的交换条件,后被俄罗斯航空部门开发为“太空旅游”商业项目。每位游客必须经过严格的体检和训练才能有幸成为太空游客。太空旅程大约十天,“门票”价格以俄罗斯卢布计算,约 2000 万美元。

SpaceX

SpaceX 于 2018 年 9 月正式公布将在 2023 年送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进行为期一周的绕月飞行;2020 年 2 月与 Space Adventures 签约,计划于 2021 年底或 2022 年年初带最多4 名旅客实现太空旅行;2020 年 3 月,与 Axiom Space 签约,计划于 2021 年下半年用载人龙飞船将 3 名旅客送往国际空间站,旅程为期 10 天,此趟太空旅行的票价大约为 5500万美元。

太空采矿:Deep Space Industries,Planetary Resources,起源太空

在火星和木星行星带上,目前已知有超过 9000 颗直径大于 46 米的小行星,其中不少拥有重金属、碳等矿石资源以及水资源,这些资源将会为地球带来无尽的价值。太空采矿主要涉及法律和技术两方面。

法律上:目前美国和卢森堡是唯一对太空采矿立法的国家。2015 年 11 月,美国通过《太空采矿法》赋予美国公民获取太空资源的权利;2017 年 8 月,卢森堡通过《太空采矿法》,允许私营企业太空采矿,合法采回的矿物归企业所有。

技术上:目前技术是阻碍人类进行太空采矿的最大障碍,但是已经有一些公司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小行星采矿的相关工作,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市场空间: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 Markets and Markets,2018 年太空采矿的市场规模为6.5 亿美元、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可以达到 28.4 亿美元。

Deep Space Industrie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专门从事小行星采矿研究的公司,2015 年在卢森堡办事处启动了“SpaceResources.lu”计划,旨在在卢森堡创建太空采矿生态系统及法律框架。DSI 在小行星采矿技术上已取得很大发展,2015 年 5 月已经发射了第一艘太空飞船,对其小行星勘探技术进行了测试;2016 年 1 月 28 日,成功地实现了首次编队卫星无人操控式自主轨道机动测试。2019 年 1 月被 BradfordSpace 收购。

JAXA: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其 2003 年发射的“隼鸟 1 号”是首个对小天体采矿的飞船,于 2010 年返回地球,带回约 1500 粒岩石样本,包含有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和硫化铁等矿物。2014 年,JAXA 发射了“隼鸟 2 号”,并在 2019 年 4月成为第一个成功“轰炸”小行星的探测器。目前“隼鸟 2 号”携带所采集的岩石样本,正在返回地球。

Planetary Resources:总部位于卢森堡,目标是开采小行星中的水资源,用来在太空中生产推进剂或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命保障支持。2018 年 1 月,公司成功发射 6U立方体卫星 Arkyd-6,并对水资源探测进行了测试。2018 年 10 月 31 日,公司被区块链公司 ConsenSys 收购。

起源太空: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小行星采矿公司,2017 年在北京成立。2019 年 10月,获得来自经纬中国的天使轮、线性资本的天使+轮,总计近 5000 万人民币的投资 。

深空探测:空间科学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

深空探测是指人类对月球及更远的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探测活动,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是当前和未来航天领域的发展重点之一。

开展深空探测的主要研究对象一般由近及远:月球是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前哨站;火星是月球之后的又一个探测热点;小天体探测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多目标多任务探测也是深空探测的一种重要形式。

探测方式:一般包括飞越、硬着陆(撞击)、环绕、软着陆、无人采样返回、载人探测等形式。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中金公司)

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展开
收起

万达造血扶贫:旅游助丹寨 专柜促消费

时代周报记者 刘帅 发自北京

这里山明水秀、鸟语花香。

贵州丹寨,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位于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

丹寨,辖区仅有3镇4乡,总人口却达17.4万。这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拥有7项国家级、17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丹寨还有一个急于脱掉的“贫困帽”。

从贫困县走向旅游明星县

2014 年9 月,在相关部委的建议下,万达集团决定到贵州省参与脱贫攻坚,万达的工作人员与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的有关人员一起对贵州的数个贫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当听到这个消息,不在候选名单之列的丹寨县领导立即向贵州省扶贫办汇报,邀请调研组也去丹寨走一走,并且连夜准备详尽的介绍材料。

2014年12月, 按照“国家级贫困县”“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三个标准,万达最终选择牵手黔东南州丹寨县,并且首次提出“包县扶贫”概念,要创新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扶贫新模式,确保直接普惠到个人。

如果说产业投入可以较快地向贫困户“送血”而脱离贫困线,那么专业技能的根本性提升,才能让贫困人口具备彻底脱贫的“造血”能力。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来,丹寨实现整体脱贫的可持续动力,不能靠简单捐款,也不能只是投资建厂 ,而是要注重长期与短期结合、产业与教育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县脱贫相结合。

万达集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丹寨旅游资源丰厚的优势,斥资搭建旅游小镇,打造特色景区,并成立产业基金,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多维度开展扶贫工作。

随着万达集团的深入开发,自开业以来,丹寨万达小镇定位日趋清晰,品牌IP深入人心,旅游服务品质不断提高,成为了年均吸引550万游客的热门旅游胜地。有效助推当地产业升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为其脱贫致富迎来发展新机。

自2017年丹寨万达小镇落成开业日起,3年多来,小镇累计接待客流180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2亿元,旅游产业成为丹寨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丹寨全面发展、百姓脱贫致富。

2017年开业后,万达小镇又安排5年投资及招商计划,每年增加新的产业项目投资,持续深化小镇定位、丰富小镇功能。2018年小镇二期建设会议中心、锦秀剧场;2019年小镇三期建设了玻璃栈道、高空秋千、水上游乐、研学基地等项目;2020年小镇四期建设了温泉度假酒店、温泉中心、会议中心二期、丹调图书馆、环湖跑道等项目。小镇五期还将推出拓展基地、非遗街区、树屋酒店等项目。通过持续投入,将万达小镇打造成集旅游、度假、文化、休闲、会议、拓展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度假区。

在丹寨万达小镇运营中,万达集团通过选拔丹寨少年担任俄罗斯世界杯护旗手,打造轮值镇长、非遗文创节、万人长桌宴、杜鹃花节等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使丹寨万达小镇迅速成为全国旅游品牌,丹寨成为全国旅游明星县城。

经过3年多的努力,丹寨万达小镇已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的典范。小镇带动丹寨20个大行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直接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直接和间接带动1.8万人发展产业增收;小镇与丹寨县扶贫合作社和扶贫龙头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农产品、手工产业产品销售。万达小镇成为丹寨名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丹寨,累计超过10亿元。

2019 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丹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丹寨县焕然一新,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在万达集团帮扶下,丹寨县成为黔东南州首批整县摘帽的贫困县,在2018年和2019年脱贫成效考核中分列贵州第1位和第6位。万达丹寨扶贫开创了全国社会扶贫的先河,先后于2016年和2018年荣获国家脱贫攻坚奖表彰,并于2019年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2019年,全国首次社会扶贫现场会在丹寨万达小镇举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出席会议并指出,万达集团是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典型代表。

万达再推助力脱贫新举措

2020年,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

为响应国务院扶贫办号召,万达集团推出助力脱贫攻坚新举措:万达集团于日前发起消费扶贫行动,积极推进扶贫产品销售,助力脱贫攻坚。

8月8日,万达集团总裁齐界在北京通州万达广场宣布,万达集团全面开展启动消费扶贫行动,该行动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在全国200多座城市超过320座万达广场,分批落地超过3143台扶贫专柜,用于销售国务院扶贫办公示的《全国扶贫产品名录》上的相关产品,助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在北京通州活动现场,万达集团还搭建了极具创意的助农市集,邀请贵州省丹寨县和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代表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极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销售场面十分火爆,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一度供不应求。

8月8日,全国海拔最高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拉萨万达广场开业,标志着万达广场在大陆省份实现了全覆盖,线下门店数正式超过330家。

目前,万达广场已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2019年整体客流42.7亿人次。巨大的线下消费场景和密集的客流量,可以为扶贫专柜的销售提供稳定的基础消费客群。

为了确保扶贫专柜产品的销量,负责全国万达广场管理运营的万达商管集团特意挑选广场入口、室内步行街、扶梯、电梯等人流必经之地落地专柜,且确保绝大多数万达广场落地的扶贫专柜不低于10台。

扶贫专柜落地的点位,历来是商业综合体场内经营的核心地段,可谓是寸土寸金,用如此优质的资源来落地扶贫专柜,展现了万达集团推动消费扶贫的诚意与决心。

除了拿出各大万达广场真金白银的优质资源,万达集团下属商管公司还利用线上平台带动扶贫产品销售。

据介绍,万达广场小程序是万达商管全力助推商户经营的自有线上消费平台,为全国万达广场品牌商户全面开放超7000万线上用户、超12亿年访问量。目前,万达广场小程序已经面向全国消费者上线丹寨助农优选公益店,今后这一小程序还将不断增添其他贫困地区的优质产品,拉动消费扶贫。

展开
收起

专家:新冠疫苗的出现将有助于中国赴俄游客量的恢复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8月25日消息 “友好中国”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马军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有效新冠病毒疫苗的出现将有助于恢复中国赴俄罗斯的游客量。

SPUTNIK / IGOR ONUCHIN

他说:“作为在中俄旅游领域工作了30多年的我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长时间暂停期。2003年SARS的影响仅仅2-3个月。对于俄罗斯旅游界恢复中国的市场前景我们可以参照国内旅游业复苏的情况来看待,虽然现在国内跨省游恢复,但是市场并没有真正恢复起来,特别在暑假期间,旅行团的人数可为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而且很多人宁愿自由行也不愿意跟团游,这样风险会降低很多。”

他表示,从这个方面看,如果俄罗斯旅游重启,且疫情情况向转好的势头方向发展的话,需要加强游客出行信心,保障游客的安全,做好防疫常态化,景点景区控制人流。

马军认为:“目前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俄罗斯率先发布疫苗的突破,如果能够在近期内证明俄罗斯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是俄罗斯旅游重启的重要砝码,尤其是扭转在中国游客印象中俄罗斯疫情严重的不好印象。这也是我和更多俄罗斯旅游专业人士的期望。”

他说:“我们在疫情初期等待形势好转包括现今期待疫苗得到安全验证的时间或许还会较长,那么正是俄罗斯旅游界做好准备,或者可以说是提升俄罗斯旅游的品牌的绝佳机会,非常希望俄罗斯旅游界的同事可以珍惜这个机会,就像中国的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俄罗斯卫生部8月11日注册了全球首款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由加马列亚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共同研发。疫苗被命名为“卫星-V”(Sputnik V)。俄罗斯工贸部部长曼图罗夫8月23日表示,今年年底前俄罗斯COVID-19疫苗的月产量应达到约150万至200万剂,计划将月产量应逐渐提高到600万剂。他指出,由于俄方在接到不少疫苗采购申请,也在考虑向外国国伙伴供应疫苗的问题,但首先应满足国内需要。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德米特里耶夫此前表示,该基金目前已收到20多个国家购买10亿剂疫苗的申请。 关于俄实行电子签证制度,马军称,如果2021年电子签证全面开始实施,俄罗斯旅游界会面对更多自由出行的中国小型团组和家庭旅游,以及更小规模的个人旅行。各个景区可以在线上推出游玩路线的app,里面包括:景点的介绍,到达的方式,周边的美食等,让自由行游客更好的了解。这些地区除了传统的景点,还可以加入健康、养生、文化、艺术,绿色旅游产品,让游客既能游到、玩到,又能体验到、学习到。

他说,怎样更好地接待中国游客和开发这些地区更多的潜力,需要了解中国游客的心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并更多利用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 传统的推广和服务模式显然已经落伍。

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31日签署了一份关于外国公民办理一次性电子签证入境的法令。新法规定,从2021年1月1日起,将实行统一电子签证制度,外国公民可以持这种签证在俄罗斯境内短期逗留,访问目的包括旅游、商务考察、探亲和文化交流。此类签证将列为单独一个类别,与外交签证、公务签证、普通签证、过境签证和临时居住签证一样。

展开
收起

导游提醒:到俄罗斯旅行,尽量不要和当地女人喝酒,尤其是男性

因为没有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闲暇,所以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慢慢的,对谁来说都是快乐的,说是旅行,因为我们经常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不知道目的地,所以我们在出发之前经常要注意当地的风俗和禁忌。

被我们中国人称作“战斗民族”的俄罗斯,国土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横渡欧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与中国频繁交往,现在也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加上旅游的便利性,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去俄罗斯旅行,感受异国风情。

说起俄罗斯,很多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战斗民族”这个词,但是对这个国家的直观印象是当地人非常豪爽,特别是能喝酒。我们知道每年有很多中国人去俄罗斯旅行,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俄罗斯的女性很多,脸很好才去的。他们想利用旅行的机会,完成自己异国的美好婚姻。在我们能得到的信息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俄罗斯未婚女性很多。而且由于遗传因子的原因,她们个子高,性格也很爽朗,比起中国女性的温柔,她们更热情有趣。而且,她们不建议跨国婚姻,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中国游客去俄罗斯,但现实是无法想象的。

当地的年轻人认为酒吧等娱乐设施是交异性朋友的最佳场所,但他们不知道。在容易相遇的时候,隐藏着巨大的骗局。一般来说,团体去俄罗斯旅行,导游到达目的地后,请不要和当地的女性一起喝酒。“并不是每个人都为了交异性朋友而跑来俄罗斯旅行,导游也稍微注意了一下,不要太脸色苍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尴尬,以免影响大家旅行的乐趣。

由于俄罗斯的地位加上了自然环境,当地人喜欢通过喝高酒来温暖自己,预防寒冷的传统,俄国人也非常喜欢喝酒。在当地的普希金广场,很多俄罗斯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喝酒,其中也有不少年轻女性。一部分中国游客来到这里,这些年轻人热情地打招呼,许多中国游客打招呼,邀请俄罗斯女性一起喝酒。很多情况下,这种性的邂逅会让人兴奋,他们会不断地喝酒,然后在俄罗斯美女的指引下,不断地喝酒,麻痹酒精和性的惊吓,很多时候都会放松警惕。这时,俄罗斯美女消失了,游客必须为酒会订。很多情况下,这些俄罗斯美女都是非常昂贵的名酒,而且这些游客为了不引起纠纷和纠纷,只能老老实实地买东西,满怀失望地回去。

其实这些俄罗斯美女,是当地酒吧的专业酒托,专门在这里销售酒类,她们懂一点中文,所以中国男性游客是他们的主要客户,所以请不要和女孩子一起喝酒。

展开
收起

2019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如何成功穿越周期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何解释四成银行在创造价值,而六成银行在毁灭价值?

简言之,无外乎地理位置、规模、差异化和商业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0年后的今天, 有明确迹象显示银行业已经进入 后周期时代:业务量和收入增长放 缓,2018年全球银行业信贷增速 仅为4%,创过去 5年来最低水平, 比名义GDP增长率足足低150个基 点;收益率曲线也趋于平坦。虽然 银行业估值波动不定,但总体上投 资者对银行业的信心再度减退。

老牌银行尽管已经历过几轮周期 的洗礼,但正如有些学术文献所 言,本轮周期似乎较以往有所不 同。尽管 2018年收益率小幅攀升, 但全球银行业ROTE总体上徘徊 在10.5%的水平。随着数字化颠覆 愈演愈烈,新兴市场银行业 ROTE 急剧下滑,从 2013年的20%降至 2018年的14.1%。另一方面,发达 市场银行业得益于生产力的提高和 有效的风险成本管控措施,ROTE 从6.8%提高到8.9%。但总体来 看,全球银行业在后周期时代健 康状况欠佳,近六成的银行收益 水平低于其股本成本。如果未来 经济长期放缓,并且利率维持在 低位甚至负利率,那么银行业的 情况可能会更趋恶化。

四成银行在创造价值,而六成银 行在毁灭价值,二者区别何在? 简言之,无外乎地理位置、规模、差异化和商业模式。

先说地理位置,我们发现银行所 在地对其潜在估值的影响力接近 70%。例如美国银行业的收益率 比欧洲银行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环境带来的影 响。再说到规模,我们的研究证 实,与多数行业一样,银行的规模 与收益通常有正相关关系,无论 这种规模优势是在国家、地区还 是客群层面。尽管一些拥有独特 价值主张的小型银行也实现了可 观的回报,但这只是例外,并非常 态。另外,商业模式本身的局限也 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证券行业的经 纪业务为例,其利润率和业务量在 本轮周期中大幅下降。即便是地理 位置优越、规模领先的证券公司, 其收益仍然低于资本成本。

银行通常无法改变所在地的大环 境,虽然规模可以做大,但需要 时间,不过当前大多数银行可以 通过收购优质资产或建立伙伴关 系建立规模优势。在后周期时代的短暂窗口期,无论规模或商业 模式如何,银行要提升自身业绩, 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彻底改造 自己,改变命运。有鉴于此,所有 银行都可以考虑三类通用的核心 战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生产力 和推动收入增长。同时,银行还应 培养人才和夯实高级数据分析基 础,为竞争奠定基础。

放眼全球银行业,风险成本正处 在历史最低水平,发达市场减值仅 为12个基点。但正如监管机构近 来加大对反周期性措施的关注一 样,银行也应当再次重视起风险管 理,尤其是伴随数字化持续发展 所带来的新风险。高级分析( AA) 和人工智能( AI)技术已缔造出 全新、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银行 应当加以采纳并继续开发新的工 具。生产力方面,边际成本削减计 划的效果已开始减弱,眼下迫切需 要把非核心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 共服务提供商。单是监管及合规 工作外包一项,就能使银行 ROTE 提高60到100个基点。最后,在后 周期时代,随着竞争对手撤出、客 户流失率升高,银行应聚焦于几个 最有价值的增长领域(客群或产品)并迅速调遣顶尖客户体验人 才,集中火力攻打这些领域,从而 实现可观的收入增长。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做?每家银行既 具备经营优势,也在所在市场和业 务模式上存在局限。我们基于这两 个维度识别出以下四类原型,帮助 全球银行业在后周期时代找准起 始点,确立优先要务:

领先型。全球20%的银行创造了整 个行业新增经济价值的近100%。 这些银行颇具规模,在某一国家、 区域或客群占有庞大份额,且在有 利的市场条件下开展业务。此类银 行的当务之急,是把资本和资源合 理的投资于创新并进一步扩大规 模,为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

稳健型。近25%的银行在颇具挑 战的市场环境下仍能保持领先地 位,其中包括许多欧洲银行。此 类稳健型银行应当通过生态圈战 略拓展业务布局,在现有客群和 产品之外开拓新的领域,并通过 创新提升差异化水平。

跟随型。约20%的银行虽身处 有利的市场环境,但既未实现规 模化经营,业绩也不及同行。此类银行易受到下行周期的冲击, 亟需迅速行动扩大现有业务规 模,转变商业模式以实现差异 化,并大幅削减成本。

受困型。全球约有35%的银行规模 不足,受困于不利的市场环境,其 商业模式也存在缺陷,形势可谓极 其严峻。此类银行如果无法彻底重 塑自我,那么要想抵御经济下行的 冲击,仅剩的选择就是与类似的银 行合并,或将自身出售给一家与其 业务互补、实力更强大的银行。

目前风险成本处于历史低位,但仍 有60%的银行在毁灭价值,以这 种状况迎接即将到来的经济下行 周期是非常糟糕的,银行需要大胆 行动、扭转局面。对于银行而言,这 可能是本周期内它们迅速重塑商 业模式并进行外延式扩张的最后 一次机会。富有创造能力的银行会 在下一轮周期中成为领导者,其余 的恐怕会沦为历史的注脚。

后周期时代: 不确定性成为常态

本次经济放缓迹 象的范围之广、 程度之深,表明 我们已经进入 后周期时代。

上一轮金融危 机已过去10个年头,而今,全球经济放缓的迹象清晰 可见。此类迹象,加之运营绩效下滑和估值修正,均 反映出人们常说的“后周期”趋势。富达在 其市场洞见中指出:“经济似乎正步入后周期,通常表 现为增长放缓,通胀率升高,以及收益率曲线趋 平,即短期和长期利差缩小。” 根据我们观察到的 现象来看,银行业进入“后周期的信号”十分强烈。

诚然,过去 10年复苏过程中也出现过几次经济下行, 但本次经济放缓迹象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表明我 们已经进入后周期时代。银行要想积聚动能、提升实 力,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阻力和不确定性,就必须严 肃审视自身在竞争格局中的位置,评估后周期时代自 身面临的约束和机会,并关注结构性因素对各业务 线和不同地域的影响。

后周期趋势显现,不确定性加剧

过去10年全球银行业的增速低于危机前水平,但近 期银行业增速略有加快,这得益于其修复资产负债 表的举措,以及在当前利率低企之机增加放贷的举 措。然而,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低于名义 GDP增长,伴随经济步入后周期时代,历史上,这通常标志 着银行业步入重要转折点。2018年全球银行业信贷 增长4.4%,为近 5年来的最低增速,且远低于 5.9% 的名义GDP增长率。除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外,发达和 新兴市场的信贷扩张速度均在放缓(图1)。

后周期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利差加速下降。此前 银行业利差已持续收窄了一段时间,但近期在 加速。2018年,尽管美国、加拿大等市场利率升 高,但发达市场整体风险调整前平均利差降至 225个基点,2013年为234个基点。新兴市场降 幅更大,从 2013年的378个基点降至2018年的 337个基点(图 2)。

从产能和风险成本方面也能看到后周期的迹象。过 去10年大部分时间,银行运用上述两大抓手有效地 提高了收益,但近年来其效果已开始减弱。自2016 年以来,发达和新兴市场生产力年增速放慢,2018 年发达市场的平均成本资产比率(C/A比)达到 144 个基点,新兴市场为 129个基点。多年来新兴市场银 行的产能增速首次超越发达市场,其成本资产比率自2013年以来降低了38个基点,而同期发达市场银行 业仅下降12个基点(图 2)。

风险方面,发达市场的减值率为13个基点,是近 20 年来的最低水平,失业率也处在 3.5%的低位,表明 风险成本不大可能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的减值率 自2015年以来一直徘徊在70个基点,与长期均值 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的中 国,2018年风险成本拨备升高了10个基点。

全球ROTE过去10年保持在10.5%左右,尚未反映出 上述指标恶化的影响。过去几年美国等发达市场推 行减税举措,且基准利率处于高水平,抵消了其他 大多数市场营业利润下滑的影响。与此同时,发达和 新兴市场ROTE的差距继续快速缩小,主要由于新兴 市场盈利能力下降。利润缩减、资产质量下降加之资 本需求升高,致使新兴市场的平均ROTE从2013年 的20.0%降至2018年的14.1%。然而发达市场的平 均ROTE快速升高,从 2013年的6.8%升至2018年 的8.9%。上文指出,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产能提高 及风险成本下降。但若细观发达市场,会看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2018年北美银行业ROTE为16%, 而西欧银行业ROTE虽回升了54个基点,却也只 有6.5%(图3)。

全球资本市场对银行收益增速放缓做出了反 应,2018年初以来银行业的估值被下调了15%20%。估值下降表明投资者预期银行收益增长将大 幅放缓。收益预测也证实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卖方 分析师预计银行业未来三年增长率仅为6.5%,远低 于过去四年的13%。与此同时,鉴于大部分市场利率 料将向下调整,银行业的收益也将向下调整。

持续的数字化颠覆加剧后周期压力

在往期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中,麦肯锡曾分析过数字 化颠覆趋势,目前这一趋势仍在持续,而需求侧(消 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供给侧(产品供应方增加)带来 的结构性变化,也加快了这一趋势。

新一代消费者

2013年到2018年,全球网上银行使用率平均提高13 个百分点,且各地区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在许 多市场,消费者使用数字化渠道的意愿,比实际使用 率高出30个百分点以上(图 4)。如今消费者已习惯 获得实时、个性化服务,并希望数字化银行解决方案 也能提供同样的体验。

上述消费习惯在零售银行和资产管理领域体现得 最为明显,但我们观察到,对公银行、资本市场和投 资银行(CMIB)领域也出现了类似趋势。举个典型 的例子:如今交易银行的一大趋势是,客户希望银 行设立统一沟通窗口,实时了解企业多币种下不同 资产的支付情况,并缩短结算时间。此外,客户还希 望公司内部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部门加强与银行服务 之间的联系。传统上,零售银行领域的客户忠诚度 较高,但如今客户流失率正在升高,因为数字化技术 和监管制度变化使客户更容易更换银行。例如美国 活期帐户流失率从2013年的4.2%升高至2017年的5.5%;法国活期账户流失率从 2013年的2.0%升高至 2017年的4.5%。

新价值主张

客户流失率升高不仅是客户预期发生了变化,还因为 行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监管制度变化降 低了银行业进入门槛,源源不断的资本持续流入新 兴企业,因投资者押注新进入者能够从传统银行手 中夺走大块利润。这些新进入企业具备创新力和颠 覆性,它们以客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直观 好用的界面,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在某些案例中, 其用户界面还可打通其他平台,从而成为某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新进入企业还降低了定价, 提高了对终端消费者的信息透明度。例如,中国平安 建立了一个涵盖医疗、汽车、娱乐和旅游服务的生态 系统;美国亚马逊向企业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组合, 包括活期账户、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并与亚马逊生 态系统打通,整合一系列非金融产品与服务。

若仔细审视各行业的颠覆趋势,会发现每 一轮典型“攻势”都有着明确的阶段。

鼓励竞争的监管环境

众多市场监管机构也助力了颠覆趋势,特别是在提高 透明度并降低行业门槛以促进竞争方面。其中最具 颠覆性的举措,是把客户金融数据的访问权限(经许 可后)开放给非银行服务提供商。此举强化了科技企 业的竞争优势。开放银行是监管制度发展的另一项重 大变革,促进了银行业的创新和竞争。目前开放银行 在35个市场处于不同实施阶段(图5),所涉及产品占到上述市场收入池的90%。英国和欧洲大陆部分国 家已全面实施开放银行制度;英国正快速推广开放银 行,仅过去一年,行业新进入企业就增加了65%。

平台企业和金融科技的颠覆步伐加快

众所周知,亚洲银行业正在经历迅猛的颠覆革命。 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平台企业快速崛起,该地区银行 业ROTE过去5年大幅下降逾600个基点。发达市场 银行业警惕地观望着亚洲的形势,希望这股金融科 技之风能尽快散去。然而人们对金融科技公司和 科技企业的信任不断增强。大多数受访者相信大型科技企业能够 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这些科技公司中包括亚马逊 (65%)和谷歌( 58%)。有鉴于此,再看金融科技 领域投资趋势,自2014年起每年流入金融科技领域 的投资增速高达46%,2018年虽有所放缓,但仍增 长了29%(图6)。与此同时,金融科技行业也日趋成 熟,给传统银行带来严峻的挑战——近期新的融资 活动转向了规模更大的企业,目前全球有40多家金 融科技独角兽(价值约 1500亿美元)。

仔细研究各行业的颠覆性趋势,我们会发现每一 轮典型“攻势”都有明确的阶段——从一开始的 小步试错,到商业模式得到验证,再到实现聚集 效应或大规模扩展。而且每一次颠覆中,传统企业 无论资产负债表如何强劲、市场份额如何庞大,多 数都难逃失败厄运;究其原因,这些企业不愿接

受大势所趋。相反,那些幸存下来甚至蓬勃发展的 传统企业秘诀是什么?

肯定与其能够认识并改变传统应对模式有关。这需 要企业具备敏锐洞察力以及抓住时机大胆行动的意 愿,然后提早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已显而易 见时再作打算。不过好消息是,对于图7所标出的产 品,在许多领域,进攻者仍处于早期攻势。如果银行 业不希望酒店、旅游和出版业的颠覆画面在自身上 演,那么应当即刻采取行动。

在发达市场,大型科技平台企业大力进军金融服务行 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苹果公司推出Apple Card,Facebook为其加密货币项目Libra推出电子钱包 Calibra,以及亚马逊进入中小企业(SME)贷款领域 等等。更为严峻的是,金融科技和大型科技企业瞄准 了银行业ROTE最高的领域,这些领域约占全球银行业收入池的45%。在银行亟需现金之时,这会加剧银 行业的ROTE和现金流压力。另外随着高级分析和人 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大量涉及书面工作的业务(例 如抵押贷款、CMIB、交易银行和商业银行),其数字 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图 7)。

预算不足,难以支撑创新与变革

要与数字化创新企业相抗衡,传统银行当务之急是 大力改革现有运营模式。如今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 的IT支出均占收入的7%左右;

但金融科技公司将70%以上的IT预算用于启动、推广 创新解决方案,而银行只投入 35%的预算用于创新, 余下投资于传统IT架构。另一个关键趋势是,发达市 场与新兴市场银行业在IT支出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 达市场银行业IT支出占收入的百分比比新兴市场高三 倍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差距在加剧,自2013年以来,发达市场银行业IT支出占收入比增加了70个基 点,而同期新兴市场银行业下降了40个基点。因此我们 会看到金融科技对新兴市场的颠覆更加猛烈,特别是 平台型企业大力投资面向客户的相关技术,给银行业 造成巨大冲击。对于在新兴市场依然享受优厚回报的传 统银行来说,上述态势应当引起它们的警觉。

不过,由于竞争加剧导致银行业的利润和收益下降,银 行可用于变革的投资规模受限;在后周期时代,宏观经 济放缓、利率下滑,会进一步加剧银行业面临的资金压 力。而持续的监管成本也会令问题加剧。另外,全球排 名前四分位与末四分位的银行自由现金流差距巨大,这 一差距在2018年达到顶峰,反映出两类银行在面向未 来的投资上截然不同。前四分位的银行现金流十分健 康,拥有最佳的市场条件;相比之下,末四分位的银行 可能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无法继续参与对客户钱包份额 (尤其是数字化钱包)的竞争(图8)。

本轮周期不同以往

上文谈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征兆显示我们正步入后周 期时代,并详细阐释了数字化压力已然给亚洲银行 业的盈利能力等指标造成影响,并可能很快蔓延至 其他地区。即将到来的经济下行或许将是历史上预 料得最准的一轮衰退,按理讲,银行业应该已经做 好准备加以应对了吧?

不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对比上一轮周期结 束时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发现,过去10年银行业 的增速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的水平,而且大多数银 行的盈利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图9)。

从另外几个指标来看,当前银行业的健康度也远不 及2007年。实际上,危机过去 10年后的今天,仍有约 60%的银行收益低于其股本成本(图 10)。

这60%的银行要想扭转上述局面(并巩固成果),必须 思考两大根本因素——地理位置和规模。这两点对于 改善银行当今状况以及实现未来发展都意义深远。

首先,地理位置影响力增加

银行能有多大增长潜力,显然与其所在市场环境息 息相关。举例来说,当前周期的一大特点是北美与欧 洲市场行情相差悬殊。北美银行业景气向好,2018 年ROTE平均达到16%,而欧洲银行业连其一半都 达不到。北美和欧洲地区占发达市场银行业资产负 债表的大量份额,而两地的收益率差距在2018年扩 大了450多个基点。

另外,近年来美国在全球投资银行领域实力增强, 而欧洲投行受到本土市场行情的拖累陷入困境,这 也反映出地理位置的影响。更广义地讲,地理位置 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时强时弱,而近来其影响力有 增强趋势(图 11)。

发达与新兴市场在货币、财政和贸易政策上的巨大分 化,似乎是地理位置影响力增加的原因。

其次,规模对于大多数银行越发重要

规模不单指银行体量大小,还指其运营能力与业务 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组织在“规模化”运营时,其业务收入涵盖了a)运营成本,b)资本成本和 c)最 低收入或收益(依据其业务战略定义)。“规模优 势”是指一个组织在增加业务量(和收入)的同时, 只产生很低或不产生额外成本,大部分(或全部) 新增收入转化为利润。 我们对1000多家发达和新兴市场银行的分析表明, 在一国市场份额领先的银行,其 ROTE相比竞争对手 存在溢价。而且近年来只有市场份额最高的银行才 能实现收益正增长。其他银行过去5年的收益率下 降了约150个基点,但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市场份额超 过10%的银行,同期收益率提升了 10个基点。规模效应在亚洲 和拉丁美洲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地区市场领导者 的ROTE比行业均值分别高约400和430个基点。

不过也有例外。例如在欧洲,银行的国内市场份额与 ROTE存在“ C型曲线”关系,即在一国市场份额高于 10%或低于1%的银行,其 ROTE是处于中间位置银 行的两倍。纵观各地,对于深耕细分行业、提供专 业化产品组合及优质客户服务的银行而言,无论规模 大小,在整个周期中始终能够实现高回报。更确切地 讲,在规模最小的银行当中,有 17%的银行ROTE高 于规模最大银行的ROTE均值。这些表现出众的小型 银行可分为三类:(i)社区银行,与所在地区联系紧密,提供定制化本地服务;( ii)专业银行,聚焦提供 小众产品和服务;以及(iii)私人银行。专业化和聚焦 是上述银行实现卓越业绩的基础,也是其过去 5年 能够将风险调整前利润率保持在稳定水平的原因, 而同期全球银行业利润率缩减了240个基点。

专业化和聚焦能够带来丰厚的回报,而表现最差的 是那些处于市场中段、收益不仅低于资本成本且还 在持续缩减的银行。此类银行在后周期时代应当关 注结构性问题,要么做大规模,要么改革业务组合及 运营模式,谨慎地聚焦于特定市场板块(图 12)。还 有一些金融机构虽然具备规模,且回报率相对高于 同行,但难以实现绝对收益,例如证券公司和经纪。 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它们必须从根本上重塑业务模 式,单靠规模是无济于事的。

展望未来,随着银行业打响“技术军备”竞赛,规 模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尤其是考虑到大多数新IT投 资的绝对金额是一定的,因而资产规模或收入 基数越高,单位投资也就越便宜。规模对净资产 收益率( ROE)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优势上, 即随着企业不断扩大、运营能力持续提升,其边 际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主场”规模是王道

对银行业而言,绝对意义上的规模并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我们分析表明,银行要实现卓越绩效,并非 应当做大总体业务规模,而应着眼于在一个既定地域(本地、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实现最优规模。我们 分析了15家规模最大、全球布局的银行,发现业务规模与收益的关系对这组银行并不成立(图13)。虽 然这15家银行的平均ROTE比银行业平均回报高30个基点,但某些银行资产规模是其他银行的两倍以 上,ROTE却并不一定更高。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分析了一家在多国经营业务的大型全球银行,发现该行 在一个国家内的市场份额与绩效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尽管二者在全球层面的关系较弱(图13)。

这种关系在次区域或细分市场层面也很强:这里的市场并不一定指某个国家的全部人口;也可能是某 一地区内的细分客群。例如在美国,第一夏威夷银行(First Hawaiian Bank)在美国的整体市场份额 约0.1%,但该行是夏威夷最大的金融机构,在 2017/18年的ROTE达到了14.6%。相比之下,同期美国 银行业的平均ROTE为13.7%。中国甘肃银行全国市场份额约为 0.1%,但该行是甘肃省第二大银行,其 2017/18年ROTE为16.8%,而中国银行业均值为13.7%。

不同市场,规模效应大小各异

尽管我们发现,银行在一个国家的规模对于 ROTE影响很大,但规模效应在不同地域之间的作用程度 存在差异。为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分析了全球银行的C/A比率与国家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1。如上所述, 我们发现银行规模越大,成本效率通常会越高。举例而言,银行市场份额增长为原来的三倍,其C/A比 会降低25个基点。但是规模效应大小因国家而异(图 14)。举一些例子:

高度数字化市场。此类市场包括澳大利亚、瑞典和丹麦,这些国家的银行业正快速发展网上业务,规模 效应十分明显。例如在瑞典,市场份额前三大银行的C/A比约为77个基点,而排在最末五分位的银行 C/A比超过340个基点。这种差距表明,技术对银行业的巨大影响力。

高度分散化市场。此类市场包括俄罗斯、德国和美国,尽管上述市场均高度分散化,但各国银行业 的规模效应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尽管央行做出了相应努力,但其银行系统仍然高度分散,银行 数量达到500多家。俄罗斯前三大银行的平均 C/A比为200个基点,不到末五分位的银行( 430 个基点)的一半。与之相比,在市场同样高度分散美国,最末四分位的银行与前三大银行的 C/A比 率仅相差71个基点。

亚洲新兴市场。在中国和印度,成本效应与规模也存在相关关系,但程度很不一样。中国银行业由众多 持有庞大资产负债表的公司银行占据主导,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银行平均C/A比为84个基点,仅为处于 最末五分位银行(169个基点)的一半。在印度,虽说规模效应也有一定的体现,但即便是规模最大的 银行,其 C/A比也超过了200个基点。印度银行的总体成本基数较高,部分原因在于许多银行为了服务 农村地区的客户,仍拥有庞大的实体营业网点。

但是我们预计,未来随着数字化真正实现规模化部 署,规模化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包括P2P支付和 借贷平台带来的网络效应,以及其他基于规模的金 融业务。实际上,通过生态系统战略,银行能够实现 超越传统市场份额意义上的规模化,这也是第三章 重点推荐的一个战略选择。

尽管多年来全球银行业保持着增长势头,但行业形 势依然严峻,生产力增长放慢、数字化压力加大等无 一不在挑战银行业。近 60%的银行收益低于股本成 本。若以悲观视角来看,本轮周期中大多数银行都错 过了业务重组、重新制定优先业务的机会。但令人欣 慰的是,银行仍有时间找到新的办法提升盈利能力 和收益。无论采取哪种视角,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 是银行迫切需要自我重塑或做大规模。第二章将重 点探讨银行应采取哪些关键战略,在有效管理风险 和资本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收,以及还有哪些外延式 举措可以帮助银行增强实力。

果敢行动: 后周期提升业 绩的关键战略

我们建议银行思考三类核心战略:

(1)利用强大的分析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为经济下 行做好准备;( 2)生产力方面,借助模块化的行业 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成本构成;( 3)通过提高客 户体验,提高客户基础和 /或钱包份额,实现营收增 长1。要探索这些盈利抓手,就需要高级数据分析与 人才。要注意,虽然这些抓手相互联系,但针对每个 抓手的讨论将主要围绕着其成效最大的用例。能成功用好这些抓手,银行不仅能挺过经济下行期,还能 为将来打下扎实基础。

银行业还应考虑其他选择,通过非内生性增长实现 规模增长或能力提升,包括并购及合作关系。当然, 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银行的竞争能力及市场情况。 各个市场内存在各类估值水平的公司,这为并购交 易创造了绝佳的环境。虽然银行在这方面向来比较 被动(非内生性增长举措最常见于经济下行期),但 审慎选择的主动投资能确保银行在下一周期继续创 造出优秀业绩(图15)。

风险管理:打造韧性,应对新风险

多数指标显示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周期后期,银 行亟需加强韧性,这决定着其在下行周期中如何 管理风险、保护收益。

与前几轮周期相比,银行目前的盈利水平较低, 即便是在扩张期业绩也较为温和。银行依然面临 着传统风险——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和北美的 企业借贷业务——而新的运营模式和不同市场情 况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比如融资与流动性风险。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各家银行在新规2要求下,已大幅提高资金与流动性 水平,但银行系统依然存在一些隐性流动性风险,需 要审慎对待。这些新流动性风险来自银行及支付体 系中的新变化,包括使用网银的客户能快速提款,而 社交媒体扩散负面报道的能力加剧了这些风险,不 论这些负面报道真实与否。比如,传言称某欧洲新兴 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虽然消息不实,但这家银行依 然遭受重创,股价一度暴跌近 10%。央行回购以及 银行退出部分自营交易,也会导致流动性短缺,使得 部分资产类别面临着市场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这 类资产价格面临考验。

银行如何打造韧性?韧性强的组织会有针对性地投 资一些工具与治理机制,通过这类机制,它们既可以 探讨未来可能发生的市场恶化及其对银行的影响, 也能倾听到市场上的另类声音。要提高韧性,银行 首先应该创建一个“神经中枢”,包含跨职能团队, 确保各业务条线、风险管理和运营部门通力协作, 从而在下行周期中提高透明度、加快决策速度。“神 经中枢”不仅需要强大的领导力,还需要高级工具, 以确保其制定的决策有效、无偏,且能迅速执行, 银行还要足够快的响应速度,这在万物互联和透 明的体系中极为关键。

其次,银行必须打造高级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力,通 过预警机制监测新趋势和风险。图16展示了一个用 例,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出风险最高的潜在客户, 相比传统模型,其基尼值(评估预测准确性的指标) 高了35%。银行还可以借助高级分析优化催收业 务,识别高风险账户,根据催收结果进行账户分类, 并且开发数字化催收工具(通过多种数字化渠道,提醒客户逾期情况,并提供数字化渠道供他们管 理和处理欠款问题)。

打造韧性的第三个关键点在于通过情景规划做风 险预案,加强安全与沟通(尤其是社交媒体工具) 方面的基础设施。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尾部 风险的压力测试力度,银行也可以借鉴这些测试的 经验教训,提高自身应对能力。银行在规划具体举 措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资产负债表保全,包括 流动性与资本缓释;( 2)确保整个周期盈利;(3) 战略定位。这样就能降低损失,保护流动性,通过 加强合作确保长期融资来源,甚至可以考虑非内 生性增长机会(出售资产组合及并购),毕竟经济 下行时此类机会增多。

最后,前一轮周期已经告诉银行,下行期伴随着极为 严苛的社会政治审核,环境、社会、治理(ESG)审 核将进一步收紧。银行亟需诊断是否存在任何ESG 风险,在下行周期开始前加以解决,并告知各方其 ESG战略,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渠道。

提高生产力:将非核心活动外包给行业 服务提供商

传统降本举措的成效正在减弱。虽然金融危机之 后银行业已经推行了数年的降本措施,但多数银行 的生产力提高有限,难以与金融科技公司、新型银 行( neo-banks)、大型数字化企业相抗衡,后者的 运营边际成本几乎仅为传统银行的一半(图7与图 17)。此外,多数银行降本增效举措的成效日益减弱 (图2),不论业绩及主要市场情况如何,所有银行 都必须重新审视生产力对竞争力的影响,唯有此,才 能在后周期时代取得成功。

在所有银行近期都可以采取的举措中,借助第三 方“公共服务(utilities)”来处理成本效益不高、不 具差异化的业务,能够最快且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我们估计,将近 50%的成本( IT和支持性部门以及部 分运营成本)花在了并不能使组织更具竞争力的活动 上(图 18),因此,这类活动可以考虑外包给公共服 务商3。另外一些支出是为了确保银行运营符合监管 要求,但这些支出并不能给银行创造价值。对于一 个以借贷为核心的行业,银行高度依赖外部信用机 构评级,因此优化部分成本也有很大潜力。

20世纪90年代,德国汽车制造商将非核心经营活 动外包给行业公共服务供应商,从而获得规模效 益,这一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已 经有银行选择请第三方供应商如Mambu,Thought Machine和10X来建设平台,现在应当将这一做法 推广到其他成本中心。

大部分外包活动可以令银行的成本收入比(C/I) 平均下降200到400个基点。例如,将资本市场交 易处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平台后,银行业的运营 成本可以下降约20%。另一个潜在的优化领域是 监管与合规职能,例如了 KYC与反洗钱一般占成 本的7%-12%,这些流程虽然对银行至关重要,但 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

非核心工作外包可以让银行成本收入比下降200至 400个基点

进一步来看,如果有些国家或职能不存在第三方供 应商,私营部门或政府可以投资建立相关公共服务 供应商,并给予监管支持。此外,大型银行也可以设 立独立实体,提供此类服务,监管部门和政府应对 此予以支持,因为其最终目的是优化客户服务,提高 整个银行系统的客户安全。当市场增长和回报不佳 时,我们相信创建行业公共服务,为多个银行职能 提供最佳服务,覆盖业务前台(如,荷兰的黄色 ATM 网络,P27北欧支付平台)与中后台(如,对账、合 规监管),可能是最强大的价值创造工具之一。将 非核心活动转到第三方公共服务提供商有可能令 ROTE提高100个基点。

90年代的汽车业:能为 2019年的银行业带来什么启示?

20世纪90年代经济下行期,德国汽车业面临全球需求疲软、现有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对手(即日本车 企)的低成本运营模式竞争等多重挑战。这个情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正是周期下半场全球银行业面 临的趋势。那德国汽车业是如何应对的?它结合零基预算( ZBB)与模块化,摒弃渐进式创新,启动彻 底转型。德国汽车业的一大成功秘诀就是让供应商无缝接入价值链,从过去那种单次采购模式转为长 期供应商模式,即所谓的模块化。

车企首先要找到不能创造竞争优势的活动,然后外包给标准化的行业服务提供商,从而实现模块化。 在解构价值链的过程中,德国车企发现数个通用型模块,比如刹车和电子元件,于是将这些不具差异化 的环节外包给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供应商。时至今日,这些元件依然由两到三个主要供应商提供。从平 台战略转向模块化是德国车企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此影响,德国车企的产出时间缩短30%, 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力大幅提高(图 19)。

营收增长:提升客户体验,强化客户关系

简而言之,客户越满意,就越愿意与银行接触,从 而为银行带来更多价值。当客户面临的经济困难越 大——常见于周期后期——他们就越有可能在寻找 金融服务时货比三家,因此打造卓越的客户体验必 须成为银行的战略重点。银行可以组建跨职能设计 团队,借助最新数据分析技术将客户关系管理从大 致概念转化成战术工具,聚焦最能体现差异化的决 策点,精确优化客户旅程。精准改造特定客户旅程 可以在12到18个月内产生成效(包括营收提升,流失 率下降)。银行进入周期后期时,客户体验可以作为 一大抓手。客户体验能带来多种益处,包括改善增 长、提升生产力、降低风险,本文将聚焦营收增长这 一对银行业绩提升最显著的领域。

此外,通过客户体验提高营收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业 界第一,而是要让客户体验从“非常不满意”(此时 客户很可能流失)变为“感觉还可以。”例如,如果客 户体验非常差,就很可能流失,但如果体验非常好, 却未必会购买更多产品服务。因而有策略地提高客户 体验对于各类银行都有益处——顶尖银行可以扩大 竞争优势,而承压的银行可以借此止住客户流失。

银行要优化产品,加深客户关系,就必须有策略地针 对不同客户旅程、产品以及不同客户采取措施。简单 粗暴地试图让所有客户从“不满意” 变成“还可以” 未必能提高营收,因为边际回报会越来越低。用于 提升客户体验的资源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比如, 根据麦肯锡研究,按揭贷款体验在 4分或以下(10为 满分)的客户,约 10%选择其他银行的可能性是打5 分及以上客户的约7倍(图 20)。

要选对客户体验抓手,银行就要聚焦价值,基于 分析进行决策:

— 结合“客户之声”与运营和财务数据,获得深 入洞见。银行可以汇集多方数据(如数字渠道、 产品使用、客户服务成本、收入数据),利用高 级数据分析建模,将零散的数据点转化为清晰 具体的客户旅程现状。

— 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两种洞见:其一,找到能 够带来更多价值的客户体验提升点;其二,找 到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会大幅影响总体客 户体验的“关键点”。

— 大力提升银行内部设计能力,确保银行所获得 的洞见能够转化为行动方案,以尽可能高效的方 式打造全新客户旅程。

— 大力提升一线执行能力,确保设计成果能在现 实中落地。譬如,麦肯锡研究表明,客户希望获得 指导,从而最有效利用数字化渠道。要想实现这一 目标,最高效的手段之一便是对网点和客户服务中 心进行投入,调整并拓展银行柜员的岗位责任,从 而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变革助推器:高级数据分析( AA)与 人才

高级数据分析: 聚焦价值实现

愿意投入资源的组织已经凭借高级分析获得优异业 绩。在各个行业,分析采纳程度高的企业,增长比竞 争对手快三倍。 4银行可以获取多种宝贵数据,这是 其天然优势,但遗憾的是,银行并未将分析嵌入到企业文化、决策流程、业务运营中去,因此尚未挖掘出 高级分析的全部潜力。

我们此前提到的许多抓手都依赖强大的数据分 析能力,这并不令人惊讶。那么,今后几年的周 期后期,银行该如何加强分析能力,加速业绩 增长,支持战略重点?

答案包括两部分:(1)平衡企业层面和事业部主导这两 种方式,实现端到端应用高级分析;(2)确保高级诊 断能力得到统一应用,尽快从重点用例中获得价值。

为全面应用高级分析做好准备。要成功通过高级分 析在1到3年内获得回报,高管要确定银行数据转型 愿景,与事业部管理层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将愿景 变为现实。在制定路线图时,管理层需要找到并确 定重点客户旅程和内部用例,通过降本或提高营 收(图 21)实现成效最大化。用好数据和分析能让 银行的成本优势提高10%,C/I比降低15%(即便 在经济衰退期)。营收方面,举例而言,通过推荐引 擎来识别中小企业的新需求,有些银行的营收提高 了20%到30%。

通过大规模能力建设快速创造价值。银行如何快 速推广高级分析?首先,能力建设要与价值创造 挂钩,银行必须聚焦价值最高的抓手和与这些抓 手相关度最高的职位。

银行应该建一个社群,让同事——各个职能和层级 (包括CEO)——学习、互动、分享有关高级分析的 最佳实践。学习内容必须量身打造,反映日常工作中 的现实用例,聚焦高成效业务问题,通过多轮课堂 教学与实际应用固化学习效果。最后,领导层应通过“硬性指标”及定性评估,严格追踪能力建设举措 的效果,与业务成效挂钩。

人才:赢得数字化竞争的关键

要成功建设大数据与高级分析能力,银行需要弥补 目前能力短板,找到与成功数字化组织之间的人才 差距,这意味着银行需要应对双重挑战:

找到人才。许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技能差距,原因 有二:其一,数字化创新意味着银行需要平衡新 技能与传统技能。数字化时代,银行对人才的基 础认知技能要求下降,而对其社交及技术能力的 要求更高。其二,银行给员工的价值主张不如高 科技与其他顶尖行业有吸引力,后者也在竞争同 一群人才(图22)。

如果周期下半场也影响到科技行业的发展,银行更 应抓住机会招募人才,为下一轮周期储备人才。

此外,银行应当通过技能培训将现有员工培养成 数字化人才。我们估计 1/3的人才差距可以通过 这一方式弥补。技能培训还能带来经济和社会 影响。在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80%的CEO 承诺在采用AI的同时也会保留现有员工,并为 他们提供技能再培训。

人才管理。银行需要行动更快、组织更扁平化,才 能留住顶尖人才。建立敏捷团队后,银行必须行动 更快才能确保每周(而不再是每月或每年)的数字 化迭代。这不仅意味着银行将能与竞争对手齐头 并进甚至弯道超车,更意味着在部分项目上,银行 可以承担更大风险,因为小规模失败的后果是可 以承受的。要支撑更快的数字化产品发布,组织就 需要更加扁平化。这意味着必须赋予数字化人才更 多决策权,简化耗时的审批流程,从而迅速推进项 目,此外还要建设去层级化的跨职能团队,让团队 成员同址办公。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前后台独立的 组织架构,转变成跨职能团队,团队成员围绕界定 清晰的任务展开合作。

非内生性增长方案:并购和结盟

规模意味着竞争优势,许多银行意识到并购与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有效实现规模愿景,或完全实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确,现在资金、监管、高层兴趣 等条件都具备,可谓是合并、收购、合作的绝佳时 机。首先,整个银行体系内,估值水平与资本规模有 很大差异,这为非内生性增长举措创造了理想环境 (图23)。第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加强资本金和 流动性的举措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业系统 性风险,与此同时许多市场的银行业高度碎片化,难 以实现回报(图 24),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支持行业整合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银行需要对科技转型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内生 性增长乏力,导致董事会开始更加重视并购。然而, 银行权衡这些选择时,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历史上只 有极少数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通过合作、合资、并 购建设能力,也是全面释放银行潜力的关键。

备选方案。基于整体目标,银行在非内生性增长战略 方面有两种选择:其一,选择能够实现规模目标的 合作伙伴/并购目标。比如,两家中等规模的银行, 处于同一不景气市场,服务同样的客群,双方都压力 重重,这种情况下,双方不妨通过合并实现规模优 势。麦肯锡分析表明,同一市场、客群重合的银行合 并后,不仅能实现营收协同,还能让成本下降高达 20%。合并后的新机构在扩大投资、大力创新、提 高竞争力方面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最近,沙特阿拉 伯的SABB-Alawwal宣布合并,成本协同效应可达 15%-20%,营收协同效应在 2%-3%。银行要想在 短期内通过内生增长实现同等价值则极为困难。

银行的第二种选择是能力互补式合并,从而实现业 务模式转型。例如,如果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营 效率(同时在传统渠道以外获得新客群),一家网点 实力强大的银行可以选择与一家数字银行合并。这 一方式同样适用于在上一轮周期中收益颇丰、资本充 足的大型银行。它可以考虑通过非内生增长方式获 得新客群、补充技术能力。本轮周期中诞生了一个大 型金融科技生态圈,后周期时代会有不少并购目标出 现;银行只需等待合适的价格,确定潜在并购标的。

最后,当银行核心业务模式受到冲击,并购可以作为 其关键的转型举措。如果银行想提供超越传统能力 (受到冲击)的新服务,最快的实现方式就是战略并购。从资管公司到证券公司再到信托银行,整个证券 价值链是个经典案例。当各个业务模式的核心利润 下滑,导致资产管理利润下降时,价值链上各个环节 的企业都开始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对客户而言,什 么才是有价值的?这就意味着它们要做出价值取舍。 而并购交易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设能力,实现价值创 造。我们已经在证券行业见到了这样的做法——道 富( State Street)收购 Charles River来提高前台能 力。后周期时代压力重重,倒逼各个机构转型,整个 证券价值链可能都会采取类似行动。

此外,银行必须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合作伙伴还 是并购?

这要考虑到银行能在多大程度和深度上寻求增长机 会,及其现有能力、服务客群、可用资金规模。

——合作:如果银行选择合作关系,合作成功与 否将取决于双方是否有明确的资源整合条款以及 平等分享收益条款。麦肯锡研究表明,79%的顶 尖银行都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在支付、借贷或 其他领域开展创新。 6

——并购:进行并购时,银行必须严格遵守流程, 筛选潜在并购标的,并基于其与战略目标的相关度 进行排序。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银行要整体看待 相关能力与资产,还要足够审慎,授权一支团队专 门负责并购交易。 7无论选择何种组织架构,都离不 开大量调研和规划,因为并购双方在运营模式、文 化、技术、客户关系方面是否协同决定了并购交易 能否成功创造出价值。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压力加剧, 全球各国银行纷纷采取多种举措,试图提高回报。

虽然这些举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其边际回 报率日益下降,而多数银行依然未能实现投资者期待 的回报。因而,本文强调的大胆举措可谓刻不容缓, 有些属于“守”——比如,管理“新”风险;有些属 于“攻”,可以帮助银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例 如,将对提升竞争力无关的活动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 供商,而银行则聚焦于重塑关键客户旅程与决策点,提高客户体验方面。其他举措,比如高级数据分析 与人才,属于攻守兼备的措施。在众多举措中,多数 银行已经很久没有考虑过主动采取外延式增长措施 了,但它应该回到管理层的议程上来。那么,根据银 行自身情况与市场特点,还能选择哪些措施?我们将 在最后一章探讨这一问题。

技术能否回归跨境并购?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监管部门要求部分银行业务保持独立,跨境并购势头大不如前。但是,当市 场领导者发现国内市场增长潜力受限,就开始探索能否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全球扩张。数家欧洲银行正 在尝试复制顶尖科技公司的模式,即建设平台与组织,然后推广到全球,从而让自身也变身为大型科技 企业,类似优步、脸书、腾讯、亚马逊和谷歌。银行在同一套 IT堆栈基础上,协调跨境客户主张,建立 全球“统一”的组织。技术堆栈支持各国独立的法律实体、资产负债表、账簿,确保符合当地法律法规 要求(图 25)。我们估计此类跨境平台可以帮银行将 C/I比降低5%-10%。

无论是内生扩张还是通过并购,这一做法的优势在于,银行可以迅速进入新市场并能够提供全套产品 和服务;吸引全球顶尖的业务、产品、工程人才;调动全球性人才(就像大型科技企业一样)。此外,只 用一套IT堆栈意味着银行可以把IT支出分摊到更庞大的营收与成本之上,银行还可以节省下每隔几年 就要为各分支机构升级IT的成本。不仅如此,这还将改变投资者为银行估值时的视角,它们不再只是 家银行,而是科技平台企业。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银行计划覆盖的各个市场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程 度的客户与监管类似度。比如,一家挪威银行可以采用此类架构服务瑞典与丹麦市场,但如果一家全球 银行,想要用同一策略在美国、印度、中国市场提供类似产品及服务就会很困难。第二,技术堆栈只能 确保技术上具备规模效应;要实现卓越回报,银行还需要在当地市场拥有足具规模的产品和服务。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银行可以借鉴金融科技公司和新型银行的业务模式,二者得到私募与风投的 追捧。多数数字化借贷企业的业务模式是基于某一市场的信用风险,通过全新数字化技术堆栈将 整个借贷流程彻底数字化。这一业务模式推开后,它们可以向其他地区的银行提供贴牌解决方案, 无需承担信用风险即可变现。拥有顶尖运营模式的银行也可以向其他市场、不存在竞争关系的银行 提供解决方案。如果本土市场的运营模式可以赚得1美元费用收入,那么在资本密集型借贷模式下, 该模式则可以赚得4美元。通过这一模式,银行可以拓展全球业务规模,而无需承担各个地区的信 用、市场和流动性风险。

银行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借助生态圈实现增长

在《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18)》中,我们详细分析了银行业以外的生态圈。过去一年来最重 要的变化包括:规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寻找新收 入来源的压力增加以及大型技术公司(例如脸书和 亚马逊)带来威胁。这些趋势提升了生态圈战略的 吸引力,为银行做大规模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途径, 即利用银行的客户关系和数据围绕某个地域或特定 客群进行规模化拓展。因此,支付服务能实现快速 创新并带来大量客户触点(从而使机构可以“拥有” 客户关系),已成为银行业的一个主要生态圈战场 (图30)。所以,几家大型科技企业(例如 Apple Pay、支付宝、Google Pay)借由支付服务涉足银行业 务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生态圈成功案例已不再仅 限于亚洲零售消费者相关业务,现在整个北美以及 全球批发银行领域都有成功范例。

定义四类银行原型

银行的战略自由度取决于( i)自身相对于同业的实力以及( ii)银行所在业务领域的市场稳定性。每个维 度都基于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其当前状态及变革可能性。基于此框架我们确立了四大原型。

企业实力体现在银行的业绩优势和健康状况方面。尽管银行的业绩优势反映出其市场竞争力,但仅此 一项并不能反映银行整体健康状况,即其维持高绩效的能力。

业绩优势:要回答“该银行是否业绩领先?”这个问题。我们会计算银行的三年ROTE均值,然后减去 其所在市场的三年ROTE均值,据此来判定。“市场”可以指同质的客户群(例如,一个资产类别)、地域 (尤其针对零售和对公)或全球资产市场(例如,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或财富和资产管理)。正如 第一章所述,绩效水平与特定市场规模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该维度可反映出特定市场规模以及银行 实现规模效应的能力。

企业健康状况:回答“银行的商业模式(相对于同业)是否抗风险?”这个问题。我们结合量化因素 (例如,直接市场风险敞口以及特定行业或资产类别的信用风险敞口)和可量化的定性因素,如表外风 险(例如运营风险,包括数字风险和声誉风险)以及企业文化。市场稳定性包括市场盈利能力及被颠 覆的可能性,市场盈利能力反映了当前市场吸引力,而被颠覆的可能性则代表了业绩可持续性。

市场盈利能力:回答“目标市场的回报是否足以覆盖其资本成本?”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计算市场的三 年平均ROTE减去股本成本来确定。像企业实力中的业绩优势一样,回报指特定客户群(资产类别)的 回报,通常按地域(针对零售和对公)或全球资产市场(针对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CMIB)、财富和资 产管理以及支付)来划分。

被颠覆可能性:回答“银行的核心市场是否正面临颠覆,或者潜在颠覆?”这个问题。该维度旨在衡量 银行所在市场的结构性健康状况。要确定这一点,我们需评估以下三方面:(i)客户行为(例如,换商惰 性)和技术趋势(例如,从线下网点到线上渠道)的改变,(ii)供应侧的实力变化,包括监管(例如,开 放银行)和私人资本投资,以及( iii)市场集中度(分散或整合程度)。

未来两到三年,银行如何将生态圈机会变成自身优 势?鉴于周期后期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我们聚 焦于两个生态圈模式:协调现有平台和利用现有平台 (即无需大量投资即可快速扩大营收)(有关生态圈 原型的详细定义,请参阅 2018年的年度报告)。

生态圈协调者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平台变现:( i)低 频和高频产品及服务捆绑销售、( ii)通过合作伙伴的 渠道进行交叉销售、以及( iii)利用多维数据进行精 准营销。印度国家银行( SBI)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 通过生态圈增加客户触点频率。2017年,它推出了综 合数字银行平台YONO,将 SBI的中低频率传统银行 服务与高频线上(非银行服务)市场相结合,让用户 能够同时办理银行业务并购物。该平台在2019年第 一季度处理了250万笔交易,比上一季度增长 224%, 每天新开户数超过2.7万个。

生态圈参与者可打造关键产品和服务(例如支付 和信贷服务),在平台上以自有品牌或贴牌方式 进行分销,实现获客并创造价值。无论哪种情况 下,参与者都应注意一个原则,即通过一流的能力 或低成本产品和服务满足银行服务不足的客群。 当然,参与者需提供定制化且经过测试的开放式 应用程序接口( API),确保与生态圈协调者的系 统顺畅沟通。银行通过亚马逊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就是一个例子。

而且,银行也不必仅局限于一个生态圈。我们认 为,参与多个生态圈的公司有望创造更多价值,因 为它们可分摊获客成本、提高交叉销售能力从而实 现规模经济。最后,如果机器学习和高级分析能力 到位的话,银行还可从多个生态圈的新客户数据中 提炼出非常有价值的洞见,从而降低风险和其他 成本,深化客户关系。

释放创新潜力,巩固并打造竞争优势

尽管探索银行可进行的创新并非本报告的重点,但 是我们仍将讨论采用组合方法、以全面系统的方式管 理组织创新举措的重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创 新投资的成功率。为了将创新变为一种核心战略能 力,银行必须回答三个关键问题:(1)创新的投资回 报( ROI)及其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是多少,多快就 要得到这些结果?( 2)哪些创新举措可达到该 ROI 并实现战略目标?( 3)如何在周期的不同阶段调整 创新组合的风险水平?

第一步是高层领导设定创新回报目标(图31中的蓝色 箱体),明确衡量指标,并设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时间 表。银行必须将所有目标都纳入年度计划,从而帮助 领导衡量ROI,了解哪些举措应继续,哪些应终止,并建立问责制。在我们服务的各行各业中,我们发 现65%的领先创新者以这种方式设定自己的愿景目 标,而其他公司中只有 20%是这样做的。

第二步是将创新和相关投资整合为“创新组合”进行 统一管理。根据公司自身战略重点、风险水平和实现 潜在影响的时间表,对创新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通 过这种组合式视图,银行可有效管理并平衡短期举 措(创收或成本节省相对较快)与长期投资。应寻找 机会,随时对资源进行再分配,通过使用定量投资、 敏捷治理等机制,双倍下注成功项目并迅速叫停那 些效果不佳的项目。我们的研究表明,47%的创新先 锋企业拥有强大的创新组合管理和资源分配体系, 而其他公司只有12%有类似体系。

最后,银行应将前两个步骤纳入到一个稳健的经营 模式中,根据宏观经济和行业情况变化,定期对愿景 目标(蓝色箱体)做出调整,确定应放弃哪些举措,

加快实施哪些举措。这种快速、透明的决策机制使 银行无需在经济放缓情况下削减所有创新项目,而是 只需在条件改善后重新启动即可。归根结底,创新并 非一个简单的“开/关”问题,而是包含一系列选择 权,银行可以在整个周期内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项 目,从而获得最佳回报。

零基预算法( ZBB):自下而上重新思考经营模式

银行(特别是发达市场中的银行)的运营平台和组织 架构适用于特定的市场增长和利率情境,但这些情 境至少从中期来看不太可能实现。再加上数字化日益 普及,这就需要银行采取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而 非对现有模式进行“小修小补”。但是,其他行业( 包括汽车制造商和电信公司)的经验教训证明,成熟 企业也可以实现真正的成本转型,前提是采用零基 预算法(图32)。此外,零基预算法内含持续改进模式和文化,有助于银行应对后周期的挑战,尤其是在 受困市场中。实际上,零基模式在银行业已有应用案 例,某领先欧洲银行在采用零基预算后很快就将成 本收入比(C/I)降低了280个基点。

为确保ZBB的有效执行,银行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 考其成本核算方式。ZBB是一个可复制过程,可严格 审查年度预算中的每一块钱,管理月度财务绩效并 建立成本管理文化。ZBB与众不同的原因不在于预 算方法,而是思维模式转变,它颠覆了管理人员的默 认假设。正如一位已采用ZBB的高管所言:“讨论每 一块钱的效率更有意义,试问这一块钱是否真的有必 要花出去,而非只是与去年的预算相比较就完事。这 是一种全新思考角度。”1尽管ZBB是降低材料成本 的强大工具,但鉴于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组 织内实施ZBB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简而言之,ZBB 对于需要重大变革的银行最为有效。

您所在的银行属于哪一类型呢?后周期 时代的优先事项是什么?通过原型游戏板( Game board)一探究竟。

领先型:重点是下一轮周期依然保持市场领 先地位

哪些属于市场领先型?市场领先型得益于有利的市场 条件及(通常情况下)规模效应,其 ROTE是四大原 型中最高的,即过去三年平均 ROTE约为17.0%。它们 不必过多地聚焦生产率的提升就已经实现了领先地 位,其成本资产比率(C/A)平均约为 220个基点。不 足为奇,在发达市场中,大多数市场领先型银行都来 自北美。不过,有趣的是,市场领先型中还有很大比例 (大约46%)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和中东新兴市 场。这些银行即使在前一周期中ROTE有所下降,但 收益仍高于资本成本。

后周期的业务重点。市场领先型银行进入后周期时 的行动建议:这些银行必须了解其主要的差异化资 产有哪些,并利用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行创新投资, 尤其是当同业都因后周期经济紧缩而削减支出时。如 前所述,历史记录表明,约 43%的市场领先型企业将 在下一轮周期来临时失去领先地位(图 33)。现在进 行的投资——无论是内生性还是外延式——将决定 其在下一轮周期中能否继续保持领先。

鉴于领先型银行的既有规模优势,这些银行将面临 保持收入增长的挑战,尤其是后周期信贷需求通常 会放缓的情况下。现在,这类银行的重点需转向增加 现有客户钱包份额上,而这就需要银行拓展现有价 值主张,提供传统银行产品之外的产品及服务。经典 的生态圈战略可帮助这类银行实现该目的,即将其他 产品引入到自己的平台上,从而带来轻资本类的费用 收入。这种方法可使银行在短时间内获得收入,但 又无需承担大量的开发或获客成本。同时,提高创新 能力以及创新资本投入也应作为重点。市场领先型银行还可借助有利的市场地位,探索收购小型银行(拥 有类似客群)或陷入困境的金融科技公司(拥有互 补性数字化能力)的机会,并针对关键技术采取有 计划的并购策略。在大多数周期中,低迷也代表着机 会,现在正是创建愿望清单的时候。而所有这些的基 础是,除了满足必须的监管资本要求之外,银行还需 在资本和管理上建立起足够的缓冲区,从而及时抓 住并利用众多潜在机会。

稳健型:挑战在于在市场低迷时如何保证回报

哪些属于稳健型?表现稳健型银行经营有方,风险 管理到位,在充满挑战(可能来自宏观经济和/或颠 覆)的市场中也可充分发挥其现有规模优势。

这使得它们在无需承担过度风险的情况下,能够获 得略高于股本成本的回报,过去三年稳健型银行的 平均ROTE为10.7%,反映在减值率上,其减值率是 所有原型中最低的( 24个基点)。尽管营收难以维系,但该类银行成本表现不俗,其C/A比率优于市场 领先型(其在活跃市场上的同业)将近 50个基点。 但是,即使 C/A比在170个基点的水平上,与最佳同 业相比,稳健型仍有很大的生产率提升空间。不足 为奇的是,稳健型银行几乎都在西欧和亚洲发达市 场,如日本,后者的银行市场过去三年来最为艰难。 领先券商也属于该组。

后周期的业务重点。如市场领先型一样,稳健型银行 也必须不断深入了解,究竟是哪些资产使它们在竞争 中脱颖而出,并利用其相对于同业更好的经济效益 进行创新投资,尤其是当同业在周期后期削减支出 时。但是,不同于市场领先型,它们现有市场本身不 具吸引力,在只能勉强收回资本成本的情况下,它们 在周期后期采取行动的紧迫性更强。

与市场领先型一样,它们的首要议程上也是提升客户 体验、打造超越传统银行产品的价值主张,从而扩 大现有客户的钱包份额。最现实的途径是扩大其生 态圈活动并提高创新能力。其次,那些拥有大量基 础设施资产的玩家(例如,证券公司)应积极创新, 通过“贴牌”方式将平台开放给非竞争性同业公司 和其他行业参与者,从而找到创新方法,实现资产变 现。成本方面,稳健型银行需探索在全行推行ZBB的 可能性,密切关注生产率提升机会。稳健型与市场领 先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延式举措。由于其资本储备 有限,所以应侧重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获取规模或 能力,而不是投入真金白银进行实打实的收购。不 过,稳健型银行还应保持警觉,如果有合适的不良资 产出现时也可以考虑出手收购。

稳健型银行面临的宏观挑战不大,效益下滑更多源 自其商业模式。对这些银行而言,上述策略会带来切实效果,但它们还需做出更多努力,如本报告前面 所述,它们急需找到一些领域,在核心业务效益不 佳时,这些领域可切实带来资产增值和投资回报。识 别出这些领域并以内生性或外延式手段提升相关能 力,将是稳健型银行后周期的业务重点。

跟随型需大胆行动,以确保在经济 下滑周期收益不会大幅下降。

跟随型:做好准备,应对从顺市向逆市的转变

哪些属于跟随型?跟随型大多是中等规模的银行,主 要得益于有利的市场环境而获得可接受的回报。但 是,其股本回报率( ROTE平均9.6%)仅为市场领先 型的一半多一点,究其原因,跟随型的收益率比市场 领先型低100个基点。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很多跟随 者已经意识到自身绩效较差(相对于类似市场其他 银行而言),已经在加大投资来提升生产率,虽然其C/A比率比市场领先型低20个基点,但比更糟糕市 场环境中的绩效不佳者则高了70个基点。大约 76% 的跟随型是北美和中国的银行。

后周期的业务重点。追随者显然需要采取果断行 动,才能确保在经济衰退期收益不会大幅下降。 不考虑市场环境,37%的跟随型有望晋升为领先 型(图 31),要想成为这部分企业,银行现在正是 打基础的时候,因为在市场条件尚可的情况下,它 们还能获得充足资本。

考虑到其规模不足但所在市场环境仍然有利,这些 银行应寻找方法在核心市场和客户群中做大规模、 增加营收。这包括内生和外延两种方式。在外延式 增长方面,因为跟随型的表现弱于其在活跃市场上的 同业,所以它们应重新评估现有资产组合,并在市场 转向之前对非战略性资产进行处置。

在内生性增长方面,这类银行的增长举措重点是打 造卓越客户体验和提高银行创新能力,它们应该聚 焦于更好地满足现有利基市场的具体需求上,而非 开发革命性的新产品。它们还应探索战略合作,以平 台的形式为核心客户提供新的银行和非银产品,从 而增加轻资本、助收型回报,这是当务之急。

成本也是该组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平均C/A比率 较受困型银行(整体上,受困银行都比其他类型 更努力降低成本)的同业高 70个基点的情况下, 跟随型的生产率提升潜力还是很大的。对于无法 外包给第三方的那部分成本,ZBB是一种非常 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

受困型:最后的行动号角已经吹响

哪些属于受困型?过去三年来,全球约 35%的银行 平均ROTE都只有1.6%。这是所有原型中平均回报 最低的一类,且远低于这些银行的股本成本,所以 我们将其归为“受困型银行”。但其平均 C/A比率为 130个基点,成本绩效最佳。可见这类银行的问题 出在营收上,它们的收益率最低,仅为 180个基点, 而市场领先者的平均收益率是420个基点。进一步 分析还表明,这类银行多数都规模不足,进退维 谷,既没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甚至连 7%-9%都达不 到),也没有任何独特价值主张。这类银行大部分都位于西欧,那里的宏观条件疲弱(例如,贷款增 长缓慢、利率较低)。

后周期的业务重点。对受困银行来说,鉴于其营收和 资本状况都较差,所以紧迫感尤为突出。该组银行需 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其商业模式。要生存下去,就必需 在现有市场快速做大。为此,积极探索与类似情况的 银行进行合并是实现该目标的最快途径。潜在的高 价值合并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与业务完全重叠的 银行合并,可将总成本压缩 20%至30%以上,其次 是与有资产互补的银行合并,例如,一方拥有良好的 客户基础和品牌,而另一方可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

其他的抓手就只有成本了,这方面该组已领先其他 银行。不过,应该还有改进空间,包括外包非差异化 工作和采用ZBB方法,这些都已在前面讨论过。即使 平均C/A比率达到130个基点,受困银行在成本方面 仍有50个基点的改善空间,这是我们从北欧一些银 行中观察到的。此外,随着该组引入新产品来提高收 益率,其成本(尤其是复杂性成本)也会攀升;因此 建议这些银行以更精益模式推出新产品,而且,如果 这类银行未来寻求收购的话,较低的成本基础也有 助于提高其估值水平。

……

(报告来源:麦肯锡)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展开
收起

「非遗」临夏彩陶 闪烁的河湟古韵

临夏彩陶 闪烁的河湟古韵

马黑麦在修复古彩陶

马黑麦的彩陶作品

临夏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数千年前,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留下了灿烂的彩陶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河湟彩陶制作工艺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在临夏市县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大力扶持下,临夏彩陶结合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新路。

探访:“彩陶之乡”不是浪得虚名

金秋八月,记者来到临夏茶马古市文化一条街,这里坐落着十大传统文化艺术馆,其中就有彩陶艺术馆。沿街能看到造型独特的仿彩陶罐,在墙上可以看到陶片装饰的图案,细节透着“彩陶之乡”的文化底蕴。

临夏被誉为“彩陶之乡”,真不是浪得虚名。据考古调查统计,目前临夏全州境内有文物遗址548处,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彩陶王”的大型陶瓮,就出土于临夏的三坪遗址。

修复:每一块彩陶碎片都值得保护

马黑麦是河湟彩陶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爷爷马进义的彩陶制作工艺就小有名气,是河湟彩陶工艺的第一代传承人。在马黑麦小时候,有一天父亲马国正让他目睹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彩陶,一下子吸引了年幼的马黑麦。至今他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惊艳感——那是一件刚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彩陶罐,该时期彩陶的制作工艺是马家窑文化的鼎盛时期,有着精美的花纹和独特的造型。

马黑麦记得,小时候在自家对面废弃的烧瓦罐的土窑附近,经常能看到破损的陶罐碎片,他把碎片拿回家自己尝试着拼凑,虽然第一次修复彩陶以失败告终,但是修复古彩陶的种子在他心里开始慢慢发芽。“破损的彩陶像一盘散沙,碎片先要用药水清洗,清洗完的碎片按照花纹再用胶水粘起来。”刺鼻的药水、残缺的碎片、复杂的花纹,这些都没有让马黑麦停止对彩陶的热爱。“我喜欢彩陶,彩陶的每一块碎片是有价值的,是需要保护的,我开始研究这些破损的彩陶碎片,希望能复原其千年以前的模样。”

2015年,马黑麦在临夏县注册开办了“甘肃河煌彩陶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20余年来,随着他对彩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完成古彩陶修复工作,还能对出土的古彩陶也能进行专业化识别和鉴定,逐渐成为河州彩陶研究、鉴定、修复行业内的高手。

发扬:让彩陶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我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动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彩陶,对于彩陶爱好者来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为了满足彩陶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像马黑麦这样对彩陶文化热爱又具备专业功底的人,在彩陶修复工作之余,也制作了一些彩陶复制品,仿真复制出来的彩陶十分精美,从形制到纹饰,完全保持了原件的基本特点。

记者在彩陶艺术馆看到,桌子上放的几个陶罐都是半成品,黑色的线条画得也不是太熟练。马黑麦说:“这是老师带着学生来做研学活动时学生画的,我给他们讲彩陶文化,教他们绘制花纹,让他们体验彩陶制作的过程。孩子们对自己动手做更感兴趣,传承其实也是这样一点一点渗透下去的。”

马黑麦最近在计划生产一批“特殊的彩陶”,主要是一些生活中能用的小件彩陶工艺品,包括办公桌上放的装饰品、车里的摆件等。谈到生产这批彩陶的初衷时,马黑麦说:“做这种样式,是考虑到让彩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让彩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摆件,最重要的是通过耳濡目染,这样就有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热爱彩陶文化了。我也会尽自己最大能力,把彩陶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彩陶修复、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黑麦还致力于将临夏彩陶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推广,在2017年3月举办的甘肃省第十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他制作的仿古彩陶尖底瓶和四扇屏分别获得创新、制作技艺一等奖。近几年来,马黑麦带着河州彩陶工艺品,去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展览,让彩陶文化走向了世界。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芃 见习记者 蔡端

展开
收起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DCEP)深度研究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

1. 捍卫国家货币主权,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央行数字货币的适时推出,是为了捍卫在Libra冲击下国家货币的主权地位。Facebook推出 Libra之后,在全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各国都在积极讨论 Libra对于自身主权货币的影响,总体而言,对于美元、欧元、英镑等主流货币而言,Libra 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Libra将其纳入到一篮子货币进行进行资产配置,进一步增强其货币地位,另一方面,Libra 的出现,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超主权货币,从而对传统交易结算货币造成影响;对于部分高通胀国家而言,Libra 稳定币的吸引力将远远超过所在国主权货币,对于本土货币造成致命打击;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需要承受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未纳入 Libra的一篮子货币中,因此会降低各国央行为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从而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在研发推出进程中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闭环测试,或将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正式发布数字货币的央行。

闭环测试紧张进行,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自 2014年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成立至今,我国 CBDC相关研发落地工作一直稳步推进;2016年 7 月,央行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决定使用数字票据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场景;2017年 5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挂牌;2018年 1 月,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2018年 9月,数字货币研究所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并参与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的开发;2019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或将呼之欲出;2019年 9月,据《中国日报》报道,央行数字货币闭环测试已经开始,测试中会模拟某些支付方案并涉及一些商业和非政府机构,或将涉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金融科技巨头阿里巴巴、腾讯、银联等机构。

一方面,根据 Forex Bonuses 调查数据,我国非现金支付比例为 56%,排名全球第六,其中了解移动支付的人口比例为 77%,远超第二名俄罗斯(57%)和第三名德国(48%);另一方面,区块链数字货币随着电子货币在商业交易中占有率不断上升,为什么我国又要推出央行数字货币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电子货币 KYC 和 AML 成本较高,而央行数字货币能有效降低反洗钱成本。由于 KYC和 AML的审查程序繁杂,目前平均成本为 50-60美元/人,且数据库需要定期更新。而央行数字货币在每次交易时,都将产生一个包含新的所有者信息的字符串,即便交易在用户层面是匿名性质的,也仍然可以找回单个 CBDC单位的完整转移记录。因此,中央机构持续追踪每一个 CBDC 的信息,用户身份也可以与对应的个人钱包绑定,从而使其完全失去匿名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拟,央行数字货币能实现货币精准投放,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未介入央行支付系统,对于其资金流向央行很难准备掌握和统计;另一方面,电子货币与纸币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是在进行政策研究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很少将这部分因素考虑在内,两个因素综合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从而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来说,由于可以实时精准定位其流通渠道,因此在货币发行时可以实现精准投放、实时传导、前瞻指引以及逆周期调控,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2. 数字货币行业发展概览

2.1 数字货币发展历程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自原始部落狩猎和采集时期至今,货币已历经了 6个阶段:

(1) 物物交换及一般等价物阶段:物物交换是货币的第一个历程,由于运输成本大、成交效率低等原因,贝壳等不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逐渐抽离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易,形成货币的原始形态;

(2) 贵金属阶段:随着人类冶金技术的提升,货币形态自然而然向价值稳定的贵金属转换,这一历程在人类历史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期,受限于金属的质地不均、分割损耗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由国家统一铸造和管理,以国家信誉为背书的金属铸币;

(3) 纸币阶段: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易于携带的纸币迅速取代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中心化现代金融体系,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为可能;

(4) 电子货币阶段:随着电子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货币逐渐向虚拟化过度,一方面信用卡、借记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移动支付也在生活中愈发普及,但其中心化的本质并未改变,只是传播媒介发生变化;

(5) 数字货币阶段:近年来,纸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第三方支付频频爆出安全危机、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比特币、以太坊、瑞波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其币值波动大、监管等因素影响,目前只在小范围进行流通,更趋向于投资工具而非支付手段。针对此现状,各界纷纷布局中心化体系下的数字货币,如 Facebook发布 Libra白皮书,各国央行也在加速研发中心化数字货币。

2.2 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区别

电子货币本质是法币的电子化,如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背靠政府信用,较纸质法币而言更为方便快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电子货币、特别是第三方支付的推出,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

虚拟货币主要指网络运营商为了便于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而发行的,仅供网络企业内部使用的货币,如Q 币,盛大币等。其信用保障主要来自于发行企业的信用,只支持法币到虚拟币的单项流通,这一特性决定了虚拟货币无法充当法币作为真实世界的支付手段。

数字货币包括加密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货币是一种使用密码学原理来确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单位创造的交易介质,可用于兑换法定货币,购买某些商品、服务或作为投资工具。以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主要有以下特点:(1)交易成本低。与传统的银行转账、汇款等方式相比,数字货币交易不需要向第三方支付费用,因此适宜用作跨境支付;(2)交易速度快捷。数字货币并非由任何中心化机构发行,也不需要任何类似清算中心来处理数据,所以交易处理速度更快捷;(3)高度匿名性。交易双方可以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因此具有更高的匿名性;(4)货币数量固定。如比特币的总量为 2100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央行也纷纷宣布将会推出基于国家信用、中心化的数字货币。2015年厄瓜多尔率先推出国家版数字货币,该举措不但能减少发行成本及增加便利性,还能让偏远地区无法拥有银行资源的民众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金融服务,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在探讨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大多暂不考虑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为了金融普惠、突破制裁等原因,纷纷对法定数字货币持支持态度。

2.3 数字货币的技术基础——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公共化、去中心化的账本技术,被认为是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未来,其应用领域涵盖金融、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区块链中包含所有历史交易记录的清单,能够将账本主人和其历史及当前交易绑定在一起,具有集体维护、可编程和安全可信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构建可编程的货币系统、金融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

区块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缺乏信任基础的商业环境下,各方如何来进行交易和协作的问题,区块链基于"区块+链",一方面,每一个区块上记录了该区块创建之前的所有价值交换活动,实现数据的可追溯性,另一方面,区块链提供了数据库内每一笔数据的查找功能,分布式结构实现信息去中心化,全网的记录者都可在每一个区块中盖上时间戳完成记账,从而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性。数字货币建立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从而有效保证货币使用中的安全性。

2.4 多因素共促数字货币发展

相较于纸币,数字货币能有效降低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成本。据测算,日本目前每年花在现金流通和管理方面的成本约为 8万亿日元(约合 5113亿元人民币),使用数字货币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一方面,能减少纸币的印制、运输、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伪造的假币和双花问题不会得到网络其他节点的认可,可大幅降低防伪成本,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数字货币还可以降低跨境交易的成本,增加资本流动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全球跨境贸易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据估算,至 2020年,我国移动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 30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50%,第三方支付虽然方便,但也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1)网络安全问题。第三方支付服务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为基础的,因此在系统运行方面面临着网络硬件安全、网络运行安全、数据传递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2)数据安全问题。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的是虚拟账户,也不像网上银行那样有"电子口令卡"、"U盾"等安全介质做保障。不法分子可能针对安全漏洞入侵中心系统盗取用户个人信息和储蓄资金。在银行卡盗刷渠道分布中,快捷支付占比 65%,其中 97%通过第三方支付盗刷。(3)破产风险。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属于非金融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一旦公司出现破产等情形,则可能引发剧烈的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导致其他的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

数字货币带来更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力度。一方面,随着货币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使借贷双方越来越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系列信用替代形式,降低了货币供给量指标的可测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贴现和信用卡涉及信用创造会增加货币供应量,非金融支付机构所开展的信用服务会减少企业和个人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而数字货币的可追溯性可帮助货币当局获得真实的交易账簿,通过大数据分析后推行精准的货币政策。

数字货币使用场景愈加丰富,用户接受度不断增长。据 Coinmap数据显示,全球共有 15355个商家接受比特币支付,这些商家大多位于北美、欧盟等较为发达国际和地区,受经济不稳定影响的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的商家数量也在增加,目前主要包括购物消费、工资支付、交通出行、旅游外出、外卖结算、学费支付等落地场景。虽然就总人口而言,数字货币的使用人群仍占小部分,但是其使用人数在不断增长,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 10个国家的使用率超过 10%。

3. 主流加密数字货币介绍

3.1 加密数字货币蓬勃发展

加密货币的诞生源于对电子支付行业的革新,旨在搭建去中心化、个人对个人的电子货币体系。2008年 11月,一份署名中本聪的论文被发表在网络上,其标题为《比特币:对等网络电子现金系统》,论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对等网络来创造一种"不需依赖信任的电子交易系统";2009年 1月,比特币网络上线,推出了第一个开源的比特币客户端软件,中本聪使用该软件对第一个比特币"区块"进行"采矿",并获得了第一批的 50个比特币;其后,加密货币体系实现飞速发展,一方面,加密货币的市值不断增长,2017年 12月,比特币交易价格首次突破 15000美元,市值达 2561亿美元;另一方面,加密货币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以太坊、瑞波币、稳定币 USDT、Libra等数字货币也接连发布。

比特币地位仍稳居第一,市占率超过 70%,以太坊和瑞波币市值均突破百亿美元。自 2009年第一枚比特币诞生至今,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加密货币行业也经历了飞速发展。据 CoinMarketCap统计,目前已有超过 2650种加密货币,截至 2019年 9月 8日,加密货币总市值为 2678.7亿美元,市场总交易额为 526.3亿美元。其中比特币市值占比 70.4%,市值为 1885 亿美元,而 ETH(以太坊)和 XRP(瑞波币)市值分别为 192和 112亿元。

从加密数字货币承载的业务和应用场景来看,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为支持自由交易而搭建的虚拟货币网络。以比特币为代表的 P2P 电子现金系统,如 Bitcoin Cash(BCH),Litecoin(LTC),Dash(DASH),Monero(XMR)等;(2)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以 Ethereum 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基础服务运行平台,如 Ethereum(ETH),Cardano(ADA),NEO(NEO),EOS(EOS)等;(3)为特定业务、应用场景设计的垂直领域的去中心化网络。以 Ripple 为代表的为了在垂直业务领域应用而做了某些特殊设计实现的、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如 Ripple(XRP),IOTA(IOT),NEM(XEM)等。

3.2 比特币——从支付手段到投资工具演变

为了对抗央行信用失信和银行信贷泡沫,2009年去中心化货币比特币横空出世。比特币最初源于其设计者中本聪的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对等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在论文中针对第三方平台的不透明、不可控、花费高的缺点,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即一种基于 P2P技术的无记名资产,允许支付款项通过网络直接转让到目标账户,而不必经由第三方金融机构操作。

比特币从网络数字代码逐渐发展成如今可以与法币交易的加密货币,总共经历了三次大跃变:

第一次共识:不具备购买能力的新兴技术。2010年,中本聪在世界级电脑发烧友的网站,发布了比特币计划,而后某位程序员改进了比特币源代码,并在网络上使用了自已的真实身份发起了一次大赠送的活动,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比特币;

第二次共识:具有一定购买力,不受制于各国政府的监管,可以在全球自由流通的数字货币,甚至可以避免税收,进行黑色交易的支付手段,但还不到"黄金"的地步。在这一阶段,比特币被越来越多得用于线下交易,2012年 10 月,BitPay发布报告说,全球超过 1000家商户通过他们的支付系统来接收比特币的付款,同时期,匿名毒品网站丝绸之路的兴起、委内瑞拉等通胀严重国家的居民通过比特币进行资产保值的举措、硅谷大佬对于比特币的资产配置都为比特币的迅速普及推波助澜;

第三次共识:被封为数字黄金,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工具。一方面,比特币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2017年,日本有 20 多万家商户开始接收比特币作为一种合法的支付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无涨跌幅限制,可以 24 小时交易"等特点,比特币很适合用作投机炒作,2017年 3月,一枚比特币的价格首次超过一盎司的黄金,截至 2017年底,比特币交易价格首次突破 15000美元,市值达 2561亿美元。

2018 年,随着投机热情的减退,比特币呈现大幅下跌态势,低谷时市值较历史最高点下跌 80%以上。2019年以来,受多重利好因素推动,比特币价值逐渐回归理性:(1)各大玩家纷纷进入加密货币市场,推动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信心,如 Facebook推出 Libra白皮书,各国央行纷纷致力于推出 CBDC;(2)比特币避险功能助推价格回升。比特币与黄金的相关性变得日益紧密,同时在 2019年表现优于贵金属、传统股票等传统投资工具,受美联储降息、人民币贬值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比特币逐渐成为投资者对冲传统市场风险的一种手段。

3.3 以太坊(ETH)——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在传统商业社会的价值交换环节中,往往对律师、公证员等专业人士有着大量需求,需要支付昂贵的合约订立、执行和维护费用,针对这一现状,2013年,19岁的 VitalikButerin 在一本主题为"以太坊白皮书:下一代智能连接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的书中首次提到了以太坊的构想,即通过数字化手段搭建透明、去中介化智能合约。2014年 7月 24日,以太坊对其项目开发进行众筹,在 42天内就筹到了 31591个比特币,预售了超过 6000万枚以太币,筹资约 1800万美元。众筹结束后,项目发展非常快,半年多时间就发布了 5个版本的概念验证,2015 年 7月,以太坊发布了 Frontier 阶段,虽然只是测试版,但也证明了它在区块链技术上的领先,因此以太网迅速扩展,在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以太币也开始暴涨;2016年 3月,以太坊开发进入 Homestead 阶段,标志以太坊开始平稳运行;2017年 10月,以太坊发布了 Metropolis的拜占庭版本,使得以太坊的智能合约适合于商业交易;预计最终版本 Serenity将于 2020年发布,通过此次升级,以太坊将从 POW 机制彻底转变为 POS 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共识的达成时间,同时减少挖矿的能源消耗。

以智能合约为例,作为以太坊虚拟机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合约上的所有条款都是由计算机代码评估和执行的,这使得它无需任何信用背书,而智能合约的任何计算能力都是通过 ETH作为资源进行支付,由以太坊上的节点进行提供。以房屋租赁合同为例,A需要向 B支付房租以获得房屋使用权,在智能合约中,若 A 拖欠房租,智能合约会直接将没有按时付款的 A锁在房子外面。

以太坊不仅是一个开发平台,还逐渐成为一个应用市场,在以太坊平台上,第三方开发者为普通用户开发的去中心化应用逐渐增多,开发者和用户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在以太坊主要部署了三类应用,一类是金融应用,如管理代币和合约;一类是半金融应用,如为解决计算问题而设的自我强制悬赏;还有一类是非金融类应用,如在线投票。在未来,任何重视信任、安全、永恒的环境都可能会涉及以太坊的技术,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场景。

3.4 瑞波币(XRP)——搭建高效的全球支付体系

全球支付交易中往往存在手续繁琐、速度缓慢、费用高昂等问题,目前在跨境支付中最常用的是 1974年推出的 SWIFT银行结算系统,但是其仍需要 3-5个工作日的审核流程以及高额的手续费用。针对这一现状,2012 年,Chris Larsen 和 Jed McCaleb 联合成立了 OpenCoin公司,推出瑞波(Ripple)项目,以瑞波币(XRP)作为中间桥接货币以构建便捷、低廉的全球支付网络。

瑞波币具有以下三点核心特征:

(1) 交易效率大幅提升,手续费趋近于 0。全新的共识算法 Ripple Consensus Algorithm 允许 Ripple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在几秒钟内自动接受对总账信息的更新,而无需经由中央数据交换中心。基于此算法,瑞波每秒可以处理 1500多笔交易,确认时间只需要 4 秒,每笔手续费不到 1 美分。

(2) 总量固定,通过损毁的通缩模型稳定币值。上线之初,总量为 1000 亿个的瑞波币(XRP)就已经全部产出。其中,创始人保留了 200 亿个,剩下的 800亿个全部归公司运营出售。使用瑞波(Ripple)网络交易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每笔交易最低 0.00001XRP),这些手续费不是奖励给验证交易的节点或是返回到系统账户,而是直接销毁。所以,使用瑞波(Ripple)网络交易的人越多,销毁的瑞波币(XRP)也越多,通过这种销毁的通缩模型,让瑞波币(XRP)升值。

(3) 允许跨支付系统使用,目前已有超过 200个机构用户。与比特币截然不同,瑞波币允许在不同货币甚至不同支付系统之间的结算付款,它实质上是一个全球结算网络,为美元、比特币、欧元、英镑或任何其他价值单位(比如飞行里程、大宗商品)提供服务。桑坦德银行(Santander)、美国银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瑞银(UBS)和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等银行已经在使用这种技术。

3.5 现有加密数字货币的缺陷

虽然加密数字货币体系正在迅速发展,但是受制于种种缺陷,未能对传统货币体系造成较大冲击。

现有的数字货币币值不稳定,趋向于投机工具而非支付手段。最初一个比特币的价值不足 14美分,2013年底交易价格突破 1000美元,2017 年底交易价格突破 10000 美元,以太坊也从 16 年的 10 美元左右的交易价格上升至突破 1000美元,由于价值波动过大,数字货币虽然具有货币价值储藏的职能,但却不能很好地履行交换媒介以及支付手段的职能。

为了克服比特币等货币币值波动大的特点,USDT 等稳定币应运而生,但仍具有诸多缺陷。USDT 自诞生时即严格遵守 1:1的保证金制度,每发行一枚 USDT币,其账户就会增加 1美元的资金储备,并且 USDT可以随时兑换美元,这种锚定美元的发行机制奠定了其在数字货币稳定币领域的头把交椅。但是由于USDT 母公司 Tether 的美元储备账户并不透明,且 Tether 与全球大型比特币交易平台 Bitfinex 具有关联方关系,或致使 USDT具有超发以及价格操纵风险,稳定币自身信任危机不断。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目前主流的三种机制(POS、POW、DPOS)由于能耗高或公平性差等问题,均存在改进空间。POW机制最早由比特币使用,比较简单粗暴,最终获得比特币的数量与算力完全相关,导致了能耗高、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弥补 POW机制的不足,以太坊提出了 POS机制,在这种分配机制下,最终挖币的概率与持币数和持币时间正相关,最终会强者恒强的局面,使去中心化演变成多中心化;而 DPOS 机制则是一种投票选举的共识算法,其效率更高,但是社区选举不能及时有效的阻止一些破坏节点的出现,会给网络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4. Libra——"Globalcoin"即将来袭

4.1 Libra 驱动力——契合 Facebook 业务转型需求

2019 年 6 月 18 日,Facebook重磅推出 Libra白皮书。在白皮书中,Libra 被定义为一种稳定的数字货币,拥有包括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在内的真实资产作为储备,正式的 Libra区块链将于 2020年推出。Libra 的发布,对 Facebook 而言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

(1)Libra 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有利于 Facebook解决一直以来面临的数据泄露问题。

由于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的问题,Facebook 面临来自公众和监管的双重压力。2016年 CambridgeAnalytica 数据泄露事件中受影响的用户数有 8700万,该数据分析公司与特朗普大选、英国脱欧的竞选团队均有合作,事件发生以后,Facebook 的股价大跌,市值蒸发超过 700 亿美元,事后又面临 50 亿美元的监管罚款。随着监管趋严以及公众对隐私的日益看重,Facebook传统的用户数据保护手段或难以为继,而区块链技术拥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开放等特点,能够解决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确权问题。

(2)Libra 是 Facebook 业务转型的重要布局,通过建立生态的方式为 Facebook 带来更多业务可能性。

Facebook 一直在积极寻求业务转型,但却接连受挫,至今仍然没有打开新兴战略业务通道。

早在 2007 年,Facebook 就曾与商务平台 Oodle 联合推出了名为 Marketplace 的应用程序,着重于熟人间的二手业务开展,但是由于业务迟迟无法顺利开展,2009年,Marketplace 的控制权被全权转移至Oodle,2014年,这一应用被关闭,2016年,Facebook重新推出此项目,但提供交易平台,并不支持收付款以及物流服务;

2009-2012 年,Facebook 着重于虚拟货币 Credits相关业务布局。最初,Credits 仅用于虚拟商店中礼物购买,而后 Facebook逐渐推出 Credits实体购买卡,并强制游戏开放商使用 Credits作为交易结算工具,Facebook 在其中收取 30%手续费,自 2012年起,由于 Credits在国际支付中存在很多麻烦,渐渐被淘汰掉;

2014-2017 年,业务转型重心转向支付业务。2014年,Facebook 聘请前 PayPal 总裁负责 Messenger 业务,而后 Facebook在 Messenger中添加支付功能,并通过与 Uber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拓展 Messenger支付范围;2017 年,Facebook与 PayPal、Visa、MasterCard和 Stripe等公司达成合作,进一步拓展支付业务边界,但截至 2018年 9月,在 Facebook的收入构成中,广告收入长期占比超过 98%,而支付

2018 年至今,Facebook致力于数字货币业务转型,并在 2019年正式推出 Libra白皮书。

Libra 的发布,一方面,有利于 Facebook拓展业务边界。据统计,全球仍有 17 亿成年人未接触到金融系统,无法享受传统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Libra 的推出,有助于激活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组成的长尾市场,Facebook也将从此占据另一个更大规模、更高频使用的平台;另一方面,Libra 组建协会的管理模式,纳入了众多行业的头部企业,能进一步丰富 Facebook 的业务生态。

4.2 Libra 的概况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具体而言,其由三部分组成:

(1) 建立在安全、可扩展和可靠的区块链基础上。

首先,Libra 采用独特的 Move 编程语言实现自定义交易逻辑和"智能合约",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Move语言中每个资源只有唯一的所有者,资源只能花费一次,并限制创建新资源,从而规避数字资产被复制的可能性;可自动验证交易是否满足特定属性,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通过减轻关键交易代码开发难度,从而可靠地执行 Libra 生态系统的管理政策,例如对 Libra 货币和验证者节点网络的管理。

其次,采用拜占庭容错 (BFT) 共识机制,防止节点破坏导致整体网络瘫痪的可能性。在 BFT 机制下,因为即使某些验证者节点(最多三分之一的网络)被破坏或发生故障,BFT 共识协议的设计也能够确保网络正常运行。相较于 POW等共识机制,BFT 共识协议还可实现高交易处理量、低延迟和更高能效的共识方法。

最后,采用和迭代改善已广泛采用的梅克尔树数据结构,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不同于以往的区块链都将区块链视为交易区块的集合,Libra 区块链是一种单一的数据结构,可长期记录交易历史和状态。 这种实现方式简化了访问区块链的应用程序的工作量,允许它们从任何时间点读取任何数据,并使用统一框架验证该数据的完整性。

(2) 以赋予其内在价值的资产储备为后盾。

不同于稳定币 USDT,Libra通过挂钩一系列低波动性资产,包括由稳定且信誉良好的法币和政府货币证券,以规避单一货币变动造成币值不稳定的现象,根据最新 Libra听证会显示,一篮子货币最初可能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新加坡元,其中一半储备金将会是美元。

(3) 由独立的 Libra 协会治理,该协会的任务是促进此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

Libra 协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成员制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协会主要有三项职能:1)促进Libra 区块链的运营;2)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网络的验证者节点)在推广、发展和扩张网络的过程中达成一致;3)管理储备资产。

目前共有 28名初始成员,包括支付、电信、区块链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后续将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 年,Libra 协会的创始人数量将达到 100 个左右。

Facebook 将保有领导角色至 2019 年结束,而后将创立子公司 Calibra 代表其在 Libra 网络中运行相关角色职能,Calibra 将受到监管制约,以确保社交数据与金融数据相互分离。

协会的成员系统由运作 Libra区块链的验证者节点网络构成,每名创始成员需购买至少 1000万美元Libra 以获得一定的投票权,为避免权力过度化集中,单个创始成员只能代表理事会中的 1 票或总票数的 1%(以较大者为准),任何成员不得通过并购其他企业加大投票份额,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三分之二的成员投票表决通过。

4.3 Libra 具有多方面优良特性

相较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加密货币,Libra 有如下特性:

就发行主体方面,Libra 通过中心化的协会进行治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均存在单一的发行主体,可能会导致权利滥用的问题,而加密货币则完全无发行主体,是非中心化的货币。

就使用范围方面,Libra=加密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与加密货币类似,Libra是面临全球发行的无国界数字货币,其以 Facebook数十亿人的用户数为基础,逐步扩大使用范围,而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通过局限于一国之内,虚拟货币则仅限于网络企业内部。

就发行数量方面,Libra 数量无上限。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发行数量由发行主体决定,一般不限,而加密货币则通常有一定数量限制,如比特币上限为 2100万枚。

就信用保障方面,电子货币>Libra>虚拟货币>加密货币(除稳定币以外)。Libra的信用保障与稳定币 USDT 类似,通过 100%挂钩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等资产,提供强有力的信用背书。相较而言,电子货币基于国家信用,虚拟货币基于公司信用,而加密货币完全无信用背书。

就交易安全方面,Libra>加密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由于存在中心化的系统,因此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而 Libra在加密货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更有效地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

4.4 Libra 应用场景

Libra 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除了提供方便低廉的跨境转账服务以外,还包括生态内众多消费巨头的快捷支付服务,以及新金融生态的搭建。

应用场景一——跨境转账

随着移民和留学生数量稳定增长,跨境电商规模持续加大,全球跨境转账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跨境营收规模为 2063 亿美元,占总支付市场的 10.6%。目前银行电汇普遍采用SWIFT 公司作为中介,其优点在于手续费有上限,适合大额汇款,且收款人只需持身份证明和汇款密码即可完成收款,但是存在手续费高昂且转账流程缓慢的问题,更不适用于非洲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Libra 继承了加密货币快速跨境转账、手续费低廉等特性,且 Facebook在全球庞大的用户基础有利于其个人跨境支付业务领域的顺利展开,未来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应用场景二——境内支付

Libra 的创始成员中,涵盖电商、旅游出行、网约车、音乐等多个消费场景巨头,未来可以预期创始成员生态中会优先支持 Libra对相关服务进行支付,据 Libra白皮书预测,至 2020年,将会有 100个大型企业加入生态中来,预计未来支付场景会更为丰富。Libra 协会还将设计和实施激励计划,以便推动Libra 被广泛采用,预计会以"低费率+补贴"的方式争取更多中小型商家加入生态。

应用场景三——新金融生态

普通用户虽然无法获得 Libra资产储备所带来的投资收益,但是却基于所持的 Libra获得相关的借贷服务,甚至于衍生品服务,比如基于 Libra的资产管理服务,或者以 Libra为信用的投融资服务,而这些业务又会催生出相关的托管、资管以及投融资机构,这些机构通过网站、APP和 DAPP(去中心化应用)就可以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从而创建出新的金融生态。

4.5 Libra 的潜在缺陷

Libra 的设计框架决定了其面临包括监管、超发、外汇等多方面风险,甚至可能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监管限制或导致 Libra 无法达成预期效果。由于社交巨头 Facebook广泛的影响力,Libra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出于对 Libra可能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的考虑,如形成超主权货币冲击当局现有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增大外汇管制难度等,大部分国家对该数字货币均持中性或否定态度。目前,法国和德国均已同意抵制 Libra、美财政部认为 Libra 必须满足最高反洗钱标准、G7 财政部部长和央行行长也表示 Libra 将受到严格的监管制约,种种政策限制可能致使Libra 的推迟上线,甚至在应用场景和使用范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缩水。

虽然 Libra 延续了加密货币的匿名优势,允许用户在不同的交易中使用不同的账户地址,但是用户匿名性仍然不能得到保证。一方面,由于反洗钱、制裁等监管和政治因素限制,所有交易都将被永久记录和跟踪,可以通过查找交易路径找到 Libra 的最终持有者;另一方面,Calibra 钱包要求对每个用户进行 KYC(了解客户,Know Your Customer) 与 AML (Anti-moneyLaundering)验证,因而存在黑客攻击而导致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如近期大型交易所币安 KYC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多方关注。

Libra 可能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由于 Libra背靠企业信用而非国家信用,一旦某一节点企业或托管机构出现破产情况,可能会对相关金融机构都造成挤兑压力,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用户需要承受外汇风险而不享受资产收益。在 Libra 白皮书中提到:"随着标的资产的价值波动,以任何当地货币计价的 Libra 价值也可能会随之波动,"因此随着一篮子货币浮动利率的变动,用户所持 Libra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但同时,由于 Libra采用双代币机制,LIT持有者仅为 Libra协会成员,因此用户无法获得 Libra资产储备所带来的投资收益。

5. 数字票据平台将成为央行数字货币首个试验场

5.1 央行数字货币的特性

我国央行 CBDC,是建立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可控匿名的原则和 100%的准备金机制,实现对于 M0的逐渐替代,最终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数字货币。

(1) 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不同于由分散的委员会管理的 Libra 或者大多数加密货币,央行对 CBDC拥有绝对的控制权。通过这种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第一,使得 CBDC拥有与法币一样的最终法偿性;第二,中心化管理模式能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以便于数字货币更好地行使货币的支付职能;另一方面,中心化管理模式能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2) 采用二元运营体系。央行发行 CBDC的模式与纸币发行模式一样,都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向公众发行 CBDC,商业银行将向公众提供存取等服务,并与央行一同维护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可以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创新。商业银行 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可以进行密切合作,不预设技术路线,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共同开发共同运行;第二,双层运营体系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人民银行已开发运营的很多支付清算体系、支付系统都是面对金融机构的。但是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要直接面对公众,如此大体量的客户需求可能会造成商业风险和操作风险过度集中;第三,使用单层运营架构可能会导致"金融脱媒"的现象。央行数字货币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相比,前者在央行信用背书情况下,竞争力优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能力,增加商业银行对同业市场的依赖。这种情况下会抬高资金价格,增加社会融资成本,损害实体经济。

(3) 建立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基础上。除了央行为唯一发布机构以外,两库指的是中央银行发行库与商业银行的银行库,包括流通市场上的 CBDC用户数字货币钱包;三中心是指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认证中心主要负责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是系统安全的基础组件,同时也是可控匿名设计的重要环节;登记中心主要负责记录法定数字货币及对应用户身份,完成权属登记,并记录流水,完成法定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大数据分析中心主要负责主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客户交易行为,保障数字货币交易安全、规避风险,防范黑市洗钱、恐怖融资、欺诈交易等违法行为。

(4) 数字货币属于 M0 的范畴。由于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M1和 M2的流转效率已经很高,相较之下,M0 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的风险,且现有的电子货币与银行账户存在紧耦合的关系,不能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所以现有的电子支付其实并不能完全取代 M0。

(5) 100%准备金系统。与传统银行系统采用的"部分准备金"体系不同,CBDC将要求金融机构保持100%的准备金率。因此,CBDC 将不会有任何衍生存款或者货币乘数效应。

(6) 采用"松耦合" 设计,实现可控匿名。在央行数字货币的第一层运营体系中,实名制机构将需要注册;在第二层运营体系中,用户层面的转让将匿名。通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追溯数字货币,在维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同时,也能降低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概率。

(7) 区块链技术是可选项之一,可能通过多种技术的混合架构保障高效的交易性能。央行官员希望第二层网络支持 CBDC实现达到"每秒至少 300,000笔交易"交易性能的目标。截止目前,并无任何区块链达到和目标要求一样高的性能。但是,这一交易速度有可能会通过"链下撮合、链上清算"的机制或者其它升级改进措施,如分片或者侧链得到实现。

5.2 实际应用——数字票据平台

票据市场是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流动性不足时,企业可通过签发商业票据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中大约有 2/3为中小企业签发,票据市场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票据是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中央银行在此基础上开展再贴现业务,并通过调整再贴现率进行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

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两种形式。纸质票据依托于票据本身,必须在票据上加盖印章后才能进行流通,但是存在一票两押、伪造清单和瑕疵票据的套现等问题;电子票据是纸质票据的电子化,依托于央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产生效用,相较于纸质票据,电子票据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存在着中心化总分重复记账、流通局限性、安全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相较于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数字票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 系统的搭建和数据存储将越过中心服务器,达到去中心化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成本优化,降低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优化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心化系统导致的风险,比如服务器崩溃或黑客入侵等。

(2) 在屏蔽商业机密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交易的溯源性和可追踪性。由于数字票据的数据具备完整透明,以及可追溯的特点,使得任何交易都可以实现追踪和查询,通过相关的技术对其中的商业机密进行脱敏处理,使得所有参与方都能了解整体数据概况。这样不仅有利于商业信任的建立,还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把控,降低以往重复质押或团伙作案风险的可能性。

(3) 智能合约的存在使得数字票据的具备了限制性和可控性。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在交易一开始,就可以把数字票据预先的到期赎回等机制以代码的形式写入智能合约,使得交易流程自动运作,也可以防止违约风险的存在。

基于数字票据的种种优势,2016年 7月,央行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决定使用数字票据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场景;2018年 1月,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实验性生产系统的成功上线试运行实现了数字票据的突破性进展,对于票据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该项目集合了诸多前沿科技亮点,包括数字货币、区块链、数字票据、智能合约等,自主创新研发了符合数字票据和数字货币等金融业务场景特点的底层联盟链,并在传统区块链技术基础上,对隐私保护、安全加密等设计了创新机制。在吸收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分布式技术优点的基础上,也针对其缺点和不适用性进行了特殊改造,解决了传统区块链智能合约不易升级,以及升级后繁重的历史数据迁移等问题。

未来,数字票据的应用场景主要在于搭建中小企业的信任平台,加强其贸易合作。通过构造托管于智能合约的票据池,实现实时支付、融资和清算等,不仅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由于业务上的透明性和自动交易机制,可大大降低交易风险。

6.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相关产业链部分公司

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基础芯片和应用技术相关行业,包括安全芯片、安全加密和数据安全领域;中游是货币发行行业,包括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和银行核心系统领域;下游是支付流通行业,包括支付结算领域。

6.1 产业链上游——安全加密

产业链上端主要集聚于安全加密技术的研发。央行数字货币驱动了安全加密、数据安全等需求的升级。产业链上游相关企业如 360、飞天诚信、启明星辰等头部企业都将由此收益。

6.2 产业链中游——货币发行

对于货币发行端,一方面,作为发行机构的商业银行、银联、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或将共同参与数字货币的业务生态搭建,其中巨大的商业机遇孕育待发;另一方面,也将驱动银行 IT架构的重塑,特别是核心系统的重构和升级需求,建议关注头部企业如润和软件、神州信息等。

6.3 产业链下游——支付流通

央行数字货币的大规模使用将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扩展新的收入来源。在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现有的支付结算体系的情况下,支付服务提供商或将从货币交易、清算及其他创新业务中收取手续费,目前主要看好拥有良好客户资源的头部收单机构,如新国都、新大陆、海联金汇等企业。

(报告来源:东兴证券)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展开
收起

逐条批驳!蓬佩奥涉华演讲的满嘴谎言与事实真相

日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加利福尼亚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全盘否定中美关系,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政治制度,挑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联系,并对中国内外政策进行无端指责,散布“中国威胁论”,妄图挑动拼凑国际反华联盟,遏制中国发展。

蓬佩奥言论无视历史,罔顾现实,充斥着强烈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蓬佩奥的言论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谴责,也遭到美国内和国际上理性人士的批评和反对。

对于蓬佩奥的满嘴谎言,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1.蓬佩奥:中国人民不等同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谎言是为中国14亿人民代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诚实意见的恐惧甚于任何敌人。

错!

◆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独立、自由和解放,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进程中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建党99年来,从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近亿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中国人民鱼水情深、血肉相连,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共有党员9191.4万名,入党申请人1899.2万名,是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长期执政的世界第一大党。任何人都无法对中国共产党受到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的现实视而不见。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资深编辑帕尔默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深深地融入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流民意。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蓬佩奥声称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并不同心同德,然而现实却是,每年有大量中国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只有少数申请人会被吸纳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一样不容易。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会在美国压力下崩溃的政党,它有着14亿人民支持的牢固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到120元增长到2019年的7万余元,解决了近14亿人的温饱,减少了8.5亿贫困人口,为7.7亿人提供就业,为2.5亿老年人、8500万残疾人和6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提供基本保障,实现了近14亿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最大规模的社保体系、最大规模的医疗体系、最大规模的基层民主选举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上到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都全力救治。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增长3.2%,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国际金融协会、瑞银集团等多家知名国际机构专家和媒体均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3900多万党员干部不分昼夜,460多万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转,近400名党员干部献出生命。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实践证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

◆全球知名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2018年8月发布的题为《令世界担忧的事》的报告显示,中国领衔“全球乐观国家”,9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位居所有28个被调查国家榜首,远高于美国。

◆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今年5月发布的《2020年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而美国名列倒数第二,被评定为“不信任”等级。

◆2020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几乎全面提升,尤其是内陆及贫困地区民众的满意度提升较大。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民众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高达93.1%。

◆美国加州大学“中国数据实验室”近期发布在线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人对其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持续上升,疫情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20年5月,对政府的信任度已升至8.87(满分10分),83%的受访者同意和强烈同意“更愿意生活在中国政治体制中”。

◆反观美国,一些政客坚持“政治私利至上”“资本至上”,不惜淡化疫情,不讲科学,甚至“甩锅”、推责,导致疫情大暴发,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极大侵害。今年5月美国媒体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31个州超过三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来自养老院。截至8月24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达569万,是中国累计确诊病例的约63倍;美国累计死亡病例17万多,每百万人口死亡病例约540人,分别是中国有关数据的约37倍和160倍。美国人口占世界4%,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世界的24%和22%。美国民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焦虑情绪日益上涨,近期民调显示有8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或“有些”担心。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和益普索公司8月4日公布的一项联合民调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情况不如其他国家。其中41%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对新冠疫情的应对情况比其他国家差很多,25%的人认为差一些。益普索集团民调专家表示,美国处于很糟糕的境地,美国人希望看到彻底、广泛且有力的应对举措。美国经济遭遇“休克式打击”,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萎缩32.9%,为1947年有记录以来最大降幅。日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国际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2.蓬佩奥:中国不是自由国家,14亿中国人民在国内受到监控、迫害。中国重复了苏联曾犯的错误,拒绝赋予人民财产权和可预测的法治社会。

错!

◆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中国是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中打破专制、赢得自由的国家。自由、民主、法治早已写入中国的宪法,也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2007年,“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强调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宪法和法律切实尊重和充分保障本国公民的人权与自由。

◆2020年5月28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对国内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实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

◆中国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各族人民中信仰各种宗教的公民近2亿人,有38万多宗教教职人员和14万多处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发行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典籍。西藏自治区有藏传佛教活动场所1787处,住寺僧尼4.6万多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清真寺、教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平均每530位穆斯林群众就拥有一座清真寺,教职人员2.93万人,学生可在伊斯兰教经学院接受本科教育,《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出版发行达176万余册。

◆自由不是放任,科学理性、法律秩序以及国际规则都是自由的基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即便所谓的“自由国家”,也为自由划定了明确禁区和限制内容,绝不允许突破法律制度的底线。中国政府采取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项举措,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是保护绝大多数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责所在,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预。

◆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宪法都规定,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平集会自由、接受公开审判等项权利都可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原因受到必要限制。《欧洲人权公约》也有类似规定。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建立了维护国家安全的严密法律体系,在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方面毫不手软。

3.蓬佩奥:美国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自由灯塔。

错!

◆美国自我标榜为“自由灯塔”,但这不过是愚弄民众、欺骗世界的虚构幻境。美联社与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对美国民众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为近几年来最高。美国皮尤研究中心7月1日发布的民调显示,只有12%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满意,87%的人不满意。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政府的运行方式不满意。盖洛普公司民调显示,美国人自豪感跌至20年最低,仅有20%的受访者对美国当前走的道路感到满意。美国白人的“极度”自豪感在过去20年里首次降至50%以下,而非白人则仅为24%。

◆美在全球范围非常不受欢迎,世界上只有三分之一的民众赞成美领导地位。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多国民众对美国的信任正在消失。调查人员访问了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1.1万人,其中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各有至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美国的看法变差了。美国声誉在法国和德国下降得尤其严重。46%的法国受访者和42%的德国受访者表示,美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因疫情危机“严重恶化”。2020年“最佳国家”报告显示,世界对美国的信任度自2016年来下降了50%,降幅居世界首位。

◆7月27日,美国盖洛普公司网站发布年度调查报告,表示“美国的领导力在世界继续不受欢迎”。美国眼中的“自由世界”尤其不认可美国的领导力。美国的欧洲传统盟友对其领导地位的支持率最低,其中,61%的受访者不满意美国的表现,仅有24%的人赞同;在英国,不认可美国的比例为65%;法国的数据也类似;在德国,美国的领导地位支持率甚至更糟,78%的人不认可美国表现。在政府紧跟美国的澳大利亚,民众也对美国的领导地位深表怀疑,67%的受访者不认可美国表现。

◆美国前副国务卿、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外交研究员塔拉·索南夏恩日前表示,美国正在失去全球领导地位,国际声望开始跌至谷底,正在被盟国所抛弃。在过去数年里,美国推出的许多关键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不受欢迎,尤其是“美国优先”的原则引发了不少盟国不满。皮尤研究中心在37个国家调查发现,认同美国正确处理国际事务的比例仅为20%。

◆美国公民人格尊严和隐私权遭受系统性侵犯。《达拉斯晨报》2019年12月6日报道,美国联邦、州、地方执法部门仅在得克萨斯州就设立8个秘密监视中心,共享情报监控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论坛。美国审计署2019年6月4日报告显示,联邦调查局的人脸识别办公室可以在无合法许可的情况下,任意检索包括6.41亿张照片的数据库。

◆美国对少数族裔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缺乏保护。美国内少数族裔饱受欺凌排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面临长期、广泛、系统性的歧视。仅就美国印第安人而言,美政府对其长期实行强制种族灭绝、隔离、同化政策。美国在其建国后的近百年时间里,通过西进运动大肆驱逐、杀戮印第安人。到20世纪初,美国范围内的印第安人口已从1492年的500万骤减至25万。如今,在美印第安人数量仅占美总人口的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非洲裔美国人的患病率是白人的5倍多,死亡率也远远高于白人,凸显美国的种族不平等。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人死亡、开枪射杀行为并不鲜见,仅2019年就达到1004起。在2018年美国执法部门报告的7036起因偏见引发的仇恨犯罪案件中,57.5%涉及种族族裔身份;而在涉及种族族裔身份的仇恨犯罪案件中,高达46.9%的针对非洲裔。在种族仇恨犯罪案件的5155名受害者中,非洲裔高达47.1%。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引发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举行紧急辩论并通过决议,对此提出强烈谴责,呼吁美方采取切实措施,保护非洲人后裔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美国在西方国家中贫富分化最为严重。《商业内幕》网站2017年1月报道,德意志银行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托斯坦·斯洛克以收入水平来计算美国家庭财富的报告显示,美国最富有0.1%家庭的财富相当于最底层90%家庭所拥有财富的总和。1989年至2018年,最底层50%的家庭财富净增长基本为零。受疫情影响,自今年2月以来,美国雇主裁员数千万名,低薪工人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就业率比疫情暴发以前低了35%左右。

◆美国粗暴打压媒体,限制新闻自由。《华盛顿邮报》网站2019年4月报道,美国在年度新闻自由指数中的排名连续三年下降。2019年美国共有38名记者遭到袭击,发生记者被拒绝参加公开政府活动的事件28起,9名记者被捕或面临刑事指控。美国《纽约时报》《国会山报》和英国《卫报》等媒体频频披露记者在报道美国弗洛伊德抗议活动过程中遭袭和被捕的新闻,仅2020年5月26日至6月2日期间,就有148名记者被殃及,其中40名记者遭子弹射击,34名记者遭警察人身攻击,33名记者被逮捕或拘留,甚至一名女摄影记者左眼被橡胶子弹击中导致永久性失明。英国《卫报》网站2019年12月报道指出,本届美国政府“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攻击”。

◆美国政府滥用国家安全名义,动用国家资源抹黑攻击、围追堵截包括华为、字节跳动、腾讯在内的中国民营企业,粗暴禁止国内运营商购买华为和中兴设备、打压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微信在内的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违反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甚至明火执仗,强取豪夺。这样的国家怎么会成为中国人民的灯塔?!

◆美国《大西洋月刊》7月25日刊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托马斯·莱特题为《蓬佩奥有关中国的超现实演讲》的文章称,蓬佩奥说美国将组织“自由世界”,却在疏远并从根本上破坏“自由世界”;蓬佩奥鼓吹民主,却在(美国)国内支持并煽动破坏民主;蓬佩奥赞扬中国人民,却一概而论地称希望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普遍心怀叵测。美国的亚洲和欧洲盟友对一场全面的美中冷战感到恐惧,蓬佩奥言辞激烈的长篇大论将败坏(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名声。

4.蓬佩奥:中国渴望建立全球霸权,威胁国际条约,将国际条约作为主导世界的工具。

错!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章程》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表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之志。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人的一寸土地。相比之下,美国从未作出过像中国这样的政策宣示。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美国在建国后的240多年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包括维护在联合国框架内签署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合作观、弘义融利的正确义利观,始终做国际关系准则的捍卫者、多边体系的维护者、国际秩序的稳定锚。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创始会员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契约精神和国际法治,有诺必践,有章必循,有约必守,反对未经授权使用武力、毁约“退群”等有损国际法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行为。此外,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和维和摊款国,积极履行作为发展中国家对联合国应尽的财政义务。

◆中国签署或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0个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条约,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裁减军队员额400余万。

◆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致力于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提前两年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装机、发电和消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美国惯于借维护国际法之名,行谋取一己私利之实,对国际法合则用、不合则弃。美国已经退出了十多项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严重损害了国际公平正义和全球和平、稳定、发展。

1982年,美国为维护其海洋霸权利益,拒不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至今仍未加入该公约。

1985年,美国因遭到尼加拉瓜申诉其武装干涉侵犯主权,宣布拒不接受联合国国际法院强制管辖权。

1995年,美国宣称由于“国内预算困难”,退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并拒交拖欠会费。

2001年,美国宣称由于履行环保义务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至今。

2001年,美国在未能阻止讨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行动之后,宣布退出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大会。

2002年,美国为发展全球反导系统,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2002年,美国认为对美国军人、外交官和政治家不利,宣布退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2017年,因所谓“节省资金、敦促改革、抗议反以色列偏见”,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年,因认为多边贸易协定不符合美国最佳利益,有碍于美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美国宣布正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2017年,美国政府认为《巴黎协定》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称全球气候变化为“伪命题”,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2017年,因所谓“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始终由且仅由美国人决定”,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全球移民协议。

2018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证实伊朗履行了在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中作出的承诺且美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伊朗违反协议的情况下,美国坚持宣布退出经联合国安理会核可的全面协议,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并通过所谓“长臂管辖”极力阻挠其他国家履行协议。

2018年,因所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无法有效保护人权”等,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2018年,作为对巴勒斯坦因美国搬迁驻以色列大使馆至耶路撒冷一事将美国告上国际法院的回应,美国宣布退出涉及国际法院管辖问题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

2019年,为不受束缚地发展先进力量,美国宣布退出《中导条约》。

2020年,美国不顾盟友反对,宣布自5月22日启动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程序,将在6个月后完成。

2020年,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讨论重启核试验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对此广泛批评,认为美若重启核试验将违反《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引发核军备竞赛,进一步损害全球战略稳定与安全。

2020年,美国政府为本国抗疫不力寻找“替罪羊”,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目前仍拖欠超过2亿美元的会费,需在退出正式生效之前缴清。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还曾多次威胁退出包括美韩自贸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北约甚至是联合国等在内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条约。随意“退群”毁约,既违反契约精神,也违背国际道义。遵守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双向的,不能采取“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2月一项国际民调显示,有4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才是这个世界的重大威胁,在包括德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0个国家,大约一半或更多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力量和影响力对他们的国家构成重大威胁。近期一些美国媒体和美国专家学者公开表示,在地缘政治上对美国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美国自己。

5.蓬佩奥:中国破坏自由世界建立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是自由世界最大的挑战,自由世界必须战胜新的暴政。自由国家需要成立新的民主联盟应对中共,选择美国的国家不是在美中之间作出选择,而是在自由和暴政之间作出选择。

错!

◆随意给他国贴上“自由”或“暴政”的标签是毫无根据的、荒谬的傲慢与偏见。20世纪的旧偏见无法解决21世纪的新问题。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实现彼此合作的互利共赢理应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是蓄意在把世界引向一场新的冷战,是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有违历史潮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在《外交》杂志刊文表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对美中两国紧张关系感到担忧,不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间作出选择。区域安排必须是开放和包容的,不应有意无意地把任何一方拒之门外,破坏现有的合作安排,制造对立集团,或迫使各国选边站。大国竞争在所难免,但合作能力才是对治国之道的真正考验。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表示,中国通过加入1945年建立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重新获得了发展。中国无意推翻这一秩序,愿同美国合作。总之,一个繁荣的中国可以与一个繁荣的美国和平共处,但这在当前美国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似乎难以想象。

◆7月25日,一场由多国学者和活动人士自发组织的题为“拒绝新冷战”的在线视频研讨会在多个平台上同步直播。活动发起人、英国学者罗思义表示,这不是一份“亲华”声明,美国挑起的“新冷战”完全违背全人类的利益,是全人类共同威胁,反映了当前美国政府将自身政策强加于全世界并强迫其他国家服从的企图。

◆美国政府连续“退群”毁约,到处挥舞制裁大棒,无视国际义务和国际准则,已经成为国际秩序最大破坏者和当今世界最大不稳定因素。西方许多战略界人士指出,美国认为自己代表“自由世界”的想法是荒谬的,靠意识形态打造遏华联盟是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美国打着“自由”的旗号多次策动政变支持外国军政府上台,多次发动“颜色革命”把其他国家搞乱。根据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林赛·奥罗克所著《隐蔽政权变化:美国的秘密冷战》,美国在1947年至1989年之间总共实施了64次颠覆他国政权的行动。菲律宾《马尼拉时报》2019年9月报道,过去10年内,美国入侵了20多个国家或策动了有关国家政权更迭。直到今天,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人民仍然深受战乱动荡之苦,实现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遥遥无期。美国鼓吹“自由”的真实目的,国际社会看得越来越清楚。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7月23日刊登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的题为《如何毁掉一个超级大国》的文章指出,美国在单极时代采纳了自由霸权大战略,寻求广泛传播民主、市场和其他自由价值观,企图将整个世界带入美国设计和领导的“自由秩序”,是美国犯下的几个大错误之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称,把各国政治制度简单地二分为“民主”与“专制/举国体制”,就必然走向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导致双重标准,看不到事物的真相。美国和西方“民主国家”摆出了一副要和中国进行一场“民主政权保卫战”的样子,好像西方民主的威胁来自中国,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西方民主本身的危机只能来自自身内部,而非外在的挑战。

◆7月25日,4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召开会议并发表共同声明,指出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言行越来越激进,这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任何形式的“新冷战”都将完全违背人类的利益,支持中美在相互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关系,并致力于人类团结。

6.蓬佩奥:尼克松总统说:“直到中国有所改变,全球才能安全。”多年来美国与中国打交道的做法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尼克松总统希望引发的改变,与中国盲目接触的旧策略已经失败,美国必须促使中国改变。

错!

◆美国与中国并非“盲目接触”,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尼克松总统之所以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其目的不是要改变中国,而是为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尼克松总统1972年首次访华期间,对中国领导人坦言他“是为美国利益而来”。他还在人民大会堂发表祝酒词说:“我们开始会谈时就承认我们之间有巨大的分歧,但是我们决心不让这些分歧阻碍我们和平相处。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

◆所谓“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论调重拾冷战思维,完全否定了中美交往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无知,也是对中美两国人民的不尊重。这种散布“政治病毒”的做法理所当然会受到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大国,40多年来总体相安无事,没有兵戎相见,没有尖锐对抗,反而是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这本身就是中美接触的最大成果。中美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中文翻译傅立民表示,改变中国政治制度从来都不是接触政策的意图,蓬佩奥断言美对华接触政策失败,完全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歪曲。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哈斯表示,蓬佩奥正试图让美国走上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美国没有能力决定中国的未来,更不用说改变中国。所有涉及中国的事情,都应由中国人民和他们的领导人来决定。

◆美国智库“国家利益中心”资深研究员希尔指出,蓬佩奥声称美方50多年的对华接触一无所获,但事实上该战略取得巨大成功。美对苏冷战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中战略合作。中国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美中两国经济文化联系,中国向美出口廉价商品的同时成为美农民和制造商的出口市场,中国逐渐接受多边主义并成为负责任的防扩散国家,中国社会也呈现巨大进步和开放。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表示,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惊讶,一个不足250年建国史的国家居然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个拥有4000年政治文明的大国。这种认为全世界都会走上西式发展道路的想法本身就是极其傲慢的;中国和美国有根本不同:美国认为,它有世界上最好的社会,其他国家只要照搬它就能变得更好。但我们在过去一些年里看到,让一个社会转型是多么难。当美国把所谓民主输往伊拉克后,那里以灾难结束。中国人有不同的立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我们中国人能成为中国人;你们选出对你们好的制度,我们选择我们自己的。中国现在变得更强大,当然也更有执行力。这就是现实。

7.蓬佩奥:美国无法再漠视美中之间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正如同中国共产党从未忽略过此差异。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创造性、更果敢的方式推动中国共产党改变行为。

错!

◆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都基于各自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任何势力都没有资格去否定其他国家选择的道路,任何国家也都不会按照别人的好恶来改造自己的制度。中国反复强调,中国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无意与美国全面对抗,无意同美国进行制度竞争和意识形态对抗,中国从不输出意识形态,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从不谋求改变美国的制度。美国现政府却不敢作出像中国这样的坦荡宣示。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现实国情不同,存在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稳妥处理。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奉行对华遏制政策,两国在朝鲜半岛甚至兵戎相见,随后陷入22年的对抗。上世纪70年代,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打开中美重新交往的大门,开启了两国和平共处、共谋繁荣之路。这段曲折历程充分说明,对抗冲突不符合中美双方各自的利益,对话合作才是正确的交往之道。为了两国和世界,中美双方不应寻求改造对方,而应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和平共存之道。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时,中美两国领导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双方都坚持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搁置了彼此意识形态的差异。

◆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海公报”明确承认中美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没有影响中美建立和发展两国关系。

◆1982年8月17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指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是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它与中国的关系,并重申,它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对方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

◆2011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发表《中美联合声明》,强调各国及各国人民都有权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各国应相互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模式。

◆2017年11月8日至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拓展广泛领域合作,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好分歧,加强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合作应对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和全球性挑战。

◆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告诉世人,双方共同作出的这一重大抉择是完全正确的。建交4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事实证明,对抗冲突不符合中美双方各自的利益,对话合作才是正确的交往之道。

8.蓬佩奥:要采取“不信任并要验证”的做法与中国打交道。

错!

◆蓬佩奥所谓采取“不信任并要验证”的做法与中国打交道,充满了浓厚的冷战思维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霸凌作风,也暴露了对中国的无知。中美两国的确存在互信赤字,根子在于美方一些政客固守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博弈理念,误读误判甚至刻意歪曲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内外政策。

◆国之相交,以诚信为本、平等相待为前提,以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为目标。两国关系是双向的,不能只要你对我负责,而我却不一定对你负责;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安全,而不顾对方的利益和安全。如果设定中国是“潜在敌人”,最终势必要“制造一个敌人”。中美只有把对方看成合作伙伴,才能避免对抗,成为朋友。

◆中国的对美政策保持着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愿意与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这需要中美双方相向而行,需要各自尊重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需要开展平等的对话协商。

◆美国不应指望一方面在全世界近乎疯狂地围追堵截中国、毫无底线地造谣污蔑中国、肆无忌惮地干涉中国内政,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在双边和全球事务中给予美方理解和支持。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有权利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有权利保卫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获得的劳动成果,有权利拒绝任何对中国的霸凌和不公。

◆美国政府连续“退群”毁约,到处挥舞制裁大棒,无视国际义务和国际准则,已经成为国际秩序最大破坏者和当今世界最大不稳定因素。美国本届政府退出的国际条约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以往任何一届政府。最应该被实施“不信任并要验证”的是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9.蓬佩奥:中国未能信守对世界的承诺,全球疫情死亡人数节节升高。

错!

◆中国政府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把疫情主要控制在了武汉。统计显示中国输出病例很少,有效切断了病毒传播链。《科学》杂志研究报告评估,上述措施使中国减少了超过70万的感染者。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时,美国公开确诊病例只有1例。2月2日美国对所有中国公民和过去14天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关闭边境时,美国官方统计确诊病例只有10余例。3月13日,美国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时,美国内公布的确诊病例是1896例。4月8日,中方解除对武汉“封城”措施时,美国内公布的确诊病例达40万。美国内公布的确诊病例从1人到100万人,用了不到100天。目前,美国内公布的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569万,死亡人数高达17万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中国广泛分享防控经验,对外提供医疗防护物资,并积极派遣医疗队伍。截至5月上旬,通过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公开7版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设立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资金,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召开120余场视频交流会议。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中欧成立联合专家组,中韩建立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向世卫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捐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世界提供700多亿只口罩。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同意暂缓77个有关发展中国家今年5月1日至年底到期的债务本息偿付。国际社会普遍赞赏中方支持帮助,认为中方行动体现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进一步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5月1日,美国疾控中心(CDC)网站发布该中心首席副主任舒沙特及“CDC应对新冠病毒小组”撰写的报告称,美1月21日报告首例确诊病例后,疫情似在2月份得到控制,但随后迅速加剧。持续旅行输入、大规模聚会、病毒传入高危工作场所和人口稠密地区、检测规模有限导致隐性传播、无症状传播等因素促使美疫情在2月至3月加速蔓延。

◆美国纽约州州长科莫表示,美东北大学研究显示,该州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并非来自中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专家研究证实,纽约疫情主要传入来源并非亚洲。

◆加拿大几个大省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病毒系由美国旅行者传入加拿大。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法国当地传播病毒毒株来源不明。俄罗斯输入病例无一例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卫生部数据显示,从东北亚输入病例所占比重极小。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表示,3月以后在日本扩散的疫情并非源自中国。

◆《纽约时报》发表《为什么说美国正在出口新冠病毒》文章指出,美国作为全球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最多的国家,正持续不断地遣返数以千计的“非法移民”,其中很多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据报道,4月末,危地马拉政府报告显示,该国将近五分之一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与被美国驱逐出境者有关,76名被驱逐者中有71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10.蓬佩奥:中国武汉的医生如能获准对新冠肺炎疫情示警,全球疫情不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错!

◆8月3日,医学期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英国《卫报》撰文指出,中国医生迅速向政府发出预警,政府随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然而西方国家没有听取这些警告。试图把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归咎于中国,就是要改写新冠肺炎疫情的历史,掩饰西方国家自身的失败。

◆新冠病毒是一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人们对它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中国作为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国家之一,进行的是一场闭卷考,更加需要经过谨慎的科学研究,才能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未经研究就贸然下结论,是对科学和人民的不负责。

◆中方对疫情的应对公开透明、迅速且有效,不存在任何隐瞒和延误。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上报了她接诊的可疑病例后,中国迅速采取行动,开展病因学和流行病学调查,阻断疫情蔓延。中国及时对外提供信息,自2020年1月3日起,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等国家定期通报疫情信息。中国积极开展合作,第一时间同各国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享疫情防控经验。美国忽略了中国发出的疫情警示,现在却反过来进行政治操弄,无端质疑中国在疫情防控问题上的透明度,这是对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不尊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广大医务人员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展开生命大救援,创造一个个医学奇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精神和意志品质受到中国社会各界高度肯定。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对他们授予一系列嘉奖和荣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和第一个报告疫情病例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张继先获得记大功奖励。许多医护人员和医疗团体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李文亮等8名医护人员被追授有关荣誉。日前,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所作杰出贡献。

◆美国政客将政治凌驾于科学之上,无视自身抗疫不力现实,频频抨击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疫情防控建议,福奇近日透露其家人甚至受到反对者的死亡威胁,不得不寻求安全部门的帮助。近日,超过3000名美国卫生专家签署联名公开信,批评白宫刻意败坏福奇的声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美国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但白宫刻意“抹黑”福奇,将他“边缘化”,转移公众的视线,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华盛顿邮报》7月20日评论称,在美政府引导下,许多美国人认为科学家和主流媒体夸大了疫情严重程度甚至捏造疫情,对科学专家的抵触成为政治议程的一部分。《纽约时报》援引美方“吹哨人”海伦医生及其团队经历报道称,面对可能是一个世纪以来都未曾见过的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美国并未做出灵活的反应。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局前局长里克·布莱特的专业建议遭遇卫生部高官“不友好的对待”,他本人因未按政府指令扩大药物使用范围遭报复性解职。美国疾控中心官网3月初停止更新并删除了新冠病毒检测人数及死亡人数的相关数据。

11.蓬佩奥:过去数十年里,中美关系呈现极不平衡态势,中国通过不平等贸易把供应链从美国“吸走”,导致美失去大量就业岗位、经济受挫。

错!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深度交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美已互相成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国,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深度联接的利益共同体。

◆中美关系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中美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中国并不亏欠美国什么。在中美经贸合作中,中国从美国吸收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美国则获得了中国的市场,也占据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两国从彼此合作中都获得了巨大收益。通过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美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美国家庭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美国企业更获取了丰厚利润。中国与美国都实现了大发展,实现了相互成就,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美经贸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美互为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2018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6300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400亿美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19年5月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间,中国是美国货物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年均增速6.3%,累计增长73.2%,远高于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56.9%的平均增幅。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金额731.7亿美元,中国在美国投资为促进当地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作出了积极贡献。疫情期间,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5月份双边贸易额增至465亿美元,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过1.08万亿美元。

◆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累计已超过7万家,年销售额达7000亿美元,其中97%都是盈利的。苹果公司全球营收中占比超过10%的单一国家市场只有两个,一个是营收966亿美元的美国本土,另一个就是中国。美国通用汽车2017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42%,比美国本土市场还多出100万辆。美国高通公司在中国市场获得的芯片销售和专利许可费收入占其总营收57%。2020年5月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84%的美国企业不愿撤离中国,38%的美国企业将保持或增加对华投资,中国仍然是美国企业最青睐的市场。

◆中美经贸合作为美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过去40多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增长了250多倍,支持美国内就业岗位约260万个,累计7.25万家美企业在华投资兴业,绝大多数都获益颇丰。美中贸易委员会2019年5月1日发布的《2019年各州对华出口报告》指出,2009年至2018年十年间,美对华出口支撑了超过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97%的受访美企业表示与中国做生意是盈利的。中国对美投资遍布美46个州,为美国内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4万个,中美贸易平均每年为每个美国家庭节省850美元成本,相当于美家庭收入的1.5%。根据美旅游协会统计,包括机票和食宿费用在内,每位中国游客平均在一趟赴美行程中要花费7000美元。

◆美国部分社会群体失业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美国内经济政策失误和再分配、再就业机制缺失。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亚瑟·克罗博接受亚洲学会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十年美国人就业受到冲击问题在于美方未能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国内政策。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报告也指出,美国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失和工人失业同中国进口关联度不大。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发布报告称,美国消费者从中美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2004年至2015年,美国通过从中国进口产品使美国消费价格指数年均降低0.19%,有效缓解通货膨胀。中美贸易是帮助而非伤害了美国制造商和工人,据估算,2018年美国人每在“中国制造”产品上花费1美元,就有56美分流向美国企业和员工,并且通过进口中国产品,帮助美国制造业提高了竞争力、投资力度和创新力度。

◆美国单方面挑起对华贸易战,最终损害的是其自身利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评估指出,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减少19.5万个就业岗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估算,2018年美国对华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使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付528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414美元。近日,160家美国企业向美国会提交要求取消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联名信中称,由于对华加征关税,2019年美民众为此多支付500亿美元,每个家庭平均多支出1277美元,美上市公司市值缩水1.7万亿美元。

◆美国强行让中美经济“脱钩”,切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搅乱全球经贸格局,才是对两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前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前助理国务卿戈登认为,特朗普政府忽视了两代美国人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即进口负担得起的消费品、对高端制造业的低成本投入和在服务业、农业方面的出口盈余。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和“脱钩”严重损害美工人、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据穆迪公司统计,对华贸易战让美国失去约30万个就业岗位,平均每户家庭因价格上涨损失约600美元。

12.蓬佩奥:中国窃取美国的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

错!

◆中国是全球创新大国和知识产权大国,一直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增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研发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3003.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9677.9亿元,年均增长17%,世界排名从第6位上升至第2位。研发人员数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的《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发展也很快,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中国持续采取有力措施,出台了多项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举措,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大幅提高了侵权违法成本;发布《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强调要着眼于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保护整体水平。中国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2019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78.98分。欧盟商会发布的2019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585家在华欧盟企业,约六成认为中国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力度明显加强。美国商会2019年3月发布的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专门指出,中国在网络销售环境改善、药品专利执法等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称,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美国国会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今年7月29日举行反垄断听证会。在被问及“是否相信中国政府从美国公司盗取技术”时,苹果、谷歌、亚马逊首席执行官纷纷表示,未遇到此类案例。

◆雅虎新闻网援引美国政府官员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曾下密令授予中央情报局(CIA)更多发动网络攻击的权力”。这项秘密授权使中情局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秘密网络行动,无须得到白宫批准。自从密令签署以来,中情局已实施了至少12次行动。今年3月3日,中国网络安全公司360发现美国中情局的网络攻击组织“APT—C—39”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1年的网络攻击渗透。在此期间,中国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石油行业、大型互联网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多个单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攻击。

13.蓬佩奥: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是中方间谍和盗窃知识产权的枢纽。

错!

◆美国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旨在推动中美“脱钩”,是其打压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遭到绝大多数美国理性人士强烈反对。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是中美建交后中国在美国开设的第一个总领馆。41年来,驻休斯敦总领馆始终致力于促进中美各界相互了解和各领域友好合作。针对美南地区疫情持续蔓延,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分别向休斯敦市和哈里斯郡捐赠口罩,并积极协助上海市、山东省、深圳市分别向休斯敦捐助防疫物资。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的人员构成和数量对美方是公开的,把该馆说成是中方间谍和盗窃知识产权的枢纽,有违外交常识,十分荒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休斯敦纪事报》、英国广播公司等报道指出,美国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是特朗普在选举前对中国采取的强硬措施,以支撑其不断下降的支持率,中国成为其最易攻击和用来拉抬选情的目标。《纽约时报》质疑有关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有从事“颠覆活动”的历史、是中国盗取美国科研成果的“中心”说法,认为没有任何依据。休斯敦市市长西尔维斯特·特纳表示对美方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感到震惊,希望美中和平解决分歧,重启驻休斯敦总领馆。

◆《休斯敦纪事报》报道,中国是休斯敦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该地区从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受益良多,驻休斯敦总领馆已成为休斯敦地区同中国开展旅游、贸易和文化合作的桥梁。

14.蓬佩奥: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员工来美国剽窃知识产权。

错!

◆美方对中美正常的科学、人文交流合作搞有罪推定,罗织“莫须有”罪名,所作所为与其自我标榜的开放自由等理念和美领导人公开作出的承诺背道而驰,与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给中美正常人文交流与人员往来带来严重消极影响。

◆40多年来,中美两国人文交往广泛深入,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达500多万人次。教育科研交流合作更是成果丰硕,双方都从中受益。40多年间,有33万多名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是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国之一。中国也已连续10年成为美国海外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仅2018至2019学年,中国在美国留学生总数就达37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1/3。此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互为第一大国际合著论文合作对象,相互依赖远超其他国家。

◆中美加强科技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美国保尔森基金会旗下“马可·波罗”智库6月中旬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报告显示,中国的大学为美国研究机构培养了近三分之一的相关人才。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与中国的人才供给密不可分。

◆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学教授威廉·克尔在其著作《全球人才的礼物》中介绍,如今美国超过10%的发明是由华裔科学家创造的。以2018年为例,在美中国留学生达37万,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200亿美元。美国政客对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为美国科技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视而不见,无视很多本国学者的反对,一意孤行,损害的正是美国自身的利益。

◆针对美国土安全部发布通告表示仅上网课的留学生将无法取得赴美签证或维持当前签证,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已提起诉讼案,认为不对只上网课的国际学生发签证无正当理由、未经公众评议且考虑不周,违反了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美国各地高校和高等教育团体纷纷加入两校提起的诉讼或自行提起诉讼。许多美国高校和高等教育团体用“最糟糕的政策制定”“残酷和不计后果”“极大的误导”等来形容美国政府出台的留学生签证新规。

◆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带着意识形态偏见,不断监控、骚扰甚至任意扣押在美中国学生学者,对中国学者进行有罪推定式指控,公然罗织所谓“从事间谍活动”等荒谬罪名。美方做法严重侵害了中国公民的正当合法权益,严重干扰破坏中美之间正常的人文交流,是赤裸裸的政治迫害,不仅违背道义,也在自毁形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莱夫2019年就在一封致全校的公开信中表示,针对华人“不公平的审查”会“造成一种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毒气氛”,对这所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和美国造成伤害。

15.蓬佩奥:中国将其宣传分子派至美国的新闻发布会、学校、研究机构等。

错!

◆美方有关言论充分暴露了其意识形态偏见。判断媒体的标准不应是各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应是新闻报道本身的客观真实和公平公正。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媒体管理和运作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美方不应从自身意识形态出发,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他国媒体。中国媒体在美机构一向遵守美国法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在美正常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从不干预美国内政,多年来为增进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客观了解和友好感情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媒体驻美机构和人员的正常新闻报道活动无端设限,无理刁难,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歧视和政治打压,限制中国媒体新闻自由。2018年12月,美司法部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北美分台登记为“外国代理人”。2020年2月18日,美国务院宣布将新华社等5家中国媒体驻美机构作为“外国使团”列管,要求提交工作人员、所拥有不动产等信息。2020年3月2日,美国务院宣布自3月13日起,将作为“外国使团”列管的5家中国媒体驻美中国籍员工数量削减60人,削减比例达40%,变相驱逐中国驻美记者。

◆长时间以来,美方在签证等方面对中国媒体记者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对所有中方记者只发一次入境签证,记者回国或赴第三国后,需重新申请签证,其中9名常驻记者离美后无法再次入境。而美方给予其他国家和地区记者多次入境签证。中方记者在申请赴美签证时被要求提供大量额外材料,美方常以行政审查为由延长签证审批时间、无限期拖延甚至拒签,2018年以来共有20余名中国媒体记者遭到美方无限期拖延甚至拒签。部分中国媒体记者自去年12月中旬申请赴美签证,至今未得到美方任何反馈,护照也未退还。今年5月,美方将中国驻美记者包括常驻联合国记者签证停留期缩短为90天,这意味着每90天就要申请一次签证延期,如果延期申请得不到批准,记者将被迫离开美国,严重干扰中国媒体在美开展正常报道活动。

◆目前在华常驻外国记者约有500人。中方一直积极为外国驻华记者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外国记者申请常驻记者证延期,通常都会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长期以来,美国驻华记者凭其有效证件可以多次往返中国,无需申请新的签证。2019年一年,美国在华常驻记者出入中国超过700次。中方始终欢迎各国媒体和记者依法依规在中国从事采访报道工作,并将继续提供便利和协助。

◆截至2020年7月,共有28家美国媒体在中国内地常驻,在北上广深共设机构34个,其中有美籍记者29名,非美籍记者34名,雇员135名。此外还有20多家美国媒体在香港运营,有400多名工作人员。美国记者可以自由来去外交部记者会,不受限制地提问。近年来,一些美国媒体歪曲事实,炮制了诸多假新闻,对新疆和香港事务指手画脚,不遗余力抹黑攻击中国,甚至攻击中国政治制度。中方反对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反对借所谓新闻自由炮制假新闻,反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16.蓬佩奥:中国企业不归独立董事会管理,多为国家所有,也不追求利润。华为就是个绝佳的例子。

错!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共有私营企业1561.4万个,国有控股企业24.2万个。私营企业数量比2013年末增长178.6%,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由68.3%提高到84.1%。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全部企业的1.3%。

◆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然基因,也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355.5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283.9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580.0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181.9亿元。

◆在中国整个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华为是一家优秀的民营企业,是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中国政府不持有华为的股份,华为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数为104572人,参与人仅为公司员工,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机构持有华为股权。

17.蓬佩奥:华为不是清白的电信公司,而是美国国家安全威胁。

错!

◆30多年间,华为从一家小微企业成长为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以优质服务造福全球17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获得各国民众高度评价,也为世界通信行业提供巨大商机,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华为每年在全球采购量近800亿美元,覆盖13000家供应商,140多个国家。其中在美国的采购量就接近190亿美元。

◆华为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都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华为早就公开表示,愿同所有国家签署“无后门、不监听”协议,也愿在任何国家建立网络安全评估中心,接受外方检测。这足以证明华为的清白和透明。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公司和任何一个人能够拿出确凿证据证明华为对他们构成安全威胁。华为出资在英国设立网络安全检测中心,接受英国专家检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能做到这一点,也没有任何一家美国企业能做到像华为这么光明磊落。

◆华为现在87805项专利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有11152项核心专利是在美国授权的。德国专利数据库公司IPlytics的最新数据显示,华为是5G标准必要专利中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占到总申请数量的15.05%。欧洲专利局发布2019年专利指数显示,华为2019年在欧洲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其中5G必要专利数量超越所有美国企业。

◆美国政府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滥用国家安全借口,动用国家力量无端打压和制裁华为,是赤裸裸的经济霸凌行径。对美国而言,所谓“国家安全”不过是霸权的代名词。

◆2020年7月20日,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主任、国际政治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发表署名文章《华为与安全问题的老生常谈》提到,反复强调华为技术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唯一真正明显的事实是,华为的技术极具竞争力,并将中国置于领先地位。这就是他们试图通过将华为归类为‘安全’威胁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真实目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美国捏造华为是全球性威胁的观点,并且试图破坏其盟友与华为的关系。美国失去了在5G上的领先地位,而这是新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农村无线运营商协会估算,25%的协会会员企业使用了华为或中兴公司的设备,更换这些设备需要花费8亿至10亿美元,一些美国农村地区可能会立即失去基本通讯网络。美方一些人鼓吹禁止本国农村电信运营商从华为和中兴公司购买设备或服务,损害的最终还是本国企业和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18.蓬佩奥:各国在5G问题上要成为“干净国家”,防止本国公民信息流入中国。

错!

◆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搞有罪推定,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以政治手段干预经济,违背了其多年来在国际上鼓吹的自由市场、公平竞争、企业家精神,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也严重影响了全球5G和数字产业发展前景,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政府从未也不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违反当地法律的方式、通过安装“后门”等形式为中国政府采集或提供位于外国境内的数据、信息和情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一直致力于完善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中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

◆“9·11”之后,美国出台的“爱国者法案”要求网络公司定期提供用户信息。根据“棱镜门”事件曝光情况,在美国情报部门监控下,美国人的通话、通信、文件、语音等数据没有个人隐私可言。美国曾经特别亲密的盟友国家领导人的通话也长期遭到美国窃听。事实表明,恰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实施了最大规模的网络监控和网络窃密行动,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黑客帝国”。联合国为此通过了欧洲国家提出的有关“数字时代隐私权”的决议。

◆2019年5月德国《每日镜报》报道称,经过多年审查,英国政府、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及欧盟委员会等机构都没有发现华为存在明显“后门”。而在美国思科提供的设备中,却经常能发现安全漏洞,2013年至今至少已经有10起,更符合所谓的“后门”描述。

◆美国思科设备存在安全漏洞,已经曝出很多起“后门”事件。思科故意向政府销售包含严重安全漏洞的视频监控套件,并被思科经销商NetDesign的视频监控专家提起诉讼。思科这一“留后门”的行为最终导致其于2019年赔付860万美元。

◆苹果公司早在2014年就承认可通过苹果手机系统“后门”提取手机用户的短信、通讯录和照片等个人数据。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公开表示,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从未要求苹果公司与其开展安全合作,而美国中情局却这么做了。“脸书”公司也被曝出用户账号有“后门”。

19.蓬佩奥:中国在新疆设立“集中营”进行压迫。

错!

◆新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集中营”。新疆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它们与美国推行的“社区矫正”、英国设立的DDP项目(“断念与脱离”课程)、法国设立的去极端化中心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预防性反恐和去极端化而采取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符合《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等一系列反恐决议的原则和精神。

◆用“集中营”来称呼新疆教培中心是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别有用心的做法。美国政府支持的非政府组织“中国人权捍卫者网络”仅凭对8个人的采访和粗略估算,就得出了“新疆地区2000万人口中,10%的人被拘押在所谓‘集中营’”的荒谬结论。美国“灰色地带”新闻网站的调查显示,伪学者郑国恩根据一家总部位于土耳其的流亡媒体组织——Istiqlal TV的一篇报道编造了“新疆在押人员总数超过100万”的耸人谣言。据“灰色地带”揭露,Istiqlal TV根本不是一家公正的新闻组织,它一边推进分离主义,一边接待各种极端分子,连郑国恩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估算“没有确定性”。

◆一段时期以来,新疆深受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之害。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至2016年年底,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数千起暴力恐怖案(事)件,造成大量无辜群众被害,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财产损失无法估算。通过依法开展反恐、去极端化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新疆已连续3年多未发生暴力恐怖案件,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新疆教培中心针对学员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缺乏法治意识和就业技能、不同程度感染宗教极端思想等问题,开展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和去极端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从源头上消除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教培中心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学员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同民族学员风俗习惯,提供各项生活设施,设有法律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室。所有学员均享受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免费参加全民健康体检。目前,参加“三学一去”(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和去极端化)的教培学员已全部结业,在政府帮助下实现了稳定就业,改善了生活质量,过上了幸福生活。

◆2019年10月,60多个国家在联大发言支持中国的治疆政策,其中30多个是伊斯兰国家。而在少数批评中国治疆政策的国家里没有一个是伊斯兰国家。2018年12月底以来,联合国官员、外国驻华使节、有关国家常驻日内瓦代表、媒体记者和宗教团体等70多批团组、90多个国家的1000多人赴疆参访。他们普遍表示,新疆反恐、去极端化做法符合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基本人权的宗旨和原则,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很多亲身参观过新疆教培中心的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和媒体均表示,中国政府在新疆因地制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民生措施,造福了这里的各族人民,令社会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到新疆之前以为教培中心是“集中营”,亲眼目睹学员在教培中心的学习生活之后,才发现学员是在接受技能培训,还能参加各种兴趣爱好课题,所谓“集中营”都是西方政客和媒体恶意传播的谎言。

20.蓬佩奥:中国违背在香港事务上对世界作出的承诺。

错!

◆中国中央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实践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中央政府将继续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中国政府治理香港的法律依据是中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与《中英联合声明》无关。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中英联合声明》中所规定的与英方有关的条款已全部履行完毕。《中英联合声明》关于对港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中方的政策宣示,已充分体现在全国人大所制定的基本法中。中方有关政策都没有改变,中方会继续坚持。

◆2020年6月30日至7月17日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次会议上,针对少数西方国家就涉港等问题攻击诬蔑中方,共有70余国一致支持中国正当立场,谴责利用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声音和公正立场。人心向背,不言自明。

◆香港一直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最繁荣、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从1997年到201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87万亿港元。多年来,香港作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从未改变。截至2019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接近5万亿美元,仅次于纽约、上海和东京。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排名,香港回归以来排名总体逐年上升,2015—2020年间,有4次荣登世界前两名位置。

◆截至2019年,香港已连续25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最自由经济体。

21.蓬佩奥:中国共产党加强对香港管控,香港民主自由受到压制。

错!

◆回顾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没有民主,没有一任港督是由港人民主选举产生,绝大部分时间立法机构成员更是直接由港督任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回归以后,根据基本法,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港人依法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区高度自治范围内事务,香港居民前所未有地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这是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承认的事实。

◆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宪法都规定,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平集会自由、接受公开审判等各项权利都可基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等原因受到必要限制。《欧洲人权公约》也有类似规定。近一年多来香港局势的发展充分表明,国家安全得不到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就无从谈起。去年“修例风波”期间,暴徒公然鼓吹“港独”,到处打砸抢烧,肆意攻击无辜平民,破坏公共设施,挑战政府管治,暴力恐怖活动不断升级,外部势力非法干预有恃无恐,使香港居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出现这种乱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安全根基不牢。国安立法目的就是堵上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漏洞。

◆香港国安法仅针对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恐怖活动罪、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罪四类犯罪行为,惩治的是极少数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保护的是遵纪守法的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任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和执法,都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符合法定职权、遵循法定程序,不仅不会影响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等各项权利和自由,反而会让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安全环境下得到更好行使。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不受影响,特区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不受影响。“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会变,高度自治不会变,法律制度不会变。立法将更好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更好保障香港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为解决经济民生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创造条件;也将有利于维护香港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消除商界人士对社会乱象的担忧,为世界各地愿意在香港工作、投资和生活的人创造更好的条件。

◆香港国安法是民心所向。短短八天,有近300万香港市民签名支持立法,各界发起的“反美国等外部势力干预”全港网上签署行动在半个月时间里即有165万人支持。香港总商会等香港多个商会发布声明支持香港国安法,指出立法对香港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利社会回稳。在港运营的4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和办事处,没有出现离开香港的情况,香港恒生指数在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美国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待遇的情况下连续高开高走,直观反映出金融市场把香港国安法视为利好。

22.蓬佩奥:中国军力不断提高,威胁性大大增强。

错!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始终不渝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

◆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是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是维护自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需要,也是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需要。

◆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积极履行大国军队国际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贡献。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累计参与2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余人次,是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30年来,一批批中国维和军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为冲突地区和当地民众带来和平与希望。今年,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全体410名官兵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第23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中上百名官兵得到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嘉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多国防务部门和军队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为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老挝、柬埔寨等4国派遣军队抗疫专家组,通过空军运输等方式向巴基斯坦、俄罗斯、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提供防疫物资援助,与俄罗斯、南非等10个国家的防务部门和军队召开视频会议交流疫情防控经验。

◆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破坏国际秩序、霸凌行径挑战国际关系准则,是当前世界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美国2019年军费预算超过7160亿美元,占各国军费总开支的40%以上,相当于美国后面9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美国2019年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3.5%,而中国近30年每年国防开支占GDP比例不到2%,不仅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也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军费支出更低,仅占美国的1/22,英国的1/9,日本的1/5。

◆美国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个军事基地,在建国240多年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过仗。美国强行推行“政权更迭”、煽动“颜色革命”,动辄极限施压,造成地区动荡和人民苦难。2001年以来,美国非法对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发动战争和军事行动,师出无名,花费财政开支超过6.4万亿美元,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80万,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23.蓬佩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不保护中国人民。

错!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爱民为民的人民之师。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永远为人民而战。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洪抢险,或是抗击疫情,人民子弟兵始终冲锋在前,日夜奋战,义无反顾地用血肉之躯筑就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军民鱼水情”已经融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因和血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决策部署,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陆、海、空三军军医大学抽调450余人的解放军医疗队驰援武汉抗疫一线,全军一万余名医护人员全力投入抗疫,全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6月以来,中国南方部分省份发生洪涝灾害,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闻汛而动”,紧急出动2.9万名官兵赶赴抗洪一线,抢筑堤坝,救援被困群众,安置受灾群众,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作用,守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坚持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为党分忧、为国兴利、为民造福。到今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定点帮扶的4100个贫困村、29.3万户贫困户、92.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解放军亮眼的扶贫答卷上,书写的是“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时代新篇章。

24.蓬佩奥:中国非法主张南海主权权益,在南海问题上践踏国际法。

错!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权益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南海有关岛礁和相关海域行使有效管辖已达上千年。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有充分历史和法理依据,符合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人民就在南海航行,并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南海诸岛。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

◆许多外国文献记录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中国人在南沙群岛生产生活的事实。1868年出版的英国海军部《中国海指南》、1925年美国海军航道测量署发行的《亚洲领航》(第四卷)、1933年9月在法国出版的《彩绘殖民地世界》杂志和1940年出版的日本文献《暴风之岛》等均记载了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生产生活的情况。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长期开发经营和主权管辖历来为周边国家所承认,已具有习惯国际法基础;中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确定的二战后国际法秩序安排,恢复了对南海有关岛礁及海域行使主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维护和巩固了二战以来南海区域的国际法秩序,得到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许多国家承认。二战后,中国收复南沙群岛,并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管理。

◆1948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南海断续线,重申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利,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受到任何国家质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社会包括南海沿岸国家从未就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过质疑。后来,由于南海发现石油,一些国家才开始对中国南沙群岛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领土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有关当事国开始派军队武力侵占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目前,中国南沙群岛42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

◆目前南海争议海域正在生产作业的众多油井中,没有一口是中国的。中国在南海进行的油气开发、渔业捕捞等活动均是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南海当事国商谈搁置海上争议,推动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国和东盟各国努力下,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同意早日达成COC,展现了地区国家齐心构筑地区规则、合力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坚定信念。

◆关于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于2016年7月12日作出的裁决,中方早已郑重声明该裁决无效,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中方上述立场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领土主权问题不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调整范围。对于海洋划界争议,中国已于2006年根据《公约》第298条作出排除性声明,排除了强制争端解决程序。根据国家主权原则,任何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行使管辖权必须以当事国同意为基础。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不顾中方反对,强行管辖国家未予同意的事项,严重违背主权原则和国家同意原则。仲裁庭成立缺乏合法性,组成缺乏公正性,对案件审理缺乏管辖权;其“裁决”政治偏向露骨,法律适用牵强附会,事实认定漏洞百出,挑战国际法基本准则,损害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荷兰知名国际法学家兹瓦特教授称,“仲裁庭的裁决在东亚必将被视为‘毒树之果’,无法得到认可和支持”。

◆中国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得到国际社会普遍理解,有近120个国家表示支持。

◆美国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基于维护其海洋霸权利益的考虑,最大限度地维护其海洋霸权地位。

◆《南华早报》今年7月28日以“是美国正在南海搅局”为题刊文认为,美并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没有资格却自认为可以妄评他国之间的争议,这难道不奇怪吗?蓬佩奥劫持有关争议以推进其自身意图的居心昭然若揭。

25.蓬佩奥:中国导致全球海上贸易的安全性降低。

错!

◆恰恰相反,中国为保障全球海上贸易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始终坚持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长期致力于参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和人道主义行动,推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落实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国际海运安全。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中国派遣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常态化反恐、反海盗护航行动,迄已派出了35批护航编队,为6800多艘商船提供护航,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商船和国际组织船只。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安全、高效的护航行动,赢得了世界各国商船的信赖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外国商船主动寻求中国海军护航。巴拿马籍“圣箭”号商船船长维尔吉利奥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发来的邮件中写道:“衷心感谢你们为我船提供的护航帮助。”

◆中国始终通过海洋开展国际合作。作为我国第一艘制式远洋医院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入列十多年来,9次走出国门,航行24万余海里,到访43个国家和地区,为23万多人次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此外还多次参加台风等灾害的救援行动以及国际军事演习。这艘承载着中国道义的“生命之舟”“友谊之船”在全球留下了温暖航迹。

◆中国为国际航运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疫情期间,中国交通运输部编制、发布了《船舶船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针对患病海员紧急救助处置指南》,指导全球航运业加强疫情防控。国际海事组织先后数次向174个成员国推荐这些海运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分享抗疫经验,与国际社会团结应对疫情给国际航运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又一具体实践。

◆仅2013年至2016年,中国就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船舶遇险事故中成功救助中外籍遇险人员至少3396人。针对南海海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中国在广东、海南设置了3个救助站点,并长期部署专业救助船舶进行值守。2018年7月以后,“南海救115”轮、“南海救117”轮和“南海救116”轮在南海南部海区轮换值守,圆满完成17起救助任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37名、遇险船舶5艘,获救财产价值约3900万元人民币。路透社2016年1月报道,一些船东认为,中国在南海的更多存在有利于这片海域的安全。一名新加坡船东说,如果中国搜救力量部署在有关岛屿,响应时间可能会更短,会增加营救机会。

◆自2015年5月开始,中国陆续在南沙岛礁建成5座大型灯塔,并提供综合导航助航服务,承担着服务航海保障、海上搜寻救助、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海洋防灾减灾等功能,大大提高该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10月,中国在南沙有关岛礁启用岛礁海洋观测中心、气象观测站、南沙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等,提供更多公益服务,为南海航行安全和沿岸国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1979年美国抢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前推出“航行自由计划”,就是要在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维护美国军事力量横行各大洋的“自由”,挑战新的海洋秩序。所谓“航行自由计划”不符合公认的国际法,无视众多沿海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其实质是以“航行自由”为名,推行美国的海上霸权,一向遭到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

◆美国是全球海上安全的最大破坏性因素,动辄截停、扣押他国商船、油轮,频繁威胁对他国及重要航道实施海上封锁,不断在“争议水域”组织军事演习,挑动局势升温。美军方部分学者甚至叫嚣使用“私掠船”攻击中国商船。

26.蓬佩奥:美国应该通过强化在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峡自由巡航行动、组建太空部队来防止中国侵略扩张。

错!

◆5000年文明孕育的中国从来没有侵略扩张的基因。中国对外政策保持着连续性、稳定性。中国一贯严肃认真履行包括《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从未扩大自己的主权声索,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与邻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中国尊重和支持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的航行与飞越自由,积极维护国际航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事实上,南海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最自由的海上通道之一。全球50%的商船和1/3的海上贸易航经该海域,每年10多万艘商船通过该海域。南海航行与飞越自由从来不是问题。但美打着所谓“航行与飞越自由”旗号,损害沿海国主权与安全、扰乱地区和平与稳定。

◆美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把“航行自由”等同于军事行动自由,已在南海地区搞了20多次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今年以来,美国军机在南海活动近3000架次。“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平台8月5日发布消息称,当天21时许,美国空军1架E—8C“联合星”监视飞机进行抵近侦察,曾一度飞行至距离广东近海的领海基线59.27海里(约109.77公里)处。7月,该型飞机曾在两周内六次进入南海地区侦察。美还把双航母舰队开到南海大搞军事演训,鼓动其盟友和伙伴也把军舰开到这片海域,唯恐南海不乱。美方举动严重损害地区和平安宁,不符合所有南海沿岸国的利益。

◆外空是全球公域。中方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军备竞赛。这不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也是各国共同责任。中国致力于共同努力维护外空持久和平与安宁,反对把外空作为新的战场。与此相反,美将外空定位为“新的作战疆域”,成立外空军和外空司令部,并计划在外空部署反导拦截器,刺激外空军备竞赛,加剧外空武器化和战场化风险。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来源:人民日报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