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块“大洋”折合如今人民币是多少钱?难怪古人能娶好几个老婆
众所周知,文物之所以是文物,原因无外乎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赋予了其时间的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其所反反映的那个时代的意义。现如今距离时代越近的文物其价值就会越低,年代越久远,其价值就越高,然而关于钱币可就不一样。
如民国时期的大洋,在现如今看来,非常有价值的,甚至还有人调侃到,也难怪民国时期的人能够娶好几个老婆了。那么在民国时期的大洋换成如今是多少钱?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据资料记载,民国时的1919年,当时的著名作家鲁迅和其弟弟周作人一起合伙买了西直门胡同的一座四合院。
据悉当时花了3500块大洋,而五年后在阜成门胡同中又买下了另一座四合院,只需要800大洋。据记载仅仅是阜成门的那套小一点的,在现如今的报价是7200万人民币,而且还不含税费,对比现如今与当时的房价,不难看出当时的1块大洋价值在9万人民币左右。
当然,这样对比有一些偏差,但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食物方面来对比可能更为准确,在后来的30年代,那个时候的大洋也贬值了一些,但在北平一块大洋可以吃一顿涮羊肉。按照现如今的价格来看,怎么也得在500-800左右,除此之外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点两顿菜,价格在数百左右。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价格在数百左右,姑且算500。
而当时鲁迅购买房子时,一口气拿出3500块大洋,也就相当于现如今的175万元,由此可见当时的文人多有钱。而也不难看出大洋在那个时代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了,换成如今,因为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更是高得离谱。
鲁迅这个名字影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他的眼光是独到敏锐的,言辞永远都是那么一针见血,直击国人痛处。鲁迅热衷于以笔做枪,说过不少硬气的话,而当时的他每个月有350块大洋,值现在多少人民币呢?看完之后,其实他远比你想象中有钱。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迅的高尚和伟大来自于人们对他一种固有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误以为鲁迅的生活很落魄。但其实在民国那样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鲁迅先生的文字虽然犀利,但其实相当值钱。一开始的鲁迅没有那么大名气,暂且不做研究,后来在文坛地位逐渐上升,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文豪。
在1923年这个时候,鲁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写稿为生了,后来陈明远先生对此专门有过研究。当年的鲁迅任职大学教授,收入不菲,大概是每个月有350块大洋。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数字后,也许会一头雾水,因为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来说,当时北京大概每个人月消费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了,这样算下来,鲁迅当时月工资相当于现在的35万了。
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富人了,所以说鲁迅才是隐形大富豪,当年为了接家人来北京住,鲁迅还花了3000多块大洋买了一栋四合院。所以说,鲁迅之所以对恶势力那么硬气,是因为他完全有这个资格。毕竟养活自己早已不是问题,民国时期对文人的待遇还是很好的。
民国时期,银元一直是市场上流通的硬通货,虽然1936年国民党进行了法币改革,但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大量印刷法币,引起法币严重贬值,从而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所以直至新中国成立时,银元一直是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担任中国民国大总统,为了筹措军费与提高个人声望,北洋政府于1914年发行新的货币“银元”,由于硬币正面铸有袁世凯侧面像,所以俗称“袁大头”。由于银元所含的银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币形统一、成色准确,所以很快” 袁大头“自然也就在全国流通了。因为银元最早是国外流入中国的,属于国外的舶来品,所以老百姓称银元为”大洋“。
银元的来历大家都清楚了,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一块大洋当时 的购买力到底如何,相当对于现在的人民币多少钱?
相关资料显示:
1911年-1919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30斤大米或者8斤猪肉。
1920年-1925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或者7斤猪肉
1926年-1936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或者5斤猪肉
注:1936年以后,国民党使用法币代替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法币最早是可以与银元1比1自由兑换的,直至1940停止兑换,法币严重贬值,同时因为抗战全面爆发,所以市场相对混乱,根本无法统计物价。
现在主流统计方法是以米价来估算1块银元的购买价值,1块银元当时最多也就能买30斤大米,参照米价5块一斤,30斤大米也就150块左右,就算翻个番也就300块,所以所谓的砖家就得出了1块大洋相当对于现在300块人民币左右。
但一个会饿死人的年代的米价能够与现在太平盛世的米价相比吗,这不是把袁隆平老先生的贡献给抹杀吗?真正能够说明一块大洋的价值应该参照是黄金,因为黄金才是真正保值物品。
根据1948年国民党金元卷改革, 1块银元折合金元卷2块,1美元折合金元卷4块,也就是二块银元兑换1美元。当时1两黄金折合金元卷200块,参照现在金价400人民币一克,1美元等于7人民币,最终计算结果是1块大洋折现今人民币2400块。
很多资料都证实了民国时期城市打零工的人一个月工钱也就1块大洋左右,也就相当于现在工资3000左右。张国立的电视剧《我这一辈子》中巡警角色福海月薪也就是3块5,相当对于现在工资8400一个月。
说起民国工资,自然要提当时知识分子的工资,大文豪鲁迅先生月薪300块大洋,相当于现在72万,算上其他收入,鲁迅的月收入已经超过百万。1919年鲁迅先生在北京买了一套32间房“三进大四合院”,总共花了3675块大洋,相当于现在880万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对知识分子有多重视,当时就是普通的图书管理员月薪也有8块大洋,相当于现在月薪1万5左右。
民国时期老百姓到底有多苦,以1911年-1919年期间的低物价参照,相当于大米80块一斤,猪肉300一斤,所以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上大米,更不要说300块一斤的猪肉了。
民国时期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时期,特别是初期军阀混战,催生了太多太多的名人。从孙中山建立国民政府开始算起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结束,民国应该有38年的时间。
民国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民国初期公认为是从1912年民国成立到1927年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算起来有16年光景。
在民国初年,袁世凯窃国,铸造了一种银元,上面有很大一个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后来民间将这种银元称为“袁大头”,简称“大头”。
市面上流通的还有其他两种银元,一种是墨西哥银元,因为它上面有一只鹰也叫“鹰洋”,民间就称作“洋钿”,光绪年间也大量铸造银元,上面刻有龙,所以就叫“龙洋”,在民国初年,这几种银币都同时使用。
鹰洋龙洋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第一级是“银角子”,南方称为“毫子”;第二级是“铜元”,俗称“铜板”。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一元能换铜板多少?那时市价没有多大上落,银元一枚,可换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银角子近日认真读了一本书《银元时代生活史》,作者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中医陈守仁,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民国时代。
他出生于1908年,也就是说在他的童年时期正好是民国的初期,书里面他很细致的地描述了一个铜元大概可以买的东西,我们就根据他写的内容来换算一下民国初期的一个银元大概可以值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他的家庭是一个破落的绸缎商人家庭,文中这样介绍:
“在我稚龄时期,每天只知道向父母要一个铜元。当时一个铜元,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二串。记得小时候,到城隍庙去游玩,一个铜元可以买一块百草梨膏糖,孩子们一面吃,一面听卖糖的人唱着各种各样的歌词。小南门通俗电影院是我常去的,座券大人收铜元十二枚,小童收六枚,影片全是默片,并没有银幕,只是设一张白幔布而已。”
“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元二枚,吃一碗肉面是四个铜元,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二个铜元。鸡蛋一块钱可以买到一百五十余只,已经算是很贵的了。”
民国初期,上海外滩我们来看看糖果、大饼油条现在多少钱,我们只能按照普通的算,精装版例外,糖果五角到一元钱一个,质量一般的还有一角钱一个的,我们取个中间数,五角一个,十粒糖果五元钱,一个大洋大约可以换算铜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哇塞,不少啊,640元。照着大饼油条各一件算,大饼1——2元,油条一元一根,也是3元左右。一块银元也是可以接近400元。
按照我们现代电影票来算,正常电影票是20——40元左右,而在民国是铜板12个可以买到一张电影票,一块银元可以买10张电影票,也就是1块银元大相当于人民币200——400元左右。
在书里,陈医生专门说了一件压岁钱的事,姑母给他一块银元做压岁钱,把他兴奋的整个人都飘了,现在看来,如果给六岁孩子几百元也不算少的。
毕竟,当时绸缎铺中,学徒月钱才小洋二角,掌柜先生薪水最高,每月的薪水不过八元;普通的职员,不过六元、四元,刚满师的学徒每月只有一元。
所以要赚一块钱,不知道要流几多汗血,所谓“汗血铜钿”即是说当时一块钱的来之不易。
在书里他还说,私塾先生月薪12元,一双儿童皮鞋,最贵的达一元左右,理发一次,只收铜元八枚,小学每学期费用三元,1923年左右中学学费每学期十六元,大学二十四元。
当时各处的房租,小宅一处月租都要十元、八元,现在我们租房每月也需要一千往上。照着民国银元,感觉民国房租真心不便宜。
民国初期,南京车站到了1923年,物价与以前不一样了,如臭豆腐干,铜元一枚可买两块,粽子糖铜元一枚可购五粒,品海香烟每盒铜元三枚,强盗牌香烟每包也是铜元三枚,米价日益高涨,每担达四元两角,如果按照二十年代换算,一块银元就不如初期值钱,大概缩水一半,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0元左右。
而同期的北京,物价比上海要便宜好多。
北平用的货币,虽用钞票,通常还是使用银元,但是他们称它为“大银儿”,银角子称为“小银儿”,铜元叫做“铜子儿”,至于铜钱已近绝迹了。
在北京城内街头,有许多种食品,如脆麻花、饽饽、狗不理包子、烤白薯、糖葫芦等等,基本上铜元一枚至三四枚都可以买到。
民国二十年代,北京王府井大街现在烤红薯一块大概有1——4元左右,也就是民国二十年代,一枚铜板和我们现在一元购买力相当。当时一块钱可以兑到二百个铜元,也就是现代200元左右。
八个人在饭馆吃一顿大餐,只需要七个大银儿。我们现代人请客吃饭,一顿饭加酒也需要1000——2000左右。
鸡蛋每只铜元一枚,鸭蛋更便宜,但鸽蛋就比较贵,要卖到二个铜元,制成品如北平松花皮蛋,也只卖铜元一枚。蔬菜方面,要比上海便宜到三分之一。
北平的大学教授,月薪高达八十元,即使家中人多,也是月月有盈余的。
各省的人,一到了故都,都喜欢长住下来。
关于民国物价,小编也只是根据书里描述推算的,可能也不是很准确,欢迎纠正。
民国时期“一万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从古至今,我国发行的货币可不少,而不同时期都有当期的货币。当大多数朝代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单位和计量也会有所不同。那民国时期“一万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起来看看!
首先,银元是一种银币。有趣的是,我国流通的最早的银元,从明朝到清朝统治前的数百年,它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后来,在在清朝引入银币时,人们开始频繁使用它。它在我国货币流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每枚币的重量约为26至30克。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政府改革了货币体系。起初,人民币被用作货币单位,但是因为印刷了太多,大量的纸币贬值了。因此,它的价值没有银元高,所以纸币受到民众推阻。
其次,大家对这段历史也比较熟悉了,当时的社会非常动荡,价格不断波动变化。与银元对于的纸币也经历着同样的历程,可以说,它的过程更加曲折。毕竟,物价在战争期间波动的幅度十分巨大。至于彼时的一万大洋,相当于此时的多少等价人民币,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为例。
那时,写文章是一个不错的职业,每月的收入不少。一个月大概有100到200元。与之对比,那些做着最顶层工作,努力挥洒汗水的工人,一个月只能拿到10元到20元左右。根据这个标准分析,如果当时的人们想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往往需要同时两个人进行工作。
因此,一万大洋的价值很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小企业的创立,仅仅需要2000大洋,足矣。而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则需要多一些,大概是5000大洋。这如果换成当前的人民币,价值将相当于300万到500万。需要注意的是,这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问题。在硝烟四起的情况下,银元十分有价值。
看到这里,你对此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仅有短短的38年,但是它对我国的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其中它的货币政策的改革,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众所周知,从我国上古时期便有了货币交易。从最初的珍珠贝壳,到先秦时期的库币,再到后来的金银、各个帝王的铜钱,每个时代的货币都有着鲜明的符号。
清末,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大量白银外流他国。这时候清政府开始效仿西方国家,引进铸币机器,开始铸造钱币,我国银元流通史正式开始。
“袁大头”铸造史
当时我国主要的铸币厂有两家,一家叫度支部造币总厂,称为东厂,专门铸造银元;一家叫度支部造币津厂,称为西厂,专铸铜元。
1912年民国成立后,两个厂子合并为一个厂,更名为“中央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民国3年,当时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兼造币总厂监督吴鼎昌为该厂题写“造币总厂”四字门额。
1913年袁世凯继位大总统后,次年2月依据颁布的《中华民国国币条例》规定,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成为国币,开始铸造并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据文献记载,自1914年开铸至1917年共铸有1亿8千余万元。此后杭州、南京及武昌各分厂开铸,估计其总发行量在5亿9千万元以上。
银元“袁大头”当时在中国流通十分广泛,基本达到了全国的任一地域。即便在袁世凯退位之后,袁大头依然流通了10年之久,在当时人们心中乃至后来的货币史上都有一定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多边陲地区还只相信袁大头作为硬通货,为此1951年沈阳造币厂还特意铸造了一批袁大头,供边陲地区人民使用过度。
“袁大头”值多钱
袁大头银元,作为民国初期的主流货币,在当时高超的铸造技艺和匠工精神下,确实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无论在硬度和光泽上,都深受社会各界赞许,这也是它流传1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之一。标准的袁大头规格六钱四分八厘,掺入银铜后,合计七钱二分。
要说到袁大头的价值,鉴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个地区贫富差距不一样,且收入标准不同。我们这里讨论一元袁大头的价值,时间范围以清朝灭亡至全面抗战爆发前25年的时间内为准绳,地域范围以当时主要城市北上广为研究目标。
以工商业最为发达的上海为例,二三十年代上海工人月工资在20个银元上下;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大学教授,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最高,达到了月收入100-200元。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是文学的黄金年代,作家们的收入更是高得惊人。像鲁迅、胡适这些文学大佬,每个月的稿费都能达到上千元。所以鲁迅当时在北京买房,是轻而易举的事。
1928年底,亚东图书馆曾经给胡适一份账单,从账面上看版税和酬劳两部分合计多达29000多元。也许正是收入的影响,民国时期是文化最为复兴的历史时期。
从一个工人月工资20元以下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袁大头是很值钱的。至少比现在的一元纸币要值钱得多。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上世纪20年代北京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每年伙食费132.4银元。当时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位在每月收入10银元以下。
另外,《上海工人运动史》中记载,1927年上海,一斤猪肉0.28元,一盒香烟0.036元,一斤白糖0.096元。而当时在广州,一斤大米0.04元,一个袁大头能买25斤。
以当时的购买力来看,一个袁大头差不多与现在的150到200人民币价值差不多。
不过,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大城市的生活物价,在当时很多小城市甚至边远地区,一元袁大头的购买力价值还要高出很多。
时至今日,市面上依然有很多袁大头银币藏品。质地、品相好的价格能够达到一千元以上。不过也有很多都是赝品,有接触的藏品朋友也需多多留意。
读者们,关于“‘袁大头’的价值”,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壹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成了流通主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土地的价格,在内地落后地区,三四块大洋就可以买一晌地(相当于3亩),可以肯定,这地只会在城镇附近,换成现在,好家伙,你在三线城市周边买三亩地没有大几十万怕是买不下来吧(还得有关系)。这一块大样能换算成现在多少钱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是明白人。
最后再比较下奢侈品,民国时期,赵四小姐买了一只翡翠镯子花了八百大洋,现在这样的满绿的镯子怎么也得几百万,张伯驹花了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现在是国宝,无价。
当时一个铜元,用处极大,可以买糖十粒八粒,可以买大饼油条各一件,或是买生梨一二枚、马蹄二串。城隍庙的酒酿圆子,是每碗铜元二枚,吃一碗肉面是四个铜元,一块肉又大又厚。汽水称为“荷兰水”,每瓶二个铜元。鸡蛋一块钱可以买到一百五十余只。综合起来看,按购买力来算,在民国初期的上海,一银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300-500元人民币。
俗话说"财不露白",越有钱的人越低调,或许走在路上在你边上的就是一个亿万富翁,而你却丝毫也察觉不到。所谓"财不露白"中的"白"说的就是银元,而银元便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大洋"。
在民国的电视剧里,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计钱单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靠几块大洋便可以糊口度日,而购买一辆汽车也只需要几百大洋……对于钱,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这所谓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钱呢?之前的一块大洋有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大洋"的发展史
提到一件物品的价值,不得不先聊一聊它的发展史。大洋也就是银元一直都在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里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那时候还是用碎银作为货币在进行流通,但是这其中却有一个很苛刻的问题,那就是称量碎银常常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最明显的体现之处就是在发工资时,不够精确平等的薪资往往会引起不小的争议。
清朝末年的上海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多的船满载货物都会停靠在上海的港口,由工人人工背下轮船,放进仓库,在转向内陆城市。因此,很多的壮汉都靠卖力气养家糊口,但是每月发工资时碎银的不公平问题都很让老板苦恼,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上海富商王永盛和郁深盛等人便决定自铸银饼。
从此,大洋便诞生了,制作大洋的富商们规定,每一块大洋价值五两白银,而在市面上见到的钱币就多为咸丰六年所制。之后到了光绪年间,大洋开始投入大量使用,上面印有一条大龙,因此大洋又被称为"龙洋"。
后来就到了大洋真正风靡的时刻,那就是民国初年,大洋上先后铸造印着孙中山和袁世凯的侧脸头像,一个是小头一个是大头,因此大洋又被民间称作一个是"孙小头"一个是"袁大头"。
1935年之前,中国的货币流通单位还是银两为主的计量方式,再辅之以大洋的存在。1933年4月,国民政府提出了"非两改元"之后,银两开始慢慢退出了在货币流通单位里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代表着银元的大洋就走上了舞台。而银币的铸造权也不再是那些富商们,铸造权都收回了中央,地方省的大洋铸造也都大大的减少了。
只是大洋的使用实在是不方便,比如100个大洋就绝对不可能随身携带,因为它太重了,足足有七十三两,提到大的交易还是会使用钱庄的"庄票"。但是就在中国刚刚废除银两制度改成银元制度之后,先进的金融世界又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1931年之后,英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本的位制,进而选用了纸币,实行了轻度的货币贬值,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刺激国内的生产和消费。同时美国的又把魔抓伸向了中国。
美国为了增加自己的白银储备,大幅度的提高了白银的价格,从而大量收购白银,因为中国的银元又比白银收购的价格低得多,于是美国将中国的银元大幅度的引入了自己的国家,中国的银元被当作白银收购进了美国,而国内就出现了货币奇缺的现象,中国货币流通领域突如其来的漏洞在仅仅两年时间里就流出了三亿多枚的银元。
危机四伏的大洋突然紧缺让当时的中国政府不得不紧急想办法来避免经济的全面崩溃,于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宣布逝世法币政策,实施纸币政策。因此,后来的大洋再次出现就是以收藏品的身份了,而不再是货币,大洋作为货币的时代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等价
几经波折的大洋使用史,那么在先前最流行使用大洋的时代,一块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由于没有具体的换算公式,物物等价将成为我们衡量价值的方式。民国时期大洋正是当头大热,但是民国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因此不同地方的物价自然会因为不同地方的局势而有所不同,但虽然是这样,作为货币也依然会有一个平衡点。
一块大洋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硬币那样的价值,当时的一块大洋都是和至少一千文钱等值的,而一个包子在先前是两文钱一个,所以稍微计算一下也就是说,一块大洋可以买至少五百个包子,够一个人吃一百多天的早饭,因此只要一个人身上有一块大洋,单买包子,他都可以生存好几十天。由此可见一块大洋在民国正红的年代,还是很值钱的,毕竟一辆小汽车也只要几百个这样的大洋。
时代在变化,货币也在变化,以前的大洋如此值钱,可以凭借小小的身材买到这么多的东西,现在的一元钱却还要两个才可以买得到一个鲜肉大包,甚至在现在大学生上小学的时候,一个肉包才只要一块钱。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一个包子这样小成本的东西就将自己的身价翻了一倍,可见是钱越来越不值钱,物价越来越高了。
"袁大头"
但是钱币却仍然也是历史最佳的见证者,就拿大洋中最有名的"袁大头"来说,它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者。现在的"袁大头"是货币收藏界里的银元之宝的存在,因为它是我国近代硬币中流传最广又是影响最大的银元品种。
不仅是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更是放映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金融的兴衰与沧桑,"袁大头"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不仅能够保值还可以升值。虽然当时的数量很多,但是现在散落民间的"袁大头"已经数量相当有限了,所以升值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在先前大洋风靡的时代,谁又能想到一百多年之后,他们用来置换物品的货币大洋,竟也可以成为收藏家的收藏品,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品。大洋先前的价值是五百多个包子,到现在也是值五百个包子,只不过是贵包子了啊!大约就在八百块左右吧,也是"小身材,大力量"了!
文/文史旺旺
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想要救谁 ,就拿几百大洋来赎这样的话,那么民国时期的钱,一个大洋或者一文钱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呢?
大家都知道,民国是一个十分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时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价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大致的“平衡”。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卖包子咯,两文钱一个”,而今天我们买包子已经是一块钱一个了,所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彼时的两文钱应该和今天的一块钱的概念差不多了。
那么以前的大洋了,根据民国时期各地各时间的对比,都有出入,但是每块大洋基本都是和一千文以上等同,所以说一块大洋怕是至少可以买五百个包子了。一辆当时的小汽车也仅仅需要几百大洋,所以说当年大洋的价值还是挺高的,一个普通人家能收入几块钱就能填报一家人的肚子了,而许多大学的教授一个月也就八个大洋左右的工资。所以总的来说,从前的文钱可能和我们今天的硬币面值差不多,一文钱差不多就是五毛钱,而大洋呢?
每块大洋相当于当时一千文以上的话,也就是说,当时的一块大洋比今天的五百块还多的意思了,这么说,当时的教授也是高工资人群,这么说来,这时代变了, 货币也变了,不过许多东西、食物的价值依然没有变嘛?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大家都知道吗?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一块大洋”究竟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从市场买回来多少东西吧。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在民国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大洋”主要就是袁大头,而他可是民国时期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出现这种货币,是在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为了统一全国的货币而制定出来的,在民国过三年的时候颁布《国币条例》之后,北洋政府就决定使用银来作为货币的制作材料。而在《国币条例》中还规定了,在1914年12月到1915年2月在造币总厂江南造币开开始铸造一元银币。
没错!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其实,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当然,对于银元的设定,因为上面刻着的是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很多人都称之为“袁大头”后者“袁头币”,而且从此之后,大洋就这样形成了。那么在袁大头,作为民国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外,其实还有铜制的钱币,而铜币的面值只有一文。而这种铜币在和大洋的兑换方式也是比较接近的,基本上一千文就可以兑换一块大洋了。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总而言之,所以说之前的钱真的很值钱,就拿民国的一块钱来说,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客吃一顿涮羊肉火锅了,哪像现在的北京,一顿没有两三百是下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