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院

社会科学研究院学费:

社会科学研究院官网: -

学校性质:暂无

创办时间:暂无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暂无

暂无 托福要求(分)

-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1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2

关注公众号

3

点击“外币兑换”

4

使用手机登录

5

填写订单信息

6

填写补充信息

7

支付-下单完成

8

到店取钞

【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院

社会科学研究院创办于1952年,坐落于南荷兰省,Hague,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在校学生人数280人,作为被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

【专业】 社会科学研究院

  • 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问题

    中科院和社科院有什么区别

    1、研究方向不同: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2、成立时间不同:

    中科院成立时间为1949年11月。

    社科院成立时间为1977年5月7日。

    3、组成结构不同:

    截至201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6大学部,近40个研究院所,10个职能部门,8个直属机构,2个直属公司,180余个非实体研究中心,主管全国性学术社团105个,并代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扩展资料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

    社科院集中办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创办一所研究生院,作为统一的招生单位和学位授予单位,并建设一座统一的校园。

    社科院按所设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学系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实行“所系合一”体制,系主任原则上由所长兼任,系导师从该所副高级以上研究人员中遴选、聘请,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系专业基础课教学。

    社科院分片教学:即依据学科门类由若干教学系组建一个教学研究部(简称“学部”,也叫“学科片”),负责按学科群开设的或同一专业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学部专业基础课教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科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科院

    查看全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211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是211工程院校。

    211工程,英文简称:Project 211,是我们国家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集中各方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北京是第一批次本科招生,所以通常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一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1977年5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扩展资料:

    办学模式

    1、集中办院:即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创办一所研究生院,作为统一的招生单位和学位授予单位,并建设一座统一的校园。

    2、按所设系:即研究生院的教学系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院所设立,实行“所系合一”体制,系主任原则上由所长兼任,系导师从该所副高级以上研究人员中遴选、聘请,系和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系专业基础课教学。

    3、分片教学:即依据学科门类由若干教学系组建一个教学研究部(简称“学部”,也叫“学科片”),负责按学科群开设的或同一专业研究生共同必修的学部专业基础课教学。

    4、统一管理:即研究生院负责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等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并统一管理招生、教务、后勤、外事等工作。公共必修课、学部专业基础课、博士生限制性跨学科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研究生院学习。

    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的系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在研究生院或各研究院所学习。专业硕士生的公共课、专业课一般均安排在研究生院院内学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院

    查看全部
  • 非211的社科院在高校中处在怎样的水平?

    答主是社科院研究生院一年级硕士生,想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大家评价高校水平貌似都习惯了采用985、211、双一流等,仿佛不是211,这个学校水平就不够行。

    首先一定要说一下,我本人是不赞成这样的粗暴判断的。985、211的评选,要考虑学校综合实力、地域、学术力量等各方面,不是211并不意味着这个学校一定比所有211都差。另外,有的学校属于有专项特长,比如燕山大学的机械专业,堪比北大,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胜过北大、人大、北师大等一众高校,但他们并不是985或者211。但我们能因为他们不是211而否定他们的学科力量吗?不可能的。

    当然社科院并不属于上面所述情况。

    社科院不属于211的原因其实是,社科院研究生院隶属于社科院,社科院与教育部平级,也就是说社科院大学不在教育部可评价高校范围内。但现在社科院大学已经成立,可以预测的是,社科院大学未来一定是中国人文社科方面的佼佼者,一定会是双一流高校。

    至于社科院是什么水平。其实只要看一看社科院的毕业生就可以了。那一大堆政界商界学界名人,我想不必赘言。

    我自己本专业的学长学姐就业是非常好的,有一部分继续升学读博之外,基本上都考公,或者在排位领先的大企业之类工作,前景非常OK。

    在这里学习,你根本不用操心别的,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就可以了。

    希望对你有用呀。

    查看全部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怎么样

    很多人对社科大太不了解,再简单科普下

    1、社科院、中科院与教育部是三个平级的正部级单位。各自管各自的大学。

    2、社科院2017年之前只有研究生院,2017年才成立社科大,招收本科生。

    3、社科大合并了中青政的本科与研究生师资团队,这个师资与中央团校师资不一回事,完全是两个队伍,团校师资还留在团中央。中青政过去30年因为提前录取,所以收到了很多好苗子,学生的分数大多数可以上人北清师。毕业生普遍优秀,不仅不可能拖社科大后腿,而且社科大立马就有了一支近500人的大学管理团队,经验丰富,可迅速协助社科院把社科大做大做强。

    4、人文教育领域,社科院地位无人可比,牛人辈出,社科大学生必定是站在巨人肩上往上走,会青出于蓝。

    5、2017年进社科大是第一届本科生,头5届的本科生都因其特殊历史阶段(学校建设第一阶段),会享受社科院与校方的重视,比起进老牌大学,会有鸡头而非凤尾的感觉。

    6、社会大众普遍只知道社科院研究生院,社科大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让社会大众了解。
    7、社科大目前有望京和良乡两个校区,还有校区在规划与准备中。
    8、学校刚建1年,马上拿去和经营了几十上百年的学校比,不客观。放眼未来10年,即在两个5年后,人文领域,它只会是中国最牛的大学之一。

    说实话我不关心社科大本科如何,我现在在准备考研,我想知道他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体系如何?导师是很牛逼,但是导师都很忙不可能天天给我们上课,授课老师怎么样?还有就业问题,听说?外面企业公司对这些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不太感冒,认可度不高,是真的嘛?还有就是人脉,听说人脉和关系网普遍不如大学名校,是真的吗?
    以前来说都很松散,具体的我也不清楚哦,不好意思,建议你看看上海社科院和中国科学院

    查看全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怎么样?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ASS)成立于1950年6月25日,是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最早建立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语言研究所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所主要从事汉语现状和历史的基础研究,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分支领域,涉及通用语言文字、方言和儿童语言等;并进行汉语辞书编纂、语音分析合成与识别、中文信息处理及语料库建设、语言文字规范、语言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基于汉语及中国境内语言和中外语言比较开展语言学理论研究,介绍并研究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据2017年11月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研究所共有工作人员78人,下设九个专业研究室,承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
    注册资本:152万人民币

    查看全部
  • 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廖世伦逝世,享年84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教育战线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廖世伦同志,因病于2019年12月12日17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廖世伦,女,汉族,出生于1935年12月,四川省璧山县(现重庆市璧山县)人。1953年8月参加工作,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至1956年8月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工作。1956年8月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经组织决定1958年11月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先后在兰州大学党委科研部、中文系党总支工作。1959年12月至1962年5月在兰州艺术学院任党委办公室秘书。1962年5月至1981年9月在兰州大学先后任校委办公室秘书、教务处科研科副科长、化学系办公室主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等职务。1981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82年8月至1985年9月任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党委副书记。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先后任兰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1988年8月至1992年4月任甘肃省妇女联合会主任、党组书记,全国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中共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甘肃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家庭教育协会会长。1992年调北京工作。1992年4月至1993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1993年10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其间,1994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副校长)。1998年9月以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校副校长。2000年12月退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查看全部
  • 改革要因势而谋 科学应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吴波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如何理解“积势蓄势谋势”与“识变求变应变”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吴波:“积势蓄势谋势”的关键词是“势”。在物理学意义上,势是一种能量。这一要求包含了“势的积累”和“势的运用”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势的积累,指进一步壮大自己,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势的运用,则是要求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判世界历史进程的变化,谋定而后动,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识变求变应变”的关键词是“变”。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这要求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针对性地部署推进关键性改革。

    将“积势蓄势谋势”和“识变求变应变”放在一起,指明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不仅要争取主动,也要有足够的智慧、实力来争取主动。始终保持战略主动权,立足大局、提前谋划,继续将改革推向前进。

    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在您看来,现在有哪些问题是改革的关键,我们如何扭住这些关键?

    吴波:“紧紧扭住关键”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法提出的改革方法论原则,强调改革要聚焦关键性问题及其关键性环节,突出重点。

    聚焦关键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改革要向重点领域发力。我国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常说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我看来,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经济体制改革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针对这个关键性问题,今年5月我们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国企改革、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经济治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型开放、法治体系建设等七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举措。所谓关键性环节,是指某个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些关键点。比如,学术评价体系在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部门紧紧扭住这个关键环节,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关键”强调改革要注重重点论,“紧紧扭住”强调的是要有钢牙啃硬骨、重拳破沉疴的改革勇气和力度。紧紧扭住关键,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群众关心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确保改革贴近实际、精准发力、落到实处。

    问: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什么这样说?与以往相比有哪些特点?

    吴波: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互相交织叠加,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基本标志。中国的改革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先易后难的渐进过程,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形象的比喻。经过40多年改革,剩下的大都是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改革进入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每一个方面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与以往相比,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也使得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党的自我革命凸显,是新时代改革与以往改革相比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利益固化不仅成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突出表征,也成为凝聚改革共识的最大障碍。将改革理解为一场革命,既包含社会革命,也包含党的自我革命。通过自我革命凝聚改革共识,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成深化改革的一大基础性任务。

    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提前谋划“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这为下一步的改革工作提供了怎样的方向和思路?

    吴波:“十四五”时期改革工作的提前谋划,既是改革过程衔接保持连续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改革是一种手段,就其目的而言,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让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所以,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当前,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在不断完善,但进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对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也会有更多的新期待。再加上目前我们还有许多深层次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制度的执行力也还需进一步加强,这都要求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能够加强系统设计、抓好改革落实,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查看全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

    12月28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安全论坛于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查看全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波:美政客对中共的诋毁散发霉味

    来源:环球时报

    原标题:吴波:美政客对中共的诋毁散发霉味

    近来,美国一些政客频频诋毁中国共产党,妄图挑拨中国人民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以往美国对华政策之所以犯下“错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看清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将之视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政策最大的败笔”,他们曾乐观地认为,既然能够在冷战中对苏联不战而胜,那么中国也自然不在话下,“遗憾的是,这原来是很幼稚的想法”。

    美国的确有进一步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必要,的确应该对以往认知开启批判性反思,然而这种反思至今却依然被浓郁的主观偏狭气氛所包围。在此之前,这种主观性已经在他们关于中国道路的定义中有所体现。在内心深处他们不仅拒绝承认世界上存在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也拒绝承认不同的现代化样态。他们在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定性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同时,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定性为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以此为基础,他们不仅一厢情愿地将中美冲突解释为“资本主义冲突论”,甚至还得意满满地自嗨,资本主义已经“统治世界”,社会主义“皮之不存”。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解为“国家资本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中贯彻的价值原则缺乏全面的考察,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探索之所以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因为它是一种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很显然,在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片面理解中,也显露出对中国共产党本质认知上的模糊。从定义中国道路转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定义,虽然反映了美国深化对中国认识的欲望在逐步增强,但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国共产党,他们的解读依然苍白无力并由此导致多方面认识和实践偏差,至于主要原因,还是源于美政客对意识形态预设立场的根深蒂固,其中既有自身处于“价值制高点”的固执和傲慢,又有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窠臼中的偏见和自恋。他们说自己过去“没有看清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就其现实认知而言,这个模糊不仅仍然在延续,而且在深化。

    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就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现实地位而言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个什么模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近日发布一份题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韧性:中国民意长期调查》的报告给出了答案。这是一份研究跨度长达13年,经过8次调查和3万余名中国城乡民众参与的实证研究成果。报告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稳固,韧性源于民众的广泛支持。根据这份调查报告,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满意率比过去几十年任何时候都高,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效率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事实上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超过了93%。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经验性认识。新冠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的中国绝非“一个人民的生活被全面控制的国家”,而是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疫赋予的安全感,正如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从执政党的单一角度分析显然还没有触及本质的层面。当美国政客指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组织”和“共产主义执政党”时,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倒不如说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敌意。他们甚至试图将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污蔑马列主义蔑视自然人个体,把苏共所犯下的一些历史错误,生搬硬套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并试图涂抹成中国共产党的底色,不仅进一步暴露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选择性忽视,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诋毁和污蔑。

    事实上,人民立场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政客从政治属性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污名化,每一个词语都散发出浓浓的霉味,不过是从西方意识形态垃圾堆里翻出来的陈词滥调而已。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不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组织,事实是最有力的自辩。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不惧风险、不怕牺牲、冲向战疫一线的许多医护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不仅用无畏逆行证明了他们不只是“名义上的共产主义者”,也无情粉碎了种种妖魔化论调。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建构新文明类型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今天的作为和努力,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关乎人类解放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将自我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理想性和纪律性削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无论是“打虎拍蝇”的强力反腐还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都充分反映了对苏共所犯错误的强烈警醒和深刻反思。

    对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中美双方彼此都应把面临的重大问题想清楚、说清楚,这是开展对话和合作的前提。有了20世纪以来两制关系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参考,双方应该能更好地把握住底线,避免人类社会陷入至暗时刻的可能。(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查看全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系列丛书展示新中国70年国家发展建设成就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9月2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出版发布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靳丹妮):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编撰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出版发布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系列丛书共30册,分为国家发展建设史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史两个序列。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自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关于国家发展建设史序列涵盖了7个选题,学术研究史序列涵盖了23个选题。30册书中的首批13册图书已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介绍说:“(系列丛书)客观、详实、系统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民族、生态、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学科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书系秉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编撰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介绍了他参与编撰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这本书。郑有贵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奠定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历史。郑有贵说:“70年的光辉历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自信。70年的艰辛探索,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验证了一个科学的论断,熔铸成一条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课题,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的启示和经验,他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光辉旗帜,坚定不移地支持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等各个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汇聚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法治画卷,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法治中国经验,开启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新征程。”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