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没有“地跨七大洲,海接四大洋”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地跨大洲的国家都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大洲的连接处;
不像曾经的罗马帝国、蒙元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大英帝国那样因强大占据广阔的土地而跨大洲连大洋。
当前世界依然也有数个国家因海外领地及强大而跨大洲连大洋。
(地球各大洲的分界线)
荷兰地跨欧洲和北美洲。
荷兰王国是由尼德兰、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4个构成国组成的君主立宪制的复合国,是以尼德兰本土为核心的主权国家。
(荷兰现任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登基。)
荷兰政府的权力仅限于国防、外交、国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权力以外,各构成国皆有完全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荷兰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有有阿鲁巴、库拉索、荷属圣马丁、博奈尔岛等领地,是荷兰本土之外的三个特别行政区,又称BES岛屿。
(荷兰加勒比区全数人口共一万八千人,占面积328平方公里。)
荷兰于1648年脱离西班牙正式独立,并在17世纪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殖民帝国强盛时疆域,荷属加勒比海地区就是殖民帝国的遗产)
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下半叶是荷兰的黄金时期,荷兰的对外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一半,10000多艘荷兰的商船横行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荷兰舰队)随着英国殖民帝国和法国殖民帝国的崛起,荷兰殖民帝国逐渐衰落,殖民体系瓦解。
甚至其欧洲本土在1795年被法国入侵,一直被法国统治到1815年。
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一战期间保持中立。二战初期宣布中立。
1940年5月被德国军队侵占,王室和政府迁至英国,成立流亡政府。
(二战争德军进入荷兰)
二战后荷兰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景色以海堤、风车及郁金香文和宽容的社会风气闻名于世界。
(荷兰海堤)(荷兰风车和郁金香)荷兰在对待毒品、性交易和堕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最为自由的。
荷兰国土面积仅41528平方公里,人口在2018年有1726万人。
但荷兰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及第二。
1,荷兰国歌是《威廉颂》,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首国歌。
2,荷兰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鹿特丹)3,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7.5人/平方千米。
在荷兰的华人约十多万,华人已成为荷兰第四大少数族裔。
4,农业高度集约化,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荷兰美女)5,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和出口国。
6,荷兰,是世界上奶酪产量最大的国家。
南京博物院的两件小物,展现了南京的另一面——豪情、雄心、胸怀、气魄,它们把南京与世界牢牢系在一起。
文│罗米 编辑覃柳笛
参观者在山东省博物馆《启航——海上丝绸之路特展》观看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制品(徐速绘/ 摄)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但提到南京的时候,本地人似乎有意回避它曾经的显赫繁华。南京会让人想到秦淮河畔“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痛切,石头城外“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悲凄,人们唏嘘,在这里建都的王朝总是“短命”,甚至连它曾经的名字——金陵,都显得绮靡柔弱。
从三国的东吴开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但凡遇到政权分裂纷争的“乱世”,南京就成了南方王朝首选的都城。东晋、南朝、南唐等等,这些王朝在乱世里既没有一统华夏的实力,又缺乏逐鹿中原的雄心,甚至连自己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平息不了,总是匆匆上台又草草下马,所以比起大一统王朝气势恢弘的故都来,作为偏安南方“小王朝”的都城,南京的确要逊色一些。
最可能为南京扳回一城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里建国立业,却不想两朝之后朱棣篡权夺位,南京眼睁睁看着都城被远迁到了北京,从此往后600余年,北京独占风光,南京只留下了一地寂寞。
连烟雨秦淮、江南佳丽、桨声灯影,这些原本是南京的独绝风流,也都常常成为人们在回顾南京历史时惋惜叹息的“硬伤”。
不过,南京之所以是南京,绝不这么简单轻浮,只不过它把自己的光荣梦想藏得太深,才让世人产生了如此大的误会。
如果你也这样误会了南京,不如来南京博物院看看两件小物,它们展现的是南京的另一面——豪情、雄心、胸怀、气魄,它们把南京与世界牢牢系在一起。
这两件小物,一是薄薄一张地图,它展现的是南京胸中的世界;一是建筑残迹,它关联的是世界眼里的南京。
那张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在古代指的就是地,坤舆万国全图便是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这是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也是当时最精确的世界地图。
在当时的欧洲,最先进的地图是《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但图上关于中国和东亚的内容存在着大量错误,《坤舆万国全国》不仅纠正了这些错误,还加入了将近一半的新地名。
这幅世界地图还有诸多创举,它首次带上了经纬格,还首次在地图上绘制了美洲,其轮廓比欧洲地图上的还要精确。这幅地图甚至是第一次使用“地球”二字来形容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
由于这是一幅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所以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极尽其详,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图。图中不仅标注了中国的各省份、重要城市,还描绘了重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
当然,世界著名的河流如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等,也都出现在图中。这毕竟是一幅真正的世界地图啊!
地图上标明了当时世人所知的五个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极洲);清楚地划分出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
据统计,地图上共有1114个地名,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翔实准确,这幅中文地图上的地名有许多还一直沿用至今,诸如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法兰西、英吉利……
这样一幅世界地图,体现的何止是当时的科学和技术,更是当时中国人的胸怀和眼界。
我们再来看看那处建筑残迹——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
大报恩寺的原址是三国时期东吴最早修建的长干寺,南朝梁又继续在此基础上修阿育王寺,到了宋代这里成了天禧寺,明成祖时期在这些旧基上动手修建的大报恩寺,也是当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寺院。
为建大报恩寺,永乐年间一共动用了十万工匠,花费了19年时间,寺院建成后,寺中的琉璃塔便成为整个建筑群里最耀眼的“明星”。
这座琉璃塔外观为八角形,一共九层,高约78米,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由于塔檐均覆盖着五色琉璃瓦,外壁又贴上了白色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绚烂生辉,后来有不少外国人初见此塔的时候,便根据它的外观称其为瓷塔,它成了外国人中国之行最难忘的记忆。
到了1655 年,虽然明朝已经灭亡,大报恩寺琉璃塔却在西方一举成名,由于荷兰东印度使团出访南京的随团画师尼霍夫画了许多琉璃塔的画作,后来制作成铜版画在欧洲广泛流传,于是一场“南京瓷塔热”就此掀起。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让人在凡尔赛宫仿造了一座瓷塔——特里亚农瓷宫。
1762年,英国人钱伯斯在他负责设计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内几乎原样复制了琉璃塔,也成为当时英国最高的建筑。
甚至到了1839年,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天国花园》里,还描述过这座瓷塔。
这座琉璃塔,成了欧洲一度流行的“中国风”最著名的代表之一,也成为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元素之一。
1856年琉璃塔被炸毁,不幸中的万幸是,当年工匠们在建造大报恩寺塔时为了防止构件损坏,一共烧制了三套完整的构件,一套用于施工使用,两套作为备用,供日后维修替换使用。这两套构件被深埋于地下,直到1958年才被发现,再经过民间的广泛征集,最终拼出了南京博物院的这座琉璃拱门。
从这座华彩绽放的拱门里,我们依稀可以想到当年西方人看待南京的惊艳目光。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艺术推广人,著有《给孩子的艺术笔记·博物馆之旅》系列丛书。)
美国耶鲁大学有一座外形别致的现代建筑,叫做贝奈克珍本图书及手稿图书馆( 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这是贝奈克家族送给耶鲁大学的一件礼物,其财政独立,由耶鲁大学和图书馆共同营运管理,是世界上最大的珍本图书及手稿博物馆之一。2005年6月8号,在图书馆阅览室地面上被意外发现的一把X-Acto牌手术刀成为了FBI后续破案的关键线索,警方据此拘捕了已经年近半百的爱德华·福布斯·笑脸儿三世(Edward Forbes Smiley III)*,尽管“笑脸儿三世”坚称自己是无辜的,警方还是在他身上搜出三张地图,同他在图书馆借阅书籍中丢失的正好吻合。而此时此刻,大西洋彼岸的伦敦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 ,London)也已经向当地警方报案并指控“笑脸儿三世”为其失窃物品的作案嫌疑人。
*Smiley在英语本意中有“笑脸”的意思。
贝奈克珍本图书及手稿图书馆
一年之后,“笑脸儿三世”终于供认,在数年间,他曾先后在6所机构中(除上述两处,还包括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Houghton图书馆、芝加哥Newberry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盗得古旧珍本地图97幅,按当时的市值估算超过三百万美元,此次如果不是在耶鲁大学失手被捉,他本来的目标是此处珍藏的古老地图集《世界的镜像》(《Speculum Orbis Terrarum》)。
《世界的镜像》(《Speculum Orbis Terrarum》)封面
这本古老的地图集,出自荷兰制图师杰拉德·德·佐德(Gerald de Jode,1509-1591)之手,大约于1578年左右在安特卫普出版。这一年,他的独子科内利斯·德·佐德(Cornelis deJode,1568-1600)只有10岁,老来得子的杰拉德终年82岁,在那个人均寿命五十来岁的年代里算是高寿了,继承了父亲地图制作出版事业的科内利斯却在32岁英年早逝,不免令人唏嘘。
杰拉德·德·佐德,出生在荷兰的格尔德兰省尼姆根市(Nijmegen),靠近德国边境。不过关于他的早期生平资料寥寥,比较明确的记载是他于1547年加入了安特卫普的圣路加公会(不是工会),这是一个在早期欧洲、特别是尼德兰等低地国家的各个城市中非常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名字取自圣经中艺术家的守护神圣路加,组织成员也以画家、雕刻匠人等各类艺术家为主。安特卫普的圣路加公会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一直存续到1795年前后。通过从当地政府获得授权或许可,圣路加公会在规范和管理城中各种艺术品的制作、交易、认证等所有重要环节处于权威和垄断的地位。注册并取得了会员资格的杰拉德,也意味着获得了在安特卫普从事相关行业的“官方许可”,而他的行业,正是地图制作与出版印刷。
Gerard_de_Jode,作者_Hendrick_Goltzius
鉴于各种资料经常将本书之前提到的地图大师墨卡托、奥特留斯等人介绍为尼德兰人,或者弗兰德斯人,本章后面要介绍的几位著名制图大师也有时被视为尼德兰人,或者荷兰人,有时又被视为弗兰德斯人,大师们模糊的“国籍”经常让人颇感困惑,我们有必要在此用尽量少的篇幅,把这三个地理名词和背后的历史背景做个简单了解。
简单来说,这三个地理名词在历史上的地理区域概念,是不同于今日的,然而,有时候人们会游走的历史于现实之中,不自觉间,也把历史与现实的地理概念混淆在了一起,尤其当它们的历史与地域本来就交织不清时。
在今日:中文称的国家“荷兰”,其全称应为“尼德兰王国”,荷兰语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语为:The Kingdomof the Netherlands,。现在的尼德兰王国本土包含12个省,“南荷兰”、“北荷兰“两省长期以来是“尼德兰王国”中最发达、富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们已经习惯了用“荷兰”指代整个尼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的公民们本身也并不拒绝在称呼中将“荷兰=尼德兰“。
今日概念中的弗兰德斯( Flanders)≈比利时北部地区≈东弗兰德斯+西弗兰德斯+弗兰芒布兰班特省+安特卫普省+林堡省,其地理范围全部都在今日的比利时王国境内,同今日的荷兰无关。
然而,在历史上:
尼德兰=今日荷兰+今日比利时+今日卢森堡,远大于当代“尼德兰”的地域概念。
荷兰≈荷兰伯国≈今日荷兰国西部的沿海地区
弗兰德斯( Flanders)=弗兰德斯伯国≈今日比利时西部沿海地区,远小于当代“弗兰德斯地区”的地域概念。
可见,在历史上,“尼德兰(Netherlands)”的地域概念,一下子涵盖了西欧三国,所以广义上说,称这些地图大师为尼德兰人,十有八九不会说错。
历史概念上的尼德兰地区与今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大概位置关系图。 橙色区域为历史上的弗兰德斯伯国。
历史上的这三个“尼德兰”国家,都有漫长的历史沿革,难以在此一一追溯,不过,到十六世纪上半叶时,这些地方都被统称作“低地”,这也正是“尼德兰Netherlands”一词的含义,这些“低地上”的伯国、公国、郡县、主教属地等,绝大部分都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西班牙王国的“北方省”和“南方省”,是西班牙王国本土以外的欧洲领地,也就是常说的“西属尼德兰”。
历史书本上经常提到的几种“导火索”,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等等,在十六世纪中叶前后终于在西属尼德兰地区引爆了“尼德兰革命”。
1568年-1648年,被视为是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统治、争取独立的八十年,也被称为“荷兰八十年战争”,1579年,以荷兰为代表的七个北方省进一步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共同对西班牙作战,该联盟通常被视为现代荷兰的开始,1588年,七个省份进一步联合起来,宣布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但直到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独立,它才在“法理上”正式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今日,我们习惯了用七省中最发达的“荷兰”省,来指代今日的尼德兰王国,称其为“荷兰”王国。
弗鲁姆(Vroom_Hendrick_Cornelisz) 1617年作品 . 描绘1602年10月3日荷兰舰队在英国海岸撞击西班牙单层甲板的Galley型大帆船. 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
不过,西属尼德兰南方、北方的革命斗争结果却全然不同。
1576年9月4日,由布鲁塞尔起义开始的尼德兰南方各省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斗争,比北方省的乌得勒支同盟还要早。然而,1579年,南方各天主教省份成立了阿拉斯同盟,宣布效忠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保持天主教。但安特卫普、根特等南方城市加入了反西班牙统治的北方各省结成的乌得勒支同盟。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法尔内塞率军镇压尼德兰南方各省、市的起义。1582年后,弗兰德斯及布拉班特大部及根特(1584年9月)、布鲁塞尔(1585年3月)等重镇相继为法尔内塞的军队占领。安特卫普被围城十三个月,安特卫普保卫战,是“尼德兰革命”中最大的战役之一,虽然进行了惨烈的战斗,但内忧外患矛盾重重之下,最终于1585年8月17日向法尔内塞投降,安特卫普最终沦陷(Fall of Antwerp)并惨遭屠城,尼德兰南方的独立战争最后宣告失败,西班牙人维持了在西属尼德兰南部的统治。
“燃烧的安特卫普市政厅” 作者:Daniel Van Heil 1650年。
“燃烧的安特卫普市政厅” 作者:Daniel Van Heil 1650年。丹尼尔(Daniel)是弗莱芒巴洛克风格的风景画家,以描绘火灾、废墟和萧飒冬日风景而闻名。
从此,西属尼德兰分裂成两个部分:北部形成了独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王国”,并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成为西班牙全球殖民霸权的最有力挑战者,1648年的《明斯特条约》只是一份历史意义上的象征文件,但北方的荷兰人早就在事实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在1602年就已经成立,荷兰的海上贸易及金融霸权也早已经初具雏形。而西属尼德兰南部则仍然处在“西属”的状态之下,在之后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比利时王国。
在之前的篇幅中,我们介绍过奥特留斯出版的第一本近代地图集《寰宇大观》是在1570年的安特卫普,1575年他成为西班牙国王任命的地理学家;墨卡托家族的《Atlas》于1595年出版,但是墨卡托早在1552年便因宗教迫害而从位于尼德兰南方省的鲁汶搬到了德国的杜伊斯堡,而出版了这本遗著的墨卡托长子鲁莫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工作生活,墨卡托的弗兰德斯“老乡”洪迪斯(Jodocus Hondius)也是辗转伦敦多年,最后于1593年前后前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定居,而再没有回到儿时成长的故乡、南方省根特(Ghent)。当我们想到,所有的这些制图大师的生命与创作轨迹,都是发生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们的命运与作品或许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安特卫普,今日是比利时第一大海港城市,在十六世纪中期,它一度是低地国家的制图活动中心。那是一个汇聚了杰出的制图师、印刷商、书商、雕刻家和艺术家的伟大城市。今日比利时的另一大城市鲁汶,则是学术的中心,鲁汶大学以实用数学、地球仪及其他天文仪器制作和地图绘制而闻名,这所大学是低地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科学和实用制图学方面最古老的中心。正是在鲁汶大学几位杰出学者(如杰玛·弗里斯修斯GemmaFrisius、杰拉德·墨卡托Gerald Mercator)的影响下,低地国家的地图制图才获得了其历史地位与影响。然而伴随着安特卫普的在尼德兰革命战争中的陷落,尼德兰地区的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逐步转向了北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里也成为新的地图制图及出版业的中心
起始于1570年代的安特卫普、并在阿姆斯特丹一直延续到1670年代的地图制图与出版业,是制图史上“尼德兰制图的黄金时代”,一位位制图大师为地图制作的科学与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而这些出版物也成为制图史上一个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现存的每一个版本,都可以说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地理信息的宝贵载体,更是一件件古老优秀的人类艺术作品。至于他们古老的低地故乡到底该叫做尼德兰还是弗兰德斯,反倒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让我们把话题重新回到德·佐德父子。加入了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之后,杰拉德早期主要出版刊印其他制图师的作品,比如加斯塔尔迪的1555年版世界地图、奥特留斯1558年版8页幅面的世界地图等等,而他自己代表性作品、被四百多年后的“地图大盗”觊觎的两卷本《世界的镜像》(Speculum Orbis Terrarum),出版于1578年,德·佐德把这部地图集的竞争“对手”,暗自设定为那部1570年由奥特留斯出版的人类第一本现代地图集《寰宇大观》。
1570年由奥特留斯出版的人类第一本现代地图集《寰宇大观》
其实杰拉德的这部地图集手稿早在1573年就已经准备就绪, 但直到1578年才最终获许出版。史学家推测这很可能是由于奥特留斯在“地图圈”的影响力和他对地图册制作方面的特权,影响了德·佐德作品的出版。正如上文所说,奥特留斯在1575年被任命为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的皇家地理学家,而安特卫普所在的南尼德兰长期都处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势力控制之下。
早8年面世的《寰宇大观》广受欢迎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但杰拉德的《世界的镜像》却一直销售寡淡,多年不见起色,杰拉德一直在暗暗筹划一版幅面更大、内容更丰富、制作更精细的改进版,然而,到1591年离世之前,他都没能完成这项工作。1593年,25岁的科内利斯替父亲完成了心愿,他同出版商阿诺德(Arnold Coninx)合作,并为这个新版的《世界的镜像》加入了十张新地图,即使同时代的制图师也承认,在一些细节和风格上,这部新作甚至比《寰宇大观》更优秀,不过此时的《寰宇大观》已经有了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等多个语言的多个版本。此外,同时代的制图师们还给了《世界的镜像》另一个评价:抄袭。《寰宇大观》的作者奥特留斯并不忌讳他图集中的作品来自多位制图师,并引用了他们的名字和出处,一定程度上,他把自己视为是一个地图集成者。然而德·佐德的地图集中大部分自己署名的作品,却被认为抄袭自一些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制图师的作品,并且在整体风格上也有剽窃《寰宇大观》之嫌,或许是因为顶着“盗者”的名头,第二版《世界的镜像》的销路同第一版的命运一样惨淡。
科内利斯在1600年32岁时英年早逝,德·佐德家族的地图印版版及版权都卖给了当时的地图出版商简·巴普蒂斯特·弗里斯(Jan Baptist Vrients),这位“简”一点也不简单,因为他还收购了奥特留斯《寰宇大观》的雕版版权,几乎垄断了当时安特卫普地图出版的市场。后世研究者认为,“简”收购德·佐德作品的真实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这个地图版本同《寰宇大观》的市场竞争,那才是他主推的产品。这种做法造成德·佐德的传世作品稀少,顶着“盗者”名头的《世界的镜像》反倒成为在今日的地图收藏市场上被地图大盗“青睐”的珍品,数百年后的这种情况肯定是那位“简”不成想到。
(待续)
本文为橙湖工作室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荣耀舰队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所谓“中立国”是指在发生战争或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中立国既可以指具体某次战争的中立国,也可以指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永久中立国不论在平时或战时均永久奉行中立政策。世界上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是瑞士,如今全世界一共有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七个永久中立国。那么这些宣称永久中立的国家能保证自己永远置身于战争之外吗?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为中立国并不能保证自身不被侵略。中立国只是一种“意识”与“态度”。中立国能否保持自己的中立地位取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大国强国)是否认可,所以永久中立国是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那么是不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就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呢?事实上也不可以这么说。国际外交所奉行的本质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由于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国际关系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宣布永久中立,然而能不能得到他国的承认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得到国际公认的永久中立国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中立地位能永远得到各大国的认可,因为大国的利益诉求是会变化的。有些大国出于自己一时的战略利益或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承认了某个国家的中立地位,然而随着大国利益诉求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完全可能不愿再承认这个国家的中立地位。事实上中立国地位被破坏这种事在历史上是曾真实发生过的。
1830年比利时爆发革命,成立比利时王国。比利时革命获得了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支持。英国认为一个中立的比利时对维持欧洲的均势状态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就四处游说欧洲各国承认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当时欧洲各国普遍对比利时这个弹丸之地没多大兴趣,所以也就乐得送大英帝国这个当时的世界霸主一个顺水人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为实现对法战役的突然性于当年8月2日向比利时发出照会:要求比利时方面允许德军通过其国境发动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比利时方面回复道:“比利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一条可以任意通过的道路!如果我们命中注定化为齑粉,那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为齑粉吧“。德国在借道被拒之后于1914年8月3日入侵比利时,由此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作为比利时邻国的荷兰、卢森堡两国在一战期间成功维持了自己的中立地位,然而躲过一战的荷兰与卢森堡却没躲过二战。1940年5月10日德国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起打击。在德军的地面、空袭协同作战之下荷兰在坚持四天后就宣布投降。
二战结束之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都意识到自己的地理位置是不适合保持中立地位的,于是全都放弃了中立政策并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北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放弃了中立政策,而奥地利、芬兰、爱尔兰等国则在二战后宣称开始奉行永久中立国策。苏联解体后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土库曼斯坦也宣布永久中立。1995年12月12日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承认土库曼斯坦为永久中立国。蒙古、老挝、柬埔寨等国也宣布永久中立,但目前并未获得国际社会公认。
提到中立国就不能不提瑞士这个全世界最早宣布永久中立的国家:瑞士自1815年确立永久中立国地位以来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始终得以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瑞士能始终保持其中立地位?为什么同样曾是中立国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无法保持中立地位呢?瑞士的永久中立国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瑞士之所以能成为永久中立国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缘环境有关。地缘环境不同于地理环境——地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有关,但同时也与历史人文原因、国家外交格局有关。
那么瑞士是怎样一种地缘环境呢?我们先从瑞士的地理环境入手进行分析: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全境地形高峻的瑞士大致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瑞士国土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瑞士平均海拔约1350米,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海拔-193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瑞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瑞士人独特的民族性格。
在瑞士多山的地形条件下山民们在生产力不高的古代一起耕作放牧、架路修桥,也因此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平等独立又亲密默契的关系。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山民们很早就形成了一种“露天议会”——形成”露天议会“的初衷在于共同商量下一年的劳作与战争等事宜,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这种带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的会议制度后来被瑞士人一直沿袭和发展到今天。长期以来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活是一种内向和封闭的状态,直到公元1230年前后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
从此欧洲南北的交通条件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这也使位于这一地区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通过收取过境通行税而大获其利。随着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其战略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就不难发现:瑞士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欧洲各大地缘势力交汇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谁控制了这里就能对战略对手形成压制。然而由于历史上阿尔卑斯长期的阻隔作用就使这一地区作为交通枢纽的战略作用大打折扣。
在贯通阿尔卑斯山南北圣哥大山口的通道开通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得到了重大提升,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各方势力的觊觎之心。当时这一地区理论上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然而对德国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和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长期处于分裂局面,以致于伏尔泰是这么评价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个国家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甚至不能称其为一个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曾一度存在过数百个彼此独立的诸侯邦国。
今天的瑞士在当时就存在着一批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邦国,我们前面提到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就是这种自治体的代表。名义上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登三州的领主是德意志七大选帝侯选举出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然而实际上三州早已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形成自治局面。这种平静的局面在公元1273年被打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觊觎三州靠圣哥大山口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于是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当地事务。
1291年8月1日的乌里、施维茨、翁特瓦尔3个州签署了相互支援的军事防卫永久同盟条约,后来的瑞士国家正是由这个三州同盟演化而来。到了1318年三州同盟终于迫使哈布斯堡王朝与其签订和平条约。哈布斯堡家族不打三州同盟的主意了,可这下轮到三州同盟不消停了:在接下来的三十余年间临近三州的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或主动投靠或被三州同盟攻占。就这样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自治城邦演变而来的瑞士同盟通过不断吸纳德意志邦国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不断扩张。
在合并卢塞恩、苏黎世、格拉鲁斯、楚格、伯尔尼五州后瑞士国家由原来的三州同盟升级为八州同盟,到了1513年进一步演化为由13个州组成的防御共同体。屡屡遭遇挫败的哈布斯堡王朝被迫与瑞士签订了《世代结盟条约》;1516年瑞士又与法国签订了《永久和约》。这时瑞士日后的中立国策已初见端倪,在此之后的数个世纪瑞士一直在欧洲列强之间不偏不倚。1618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将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卷入其中的战争——三十年战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瑞士始终拒绝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作战。
瑞士尽管在国家层面保持中立姿态,但瑞士人彪悍尚武的民风却使瑞士雇佣兵成为那个年代欧洲名头最响亮的佣兵,以致于连罗马教皇也雇佣瑞士人作为自己的卫队。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士在欧洲混战的大格局之下保持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的1647年瑞士在各州内部签署了《维尔防卫协定》。在此之前瑞士是由各州组成松散国家,甚至不存在统一的联邦军队,《维尔防卫协定》签订后瑞士开始打造统一的联邦军队并宣布在不涉及瑞士的战争中永远保持中立。
按说瑞士的武装中立国策从此时起就已诞生,然而我在上文说过中立国地位还需要得到他国的认可。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破坏了瑞士的中立国策,然而1814年6月战胜拿破仑的英、俄、普、奥等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上一致确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列强不仅一致承认瑞士的中立地位,同时还允许瑞士从法国取得领土补偿,最终瑞士由战前的13个州扩张到22个州,基本上已奠定了今天瑞士的版图。列强为何如此关照瑞士呢?这实际上是欧洲列强长期博弈后互相妥协的结果。
瑞士固然是一块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注定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场所,各路列强在经过长期的博弈交锋后终于认识到瑞士正好处于各自扩张的极限,任何试图控制瑞士的举动都将被其他列强视为威胁。既然谁都无力独占瑞士,那么让瑞士保持永久中立至少不会让其落入自己的战略对手控制之中,这也就成为了各大列强所能勉强接受的唯一选择了。1815年11月20日奥地利、英国、葡萄牙、普鲁士和俄国在巴黎签订了《承认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条约》。
至此瑞士的领土完整和中立国策得到各列强的一致公认和保证。事实上瑞士得以长期保持和平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德两个邻国的势均力敌以及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担保,作为对瑞士国防安全威胁最大的法、德两个邻国谁也不具备完全压制对方的绝对实力,在这种微妙的平衡状态下谁征服了瑞士就会令对方感觉犹如芒刺在背,也会激怒致力于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然而这种微妙的地缘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彻底打破。
二战期间瑞士西部的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东部的奥地利被德国合并,南部的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友,瑞士已完全处于轴心国势力范围的包围之中。德国可不会因为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就高抬贵手。毕竟希特勒本来就是要颠覆当时欧洲的既成格局,在此之前德国已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中立国下手了。秉承“日耳曼民族至上”理念的希特勒可是有心将集结所有说德语的力量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德语国家的。他试图以此对抗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强权。
瑞士曾是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尽管后来在经历领土扩张后将一部分法语地区纳入了版图,可在瑞士境内仍居住着大量说德语的居民。按说希特勒不应该放过瑞士,正如他曾对捷克斯洛伐克所做的那样,那么他为什么没这么做呢?瑞士自古以来就以尚武闻名——瑞士雇佣军曾是一支闻名欧洲的劲旅。在成为永久中立国后瑞士并没放松国防建设:在实行全民皆兵制度的瑞士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义务服兵役,即使退役后也要定期参加军训直到50岁。
瑞士自1837年以来既无内战又无外战。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瑞士人一直抱有危机意识:瑞士的国防预算基本保持在60亿美元左右,这对瑞士这个中立国已不算低了。瑞士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会经由联邦政府任命一名上将为总司令,在直属联邦政府的前提下统一指挥全军作战。二战时期瑞士面对轴心国的四面包围先后进行了3次总动员,集结起50万部队。事实上早在1939年英、法对德宣战前41个小时瑞士就进行了第一次动员。
尽管瑞士不参战,却在莱茵河畔的国境线上筑起了防御工事,瑞士的军事动员效率极高:当时只有700多万人口的瑞士能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集结起50万人的军事力量。二战爆发之初担任瑞士武装部队总司令的亨利·吉桑就制定了“内堡计划”:将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巨大城堡,而在城堡之中还有内堡,即使敌人攻陷了城堡的外围工事仍必须逐一夺取内堡。当时瑞士在全国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地都安放了炸药,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就立即引爆。
由于瑞士是一个山地国家,一旦桥梁隧道被炸毁就会与外界失去联系,然后瑞士就能发挥自己全民皆兵本土作战的优势关门打狗。事实上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确曾一度制定过入侵瑞士的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却被瑞士人掌握了,于是他们迅速动员起来在阿尔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管理。瑞士人还计划在德国入侵之后放弃巴塞尔、苏黎世、沙夫豪森这些谷地城市,然后直接转入到阿尔卑斯山区跟德国人游击到底。
德国擅长的是打闪电战——先用飞机炸,再用大炮轰,最后坦克碾,而瑞士的山地地形限制了德国这种战术的发挥,而更利于本土作战的瑞士人。同时瑞士在军事上还有一个特殊优势——那就是拥有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隧道,德国必须通过这条隧道才能把物资和武器运输到意大利以支援南线的战局。对此心知肚明的瑞士在圣哥达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国入侵他们就会立即炸毁圣哥达隧道,从而使德、意法西斯之间唯一的陆路联系被彻底切断。
尽管瑞士进行了充分的战备,可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儿,即使瑞士再怎么战备还能打得过德国不成?事实上德国并不是打不下瑞士,而是打下瑞士可能获得的好处不如保留瑞士。实际上瑞士全民尚武不假,可相比之下真正使其得以在二战中维持中立地位的还是在于和纳粹德国暗中的合作关系。其实这点我们上文已有所提及:既然圣哥达隧道是瑞士震慑德、意的有力工具,那么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在正常状态下德、意是可以通过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境内这一陆路通道取得联系的。
除此之外二战期间瑞士曾向德国出口军火、提供贷款:瑞士在二战爆发之初就向德国提供了1.5亿贷款,瑞士还向德国出口电力以使德国工厂能保持生产,直到1945年法国光复使瑞士面临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后瑞士才停止向德国供电。瑞士还曾接受纳粹德国从欧洲各国搜刮而来的价值4.4亿美元(按物价水平核算相当于现在的150.3亿美元)的纳粹黄金,除此之外还有超过3亿美元的德国黄金通过瑞士的中转分别流入了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土耳其。
时任纳粹德国经济部长兼中央银行行长的瓦尔特·芬克曾毫不掩饰地声称:“如果没瑞士帮助把德国的黄金兑换成外汇,使德国得以有钱购买钨和铬等战略物资,那么第三帝国的战争恐怕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下去”。这话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可这间接证明对德国而言:保留瑞士这一洗钱通道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那么德国为何还要冒险去和瑞士打仗呢?一旦陷入到瑞士人的游击战中就会大大牵制自己在正面战场对抗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的兵力。
同时这也将导致德国彻底失去联系意大利的陆路通道和自己的资金中转通道。攻打瑞士需要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可即使打赢了又能得到什么呢?一个基本都是山地的弹丸小国而已。按说瑞士暗中与德国合作的行为是有违中立政策的,不过瑞士可没一根筋跟德国混:二战期间有30万难民和移民获得了瑞士的临时或永久庇护。在向德国出口军火的同时瑞士也接受盟国的军事订单,甚至1940年盟国在瑞士的军事订货几乎与瑞士的生产能力持平。
瑞士媒体甚至敢于抨击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犯罪行为以及在欧洲各国的残暴统治,弄得希特勒也恼火不已。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深知:不能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如果德国战败也能使自己置身事外。瑞士曾召见轴心国和同盟国各方驻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国境线外交战。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时候交战双方都尽量避免刺激瑞士,以免在与对方激战正酣之际再给自己增加一个主场作战的难缠对手。二战后期美国飞机曾误入瑞士领空并误投弹炸死了瑞士平民。
结果瑞士空军当即升空击毁了数架美国飞机。直到二战战局已明朗化的1945年2月一架迷路的B51轰炸机还在瑞士的圣加仑州布克斯被迫降,美军飞行员还成为了瑞士的俘虏。按说瑞士这时不可能看不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战争中获胜乃是大势所趋。瑞士这时显然是不愿得罪美国,然而如果美国侵犯到本国的利益也绝不会听之任之。总之瑞士就像是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为什么捕食刺猬的动物很少呢?因为刺猬肉少而多刺,这意味着能吃到的肉和为吃肉而付出的代价完全不成正比。
为什么说瑞士就像刺猬呢?瑞士地盘不大且基本以山地为主,资源也并不丰富,显然无法像中东地区一样牵动列强的神经。瑞士唯一可能被人觊觎的就是地处欧洲中心腹地的地缘区位,然而这一敏感的地缘区位就注定瑞士将会是一只多刺的刺猬。且不说执行武装中立国策的瑞士本身具备一定实力,更何况任何企图吞并瑞士的举动都必将引起周边国家的高度警惕。同时瑞士通过银行业与各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如果吞并瑞士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
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在瑞士银行开设有户头:这其中有各国的国家存款,也有各国政要、财团的存款。这样一来瑞士就等于把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金融节点,谁敢动它就是在与世界各国为敌。各国的黄金都存在瑞士,一旦瑞士被打就意味着很多国家的黄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不只是自己存在瑞士的黄金找不到了,甚至也无法再兑换外汇来买军用物资了。别看瑞士只是弹丸小国,却牵扯到国际金融格局的稳定,涉及各大国的核心利益,所以任何国家入侵瑞士几乎都会侵犯到其他大国的利益。
来源:法制日报
法制日报北京3月31日讯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官微”日前透露,历时4个月,广东深圳“扫黄打非”部门跨国追回逾26万张“问题地图”,涉嫌构成走私犯罪的4名犯罪嫌疑人也被抓获。
据介绍,2018年9月17日,深圳海关所属文锦渡海关对以一般贸易方式向海关申报出口的某港货车所载货物开展正常查验,发现该车申报出口的41074张地图存在疑似“涉嫌侵犯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经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鉴定,该批地图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严重危害国家主权和利益。
9月25日,深圳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在罗湖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召开案情分析会。深圳市、区“扫黄打非”办公室、公安分局和文锦渡海关缉私分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文锦渡海关缉私分局立即启动重大案件提前介入机制,对这一线索予以立案,并开展查缉行动,分别对该案涉及的报关公司、运输公司、货代公司、生产厂家等开展查缉,现场查获单证、账册、电子证据一批,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
侦查查明,这批地图由东莞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原计划印刷50万张,已经印刷306057张。后经缉私人员及时抓捕相关嫌疑人并捣毁生产窝点,成功阻止了剩余193943张“问题地图”的印刷。
侦查还发现,涉案印刷公司已经印刷的30余万张地图中有264983张“问题地图”已经出口,一旦流通,将会危害国家主权和利益。在各级“扫黄打非”机构协调下,海关缉私部门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案件督办机制,坚持办案和追缴地图同步开展,派员追缴已出口的“问题地图”,力争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1月17日,最终将全部264983张“问题地图”从荷兰追缴经香港返回境内。(记者郄建荣)
据路透社消息,荷兰导航和数字地图公司TomTom近日表示,已与中国华为技术公司就其地图和服务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中的使用达成协议。与TomTom的协议意味着华为可以使用这家荷兰公司的地图、交通信息和导航软件为其智能手机开发应用程序。TomTom发言人Remco Meerstra表示,交易已于一段时间前完成,但公司当时未公布。(品玩)
Reuters.
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 周三欧市早盘,荷兰数字地图和导航服务提供商TomTom跌超5%,此前公司表示,因疫情导致汽车和消费者业务收入下降,今年自由现金流料为负值。
TomTom首席执行官哈罗德·戈迪恩(Harold Goddijn)说,“我们的汽车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客户的汽车销售,但因工厂关闭,客户的汽车销售受到严重影响。”他还表示,零售店停业、经销商降库存以及人们停止出行导致需求急剧下降,沉重打击了消费者业务收入。此外,TomTom第一季度营收下降23%至1.31亿欧元(1.437亿美元)。公司预计,全年收入将同比下降约5%,料在6.5亿至6.75亿欧元之间。【本文来自英为财情Investing.com,阅读更多请登录cn.investing.com或下载英为财情 App】
针对美国方面的打压,华为也在不断想办法用自己或合作伙伴的服务来取代 Google 的产品。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导航和数字地图公司 TomTom 已经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让后者可以基于前者的地图、交通服务和导航服务为其智能手机开发应用程序。如此一来,华为手机在海外的地图服务就有着落了。
TomTom 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交易实际上已在前段时间完成,只是并未第一时间公布而已。但该发言人拒绝提供合作协议的更多细节。
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禁令,Google 被禁止授权华为使用 Google Play 等 Android 平台核心服务,这一举动就迫使华为开发自己的系统与服务。华为去年 8 月公布了鸿蒙系统(Harmony OS),但表示短期内没有推出鸿蒙系统手机的计划。鸿蒙系统已经被运用在华为旗下品牌荣耀的智慧屏之上。应用商店方面,据称华为将通过自己的 AppGallery 来取代 Google Play Store。
此前有分析公司称,华为的旗舰系列 Mate 30 中不包含来自美国的零部件,因此该公司对美国公司及商品的依赖或许已不再是一个(重要)问题。
数字地图制作公司TomTom首席执行官Harold Goddijn告诉路透社,如果它出售的车队管理业务可能占其当前价值的一半以上,TomTom公司将考虑是单独经营还是寻求合作伙伴关系。
总部位于荷兰的TomTom市值17.5亿欧元(约20亿美元),无债务,还有1.79亿欧元现金,TomTom9月份已聘请巴克莱银行对其Telematics部门进行估值并留意买家。
Goddijn表示,为Telematics部门制定一个合理的出售价格可以帮助公司来节省资金,但这可能并不简单。Telematics部门第三季度的销售额为4300万欧元,比一年前增长了6%,这对分析师来说有点难以置信。
TomTom的车队管理业务正在下滑并以地图应用程序中的数字地图而闻名。随着Telematics预计今年的核心收益将达到600—700万欧元,业务范围的估值将从7亿欧元大幅增加到14亿欧元。行业分析师不认为该业务具有多重收益,这似乎只是可能延续其稳定增长的状态,业务没有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在最近市场波动之后,Telematics的出售将有助于支撑TomTom的股价。Goddijn本周在旧金山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你看一下这些部分的总和,估值和市值,就会了解Telematics的出售原因。”
TomTom成立于1991年,开发了安装在仪表板上的导航设备,但现在与德国HERE和谷歌竞争销售集成到汽车自身软件和控制面板中的数字地图。在被问及如果汽车远程信息处理业务被出售时,Goddijn拒绝透露TomTom将如何处理收益,这将对TomTom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谷歌地图进入其主要市场后,TomTom股价自今年迄今以来下跌了7%,。到目前为止,谷歌已经挖走了几个TomTom客户,包括雷诺和沃尔沃。这是汽车制造商和倡导智能驾驶科技公司合作的一个更广泛模式的模本,他们正在准备向长期且成本昂贵的自动驾驶汽车时代过渡。
仅在本周,福特和大众以及沃尔沃和百度正在就合作开发和商业化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进行谈判,其中数字地图将发挥重要作用。Goddijn说,“目前尚不清楚正确的经济模式,向车辆提供下一代数字地图服务是独立经营还是合作需要时间才能弄清楚。” Goddijn表示,他相信TomTom的汽车软件销售将在未来三年继续增长,但不排除汽车制造商或大型科技公司的收购或其它合作模式。
Goddijn和另外三位创始人持有TomTom公司44%的股份,一些投资者担心这意味着该公司永远不会达成交易,而创始人一般不会轻易放弃控制权。然而,Goddijn说, “我们将为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和客户做考虑,我们将看看它将如何发展。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TomTom。”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右)代表学校将《陆地丝绸之路》画卷赠予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左)。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群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张群)4月12日,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访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与同学生们一起骑自行车畅游校园、亲切交流互动的同时,还收到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份神秘礼物——《陆地丝绸之路》画卷。
为什么选择将这份礼物赠与荷兰首相?
“今天,荷兰已经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两国交往更是日益频繁。北外的荷兰语专业目前不仅是中国最主要的荷兰语人才培养基地,而且正在成为从事荷兰研究、传播荷兰文化的重要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在致辞中表示。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中,马克·吕特表示,荷兰对所有议题都很重视。荷兰企业对“一带一路”议题兴趣浓厚。他说:“‘一带一路’为荷兰企业呈现了许多机会。荷兰企业在海上物流、港口发展、铁路公路建设、可持续性等领域拥有专长,可为中国提供支持。”
马克·吕特(右)将《荷兰地图集》赠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群 摄
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03年开设荷兰语专业,至今已培养了50余名毕业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在文化交流方面呈现更加频繁的态势。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一名荷兰留学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对汉语非常感兴趣,在荷兰时曾学习过一段时间,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今她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沉浸在汉语环境中,她感到十分开心,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多收获。
而中国画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由此可见,北京外国语大学将这一具有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画作《陆地丝绸之路》作为礼物赠予马克·吕特,寄予了中荷未来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寓意深远。
与此同时,马克·吕特将《荷兰地图集》作为礼物回赠给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