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联合货币”
关注公众号
点击“外币兑换”
使用手机登录
填写订单信息
填写补充信息
支付-下单完成
到店取钞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先是掠夺,然后以物换物,在后来有了黄金,最后货币成了黄金的替代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用什么做的??
应该是海贝,甲骨文的朋字就是海贝的象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 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 “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寻找与货币发展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一、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二、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 ”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http://www.xuas.com/baike/mesothelioma%20lawyers.asp?id=25787
还可以参考http://www.cbpmc.com.cn/qbjs/dsjb.htm
钱币的历史和演变?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产生和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中国每一时期的货币都承载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信息,难怪人们称钱币为“社会化石”了。
当我们与花花绿绿的钞票,或者银光闪闪的镍币打交道时,难免要问“钱”最初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祖先用的“钱”是什么样的?
人们也许不会想到,人类最早使用的钱币竟然是在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在钱币出现之前还谈不上买卖,早期人类如果想要交换物品,往往是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如生产工具等来作为一般等价物,这也就产生了原始意义的货币——实物货币。据史料记载,贝壳、珠玉等都曾被早期人类当作过实物货币使用,而这其中,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延续时间最久的要属海贝了。
海贝兼有各种特点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如外形美观材质坚固、便于携带、有天然的计量单位、易于计数等等。海贝究竟在什么时候成为货币,已经无法确凿的考证,只知道早在殷商时候贝钱就已经广泛使用了。贝币作为货币也是有单位的,五贝为一索,十贝为一朋。《诗经》中记载“既见君子,赐我百朋”,可见这百朋算得上重礼了。
因为海贝是天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北方因不容易获得数量众多的海贝,于是开始仿造贝壳的形状制造贝币,各种仿制贝钱就应运而生。目前已知的就有陶贝、石贝、骨贝、玉贝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青铜铸贝(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欧洲早7个多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金属铸币鼻祖。
贝币在中华大地流通的历史长达两千年,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远。 “宝贝”是贝币的代称。
一、先秦货币初探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
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形成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阶段。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 ”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二、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的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 “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暴政,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 | 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百元币把我们从古代拉回到了现实当中,百元币的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位缔造者的头像。记录了共和国的诞生历程,背面是革命的摇篮井岗山、五指峰。1980年,新版的人民币首次把著名的风景胜地、名山大川的图案作为钞票图案使用,让祖国各族人民在钱币上领略“江山如此多娇”。
2012的贴:http://tieba.baidu.com/f?kz=721076321
以客户为中心、想客户所想、忧客户所忧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榆树工农大街支行位于榆树市工农大街北段,网点环境温馨舒适,布局合理,咨询引导区、自助服务区、智能服务区、理财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现金服务区,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网点共有员工7名,平均年龄33岁,是一支富有激情和战斗力的团队,自2013年成立以来,他们一直秉承着“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企业文化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为个人客户、企业客户提供现金、理财、电子银行、结算等各类金融服务,为榆树广大人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榆树工农大街支行位于365生活会馆及农贸市场附近,周边都是商户,为了更好地为周边客户提供服务,网点开通了“残损币兑换”和“小额货币调剂”绿色通道,主动热情的为周边客户兑换零钞、兑换残损,受到了周边商户的一致好评,有一次,一位公交车业主拿着一大塑料袋子的零钞和一箱硬币到网点兑换,当时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较多,经办柜员没有时间清点,网点负责人就主动接待了客户,为客户清点零钞和硬币,客户非常感动,“我走了附近的好几家银行,都不给我兑换,还是工行好。”
现如今客户到银行办业务最怕的就是排队,为了解决客户等候时间长的问题,支行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柜员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真正做到又快又好地为客户办理每一笔业务。同时加强厅堂服务,有效地对客户进行识别和分流,将非现客户引导到智能设备办理、将小额现金业务引导到自助区、引导年轻客户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银行利用线上服务申请信用卡、缴纳交通罚款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分流了客户,减轻了柜面的压力,缩短了贵宾客户、大额现金客户的等候时间,受到了客户的好评和认可,因此到工农支行办理业务的贵宾客户特别多,大家都称赞,“到工农支行办理业特别方便、快捷、热情、周到,我们很满意。”
新文化记者 王嘉宁
长春市民2万元人民币被烧,银行工作人员十分暖心?
新文化讯(记者 王娜)"我要感谢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前几天我家的 2 万元现金被烧了,我拿到银行后,她一点不耐烦的态度都没有,细心地帮我进行兑换。" 16 日,在长春居住的王先生拨打了新文化报 24 小时热线电话 0431-96128,希望可以通过新文化报表扬一下这位细心、热心的银行工作人员。
大火中 2 万元人民币被烧
王先生是榆树人,今年 55 岁,最近一段时间,王先生一直和老伴在长春租房子住。"我们是在红旗村那租的房子,平时我们老两口以卖糖葫芦为生,虽然每天挣得不多,但是起码能维持生计。"不幸的事发生在 10 日,王先生清楚地记得当天晚上天空中下了大雪,"平时是我老伴外出卖糖葫芦,每天晚上我都会到她卖糖葫芦的地方接她,事发当天,糖葫芦买得并不好。"王先生晚上 8 点从家出发,9 点多到了老伴卖糖葫芦的地方,"都已经 9 点了,糖葫芦还剩得特别多,我和我老伴说别卖了,天也挺冷的,但是我老伴心疼,当天卖不出去的糖葫芦第二天就不新鲜了,也就不能卖了,就说再等一会。"
晚上 10 点 10 分左右,王先生和老伴才回到了租住的家中。"在家门口我们就闻到了烧焦的味道,门一开我发现里面全是烟,还能看见明火。"王先生赶紧拉下了电闸,想进屋灭火时,发现屋里根本进不去人。"后来我们赶紧叫醒了邻居,拨打了 119。"王先生说,消防员到了之后火很快就灭了。"家里烧得挺严重的,放在家中的 2 万元钱也都被烧了。"说到这,王先生叹了一口气。
拿着被烧的钱到银行 工作人员热心帮忙兑换
王先生说,被烧的人民币一部分是放在炕底下的,一部分是放在包衣服的包里的。"放在衣服包里的钱都是 100 元的,放在炕底下的都是平时卖东西的零钱,由于平时太忙了,所以一直都没去银行把钱存起来,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王先生介绍说,面额为 100 元的人民币烧得比较严重,"钱被烧得黑黑的,根本看不出来那是钱了,手一碰就都成渣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一位邻居告诉我这样的钱应该可以到银行换,我就把还是整张的钱收了起来。"王先生不知道自己被烧毁的钱能否兑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银行。"我去的是人民广场的那个工商银行,我去之前打听了,只有这个银行可以兑换损坏的钱。"
13 日,王先生来到银行询问,"工作人员听了我的情况后,告诉我说可以兑换一部分,我最近也有点糊涂,工作人员具体怎么说的我不太记得了,就记得那位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非常好,非常热心。"王先生本以为自己被烧毁的钱只能兑换出几百元,没想到 16 号去取钱的时候,却取回了 2000 元钱。"真的特别感谢那位工作人员,因为被烧毁的钱已经没有了钱的样子,她一定废了不少工夫才处理好。"王先生了解到,这名工作人员名叫赵雪,王先生觉得赵雪特别认真负责,而且很细心,希望可以通过本报表扬一下她。
残币只能兑换 1960 元 她自己添了 40 元给市民"凑了整"
16 日,新文化报记者联系到了帮王先生兑换残币的中国工商银行长春分行人民广场支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赵雪,此时的赵雪正在帮其他市民办理业务。赵雪今年 39 岁,在银行从事工作已经将近 20 年了,两年前,赵雪接替了行里兑换残币的工作。"确实是有这么个事儿,但是市民的表扬我有点受之有愧,这件事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虽然觉得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对于前来换钱的王先生,赵雪印象特别深刻。"他是 13 号上午 9 点多钟到我们银行来的,来的时候带了一个塑料袋,里面就是被烧坏的钱。"赵雪说,王先生带去的钱都已经碳化,肉眼看起来就是黑黑一团,"我经过辨认,发现这些钱的面额有 100 元的也有 10 元的,但是 100 面额的人民币都已经只剩一个角了,10 元面额的人民币也碳化成了 1 元人民币大小了。"赵雪说,王先生到银行时,她正在帮助其他的市民办理业务,"我能理解市民焦急地心情,所以当时我就告诉他说可以兑换一部分,让他下午过来取钱,但是他说他家比较远,问可不可以下周一过来。"赵雪说,王先生走后,她一直办理业务到中午,直到中午午休,赵雪才抽出身。"当天我就利用午休时间对这些烧坏的人民币进行了处理,挑出了符合兑换标准的人民币。"用别针一点点挑选,慢慢地将能看出形状的纸币挑出 …… 赵雪花了 1 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处理完这些残币。
"因为烧毁得太严重了,虽然我已经小心又小心,但最终只有 1960 元钱可以进行兑换。"赵雪想到了王先生的不易,决定自己出钱给王先生把钱"凑个整"。"我也没有多大能力,就是想尽自己所能帮一下他,所以我自己添了 40 元钱,为他兑换了 2000 元。"而自己添的这 40 元钱,赵雪并没有告诉王先生。
新文化报记者了解到,自从从事兑换残币的工作以来,赵雪一共帮助市民兑换出四百万多万元的残币了。"这其中有被老鼠磕的,有发霉的,也有被火烧的,各种各样的都有。"见过各种残币的赵雪提醒市民,储存纸币既不能放在干燥的地方也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纸币不要放到花盆、鱼缸、厨房等潮湿的地方,也不要放在炕下,电热毯下,更不要在钱上写字。"赵雪表示,如果纸币损坏,市民可以到银行进行兑换。"正常情况下,一张纸币还剩四分之三可以换全额,剩一半可以换半额,如果损坏超过一半的话不能兑换了。"
当日,记者还联系到了赵雪所在银行的行长,行长对赵雪有着很高评价,"她从事工作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很认真负责,说实话,兑换残币的工作不仅脏而且还需要细心,但是赵雪从来不抱怨,她把这份工作完成得很好。"