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挪威翻译

《这么慢,那么美》‖慢一点,才能发现幸福的全部细节

说起慢生活,我们首先想到北欧,他们的生活理念为我们所不及;我们羡慕他们简单、随意、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姿态,但同时,也看不惯他们常常将休闲和享受放在首位,而将其他种种退居第二的生活态度。

比如,相比较一家人的休假,生意啦、工作啦,朋友啦,全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先放一旁;比如,当孩子十八岁便给他们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无论在金钱上还是生活上,都不管不顾;比如,老人从不给儿女带孩子,大家更在意的是个人的空间;比如,依傍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尽情享受高福利,缺乏忧患意识;等等。

自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容置否的事实,但也存在着因我们缺乏实地考察和体验而形成的偏见和误解。

《这么慢,那么美》这本书,恰恰可以帮我们解除这种偏见,因为本书的作者罗敷,是一个在北欧生活了十年的人。因老公是个瑞典人,她得以完全融入那里的生活。十年,朝朝暮暮之间,她把自己生命中的亲身经历和点滴体悟凝结成文字,将北欧最真实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01彻彻底底的休假与无需监督的自律

在北欧,休息日,特别是公共假期,你很少看得本地人,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超市、饭馆、咖啡馆等等几乎全都闭门谢客,原因是假期开始,大家都去度假了。

当提到瑞典“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全程福利保障体制时,余秋雨曾做过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家庭,家长认真治家,家产平均分配,人人无须担忧,看似敦睦祥和,却滋长了内在的惰性,减损了对外的活力,可谓合家安康家道不振。

我想,这或许是国内很多学者的共识吧。之前,当我看了这样类似的评论,也深以为然,认同北欧的高福利背后势必有着他们潜在的危机,而如若他们只一味享用资源而不懂得以忧患的意识去盘算的话,定会给政府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更有坐吃山空的危险。

然而,当我读了《这么慢,那么美》之后,也就推翻了自己心中对北欧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北欧人一直视节俭、勤奋工作和生产为美德。而北欧人在休假与工作之间有一个平衡点,那便是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休假是彻底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他们工作时的态度与效率。

我们先从他们的职业选择说起。在北欧,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事不在大小,兴趣第一。基于他们“高收入,高税收”的社会制度,收入高的职业交的税就高,通过税收保持一个收入状态的持平。既然各行各业的收入差别不大,那么以兴趣为第一的选择就成了就业的最低标准。这种基于兴趣的工作一旦投入其中,势必百分百用心,百分百努力。

再加上自幼儿园时代就开始培养的协作能力,每一个北欧人从学校到社会,经历过上千次的大大小小的小组磨练,培养了几乎完美的协同工作能力。从而很少有公司员工相互拆墙角、使绊子而降低工作效率、或使工作难以完成的事。

孩子们从学生时代就有机会多多的各种实习,早早练就一身的本事,不挑工作待遇,只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个观念深入人心。

而实习是很认真的事,实习和被实习双方都需要做实习评估,为的是学生与社会需求不致脱节,通过不同的工作机会,找准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类别的方向。于是,北欧人一步步这样走来,可以说从较年轻的时候就大约知道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有兴趣的是哪些,并为此做着长期的准备。

而且,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实习期没有工资,这就更加强了人的兴趣使然以及单纯的学习动力。

当然,有就业就有失业,但在北欧失业并不可怕,失业反而代表着新选择的开始。失业了怎么办,再找呗。一时间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呢?那就去学习吧,学习一门以前一直感兴趣却没有机会从事的新职业。

并且,任何年龄阶段,只要职业需要,随时都可申报科目重回大学学习,且是那种通过实实在在的时间消耗,来拿成绩和学位的那种。而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代表着能够完全胜任,没有所谓的实习期和学员阶段,更没有师傅带队,是完完全全的孤身投入。这期间非得有足够强的工作能力和充分的责任心作支撑不可。

所以说,之于北欧人,休假是休假,工作是工作,不可混为一谈。在这里,举一个北欧人学习汉语以备工作之需的例子,此处引用书中原文——

我所认识的瑞士工程师安德士,2011年被派往中国工作的时候,还是个只会说“你好”的对中国文化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的瑞典人。但是2013年两年期满他被调回瑞典后,再碰见他,不仅流利的汉语让我自惭,而且他已经可以用他的汉语查找专业资料,撰写论文什么的。既然汉语学得这样好,我问他何时再去中国工作,他说不知道,要看公司的安排。我惊讶,既然只是暂时派驻中国,何以将汉语学得如此精进,何况在中国的工作,随行都有翻译。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沉思良久:“翻译的话只是翻译的,自己理解的才是自己的。我需要百分之百的精准,尤其在汽车零件上。”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便可见北欧人对待工作严谨且高效之一斑。

02散漫简约的生活与贯穿一生的学习

北欧人过的是一种简约的慢生活,而泡咖啡馆是北欧人典型的“生活至上”的人生态度。

这种散漫和我们当下凡事都追求快和高效的生活完全不同,我们好像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而他们的时间又好像永远都用不完。这种对生活的差别认识和对待,真是不可思议。

我个人曾十分地羡慕他们这种生活方式,可总也学不来,总觉得挥霍光阴像是有罪,于是乎,学来学去,每天仍然在读书、写作、家务之间忙得不可开交。稍纵即逝的时间,很难像北欧人那样轻易把握。

北欧人在一天之间或者工作的间隙有不可或缺的、和朋友或者同事喝咖啡交流的短暂休闲时间。而在北欧最典型的社交,是“一个人的社交”,即带上一本书在咖啡的气息和低低流淌的音乐里,一个人在咖啡馆求得一份“清净”。

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单一地认为北欧人每天每天都在咖啡馆中虚度就大错特错了。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很有诙谐意味,原文记不清了,大意为:在欧洲,如果你去餐馆吃饭,点餐之后,等一两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的食物之所以迟迟不能上桌,可能是因为,给你做饭的厨师在街对面的理发店理发,或者正在泡咖啡馆也未可知。不过,你肯定不急,反正没有要紧的事去做,等就等呗。

我觉得这完全是对慢生活的一种有意曲解。单从北欧人的“学习是贯彻一生的事”这一点,我们便可窥见北欧人的充实生活之一斑,而绝非只懂得在咖啡馆中虚度光阴。

作者说,再也没有一个民族像北欧诸国子民一样,如此热爱阅读了,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民族。比如芬兰,并不大的一个国家,却有近千个公共图书馆以及流动图书馆,分布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城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北欧的人均阅读量是一年24本书,而实际上在北欧,个体阅读量已经明显大于这个数字。

不拘于环境,不拘于场所,见缝插针的阅读是北欧人顺手拈来的习惯。在北欧最流行的书,是纸质轻巧、排版压缩、便于携带的口袋书;而商场里卖得最俏的男士休闲裤,则是膝盖部有足够大的口袋可以装下一本书的那种。

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习惯。由此延伸起来的北欧人的聊天内容,若没有看过几本书,很难走进北欧人的社交圈。

再有,自从20世纪60年代瑞典取消高考制度,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只要准备齐大学录取所需要的所有申请资料即可入学。但轻而易举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事就全靠自己了。大学辅导员只是帮助你规划学习和未来职场方向,上课、学习、考试、到点交作业全靠自觉。没有哪个大学老师会拿个点名簿站在教室门口督促你早睡早起不要旷课迟到的。

宽进严出的高考制度,使北欧的大学很像一辆随时可上下的公交车,你20岁申请也不早,60岁申请也不晚。任何时候,只要你有需要,只要你想学,随时都可重回大学学习。而不懂的东西就专门抽时间去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作者说,在她的中文课上就教过一对70岁的老夫妇,因为要抱团游历中国,所以就报名参加汉语语言学习。虽然他们的英语很好,但是他们不会去想完全依靠导游的解说来完成自己的游历。

学海无涯。可以说,北欧人的“活到老,学到老”毫无夸张可言。在我们身边,如果有个老人读大学,或者学习些什么,是会被当作难得的楷模被膜拜的;而在北欧,这却是一种常态。

03生活中的独立空间与家庭至上

在西方,孩子一旦成人便开始生活独立、经济独立,而老人从来没有给子女照看小孩的义务;这一点和我们有着显著差别。也就是说,于我们而言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在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一点,还真让人羡慕。

自然,这源于北欧国家的高福利,不用为未来的生活担忧,但如此一来,北欧人会亲情淡泊吗?未必。

在北欧精神中,蕴含在教育里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即个人的独立。孩子生下来不仅属于一个家庭,也属于整个社会,是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财富和支柱。而北欧国家的人普遍没有终其一生存钱一说,与其期望未来,不如珍惜当下。所以,他们在孩子小时,尽量多多地陪伴孩子成长,而当孩子长大,就放他去广阔的天地自由闯荡。

说起陪伴,北欧人对孩子和家人的陪伴是毫不马虎的。北欧几个国家,是全球率先给男人“爸爸育儿假”的国家。孩子一出生,新爸爸就自动获得10天假期,同时还和妻子共同享有480天的带薪育儿假。加上当地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很多收入不及妻子的北欧男人甘愿在家带一年孩子,而让妻子上班,于是就有了北欧版的超级奶爸。

如此,理所当然的,既然大家这样看中父母给予孩子陪伴的重要性,那么,也就没有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必要了。而老人,平时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划,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余生全都拿来奉献给子孙们。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北欧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如传言中所说的那么无情。平日里,隔三差五孩子开着车去看望老人,或老人开着车来探望孩子们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

再有,在瑞典“同居等同于结婚”乃国策,同居和婚姻一样受法律保护。一个北欧男人或女人,他不在乎你有过的性伴侣数量,但是一旦在婚姻中知道了对方的背叛,这样的婚姻是绝对不会维持下去的。这恰恰证明了,在北欧人的婚姻中爱情的纯粹性。

家,在北欧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至上,是北欧人生活至上的延伸,休息日给家人的陪伴不容任何人、任何事打扰。

在这北欧人的契约精神中可窥见一斑。可以这样说,在北欧没有预约,简直什么事都办不成,甚至连门都进不去。有计划的预约其核心是自由。如果没有预约而贸然去拜访一个瑞典人,极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而那位被拜访者,极有可能衣着懒散、待在家里,除了陪陪孩子和伴侣、睡睡懒觉、听听音乐、在自家院子里烧烤一下、晒晒太阳,大约就没有比这更忙的事了。

04结语:福利制度不养懒人

你一定想说,北欧人之所以如此潇洒都得益于他们的福利制度。确实,北欧国家的高福利是我们东方国家所不能及的。但是,除了这你没有看到的是,在他们强大的福利制度背后,是一群更强大的乐于挑战自己和不断创造生活奇迹的北欧人。

罗敷说,你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北欧人愿意交那么高的税;其次,你才会想知道为何北欧福利制度不养懒人。

北欧是高收入,高福利,高平等性、高均衡性社会发展模式,其经济运行体系是:福利国家+国家干预+合作主义+平等的精神。

无论是挪威的本着“有钱不要一下子花完”为原则而设立的国家石油基金,还是整个北欧国家的“高收入高税收”的政策,都证明着北欧人的勤俭。

作者罗敷说,一直很想知道瑞典人对未来税收的看法——如果政府提高税收怎么办?没想到几乎所有我认识的瑞典朋友的回答都惊人的一致:是该提高税收了!不然福利从哪里来?

展开
收起

简爱的真实面目,你肯定不知道

-1-

简爱?简单爱?

Jane Eyre,她的名字被译为“简爱”,或者“简·爱”,在小说中,她常常被称为“简”,或者“爱小姐”。

不妨用这个巧妙双关的译名来简要快捷地理解“简爱”的形象。

“简”,是她平平无奇的相貌,父母去世寄身舅家的出身,孤儿院艰苦成长的经历……

“爱”,是她的渴望、她的追求,也是整部小说讨论的主题。

但“简爱”的爱情故事,没有杰伦唱的那么“简单爱”。

她出身孤苦,在孤儿院长大后,应聘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和庄园主罗切斯特相爱,婚礼现场才发现,原来罗切斯特已婚,有一位疯掉了的妻子伯莎·梅森。简爱脱下婚纱,换回简朴的衣服,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

经过一段漂泊流浪,她在一所小学开始了新的生活,但仍然无法忘记真正的爱人。她拒绝了当地牧师的求婚,拒绝了去印度传教的召唤,回到桑菲尔德庄园看望罗切斯特。这才发现,这里已被梅森放火烧毁,梅森也坠楼自尽。罗切斯特因火灾致盲后执著地等着简回来。简爱深感触动,最终与罗切斯特在一起,找到了她的爱情。

《简爱》一直被奉为不朽的文学经典、爱情经典,不过,我们今天却要用新的视角来读《简爱》,一个近乎于侦探的视角,去发现《简爱》流传的历史中简爱小姐“真正的面目”。

进入正文的侦探前,我要请大家思考一个相关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2019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这个问题本质是借文学中“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来谈自我与生活的关系。这既需要对作家和读者的关系有些文学视野下专业性的理解,还要能讲讲自我与生活,最后还要把两组关系联系起来。另有一个难点,就是解释题目中的“读者”指的是“生活”维度下的谁。

梳理一下题面中的逻辑:

a.讨论作家和读者的关系

b.讨论自我和生活的关系

c.讨论a和b的关系

d.定义b纬度下“读者”的意义

为了便于理解,我组织成一个表格:

题面中包含的逻辑关系

且先不说这个题目好不好,但确实比较难,我给几个朋友看了这个题目,他们反应了好久,然后说,现在高考语文都这么高深了么。

没关系,本文更高深。本篇文章会以《简爱》为主线,结合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为大家分析作家读者、自我生活间的关系。

具体解释2019浙江卷中的abcd,我们就放在正课里展开。这个设计非常很完整很巧妙。

侦探开始。

简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你一定会说,到小说里找形象描写的句子就好了呀。不错。不过你相信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会由读者来影响甚至决定。她的面目,会不断变化。那么,书中主角的形象,到底是作家写出来的,还是读者想出来的样子呢?

这简直有点悬疑探案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拨开重重疑云,来看简爱小姐面目七十二变。

-2-

简爱,是长相丑陋的么

你——虽然一贫如洗、默默无闻、个子瘦小相貌平庸——我请求你把我当作你的丈夫。”

“什么,我!”我猛地叫出声来。出于他的认真,尤其是粗鲁的言行,我开始相信他的诚意了。

——《简爱》第二十三章

这是罗切斯特向简爱表白时的一段对话,“霸道总裁爱上我”即视感。

简,也许真的不大好看。但是,也没有哪个相爱的人敢这么说对方吧,即使后面有神转折,比如:

你个子瘦小相貌平庸,但——我就爱你!

你滚蛋!

你个子瘦小相貌平庸,但——你最美!

瞎了你的狗眼!

如果时光穿越回民国,简爱的样子甚至还会被称为“丑陋”。

1927年,距离《简爱》第一次被全译为中文还有八年的时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译的郑次川,在其所著的《欧美近代小说史》中把简描绘为“貌丑陋而富于才调”。

其实,纵观原著小说,也没人说简长得“丑陋”。

而且,罗彻斯特也在他人面前赞美简爱:

“虽然她算不上最漂亮,但也不丑,而且脾气又好。我见她长得还是比较好看的,谁都看得出来。”

——《简爱》第三十八章

《简爱》剧照

如罗彻斯特所说,谁都得出来:还是比较好看的

拜托,这位简爱的扮演者是奥斯卡影后琼·芳登

不过,读者可能根本不在乎作者怎么写,他们更在乎大众怎么看。于是,从评论者笔下开始,一个相貌丑陋又离经叛道的简爱形象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才女佳偶的形象完全不同。

如果你是一个民国读书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也不会太在意这个文学形象。不是因为她不美,也不是因为她和传统的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不一样,而是因为她“没有用”。

本来中国古典文学鼓励追求爱情的自由,七仙女之于董永、织女之于牛郎,但似乎并不太追求男女人格的平等。只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能够做到礼节上的和谐互动,有美好的爱情,似乎女权主义不是那么迫切的事情。简爱这样的女性,并不太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想象,她们幻想的多半是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式的爱情。

而民国时的女性,追求的又远不是爱情中的平等,而是面对旧家庭、旧社会的独立自主。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找思想新式的人相爱,自然会接受互爱互敬的新式关系。但那时候,已经身陷在旧式婚姻关系中女性,更迫切需求一个敢与旧式家庭关系斗争的英雄人物。像鲁迅、胡适这样先被旧家庭安排了旧式婚姻的觉醒者,也需要一个敢于和旧家庭、旧社会、旧伦理抗争的偶像。

所以,不过是在爱情上遇到一点挫折的简爱,根本无法成为当时民国女性的精神崇拜对象。她们更加崇拜的是另一位来自国外的少女偶像,就是看透虚伪的丈夫而毅然离家出走的娜拉。

娜拉,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里的女主角。

出走,多么具体可操的行动指南,一个旧婚姻下的虚伪丈夫,多么无懈可击的出走理由。

娜拉的出走,鼓励了民国时很多知识女性,向封建父权和夫权说不,向“贞洁烈妇”、“从一而终”说不。于是,娜拉在中国迅速收获了一批粉丝,以至于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关注。同样深受旧婚姻之困的鲁迅,并没有头脑一热选择“离家出走”,他一眼就看出问题的本质,他说,如果一个女性,没有经济能力,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要不就是饿死。

鲁迅晚年的演讲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成为民国大家课的经典,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仍然可为很多想出走而不能的人做最好的剖解。他直指娜拉出走问题的本质,没钱,你走什么走:

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回来再看我们的女主角简爱。面貌不美,也不是旷世的才女,不容易引起男性知识分子的追捧;被男主角深爱,自己又过于自尊敏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点太作,也不容易引起盼望抗争型偶像的中国女性的认同。

简爱的形象,在彼时世人的心目中,不但丑,而且小众且模糊。

-3-

简爱,是反动势力么

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简爱》第二十三章

这是我在《简爱》中非常喜爱的对白。

上帝,或者说命运,并未把我们的需要尽数赐予,但不妨碍我们知道自己有追求的资格和能力。出身寒微,自小双孤的简爱,在孤儿院经历了冷酷的摧残。罗沃德孤儿院的食物是“烂土豆和几小块不可思议的臭肉搅在一起煮成的”,即使这样,量还非常非常小。有一回,早上的粥没有烧焦,简爱的心里藏着一点庆幸,“能够下咽,可惜量少。我的那份看上去多少呀,我真希望能增加一倍”。

在寒冷的冬天,“穿衣起身还是借着灯草芯蜡烛的微光,不过今天早晨不得不放弃洗脸仪式了,因为罐里的水都结了冰。头一天夜里、天气变了,刺骨的东北风,透过寝室窗门的缝隙,彻夜呼呼吹着,弄得我们在床上直打哆嗦,罐子里的水也结起了冰”。

罗沃德孤儿院

插图:弗里茨·艾肯伯格/Fritz Eichenberg

(1901-1990)

出版:兰登书屋/Random House

(纽约/New York),1943

每到这里,心底觉得小小的简爱可怜而又坚强。如果你去读原著,会觉得分外感动和温暖。因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仍然保护自己的尊严,还去关心和爱护别人。

简爱的形象,只要是具有同情心、共理心的读者,都会为之感动。建国初期,在受过苦难的一代人心中,简爱更是激起了强烈共鸣。

《简爱》中译本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不断得到重印,有时一个月就可以加印三千册。

可以想象,简爱小姐姐在当时人心中的美好形象。

然而,风云剧变,简爱一夜间居然成为了反动派、走资派、文艺毒草……

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庄园看望罗彻斯特前,意外地继承了叔父的一笔遗产,这对于她获得独立生活和选择的能力,的确有巨大的帮助。虽然这样的桥段有些理想化,但也并不脱离生活的现实,即使脱离生活的现实,也是艺术创作的自由。

但是,文化大革命中,这就因成了小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而被批判。一个穷苦的孤女,前一秒还在山村里当优秀教师感动英国,后一秒遗产还没拿稳就被送上批斗大会,现实简直比罗沃德孤儿院清晨的洗脸水还要冷酷。

理由很简单,第一,建国初期,我们向苏联“一边倒”,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作品更被推崇,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说的就是你们)的文学作品,则受到排斥。第二,简爱的斗争形式只是散发个人的精神魅力,而没有投身到巨大的社会运动之中。

50年代末,一本《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小册子评论:作者没有认识到“妇女问题的本质是阶级压迫”,没有让女主角“投身于工人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简爱“只是一个为个人目的而孤军奋斗的软弱的个人主义者”。

勃朗特可能也想不到,这位读者的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可能会嘲笑地说,不会读小说,就来听一下杨老师的语文阅读理解课嘛。但是,这本小册子中的观点就是那个时代主流态度的折射。

简爱曾经说,如果我有一些钱,会让你对我同样地恋恋不舍,正如我现在对于你一样。结果,有了钱的简爱,首先被判定为小资产阶段、软弱的个人主义者——我想,这一定是简爱和勃朗特都想不到的吧。

简爱的形象,在彼时世人的心目中,显得软弱、反动而矛盾。

-4-

简爱,是圣女绿茶白莲花么

她来了,每一天都是希望;她走了,每一天都是悲伤。

Her coming was my hope each day. Her parting was my pain。

——《简爱》第二十四章

我看了几个译本,还是决定用我自己翻译的这句啦。

这个秋天的课上,我们主讲诗歌和古文,还会继续讲到我翻译的诗,以及翻译和比较的方法。对语言学和诗歌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会很有收获。

一个扭曲的时代过去,人性中温暖与光明的部分,挣脱了罗沃德孤儿院的冷酷。经典,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有能力超越世俗无常。

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简爱》(祝庆英译本),初印27万册。

90年代,印数到达300万册。

(什么时候《阅读·思考·写作》可以卖到300万册……)

女权主义的潮流下,简爱成为了自尊自爱的女权英雄的形象。她独立、自强、奋斗,勇敢追求爱情、捍卫人格平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闪闪发光。

即使作为一个男性,每当读到《简爱》中经典的对白时,我都会倍受感动:

“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我回驳着,感情很有些冲动。

“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

——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第二十三章

我们生来平等,本来如此。

没有什么人,因为占据多一点财富,就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就可以对别人施加武力。也没有什么人,因为你更艰难一些,就能够让你放下尊严和独立,能够让你忘记自己。更没有什么感情,因为我们更虔诚一些,就允许自己像机器一样被冷漠对待。

即使简爱经常被女权主义者拿来歌颂,但是,但她并没有因为独立而变得冷酷,简爱小姐其实亲切可爱。

有一次,她和罗彻斯特一起唱歌弹琴,为了让他唱起来,她会乐意承认对方的嗓音动听,“我本不乐意纵容他敏感的虚荣心,但只那么一次,又出于一时需要,我甚至会迎合和怂恿这样的虚荣心”。

不仅亲切可爱,还很懂礼貌和自持。关于礼貌,在小说中处处可以见到,她听到罗彻斯特说一句粗话,都要校正一番。

而关于自持,她坚持拒绝名贵的婚礼配饰,希望罗彻斯特始终接受的是她本来的样子。

“我思忖着展现在我面前的生活——你的生活,先生——比我的更奢华,更激动人心,就像容纳了江河的大海深处,同海峡的浅滩相比,有天壤之别……”

有人认为,简爱太作了。给你钱、给你包,你就拿着;给你别墅、给你庄园,你就住着;给你仆人、给你园丁,你就用着。还要处处表明自己的不屑,是不是太心机太圣母了呢。而且,动辄还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强调自己的原则,是不是太“绿茶白莲”了呢。比如,罗彻斯特为她在婚礼上准备了精致的纱巾,她就会说:

我打开面纱,会心地笑了笑,算计着我怎样来嘲弄你的贵族派头,取笑你费尽心机要给你的平民新娘戴上贵族的假面。

——《简爱》第二十五章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国人这种妒他人能、恨他人有、笑他人无的心态向来是非常凶残的。

其实,无论简爱如何坏,也伤害不到我们,更何况顶多是一种推测。不过,能够理解简爱为何好,倒是可以让我们更温和理性。

简爱不喜欢罗彻斯特用他的财富装饰自己,和她一以贯之的自尊自重完全一致,这不是语言上的抵抗,而是内心价值观念的和谐。她对罗彻斯特说:

问问你,对一个既无法给她的丈夫提供财富、美色,也无法给他带来社会关系的女人,是不是够好的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的表情。听到了你激烈而开明的回答;听到你高傲地否认有必要仰仗同钱袋与桂冠结亲,来增加自己的财富,或者提高自己的地位。”

——《简爱》第二十五章

插图:汤森德/F. H. Townsend

出版商:Service & Paton

(伦敦/London),1897

罗彻斯特惊讶于她如此洞悉人情世理,而且如此坦荡地自白。

相比自尊、自强,简爱坚定、明确、坦诚地表达,才是她真正打动人的魅力所在。

其实,情同此理,理同此心。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人情事理的感受非常接近。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定、明确、坦诚地表达内心,这才显得虚假、伪善、做作。这也显出语言文字的修养与能力如此重要。

再举一个例子,简爱刚刚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时,有天罗彻斯特回来,给他的养女阿黛勒带了礼物。小女孩拿到礼物非常开心,而简爱就站在一旁。

罗彻斯特傲慢地刁难道,简爱小姐,你盼望一份礼物吗?

这个问题好贱。

从常理来看,主人不可能给一个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准备什么礼物,更何况这次见面没有提前安排,罗彻斯特也不可能提前准备。明明没有礼物,还问对方想不想要,显得又傲慢又蠢。

如果有人敢这么问你,你怎么回答呢?(请遵守主从关系的前提)

如果羞惭地说不想要,难免显得矫饰。如果傲慢回怼我才不稀罕,显得自己像罗彻斯特一样傲慢无礼。简爱不肯卖弄可怜,也不屑掩饰感受,她选择实话实说。她说,自己既想要礼物,又没有资格要。

“因为我对自己是否配得礼物,不像阿黛勒那么有信心,她可凭老关系老习惯提出要求,因为她说你一贯送她玩具,但如果要我发表看法的话,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因为我是个陌生人,没有做过什么值得感谢的事情。”

——《简爱》第十三章

冷静客观、逻辑清晰、语言得体,简直就是满分回答!

她没有说自己喜不喜欢,避开了“要不要”这种问题的锋芒,指出自己对于“是否配得礼物”没有信心,既合理肯定了养父女的关系,又客观指出自己作为陌生人的本分,照顾了不同侧面、评论了每种关系,面面俱到。这绝不是一般做作矫情的人能够讲出的话,更不用说那种一眼即可望穿的“绿茶白莲”。

这种进退有据的得体,需要历练的胆量和为人的真诚。如果你读过《简爱》,就会觉得更加感动,罗沃德孤儿院没有让她冷酷且孤僻,反而让她理性而温暖。

对于那些不得不回答又刻意为难的问题,最好的应对就是,让恶意无处落脚的坦诚。

-5-

简爱,最后的自卑

不过,我的确对于结尾的设计有微词。

罗彻斯特的庄园被烧毁、罗彻斯特的眼睛瞎掉,简爱继承了遗产,回来看望罗彻斯特并和他在一起。从逻辑上看,情节是合理的,疯女人不只一次放火,最终情节是将庄园被烧掉,这有充分的情节铺垫。发生了火灾,主角伤残,也合情合理,否则就成了都市偶像剧。

不过,作者先让女主角变富,再让男主角变穷,作者无法让女主角变美,但可以让男主角变瞎变瘸,这些设计,对于女性读者来说,也许有人会觉得痛快,但对于男性读者来说,这样写未免太残酷。世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双方都要穷富各一次,双方非要你丑我瞎,这就能在心态上扯平么。我觉得这里还是有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最后的一丝自卑。

能够接受对方比自己优秀,能够理解对方比自己不足,还能爱对方,爱才是博大包容。爱不应该是让对方惨到和自己一样,而应该是让自己更值得被爱。

我就见过,不希望对方好、不希望对方成功,希望对方永远陪自己玩下去、傻下去的大学生情侣。有的女生,不希望自己的男朋友留学深造,有的女生,不希望自己的男朋友加班出差。如果这时其中一方恰像简爱一样坚持立场,那只有等到最后对方遭火灾变很惨,才有可能在一起了。

换个角度想呢,对方好不正是彼此好的开始么,对方要留学深造,自己就努力升级晋职,对方要加班出差,自己就随同拍照摄影写游记呗。相反,如果对方学习,你偏玩游戏,对方工作,你还玩游戏,对方写作,你仍然玩游戏。那你就不要怪对方像简爱一样坚定了,毕竟不是所有罗彻斯特都会变瞎。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总巴望着合作者像罗彻斯特一样又瘸又瞎,以让我们获得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简爱》小说的结尾,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大概还是不甘于嫁给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毕竟自己并不丑,于是,作者居然又让男主角的一只眼睛重见光明……这个结尾确实有点医学科幻的意思了,相较于前文那些坚定的表白,这个结尾显得软弱,但也看出作者对世俗意义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式美好爱情的向往。但从这一点上,夏洛蒂小姐始终是传统的、世俗的,但也是可爱的。

在真实的世界里,夏洛蒂·勃朗特热烈地爱过他的老师,一位学识渊博、率真豪爽,甚至又有粗鲁气的男人——像极了罗彻斯特。但他最终嫁给了一个牧师,也许因为她在小说里曾经拒绝了无数次请求她一同去印度传教的圣·约翰。

-6-

简爱的面目

回到文章开篇的问题,简爱的面目,到底是作者还是读者来决定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再像阅读本文前那么明确吧。

20世纪,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德国的伊瑟尔就提出,读者会对作品完成二次创作。

比如,吴承恩写出了孙悟空,但却是大众读者用自己的认知确定了孙悟空的形象。如果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哈姆雷特就已经不是莎翁所写的那个。

这个理论最神的是,在2015新课标II的第一篇阅读中出现过,哈哈哈哈: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2015新课标II 阅读理解

你看,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简爱,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样子千差万别,时而女权斗士、时而反动势力,时而高尚伟大、时而白莲绿茶。这也警示我们不要轻易评价人,你以为自由地评论,也许早已被现实灌输的理念攥住了手腕。

写到这里,我有一点沮丧。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要坚定地做自己,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其实,你的样子,很可能不是自我的想象,而是无数人评价中组成的形象。

你想要成为桑菲尔德庄园里经典的《简爱》,别人看来不过是“若爱上一个人,什么都会值得去做”。

可是,无论被怎样释解,主角却始终引领潮流——诶哟,不错哦。

你渴望重新开始生活,

以一种更配得上不朽的灵魂的方式度过余生。

You desire to recommence your life,

and to spend what remains to you of days

in a way more worthy of an immortal being.

——《简爱》第十三章

展开
收起

今天,我们怎样读文学作品

 作者:吴钰 王筱丽

很多读者喜欢去上海书展,除了琳琅满目的新书之外,还有丰富的活动。其中不少文学新作首发式,不亚于一堂堂精彩的文学课。

 如果没有猫,日本的文学史说不定就会改写

了解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对林少华不陌生。昨天,他把新译的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猫》和作品《林少华看村上: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带到书展现场,为读者打开一个观察日本文学的有趣视角。

在林少华看来,猫可以说是给夏目漱石的人生带来了转机。“夏目在看报纸的时候,猫就趴在他的手背上;夏目盘腿写东西的时候,猫又趴在他的大腿上。夏目漱石灵机一动,写了《我是猫》,声名鹊起,辞去了教职,当了报社的专职作家。”

村上春树也喜欢猫。他曾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原版后记中写道:“感谢在过往人生中有幸遇上的许多静谧的翠柳、绵软的猫们和美丽的女性。如果没有那种温存那种鼓励,我基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

在日本本土作家里,村上最佩服、欣赏的就是夏目漱石。对此,林少华分析,一是因为夏目漱石塑造的人物,二是因为其确立了日本小说的文体。特别是后者,“在文体上,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夏目漱石成为一个主流,夏目确立文体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的动摇。作为文体家,日本近代无人能出其右。”

 都市、女性、双城:理解唐颖小说的三个关键词

余秋雨曾说:“读上海,不能不读唐颖。喜欢都市,亦不能不读唐颖。”作为“写上海写得最准确的作家之一”,作家唐颖昨天下午携“双城系列”之后最新中短篇小说集《隔离带》《和你一起读卡佛》来到书展现场,和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这些作品延续了她最擅长的“双城”主题与女性书写,多为讲述上海儿女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

女性视角是唐颖小说突出的特点,她笔下的女性满溢生命力、忍耐力以及对物质的抵抗力,在挫折与困惑中不断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在小说《糜烂》中,女主人公整个人生道路,就像炎症扩散的过程。她选择的这条人生道路,没有办法刹车,她也为选择的人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唐颖小说的故事取材于日常,尤其是上海与国外日常生活的对照。“我在《和你一起读卡佛》中塑造了很多上海女孩,她们在国外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带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教养,面对一些选择和突然的变化,能体现出上海人的特点。”

跟机器人相处久了,人类也会忍不住想去充个电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自己71岁时推出新作《我这样的机器》,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边界。昨天举行的该书中文版发布会也颇为“跨界”,嘉宾除了作家小白、翻译家黄昱宁之外,还有亚马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铮。

与大多科幻小说描绘未来不同,伊恩·麦克尤恩将故事线放在了1982年的伦敦,但作者悄然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并没有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苹果身亡,而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推出首批机器人产品——男合成人亚当和女合成人夏娃。主人公查理斥巨款买了一台亚当,与女友米兰达计划共同编程为其赋予人性,却不料三人陷入了荒诞却真实的三角关系。

为什么是1982年?小白说,他曾特意在英国的出版物搜索库中检索AI和机器人,发现两者在1980年代出版物中高频出现,而这也正是麦克尤恩进入英国作家圈的时期。“因此,这部作品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印记,虽然是一本科幻小说,但亦可理解为一本文化自传。”

在黄昱宁看来,机器人的设定让小说中的感情纠葛不落俗套。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会发现机器人深度介入了人类的生活,甚至让人与机器的边界变得模糊。在给亚当进行设置时,米兰达就设定亚当一睁眼就会爱上她,之后亚当凭借丰富的知识征服了米兰达的父亲,而一旁的查理却把自己当成了机器人,悻悻地说:“我去充个电吧。”

对此,张铮的解读是,机器人与人类确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学习:“每个人出生时,大自然也只是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学习能力才是后天发展最重要的。”

(来源:文汇报)

展开
收起

世界相约,武耀烟台!“烟台农商银行杯”第十七届烟台国际武术节开幕

水母网8月9日讯 位于昆嵛山下的烟台昆嵛山国际武术学校,这几天很热闹。21岁的德国女孩Marisol和几十位异国他乡的伙伴们一起,在为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精心准备着。

对于昆嵛山武校来说,今年的武术节格外有纪念意义,创建于2004年的武校,目前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波兰、伊朗、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的30余名武术学员,在8日启动的“烟台农商银行杯”第十七届烟台国际武术节开幕仪式上,这里是全烟台乃至整个武术圈的焦点。

四海皆朋友,昆嵛山下的国际武术节

36岁的Brett来自美国,他给自己取了个很有文学味的中文名:子彦。8日一大早,在热闹的开幕式现场,Brett一身长衫,精神抖擞。

“我在这里已经习武14个月,今年武术节,我要参加八极拳、太极拳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机会,现在终于等来了。”对于Brett来说,烟台就是第二故乡,“中国人非常好客,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地方来学习中国武术了。”

Brett已经一年多没回美国了,如今疫情在全球肆虐,但他觉得这里是最安全的,并对中国赞许不已。“有一天等我回去,我会告诉大家这里美好的一切,并且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武馆。”

“世界相约 武耀烟台”。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民健身 活力中国”系列赛事活动之一,由烟台市体育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烟台市武术运动协会、烟台奇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烟台农商银行杯”2020第十七届烟台国际武术节,汇聚四海心怀“武术梦”的习武人,传承中国武术文化。

作为山东省体育产业品牌赛事,今年烟台国际武术节选在昆嵛山武校启动开幕式也别有意义。

自建校17年来,这里已累计培训学员近万名,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目前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都设有国际分校。名副其实的国际范儿让烟台国际武术节在这个特殊之年更具特色。

就像德国女孩Marisol,已在这里习武10个月,武术是她从小就追求的梦想:“刚来中国时我很新奇,因为在欧洲,许多武馆是不收女生的,可这里没有性别之分,一切很平等。虽然我现在年龄还小,但这里的经历会让我受益一生。”

的确,从昆嵛山武校走出的学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级武术比赛,并获得上千枚冠军奖牌。一些外国弟子回国后,凭借纯正的中国功夫也开办了武术俱乐部,传播中华武术。

“中国的功夫电影对他们影响很大,像李小龙等功夫巨星,都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别小看这些外国学员,咏春、八级拳、少林拳、螳螂拳、散打,他们都很喜欢而且练的还不错。”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刘日平最了解他们的心思。

武术新模式,参与全民健身正当时

因防控疫情,今年武术节较以往也进行了创新和改变,也更加接地气。

在开幕启动仪式上,八支方队按照间距入场,四个精彩的展示节目让人击节叫好、目不暇接。整个仪式时间紧凑、内容丰富。

今年武术节涵盖3大赛区、共计11个赛场,时间周期从8月8日-24日。开幕式后,东部赛区的牟平分赛场就在昆嵛山武校即刻开始,场面热烈而精彩。

对此,烟台市体育局副局长王迪感触颇深:“今天以第十七届烟台国际武术节为契机,拉开了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8月起,我们会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严格按照防疫要求,满足大家的参与愿望。今年全民健身有三大特点:由线下比赛改为线下与线上结合、由集中比赛改为分散举行、利用现代信息平台技术服务,希望能让更多市民感受到健身氛围。”

从年初到现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每个人更加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渴望多参加体育运动。伴随我国第12个全民健身日的到来,今年烟台国际武术节能够顺利举办,意义非同寻常。

正如烟台农商银行副行长于波所说:“今年,通过区域巡回比赛方式展现十八般武艺,传承中华武术魂,必将为烟台武术的健康传播提供新平台、开辟新渠道,成为后疫情时代引领烟台全民健身的新起点、新热潮。烟台农商银行愿与各界人士一道,为推动烟台体育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助力。”

展我武术新风,扬我中华武魂,全民健身正当时。这个8月,烟台体育将因全新的国际武术节而更加精彩。

【来源:水母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展开
收起

中年危机怎么样?看看这部法国凯撒奖获奖影片《大浴场》

中年危机不是一种疾病,但他伤害和杀死人。有人颓废,有人放弃,有人突然想在家里烤面包,别惊讶,这个中年人一定有危机。法国凯撒奖获奖影片《大浴场》是一部关于中年危机的电影,影片中的法国人通过游泳和花样游泳来解决危机!

一开始,很多人只是想每天免费来桑拿,找一些情况相同的人来取暖。然而通过日常训练,我们在这支小队伍中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通过相互鼓励,我们的运动成绩和个人心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群想没有身体和体力的“花样男子”实际上阴差阳错找到了一位颓废的前法国国家花样游泳运动员当教练,同一情境下的女教练员和女教练员一样,也在经历着中年危机的痛苦,他们可以通过训练这些业余花样游泳运动员来发泄情绪。同样是来自世界末日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开始了一段难以置信的旅程,他们无法与花样游泳相媲美。

浪漫的法国人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也许是为了鼓励对方,这组中年危机患者从自我抛弃的极端走向了惊人的极端,他们报名参加男子花样游泳世界锦标赛,自信满满,他们在申请表中填写了“法国国家队”的队名。

在游泳馆前厅用电脑填写了申请表后,这些人突然发现自己是法兰西“国家队队员”,雄伟的马赛曲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这真的让屏幕内外的人都很开心。

然而欢庆过后,“国家队队员”小组尴尬地发现他们没有统一的衣服,于是为了实现光荣与梦想,铤而走险去找超市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队员们仍然在超市被活捉。幸运的是,保安兄弟为“国家队”感到非常自豪,在痛斥钢铁之后,让团队成员自己买单,而不是调查他们,最好在开始时排队付款,也许他们可以得到折扣。

经过一番波折,这群“法国国家队员”挤进了一个破旧的大巴里一路向北,驱车前往会场挪威。

影片还展示了挪威著名的大西洋海滨路壮丽和闻名世界的“断尾桥”景色,意味深长。这群中年危机人难道不像这座通往方向和未来的桥一样盲目吗?只要你能在生活中跨过这座桥,前面就是一马平川。

光顾着“法国国家队”一路欣赏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壮美景色,当我到达比赛现场时,我觉得很傻,我没想到其他国家会派出专业选手参加比赛,我觉得自己大肚腩忍不住退出了。

然而“法国男子花样游泳队”这个会话的最大优点是他不能被免除,当然“歪门邪道”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买了灯匠,调暗了体育场的灯光,然后像鬼魂一样穿着浴袍走向游泳池,以尽量减少身体上的不利因素。

法国队员从未按教练要求进行过训练,他们在比赛中表现超常,动作整齐,造型完美,在法国人最擅长的灯光和音乐设计的配合下,他们的表现异常成功。

比赛结束后,灯亮了,“法国男子花样游泳队”爬出游泳池迎接观众,人们惊讶地发现,眼前的法国队如此“横看成岭侧成峰”,掌声越来越热烈。

世界锦标赛的成功并没有给这些中年人带来多少荣誉和奖金,然而他恢复了他们的信心,并激励他们走出危机,云开雾散,雨过天晴属于他们的事业和家庭。

有趣的是,这部法国电影的英文名是《Sink or Swim》,翻译成中文,意思是“无论成败,全靠自己”,完全正能量。

然而版本法语的名称是《Le Grand Bain》,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大浴场”。

有多少人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尽心尽力,他们会留下别人无法想象的伤痕和污垢,每个中年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大浴场”来清洗他们的身体和灵魂。

电影《大浴场》让人们想起20多年前的一部类似的英国电影《光猪六壮士》,这也是一群英国下岗工人,他们被迫谋生,跳这种舞。他们的父母被这些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他们受到了极大的掌声,使舞蹈团的演出轰动了农村。自然,结果是强者渡过了危机,柳暗花明。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40多年,独生子女也已经步入中年。这一代这一代人以前从未见过,也许下一代独生子女将不得不面对极其沉重的中年压力。有老人和年轻人,事业和家庭都发展到了人生的顶峰,但高度太高了寒。这一代人如何面对中年危机将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醒,等待月亮的照耀。

展开
收起

卡米拉:一个在“王储的妻子”中拥有最多珍珠choker的女人

各位有没有想过,假如……王室也有真人秀?

那欧洲王室倒是可以做一档《王储妻子的珠宝》,邀请各国太子的妻子,在节目中展示自己拥有的珠宝,顺便嗑嗑瓜子玩玩真心话大冒险,说说自己珠宝背后的故事,聊聊王室那些被隐藏的辛辣八卦,收视率估计会爆表吧~

这档节目可以邀请的人有五位: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列支敦士登王储妃苏菲、丹麦王玛丽王储妃,挪威梅特王储妃,以及卢森堡大公储妃斯蒂芬妮。

卡米拉和玛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是英国贵族出身,说她是查尔斯的真爱也好,说她是小三也罢,最终她成立康沃尔公爵夫人,查尔斯的老婆。一个是澳洲平民女,父母都是苏格兰人,她自己在澳洲出生、长大,因为奥运期间酒吧里的一场邂逅,她成了丹麦王储妃,未来的丹麦王后。

另外三人可能稍微陌生一点点,列支敦士登王储妃苏菲,本身是巴伐利亚女伯爵,后来嫁给了列支王子阿洛伊斯,现在是王储妃,这家王室尤其低调,平时几乎不怎么见得到。

挪威王储妃梅特,就是很多人说的带着“拖油瓶”嫁进王室的女人,挪威本地人,婚前和小混混有一个儿子,做了单身母亲后,生活不易开始端盘子,后来挪威王室不计前嫌,她也带着儿子顺利嫁进挪威王室,成了王储妃。

卢森堡大公储妃斯蒂芬妮婚前是比利时贵族,有女伯爵头衔,家里有城堡的那种。

↑以上是“嘉宾”背景 。

choker一词没有特别准确的中文翻译,是项链的一个类别,我们要说的珍珠choker的特点是:紧贴脖子、由珍珠加上某某宝石(如蓝宝石、钻石、托帕石等等)组成、排列整齐等。

choker在老一辈中更受欢迎,比如玛丽王后这种勒着脖子说话都难受的,还有像格洛斯特公爵夫人这样只有天鹅颈的人才能驾驭的N排珍珠系列,以及像女王、戴安娜王妃、威塞克斯伯爵夫人苏菲、安妮公主这样的窄版(在我看来更正常一些)的2-4排扣。

卡米拉本身是贵族出身,前夫是小贵族,再嫁就是英国王储,她的珠宝自然是不会少,但我没想到choker也这么多。

1,海宝蓝珍珠胸针

由金、海宝蓝、钻石和珍珠组成,是她从母亲罗莎琳德·尚德(Rosalind Shand)那里继承过来的,平时搭配绿色、蓝色都还不错,算是她的choker里面体量比较大的。

2,钻石紫水晶珍珠项链

来源不明,椭圆形紫水晶外面包着四边形钻石,加上三层珍珠项链组成,她和查尔斯宣布订婚的时候就是戴的这个,不排除是查尔斯送的礼物。

3,石榴石珍珠项链

据说是六颗石榴石排列成菱形,加上三排珍珠做成的choker,在苏格兰度蜜月的时候戴的这个,平时戴得比较少。

4,Art Deco风格钻石choker

这条六边形Art Deco风格钻石choker据说来自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戴过很多次。

5,蓝宝石钻石Art Deco风格choker

这一个是近年来新购的,中间的钻石扣由碎钻+长方形蓝宝石组成,加上三排珍珠链。看着造型挺现代,平时搭配蓝色系服装也不会出错,反正卡米拉自己也不差钱,不排除是自己购买的。

6,粉色托帕石珍珠项链

这条是出镜率最高的choker之一,平时穿粉色衣服的时候大概率都是搭配这一条,中间是一颗巨大的粉色托帕石,外面包了一圈钻石,加上四排珍珠项链组成。

是2000年查尔斯在拍卖会上买的,配套的还有一对耳环。当时戴安娜王妃已经离世,威廉哈里情感上也还没有归宿,不排除就是买给(当时的情人)卡米拉的。

7,圆形钻石四排珍珠项链

除了宝石choker,她还有几个实打实的钻石珍珠choker,这个原型钻石扣是一圈包一圈,加上四排珍珠链,日间公务时常戴。

8,钻石十字珍珠项链

和上面一个有点相似,珍珠链比上一个短,中间的钻石扣是以十字排开的,夏洛特公主洗礼时,卡米拉就是戴着这枚胸针出席。

9,不知名宝石珍珠项链

这款戴的次数比较少,据说是紫水晶或者坦桑石外包着一圈碎钻,加四排珍珠链。

接下来是同样贵族出生的列支敦士登王储妃苏菲,列支地小人富,列支王室也低调得不要不要的,每年也见不到几次。

苏菲的choker就更少了,勉勉强强只有一条珍珠项链可以凑数。

看了两位有可能“自带存货”的妻子,接下来是新一代的玛丽王储妃。

玛丽-唐纳森虽然是丹麦王储的妻子,但是珠宝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婆婆的那些珠宝暂时能拿来用的也比较少,珍珠排扣choker更是少得可怜,就只有老公送的海宝蓝珍珠choker。

中间由一颗方形海宝蓝,加上一圈碎钻和蓝宝石自称,两边还有蓝宝石装饰,加上五排小珍珠,看起来还是挺大方的,大玛丽戴得少,日间公务一般是项链,接待宴会时佩戴的次数也不多。

挪威王储妃梅特也有一条三排珍珠choker,是早年老公哈康送的礼物,看着稍微有些单薄,如果在choker上卡一个胸针上去(注1),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哦,还有卢森堡大公储妃斯蒂芬妮,斯蒂芬妮已退赛~她戴过的项链有不少,自己娘家的、老公送的、自己买的,婆婆借的,甚至是卢森堡王室祖传的,但是珍珠choker,恕我没找到。

well如果真的有《王储妻子的珠宝》这样一档节目,那在“珍珠choker”环节,将是卡米拉一人的狂欢~

注1:将胸针卡在珍珠项链上,变成一条“更丰富”的珍珠choker是很常见的操作,以戴安娜王妃为例,这枚蓝宝石胸针,她就曾经拿来固定绶带,也卡在项链上过。

是不是觉得还是挺“划算”的?一条珍珠choker,可以拆出来当胸针,三排四片珍珠链还可以单独拆出来当项链或者手链,造型稍微好看一点的choker还能翻上去当珍珠发带~

嗯,佩戴方式我都想好了,只差一条珍珠choker了~

展开
收起

Google翻译出错 挪威奥运代表团多买很多个鸡蛋

  【PConline资讯】韩国平昌冬奥会正式开幕了,而就在参赛准备期间,挪威代表团遇到了尴尬一幕,被Google翻译在买鸡蛋的问题上涮了一把。

  据悉,挪威奥运代表团的厨师们需要用鸡蛋为运动员补充营养,但在采购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就是用了Google翻译软件,在当地一家超市下单。

  很快,送货的卡车开过来,开始运送鸡蛋,不过一直不停,厨师们觉得时间也太长了,就问司机有多少个鸡蛋, 得到的回答是15000个。

  事实上, 他们原本只想买1500个鸡蛋。

  挪威奥委会指责说这一切都是Google翻译错误导致的,他们自己完全不知情。

  幸运的是,超市最终收回了多余的1.35万个鸡蛋。

展开
收起

大半个翻译圈大佬齐聚浙大!原来《哈利·波特》《挪威的森林》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打开《哈利波特》,读到那些挥动魔杖、念着魔咒的情节,好像自己也站在霍格沃兹,与书中人物一起战斗;阅读《挪威的森林》,仿佛自己置身于某片晨雾迷蒙的草地和树林,不声不响地拾起路旁遗弃的记忆;阅读《达芬奇密码》,恍若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

从外国作者创作经典到国内读者阅读作品,文学翻译家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逾越不同语言间的天堑,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近日,林少华、马爱农、朱振武、许钧等11位知名文学翻译家齐聚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举办的文学翻译名家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新时代翻译的使命,分享文学翻译背后的故事。

左起:王理行、许钧、毕飞宇、林少华、马爱农

左起:郭国良、袁筱一、谢天振、文敏、吴笛、谢天振

好的翻译能够传达原作者的“调调”

译者与原著者最好“相见不如暗恋”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哈利·波特两次用“昏昏倒地咒”(Stupefy)击飞卢修斯,在《凤凰社》魔法部预言厅大战时,邓布利多军的同学们用这个咒语阻挡了不少食死徒,因此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咒语之一。

可是令马爱农感到头疼的是,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Stupefy的翻译。“为了翻译,就需要根据前后文反复揣摩这个咒语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周围场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咒语,又必须要朗朗上口,有特别的威慑力量。”马爱农表示,好的翻译应该是让中国读者无限接近原著读者在阅读时得到的故事和文学体验。

马爱农

“要重视地传达作者的‘调调’。”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曾翻译过村上春树的许多作品,他表示,自己的贡献不在于告诉读者村上春树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传达了村上春树讲故事的自由与孤独。

林少华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林少华对“审美忠实”的孜孜追求。他将翻译分为亦步亦趋、貌似忠实的工匠型翻译,中规中矩、刻意求工的学者型翻译,惟妙惟肖、意在传神的才子型翻译三类,“译者只有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悟性、文学悟性,才能真正作出美的判断。”

是不是越接近原作者,越能还原其写作的真实状态?在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儿童法案》译者郭国良看来,译者和原作者最好处于“暗恋关系”。“文学最大的魅力就来自它的暧昧性和丰富的解读性,而译者作为最有耐心、最细致的特殊读者,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研究暗恋对象的方方面面。”郭国良说。

网络文学和人工智能双重冲击

文学翻译任重道远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耶和华为了防止人类建造出通天的巴别塔,变乱了人类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人类也就失去了团结一致协作的能力。

“文学翻译家敢于反抗上帝,把各个民族的文学转换成不同的语言,实现人类文明的交流与沟通。”著名英俄文学翻译家、《苔丝》译者吴笛用“崇高”一词来形容文学翻译家承担的使命,用“桥梁”来比喻文学翻译对于人类文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网络文学大行其道,消遣与娱乐的目的取代了翻译文学言志载道的崇高使命,文学翻译面临边缘化的问题。“尽管这是当前文化市场的一个现实,但快捷而浅薄的快餐文化肯定满足不了一部分读者对崇高和美的精神需要,这时充满了崇高和美的文学形象和意境的外国文学经典便显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主编谢天振说。

谢天振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流浪的星星》译者袁筱一也同样持乐观态度,她提醒广大文学翻译者,当阅读更加强调效用时,译者需要的,第一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第二便是要有耐心。

袁筱一

这种耐心让文学翻译者们面对“人工智能会让翻译失业”的质疑时,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工智能不是在理解语言,它只是在不断地编码与解码。”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文敏曾尝试过使用机器翻译,可她发现,在简单的句子的翻译上,效果尚可,但碰到文学作品时,翻译效果会大打折扣。“人工智能或许会摧毁底层很基础的一部分性翻译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的取代人工翻译。”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让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互生

“翻译不是一本书和一本书之间的事。”在论坛现场,著名作家毕飞宇以一位翻译文学读者的身份,阐述了文学翻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没有鸠摩罗什等翻译先驱,唐朝的诗歌就不可能气象万千。”言外之意,直指文学翻译的使命在于传承文化。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许钧曾在《译入与译出:困惑、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学作品译入和译出比从2008年的6.5:1缩小到2013年的2.3:1,显示出中国文化正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构建起鲜明的主题形象。“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场域”许钧说。

“我们成立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初衷,就是要在强化浙江大学人文精神、促进浙江大学文科融合发展的同时,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从内向式向建设中国学术体系转变,用中国的视角解决全球的问题。”校常务副校长任少波说。

作为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的发起人和创始人,许钧也希望能借助这一平台,为推进浙大办学国际化、回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有计划地推出《中华翻译研究》、《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等系列丛书,持续性地邀请著名作家、翻译家、思想家来校交流,做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手稿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从而树立起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坐标。”许钧说。

新闻+:名家箴言解密文学翻译

毕飞宇:译者是道更是佛,由不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大的不知。

郭国良:相见不如暗恋,文学翻译最大的魅力就来自它的暧昧性和丰富的解读性。

林少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学翻译的第一要义便是审美忠实。

马爱农:翻译需要吃透原文的精神。

王理行:不忠实,非翻译。

文敏:翻译家需要在性格演员与本色演员之间不停切换。

吴笛:译者不是媒婆,译者本身要超越中介的层面去创造生命。

许钧: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精神的交流场域。

袁筱一:因为文字是最大的单位,所以翻译的价值是无限延展的。

朱振武:作者与译者之间应该有相同的心境况味,能够有相同的感受。

文:张佳楠、 周亦颖

图片有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提供

展开
收起

他把村上春树的《1Q84》《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翻译到美国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写道:“杰伊·鲁宾作为翻译家是极具实力的,他翻译了我最新的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使我在美国的地位变得相当稳固。”

杰伊·鲁宾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也是村上春树作品的英语翻译者之一。在他的书作《村上春树和我》中,杰伊·鲁宾毫不吝啬地表达他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喜爱:“在专业学者这层身份之外,更是作为单纯的个人,单纯的粉丝,深深沉迷于村上作品之中。”

《村上春树和我》并不只是像书名那样,讲述一位原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交往友谊和互相成就,还有许多让我们感到陌生却新鲜的细节。

比如,村上春树作品如何风靡美国,毕竟身处中国,我们也一样喜欢它们。

杰伊·鲁宾注意到村上春树,是因为《寻羊冒险记》。1989年,村上春树的这部长篇小说经由阿尔弗雷德·伯恩鲍姆翻译,在美国出版上架,风靡一时。

鲁宾对此有些不屑一顾,他甚至无意于去阅读《寻羊冒险记》。

“虽然我看见东京书店正面柜台上摆满他的书,但我认为写那种畅销书的人十有八九是某类大众作家。我认定里面写的必然是醉醺醺的少男少女不管不顾地睡觉之类的荒唐故事,所以几乎提不起阅读的兴趣。”鲁宾在《村上春树和我》中回忆。

直到受另一家出版社的委托,阅读村上春树在美国尚未出版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鲁宾才真正开始认识村上春树。

尽管他是抱着“了解世人都在读些什么烂作品也没坏处吧”的想法开始翻开第一页的,可当他合上最后一页时,却难舍那个村上春树的世界。在他眼里,村上春树是一位富于大胆奔放想象力的日本作家。

“我彻底被村上作品迷住了,仿佛它们是专门为我而写。我满意村上幽默的品位,喜欢不依靠时间经过与记忆的主题写作方式。他的故事中,有许多我十几岁时钟爱的爵士电影配乐登场。我佩服他让读者感觉从主人公的头脑中看见世界的力量。”鲁宾写道。

鲁宾开始试着联系村上春树,争取翻译他的其他作品。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也写过他与鲁宾相识的故事,他称鲁宾为“一位非常优秀的日本文学研究家”“他选译了几篇作品,译得非常棒”。村上春树认为,同为译者,阿尔弗雷德译得自由奔放,而鲁宾则译得坚实,各有韵味,“不过那时候阿尔弗雷德的工作很忙,腾不出手来翻译长篇小说,因此杰伊适时出现,对我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

鲁宾先后正式翻译了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挪威的森林》《1Q84》等作品。“杰伊·鲁宾作为翻译家是极具实力的,他翻译了我最新的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使我在美国的地位变得相当稳固。”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如是写道。

杰伊·鲁宾

鲁宾在《村上春树和我》中,写了不少与村上春树交往的趣事,比起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作关系,他们或许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村上春树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和《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都介绍过,他写完《寻羊冒险记》后开始跑步,差不多每天一个小时,没有空白期,而且每年都会参加马拉松。

1991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波士顿马拉松。鲁宾准备好相机,站在路边,等待一睹参赛者村上春树的英姿。

在这之前,鲁宾曾在《寻羊冒险记》的英译本封面上见过村上春树的照片,自信满满可以认出奔跑的村上春树。遗憾的是,当庞大的人群跑过来时,他并没有找到村上春树。当听到身旁的妻子突然大喊村上春树在那儿时,他紧张地摁着快门,相机镜头朝向了地面都没发现。

“本应拍了村上的那张照片却仿佛黏黏答答、含糊不清的抽象画一般,上面是我运动衫的蓝色布料和左脚运动鞋的左半边以及嵌在柏油路黑乎乎的路面上的金属盖。”鲁宾回忆。

波士顿马拉松的第二天,鲁宾正式与村上春树见面,开始了真正的交往。在那之后的几届波士顿马拉松中,鲁宾成了村上春树的“服务者”,站在赛段的某一处,将切成两半的柠檬递给奔跑的村上春树。

有一段时间,鲁宾和村上春树同住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两人的住处相隔约10分钟的步行距离。他们举家同庆感恩节,一起去听爵士乐。

村上春树喜欢跑步,鲁宾钟爱滑雪。“虽然是哈佛老师,一到冬天,脑子里差不多只剩下滑雪。”村上春树曾这样评价鲁宾。

两人曾相约一起越野滑雪。“我们俩都没有道具,便一起去波士顿的体育用品店里买。村上干净利落地选好喜欢的道具,我却迟迟定不下来,都让他等烦了,直到20年后的今天我还为此感到抱歉。”鲁宾在《村上春树和我》中写道。

村上春树在跑步和写作中的毅力,也在那次滑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村上稍加犹豫便滑了下去。因为速度过快,滑雪板在山脚处脱轨,他劈头载进了雪堆里。……休息一会儿之后,村上说要再滑一次试试,我吃惊不浅。我试着劝他放弃,他自己却说一定要尝试。我不记得村上反复滑了几次,一直到滑会为止。”

村上春树

在鲁宾的笔下,村上春树是一位相信翻译者的原作者。当鲁宾就一些作品翻译中如人称一类的细节问题,向村上春树求证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你看着办吧”。

这让翻译者得到了极大的翻译自由,更加忠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最为精准的语句将村上春树的作品介绍给本国的读者。“我觉得’看着办’一词最终道出了译者工作的全部。翻译工作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认为适当的手法,尽可能地让读者体味到最接近原文的文学经验。”

借由翻译者的工作,村上春树“被全世界喜爱”。当人们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往往是先因为其中的共鸣而触动内心,然后才会发现作者是日本人。在鲁宾看来,这是因为村上春树书写的东西是世界共通的,比如“孤独”。

“走到自杀程度的孤独在村上永远的畅销书《挪威的森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并非偶然。结果全世界的人阅读村上作品的感触便是:’啊,原来感觉如此孤独的人并非只有我一个。’当发掘到和他人共有孤独,读者反而被治愈了。……尽管村上作品中写了许多的自杀、死亡与悲伤,但活下去并努力获得新的体验、新的知识和新的爱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作者(读者)的立场,所以村上春树得到了全世界的爱。”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介绍过,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他听说俄罗斯的畅销书排行榜前十位中,有一半是他的作品。村上春树流行世界,也风靡美国。在纽约,村上春树“一有新作问世,就能稳稳地挤进波士顿和旧金山城市报纸的畅销书排行榜前几位”。他在美国的讲座活动更是一票难求。

据《村上春树和我》,1993年,村上春树签约了美国最具权威的出版社,“从而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登上作家在海外所能期望的最高轨道”。

村上春树的作品还得到了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赞誉。村上春树事后回忆:“我想,那自然是社交辞令,是前辈作家对我的鼓励,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十分欢喜,回想当年,我忆起15岁时读他优美的长篇小说《肯塔罗斯》时的心潮澎湃。今天,它的作者和我居然这样面对面坐在一起,一同以作家身份进行交谈。我——虽然不是卡夫卡——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15岁。当时,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虽然历尽诸多艰辛,但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真好。’"

展开
收起

谷歌翻译背锅?挪威代表团欲购1500个鸡蛋 为何送来了15000个?

出门在外,因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时,我们时常会发出“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的感叹。

挪威代表团在平昌冬奥会的尴尬遭遇充分证明了谷歌翻译并不是万能的。

挪威一共派遣了109名选手组成代表团参加2018平昌冬奥会。为了赶走饥饿,随挪威代表团一同来到韩国的专属大厨们准备通过网购的方式从当地超市购入1,500个鸡蛋。在谷歌翻译的帮助下,他们成功下了单。

然而,当一万五千个鸡蛋堆在大厨们面前时,他们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多出的一万多个鸡蛋,让他们慌了手脚。即使挪威队有再多的大胃王,也无法享用这一万五千个鸡蛋。“我们不可能只吃鸡蛋,我们需要不同的食物来确保均衡的营养摄入。”好在,在韩国工作人员的协助之下,他们成功退掉了其中的一万三千多个鸡蛋。

挪威代表团新闻官约翰森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了这一小插曲的真实性。英国BBC的韩国语翻译人员猜测道:“在韩国,各家商铺的统计方式不同,大概是挪威大厨们在网购的时候没有看懂购入的单位,因此点错了小数点。”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