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6日凌晨,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BP。仅仅数个小时后,中国央行上调7天、14天、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OMO)10个基点,同时6个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MLF)也分别上调10个基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美联储为期两日的议息会议在今日(6月14日)正式拉开帷幕, 其将于北京时间明日(6月15日)凌晨2点钟公布利息决议。
市场预期美国6月加息近期“板上钉钉”,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美联储6月加息的概率高达90%。假设美联储真的加息,那么这一次中国央行会跟进操作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当前中国央行面临的实体经济、金融环境与3月中旬已大不相同,相应地6月份并没有太大的跟随操作空间。
首先在实体经济上,一季度多项经济数据均超预期,GDP增速达6.9%,也正是考虑到基本面有一定支撑,3月16日中国央行选择跟随加息有一定基础。而现在,4、5月经济数据正在“回归正常”,近期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增速均出现全面回落,这意味着二季度经济运行压力加大。5月PMI为51.2%,与上月持平,其中生产指标较4月下降0.4个百分点至53.4,表明制造业活动放缓。非制造业PMI由4月的54.0升至54.5,服务业增长加速起支撑作用。同时从PMI的库存分项来看,产成品库存还在上升,但原材料库存已经开始下降,当前中国经济正由主动补库存阶段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
综合来看,2017年中国经济走势的“前高后低”,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回归常态”让央行难再加息。
其次在金融环境上,当前流动性趋紧的金融市场或难以再次承受跟随“加息”的风险。
一来近期一行三会持续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下,市场流动性已大大收紧,当前中国GDP名义约为10%,而银行总负债增速在16年末高达16%,到17年4月份降至13%,金融机构资金利率也持续上行,R007均值上行7BP至3.36%,R001均值上行9BP至2.9%;二来尽管央行6月7日续作4980亿元MLF以对冲当月4313亿的到期量,但在金融监管持续、二季度MPA考核、同业存单到期等因素影响下,6月国内流动性依然处于相对紧张局面。
目前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已经回升至140Bp上方,显著高于3月美国加息时的利差(约90Bp),显然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6月加息给中国带来的资金外流压力相对较小。
同时,事实上早在6月之前,中国央行也采取了其他措施来对冲美联储加息风险。
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过去3个月做的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等基础工作,意味着中国央行目前在紧缩政策方面领先于美联储,而非跟随。而在外汇方面,人民币年内一直保持稳定,5月末开始出现逆周期调节的时点包含应对6月美国加息之意,人民币近期升值可以进一步缓解国内跟随收紧货币的压力。
综合来看,无论是当前中国所处的实体经济、金融环境,还是央行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都让6月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可能不大。
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加息了!
北京时间3月22日凌晨到上午,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先后宣布加息!
只不过,中国内地的加息,跟美国、香港地区的加息含义有所不同。
今天凌晨2点,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1.25%-1.50%上调至1.50%-1.75%。
这是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第六次加息。此外,美联储预测2018年内还将会有两次加息。预计会在2019-2020年更加陡峭地加息。此外,将在4月份提高资产负债表缩减力度。
在美联储宣布加息5个小时后,今天早上7点刚过,香港金管局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点,至2.0%。
香港为什么这样快做出反应?因为港币跟美元是联系汇率制,在此次美元加息前,港币已经呈现了显著弱势。为了防止金融大鳄做空港币,香港必须快速加息,以防止金融市场的波动。
最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央行。今天早上9点多,央行宣布:今日进行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调5个基点至2.55%。
受这个略显意外的消息影响,A股出现了下跌。
也就是说,中国央行也加息了!只不过,这次加息不是调整“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调整了货币市场利率。通过调高央行给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上行。这属于“软加息”,而且幅度非常小,带有象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央行更换新行长之后的首次“软加息”!从中,或许能体会到一些什么。
随后,央行发布了一个通稿,解释这次“加息”:
该负责人表示,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符合市场预期,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去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近期虽有所收窄但仍有不小的利差,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随行就市小幅上行反映了资金供求关系,可进一步收窄二者之间的利差,有利于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传导作用,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约束非理性融资行为,对稳定宏观杠杆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强预调微调和预期管理,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相结合,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的表态很有技巧,有解释、有安抚,让人看不到“鹰”的影子。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的“软加息”意味着什么?购房者负担会上升吗?将对房价构成什么影响?
1、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央行加息,不是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只有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才会影响已经获取房贷的购房者的负担。按照常规,央行不论某一年正式加息几次,购房者还款利率的调整,都将在下一年度“第一个月”开始执行。
所以,这次“软加息”最终不会增加“已经贷款的购房者”的负担。
2、但对于今年准备贷款的购房者,情况就不同了。虽然基准利率没有调整,但如果央行不断“软加息”(货币市场加息),市场利率会提高,最终各银行“可能会”提高房贷的上浮水平,这样未来获取房贷的时候,实际利率可能会上升。
事实上,过去一年多已经这样了。在大城市,从2016年首套房贷款利率可以打85折,基本上都变成了上浮10%到15%。
3、中国央行为什么不宣布正式加息?因为中国还没有这个内在需要。提高基准利率,固然可以“约束非理性融资行为”,但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利空。2018年仍然是非常特殊的年份,中美贸易未来怎样走、关系如何,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揭晓,带有很大不确定性。
此外,中国在加强环保、控制落后产能、收紧大基建,这些都会让经济可能面临下行压力。虽然2月CPI飙升到了2.9%,但主要是“春节+寒冷”因素造成的,中国的平均CPI水平不高,加息缺乏内部逻辑。但加息有一定“外部逻辑”,这就是美国方面的巨大压力。
4、预计2018年中国最多有一次“正式加息”,或许会在下半年。但整体而言,中国利率水平仍然在低位。根据央行公布的2017年四季度数据,房贷加权利率为5.26%(2016年三季度的最低点为4.52%);而在2014年三季度的高位,则为6.96%。
所以,如果要让中国房贷的加权利率上升到2014年三季度的高点,需要加息6到7次(每次0.25个百分点)才能做到。
5、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的房贷利率带有“因城施策”的意思,大城市利率普遍较高,三四线城市较低。政府很明显仍然鼓励在中小城市买房,控制在大城市买房。
总之:此次央行“加息”带有象征意味,仅仅是“意思一下”。从中长期看,利率水平会缓慢上升,房贷也是如此。但中国经济在转型中,为了保持适当就业率,利率不具备美国式的“陡峭上升”的条件。即便如此,对于购房者来说,也不要过分加杠杆,不要怀着短炒心态,那样会有风险。
最后再陈述一个事实:自1998年房改以来,没有一次加息周期真正让房价趋势性下跌过。是“加息干不倒房价”吗?当然不是,暴力加息一定能把房价干趴下(比如1993年前后,那时房地产市场还不重要,不是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但问题是: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政府在哪次调控中,扬言让房价下跌过?历来的表述都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3月22日,美联储宣布加息的第二天,中国央行随即宣布“加息”!
1、3月22日,中国央行将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上调5个基点至2.55%。
2、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七天和一个月升幅均为5个基点(BP),至3.40%、3.55%和3.90%。
上调逆回购、SLF利率和美国式的正式加息是一样的,都是央行(美联储)-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不同点是调整的幅度不同,美国上调利率幅度是0.25%,而中国上调利率幅度是0.05%。
需要指出上调逆回购、SLF利率并不是中国正式的加息,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存贷款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之间的利率,一旦上调马上会影响到我们的房贷款利率、消费贷利率、企业融资成本上。而美国式的加息则是先抬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最终才会反映到银行与企业、居民的借贷成本上。
本次加息央行有随行就市的意思,历次美国加息中国央行都会有相应的加息,央行在去年3月和12月美联储两次加息的次日,分别跟随上调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上调10BP和5BP。
央行这么做的目的原因有二:
1、防止中美之间的利差扩大,资金外流。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当一国利率升高的时候,该国的货币更值钱,热钱出于逐利的需要会流向赚钱效应高的地方,结果是利率高的地方货币升值,利率低的地方货币贬值。本次央行跟随加息,就是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
2、在中国能够通过逆回购、SLF等渠道向央行借钱的主要是大型银行,在国内资金流通的方式是这样的“央行-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市场”,如果美联储加息会通过心理预期的方式间接抬高国内的市场利率,而如果“央行-大型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不变,那么大型银行可以不断向央行借廉价的钱卖给小型银行和市场,如此达到套利的目的。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的标题:央行宣布“加息”!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投资买房?
我在2月21日《公积金贷款买房,最多能省多少钱?》一文当中说过:央行现在上调逆回购、SLF利率,会通过“央行-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市场”的传递方式,抬高新购房人的贷款成本。
因为央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钱成本升高了,银行会把这个成本转嫁给贷款人。按照报道,从 2 月初四大行首套房贷利率全部调至基准上浮 10% 后,其他各银行也纷纷上调,有的高达20%。这就是市场利率的抬高带来的。
但是央行目前的“加息”并不会影响已经买房人以及公积金贷款人的成本:
1、存量的买房人贷款利率只有在央行上调基准利率后才会变动的,你买房和银行有签合同对吧,按照现有政策“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的,从调整利率的下一年1月1日起,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标准”。意思是基准利率上调后下一年1月1日你的贷款利率才会变动,现在基准利率根本就没有动到,维持在2015年的水平,如果你已经买房的话,不用担心受影响的。
2、对于公积金买房人同样不受影响,即使你是新购房人。目前的公积金贷款利率是3.25%,只要基准利率不变,这个利率也会保持不变。
对于新购买人来说,即使房贷利率上升也不用太担心,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去年12月国内一般贷款平均利率是5.8%,而房贷利率却是5.25%,也就是说同等情况下,房贷利率仍然享有优势,换句话说,目前的利率格局下,政策仍然在鼓励买房。
我整理了部分买房类文章,如果你有更多买房需求,下面几篇文章或许对你有帮助:
1、《公积金贷款,最高能贷多少钱?》(2017-04-20);
2、《真相:20年的房贷,其实你只用还12年!》(2017-03-29);
3、《买房贷款,房贷交多少年最划算?》(2017-02-12)。
摘要:25基点!美联储加息或已定,中国央行会跟吗?如何影响人民币?
【第一白银网】讯:众所周知,美联储将在当地时间9月25日和26日举行议息会议,并在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公布决议。市场普遍预计,到时美联储加息将板上钉钉。除此之外,也有分析称我国央行或将继续按兵不动。
9月25日,因美联储议息在即,更多反映市场预期的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盘中跌破6.88关口。北京时间周三(9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571,为8月24日以来最低,强于市场预期。
25个基点!美联储加息或板上钉钉
根据美联储官网信息,美国时间9月25日-26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召开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2点,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此次美联储大概率将加息25个基点。
若此次美联储最终决定加息,将成为年内第三次加息,也是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的第八次加息。
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鲍威尔今年2月就任美联储主席后,继续坚持前任耶伦的渐进式加息路径,其中就业和通胀数据是决定加息节奏的关键驱动因素。目前美国失业率持续处于近40来的最低点附近,而CPI仍保持上升势头,因此加息概率极大,这也是本轮渐进式加息的常规节奏。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美联储加息源于美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势头,目前利率是偏低的,加息是一个逆向调节。从当前美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加到3%左右,如果按照一个季度一次或者是一年加三次左右的频率,也就是说未来还将有5-6次加息。
中国央行会跟吗?
大家都知道,6月份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6月14日维持操作利率不变。那么,如若本次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跟进的概率有多大?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此次加息是否跟进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稳增长和扩内需的需要;二是稳杠杆和稳汇率的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判断,我国央行或将继续按兵不动,保持政策利率的稳定。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也认为,预计政策利率不会变化,以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但MLF、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能会跟随小幅上行,与之前操作类似,很可能小幅上行5或10个基点。
中银国际研报认为,央行不跟随美联储上调利率的可能性更大。在现阶段,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基本持平,此时如果再次上调利率,则含义明显不同,也将会导致资金利率上行。
从下半年来看,稳信用、稳增长是政策的着力点,目前下行压力未见缓和,甚至融资也未确定性企稳的情况下,不宜进一步混淆市场预期。
人民币汇率能否守住7?
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人民币现阶段承压主要是受到处于阶段顶部的美元周期、经常账户入世以来首次转为逆差、中美加息周期不同步、对国内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合理充裕”的担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虽然既有压力仍将持续释放,但伴随汇率管理工具效果持续显现,年内汇率波动料将趋缓。
该机构认为,随着宏观审慎框架下的汇率管理持续有效实施、“逆周期因子”等汇率管理工具效果的持续显现,汇率波动料将趋于稳定,预期四季度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中枢将稳定在6.7-6.9的区间范围内,而CEFTS指数将逐步回升至大约93-95的区间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志杰表示,如果美元指数再次站到100以上,人民币破7将会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不必恐慌,人民币汇率未来还是取决于中国经济自身能不能保持一个稳中向好、稳中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版权说明:本文为第一白银网原创编撰,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今天凌晨,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加息25个基点至1.50%-1.75%,预计未来两年还有数次加息,加息节奏明显加快。
美国每次出台重大经济政策,全世界都要屏息关注一下,每次美联储加息声一响起,中国的网络舆论就紧张得很,动不动就“炸弹”、“核弹”开启之类的,好像美国加个息,中国的钱就哗哗的流走了。
真有那么夸张吗?
猫哥今天用一篇短文来告诉你这件事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01
该加还是要加的
首先,美联储的确进入了加息周期,之前已经剧透了一年多。
有点不同的是,美联储新任主席鲍威尔上任之后,他的首次货币政策很受关注,大家更关心美联储是否上调经济增长、通胀预期,以及利率中枢,这些对未来的影响更大些。
而市场对于加息的关注远远赶不上贸易战,毕竟特朗普强硬要求中国削减对美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同时对最多达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如果一旦通过,会对贸易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苹果、华为这些明星公司都将深受影响。
为此,我国在贸易政策方面已经在做准备,货币政策方面也是未雨绸缪。
这不,这两天,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周小川就表示:“推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变。”
还是觉得很复杂是不是?
猫哥就一句话概括吧: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调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投放(MLF等),调节的是央妈和银行系统“放了多少水”;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调利率。
周小川行长虽然即将退休,但在这个时刻说这番话,恐怕是在给市场信号,那就是:我国央行也要加息了。
02
但不要恐慌,不要恐慌!
这个加息,大概率,跟你关系不大。
因为传统意义上,我们说的加息,是指提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房奴来说,尤其重视贷款利率,一旦上调贷款利率,每个月的房贷就增加不少。这次,猫哥认为大概率是不会提贷款基准利率。
如果这跟我国跟进加息,有可能是提公开市场利率。
首先,我们来说说,美联储加息是什么?
就是美国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钱”的利率提高了,“批发”来的货币价格高了,对企业和居民的零售价当然也逐步要提高,反之同理。它是对未来资金价格的影响。
加息的影响是:
看上去,对全世界都大有影响。
因为美元的主导地位,所以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薅羊毛,所以很多人都会极度关注美国的大债主中国会采取什么样的跟进措施,尤其中国央行刚刚换了掌门人。
我们关注美联储加息,也是关心这会对我们的钱袋子产生什么影响。
03
正如上文,猫哥所说的,因为应对美联储加息,我国最有可能的是提公开市场利率。
什么是公开市场利率呢?
也就是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是大型或者符合央妈条件的银行向央妈“借钱”的价格。央妈通过这个调节市场的资金价格,传导到全社会的融资价格。跟美联储的加息原理一样。
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公开市场利率影响的是市场资金价格,不马上直接影响千家万户,也不影响过去利率水平的借贷。
为什么猫哥会这么认为呢?
首先,加息不是一次性的,美联储的加息是一个完整的加息周期,如果我们要跟着美联储的步伐走,就意味着我国也将进入加息周期。
我国央行从2015年10月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名义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就再也没动过存贷款基准利率,相比公开市场利率,动存贷款准备金利率可是“大杀器”。
04
说到底,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首先是要考虑自己国家的需要,而不是“剪羊毛”,美国也是。美国加息是为了逐步退出当年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且现在美国经济也有过热的担忧。
但我们国家的经济并未出现过热迹象。正如周小川行长判断的:中国经济继续向好,主要指标好于预期,2017年全年GDP增长6.9%,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进出口增长较快,就业形势继续向好,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同时,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
央行在动用货币政策时是要考虑宏观经济情况的。一般说来,央行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管理: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5、金融稳定。
让我们逐一排查:
物价,指导性指标是CPI。今年2月份的CPI是2.9%,但那是因为春节因素造成的,这几个月CPI走势稳健,未见过热;
就业,今年政府要新增就业岗位1100万,实际最好实现1300万人就业,其中有数百万大学生以及300万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转业军人,都需要足够多就业岗位消化,为了保住就业,政府不会过渡提高利率影响经济;
当前经济未见过热,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6.5%,并且不再追求更高的增长,在外部形势偏紧情况下,应该不会给自我施压。
国际收支平衡,现在我国贸易还是顺差;
金融稳定
这个话题就很长了,金融稳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目前看来,金融稳定又分为:
● 防范资产泡沫。上轮降息的结果是全国各地房价飙涨,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产价格泡沫,但也成功的帮助各地房地产去库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房地产商对银行的负债变成了居民对银行的房贷负债,化解了银行的潜在风险。
经过去年317调控后,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连续下跌一年,站稳。去年继续上涨的三四线城市,是因为棚改货币化造成的,目前上涨势头也快到末期。
虽然今年开年一二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较快,但总体来说,并非大面积过热,不需要主动加贷款准备金率刺破。
● 金融系统的风险。目前执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的存贷款息差是3.25,5年期存贷款息差是2.15,银行有足够的利差空间,一年期存贷款息差达到3.25,是存在给存款非对称加息的空间的。
但这也没必要,因为即使有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在实际中,存贷款利率已经逐步市场化,市场上的长期贷款利率在5-6%,存款利率也是水涨船高,由于揽储压力很大,银行一般都是通过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吸收存款,给出了远高于基准利率的利率。
所以,在信贷紧张,房地产以及其他企业用各种办法融资的情况下,动存贷款基准利率,会使得融资成本继续上升,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反而造成不稳定因素。
05
综上所述
在经济没有过热,通胀并未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全国经济增长压力不小的情况下,是不需要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来抑制融资的。
为了应对美联储加息,央行最有可能采用提高公开市场利率方式来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方式。
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次剧透太久的加息,目前看来,影响有限,可以参考下图:
从长期来看,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否会提高,就看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和决策者的判断。
猫哥觉得,这次面对美联储加息,我国会审慎观察它的影响,然后再提出应对的办法。国家都不着急,咱老百姓着急啥?
北京时间3月22日,鲍威尔完成了他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的第一次加息。而前不久,被任命为中国央行行长的易纲在两会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今年会否跟随美联储脚步提升利率”时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依据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来进行综合考量”。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央行不会跟进加息呢?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迟迟未动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给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和普通购房者带来了一定的负压影响。实际上,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已经显现。
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必要性在上升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准作用日渐减弱,但是,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基准利率调整仍然具有风向标意义。
就目前而言,以下四方面内外因素可能促使央行采取“上调基准利率”的加息行动。
第一,适当的高利率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将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宏观杠杆率稳中趋降、市场化出清和处置僵尸企业等政策目标都需要基准利率的常态化回升。换言之,过低的资金成本和基准利率,既可能强化企业和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也可能给僵尸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形成长期低利率幻觉。易纲在两会记者会上指出,2017年底贷款利率同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但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和GDP平减指数影响,当前实际利率与经济走势基本一致。这或许预示着央行眼中的贷款实际利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第二,今年通胀压力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尽管过去几年我国物价水平长期低迷,但通胀目标仍是央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今年CPI预期目标是3%,2月份CPI同比涨幅已达到2.9%,虽然这其中有季节性因素,但仍然不能否认今年可能面临的全球通胀中枢上移、前期PPI高增对后期CPI的传递效应(参见下图)、医疗等服务性消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等通胀源头。由此,通胀因素也可能助推央行上调基准利率。
第三,企业盈利增长能够承受基准利率上调的压力。2017年以来,不同行业数据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已显著改善。以工业企业盈利状况为例,2017年,工业企业盈利连续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长,企业财务费用增幅也有所回升,但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利润增速(参见下图)。从以大型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公司的盈利数据看,利润上升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能够承受一定幅度的加息压力,加之此前央行迟迟未上调基准利率的最大担忧——地方债务风险,近年来因债务置换计划和地方财政“开前门、堵后门”等政策而得到有效管控,地方债务利息负担明显下降,具有承受基准利率小幅上升的能力。
第四,全球货币政策同步收紧趋势正在来临。北京时间3月22日,美联储完成了今年第一次加息,而鲍威尔在不久前的国会证词中表达了其对渐进加息的偏好,并提到2018年加息3-4次的可能,节奏快于2017年。在美联储加息缩表政策的引导下,加拿大、英国已领先一步跟随美联储加息,墨西哥、巴西、俄罗斯早已进入加息周期,韩国也进入加息通道。近日,日本央行行长明确表示,日本加息行动不再取决于通胀水平是否达到2%的目标,可见日本加息可能会早于预期。德拉吉最近也表达了对欧元区通胀的信心,预计今年年末欧洲央行将完全退出终止QE政策,紧随其后的就是2019年二季度提高基准利率。
虽然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仍是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与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将对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直接影响,基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同时顺应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大势,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基准利率调整滞后的弊端已经显现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5年10月以后,央行没有对基准利率进行过调整,可能是基于三方面考量:
一是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后,市场利率弹性增加,金融机构调整存贷款实际利率的自主性更强;二是通过调整公开市场利率,更能实现资金市场和流动性微调目标,有助于更好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三是2015-2017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适合提高基准利率,同时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也保持了足够的韧性,降低基准利率必要性并不十分迫切。
然而,我国金融体系基准利率仍然是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都是围绕存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一定幅度的上下浮动。在前述国内国际环境下,如果存贷款基准利率长期保持不变,其负面影响或弊端将逐步显现。
首先,存贷款基准利率明显偏离资金市场利率。过去一年多来,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金融强监管影响下,各种资金市场利率都出现了大幅攀升,以10年期国债、国开债为代表的长期利率,先后都突破了4%和5%的关口,并持续保持在高位水平上,一年期银行同业SHIBOR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都创下近年来新高,上升压力犹在。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之前存款基准利率与资金市场各类利率的波动基本是同步的,但是在当前各类资金市场利率常态化回升后,存款基准利率水平却严重脱离了整个资金市场环境的变化(参见下图),及时调整的必要性凸显。
其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滞后,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去杠杆,也不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体来说,至少有三方面弊端:
第一,对于银行存款(负债)业务来说,低基准利率束缚了银行表内存款利率的调整,造成商业银行长期依赖于表外理财、通道业务来吸收存款,2017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急剧扩张,存款利率调整滞后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第二,对于银行贷款业务而言,贷款基准利率不能及时调整,将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基于当前负债成本开展长期贷款业务,贷款利率大范围上浮将可能使有贷款意愿的实体企业担心未来基准利率上浮而减少需求,加大新增贷款者的长期利息负担。
第三,不利于降低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利率调整滞后,既可能给僵尸企业、地方融资平台造成长期低利率的错觉,长期占用稀缺信贷资源,同时还使得有提前还款意愿的企业推迟还贷,从两方面增加企业部门去杠杆的难度。
基准利率上调将给购房人带来长期利好
2018年房地产调控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但差异化调控、政策的微调将持续。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并没有实现中央多次强调的“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的目标,特别是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不但没有相应的利率折扣,还出现了普遍的上浮,加大了自住购房者的长期债务风险。
造成这一与政策目标相违背现象的根源在于: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滞后造成贷款基准利率过低,商业银行不得不对首套房(自住)购房者也采取利率上浮策略,以维持自身财务可持续。换言之,如果贷款基准利率能得到及时调整,即便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上升,但商业银行却能给予自住购房者一定的利率折扣,从而有利于缓解购房者的长期债务负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基准利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偏离了整个资金市场和理财市场的收益率,这将使早期已获得利率折扣的购房者推迟提前还款意愿,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早期购房者的套利行为,这与银监会提出的“抑制居民杠杆率”的政策目标也不相符。
可以预见,如果贷款基准利率及时调整,商业银行支持首套房贷款的利率折扣现象将可能再次出现。
综合来看,存贷款基准利率长期保持在历史低位,既偏离了整个资金市场的供求环境的变化,也与国内和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趋势不相符,并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和问题。
由此,央行后期小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央行还将在流动性供应、公开市场操作等方面,对冲基准利率上调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带来的影响。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
10天之后,小密圈在8月4日晚上,悄无声息的回来了。
这10天内,不少圈友发来着急的询问,咨询小密圈何时恢复,但都保持了理性等待的态度,感谢圈友们对米筐持续的信任!
迟到的7月小密圈问答精选来了!
以下为7月米筐小密圈精选问答
1、根据历年的美元周期看,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时,前期热钱流入多的国家都会被迫跟随货币紧缩调整,因为若中国继续维持宽松,势必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压力。就像两个装有同样多水且连通的水池,一个池子在不停地抽水令水位下降了,但另外一个池却是塞住连通口防止水向抽水的池子流。即目前中国外汇管制越来越严防止资本外逃,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已经发生了,若中国未来也跟随加息政策或放宽外汇管制,会不会令资金外流同时还增加按揭贷款的利息成本,到时会不会引发房地产泡沫破裂呀?
米筐拾叶:你的问题问的很好。
1)历年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对全球造成危机的原因在于:二战之后,全球的国家分工和货币、债务流行格局是美国来决定的。美国处于第一阶层的消费国,他通过美元向全球输出美元、债务、需求。全球的第二阶层:加工制造,第三阶层: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这两个阶层的增长动力和货币的流动性都来源于美国,所以美国一停止需求,一停止债务和美元的释放,全球都失去了动力。
2)现在,你看到上面的格局都是过去。现在大环境变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极为强劲,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的地位随着经济增长也在变化。这就是我们要从第二阶层往第一阶层转变的一个过程!这点一定要注意到!也就是,我们不再完全依赖欧美的需求和美元的流动性来维持我国的经济增长。我们在激发本国的需求来带动中国本身的发展!所以,你会看到,最近半年在美联储两次加息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升值了。中国的宽松是08年四万亿,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再加大宽松,反而我们广义货币增速事实上已经连续七年在不断创新低。
3)你说的房价问题。诚然,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一定泡沫,全球必定都在紧缩,对资产是有冲击的。但是,我国的国情太复杂,当局这种强力行政监管的政策和措施在历次房地产危机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国的房地产问题你无法找到前车之鉴。当局现在锁死房地产流动性,目的就是维持现有泡沫,等待未来几年居民收入和经济体量上来之后,这泡沫能夯实。如果站在2022年,你再看现在的房价,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感受了。
4)关于资本外流,这个很多人的感受都是假的。讲真,真正是资本外流是在2013-2015年,外资、本国的富豪,该走的那几年都走的差不多了。老百姓总是后知后觉的,认为还有很多人想走,这就是后滞效应。
5)加息问题,虽然央行的基础利率没有变,但是商业银行已经把利息涨上来了。很多城市的房贷不仅没有8折优惠,现在还要上浮10-20%。加息对高杠杆的投机客有大影响,但对整个社会来讲,有压力,但不足以导致崩盘。
2、怎么解读广州宣布的“租购同权”呢?
米筐三万:
1) 原文: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人才绿卡持有人子女等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符合市及所在区积分入学安排学位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其监护人在本市无自有产权住房,以监护人租赁房屋所在地作为唯一居住地且房屋租赁合同经登记备案的,由居住地所在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政府补贴的)。
2) 能仔细看上面这条的人不多,其实这个限制非常多,首先本地户籍,监护人无房的就排除了95%的人;其次外地户籍,积分入学的租购同权,按照户籍生同等对待,就近入学,其实已经实施好几年了。积分制下,产权最大,其次比孩子谁入籍早,最后才轮到租户。
3) 这条政策这几年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只会让年轻没买房的安心一些。 人类竞争社会,资源是不会平等共享的。
3、你怎么看待上海土拍住宅地全部只租不卖?是否将来学习新加坡扩大租房,顺势把二手房价平抑?
米筐三万:这个问题问得好。
1) 这件事出来后高度重视,我花了很长时间在分析研究。
2) 确实要转向,学习新加坡模式,上海只是个开始。重庆去年,佛山年初已经出现100%自持。
3) 这个公租房。是解决买不起房这部分人的问题。那对于已有住宅,和可交易商品房,由于供给变少,反而会使核心区好房子更加值钱。参考新加坡目前房价。
4) 很可悲。社会将真正分化了,区别就是,有没有核心资产。住在公租房里的,说白了,就是城市发展的干电池。
4、如果基金定投应该投资偏债基金还是指数资金还是股票基金?如果是指数基金是哪种类型好?如果是股票基金是否需要在股灾时逃出?
米筐一号:基金定投的目的是摊低买入的成本,所以净值波动浮动越大越好。
1) 买入股票基金;
2) 主动型的股票基金和被动型的指数基金各有优劣:主动股票基金看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指数基金看大势和被投的行业板块。
建议:
1) 定投主动型的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都参与;2) 指数型基金可选沪深300、创业板、中小板3) 定投基金要设置止盈位,尤其是指数基金,如赚50%翻倍等。4) 定投的股票基金可以在股灾时出来。基金定投要求期限长,必须要经历至少一个牛熊周期。
5、房子经过这一波大涨以后,(后续上涨)空间感觉不大,后面还有房产税、长效机制,为什么您说18底入手比较好?
米筐三万:
1) 房价的空间,不是靠感觉出来的。势起来了,需要顺势,这个势,已经近20年了,非常强大,不是短时间能逆转的;
2) 房价和资产价格,城镇化率,土地财政,经济地位,息息相关。这几个没有明显改变,不谈空间天花板。房产税、长效机制没有意义。房价上涨最受益的谁?他会让自己少吃蛋糕么?
3) 18年底,是根据世界加息周期来决定的。
6、 坐标合肥,毕业后从事市政工程建设10整年,目前资产配置在合肥有2套高层学区房住宅,分别150平和200平,市场单价都2万左右,都全款的,其他实体投资累计资产200万左右,这块收益逐年下滑,长期理财资产100万左右,目前手上现金2千万左右,还有1千多万在工程项目里滚动短时间提取不出来。
有个问题想咨询下,想在合肥买套带好学区的别墅作为终极住宅,我看中的总价都在1500万左右,目前是否值得出手?
米筐拾叶:
1) 先说第二个问题,合肥的别墅能否买。我们一般不建议买别墅的原因是长期不升值,难出租,离市区较远,孩子上学不便,老人生活社交环境孤离,大人离办公距离远不便,出手没有买家。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别墅就在主城区里或周边极近,那么这是稀缺的,一些最近发展快速,城市框架拉的大的二线城市就有这么特征的别墅区存在,所以,这是可以购买并且长期持有的。毕竟,家庭资产到一定程度进行居住改善是正确的,不用纠结。但是,地段很重要,一定要在城区内。
2) 再来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多资产较高的朋友都纠结一个问题,就是手里现金占比太高。比如你这边刨除工程资金外,3000万的资产里面现金就有2100。其实这很正常。前一段国内私人财富报告里也讲了:全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分布,统计的现金也是占了接近总资产的一半。因为高净值人群大部分是企业主,这些人有赚钱的能力,能把握到商业或者投资的机会,所以保持总资产的35%~45%的是现金类理财或者存款也是合理的。
3) 再说说你现在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你没有买保险,重疾和意外类的保险可以给你的家庭资产定一个锚,特别是你自己,你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要买大保额的疾病和意外类保险,给你家庭一个保障。 (总资产的3%~5%以内) 第二,风险类资产应当配置,股票这东西,对很多人来讲,越是注意短期收益追涨杀跌越是亏钱。所以股市低位,比如上证3000点以下,就定投几个指数基金,把这当成长期存款,长期收益绝对是跑赢利率收益的。(总资产10%左右) 第三,缺少海外资产,美加澳新纽买个总款五六百的房产,不仅可以对冲未来国内的风险并且可以拥抱海外的生活,给人生一份礼遇,体验生命的完整性是超越金钱本身的。(自己考虑考虑) 第四,美元理财分红类保险,这个好处不多说,留给你自己的保障。总资产(5%~10%)
7、因为限购限贷政策目前有意用公司名义在杭州、成都等二线城市购房,请教下公司名义买房的政策和法律上的风险?
米筐A先生:
1) 据我所知,公司买房不能按揭贷款,得全款,这样会有资金压力。但一些人会以公司名义全款买,再抵押给银行,把钱贷出来;
2) 公司买房,资产在公司名下,属于公司的资产,是进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里的;
3) 公司买房后的交易,有增值税(个人满两年是可以免除的),土地增税,所得税的(投资性收入),而个人买房会减免不少税费。 你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各地情况也许会有所差异,建议你购房前咨询售楼部或靠谱中介,再了解清楚。
8、 我现在准备把广州的房子做抵押,现在银行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循环贷,每年底还本;另一种最长30年住房贷款,跟房贷一样。都是基准利率上上浮40%。哪种好些?
米筐A先生:房产贷款有几种方式:
1) 俗称的对敲,把房子卖给自己可靠的人(亲戚/同学/朋友等),这样就能获得费用最低/额度最高/期限最长的按揭贷款,其关键是你能找到这样的人,并做好还款等约;
2) 循环贷,它适合短期资金使用,现在一般都是三年或五年的循环贷,但每年都要还次本金,需要提前筹划过桥资金,每年都要麻烦一次,它的好处是每月只需付息,可以用更多的金额,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循环贷给予的是信贷额度,随用随取,按日计息,随时可以归还,相当于银行给你准备了一笔钱,一旦你发现优质的项目可以随时购入;
3) 30年本息的房抵贷,你可以长期的使用一笔资金,每月固定归还利息,它的月还款额会高于对敲的月还款额,但资产在自己名下,就减少了人的信用风险(不配合买卖/过户抵押等)。所以都各有优劣,主要根据你的情况和资源进行选择,以及你贷款的使用目的。
9、三万先生,今天想和您探讨一下交易之道!我业余做股票和外汇,也研究了很多年的技术,发现是误入歧途,要想挣钱其实就是要抓住风口上的那只猪,然后跟它一起装逼一起飞,等到泡沫足够大时及时离场,也就是索罗斯的那句经典的话!道正确了,术才可求,但大部分人都弄反了!但是抓住风口谈何容易,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后知后觉,等到发现时已经不敢追了,最终成为别人的韭菜!请教一下,怎样能及时抓住风口,最重要的是怎样在泡沫大时及时离场?
米筐三万:开盘前看到你的提问,就来聊聊自己的老本行。圈里还没人问过我。
1) 是的。你也研究过技术。目前金融操盘,盈利的有两种,一种是飞猪模式。就是拿着不动。一种是超短,快速止盈止损。这是我周围好友快速做起来的两种;
2) 抓飞猪的诀窍,记住:全球金融市场,都是政策市!所以,金融投资,如果你想走飞猪模式,一定要花大功夫,研究世界政治、中国政治。最简单的,我现在说一句,所有金融类的涨幅,都是需要契合GDP的。你能理解不?
3) 然后谈离场。其实也很简单。不论股市、房价、外汇等等都是需要和GDP契合,做参照的。
4) 多看些世界格局的书,了解地缘政治。
10、对于重疾保险,您是比较建议购买大陆还是香港的呢?购买时有没有什么比较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米筐三万:
1) 我建议买大陆的。保险怎么买?通常我的建议是买货币宽松期的国家和地区的。香港保险以美元计价,美元现在全面加息。资金成本很高,所以保险公司压力很大,在赔付和设计上,就会降低吸引力。
2) 以意外险为例。在购买中,要仔细辨认他的合同。比如:意外保额上分意外身故50万和意外医疗1万。前面看着很高,但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意外,大概率是不会身故,反而是磕磕碰碰的医疗1万用的比例多。所以在选择上,关注点要在意外医疗的保额上,而不是身故上。很多保险会宣传前者,隐藏后者。
3) 比如平安某产品。意外保额中提到伤残保10万。但是没写明,伤残应该是意外伤残。靠玩弄文字来设计漏洞。
4) 掌握上面这两个例子,基本能规避很多坑了。在选择上会好很多。
日前,人民币很快跌破“7”这个心理关口,在7和8之间,真正的阻力位只有7.5-7.8,预计将在这个月就会到达,随之而来的,人民币贬值的效应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显现。
别的不说,人民币对于美元的贬值,等于提高了粮食、大宗商品、原油的价格。2018年以来,为了应对出口的减少,盲目地用大基建来“稳”住经济,错误地放出来天量的货币,这就导致通胀的抬头,在今年春节后,CPI已经连续4个月在2以上。这样的通胀是恶性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没有拉动作用。今年的通胀,涨价的都是水果、蔬菜、鸡蛋、猪肉,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业产成品价格却一蹶不振。这说明,今年的通胀,不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房地产价格作用于物价的不良结果。在这种作用机制下,作为初级生产者的农民没有得到好处,而运输、仓储、销售环节都要受到房租价格上升的影响,最终导致商品价格总体的上涨。
由于房地产上涨的传导效应,导致各地营商环境的恶化,很多国外知名企业也承担不起越来越高的用工成本,结束在中国的业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思科、甲骨文,韩国的现代汽车。由于这些企业的离开,对于其他相关行业的影响非常巨大,据研究,一个这样的高层次人员的就业会带动128个相关行业和相应服务业的就业,同样,一个这样人员的失业,会影响100多个相关相应行业的失业。未来随着企业的离开,中国的失业情况将更加严重。
一边是不断增大的失业大军,一边是不断上涨的物价,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现在,人民币跌破“7”这个心理关口,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先不说跌破“7”对于出口的有利影响,中国首先面临着的是最为基础的粮食的大幅度涨价,由于中国的粮食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非常大,人民币的贬值,首先对于粮食价格的上涨有推动作用,其次由于政治原因,粮食的来源国的减少,更加加重了粮价上涨的压力。未来预计,粮食尤其是主粮的价格会在上涨50%-100%,也就是原来一斤2.5元的大米会在未来上涨到5-10元/斤。游资会利用这样的情况,推波助澜加大粮食价格上涨的速度。由于粮食是稳定的基础,他的上涨会直接导致CPI突破3这个危险的关口。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粮食是当前社会稳定的基础,它的价格的恶性上涨,势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现在我们的所面临的的情况,都是我们过去对于房地产拉动经济的错误路线的后遗症,由于过去我们的首鼠两端,导致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当前的骑虎难下的境地。如果不加息,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将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经济社会的稳定,加息,会直接刺破房产泡沫。
作者 | 暴哥
来源 | 暴财经
今天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发表重要讲话!
由于暴哥没有拿到关于易纲讲话的完整内容,相关内容是暴哥根据目前主流媒体的报道整理之后的。
关于货币政策基调(后续加息与否):
在主持人问易纲,全球货币政策处于收紧的背景下,如果中国收紧货币政策,有哪些原则需要遵循?
易纲回到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谨慎的,我们没有什么量化宽松或者零利率政策。现在主要央行都开始收紧利率,开始退出扩张,也会进行缩表,我们已经长时间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化,我们已经准备好,也会以审慎的货币政策应对这样的改变。
中美利差现在在舒适的区间,两国十年期国债的差距,在短期看也在合理的区间内,总体来说,我们一直都在做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对于易纲的的这个回应,暴哥的理解是,加息应该会继续。
原因是两点,第一 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全球紧缩,利率的提升,这个表态其实是比较明确的;
第二,中美利差在舒适区。关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暴哥前几天刚写过,就是继续减持既定的加息进程。那么如果美联储按照2018年3到4次,2019年3次,2020年2次的加息进度,显然美国那边加息过后,如果我们不动,中美利差扩大的态势是非常有可能的,那么为了维持这个所谓的舒适区,中国加息基本上也就是大概率事件。
关于利率市场化(加息的路径):
在主持人问利率是否会提高的时候,易纲表示:
谈及货币市场利率和央行设定的基准利率,易纲表示,现在我们利率走的是市场的方向,有两条路。商业银行有基准利率做参考,但商业银行也有相当的空间做调整,但是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可以就基准利率而言有所上浮或下降,这是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状况来决定的。虽然基准利率只是指导,但未来会主要由市场决定。
针对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易纲表示,央行想慢慢让双轨的利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未来期望把双轨合并成一条。
上面的对话,其实看起来是目前市场利率和所谓政策性的基准利率之间未来会合二为一,双轨变一轨的一种利率市场化会推进表态。
但其实暴哥觉得,前后文我们对照一下(加上主持人是问会不会提高利率),这个回答可能可以理解为未来加息的一种路径推演。
为什么这么说?
根据易纲的表述,肯定是要双规合并。这意味着,想要双规合并必须要让政策的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保持一致性。但大家知道,目前市场利率和传统的基准利率已经脱节了,市场利率连续涨了一年多,而基准利率没有变,那么怎么办 呢?
只能通过传统加息的手段让两者保持一致。
在传统加息之后,再择机选择放弃传统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以SHIBOR为首的短期市场利率其实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时机上也算越来越合适了。
关于债务问题:
易纲表示,我们确实有高杠杆率、高债务率问题,这种高杠杆率是我们进行审慎货币政策的背景。我们首先会使债务率稳定下来,第二步是让债务结构,比如政府债、公司债、居民债,中央债务、地方债务的结构进行优化。
根据易纲的表态,暴哥的理解是,我们目前处于去杠杆的阶段,从中央到各部委一直明确表示要稳住宏观杠杆率,要在重点领域去杠杆。
此前暴哥也分析过,想要达成这个目的,货币政策的紧缩是必要条件。
所以从债务问题本身其实也是制约货币政策宽松的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在这个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看重点是哪些领域。
易纲说了要优化债务结构。目前中央债务最低,最有上升的空间,而地方、国企是必须要降低的,居民部门是不能在提高杠杆率。
综合判断,在2018年赤字率比率降低的背景下,那只有中央通过降税等财政手段,控制债务的扩张等措施,来稳住宏观杠杆率,降低局部结构性杠杆。
关于贸易问题:
贸易不平衡:
易纲指出,贸易不平衡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经常项目盈余,有三个方面,政府赤字、投资和私人部门储蓄。美国对中国有贸易逆差,但另一端美国有政府赤字;二是随着投资和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常性项目赤字也会变多;三是私人部门来看,美国的储蓄率有所下降。
易纲认为,中美贸易不能只看商品贸易,还要看服务贸易。美国在服务贸易上有优势,去年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是很大的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美国未来会有更大的优势,这两者可以相互平衡。
易纲强调,美国在华跨国公司获得了大量利润,我们在计算中美逆差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部分,如果计算在内,那情况会改善很多。
易纲总结说,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理性看待。
人民币贬值会不会作为应对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今日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表示,我国货币政策重点是关注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服务于实体经济。我国的汇率机制由供需决定,是一个市场决定的机制,它运行良好,未来也会继续良好地运行下去。中国不会以人民币贬值来应对贸易争端。
关于贸易问题暴哥以为,易纲主要从贸易本身以及我们的应对来做出回应。
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几点:
1、中美贸易可以通过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来缓解;2、贸易逆差计算本身有问题,美国在华获利的公司(苹果)实质上记在了中国的账上,如果改变计算方式,逆差就会下降很多;3、美国是消费型国家,自身储蓄率低(导致美国国内投资不足),因此美国逆差不可避免,而中国其实把所谓通过贸易赚来的钱从新通过金融市场(比如债券,美国政府债务也是类似的),又投资回美国。所以逆差其实是美国的本性!
此外,关于人民币会不会贬值应对贸易战,前两天暴哥刚好写过(当时暴哥说,贬值与否不确定,更关键是想贬值也不能通过央行介入的方式,弊端太多)。
当时是新浪财经报道,有传言中国在考虑人民币贬值来应对贸易争端,但本次易纲明确说了不会!
这个不会的理解,暴哥觉得是央行不会通过此前的主动介入手段来让人民币贬值,而是把更大的权利交给市场,让市场自身处理。如果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来让人民币贬值或者稳定是最符合我们的利益的,也符合我们推动汇率市场化的既定议程和承诺。
关于金融业进一步开放:
主要有六条:
1.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资银行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2.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调整为51%,三年后不再设限;
3.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国内证券公司;
4.为完善内地和香港的互联互通,内地和香港从5月1日起互联互通额度扩大,将把股市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4倍。沪股通从每日130亿调整到520亿,港股通从105亿调整到420亿;
5.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开展保险代理业务;
6.放宽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的范围,与中资一致。
2018年底还承诺要开放的还有:
1.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济,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2.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
3.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
4.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
5.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两年代表处的要求。
此外,经过中英两国双方共同努力,目前沪伦通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争取在2018年年内开通沪伦通,在此前宣布的一些金融业,服务业的开放措施也在有序的推进。比如说以前宣布的,包括开放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的限制,放宽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的限制,以及对外资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这些以前已经宣布措施的落实正在扎实地推进。
昨天,最高领导人宣布要进一步扩大金融行业,而且越快越好。
今天易纲的这些表态应该说是承上启下,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当然这些部署大部分是我们早就布置好的的,只不过时间表可能更明确了,也更早了。
上面这些扩大金融开放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有几个:
第一是,国外的金融狼要来了,金融产业的竞争会大幅度提高,对于我们的金融市场稳健性是一种考验;
第二,从消费者或者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好处显而易见,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而付出的成本将越来越低。
对股民来说,无论是和香港市场的交易额度扩大还是和伦敦市场在2018年打通,都是意味着长期中国股市有更多的全球性增量资金进入,长牛可期!
此外,其实央行行长还对数字货币等等议题做了些表态,这里暴哥就不再多说了。
总之,目前来看,货币政策的进程没变;股市仍然是重点培育的;楼市方面,整体放松的迹象目前是没看到一点影子。
2018年中国会不会加息?对于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但鲜有人能做出回答。虽然有人希望加息,有人希望不加息,但加不加息也不是你我说了算的,需要央行根据加息的理由充不充分做出判断后,才最终做出决定。那2018年都有哪些加息和不加息的理由?
加息的理由有哪些?
首先,稳定人民币汇率。如果是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那加息也就合情合理。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出现快速贬值,一个月左右时间贬值了近3000点,创近20年来最大单月贬值幅度。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仍高居不下,未来人民币会不会继续贬值也很难说。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继续贬值的话,那加息或许就是阻止人民币贬值的一个方法。因为本轮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持续加息。所以同样用加息来应对人民币贬值的话,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为加快去杠杆。去杠杆也是今年的一大主题。对于一些负债较高的行业或企业,监管层已经在通过多方面限制其融资、督促其减少负债,比如房地产行业。如果运用加息手段的话,或许就能增加去杠杆的效果。因为利息一旦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增加,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可能就会有意减少融资并缩减负债。如果能让企业主动降低负债的话,显然比督促它这么做的效果要好。
再次,跟随国际大势。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加息通道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里,美国、英国、加拿大都已经加息,连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最缓慢的欧元区也开始讨论加息。而发展中国家中已经加息的国家更多,却唯独没有中国。在全球加息的压力下,或许在下半年,中国也会随大势一起加息也是有可能的。
加息的理由有了,再来看看不加息的理由
首先是通货膨胀水平仍然不高。一国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一国央行决定是否加息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通货膨胀率过高,就需要通过加息来控制。不过,我国6月份的CPI仅上涨了1.9%,连续3个月都在2%以下。作为一个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CPI连2%都没到,显然还不满足加息的条件。
其次,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目前无论是企业和个人的负债率都比较高,如果此时选择加息,企业和个人将面临更大的负债压力,同时融资难度也更大,从而造成违约风险增加。今年债券违约的数量似乎就比往年多了不少,这恐怕跟去杠杆背景下的融资难度增加有一定关系。如果再加息的话,对这些企业来说恐怕就是雪上加霜了。
再次,目前中国的市场利率已经很高了。虽然央行没有宣布加息,但目前的市场利率早已不是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水平,各银行的存款、贷款、拆借等利率都有所上调。此时央行加不加息或许就没什么区别,即便在加息后,基准利率可能也还是没有市场利率高。当然在市场利率已经上调之下,央行也没必要加息。
从加息与不加息的条件来看,不加息的条件可能还要更重要一些。毕竟稳定人民币汇率不一定需要加息,用加息的方式去杠杆也有待考量,而中国一直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所以什么国际大势只要中国不想屈从也完全可以忽略。所以就希财君看来,2018年加息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大家怎么看?
作者:龙小林 / 审核:赵溪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为希财网作者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