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呐,周六[不是一姐的大姐大]给大伙介绍一位的丹麦艺术家,huskmitnavn。
别看到艺术家这两个字就想到啥深不可测,看不懂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就是脑洞特别大。他在一张A4纸上通过剪裁、折叠、角度变换的技巧,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具有故事性的卡通作品。
多跟小孩子创作这样的画作,可以开发他们的空间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可以放心大胆地试一试。
1、好怕怕,遇上巨人了。
2、发生了什么,别走我的下半身!
3、船上的特朗普和他的拥护者们,有意思。
4、妈呀,好大一只老鼠!
5、小裁缝在缝衣服。
6、噢,天啊,我够不着纸巾,谁来帮帮我?
7、海狮从冰窟窿里冒出来了。
8、可爱的海洋生物。
9、遭了,鲨鱼要咬我……的手指。
10、这孩子是在看恐怖故事吧,幽灵都出来了。
11、可恶的凶狠海盗。
12、我要掉下去了。
13、没有人跟我玩跷跷板。
14、哥听得不是歌,听的是寂寞的难过。
15、小心浴室里有凶手要谋杀你。
16、清凉的溪水会让你心情舒畅。
17、大力金刚,谁玩过的举手!
18、虫子要成为了鸟儿的腹中餐了。
19、来,我们一起打网球吧。
20、书虫真的喜欢啃书呢。
21、跳高运动员,加油。
22、悬崖边上悬挂着一个男子,“救命!help!”。
23、快逃!坦克来了!自由自有武力压迫。
脑子越用越灵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一张纸上的画也可以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发挥想象力,你就能创造出一部活灵活现的动画片了。觉得难的话,就跟孩子一起模仿,熟悉了再进行创作,也是一件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段时间
如果你去重庆武隆的懒坝
会发现在山石树丛之间
出现了三个表情呆萌、或坐或卧的巨人
仔细一看
巨人的“骨骼”、“皮肤”和“头发”
都是用竹子、合成板材做成的
这其实是丹麦艺术家托马斯丹博(Thomas Dambo)
为“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专门创作的作品
摄影/余俊锋
摄影/黄建雄
在托马斯的讲述中,这三个巨人的“诞生”,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我是在丹麦长大的,丹麦的竹子非常细,在此之前,我仅在武打电影里看到过粗大的竹子,电影里的竹子让我感到震撼。我曾经经常在我家后院制作一些城堡、壁垒形状的作品。
我在武隆看到了遍地的大竹子,我就决定我要用这些竹子来做我的作品,因为它们很炫酷。由于竹子的柔韧性好,我将它们运用到了巨人的头发上,做成巨人的辫子。
在丹麦,最高的山叫做“天山”,“天山”也就一百一十米高而已,相对于武隆来说不值一提。来到武隆后,我被高大的群山环绕,这让我想到了丹麦有多小,中国以及这个世界有多大,这就是我希望我的雕塑坐落在岩石之间的原因。
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又一次我和向导、志愿者和工人爬到了一座山的山顶,即使当时有很多植被挡住了我的视线,但那并不影响我一览众山小。在陡峭的岩石上我担心我会掉下去,虽然道路崎岖且狭窄,但是我坚持走下去了。
我最开始的计划是在武隆建两个雕塑,在山上我发现了一大堆垃圾,那是一种红色的合成板材,我就询问了附近的工人,是否可以带走他们的垃圾,他们同意了。
这使我心里萌生了另外一个想法,我要做另外一个雕塑,就是现在能看到的在树林里的雕塑。同时,我还写了一个关于巨人的故事,两个巨人天各一方,他们害怕第三个雕塑,即怪兽把整座山头的树都吃光。
故事中的怪兽暗喻人类,因为我的所有作品都和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所以我所运用到的材料都是废旧材料。
我坚信,要保护世界,不要蚕食这个世界这点很重要。事实上人类不停地蚕食着海洋和森林,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人造的,人类在驱逐自然,其他的物种失去了他们的家园,人类需要有人来提醒他们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就是我的艺术项目的宗旨所在。
用讲故事的方式比较轻松,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多么严峻,但是大多数人无法与自然共存,如果他们能够学会如何与自然共存,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和谐。讲故事是一种既轻松又严肃的方法,可以用来告诫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的一生都在写故事,丹麦是童话的故乡,我的家距离安徒生的故居仅有三百米,我从小耳濡目染有趣的童话故事,同时我也是一个说唱歌手和涂鸦艺术家。
托马斯·丹博
托马斯说:“我用这种可回收的废弃材料来做的我项目,因为我想向人们展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要只是买了东西然后把它们丢弃。我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不要让世界淹没在垃圾的海洋之中,而是运用这些垃圾建造一艘能让我们通往明天的船。这就是我现在做的事情。我不想多年之后我们的孩子吃的是长在垃圾填埋坑上面的苹果树所结出的苹果。我并不是非要鼓励别人用垃圾来做艺术品,我要让人们看到,所有的垃圾都是可以变废为宝的。”
托马斯正在创作巨石怪 摄影/黄建雄
托马斯安装男巨人的脚 摄影/吴艳
巨石怪创作现场 摄影/黄建雄
雨中创作巨石怪 摄影/余俊锋
除了托马斯的“三个巨人”,在8月3日开幕的“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上,还有更多艺术大咖的作品汇聚在青山秀水之间。
本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主题为:把艺术还给人民。以亲民性、参与性、在地性、唯一性、生长性与趣味性为特色。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并向社会广泛征集青年艺术家作品,汇聚武隆懒坝,开展一场艺术盛会。其中部分作品将由懒坝美术馆永久收藏,成为武隆的常设作品。
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航拍现场
艺术季耗时四年精心准备,首届艺术季以征集和邀请为主,分为三个版块:《我从山中来》、《大地的声音》、《村落共生计划》,有39个(组)艺术家,41件作品呈现在本次艺术季中。
《我从山中来》6位艺术家:松本秋則(AkinoriMatsumoto)(日)、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法)、吉尔斯斯图萨特(Gilles Stassart)(法)、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英国)、托马斯丹博(Thomas Dambo)(丹麦)、浅井裕介(Yusuke Asai)(日),其中四位艺术家多次前往武隆实地考察,针对现场定制方案,并从2019年5月开始陆续驻地,和当地居民,志愿者一起,最终完成了经典作品。
六位艺术家将分别带来:《竹音剧院》(松本秋則)、《心跳博物馆》(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漂浮的岛屿》、《老虎机餐厅》(吉尔斯斯图萨特)、《月球博物馆》(卢克·杰拉姆)、《爱的小径》(托马斯丹博)、《大地从天而降》(浅井裕介)等一系列融汇了武隆特色与国际风味的艺术作品,并将永久保存在武隆懒坝。
这些作品中,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心跳博物馆,用心跳纪念每一个生命。浅井裕介的大地从天而降是他在中国完成的第一个作品,十五米穹顶的泥土绘画带来无穷生命宇宙。松本秋则从他发明的300多种竹子乐器中精选了30种100多件竹子,在50年老房子里完成了竹音剧院。托马斯丹博收集武隆废旧木材,完成了他在世界上第51、52、53同时也是中国第1、2、3个“废材巨人”,吉尔斯也是首次在中国进行艺术创作,并将食材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于此同时,艺术季为作品特别订制了建筑空间,并邀请到知名建筑师、灯光师、室内建筑师针对作品进行设计,保证了最极致的观展空间。
《大地的声音》则汇聚了国内一线艺术大咖,拥有包括向京、展望、傅中望、景育民、于凡、高孝午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大地的声音》板块雕塑部分艺术总监卢征远谈到:这些作品成为大地上的灵魂,随着山中霭霭的多维感知在云雾山林中化为艺术之声,声声交织回响,这便是武隆的“音”。
整个艺术季,在艺术家们驻地创作的过程中,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230余位志愿者加入其中,耗时四个月,全面参与到艺术季中来,与此同时,更有无数周边居民对艺术家的协助,包括竹编艺人,木工艺人,甚至竹音剧院土房的原主人也加入松本秋則的项目组,而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心跳博物馆》将建筑工人们的心跳声装置在进入博物馆必经的小路上;艺术季全程通过艺术的方式,在当地人的生活空间,带来新的文化气息。
在展览筹备期间,武隆懒坝的居民们从不了解、到好奇、再到参与其中,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艺术的视角,让他们成为艺术季的一部分真正的参与者、体验者、感受者、变化者。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艺术盛典。
本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聚焦艺术与自然,用艺术的手法介入乡村。而不是用艺术的主观视角干预乡村的发展。当艺术与乡村相遇,并不是一个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是艺术遇到了乡村,而乡村也遇见了艺术,在这一个相遇的瞬间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故事,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在武隆·懒坝,一起邂逅艺术与乡村的故事。
新华社照片,上海,2019年11月7日
在进博会上画“娃娃”的丹麦艺术家
11月7日,保罗·帕瓦在aida公司展台给自己的画作润色。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品质生活展区,来自丹麦的家居用品展商aida的展位非常抢眼。该品牌家居用品采用的图案奇特有趣,展台中央现场创作的大幅娃娃画作更是引人注目。这些都出自该品牌的合作设计师、丹麦艺术家保罗·帕瓦之手。来到上海,保罗·帕瓦非常兴奋,不停向客商和观众介绍自己的“娃娃”,希望借着进博会的机会推广他们“餐桌上的艺术品”这一设计理念。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新华社照片,上海,2019年11月7日
在进博会上画“娃娃”的丹麦艺术家
11月7日,保罗·帕瓦在aida公司展台与观众交流。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品质生活展区,来自丹麦的家居用品展商aida的展位非常抢眼。该品牌家居用品采用的图案奇特有趣,展台中央现场创作的大幅娃娃画作更是引人注目。这些都出自该品牌的合作设计师、丹麦艺术家保罗·帕瓦之手。来到上海,保罗·帕瓦非常兴奋,不停向客商和观众介绍自己的“娃娃”,希望借着进博会的机会推广他们“餐桌上的艺术品”这一设计理念。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画家为英国音乐人大卫·鲍伊创作的肖像画。摄/新京报记者 浦峰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碎片合成:卡斯帕·埃斯特鲁普绘画作品展”今天(9月4日)在北京恭王府安善堂开幕,展出了这位丹麦艺术家为大卫·鲍伊、尼尔·杨等当代音乐人制作的15幅肖像画。
展览由丹麦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与恭王府博物馆共同举办。丹麦艺术家卡斯帕·埃斯特鲁普,近年在诸多美术展览中获得高度赞誉。他曾是丹麦著名乐队“克什米尔”的成员,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习绘画,曾跟随著名平面艺术家、漫画家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和杰弗里·瓦拉布(Jeffrey James Varab)学习。
画家为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王子50岁生日绘制的肖像。摄/新京报记者 浦峰
埃斯特鲁普的创作大量取材于人物、人际关系和故事传闻,许多作品灵感来自于其他艺术家和音乐家的人生及命运。展品中还包括一幅为丹麦王储弗雷德里克王子50岁生日绘制的王储的肖像,2018年由王储亲自揭幕,由丹麦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即丹麦国家肖像画廊收藏。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第一次在中国展出作品,也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了解丹麦当代肖像艺术的机会。
他的作品几乎是各类元素的混合:不同的勾线和上色技巧、从照相写实主义到非具象表现主义的风格全覆盖表现方法、拼贴式的构图。艺术家本人将这一表现手法称为“碎片主义”(fragmentarism),将视觉组件以相似的曲线图连接成为一个故事,强调不同物体和事件之间不可否认的联系。
画家为英国音乐人大卫·鲍伊创作的肖像画。摄/新京报记者 浦峰
据悉,恭王府博物馆与丹麦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2008年就开始了紧密的合作。由菲德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策划的“17—21世纪丹麦王公贵族织绣品:恭王府博物馆特展”同日在恭王府开幕,两项展览都从9月5日至10月16日向公众开放。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李立军
关注“柴鸡绘画” 每天分享好看的绘画
丹麦女艺术家路易丝卡米尔芬恩的肖像作品
路易丝卡米尔芬恩,出生日期:1972年,丹麦哥本哈根
教育:
1995-1997年,佛罗伦萨艺术学院,
1993年至199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与雕塑家莉斯诺格尔一起学习绘画。
1992年至1993年,在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的私人工作室学习。
自1999年以来,她一直在丹麦斯文德堡(svendborg)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82年前,来自丹麦奥胡斯的国际友人辛德贝格漂洋过海来到南京,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和救助了中国难民。82年后,两位南京本土青年雕塑家联合丹麦艺术家一同为他立像,乘风破浪,把他送回来时的地方,永久立于明德帕肯(Mindeparken)纪念公园,面朝大海,张开双臂,迎接着东方升起的太阳。丹麦当地时间8月31日上午,由中丹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设计的国际义士、“南京的英雄”《辛德贝格》雕像在丹麦奥胡斯市明德帕肯(Mindeparken)纪念公园落成,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出席仪式并为雕像揭幕。
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力,南京城市代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振刚,奥胡斯市长雅各布·本斯高(Jacob Bundsgaard)、副市长拉比·阿扎德·艾哈迈德(Rabih Azad Ahmad),来自美国、法国和丹麦的辛德贝格的家属,各国媒体及奥胡斯市民两百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雕像由来自中国南京的青年雕塑家尚荣、傅礼城与丹麦奥胡斯市艺术家琳娜(Lene Desmentik)共同设计创作完成。
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在此期间,辛德贝格为中国难民提供了庇护和救助,为了感谢他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联名向奥胡斯市捐赠《辛德贝格》雕像。
在揭幕仪式上,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表示很高兴参加《辛德贝格》雕像的揭幕仪式。她说:“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历史,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根源和从以前人的做法中学到经验,因此我很高兴现在在辛德贝格先生的祖国有他的纪念雕像。我谨向南京市政府和南京市民致以衷心的感谢,相信这座雕像将为辛德贝格纪念公园的参观者提供反思和感恩的实质”。
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致辞:“辛德贝格先生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的生命,中国人民感激他、尊敬他、永远铭记他。为纪念辛德贝格先生,南京市向奥胡斯市赠送这座雕像,希望他能让辛德贝格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希望雕像成为中国人民友谊的象征,辛德贝格的英勇无畏体现了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他的故事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
南京城市代表、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彭振刚致辞称:“此刻,我们在这里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先生竖立铜像,以此纪念这位南京人民心中的英雄。我谨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出席仪式的女王陛下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辛德贝格先生和他的家人,向奥胡斯市政府,以及中丹两国艺术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在辛德贝格的家乡立像,怀念他的人道精神、无畏义举,警醒世人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奥胡斯副市长哈比赫·阿扎德·艾哈迈德表示,《辛德贝格》雕像的落成表征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他说:“尽管南京和奥胡斯彼此相距甚远,但我们很高兴看到来自两个不同的城市的艺术家如何用了一种共同语言,那就是艺术的语言,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揭幕仪式由奥胡斯市长雅各布·本斯高(Jacob Bundsgaard)主持,他感谢女王为雕像揭幕,感谢南京市和南京人民带来如此美好和伟大的礼物,感谢三位合作艺术家一起做出的巨大努力并创造了这件《辛德贝格》纪念雕像。他认为,这次合作非常出色,雕像很棒,雕像在纪念公园内十分突显,令人难忘。
辛德贝格的弟弟奥莱·辛德贝格(Ole Sindberg)带着子女和孙辈一行十余人从美国专程赶来参加揭幕仪式,他表示很喜欢这尊雕像塑造了哥哥辛德贝格围着围巾的样子,好像被海风吹起的瞬间,非常的帅气。他感谢中国政府为他哥哥立像,感谢两位青年雕塑家的辛勤付出,他是家族中晚年与哥哥相处时间最长的人,看到世人对他哥哥如此的敬仰,在雕像揭幕的那一瞬间,他的眼中不禁涌出泪花。
奥胡斯文化与市政管理主任乔克汀曾随副市长哈比赫·阿扎德·艾哈迈德到南京看过《辛德贝格》的泥塑稿,此次在现场看到雕像的落成,十分激动,表示很喜欢这尊雕像,他认为中国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与丹麦艺术家合作,非常有意义,这不单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两地友好的标志。市政首席执行官尼尔斯·汉博格在看到《辛德贝格》像的小稿创作照片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彭振刚代表南京将《辛德贝格》的小稿铜像捐赠给奥胡斯市,副市长哈比赫·阿扎德·艾哈迈德接受捐赠,并与雕像的作者尚荣、傅礼城共同托起雕像合影留念,并代表市政府和广大市民表示感谢。
《辛德贝格》像的创作前后历时两年,尚荣、傅礼城接到南京市委宣传部委派的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开始研究历史,梳理文献,多方查找辛德贝格的历史照片。从护照上、旧报纸上找到仅有的几张,从而也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开始走进辛德贝格的精神世界。再经过反复推敲、锤炼、理解后,开始了实际创作。手法上采用写意语言,不太拘泥于局部细节,强调线条爽利、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试图塑造出一个英姿挺拔的、帅气的,人们希望的英雄形象。
在接受采访时尚荣、傅礼城表示,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在塑造史实类重大题材、英雄人物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艺术视角,这次与丹麦艺术家Lene Desmentik 一同创作辛德贝格塑像,有着很特别的体验。“我和傅礼城负责雕塑主体造型创作,Lene Desmentik 负责‘希望之门’的设计。整个过程,我们既有互相到访交流见面,也有邮件沟通,尽管身在异国,但很顺畅。可以说,各美其美,发挥各自所长。辛德贝格就像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了。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去了解、去浮想、去揣测,我们跨时空在对话……所有的创作在这片他曾经短暂居住过、保护过的土地上酝酿、发酵。我们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带着深刻的城市烙印,向世界讲述美丽的南京故事。”尚荣说。
2019年1月,雕塑家还专程随南京市的考察团赴丹麦奥胡斯实地体验,了解到丹麦人崇尚健康、注重环保、喜欢运动等特性,感觉这应当也是辛德贝格身上所带有的特征与能量。几易其稿,最终确定辛德贝格双臂舒展,敞开怀抱,去迎接难民们到来的动态瞬间,也是拥抱和平。琳娜则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给出了她的想法,即在雕塑之外添加了两个45度角交叉叠加的空门柱——它是“希望之门”,是战乱中守护城市和百姓的城门化身,是跨越生死,阻挡战火,守卫和平,指引希望与未来的象征。南京艺术学院的张明教授也对希望之门的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构想,并专门为雕像设计了底座,融入南京元素,还特别设计了雕像底座上嵌入一块“城墙砖”的方案,它是威武不屈英雄精神的象征。在南京的至暗时刻,古城墙如卫士一般阻挡着战争与屠杀,保护着城民,每一块城砖都是历史的沉淀。
雕像的基座上以中文和丹麦语两种语言镌刻着:“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1911—1983)生于丹麦奥胡斯市。1937年12月—1938年3月,辛德贝格在中国南京庇护了两万多名难民,对他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市人民政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赠。2019年8月”。青铜的底座上铸造着Lene Desmentik、尚荣、傅礼城两国艺术家的签名。
天空、大海、阳光、草地,由中丹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辛德贝格》雕像永久立在丹麦奥胡斯市的土地上,他回到了他的家乡,面向东方,深情地望着中国,眺望南京,传递着友谊与和平。
日本经典漫画《哆啦A梦》为纪念诞生50周年。将在2020年3月~6月期间在日本各地推出各种限定纪念商品。
本次的50周年纪念系列,与丹麦的花卉艺术家Nicolai Bergmann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结合花卉元素的商品,以刺绣的形式呈现可爱的“哆啦A梦”。
此外,在3月~6月期间将会在日本各地陆续推出多种“哆啦A梦”的和风设计商品,包括小手帕、环保袋、化妆包及零钱包等日常装备。
喜欢“哆啦A梦”的粉丝们一定不要错过啦!
更多日本有趣新鲜事,欢迎关注【慢游日】
《小美人鱼》中外剧组人员合影。中国儿艺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应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携手丹麦艺术家联手打造的儿童剧《小美人鱼》,将于7月6日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开幕当日首演,开启小朋友们的暑期艺术之旅。
《小美人鱼》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改编,是安徒生重要的童话作品之一,其影响力仅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鱼铜像就可见一斑。
谈起这部戏的创作初衷,丹麦戏剧中心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执行顾问的亨利·科勒表示,对每个丹麦人来说,安徒生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让中国儿童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小美人鱼》故事。在丹麦,我们不避讳给孩子们讲述悲伤的故事,但是希望通过我们轻松的演绎,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感受到爱与希望。在不久之后,我们也将在丹麦创排中国版的‘小美人鱼’——《东海人鱼》的故事。希望通过两国艺术家的交流合作,让两国儿童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戏剧艺术。”
中国版“小美人鱼”的故事《东海人鱼》将在丹麦创排,图为中国儿艺《东海人鱼》剧照。中国儿艺供图
丹麦艺术家托基尔·林德贝格受邀担任此次《小美人鱼》的编剧和导演。作为丹麦著名的导演、演员,他参与创作的作品多达百余部,许多作品都在全国乃至世界巡回演出,“《小美人鱼》里面有很多海底世界的元素,我一直在摸索如何能更好地呈现给中国观众。”他说。
该剧作曲由丹麦音乐家延斯·拓尔斯郭尔担任,他曾多次为安徒生的作品作曲,并代表丹麦儿童剧院参加世界巡演。此次他将为《小美人鱼》创作结合中西音乐元素的音乐。
作为该剧中方导演,中国儿艺优秀青年导演毛尔南表示,不要害怕给孩子们看悲剧,安徒生的悲剧力量推动着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温暖,这种力量比喜剧的力量来得更加强烈。
同时,为了更贴合故事情节,此次《小美人鱼》剧组专门选了中国儿艺六位年轻靓丽的青年演员。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创排这部剧展现了中国儿艺对外交流之路的拓展和深化,从艺术家的交流往来,到我们的演出走出国门,再到如今中外艺术家的共同创作,中国儿艺的对外交流正在不断深入务实发展。此次邀请到来自安徒生故乡的艺术家,把他们对安徒生的理解和认识带到中国,更好的诠释这部《小美人鱼》,也让这部戏的主题和意义传达得更加准确和深刻。(完)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来自丹麦艺术家在Rheinaue公园制作了一尊自由女神雕像的复制品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艺术家在当地建造雕像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民众装扮成北极熊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民众装扮成北极熊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民众装扮成北极熊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来自丹麦艺术家在Rheinaue公园制作了一尊自由女神雕像的复制品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6日,德国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来自丹麦艺术家在Rheinaue公园制作了一尊自由女神雕像的复制品呼吁环保。 图片来源:PATRIK STOLLARZ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