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近期的升值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反映,国内因素是主要的,同时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
首先,我国金融市场利率维持高位。国际资本流动往往对金融市场利率较为敏感,金融市场利率因而对汇率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流动性较为紧张,市场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金融去杠杆以来,中美利差总体来说是扩大的。目前,我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较2016年三季度末的2.7%提高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提高0.6个百分点左右,中美利差达到1.5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临近年末,市场流动性比较紧张,季节性因素也增加了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AAA级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分别为5.35%、5.20%和5.15%,均创2015年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1个月期限的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达到5.11%和5.58%,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达到5.04%和5.48%。
第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强调防风险,对市场预期有较大影响。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向市场释放了货币政策不会放松的信号。
第四,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出口回升明显。11月份官方PMI数据显示经济的景气度有小幅回升,制造业PMI为51.8%,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持续位于扩张区间。同时,今年下半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明显,而财政存款累计增量较大,仍有加大投资的空间,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是比较有保障的。此外,消费亦有所回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名义增长10.2%,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实际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达到8.8%。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有较为明显反弹。11月,以美元计值的出口同比增速达到12.3%,较上月大幅提高5.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加速增长,增速为17.7%,较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五,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已经较为充分,同时,美国减税的影响仍有待时间检验。今年12月中旬美联储加息前,人民币曾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随着加息靴子落地,美国金融市场利率在加息当日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美联储公布的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的投票结果反而弱于市场预期。而美国税改拟通过税收优惠促进美国海外利润汇回,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也很有限。根据招商证券(600999,股吧)测算,美国税改导致的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利润汇回最多在150亿美元左右,其中需要购汇的部分应远小于此,相比于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月均1500亿美元),几乎不会对人民币汇率带来直接影响。
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短期因素逐渐消退,预计人民币汇率或有所回调,但不会大幅波动,而是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兑美元可能保持在6.6左右。
最近一两年来,我们始终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多次指出,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很可能在6.5至6.6区间波动,或6.6左右。一方面,汇率大幅升值不利于保持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中国可能错失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红利。另一方面,汇率大幅贬值也会产生不少问题,不仅资本外流的压力加大,通过贬值促进出口的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虽然短期因为商品价格而获得竞争优势,但不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汇率大幅贬值还有损大国形象,甚至引发贸易摩擦。
人民币升值的潜在好处:
对中国的海外投资有利
对人民币朝向区域货币和国际货币方向迈进有利
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一批依靠外资贷款的项目的赢利能力将得到改善
中国GDP国际地位将提高,
负面影响:
外国企业来华投资数量将减少。
对发展中国的国内旅游业不利。人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大幅度缩水。中
中国经济有可能失控。
不一样人民币汇率上升是指人民币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汇回率”上升是指人民币贬值.汇率可以答理解为价格,汇率上升则价格上升.在汇率的表示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单位外币折合成多少本币来表示,为直接标价法,如中国100美元=637.35人民币,这种方法下汇率上升的含义是单位外币折合成本币数增加了,即本币贬值了.另一种为单位本币折合多少外币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下,汇率上升是指本币升值了.国际上极大多数国家用直接标价法,因此没有特别说明,直接标价为默认标价,汇率上升为本币贬值.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福利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福利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资源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福利的增长作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战略选择,更取决于经济管理者对交易制度理论的认识。从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上,只能得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一个外向型模式,诸如增加科技产品出口、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但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诸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汇率管理等等,则是模糊的。可以从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大讨论中看得出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吵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狼烟四起,不仅有日本的发难,更有美国的通牒。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理论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论: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二是外汇平衡理论,三是银行对汇率的管理。这都是事实,毕竟是美元在我国购买价要比在美国购买价低得多。在汇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论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产生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总处在边际价格的调整上,就是说国际贸易产品只能是商品价值的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原有的理论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现在还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①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各国之间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是不相关联的,源于汇率价格变动轨迹与国内消费品市场价格变动轨迹无论如何说也联系不到一块。硬把两者放在一起只能说明对不同的劳动价值形成中价格运行轨迹的无知。②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对外不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不平衡的表现。立脚点应该调整国内宏观经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推动、促使对外平衡。③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操作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看待。为实现经济福利的不丢失,对外汇市场的操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体收益是不错,但这一收益必须有了价格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收益实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外溢。源于货币有这种分配功能。应当记得,科技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投入成本。对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收益是增加了,相对货币流通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还是经济收益等于经济成本。在两两交易中,对一方是收益外溢,对另一方就是(经济)福利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当货币和金挂钩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各贸易国不存在经济福利丢失问题。经济福利外溢有着明显性,即金的丢失。从理论上讲,交易对象是商品价值形态,RHP=V+LI+G/M。出口国际需求量大的产品就有经济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货币和金脱离,而且货币是多元化浮动汇率,是交易制度性质的变化。交易对象是市场品价值形态,RHP=(V+LI)R/C,而非商品价值形态。所以汇率价格的运行已经不是边际价格调整而是效应价格运行,呈S型,就是说升值压力表现为加速度形式。所有后起东亚国家都经历过,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现了经济危机。 在市场品价值形态交易制度中,人均货币收入与生产率的比等于总消费与总积累的比。RHP/C+LI=R/C。当保持一定的积累增长率时,相应提高了生产率增长,相伴随地是消费增长及RHP的增长。通过出口贸易弥补了国内消费增长的不足,只能通过提高RHP增长来平衡。当出口进一步增长相对RHP不增长时,就会有大量的剩余货币出现,表现为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一旦本币出现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滚滚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泡沫产生。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功能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增加成正比,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减少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其币值代表着该国劳动能力的价值。就是说,币值的上升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初次分配。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种各样的争端与摩擦,进一步的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妥协的途径有二:一是本币升值,二是输出资本。前者称作经济福利丢失,后者称作经济福利外溢,这样一来,使所有参加贸易国都得到好处。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国内要素的流动性来增加外汇资金的吸收能力,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来实现经济福利增长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最终分配。 问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看不到这一点,才有了人民币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改正,否则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币5%的升值丢失了我国二年以上的国际经济福利。更使人忧虑的是这样下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毫无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长40年赶不上日本,赶上美国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二,在国际贸易中,小国可以从一项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福利的高增长。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创造出国际单项分工的现实。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对交易制度理论的无知,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落后国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先进国家在要素流动性增加推动经济福利增长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潜力可挖,相对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50年的时间里无论经济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制约。落后国家有着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大空间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条件。 (二)国际贸易均衡理论 (1)给出一个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义是两个国家币值的比较。币值相比较取决于三大变量: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商品价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货币增长,G表示基础货币,Y表示货币发行量增长,)、人均货币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比率。假设上面参数相同时,AB二个国家贸易的发生是源于行业产业结构的不一样。这种国际贸易完全是相对优势的发挥、资源共享,导致收入均等化趋势。经济福利的增加取决于贸易量的增加。这可有相对开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得到证明。但是这个假设是建立在金(银)等实物货币之上的假设。 目前国际贸易已经不存在实物货币交易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转变为纸币交易制度。这个制度的变迁有二个决定条件:一是货币完全与金脱钩,二是国际上多元化货币的存在,并自由兑换。在1980年以前只能说是准纸币交易制度。没有交易制度经济学知识的学者不可能认识到交易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态。 国际交易制度的改变几乎使全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社会认识有着“路径依赖”,落后于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是中国经济理论家死抱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放的根源。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说明内外经济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边表示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右边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成为双缺口;反之成为双剩余。通过统计可知,1994年为界前15年表现为双缺口,但可以说缺口不大,可称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这是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BP表示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之和。统计可知,1995年后我国保持着双顺差。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 张曙光通过上面二个公式的应用指出“在坚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下,正是双顺差的持续,才产生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可见传统平衡理论忽视了引起双顺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即消费积累的不平衡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汇率的结果是以偏盖全。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什么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战略?并且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为了与美国寻求合作。 为什么要合作?1可以学到许多现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识。2可以模仿学习美国的国内经济运行平衡管理方针。3减轻中国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压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与美国的双向依赖。中国搞生产,美国发货币;中国人制造商品由美国人消费;中国经济增长虽快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发行货币虽多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之忧;中国有着双储备(外汇和储蓄)屡创新高没有经济滑坡,美国双赤字累创新高 经济运行安然无恙。但这种贸易格局使中国成为财富创造者,美国成为参与财富的分配者。导致中国的净福利流出,美国净福利流入年2000亿美元以上。 现在我国顶住美元要获利了,中国经济学家又建议人民币升值让经济福利继续丢失。其根源在于国际交易制度理论知识的欠缺。 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错在那里呢? (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好几个:有商品价格;消费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相对的还有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货币发行量增长等等。这读者不难理解,比如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量多时照样出现商品价格的上升。 可见我国的大腕经济学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对美国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商品向美国流动量的增加,才出现了我国巨额的顺差。 在我看来,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就说“实际汇率”已经升值,“名义汇率”也必须升值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在汇率调整、降低外汇储备中的多种选择,而是把人民币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取消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2采购外国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用户。3增发货币量,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4增发货币量,对教育、医疗、住房的个人提高补助额。总之,国家无论使用那一个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国的商品价格,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经济学家们甚至忽视了1994年以前我国是如何形成双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外汇市场上看,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实体因素与货币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比我国快着一倍。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25%,相对经济增长只有2—5%,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一直保持低利率,无节制的大量发行美元。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储备格局使各国银行,特别是亚洲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基础货币增长迅猛。根据IMF国际游资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0%。仅对冲基金已达8000多只,有1万亿美元资产。 而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国家平衡经济运行的不信任预期下个人与企业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一是海外资金回流近500亿美元。二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与个人的收入的转移支付2000年只有几万亿,部门转移也不大,2004年却增长2倍。三是外资企业收益汇出减少。四是外贸部门在中国结汇增加。这四个方面就组成“游资”,是国家无法管制的。它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人民币走势的分析判断密切相关。 在实体性经济因素上,我国经济运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国这几年消费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先进国相反。这说明在个人收入方面,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上没有基础货币的支援,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虚拟经济制度上差距更大。因为我国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上指导思想的错误,到目前也没有走向正轨。只要企业经营不和股票付息相联系,期货经营不和实物商品交割相联系,证券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正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有吸纳外资投资的功能,才有外资充裕的表现。3)作为经济管理体的国家,一般地说,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只要用在对国民社会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国政府没有这种理念的操作从而破坏了消费与积累的平衡增长。4)在先进国家,是各类企业在发展权利的平等。而我国对企业的管理是等级制度,这就造成低价的竞争机制格局。导致科技期货市场的低迷,仅此一项就少着上千亿美元的吸纳。(数据来源于夏斌,陈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全世界质量是一样的。2004年1月,在中国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这种现象给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很大的打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蓝子货币”来计算都有个被质疑的问题。由此而来也成为给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理论定性为“伪理论”的依据。就是说在劳动率上全世界的汉堡包是一样的,在生产率上的表现上却有着不一样。由此也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是来源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全是个“伪理论”。 从理论上讲,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P=(V+LI)…R/C…Q/M。相对国际商品交易其价格不仅只有劳动生产率因素还要加上需求与供应的比率和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尽管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有不同,但在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个平均率存在着,因为商品交易行为有这种功能。换言之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表现。与我们观察到的是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与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关联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高的国家价格也高,相对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低的国家其价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内对进出口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上升的趋势,而是改变了(缩小)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相对中国而言既然想改变这种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给予国民待遇呢?为什么只能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调整出口大于进口这个事情呢? (6)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出口产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补贴呢? 显然推行出口补贴是推动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选手段。比如美国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其原因是不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那么粮食生产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业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与工业收入的相等,只有对粮食进行补贴才能实现这种相等。 在中国对工业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就有问题了,有着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政绩的质疑。在加上这种努力带来人民币的升值,经济福利的丢失,更让国民怀疑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纯洁性。众所周知对出口进行补贴,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能提高就业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使用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来推动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国民的收入呢? (7)最近,从报刊杂志上发出一种声音,说“美元发行不受约束”,“这将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产生”,“超美元供给将破坏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标准的官僚主义思想意识在作怪: 1, 美国从发行货币上,年获得不下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收益用来补贴国内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我们喊喊,是不是美国人民就听我们的?反过来说这种喊叫,在美国人心中完全是一个白痴。美国人民是不允许美国政府如中国政府那样只顾官僚阶层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劳动大众的社会保障的。人民币升值以来,汇兑损失几百亿人民币,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官员为其负责本身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怪事情,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不允许的。 2,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自己的国民谋福利收入是无可非议的。相反非议别国政府为国民谋福利正好说明自己缺乏为国民谋福利的思想意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货币经济上应该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与美元棞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政府在这一点上讲信用的话,人民币就可以很快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分享美元年数千亿的货币收益。我们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体制上重大决策让一两个精英说了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人民币应该贬值来减少损失,我们却盯住了美元就是为了受损失。目前我们应该盯住美元才能获利政府却要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受损失。我真不知道中国政府中了那门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汇储备上升过快来说,政府完全可以由经贸部牵头组建商品对冲集团服务企业。从美国进口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用产品,销售不出去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对这些产品补贴来纠正进出口的不平衡,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福利。有人说“发票子”将导致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是的,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用发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国的东西买回来并卖给劳动人民的话,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稳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根源一是经济体小与放开外汇管制相关联;二是国际贸易的竞争引出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的不平衡总要出现资源供给断裂的时候,进行强力的调整来打击金融资产泡沫。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夏初我国房地产、股市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其根源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中国将步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后尘。这一点就是我坚决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由来。 外贸平衡商品对冲企业的建立,它的伟大作用有以下几点:1作为外贸部门直接领导的企业,可以有选择的进口我国短缺商品,平衡进出口贸易可提高经济福利。2这种商品对冲服务能化解我国出口贸易的磨擦。为对我国的所谓“低价倾销”案找到一个新的化解途径。同时起到为我国密集型劳动产品扩充国际市场的作用。3只要是对我国呈现逆差的贸易国,商品对冲企业就可参加向该国推销产品的谈判,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4用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能使经济福利增长,相对用货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必须支付正向成本时,用商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总是处在负成本中。 (三)小结与建议 小结:汇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相对众多的比较方法而言,我们面临着一个优先秩序的选择:1)购买力平价的比较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即相对一个国家总有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问题。所以同一质量商品价格的差别实质上是一个平均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别。由此而来两国之间汇率的变动与均等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没有直接的联系。2)购买力平价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两国之间商品价值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很多,把诸因素都进行均等化的计算是办不到的。所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看作“实际汇率”的提高在统计上就没有可信度。例如从人均产值上看,我国虽然有着10%增长率但在人均产值增长上并没有美国高,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必然是拿我国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和美国接近均等化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比较,从而失去科学性。3)由此看来,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据就是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长期逆差的存在。我们认为说人民币被低估无非是希望用货币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见用购买商品照样可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4)主张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无非是认为长期的高外汇储备引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恶化国内资源配置。(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长期的高外汇储备正是国内资源配置长期恶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对待高外汇储备上看作人民币汇率的扭曲从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是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拉向两国货币币值不平衡的比较上;进一步的是拉向商品价值的比较与两国之间劳动力价值的比较上。在这个问题上就世界经济学理论也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反之用我们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汇储备来源于决策当局的“奖出”“限入”的错误政策;只着重积累投资的增长、忽视消费产出的增长是政府无法逃脱的系统性责任。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实质上开拓了政府的责任而且阻碍了迅速扭转高外汇储备的手段的探讨。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如标准分析预测的直接影响,又有由于经济各部门的联动产生的间接影响。同时,汇率变动不仅影响进出口数量和货币价值,也会影响进出口的购成(如上例进口投资品价格下降可能导致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 。而这些影响对不同的经济体的影响又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在分析各个经济体的进出口结构(从而知道进出口价格弹性及价格变化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影响。最后,应该注意到的是,由于当我们让人民币升值时,采用的并不是一次性升值的方式,而是逐渐放宽浮动范围的方式,这就有可能引发经济主体,包括进出口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预期。这种预期同样会影响进出口的变化,比如,当预期人民币会进一步升值从而中国产品的世界价格会进一步上升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短期需求可能会增加,从而短期内价格上升不仅不会减少出口,反而可能增加出口。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一直处在缓慢升值过程中,对国内出口厂商而言,每一笔收到的外币货款换成人民币时都会比签单时少,这就增加了厂商预测汇率变动的风险,也会使厂商在签单时定更高的外币价格从而减少出口需求。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孰轻孰重,则根本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在现有市场信息基础上做出一些多少有些主观的推测。总而言之,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我们观察到十年来进出口的变化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我们对各种效应大小的推测。然而这些数据并不是实验室数据,它们受到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欧元区经济的下滑、其它发展中国家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扩大给中国出口产品带来的竞争等等。要真正区分出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然我们作为消费者,希望它升值!买东西便宜好多啊~呵呵~可是要是生产者,就不这样想,会影响到出口啊!尤其是作为国家来说,影响更大! 第一,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 第二,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三,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因为我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必然会加大就业压力;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如果升值,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6591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至于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我们要进行客观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化解。比如,适度升值虽然会对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但要看到我国出口产品尤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是很强的,即便人民币升值10%,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这一优势。再说,升值可以促使企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通过挖潜革新来提升竞争力。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在出口结构与我大致相同的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我国出口贸易仍然取得了骄人的增长业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又如,适度升值虽然会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威胁,但通过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币种、调整储备形式等措施,亦可将这一威胁减至最小。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第一,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伴随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贸易条件近年来正在不断恶化。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以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制品、机械和交通设备等制成品进口比重大幅攀升。近年来,大部分初级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美元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93—2000年,中国进口价格总指数上升了19%,其中制成品上升20%,初级产品上升16%。同时,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进一步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 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价格的降低,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最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源,增加国民福利,总体上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很不合理,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上,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出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增值不高的问题,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且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要从国外进口,加工收益近80%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一方面是企业加工作业深度差,企业深加工链条短,进口原抖和部件大最侵占增加值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普遍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容易受到跨国公司的制约,出现无自主产权和技术空心化局面。 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最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地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者变得更强,并且能减少无效率的企业在海外的相互恶性竞争,另外还能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国际品牌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因为本国货币的持续升值让它们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从而不断激励企业创新、再创新。最终走向世界知名品牌之路。可见,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出口产品所遭受的 反倾销 诉讼。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根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61、62和63类)207.79亿美元,占同类商品总进口额的26.01%;鞋类制品(64类)金额为127.21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0.94%;箱包制品(42类)金额为62.59亿美元,占同类总进口额的71.66%;家具制品(94类)金额为170.55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45.79%;玩具和游戏用品(95类)金额为191.41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8.24%。在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
人民币汇率升高相对国际其他国家来讲是升值了,但实际上对国内来说是贬值了,所以老师才会说是贬值。 升值和贬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词汇,看似人民币陷入了一种怪圈:人民感觉不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币购买力日益削减的无奈。 所谓的人民币升值也仅仅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日元和港元等货币的升值,相对于欧洲货币甚至是贬值的。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了约3%。并且,同期美元指数(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贬值9.2%。这似乎暗示着人民币兑美元自汇改以来的升值其实只是美元贬值的结果。 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增加,意味着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的美元数量增加了。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价格水平越高,货币购买力就越低,其对内价值相应也就越低。
各国自身的交易制度与国际交易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基本功能是推动国际分工规模的增加、国际合作关系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好处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或者说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地区的经济福利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说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基本通道和引擎。更进一步的是推动一个国家制度的全面发展。众多研究表明,更为开放的国家要比相对封闭的国家具有更好的经济福利增长。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可推动分工规模扩大,贸易量的增加,将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加快,有利于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资源优势及要素禀赋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技术结构及资源结构,以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福利增长的引擎作用。 然而,能否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福利的增长作用,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战略选择,更取决于经济管理者对交易制度理论的认识。从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上,只能得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取一个外向型模式,诸如增加科技产品出口、提高企业效率等等。但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诸如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汇率管理等等,则是模糊的。可以从这次人民币升值的大讨论中看得出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被吵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狼烟四起,不仅有日本的发难,更有美国的通牒。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国内的经济理论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值被低估。使用的理论:一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二是外汇平衡理论,三是银行对汇率的管理。这都是事实,毕竟是美元在我国购买价要比在美国购买价低得多。在汇率的形成中,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对人民币汇率有决定性作用。持上述理论的经济学家忽视了一个基本现实,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产生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中,汇率的变动是一种总处在边际价格的调整上,就是说国际贸易产品只能是商品价值的交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原有的理论已经失去存在的基础,现在还用它作为理论指导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了。①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各国之间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是不相关联的,源于汇率价格变动轨迹与国内消费品市场价格变动轨迹无论如何说也联系不到一块。硬把两者放在一起只能说明对不同的劳动价值形成中价格运行轨迹的无知。②国际货币多元化流通中,对外不平衡是相对的,是内部不平衡的表现。立脚点应该调整国内宏观经济管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水平,推动、促使对外平衡。③中央银行外汇市场的操作无可非议,关键是如何看待。为实现经济福利的不丢失,对外汇市场的操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忽视了交易制度的功能。科技进步能提高经济体收益是不错,但这一收益必须有了价格才能成为现实,然而收益实现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外溢。源于货币有这种分配功能。应当记得,科技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投入成本。对一个生产单位来说收益是增加了,相对货币流通的一个经济体来说,还是经济收益等于经济成本。在两两交易中,对一方是收益外溢,对另一方就是(经济)福利增加。在国际贸易中,当货币和金挂钩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各贸易国不存在经济福利丢失问题。经济福利外溢有着明显性,即金的丢失。从理论上讲,交易对象是商品价值形态,RHP=V+LI+G/M。出口国际需求量大的产品就有经济福利增加。目前不但货币和金脱离,而且货币是多元化浮动汇率,是交易制度性质的变化。交易对象是市场品价值形态,RHP=(V+LI)R/C,而非商品价值形态。所以汇率价格的运行已经不是边际价格调整而是效应价格运行,呈S型,就是说升值压力表现为加速度形式。所有后起东亚国家都经历过,而且都是在S型的加速期出现了经济危机。 在市场品价值形态交易制度中,人均货币收入与生产率的比等于总消费与总积累的比。RHP/C+LI=R/C。当保持一定的积累增长率时,相应提高了生产率增长,相伴随地是消费增长及RHP的增长。通过出口贸易弥补了国内消费增长的不足,只能通过提高RHP增长来平衡。当出口进一步增长相对RHP不增长时,就会有大量的剩余货币出现,表现为国际贸易顺差增加。一旦本币出现升值预期热钱就会滚滚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泡沫产生。这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交易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功能机制作用下,汇率变动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增加成正比,与国内要素流动性减少成反比。这说明在一定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其币值代表着该国劳动能力的价值。就是说,币值的上升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升值。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初次分配。当一个国家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必然引出各种各样的争端与摩擦,进一步的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妥协的途径有二:一是本币升值,二是输出资本。前者称作经济福利丢失,后者称作经济福利外溢,这样一来,使所有参加贸易国都得到好处。这一现象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再次分配。而提高国内要素的流动性来增加外汇资金的吸收能力,通过减少外汇储备来实现经济福利增长构成国际经济福利的最终分配。 问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看不到这一点,才有了人民币值被低估的普遍性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改正,否则不可能认识到人民币5%的升值丢失了我国二年以上的国际经济福利。更使人忧虑的是这样下去,使我国经济发展赶超战略毫无希望。一,如此下去,25年人民币有可能升值100%,RHP增长40年赶不上日本,赶上美国就只能是一种理想。二,在国际贸易中,小国可以从一项国际分工中获得经济福利的高增长。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创造出国际单项分工的现实。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对交易制度理论的无知,也就不可能认识到落后国赶超先进国家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已经形成国际分工的先进国家在要素流动性增加推动经济福利增长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潜力可挖,相对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大国,50年的时间里无论经济改革有多快,都不存在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制约。落后国家有着要素流动性增加的大空间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唯一根本性条件。 (二)国际贸易均衡理论 (1)给出一个平衡公式: A(R/C…ZGY/W…P/V+LI)/B(R/C…ZGY/W…P/V+LI) 公式的含义是两个国家币值的比较。币值相比较取决于三大变量: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商品价值量(Z表示人均持有货币增长,G表示基础货币,Y表示货币发行量增长,)、人均货币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比率。假设上面参数相同时,AB二个国家贸易的发生是源于行业产业结构的不一样。这种国际贸易完全是相对优势的发挥、资源共享,导致收入均等化趋势。经济福利的增加取决于贸易量的增加。这可有相对开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封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得到证明。但是这个假设是建立在金(银)等实物货币之上的假设。 目前国际贸易已经不存在实物货币交易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转变为纸币交易制度。这个制度的变迁有二个决定条件:一是货币完全与金脱钩,二是国际上多元化货币的存在,并自由兑换。在1980年以前只能说是准纸币交易制度。没有交易制度经济学知识的学者不可能认识到交易制度的改变就改变了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态。 国际交易制度的改变几乎使全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失去存在的基础。但是社会认识有着“路径依赖”,落后于事物发展进程。这就是中国经济理论家死抱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放的根源。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说明内外经济失衡的公式; S-I=EX-IM……(1) 公式的左边表示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右边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投资大于储蓄,进口大于出口成为双缺口;反之成为双剩余。通过统计可知,1994年为界前15年表现为双缺口,但可以说缺口不大,可称得上基本平衡。 BP=(EX-IM)+(IF-OF)……(2) 这是在经常账户的基础上引入资本账户。BP表示为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入之和。统计可知,1995年后我国保持着双顺差。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 张曙光通过上面二个公式的应用指出“在坚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下,正是双顺差的持续,才产生了汇率升值的压力。”可见传统平衡理论忽视了引起双顺差的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的不平衡即消费积累的不平衡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平衡。把它看成固定汇率的结果是以偏盖全。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什么采取人民币不贬值战略?并且实行固定汇率制?这些经济学家不知道是为了与美国寻求合作。 为什么要合作?1可以学到许多现代化的金融管理知识。2可以模仿学习美国的国内经济运行平衡管理方针。3减轻中国应对金融突发事件压力。 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中国与美国的双向依赖。中国搞生产,美国发货币;中国人制造商品由美国人消费;中国经济增长虽快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美国发行货币虽多却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之忧;中国有着双储备(外汇和储蓄)屡创新高没有经济滑坡,美国双赤字累创新高 经济运行安然无恙。但这种贸易格局使中国成为财富创造者,美国成为参与财富的分配者。导致中国的净福利流出,美国净福利流入年2000亿美元以上。 现在我国顶住美元要获利了,中国经济学家又建议人民币升值让经济福利继续丢失。其根源在于国际交易制度理论知识的欠缺。 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家错在那里呢? (3)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较是复杂的,单纯劳动生产率的比较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好几个:有商品价格;消费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相对的还有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货币发行量增长等等。这读者不难理解,比如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量多时照样出现商品价格的上升。 可见我国的大腕经济学家都是假定上述的因素不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出商品量的增加相对美国价格偏低从而导致商品向美国流动量的增加,才出现了我国巨额的顺差。 在我看来,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就说“实际汇率”已经升值,“名义汇率”也必须升值的思想是极其愚蠢的。因为这种思想忽视了在汇率调整、降低外汇储备中的多种选择,而是把人民币升值看成唯一的方法。例如,1提高工人工资待遇,取消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2采购外国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补贴国内用户。3增发货币量,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4增发货币量,对教育、医疗、住房的个人提高补助额。总之,国家无论使用那一个方法都可以提高我国的商品价格,来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 看来经济学家们甚至忽视了1994年以前我国是如何形成双缺口的及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外汇市场上看,人民币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遭遇如此大的升值压力?我们的基本结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实体因素与货币因素。 在国际上,世界基础货币增长速度比我国快着一倍。1997年以来全球基础货币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25%,相对经济增长只有2—5%,二者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美国一直保持低利率,无节制的大量发行美元。同时现行的国际货币储备格局使各国银行,特别是亚洲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市场的干预支持美国的巨额“双赤字”,导致世界基础货币增长迅猛。根据IMF国际游资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际短期资本为3万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20%。仅对冲基金已达8000多只,有1万亿美元资产。 而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正好相反,比1997年下降近90%。 在国内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国家平衡经济运行的不信任预期下个人与企业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一是海外资金回流近500亿美元。二是我国在海外的企业与个人的收入的转移支付2000年只有几万亿,部门转移也不大,2004年却增长2倍。三是外资企业收益汇出减少。四是外贸部门在中国结汇增加。这四个方面就组成“游资”,是国家无法管制的。它和我国的经济学家对人民币走势的分析判断密切相关。 在实体性经济因素上,我国经济运行平衡管理能力差。1)我国这几年消费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与先进国相反。这说明在个人收入方面,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上没有基础货币的支援,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差距太大。2)在虚拟经济制度上差距更大。因为我国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建立上指导思想的错误,到目前也没有走向正轨。只要企业经营不和股票付息相联系,期货经营不和实物商品交割相联系,证券市场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正轨。这样一来,也就不能有吸纳外资投资的功能,才有外资充裕的表现。3)作为经济管理体的国家,一般地说,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只要用在对国民社会保障的提高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中国政府没有这种理念的操作从而破坏了消费与积累的平衡增长。4)在先进国家,是各类企业在发展权利的平等。而我国对企业的管理是等级制度,这就造成低价的竞争机制格局。导致科技期货市场的低迷,仅此一项就少着上千亿美元的吸纳。(数据来源于夏斌,陈道富2006,2)。 (5)同一商品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包在全世界质量是一样的。2004年1月,在中国是1.23美元;在美国是2.80美元;在欧洲是3.48美元。这种现象给购买力平价理论一个很大的打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蓝子货币”来计算都有个被质疑的问题。由此而来也成为给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理论定性为“伪理论”的依据。就是说在劳动率上全世界的汉堡包是一样的,在生产率上的表现上却有着不一样。由此也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是来源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全是个“伪理论”。 从理论上讲,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多种,P=(V+LI)…R/C…Q/M。相对国际商品交易其价格不仅只有劳动生产率因素还要加上需求与供应的比率和消费与积累的比率。尽管不同国家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生产要素流动速度有不同,但在一个国家内部总有一个平均率存在着,因为商品交易行为有这种功能。换言之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同一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表现。与我们观察到的是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与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相关联是一致的。 同一商品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高的国家价格也高,相对在人均货币收入增长率低的国家其价格也低。二者的比率相等。 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比率。但是在短期内对进出口却有着很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改变中国外汇储备上升的趋势,而是改变了(缩小)外汇储备的名义价值。从另一方面看相对中国而言既然想改变这种出口大于进口的现象,为什么不能取消对出口企业的补贴,给予国民待遇呢?为什么只能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来调整出口大于进口这个事情呢? (6)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对出口产品进行不同程度上的补贴呢? 显然推行出口补贴是推动人均收入均等化的首选手段。比如美国对粮食进行高额补贴,其原因是不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那么粮食生产就有可能被淘汰。在工业发达国家农民收入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与工业收入的相等,只有对粮食进行补贴才能实现这种相等。 在中国对工业产品进行出口补贴就有问题了,有着追求经济增长、提高政绩的质疑。在加上这种努力带来人民币的升值,经济福利的丢失,更让国民怀疑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纯洁性。众所周知对出口进行补贴,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能提高就业来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在于,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使用人民币贬值的手段来推动出口的增长,进一步增加就业,增加国民的收入呢? (7)最近,从报刊杂志上发出一种声音,说“美元发行不受约束”,“这将导致世界资产泡沫产生”,“超美元供给将破坏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标准的官僚主义思想意识在作怪: 1, 美国从发行货币上,年获得不下于6000亿美元的货币收益用来补贴国内个人社会保障支出。我们喊喊,是不是美国人民就听我们的?反过来说这种喊叫,在美国人心中完全是一个白痴。美国人民是不允许美国政府如中国政府那样只顾官僚阶层的收益而不管一般劳动大众的社会保障的。人民币升值以来,汇兑损失几百亿人民币,却没有一个部门的官员为其负责本身在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怪事情,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是不允许的。 2,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为自己的国民谋福利收入是无可非议的。相反非议别国政府为国民谋福利正好说明自己缺乏为国民谋福利的思想意识。中国是一个大国,在货币经济上应该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与美元棞在一起。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唯一正确的发展战略。如果政府在这一点上讲信用的话,人民币就可以很快成为国际货币从而分享美元年数千亿的货币收益。我们只所以做不到,根源在君主制官僚体制上重大决策让一两个精英说了算。在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人民币应该贬值来减少损失,我们却盯住了美元就是为了受损失。目前我们应该盯住美元才能获利政府却要人民币升值,也是为了受损失。我真不知道中国政府中了那门子邪。 3, 就短期抑制外汇储备上升过快来说,政府完全可以由经贸部牵头组建商品对冲集团服务企业。从美国进口我们不能生产的民用产品,销售不出去时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对这些产品补贴来纠正进出口的不平衡,从而增加国民经济福利。有人说“发票子”将导致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是的,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用发票子的方法能把外国的东西买回来并卖给劳动人民的话,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美元利率的不稳定必然造就世界上某个国家的金融不稳定。根源一是经济体小与放开外汇管制相关联;二是国际贸易的竞争引出各种自然资源价格的不平衡总要出现资源供给断裂的时候,进行强力的调整来打击金融资产泡沫。这种现象应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今年夏初我国房地产、股市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其根源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引起的。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中国将步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后尘。这一点就是我坚决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由来。 外贸平衡商品对冲企业的建立,它的伟大作用有以下几点:1作为外贸部门直接领导的企业,可以有选择的进口我国短缺商品,平衡进出口贸易可提高经济福利。2这种商品对冲服务能化解我国出口贸易的磨擦。为对我国的所谓“低价倾销”案找到一个新的化解途径。同时起到为我国密集型劳动产品扩充国际市场的作用。3只要是对我国呈现逆差的贸易国,商品对冲企业就可参加向该国推销产品的谈判,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就业。4用商品对冲外汇储备能使经济福利增长,相对用货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必须支付正向成本时,用商品来对冲高外汇储备的操作总是处在负成本中。 (三)小结与建议 小结:汇率的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说相对众多的比较方法而言,我们面临着一个优先秩序的选择:1)购买力平价的比较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即相对一个国家总有一个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化问题。所以同一质量商品价格的差别实质上是一个平均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别。由此而来两国之间汇率的变动与均等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没有直接的联系。2)购买力平价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两国之间商品价值的比较。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很多,把诸因素都进行均等化的计算是办不到的。所以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看作“实际汇率”的提高在统计上就没有可信度。例如从人均产值上看,我国虽然有着10%增长率但在人均产值增长上并没有美国高,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美国必然是拿我国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和美国接近均等化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比较,从而失去科学性。3)由此看来,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其基本根据就是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存在。但是他们忽视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长期逆差的存在。我们认为说人民币被低估无非是希望用货币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而已,看不见用购买商品照样可以对冲贸易的不平衡。4)主张人民币升值的观点,无非是认为长期的高外汇储备引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将恶化国内资源配置。(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长期的高外汇储备正是国内资源配置长期恶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对待高外汇储备上看作人民币汇率的扭曲从而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是把两国商品贸易的不平衡拉向两国货币币值不平衡的比较上;进一步的是拉向商品价值的比较与两国之间劳动力价值的比较上。在这个问题上就世界经济学理论也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使之成为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反之用我们的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外汇储备来源于决策当局的“奖出”“限入”的错误政策;只着重积累投资的增长、忽视消费产出的增长是政府无法逃脱的系统性责任。这样一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观点实质上开拓了政府的责任而且阻碍了迅速扭转高外汇储备的手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