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技术学校

顶点技术学校学费:

顶点技术学校官网: http://www.apextechnical.com/main.htm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1961年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1%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顶点技术学校

顶点技术学校 顶点技术学校建立于1961年,是位于美国纽约州长岛市的一所电气技术培训学校。学校自建立起已经培养了15000多名具备专业技能的毕业生,为该地区提供了许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顶点技术学校的综合性课程涵盖电气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讲授管理课程、实际操作以及结合理论教材等方式进行培训。学校采取小班级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并有足够的动手实践操作机会。顶点技术学校占据75000多平方英尺的培训基地,设施设备齐全而先进,为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获取知识

【专业】 顶点技术学校

  • 顶点技术学校相关问题

    学生的目标是央清,其他院校都不考虑,到最后没有拿到证,这种情况在顶点画室多吗?

    不会的,虽然大家都想考央清造型或央清设计,但是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我们会给学生选择跟造型方向、设计方向比较相像的院校报考,那么学生央清造型没有考上的话,考其他院校也是没问题的。

    查看全部
  • 辞职后五险一金怎么处理

    辞职以后五险一金是不能取出来的。辞职后五险一金的处理方法如下:一、养老保险1、停止交费,形成缴费年限中断,个人账户积累停止,但只要时间不长对今后影响不大; 2、由个人全额缴纳,即不中断缴费,把过去连同企业缴纳的部分一并自己缴纳,但这样个人负担较重不太合算;  二、医疗保险,也有个人账户,辞职后处理方法基本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在当地继续使用。  三、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都没有个人账户,辞职后保险自动解除,但失业保险只要缴费满一年,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就可以领取。

    查看全部
  • (2012?岳阳)九(一)班课题学习小组,为了了解大树生长状况,去年在学校门前点A处测得一棵大树顶点C的

    根据题意得:∠DAB=37°,∠CAB=30°,BC=5m,BC5333×0.75≈6.495(m),
    则CD=BD-BC=6.495-5=1.495(m).
    答:这棵树一年生长了1.495m.

    查看全部
  • 以学校、张红家、图书馆三个点为顶点,围成的三角形地块区域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描述不完整,只有三个顶点,没有边长怎么计算面积呢?应该要说明学校、张红家、图书馆三者之间的距离才行。追答

    这道题描述不完整,只有三个顶点,没有边长怎么计算面积呢?应该要说明学校、张红家、图书馆三者之间的距离才行。

    查看全部
  • 如图所示,某学校拟建一个含内接矩形的菱形花坛(花坛为轴对称图形).矩形的四个顶点分别在菱形四条边上

    (1)连接AC、BD,3333333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查看全部
  • 顶点技术学校相关资讯

    他创办了一所学校,立志改变世界,百年前的理念是如今的潮流

    他创办了一所学校,立志改变世界,百年前的理念是如今的潮流

    有很多人都梦想着改变世界,但是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人,通过创办一所学校,而改变世界。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用的生活用品,处处体现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美感,这种美感是谁来定义的?

    或者说,是谁第一次提倡的?

    在二战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建筑家,叫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他厌倦了当时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厌倦了繁琐的装饰和雕花。

    格罗皮乌斯照片

    有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工业革命来临之前,西方世界的权利中心主要绕着教堂和宫廷。

    所以的服务行业文化产业,也都是为这部分群体服务的,所以在西方,我们能看到很多哥特式的建筑,维多利亚式的街道,有拱门、穹顶和极尽奢华的雕花。

    哥特式建筑

    一战结束后,世界经历了一轮洗牌,百废待兴,建筑行业的发展首当其冲。此刻,资本主义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

    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念应运而生。他倡导一种既能适应工业化,又兼顾艺术美感并且将材料和功用发挥到最大化的一种建筑。

    格罗皮乌斯

    此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盖房子,但是呢,传统保守派的依然很强势,他的理念根本没有人接受。

    他定下心来思索,即便世界上认可自己的理念,但是有几个人有完成自己宏图大业的本身呢

    于是,他决定自己办一所学校,自己培养帮手,1919年,他在魏玛创办了一所学校,叫包豪斯学校。

    包豪斯学习的师生合影

    这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十分超前,他整合了当时有名的艺术家和手工匠人。他让学生们称艺术家为艺术大师,而手工匠人称之为工艺大师。

    这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授课上,一门课由两个老师来教,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艺术大师和工艺大师,比如说,做一双鞋,艺术大师来教你如何画图设计,工艺大师教你如何用工艺技术把鞋制作出来。

    包豪斯的师生们在上立体构成课

    这样的流程,在当代可以说是毫无新鲜感。但在百年前的魏玛,可是独此一家。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把艺术家的位置,放在社会生产力中,最多余的那一个。因为他们的贡献,总是不如科学技术来体现的直接明了,但我们社会的发展,却离不开艺术家的鼎力支持。

    格罗皮乌斯看着自己的学生也培养的差不多的,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盖房子,也就是盖一所属于自己的教学楼。

    魏玛的包豪斯学校教学楼

    他们师生一块参与设计,一砖一瓦都是共同搭建起来的。

    而他们盖的这所建建筑大面积都是白色,所以称为小白房。

    百年过去了,这所建筑依旧十分的时髦,丝毫不落后于现代的年代。

    密斯.凡.德罗

    包豪斯这所学校,提倡的理念时至今日,比如极简主义,仍是主流文化,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提出一句话,少即是多。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一句很智慧的一种文化,举一个例子。

    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的德国馆

    密斯.凡.德罗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的德国馆,因为倡导极简主义风格,所以市面上没有与之配套的家具,于是他又设计了一把椅子,与之配套。

    这个椅子就叫巴塞罗那椅。

    巴塞罗那椅

    整个椅子的四条腿,是用交叉的弧线完成,没有繁琐的雕花装饰,也没有复杂的工艺流程,若用一个圆圈框住这个椅子的侧面,你会发现,四周的顶点,正好契合圆圈的边缘。

    他的少体现在了去掉了没有用处的装饰和工艺流程,多体现在了方便、简洁并且具有美感,可以大批量的生产。

    我们现代设计潮流,都是依照这所学校流传的理念发展而来。

    查看全部
  • 创办8所院校,培养15万人才!吉利坚持22年办教育,原来是因为……

    “北京吉利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实践和优秀的教育成果已成为民办高等教育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首任会长 陶西平

    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之前便筹办学校。彼时的中国,汽车人才极其缺乏,国产汽车要想有出路,就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9月24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北京吉利学院2019年开学典礼上如是说。这是他今年第三次在公开场合畅谈“教育”所思所感。

    22年来,吉利共创办8所院校,从职高到研究生不同培养层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5万人才,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在李书福看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就是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能力。

    他表示,“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

    与此同时,吉利也在不遗余力投入研发,近十年来全集团研发投入累计近1000亿元,2018年全集团研发投入超过210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为6.4%。

    一手造车,一手育人

    吉利最早筹办的“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逐渐发展为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全日制院校,办学20余年来为汽车产业链输送23000余人,众多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骨干。

    回忆起早期办学历程,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陈老师清楚地记得:当时工厂一共600亩地,分为三块:一块办学校,一块进行产品试制,一块是老师、工程师和专家的生活区。

    吉利就这样走上了造车之路。

    “整个办学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走下去。实践证明,吉利教育事业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李书福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党中央研究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举国上下欢呼雀跃,北京吉利学院应运而生。

    △北京吉利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建校19年来,已有2000多位校友成长为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高管,或成为吉利控股集团所属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北京吉利学院成为“国家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2005年,心系教育的李书福将目光瞄准了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海南,出资建设了三亚市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三亚学院。

    现在,这所学校成为了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

    △三亚学院

    2012年,吉利投资建设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培养汽车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已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指定的人才培养基地。

    △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创建与造就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受人尊敬的大学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之功所能实现,就像一场又一场接力赛,不断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李书福

    产教融合:造车育人互赢共进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由探索,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的使命是为了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2010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李书福提交了《关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改革协调发展的提案》。

    多年来,李书福始终认为,对于大学而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两者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孪生兄弟关系。

    高层次技师技工的培养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创新能力竞争是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全面、立体、综合能力的竞争,许多创新成果的产生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源自于一线的实践与启发。

    结合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吉利在教育方面做了前期规划。

    2016年起,三亚学院开始打造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学科重点布局。

    2018年7月,三亚学院投入上亿元建设全国第25个、海南(三亚)首个超算中心,中心算力已经升至全国高校第五位。

    近4年,三亚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6项,立项数名列全国426所民办本科高校第一名,海南省高校的第三名,科研综合排名全国426所民办本科院校第6名。

    2019年4月,浙江吉利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临海首家工业机器人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基地等。

    “学生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学生的梦想也是学校的梦想,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李书福

    李书福董事长在北京吉利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北京吉利学院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向2019级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各位老领导长期以来对吉利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各位老师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造就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是一场接力赛

    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自由探索,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的使命是为了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明白文化与科学、专业与学科、大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竞争力,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就是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能力。

    北京吉利学院在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教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自2000年6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是,离大学的使命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北京吉利学院是在党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高校工作会议后成立的,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党中央研究决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举国上下欢呼雀跃,我们因此无比感动,北京吉利学院应运而生。

    在此,我要感谢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教委、昌平区委区政府及各界各级党委政府,尤其要感谢张保庆副部长、陶西平会长、陈乃芳校长,北京吉利学院的闻邦椿老校长,同时,我还要感谢吉利学院各届校董会董事、北京吉利学院的历任校长、执行校长、各位副校长及各位院长,借此机会我也要向全体教职工表示感谢。

    对于今天的北京吉利学院而言,本届校长、校党委书记及其班子责任更大,使命更加光荣,你们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一定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前方的挑战不会轻松,但我相信只有勇攀高峰的人,才能不断登峰造极,才能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光荣的使命,到达一个又一个成功的顶点。

    创建与造就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受人尊敬的大学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之功所能实现,就像一场又一场接力赛,不断推动学校向前发展。我希望吉利学院管理层认真研究大学精神,充分学习发扬大学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推进大学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选拔、教材、教具、大纲等方面研究都要有所突破并体现先进性,广泛开展校际合作,积极参与尖端项目研究,要用全球视野,国际对标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北京吉利学院虽然新来晚到,但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实现后来居上。

    吉利投入教育,不求经济回报

    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吉利在进入汽车工业之前首先办教育,在浙江临海成立了吉利技师技工学院,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师技工力量。实践证明,吉利教育事业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我们的梦想不止于此,我们的梦想必将继续吉利教育事业的峥嵘岁月,我们一定要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帮助学生实现求学梦想,学生的成功就是学校的成功,学生的梦想也是学校的梦想,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学校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学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北京吉利学院是一所非盈利性质的民办高校,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学校还设有奖学金,欢迎同学们踊跃申请。

    同学们,我祝贺你们进入北京吉利学院,北京吉利学院因为你们的到来而充满生机活力。你们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追求,与吉利学姐学兄及老师们共同切磋学术,共同展望未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分秒必争,刻苦学习,打基础,练内功,只有练就硬功夫,学会真本领,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任何成功的到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会历经艰难,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

    查看全部
  • 中学学渣,大三却仅用2月破解西塔潘猜想,丘成桐说运气好而已?

    近年来,经常被90后毕业就被聘为大学博导的新闻刷屏,23岁就在Nature发文的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明侦,28岁大学教授博导女博士李琳、浙大90后博导杨树、90后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特聘教授刘惠颖博士……

    但是如果要说起来,最轰动的还要属多年前的刘路了,直接被学校允许提前毕业,直接硕博连读,22岁破格成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这个纪录至今还没有谁打破。

    因为困扰数学界20多年的“西塔潘猜想”,就是这位中南大学一个大三的学生刘路破解了!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了解此事后,亲自批示刘路硕博连读。与此同时,为了让刘路能够提早读研,中南大学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三位院士,向教育部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建议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刘路学术方面的培养。

    01 中学“学渣”破解“西塔潘猜想”

    1989年,刘路出生于大连,父亲在国有企业后勤部门工作,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理工科尤其是数学的热爱。

    刘路的中学成绩并不算很好,只能算一般,甚至有时候在老师眼里是标准的”学渣“。

    因为整个年级600多人,刘路考过500多名,他热爱学习,但是刘路觉得为考试做过多的准备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刘路并不会不会为考试刻意去做特别的准备,所以考试成绩随机性很大,他最好的时候是高中开学第一次考试,考过30几名,越考到最后,越觉得有些厌烦,所以就越考越差。

    2008年,刘路参加高考,这次发挥却非常不错,成功考取了中南大学,热爱数学的他选择了应用数学专业这个专业,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在父母的眼里,学数学的话不太好找工作,再一个如果学纯数学应该是成绩比较好的才适合学数学,父母觉得成绩一般的刘路不适合学这个,没有数学家的天赋。

    2010年,刘路还是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这一年的8月,他开始自学反推数学。通俗地说,反推数学是数理逻辑的一个小分支,通常数学大致是从公理到定理的研究,而反推数学则恰好相反,是从定理到公理的研究。这个时候,刘路接触到了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这是属于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定理。2010年10月的一天,才刚刚大二的刘路突然想到,利用之前用到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证明西塔潘猜想。然后他花了一周的时间写论文,然后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去修改论文。

    刘路对国际数学界十几年来悬而未决的“西塔潘猜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将证明过程用英文写出来后,投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2011年,刘路的论文在杂志上登载,该杂志的主编在向刘路表示祝贺的同时,也邀请他于当年9月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刘路也成为这次会议上惟一一名来自亚洲高校的参与者。

    2014年,刘路的全新论文《避免计算——闭集上的所有成员》在国际数学权威杂志《美国数学学会会刊》发表。这篇论文成为了刘路回击网友指责他是「学术骗子」,抨击他被功名所腐蚀或压垮的最强利器。

    该杂志评审认为,作者“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是计算理论和相关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2012年,他成为了科学新闻年度人物,而且还得到了100万元的奖金。在北京大学,刘路还拿到了“影响世界华人奖”的奖杯,这位年轻的教授也是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可见数学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各界对数学上的成果,都是寄予高度的评价的。

    02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反推数学领域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在组合数学上,拉姆齐(Ramsey)定理要解决以下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几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1个人互不相识。

    拉姆齐数的定义,拉姆齐数用图论的语言有两种描述:对于所有的N项图,包含K个项的团或一个项的独立集。具有这样性质的最小自然数N就称为一个拉姆齐数,记作R(K,1)。在着色理论中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完全图Kn的任何一个2边着色(e1,e2),使得Kn(e1)中含有一个K阶子完全图,Kn(e2)含有一个1阶子完全图,则称满足这个条件的最小的N为一个拉姆齐数。

    拉姆齐证明,对与给定的正整数K及1,R(K,1)的答案是唯一和有限的。

    拉姆齐二染色定理(Ramsey Theorem for Pair)用非形式的语言可以叙述为任何一个对边进行2染色的含(可数)无穷个顶点的完全图都有一个单一染色的含有无穷个顶点的子完全图,而弱柯尼希定理(Week Kunig Lemma)则是说任何一个(可数)无穷二叉树都有一条无穷长的路径。这两条都是二阶算术中的陈述,说的是一个类中满足某种性质的子集存在,可以粗暴地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表现或者替代二阶算术中的选择公理(Axiom of Choice)。

    在反推数学中,研究的其实是二级算术的多个子系统以及它们的强度关系,而最重要的是被称为Big Five的五个子系统,其中WKLO是基本系统,RCAO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而RCAO添加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系统被称为RT22。经过若干数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子系统间存在强弱的比较关系,RT22不比ACAO强等,他们隐约认为RT22和WKLO的强度是可以比较的。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在一篇论文中发现WKLO并不强于RT22,于是他猜想可能RT22强于WKLO。

    【问题】RT22与WKLO的关系如何?

    【分析】西塔潘猜想困扰了许多数学家10多年,直到中南大学刘路证明了RT22并不包含WKLO,从而给该猜想一个否定的回答。

    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在一篇论文中发现WKLO(母系统)并不强于RT22(子系统),于是他猜想可能RT22(子系统)强于WKLO(母系统),这是很好理解和符合情理的,子女的生育能力肯定比父母强。所以在胎儿未出世的时候,RT22是包含在WKLO中,即胎儿在母亲的胎盘中,当胎儿出生以后,慢慢的WKLO又包含在RT22中,子女回报父母养孕之恩,养老送终。

    【问题】但是西塔潘猜想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刘路证明的RT22并不包含WKLO是否真的成立呢?

    【分析】下面是周秉根对于西塔潘猜想的解释。

    关于西塔潘猜想的真实涵义可用人类繁衍的实例来说明。

    假设有一对夫妻,丈夫是RCAO系统,妻子是WKLO系统(是最基本系统,而且具有生育能力至关重要),ACAO系统是这对夫妻系统的男性客体系统。而丈夫RCAO为添加弱柯尼希定理的系统(生育能力不确定),而RCAO为添加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系统(具有生育能力)被称为RT22系统(RT22系统为RCAO和WKLO系统的子系统,即为他们的子女)。RCAO和WKLO系统的子系统(他们的子女)在未出生时是包含在母体WKLO系统的胚胎中。

    在孩子未出生时,RCAO和WKLO系统夫妻2人与客体ACAO系统构成一个三维码维持系统的稳定。如果丈夫RCAO有生育能力且与妻子WKLO交配,则孕妇肚子里的小孩是丈夫RCAO的孩子,如果丈夫RCAO没有生育能力,且客体ACAO与WKLO发生了性关系,则孕妇肚子里的小孩是客体ACAO的小孩,则客体变成了主体,主体RCAO变成了客体。所以孩子未出生,孩子是谁的具不确定性,而肚子里的小孩相对RCAO、WKLO和ACAO三维码,系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独立集,从而满足拉姆齐数的要求。

    如果小孩是丈夫RCAO的小孩,则RCAO、WKLO和RT22为K个项的团,则ACAO为一个项的独立集。

    如果小孩是ACAO的,则ACAO,WKLO和RT22为K个项的团,RCAO则为一个项的独立集。这一认识也符合理论中的描述,对于完全图Ka的任何2边着色(e1,e2),即男女双方交配,使得Kn(e1)中含有一个K阶子完全图,生育一个或多个子系统完全图(1个或多个子女),Kn(e2)含有一个1阶子完全图,即ACAO或RCAO(无生育能力)的1阶完全图。

    周秉根(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教授)在《西塔潘猜想的真实涵义与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可以得出结论,刘路的证明RT22并不包含WKLO的推导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完全的,因为西塔潘猜想不是一个友谊定理,而是一个繁殖定理。

    西塔潘猜想是否真的被破解,还有求待证实。我了解的可能比较片面,希望读者可以更加深入研究。

    不过对于刘路的论文,收尾菲尔兹奖美籍华裔丘成桐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西塔潘猜想比较冷门,即使证明了对数学的推动也不大。他认为,刘路是有运气成分在的,毕竟他是在前辈的理论上稍加改动而成。你认为刘路是运气居多吗?

    03给我们启示

    “年少有为”这个词用在刘路身上最为贴切不过:如今已经做到教授位置的他,也不过才仅仅30岁。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特例。而他对于数学的热爱与研究的坚定信念,也正是驱使着他进步成长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的成功,完全源自于他用意志的血滴与拼搏的汗水组成了成功的玉液琼浆,天地间回荡着他寻找梦想的激情,多强的风浪也不能阻止他追求大海的脚步。

    从数理逻辑跨界到计算机,刘路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依然取得了突破,刘路一直在他人生的路上创造着属于他的奇迹。

    一个人拥有爱好是最重要的,刘路一直以来都坚定自己数学的梦想,这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而身为父母,学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学习的习惯,同时也积极引导孩子拥有自己的目标与爱好,并且尊重鼓励孩子的爱好。

    刘路的父母虽然反对刘路学习数学,却没有强加干涉,这就给了刘路自由选择人生机会。

    很多人即使缺少攀登珠穆朗玛峰顶的天赋,但他们也会创造属于他的奇迹,关键是看家长懂不懂得去尊重且鼓励孩子的爱好。

    有些时候,对于目标和爱好的执着追求,而不计较结果,反而会取得更多的收获:刘路会在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上长时间钻研、思考,不追求分数甚至结果。而更多孩子则总是急着做出结果来,不会做的就去翻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

    查看全部
  • HCI交互设计留学-年薪百万的交互专业有哪些学校可以申?

    随着 5G 时代的来临、各种智能社群的建立,未来社会将全面智能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因此,近年来与“万物互联”时代发展所匹配的专业变得异常火爆,比如说越来越火的交互设计以及相关专业。但是国外院校对交互设计专业划分太细,再加上国内相关信息的比较稀少,很多同学在选择时往往困难重重,我们最近也收到了很多HCI 的offer,所以对这些 offer做了一些梳理,也为大家稍稍整理了一些HCI和国外相关推荐项目的干货内容,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什么是 HCI?

    HCI 的全称是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人-计算机的交互,HCI 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和关注的是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的可能性以 及这些可能性对我们的价值,侧重客户研究与技术开发。

    图自 researchgate

    什么是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专业的范畴主要是设计交互的产品(硬件)和规划交互的服务(看不见的硬件,无形的交互)。

    图自 envis-precisely

    交互设计是通过研究最终使用客户的需求、使用场景,来提升用户的体验。这里的用户需求强调的是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行对用户的调研。

    为什么要申请交互类专业?

    首先,美国的交互类专业硕士基本都是属于 STEM 项目,享受三年的 OPT 政策,毕业后有机会在谷歌、微软、领英、Facebook 等大公司工作,并且更容易参与到比较核心的产品研发工作中,之后就算选择回国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项,更别说美国知名大学的毕业证本来就是敲门砖。

    不只是名校及校友 Network 的效应,HCI 和交互设计类专业的学科属性及教学方式就决定了,在就读过程中就可以积累出比较丰富全面的作品集,有完整的 User Research,有丰富的 Visual Design,也会有跨领域的合作经验,这不仅决定了求职的起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机交互工程师、交互设计师及产品经历的职业天花板。

    HCI院校推荐

    1 卡内基梅隆大学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产品与服务集成创新专业是美国第一个 Engineering、Design and Business 结合的项目,至今已近 15 年,也算初具规模,被称为“ 产品界的黄埔军校 ”。作为交互设计顶尖学校之一,也是全球第一批提供交互设计硕士的院校。 在课程设计上,为每一个背景的学生设计了其他领域的基础课程,通过上课、作业和 project 结合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具备从三学科交叉思考的能力。目前 MIIPS 的项目分为两种,9-month 和 16-month,16 个月的项目会多一个暑期的实习

    2 华盛顿大学

    华盛顿大学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创建于 1861 年,是美国西岸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大学。 不仅微软、亚马逊、波音等巨头公司总部深深扎根于西雅图,Apple、谷歌等大公司近年也纷纷在西雅图设立分公司,而华大学生就是这些公司在人才市场的头号目标。 UW 交互类专业堪称求职金牌履历,近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全职工作,大多数毕业生在科技公司就职,如微软、谷歌、Facebook 等。

    3 康奈尔大学

    康奈尔大学的Technion-Cornell 双硕士学位开设于 Cornell Tech,位于纽约市罗斯福岛,地理位置极佳。该项目时长 2 年,学生毕业后将获得 Cornell 的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学位以及 Technion 的 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cience 学位。 另外,学校除了与各纽约顶尖艺术设计院校有合作外,与纽约艺术圈也有很好的联系,如与大都会博物馆的 Media Lab、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 New Museum 的 Rhizome 都有合作。

    4 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的 ITP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项目于 1979 年设立,是一项为期两年的全日制学习课程,专注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探索以及学习的能力。 课程多为小班教学,关注新兴媒体与人文价值的交叉领域,推崇艺术概念和技术探索的结合。位于纽约市的 ITP 不断吸引着最优秀,最聪明的教授来指导该项目的学生,ITP 的学生背景极具多样性,各路大神的集结使得该项目成为互动领域中排名最高的项目之一。

    5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是密歇根大学的旗舰校区,于 1817 年建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 密大的信息科学项目除了 HCI 还有 Data Science 和 Library Science track。课程设计以实用为主,有基础编程课,统计课和设计课可以通过考试 waive,院内讲座 workshop 无数,有现代互联网气息和人文风,比较适合转专业的同学申请。

    6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是印第安纳大学遍布全州的八所主校区中的佼佼者,也是美国中北部地区的老牌名校。IUB 拥有众多出色的学院和专业,在全美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提供世界一流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 IUB 的人机交互设计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设计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学校除了教导学生应用技术解决问题外,也培养从使用角度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素以顶尖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商学和建筑学而闻名。在 2020 U.S.News 排名中,工程学院全美第 11 ,其中,计算机工程排名第 7。 MSIS 项目设在 UT-Austin下的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该项目吸引了来自各种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包括商科,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 学生在学业后期都将在项目发起者的指导下完成一次顶点项目(Capstone Project),这是一次总结经验,综合各种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成果与实际专业领域相结合。MSIS 项目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掌握进入各种信息领域的技能,其中 75% 的学生在毕业后三个月内找到了工作。

    8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 UC 系最负盛名的老大,在很多方面甚至不输斯坦福。而且因为它在北加州的 Berkeley 城,与旧金山、硅谷等金融科技中心地带仅 20 分钟至 1.5 小时车程,学生就业非常好,毕业生中出现了许多新型高科技的富翁。 设计硕士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交叉学科,学校位置优越,周边各大科技公司环抱,并且在加州的认可度很高,为求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今年全美 UX Top School 中高居第 8 位。

    9 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是一所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世界一流的顶尖综合高等学府。马里兰大学是美国最好的 20 所公立大学之一,也是美国中西部知名的十大联盟( Big Ten Conference )成员校之一,被誉为"公立常春藤"( Public Ivy )大学。 人机交互科学硕士(HCIM)是一门独特的跨学科学位课程,整合了信息研究,计算机科学,教育,心理学和工程学,为未来的HCI领导者在行业,政府,教育和其他领域做好准备,时长为 2 年。

    10 普渡大学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美国一级国家大学,美国大学协会老牌院校,美国十大联盟创始成员,主校区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市(West Lafayette)。该校学术声望极高,在美国和国际上都有较强的影响力,是少数能在未开设医学、法学、建筑学院的情况下,综合排名仍位列世界一流的大学。 交互设计两个主要的方向都开设了项目,一个是 Interaction Design MFA ,另一个是 Computer Graphics Technology (HCI) ,近年来很知名的基于体感交互的系统和虚拟现实的产品都来自于普渡大学交互实验室。

    11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RIT),学校创建于 1829 年,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古老的私立理工大学,拥有近 200 年的建校史,是一所在美国及全球范围享有盛誉的一流理工大学,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领先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的企业合作教育为特色。 RIT 的人机交互硕士项目(M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为期 2 年。通过研究人们与网站,计算机系统,新兴技术和软件的交互方式,学生能够创建直观的技术界面,从而改善我们与新兴技术的交互和使用方式。

    12 多伦多大学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始建于 1827 年,坐落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是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享誉全球的顶尖高等学府,主校区位于多伦多市中心,校园环绕安大略省政府与皇后公园。 多大的用户体验设计硕士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在各种用户体验设计问题上进行协作和深入研究,将从传统的数字媒介(例如,台式机、网站、移动设备)到人机交互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3D 用户界面、可穿戴设备)进行发展,强调通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进行跨学科设计。

    13 普瑞特艺术学院

    普瑞特艺术学院 (Pratt Institute),于 1887 年建立在美国纽约市,是美国领军层次的设计类院校之一,它是一所应用艺术型学校(Aoolied Art),提供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插图、数字艺术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室内设计系排名全美第一,建筑设计系本科排名全美第七,工业设计系,平面设计系等享誉于美国。 Pratt 的 IXD 项目根据选择的不同课程安排 2-3 年完成学业,是一个由信息科学(IS),人机交互(HCI)和用户体验(UX)三个方向创新融合的一个新设专业。课程设置难度循序渐进,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由很多设计软件,编程基础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指导的内容,项目目标非常明确,就说为业界输送能够马上上手的人才,比较接地气。

    14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简称 ACCD,建立于 1930 年,是一所依托现代设计为基础的和艺术设计行业紧密相关的艺术学院。ACCD 是美国在设计上最权威的学院,其汽车和交通工具设计系、数码设计专业、插画系、平面设计系、娱乐设计等,在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培养出了一批实力强劲的设计师与艺术家。 Media Design Practice 项目是一个涉猎广泛的交叉学科,典型的艺术、科技、人文跨界的学科,强调个人设计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学生背景广泛,包括技术类、设计类、纯艺术类等等,未来交互领域就业前景良好。

    15 悉尼大学

    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始建于1850年,是坐落于南半球金融、贸易与旅游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的世界著名顶尖研究型大学。悉尼大学是全澳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之一。在 2020 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悉尼大学位列全球大学第 27 名,澳洲大学第 3 名。 悉尼大学互动设计和电子艺术专业旨在以人为中心,并运用创新技术来设计和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设计互动产品,服务和系统对持久的文化和商业的重要性。

    以上为 HCI 及院校推荐,更多留学问题欢迎留言。

    查看全部
  • 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考试成神之路

    “2020年的高考实在是历史性的一届!”

    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全国高考。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届考生经历了线上教学、高考延期,以及极端天气的“挑战”,但如今胜利在望。迄今,全国超半数省份的高考已经结束,还有一半省份的考生即将迎来寒窗十余年来的最大“解放”。

    一个“苦”字,恐怕可以概括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古人的考试条件极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从古代科举,到现代高考,经历周期长达数十年,从来不易。即便在当下,高压之下的精神之苦仍是考试的必由之路。

    在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中,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

    面对考试,这样的自信和凛然不是谁都有。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又戏谑“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不过,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

    在今天的文章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宏超为我们梳理了科举以来的种种考试趣闻:考场历险记、作弊中的魔道斗法、考官的酸甜苦辣、考试的是与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撰文 | 王宏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我当年博士毕业后,特地和几位同学去喝酒庆祝了一番。老舍先生说:“考而不死是为神”,读过博士,算是经历过了学历教育中的所有考试。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比较中西学制时说,中国的进士“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41页)。而《儒林外史》中的浦墨卿说:“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这么说来,读书至博士毕业,就真的算是“了局”了。二十几年寒窗,而今有了“封神”的资格,怎能不让人自豪一番:

    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生。(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论语》第44期,1934年7月1日)

    我虽“考而不死”,但对“转生”、“成神”倒是没什么感觉,而是对老舍先生另一句话心有戚戚焉:“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老舍《考而不死是为神》)考试尽管或有喜剧的结局,但其过程常是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

    1

    考场历险记

    历来关于考试的记录,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苦。首先是读书之苦,且不说民间所熟知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励志”表率,古代还流行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故事。《晋书·车胤传》曰:东晋车胤幼时“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以萤火虫照明或用雪映照发光来读书,除了说明家贫之外,亦可见读书过程之艰苦。

    北宋诗人晁冲之有诗曰:“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彻夜苦读,烦闷无比,穷书生们在漫漫长夜读书之余,就编一些鬼狐故事打发苦日子(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女狐、女鬼故事盛行,大概就与书生们枯寂烦闷的读书生活有关。

    其次是考试过程之苦。如今学校基础设施较之以前好了很多,就算学校条件稍差的,考场也尽量选择条件最好的教室,几能比肩领导们的办公室,考试过程总不至于太艰苦。而古人考试的条件很差,考试如同鬼门关走一遭,当场考死的真不在少数。

    古代考场有多种称呼,如贡院、试院、科场、矮屋等,还有一个名字叫棘闱。“棘闱”本是楚国一个小地名,但后来为防止科场内外串通,乃用荆棘围护起来,后渐成为科场的别称,棘闱也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意象。(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关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册府元龟》贡举部·条制二)

    如北京贡院,有号房57排,9064间,每排用《千字文》一字为名。每间号房高约六尺,深四尺,宽三尺。东西墙体留有数个砖缝,中间可以放置木板,白天把木板上下、左右错开放置,上面为桌子,下面为凳子。晚上把木板都移到下层,并在一起,作为卧榻。

    西德尼·D.甘Sidney David Gamble)1919年在南京所拍摄的江南贡院,规模巨大。

    考试当日,考生黎明点名,解发脱衣,进行搜检。携带笔墨、卧具、蜡烛、食物等进入号房,考试、吃饭、睡觉都在此局促狭小的空间。号房条件极差,且看时人的描述:

    尘封急欲寻笤帚,瓦漏还须盖网油。

    敲紧竹钉排雁翅,浓熏艾把避蜒蚰。

    粉墙靠背衣裳白,脚板悬空露水稠。

    梦扰不宁听鼻息,夜深假寐数更筹。

    若逢久雨泥相伴,偶遇狂风烛易流。

    时暖那堪添黝闷,阴寒何处觅衾稠。

    传题静候鸡三唱,待旦还看月一钩。

    (《浙江乡闱诗》,见清代缪艮编《梦笔生花文章游戏》,第二编卷三,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年。)

    以往的考试不像今日这般要固定好座位,所以在考前占据一个好位置很重要。考生为了能在号舍内找到一个好位置,在允许进场时,“突入” 棘围,入场因需携带着各种生活和考试用具,可以想见,那种情形,宛如灾难大片中洪水来临前抢着挤最后一艘船一般。所以考试的恐怖剧在开考之初就进入了高潮:

    试之日,见八百人尽手携脂烛水炭,洎朝晡餐器,或荷于肩,或提于席,为吏胥纵慢声大呼其名氏,试者突入,棘围重重,乃分坐庑下,寒馀雪飞,单席在地。呜呼!唐虞辟门,三代贡士,未有此慢易者也。([唐]舒元舆:《上论贡士书》,《全唐文》卷七二七)

    考场局促,士子进入后拥挤不堪,竟至会发生踩踏,伤人命的事件。1253年南宋临安科考时,考场内“蹂践而死者十有七人,省试亦伤一人。”(《湖海新闻》,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作为“行动”的科举及其心态揭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8页)

    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8年在开封所拍摄的河南贡院号舍,当时残存号舍10009间。

    历来考场秩序难以维持,所以官府常会派兵来维护秩序,民国时期也不例外:

    会考一点不稀奇,奇的是太重视我们这般毛学生,考场中居然派有数十名带大刀挂步枪的哥儿们助威,名叫什么保护!(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社会局长亲临参观,据某同学云其文思即为一声“立正”而停止。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乡试多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八月天气尚热,中暑得病经常有之。厕所就在每排号房尾部,酷热之中,加上臭气熏天,对于临近厕所的考生(临近厕所的号房被称为“臭号”)其遭遇可以想见。光绪年间有一位倒霉的考生,就不幸分到了“臭号”:

    一号之中,分数十间,一间坐一考生,极底则为厕所。坐近厕所者,谓之“臭号”,第一场犹可,第二场则秽气远播,实不可耐,以考生贪近便,大小解不必皆至厕中也。余丁酉科二场,坐臭号,天气郁蒸,竟至发病。曳白[即白卷——引者注]而出。又有与炊爨之地相对者,臼“火号”,烟熏火炙,亦不可耐。(《科场回忆录》,转自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6页)

    或有人会建议把厕所修建得远一点,这实在是小瞧了作困兽斗的考生们的聪明才智,就有人利用上厕所来作弊。吴敬梓《儒林外史》就讲到一件事:

    见那些童生也有代笔的,也有传递的。大家丢纸团,掠砖头,挤眉弄眼,无所不为。到了抡粉汤、包子的时候,大家推成一团、跌成一块。鲍廷玺看不上眼。有一个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被鲍廷玺看见,要采他过来见太爷。鲍文卿拦住道:“这是我小儿不知世事。相公,你一个正经读书人,快归号里去做文章。倘若太爷看见了,就不便了。”忙拾起些土来,把那洞补好,把那个童生送进号去。

    会试多在农历二月,故称“春闱”,这时天气尚冷,贡院为防考生作弊,往往规定衣饰简洁、携物简单,如须着单层鞋袜,毡毯无里子等,身穿薄衣单鞋,坐在号房里考试,其情形可想而知。明英宗天顺七年,因天气寒冷,巡逻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灾,号房的门是要锁上的,所以考生无法逃脱,竟有九十余人被烧死。穷酸书生在此寒冷之所,蜷缩数日,能捡回一条命,就算是走好运了,哪还管什么考中考不中。

    号房中的考生。

    科场确乎不是什么好的所在,条件较之今日,何啻千里之遥。考场条件差,有时候竟然还喝不到水,口渴难耐,只能喝墨水了:

    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帐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徹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中华书局,1980年第8-9页)

    难怪说读书人肚子里都有几滴墨水。

    在学生休息处的草棚中——大似南京茶馆。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穷书生也有幸运的时候,雍正元年皇帝登基,诏开恩科,皇帝特意交待:

    今年殿试,天气已寒,诸贡士着在太和殿内两旁对策,再传谕总管太监,多置火炉,使殿内和暖,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皇朝通考》卷四九)

    看来皇帝最懂文人,拉拢时添把火就能让历尽冰冷考场的士子感激涕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历代在艰苦环境中苦读的穷学生,多会以此作为精神的支撑和日后发达后的实际追求。相传此诗为宋真宗所作,这种鼓励算得上简单粗暴,但皇帝洵非凡物,深知如何网罗人才,这种鼓励其实最见效果。只是一些固守清高的书生对此喋喋不休:

    “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皆骄佚淫侈、残民蠹国之人。使在位者皆若人,丧无日矣,而乃以为帝王之劝学,悲夫!”([明]高拱撰:《本语》,见流水点校《高拱论著四种》,中华书局,1993年,第60页)

    荆棘围护考场,终于不用担心仇敌打将进来,影响考试,但也难保考场内没有嫉妒的对手来干扰你:

    二秀才俱《春秋》有名,相善。秋试前夕,同榻。一生俟睡熟,密取彼生誊真之笔,悉嚼去其颖。明日抽用已尽秃,大惊。取起草者姑代,则湿滥如帚;乞诸邻,又皆坚拒。恸哭,欲弃卷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因为要连续考试数日,有人难耐寂寞,会携带一些消遣用具。有些考生竟会带着锣鼓入场,白天考试,晚上则锣鼓喧天。同治年间顺天乡试时,

    文场比戏场无杂乱,丝竹金革,即大锣大鼓亦有携带入场者。月明之下,登屋高呼,各招其旧相识,无论东西场号舍远近,闻声响应,栅门尽行踏坏。各携所带来乐器,群分类聚,西班南班,纷然开场。多于号舍顶上作会所,唱有远胜于优伶者。到恰好处,直有多人叫好,齐声呼喝,屋瓦皆震。策艺虽未完卷,只得将笔墨收拾,俟明日再作。甫黎明,场门即大开,交卷者异常拥挤,甚有去至公堂尚远,忙不及待,以卷裹砖石遥掷之者。盖缘每乡试,人辄逾万,大小公馆恶少多以监生下场,平日并不读书,徒趁热闹而已。其真正应试者,亦混其中,好丑莫辨也。(徐一士著,张继红点校:《近代笔记过眼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5-46页)

    哪怕是顺利完成了考试,交了考卷,考生的考场历险也难说结束。比如说,你的试卷会在你眼前莫名消失:

    范春,会稽人,有文学。嘉靖己卯场中,誊真完毕,手试卷自校,得意甚,谓可取解元。忽飙风骤攫去,凌空莫知所之。投笔墨,叹息而出。([明]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代考场亦有一例奇事:

    辛卯正科,江南场中状元新号,有某旗生于誊正首艺后,不知如何,将杯中之茶泼翻卷上,一时惊慌失措,遂将卷子晒诸矮屋之上,适一鹰振翅而过,摄至空中,几如纸鸢之临空飞舞,既而四五鹰互相争夺,将卷撕破。(转自张延昭著:《人在棘闱》,第234页)

    真难以用正常逻辑来解释了。

    考试痛苦,因考而死并非天方夜谭,中国如此,西方亦然。1751年,一位叫闞伯兰(Richard Cumberland)的人参加考试,事后回忆说:

    考试延期那样的好事,我是从来也轮不到的。我就像一个被选中的靶子,一直坐在桌子边上,忍受着无休无止的问答。好容易撑到考试结束,我马上赶回家,面如死灰,把父母给吓坏了。之后我就得了风湿热病,整整六个月命悬一线。([美]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著,徐震宇译:《象牙塔的变迁:学术卡里斯玛与研究性大学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28页)

    考试中要承受的最大痛苦乃是精神之苦。古代科举,现代高考,其周期历经十数年,让人的精神长时间处于高度压力之下,就此意义来说,“考而不死是为神”也是对的。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说:

    考试劳碌过甚,必易于头昏目眩;得失之念过重,必易于神经错乱,由是梦也,狐也,鬼也,幻象也,冤家也,以致种种迷信,种种无稽之谈,皆从之而起,而安身立命之说,亦从之而生。(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69页)

    明清时期扶乩流行,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人在考前扶乩问考题,有关记载史不绝书,也不断有人声称问试题成功:

    邓端若少时传得召紫姑咒,而所致皆仙女,喜作诗。绍兴甲子岁,科举将开之前,在家塾与数客会食,或请邀问试闱题目者,诵咒才毕,仙已至,乃尽诚叩之。答云:“经义赋论,吾悉知之,然天机严秘,不容轻泄,姑为预言省诗题,慰诸君意。”于是大书“秋风生桂枝”五字。客皆不信。已而果然。(《夷坚志》(卷四十三))

    扶乩问题目就如时下许多学生会在高考前去寺庙烧香拜佛,这既是心理压力的体现,也是对心理压力的疏导。精神压力越大,中第后的喜悦就越大,唐诗人孟郊《登科后》一诗写道: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最为形象的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由喜而疯的经典描写。与之形成反差的是,落第者的精神亦会遭受巨大的刺激。据说有八十多岁的老秀才命丧考场,也有像孔乙己这般困顿而终的。

    关于读书人应考过程之艰难、困顿和失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七种比喻,至为精妙: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聊斋志异·王子安》)

    入闱似丐、唱名似囚、归号舍似秋末之冷蜂、出场似出笼之病鸟、望报似被絷之猱、失意似饵毒之蝇、重试似破卵之鸠,读书人应试过程中的所有窘状尽在于此了。

    2

    作弊中的魔道斗法

    考试管理中,最难的是防止作弊。自从出现考试,作弊也就开始了,魔道斗法,历经数千年。作弊之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而防治措施也与时更新。

    《宋史·选举志》称“举人之弊凡五:曰传义,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而最为流行的是怀挟文字,即带小抄。有人专门抄写小抄,以此获利,也有更为专业的,冒充考生进入考场,怀挟文字出售于人。欧阳修曾说:

    近年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二三十千。亦有十数人共敛钱一二百千,雇请一人,虚作举人名目,依例下家状,入科场,只令怀挟文字。入至试院,其程式,则他人代作。事不败,则赖其怀挟,共相传授。事败,则不过扶出一人。既本非应举之人,虽败,别无刑责,而坐获厚利。(《欧阳文忠公集》卷百十一)

    认明商标,恕不致误——监试人对照片。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作弊的花样常会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逻辑与时俱进,比如夹带“或藏于衣帽,或藏于器具,且有藏于亵衣裈裤中者,丧心无耻,至于此极。”(《钦定科场条例》卷三十)所以也无怪乎会出现许多变态的搜查程序了。

    古人用于作弊的衬衣。

    民国时期有学生有一个绝佳的发明,把信息写于铅笔上,真是天才:

    一生将几何物理方程式,皆刻于所用之铅笔上,惟留向外一面无字,监试者未及察觉,亦可谓挖空心思也。(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

    还有女生把题目抄在大腿上,让男老师徒呼奈何:

    (女学生)暑期大考之际,其预抄之暗记,竟多写于大腿之上。迩来男女大中学生,皆着短裤,男教授更不能检查女生之玉腿,明知其弊,只得眼开眼闭。(恺翁:《首都大学考试,女生大腿上作弊》,《真理报》,1947年6月24日)

    学校里的考试,学生们为了抢占便于作弊的好座位,也是费尽心思:

    在大学里,几个有远见的学生便在考试以前预先选择地位隐僻的座位,以便考试之用。为避免被他人抢去起见,于是写一个字条贴在择定的座位上,字条上所写的无非是某某于某日某时在此考试,他人不得擅坐等等。这种手续有的在考期前一天办妥,有的简直在考期前一月早已办妥。他们选择座位之用心,真不亚于替他们已故父母择坟穴的风水。若那只位子的风水实在好不过,那末便有许多同样的字条贴在上面。只要考试的时间不冲突,那只位子的许多占据者之间不致发生惨剧。不过有时不讲理的同学看上了那只座位,不管已否有人占定,干脆贴上一张大字条,把许多已在的小字条全盖没了。这样,一幕全武行便难免了。不过这还未算达到争座位之技术的顶点,因为有的学生如果看中了那只座位的话,如果他是绝顶聪明的,他便不客气地把所有大小字条都扯了,而在座位上用刀刻上与字条上同样的字句,这样便比较稳固了。(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

    方泂作:《高考一瞥》,《时代漫画》,第29期,1936年8月。

    防止作弊的措施也是与时更新,如清代的考场纪律,除了一般性的规定外,还增加了不少条件:

    帽用单毡,袍褂衣裤俱用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不许携带厚褥,卷袋不得装裹,砚台不得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蜡台用锡,单盘空柱,糕饼食物各切开……考篮或竹或柳,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毋许携带坐褥。《《大清会典》卷三三)

    但就“糕饼食物各切开”一条,即能看出,政策的制定者是需要极具想象力的。

    但有时,学生作弊的手段并不高,监考者却不能分辨出来。有一位高度近视的老师,就把学生的夹带看作是草稿,这位教授实在是一位坚信人本善的道德君子:

    国立浙大教授潘渊博士,早岁留学英国,得英国伦敦大学心理学博士头衔,并为英国皇家学会之会员。年逾五十,老态龙钟。教法十分守旧,考试非默写讲义不可。一字无误,准得一百分,错一字,扣一分。即“之乎者也”等语助辞,亦不能例外。学生等咸知其脾气,且又觉其眼睛近视可欺,平日上课,听讲者寥寥,一待考试,即抄夹带。某次考期,潘博士把命题范围,告知学生。某生在考试时,把夹带抄好,一上课,即置夹带于试卷下,照样誊写一遍,自然一字无误。甫誊毕,下课铃响。某生心一急,把夹带与卷一并交上。课后始知,连叫糟糕。适为同班之潘博士之女公子听到。[请她]先去父室,为其取出,事成,某生请客。潘公子欣然往取,不料乃父方批阅某生试卷。女公子知已无能为力,遂怏怏退出。某生干急不已,一夜无眠。翌日,潘博士发还试卷,莞尔语同学曰:“你们班里某君,做事实在仔细,考心理,亦起草稿,字迹清秀,无一错误,故得一百分。我教书数十年,从未遇如此好学生。”某君闻言,犹将信将疑,然学期结束,某君心理学成绩,果然最好。作弊遇如此,可称奇矣。(柳郎:《作弊遇奇》,《东南风》,1946年,第13期)

    为防止考生舞弊,考前的检查历来都非常严苛。除了一般性的搜查随身携带物品、搜身之外,有时还会搜头发、裸体搜身,甚或挖耳朵、挖鼻孔来搜检。许多士人对这些有伤自尊的侮辱性做法大为不满,但抗议也常无济于事。

    作弊多是因为平时不努力,无奈之下去冒风险。有段文字把考场上的学生写得活灵活现:

    小陈的白纸,仍然是那样的洁白,虽然有几个蚯蚓的小字,可是那是从黑板上抄下来的。这时他的脸上,满布了一些愁容,先生又要收卷子了!正在大家纷乱之际,他把眼睛直直地射在邻座的同学的卷纸上,很兴奋地看了一眼。咳!谁知道运气不幸得很,又遇见同难的朋友,原来也是一样的白纸!于是他又转秋波改换方向,看见人家几行小字,自己又喜又惊地抄了几句。嘿!时光流水,无情的上课钟又敲着……先生再不能等了,于是叫着:“交卷!交卷!快交上来吧!”隔未一分钟,先生一溜烟地离开了教室。这位孤独的人儿,把两手放在脸下……

    尽管现在做了老师,经常扮演“神气的”监考官,但看到这段文字,还是直冒冷汗。对了,这篇文章名为《试堂——平日不用功,考时叫老兄,老兄……》(1939)。

    也有冒险失败,一时冲动而自杀的:

    我们有一位同学,他真是一个老实的人,平时沉默寡言,读书也用功,只是家境不太好,营养不良,身体也坏,常常生病,常常脱课,又神经衰弱,记忆力不强,所以功课不大好。他父亲又迫得他很凶,若有一门不及格,就要不准他继续入学。在这样的功课与家庭一方面的交迫下,他铤而走险,在考试的时候作弊(偷看书)。不巧,正给监考先生查到,一顿大菜,一张布告,他就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回到家里,他怕他父亲的责骂,在他父亲知道这消息之前,就吞了一瓶来沙而——就此永别了这冷酷的世界。(《揩油与作弊》,《海沫》,1941年第2卷第7-8期)

    考试作弊而酿成悲剧的事例不少:

    学生江某日前考试英文,私看夹带,为教员察出。江生自觉无颜见人,次日投江身死。遗书同学,略谓仆素以忠直自负,今一念之差乃至于是,不如一死以明此身云。呜呼苦矣。(《南京学生自杀:考试作弊遂轻生》,《时报》,1912年12月27日)

    华君武作:《学校生活》(之一),《时代漫画》,第23期,1935年11月。

    对于学生考场作弊,也并非所有人都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至少有些人由作弊去反思作弊背后的原因。民国时有一群刚成为老师的青年人,怀着“同情之理解”,分析了学生作弊的七大原因:

    1、要多得分数——学生要凭分数拿文凭,定升级或留级,教师们也多由于传统的观念,以为分数多的是好学生,因之,同学不惜用种种的方法,来赢得分数;

    2、规定课本的关系——这是整个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缺点,因为本国教材的缺少,所以多用舶来品,不论它是否对同学们适合,他们是否了解。所以在明瞭内容之前,还得精通外国语文。于是使得一些根基稍差的,或平时喜欢动的同学很难完全接受。考书的时候就要来个“翻版”或“腾清”;

    3、教师们态度的关系——教师态度太严肃了,同学只知道恐惧而不敢去接近,于是师生没有感情上的联系,学生也不敢发问题,永久的马虎过去,最基本的不能明瞭,再到深奥些的自然更无法应付了!自己也许不愿意作弊,可是也不得不作弊来衍敷过去;

    4、家庭环境关系使同学无复习的时候;

    5、题目太难,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以致要看别人的,或书翻来对照;

    6、平时喜欢玩的同学——“平时不读书,考试叫老兄;老兄并不理,气的干咬笔。”

    7、自己不知作弊的害处。

    (《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联声》,1939年第2卷第3期)

    基于这种同情,有很多人发起了“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这类的讨论:

    我以为考试作弊不仅不是个道德的问题,简直可以说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个严重的教育制度的问题,是个从皇帝以下的秀才、状元直到现在这种会考、抽考、毕业考、入学考、大考、小考……的考试办法的问题。(静珍:《考试作弊是不是不道德的?》,《联声》,1940年第2卷第10期)

    考试作弊,自不必为其辩护,但由此而反思考试的方法和制度,也确乎是必要的。

    相比于考场作弊和请人抬高分数等舞弊方式,最令人痛恨的是顶替。前者对别人的伤害相对较小,但后者直接就偷走了他人的人生。顶替的方法,除了像某省直接顶替别人名额外,还有就是替换别人的试卷:

    (某个学生)同学们正在用劲地做考卷时,他却异想天开地希图另辟蹊径:他态度自若,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看看有无新奇的作弊方法可施。结果,他发现有一位女同学坐在他的隔壁。她姓陈,他亦姓陈。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只是静静地等,等她做完考卷,预备缴上去时,便偷偷地请求她慢点儿缴,暂且借给他一看。女同学是最重面子的,在盛意难却的形势之下,只得把考卷借了给他。他可不客气了,悄悄的用橡皮把她的考卷上的陈某某的某某二字揩去,而把他自己的大名写了上去,转瞬间已将她的卷子视为己有地缴给了监考先生!(。(浑家:《论考试作弊:其方法及是非》,《宇宙风》,1935年第5期)

    我不知道这位姓陈的女生是否叫陈春秀,只知道她们的人生自此就完全被偷走了。

    近来北方某省出现数百起高考顶替事件,农寒子弟,以考试作为唯一的希望,社会流动之“阶梯”,此事令人不由哀叹,较之古代对科场案的处置,今日的“处理”几乎不痛不痒。

    作弊之人多数时候是得不到惩罚,反而是处处受益的,在一篇署名八牛公所写的《新乐府·考试作弊》中,把这种情形描述得很透彻:

    考绩肇三代,此法本至公。何意降末世,人心渐不忠。

    都市纨绔子,偷惰术偏工。并座呼派司,袖里藏考贝。

    屈指打电报,鬼脸学哈代。教师怕多事,逡巡装聋瞆。

    揭榜列优等,洋洋誇狡狯。问彼果何学,局促瞠目对。

    数年告毕业,混沌入社会。展其狡狯心,居然亦显贵。

    可怜苦学生,没没气灰颓。叹息重叹息,幽愤深如海。

    (八牛公:《新乐府:考试作弊》,《工商生活》,1941年第4期)

    3

    考官的酸甜苦辣

    考试中另一个主角是老师和考官。在科考时,考官地位显赫,倍享尊荣,他们出场时,场面煊赫浩大,沿途万头攒动,观者如堵。考官往往乘坐四面敞开的八抬“显轿”,此轿上有“大椅一张,蒙以虎皮,前有踏板,上置两木狮以托足,八人舁之,其抬杠皆以彩绸包裹。后面一人持日罩罩头上。”(华学澜撰:《辛丑日记》,王力点校:《贵州古近代名人日记丛刊》(第三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极尽奢华和排场。

    但细心的看官也会发现,在豪奢的显轿背后,还有一物:

    最妙为轿后随抬盒一具,载腰斩所用之铡,亦即清廷对主考犯科场大罪之刑具。此种刑具,闽省科场案,曾一用之。主试者被腰斩为两截,心未死,伏地以舌书三大“惨”字而毙。(刘成禹著,蒋弘点校:《世载堂杂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

    考官出题,虽有掌握众人前途的虚荣感,但也要承担很大风险,若题目出的有问题,挨板子、受罚自然也就免不了了。出题要兼顾的方面很多,如要传达圣训,但又不能过分迎合拍马,让考生们形成揣摩上意的习气:

    考官出题,择四书五经内义旨精深及诗题典重者,不可拘泥忌讳,将颂扬语句并熟习常拟之题,致启揣摩宿构之弊。(《钦定科场条例》卷十六)

    考官之苦还在于考试之后评阅试卷。大量考卷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批改完毕,而且要做到“公平公正”,这谈何容易。南宋张扩《读试卷有感》曰:

    巧语互一律,纷然如铦锋。挥笔余万言,积案成千重。

    谁令缪悠子,持衡居其中。两目病且昏,不辨牛马踪。

    而使视试文,岂能分雌雄。往时心力强,眼明耳犹聪。

    本欲藉科举,脱此文字攻。一朝反自缚,身随蠹书虫。

    负郭有田园,犹存荒菊丛。频年粳稻熟,酒贱尊不空。

    胡不驾柴车,远揖陶令风。作诗请伯氏,林下相追从。

    黄嘉音作:《试场鸟瞰》,《时代漫画》,第1期,1934年1月。

    本想通过科考,让自己摆脱应试文字的缠绕,谁料成为考官后,文字竟带来了更大的折磨。如此情况下,也实在难以做到完全的公正。柳宗元谈到阅读试卷时的体会:

    有司一朝而受者,几千万言,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此而曰吾能不遗士者,伪也。(《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

    所以,考场之中,考生考得苦,考官也好不到哪里去。任务重、压力大、条件差,有的考官竟至活活累死在考场。明嘉靖时期翰林学士张潮做主考官,“入贡院,三场毕,以病死,舆尸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实在是惨。

    考试制度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中,至少在形式上逐渐人性化了。如今高考,几乎全民动员,提供便利,学校还会找来心理师调适学生心理,就连一向严格古板的班主任,也一改常貌,装作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往的历史中,学生就不这么幸运了,他们常遭遇以吓唬、折磨学生为乐的考官。德国哲学家泡尔生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一书中就提到:

    有些主考官不可否认恐吓、羞辱应试者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这样做无非是以牺牲应试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展示主考官的智慧而已。在主考官这里,人性当中的专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暴露出来。([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张弛等译:《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5页)

    为此,在西方近代早期,有法学家曾对考官有这样的要求:

    考试应当难度适中、仁慈、温和。考官不应该使候选人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试题既不能死缠细枝末节,也不可大而无当。考试中应竭力避免引起愤怒、仇恨、憎恶、嫉妒、严厉以及其他类似的情绪。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倒是无关紧要,符合基本的情理和习惯即可。

    并特别强调:“候选人不应该在半夜被叫醒起来参加考试”。(《象牙塔的变迁》,第113-114页)

    当然,并不是所有考官都是如此变态,为学生着想者也不在少数。钱穆先生批试卷,批改完毕,“忽学生来告,新生月考不及格例须退学。”此前钱先生不知此规定,为了不让学生不及格,“遂至办公室,索取考卷,欲更改分数。主其事者告余,学校无此前例。”经过复杂的交涉,“取回考卷,另批送校,此一班遂无退学者。”(钱穆著:《师友杂忆》,三联书店,2005年,第149页)

    也有考生在考试中以示弱来换取老师的同情。民国时期在清华的入学考试中:

    有女生在英文试卷后面写了一封恳切的信:说“今年我又完了,我考了三年,不想今年又落空。可怜我是一位弱女子,你们若是不取我,我只有死的一条路。”上欸是“亲爱的教授们”,吴雨僧第一个发现“亲爱”两字,对该生表无限同情,他说:“假使我是校长,我一定取她”,但是因为不是校长,要想当“亲爱的教授”,也爱莫能助,只好给她一双蛋以作慰劳云云。(《考卷的奇妙答案》,《清华暑期周刊》,第五期。)

    泡尔生说:“应试者的无助也会起到保护他本人的作用”(《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55页)这样的表达果然引起了吴宓先生的同情,但穷酸教授其实并不比穷酸学生更有能耐,实在是也帮不上什么忙。

    有一份1639年维滕堡大学艺文和哲学系硕士生入学面试考场记录,该候选人在笔试中竟没有提交笔试试卷,大概是该校求贤若渴(也或是根本也没什么学生来考试,因为该生并没有展示出什么突出的才华),就安排了对他进行口试。教授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但“这位候选人对大多数提问都报以空洞的学院技巧:沉默是金。身为这间屋子里地位最卑微的人,候选人以说话最少充分实现了考试的仪式性与等级性。最后,面对这位候选人的沉默与无知,前两位教授只好循循善诱,甚至干脆暗示答案。”(《象牙塔的变迁》,第116页)结果并不出乎意料,该生表现“非常糟糕”,但最终的结果令人匪夷所思,考官竟然还是决定给他及格,理由之一是“考官们一致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勤勉。”可怜天下老师心!

    也有老师因为考试而倒霉的。何兆武先生提到,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次数学考试中:

    有个同学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可是数学系主任杨武之先生认为他做错了。这个同学就在学校里贴了一张小字报,说他去找杨武之,把杂志上的新解法拿给他看,认为自己的没有错。后来杨武之很不好意思,好像还辞掉了系主任的位子,或者请了一年病假。(何兆武口述,文靖译:《上学记》(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10页。)

    监试者多是公务员,服装在两个极端,各极其态。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老师和考官难做,还因为经常有学生给老师出难题。民国时期清华大学考试时:

    某本英文试卷上面,是清一色的法文信一封,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说自己不大会英文,但法文很那个,希望考入后有一补习的机会。(《考卷的奇妙答案》)

    有考生在试卷上向考官逗乐子,清华某考生在算学试卷后面仿流行歌曲“桃花江”作曲一首,词曰:

    我听见人家说,

    清华今年考生多,

    女生四五百,

    不及男生多。

    妙处不止此,在这后面紧跟着的是恭恭正正的楷书:

    哎呦呦,我的肚子痛喽,我算不出来啦!(《考卷的奇妙答案》)

    我实在好奇,不知道这位学生后来的成绩如何。

    4

    考试的是与非

    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结果的检验和人才的选拔,就需要考试。中国人喜欢溯源,更喜欢把源头追溯到中国,考试制度大概确实是中国为最早,西方的笔试制度的完善差不多要到十八世纪之后。(《象牙塔的变迁》,第156页)有人说,西方的考试制度,或受中国的影响,孙中山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五权宪法》)

    1868年5月波士顿市在招待中国大使馆外交官时,爱麦生(Emerson)谈到要借鉴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社会上都非常尊重教育,也走到我们的前面,这就是中国值得光荣的唯一凭证。”(《中国考试制度史》,第327页)在这种似褒实贬的说法中,着实也体现了中国科举的独特性。启蒙时期的欧洲思想家,多以人文、民主之特征赞誉中国,他们提到的主要例子之一就是科举。

    中国的科举源自隋朝,最初是为了抑制门阀贵族的力量,让平民子弟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何炳棣先生有一本书研究科举所造成的社会流动,书名为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中译本为《明清社会史论》,徐泓译注,台北:联经出版社,2013年)科举确实可算是寒门弟子的“成功阶梯”。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邓嗣禹先生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专门提到了科举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科举让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争先向上的风气: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冀求一第。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傥肄业之时,一曝十寒,遇大比之年,名落孙山,则不拘富贫,皆垂首丧气,无面见人。非若现今学校,毕业与否,不甚紧要也。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

    而科举停废之后,社会学习风气大变:

    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瞰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人。强迫教育之令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中国考试制度史》,第267页)

    但考试制度也有许多弊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让学生过于专注于考试的技能,而非知识本身。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说:

    “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把人弄成机器。

    ——“其方法是什么?”

    ——他得学习让自己感到无聊。

    ([德]尼采著,卫茂平译:《偶像的黄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学业的“成功”,似乎是首先要变成“机器”,即“考试的机器”。考试后果是“以牺牲优秀人才为代价来促进一般和中间水平的人的发展,造成了独立判断的缺失,夸大了纯粹机械知识的价值。”(《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8页)

    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的场景。

    在一幅体现1740年左右德国耶拿大学的博士答辩过程及其后庆祝场景的图片上,一位博士候选人正在结束教授们的质询:“阁下也是一名沃尔夫主义者吗?”(Ist der Herr auch ein Wolffianer?)当时沃尔夫被朗格(Joachim Lange)和敬虔派(Pietist)陷害,被判为异端。这位博士候选人义正辞严地作答:“打倒沃尔夫!朗格万岁!”(Pereat Wolff Vivat Lange)。但后面在答辩后的庆祝时,他口中的话变作:“沃尔夫万岁!打倒朗格!”(Vicat Wolff Pereat Lange)(《象牙塔的变迁》,第108-111页)他们抽着烟、喝着酒,在他们身上,真正的知识和考试的技巧分离了。

    考试制度大概是所有不好的制度中较好的那种,所以既难以一下子取而代之以其他办法,也不能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考试结果被简单设定为“成功”与“失败”,相应的也会有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俾斯麦曾说过一句颇有些道理的话:

    考试将成为我们的祸根。大部分通过考试的人非常疲惫因而不能进行任何创新,对与他们有关的一切事情都采取消极的态度。最为糟糕的是,他们因为顺利通过了这些考试而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第349-350页)

    考而不死亦非神。考而不死,一定会有大学的老师们及未知的难题在前面等着打击你。而落第者,也应该积极面对未来的路,锻就良好心态。且看另一份民国时期清华的考卷,有一位学生在试卷下面这样写道:

    我上定清华了,取不取由你,我相信我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有些错误,你们替我改正一下就可以得满分了。(《考卷的奇妙答案》)

    我要是有做考官的机会,就直接把这位学生录取了。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宏超;编辑:董牧孜。校对:赵琳。作者附记:本文第一稿作于2019年6月8日,刊发于《探索与争鸣》公共号,本文以之为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扩充和修改。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延伸阅读

    清华大学停招新闻本科生?斜杠时代教育的“通才”与“专才”之争

    从沈从文到福柯,这些大师们上课点名吗?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