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大学学费:12826美金
美国夏威夷大学官网: 暂无官网
学校性质:公立
创办时间:1907年
世界排名:暂无
学校人数:12585人
80分 托福要求(分)
暂无 雅思要求(分)
暂无 SAT要求(分)
录取率 未公布
货币兑换流程
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关注公众号
点击“外币兑换”
使用手机登录
填写订单信息
填写补充信息
支付-下单完成
到店取钞
夏威夷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的夏威夷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于1920年正式获得夏威夷大学的名称,夏威夷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并入其中,并逐步扩充至十个校区,形成夏威夷大学系统。中国学生占5%。Manoa校区是夏威夷大学各校区中最大,也是设施最为完全的一个。玛诺阿是夏威夷大学系统的旗舰学校,拥有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是一所具备国际水平的研究性大学,学术声誉很高,尤其是热带科学、海洋研究、英语教学、旅游管理、基础科学及亚太地区大众健康等研究。
夏威夷大学的主校区位于Manoa Valley(孟诺雅)山谷, 这里拥有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教学设施,是一所具备国际水平的研究性大学。拥有87个本科学位、87个硕士学位和53个博士学位。夏威夷大学下设20个学院,分别是:建筑学院,艺术与理学院,艺术与人类学院,语言与文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夏威夷知识学院,亚太研究学院,健康科学与社会福利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旅游业管理学院,热带农业与人类资源学院。
办学特色
夏威夷大学学生选修最多的学科(系)依次是:商科管理(23%)、社会科学(23%)、工程(7%),教育(7%)、文科(4%)。据《耶鲁大学日报大学指南》指出,由于夏威夷是旅游重点,所以相当多的学生选修旅游业、酒店及饮食业管理课程。不过,以整体课程的名气来说,位于东西交汇点的夏威夷,却以亚洲/太平洋研究、太平洋/岛屿研究、亚洲/太平洋语言、亚洲戏剧等最好。此外,由于大学距离太平洋咫尺之遥,因此,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也属很好,其他值得一提的学科还有地质学、地质物理学、国际商业、心理学、建筑和工程学。
学校声誉
夏威夷大学通过了美国西部大学学院联盟的认证。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载,夏威夷大学的自然科学在41所顶尖级美、英、德、加研究学院中排名16位,学术声誉很高,尤其是热带科学、基础科学及亚太地区大众健康等研究非常突出。
夏威夷大学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全球太平洋商圈的中心地带,东边是美国本土海岸线,西边则是亚洲的中心城市。夏威夷在太平洋地区具有最大和发展最成熟的商业基础设施。处于此独特位置的夏威夷大学商学院创建于1940年,通过了美国商学院联盟的认证,同时也是美国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生物学 费用:暂无
教育学 费用:暂无
生物 费用:暂无
教育 费用:暂无
化学 费用:暂无
美国夏威夷有哪些大学可以留学?
美国夏威夷可以留学的大学:
美国夏威夷州有5所公立大学:
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Hilo)、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Manoa)、夏威夷大学西欧胡分校(West Oahu)、夏威夷大学茂苡分校(University Center, Maui)。
有四所私立院校: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Brigham Young University-Hawaii Campus)、宣敏耐大学(Chaminade University)、夏威夷太平洋大学(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夏威夷洛亚学院(Hawaii Loa College)。
夏威夷州(State of Hawaii)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首府位于瓦胡岛上的檀香山。
最早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1778年后欧、亚移民陆续移来。1795年建夏威夷王国。1898年被美国吞并。1900年归属美国。1959年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今居民以欧、美白人和日本人居多,其次是混血种人、菲律宾人和华人。
夏威夷州是美国唯一的群岛州,由太平洋中部的132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千米。夏威夷属于海岛型气候,终年有季风调节,每年温度约在摄26℃-31℃。
夏威夷州最著名的大学是夏威夷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其主要学区分布于:希洛(Hilo)、马纳欧(Manao)以及西欧胡(West Oahu)。此外,夏威夷州著名的私立大学则有:杨百翰大学夏威夷分校(Brigham Young University-Hawaii Campus);位于檀香山的夏曼纳德大学(Chaminade University)与夏威夷太平洋大学(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及位于欧胡的夏威夷洛亚学院(Hawaii Loa College)等。
美国夏威夷大学商学院怎么样
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是一所具备国际水平的研究性大学,拥有最大规模和最先进的教学设施。夏威夷大学是夏威夷最大的大学,包括三个校区、七个社区学院、四个教育中心、一个就业培训中心和遍布夏威夷各地的其它各种研究所。其中包括全球实力最强的亚太研究中心,以及全球知名的东西方研究中心。该校主校区位于Manoa
Valley山谷,拥有87个本科学位、87个硕士学位和53个博士学位。
夏威夷大学Shidler商学院(Shidler College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Hawaii)成立于1949年,学院致力于培养能在不同经济文化环境下进行商业运作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教学项目及课程体系全都专注于国际化设置、知识体系的更新以及现代电子商务的运用。
Shidler商学院是管理学研究生入学委员会(GMAC)成员。Shidler商学院的教学项目及MBA教育已获得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的国际认证。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等全美商学院排名中,Shidler商学院连续数年位列前25位并入选全美最佳商学院。
尽管没有哈佛商学院的光环,夏威夷大学的MBA课程仍旧可以跻身于美国顶尖商学院的行列。国际商务专业在US News排名持续保持前15。
该商学院除了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普渡大学博士学位的教授和研究员,而且这些教授都是美国大学里亚太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研究专家。
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学费一年多少钱 难吗毕业
不知道你是不是说的夏威夷大学。
开学时间:每年1月5日,9月1日
申请截至日:每年2月1日,9月1日
留学费用:12826.0 美元
SAT总分:1630.0
SAT单科要求:510.0
高中GPA:2.5
一般情况下,顺利过关科目,就能顺利毕业!
西顿霍尔大学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哪个好
选校或者选专业定位可以 参考留学志愿参考系统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634095/,输入GPA、专业等信息,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看看他们成功申请了哪些院校和专业,也可以按照留学目标来查询,看看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都哪些背景(语言成绩多少分、学校背景如何、什么专业、GPA多少等)的学生申请了,也从而对比自身情况,制定大致的目标和方向。
链接地址失效,vx关注公众号“留学志愿参考系统”获取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地址
夏威夷大学和上海大学哪个好?夏威夷大学的全球排名是多少 不要全美的 它大概能和国内哪个学校相提并论呢
上海大学本来在国内就是一个普通大学,要跟国际大学比,相差甚远。夏威夷大学在各个专业尤其是商学等专业实力很强。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
要有多优秀才可以上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2017年度接到申请:7,409份,录取:6,296人,实际入学:1,974人,立思辰留学云介绍,2018年度接到申请:8,501份,录取:7,069人,实际入学:1,968人,分校申请条件:
本科
雅思:5
托福:61
硕士
雅思:7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申请日期
本科生秋季截止日期:Mar 1; 本科生春季截止日期:Oct 1
转学生秋季截止日期:Mar 1; 转学生春季截止日期:Oct 1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排名
202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全国性大学排名第166
201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全国性大学排名第157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26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302
许倬云: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
今年七月,历史学家许倬云年满九十。最近出版的《许倬云说美国》也将成为他的封笔之作。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一个江南士大夫家庭。他的人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既有着旧式文人的气质和情怀,也能把握时代脉动、紧跟社会潮流。他的学思历程纵横东西之间,既带有东方文明的视角和认同,也深谙西方文明的往来之道。他的历史写作游走于学术与大众之间,既有扎实的学术成就,也因历史通俗写作而蜚声于世。他试图为学界与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这“桥梁”蕴含着许倬云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和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切与责任。在专业化与通俗化两种写作模式日渐泾渭分明的当下,许倬云的公共历史写作,是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呢?
对许多人来说,许倬云就是那位写出“中国三部曲”的著名历史学家,而对横跨新旧两个时代、游移于东西方、游走在学术与大众之间的许倬云知之甚少。
与很多埋首在象牙塔里搞研究的学者不一样,许倬云所关心的问题,和他探索问题的方向,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浑然一体。
《新京报·书评周刊》B01版~B06版专题《许倬云——游走于学术与大众之间》
撰文丨徐悦东
1
抗战的经历
浸染出成长底色
在采访许倬云的那期《十三邀》里,有一处感人的段落:当许倬云聊到抗战时期的经历,他眼里忍不住泛红,声音变得沙哑。妻子孙曼丽赶紧过来打圆场,帮他擦眼泪:“一谈打仗他就会哭得稀里糊涂。”就像好的编剧在设计人物时,都会精心设计该人物童年经历的大事,这些事会深刻影响人物的性格、观念甚至潜意识里的欲望,是人物成长的底色。抗战之于许倬云就是这样的大事。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学贯中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抗战时,许倬云的父亲是经济委员会委员,负责供应军粮民食,所以不能离前线太远。年幼的许倬云跟着父亲到处奔波,深入中国内陆农村的百姓生活,得以看到富庶的江南未看到过的景象:贫苦百姓日常如何劳作、如何接待战争难民,当然,还少不了饥饿和恐慌。
抗战开始时许倬云才七岁。由于天生残疾,他还不能站立,直到十三岁才能拄拐走路。正因为行动不便,许倬云经常被摆在农村的土墩、石磨或板凳上,静静地旁观这个世界。历史学家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旁观者。也正因这段经历,许倬云对中国农村百姓的生活十分感兴趣。
这段经历直接触发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研究对象的选择——他的第一本英文专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第二本英文专著《汉代农业》,都与中国古代农村有关。许倬云曾说过,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农村的变化不大,他当时看到的农村与汉代差别不大。这段经历促使他写下的这两本研究专著,也让他踏入了学界的大门。
许倬云与小姑妈、八弟及凌弟在沙市江边(1937)。
抗战期间,许倬云父亲在湖南、湖北、河南和安徽组织运输网,这也许让许倬云很早就认识到道路和交通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在后来对中华文明的思考和写作中,许倬云不断强调道路的意义:由于无内海,中国需发展庞大的道路体系,以聚合如此庞大的国家。与水运相比,陆路的道路体系能将各个部分更长久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说,中国的扩张,不是面的扩大,而是线的延长。
这也是中国为何总趋向大一统而西方的统一难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倬云提出,罗马帝国的海路使得帝国易合易散。汉朝虽然结合起来难,但一旦形成具体而持久的联系,整体就不易分散,所以有分久必合的说法。中国文化恰恰也随着道路的延伸而扩展。汉代在边区的治理,设的不是郡县而是“道”,代表开拓的路线,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是“道”,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是“路”,都体现出道路的重要性。许倬云总结说,“道”有其抽象意义,治道、大道、小道、王道以至至道,都从“道路”衍生出来。由于中国地处大陆,道路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中国的文化与其说是大河的文化,不如说是道路的文化。
在许倬云的许多思考中,除了抗战给他带来的影响外,我们还能看出家世所留下来的痕迹。许倬云出生于无锡的一个缙绅世家。那时,江南士绅阶层在当地基层的影响力颇大,实际上实行着某种程度的自治。这也深刻影响了许倬云对国家社会关系的看法。在他为大众而写的史书中,读者也常常能发现对士绅阶层的脉脉温存。
士绅阶层的出身,让许倬云在对社会的思考中,更为强调社会网络的功能。士绅阶层有着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他们是政治权力和农村社会的连接点,还不断生产知识分子、为官场提供官员,并通过社会网络传播政治信息。他们通过婚丧喜庆等维系着当地的社会网络,控制着社会资源和财产,亦官亦商。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许家家境中落。许倬云的父亲早早考上海军学堂,接受了英式的海军教育,并参加过辛亥革命。他父亲虽是武官出身,但人文素养很高。抗战胜利后,许倬云的父母就劝他去上学,于是,他就去了辅仁中学读高中。在这之前,许倬云并未系统上过学。父亲读什么书或报刊,他就跟着读。父亲会把文章仔细分析给他听。因许倬云当时爱看武侠小说,父亲就劝他读《史记》,这是他最初的历史启蒙,也奠定了他对历史的喜好。
辅仁中学的附近就是东林书院旧址。明代东林士风讲求忧心家国、经世致用,这种学风也影响了当时辅仁中学。学校的教育让许倬云之前杂乱的知识体系有了框架。许倬云的强项是理科,但由于身体原因,他有次拿不稳试管几乎引发火灾,这断了他读理科的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国史大纲》在抗战时期产生,那时正值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所以《国史大纲》的史观是一种民族史观,这也深深影响了许倬云。直到许倬云出国后,他的民族史观才有所改变,这使他后来能写出像《万古江河》这样具有世界史观的作品。
2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
奠定治学范式
以赛亚·伯林曾有个著名的比喻,即学者分为“狐狸型”和“刺猬型”。许倬云明显是“狐狸型”的学者——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游走横跨于不同领域。虽然如此,万变之中不变的是,他有着成熟稳定的核心问题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这些大都从他的求学时代开始逐步被建立起来。
许多人对许倬云的转系故事耳熟能详。入读台大之后,他第一年在外文系读书,傅斯年校长注意到他入校考试的国文和历史的成绩,建议他去历史系,还有其院长、系主任兼教务长也如此建议,就这样,许倬云转入了历史系。
青年时期的许倬云。
当时台大的历史系老师多学生少,学生跟老师交流的机会很多。许倬云常常上“一人班”,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李宗侗、董作宾、李济、凌纯声和劳幹等许多不同风格和学术范式的一流学者一起训练许倬云,让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比如,沈刚伯的西洋史课程带他理解宏观的历史变迁,而劳幹让他学会处理史料和判断证据,以重建古代的制度和生活。考古实证论者李济在课上教会了他如何从零碎的现象中归纳出文化的演变和趋向。
除历史外,许倬云兴趣广泛。他选课加旁听的课程横跨历史系、中文系、外文系和考古人类学系。他的身体条件也使他不能乱跑,只能好好学习。他戏称自己“乱撒网”,到处学习新知识。
在台大读研究生的时候,许倬云开始明确对上古史的喜好。论文中,他将《左传》的人物排列谱系;同时他学习“三礼”,并想从《礼记》中寻索古代信仰。这些都为他日后理解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求学时期的许倬云。
入读芝加哥大学是许倬云求学生涯的转折点。胡适特意帮许倬云争取了奖学金,这使他能在1957年坐船赴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读博士学位。当年,哈钦斯在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任期结束不久,芝加哥大学还继续保持着那种博雅、开放和自由的学风——学生的学程安排,全由学生自己兴趣发展。这都跟许倬云“狐狸型”的学术知识架构和取向特别契合。所以,他历史系的课选的不多,反而选了许多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课。在芝大,许倬云的导师顾立雅是美国第一代汉学家。顾立雅觉得许倬云不该读中国的东西,劝他去搞比较研究,让他把主要力量放在中东。于是,许倬云就跟约翰·威尔逊学埃及学,此外也学习巴比伦学与亚述学。学习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历史后,许倬云将它们的历史和中国上古史作对比,由此,他提出了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观点——首先,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之间的关系很深,互相影响,并影响了波斯、古希腊、雅利安、犹太教等文明。其次,从古埃及和两河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互相影响的形态反观中国,许倬云发现中国本身不是统一的一整片,而是黄河流域、长江与淮河流域和长城之外的草原三片地区互相影响而发展出来的。在前两片地区融合之后,南方的吴越和西南夷成为了第四片地区。这些地区互相影响,最终融合。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就像长江和黄河流域一样,而古希腊和波斯是另外两片地区。假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之间不是一些平坦的小丘陵,而是像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样的沙漠地带,那这两片地区就可能不会如此融合,而会独立发展。类似的观点和推论在许倬云的许多文章里都有体现,许倬云十分关注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或许是受了马克斯·韦伯的影响。许倬云喜欢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他曾说,这样做不是为了寻找定律,而是要寻找各文化发展的特殊轨迹。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在超越性的关怀出现时,古代文化才突破进展为文明,其中的若干人成为特定的价值观的阐释者和传授者。许倬云则聚焦于,在个别文化突破进入文明后,到底是哪几种特色决定了这些古代文明日后开展的特定方向。以此,许倬云才能得以进一步解释韦伯命题和李约瑟命题的意义。
当时,芝大是马克斯·韦伯思想进入美国的第一个据点。许倬云也承认,韦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学方法。许倬云的博士论文(后出版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就很“韦伯”——他尝试使用统计方法,根据春秋战国不同时代历史人物的家世与社会背景,测量各时代社会变动的方向和幅度,再从这些现象探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诸变量如何配合而变动,还顾及了社会成员在阶层间的升降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在许倬云完成博士论文之后,他看问题的角度,就会经常会关注不同变量之间的互动——他不认为历史是由哪一种特定的力量推动的;每一特定时期的历史,都是由一系列变量配合才有其特定变化。“网络”、“变量”、“关联”、“互动”一直是许倬云历史著作里的高频词汇。这种看待历史和社会的特定视角,贯穿了许倬云一生的专业研究和通俗写作。在讨论中国历史的分与合时,许倬云还将这种方法总结为“体系网络”,颇具有系统论色彩。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期间的留影。
韦伯除了影响许倬云的研究范式,也影响了许倬云的问题意识。许倬云对为何资本主义不首先在中国出现这个韦伯命题也饶有兴趣。在写《汉代农业》的时候,许倬云就结合人口压力、农耕技术、市场网络、政府与工商关系等诸方面,试图阐释出中国小农经济的特色。许倬云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在汉代,国家一反战国的趋势,一步步收取社会资源,使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城市手工业被毁,农村的手工业则接过了手工业的部分任务。这种情况在明代晚期达到了巅峰。手工业需要集散的机制,所以中国有着庞大的集散市场系统。这也是许倬云强调道路的重要性的原因——中国的道路网编织了中国的商品、信息和人才的交换网,并形成具体的经济性共同体。
这个农舍工业和市场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特色。中国在这两千年中,达到了人口、土地和产业间的平衡。可是,在机器大生产之前,这样的衡态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很难提升。这就需要增加耕地,农民不断去开垦森林和草原,这就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精耕细作需要大量劳力,反过来大量劳力也需要大量粮食去养活。最终,中国达到了土地和人口始终是边际程度的衡态。
这种衡态使得中国人民安土重迁。在人口实在过多的时候,多余人口迁移找新土地开垦,甚至会因此下南洋。这种农业模式需要集聚庞大的劳力,也使中国形成了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网络,形成聚村和族居以及差序格局,配套以儒家的伦理观念。共同的经济社会与理念普遍渗透于各阶层,这反过来塑造了中国人的认同。因此,无需宗教、民族或种族,古代中国能形成包容性极大的文化认同。许倬云在《汉代农业》里的主要观点和其衍生的推论,在他后来的通俗历史著作中都颇有阐发。
3
对现实的深切关怀
成为“半个记者”
许倬云的问题意识和学术研究都离不开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和关怀。早在许倬云上高中的时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遗风,就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辅仁中学,他早熟的同学们会因为政见不合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当时,许倬云并不理解,为何歧见能演变为人身攻击,但这也是他政治辩论的启蒙。
在芝大求学时,许倬云并没有一头扎进书斋中。在他赴美时,一位美国教授曾叮嘱他,此行不只是读一个学位,更是要珍惜机会研读“美国人和美国社会”的这本大书。
美国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好被许倬云赶上了。许倬云住在神学院宿舍里,认识了许多年轻的神学生和年轻牧师,他们来自不同的教派和宗教,却都有激烈的反叛意识。他们吃饭、洗澡的时候,经常一起激烈辩论一些跟文化价值观念有关的话题,吵的比学术研讨会还要激烈。这些争辩打碎了许倬云的宗教观。为此,许倬云还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民权运动者的事迹和美国社会的许多弊病。为了帮助他的舍友们,许倬云还参与到民权运动当中,抵制美国地方政客的胡作非为。这段经历也影响了许倬云的立场取向。
在许倬云读完博士之后,他回到台大教书。当时大学里斗争十分激烈。在1962年到1970年期间,许倬云与几十位大学教授成立了“思言社”。实际上,“思言社”是在模仿英国的费边社——即英国工党的祖先,他们希望温和渐进地推行社会福利体制。但这也给许倬云招来祸患。
许倬云夫妇于匹城住宅(1977)。
由于许倬云不愿低头,他选择“逃离”去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虽然他再度赴美,但他并没有从此远离时事。反而,他变成了半个“媒体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花了大力气写时评文章,多次为《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供稿。为此,许倬云笑称,“几十年来,我等于是半个记者”。许倬云的新闻观也源自他的历史观。对于历史来说,许倬云不仅把历史当作史料来看,也把古人当作他的采访对象。许倬云曾说过,“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长新闻”。
许倬云曾感叹和反思,在美国,很少有大学者会在报纸上写东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单薄。这是由于学术专业化而导致的。因此,许倬云越到后来,越在学术之外,凭着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儒家式“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敦促着许倬云笔耕不辍。在大众传媒“半个记者”的生涯,也让他特别能把握文章的通俗性和大众性。为了打破学术专业化的壁垒,许倬云后期在历史普及上花了很多心思。他曾说,他的《万古江河》写得很浅,因为他要把阳春白雪的东西普及给大众看。他想要在专业学术和大众通俗读物中建一座桥梁,尽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
许倬云家庭合影(1969)。
除此之外,许倬云屡次强调“为常民写作”,这也跟他的平民立场有关。他认为,在历史学家的各种著作里,写作者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名人。他们讲堂皇的大道理,却看不见老百姓的日子。所以,在许倬云的许多通俗性历史著作里,会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是如何过日子的。如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许倬云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态度出发,并归纳这些平民背后的文化精神。
这种别开生面的出发点和写通俗历史著作的方式,填补了中文世界通俗历史著作的空白之处,也让大众对其内容更具亲近感。许倬云虽然身处精英知识分子的位置,但他在大时代动荡下的阅历,使他比其他知识分子更有能力“接地气”。“为常民写作”的背后,就藏着许倬云这一辈子对中国百姓传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历史传承深深的责任感。
作者|徐悦东
编辑|张婷
校对|翟永军
专访许倬云:美国的亚非拉裔联合,才能打破种族问题僵局
两个多月来,因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引发的街头抗议运动,在持续发酵。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越临近选举日,美国各派的对垒也越发白热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愿屈服于抗议运动。美国左派阵营也出现了分裂,激进左派所推行的政治正确,引起自由派与温和左派的割席。乔姆斯基、J·K·罗琳、史蒂芬·平克和福山等名人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对抵抗运动中的一些极端行为进行纠正和反思,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这些街头运动闹得沸沸扬扬,究其根源,还是美国的种族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源自美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也和美国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深刻关联在一起——比如贫富差距、南北差异、去工业化、城市化变迁和全球化等。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历史学家许倬云自1957年赴美留学,到现在已经客居美国六十余载。他经历过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以及新世纪的金融危机。他刚进入美国时满怀兴奋,很想看看这个以崇高理想立国的新国家是否能落实人类的梦想,但如今他心情沉重,对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扼腕叹息。
虽然许倬云主要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中国,但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在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美国》(他自称是个人“最后一本书”)中,他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眼光,将美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问题、经济问题、特朗普现象等——重新放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问题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试图为当前的迷局寻找到答案。
在书中,许倬云对美国观察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他念念不忘的中国。他认为,美国遇到的问题和走过的道路,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镜鉴。近日,新京报对许倬云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论了当下美国的社会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西方文明危机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新京报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视频导引:
00:49——福利制度和受教育程度是美国种族问题的关键
00:57——黑人缺乏参加各层次民权运动的“管道”
03:28——知识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亚裔应作为带头羊,与黑人和西语系结成联盟
05:10——应该用亚裔、黑人和西语系三个集团的选票,来决定美国政治的许多问题
06:09——美国农业地带的中小型农庄缺乏人手,亚裔可以“打进去”
07:53——特朗普用古希腊柏拉图的政权分类来说,是“tyrant”
10:34——二战以前,最大的危机就是国家主义作为最后的、最终极和最有权力的大群体
11:41——中国人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
13:59——西方人总认为历史发展有个终点站
17:14——大到国际组织,小到家庭、朋友圈,都是互相套连在一起的
美国的亚非拉裔应联合起来,通过合法方式争取权益
新京报:近期,由于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美国多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你在新著《许倬云说美国》中分析了美国各个种族的历史情况和发展机遇,认为在黑奴解放后,一次次旨在提高黑人地位的民权运动成效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福利制度使得黑人缺乏上进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就了黑人不重视家庭和教育。但也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美国的社会资源向黑人倾斜得不够,种族问题本质上是阶层固化问题,黑人没有足够的机会实现阶层跃迁。你怎么看待这次黑人抗议运动,以及美国种族问题和阶层固化问题的关联?美国该如何打破种族问题的僵局?
许倬云:这个问题关系到美国半个世纪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权运动,但到现在,一点解决的办法都没有。这个僵局是从解放黑奴开始的,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但那只是在法律上,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下。美国政府也不是不懂黑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后果,自由派以及民主党内的民权运动者,都在不断设法提高黑人的社会地位,提高黑人本身的自觉性,以求降低种族间的对抗。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人们对这个问题依然无可奈何。
福利制度和教育问题让黑人无法提高自己的境遇,其社会地位一直在原地踏步。无论自由派如何着急,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由种族和阶级混合起来的难题,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黑人群体没有足够的民意表达“管道”,可以让他们参加各层次的民权运动,甚至在各层次的民主制度下,让黑人选择自己需要的人。
《许倬云说美国》,许倬云,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7月
黑人本身被几个影响因素所支配。南方黑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还受到教会的控制,这使得他们的境界无法得到提高。北方城市的黑人,大多也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如果他们没有工作,就会得到国家的补助,但他们只吃“皇粮”也不是解决办法。
我个人认为,我们亚裔在美国是处在中等阶级上下的族群,有高于中等阶级的,也有低于中等阶级的。最劳苦的亚裔包括在唐人街餐饮业里打工的那些人,比如在后厨洗碗的人,在前台送饭、送菜的人,他们的待遇是很差的。但是,大多数亚裔都处在中等阶层。华人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上不差。华人的社会地位无法得到提升,是因为华人的人数不足。在美国,华人只有几百万人,这是没有办法通过集体运作共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我的构想是,要有一个能够使得亚裔、拉丁裔以及非裔三个族群一起合作的“管道”。华裔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拉丁裔中下阶层都有,非裔大多都处在社会下层。处于社会上层的非裔是罕见的。这三个族群合在一块,由知识程度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亚裔来做领头羊,并跟非裔和拉丁裔结为联盟。这样,这个联盟在人口构成上,就能超过全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族群间的合作不容易做到。谁来做“头儿”,都需要有一批人将自己整块的时间奉献出来,帮助自己和其他的族群。现在,华裔基本都知道,亚裔要联合起来。以前的美国华人组织(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简称OCA)早已并入亚裔协会之类的组织,已成为Asian Pacific American Advocates。其实,这种工作还能够扩大到包括非裔和拉丁裔在内的族群。
华裔结合越南裔、泰裔、韩裔和日裔,能够构成一个有机的、能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亚裔群体。然后,亚裔再帮助非裔和拉丁裔一起,用三个集团的选票,来决定美国政治的许多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许多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来实现。
当地时间6月4日,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广场,集会人群高举弗洛伊德照片与 “黑人命也是命”标语。摄影/新京报拍者 Bobo
一位参与示威的白人女性戴着写有“JUSTICE”(公正)字样的口罩。摄影/新京报拍者 Bobo
但是,未来的局势不知道会如何发展,我猜想特朗普大概率不会再当选。如果他再当选,我们会受不了。等换了政权以后,拥有一定资金和能力的华裔,其实有个薄弱的地方可以打入——那就是美国农业地带的中小型农庄。中小型农庄缺乏人手经营,农业州的人口一直在减少,基本上没有美国人的孩子会回到农村。这一大片空着的土地有生产能力,但缺乏劳动力。如果华裔能在这些地方有所进展,以农庄为基地,带进来第二拨、甚至第三拨华人作为管理干部,并雇用拉丁裔和非裔美国人做工人,给他们公平的薪资待遇和上升机会,并让他们拥有股份,就能很快除去族裔之间的差异,黑人地位上不来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此解决之后,许多政治上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力量。如果这样,白人对抗所有人,中产阶级对抗整个底层,白人的富有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情况,就可以有相当大的改变。
《许倬云问学记》许倬云著,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特朗普现象是“异象”,他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
新京报: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在《许倬云说美国》里,你认为美国已经出现了柏拉图所说的“僭主政治”,并认为美国政治以富人政治为主、寡头政治为用,这使得美国原本出于善意的立国理念陷入了扭曲的困境。你觉得美国该如何处理你所提到的这些问题,以度过政治危机?近年来,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反全球化的右翼民粹政党正在西方各国崛起。对于西方右翼崛起和汹涌澎湃的民粹主义浪潮,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许倬云:用古希腊柏拉图的政权分类学来说,特朗普是“tyrant”。这种人完全靠个人的声望地位或组织能力,利用城市(古希腊城邦)中知识程度不够的人来取得政权。古希腊人曾把他们最好的人放逐,甚至处死。比如,苏格拉底就被处死,因为他喜欢传播关于民主自由的理论,也传播思考的方法。苏格拉底希望可以借此矫正靠底层、歪曲群众力量和靠暴民取得政权的僭主现象。
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这不单是因为他得到政权的过程很奇怪,也是因为在他执政的过程中,他既没有政策,也没有学问,更没有方向,也不触及制度。可他居然被选上了,到今天支持度才慢慢滑下来。
当地时间7月11日,美国马里兰州,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认为这是很怪的异象。这异象是因为其他族群起来了,尤其是非白人族群——亚裔、非裔和拉丁裔崛起,撞击到许多白人的意识,使得那些无知无识的、不知道选票意义的、不知道民主制度内容的底层白人选出了今天这样的总统。
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特质,可以修补现代文明的问题
新京报: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作比较,一直是你研究的主题,你找出了许多中华文明的特质,并认为这些特质有可能补救西方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其实,许多文明也都有通过找回自身文明的特质,来应对现代性问题的尝试,但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而且,中国的许多精神传统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已经失落,比如,庞大的社会流动使得我们的社会原子化,家庭、宗族或社区很难再发挥从前的那种功能,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也日趋淡薄。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你觉得我们还有可能重新恢复传统的生命力吗?传统精神真的能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吗?
许倬云:我认为中国群体的一些特质,可以弥补现在个体流动和社会疏离带来的一些问题。有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中国的群体有着不同层次,从乡党、邻里、家族逐步上升到地区,最后到国家和天下,大家都在这个大群体里面共同存在。分层次的群体,跟国家主义那种笼罩在上面的群体是很不一样的。
二战以前,最大的危机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家主义,国家是最有终极、最有权力且最合理的大群体,但这个想法是不完全对的。在一个国家之内,国家也应该要容忍许多不同群体自己结合,必须容忍个体跟群体之间不同层次地互相对应和回报——人从群体里得到庇护、帮助和温暖,再以更多的温暖和好处回馈这个群体。人对群体做到了尊重,也尽了自己的义务,这才是能互相对应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群体对应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任。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一样,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是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人是自己创造的。人就是天地之中心,有人间的智慧才能让人结合起来。每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要不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像磨刀一样,磨得更光亮、更干净。人的内心修养不仅能使自己得到好处,也能从个人辐射到社会其他部分,让别人也因此得到益处。
许倬云接受《十三邀》节目采访。
见贤而思齐,我们看见好人和合理的作为就去学;见到错误的行为,每个人都拿来当镜子照,时时刻刻捕捉和矫正自己。我们一直在修整、提升、精炼、蜕化,使得个人变好,这样个人所属的群体也变好。个人所属的群体好,就会使个人不寂寞、有安慰、有交流,有滋润的营养,这可以解决现在个体化的问题。
美国的个体化是从白人社会中出现的,雅利安人的社会基本上都是个人主义的。基督教在个人之上加了一个上帝。不然,个人主义以利为主,并不以理想为主。中国可以把利的部分转变为理想。
还有,中国的思想与西方思想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西方思想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终点站,这个终点站就是理想的实现,就是理想国或乌托邦。中国人不认为如此。中国人认为事物永远有改进的余地,世界在不断变化,变的缘故既有外力的刺激,也有内力成长的刺激,还包括互动作用的刺激——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学习、模仿、抵消和矫正,群体与个人之间互相矫正,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矫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Network”,“Network”本身是在永远变化的。
《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著,理想国|九州出版社,2018年12月
中国人的精神最要紧的是变化。《易经》就是讲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两个字。这个观念再加上群体之间不断地协调和调整,就可以抵消掉个人主义高涨、国家慢慢萎缩后被人利用和没有权力的人无法对抗国家机器这些现象,也可以抵消掉仰仗着科技、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一步步付诸于自动化和更多辅具所产生的现象。
在这些自动化辅具造出来之后,这是人工智能来管理我们,不是我们来管理人工智能。我们人类被自己创造的大型人工智能所捆绑。今天,我们的大型人工智能,因为网与网之间的结合和流通,已经可以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知道我们每天生活的情形怎么样,可以支配我们钱的进出,支配我们的交通,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家里的温度。
我强调的中华文化的特色,一个是群己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自己不断提升的责任;在自己提升之外,还要帮助他人提升。现在,全球互相“interlock”(紧密连接),形成互相协调、互相结合的复杂群体结构,这里面有独立的部分,也有联合的部分。联合起来的群体,就是全球的总人类体。分开来一块块的小群体,大到国际组织,小到家庭和友谊圈,都是被套连在一起的。
因为有这种套连关系,没人能真正完全独立。不同单位之间彼此互动、拉扯和刺激,都会产生新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改变提升、寻找进一步协调的来源。这样才使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如同流水一样,不断在流动之中更新和改善。
撰文 徐悦东
编辑 徐伟
校对 李铭
中国姑娘嫁给美国黑人,不顾全家人反对,后来才知他的身份不一般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白夜
想必大家对于奥巴马这位美国首任黑人总统并不陌生,他执政的八年期间,既在一定程度上复苏了美国经济发展,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又积极改革美国的医疗制度,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了不小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奥马巴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位美国黑人在中国结识了一位河南姑娘,在双方家人极力反对之下,两人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时隔数年,女方亲戚才得知这位异国女婿竟是美国总统奥马巴的弟弟,他与中国姑娘是怎样认识的?夫妻二人的婚后生活究竟如何?
缺少父爱的童年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位弟弟名叫马克·奥巴马·狄善九,尽管两人并不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却有着相似的残缺童年,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不单是肯尼亚著名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多情滥爱的“伪君子”,他先是在肯尼亚当地迎娶了一名黑人女性,而后在夏威夷大学读书期间,又与肤白貌美的混血美女邓纳姆一见钟情,并向对方隐瞒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两人举行完婚礼后的第六个月,邓纳姆为“老奥巴马”生下一子,也就是未来的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可没过两年,朝三暮四的“老奥巴马”又在外面与另一位年轻美女露丝约会,不久便抛弃了邓纳姆母女二人,露丝与他结婚后,也为其生下两个儿子,其中就包括了本文的主角马克·奥巴马·狄善九,随后“老奥巴马”再一次见异思迁,并与露丝离婚。
“老奥巴马”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简直比如今社会中的“渣男”还要“渣”,人家好歹只留情不结果,可他倒好,不仅与女方留下爱情的果实,还概不负责,说抛弃就抛弃,也正因如此,马克经历了没有父爱的残缺童年,可天性乐观的他并未向生活低头,而是选择埋头苦学,誓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有志者,事竟成,马克凭借着过人的头脑与不懈的努力,最终考上了自己的心仪大学,并在数年后获得了布朗大学物理学与数学学士学位以及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前往中国发展
毕业后的马克起初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朗讯科技公司总部任职,可2002年多家大型企业出现金融危机后,马克毅然辞掉了朗讯的高薪工作,只身前往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在深圳定居,工作方向依旧是自己擅长的网络通讯领域。
留在中国发展期间,马克不但在工作上如鱼得水,同样也没有落下对汉语的学习,依靠在中国多年的生活经历以及日常中点点滴滴的积累,马克顺利通过了七级汉语水平考试,他的普通话读写程度已超过了绝大多数的老外,而且马克对中国书法也是情有独钟,一手行书与草书更收获了书法爱好者们的一致好评。
当爱情来敲门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结识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姑娘,两人相谈甚欢,皆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马克从谈话中得知这位女孩来自河南,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只身来到深圳,她与马克所从事的领域相类似,不仅如此,二人还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与兴趣爱好,因有急事傍身,马克与对方互留联系方式后便匆匆离去。
自从见了那位河南姑娘后,情窦初开的马克便再也忘不了,辗转反侧,日夜思兮,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马克决定迈出勇敢的一步,直接向女孩表白,都说爱情来了,挡都挡不住,其实那名中国姑娘也对马克颇有好感,只是碍于种种原因,不愿主动搭话,可如今机会就在面前,她怎能不去把握,于是在马克表白之后,两人由先前的暧昧正式确立了恋人关系。
随着二人的情感不断巩固加深,眼看就要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新的问题也迎面而来,那就是女方家人的强烈反对,一方面黑人的肤色很可能遗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考虑到男女方由于日常习惯上的不同,会在婚后生活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早已坠入爱河的马克认为这些并不能成为二人感情道路上的绊脚石,思想开放的马克母亲倒是开明,没有过多干涉儿子的恋爱,反而支持他的所有决定。
河南姑娘可谓“韧劲”十足,向父母宣称非马克不嫁,家人多次劝说无果,实在拗不过女儿,被迫答应了这门亲事,于是在女方亲戚的极力反对之下,两人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永结同心。
琴瑟和鸣
马克夫妇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两人伉俪情深,鸾凤和鸣,女方家人的担忧也并无发生,马克与妻子合资开了一家商业咨询公司,闲暇之余,两人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事业,据马克的中国朋友讲述,他曾携爱人一同前往名为“天使之家”的寄养店,探望那里的五十余名孩子,马克每月都会抽出空闲时间,教授当地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们如何弹奏钢琴,并为孩子们带去大量的玩具或日用品。
得知自己的哥哥奥巴马打算参加美国的总统选举后,他特意为奥巴马准备了中国的《孙子兵法》,希望书里博大精深的知识可以帮到他,直到奥巴马成功竞选上美国新任总统后,女方家人才得知原来马克竟有个总统哥哥。
除了热爱中国书法,马克对于中国文学也颇为感兴趣,尤其是李商隐隐涩难懂而又浪漫多元的诗词,总能令他沉醉其中,无法自拔,马克结合自己并不美好的童年以及与妻子相识相知的心路历程,出版了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从内罗毕到深圳》,书里嗜酒如命、沾花惹草的父亲与温婉贤淑的漂亮女孩等人物形象,皆为现实生活中的倒影。
马克与妻子神仙般的爱情令旁人羡煞不已,如今他爱情、事业双丰收,被网友称作人生赢家,殊不知,这些美好成果皆是马克思靠努力奋斗争取来的,天上从不会掉馅饼,对此你怎么看?
专访许倬云: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特质,可以修补现代文明的问题
许倬云赴美六十余年,见证了美国战后的种种变化。他是如何看待近期美国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纷争、特朗普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在这些现代性危机中提供怎样的思想养料?
全文5680字,阅读约需11分钟
新京报记者 徐悦东编辑 徐伟
两个多月来,因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引发的街头抗议运动,在持续发酵。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越临近选举日,美国各派的对垒也越发白热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愿屈服于抗议运动。美国左派阵营也出现了分裂,激进左派所推行的政治正确,引起自由派与温和左派的割席。乔姆斯基、J·K·罗琳、史蒂芬·平克和福山等名人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对抵抗运动中的一些极端行为进行纠正和反思,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这些街头运动闹得沸沸扬扬,究其根源,还是美国的种族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源自美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也和美国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深刻关联在一起——比如贫富差距、南北差异、去工业化、城市化变迁和全球化等。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
历史学家许倬云自1957年赴美留学,到现在已经客居美国六十余载。他经历过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以及新世纪的金融危机。他刚进入美国时满怀兴奋,很想看看这个以崇高理想立国的新国家是否能落实人类的梦想,但如今他心情沉重,对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扼腕叹息。
虽然许倬云主要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中国,但他学识渊博、贯通中西。在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美国》(他自称是个人“最后一本书”)中,他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眼光,将美国当下的社会问题——包括种族问题、经济问题、特朗普现象等——重新放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问题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试图为当前的迷局寻找到答案。
在书中,许倬云对美国观察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他念念不忘的中国。他认为,美国遇到的问题和走过的道路,都可以为我们提供镜鉴。近日,新京报对许倬云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论了当下美国的社会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西方文明危机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17:54新京报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视频导引:
00:49——福利制度和受教育程度是美国种族问题的关键
00:57——黑人缺乏参加各层次民权运动的“管道”
03:28——知识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亚裔应作为带头羊,与黑人和西语系结成联盟
05:10——应该用亚裔、黑人和西语系三个集团的选票,来决定美国政治的许多问题
06:09——美国农业地带的中小型农庄缺乏人手,亚裔可以“打进去”
07:53——特朗普用古希腊柏拉图的政权分类来说,是“tyrant”
10:34——二战以前,最大的危机就是国家主义作为最后的、最终极和最有权力的大群体
11:41——中国人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
13:59——西方人总认为历史发展有个终点站
17:14——大到国际组织,小到家庭、朋友圈,都是互相套连在一起的
━━━━━
美国的亚非拉裔应联合起来
通过合法方式争取权益
新京报:近期,由于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美国多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你在新著《许倬云说美国》中分析了美国各个种族的历史情况和发展机遇,认为在黑奴解放后,一次次旨在提高黑人地位的民权运动成效并不大,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福利制度使得黑人缺乏上进的动机,另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造就了黑人不重视家庭和教育。但也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美国的社会资源向黑人倾斜得不够,种族问题本质上是阶层固化问题,黑人没有足够的机会实现阶层跃迁。你怎么看待这次黑人抗议运动,以及美国种族问题和阶层固化问题的关联?美国该如何打破种族问题的僵局?
许倬云:这个问题关系到美国半个世纪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权运动,但到现在,一点解决的办法都没有。这个僵局是从解放黑奴开始的,南北战争解放了黑奴,但那只是在法律上,黑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下。美国政府也不是不懂黑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后果,自由派以及民主党内的民权运动者,都在不断设法提高黑人的社会地位,提高黑人本身的自觉性,以求降低种族间的对抗。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人们对这个问题依然无可奈何。
福利制度和教育问题让黑人无法提高自己的境遇,其社会地位一直在原地踏步。无论自由派如何着急,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由种族和阶级混合起来的难题,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黑人群体没有足够的民意表达“管道”,可以让他们参加各层次的民权运动,甚至在各层次的民主制度下,让黑人选择自己需要的人。
黑人本身被几个影响因素所支配。南方黑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还受到教会的控制,这使得他们的境界无法得到提高。北方城市的黑人,大多也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如果他们没有工作,就会得到国家的补助,但他们只吃“皇粮”也不是解决办法。
我个人认为,我们亚裔在美国是处在中等阶级上下的族群,有高于中等阶级的,也有低于中等阶级的。最劳苦的亚裔包括在唐人街餐饮业里打工的那些人,比如在后厨洗碗的人,在前台送饭、送菜的人,他们的待遇是很差的。但是,大多数亚裔都处在中等阶层。华人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上不差。华人的社会地位无法得到提升,是因为华人的人数不足。在美国,华人只有几百万人,这是没有办法通过集体运作共同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我的构想是,要有一个能够使得亚裔、拉丁裔以及非裔三个族群一起合作的“管道”。华裔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拉丁裔中下阶层都有,非裔大多都处在社会下层。处于社会上层的非裔是罕见的。这三个族群合在一块,由知识程度比较高、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亚裔来做领头羊,并跟非裔和拉丁裔结为联盟。这样,这个联盟在人口构成上,就能超过全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族群间的合作不容易做到。谁来做“头儿”,都需要有一批人将自己整块的时间奉献出来,帮助自己和其他的族群。现在,华裔基本都知道,亚裔要联合起来。以前的美国华人组织(Organiz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简称OCA)早已并入亚裔协会之类的组织,已成为Asian Pacific American Advocates。其实,这种工作还能够扩大到包括非裔和拉丁裔在内的族群。
华裔结合越南裔、泰裔、韩裔和日裔,能够构成一个有机的、能发挥领头羊作用的亚裔群体。然后,亚裔再帮助非裔和拉丁裔一起,用三个集团的选票,来决定美国政治的许多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许多诉求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来实现。
▲当地时间6月4日,美国纽约曼哈顿联合广场,集会人群高举弗洛伊德照片与 “黑人命也是命”标语。摄影/新京报拍者 Bobo
▲一位参与示威的白人女性戴着写有“JUSTICE”(公正)字样的口罩。摄影/新京报拍者 Bobo
但是,未来的局势不知道会如何发展,我猜想特朗普大概率不会再当选。如果他再当选,我们会受不了。等换了政权以后,拥有一定资金和能力的华裔,其实有个薄弱的地方可以打入——那就是美国农业地带的中小型农庄。中小型农庄缺乏人手经营,农业州的人口一直在减少,基本上没有美国人的孩子会回到农村。这一大片空着的土地有生产能力,但缺乏劳动力。如果华裔能在这些地方有所进展,以农庄为基地,带进来第二拨、甚至第三拨华人作为管理干部,并雇用拉丁裔和非裔美国人做工人,给他们公平的薪资待遇和上升机会,并让他们拥有股份,就能很快除去族裔之间的差异,黑人地位上不来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此解决之后,许多政治上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力量。如果这样,白人对抗所有人,中产阶级对抗整个底层,白人的富有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情况,就可以有相当大的改变。
━━━━━
特朗普现象是“异象”
他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
新京报:今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在《许倬云说美国》里,你认为美国已经出现了柏拉图所说的“僭主政治”,并认为美国政治以富人政治为主、寡头政治为用,这使得美国原本出于善意的立国理念陷入了扭曲的困境。你觉得美国该如何处理你所提到的这些问题,以度过政治危机?近年来,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黑天鹅事件”频发,反全球化的右翼民粹政党正在西方各国崛起。对于西方右翼崛起和汹涌澎湃的民粹主义浪潮,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许倬云:用古希腊柏拉图的政权分类学来说,特朗普是“tyrant”。这种人完全靠个人的声望地位或组织能力,利用城市(古希腊城邦)中知识程度不够的人来取得政权。古希腊人曾把他们最好的人放逐,甚至处死。比如,苏格拉底就被处死,因为他喜欢传播关于民主自由的理论,也传播思考的方法。苏格拉底希望可以借此矫正靠底层、歪曲群众力量和靠暴民取得政权的僭主现象。
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总统,这不单是因为他得到政权的过程很奇怪,也是因为在他执政的过程中,他既没有政策,也没有学问,更没有方向,也不触及制度。可他居然被选上了,到今天支持度才慢慢滑下来。
▲当地时间7月11日,美国马里兰州,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认为这是很怪的异象。这异象是因为其他族群起来了,尤其是非白人族群——亚裔、非裔和拉丁裔崛起,撞击到许多白人的意识,使得那些无知无识的、不知道选票意义的、不知道民主制度内容的底层白人选出了今天这样的总统。
━━━━━
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特质
可以修补现代文明的问题
新京报: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作比较,一直是你研究的主题,你找出了许多中华文明的特质,并认为这些特质有可能补救西方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其实,许多文明也都有通过找回自身文明的特质,来应对现代性问题的尝试,但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而且,中国的许多精神传统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已经失落,比如,庞大的社会流动使得我们的社会原子化,家庭、宗族或社区很难再发挥从前的那种功能,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仰也日趋淡薄。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你觉得我们还有可能重新恢复传统的生命力吗?传统精神真的能克服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吗?
许倬云:我认为中国群体的一些特质,可以弥补现在个体流动和社会疏离带来的一些问题。有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中国的群体有着不同层次,从乡党、邻里、家族逐步上升到地区,最后到国家和天下,大家都在这个大群体里面共同存在。分层次的群体,跟国家主义那种笼罩在上面的群体是很不一样的。
二战以前,最大的危机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家主义,国家是最有终极、最有权力且最合理的大群体,但这个想法是不完全对的。在一个国家之内,国家也应该要容忍许多不同群体自己结合,必须容忍个体跟群体之间不同层次地互相对应和回报——人从群体里得到庇护、帮助和温暖,再以更多的温暖和好处回馈这个群体。人对群体做到了尊重,也尽了自己的义务,这才是能互相对应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群体对应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最后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任。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一样,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是不以神作为一切智慧、理想和文明的来源。人是自己创造的。人就是天地之中心,有人间的智慧才能让人结合起来。每个人内心的思想和情感,要不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像磨刀一样,磨得更光亮、更干净。人的内心修养不仅能使自己得到好处,也能从个人辐射到社会其他部分,让别人也因此得到益处。
▲许倬云接受《十三邀》节目采访。
见贤而思齐,我们看见好人和合理的作为就去学;见到错误的行为,每个人都拿来当镜子照,时时刻刻捕捉和矫正自己。我们一直在修整、提升、精炼、蜕化,使得个人变好,这样个人所属的群体也变好。个人所属的群体好,就会使个人不寂寞、有安慰、有交流,有滋润的营养,这可以解决现在个体化的问题。
美国的个体化是从白人社会中出现的,雅利安人的社会基本上都是个人主义的。基督教在个人之上加了一个上帝。不然,个人主义以利为主,并不以理想为主。中国可以把利的部分转变为理想。
还有,中国的思想与西方思想一个很大的差别在于,西方思想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终点站,这个终点站就是理想的实现,就是理想国或乌托邦。中国人不认为如此。中国人认为事物永远有改进的余地,世界在不断变化,变的缘故既有外力的刺激,也有内力成长的刺激,还包括互动作用的刺激——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学习、模仿、抵消和矫正,群体与个人之间互相矫正,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矫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Network”,“Network”本身是在永远变化的。
中国人的精神最要紧的是变化。《易经》就是讲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两个字。这个观念再加上群体之间不断地协调和调整,就可以抵消掉个人主义高涨、国家慢慢萎缩后被人利用和没有权力的人无法对抗国家机器这些现象,也可以抵消掉仰仗着科技、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一步步付诸于自动化和更多辅具所产生的现象。
在这些自动化辅具造出来之后,这是人工智能来管理我们,不是我们来管理人工智能。我们人类被自己创造的大型人工智能所捆绑。今天,我们的大型人工智能,因为网与网之间的结合和流通,已经可以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知道我们每天生活的情形怎么样,可以支配我们钱的进出,支配我们的交通,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家里的温度。
我强调的中华文化的特色,一个是群己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自己不断提升的责任;在自己提升之外,还要帮助他人提升。现在,全球互相“interlock”(紧密连接),形成互相协调、互相结合的复杂群体结构,这里面有独立的部分,也有联合的部分。联合起来的群体,就是全球的总人类体。分开来一块块的小群体,大到国际组织,小到家庭和友谊圈,都是被套连在一起的。
因为有这种套连关系,没人能真正完全独立。不同单位之间彼此互动、拉扯和刺激,都会产生新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改变提升、寻找进一步协调的来源。这样才使人类社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如同流水一样,不断在流动之中更新和改善。
值班编辑 一碗鱼 康嘻嘻 吾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