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劳动学院学费:8368每年
国家劳动学院官网: 暂无官网
学校性质:私立
创办时间:1969年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983人人
暂无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关注公众号
点击“外币兑换”
使用手机登录
填写订单信息
填写补充信息
支付-下单完成
到店取钞
国家劳动学院 国家劳动学院成立于1969年,是一所独立的高等学府,当年是在劳联产联的协助下,只是为了培训工会人员而成立的劳动研究中心,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慢慢发展成为一所教育学院,至今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向工会提供教育的高等院校。1997年该中心通过马里兰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认证,批准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直到2000年才正式更名为乔治米尼劳工研究中心,简称为国家劳动学院。经过众多教育机构和组织认证,经历了极其严格的四年评估的 过程,评估报告结果显示该学院各项指标都是优秀的,2004年,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985吗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是211工程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是985工程大学。
北京所有211大学名单如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所有985大学名单如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公办本科院校。你上国家教育部网站,在右上角“文献”那里下载一份《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或直接百度“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你就可以见到国家教育部是明确地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定性为“公办本科院校”的。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就业情况
本科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包含劳动关系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专业;硕士设有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博士设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
根据历年毕业生的去向,学生的就业行业大概有:公务员、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读研(博)或出国深造。下面就本科、硕士、博士分专业进行就业情况的分析介绍。 1、 本科毕业生2007-2009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2007 2008 2009 劳动与社会保障 46 53 59 人力资源管理 70 69 66 合计 116 122 125 根据表可以看出,本科学生总数逐年递增,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数逐年递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波动不大,一直在65-70之间徘徊。
2、 本科毕业生2007-2009就业地区统计
本科生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省会城市、广东、上海等地,其中在京就业的比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社会保障专业在京就业的比率一直高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3、 本科毕业生2007-2009就业行业统计
本科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国有企业、读研、回原籍省份、出国等。
其中,社会保障专业进入国企的比例逐年增多,读研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以上,读研的学生比例在2009年有大幅度提高;进入其他行业的学生一直占很少的比例。 1、 硕士毕业生近三年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劳动经济学 34 29 29 劳动关系 0 6 3 社会保障 62 31 39 人力资源管理 71 61 67 合计 167 127 138 从2008年开始,硕士新增加劳动关系专业,但是生源一直较少。由上图可以看出,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一直是全院硕士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2008、2009年招收了一批社会保障定向生,因此统招的人数有大幅度的下降,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数一直处于平稳状态。
2、 硕士毕业生近三年就业地区统计
硕士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及省会城市。其中,各个专业在北京就业的人数比例几乎都在60%以上,其中2009年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一比例更是接近80%。
从2007-2009三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劳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留京的比例平稳增长,只有2008年低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回省城的比例一直在25%-30%之间,略高于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我院最热门的专业,历年的就业质量都很高,留京比例也越来越高。
3、 硕士毕业生近三年就业行业统计
硕士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进入国有企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回省会城市、继续读博及出国等。其中,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一直是最高的,排在第二的是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比例。
劳动经济学专业进入国有企业的学生比例一直在70%以上,其中2007年更是达到了80%;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比例一直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这与该专业的特殊性分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国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2%左右,进入其他行业的比例较平稳;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主要是进入国企和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就业,其他行业的较少。 1、 博士毕业生2007-2009年专业分布情况统计 2007 2008 2009 劳动经济学 4 3 6 社会保障 2 4 6 人力资源管理 4 4 4 合计 10 11 16 博士生毕业人数自2007起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数没有变化,社会保障专业逐年递增,劳动经济学专业人数有升有降。
2、 博士毕业生2007-2009就业地区统计
博士生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去外地就业的很少。
3、 博士毕业生2007-2009就业行业统计
博士生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去外地就业的很少,主要从事行业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毕业生也很少,近三年每年只有一两个人进入国企。 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留京比例较高。
2、进入国企的学生较多。
这与劳动人事学院的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就业传统分不开。历年来,学生进入企业大部分是做人力资源管理,已毕业学生在招聘的时候偏向于母校的师弟师妹,我院校友回校招聘的比例很高,这一因素对我院学生的去向影响很大。因此,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生一直保持着毕业进入国企的传统。
3、博士生主要进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
博士生毕业后主要是进入高校或政府部门做研究,因此,就业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进入企业的较少。
4、总体就业率高。
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博士和硕士,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就业。本科生由于读研人数较多,因此,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211大学还是985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是985也不是211,属于部属院校。部属院校不是985/211的也很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看,这群新时代的奋斗者——揭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
图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前的合影。
清早,夏日的阳光洒在安静的校园小路上。“记者老师,您在哪?我在这个灰色的教学楼门口,看见没?”手机那头,传来浓重的东北腔。
我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算大却绿意萦绕的校园里,四处张望着找寻我的采访对象—2017级劳模本科班班长张鹏。不远处,一个穿着正装衬衫的彪形大汉猛劲地向我挥着手,我赶忙跑上前去。“您好,我们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在楼上等着了”,热情的笑容绽放在大汉黝黑的脸上,他左胸前别着的那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闪闪发光。
每位学员背后都有故事
2018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让更多人听说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这个集体。
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信中说:“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
让劳动模范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劳模群体的关怀和厚爱。199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学员主要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近日,该校劳模本科班的全体学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表达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决心。
提起这封300余字的回信,2018级劳模本科班学员王加全言辞间难掩激动:“我反复地看,几乎是全文背诵下来了。”同级学员邹宇锋则说:“那天晚上激动得一宿没睡着。”
在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心中,能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班集体,为何他们能够收到总书记的殷殷寄语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拜访了部分劳模本科班的学员和老师,第一次了解了这个特殊集体中的动人故事。
不同于其他应届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劳模本科班的学员都有过社会工作经历。每届劳模本科班的规模适中,这次收到总书记回信的2017级、2018级两批学员,总共38人,都是“身怀绝技”的优秀基层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克服了家庭上的、工作上的各种困难来到北京脱产学习,其中还有来自新疆、西藏的几位少数民族学员。
与普通大学生最明显的区别,是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年龄。张鹏告诉我:“从‘60后’‘70后’‘80后’到‘90后’,横跨4个年龄段,我们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
1991年出生的朱军,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员之一,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一家公司就职。他从18岁开始,就在各种数控车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从公司的比赛、到市里、省里,再到全国性的比赛,一路挑战,一路荣誉。终于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朱军在2017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他进入劳模本科班学习叩开了大门。
“80后” 的全国劳动模范王子龙,来自吉林省双辽市自来水公司,是一名奋斗在一线的自来水管道工人。“为了不影响居民用水,管道工人都是夜间施工。有一年腊月廿九,大家都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突然有一处管道破裂,导致半个城区停水。东北的冬天,夜里有零下20多摄氏度,我和同事站在冰水里工作抢修了6个多小时。修好以后累得就想直接躺在沟里睡觉。我们真的就地躺了一下,结果衣服立刻冻在了地上。”如此辛苦,却是王子龙工作的日常。
“60后”学员侯卫东,在山东成武农村商业银行工作,已经为“三农”服务了30多年。在北京学习期间,侯卫东也没放下自己的工作。常常是在一周的学习结束后,周四晚上赶回山东,周五凌晨1时多到家,接着8时30分准时上班。下周一再回到北京继续上课。
“每位学员背后的故事,都能讲上一天”,张鹏自豪地告诉我。的确,听了劳模学员的讲述,才会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劳模学员更有拼劲
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贡献,让这些劳动者有机会能来到北京,坐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教室里学习。而学习,对他们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劳模学员们多来自生产一线,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历又各不相同,既有中专、大专生,也有初中、高中生。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又来自五湖四海,有一定比例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其中个别学员用汉语交流都很困难,也不会书写汉字。
而在这里,4年的学习中,学员们要完成28门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职工社会工作等。每学期期末要经过考试,毕业还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拿到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文凭。
“从一线工人变成学生,确实有要克服的困难。原来我工作一天都是站着的,从来不坐凳子,现在要在教室里一坐一整天,开始时是觉得煎熬、不适应。”朱军笑着告诉我他最初遇到的难题。
但不怕吃苦、勇于挑战自我,却是劳模学员们共同的特点。能有这样的机会圆自己的“大学梦”,学员们都很拼。他们在学习中的努力成果如何,劳模班班主任刘慧丽最有发言权。“劳模本科班的学员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却没有气馁过。他们都深知学习机会的宝贵,也求知若渴,认真好学的精神比一般本科生更强。有一次大学英语课的课间休息,我来班级检查考勤,一进教室就被震惊了。全班的同学有的在座位上看教材,有的做笔记,有的把单词一点点标清楚读音,在大声朗读,学习的氛围特别浓烈。要知道,来这里学习前,有的学员连26个英文字母都念不全,现在却要通过大学英语的考试。”
而不怕苦、敢挑战的可不仅仅是学员们。采访时,文静的刘慧丽老师坐在一群身强体壮的学员当中,格外显得身形纤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老师,却赢得了学员们最多的尊敬。“我们的刘老师可以说是‘没有奖章的劳模’,我们应该打个大奖章颁给她。”张鹏嘴上开着玩笑,心里却满是对刘老师的敬意。“我们这个班级不好带,怎么去和学员交流、沟通,怎么管理,都要有技巧。刘老师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们每个学员。有谁身体不舒服了、思想上纠结了,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我们刘老师。班级要建一个小医务站,刘老师立刻就从自己家搜罗了两大箱药带过来。”
被自己带的学员当面夸奖,刘老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因为我和很多学员是同龄人,所以我们有更多的共性,也更能理解他们。可以说我和学员们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师生教学互长,这应该是劳模班班主任与劳模学员相处的真实写照。大家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我倾诉,我也愿意倾听。每位劳模班的学员身上那种实干精神、工匠精神,都值得我去虚心学习。”
用劳模精神鼓舞更多人
劳模本科班的学员们能够来到北京读书深造,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在感染、鼓舞、激励着周围的人。
王加全就讲了自己家发生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孩子很自豪地告诉老师说,‘爸爸在北京上大学’。老师勉励他:‘那你也要像爸爸学习,长大了也到北京上大学。’” 能成为孩子心中最好的榜样,让这位山东大汉感到格外骄傲。
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分子,劳模班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校园增光添彩。学员们积极参与“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在身边”等活动,将他们自己的事迹讲给普通的大学生们听,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近距离接触到劳模精神。
最近一期的劳模讲堂主讲人是2017级学员郑峰,他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名基层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学校里有各种社团,有的同学对电影放映感兴趣,我就常去和他们沟通。我把一些电影的放映原理、电影百年演变的材料,送给感兴趣的同学。之前在学校的涿州校区做活动,我还把电影放映机带去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感受放映电影的乐趣。我们劳模班还有各行各业的学员,像制造高铁的技术工人,在劳模讲堂上都会把自己行业的知识讲给没有走出过校门的同学们听。”郑峰说。
在朝夕相处中,劳模班的学员们相互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从高原藏区来的学员,到北京后水土不服,大家就轮流照顾;有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学员,主动在节假日为大家当“北京游”的向导;在运动会上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学习上大家相互帮助、督促、共同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向劳模班学员寄语说: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当劳模班的学员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他们也的确带回了“劳模”与“劳模班”的双份荣光。(本报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05日 第 05 版)
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
高圆圆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知名校友,当时就读于经济系。当时这所学校还叫做中国工运学院。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共建。是最低调的国字号院校。
截至2018年底,学校有北京海淀区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下设15个教学系(院)部,开设有17个普通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300人左右,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093人,其中研究生183人,本科生4785人,专科生1125人。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多次作为北京市高职升本科招生公共课统一考试考点。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升本院校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圆圆的母校,最低调中央部属高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召开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何明)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许,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校区致远楼礼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对学院建校70周年作出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
王东明在批示中指出:“希望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传统、坚持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劳动关系领域和工会工作研究的高端智库,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玉赋强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工会系统最高学府。要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研究阐释,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代表国内友好院校致辞。俄罗斯独立工联副主席、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校长尼娜·库兹米娜教授代表国外友好院校送上诚挚祝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在讲话中回顾了学院7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办学成就,并对办学初期的开拓者们、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教职员工表达衷心感谢。
大会向18位第一批来校工作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李玉赋向参会的11位奠基者代表一一颁发荣誉证书,青年学生代表敬献鲜花。
全国总工会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40余家国内外高校和合作单位代表;全总机关各部门、各驻会产业工会、在京直属单位负责同志,19所省(区)市工会、省级工会院校代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体校领导、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约1000人参加了大会。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庆祝成立七十周年
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国庆重要讲话精神、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潮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今天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对学院建校70周年作出批示,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出席庆祝大会。李玉赋代表王东明同志和全总党组、书记处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学院建立、发展付出心血的老同志、老教师致以崇高敬意。
1949年9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将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并先后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70年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特别是开办劳模本科班、设立劳模学院,打造了劳模教育、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
李玉赋在讲话中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7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学院为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推进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王东明同志批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传统、坚持特色,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专业工会干部的坚实平台、劳动关系领域和工会工作研究的高端智库,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李玉赋强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全总直属的工会系统最高学府,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研究阐释,引导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李玉赋指出,学院要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会干部,把开展劳模教育与发挥劳模作用结合起来,认真探索发展路径、特色优势和优良传统。要加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智库建设,为推进工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学风校风,不断推动学院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出席庆祝大会,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负责同志、国外友好院校代表、师生和校友代表等先后发言。
阎京华、李晓钟、张茂华等全总党组、书记处同志,人社部、教育部负责同志,各全国产业工会、全总各部门和在京直属单位负责同志,部分省(区、市)总工会、省级工会院校、港澳工会、合作单位,以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职工、老教师代表等参加大会。(记者郑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发布《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2月23日,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发布暨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晓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等人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与成果发布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向研讨会发来贺信,希望学校和工会系统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晓钟在致辞中指出,工会担负着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培养后备军的历史使命,助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的出版,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问题的系统思考。
谢寿光在致辞中指出,这部成果对新时代的劳动和高等教育的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解读,必将会引起社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会推动一项事业、一个学科的前行,具有很高的价值。希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学校更加密切合作,让更多研究成果服务于我们这个时代。
在点评环节,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积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建言献策。
刘向兵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既是多学科名家聚焦劳动教育的学术盛会,也是对学校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集体会诊。他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我们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认识更深刻了,对下一步深化研究的思路更明确了,加强劳动教育的做法更清晰了;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将组建劳模学院、工匠学院、劳动教育中心,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情怀深厚的培养目标融进去。希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鼓舞下和支持下,学校能向党和政府,向教育部交上加强劳动教育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方案,全力跑出劳动教育的加速度。
(光明融媒记者 任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