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英国传媒专业排名

还在为剧荒发愁? 2017年评分超高的十部美剧你看了吗

很多人都喜欢刷美剧,但因为数量和种类太多,不能兼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尽量选择质量比较好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近期评分比较高的几部美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衰女翻身》女主角是个Mackenzie “Mickey” Murphy,生活潦倒、说话粗鲁、烟不离手的女人。因为她那富得流油的姐姐为了逃避联邦起诉而逃离了美国,只好搬到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去照顾姐姐那些已宠坏的孩子。她很快知道一件众人皆知的事:别人家的就是熊孩子。

《神盾局特工》是漫威公司制作的真人科幻动作剧集,是漫威电影宇宙的一部分,由《复仇者联盟》导演乔斯·韦登掌镜导航集,乔斯·韦登及其弟弟杰德·韦登、弟媳毛丽莎·谭查罗恩共同参与剧本创作。剧集聚焦神秘组织神盾局,不过主角是人类特工,而不是钢铁侠、绿巨人等超级英雄们。

《纸牌屋》讲述一个冷血无情的美国国会议员及与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在华盛顿白宫中运作权力的故事。主人公弗兰克·安德伍德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党,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职业政客,他坚信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及其幕僚背叛了他,于是发誓要将这一任总统赶下台,他不择手段展开一系列部署。

《使女的故事》Elisabeth Moss饰演主角Offred,她力图在一个叫Gilead的极权主义政权国家中生存。这小说曾在1990年改篇成电影,是讲述未来的世界中,美国被推翻并建立了一个名为Gilead的反乌托邦﹑极权主义的社会。面对着环境灾难和出生率暴跌,Gilead奉行一种扭曲的宗教基要主义,就是女性是「国家的财产」。

《傲骨贤妻》以美国发生的故事为蓝本,描绘一名政客的妻子,在丈夫被揭发丑闻而被收监后,如何重拾人生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

《飓风营救》制作人Luc不满足于系列电影的完结,把野心投向了电视剧改编,前传将会讲述年轻的Bryan Mills的故事。前传中的Bryan Mills尚无妻女,剧情将主要围绕Bryan Mills如何培养和成就他的特殊技能,变成一个让坏人闻风丧胆的角色。

《指定幸存者》该剧讲述了美国内阁一名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Tom Kirkman突然在一次恐怖袭击后被成为了总统的故事。

《天才》描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这本传记中首度披露了爱因斯坦的部分私人信件,并通过这些信件描绘了一个富于想象力、性格叛逆的专利书记员如何成为一代旷世奇才。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一直经济拮据,而且婚姻也问题重重。

《越狱》第五季发生在原版美剧结束的7年之后,由于T-bag提供的一条消息,林肯和莎拉发现迈克尔实际上还活着,并且被ISIL关在了也门的一家叫做Ogygia的监狱中。之后他们开始计划着不仅要帮迈克尔越狱,还要帮他逃出也门这个国家的故事。

《美国众神》描写的是影子穿越美国心脏地带的疯狂冒险,他是个刚刚被释放罪犯,拥有一身小骗术。影子在因重伤害罪服刑三年后,因为他妻子劳拉的意外死亡被提前两天释放。失去了家庭、妻子、朋友、也丢了工作,影子发现他的生活不存在任何回报了。当一位自称星期三(Mr.Wednesday)的陌生老头提供给影子一份跑腿差使的工作时,他当然没有理由不去接受,但之后发生的事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展开
收起

艺人经纪公司2017年财报排名,开心麻花垫底,嘉行传媒2.25亿第2

艺人经纪公司2017年财报排名,第1家:开心麻花9304万,主要艺人沈腾、马丽。排5,垫底

第2家,星河文化1.37亿,主要艺人白百何、陈道明。排第4

第3家,华策影视1.38亿,主要艺人吴倩、胡一天。排第3

第4家,嘉行传媒2.25亿,主要艺人杨幂、迪丽热巴。排第2

第5家,天娱传媒2.57亿,主要艺人华晨宇、欧豪。排第1 (艺人经纪公司2017年财报排名,开心麻花垫底,嘉行传媒2.25亿第2,对此,大家怎么看?)

展开
收起

2017级传媒实验班访学系列报道|英国60所大学联合罢工:待遇、环境、养老金难题

文字 | 范文君 刘若雨 应寒亭

视频 | 何若琪

图片 | 来自小组和网络

排版 | 龙禹圻

指导老师 | 袁光锋

2月20日,英国74所大学的老师开始了为期14个工作日的联合罢工。这是英国大学两年来的第三次罢工——上一次大型罢工发生在去年11月底,我们访学期间所在的斯特灵大学也是60所联合罢工的大学之一。

02:22

一.退休金又变,罢工潮再起

2019年11月25日,一个普通的周一。但就在这个飘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数十名老师聚集在斯特灵大学校门口,高举着“改善工作条件”“捍卫养老金”等旗帜标语,在喧闹的音乐声中呼喊着口号,吸引过往车辆和行人的注意。

这是斯特灵大学164位教职工罢工行动的第一天——从校门口设下这道罢工纠察线(picket line)开始。

这并非一次“突然袭击”,也不是一次“单独行动”。早在11月初,英国大学与学院工会(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简称UCU)就宣布,为了表达对养老金、薪水以及工作条件的不满,来自60所大学的4万多名教职工将在11月25日-12月4日期间进行长达8个工作日的罢工行动。在此前举行投票时,53%参与投票的UCU成员中有79%的人表示支持“针对养老金变动举行罢工”,49%的投票者中有74%表示支持“针对薪水、平等、雇佣临时工制和工作负荷举行罢工”。参与罢工的60所大学中,英国5所精英大学——剑桥、牛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部上榜。[1]

斯特灵老师在校门口组成picket line

英国大学退休金计划(the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简称USS)的变动是此次罢工的一大导火索。在此前8月份的USS会议上,英国大学将教职员工薪资的退休金扣除比例上调,从原来的8.8%提升至9.6%。据工会预计,该变动会使大学讲师的退休收入减少约24万英镑,教授减少约73万英镑。在老师们看来,上调的这部分应由学校全额支付。

单是一次扣除比例上调并不能完全解释老师们激烈的反应。事实上,关于高校退休金计划的争论由来已久,罢工也并非第一次发生。2018年2月、3月,61所英国大学就爆发过一次前所未有的长达14天的联合罢工,参与教师达4.5万人,近100万学生受到影响。

罢工的起因在于,代表管理层的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简称UUK)认为退休金计划已经出现严重财政赤字,提出要将该计划由当前的固定收益模式(defined benefit scheme)改为浮动分配模式(defined contribution scheme)。这意味着部分养老金将被投入股市,所获利润用于未来养老金分配。根据BBC报道,这不仅导致风险完全转移至教师一方,还会使其退休金收入大幅减少,引发大学老师们的不满与愤怒。工会与UUK多次谈判无果后,决定采取罢工行动。

14个工作日的罢工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学撤回原本每年削减1万英镑退休金的计划,并宣布成立联合专家小组,对退休金计划重新评估。但2019年的再次罢工,则宣告着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一边大楼平地起,一边教工不满意。当英国高校试图通过改革退休金计划,降低机构财务风险以便向银行进一步贷款,增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以吸引学生报考的同时,深感利益受损的高校教职工们站在新建的体育馆前面,“为什么他们有钱修大楼,却说没钱给我们发养老金?”

罢工现场

二.老师不上课,学生占大楼

在斯特灵大学,从11月25日开始的8个工作日,平日人来人往的教学楼里静悄悄一片。参与罢工的老师们通过拒绝上课、组成罢工纠察线、校内游行等方式表达诉求。

参加罢工的社会学系教授Sara Wilson告诉我们,除了在校园内进行罢工活动以外,斯特灵的老师们还会派出工会代表前往爱丁堡和格拉斯哥,和苏格兰地区其他大学的老师们一起参与示威游行。Sara称,应工会要求,老师们不会在罢工结束以后对学生们进行补课,因为“教学是我们唯一的武器,也是我们抗议的唯一资本。”

从斯特灵工会代表处,我们了解到,严格意义上,加入工会(UCU)的老师都有义务参与此类罢工,但如果有合理原因也可以不参加。

无法承受经济损失是一些老师选择不罢工的重要原因——罢工的八个工作日没有薪水,意味着失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月薪。恰逢圣诞前夕,正是家庭开销较大的时候,很多老师需要通过工作支付各种账单。尤其是一些参加过去年罢工的老师,还未从上一次的经济损失中完全恢复,因此无力承担这次罢工带来的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尽管通过工会内部投票的罢工完全合法,罢工也可能造成工作危机。一些只有临时雇佣合同的老师因为合约到期在即,担心校方因为自己的罢工而拒绝续约。有意思的是,反对临时雇佣制也是此次罢工的重要议题。

斯特灵老师在教学楼前集会

虽然老师们表示会在期末考试出题、打分时酌情考虑缺席八日带来的干扰,但罢工依然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上课、作业、考试、论文造成影响。新闻系讲师Damyan Kalchuski没有参加此次罢工,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想耽误学生的学业。他在斯特灵大学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在他读本科期间,也经历过一次长达两周的教师罢工,他直言这些老师让他非常失望。“我是来这里学习的,我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我的学业,我不希望任何事妨碍到学习。老师不上课的两周里,我的一些同学很开心,他们开派对,出去玩;但我很不开心,我留在宿舍自学本该讲授的内容。”正是在那次罢工期间,Damyan告诉自己:当有一天自己成为老师后,永远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对自己的学生做这种事。在此次罢工中,他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同时,罢工客观上也给其他教职工带来了影响。人文艺术学院国际项目主管Grace Wang认为,罢工增加了行政系统的工作量,比如期末学生需要做课堂展示,但老师因为罢工无法出席,行政人员需要把学生的展示录下来发给老师,等待老师罢工结束后打分。同时,斯特灵学生会分管教育的副主席Amy Smith告诉我们,他们最近的主要工作就是忙着处理罢工带来的影响:和不同院系确认取消的课程,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再把学生有关考试和论文指导的需求反馈给校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罢工给学生们的学业造成了影响,但依然有一些学生用实际行动支持老师们的罢工。除了参加老师们在校门口的纠察线、在外教学(teach-out)等活动之外,一些学生还帮助老师在教学楼内张贴传单、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最引人注目的行为是:从11月27日开始,至少20名学生占领了校内一栋三层的办公楼,另有不少学生通过为他们送食物、饮料、生活必需品等方式表达对占楼行为的支持。大楼墙壁张贴着传单,表达“希望校方坐下来和工会进行诚恳对话”、“不要削减罢工者的工资”、“重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资金支持”等诉求。大楼24小时都被学生占领,大门反锁,只有内部人员才能从侧面隐蔽的小门进入。

被占领的大楼

Cian Ireland和Matthew Ferrie分别是历史系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没有参与占楼行动,但负责给楼内的同学送饮食。Matthew认为,支持罢工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楼里的同学如果要考试可以自己去,其他人在大楼里也可以安静地学习。”Cian认为,他们的行动是对学校的提醒:“我们学生是和老师站在一起的。”

两人表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老师们奉献了很多精力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争取自己的权益。”

占楼学生的睡袋

三.英国高校教师的生存窘境

遗憾的是,此次罢工尽管轰轰烈烈,却未能抚平教师们的情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0年伊始,新一轮罢工又拉开了序幕:据BBC新闻2月1日报道,苏格兰六所大学的教授、讲师通过投票,决定就薪资问题展开罢工,寻求与管理层进行谈判的机会。

如此频繁而声势浩大的罢工行动暴露出了英国大学教职工对于生存现状的不满,除了风口浪尖上的高校退休金计划,负增长的工资、超负荷的工作时长、极不稳定的工作合同、艰难的晋升模式以及性别工资差距……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这一困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男老师涂上指甲油和口红,表示反对性别工资差距

反对性别工资差距的海报

这其中,临时雇佣制是令很多教职工不安的关键原因。

Sara Wilson曾经有一份6-8年的短期工作合同。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合同到期的前六个月,自己每天一躺到床上就会想:“我的合同能续约吗?”在她看来,这是学校控制教师们的一种方式——一种极不利于老师们专注于教学与研究本身的方式。

英国高校机构对教职员头衔有明确的规定,常见的教学头衔主要有讲师(lecturer)、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准教授(reader)、教授(professor)四种;还有一类专注科研的人则分为助理研究员(fellow)、研究员(research fellow)、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 fellow)、教授级研究员(professor fellow)四个级别。

“在这里,研究员(research fellow)没有长期工作合同是一件非常非常常见的事情。”Maggie在斯特灵大学做了十二年领养议题研究,短期合同不仅给她造成许多不便利,也给她的职业生涯带来了难以预测的风险。

当被问及支撑她继续研究的动力,Maggie下意识地回答道:“拿到一份永久合同。”

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这一大批仅有短期合同的教师,英国大学中还有许多工资以小时计的教师。1999年,英国只有15%的大学老师是兼职(part-time),而到了2016年,四分之一的老师是兼职,还有四分之一是零工合同(atypical contracts),即以工作小时计薪的合同[2]——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老师成了“临时工”。这些临时工不仅工资不包含底薪,收入较低,而且不能享受养老金、裁员津贴等福利。

在Google中以“Hourly Paid Lecturer Jobs”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找到不少英国大学招聘小时工讲师的信息。比如,圣大卫三一大学讲师时薪为38.19英镑;德比大学讲师时薪为35.98英镑。

德比大学(University of Derby)招聘信息[3]

如果说不稳定的劳工合同让教师们对未来充满了不安,那到手工资与实际投入的不成比例则让他们对现实感到极为沮丧。

1998-2018这二十年间,英国大学老师的工资只增长了18%。斯特灵大学此次罢工纠察线的组织者告诉我们,教师薪资增长根本无法赶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实际上大家的工资是在负增长。

“现在,许多人认为我们的薪酬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的投入。”这位夸张地扮成圣诞老人的组织者、任社会学高级讲师的老师抱怨道。对于很多英国大学教师来说,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他们为追求学位需要付出大量经济与时间投入,如果读到博士或者博士后,人生的三分之一便过去了,接下来还有试用期、短期合约,甚至还有小时工……那无法令人满意的工资,与付出实在不成比例,大大挫败了他们投身科研与教学的热情。

斯特灵大学罢工纠察线组织者

具体来说,英国高校教职员的薪资水平不仅与职位级别直接挂钩,还与自身资质、研究价值、工作时长与职责大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更多工作,有更多职责,领更多薪资——据Damyan介绍,通过协商,增加自己的职责范围,比如多负责学校的某个项目,是可以获得额外报酬的。

而在现实中,老师们的工作负担正与日俱增。由于政府在部分学科上减少了科研基金的投入,大学不得不通过扩招尤其是国际留学生来获取更多学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学生的水平也可能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们的教学负担与难度明显增加。

除了教学,科研任务也带来一定压力。据Maggie介绍,英国大学比较看重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排名,即英国官方评价英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学术研究水平的新系统,其排名直接决定了政府为各大学研究经费的拨款数额。因此,英国在校教师与研究人员也需努力产出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斯特灵大学的老师们在游行

在斯特灵大学,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现象便十分常见。行政岗位上的Grace Wang对工作时间太长这件事也深有体会。“现在整体的情况是,人越来越少,工作量都要摊到其他人身上。有些职位的人离开了,学校却不再招收人员,很多工作都压到别人身上,”她无奈地抱怨道,“我的工作时长合同上是35小时,但就比如说今天,早上五点起床,最早结束也要到下午五点,今天一天就要12个小时。前段时间非常忙的时候,可能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

至于罢工中提及的“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工资低15%”的性别薪酬差异问题,Grace直言自己不太清楚,因为所有教职工的工资是保密的,只知道彼此的级别。但同一级别的教职工也有不同的起薪,男同事是否起薪更高就不得而知了。

谈及工作满意度的变化,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总体满意度明显是下降的,尤其是最近两三年。现在,我周围几乎所有的同事都在抱怨。大家原本都很和善,现在有时工作情绪可能不太好。但这也没有办法。”

辛劳的付出却换来了缩水的回报,高校教职工自然会感到愤懑。但是,工会每希望为教师们增薪1%,都要与雇主协会展开一场艰难且漫长的拉锯战,涨薪之路,遥遥无期。而在学术商品化的浪潮下,当失望和质疑逐渐取代热忱和信任,英国高校的未来发展或存在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1】BBC News:University Workers Voter For Eight-day Strike

https://www.bbc.com/news/education-50307013

【2】澎湃思想市场:《英国高校教师罢工潮:教育商品化进程中被盘剥的教员们》

https://mp.weixin.qq.com/s/hRPH5pxUxA8iJnb_CxKoKA

【3】https://www.indeed.co.uk/viewjob

jk=a8d30ffa2f2ab65d&from=serp&vjs=3

2017级传媒实验班访英系列报道

展开
收起

尼曼重磅发布:2017年传媒业最重要的十大新研究复盘

哈佛肯尼迪学院研究媒体、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的Shorenstein中心开展了一个名为“记者资源(Journalist’s Resource)”的项目,对媒体、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进行观察,分享前沿内容。今年,该项目联合学者选出2017年数字媒体和新闻业最引人瞩目的十大研究,涵盖创业公司、人工智能、品牌和假消息传播等话题。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受权编译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Lab)一文,全面复盘2017年传媒业最重要的十大研究。

网络新闻付费研究:

6个国家的比较分析

标题:Paying for Online New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x countries

作者:Richard Fletcher,Rasmus Kleis Nielsen

机构:牛津大学

期刊:Digital Journalism

对于苦苦探索媒体付费模式的从业者而言,这项调查带来的结果可谓喜忧参半。研究人员分析了六个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的调查数据,来判断为网络新闻付费的用户究竟是哪些人,以及未来还会有哪些潜在用户。

好消息是:非付费用户人群中,年轻人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付费用户,因为他们更倾向于为各种形式的数字媒体剁手;另外,纸媒的付费用户在当下以及未来都更有可能为网络新闻付费,毕竟相比习惯了互联网“免费文化”的人而言,这一群体为新闻买单的参照价格并不为零。

但坏消息是:在六个国家的受访者中,除美国之外仅有不超过2%的人表示未来他们非常有可能为网络新闻付费。

未来有可能为网络新闻付费的意愿调查结果

2017年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使用状况

标题:News Us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2017

作者:Elisa Shearer,Jeffrey Gottfried

机构:皮尤研究中心

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为研究社交媒体在分发和获取新闻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见解。在美国,有三分之二(67%)的成年人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年纪较大、非白人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美国人转向社交媒体寻求新闻。另外,在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人群中,社交媒体上的新闻使用量略有下降。

对于各大社交平台,用户从中获取新闻的情况又各不相同。2017年,Twitter、YouTube和Snapchat这三家的数据是增长最多的,意味着他们各自的用户里有越来越多人习惯用该平台来获取新闻。其中,Twitter可以说是拥有了74%的“新闻用户”,比上一年增长了15%。这不仅是因为有活跃的川普来助攻,还得益于这一整年Twitter卖力地推广自家平台,与多家新闻媒体建立伙伴关系。

不过,总体上对于美国用户而言,Facebook(66%)仍然是获取新闻渠道的首选。此外,也有趋势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26%)正从多个社交平台交替获取新闻。

细观每个平台的“新闻用户”特征还能发现:Twitter和LinkedIn坐拥大把高学历用户;Instagram和Snapchat中非白人以及年轻人(18-29岁)居多;相较而言,大平台Facebook和YouTube的“老年缘”则比前两者要好不少。

媒体创业公司如何改写新闻业格局:

挑战、变化和一致性

标题:Venture-Backed News Startups and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Challenges, changes, and consistencies

作者:Nikki Usher

机构:乔治华盛顿大学

期刊:Digital Journalism

手握风投支持的媒体创业公司,如何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这篇文章调查了18家创业公司(包括BuzzFeed、GeekWire、Vox等)来理解这个新兴的数字媒体领域如何改写新闻业的格局。

研究者采访了公司的高管、创始人和其他相关人士,来了解这些公司如何成立、为何成立,同时也获知了他们的编辑方针、技术策略和盈利计划等细节内容。这一研究还探讨了算法的作用,尤其是对预测用户行为、衍生产品的创造、记者与技术人员的角色平衡的等方面作了探讨。

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媒体创业公司不仅接受了新闻业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进行了挑战——它们通过提供颠覆传统的内容服务,来标新立异。然而,这些媒体对新闻业的不满,也从侧面揭示他们如何衡量记者的价值——他们想要重新定义传统记者的工作习惯。与此同时,创业公司的技术和文化创新,也对新闻业的业态逻辑提出了挑战,对传统工种产生了威胁。

科技公司形塑政治传播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平台作用几何

标题:Technology Firms Shap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 Work of Microsoft, Facebook, Twitter, and Google With Campaigns During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Cycle

作者:Daniel Kreiss,Shannon C. McGregor

机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犹他大学

期刊:Political Communication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幕后视角,来观察Facebook、Twitter、谷歌和微软在2016年美国选举季中是如何与政治活动进行合作的。文章聚焦于研究这些公司在2016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角色,以及在竞选过程中为特朗普等候选人提供广泛的咨询服务。

研究人员发现,科技公司十分乐于在政治空间内发展市场营销、提高广告收入和提供政治游说服务,从而建立合作关系。为此,这些公司还发展了符合美国党派性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模式。此外,Facebook、Twitter和谷歌除了推广其服务和促进数字广告购买外,还通过与政客的紧密合作积极打造竞选传播。

文章中还展示了这些公司如何在竞选活动中充当准数字顾问,制定数字化战略、内容和执行方案。各公司代表认为,科技公司之所以会积极参与政治传播,是因为它们希望通过服务提升平台收入,并想让候选人给予服务和平台更多曝光率,以及与立法机构建立良好关系。

当记者开始体验机器人写作时

专家思考自动化新闻的可能与后果

标题:When Reporters Get Hands-On With Robo-Writing: Professionals consider automated journalism’s capabilities and consequences

作者:Neil Thurman,Konstantin Drr,Jessica Kunert

机构:慕尼黑大学,苏黎世大学

期刊:Digital Journalism

媒体业的创新者不停寻找人工智能融入编辑室的新方式,自动化新闻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数据反馈的实用性、电子设备上对新闻的需求以及算法的进步,使自动化新闻更为普遍。尽管有许多记者还在权衡趋势的利弊,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这项技术的直接使用经验。

在这项研究中,有来自BBC、CNN和路透社的记者参加,他们全都使用过一流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机器人写作软件。基于使用经验,该研究对记者进行访谈,以挖掘他们对于自动化新闻的潜能和局限的看法。

有人担忧自动化可能会降低信息准确性,影响对“新闻来源”的敏感度;也有记者也看到了优势所在,例如节省时间、减少人为错误、增加信息的深度广度等。然而,对个别人而言,“以这种方式生产新闻是很困难和令人恼火的,这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天赋。”

人工智能:新闻业的实践与启示

标题: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Journalism

作者:Mark Hansen,Meritxell Roca-Sales,Jon Keegan,George King

机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布朗媒体创新研究院和数字新闻中心

当记者和技术专家一起思考AI在编辑室中的角色时,到底会发现哪些问题?这份报告就总结了记者与技术专家历时三小时的交流内容。这是去年夏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布朗媒体创新研究院和数字新闻中心所组织的论坛。

在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新闻编辑室、如何更好适应新闻领域的会议上,他们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记者如何使用AI来协助报道? AI可能替代新闻编辑室里的哪些角色?哪些AI领域是新闻机构还没有利用上的?AI最终会成为每篇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吗?

论坛的主要发现有:

作为工具,AI可以帮助记者突破以往技术和资源的限制,进行创新报道。尽管AI可能改变新闻业的样貌,但它将会强化而非替代记者的工作。事实上,合理运用AI也离不开人类的把控。

设计AI的技术人员和使用AI的记者之间,存在知识与传播鸿沟,可能导致“新闻业弊端”的产生。

媒体机构需要向受众解释,AI如何运用于研究和新闻报道。

人工智能与数据交互,为读者互动和个性化新闻推送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需要在打造回音室和追求新闻业公共服务愿景之间找到平衡。

道德和数据披露(如何收集、存储、使用、分析和共享用户信息)是记者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AI为提升记者数据工作效能的潜力非常大,但公开获取数据仍然是一个挑战。

人工智能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没有信心预测未来最大的问题会出现在哪里, 技术人员和记者必须保持警惕,核查系统。

另外,这些专家与记者也提供了一些建议:

对记者和编辑进行培训,这项投资至关重要。随着AI入驻编辑室,记者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新资源进行报道,不仅是效率上的,也是伦理上的。

需要通过协作努力,来消除对AI的隐藏偏见,虽然这种偏见并没有被普遍承认,但始终存在,毕竟工具是由人类操控的。

定制AI服务对小型媒体而言太贵,应该考虑与学术机构合作。

党派、宣传和假消息

网络媒体与2016美国总统大选

标题:Partisanship, Propaganda, and Disinformation: Online Media and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作者:Rob Faris,Hal Roberts,Bruce Etling,Nikki Bourassa,Ethan Zuckerman,Yochai Benkler

机构:哈佛大学Berkman Klein网络和社会研究中心

在这份报告中,研究人员调查左派和右派媒体的组成结构与报道行为,来解释为何特朗普和希拉里会有截然不同的报道。该报告有142页海量内容,包含大量图表、网络地图和其他数据可视化内容,甚至还有一份克林顿基金会报道的案例研究。

其中,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尽管主流媒体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报道大多偏负面,但特朗普显然占据更多报道版面,对其报道集中于“移民问题”上,他也因此拥有设置选举议程的机会;而报道希拉里时,媒体主要关注的是与克林顿基金会和电子邮件相关的各种丑闻。

媒体报道特朗普和希拉里时不同选题的语句数量(2015.5.1-2016.11.7)

根据该报告,左派媒体和右派媒体在组织架构和人员构成上是完全不同的。左右两派的主流媒体植根于不同的传统和新闻实践。支持保守党的媒体更多关注的是支持特朗普,是高度党派化的媒体;与此相反,站在自由党立场上的媒体,其重心主要由沉浸在客观新闻的传统和实践中的老牌媒体掌控。

这一报告中,数据也支持了美国政治两极分化研究中关注左右两派间的不对称模式的研究,而非将两极化视为一种由跨越党派分歧的技术,或其他机制所推动的普遍历史现象的研究。

另外,研究人员也发现,尽管存在假新闻这个问题,但它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起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两党各自的党派网站上发布的虚假信息和宣传消息,其实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身份迷失?

新闻职业品牌塑造对个人的影响

展开
收起

2017上市公司艺人经纪收入排行榜:天娱传媒2057亿稳超嘉行传媒

大家对演员这个行业的收入感到好奇过,作为一名演员尤其是当红的演员,总是能看到他们开豪车住豪宅,生活上有助理帮忙照顾,走到哪都有自己的团队跟着,到底他们每年能赚多少钱呢?

天娱传媒旗下的艺人都有:华晨宇,欧豪,陈翔,于朦胧等明星2017年艺人经纪业务营收2.57亿,据悉华晨宇一人就挣了9000多万,真是天娱传媒的红人呀!

欢瑞世纪排第六旗下的艺人:杨紫,秦俊杰,任嘉伦等艺人也是非常的有前景,从2016年的2631万到去年的8968万元,都快2翻啦!

唐人影视旗下的艺人:古力娜扎,胡冰卿,陈瑶等,近几年,唐人的制作发行收入一直占公司收入大头,艺人收入占比则是在10%左右,但唐人的艺人却成为了大众焦点。这也难怪,曾一手捧红胡歌、刘诗诗,旗下艺人深受大众关注,艺人出走风波不断,唐人可以说是人红是非多。

同是在艺人收入第一梯队的嘉行传媒,近两年则是在“造星”上,显示出越来越强势的操作。2017年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直接捧红了“嘉行模式”行现有30多位艺人,2017年随着大多数艺人知名度提高,艺人经纪收入的数量和单价均有增长,也就是说艺人接到的影视邀约、商业代言等增加,且艺人身价纷纷上涨。

和星河文化类似,旗下拥有刘烨,王珞丹,李小冉,郭晓东,余少群,黄轩,张鲁一等艺人的千易时代,也被中南文化收入麾下。

虽然天娱曾经创造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历史,也曾是拥有大批人气歌手的行业巨擘,但随着近些年来艺人接连出走或合约到期,天娱的品牌影响力逐渐下降,旗下一线艺人更是所剩无几。除了去年事业进阶产生大额收入的华晨宇,天娱传媒的主要创收艺人是欧豪、陈翔、姜潮、于朦胧,这四位艺人基本是影视路线为主,辅以综艺、商务和商演。

展开
收起

2017级传媒实验班英国访学系列报道|在英国,人们怎么过黑色星期五?

采写 | 付思涵 姜新雅 陈琪 王明睿

图片 | 姜新雅 付思涵 部分来自网络

指导老师 | 袁光锋

排版 | 付思涵

璀璨的灯串、霓虹灯和LED屏一一挂上了英国街头,被装饰在街边店铺和商场的门面上,星光熠熠,照亮了一幅幅巨大的黑五折扣广告牌。各种购物网站上用夺人眼球的字体强调着“Black Friday”和折扣倒计时,让人心动。

Black Friday,也就是黑色星期五,是欧美国家最富盛名的购物狂欢日。这一特殊的日子起源于美国。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民的感恩节,他们习惯在感恩节的第二天进行大采购,商家在这一天往往能获得大额利润,并用黑笔记录盈利,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此后,英国的商家们也开始逐渐追赶这一热潮。2010年到2013年,黑色星期五逐渐在英国发展起来。在2014年的黑色星期五,英国圣诞网络销售额达到了最高峰。

热闹的黑五街头

2019年11月29日,黑色星期五当天,苏格兰最大的城市格拉斯哥的市中心早已装点一新。七点,天还未亮,但在熹微的晨光中仍能感受黑五的热闹气氛。英国老牌百货公司Debenhams和House of Fraser的商场墙面上悬挂着无数灯串,如同星河泻落。很多店铺还没开门,但是早已在各自橱窗中最显眼的位置摆上了黑五折扣的广告牌。

清晨的店铺橱窗

Debenhams百货公司

打折的店铺不仅包括Debenhams和House of Fraser这样的百货公司,还包括各种品牌的专卖店,比如Jack&Wills、Boss等服装品牌,科颜氏、魅可等个人护理品牌,Apple苹果直营店,还有一两家巧克力、茶叶品牌等等。大部分商店的门外都贴出了诱人的招牌:低至八五折、七折、五折,吸引着各类消费者进店选购。

虽然很多店铺还未开门营业,但仍有一些消费者已经在街道上等候。在英国知名快时尚品牌Next的门口,在格拉斯哥已经定居了十多年的华人周女士正在寒风中跺脚等待店铺营业。这是她第一次在黑五当天来到线下店铺购物,往年她都是在同样促销的Boxing Day(节礼日),也就是12月26日出门购物。这次,因为之前在Next消费过,觉得这里的婴儿衣物质量比较好,再加上Next在黑五又有最高三折的优惠,她便在一大早就来到了市区。

来自格拉斯哥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大学生Diana、Sophie和Anna也在晨光中静静地等待店铺开门。她们为购买亲朋好友的圣诞礼物而来,化妆品、香水、牛仔裤等都是她们今天考虑的目标。Diana表示,她们前一天特意在网站上搜索了一下,确定了要去哪些店铺。

黑五当天,服饰品牌GAP的折扣清单

相对于周女士和Diana,斯特灵大学的本地学生Haneen和来自传媒实验班的短期交换生小Y为黑五列出了更为详尽的购物计划。Haneen习惯于提前为事情做打算,在这次黑五的前一周,她就制定了一张预算表。这次黑五,她成功地为自己买到了一条围巾、八件衣服、一双鞋、一件电子产品,还为侄子侄女和朋友购买了礼物。

而小Y在来英国交换之前就听说了黑五的盛况,并做好了购买大量物品的准备。黑五前,她就通过小红书研究攻略,还在线上网站和线下店铺看好了心仪的目标物品,列出了一份明确的购物清单。

英国知名运动品牌集合店JD是街上最早开门营业的店铺之一。虽然天还未亮,却已有五六名顾客迫不及待地进店选购。店内的店员们早已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可为顾客提供服务,参与折扣的商品都贴好了“Black Friday”的标签。

店员Darren向我们问好,他表示,店内商品在黑五便宜了很多。当问及黑五店铺会有多热闹时,他夸张地拖长了音节,“非——常繁忙(V——ery busy)。虽然现在有点安静,但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人了。”Darren认为,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黑五都是一个很热的潮流(Big fashion)。往常在早上八点开门的店铺,这天提前不少就开门迎客了。

太阳逐渐升起,终至日光大盛,格拉斯哥的冬日带着深深的寒意,但这并不影响购物者的热情。在街上,我们偶遇了格拉斯哥本地居民Cassie。手拎着三包巨大的Next购物袋的她认为今天自己只是在随心所欲地闲逛,作为休息。Cassie并不觉得东西便宜了多少,但是今天购物确实非常有意思(A great fun)。更重要的是,因为12月2日是她的生日,她在黑五这天为自己挑选了很多礼物。

到中午时分,熙熙攘攘的人潮依旧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集中到了市中心商业区的长街之上。

格拉斯哥商业街上繁忙的人流

另一方“战场”

除了线下“血拼”,不少人还选择将网络购物作为另一种“主战场”。一般各类百货公司或者品牌官网上给出的黑五折扣都与线下保持一致,结账时,网站会自动将购物车里的商品按折后价计算。有时,为了吸引消费者,网站会向消费者发放折扣码(Private sale)。结账时输入折扣码,就可以拥有折上折。

小Y就是其中一个。这次黑五,小Y在网站上购买了包、香水、护肤彩妆、鞋、衣服等众多商品。小Y认为,双十一要计算满减、津贴很麻烦,黑五直接看网站生成的折扣,还可以把价格跟免税店对比,找到最划算的结果。“好快乐,好便宜,比国内便宜很多,因为这里没有奢侈品税。”她高兴地说。

黑五线上采购的盛况,反映了英国发达的电商水平。和双十一由电商平台发起壮大不同,黑五的购物狂欢潮是从实体店逐渐燃烧到线上的。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同样成为英国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网站Statista发布的报告,英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商市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同时拥有欧洲第一的电商渗透率(在特定区域至少从网络上购买过一次商品的家庭总数占全体百分比);Ecommerce Foundation(电子商务基金会)发布的《2019英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英国在物流绩效指数、经商便利度指数、电子政务发展指数等主要电商发展指标中表现均居世界前列。

Statista:英国电商市场、电商渗透率

均居于欧洲乃至世界前列

亚马逊是最受英国人民青睐的电商平台。英国学生Haneen告诉我们:“在英国,人们通常喜欢在亚马逊进行线上购物。”这家以图书起家的电商巨头就像中国的淘宝一样,能够包揽英国人们生活的一切所需,小到一个发圈、大到一台电脑。不同的是,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亚马逊更侧重于电子、家居用品和食品的经营。

Sophie等人表示,在线下不打折的时候,同等条件下她们会优先在网上购物。但对于服装,她们更倾向于去实体店消费,因为可以试穿。Cassie则说,她选择线上购物最直接的原因是那意味着更好的折扣,“而且格拉斯哥非常繁忙拥挤,网络购物就可以送货上门,你不用来到市中心。”她对着我们耸了耸肩。

和国内日趋红火的网络直播购物相似,英国学生们也有自己固定追随的Instagram或者YouTube博主,通过他们的推荐来“种草”心仪的商品。热爱电子产品的Haneen说,她常常关注YouTube上一个叫iJustine的用户的电子产品拆箱视频,以此来了解产品和决定是否要购买。

YouTube博主iJustine测评iPhone11

高效便捷的物流是支撑英国电商发展的有力因素。小Y和来自格拉斯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小王都表示,英国的物流时间规划比较好,一般网站上会给出一个到达日,包裹很少出现滞后到达的情况。“也许是因为英国地方比较小。”小王说。

不同于国内物流包裹通过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提醒进度,英国快递似乎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浪漫: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告知客户物流进度,从货物出仓、发货到还剩几天到达,物流公司会选择通过好几封邮件来通知。

物流公司向客户发送的通知邮件

和南大设置菜鸟驿站以接收全校范围内的包裹不同,斯特灵大学把学生公寓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区(Court),每一小区设置一个门房,由其中的工作人员负责接收该区同学的包裹。在我们所在的Alexander Court,接受采访的工作人员Rachel说,往年他们在黑五期间会收到比平时多很多的包裹,但今年“不太糟”。在向她们展示双十一期间菜鸟驿站爆满的情景之后,另一名工作人员Joy不由得惊呼“wow, oh my gosh”,“在英国你不太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Alexander Court的门房

不过,和中国一样,英国的网络购物也会呈现出年龄壁垒。“这个可能和年龄有关系,年轻人可能更适合网上的购买。”斯特灵大学的华人老师Grace Wang说。她喜欢线下购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体店带来的购物氛围,“你可以去看看这些东西的陈设,还有和家人喝喝咖啡啊,休休闲啊。这些在网上购买是完全体验不到的。”

Grace Wang说,在英国一部分人群里出现了保护实体店(physical shop)的风潮。因为人们意识到,线上购物的迅速发展挤压了传统意义上商店的生存空间。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多去实体店购物。这也许与英国线下零售业日益严峻的现实紧密相关。据《卫报》报道,2019年上半年,英国平均每天每25家门店中就有16家处于关门状态,这导致了英国大街上的500强连锁店净减少1234家。

《卫报》:2019年英国上半年有1234家以上的

实体店铺关闭

狂欢之外

事实上,黑五的格拉斯哥街头虽然人头攒动,但这只是格拉作为苏格兰最大都市的日常流量。与想象中不同,这里没有排成长队的顾客,也没有出现新闻里常见到的店铺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场景。

在Zara店铺门口,一位来自北爱尔兰的老奶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出乎意料的是,虽然拎着三四个巨型购物袋,但其中只有一个是她今天所购买的商品——送给孙子的未打折的地球仪。

“我讨厌黑五(I hate Black Friday)。”她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因为我不喜欢购物。”她今天来格拉只是为了与朋友见面聚餐。当被问到是否有人托她在格拉斯哥帮忙买东西时,她摇摇头:“没有,因为这是黑五。我会说,对不起。”

格拉斯哥的Zara门店

相比起老奶奶的激烈态度,大部分顾客显得更加随性。留学生小王表示,自己来到街上就是随缘看看,有合适的就买。“我们不会因为便宜就买很多东西,那没有意义。”Sophie和她的朋友们说。她们还表示,其实黑五对于学生来说聊胜于无,因为黑五的折扣大部分都是八折,而这些折扣平时学生也能够享受。

事实上,“黑五”对许多英国人来说仅仅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英国人有自己的购物折扣季:圣诞节后的第一天,12月26日的节礼日——“boxing day”,和年中的六月份,这两个购物节上才有可能看到排成长龙的英国人。

而另一方面,黑五在英国的优惠力度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大。“黑五说白了只有5%左右的商品会打折,真正销售得多的应该是电视这类大件,打了折扣会比较优惠。”在当地生活多年的Grace Wang说。

当被问及黑五是否对他们有着购物之外的特殊意义时,受访者们纷纷摇头。“我认为它只是一个购物日,商家为了赚更多的钱。”Cassie评价。“或许它在美国会更特别,因为是感恩节之后的一个日子,但对英国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黑五进行促销的店铺

在国内媒体关注“双十一”的成交额和巨大吞吐量时,英国媒体在关注黑五的什么呢?有趣的是,媒体倾向于报道人们对黑五的吐槽,传达人们关于黑五过度消费、资源消耗以及加班损害劳动权益等诸多方面的批评声音。

沃尔玛旗下的Asda是英国最早引进黑五的零售超市之一,早在2013年便展开了黑五活动。然而,2015年11月10日,《每日邮报》报道出Asda决定退出黑色星期五促销活动,原因是消费者对为期一天的快销感到疲倦,不想成为“一两天促销的人质”,他们希望有更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优惠;同时《邮报》也指出,2014年黑五期间,发生在Asda伦敦温布利门店的顾客打架事件使Asda公司遭受了批评。

根据《卫报》2019年11月28日的报道,英国约克郡的布拉德福德连续四年发起“Buy Nowt Friday”的示威活动。这是一场对“黑五”的抗议,呼吁人们无视“黑五”,不要购买不需要的商品。

而意大利护肤品牌DECIEM更是在“黑五”当天关闭了英国所有线下门店和网站,通过实际行动以反抗“黑五”过度消费对地球造成的威胁。

在国际化氛围浓厚的格拉斯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年龄和职业的人们选择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度过黑五。不过,对于斯特灵大学的教师Damyan Kachulski来说,这个黑五,他给出的购物计划稍微有些独特:“我最近真的太忙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买三个月的时间,能把事情做完,好好放松一下。”

参考资料

1. https://www.which.co.uk/reviews/black-friday/article/black-friday-deals/when-is-black-friday

2.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4493/worldwide-largest-e-commerce-markets-forecast/

3.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21380/share-of-internet-users-shopping-online-in-2010-and-2015-by-european-country/

4.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sep/11/retailers-call-for-action-as-high-street-store-closures-soar

5.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9/nov/29/mass-consumerism-black-friday-climate-catastrophe-consumption-shopping

6.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9/nov/28/buy-nowt-protest-urges-yorkshire-shoppers-to-ignore-black-Friday

7.https://www.dailymail.co.uk/wires/pa/article-3311725/Asda-skips-Black-Friday-shopper-fatigue.html

8.https://www.dailymail.co.uk/video/news/video-1139923/Black-Friday-fights-break-eager-shoppers-Asda.html

展开
收起

2017美国传媒业的14个关键词 | 尼曼顶级洞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媒派

(id: quanmeipai )

“回望2017年的美国,我们要在纷乱的时局中沉淀下最值得铭记的事迹与瞬间,将这些深刻的词汇永远地记录下来。” ——Ken Doctor

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Lab)新闻经济学专栏近日总结了14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来自2017年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展现了美国传媒经济的行业现状和未来走势。 本期全媒派授权编译尼曼新闻实验室专栏文章,解读14个关键词背后的2017美国媒体行业生态。

数字广告格局 有人欢喜有人忧

双巨头&崩溃

关键词1:双巨头

2017年,数字广告领域已经形成Google和Facebook的双寡头格局,二者合计占据了全球数字广告市场近90%的份额。 资深数字市场调研公司eMarketer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Google和Facebook的数字广告收入预计将达到730亿美元,占美国数字广告总收入的60%,这一数字超过了北美和英国所有电视广告业务的总和。此外,Google和Facebook分别在数字搜索广告领域和数字展示广告领域保持绝对领先优势。

根据IAB和普华永道最新披露的《2017互联网广告收入半年报》,自2010年以来,互联网广告收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401亿美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此外,2017年上半年,移动端互联网广告收入首次超过PC端,占总收入的54%。

*数据来源: IAB/PwC Internet Ad Revenue Report, HY 2017

尽管互联网广告的规模正在逐年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中的公司都能获得丰厚回报。 广告行业中存在着明显的零和博弈, 在广告日渐向数字化和移动化偏移的情况下,处于行业最顶端的Google和Facebook将会攫取更多的利益,甚至是最后的10%。

Google和Facebook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Google第三季度广告营收为240.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8.21亿美元增长21%。Facebook第三季度广告营收为101.42亿美元,其中88%来源于移动广告收入。

数字媒体的崛起令传统媒体的广告业务收入大幅下滑。 根据皮尤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报纸业的广告收入总和为180亿美元,仅为十年前的三分之一,不及Google一个季度的广告营收。其中,媒体巨头《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广告营收下滑均超过20%。

除了被蚕食的广告收入外,更令传统媒体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来获取新闻,新闻媒体正在失去与读者之间的直接关系。

今年7月,美国新闻媒体行业协会The News Media Alliance(NMA)代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2000多家北美新闻媒体,向国会提出申请,要求对Google和Facebook采取反垄断措施。

NMA表示, Google和Facebook的主导地位创造了一个不健康的媒体经济和新闻环境。 双寡头从其他新闻媒体的成果中获益,并切断了读者与新闻品牌的关系。NMA在申请中提出,Google和Facebook需要与新闻媒体共同分享广告收入和读者数据,同时为新闻媒体推进内容付费提供支持。

关键词2:崩溃

Talking Points Memo出版商和编辑Josh Marshall在11月中旬发表文章表示, 数字媒体即将崩溃。 Josh Marshall在文章呼吁大家关注那些依赖数字广告收入而存活的初创媒体,在Google和Facebook双巨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下,这些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

数字媒体的崩溃在今年已经初见端倪,BuzzFeed和Vice未能实现今年的营收目标;Mashable以一次性估值的五分之一被出售;Verizon旗下包含雅虎、AOL和赫芬顿邮报的Oath裁员逾500人。

Josh Marshall认为,数字媒体的崩溃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数字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数字广告营收,而非依赖自身提供的新闻内容,这使得数字媒体的盈利结构相对脆弱,且充满不确定性。伴随着近年来数字媒体的大规模兴起,同质化的媒体产品越来越多,这也使得 数字媒体在和广告商的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

其次是 平台垄断 ,如上所述,Google和Facebook几乎垄断了全球90%的数字广告收入,剩余的平台只能去争抢剩下的一点“面包渣”,而这些“面包渣”很难支撑起一个数字媒体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第三,投资者已经率先意识到数字媒体当前存在的问题,即这些 初创型数字媒体公司几乎不可能复制Google和Facebook, 成长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媒体巨头。因此,数字媒体公司能够获得的风险投资和其他投资已经越来越少。

三个原因相互作用,造成了数字媒体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广告商也正在转变他们的策略。 联合利华就将数字广告支出削减了30%,因为它意识到: “仅仅依赖数字广告是行不通的”。

吸金各显神通

用户订阅&粉丝养成

关键词3:用户订阅

伴随着传统的广告收入已经支撑新闻编辑部的常规运营,重压之下,美国新闻机构走出了一条依靠用户订阅的自救之路。根据路透新闻研究院(RJSJ)披露的2017年路透数字新闻报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显示,目前有16%的美国民众愿意为在线新闻付费。调查结果显示,报道内容的重要性,是促使美国用户决定付费的首要因素,占比超过40%。

用户订阅在数字新闻领域表现更加明显。在印刷出版业整体式微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纷纷转战数字新闻阅读领域,当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媒体的在线用户已经超过印刷订阅用户。《纽约时报》目前采取在线订阅优先的商业战略,其总裁马克·汤普森认为, 用户订阅能够带来比广告更加客观的收入。

当前,通过用户订阅带来的营收占《纽约时报》总收入的62%。自2011年3月试水新闻付费以来,《纽约时报》引领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老牌媒体开启了定量付费的新时代。 定量付费,也被称为“软”付费墙,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重大事件新闻和一定数目的普通新闻,超过该数目,则需要进行付费阅读。 在价格设计上,《纽约时报》给纸质版订阅用户提供电子阅读优惠,以逐步培养纸质版用户的在线阅读习惯。对于偏爱某一具体栏目和特定形式的用户,则设计了单项收费方式。

2017年,用户订阅的增长还有赖于 “特朗普效应” 的持续发酵。“特朗普效应”在美国大选期间开始发挥效用,政治时局牵动着美国大众的神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机构的订阅用户数量都在美国大选期间得到显著提升。自特朗普当选以来,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挖掘政治真相上持续发力,独家新闻的数量显著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呈愈演愈烈之势, “新闻专业主义”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读者也意识到“真正的新闻是需要花钱的”。

用户订阅的增长对于新闻机构和记者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也为新闻机构和记者生产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提供了经济基础,反之,优质、深度的新闻报道也能够吸引更多用户进行在线订阅。目前,《华尔街日报》计划在2022年实现10亿美元的用户订阅收入。

关键词4:粉丝养成

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愿意为新闻付费,尽管美国的用户订阅比例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数量上看,美国新闻付费用户总数只有5200万,与3.26亿的总人口相比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数据显示,每家媒体的订阅用户数量平均只占该媒体总用户量的2%-3%。未付费的用户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如何能够留住这些未付费的用户,如何能够将未付费用户转化为订阅用户,成为了摆在所有新闻机构面前的重要命题。

对此,以“圣地亚哥之声”和MinnPost网站为代表的新闻机构探索出了一条 从“普通用户”到“普通粉丝”再到“超级粉丝”的发展路径。 这一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与用户建立互动关系, 从早期的调动用户参与新闻评论、接受电子邮件回访,到举办线下沙龙、圆桌论坛,最后成功地引导这些用户进行内容订阅或会员注册。

美国非盈利新闻组织“The Marshall Project”的发展总监Kelli Payne曾经表示,“‘圣地亚哥之声’和MinnPost网站等机构的会员计划都做得很成功。他们做起来很简单:准备一些啤酒和咖啡,办一场小型见面会,让会员聚在一起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学校教育问题等。”

在新闻机构向粉丝养成发力的同时,用户订阅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向更为完善的 会员制 方向发展。以《华尔街日报》为例,在付费订阅之后,用户不仅可以畅览WJS的数字版内容,还可以通过邮件获取及时推送的内容,拥有将内容分享到社交网络的权限。另外,可以激活免费附加的会员制计划——WJS+,享受来自《华尔街日报》提供的独家服务。如生活类体验活动邀请、优质活动会议邀请、和喜爱的编辑交流对话、获得免费旅行机会,亦或是参观《华尔街日报》的新闻编辑室或一起享用主厨晚餐。

无论是“粉丝养成”还是“会员制”,代表的都是 媒体的运营思维从单一提供内容向提供 “内容+服务”转变, 媒体通过提供更加开放、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塑造起与读者之间的强关系连接,从而取得全新的营收增长。

新闻荒漠化趋势凸显

规模经营&二级媒体&裁员

关键词5:规模经营

2017年,Gatehouse收购了Morris和Calkins等公司,旗下发行日报约占美国所有发行日报量的十分之一。事实上,Gatehouse、Gannett和Digital First Media三家公司旗下的发行日报量已经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报业市场份额。

杂志行业方面,今年11月22日,美国传媒机构Meredith公司以28亿美元收购老牌出版商时代出版公司,杂志业的四大巨头时代也随之落幕。这项收购完成后,Meredith旗下将新增数十家颇具影响力的杂志,包括《时代》周刊、《人物》、《体育画报》、《财富》和《娱乐》周刊。

自2014年脱离时代华纳以来,时代公司在经营上一直困难重重,用户订阅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滑。尽管曾经两度拒绝出售,时代公司最终不得不选择被Meredith收购。对此,Meredith总裁汤姆·哈蒂表示:“Meredith的地方电视业务颇具竞争力,如果融合时代公司高大上的内容,将形成强大的传媒版图。”

受数字媒体兴起影响,“报业危机”、“纸媒将死”的论点已经不再新奇。哈佛大学政治和公共政策中心前主任Alex Jones曾表示,互联网产品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的特点,对新闻报业带来极大的冲击,传统新闻业规模和从业人数的急剧萎缩,都反映出这种生态的改变。

从2012年起,新闻集团、时代华纳集团、论坛集团、华盛顿邮报集团便纷纷进行分拆,相对弱势的印刷媒体部门被集体遗弃。即使是Gatehouse和Meredith等收购方,印刷出版业的营业收入也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美国的整个报业杂志也都这个过程中选择与被选择,或是被新的买家收购,或是因为经营不利而直接倒闭。 出于削减成本的目的,比起“打造更优质的产品”,通过“收购”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确是一条最便捷的“自救之路”。

关键词6:二级报纸

Ken Doctor将那些曾经独立的,并且在收购后作为独立分支继续存在的报纸称为“Second Paper”,尤指地方新闻媒体。 例如,本月Gatehouse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破产的波士顿先驱报,未来,波士顿先驱报将作为Gatehouse商业战略的一部分继续报道波士顿新闻。那么,被收购后的波士顿先驱报就被称为“Second Paper”。

去年,一群投资者拯救了《芝加哥太阳时报》作为一个独立媒体的尊严。但另一边,被Digital First Media 收购的圣保罗先驱出版社,四分之三的员工已经被解雇,编辑部仅剩下50人。

在这个时代,大名鼎鼎的约瑟夫·普利策、美国报业大王威廉·兰道夫·赫斯特、创立合众国际社E·W·斯克里普斯这些人都已过时,Digital First Media、GateHouse Media、Civitas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二级报纸的实质,正是这些数字传媒大鳄扩张细分地区版图的工具和牺牲品。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在2016年就已经做出预判,揭示了媒体兼并的趋势,特别强调了地方新闻未来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这些幕后遥控的投资公司。“报纸只是他们广泛的业务组合中的一小部分——从高尔夫球场到次级贷款人,其商业价值都达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 他们的任务是为投资者赚钱,因此多以短期的,以收益为先的目的运作,当报纸不能产生他们需要的足够的利润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抛弃。”

关键词7:裁员

一则报道《洛杉矶周报》裁员的消息在标题中这样写道: “内脏被清洗了” 。这一标题令许多新闻从业者感到不适,但也不得不坦诚,这的确是印刷出版业当前面临的现状。2017年,The Village Voice停止发行,The Houston Press也已经倒闭,还有更多的媒体像《洛杉矶周报》一样进行了大规模裁员。

自1990年以来,有3.3万名记者失业,仅在2014年一年就有3800名全职编辑和记者被迫解雇,美国的新闻编辑室数量已经缩减到原来的一半水平。 裁员和倒闭,已经成为印刷出版业司空见惯的场景。

当前,为了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传统媒体纷纷向数字化媒体进行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新闻编辑室的人员会得到大幅度精简。早先,《华尔街日报》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将部分报道领域进行了合并,也随之合并了配套的采写和编辑团队,解雇了近100名编辑人员,在内部重组新闻编辑部、专注于数字创新和核心报道。

转型过程中,欧洲和亚洲的分部也被缩减规模,布拉格和赫尔辛基分社被关闭。除此之外,“非核心博客”也被关停,小型商务团队被撤销,纽约总部的经济团队将被进一步整合,个人金融团队的规模也相应缩减。

“虽然此后编辑部规模缩水,但是变得更加专业化,”《华尔街日报》总编辑Gerard Baker在备忘录里写道,同时他也标明了必要性: “新闻操作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能更好地衡量产出与成本,更加专注于优势报道领域,更清楚意识到自身优势,更加协调。”

另一方面,数字订阅量的增长并不能弥补美国传统印刷出版业广告收入的大幅下跌。2016年,《纽约时报》总收入下跌2%。McClatchy报业总收入下跌10.8%。这样的行业的震荡也致使这些新闻机构不断裁员。

媒体趋势洞察

交叉持股&倾听&Arc

关键词8:交叉持股

2017年12月14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投票废除了奥巴马时期的《网络中立法规》。

所谓《网络中立法规》,就是要求所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给予网络中所有用户以公平待遇。 在网络中立保护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不得阻止、放缓或为特定的网站和服务提供首选的服务。这些规则旨在保持互联网对所有人开放,并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

AT&T,Verizon和Comcast等大型电信公司将从《网络中立法规》的废除中获取更多利益。假设规则如期生效,他们将可以自由地为自己的站点和特权付费的合作伙伴创建所谓的“快速通道”。他们也可以阻止用户从Netflix或YouTube上观看流媒体视频,或是收取额外费用。在flip网站上,他们可以迫使Netflix或YouTube付费,以确保他们的视频可以以与其他视频网站相同的速度和质量传输给用户。

Google、Facebook、Netflix等大型互联网公司也将从中获益,宽带提供商将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提供付费服务,如流式传输视频、发送用户数据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有能力负担起这些费用,并将从这些服务中攫取更高额的利益。

普通网民和小型互联网公司,将因为网络中立规则的废除而受到损失。未来,宽带提供商可能会限制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免费内容访问,增加付费服务等。初创公司可能也需要承担宽带服务商的收费压力。

与此同时,自由派正在呼吁进一步放开媒体交叉所有权管制。 媒体交叉所有权管制,主要是对报刊业和广播电视行业的交叉持股现象作出了限制。 若媒体交叉所有权管制放开,一家公司将可以同时享有对广播电视类企业和对报刊类企业的股权, 广播电视业和印刷出版业,文字产品和音视频产品,将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

关键词9:倾听

Podcast(播客)的概念由BBC记者Ben Hammersley于2004首次提出, 是苹果旗下硬件产品iPod和广播电视broadcast的合成词。相比国内传统广播受众老龄化的趋势,播客在海外有着大批忠实的年轻订阅者,也享受着媒体巨头们的资源倾斜。

研究报告 The Infinite Dial 显示,2017年,全美播客的月活跃听众占到其覆盖听众的24%,达到67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的增长14%。 在过去两年间,全美播客的月活跃收听人数增长了40%。 在一项关于收听播客的原因的调查中,66%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那些能够在节目中传递新鲜信息和知识的播客。此外,也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希望通过收听播客来获得放松,或了解公共事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纽约时报》团队自去年8月以来开始着手组建音频团队,在今年2月,推出全新新闻播客栏目《每日新闻》,收听人次超过360万。此外,其还与《纽约时报杂志》合作,推出音频栏目“The EP”,制式有点类似于电子音乐专辑,每个单集都短而精,节选了音乐批评家们对歌曲的精彩点评等,形式新颖。

《每日新闻》栏目主持人Michael Barbaro将《每日新闻》栏目形容为 《纽约时报》在公共广播领域的一次成功跨界。 他表示,声音能够更加真实和生动地传递故事和情感,这些是文字和算法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10:Arc

2017年,《华盛顿邮报》已经开始着手部署下一代内容管理系统和数字平台系统。波士顿环球报和Tronc也将在2018年推出Arc,Arc致力于帮助媒体更有效地掌握新的数字机会。目前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其他竞争者,所以波士顿环球报和Tronc可能将成为行业标准。

后真相时代

有用的白痴&虚假&真相&信任

关键词11:有用的白痴

“Useful idiots”一词被译为“有用的白痴”,这一词汇主要被应用在冷战时期的苏联, 代指那些被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操纵的人,形容人的思想立场不坚定,易受到外界干扰。 Ken Doctor认为,那些在2017年被调查出存在“通俄门”行径的人,即是“有用的白痴”。

今年,Facebook被指在美国大选期间,受到俄罗斯方面的控制,推送具有明显政治煽动性和分裂性质而的广告。美国情报机构调查认为,Facebook、Google和Twitter等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干预政治的行为,并且有很大可能是受到俄罗斯方面的影响,以帮助特朗普赢得选举。目前,这三家媒体的高管已经受到国会的调查。

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Facebook为没能建立一个透明、严格的广告过滤系统而向美国民众表达歉意。她表示, “我们更应该为没能有效防御外国干涉而道歉。”

关键词12:虚假

2017年,总统特朗普将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新闻统称为“假新闻”。 Ken Doctor认为,这一举动在带有着荒诞意味的同时,也不失为对美国当前新闻专业主义沦丧的一种嘲弄。

当前,“假新闻”不仅仅指代那些凭空捏造的新闻,更多地指的是 出于政治目的或商业利益编造的新闻报道。 在实践中,人们还会用“假新闻”指代那些带偏见的新闻、党派言论,以及政客们虚假无耻的言论。这些新闻通常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传播,然后被新闻媒体放大。此外, 这一术语已成为传统媒体批评新闻专业主义丧失的武器。

关键词13:信任

《今日美国》在声明中指出,截至11月中旬,特朗普办公室在任职的298天内发表了1628个误导性声明或虚假声明。根据《华盛顿邮报》事实核查人员的统计,这相当于每天媒体需要处理5.5个虚假索赔。另外,记者也有可能在新闻报道中犯错,而且这类错误会将很快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假新闻”泛滥下,媒体如何能够重新赢回用户信任?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有线电视网等传统媒体在2017年强势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深挖事实真相,带来了一系列重磅报道。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均创立了专业的事实核查小组Fact Checker, 并于今年加大核查力度,尤其瞄准了新上任的特朗普进行猛追核查。在4月,为了核查特朗普是否“夸夸其谈”,《华盛顿邮报》就对其上任后100天所提的主张进行梳理核查,标记了425条不实言论,并根据数量制成了日历图表。在纷杂的媒体环境面前,这些老牌媒体就已经强势成为了“真相”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界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 信任运动 ,许多商业媒体和非营利组织纷纷加入,致力于重新树立起美国新闻业的可信赖形象。

关键词14:真相

Ken Doctor在预测中写道:“2017年即将进入尾声,公众可能还尚未意识到这一年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和精力去阅读一篇富有洞察力和见解的文章或是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当前, 罗伯特·穆勒对“通俄门”的调查被视为全美“最接近真相的权威和理智” ,公众渴望通过穆勒的调查来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闹剧画上最后的句号。Ken Doctor表示,我们需要像罗伯特·穆勒这样的无党派人士和权威人士来带领我们渡过难关。在这样迷雾重重的局势下,穆勒是美国司法和秩序的最高约束和最有力表达,我们需要穆勒带领我们重新回归自由、民主和公正,帮助我们寻回丢失的“新闻专业主义”。

“美国的媒体存在诸多弱点,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过去一年中,它们为了寻求国家真相而做出的贡献。这些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是真相的捍卫者,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我们不知道法制与践踏法制之间的角力谁会获胜,也不知道美国未来的跷跷板会倒向哪一方。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美国的新闻媒体将继续为了捍卫社会的民主和法治而不懈奋斗。”

近期好文荐读:

经济学人视频移情别恋YouTube

华盛顿邮报透露的运营新媒体四条秘诀

2018年给你运营新媒体的10条建议

投稿、合作邮箱:

cmyj2015@126.com

展开
收起

2017上市公司艺人经纪收入排行榜:天娱/嘉行传媒谁能更胜一筹?

中商情报网讯:根据公开的财报,华晨宇一年为天娱挣了9000多万,嘉行传媒艺人经纪营收达到2亿多,开心麻花话剧演员的价值开发让艺人经纪收入达到9304万,王京花的星河文化在被北京文化收购后,去年净利润过亿,四年净利润超过3亿.

根据2017年各大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整理出了2017年艺人经纪收入排行榜,共有四大公司经济收入超1亿。2017年天娱传媒公司的艺人经纪收入高达2.57亿,占据公司总营收的52.48%。除了华晨宇一年贡献了9114.13万元外,天娱传媒的主要创收艺人是欧豪、陈翔、姜潮、于朦胧,这四位艺人基本是影视路线为主,辅以综艺、商务和商演。这五位艺人占据全年艺人经纪收入的77.8%。

排名第二的是嘉行传媒,近两年则是在“造星”上,显示出越来越强势的操作。2017年艺人经纪收入为2.254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47.15%。旗下核心艺人有杨幂、迪丽热巴、张云龙等。艺人经纪收入排名第三的是华策影视,收入为1.38亿元,占总营收的4.46%。星河文化艺人经济收入为1.37亿元,排名第四。

数据来源:明星资本论、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天娱传媒VS嘉行传媒

根据快乐购发布的相关报告,2017年天娱传媒的艺人经纪业务营收2.57亿,相对于2015年和2016年,艺人经纪在总营收的占比大幅增加。嘉行传媒2017年报显示去年营收4.778亿,其中艺人经纪营收也在2亿以上。虽然天娱曾经创造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历史,也曾是拥有大批人气歌手的行业巨擘,但随着近些年来艺人接连出走或合约到期,天娱的品牌影响力逐渐下降,旗下一线艺人更是所剩无几。另外,天娱在助力艺人事业发展上,表现得缺乏一定主动性,也被不少粉丝诟病。

同是在艺人收入第一梯队的嘉行传媒,2017年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直接捧红了“嘉行模式”:通过大剧造星,划分四个不同的艺人梯队,配合资深经纪人团队手上不同的剧集、角色资源,再施以不同的营销体系,一系列测评、培训、市场反馈的游戏闯关式流程。

嘉行现有30多位艺人,2017年随着大多数艺人知名度提高,艺人经纪收入的数量和单价均有增长,也就是说艺人接到的影视邀约、商业代言等增加,且艺人身价纷纷上涨。其中核心艺人杨幂去年新增代言12个,还拿下了MK全球大使、伯爵POSSESSION系列推广大使、雅诗兰黛亚太区代言人这几项重量级代言;迪丽热巴更是在一年内新增14个代言,商业价值一跃成为女艺人中的佼佼者;嘉行的不少成长期艺人也开始担纲大剧主角,拿到代言,价值已然彰显。

展开
收起

2017年五大上市影视公司业绩大PK:万达电影更胜一筹

中商情报网讯:影视行业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支柱产业。2017年电影市场出了一部爆款大片《战狼2》,重新点燃了国产电影的创作激情。电视剧方面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我的前半生》《欢乐颂2》等剧也带来了收视率的攀升。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数据显示,2017年影视行业排行榜上有2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报。纵观影视A股上市公司营收情况,20家企业营收共计514.48亿元,其中15家企业营收超10万,万达电影、中国电影、华策影视、华谊兄弟、华录百纳5家企业营收超20亿元。万达营收最高,共计1322938.03万元,占比25.7%。中国电影和华策影视排名第二和第三,营收分别为898801.54万元、524558.97万元。中广天择营收最少,仅39248.91万元。前3家公司营收合计261.64亿元,占20家影视A股公司总营业收入的50.86%。

净利润方面20家公司净利润共计80.30亿元,其中万达电影、中国电影、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净利润超5亿元。具体来看,万达电影净利润最高,共计151567.52万元,中国电影和华谊兄弟排名第二和第三,净利润分别为96528.32万元、82828.39万元。光线传媒净利润81515.69万元,比华谊兄弟少1312.7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中视传媒和中广天择净利润不足1亿元,分别为8222.02万元、6374.88万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五大影视企业经营情况:

1.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及影视服务业务。作为我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影”品牌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本公司成立前,中影集团作为新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就已拥有《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早春二月》、《骆驼祥子》、《南征北战》、《霸王别姬》、《末代皇帝》、《小兵张嘎》等众多优秀影片的创作历史。

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中国电影营收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93%,增长较为迅速。2017年中国电影营业务收入为89.88亿元,同比增加14.6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5亿元,同比微增5.21%。纵观六年间中国电影净利润情况,从2012-2017年间利润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净利润从2012年的5.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65亿元,为历年来净利润最高值,年均增速达到11.51%。2017年全年净利润为9.6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2.万达电影

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002739.SZ)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万达集团。2017年万达电影影院扩张加速,行业竞争加剧下公司票房市占率维持稳定。2017年万达电影直营影院实现票房85.86亿元,同比增长13.14%;国内票房市占率13.5%,影投行业竞争加剧下,公司票房市占率依然稳固。截至2017年底,公司拥有直营影院516家、4571块银幕;2017年新增影院115家,公司连续3年新增影院数量超100家。

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万达电影营收整体增长趋势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27%,增长十分迅速。2017年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29亿元,同比增长18.02%,净利润15.16亿元,同比增长10.92%。

根据万达电影公司公告数据整理可知:2017年1-12月万达电影票房收入与2016年同期相比都有所增长,全年累计票房收入87.8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5.7%。以当月值观察,2017年11月电影票房收入4.9亿元创今年单月纪录新低,此前票房最低月份是9月份5.3亿元,同时也是万达电影票房今年以来首次跌破5亿。另外,今年12月份票房收入最高为10.4亿元,首次单月票房突破10亿大关。

在观影人次方面,2017年全年共有2.1亿人次观影,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2017年开年观影人数与2016年相比就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趋势,前三个月累计人次增速减缓,7月份开始累计人次增速开始大幅增长,整体来看影院发展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华策影视

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制作、发行影视产品的文化创意的企业,公司从主要从事电视剧的制作、发行业务,及事电影制作发行业务,产品主要包含:电视剧作品及其衍生产品和电影作品及其衍生产品等。

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华策影视营收整体增长趋势明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8.72%,增长十分迅速。2017年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18.01%;2017年实现净利润6.84亿元,同比增长32.6%。公司称,业绩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保持战略定力,深化SIP战略内涵,持续聚焦爆品,以规模化爆品生产能力为依托,提高了爆品版权价格、提升了内容产品海外售价、带动了经纪业务和整合营销规模快速增长。

作为电视剧领域龙头企业,2017年度是华策影视实施SIP战略、聚焦爆品以来,各大业务板块落地生花、硕果频出的一年。2017年华策影视各业务板块情况如下:

全网剧

2017年共开机全网剧15部681集,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全网剧共13部560集,主要产生收入的全网剧为《创业时代》、《悲伤逆流成河》、《时间都知道》、《甜蜜暴击》、《谈判官》、《老男孩》、《独孤皇后》、《上古情歌》等。2017年共首播全网剧13部617集,其中《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赏》进入互联网播出平台2017年度点击量前十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乔传》刷新网络播出历史记录;《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柒个我》进入2017年度纯网剧点击播放前10名。

电影

2017年共开机电影项目7个,上映影片11部。上映电影项目中,公司参投3部、主控发行1部、联合发行7部,累计票房超过39亿元。

综艺

2017年度,华策影视投资出品并制作《我们十七岁》、《跨界冰雪王》、《生活相对论》3部综艺节目上星播出,策划并制作“2016腾讯应用宝互联盛典——星APP之夜”、“2017天猫双11晚会”

4.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文化传媒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主要服务包括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公司推出的影视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结号》、《士兵突击》等作品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还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评价.

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华谊兄弟营收基本处于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27%,增长十分迅速。2017年全年华谊兄弟营业务收入为39.46亿元,同比增长12.64%;净利润为8.28亿元,同比增长2.493.35%。纵观六年间华谊兄弟净利润情况,从2012-2017年间利润处于先升后降状态,净利润从2012年的2.44亿元迅速增长至2015年的9.76亿元,为历年来净利润最高值,此后2016年降到净利润8.08亿元。2017年全年净利润为8.2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2017年,华谊兄弟围绕主营业务的产业投资串联了三大业务板块,驱动业务创新,加速完善大娱乐生态布局。华谊兄弟影视娱乐板块在2017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4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上升31.70%;互联网娱乐板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4.63%。

5.光线传媒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其主要以电视栏目、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是公司的三大传媒内容为产品.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商之一.

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光线传媒营收不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6%。2017年光线传媒营业务收入为18.43亿元,同比增长6.5%。纵观六年间光线传媒净利润情况,从2012-2017年间净利润先是稳步增长然后2016年迅速增长7.41亿元,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15亿元,同比增长10.02%,创造了历史新高值。

2017年光线传媒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本报告期票房的影片共十五部,其中:报告期内上映了《大闹天竺》《嫌疑人X的献身》《春娇救志明》《重返·狼群》《大护法》《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缝纫机乐队》及《烟花》等十三部影片;2016年上映并有部分票房结转到本报告期的影片两部,包括《少年》《你的名字。》。电影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电影成本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导致电影业务的利润较上年同期小幅下降。

以上材料及分析均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影视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展开
收起

2017级传媒实验班访学系列报道|我在英国学新闻

采访 | 范文君 应寒亭 刘若雨 何若琪

文字 | 范文君

视频 | 何若琪

排版 | 敬萧菲

04:07

当异乡生活的新鲜感退去,“中国周”活动也落下帷幕,我们在斯特灵大学的学习逐渐步入正轨。除了定制化的小班课程,我们还参与了五门本科生课程——“新闻写作”“新闻学研究”“解读影视”“媒体研究与产业”“杂志新闻”,体验了斯特灵大学的新闻本科教育。

从国内大学罕见的研讨课,到新鲜名词“杂志新闻”,我们认真体验“教什么”的同时,也好奇着“如何教”——随着自媒体的蓬勃,似乎全世界的新闻教育都面临着“新闻从业者门槛日益降低”的困境。在传媒业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斯特灵大学致力于给予新闻学子怎样的培养?同南大相比,它在同样的困境面前做出了哪些相同的努力?又有哪些不同的尝试?

带着许多好奇和疑问,我们走近斯特灵的新闻本科培养体系,试图寻找这所年轻大学给出的答案。

(小组成员采访斯特灵大学新闻系主任Tom Collins)

“从大处开始,落实在小处”

斯特灵大学一共分为五个学科大类,包括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健康科学和体育运动、管理学。其中,和新闻传媒相关的院系隶属于“艺术与人文”大类,全名是“传播、媒体与文化”。在这一院系中,又有三个方向的本科学位,分别是“数字媒体”、“电影与媒介”、“新闻学研究”。

其中,“数字媒体”是近年来才开设的专业,它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应用技能,比如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页面排版、脚本撰写、网页设计、视频剪辑、社交媒体运营等等。课程会根据媒体行业的发展进行调整,以帮助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媒体环境。不过,除了必备的实务技能训练以外,学生也会接受一些关于新闻伦理、法规和理论的教育。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表)

相比之下,“电影与媒介”和“新闻学研究”则有更悠久的历史,斯特灵大学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对电影、媒体和新闻的研究。根据2019年的《卫报》大学指南,斯特灵的电影与媒介专业排名苏格兰第一、英国前十;根据2018年的英国全国学生调查,斯特灵的新闻专业排名苏格兰第一、英国第三。

不同于“数字媒体”专业以培养业界人才为导向,这两个专业在培养实践技能之外设置了更系统的理论课程,并且鼓励学生选修双学位或更多其他专业的课程,学生在选课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电影与媒介专业课表)

斯特灵的本科学位都是四年制,学生需要取得480学分才能获得荣誉学位,每个模块是20学分,也就是每学期需要完成3个模块的学习。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电影与媒介”“新闻学研究”这两个专业,在大一、大二两年中一共只有5个必修模块,其他7个模块都由学生从其他专业中自由选择——也就是说,在斯特灵的前两年,超过一半的学习内容都是来自其他专业。专业选择的范围也十分广泛,除了“传播、媒体与文化”院系内部的课程可以互选以外,还包括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水产养殖、体育学、历史、法律、西班牙语、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学习技能和商业研究。

(新闻学研究课表)

新闻系研究员Damyan Kachulski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大一大二可以自由选择以上专业的课程,而到了大三大四,选修模块的数量减少且范围缩小,基本都与本专业相关。比如,“电影与媒介”专业的学生可选脚本写作、广告、纪录片影视、东亚电影、实验电影等等。

对此,新闻系系主任Tom Collins认为,人文学科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学生“从大处开始学习,最后落实在小处”。他说:“一开始让学生们理解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后面将会进一步确定并细化专业方向。”

“不强制上课,但必须研讨”

斯特灵大学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宽口径的培养思路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刚好与南大的三三制和通识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斯特灵“讲座+研讨”的课程形式却让我们深感新鲜——在南大以及大多数国内大学,2个课时内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穿插一些提问和讨论环节,并不会设置固定的教室和课时进行额外研讨。

斯特灵大学的一个20学分的模块包括每周一次的教师授课和每周1-2次的研讨。教师授课往往在大阶梯教室进行,课堂氛围十分自由——不时有学生突然插话打断老师,其他学生也不以为意,并不会刻意转头去看发言者。一次在电影电视研究课上,老师介绍一个有关女性主义的理论时,后排一个男生突然说“That doesn't make any sense.”讲台上的老师没有表现出被反驳的尴尬,只是停下来稍作解释。

(斯特灵学生在上大课)

我们参与的课程中,“新闻写作”和“杂志新闻”都是拼盘式课程,每个老师主讲2-3周,类似于南大新传院开设的平台课“媒介案例研究”。每门课设置一个总协调老师,对整个课程负责。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所有任课老师经常见面讨论课程进度和学生反馈。Tom称,开设这门课是因为学生反馈“希望能听到不同视角的人的不同声音”。

比如“杂志新闻”课程,旨在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非虚构写作技能,一共4位老师,负责4个不同的主题,其中,来自南非的老师Bernadine Jones负责战争报道。她认为,这门课以往选择的作品大多来自西方白人男性作家,而自己也关注女性作家、非西方作家、非白人作家,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会有意识地选择这些群体的作品,使作品来源和视角更为多元化。作为这门课的总负责老师,Tom也对这种努力表示了赞赏,并且认为这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

(“杂志新闻”的研讨课要求)

而对于国外大学的学生研讨制度,我们早有耳闻,却没有意识到它在学习中的比重甚至超过了教师授课。Tom Collins告诉我们,在斯特灵,不强制学生每节课(lecture)必到,但工作坊(workshop)和研讨会(seminar)是必须上的。新闻系老师Jackie Cameron称,如果大一学生缺席三次以上的研讨课,将会失去一部分成绩。

Tom告诉我们,在斯特灵,所有课程都有录像,ppt等课程材料也会上传,学生可以登陆教务网反复听讲,但如果错过工作坊或者研讨会,就没办法再来一遍。Tom认为,老师传递知识不是最重要的,一起通过讨论去探索知识才是,对于新闻这样的学科,体验式学习尤其重要。

(斯特灵学生在上研讨课)

根据学科和人数,研讨会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英国文学,往往是只有6-8个学生在一个小教室进行阅读后的讨论,氛围比上课更为自由。如果是设计类课程,往往会有20-25个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导学习诸如Adobe Indesign之类的软件应用。Tom担任新闻写作课的老师,每周二有这门课的工作坊。他会先给学生们一些新闻小测试,督促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以及检验自己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接下来,他们会挑选当天早晨报纸上的新闻,进行讨论,然后基于讨论过的新闻做写作练习,Tom会在一周内给予反馈。Bernadine负责“杂志新闻”的研讨课时,则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课堂推荐的作品,在讨论的基础上针对作品写一篇300词的研究报告。

Jackie认为,讲座虽然能够提供宽广的视野,但是学生很难在讲座中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研讨课则提供了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分享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和老师单独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快乐学习的方式。”

你读得越多,写得越好

在斯特灵所有的新闻课程中,“杂志新闻”最为吸引我们的注意——这个名词在国内新闻课程中很罕见,实际教授的技能却是国内时下热门的领域:非虚构写作。

“杂志新闻”选取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尽量囊括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叙事能力。大多数作品都是属于美国“新新闻”作品——所谓“新新闻”,是指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

如果要在南大新传院找一门课程和它“对标”,那么就是庄永志老师开设的“高级采写”了。不过,“高级采写”由庄永志老师一人主讲,而斯特灵的“杂志新闻”则是拼盘课,每位老师围绕某一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另外,如果说“高级采写”重在教授“采访”,“杂志新闻”这门课则重在教授“写作”,选择的作者不仅包括《纽约客》《时尚先生》等美国著名杂志的记者,也包括小说家;选择的材料不仅包括非虚构作品,也包括虚构作品。比如Tom第一节课就选择了海明威,Bernadine选择的Michael Herr的越战作品Dispatches也有虚构成分。

众所周知,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通过阅读虚构的文学作品也能培养学生的非虚构写作能力吗?

针对我们的疑问,Tom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写作就是写作,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不管体裁是什么。第二,写作是创造,有创造性的人们将不同话题、不同领域的经历及其影响都加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杂志新闻(也就是长篇幅报道)来说,它们都是事实性的,都是关于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生活,但很多作者也会从小说写作中借鉴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来讲述这些真实的故事,比如Hersey讲广岛原子弹爆炸,Herr讲越战。某种程度上,小说也可以讲述事实和真相。”

“这门课就是想告诉学生,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你只有读得越多,才能写得越好。”

“杂志新闻”课程的分数由两次作业决定。第一篇是900词的特稿,主题可以是课上讨论的任何话题或者作品;第二篇是2000词的新闻作品,主题不限。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完成的长作品会发表在杂志上,Bernadine认为,“发表比分数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学院和杂志评价文章质量的标准似乎有所不同。Bernadine和Tom不约而同提到,去年一位学生的作品发表在杂志上,反响很好,得到了500磅稿费,但是老师给的分数不尽如人意。Tom认为,老师进行评价时,会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比如语法、标点使用、参考文献的标注等等,而杂志可能更看重文章的出版价值和写作风格。Tom告诉学生们,不要关注分数,重要的是阅读和写作过程。“当你求职的时候,招聘方想要的是你的写作能力,而不是某一次写作、某一门课上获得的分数。”

(“杂志新闻”课上介绍Herr的作品)

与此同时,Bernadine也承认,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像Herr、Hersey那样用几年时间写一部非虚构作品然后大受欢迎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但Bernadine认为,这也正是开设杂志新闻这门课的必要性所在——让学生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他们看到好的新闻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尽力去模仿,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让讲故事成为一种“第二天性”的习惯。退一步看,即使学生毕业以后不做记者,他们一样可以把写作技能应用到其他方面。

Bernadine认为,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记者的门槛确实在不断降低,但斯特灵的新闻教育旨在让学生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我们教速记,教采访,教非虚构写作,就是为了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够在正确的位置上做专业的新闻。”

展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