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特勒支大学

乌特勒支大学学费:850010000欧元/年

乌特勒支大学官网: https://www.uu.nl/

学校性质:公立

创办时间:1636年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乌特勒支大学

乌特勒支大学一般指乌得勒支大学

乌得勒支大学(英语:Utrecht University;荷兰语:Universiteit Utrecht),世界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世界百强大学,是荷兰最好的三所“U类大学”之一,USNEWS排名多次为荷兰第一。校训为"Sol Iustitiae Illustra Nos" ,意为 “阳之正义,泽于万众” 。乌得勒支大学建立于1636年3月26日,至今已拥有380年的历史。该校位于荷兰第四大城市乌特勒支,以其悠久的传统而闻名于世。

【专业】 乌特勒支大学

  • 乌特勒支大学相关问题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哪所大学好?

    只是用两个大学的名字来比较好坏没有意义,两所都是荷兰很有名的大学,但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关键看你要学什么方向。
    入学要求可以自己在大学的网站上查到。

    查看全部
  •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心理学是文科吗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必然属于理工科的 不过乌特勒支包括目前世界很多大学的心理学招生的时候同时也会招收文科学生 只要能跟得上进度就可以了 不过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虽然说是理工 但是有很多东西也是要记要背的 这倒有点像文科

    查看全部
  • 【本人大三党,请在荷兰留学的师兄师姐请帮我解决一下】本人在985大学,平均分89+,雅思7。男朋友

    你男朋友是学霸把!你是什么专业的,莱顿大学比乌特勒支大学好,莱顿去delft坐火车就20分钟。非常方便,乌特勒支太远了,而且车票也贵很多。离delft比较近的还有鹿特丹和海牙,火车才10分钟,你试试呢?

    他是理工学霸哈哈。这样啊,那请问莱顿到delft的火车贵吗,非常谢谢你的回复!
    对了,我是学国贸的,但是研究生想学语言之类的~
    我原来就在tud读的,城市很赞的哦。
    leiden到delft的火车票没记错的话非高峰时期折扣票是4欧多。

    文科语言类确实莱顿大学很好
    你俩都是学霸!
    好的!谢谢你!那意思是住在一起还是可以的,虽然交通费有点贵啊。。。

    查看全部
  • 关于荷兰大学。。。

    我是格大毕业的。格大的中国人不算太多,至少比A'dam大学少多了。中国人比较少的U类大学包括乌特勒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还有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中国人也相对比较少。但只是相对于其他H类和中国人多的U类大学的。这年头中国人在哪里都特多

    哦对了,如果你是理工类的,TU Delft很不错,学术水平高,中国人也很少。另外顺便说一下中国人最多的应该就是莱顿大学,如果你不喜欢中国人太多的话,千万不要去那里=。=

    查看全部
  •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和格罗宁根大学学经济哪个好?

    乌得勒支大学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至今已拥有365年的历史。该校位于荷兰人文荟萃的重镇-乌勒特支,以其悠久的传统而闻名于世。乌得勒支大学(以下简称乌大),英文校名:Utrecht University,位于荷兰第4大城市乌得勒支市,是荷兰所有13所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所,也是其中最好的3所大学之一。
    格罗宁根大学是欧洲COIMBRA集团的成员(COIMBRA集团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38所大学的合作组织,其成员包括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并和世界上的一些优秀大学建立起了长期伙伴关系,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大学共有9个学院,9个研究生院,27个研究中心和机构,超过175个学位项目。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科研发展,格罗宁根大学还在分子学、进化生物学、纳米科学和医学与制药革新专业为国际学生设立了全额奖学金。   学校所在的格罗宁根市是荷兰第五大城市,是荷兰北部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中心,历史悠久,经济发达。该校计算机设备和多媒体教学体系在荷兰大学中居领先水平。格罗宁根市是荷兰北部的中心,历史悠久,经济发达。长久以来,格罗宁根一直是荷兰的知识、科学、文化、贸易和工业中心。这里的人们年轻而富有朝气,因为格罗宁根是仅次于莱顿的荷兰最早的大学城,

    乌特勒支大学的综合名气大,但格罗宁根大的商科是非常强的。主要是看学生怎样选择。

    查看全部
  • 乌特勒支大学相关资讯

    明天起,请叫我尼德兰!

    德国《焦点》周刊29日报道称,荷兰政府28日正式宣布,从2020年起,该国对外宣传一律改用正式国名“尼德兰”(Netherlands),而不再是昵称“荷兰”(Holland),以重塑更积极的国际形象。

    根据荷兰政府的决定,自明年1月起,所有荷兰企业、使馆、政府部门和大学等机构,对外一律使用正式国名“尼德兰”。同时,政府也希望在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及欧洲电视歌唱大赛上使用正式国名。这项正名计划将花费20万欧元。

    荷兰原名就叫“尼德兰”

    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好奇,“尼德兰”到底是什么意思?荷兰为什么突然要改名为尼德兰呢?其实,虽然尼德兰这个名字并不出名,但是荷兰一直以来的官方名字都是“尼德兰王国”。在荷兰语中尼德兰就是“低地之国”的意思,荷兰一半以上国土都位于海平面以下的现状也确实符合这个名字。

    之所以如今全世界都把“尼德兰王国”叫做“荷兰”,是因为荷兰境内12个省里最有名的两个省就是北荷兰省与南荷兰省。这两个省份早在19世纪就成为荷兰的经济和财富中心,之后一直在荷兰对外宣传中处于“中心地位”。

    而荷兰最有名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都位于这两个省,人们提起荷兰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两个省。时间一长之后,“尼德兰王国”也开始自称自己是荷兰了。

    荷兰改名为“尼德兰”的原因

    荷兰叫现在这个名字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现在突然大动干戈的改名,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要促进荷兰旅游的发展。

    以往突出“荷兰”的对外宣传方式,造成了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的过度旅游。观光客一窝蜂涌入拥有郁金香花田、风车村、国际法庭等景点的这两个省。像拥有85万人口的阿姆斯特丹,去年接待游客近1900万,几乎所有去荷兰的游客都去了阿姆斯特丹。

    相反,其他省份则较少有人踏足。荷兰政府希望正名计划可以将游客分流到其他省份,让这些省份也享受旅游商机。

    荷兰改名对留学的影响

    这项正名计划并不仅仅局限于旅游行业。它也将有利于荷兰各地吸引国外投资,以此更好地推销荷兰产品,吸引国际学生等。

    从留学角度讲,荷兰牛校众多,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荷兰13所大学基本都排在世界Top200!但是似乎大家比较熟知的还是阿姆斯特丹大学、鹿特丹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海牙大学等这些分布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海牙这些最有名的城市的大学。

    其实荷兰还有许多的牛校,分布在全国各个省份。如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50)、埃因霍芬理工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64)、格罗宁根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114)、莱顿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118)、乌特勒支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120)、瓦格宁根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125)、屯特大学(2020QS世界排名第186)等。

    如今荷兰改名,也会将更多国际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荷兰其他一众牛校上。

    荷兰留学优势

    而且新姐要告诉大家,荷兰不仅牛校众多,留学优势也是杠杠的!

    稳定的社会环境虽然荷兰在对待麻醉剂、同性婚姻和安乐死等问题方面态度比较开放,但是政府的监管十分严格,整体社会环境非常安全稳定。

    友好的中荷关系中国与荷兰在上世纪70年代年便已建交,荷兰已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是荷兰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中荷合作规模和水平都处于中欧合作前列。

    荷兰高等教育因其质量享誉全球荷兰14 所研究型大学中约80% 的高校位居世界200 强,成为全球顶尖大学密度最高地区,被评为“全球最具价值的高等教育体系”。

    英语授课的国际课程荷兰高校提供超过2200 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使其成为非英语国家中开设英文课程最多的国家,加上荷兰人的英语普及率高达95% 以上,因此中国学生不需要学习荷兰语就可以在荷兰很方便地学习和生活。

    高性价比与其他主要留学目的地相比,荷兰高校收取的学费相对合理,尤其考虑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说留学荷兰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此外,包括Neso China、荷兰政府及各个高校为有意到荷兰学习的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奖学金。

    高签证通过率荷兰对学生实行返签证政策,即学生无需参加面试, 由所申请的荷兰高校到荷兰移民局代为申请,获得签证后到荷兰驻中国使领馆领取即可。

    毕业后签证可以延期1 年为了给国际学生提供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自2010 年以来荷兰允许外国学生在荷兰高校毕业之后, 拥有一年时间在当地找工作。

    硕士一至两年制,留学时间较短

    心动了吗?跃跃欲试想去荷兰留学的小伙伴们,不妨将目光放宽一点,一众名校都在未来等着你哦!

    查看全部
  • 精通15门语言的外国人,为啥一辈子只想做中国人?不仅因为狄仁杰

    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在对中国的喜爱和文化的浸淫下,为自己取了中文名——高罗佩。他是荷兰著名汉学家,同时也是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生于1910年,卒于1967年。

    当时的荷兰,随着欧洲17世纪航海时代兴起,先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贸易等活动,后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进一步掌握南亚东印度群岛的控制权。

    荷兰的殖民控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独立,才逐渐瓦解。

    年幼的高罗佩在爪哇岛留影

    年幼的高罗佩,便是因循当时荷兰的殖民政策,随担任荷兰军医的父亲前往东南亚各地,在印尼爪哇岛的雅加达等地居住,从小便开始接触亚洲文化。

    他在1915年于印尼的当地小学接受荷文教育,但身边不仅有荷兰人的后代、荷兰与印尼的混血儿,也有华人与印尼的混血儿,同时有着马来语、爪哇语及中文等多种语言文化充斥。

    爪哇人的皮影戏,以及印尼当地传统摔角的比武游戏,都是他当时最主要的业余爱好,但接触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一个中国人的奇遇》后,他意识到除了印尼文化,亚洲还有更加优越的文化。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获得更多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的知识。

    儒勒凡尔纳

    可见,幼学时期的开放心态,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都对高罗佩日后多元语言文化的驳杂涵养,有着深刻的影响。

    1923年,高罗佩的父亲服役期满退休,高罗佩便回到荷兰读中学。期间,他修习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更自发性地学习了中文,甚至接触学习梵文。

    “高罗佩”这个中国名字,便是在此时期开始使用,后也成了他终生使用的名字。中文是由单节词的汉字构成,“高”代表“古里克”,而“罗佩”在发音上最接近“罗伯特”。

    当高罗佩进入莱顿大学,做了就读文学系与法律系的决定之后,更进一步加修日文,而他的老师乌伦贝克是语言学教授,为他奠定了深厚的语言基础。

    高罗佩系统性地学习了俄文与梵文,在大学期间发表了很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论著。1932年,他通过主修中文和日文的学士学位考试,并以《荷属东印度华人司法地位的发展》取得法律系学士学位,之后,更上一层楼攻读硕士学位,以米芾《砚石》的研究完成学业,之后攻读乌特勒支大学博士学位。

    高罗佩抚琴

    由高罗佩的求学历程,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其毕生之志愿,宛若此生非东行不可。日后,他果然如愿进入荷兰外交界服务,于1935年出任荷兰驻日大使馆秘书。

    他因为住在东京“芝公园”附近,而取字“芝台”,又自号“笑忘”,系取“一笑百虑忘”之义。日后跑遍了上海、北京、重庆、开罗、新德里、贝鲁特、大马士革、吉隆坡、华盛顿等地,号称通晓共十五国的语言。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高罗佩担任荷兰驻华大使馆秘书,驻于重庆,公余之暇潜心研究中国语文文化,广交中国朋友,并经友人介绍认识水世芳女士并迎娶为妻,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妻子对高罗佩的评价是:

    “他不是外国人!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喜欢四川菜……”

    高罗佩与妻子

    高罗佩为了展示古代中国小说中也有很好的侦探题材,于1948年自费出版了驻华期间所获得的清代《狄公案》前三十回,在中国、日本的文化界获得了极佳的口碑。

    于是,高罗佩开始自行创作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故事《铜钟奇案》。他在因公往返于各国期间,持续创作《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发表各项研究著作。

    遗憾的是,1967年高罗佩由东京结束工作返乡度假时,于荷兰海牙的红十字医院,诊断确立痼疾缠身的病因是肺癌,病情恶化很快,但仍在病逝前数天的晚上完成了《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的最后故事《黑狐奇案》,同年病逝于医院,享年57岁。

    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并非是高罗佩的学术著作,但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铜钟奇案》开始,他自行创作系列故事,至辞世前一晚,仍坚持完成最后一部《黑狐奇案》,耗时逾15年。他曾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发现人们对中国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缺乏理解……我的小说也能促使这个问题受到广泛注意。因此我一直竭尽全力把最小的细节,写得尽可能逼真。”

    这部小说倾注了高罗佩人生的经历与精力,书中插画也是他亲手所绘——多以版画模式呈现,线条单纯鲜明。

    狄仁杰剧照

    他原先的预设读者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但荷兰与英国的书商接连出版了《铜钟奇案》与《迷宫奇案》后,他又为书商写了三部小说。

    小说推出后,从此风靡世界,高罗佩成为了名满天下的侦探小说家,也因图书市场反应太过热烈,而应出版公司的要求继续创作,终成14部长篇、2部中长篇、8部短篇的巨作,也使狄仁杰成了备受西方人喜爱的“东方福尔摩斯”。

    查看全部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新模型

    袁杰等-NSR: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新模型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地质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构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图1),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海陆分布格局、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研究陆-陆碰撞最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和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是理解喜马拉雅造山作用的起点,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则是重建大陆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演化过程的关键。近年来自沉积物源方面的证据表明,约60 Ma亚洲碎屑物质首次沉积到印度北缘被动大陆边缘(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标志着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该初始碰撞时间被国内外广泛接受(丁林等, 2017; 胡修棉等, 2017; Kapp and DeCelles, 2019; van Hinsbergen等, 2019; Parsons等, 2020)。

    然而,对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的理解还存在诸多不同看法,学界提出了多个模型,可归结为单阶段碰撞模型和双阶段碰撞模型两大类。其中,单阶段碰撞模型以大印度大陆模型(Greater India model)为代表,又被称为continental Greater India model (Westerweel等, 2019)。双阶段碰撞模型包括大印度洋盆假说(Greater India Basin hypothesis)(van Hinsbergen等, 2012)和弧陆碰撞模型(the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model)(Aitchison等, 2007)。最近,Kapp and DeCelles(2019)提出了新版的双阶段弧陆碰撞模型(the India-arc collision with the Xigaze backarcocean basin),这里称之为日喀则弧后洋盆模型。这些模型各有优点,但都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目前已观察到的部分地质事实。

    为准确限定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位置和动力学过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袁杰、邓成龙研究员、朱日祥院士、郭正堂院士、贺怀宇研究员、李仕虎博士、沈中山博士研究生、秦华峰副研究员,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杨振宇教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Wout Krijgsman教授,南京大学胡修棉教授、安慰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共同合作,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江孜地区的上白垩统床得组大洋红层和萨嘎地区的古新统桑单林组深水红色硅质页岩(图1)开展构造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磁性地层学和岩相学(图2,图3)等综合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数据,揭示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在白垩纪晚期-古近纪初期快速向北漂移的特征,提出了“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假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阶段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新模型(图4,图5)。

    图1 研究区地质与地形。(a)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形图;(b)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带地质简图,修改自Yin(2006);(c)江孜地区地质简图,修改自Chen等(2006);(d)萨嘎地区地质简图

    首先,本研究从江孜地区床得组白垩纪大洋红层中获得了通过倒转检验、并由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应用E/I法(Tauxe and Kent, 2004)和等温剩磁(IRM)各向异性法(Hodych and Buchan, 1994)进行了磁倾角校正,从而将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中东部约75 Ma的古地磁极确定为40.8°N/256.3°E,A95 = 1.8°,古纬度为19.4°± 1.8°S,而此时亚洲大陆南缘的拉萨地块位于约13.7°N。因此,约75 Ma时,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和拉萨地块仍然被纬向宽度为3600 km左右的新特提斯洋所分隔(图4,图5)。其次,从萨嘎地区桑单林组深水红色硅质页岩中获得了通过倒转检验和褶皱检验、并由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应用IRM各向异性法(Hodych and Buchan, 1994)进行了磁倾角校正,从而获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中东部约61 Ma的古地磁极为74.0°N/278.5°E,A95 = 2.5°,古纬度为13.7°± 2.5°N。

    图2 代表性样品岩相学与岩石磁学分析。CL043-1、SE12-1和MB4-8分别来自才狼把剖面、桑单林剖面和木巴拉剖面。(a-c)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d-f)磁滞回线;(g-i)矫顽力谱分析

    图3 古地磁结果。(a-i)代表性样品系统热退磁正交投影图、等面积投影图及剩磁衰减图;(j-l)高温剩磁分量(HTC)分别在地理坐标和地层坐标下的等面积投影图

    图4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演化,分别示意(a)约75 Ma、(b)约61 Ma、(c)约53 Ma和(d)约48 Ma的古地理模式。BNSZ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WZFZ为Wallaby-Zenith断裂带。黑色星号表示计算大印度延伸尺寸的参考(29.3°N, 85.3°E)。

    上述高质量的古地磁结果准确限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位置,即在约75 Ma位于19.4°± 1.8°S,而在约61 Ma已经向北快速移动到13.7°± 2.5°N。因此,75~61 Ma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北向漂移速率为260.1 mm/year。而通过印度大陆的视极移曲线等方法计算得到印度克拉通在80~60 Ma期间的北向漂移速率仅为99.6 mm/year。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存在明显的漂移速率差异,意味着在约75 Ma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裂解并离开印度大陆,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拉分盆地,本研究称之为“北印度海”(North India Sea)(图4,图5)。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裂解机制,认为Reunion地幔柱上涌对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减薄和新特提斯洋壳岩石圈长时间俯冲产生的拖拽力等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裂解并张开形成“北印度海”。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快速向北漂移,在约61 Ma与亚洲大陆南缘的拉萨地块发生初始碰撞,碰撞位置位于约14°N。随后,印度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在约53~48 Ma发生第二阶段碰撞,该碰撞自西向东穿时性发生,导致“北印度海”自西向东逐渐关闭(图4)。

    沿低喜马拉雅带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和喜马拉雅东部地区广泛发育了上白垩统-始新统或古新统-始新统浅海相地层,本研究认为是“北印度海”存在的证据。根据区域大地构造分析,本研究推测,主中央逆冲断裂带很可能是第二阶段洋壳俯冲的古地理位置。

    图5 晚白垩世以来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阶段划分(a)及其与印度-亚洲大陆汇聚速率变化历史(b)的关联。图b的数据来自Cande and Stegman(2011)

    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说及两阶段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新模型与印度-亚洲的汇聚速率变化历史可以完美匹配(图5)。例如,从70 Ma到63 Ma,汇聚速率从约80 mm/year快速增加到约180 mm/year,本研究认为与Reunion地幔柱的推动作用有关;在63-61 Ma期间汇聚速率从约180 mm/year急剧下降到约110 mm/year,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和拉萨地块在61Ma发生的碰撞可很好地解释该汇聚速率变化;在61-53 Ma期间汇聚速率由约110 mm/year缓慢上升到约130 mm/year,对应于“北印度海”的逐步收缩;在53~48 Ma期间汇聚速率显著降低,则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在此期间发生穿时性碰撞导致北印度海自西向东逐步关闭的过程相符。

    上述假说和模型还协调了一系列地质证据。本研究的古地磁结果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拉萨地块在61 Ma发生第一阶段的大陆碰撞,碰撞位置约为14°N,该碰撞最为直接的地质证据就是亚洲碎屑物质在60 Ma左右首次到达印度北缘被动大陆边缘(DeCelles等, 2014; Wu等, 2014; Hu等, 2015)。

    同时,对于第二阶段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即53~48 Ma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之间的穿时性碰撞,也得到大量地质证据的支持。例如:(1)亚洲来源的碎屑锆石在始新世早期(约55 Ma)已经沉积到印度大陆小喜马拉雅(sub-Himalaya)巴基斯坦Balakot地区(Ding等, 2016),而低喜马拉雅带(Lesser Himalaya)中部尼泊尔地区获得特提斯喜马拉雅冲断带碎屑的年代不晚于45 Ma (DeCelles等, 2004; Najman等, 2005),可支持本次研究提出的53~48 Ma期间发生的第二阶段穿时性大陆碰撞。(2)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相地层自西向东穿时性消失,在西部Zanskar地区消失时间为52~50 Ma,在中-东部的定日-岗巴地区为43~41 Ma,在东部的堆纳地区为35 Ma (Rowley, 1996; 胡修棉等, 2017),这些地质现象也支持53~48 Ma期间发生的第二阶段穿时性大陆碰撞。(3)藏东贡觉盆地在52~48 Ma发生约30°的顺时针旋转(Li等, 2020),同时贡觉盆地和可可西里盆地共同记录了54~52 Ma期间急剧增加的沉积速率变化特征(Li等, 2020; Jin等, 2018)。(4)孟加拉盆地在始新世中期来自喜马拉雅的碎屑也急剧增加(Alam等, 2003),也是对53~48 Ma期间发生的第二阶段大陆碰撞的响应。(5)特提斯喜马拉雅带、高喜马拉雅带和低喜马拉雅带都记录了各种独立的证据,例如,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在始新世-渐新世记录了地壳缩短、快速折返和岩浆作用,高喜马拉雅带记录了同期构造埋藏作用、高级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以及印度克拉通发育同期前陆盆地(DeCelles等, 2014; 丁林等, 2017)。以上地质证据都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大陆在48 Ma已经完成碰撞。

    本研究提出的“北印度海”假说及两阶段的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动力学新模型对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亚洲古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化都提供了重要制约,还为喜马拉雅造山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关联的构造-气候关系研究及古气候数值模拟提供了关键的边界条件。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Yuan J, Yang Z Y*, Deng C L*, Krijgsman W, Hu XM, Li S H, Shen Z S, Qin H F, An W, He H Y, Ding L, Guo Z T, Zhu R X. Rapiddrift of the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 before two-stage India-Asia collision[J].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nwaa173. DOI: 10.1093/nsr/nwaa173)

    校对:覃华清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