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323型运输机,绰号:巨人,这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一款重型运输机,其前身是Me321军用滑翔机。
Me323型运输机的翼展达到了55.2米,而它的最大载重为12吨,在运送10吨以下的货物时航程为1000公里左右。
图为:地中海区域正在被盟军飞机射击的Me323型运输机。
Me323型运输机于1942年7月研制成功,装备了六台发动机,而它的姊妹机Me321C型只有四台发动机,需要火箭助推和飞机拉拽,最终被德军放弃了,不过Me323型在超重运输时,也需要助推火箭的帮助。
图为:降落到突尼斯正在卸下法制装甲车的Me323型运输机。
Me323型运输机包括其前身和另外的改进型号共生产了201架,在战争中为德军运送了大量的人员物资,但因为Me323的蒙布机身特别容易着火,所以使士兵们颇有怨言,不过它简单的构造和较低的成本,让工厂能在短时间内进行生产补缺,而这才是德国最需要的。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他任第56装甲军军长。然,两个多月后,他却被派去接里特·冯·肖伯特(左)上将的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照片拍摄于1941年7月)
原来,里特·冯·肖伯特的飞机掉进苏军雷区,死掉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1883年,里特·冯·肖伯特生出在巴伐利亚,父亲是个少校。他19岁加入军队,一战时,参加了整个西线的战役。
1918年春季,他担任营长,在一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被授予巴伐利亚最高的那种骑士十字勋章,还得到了贵族头衔。
一战结束后,他继续留在军队,稳定上升。二战开战之前,任第七军指挥官。他先后参加了入侵波兰、荷兰、比利时及法国的行动。并在突破马奇诺防线后,又获得一枚十字勋章。进攻苏联前后,他转任第十一集团军指挥官。
1941年9月12日,肖伯特外出巡视。他不知道,下次他再出现在照相机镜头中,已是在棺材里了。
人要背时,拦也拦不住,大地那么宽,他们的飞机偏偏迫降在苏军地雷阵里。以我对战争的粗浅知识,这也许是被地雷炸死的最高将领了吧。
这次阵亡,多少有点尴尬。当然,该有体面还是会有的。
德国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很多重要人物参加。
希特勒也给他送了花圈。有时,不得不说,死得早也是种幸运,起码免去了战后被审判。(本文照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现代战机一般都是对称型战机,因为采用了对称设计,战机在飞行过程中才能够拥有良好的平衡性能。不过在人类军用战机的研发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两款走奇特设计路线的战机,而二战期间德国布洛姆&福斯的BV-141侦察机,就是一款典型的非对称设计战机。
BV-141侦察机1937年,德国航空部向航空界发出招标,研发一型单发三座战术侦察机,用来取代已经不能满足德国空军需求的Hs126型侦察机。在当时德国空军的招标书中,要求新型侦察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防御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观察视野。
当时布洛姆&福斯的首席航空设计师福格特是一位想象能力丰富的航空设计师,在此之前,福格特设计师已经设计了多款布局奇特的战机。此时福格特认为,如果采用传统布局来设计新的侦察机,那么受机身和机翼的遮挡,新型侦察机很难获得良好的观察视野。
这种设计布局在当时确实是标新立异因此,福格特设计师采用了当时比较少见的非对称布局设计,为驾驶员、观察员和自卫机枪射手专门设计了一个航空短舱,发动机短舱布置在机身右侧,通过一个巨大的梯形机翼和主机身连接。而主机身上并没有任何人员容纳位置,只有纤细的机身和发动机。
因为采用了非对称布局,福格特设计师在原型机的制造中对左右机身进行了仔细的配平处理,以避免出现飞行状态不稳定的情况。同时,为了加强对飞机的控制,BV-141早期原型机的垂直尾翼也比较大,且水平尾翼也采用了非对称设计以平衡力矩。
其水平尾翼当时也是非对称布局BV-141设计方案一被提交到当时的德国航空部,马上就遭到了当时德国空军的大力反对,许多人怀疑这架采用非对称布局设计的飞机一起飞就会因为飞行状态失稳而坠毁,拒绝拨款为其制造原型机。
但是当时主管德国空军技术事务的恩斯特·乌德特将军对BV-141侦察机的设计很感兴趣,在他的支持下,布洛姆&福斯自己支付了原型机的制造费用,原型机在1938年年初制造完毕,虽然试飞员一度拒绝试飞该机,但在经过劝说后还是对该机进行了试飞,测试结果表明,BV-141原型机具备非常不错的飞行性能。
BV-141侦察机的独立短舱此时德国航空部终于开始对BV-141原型机表露除了相当的兴趣,并拨款给布洛姆&福斯公司,让后者再建造2架原型机进行更多的相关测试。
后续原型机在主机身上的改动较小,除了将水平尾翼恢复成对称设计之外,福格特设计师主要调整了独立短舱的设计,使用了观察视野更好的全玻璃风挡,同时为独立短舱安装了相应的自卫机枪和航空侦查设备。
此时的水平尾翼也改成了常规布局虽然BV-141原型机在随后的试飞过程中发生了几次试飞事故,但是参与测试的德国官方人员对其性能还是很满意的。不过出于稳妥性的考虑,当时的德国空军最终还是拒绝将BV-141作为自己的新一代侦察机。
此时的BV-141原型机就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虽然其观察视野不错,机动能力也满足德国空军的要求,但是德国空军本身并没有大规模装备该机的打算,只是拨付给布洛姆&福斯必要的资金,用于BV-141原型机的继续试飞和改进。
采用德国空军涂装的BV-141侦察机在最后的飞行生涯中,虽然BV-141原型机通过换装动力更为强劲的发动机而拥有了更强的飞行性能,但要么只能够在后方执行新飞行员的培训任务,或者偶尔在前线战况紧急时紧急客串一把侦察机。
未能大规模量产时BV-141最大的遗憾
最终,BV-141侦察机项目在1943年被正式勒令停止。此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自己建造的第一架原型机在内,BV-141侦察机一共建造了28架。这28架BV-141要么在各种飞行事故中损毁,要么就只能够停放在后方仓库里吃灰,并最终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战争被称为人类最可怕的罪恶之花,但又是助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战初期,飞机速度只有每小时80-115千米,飞行高度200米。但是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飞机已经普遍可以达到每小时180-220千米的速度了,而飞行高度更是达到了8000米。
美国P-51野马,二战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到了二战,人类将活塞螺旋桨飞机发展到了极致,更是在二战后期发明了喷气式飞机。这些螺旋桨飞机,有的以轻巧灵活著称,比如日本的零式战机;有的则以防御著称,比如苏联的伊尔-2攻击机。
苏联伊尔2,被称为“飞行坦克”二战时德国有一款战机,以防御和火力著称,被称为“破坏者”。它火力凶猛,战时负责守卫德国天空,英美的远程轰炸机很多都命丧它手,它就是Bf-110重型战斗机。
德国Bf-110G4型夜间战飞机说起Bf-110,最初是按照“全能”型战机被设计的,它要有强大的火力和续航力,能够为轰炸机护航深入敌境进行轰炸,当时它被称为“驱逐机或护航战斗机”。1934年时任德国空军司令戈林批准了这一计划,并对该飞机的研发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双引擎、三座全金属飞机。
1936年5月12日,在梅塞施密特博士亲自主持下,第一架Bf-110原型机成功首飞,并且展现出了不俗的性能,唯一也是一直困扰德国科学家的问题的就是两台DB600发动机提供的动力明显不足。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DB601A型勉强能用,因此装备DB610A的Bf-110C成为首款大批量服役的机型。
Bf-110战斗机是德国空军在二战中使用的主力机型之一,共生产了6170架。但是,由于最终也没有解决动不足的问题,加之战局的变化。Bf-110最终也没有成为全能型战斗机,为轰炸机深入敌境进行护航。转而被改装成战斗轰炸机和夜间战斗机。
在众多改进型号中Bf-110G型产量最高达到了3000多架,其中夜间战斗型号Bf-110G4制造了2293架,它是专门为攻击英国轰炸机群夜间轰炸而设计制造的。而Bf-110G2/R1型战斗轰炸机是所有BF-110中火力最猛的一个。
Bf-110G2/R1战斗轰炸机上配备了两门MG151 20毫米机炮和一门BK 3.7机炮口径为37毫米。MG151 20毫米机炮不解释,很多德国空军战斗机都有装备。BK3.7机炮实际上是由FLAK18 37毫米防空炮改进而来。德国的防空炮非常有名,最著名的当数88毫米炮,这些武器常常被当作反坦克炮来用。
实际上MK3.7机炮也非常出名,JU-87G就安装有MK3.7大口径机炮,主要用来对付苏联的坦克部队,战绩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Bf-110G2/R1安装BK3.7大口径机炮,实际上不仅仅为了对付坦克,还要对付盟军的远程轰炸机。
美国B25H型轰炸机在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空军宣称击落盟军轰炸机数千架,并且得到了盟军公布的数字印证,而其中大部分战果要归地Bf110。当然类似飞机盟军也有,美军的B-25H型轰炸机就曾安装T13E1 75毫米炮和8挺.50口径M2机枪,专门对付日军军舰和地面目标。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军用飞机,数以万计的飞机被销毁,但是德国航空专家仍然在秘密状态下坚持研发工作。在 20 年代中期国际上对德国航空界的限制松动后,德国人利用发展民用航空的机会从事军用飞机的开发,当时很多民用飞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改装军用飞机的要求,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几型主力轰炸机都是由民用客机发展而来。得益于长期的不懈努力和技术储备,德国在 30 年代初期创建空军时得以迅速装备各种型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作战飞机,获得了强大的战斗力。
德国空军在战前确定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战场制空权,同时实施有效的对地支援行动,协助陆军地面部队的快速突击,因此战斗机和轰炸机受到特别的重视,构成德国空军作战飞机的主体。此外,为了适应其他类型的航空作战,德国空军还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作战飞机,诸如侦察机、联络机、滑翔机、教练机、水上飞机等。在战争中,针对某些特定的作战样式,又衍生出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战斗轰炸机等新机种,特别是在战争后期,为了夺回空战中的技术优势,德国空军又着力研发了一系列领先于世界的新锐战机,如喷气式战斗机、喷气式轰炸机、火箭动力截击机等,不过大多数机型虽然技术先进,但不够成熟,加上后勤、训练方面的原因,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无力扭转战局的颓势。
战前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单引擎轻型战斗机,也是最主要的战斗机类型,具有优秀的机动性和火力,但航程略短;二是双引擎重型战斗机,也称驱逐机,具有较强的武备和较快的速度,续航力大,但机动性欠佳,在与单引擎战斗机的较量中居于下风,相比执行昼间空战任务,它们更适合担任夜间战斗机或对地攻击机的角色。德国空军在战前没有研发夜间战斗机,在战争中为了应对英国空军的夜间轰炸才开发此类机型,最初是由昼间战斗机或轰炸机改装而来,后来也出现了专门研制的夜间战斗机。在战争末期还出现了多种类型采用新型动力装置的战斗机,但数量较少,单引擎战斗机始终是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核心力量,而且随着防空任务的日益繁重,战斗机在德国空军装备机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制造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机种。
轰炸机一向是各国空军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德国空军自创立之初就非常青睐于双引擎中型轰炸机,将其作为轰炸机部队的主力装备。德国空军的中型轰炸机航速较快、载弹量适中,航程也能满足战术战役层面的作战需求,但对于大纵深战略打击任务则力不从心。相比传统的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具有更好的精度,由此衍生出的俯冲轰炸机成为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克敌制胜的利器,著名的 Ju 87在闪电战中出色地扮演了“飞行炮兵”的角色,在对地支援行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不过,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都存在机动性差、防御薄弱的缺陷,只有在己方掌握制空权的情况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否则就会在敌战斗机的攻击下蒙受惨重损失。在战争中期以后,随着德军逐渐失去战场制空权,轰炸机已经无法自由行动和作战,速度缓慢的俯冲轰炸机大多转为对地攻击机。德国空军始终没有大力发展四引擎重型轰炸机,虽然装备了 He 177 等重型轰炸机,但数量稀少。
在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展开规模空前的交锋,面对苏军庞大的攻击集团,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坦克集群,德军地面部队迫切要求更加密切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援,由此德国空军着力强化了近距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反装甲能力,开发出专职的对地攻击机,这种战机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和装甲防护,配备大口径航炮,强化载弹能力,对地面目标有较大的杀伤力。由 Ju 87 发展而来的对地攻击型也在此类战斗中表现活跃。此外, Bf 109 、 Fw 190 等单引擎战斗机也发展出强化武备、防护和载弹量的对地攻击型,实际上即后来的战斗轰炸机,不过德国空军并未将其列为正式机种类别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空军常常在一种机型基础上发展出多种不同用途的改型,比如 Ju 88 型轰炸机就有侦察机、驱逐机、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等多种改型,如果用途发生改变,则装备该机型的航空联队的类别也会相应改变,比如原本装备 Ju 87 的俯冲轰炸机联队在换装对地攻击型 Ju 87G后,就会改为对地攻击机联队。本节表格所列的各机种代表机型是指该机型的主要生产型号,而不包括该机型的全部改型。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作战飞机的代表机型
Bf-109的起源是德国空军部30年代的战斗机设计竞赛,由巴伐利亚飞机厂公司设计。1938年7月,巴伐利亚飞机厂更名为梅塞施米特飞机厂,故Bf-109亦改名Me-109,但一般仍称Bf-109。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外形、可收放的起落架、可开合的座舱盖、自动襟翼、下单翼等,在试验中以无可争辩的优势击败了其他对手,在1936年开始生产,首批型号为Bf-109B。
Bf 110战斗机是德国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双发动机长程战斗机,德国空军称之为驱逐机。到大战后期被Me 410战斗机生产线所取代,但是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除了担任长程战斗机与驱逐轰炸机的任务以外,Bf 110也是德国夜间战斗机的主要使用机种之一。
亨克尔He-111(Heinkel He 111)是1936年开始生产的中型轰炸机,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使用最频繁的轰炸机,是在二战初期第一种德国空军轰炸机。这最能够象征著名的德国空军轰炸机联队(Kampfwaffe)。He-111在二战后期成为落后的设计,但一直继续生产至1944年,当大部分He-111停产时,该机种开始转作用运输及补给的角色。
容克87型(Junkers Ju 87)俯冲轰炸机,为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种俯冲轰炸机。这种机型通称斯图卡(Stuka),为俯冲轰炸机的德文写法 “Sturzkampfflugzeug”的简略。这种机型为德国空军广泛的使用,由1935年开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Ju 52 是二战德军最著名的运输机,战前作为民航机开辟了多条新航线,战争中它参加了德军所有的行动:在荷兰、克里特岛空降伞兵;为被困在北非、斯大林格勒、波罗的海的部队运送补给,是德军最为依赖的运输机。Ju 52 的坚固耐用赢得了本国士兵“容克大婶”的绰号,而盟军士兵则叫它“钢铁安妮”。
Fi 156是德国菲泽勒公司生产的三座单发上单翼陆军联络机(也是侦察机),被交战双方公认为二战中最出色的陆军联络机。Fi 156的上单翼采用一系列独特技术:固定式前缘机翼,开缝式副翼和延伸整个后缘的变长机翼,具有惊人的短距起飞能力。
Fw189战术侦查/炮兵校射机由德国福克沃尔夫公司研制,1938年7月首次试飞,1940年交付空军使用。该机共生产了846架,其中有少量的FW189c教练机和FW189B反坦克强击机,1944年还改装了一批FW189A1作为夜间战斗机,主要服役于东线战场,深受前线部队追捧。
亨舍尔公司开发的Hs 129专用攻击机因其强大的反坦克效能,被冠以“坦克开罐器”的外号,Hs129就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反坦克攻击机。该机座舱狭窄、飞行性能差、发动机不可靠、动作迟缓笨重,但强大的火力和装甲使它符合反坦克作战要求。主要在苏联前线使用,损失很大。一共制造了879架。
(上图)挂载4枚航空鱼雷的Do 217K 型轰炸机
对于轰炸机、俯冲轰炸机来说,航空炸弹才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而执行对地支援任务的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也会频繁使用炸弹。
德国空军装备了各种规格、种类多样的航空炸弹,最小型的航空炸弹仅有2 公斤,而最大的可达2500 公斤,使用较为普遍的是50、100、250、500 和1000 公斤的炸弹。德国空军以表示炸弹种类的字母缩写和表示炸弹重量的数字为航空炸弹命名,比如SC1000 就是1000 公斤的通用航空炸弹,德国空军主要装备以下几个类别的航空炸弹:
B:燃烧弹
BC:爆破燃烧弹
BT:鱼雷型炸弹
PC:穿甲炸弹(装药量为弹重的20%)
SD:半穿甲破片炸弹(装药量为弹重的30%)
SC:通用炸弹(装药量为弹重的50%)
SB:高爆炸弹(装药量为弹重的75%)
(上图)SC1800型航空炸弹,重达1800公斤,是德国空军装备的最重量级的航空炸弹之一
在执行对海作战任务时,德军轰炸机还能够携带水雷(LM)和航空鱼雷(LT),其主要装备的空投水雷都是非触发引信沉底水雷,主要包括LMA型(全重550公斤、装药300公斤)、LMB 型(全重960公斤、装药705公斤)和LMF 型(全重1050公斤、装药290公斤),初期多使用磁性引信,后期混合使用水压、音响等引信。
在战争前夕,德国空军并不重视航空鱼雷的开发,导致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获得较为实用、性能可靠的航空鱼雷,1941年在挪威鱼雷基础上,并吸取意大利技术才研发出F5系列450毫米航空鱼雷,其中使用较多的是F5b 型,重量800公斤,装药量180 ~ 250公斤,航速40节时射程为2000米,此外德国空军也研制过口径533毫米,重量超过1000公斤的航空鱼雷,但均未达到实用化。
(上图)一枚被误投至陆地上的德军空投水雷,在二战时期德军掌握了先进的水雷技术,其空投水雷均为非触发引信沉底水雷。
作为航空鱼雷的替代品,德国空军开发了一种特殊的鱼雷型航空炸弹(BT),具有一个细长的截顶头锥,圆柱形弹体和锥形弹尾,配以三片大型尾翼,能够在投入水中后保持轨迹,直线航行一段距离,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其相比鱼雷最大的优点在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造,但实际使用并不普遍。
1942 年, 面对盟军重型轰炸机的威胁, 德国空军开始寻求比机炮威力更大的机载武器,于1943 年夏季开始装备空对空火箭,最早的型号是WGr21 型210 毫米火箭,它是由陆军的NbW42 型210 毫米六管火箭炮改进而来,初速320 米/ 秒,全重(含发射管)112 公斤,弹头重量41 公斤,射程约1000 米,使用定时引信起爆,杀伤半径可达30 米,Bf 109、Fw 190 等单发战斗机能够在翼下携带两具火箭发射管,而Bf 110、Me 410 等双发战斗机能携带四具,WGr21 型火箭虽然威力很大,命中一枚即可直接击毁目标,但是精度差,射速低,发射管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飞机性能,通常用于打乱美军轰炸机的阵形。
1944 年,一种轻巧的R4M 型55 毫米空对空火箭开始列装,它采用小直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驱动,单发重量仅为3.85公斤,装药520 克,弹尾装有放射状稳定翼,初速525 米/ 秒,最大射程1500 米,通过机翼下的多联木制发射架携带,一架Me 262 战斗机可以挂载24枚R4M型火箭,在600 米距离上连续发射,形成密集弹幕,杀伤效果明显提高,据说JV44 中队有一半的战果是用这种火箭取得的。除了上述两种火箭外,德国空军还研发了其他几种类型的机载火箭,如向上方发射、攻击目标机腹的SG 系列火箭,Ba 349 使用的Hs217型火箭等。
(上图)地勤人员为Fw 190型战斗机挂装WGr21型210毫米火箭
战争后期,为了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德国空军还率先开发和装备了早期机载制导武器,其中最著名的是遥控滑翔炸弹Hs293 型和弗里茨-X型。
Hs293 的研制始于1940 年,在SC500 型通用炸弹基础上加装弹翼、尾翼、无线电收发装置和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全重1045 公斤,投下后通过目视遥控,修正弹道,炸弹在火箭燃料耗尽后以无动力滑翔状态命中目标,最大射程可达16 公里。
弗里茨-X 几乎与Hs293 同时开始研发,是以PC1400 型穿甲炸弹为基础,加装弹尾控制翼和无线电遥控装置,全重1570 公斤,制导方式与Hs293 相同,通常在距离目标5 公里处投下,由于装有穿甲弹头,可以攻击装甲目标。这两种武器在战争后期都取得了相当的战果。
(上图)Hs293型遥控滑翔炸弹的实物照片
此外,德国空军还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空对空导弹X-4 型,这种武器于1943 年6 月立项,1945 年初才具备实战能力,尚未来得及使用战争就结束了,据说已经制造了约1300 枚,螺旋桨单发战斗机能够携带2 枚, 而喷气式战斗机可载4 枚。X-4型导弹具有水滴形流线弹体,配有四片后掠弹翼和十字形尾翼,以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采取有线制导方式,全重60公斤,速度325 米/ 秒,射程1500 ~ 3500 米,装有20 公斤破片战斗部,配有声感应近炸引信,能够感知B-17 的引擎噪音,在距离目标约7 米处引爆。X-4 型还有地面反坦克型,被视为战后空空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的鼻祖。
本文摘自《图解第三帝国空军综合事典1935-1945》
真是浪费!“宿醉天堂”2号执行12次任务后,被扔到了比亚克垃圾场。从1939年到1945年,飞机技术突飞猛进。从双翼机到战斗机,从粗糙的双引擎轰炸机到B-29重型轰炸机,战场随处可见飞机的身影。战争结束后,留下了数千架飞机。这些飞机要么是过时的,要么是损坏的,要么由于技术问题无法使用的。它们被丢弃在“飞机墓地”,一边腐蚀一边等待处置。
B-25和C-47的墓地
日本飞机墓地
德国飞机墓地
英国飞机坟场
新西兰飞机墓地
施瓦尔贝ME 262飞机墓地
1948年12月5日,数百架二战遗留的飞机排列在奥尔特里奇飞机墓地,这些飞机主要是B25和B26,它们将被切成碎片并熔化。
1946年,南太平洋的飞机墓地。
日本空军的废弃飞机,包括三菱A6M5 52型,战后它们被遗弃在厚木飞机墓地。
这张图片里的飞机值多少钱?
德国飞机残骸。
海因克尔轰炸机墓地。
太平洋莫拉泰的B-24飞机墓地。
B-24s残骸。
关岛,飞机残骸堆成小山
P38闪电在菲律宾参战后被丢弃。
B-29飞机墓地。战后,有些飞机会存起来供以后使用,但多数和图片里的飞机那样进入熔炉。
二战后,P-40战斗机堆放在阿肯色州胡桃岭。
二战后,在阿肯色州胡桃岭等待冶炼的战斗机。
1946年,B-32在阿肯色州胡桃岭等待被销毁。
战后,波音B-29超级堡垒被储存起来备战。
导语:德国黑科技有多牛?此战机很独特,用煤块发动,一吨煤飞1000公里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德军之所以能够研发如此多跨时代的黑科技武器,跟背后强大的科研团队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它们强大的脑洞之下,像纳粹钟、纳粹飞碟、鼠式坦克这样的武器才得以诞生。除这些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空军了,为了保证本国空军的优势,德国也致力研制出了一些造型奇葩无比怪异的飞机,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架战机就是故事的主角。
这架飞机名为“P.13A喷气式战斗机”,它是由德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亚历山大.利皮施设计的,此人跟其他战机设计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从来不研究一些常规性的飞机,而且喜欢制造出一些外形无比怪异,颠覆尝试的跨时代飞机,这在他看来能创造一件新奇的武器是一件非常具有价值的事情,至此P.13A喷气式战斗机才得以诞生。
这架独特的三角翼飞机,诞生的初衷就是要打造一架超音速飞机。那么这款战机最不同寻常的是,它吃的不是燃油而是吃的煤,其搭载着一台冲压式煤炭发动机。可别小看这款战机,跟普通战机相比,性能一点也不逊色,高空中飞行的速度在每小时在300-400英里之间,而且一吨煤燃料可以续航1000多公里。可见其航程比普通战机还牛,但是其怪异的设计却被大伙吐槽。
这样的设计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在二战期间德国主要二战的主要发动国之一,四处挑起战争,长期的战斗让德国资源消耗极大,特别是金属、石油资源十分的匮乏,于是亚历山大才有了用煤炭替代油燃料的想法。不过因为该飞机太具有创意性,技术基本都跟不上,因为他研究了一个二战的时间都没有完成,直到战争结束之后。当时的德国很多军事专家都去了美国,亚历山大也是其中之一,在美国继续他研发道路。
后来这架飞机核心的设计点就是突破音速,整体的外观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不过败就败在发动机上,因为使用吃煤发动机的局限性,P.13A在后续的测试中仅仅证明了它具备实现超音速飞行的能力和性能而已,在实战中却很难达到理论数值。所以这款战机一直没有在战场上发挥过作用,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项新颖的设计,也足见当时德国军工的强悍,不是吹出来的,所以在二战时期德国才能研制出各种各样的黑科技武器。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研制了许多新式武器,被网友称为“黑科技”,但是实际上有许多只停留在图纸上,有一些只试验性质的制造了样品,这些武器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武器。
ME262喷气式战斗机那么哪些武器可以称为二战德国最成功的武器呢?首先我们要给“最成功武器”定一个标准:这些武器除了性能出众外,还要大量应用到实战之中。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发现即便是虎式坦克和Me262喷气式战斗机也不能被称为二战德国最成功的武器。
最成功的轻武器:MG42通用机枪
MG42通用机枪是德国在MG34的基础上研制的一款机枪,它的最大特点在于高射速和通用性。它的射速高达1500发/分,堪称疯狂,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而它的通用性,使它既可以被当做步兵班用机枪,又可以当做重机枪来使用,随时随地为德军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最成功的火炮:百变88毫米炮
88毫米防空炮由德国著名克虏伯公司设计,它是二战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口径火炮。它精度高、射速快、威力大,不仅仅是一款出色的防空炮。后来,又做为反坦克炮、坦克炮等来使用,著名的虎式坦克就使用的是这种炮,被称为“百变”88毫米炮。
最成功的坦克:豹式坦克
关于哪种坦克是德国最成功的坦克一直以来争议很大。德国在二战期间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四号坦克,总产量约为8553辆,但是它的性能谈不上卓越。虎式坦克不论是防御,还是威力都非常的强,但是它的装甲仍然是垂直装甲,正面防御力不如豹式,而且还有一个致命伤——续航能力太差。所以,笔者认为德国在二战时最成功的坦克应该是豹式坦克。
最成功的飞机:BF109战斗机
Bf-109战斗机是一种单发单座单翼全金属活塞式战斗机型,全程参与了二战和其他战争,是少有的经历过长期战争考验的机型,该战斗机倍受赞誉,在设计中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空气动力外形、可收放的起落架和可开合的座舱盖,最大速度达到686千米/时,装备了一门30毫米MG108 机炮和两挺MG131机枪,火力十分猛烈。德国空军总战果的一半以上是它取得的。而Me262喷气式战斗机生产数量很少,战争结束前一个月才勿忙投入实战,与它无法相比。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看法,除了上面之些之外,V2导弹、STG44突击步枪、U型潜艇同样非常著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形势对纳粹德国越来越不利,特别是对战争形势至关重要的空中优势完全掌握在美国和英国空军的手中。这使得纳粹空军指挥官戈林焦头烂额。为了重新控制制空权,戈林寄希望于新武器,这包括Go-229轰炸机。
德国制造的Go-229轰炸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机轰炸机。它的外形和性能即使在今天也是纳粹德国的世界末日武器设计之一。
Go-229有三个原型,第一个是无动力滑翔机,仅用于气动验证和研究,并在德国战败后被烧毁。第二架,也是唯一曾经成功飞上蓝天的有动力试验机在第三次试飞时机毁人亡。
Go-229目前只有一架存留在世界上。这是1945年4月14日美国缴获的"霍顿Ⅸ"计划的V3试验机。目前该飞机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珍藏,成为世界级的宝藏。它见证了德国纳粹时期末期科学家的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它还见证了人类航空史上的辉煌。
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对Go-229轰炸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改良制造出了美国空军B-2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原型。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黑科技飞机,放现在也不落后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黑科技飞机,放现在也不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