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SA

NCSA学费:

NCSA官网: 暂无官网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暂无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NCSA

【专业】 NCSA

  • NCSA相关问题

    博客什么时候有的?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 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主要是罗列Web上新兴的网站索引,这个页面从93年6月开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开办“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个人网页),不久里面开始收集各种地下秘密的链接,这个重要的个人网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网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开始出版Scripting News。这个网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变而来,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这个术语来描述那些有评论和链接,而且持续更新的个人网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开始出版网站peterme.com(根据他自己的档案记录)。

    查看全部
  • 美国哪所大学的计算机系最好?

    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排名
    总的来说,前20的CS可以分成三波:
    (1) 4 个最为优秀的CS Program: Stanford, UC. Berkeley, MIT, CMU

    (2) 6 个其他前10的: UIUC, Cornell, U. of Washington,Princeton, U. of Texas-Austin 和 U. of Wisconsin-Madison, 其中UIUC, Cornell, U. of Washington和UW-Madison几乎从未出过前10。

    (3) 其他非常非常优秀的CS:CalTech, U. of Maryland at CP, UCLA, Brown, Harvard, Yale, GIT, Purdue, Rice, 和 U. of Michigan.

    约定:CS=计算机科学(系)。

    总的来说,前20的CS可以分成三类:

    一、4个最为优秀的CS Program: Stanford斯坦福大学, UC.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MIT, CMU 卡内基梅隆大学

    二、6个其他前10的: UIUC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Cornell康纳尔大学,
    U. of Washington,Princeton,
    U. of Texas-Austin 和
    U. of Wisconsin-Madison,
    其中UIUC, Cornell, U. of Washington和UW-Madison几乎从未出过前10。

    三、其他非常非常优秀的CS: CalTech, U. of Maryland at CP, UCLA, Brown, Harvard , Yale, GIT, Purdue, Rice, 和 U. of Michigan.

    ********************************
    Stanford

    Stanford URL: http://www.stanford.edu/

    Stanford的CS是个很大个的CS,拥有40人以上的Faculty成员,其中不乏响当当硬梆梆的图灵奖得主(Edward A.Feigenbaum, John McCarthy) 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大腕人物,比如理论方面的权威 Donald E. Knuth;

    数据库方面的大牛Jeffrey D. Ullman(他还写过那本著名的编译原理,此人出自Princeton);以及RISC技术挑头人之一的John Hennessy。相信CS的同学对此并不陌生。该系每年毕业30多名Ph.D.以及的Master。学生的出路自然是如鱼得水,无论学术界还是工业界,Stanford的学生倍受青睐。几乎所有前10的CS中都有Stanford的毕业生在充当教授。当然同样享有如此地位的还包括其他三头巨牛:UC.Berkeley, MIT 和 CMU.

    毕业于U. of Utah(犹他州)的Jim Clark 曾经在Stanford CS当教授。后来就是这个人创办了高性能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方面巨牛的SGI公司。SUN公司名字的来历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顺便提一下,创办 YAHOO的华人杨致远曾在斯坦福的EE攻读博士,后来中途辍学办了YAHOO。

    CS科研方面,斯坦福无论在理论,数据库,软件,硬件,AI 等各个领域都是实力强劲的顶级高手。斯坦福的RISC技术后来成为SGI/MIPS的 Rx000系列微处理器的核心技术; DASH,FLASH 项目更是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研究的前沿;SUIF并行化编译器成为国家资助的重点项目,在国际学术论文中SUIF编译器的提及似乎也为某些平庸的论文平添几分姿色。

    Stanford有学生14000多,其中研究生7000多。CS有175人攻读博士, 350人攻读硕士,每年招的学生数不详,估计少不了,但不要忘了,每年申请CS的申请学生接近千人,申请费高达80$。

    斯坦福大学位于信息世界的心脏地带——硅谷。加州宜人的气候,美丽的风景使得Stanford堪称CS的天堂。33.1平方公里的校园面积怕是够学子们翻江蹈海,叱诧风云的了。

    申请斯坦福是很难成功的,但也并非不可为之。去斯坦福这样的牛校,运气很重要,牛人的推荐也很重要。

    ********************************
    MIT

    MIT URL: http://www.mit.edu/

    MIT招生好象不看GRE成绩。但MIT的CS是巨牛的,99年最新排名上它和斯坦福被打了5.0 的满分,并列第一。MIT的CS曾为CS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数据流计算的思想和数据流计算机、人工智能方面的许多重大成就,以及影响了整个UNIX界的X-Window……MIT和斯坦福,CMU,UC. BERKELEY一样,都是几乎在CS界样样巨牛的学校。

    MIT的Media Arts and Sciences其知名度不在Computer Department下。主要是多媒体技术,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有一大批著名的教授,如Marvin Minsky(Turing Award)……

    ********************************
    UC.Berkeley

    UC.Berkeley URL: http://www.berkeley.edu/

    同样地处旧 金山湾畔,硅谷地带,离Stanford只有大约 50公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UC.Berkeley是美国最激进的学校之一。60年代的嬉皮文化,反越战,东方神秘主义,回归自然文化都起源于此。诗人爱伦金斯堡是当年 Berkeley的代言人。

    在当今高科技领域C. Berkeley在缔造新的神话,在文学、数学、化学、新闻等20多个大的学科领域中位居前3。16个诺贝尔奖得主,总数近200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连同众多在硅谷商战中成为亿万富翁的伯克利人撑起了一面汇集天下之英才的大旗。INTEL总裁AndrewGrove毕业于UC. Berkeley。

    BSD版的UNIX影响了整个OS界,伯克利的RISC技术后来成为了SUN公司SPARC微处理器的核心技术,巨牛人物David Patterson接下了一个6亿美元的项目用于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特别是IRAM的研究开发。

    UC. Berkeley有学生30000多,研究生超过8500。申请费和其他加州大学的分校一样,40$。据一项最近的调查,伯克利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生最向往的研究生院,高居榜首,其申请的难度可想而知。UC.Berkeley的 DEADLINE一般很早,12月中就截至了,其内部的实际DEADLINE其实要迟一些。

    Berkeley的CS是个大系,Faculty中有图灵奖得主以及象 Patterson这样的巨牛。学生的出路同Stanford,MIT,CMU一样,光辉灿烂,前程锦绣,这里不再赘述。CS科研方面,Berkeley也是样样强,门门巨牛。

    旧 金山湛蓝起伏的海湾,苍翠绵延的山峦,舒心宜人的气候,以及近在咫尺的硅谷…… 这一切的一切不也使得UC.Berkeley 俨然一个CS 学子的世外桃源么?

    ********************************
    CMU

    CMU URL: http://www.cmu.edu/

    CMU是个位于匹兹堡的不大的学校,学生7000多,校园好象也不大。但这个学校在工程及其他一些领域却是顶尖的学堂。 CMU的CS不单单是个系,而是一个学院,其规模之大,可能只有Stanford, UIUC可比。教师学生的情况同前面3个类似,不再赘述。Mach操作系统,PVM,C.mmp等都有CMU的巨大贡献。

    申请CMU的难度很大,因为尽管CMU的 CS Faculty很多,但每年只招不足30人的研究生队伍。

    ********************************
    Cornell

    URL: http://www.(cs.)cornell.edu

    作为 IVY LEAGUE的成员和一所私立学校,Cornell有其独到的优势。在美国,私立学校一般比公立学校难进,其学生也是经过很严的选拔才录取的,Cornell的CS学生入校后多能享受FELLOW的待遇,其个人经济条件非公立学校可比,加上贵族式校友的提拔,私立学校的出路是很诱人的。

    康乃尔在理论计算机方面一直是顶级高手,但在其他CS领域并不总能在前10。 Cornell学生18000多,研究生过5000。CS每年招攻读Ph.D.的学生25 人左右。

    ********************************
    UIUC

    URL: http://www.uiuc.edu/

    UIUC的工程院在全美堪称至尊级的巨牛,其CS,ECE,EE在历史上都屡建战功。在CS方面,从早期的超级计算机ILLIAC I, II, III, IV到后来的 CEDAR,都是CS发展史上,特别是并行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影响,引导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David Kuck曾是并行处理界的一代先驱。

    超级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CSRD,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及应用中心:NCSA等众多的机构,使得UIUC的CS常常成为研发的领军头领。

    大家可能还记得,Netscape-Navigator 的最初开发人员中有个Marc· Anderssen。这位来自WISCONSIN的小伙在UIUC读本科,大四的时候在NCSA参与编写了MOSAIC,后来他去了硅谷,并在那里遇到了前面提到过的大牛: Jim Clark,SGI的前创始人,两人一见如故,联手创办了著名的网景,并一度在浏览器市场上独霸武林。

    随着一代代至尊大师的离去,UIUC 的 Faculty看上去似乎并不引人 注目。但得提醒你,UIUC的CS向来以实干著称。我期待着他们下一个惊世之举。

    UIUC是个大学校,学生数过35000,研究生院的近万。UIUC的CS很大个,40余个Faculty提供了全面的CS教育和科研项目。每年30多个博士的毕业数目似乎只有斯坦福可以匹敌。

    UIUC的Polaris并行化编译器是这个领域和斯坦福的SUIF直接叫板的拳头产品。清华开发并行编程环境时选用了这个系统。只是代码庞大,运作缓慢的Polaris搞的清华有那么一点点瘪西西……

    UIUC 在计算机硬件,软件,AI,DB,等各个领域都相当巨牛。特别是硬件,前面提到的ILLIAC,CEDAR……事实上,UIUC在超级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开发方面决不逊于CS四大天王中的任何一个,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NCSA建立在UIUC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佐证。

    UIUC-CS 的学生毕业后去学术界的不少,Stanford, Berkeley……都有UIUC的博士挑大梁。但UIUC-CS学人还是进入业界,成为业界实干的中坚。

    ********************************
    U. of Washington

    U. of Washington URL: http://www.washington.edu/

    位于 Seattle的 UW 得天独厚--计算机界的巨牛MS就在西雅图,而且更为要命的是,Bill Gates就是那里儿的人。这位Harvard 的辍学者给了哈佛许多MONEY, 但同给UW的钱财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U. of Washington位于分光秀丽的WASHINGTON湖畔,气候四季如春。33000多学生中研究生有8000。Seattle最令人厌恶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年有160天会降水。

    UW的CS较大,30多名Faculty成员,每年近20个优质博士毕业,以及大量的Master。估计每年的招生数应该不低,UW的CS在各个方面比较均衡,最强的软件排名第5,而其他领域也一般都能位居前10,好象没有明显弱的地方。

    图灵奖得主 Dick Karp从Berkeley告老还乡后又被返聘到了UW的CS。U. of Washington的 CS要求很高,Ph.D.学生入学的平均 GPA 高达 3.86,GRE2160+,加上一般较早的DEADLINE,申请UW是相当有难度的。

    ********************************
    Princeton

    Princeton URL: http://www.princeton.edu/

    Princeton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曾经是科学的世界中心。Princeton的CS不大, 18个Faculty成员,学生数也不算多。科研上除了排名第5的理论,似乎俺还没注意到其他闪光点,望知情人补充。但是,Princeton无疑培养出了大量计算机界的优秀人物,Jeffrey D. Ullman, John McCarthy等巨牛人物均出自大名鼎鼎的Princeton. 在Princeton领受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熏陶。

    Princeton学校不大,只有6000多学生,研究生不过1700。Princeton 的 CS录取很严,虽然已有不少华人学生就读 Princeton。

    ********************************
    UW-Madison

    UW-Madison URL: http://www.(cs.)wisc.edu

    UW-Madison的CS较大,35个Faculty,200多个研究生,每年招60-70 个新生。 目前几乎 1/4 的 Faculty 来自Berkeley,博士生毕业后有去 Stanford,Berkeley等牛校挑大梁的,但和UIUC类似,似乎进入业界的些。然而要在这里拿到博士学位可不容易。超过7成的人,会在中途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后,拿着硕士文凭撒丫子就跑,免得被那些无穷无尽的科研项目给整瘪了。一位WISCONSIN的哥们在回答我关于 “该做些什么准备”的提问时说:尽情欢乐享受吧,这样可以 Bring A healthy and energetic you to Madison to survive those projects.

    UW-Madison的数据库一直在前 3 位,经常是第1位。这里的数据库由于在设计实现DBMS系统上的传统优势,使得其在业界的声誉相当崇高, MicroSoft 里据说有一帮WISCONSIN的校友从中兴风作浪,Oracle也格外青睐WISCONSIN-Madison的学子。可惜,偶似乎对数据库并不是很感兴趣。

    WISCONSIN的硬件,计算机体系结构实力巨牛,99排名第6,对业界相当有影响力。微处理器中的超标量技术(SuperScalar)源于此地;多处理机CACHE一致性的总线侦听SNOOPING协议,IEEE SCI协议等,都是源于此地。正在研究开发中的MultiScalar技术和DataScalar技术据吹可以把微处理器每个时钟周期的指令发射数提到10以上,大大地提高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WISCONSIN的软件99排名第 7。主要是在系统软件方面做OS的设计与实现,WEB上的CACHE策略,支持共享主存和消息传递两种并行编程模式及其混合的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器,以及由MIDSHIP项目挑起的关于并行与分布式计算,OODB,科学数据库,支持图象查询的新型查询语言以及图象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由于美国有大量的卫星图象需要及时处理,加上迫切需要GIS系统的研究开发,这方面的研发使得UW-Madison 捞到了不少经费。

    WISCONSIN和UIUC的CS理论都是10名左右。WISCONSIN的Carl de Boor 是逼近理论方面的大牛。

    U. of Wisconsin-Madison是个大型综合性的学校,40000 学生中研究生院的超过10000,这万人中有博士生5000,硕士生3500,法学院、医学院、护院、兽医院的职业学生2000人。2200多 Faculty中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52个院士,18个工程院院士。130个科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科研领域。科研经费常年位居全美前4。Wisconsin的研究生院稳居 TOP20,而且由于它的大而全,在科研排名上能进前10。UW-Madison在95年NRC 的41项评价中,16项位居TOP10,35项排进了TOP25。

    U. of WISCONSIN-Madison的校园位于风景如画的湖畔林荫中. 现代化风格和古典欧美风格的建筑物在平缓起伏的湖岸上交相呼应。学校自吹拥为世界上最美的校园之一。偶不知道其他校园的场景,单从他们在网页上提供的照片来看,的确很美。WISCONSIN的冬天很冷,很长,而且大雪纷飞,寒风凛冽。

    需要注意的是,WISCONSIN的CS有点不同于许多其他学校, 它隶属于College of Letters & Science. 而不在College of Engineering下面,因此许多偏硬件的项目,比如嵌入式系统,网络硬件、路由,多媒体,通信,自控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及等项目不在CS Dept, 而是在工程院 下的 Dept. of Electrical & ComputerEngineering 即 ECE系。那个系也挺大个,比CS还要大不少。98年在工程类排名的计算机工程一项上也排了第9。但偶将来怕跟他们没多少来往。伊拉的网址:

    工程院:http://www.engr.wisc.edu

    ECE系:http://www.ece.wisc.edu

    ********************************
    URL: http://www.(cs.)utexas.edu/
    UT-Austin的CS较大。Faculty中好象有个图灵奖得主。( Edsger Wybe Dijkstra,是那个搞算法的)。好象该系发展比较平衡,最好的AI 排第5,其他几个专业也多能挤进前十。

    UT-Austin是个巨大的学校,5万学生,研究生院的可能有1.3万。但学校的主校区却好象面积不足,仅140公顷,按美国大学的标准,太不足了。偶曾见到一张照片,校园周围高楼林立,可能是位于市中心的缘故吧。

    总的来说,前 10 的 CS由于在当前国际计算机行业普遍热门的情况下,很难申请,但决不是不可为之的!

    ********************************

    CalTech

    CalTech URL: http://www.caltech.edu/

    CalTech的CS很小,只有大约5位教授,每年招很少的学生。虽然申请CalTech是免费的,但建议轻易不要尝试。(也别让我这话给吓趴下了)

    由于系太小,CalTech 好象只是在计算机硬件,和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方面很强。该系多年以来一直稳坐 NO.11,12几乎没动过窝, 类似的情况 还有斯坦福、MIT,稳居NO.1,2, Cornell稳居NO.5, UW-Madison, 稳居 No.9,10.CalTech的CS和其他系,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需要大量科学计算的部门联系很紧密。

    CalTech 学校也很小,2000名学生中研究生占1100人。 Faculty人数也不多,但几乎个个是巨牛,按平均水平看,CalTech 可能是世界上最牛的学校了。偶好象就没见到来自大陆的学子在该系,可能是偶孤陋寡闻吧。

    这是一个实力相当强劲的CS,软件(8),数据库(4),AI(9) 三个专业都挤进了前10

    ********************************
    URL: http://www.ucla.edu/

    历史上UCLA的CS曾经一度辉煌,上到过第6 (NRC'82),但近年来一直徘徊在13-15。而且CS的各个专业细目几乎没有一个能进前10。尽管如此,UCLA的CS还是十分强大的。

    UCLA辉煌的历史可能在于它对Internet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六十年代美国的 ARPA在搞网络互连的开创性研究, ARPA网的四个节点是:UCLA,Stanford 的 SRI,UCSB 和 U. of Utah。 此时一位来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青年: Vinton Cerf不去离家咫尺的 Yale大学,远涉千里,来到了加州。他先在Stanford获得数学学士,然后到UCLA拿下了CS 的硕士和博士。

    毕业后Cerf一直在SRI从事ARPA网的研究,特别是如何让它无法正常工作。几年后,Cerf与MIT的一位到业界闯荡的数学教授Kyhn合作研发,搞出了一套软件系统用于网络互连(1973)。这就是TCP/IP协议的诞生。

    UCLA 作为 INTERNET 的先驱,地处阳光灿烂的南加州,应当成为CS学生的乐土。加州的学校的确难申请,但也是可以一试的。

    UCLA有学生33000人,其中研究院的占 9900人。地处落杉矶的 UCLA,周围几乎有玩不尽的地方,DISNEY,HOLLYWOOD……由于位于大城市, 校园不是很大,但风景似乎非常美丽。UCLA的CS较大,规模应该和 U. of Washington 和 UW-Madison类似。

    ********************************
    U. of Michigan

    U. of Michigan URL: http://www.(eecs.)umich.edu

    U. of Michigan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学校。在BIG TEN里,从综合的角度上说它可算的上是领头羊了,当然UW-Madison,UIUC 也紧随其后。

    这里的CS偏硬的更利害些,硬件排在第9,而计算机工程(7),EE(5) 都是前10中的巨牛。 MICHIGAN 的 CS 和EE合在一起称为 EECS系。是个相当大个的系,每年招的学生当不在少数。

    MICHIGAN的CS估计在历史上也相当牛,UW-Madison CS里的两位来自umich的教授都是院士,在其他CS系里,比如UIUC的,也大有UMICH的牛人在。如前述,UIUC的CS在硬件上极强,而UMICH的CS中有许多UIUC的哥们在那里当老师。

    ********************************
    GIT

    GIT URL:http://www.git.edu/

    GIT是个较大的学校,具体数字记不清了。GIT的工程院很利害,研发经费仅次于MIT,和UIUC, Umich差不多。CS系的数据库第7,GUI第4。其他没有列在前10,偶也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就一概的不清楚了。

    ********************************
    Brown

    Brown URL:http://www.brown.edu/

    Brown的规模不大,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这所 IVY LEAGUE 的私立学校可能拥有一些类似于CORNELL的优势。CS的GUI可以列在NO.6,好象还有许多关于语音识别等偏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项目。

    ********************************
    Harvard

    Harvard URL: http://www.harvard.edu

    在CS的早期发展史上,Harvard曾经是泰斗级的人物,毕竟CS和数学,物理的渊源太深太长了。可惜Harvard并不重视工程化的东西,现在伊的CS已不能和圈里的巨牛,甚至伊的当初相提并论了。好象王安是这里出来的,Bill Gates也是这里出来的,Harvard毕竟是Harvard,总是名人辈出。毕竟Harvard总是可以招到最优秀的人,甚至是在它很瘪的领域里。但千万别以为哈佛人人牛。据说美国人的调侃中,专门有一条是说哈佛的某些学生是如何令人叹为观止的愚蠢……偶还没有身在美国,不知是真是假。

    Harvard不喜欢带工程色彩的东西,CS 是挂在Arts & Science学院下面的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连独立的一个系好象都不是。除了理论可以排进前10,其他项目怕也拿不出多少货色了。

    但是,如果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申请Harvard。因为这里是Harvard,你可以学到许多在别的地方难以学到的东西。专业知识并不是全部,况且哈佛的教育是不会差的,虽然它在CS 的科研上没什么好吹的。哈佛的研究生每年超过 20000$ 的FELLOWSHIP是你安心寒窗苦读的强大后盾。

    哈佛大学学生18000人,其中研究生院的11000人。Harvard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150多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是个巨牛云集的超级牛圈。哈佛的 CS 估计不会是个大个子, 招的学生可能也不会多,申请的难度应当很大。

    ********************************
    Purdue

    Purdue URL: http://www.purdue.edu/

    可能许多人还不知道,Purdue 的计算机系是美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建系之初一直处于TOP10。在70年代由于本人不甚了解的原因,没落了。Purdue的排名也不太稳定从13到 30的排法偶似乎都见过。Purdue是个大个的学校,有35000学生。其工程院很出名。

    ********************************
    Rice

    Rice URL: http://www.rice.edu/

    Rice是个位于休斯顿的小学校, 4000个学生,研究生有1600左右吧。CS也不大。优势在于软件,排在第9。别的情况偶不了解,但偶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该系的 KEN KENNEDY是个巨牛的人物。伊是美国 HPCC 常委的关键人物之一,好象还是总统在信息科学方面的特别顾问。KENNEDY是并行计算领域的大牛牛。前几年,伊义无反顾地承担起高性能 FORTRAN 语言(HPF)的编译器研制工作,项目之大,投入人力之巨,加上伊的权威地位,被人们普遍寄予厚望。可惜后来项目失败了。从此并行计算界陷入了一阵低潮。这几年 KENNEDY 好象转向去作针对特定处理器的后端优化技术了。Rice CS 学生的出路相当好。

    ********************************
    YALE

    YALE URL: http://www.yale.edu/

    YALE 曾经也进过前 10,NRC'82 的排名上,是 YALE和 UCLA而不是 Princeton和UT-Austin 位于前 10 的榜上。YALE的 CS不大,十几个老师加上为数不多的学生,每年只招六个博士研究生。

    和 Harvard这样很重文理的学校一样,YALE 的CS在理论上比较强。但不同于哈佛,YALE有独立的CS系,受到较高的重视。YALE-CS 在 AI,软件方面比较强。著名的 LINDA 并行编程模式是在这里提出并实现的。YALE 的毕业生中到学术界的比到业界的似乎要多,哈佛似乎也是这样。

    这里只随便罗列了一些俺顺口拈来的东西,仅供参考。其实 CS其他很好的学校还有很多,比如: UCSD,USC,Columbia,UNC-CH,DUKE,U. of Penn等等。 Columbia在AI,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颇有造诣,而北卡: U.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Hill 和 U. of Utah方面则是顶级牛校。

    查看全部
  • 博客的由来?

    什么是博客”成为2004年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百度搜索引擎中的相关检索关键词还有“什么叫博客”、“博客是什么意思”、“博客中国”等】,同时博客也被众多机构和媒体评为2004年最热门的互联网现象。BLOG也就是WEB LOG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日记。国内外众多媒体和网站都将BLOG作为2004年最热门的词汇,关于BLOG(博客)的介绍文章,网上已经非常多了,这里简单摘录部分的介绍。

    下面摘录博客中国发起人、“博客”中文译文的创始人方兴东博士有关博客发展简史和基本史实的文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可以参考一下。原文的发表日期大约是2002年8月,在博客中国网站刚发布不久。

    博客发展简史和基本史实(www.blogchina.com 方兴东)

    谁是博客之父?

    博客的出现才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要书写博客历史,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许多史料必须像挖掘“古董”一样去求证,而且分歧和争议颇多。比如谁是“博客之父”?这个问题想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为牵涉到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

    首先,哪一个是最早的博客网站?显然最早的博客是作为网络“过滤器”的作用出现的,那就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因此有人认为浏览器发明人Marc Andreesen开发的Mosaic的What’s New网页就是最早的博客网页。Justin Hall的黑社会链接网页(http://www.links.net/vita/web/story.html)也是最早的博客网站原型之一。

    最早的博客预言家

    其次,谁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预言了职业博客(http://www.salonmagazine.com/weekly/gibson2961014.html):“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为你浏览网络,精选内容,并以此为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需求”。

    最早的博客

    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开始运作的Scripting News(www.scripting.com)开始真正具备了博客的基本重要特性。并且他将这些功能集成到免费软件“Frontier脚本环境”。不过,这个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争议颇多。有人认为,从形式上说,是Jorn Barger于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网站的基本模样(当时的原始模样可以上网看到:http://www.robotwisdom.com/)。

    网管人员使用log(log files)来指称“系统记录文件”,因此几年前如果你用google来查weblog,查出来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这种网站流量分析软件,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词汇

    1997年12月,Jorn Barger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http://www.robotwisdom.com/netlit/index.html)第一次使用weblog这个正式的名字。至今,在博客领域,他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Jorn Barger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他将log的意义从接近航海日志那种无人称、拟客观、机械式写作,转换成较接近旅游日志的“有人称、有个性”的自由书写。 由Matt Haughey发起的社区博客网站Metafilter 虽然被人广为批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确是比其他博客网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词汇“blog”

    而目前最流行的词汇“blog”,一般公认为是Peter Merholz(http://www.peterme.com/archives/00000205.html)在1999年才命名的。2002年5月17日,Peter Merholz在题为“词汇游戏”的帖子中如此回忆道:

    我一直很喜欢词汇,喜欢一遇到生词就钻到词典里面。我喜欢词汇游戏,词源学更是有趣。没有想到这种爱好居然产生了影响,大约1999年4月或者5月(确切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页上贴出一个帖子:“我决定把weblog发音为wee’- blog,或者缩写为‘blog’”。我也没有多想,就把这个词汇用进了我的帖子中,后来大家发邮件也开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进了“行话查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发布Blogger的话,这个词汇可能就无疾而终。

    Peter Merholz由此将blog变成动词,后来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说法。

    博客软件工具

    1999年,也是博客开始高速增长的一年,主要是由于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众多自动网络出版发布的免费软件的出现,而且它们往往还提供免费的服务器空间。有了这些,一个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发布、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响的工具。

    有博客如此写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务时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个接口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结果也是同样令人感动。若是带着一些经验开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后,眼泪根本就是滴在键盘上。有点像是emacs当年给我的感觉:无所不能、轻松上手。我会将这些软件与服务最主要归功于(还是助长?)CSS以及CMS的发展。前者提供内容(content)与形式(layout)的分离基础,后者促使程序设计师开始思考并提供一种让更新网页更简单的接口。”

    当时,Pyra公司有着一支网络出版软件的“梦之队”。但是,这种成功并没有为公司带来利润,甚至由于财务压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员,并一口气裁到了极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员工Evan Williams,他是创始人之一。梦之队也分崩离析,另一名创始人是新英格兰人Meg Hourihan。不过,到2003年,Blogger.com被Google购并,终于算是苦尽甜来。

    到底什么叫博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叫博客?它与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究竟有什么区别。由于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综合了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因此要严格界定这个“混血儿”不太现实,而且不能过于陷入形式主义。随着演变,博客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样性。 有人写道:“blog的确存在这种现象。许多新闻媒体(比方说华盛顿邮报)为了强调blog惊人崛起的现象,常用blogger.com的使用人数(目前为750,000)来作指针,而不管其内容特质是否符合blog。事实上,我们也很容易认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没有特征已经不重要,重点是他使用什么软件或服务。我甚至觉得,说这些软件或服务助长了blog疯基本没错,但其实整个数字与群众也是因为这些软件及服务,而将所有类似的活动(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质)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过那些曾经试图分类的企图。”

    由于博客并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决定了我们很难来认定一个正宗的博客先祖,也无法正式认定谁是“博客之父”。到了现在,想来也没有人敢于戴上这顶帽子。否则,一定会被打得头破血流。

    博客简单的编年史

    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网页(http://archive.ncsa.uiuc.edu/SDG/Software/Mosaic/Docs/whats-new.html),主要是罗列Web上新兴的网站索引,这个页面从93年6月开始,一直更新到1996年6月为止。

    1994年1月:Justin Hall开办“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个人网页),不久里面开始收集各种地下秘密的链接,这个重要的个人网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网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开始出版Scripting News。这个网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变而来,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这个术语来描述那些有评论和链接,而且持续更新的个人网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开始出版网站peterme.com(根据他自己的档案记录)。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开始出版,最早的链接是关于“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缩略词“blog”来命名博客,成为今天最常用的术语。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个人博客网站Camworld中写道:“Dave Winer开始了最早的博客网站,Camworld无需隐瞒地表示,模范和追随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邮件列表终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争开始公开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邮件列表中贴出帖子,爆发争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网站都不忍卒读”。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网站,然后他优雅地将这项荣誉归于他很尊重的前辈——WWW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过Winer很快给自己找到了另一顶桂冠,Scripting News将网站的口号变为:互联网上持续运行时间最长的博客网站,开始于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发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为目录创建的事实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博客成为重要信息和灾难亲身体验的重要来源。从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会的视野。

    博客发展三阶段(史前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

    综上所述,准确地说,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WWW,或Web)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当然已经不复存在,而被当作古董保存着)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博客网站,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1993到1996年间,NCSA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博客真正的历史可以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

    第一阶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阶段,或者称为启蒙期。

    追溯博客的源头,无疑是一件难事。有人认为1994年Justin Hall声名狼藉的“网上日记”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这个家伙在网上及时发布他对吸毒、做爱的赤裸裸体验,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说,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发表在Camworld的网络旅行日记,是点燃博客社区之火的导火索,从此博客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但的人认为博客最正宗的源头还是Pyra(就是现在Blogger.com的前身),这是一家小小的软件公司,三个创始人为了开发一个复杂的“群件”产品,编写了一个小软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沟通与协同。后来,他们觉得这个简单的小工具对别人也很有用处,于是,1999年8月,就在网上免费发布了Blogger软件。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还只有几打而已。结果,这样一来,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许多人利用这个软件作为武器,进入博客队伍。博客队伍开始迅速繁衍开来。Pyra也因为这个根本没有上心的小软件而名声大振。 总之,这个阶段主要是一批IT技术迷、网站设计者和新闻爱好者,不自觉、无理论体系的个人自发行为。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群体,也没有具备一种现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悄悄的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启蒙与带头作用。为博客革命准备条件。

    第二阶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级阶段,或者称为崛起期。

    到2000年,博客开始成千上万涌现,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在博客发展史上,911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这场恐怖的袭击,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最即时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arBlog)因此繁荣起来,可以说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对事情最深刻的反思与讨论,也不是出自哪一个著名记者手中,而是在诸多的普通博客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虽然与3亿以上的网民相比,还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这些博客的影响力,却早已超出了他作为个人、甚至作为自己所在行业的原有范围。开始引起主流的媒体的强烈关注,并明显感受到博客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同时,各个专业领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水面,越来越成为该专业关注的焦点。除了美国,英国、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博客也形成声势。亚洲,包括中国也开始感受到博客的脉动。估计,在最近一两年内,博客将成为互联网萧条时期最重要的新现象之一,为全社会所关注。

    第三阶段(2006年—— ):成长阶段,或者称为发展期。

    预测未来永远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预测网络。对于博客的未来,现在要定论,的确太早!而且争议性很大。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判断,我们还是冒险地认同这样的一些大胆的判断:

    到2006年左右,作为一种新的媒体现象,博客的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

    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博客将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博客将超越E-mail、BBS、ICQ(IM),成为人们之间更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显然,以上主要是对全球(美国为中心)博客发展阶段的简单划分。在中国,与所有的网络革命一样,继续保持着一定的“滞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差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博客发展仅仅进入启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进入真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崛起期。

    但是,一向对网络发展保持最密切关注的“数字论坛”成员,从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觉察,并予以极大的关注。2002年,开始义不容辞地充当“博客思想”在中国推广和倡导的先锋。“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网站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虽然给“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还是2002年刚刚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国,最早关注、追踪并系统阐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孙坚华。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经开始涉及许多博客现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论》,是国内第一篇系统、全面阐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818624.html

    查看全部
  • 后缀名的问题

    文件后缀名--详解
    文件后缀名--详解(中文)
    什么是文件名后缀
    说起来Windows工作界面下的文件名简直是随心所欲,比如:某编辑部的2000年工作计划。文件名即可用中文直接表达,而且长度最长可达256个字符,让人看起来真是一目了然。然而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的软件中却大量存在着类似CALENDAR.EXE、GAMES.GRP等等的文件名,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文件名都是根据DOS环境的文件名命名规则而定的。
    DOS环境下的文件名
    在DOS下,文件名采用8+3结构,即:最长8位的文件名,由小数点分隔后再跟上最长3位的后缀名,如:READ.ME、SETUP.EXE,一般情况下文件名不允许使用汉字,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一些符号组成。如READ.ME用中文理解就是"读我",即提示用户在使用软件前先看看这个文件的内容,以获取更多的提示信息。而更重要的是,DOS下规定用后缀名来区分各种不同的文件。
    在DOS下最容易遇到的首先是可执行文件,后缀名有两类:*.exe、*.com(此处的*表示文件名任意),它们是由汇编语言或其它高级语言编出的程序经过编译后直接在DOS下运行的文件。有时由于软件功能多、内存偏小,不能一次性全部调入内存还可能有同文件名的ovl文件,如ws.exe、ws.ovl。另外还有一种文件可以直接运行,*.bat,即批处理文件,其中有许多命令或可执行文件名,主要用于提高工作效率,其中最有用的是Autoexec.bat,这个文件在开机时会被自动执行(自动执行在英文中就是Automatically execute)。而另外一种可以加载但不能直接运行的文件即是系统扩展管理文件*.sys(sys即系统system),它主要提供某些非标准设备如鼠标、扩充内存等的驱动程序,如mouse.sys、himem.sys。为了统一管理还专门规定了一个config.sys的文本文件来一次性地在开机时自动调入这些必需的设备驱动程序,这些文件一旦被误删或换名或被病毒侵袭则将直接导致系统工作不正常。
    DOS下字处理产生的文件原本是可以不用后缀的,但人们常用*.txt表示(txt即文本text)。被所有的平台和所有应用程序支持。而为了管理方便,人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做后缀来表示是自己建的文本文件,如我输入的很多文章即为*.mcj,为了便于用户在意外删掉原文件的情况下能尽快恢复原文件,许多字处理系统都提供了一种自动备份的功能,如我第二次编辑JIHUA.MCJ时(JIHUA:计划的汉语拼音),系统会先拷贝一份原文件为JIHUA.BAK。使用具有特殊格式功能的字处理软件,如求伯君先生早年推出的WPS,就会规定其后缀为.wps,用以标识是用WPS生成的文本文件。当使用字处理软件编辑高级语言程序时,后缀通常为相应语言的前三个字母(如:*.BAS即BASIC语言源程序,*.PAS为PASCAL语言程序,*.FOR为Fortran语言程序,*.C即为C语言,*.ASM即为汇编语言程序)。
    伴随着可执行文件常附有以下几类文件:*.HLP即帮助文件(help)、*.CFG即配置文件(config)、*.DAT即数据文件(data)、*.LOG即日志文件(log)、*.TMP为临时文件(temporal)。
    Windows环境下的文件名
    绝大多数DOS文件名后缀在Windows下继续有效,但Windows本身也引出了许多种崭新的后缀名,如:*.drv为设备驱动程序(Driver)、*.fon和*.fot都是字库文件、*.grp为分组文件(Group)、*.ini为初始化信息文件 (Initiation)、*.pif为DOS环境下的可执行文件在Windows下执行时所需要的文件格式、*.crd即卡片文件(Card)、*.rec即记录器宏文件(Record)、*.wri即文本文件(Write),它是字处理write.exe生成的文件、*.doc和*.rtf也是文本文件(Document),它们是Word产生的文件、*.cal为日历文件、*.clp是剪贴板中的文件格式、*.htm和 *.html即主页文件、*.par为交换文件、*.pwl为口令文件(Password)等等。
    图像文件名后缀
    进入多媒体世界后,大家会看到各种各样精彩的图片,会发现许多种后缀名。的确,由于各个公司在开发图形有关的软件时都自制标准,导致今日在图形方面有太多的格式,以下就是常见的几种格式:
    首先是一种位图文件格式,它是一组点(像素)组成的图像,它们由图像程序生成或在扫描图像时创建。主要有Windows位图(.BMP):由Microsoft公司开发,它被Windows和Windows NT平台及许多应用程序支持。支持32位颜色,用于为Windows界面创建图标的资源文件格式,光标(.CUR、.DLL、.EXE):资源文件格式,用于创建Windows界面的光标。OS/2位图(.BMP):Microsoft公司和IBM开发的位图文件格式。它为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压缩,最大的图像像素为64000×64000。画笔(.PCX):由Zsoft公司推出,它对图像数据也进行了压缩,可由PCX生成。用于Windows的画笔。支持24位颜色,最大图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压缩。图形交换格式:
    Graphics Interchage Format(.GIF):由Compu Serve创建,它能以任意大小支持图画,通过压缩可节省存储空间,还能将多幅图画存在一个文件中。支持256色,最大图像像素是64000×64000。
    Kodak Photo CD(.PCD):Eastman Kodak所开发的位图文件格式,被所有的平台所支持,PCD支持24位颜色,最大的图像像素是2048×3072,用于在CD-ROM上保存照片。
    Adobe Photoshop(.PSD):Adobe Photoshop的位图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和MS Windows平台所支持,最大的图像像素是30000×30000,支持压缩,广泛用于商业艺术。
    Macintosh绘画(.MAC):Apple公司所开发的位图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所支持,仅支持单色原图,最大图像像素是576×720。支持压缩,主要用于在Macintosh图形应用程序中保存黑白图形和剪贴画片。
    动画文件的后缀名
    动画文件格式用于保存包含动画框架中的图形信息。主要有:Autodesk FLIC(.FLC):即.FLI,Autodesk Animator和AnimatorPro的动画文件格式。支持256色,最大的图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压缩。广泛用于动画图形中的动画序列、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游戏应用程序。不大适合制作真实世界图像动画。
    MacPICTS(.PCS,.PIC):Macromedia开发的动画文件格式,为Macintosh应用程序使用。支持256色,支持压缩,用于保存动画数据,是Quick Time的前身。
    Microsoft资源互换文件格式,TIFF(.AVD):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动画文件格式,被Windows、Windows
    NT平台和OS/2多媒体应用程序所支持,支持256色和压缩,用于在多媒体应用程序中保存音频、视频和图形信息。
    MPEG(.MPEG):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运动图像专家小组开发的动画文件格式。被所有平台和Xing Technologies
    MPEG播放器及其它应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压缩,最大图像像素是4095×4094×30帧/每秒。用于编码音频、视频、文本和图形数据。
    Quick Time(.QTM):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的动画文件格式。被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平台所支持,支持25位颜色,最大图像像素是64000×64000,支持压缩,用于保存音频和运动视频信息。
    声音文件的后缀名
    声音文件格式是用于保存数字音频信息的。它们主要有:
    AIFF(.AIF):这是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的声音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和应用程序所支持。支持压缩。
    Amiga声音(.SVX):Commodore所开发的声音文件格式,被Amiga平台和应用程序所支持,不支持压缩。
    MAC声音(.SND):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的声音文件格式,被Macintosh平台和多种Macintosh应用程序所支持,支持某些压缩。
    MIDI(.MID):国际MIDI协会开发的声音文件格式,被Windows平台和许多应用程序所支持,用于为乐器创建数字声音。
    声霸(.VOC):Creative Labs公司开发的声音文件格式,被Windows和DOS平台所支持,支持压缩。
    WAVE(.WAV):微软公司用作Windows平台上保存音频信息的资源格式。
    压缩文件的后缀名
    为了提高存储效率,许多公司都推出了压缩数据的方法和相应的软件,这类文件的使用主要通过压包和解包软件来进行,主要的后缀有:*.zip、*.arj、*.rar、*.lzh、*.jar。还有一些专用的压缩文件,如:*.ex_、*.dl_、*.d3_、*.cab等。
    数据库类文件的后缀名
    在Dbase、FoxBase、Foxpro系列软件的环境下有以下几类后缀:
    .dbf 数据库文件(databasefile) .prg 命令文件(即程序Program)
    .fxp 编译后的程序 .scx和.sct 屏幕文件
    .fpt 备注字段文件 .frx和.frt 报表文件
    .cbx和.pjt 标签文件 .mnx 和.mnt 菜单文件
    .pjx和.pjt 工程文件 .app 应用文件
    .cdx和.idx 索引文件 .qpr和.qpx SQL查询文件
    .fp 配置文件 .ap 生成应用
    .err 编译错误文件 .men 内存应用
    .fky 键宏文件 .win 窗口文件
    .pcb 库文件 .tmp 临时文件
    .tbk 临时数据库文件
    可安全删除的文件类型
    临时文件:*.tmp,*.syd,*.$$$,*.@@@,*._mp,*.gid,*.~*,*.gts
    备份文件:*.bak,*.old,*.wbk,*.xlk,*.ckr_
    帮助文件:*.hlp、*.chm、*.cnt
    后记
    用户要注意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后缀名的约定会有所不同,如在Unix下,*.p代表Pascal语言程序,*.z代表压缩文件,*.tar代表归档文件。另外,针对极特殊的设备,其驱动程序也会有特殊的后缀,如3DS显示卡的驱动程序是*.exp。还有某些公司针对自己的产品也规定了文件名后缀,如方正公司的图像排版文件规定用*.grh(即Graph)。
    文件名的后缀代表着某一种类型的文件,一般会由某一种特定的软件产生和处理。只有对这些后缀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上机的过程中知道其所以然。这儿带着大家看到了常见的一些后缀类型,实际上还有很多类型,不可能全部讲完。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后大家在计算机世界中自己转着看吧。
    常见的文件后缀名
    .ACA
    Microsoft的代理使用的角色文档
    .acf
    系统管理配置
    .acm
    音频压缩管理驱动程序,为Windows系统提供各种声音格式的编码和解码功能
    .aif
    声音文件,支持压缩,可以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和QuickTime Player播放
    .AIF
    音频文件,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AIFC
    音频文件,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AIFF
    音频文件,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ani
    动画光标文件扩展名,例如动画沙漏。
    .ans
    ASCII字符图形动画文件
    .arc
    一种较早的压缩文件,可以使用WinZip,WinRAR,PKARC等软件打开
    .arj
    压缩文件。可以使用WinZip,WinRAR,PKARC等软件打开
    .asf
    微软的媒体播放器支持的视频流,可以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asp
    微软的视频流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
    .asp
    微软提出的Active Server Page,是服务器端脚本,常用于大型网站开发,支持数据库连接,类似PHP。可以使用Visual InterDev编写,是目前的大热门
    .asx
    Windows Media 媒体文件的快捷方式
    .au
    是Internet中常用的声音文件格式,多由Sun工作站创建,可使用软件Waveform Hold and Modify 播放。Netscape Navigator中的LiveAudio也可以播放.au文件
    .avi
    一种使用Microsoft RIFF规范的Windows多媒体文件格式,用于存储声音和移动的图片
    .bak
    备份文件,一般是被自动或是通过命令创建的辅助文件,它包含某个文件的最近一个版本,并且具有于该文件相同的文件名
    .bas
    Basic 语言源程序文件,可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目前使用Basic开发系统的是Visual Basic
    .bat
    批处理文件,在MS-DOS中,.bat文件是可执行文件,有一系列命令构成,其中可以包含对其他程序的调用
    .bbs
    电子告示板系统文章信息文件
    .bfc
    Windows的公文包文件
    .bin
    二进制文件,其用途依系统或应用而定
    .bmp
    Bitmap位图文件,这是微软公司开发Paint的自身格式,可以被多种Windows和Windows NT平台及许多应用程序支持,支持32位颜色,用于为Windows界面创建图标的资源文件格式。
    .c
    C 语言源程序文件,在C语言编译程序下编译使用
    .cab
    Microsoft制订的压缩包格式,常用于软件的安装程序,使用Windows自带的实用程序,Extract.exe可以对其解压缩,WinZip,WinRAR等都支持这种格式
    .cal
    Windows 中的日历文件
    .cdf
    Internet Explorer的频道文件
    .cdr
    CorelDraw中的一种图形文件格式,它是所有CorelDraw应用程序中均能够使用的一种图形图像文件格式
    .cdx
    索引文件,存在于Dbase,Foxbase,Foxpro系统软件环境下
    .cfg
    配置文件,系统或应用软件用于进行配置自己功能,特性的文件
    .chm
    编译过后的HTML文件,常用于制作帮助文件和电子文档
    .clp
    在Windows下剪贴板中的文件格式
    .cmd
    用于Windows NT/2000的批处理文件,其实与BAT文件功能相同,只是为了与DOS/Windows 9x下的BAT有所区别
    .cmf
    声卡标准的音乐文件,FM合成器等可以回放
    .cnf
    NetMeetting会议连接文件
    .cnt
    联机帮助文件目录索引文件,通常和同名的.hlp文件一起保存
    .col
    由Autodesk Animator,Autodesk Animator Por等程序创建的一种调色板文件格式,其中存储的是调色板中各种项目的RGB值
    .com
    DOS可执行命令文件,一般小于64KB
    .cpl
    控制面板扩展文件,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
    .cpp
    C++语言源程序,非常强大的语言,在各种平台中都有相应的开发系统
    .crd
    Windows中的卡片文件
    .crt
    用于安全方面的证书认证文件
    .cur
    Windows下的光标资源文件格式,可用光标编辑软件编辑
    .css
    Text/css文件
    .dat
    数据文件,在应用程序中使用
    .dat
    VCD中的图象声音文件,VCD播放软件可调用,或是通过VCD机播放
    .dbf
    数据库文件,Foxbase,Dbase,Visual FoxPro,等数据库处理系统所产生的数据库文件
    .dcx
    传真浏览文档文件
    .ddi
    映象文件,DUP,HD,IMG等工具可展开
    .dev
    设备驱动程序
    .dib
    设备无关位图文件,这是一种文件格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用某个应用程序创建的位图图形可以被其它应用程序装载或显示一样
    .dir
    目录文件
    .dll
    Windows动态连接库,几乎无处不在,但有时由于不同版本DLL冲突会造成败各种各样的问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查看全部
  • NCSA Mosaic 是什么工具,主要作用是什么?

    当你打开IE,点击"帮助"-->"关于Internet Explorer",就会发现以下的信息:
    本软件是在 NCSA Mosaic 的基础上完成的。NCSA Mosaic(TM) 由位于 Urbana-Champaign 的伊利诺斯大学的超级计算机应用程序国家中心 (NCSA) 开发。
    难道IE不是微软发明的吗?你想得没错!Internet Explorer(以下简称IE)浏览器虽然捆绑在Windows系统里,但它并非微软家族原创的作品,这个如今看来了不起的成员其实是伊利诺斯大学的超级计算机应用程序国家中心 (NCSA)于1993年开发的,那时它叫NCSA Mosaic,是个基于X-Windows的浏览器,它就是传说中的微软IE、网景以及众多网页浏览器的鼻祖。

    参考资料:http://bbs.cpcw.com/blog.php?tid=470304&starttime=1141142400&endtime=1143820800&page=2

    查看全部
  • NCSA相关资讯

    比尔盖茨:怀念 1995 年 IE 浏览器推出

    今天,比尔盖茨发表微博称,庆幸自己参与了数字革命的形成,在万维网诞生 30 周年时,很怀念 1995 年,在那一年,微软推出了 IE 浏览器。

    当数字革命刚开始起步时,我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而感到庆幸,于是我和我的微软同事有机会帮助了这场革命的形成。庆祝万维网诞生 30 周年,令我怀念起 1995 年。在那一年,我们推出了 IE 浏览器。

    据百科资料显示,Internet Explorer 计划由托马斯 · 里尔登开始于 1994 年夏天,当时 Netscape Navigator 占据浏览器市场分额 70% 以上。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 Mac OS 更使用 Netscape 作为默认的浏览器,但当时的 Windows 没有一个默认的浏览器。微软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浏览器,但它没有时间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浏览器。因此和 Spyglass 合作,Internet Explorer 从早期一款商业性的专利网络浏览器 Spyglass Mosaic 派生出来。在 1996 年,微软透过给予部分收入从 Spyglass 中获取 Spyglass Mosaic 的授权。虽然 Spyglass Mosaic 的名字与 NCSA Mosaic(首款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浏览器)甚为相似,但 Spyglass Mosaic 则相对地较不出名以及使用 NCSA Mosaic 少量的源代码

    第一个版本的 Internet Explorer 于 1995 年 8 月 16 日,首次亮相。这是一个由 Spyglass Mosaic 重新设计而出的版本。它包含在 Microsoft Plus! 的 Internet Jumpstart Kit 中,Internet Explorer 团队在发展初期开始,大约有六人。Internet Explorer 1.5 在 1.0 版本发布后几个月后发布,专为 Windows NT 设计。但他们并没有向 Spyglass 公司支付专利使用费,从而导致 800 万美元的罚款。

    【来源:IT之家】

    查看全部
  • IPv6时代即将来临,计算机科学专业将变得炙手可热?

    近日,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首份IPv6业务用户体验监测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IPv6,部署的进展较快,作为IP地址的第六版协议,IPv6是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解决方案。

    目前有两种版本的Internet协议(IP),一种是普遍使用的IPv4和另外一种被称为新版本的IPv6 ,IPv6是对Internet协议的进化升级,IPv6将与旧版IPv4共存一段时间。

    至于为什么没有IPv5,因为IPv5是一个实验性的资源预留协议,被称为因特网流协议(ST),目的是提供服务质量-QOS, IPv5与IPv6一点关系也没有,IPv6可以说是IPv4的替代版本或者新版本。

    到底什么是IPv6?

    IPv6基本上是IPv4的升级,IPv6的基础知识与IPv4类似,我们的设备可以使用IPv6作为源和目标地址来通过网络传递数据包。

    通俗来讲,就是第六代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就应该不用多介绍,就是我们每天发微信,刷微博,上网这些。

    既然IPv6跟IPv4如此相似,而且我们现在上网也上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

    要知道,跟科技挂钩的事物,总免不了一代一代的升级更迭,互联网协议也不例外。

    以前的版本IPv4使用的是32位寻址方案来支持43亿个设备,这在当时是认为已经相当足够了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现在的物联网设备的增长证明了目前的IP地址远远不够,现在已经几乎接近饱和状态了。

    1998年,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创建了IPv6,它使用128位寻址来支持大约340万亿亿(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支持2到128次幂),可以说地址资源极为丰富取之不尽。

    IPv6的好处

    通常我们只是单纯上网浏览网页是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如果需要通过网络访问家里的智能设备或者上网设备就会受到局限。

    因为大多数家庭和小型企业用户在互联网上实际上只有一个IP地址,即分配给连接到ISP的路由器的IP地址。而使用IPv6,每个设备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公共IP地址。

    如果配合5G网络,那么不管是智能家电还是汽车,甚至到路灯、消防栓都可以享有独立的IP地址。

    IPv6数量丰富的地址,可以让我们生活中“物联网”的实现成为可能。

    另外,IPv6还支持自动配置,以帮助纠正IPv4中的大多数缺点,可以更有效地处理数据包,提高性能并提高安全性,并且集成安全性和移动性的功能。

    计算机科学专业

    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跟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再次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美国作为全球计算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计算机水平跟资源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成了美国留学的热门专业。

    那么哪些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上的能力最强,答案小普君已经为大家整理出来了。

    根据U.S.News的排名数据,小普君(WeChat:普加斯留学列出了计算机科学专业Top10的学校。

    卡内基·梅隆大学

    全美第一所计算机学院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创立的,它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强项是在软件研究和工程方面。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在全美首屈一指,其研究领域包括有编写单片机程序以解决独立系统的独立和交互问题,还有软件建筑等内容。

    目前该学校在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美国乃至世界仍处于领先的地位。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MIT)秉着“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宗旨培育学生,它是美国从事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学以及研究的中心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主要以跨学科的研究而著称。

    因此,这对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学生来说,要求相对比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学习有一定的研究和建树,同时还必须能够快速的学习并且运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成果,从而将两者相结合,进行更进一步和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成立于1965年,是全球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校之一,计算机理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都居于美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

    据数据统计,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就是计算机专业,每年申报该专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在20%左右。该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曾出过18位图灵奖的得主,这是在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斯坦福大学,美国的计算机科技硅谷未必能够成为今日举世闻名的科技硅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会适合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

    首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设置了专业的引导课程——计算机科学专题。同时对于初学者,没有计算机编程经验的学生,可选择基础的符号编程入门,采用了LISP语言。从课程的设置上来说,这对零基础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

    其次,有一定编程经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多种语言、环境的自主学习(Self-paced)课程,包括 C、Fortran、C++、Java,以及UNIX的使用等,可以说是做到因人而异。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香槟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香槟分校的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美第二。位于该大学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在高性能计算、网路和资讯技术的研究和部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大学不仅设有逾150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而且教员多是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杰出会员,这些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等等。

    该校计算机专业校友创建(或参与创建)了特斯拉、甲骨文(Oracle)、Youtube、Paypal、AMD、Yelp等世界知名的公司和IT产品,以及JavaScript、Swift等编程语言。

    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一直处于科技领先地位,想要在计算机技术上有所突破和成就的同学,留学美国进行学习研究是个不错的选择。

    查看全部
  • 未来的浏览器会怎么发展呢?

    当一个功能足够强大的时候,它就可以成为了一个应用,当它再强大一点的时候,它就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了。

    前些日子在每日一问看到这个问题:如果有一款pc浏览器能超越chrome,那你觉得这是一款怎样的产品;这个题目如果改为未来的浏览器会怎么发展更有意思一点,因为chrome也可以随着发展更新。

    首先想到的便是小程序浏览器或者说是应用浏览器,集成了众多功能或者说是应用的浏览器,可以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就像chrome的众多插件一样。

    一、浏览器的发展历史

    1. 创造

    浏览器之父蒂姆·博纳斯·李是第一个使用超文本来分享资讯的人,而首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简称为3W)也是他在1990年创造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94年的时候他创办了非盈利性组织万维网联盟(W3C),在那个时候,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人用网页浏览器处理庞大电话本;这个时候浏览器只是个功能。

    随后浏览器加入了跟用户互动,允许用户浏览别人写的网站以及图像功能,这个时候的浏览器已经有应用的影子了;NCSA(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的Mosaic浏览器(已停止开发)更是使互联网和浏览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可以在MAC和Windows下运行。

    2. 微软和网景的战争(第一次浏览器大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1994年,Mosaic的负责人马克·安德森从NCSA离职和克拉克一起创立了网景通讯公司,读过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个公司,而在书中吴军老师也详细讲了这场的战争的始末。

    在同年10月,网景发布了网景导航者Netscpe,也就是“网景浏览器”,现在的许多专业名词和功能都源自与它–cookie、网页框架和JS等都是在这款浏览器中被定义的。

    网景浏览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卖出了几百万份,以至于仅成立一年的网景在1995年就上市了;同时比尔·盖茨也在同事演示网景浏览器之后意识后浏览器的重要性。

    匆忙购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术,改成Internet Explorer;并且和win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与最开始的IE相比,网景浏览器功能上还有所优势,但是到了IE4.0的时候,网景便毫无优势可言,所以网景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这也就为微软反垄断官司埋下了伏笔,在法庭上,盖茨狡辩说了句:“ IE 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 Windows 的一个功能。”

    但这个时候的浏览器已经是一个应用了,一个用于连通用户和互联网的应用了,不再是一个用于处理电话本的功能了。

    微软之所以得以控制整个微机行业,在于它控制了人们使用计算机时无法绕过的接口-操作系统。现在,网景控制了人们通向互联网的接口,这意味着如果微软不能将它夺回来,将来在互联网上就会受制于人。——《浪潮之巅》

    3. 百花齐放(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虽然在反垄断官司中微软最终败诉,但是网景没有等到裁决结果就支撑不住了。但是这件事为后来者提供了如何击败微软或者如何避免这种流氓竞争的思路。

    在被收购的前几个月,网景公布了源代码,成立了Mozilla(自由软件社群),来试图挽回Netscape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并没有成功,98年末网景被美国在线收购。

    但是Mozilla的这群人开发出更稳定、更多功能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包,在02年时上线,我们可以看作是Mozilla1.0,这是在浏览器历史上是里程碑的存在,Mozilla后来改名为Firebird,最后在04年的时候改名为Firefox,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火狐浏览器。

    而火狐浏览器的出现也正式拉开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的序幕了,这次战争真要算的话我觉得是在12年chrome成为全球老大结束的,这一次的参战方较多:IE、Firefox、Safari、Chrome。

    (1)IE

    在03年的时候,微软因为大势已定的原因宣布不再出新的IE,但是在05年初的时候就改变了计划推出了IE7,至于现在的IE我只能用被抛弃来形容,微软扶持的是edge,但形式也不容乐观;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微软自大,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不思进取,并且不去及时处理和网景浏览器战争留下的问题。

    (2)Firefox

    可以说火狐是让微软改变计划的重要因素,在04年火狐浏览器登台之后,由于优越的性能和优良的页面编程工具吸引了大批开发这,随后通过开发者普及自来水给普通用户;虽然现在火狐浏览器不及Chrome,但是由于有着大量好用的插件,依旧占据一定份额。

    (3)Safari

    03年6月的时候苹果推出了safari的测试版,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引擎webkit,chrome也是使用的这个浏览器引擎,整体而言,Safari并没有掀起多少水花,但是苹果在自己手机和电脑中都自带了safari浏览器,所以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4)Chrome

    可以说是后起之秀了,在08年的时候google发布了chrome浏览器,并且google在自己首页上也推荐用户下载chrome浏览器;Google是一家创新性很足的公司,并且取长补短,拥抱变化。

    单从性能上,chrome远超其他几位,而在插件上,也不输火狐;并且整个页面简洁,对开发者也相当友好,开源chromium项目也给chrome带来了生命力,也加速了浏览器的发展进程,所以chrome成为了龙头老大也是必然的。

    当然除去这些浏览器还有些其他的,比如Opera,是一个特别灵巧的浏览器,在96年就发布了,但是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中,单纯靠吸引用户已经行不通了,而是需要靠整个浏览器的生态软件或者插件,已经在慢慢向着系统靠近了。

    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整个浏览器的发展历史中,最有优势的本应该是网景浏览器和IE,但是网景却在与微软的战争中迷失了自己,或者说没有找到一种合理应对的方法,在与微软的斗争中,网景一味的增加新的功能,并且支持JAVA这种新的技术,拥抱变化是一种好事,但是这些过程当中却导致了整个浏览器的性能下降。

    除此之外,网景本可以发展成一个门户网站,成为像雅虎或者google这样伟大的公司,但是最后却被美国在线收购。

    随后的IE则可以说是完全浪费取得的胜利,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也没有去改进整个IE的体验。

    最后的赢家Chrome就是一直在拥抱变化并且保证自身的性能,最好的例子就是chromium项目,一个开源实验场,会尝试许多新鲜的东西,然后等这些新的技术稳定后再加入到chrome当中,所以我并不认为将来有什么浏览器可以取代chrome,而是chrome会引导一个新的潮流。

    从功能相对而言,浏览器是从单一功能发展到应用的,以及接下来提及的Chrome OS系统。

    5. Chrome OS系统

    这个项目是Google在09年提出来的,在11年正式上线,如下图所示,实际上整个Chrome OS系统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chrome浏览器,Google也提出了一个“网上即平台”的观点,让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使用浏览器解决大部分的需求。

    而Google所推出的上网本Chromebook搭载这个系统的性能只能算是一般,可以支持看视频等基本功能,大部分性能都是由服务器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用户在“云端”工作。

    但是这款上网本销量并不好,有着“一流理念、二流配置、三流价格”的称号,因为一旦无法联网基本就跟破铜烂铁一般了,台式机游戏本靠着性能还能打打单机游戏,也能办公写文档。

    无疑Chromebook是失败的,那个时候PC时代的帷幕已经在慢慢落下,而Chromebook性能无法与笔记本相提并论,在便携性上也不如ipad,在移动端也并不占优势。

    但是并不意味这Chrome OS是失败的, 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小程序浏览器或者应用浏览器一样,这会是每个浏览器都想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的浏览器已经可以当作一个系统了。

    二、什么是应用浏览器

    1. 当年有一个的问题:你的手机如果只留下三个软件,你会选哪几个

    QQ、浏览器、支付宝

    当时是14-15年期间,移动支付并不算流行,我也还没从QQ转到微信,那段时间是移动市场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是对于我的整个大背景,QQ或者微信对于每个人都是必备的,这个不提。

    其实第三个我当时觉得哪个都行,因为我用移动支付那段时候不多,但是支付宝在我们学校给了诸多优惠,买东西可以剩许多钱,并且在慢慢使用网购,所以第三个使用了支付宝。

    但是浏览器和QQ一样是我必备的,如果浏览器可以使用QQ的话,我可能就不会选择QQ而是用另一个来代替了。

    因为有了浏览器就可以完成诸多app可以完成的工作,淘宝也好、博客也好、微博也好,都可以在浏览器上完成操作。只是在体验方面需要优化,并且还要用户自己搜会比较麻烦。

    2. 小程序浏览器

    移动端浏览器方面,我现在用的是夸克浏览器,除去简洁好用外,还有许多“插件”也就是H5页面供我选择。

    当然因为移动市场足够发达,点击这些H5都会跳向下载页面或者APP,但是可以选择不跳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就着使用,唯一差的地方在于体验。

    这个时候,微信提出了“应用号”,最开始的是百度也尝试做过,失败了,但是微信却做了出来,也就是现在的小程序。

    我们可以这样看:假设把小程序单独拿出来做一个App,再加一个搜索功能,是不是可以意味这是一个小程序浏览器呢,基于微信系统下的小程序浏览器,而所有的小程序则是在小程序系统下遵循着规则。

    3. UZER.ME

    PC端的浏览器也未尝不可以套用这种想法,现今为止,我看过了许多网页可以直接操作ps和word等办公设计软件,拿UZER.ME这个网站来举例,可以在Chrome上使用火狐浏览器,也可以使用PS和AI等adobe软件,只是速度方面暂时无法与软件相比,但是技术都是在进步,“云计算”也发展的越来越好,以后我们的工作多是在云上进行也不是不可能。

    而游戏方面也曾经有过闪客帝国这种优秀网页游戏,以及4399这个许多人都听过的网页小游戏。(想了解这两家恩怨的可以去搜下)

    刚提到微信系统,国外对于微信有过一个评价是Super-App,这是还没有小程序之前就有的评价,的确,如果不是因为公司之间的竞争问题,一个微信已经可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了,何况现在有了小程序呢,看视频看直播等都可以在微信上做到了。这么说来微信已经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了吧~

    所以我认为未来浏览器会忘应用浏览器这个方向发展,我这样想的原因之一是Chrome OS在我看来依旧是超级棒的理念,如果不是碰上10年iphone4这种划时代的产品,Chrome OS的出镜或许不会那么尴尬。

    另外就是许多人微信支付宝臃肿,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正在做小程序的各大厂商也好,只要保证App的主要支线功能,其余的功能可以便利大部分用户便是可以加的,微信支付和微信九宫格便是这个道理。

    而支付宝的功能更多,许多人可能都没接触过,但是不意味着以后不会接触,得分阶段,学生期间充电费话费使用支付宝买东西,工作期间用的地方则会大得多。

    说到底,还是性能问题,打开App变慢了,功能自己还用不上;但是这些都是会发展和变化,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云计算也在快速发展,摩尔定律也终结了。未来的App集成在一个App里,性能也提升上去,而你也用的上,微信的小程序好像就可以这样算吧。

    最后还是前面提到的话,即使有第三次浏览器战争,向应用浏览器转变的战争,只要Google依旧保持这种创新性,保持这种拥抱变化的态度,chrome依旧会是胜者。

    本文由 @ ketchupy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查看全部
  • 引力波探测:AI助力开启宇宙新发现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的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一项全新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推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引力波是时空结构的波动,它产生于星体爆发、黑洞碰撞,甚至宇宙本身的诞生。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NCSA)的科学家们率先使用由GPU加速的深度学习来探测和解读引力波。

    这项研究使用在传统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模拟来训练AI,这大幅节省了分析引力波以及导致引力波的天文事件所需的时间和计算资源,且极有可能加快科学发现的速度。

    NCSA重力小组组长、天体物理学家EliuHuerta表示:“科学家可能会发现爱因斯坦在其广义相对论中未曾预测到的引力波。我们甚至可能需要全新的理论来理解天文事件。”

    查看全部
  • 海内外专家广州组建医检委员会,推进 AI 医学应用;2018 年广东高考昨起报名,使用人脸识别采集考生信息丨AI 掘金晚报

    腾讯觅影落地重庆 重医一院等三甲医院拥抱AI+医疗

    雷锋网消息,12月1日,腾讯公司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全面落地重庆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等五所重庆地区重要的三甲医院将逐步利用“腾讯觅影”的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生针对早期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筛查。  

    当天,腾讯公司与重庆市政府在渝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就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方面展开深化合作;同场,腾讯公司还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医学人工智能达成合作。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清,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陈广域等领导嘉宾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  

    “腾讯觅影”由腾讯互联网+合作事业部牵头,聚合了腾讯公司内部包括AI Lab、优图实验室、架构平台部等多个顶尖人工智能团队的能力,把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先的技术与医学跨界融合研发而成。  

    根据腾讯公司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的医学人工智能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院能力相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全国首批三甲医院,也是重庆市的重点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并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首家医院集团(医联体)。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和专业影响力,利用腾讯公司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与应用、腾讯云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双方将开展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诊疗的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合作。其中,“腾讯觅影”对早期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辅助筛查能力将落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双方还将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筛查新病种的联合科研。  

    此外,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等重点三甲医院也分别与“腾讯觅影”达成合作,并陆续分批上线多种疾病的辅助筛查。其中,在12月1日当天,“腾讯觅影”已率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上线早期食管癌辅助筛查。

    京东金融AI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营,薄列峰后再引学术大咖入驻

    12月1日,京东金融AI实验室在美国硅谷正式投入运营。亦在同一天,京东金融宣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计算机科学学院彭健博士正式加盟京东金融,出任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顾问。

    “京东金融AI实验室主要关注前沿AI技术及产品衍生出的商业价值”,刚刚走马上任不到两个月的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薄列峰介绍道。谈及该AI实验室在未来的发展目标,他表示,在人才方面,到2018年,京东金融AI实验室将汇集50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而在资金方面,薄列峰称,京东实验室每年的研发投入甚至可以和谷歌、Facebook等硅谷一线科技公司的顶级实验室相媲美。

    据京东方面消息称,目前,京东金融AI实验室已经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展开研究工作。而薄列峰还透露,在推动无界零售发展方面,京东金融AI实验室正在推动研制的销售对话系统和销售机器人,也将在未来投入应用。

    而就在京东金融AI实验室投入运营当天,京东金融同时宣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计算机科学学院彭健博士正式加入京东金融,担任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顾问。雷锋网AI金融评论此前报道,今年10月,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博士日前正式加盟京东金融,出任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这是继薄列峰加盟之后,京东金融AI实验室迎来的又一位学术界重量级人物。

    根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获得的资料显示,彭健博士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 计算机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领域和生物医学的应用。彭健博士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荣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教授奖(NSF Career Award),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Award),美国超级计算和应用奖(NCSA Faculty Fellowship),微软研究奖(MSR Faculty Fellowship)等多项学术荣誉,他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合计发表论文60余篇。

    而京东金融方面称,自彭健入职之后,京东金融AI实验室将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领域展开项目合作。京东金融AI实验室也将发挥京东金融场景、数据和技术优势,吸纳美国优秀人才,聚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研究领域,探索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并致力于应用落地。

    对此,京东金融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表示,未来,京东金融硅谷AI实验室将加强与美国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通过吸纳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继续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最前沿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将研发成果与京东金融场景、业务紧密结合,用科技服务金融机构,创新用户服务体验,京东金融AI实验室对于京东金融践行技术驱动战略将发挥重要作用。

    海内外专家广州组建医检委员会 推进人工智能医学应用

    12月1日,广州成立医学检验行业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等23位海内外检验、病理、临床等行业专家组成。该学术委员会将致力于检验和病理国际前沿技术的研发、临床转化等探索,并推进生物样本库建设、健康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助力国家医学检测行业科技进步。

    广州目前正抢占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制高点,计划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城市。

    其中,在人工智能方面,有研究报告显示,医疗将是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同时最具成熟发展基础与市场应用潜力的传统产业之一。随着人工智能制造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一系列政策出现,广州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金域医学首席科学官于世辉介绍,此次组建的医学检验行业学术委员会,委员来自多个领域,如临床检验、遗传及分子病理、临床生化、呼吸病、遗传病、基因大数据等,是目前中国内地医学检验行业引进院士、专家人数最多、领域最广的一支学术团队。

    担任该医学检验行业学术委员会主席的钟南山在会上称,把先进的科学研发转化为临床服务,同时把一些先进技术简单化,变得更加价廉,从而适合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使用,这是成立该学术委员会的重点。

    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表示,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将借助这个“最强大脑”把握医学诊断服务技术发展整体态势,尤其是在布局或调整重大医学技术领域等方面,提供宏观战略研究和顶层决策咨询支持,助力国家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服务,以及体外诊断产业、医疗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科技进步。

    2018年广东高考昨起报名 首次使用人脸识别采集考生信息

    昨天(12月1日),2018年广东高考开始报名,今年高考报名首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考生相片和人脸特征信息数据,以确保考生个人信息采集真实准确。

    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学生正分批在课余时间到电脑室采集信息。采集信息包括考生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指纹和人脸特征等,每个学生约二十秒左右可以完成。

    广州市第四中学老师 邱亦文:第一就是读身份证(信息) ,按照操作程序,先采集左手的指纹,然后再采集右手指,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人脸识别,全校一共六百多学生。因为这个技术非常便捷,一个班一台机半小时就可以马上采集完毕。

    高考报名信息采集好以后,系统将把考生的相关数据传输到后台,在2018年高考当天,监考老师将对考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比对,比对成功后才可以进入考场参加考试。

    广州市第四中学老师 邱亦文:有可能个别同学,手指受伤或者掉皮等原因,造成进入考场的时候无法采集指纹。有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或者身份证加指纹采集通过就可以了。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